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2024-08-04

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精选13篇)

1.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语言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是(   )。

A.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B.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C.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

D.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2.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陈鹤琴

B.杜威

C.陶行知

D.张雪门

3.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

A.《母育学校》

B.《爱弥儿》

C.《社会契约论》

D.《学记》

4.骑自行车、玩滑板、游泳等技能属于幼儿的(   )。

A.情境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记忆

D.图文记忆

5.个人本位的儿童观认为(   )。

A.儿童是国家繁衍的工具

B.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C.儿童是国家的财富

D.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

6.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   )结合起来。

A.色调

B.明度

C.饱和度

D.名称

7.对于胆汁质的孩子,应着重(   )。

A.防止自闭

B.防止墨守成规

C.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

D.防止冲动、粗暴

8.以下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帮助幼儿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B.幼儿美术是幼儿个性的表现

C.帮助幼儿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D.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收藏本题

9.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

A.受表扬

B.好奇心和兴趣

C.学本领

D.活动身体

10.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三个时期依次为(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11.一般来说,新生儿期属于(   )。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幼儿早期

12.两个幼儿之间聊天的言语类型是(   )。

A.口头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外部言语

13.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能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则。

A.启蒙性

B.发展适宜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14.学前儿童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儿童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儿童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儿童鉴赏美的能力

15.以下几种游戏中,(   )属于有规则的游戏。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体育游戏

D.表演游戏

16.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教育价值的是(   )。

A.福禄贝尔

B.卢梭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17. 一个5岁儿童画了一艘神气的轮船航行在蓝色的大海上,正当老师夸奖他时,他却用黑色油画棒将纸涂得凌乱不堪,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会儿刮大风下大雨了,轮船看不见了。”这个事例说明(   )。

A.孩子不会爱惜艺术作品

B.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C.艺术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D.艺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价值在于作画过程,而非完美的作品本身

18.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这种理论是(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二因素论

19.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20.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这是因为(   )。

A.游戏水平差

B.注意分配能力差

C.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D.与教师的教育有关

二、多项选择题

21.根据加涅的观点,下列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E.程序

22.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   )。

A.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B.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C.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D.有助于幼儿升入好的小学

E.有助于丰富人类的认识理论

23.下列属于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的有(   )。

A.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B.思维具体形象

C.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D.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E.爱模仿

24.我国幼儿教师的权利有(   )。

A.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B.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C.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E.享受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

25.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

A.依从

B.服从

C.从众

D.认同

E.内化

三、判断题

26.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

27.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   )

28.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

29.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它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

30.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

31.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越有助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   )

32.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园没有必要进行教学。(   )

33.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

34.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

35.幼儿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的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五年级(12岁左右)。

四、名词解释

36.从众

37.涂鸦线

38.渗透的语言教育

39.学前儿童的健康

五、简答题

40.幼儿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41.简述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方法。

42.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43.简述幼儿教师的劳动的特点。

44.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六、论述题

45.试述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6.试述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早期教育的贡献。

七、案例分析题

47.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李先生进园了解后才知道,这触目惊心的“青紫”和“指甲印”正是老师为惩罚浩浩顽皮行为而留下的。据了解,不仅浩浩一人,其他几个调皮小孩也受到类似的惩罚。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2.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二

幼儿的探究行为是从问题开始的, 我们的教育重点就是要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进行最初的预测和解释。在主题教育中, 我们通常从与幼儿的对话中发现兴趣点, 然后鼓励幼儿通过讨论、绘画、手工等多种“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再进行实地观察、探索活动。值得庆幸的是, 当我们学习“朴素理论”时, 发现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开放教育意识

以前, 我们常常为了幼儿的安全, 把他们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我们会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感受多种变化, 让孩子在自身的感受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如在“桥”主题活动中, 我们首先鼓励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桥, 然后带孩子去欣赏快活林里的游戏桥, 看一看桥的外形、认一认桥的名称、数一数有几座, 再走一走, 体验在桥上的感觉, 最后和小桥合个影。在这样的过程中, 幼儿对桥的认识是全方位的。此外, 我们还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各种有名的桥的图片资料, 进行分享交流;通过结构活动表现自己的认知。在这样开放的空间里, 家长、孩子、老师会主动与周边环境相融, 共同成长, 取得可持续发展, 培养了幼儿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 在合作中增进了彼此的交流。

二、用心倾听幼儿提问

开放的教育还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热心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实践证明, 一个热情洋溢的老师有利于培养孩子大方、自信等良好品格, 能唤醒孩子的探索热情, 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关心和爱心。幼儿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什么都想知道, 总爱不停地问这问那, 我们总是以热情、开放的心态耐心倾听孩子的提问,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有时会记录下来, 分析孩子的求知倾向。教师的重视有利于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更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主动调整。

三、积极引导亲身体验

“朴素理论”告诉我们, 孩子有着他们固有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异想天开”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孩子的头脑中常常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 他们的奇思异想有时会超出教师原有的设计, 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发光的电珠”活动中, 幼儿通过探索发现电池和导电体帮助电珠发光的秘密后, 我引导幼儿比较:为什么电筒的光很亮, 而电珠只发出微弱的光呢?幼儿积极思维, 提出了许多的解释。最后, 发现电池的多少与电珠的光线的强弱有关系。但是, 有一位幼儿坚持认为光线的强弱与导线的长短、粗细有关。我没有否定他的想法, 而是让他再次与同伴合作, 观察结果, 检验自己的猜测。在这里, 孩子参与探索的过程定会让他享受一生。因此, 教师要允许孩子自由地想象, 允许他们产生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想法, 鼓励孩子将想法表达出来。或许新的发现就从这里开始, 未来的科学家就在这里诞生。

四、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在材料提供时, 我们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为孩子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在“发光的电珠”活动中, 我们为孩子提供了铜、铝、铁、钢、塑料、橡胶、纸等多种材料, 先让幼儿预测哪些材料会导电, 再动手操作验证。最后提出:怎样能让电珠发出更亮的光呢?于是幼儿又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了。在这种开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 教师把尝试探索、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了孩子, 把教育目标融入幼儿的操作材料中, 体现了“让教育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的理念。在与材料、与人的互动中, 幼儿获得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3.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幼儿教育都必须要被置于战略性的高度,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幼儿教育有足够多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对于孩子们科学兴趣的培养,其次是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孩子们科学精神的获取和科学素质的获得。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1.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萌发对于科学的兴趣,然后要对这些兴趣加以引导,加以保持,要做到这一步,幼儿教师就必须要保持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时,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他们或者说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当孩子们培养出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旧式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书呆子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低下,逆来顺受,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所以说,我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培养孩子们,让创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科学,充满活力。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所以说,我们要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环境,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尽职尽责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源自于生活之外,还应注意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确保教育内容是适合幼儿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虽然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难点知识,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阅历,我们应要向他们传输日常浅显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懂得知识,理解知识,逐渐培养科学兴趣。除此之外,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全面,不能跑偏,不但要向孩子们传输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三、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践

1.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方面的简单小实验。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孩童时代就热衷于各种小实验,并且亲自动手进行各种类型的小活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有趣的实验,例如放大镜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实验不但工具简单,而且很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能够培养对于科学的感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2.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科学探索。科学是基于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实践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喜动不喜静,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为孩子们指定合适的教学活动,身体感官在科学方面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眼睛,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践结果,观察到世间百象;通过耳朵,孩子们可以听到各种有趣的音乐和声音;通过双手,孩子们可以绘画,进行小制作,从而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学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的重要话题。对于大自然,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要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例如登山和夏令营等,通过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但可以接触到青山绿水,还能够接触到花花草草,各种动物,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4.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玩具小制作。人类由猿类变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伟大的改变背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双手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具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开发智力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会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倍加珍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理论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开拓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良好的奠基工作,营造出一个科学、文明的教育乐园,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四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怎样设计教学、为什么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实际进行的教学能高效地带领学生达到 学习目标(sanne dijkstra,2001)。“教学设计理论能够就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学习和发展这一 问题 给出明确的指导”(reigeluth,1999)。本文将对国内外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有所启示。

一、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最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将教学设计看作是一个 艺术 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部分。20世纪60一80年代,教学设计开始形或专门领域。狄克和凯里(dickcarey)提出的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模型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一时期,还有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加涅的学习条件论、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瑞戈鲁斯的精细加工理论等等。这些教学设计模式都强调了以某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同时突出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程序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则整合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者从各种理论中借鉴了 科学 原则,融合于其它各种信息之中,并且把它们用于符合人的需要(van,paten,1989)。在这一时期,日渐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由儿童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决定的,成人的责任是把儿童放在一个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构建新认知的环境中——即创造一个与儿童 目前 认知状态相匹配的环境,推动儿童学习与成长。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模式。主要有: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t.brans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s.dijkstra和t.van merrienboer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j.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等等。它们强调通过 社会 性互动来形成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构建,强调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对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强调帮助学习者整合了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有效行为(merrill,2002;reigeluth,1999;van merrienboerkirschner,2001)。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最初,教学设计只是等同于教案,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介绍和引进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了更加专门性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或自己的特色,并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模式,如整合课程教学设计(徐银燕200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杨晓娟我2000)等,还有一些学者进开了具体活动设计的研究,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范蔚,2003)、我2000)等,建构主义理论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和设计(严蔷薇,2003)等等。

二、教学设计要素的研究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包括教育活动背景 分析、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策略设计和教育活动评价设计这四大要素。

1.背景分析

分析教学任务或 内容 在设计教学时是至关重要的,哈希姆(yusup hashim)和加涅指出,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可以揭示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层级,并据此决定教学顺序。加涅同时还指出,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的 方法 就是从重点目标开始,自上而下地确定各个层级作为先决条件的过渡目标。刘焱(1999)认为,在设计活动时,要研究与分析教材的教育价值,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这种识别能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依赖于工作经验和对活动情境的感受,依赖于儿童观和教育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进行教育活动背景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先前经验、背景以及个性特征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应该掌握的特定技能。瑞吉欧教育模式也告诉我们,任何方案的进行必须首先设立目标并评估幼儿与方案相关的知识和兴趣,然后才能协助幼儿设立一个适当的情境。以使幼儿能从一开始就参与问题的探索。

2.目标设计

哈希姆(yusup hashim)等人指出,要根据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分析来设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要从使能目标到终点目标逐级排序。其他研究者(posnerrudnitsky,2001;yelon。1996;靳玉乐、胡志金,1997)也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如果目标的陈述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在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时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者(陈英,2001)从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的角度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贯彻幼儿园科学教育三层次目标,即陈述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在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时就会遇到困难。

5.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五

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具有良好的城市公共生活传统和艺术、人文的精神氛围。本世纪60年代以来,该市在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的发起和领导下,凭借市政府和社区民众的全力支持、合作与参与,经过专业人员(包括教师和教研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继蒙台梭利之后,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堪称影响世界的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

瑞吉欧体系的特色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方面:机构的组织与管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人际、群际互动与合作,课程与教学,教师的成长等等。其中最直接最感性的特色,就是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动而丰富的表现。

为宏扬进步主义的教育理念,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验,自80年代初期以来,马拉吉兹率部在欧美各国举办巡回展览。这个名为《儿童的百种语言》的展览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瑞吉欧的精神理念与教育经验得到各国“教育界、学界和政治界人士的赞赏”,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并刮起了一场席卷西方世界的瑞吉欧教育“旋风”:不仅慕名前往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而且它所提倡的哲学观“成为美国、日本、澳洲和欧洲幼教界人士的主要参照对象”。

瑞吉欧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和实际做法,正好应和了当前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迫切的呼声。即使剔除这种时代性的因素,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和家长这三种“主角”,在共同活动中所表现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团结互助、友好合作的精神,所营造的自由表达、通融理解、开放民主的氛围,所焕发出的责任心和想像力,以及在长期的合作中所结成的共同体,无不向人们展示了幼儿教育中永恒为真、为善、为美的景象。这种景象,是任何一个真正称得上是成功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必备的人文景观。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主要特色。

教育是通向社会和改革的道路;父母、教师与市民共同合作教学;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合作互助;着眼于儿童整体人格的教育和发展,实施“全人教育”(布鲁纳)

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民主学校的理念

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联盟,一个教师与儿童同样能获得“家一样的感觉”的地方。这些学校并没有我们在一般机构中所见的那些行政事务,教师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层次等级,他们只是平等的共事者与合作者。所有学校由一位主管直接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他还要组织协调一群教研员进行宏观的决策、计划和研究,并对各所学校进行具体的指导。这些教研员是该市幼儿教育的课程决策者,其中每个人都要协调和指导五六所学校的全部教师的业务工作。

学校每个班配备两名教师(幼儿的数量:婴儿班12人,托儿班18入,幼儿班24人),实行三年一贯制随班教学,以在教师和幼儿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每所学校都有一名在艺术方面受过专业培训的艺术教员。他除了自身要在艺术教育方面为瑞吉欧幼儿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还要协助教师发展课程并做好课程、教学与幼儿活动的记录。

项目活动:弹性课程与研究式的教学

项目活动是对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最全面准确的概括。这种活动的基本要素或关键的词包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群体共同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等等。

项目活动一般始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或者教师就某一主题对幼儿的询问,其起点是幼儿的自发性、兴趣和教师敏锐的判断,其过程充满了大量不期而至的偶然性,其结果导致幼儿的发现学习、自由的表达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教师们常常同某一个小组的幼儿一起开展一个项目,此时其他幼儿可以从事一些常见的自选活动。

瑞吉欧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项目活动强调深入而富有实效的学习,决不匆匆忙忙“走过场”。整个教育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杜威)

百种语言:儿童学习与表达的手段

在幼儿小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项目”开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有所发现的过程中,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是两种基本的活动。在瑞吉欧看来,幼儿表达自我和彼此沟通的手段,以及教师判断幼儿对于相关的内容是否理解的标志,不应只是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还应包括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雕塑等等一切表达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学习、探索和表达是许多种“语言”的综合。这也是为什么上面的展览被称为“儿童的百种语言”的缘故。(维果斯基)

合作学习和反思实践:教师的成长

瑞吉欧全部教育过程与效果得以有效地进行和保证的最关键的要素,乃是教师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提升自己对于幼儿的认识和对幼儿教育的理解。

瑞吉欧的教师和孩子一样,都不是“训练”出来的。相反,教师是通过进入一个充满各种关系(与孩子、与家长、与其他教师、与教研员等的关系)的环境之中学习的,环境中的这些关系支持教师们合作建构了关于儿童、关于学习过程以及关于教师角色的知识。

教师的成长与孩子的发展被视为一个“连续体”。在与儿童合作开展的项目活动中,教师不断地观察幼儿,并采用多种方式记录、保存学习过程和“产品”,为孩子建立“档案”。记录、整理、分析解释档案的过程,不仅为教师本人计划和实施课程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基础,而且成为教师自我反思和同其他教师。教研员、艺术教员及家长共享的宝贵资源。

开放的环境:学校的第三位教师。

物质环境的设计布置同样也是瑞吉欧教育的中心环节,而该环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增进环境的开放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学校在设计新的空间和改造旧的场所时,一个通常的考虑就是如何使各部分的教室能够便利有效地衔接起来,并且使学校与周围的社区密切互动。学校所有的教室都向一个中心区域敞开大门,厨房间可以随时提供参观的便利,大大的玻璃窗、教室后面的院落、开向外面的大门,也使学校同社区保持随时的沟通;人口处放着各种各样的镜子、照片和儿童作品。教室内部也基本上照此办理。(皮亚杰)

瑞吉欧的教师们将幼儿学校的环境称做“我们的第三位教师”。教师们竭力创造机会,要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便利他们的沟通。为此,教师们在学校的大厅里设置一个活动中心;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电话、过道或玻璃窗进行联系;餐厅和浴室的设计也以促进幼儿之间的游戏性的交流为宗旨。

瑞吉欧的早期教育方案并非全新的创造。在理论上,它遵循了许多大师们的教导与指示,其中主要包括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在实践上,它则继承了20世纪以来的进步主义的传统,接受了60年代以来的开放教育运动的熏陶并与它们有着许多类似之处。但是,瑞吉欧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或理论派别的附属物,它是特定时代下的生动的实践而且是极为成功的实践。这种实践较之于一些理论和派别能够给我们更多更切实的启示和借鉴。这些启示和借鉴将在以后各个部分的具体展开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瑞吉欧教育的几大特点:

认为所有孩子都是能干的,都能进行自我创建。

强调儿童、教师、父母之间互动合作,形成社区教育系

统。

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和美化,突出自然。

强调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分享。

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

项目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

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发现并用多种媒体进行表现。

档案记录帮助教师、家长全新地看待儿童经验。

(1)蒙台梭利与瑞吉欧的共同点

①理论背景

教育贯穿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当中

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在对儿童本性的认识和发现过程中

②儿童观

儿童是积极的,自我内部成长的

儿童充满了能量与潜力

儿童总是渴求知识,充满了好奇和与他人交往的愿望

③环境设计

应该为儿童准备好空间环境

 环境不仅指物质的而且包括精神上的④课程与教学

建立在儿童兴趣发展需要基础上的

不仅在幼儿阶段而且还要考虑到长期的发展

时间上灵活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儿童可以连续长时间地进行 自己的工作而不被打扰

⑤教师角色

教师应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教师是环境的准备者

教师是儿童的引导者

6.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六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性”的今天,邱学华先生创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直指导着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总结感觉出“尝试教学理论”对我们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尝试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

“尝试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从小就有“试一试”的精神。因为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百般依赖、胆小、任性等不良的现象,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就要让幼儿在干什么事的时侯都要自己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将有极大的益处。从根本意义上讲,在幼儿园采用尝试学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充分展示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尝试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天生好奇好动,对于一些新奇事物特别敏感,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对教师准备的活动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跃跃欲试。比如在认识水的沉浮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不同性质的材料,有铁制品、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布制品等许多幼儿常见玩具,让幼儿自由操作、尝试、总结,最后大家一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幼儿在这种活动中,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既没有压抑,又没有限制,通过自己操作尝试,不但解决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的,而且效果非常好,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课后还要尝试的欲望。

三、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尝试教学提倡让幼儿干什么事都要先想一想,再去试一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及设计活动时,除了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还要考虑为幼儿创设一种使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尝试的环境。比如在教幼儿认识“颜色”的时侯,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发现其他颜色是怎么来的,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滴管、透明的小瓶、三原色、纸等,让幼儿试着把两种原色调和在一起,得出其他颜色。

通过多次试验观察,幼儿就会明白,将不同比例的三原色中的任何两种色调和在一起会变出另外的许多颜色。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新问题、新现象。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凡是幼儿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于幼儿,更不能强迫幼儿做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各项活动都有让幼儿尝试的可能。在每一项活动的开始,教师不要马上将结果演示给幼儿看,充分让幼儿自己试、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找规律、自己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不知不觉操作能力便提高了。如在计算教学中在学习“数的组合”的时侯,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木、图片、分合板、橡皮泥小球、小铁棒等,让幼儿动手操作,试着将总数分成两部分。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数的分合方法和分合规律,如部分数交换,总数不变,或者是分合时一边的数字从开始逐渐增大,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另一边依次减少1。课后幼儿在玩游戏时,提醒幼儿可将参加游戏的人数分成两组,每组可以是不同人数。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寻找和发现规律的经验也大大地丰富了。

四、在尝试教学中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当前教育有很多地方急需改革,如何从小培养幼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是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尝试教学为幼儿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尝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如续编故事,看图编儿歌,用直线、横线、波浪线作画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把那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想像展示于现实生活之中,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讲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一幕幕让人欣慰的场景,体现了幼儿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五、在尝试教学中渗透耐挫折思想

如今的幼儿一般都生长在比较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很少尝到失败,很少受挫折,为了磨练幼儿的意志,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承受力,我们不妨让幼儿在尝试教学中去体验什么是挫折、什么是竞争,使幼儿明白,有时侯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战胜挫折,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比如游戏活动“打保龄球”,要想一次击倒所有的瓶子,必须掌握扔球要领,这就要求幼儿在一次、二次、三次……不断的扔球过程中,自己领会掌握要领,试了又试,才能成功。幼儿尝试成功的过程,也就是幼儿与挫折作斗争的过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通过这种探索尝试,掌握了技能技巧,磨练了意志,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也逐步得以提高。

7.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篇七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教育,应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学前教育, 他针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 创立了这套比较全面的幼儿教育理论, 成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 在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所以, 我们应当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 对未来的长远意义。

一、生活教育内涵

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让教育贴近生活, 契合生活。陶行知理解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而且从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教育。”所以, 根据这一思想, 他提出了生活教育, 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最核心的思想便是这一点。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所以, 我们可以说, ‘生活即教育’。”这里面说了好几层意思:第一点, 就生活来说,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第二点, 生活和教育的内容必须要一致。第三点,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点, 教育要满足生活发展的需求。最后一点还提到了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

(2) 社会即学校。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生活中即社会中到处都是教育的场所。因此, 我们又可以认可一个观点, 那就是:‘社会即学校’。”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 社会就是学校。让幼儿们多和社会及大自然去亲近。第二, 学校要为社会进行服务。我们可以让环境去影响学生, 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 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又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同时也是教育法。它的内容是:学的方法决定了做的方法, 做的方法又决定了教的方法。做始终是学和教的中心。”采用这个方法, 能让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 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同时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 点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对目前幼儿教育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生活是主体,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但是,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普遍忽视儿童实际生活状况, 让教学活动演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因此, 幼儿教育实践中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发展, 让幼儿在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育内容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 得到成长。

(2) 环境创设更为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中, 社会就是学校, 社会中可以提供任何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 陶行知认为课堂要放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利用图片、视频、教学挂图等已有的教具进行教学, 忽略了幼儿的直观和实地的感受。但实际上幼儿一定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 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生活经验, 对环境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并且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直接经验。基于这些, 教师就应充分为幼儿创造条件, 让幼儿在和社会及自然的互动中获得最丰富而直接的经验。

(3) 教育方法采用“做中学”。陶行知也认为:“在进行生活教育时要让受教育者亲身去感受, 才能得到最直观和清晰的经验。”因此, 我们就要为幼儿再现多样的生活情景, 提供丰富多彩的玩教具, 让他们在和环境材料及老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中, 获得直接经验。对于教师来说, 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变革中的应用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引下, 可以对当前的教学活动进行变革。笔者认为对教学活动进行变革, 要实现以下几点:

(1) 变革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要让教学内容做到生活化, 就要采用大量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来解决具体问题。如在幼儿园中我们会设立相应的生活领域活动区角, 例如菜地等, 让幼儿能在其中感受到自我操作与生活教学结合的乐趣。教学内容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现场教学中, 也体现在向社会及家庭的延伸中, 让幼儿能在课堂和社会的双向中进行互动, 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活动后进行教学延伸, 让幼儿在课内课外进行双向渗透。

(2) 变革教学环境。关于教学环境的变革, 教师要把之前幼儿园中单调的教学环境变革为贴近幼儿生活, 注重其认知技能发展的各教学领域具备的教学环境。因此, 一方面教师要广泛吸取各种丰富的幼儿园环境创建思路, 多看、多想、多做, 在日常的教学空余时间努力进行环境创建, 环境布置;另一方面还要让幼儿将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作品融入环境布置中, 让我们的教学环境处处体现出幼儿学习生活的缩影, 促使教学环境向丰富化、生活化方向变革。

(3) 变革学习方式。我们不仅要鼓励幼儿自己去思考, 去积极操作探索, 还要贴近社会生活, 鼓励幼儿进行同伴合作, 锻炼同伴交往能力, 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感受合作的乐趣。对于大班幼儿来说, 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竞争意识, 教师要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仅懂得同伴合作, 还要采用适度的竞赛法, 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实践者和构画者, 他用独特的生活教学理论为我们教育教学进行了有力的佐证。但教育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 我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和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吴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8.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整合课程;伯恩斯坦;分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01-04

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以后,“整合”成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引人注目的字眼。为何整合的观念在幼儿园课程研究中倍受推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整合观与幼儿园课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契合性。与其说“整合”符合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要求,不如说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必然要求课程的整合。如果说理想的幼儿园课程必须具有整体性、生活性、游戏性等特征,那么,这些无一例外都与整合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尽管“整合的思想很好,也适应时代的需要,但要真正落实它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不同的研究层面上,学者们给予“整合”不同的解释,而幼儿园教师既被这些学者对“整合”的不同解释所左右,又不能在“整合”和分领域的课程内容之间作出较好的选择。如何实施整合状态下的幼儿园课程?教师们对此满腹疑问。

为什么幼儿园整合课程的实施这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整合”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即对什么是整合以及如何整合的问题认识不清。许多教师会把整合课程与综合课程相混淆,将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立,于是在综合和分科所形成的两极变化中,教师总是找不到整合课程应有的位置。而在实践层面,习惯了分科课程的教师很难找到“整合”的路径和办法,他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么形式上貌似“整合”,实为“分科”,要么是为整合而整合的“杂烩”或“拼盘”。究竟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整合,连实施整合课程的教师都很难说清楚。

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来认识和定义“整合”?“整合”对于不同的课程工作者又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我们解决幼儿园课程整合难题的必经之路。来自英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新教育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Bernstein)在其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中,基于教育知识的编码类型而作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整合”以及整合课程。

一、伯恩斯坦的“整合”观

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关于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伯恩斯坦认为,教育知识的传递是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三种信息系统实现的。“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这些被讲授的知识的有效实现。”伯恩斯坦对教育知识如何编码以及编码类型等的研究和说明都是通过这三个系统来实现的。以下,我们将通过伯恩斯坦对课程这个大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对整合课程的研究来详细论述他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事实上,他的理论与幼儿园整合课程研究联系最为密切的,也正是他对整合课程的分析和研究。

“弄清楚‘整合’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明确整合的意义,就要先从伯恩斯坦对课程类型的区分说起。伯恩斯坦对课程类型的划分完全突破了按界限划分课程类型的常规。他根据“分类”的概念,从教育知识的角度对课程类型作了区分。那么。什么是分类?其实,伯恩斯坦的“分类”概念不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界限的划分,而是指内容之间关系的划分,涉及内容之间差异的性质。“分类强的地方。各种内容常常通过清晰的边界而彼此泾渭分明。而分类弱的地方,由于内容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所以各种内容之间的独立性也比较弱。因此。分类涉及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

这是一种从“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类型划分的新视角。基于分类概念,伯恩斯坦将课程区分为两种,即集合型课程和整合型课程。如果各种课程内容之间处在一种彼此封闭的联系中,各种内容之间彼此独立,这种课程就是集合类型的课程:如果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或者说,处于一种开放的关系中,这种课程就是整合类型的课程。分类的强度,即内容与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度是区分这两类课程的关键。分类越强.内容之间的界限越清楚,课程越倾向于集合;分类越弱,则课程越倾向于整合。此处所使用的“整合”概念模糊了科目之间的边界,主要是指使以前彼此隔离的学科或课程从属于某种关系概念。这种概念使学科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集合课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明显分离的学科来组织知识,由于学科内容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因此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使其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与集合课程相比,整合课程的“分类”力度明显较弱,学科间分化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跨学科的内容,因而教师的知识权威性相对减弱,学生自主权扩大,师生关系较为平等。

综上所述,伯恩斯坦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整合课程进行了独特的界定。他认为判断课程“整合”与否的标准并不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真正整合的课程实质上是学科内容发生了超越学科界限的质的变化。

二、教育知识编码理论对幼儿园实施整合课程的启示

根据伯恩斯坦对整合课程的分析。从证伪的意义上说,首先,幼儿园整合课程不等于“学科拼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将整合看作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那么出现“学科拼盘”现象就在所难免。由于我们将整合理解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而学科本身是有明确的知识范围和领域的,学科与学科之间在知识界限上的界定非常清晰,因此不论教师作了多么巧妙和精密的结合,这种结合都只是“你”加“我”,或者“我”加“你”。“你”和“我”:是“形”合“神”不合,很难整合在一起。而这里的“神”指的就是学科内容。如果学科内容之间不发生联系,或者内容本身没有发生超越学科界限的质的变化,整合就只能是简单的叠加,或许可以加上华丽的装饰和点缀.但都无法摆脱“拼盘”的结果。

其次,幼儿园整合课程不等于学科领域课程。学科领域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当然,与知识界限清楚的分科课程相比,在学科领域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均被囊括在某个大学科或某个领域内,学科知识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为有多个学科的内容被放置在某个大学科之中,而且学科内容具有某个领域之内的相似性,我们就判定这种课程属于整合课程,显然过于武断。如果上述“学科拼盘”现象属于显性“拼盘”,那么这种学科领域课程就可以

被看作是隐性“拼盘”,因为整合的关键在于学科内容的实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不同学科内容是否被放在一起。当然,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整合的关键理念,那么学科领域课程中的整合明显要比分科课程中的整合容易得多,因为在大学科之中,亚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更加明显。

最后,幼儿园整合课程不等于单元主题课程。整合课程是以内容为线索的,主题课程是以主题为核心的。主题课程中的主题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事件,它的组织特点就在于“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一个‘中心’将各种学习内容有机联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可以说,单元主题课程体现了整合的思想,但是它还不是整合课程。原因在于,在单元主题课程中,主题与内容之间是“我领导你,你围绕我”的关系,相关内容只是被组织在某个主题周围,彼此之间界限清晰。而在整合课程中,内容与内容之间是完全融合的。也就是说,只有真正超越了学科界限,达到学科界限模糊的课程才能算是整合课程。

说明幼儿园整合课程不是什么。其目的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幼儿园整合课程是什么。结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幼儿园整合课程。

1坚持大整合的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幼儿园课程本质上就是整合课程,因为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性、游戏性、整体性等特点,各大领域课程的具体内容也趋向于整体和综合。如果从大整合的角度出发。那么幼儿园课程本身就是整合课程,而且幼儿园课程从来都强调各领域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幼儿园课程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课程整体上就是整合的。

2整合是策略的改变,更是理念的转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更关注该怎么整合课程。以生活为中介,或者是以游戏为中介,将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整合办法。还有学者认为,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生成发展问题。它需要教师和儿童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发展共同体,教师应成为探索型的教师,儿童应学做探索型的学习者。但是,对于幼儿园整合课程来讲,整合不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体的策略,它更多的是一种课程理念,至少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理念,它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仅把整合作为策略,教师会囿于整合与否的怪圈,难以大胆开展有效的探索。而事实上,只要始终坚持整合的观念和态度,在具体策略和操作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灵活加以组织。

3整合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伯恩斯坦认为,课程整合是有不同类型的。以教师为依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单个教师为本位的整合和以多个教师为本位的整合。教师群体本位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同一科目间的整合、不同科目间的整合两种变式。可见,整合是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在幼儿园整合课程发展过程中,单个教师所进行的课程整合占多数。我们以上所讲的许多关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问题都是以单个教师的课程整合为例的。而事实上,课程整合还包括多个教师之间的整合。但在现今幼儿园整合课程探索过程中,我们不大容易见到以多个教师为本位的整合,这也与幼儿园教育本身的特点有关。尽管不太常见,但多个教师之间的整合依然很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是否真正实现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因此,我们应充分了解整合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并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整合研究上作出不同的尝试。

对幼儿园整合课程实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幼儿园教师作好课程整合的关键。在坚持正确整合观念的前提下,幼儿园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幼儿园领域渗透课程研究”中希望能借助“领域”之间的渗透实现课程的整合。并提出了两条整合路线:一是以领域为实,以话题(或主题)为虚的路线;二是以主题为实,以领域或学科为虚的路线。这都是对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有益尝试。

9.幼儿园理论学习计划 篇九

记得刚踏入幼儿园实习,看到一群群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我就立刻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既然是自己喜欢。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那就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干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来。那么怎样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这是我现阶段所要努力达到的。

“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那老师是否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呢?我每天都提醒自己:要爱每一个孩子,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所以现在班里的幼儿都很喜欢我。

“积极主动的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这是我在教育、教学上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措施。教育教学上遇到困难,遇到自己处理不好的幼儿纠纷,我会虚心的请教园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她们很乐意帮助我分析、解答、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关注幼儿,写观察个案,教育教学心得“是我另外积累经验,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好方法。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把一天中和幼儿在一起时发生的有趣事情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和学习,这是非常利于我们成长的。

关心孩子,给孩子多一份关爱吧!

10.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十

专题总结-浅谈幼儿绘画教学

通过一个学期的的绘画教学,我对2 – 3岁的幼儿的绘画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儿童绘画特别是对2 – 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阶段他们都还处于涂鸦期,这一时期的线描是从无意识当中产生的,并不存在表现具体形象的意图,但有象征性游戏功能。

在绘画教学中提高幼儿绘画的能力,并不是幼儿绘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绘画活动是幼儿表现个人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情感的活动,在这一时期不必一味的去计较孩子画出了什么,画得好不好,过多的干涉会使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受到限制,使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对他们的绘画多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绘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我对我们班的幼儿进行涂色的练习,为了让幼儿对涂色感兴趣,能大胆地运用各种颜色进行涂色。我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引导他们,从而提高涂色的技巧。在教学中多以添画的形式出现,并以故事的形式引出绘画的主题,在引导幼儿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幼儿有更多一点的想象空间我尽量把握好示范的度,并用生动有趣地语言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我还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多接触美的事物,用语言感染他们。

11.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十一

有教学,就会有教材

有教学就会有教材,教材是与教学“绑定”的,也是与教师“绑定”的。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操作手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为教材,计算机网络上提供的学习材料也是教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操作手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

即使幼儿园教育再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幼儿园教师也是教师,幼儿园教师也在教学,因此,幼儿园教师是否要运用教材本是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只是幼儿园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会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特点。

教材的编制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有许多基本要求,但是所有教材都有一条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得有错”。这条底线就如食品的底线一般,那就是“不准含有害物质”,任何有悖于这条底线的食品都在禁止范围,没有任何商榷余地。教材的这条底线是任何教育职能部门制定和实行课程和教材政策的“警戒线”,是任何教育督导和评估部门实施督学和评估的“基准线”。是任何出版、发行教材的管理、运行部门的“责任线”,是任何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责任和良心。超越这条底线的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受到谴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

除非幼儿园真的没有教学,而仅仅只有幼儿自己的本体性游戏,否则,幼儿园是无法回避教材问题的。事实上,在我国,没有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是不在进行教学的,因此如若不使用有关部门出版的教材,就只能使用教师自编的教材。

从这样的逻辑出发,幼儿园使用教材的问题就不再是“该不该使用教材”的问题,而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的问题了。

用“不得超越底线”的要求来考量“使用什么样的教材”,会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在大范围内,面对大量的幼儿园教师,使用经由专家们精心编制、通过教育管理部门严格把关的并由专业出版机构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幼儿园教材,其超越“底线”的可能性最小;相反,放手并鼓励幼儿园教师自己去编制、没有经过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审查、没有任何相关社会担当的幼儿园教材,其超越“底线”的可能性最大。

这本来应该是最基本的思考,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被一些所谓的理由“绑架”了。

有个理由是“教材市场混乱,各销售环节产生腐败,因此必须整肃”。这种说法“因噎废食”,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硬是凑在一起,反而可能让人质疑整肃者的动机。其实,这个问题恰恰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放弃管理而引起的。在我国不少地区,由于政府有关部门严格管理包括幼儿园教材在内的教材,因此并没有发生这类现象。

有个理由是“买教材就是乱收费。家长承担不起,会引起社会不良反响”。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不然。经由物价部门严格核价的教材,对当今我国一般老百姓来说远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在居民教育经费的支出中往往只占微小的部分。应该看到,经由精心编制和出版的幼儿用书和操作材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学习一般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舍此,教师和家长有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得不到好的效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部分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家庭,政府可以给予补贴,甚至为他们“埋单”。

还有个理由是“幼儿园教育应该以儿童游戏为主,而不该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师应该有个性,有创造,不可千篇一律地使用同样的教材”。这种说法毕竟还是承认了幼儿园存在教学,虽然不是以教学为主。既然有教学,就会有教材,教材就要合乎要求和标准,就不可以超越底线。事实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教学,甚至将教学放置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成为研究者,但是只有少量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研究者,要求所有教师去做只有少量有能力的、可以部分摆脱教材约束的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幼儿园教育现场发生了一些什么

笔者在不少地区看到在幼儿园不得使用教材,特别是不得使用幼儿用书的规定下所发生的情况,听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为此而发出的声音,还接收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发来的信件,现将相关内容归纳如下:

教师忙于编写自己的教材,设计与别人不一样的活动,整日愁于、忙于准备“无米之炊”。

不少教师组织“自编自导”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缺乏基础,缺少规范,没有经过审查,所以存在太多的错误。

由于教材未经严格编制和审查。不少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造成教学过程没有章法。

由于不得使用经由严格编制和审查的幼儿操作性材料,幼儿要么因为没有材料而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要么因为随意使用操作性材料,缺少了学习的安全性;要么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家长花费更多的钱财,“偷偷地”去获取教材的“替代品”。

广大教师和园长无奈地抱怨,“敢怒不敢言”。

教师培训者埋怨无法实现培训目的或体现培训实效,这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课程、教材联系在一起的。

部分幼儿园教育理论工作者产生了心理冲突,对现状采取回避的态度。

由此笔者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现状(特别是在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能与取消幼儿园教材相匹配吗?

对于我国大量的弱势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是给他们学习材料好,还是不给他们学习材料好?

当今我国在大力举办幼儿园的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家长也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这些钱财大都花费在“理想化”的硬件建设上了,而包括幼儿园教材在内的软件在幼儿园教学上的功用却是最根本的,难道这样的花费是不应该的吗?

不要走极端

幼儿园教育不依赖于教材,这是将某些教育理论和理念演绎为幼儿园教育而提出的主张,这样的主张虽然强调幼儿园教育应以儿童自主的游戏活动为主,但是并不完全拒绝教师的教学。应该看到,这样的理论、理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即要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价值相一致,要与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匹配,要与师资状况相符合。应该看到,即使采用这样的主张,只要不走极端,也并不必然演绎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取消教材的结论。

指导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并非只有一种或数种。近些年来,许多权威的研究已经表明,在语言、数学和科学等领域,“儿童在学前阶段能够学习的东西要比我们已经了解的更多。”“在没有任何一种课程或教学模式被证明是完美的情况下,幼儿接受精心策划、课程目标明确又能整合各个领域学习的优质早期教育,将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学习技能,为适应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复杂要求打好基础。”“早期教育方案为儿童提供各种不同的课堂结构、思维过程和话语模式,儿童就能为进入小学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思考,也许更适合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情况,有助于我们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思考,虽然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应该依赖于教材,但是至少不会认同幼儿园应该取消教材,恰恰相反,会认同应该为幼儿及教师设计、编制和提供有品质保证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2.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 篇十二

“如何把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理论课服务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是本文要探索与实践的内容。音乐既有横向的旋律又有纵向的和声支体, 在音乐教学与学习中既要学会理论知识, 又要将理论知识为技能性的演唱、演奏或律动服务。只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吸收到来自教师优秀教学方法的传授, 才能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园的孩子们准确并快乐的学习音乐。

一、通过听觉、视觉、律动来学习抽象的音乐元素

根据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 2“有兴趣、有意识地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 捕捉到所听到的音乐信息是幼儿学习一切音乐技能的基础。”音乐元素 (单位拍、节拍、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 是抽象难以理解的, 在听觉的刺激下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元素并设计充满游戏性的音乐活动在幼儿园音乐课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单位拍, 节拍重音, 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旋律进行的方向等都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这也是“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中所要体现的教学意义。只有通过熟练准确的大肌肉运动表现音乐元素的状态, 进行小肌肉乐器的学习才会更好的解决节奏不准没有乐感等技术性问题。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使用不仅仅运用在幼儿音乐课中, 也要运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理论课中。因为只有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了这种教学方法才能迁移到幼儿音乐教学中去。在音高教学中, 通过视觉成为音乐学习的手段是借鉴了“柯达依”音乐教学法, 柯达依手势正是让学生和孩子们用眼睛看到了音的高低。这种方式还可以进行二声部的演唱并进行转调练习。在演唱卡农或者多声部作品时还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表示不同的声部, 也是从视觉出发, 让眼睛可以看到和声, 把抽象变具体。

二、把多声部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现实中, 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甚至是教师在做音乐活动中会出现离开钢琴就速度不稳、节奏不准等问题, 还有些教师只能单声部演唱歌曲而在合唱中就容易走音, 这些都反应了学习中没有解决的技能问题。因为一个声部缺少参照的音高与节奏, 而多声部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单声部训练中不能解决的音乐技能问题, 对提高音乐基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训练方法可以通过节奏的二声部读谱、二声部歌唱、二声部旋律与节奏的记谱练习来进行。

3“多声部歌唱是一个民族音乐发展的音乐织体、艺术形式丰富的重大标志之一。”因此, 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多声部歌唱的同时还要注重分析横向旋律调式调性、纵向各个声部的音程关系与和弦连接。鼓励学生通过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为幼儿歌曲编配二声部旋律。为了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一些创作的空间。例如让学生们把二声部节奏用不同的音色或语言表现出来。如京剧中体现板眼的腔调、流行音乐中的说唱词、婴儿的咿呀声、自然界的声音等。

三、听与记谱始终作为音乐学习中不能丢弃的技能, 但是记谱的形式可以改变

4“听觉只能在读和写的音乐体验中得到开发。正如学校里教授图画是视觉的教育一样, 教授音乐是听觉的教育, 不能熟练掌握读写, 音乐就只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抓不住的东西。”音乐教学初会把读谱放在首要的位置, 大量的读谱训练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读谱是先视觉后听觉的一种思维反应, 只有把听觉放在首位, 对音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先听再记谱的意义非常重要, 变抽象为具体。目前普遍使用的记谱方式为五线谱与简谱, 一个针对于固定调, 一个针对于首调。但是复杂的书写方式对于初学音乐的学生不能快速的吧听到的写出来, 因此, 探索如何用符号表现音乐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棍子记谱法这种省略音符符头的方式可以让书写变得快速又准确, 音高可以通过写唱名在符干部分得到解决。在学习五线谱时也可以借鉴柯达依的一线谱开始学习, 这对将来的首调歌唱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还可以进行二声部的歌唱练习。

四、“曲式分析”始终贯穿于童谣、儿歌、单声部与多声部歌曲、音乐欣赏作品。

“曲式分析”并不是专业音乐学院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要学习的课程, 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让孩子们体验与学习。因为只有对于作品的结构有了辨别与分析能力才能更好的演奏、演唱和表现音乐作品。对于那些有着很好的音乐技能却没有乐感的孩子来说, 学习曲式分析是更加重要的。不要把“曲式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高高在上, 不一定要去分析交响乐与复调音乐, 它真正服务的应该来自于最基础的音乐学习。一首童谣、一首儿歌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们与幼儿体验分析它的结构:作品有几个乐句、哪些乐句相同哪些不同、是否有对比的段落、有几个声部等。还可以通过律动来变现作品中的结构。对于大小调的分析可以通过听辨调式色彩入手而不是理论。把简单的儿歌从大调改编成小调即简单又容易理解。把大小调作品分别想象成不同的动物、人物角色、天气等进行戏剧表演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五、把节奏、和弦连接、调式在体态律动与钢琴即兴演奏中结合教学。

钢琴演奏、即兴伴奏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 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枯燥抽象, 因此培养学生对和弦产生学习兴趣, 轻松自如的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是教师要一直探索的问题:把幼儿律动中的步态节奏 (走、跑、奔腾、横滑步、摇摆) 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并配合律动与讲故事来增强即兴演奏的能力;通过演奏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为一些抒情或滑稽的童谣伴奏;背诵常用的和弦连接为童谣伴奏;边讲故事边用不同调式的和弦连接来烘托故事情节的变化 (在演奏中注意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并搭配音区的变化) 。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和弦学习的兴趣、提高钢琴即兴演奏与创编能力、同时运用到了律动这项技能。这些教学活动都将为幼儿园音乐课做了更丰富的铺垫, 开发了幼儿教师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

六、小结

从最简单的技能学习开始就给学生们改编与创作的空间, 合作与表演的机会。孩子们是充满想象力的, 而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幼儿园音乐课程更是需要孩子们在快乐中体验、欣赏与表现音乐。只有幼儿音乐教师具备开阔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而具备这种能力不仅仅在单独开设的教学法或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实现, 让学生们从学习音乐开始就习惯在每一阶段教学中去完成合作与创编表演。在巩固音乐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合作能力与创作、创编技能。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们今后教学的宝藏。

摘要:本文着眼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展开探讨。如何让音乐理论课服务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文章中主张变抽象为具体, 感性理性相结合, 音乐技能服务与音乐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与合作能力。具体阐述了每个理论学习阶段与幼儿音乐教学的结合方法。

关键词:音乐元素,多声部训练,记谱,曲式分析,创编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13.幼儿理论 篇十三

(1)艰巨性(2)细致性(3)自主性(4)创造性(5)示范性和感染性(6)整体性

2、幼儿教师的职责?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3、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观察力(2)沟通的能力(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4)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5)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6)自我发展的能力

4、做好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1)职业品格。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热爱儿童、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2)基本文化素质。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3)身体素质。体态端正、身体灵活、精力旺盛且没有任何传染性疾病(4)个体心理素质。理智、刚毅、进取、灵敏、乐观、热情、勤勉、自尊、自主,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具备广泛的兴趣,避免幼儿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5、幼儿教师应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指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5)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6、预防教师违法的必要措施?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4)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7、常见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

(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3)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4)随意开除学生

7、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方式? 请进来的方式:(1)请社区里的人员为孩子开展活动(2)利用社区的物、景和设施教育孩子(3)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和日常发生的事情教育幼儿 走出去的方式:(1)建立儿童活动机构(2)开展流动幼儿教育服务(3)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活动(4)与社区联手,优化社区环境的活动

8、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六项原则?(基本要求)

(1)经常性原则(2)地方性原则(3)简便性原则(4)互利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6)幼儿园、社区和家庭一体化原则

9、家园合作存在哪些问题?

(1)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的停留在表面(2)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

9、家长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2)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3)有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化

10、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1、有效衔接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幼小衔接工作(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12、新时期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有哪些特点?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3)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13、现代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14、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5、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16、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1)对幼儿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17、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育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估,要侧重于改进与诊断课程与教学的作用,不应把评价只作为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的鉴定手段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因为教师是课程的

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所以在幼儿园课程评价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18、幼儿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庭教育保证了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家庭教育促进了幼儿智力潜能的最大开发(3)家庭教育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4)家庭教育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5)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幼儿园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2)发展适宜性原则(3)幼儿参与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20、如何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

(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21、学前儿童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

22、运用观察法观察幼儿心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明确观察目的(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随时记录(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的反复进行

23、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1)兴趣比较广泛但不稳定(2)兴趣比较肤浅且容易变化(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24、幼儿想象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儿想象的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交换(2)幼儿想象的夸张性(3)幼儿想想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本身;(4)幼儿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不能在词语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 25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26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从想象的无意性能,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27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8、父母是怎样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产生影响的?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对孩子性别行为进行引导了(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孩子自从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开始,一般会把自己的同性别父母作为模仿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是儿童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

29、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两者都是国家制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区别: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的途径等方面总的要求;而教育目的仅是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 30、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有什么区别?

(1)制定主体和约束力不同(2)基本属性和表现形式不同(3)制定程序与实施方式不同(4)稳定程度与调整范围不同(5)公布的范围不同

31、如何正确处理“规范”与“尊重”之间的关系?(1)认识到“规范”不等于“就范教育”,不能把幼儿当作被动的管教对象(2)充分利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动机,发挥社会性情感与需要对于幼儿行为的调节作用(3)尊重和保护幼儿的独立人格与自尊心

31、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体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2、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2)教育目标的涵盖要全面(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33、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

(1)教育目的(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34、为什么说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独特作用?(1)学前教育有专职教师(2)学前教育有明确的目标,不同于环境的自发影响(3)学前教育是一种最简洁、系统的影响儿童的方式。学前教育的效率远高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优良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显现,即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可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学前教育还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并可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

35、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36、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原则的内涵?(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指:(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37、幼儿教育的意义?(1)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幼儿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3)发展幼儿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育幼儿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38、个别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2)个别化教育是面向全体的个别化教育,实施个别化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面向全体(3)个别化发展应提倡扬长补短(4)个别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能真正发展个别差异、关注个别差异

38、幼儿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2)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3)因材施教的原则(4)正面教育的原则(5)长善救失的原则(6)知行和一的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一致教育与连续教育的原则

39、影响品德形成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3)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0、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

41、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完整性(2)性格的复杂性(3)性格的稳定性(4)性格的可塑性

42、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的。表现在: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2)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3)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

43、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44、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1)幼儿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2)幼儿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但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45、幼儿能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2)智力结构随年龄增长而变化(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4)智力发展迅速

46、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46、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

(3)自我中心性

45、幼儿心理学研究要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守的。

(2)发展性原则。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幼儿,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特点,也要注意刚刚萌芽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教育性原则。在心理学研究中,也要贯彻教育性原则,因为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

46、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资源利用模式、治疗模式、个别化教育方案)

47、程序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小步递进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强化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

48、应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性)?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3)有意识的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5)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

49、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正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其发展与儿童动作的发展关系更为明显。意志行动是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而行动就是一系列动作。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成分的参与,动作也不可能发展和完善。50、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

(1)幼儿智力差异(2)幼儿性格差异(3)幼儿性别差异(4)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51、在贯彻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时,应注意什么?

(1)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儿童(2)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应难度递增(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4)因材施教(5)多样化和纵向的教育评价

52、实施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3)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

53、简要区分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这几个概念?

(1)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出现

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等(3)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它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54、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

(1)消极强化是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而增加

(2)惩罚是给予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或消除行为的再次发生

(3)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

55、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从哪些方面形成的?

(1)教师自身的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劝说

56、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吮吸手指(2)咬指甲癖(3)习惯性阴部摩擦(4)口吃(5)夜惊(6)说谎

57、教育法律救济的意义?

(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58、《儿童权力公约》规定保护儿童的权力应遵循的原则?

(1)不歧视(2)在涉及儿童的事宜中以儿童的利益为出发点

上一篇:关于比赛心得体会下一篇:乡党委政府半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