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诗眼

2024-06-19

鉴赏诗歌诗眼(精选11篇)

1.鉴赏诗歌诗眼 篇一

一.诗眼知识

一、分类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一般诗眼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全诗的内容往往紧扣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二、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三、常见的提问形式

(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请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试作简要分析。

四、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寻找诗眼的方法

诗眼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

3.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

4.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

5.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三.诗眼的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借以增添情趣。

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3、靠它加强形象性。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

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

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关于诗意的精确。

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

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

2.鉴赏诗歌诗眼 篇二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 数量之多, 题材之广, 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 大体可概括为: (1) 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 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2) 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鸟草虫, 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 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3) 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 ,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 (4) 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5) 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 快速了解其内容, 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情感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 (1) 惜别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尽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2) 黍离之情。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漫》) ,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 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 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 (5) 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6) 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 (7) 咏景之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 恋友之情。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有: (1) 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自指,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如贾岛的《防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 毫无难解之处。 (2) 含蓄隽秀。诗歌最富有灵气,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 在于“写短情长”,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 其时其境其情, 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 统统显于言外, 隐于空白。 (3) 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既是诗又是画, 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 境界开阔。 (5) 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 景象绮丽, 变幻莫测, 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四、形象鉴赏

客观存在着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 一旦拢于人的笔下, 变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 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权势的思想, 也反映了李白傲则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冰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却能推己及人, 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 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饮酒》) , 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回家……待到重阳日, 还来旧菊花” (《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俗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 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使人一见乐而忘返。 (4) 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 , 其对人才的渴求, 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 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五、表达鉴赏

3.古诗“诗眼”鉴赏六法 篇三

一、从“诗题”上鉴赏“诗眼”

有的诗,诗题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通过“诗题”即可找到“诗眼”,并从这一“诗眼”中体会诗歌情感。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首诗分别不着一个“怀”、“愤”,却字字含“怀”、“愤”,句句联“怀”、“愤”,因此标题上的“怀”、“愤”即为诗眼。

二、从词性角度鉴赏“诗眼”

1.实词锤炼之妙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因而,动词、形容词做“诗眼”居多。著名的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宿”和“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

有时,数量词也可成为“诗眼”。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枝”。“一枝”为数量词,修饰梅。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几枝”更能突出此梅先于百花而开,先于众梅而放,“一枝”先开,生机乍泻。“一枝”虽是数量词,但在表现“早梅”二字的命意上,却大有画龙点睛之效,传神点出了“早梅”的不凡神韵。

2.词类活用使词意丰富

有的诗因某些词的活用而色彩大增,鉴赏时不可忽略。如刘长卿《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颈联“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的“同”、“共”二字,本为副词“一同”、“共同”,在这里都活用为动词,有“同度”和“共受”之意。新年中独在天涯且寄人篱下的作者只能朝夕与猿猴为伴,与杨柳同受风烟之苦,离愁别恨,孤境悲苦,跃然纸上。

3.虚词的妙用

古诗中虚词用得恰到好处时,可以使诗文气通畅,情韵倍增。例如刘昚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由”、“与”二字为首联的诗眼。首联写诗人上山路上,一片白云缭绕,山路似乎已到尽头;路边青青的溪流潺湲不绝,夹溪花木扶疏,仿佛春天就融化在这悠长的溪流之中。这样,由云遮路尽的画面隔断,在溪流的延伸中重新得到铺展,入云深处的山路随之不断伸展,诗人眼前呈现的美景也不断出新。“由”、“与”二字,使诗句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三、从修辞角度鉴赏“诗眼”

辞格本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拟人。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后两句中的“含”、“卧”为“诗眼”。写带雨芍药着一“含”字,无力蔷薇用一“卧”字,使“芍药”、“蔷薇”情态各异,姿态可掬:雨滴的芍药花秋波荡漾、脉脉含情;而嬉戏力竭的蔷薇,则沐浴着晓光,静静地安眠,大展“睡美人”之玉姿。这样的诗句,真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

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鉴赏时必须注意。

四、从传情达意角度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直抒情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的“诗眼”传情达意则委婉含蓄。

或借景。如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人用“满川风雨看潮生”七个字传神画出了一幅雨水与潮水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的喧腾动荡的“夜雨图”。但关键的是,读者从“满川风雨看潮生”中感受到诗人虽历经人生惊涛、宦海浮沉,即使忧愤深广,感慨万分,依然端坐岸边,在“满川风雨”中“看潮生”的那种从容大气,那份胸襟气魄。

或借意象。如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结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被认为是“有宋一代最具血性的声音”。它借助“啼鹃带血”这一意象,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誓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为后人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人心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五、从意境上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描绘出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或情景交融,情韵深邃。例如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第二句“夹岸桃花蘸水开”,意境优美: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它沾着水面,又是那么清秀水灵;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一派彩晕,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美丽极了。诗人的惊讶和喜悦跃然纸上。

或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如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空旷寂静的山林,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这画面是动的,诗意却是静的。熊爬树,鹿饮水是实的,意境却是虚的:山林的人迹罕至、空旷幽静,以及人的悠闲暇适、自在平和。

六、从哲理角度鉴赏“诗眼”

有的“诗眼”哲理显然,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则须仔细玩味,细心咀嚼方能领略,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末两句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只要保持良好心态,就能从单调乏味的日子里找到许多新鲜的东西,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再如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末两句表面是描述客体景观: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朝卷帘而看,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实则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理: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永远长存。

4.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篇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5.鉴赏诗歌诗眼 篇五

一、概念整合

1、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话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技巧解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分为七类:离愁别绪、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物诗、感时咏怀、爱情闺怨。

1、离愁别绪

1)概念: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是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示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独身漂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苦、落寞、忧愁之情。

2、咏史怀古

1)概念: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理性思考。3)表达感情: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 4)示例:《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作者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3、山水田园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诗统称为山水田园诗。

2)基本主题: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山川美景、热爱河山;厌弃官场、品格高洁。

3)表达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示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春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保持人格高尚的志向。

4、边塞战争

1)概念: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为主题。2)基本主题: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3)表达感情:主战思想;反战情绪;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示例:《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无声谴责的思想感情。

5、咏物诗

1)概念: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写物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2)基本主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3)表达情感: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4)示例:《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6、感时咏怀

1)概念: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2)基本主题: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际遇,表达个人抱负和感情。3)表达情感:用乐景写乐情,用悲景写悲情;用乐景写悲情,用悲景写乐情。

4)示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含家悲已的感情,感人至深。

7、爱情闺怨

1)概念:以爱情、悼亡、闺怨为主题的诗歌。

2)基本主题: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3)表达情感: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4)示例:《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专题讲解 【例题解析】

(2012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卜算子

泊吴江夜见孤雁①(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

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

2、(4分)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一点2分)

【拓展读练】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来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4、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3分)B(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2、(4分)要点: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真题再现】

(2010年高考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6.诗歌鉴赏分类鉴赏及规范答题 篇六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①“空”是徒劳之义,((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何作用。)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1)同意。(2)“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寒冷、寂寞、孤独。(3)一个“寒”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自己心情的沉重与冷寂。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此说法吗?为什么? 答(1)同意,“独”字是诗歌的诗眼。(2)“独”是孤独之意。(3)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诗中的独夜舟、一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4 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明手法)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本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 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效果)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7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摩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①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②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试作简述。

前四句描写的景象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寒冷。(第一步)诗人以“乐景”衬“哀景”,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第二步),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第三步)

提示:充分利用题干信息,“前四句后四句写景不尽相同”,告诉我们描述景物方向)。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①东皋:在诗人的家乡附近。皋:水边高地。②采薇: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武王克殷,二人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草而食,及饥且死而作采薇歌。其词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诗的中间两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薄暮中所见景物,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的心情如何? 中间两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薄暮中所见景物(利用题干信息),有远景(“树树”、“山山”),有近景(特写:“牧人驱犊”、“猎马带禽”,有色(“秋色”),有光(“落晖”),有静态(山和树),有动态(“驱犊返”、“带禽归”),描绘出一幅山乡田园秋景图,(第一步)渲染一派和平安谧的气氛。(第二步)“无相识”、“怀采薇”(利用原诗句)透露出诗人无聊、感伤的心情。(第三步)9 春行即兴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1这首诗分别描写了宜阳城外春草茂盛、山间小溪静静流淌、路边芳树花自飘零、林间鸟鸣声声四幅画面(图景画面)2表面上看,描绘的是一派宜人的景色,但 “花自落”和 “鸟空啼”却让人感受到荒芜、冷清的意境。(氛围)3抒发了作者伤春、凄凉之情。(感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清幽明净)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雄浑壮阔)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凄凉冷落)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凄苦悲凉)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夕南亭怀辛大》 •(清爽幽静)

•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万俟咏《山驿》 •(萧瑟凄凉)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旷远孤寂)10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上联远景,下联近景;上联景物阔大,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令人赏心悦目。(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 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7.诗歌鉴赏浅谈 篇七

一、品诗趣

写诗须有趣,方能引人。诗愈好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读诗要学会品味,读出诗趣来。诗趣大致有四种,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本来“种豆南山下”,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结局,可见他很不善农事,但诗人却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轮皎洁明月的陪伴下,劳动归来的诗人虽孑然一身,却心情舒畅。诗人肩扛着锄头,穿行在草丛间,皓月当空,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归耕图啊!

2.意趣

例如,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表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篇,诗的后两句巧用谐音双关、巧借天气景象,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含情脉脉、楚楚动人少女那种羞涩疑虑、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使诗的意趣平添隽永含蓄。读之如品香茗,清醇淡雅之味浓郁,令人耳目一新。

3.理趣

何为“理趣”,是指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精妙的句子都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与生命境界的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此句诗中,作者用“沉舟”和“病树”来自比,而用“千帆”和“万木”喻那些在宦海中的新贵们。此句原是刘禹锡感怀身世遭遇的愤慨之辞,但因其客观上包含着自然规律,后来人们更多地用其哲理义,即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美好。

4.志趣

例如,曹操的建安风骨诗作《观沧海》。此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观赏沧海的雄姿和博大胸怀,极富志趣,堪称咏志诗的代表。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写出了诗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读来让人激情荡漾,精神振奋。

诗虽有“意情理志”四趣之分,但一首诗往往是四趣皆备、水乳交融的,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解析它。凡是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流传千古,人们品读再三,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趣本味。

二、析诗情

诗歌的核心是情感。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重要一环。

我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此诗是作者描写“安史之乱”的一首名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令人唏嘘,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作者眼中的战乱中的长安城景色:春天早已降临长安城,但繁花似锦的国都却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乱草丛生。这句诗虽在写景,但我们却能从作者所写的景物中品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者把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感通过对“花”“鸟”的移情表达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之久,用“抵万金”来表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的妻子儿女的那种牵挂、担忧、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更是把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要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思考和感悟。在学习诗歌时,如能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那鉴赏起诗歌情感来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赏诗意

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一谈到诗意鉴赏,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诗人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了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试想:一望无际,空旷辽阔的边疆沙漠,只有“大”字方能壮其景;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烽火台升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异常单调,用“孤”来形容浓烟。但作者紧接着又用一个“直”字来表现它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而那横贯其间的九曲黄河,非“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其实,落日在我们印象中总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怀,但这里作者却用一个“圆”字来描绘,给我们一种温暖亲切而又苍茫无边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作者当时那种出使边塞、深受排挤、思乡感世的孤寂情怀,在这种景物描写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总之,品读诗歌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它能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融入诗人的世界,而我们只有通过对诗趣、诗情、诗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与诗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整体,领悟诗歌的独特之美。

参考文献

8.赞美秋天的诗歌_季节诗歌鉴赏 篇八

《秋黄昏》

连日来,天空总是阴郁

很像象你离去的背影

越走天越冷

我不知道该用哪种词令

镌留你曾有的深情

此刻只想将目光织成温暖的霞

亲手披在你落寞的肩上

不敢回味昨日的秋伤

因为满眼已是荒凉

树叶黄了又红

我不知道该用哪种墨彩

勾勒有你的画面

最终,倦了

只剩一片轻盈的落红

跌入岁月的手掌

萧索的风景 无边的静

冷风悄悄拂上衣领

一丝寒意侵透心房

我不知道该用哪个手指

描摹与你清澈的遇见

翻开一签秋的信纸

花瓣瘦了 雁已成行

独自依在秋的黄昏

倾听落叶飘零的声音

它们说:那不是凋零的萧索

而是沉淀的神韵

它们向往尘埃的寂寞

因为寂寞只是匆匆的来去

日子才是永远的延续

《秋天的秘密》

那个秋天

因为你的出现

轻轻地,剥落我凝茄的伤

脱落了往昔,不堪回首的爱恋

终于,可以埋葬了往事

用心,固守着你的炙热

感受秋天火红的邀请,还有甘甜的秘密

我庆幸,在秋天的季节

有你的出现,我才能再次精彩

我庆幸,你的温柔、美丽

让我走出生活的低迷,看到

阳光,还有秋天的靓丽

你的出现,如同雨后彩虹

有你的日子,我抛弃了孤独

有你的日子,再苦也是情天

好想,你陪我就这样走下去

好想,牵你的手相偎相依

好想,和你连理同枝,举案齐眉

好想,与你化蝶,比翼双飞

你说:我心上的伤疤总不能愈合

愁闷、彷徨,还有留恋昨日的黄花

其实,我知道那一道疤痕以刻在心底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

我握着你的手在心上

路旁,看傻了羞红脸的高粱

悄悄的蜜语,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就这样,牵你的手走向四季

秋天,遇见你,是缘还是秘密

既然牵手便不会轻易放弃

没有理由分离,只有秋天成熟的默许

我知道,失去你

我的生活就是冬天,残酷、寒意

你笑了,让我看树上的一对喜鹊双飞双息

明白了,不离不弃在你我心中的含义

《以秋的名义》

再也写不出什么

尽管,以秋的名义

向红枫索要一抹酡红

时光里,匆忙走过的影子,一直寻找

一些关于草长莺飞的故事

浅秋

画着一絮芦苇的风白

我却受伤了,在芊芊的一束风里

青鸟南飞,不顾草丛中那一簇色彩

入了画板,只是萧萧落木的零落和衰败

时光走过

掏尽掌心流沙,你款款走来

秋,无声解读

许多向时光讨要的花草

开始裹起饱满的念想,等一镰斩断

一些不成熟的思想

和九月

在暖阳的余温中,安静对视

我的瞳眸,穿过一地泪珠的澄净

湿漉漉的堆在这里

即便,成了琥珀,也是磨砺后的一块

生硬的暗伤,

夜,可以作证

我在秋天走失

势必是这个秋,忘记了带

一抹斜阳,一束浅风

窗外的秋月,不必啼哭,窗内的雪笺,不必怀念

一场风花雪月的繁华,终归皈依风尘

或许,去赴了蒲公英的约定

或许,在一道秋霞里

迷失了方向

这个缄默

秋叶不必懂

飘落后才发现,一地湿痕的印

那么

和枝干对视的灵眸中,你可否读懂

分离的一点疼痛

9.诗歌鉴赏答案 篇九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0.古典诗歌鉴赏方略 篇十

要鉴赏古诗, 文化积累与生活体验愈丰富愈好, 古诗读得愈多愈好, 但这些不是靠高三总复习阶段的突击可以解决的。倒是了解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常识, 学会灵活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 对提高诗歌考试成绩大有好处。

一.梳理风格流派, 夯实阅读底蕴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在古代, 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古代诗歌的流派主要产生在盛唐, 如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词的流派在宋代比较成熟, 有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另外,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并被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一代又一代的大诗人所发扬广大,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反映人民的愿望。屈原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并被李白、李贺、苏轼等优秀的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高考复习时, 把我们中学阶段接触过的诗人梳理分类, 作为阅读欣赏的知识底蕴, 以便居高临下, 审诗度题。

二.了解诗歌一般特点, 掌握常见艺术技巧

(一) 诗歌的一般特点:1、抒情性。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看懂一首诗, 就是要去领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读古诗应该带着这个明确的目的。2、含蓄性。诗歌大都借助形象传达感情。由于感情寄托在形象里, 所以诗歌抒情大都较为含蓄。3、跳跃性。古诗篇幅短, 字数有限, 又讲究平仄, 所以多用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 所以要适当补充, 学会复位, 合理想象, 才能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题《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首词涉及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第二句“千里念行客”, 但顺序不当, 正常语序应为“念千里行客”, 再结合题目“思远人”, 即可知道,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而“红叶黄花”为秋季特有的意象, 秋天天气逐渐变冷, 叶子由绿变红, 秋天的花儿只有黄色的菊花, “秋意晚”即晚秋、深秋, 这一句虽为写景, 但景中含情, 寓情于景, 以起兴的手法,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 来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1、各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夸张、拟人、反复、衬托、象征、对偶、互文、对比、借代、顶针等。2、各种表达手法, 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3、各种抒情手法, (1) 直接抒情。 (2) 间接抒情, 包括:a借景抒情, b寓情于景, c情景交融, d乐景写哀情, e哀景写哀情, f托物抒情。以上六种也称景情关系。4、各种写景手法, 如: (1) 虚实结合, (2) 动静结合, (3) 视听结合, (4) 高低结合, (5) 远近结合, (6) 点面结合, (7) 工描, (8) 白描等。

三.坚持整体把握的原则,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要有读懂诗作的信心和认真读进去的心态, 先逐句串读, 把握全诗大意, 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品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独钓寒江雪”一句耐人寻味, 但只有把后两句放到与前两句的联系中, 意识到“独钓”的辽阔空寂的大背景, 渲染着钓者的孤独, 才可能真正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意境。

四.调动背景知识, 会利用标题、注释等合理推断

一些考题, 为考生提供了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个别字词的注释等, 解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如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 春城紫禁晓阴阴。阳和不散穷途恨, 霄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 羞将白发对华簪。”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 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 希望得到引荐。问: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如果没有注释, 这首诗不好理解, 很难把握。但有了注释, 就好办多了。既然告诉你是“落第期间所作”, 那一定表现诗人十年科举考试失利的遗憾和惭愧之情;既“希望得到引荐”那一定表现诗人希望得到裴舍人赏识、举荐的殷切之情;当然, 诗人愿为朝廷效力之情也表露无遗。

11.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篇十一

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二.考点阐释 【诗歌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

2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

3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语言】

4(一)理解关键词语

(二)鉴赏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

5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

6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7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像九个烟点,大海小的像杯中之水。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

8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

9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10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

11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诗歌的表达技巧】

12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层级:E(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13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

14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

15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16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17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

1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

19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0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1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4、把握作品的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刚强,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振奋 与颓唐、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22总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任何时候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三、必要积累

(一)诗歌按题材分类: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23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24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

25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26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

27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

28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⒎即事抒怀诗

29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

30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31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

32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

33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34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⒓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

35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二)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

36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

37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

38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39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希望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

40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41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42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

43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

44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45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蛮奴(少数民族奴仆)送上的一

46杯罂粟美酒让我陶醉,我睡得很香,既没有梦到庄周,也没有梦到蝴蝶]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jué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7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48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49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上一篇:初中军训心得感受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字谜语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