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学课程论文(精选8篇)
1.服务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一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经济学”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当我们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些问题时会理解的更深刻,同时,通过透彻地解释这些现象,将有利于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言献策。
需求和供给:注重统筹发展
“某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床位长期爆满,经常出现入住要排队等待,有的老人抱怨起码要等一年以上才能入住。”
供给指的是一个生产者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并愿意在一定价格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需求指的是一个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并愿意在一定价格购买的产品数量。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发生所谓供不应求的现象。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养老床位的供应量太小,而需求量太大,所以才引起一些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2025年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和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例如养老床位,按照3%的机构养老需求,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需求是30张,而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仅24.4张,供求差距较大。因此,我们要注重统筹发展,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处理好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帕累托最优:平衡城乡建设
“相比城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较为匮乏,发展滞后。”
帕累托最优,又叫做帕累托效率。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首先发明的。他认为,社会是由众多人员组成的,社会福利必须考虑每个人的感受,通俗地讲就是“社会得到最大满足”。它是以一种长远的目光来看待社会的各种变化,追求全社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因此我们在发展城市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农村,使城乡养老服务共同发展,实现社会最大满足度。
农村的现实是年轻人多数离乡背井、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家园。留守、空巢老人等这类群体的养老问题,是影响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城市建设社会福利中心、社区日间照料室、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已初具成效。而在农村,我们也要抓紧抓好乡镇敬老院和村级老人幸福院建设,把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作为平衡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全社会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信息不对称理论:加大宣传力度
“有人说,养老院又脏又乱,常常虐待老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人都是些不孝顺的子女。”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获取信息不完整而对交易失去信心。正如人们对养老机构及“孝道”的传统看法,在没有亲眼所见以前,对养老院的真实信息和情况不了解,产生了对机构养老方式的偏见。
生于1980年代初计划生育年代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而立之年,三十而立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而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养老难题日益显现。“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多数对机构养老存在偏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老年人正确看待并接受机构养老,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养老观念,增强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和养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优质的服务提高知名度。养老服务,其实质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理应宣传,避免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了解和认同。
囚徒困境:加强行业监管
“某养老机构压低价格欲提升市场占有率,导致其他机构也竞相打起价格战,扰乱了市场秩序。”
“囚徒困境”的内涵在于,当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是对大家最合理、最有利,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一方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他人依然遵守规则的话自然就会蒙受损失。权衡厉害,最终大家都会选择违反规则,这样,双方都选择了非理性的完全竞争模式。在民办养老机构市场竞争中,价格乱象尤为明显,可是最终侵害却是老人的合法权益。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均衡和恶性竞争,一方面需要民政部门切实履行监督管理,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定价机制,指导养老机构完善管理规范、改善服务质量,从而及时查处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只要所有民办养老机构把眼光放长远些,积极参与行业自律,就不会陷入囚徒困境而实现“共赢”。
规模经济:扩大产业规模
“目前养老产业整体上鱼龙混杂,大家蜂拥而至导致市场混乱无底线、品质参差不齐。”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一种是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可见,养老产业不仅要在个体上发展规模,也应该形成整个养老市场的产业规模,从而降低成本加速发展,防止市场乱象。
当前,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正逐步发展,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提升。我们应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规模效益,使养老产业成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
人力资本: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某养老机构一个养老护理员服务10个以上老人,严重影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因此,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具有长远意义的。目前,养老服务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而且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的服务知识,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小,将直接影响力养老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项目日益增多,他们不仅仅需要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更需要有人陪他们聊天解闷,缓解孤独。在养老机构中,只有当养老护理员服务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的配比不低于1∶4,机构总的配比不低于1∶10时,才能确保服务质量。为此,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老年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十分必要。我们要积极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积极改善养老护理员工作条件,提高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在人力资本上做投资。
2.服务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二
2005年起我校根据市场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 开始在会计、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装表演等专业设置校本基础文秘课程。经过六年多的实践, 确定了课程的内容框架, 印制了校本教材。文秘课程的开设有以下意义:
一、引导学生了解整个社会组织网络, 学会按程序办事
课程设置了行文条件和行文方式板块, 通过研究机关之间如何行文, 来把握组织间的网络关系。
行文条件体现了各工作机关之间的程序性。行文机关必须是负责的机关。下级机关要直接听从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命令。上级领导机关要接受下级机关送来的请示、汇报并积极做出反应。机关的发文, 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时, 还不能与自己直接上级机关的有关公文精神相冲突。行文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 下级向上级请示事宜或报告工作, 必须实事求是, 不能谎报情况, 更不能混淆是非。这些条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社会是一个严密的组织, 按照法律行使各项功能, 作为个体, 应该以组织认同的方式融入整个系统中, 而不是强调个人意志。
行文方式包括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运用了大量案例、习题, 具体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如海尔集团冰箱公司需要资金引进先进的流水线该如何行文?2005年8月7日广东大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23人遇难, 该如何行文?解决问题时, 带领学生通过网络, 了解人事局的业务内容和与各单位的人事关系, 卫生局和医院的关系, 教育局和学校的关系, 劳动局的业务内容与个人的劳动保障, 民政局的管辖范围等。这些活动打开一扇窗户, 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有了基本把握。
二、培养学生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秘书处理事务的能力和效果会影响来访者对本机关、单位的看法, 甚至会影响机关工作。通过日常事务板块的学习,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管做什么工作, 目的都是为了办好事, 而态度不好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一事无成。并且头脑敏捷与思维反应能力、听知能力、政治和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实际演练中, 多数学生都能较为规范地使用各项礼仪, 配合学校的文明修身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 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待人处世的能力, 做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工作, 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从学生的学习心得上可以了解到, 有的学生学以致用, 在家庭聚会晚宴时, 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每位成员的位置, 受到家人的赞赏。她写道:“家里人对我上职业学校没有什么好感, 可是我的变化让他们刮目相看, 我应酬能力的提高和文秘课程的帮助有很大关系。”
三、培养学生撰写、解读公文的能力, 提高办公效率
公文是政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用来发布与传达政策法令和指示、商洽和报告工作、交流情况和经验的一种工具。在这一板块, 我们安排了公文常用体式和公文格式的学习, 选择通知、决定、决议、请示、批复五种经常使用的文种, 进行仿真实际写作训练。
每一种公文的写作都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例文的要点, 理清写作顺序,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后给出命题, 要求学生在仿写的同时认真设想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好应对。当学生写到“山穷水尽”时, 教师再将实际发生的情况告知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提高了解实际情况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不但内容仿真, 形式也按照实际情形来。每到写作课, 我们就重申批改的要求:写作课的及格线是100分, 下发的公文从格式到文字表述、标点符号必须没有任何问题。学生上交的作业如果还有问题, 我们就不批分数, 直到学生完全改正, 再打上100分。时间长了, 学生印象深刻, 交流时说:“文秘课是最严谨的课, 不但各项程序要按部就班, 大事小事都不能出问题。”接到任务时, 他们自己就严格要求, 仔细检查, 减少了差错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 文秘课程是一门适应性广泛的应用课程, 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类、服务类专业的中职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将不断探索、调整该项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
摘要:在经济类、服务类专业开设基础文秘课程, 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组织的了解, 完善了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方式, 传授给学生办公中的应用知识, 可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
3.服务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公共英语 课程体系 高职特色 ESP
[作者简介]谢双双(1976-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国际贸易。(浙江 温州 3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温州科技局软科学项目“以服务温州区域经济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R20130032)和2013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课题“高职英语教育与文化传媒产业人才需求对接研究”(项目编号:WZY201302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4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温州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拥有14万多家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具有显著优势,全市形成了汽摩配、电气、泵阀、家具、眼镜、服装等16个特色优势产业,35个“国字号”产业基地,200多个中国名牌。因此,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为当地经济服务等方面具有比较好的经济大环境。
实际上,很多院校更注重其专业建设,英语作为基础课其教学状况和学科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提出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旨在把公共英语教学改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职业英语教育,把英语教学、专业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并且结合区域经济,全力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配合各专业,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公共英语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授课范围涉及全院各专业,学生面广,但仍无法形成主导优势。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鉴于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亟须重新定位,应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类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而是要适应当地经济以及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突出个性化特色,要有前瞻性,要与他们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挂钩,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特定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应针对各个专业,培养具有英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时要体现学生本专业特色。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1)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强调实践教学。根据教育部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指导思想,建议把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姜大源教授在总结世界职业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后认为,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与理论整合的路径、手段和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马树超教授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在联名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必须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2)依据EPS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成果,发挥本院的专业优势。发挥本院的工科学科优势,这些优势学科直接面对本地企业,和当地经济紧密结合,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另外,依据EPS是因为EPS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未来职业目标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针对性强,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专业英语的词汇、句法、翻译教学,未能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需求;高职公共英语应用性不强,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在职场中应用英语。因此,建立“必修+选修”完整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修课包括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这两种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互相独立,但在层次上相互衔接。选修课包括专业英语、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由各系各专业自行负责统筹安排。具体安排如下:
必修课的第一阶段为基础课阶段,建议要求各专业学生必修公共英语,内容主要为各职业共有的职场活动英语,重点训练各行业通用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职场以及生活交际中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第二阶段为行业英语,内容主要为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英语,重点训练典型工作场景下的交际技能,为学生对应的专业打基础,为其今后专业做好词汇以及表达能力的准备。
与此同时,根据各系各专业要求,以及学生专业需求和兴趣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如专业英语课程,为有进一步深造或者科研需求的学生设置;技能类英语课程,像英语视听说和英语语法等;文化类英语课程,像英语跨文化交际和英美文化等。
3.教学方法的改变。原来的教学主要是“单词+课文”,以考级为目标,现在改革应该朝应用方向发展,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实施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交际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正确处理好语言基础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充分条件。
4.建立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参考其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口语练习情况、听力测验、期末口语测试等进行多向综合评价。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公共英语课程一直以语言类基础课存在,对比专业课程在实训环节上存在不足之处。建议以仿真模拟的形式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减少理论课时,以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微格教室等场所设置仿真模拟职业场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一个单元的教授即一个工作流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就是一个工作流程。例如“鞋革英语”,“公司介绍—接待客商—介绍产品和设计—推销—售后服务”等就是一个仿真的外贸交易流程。建议编写适合本院学生水平,和当地经济需求相结合的配套实训实习教材。同时,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或编写实训指导书,对实训教学的目的、教学课时及考核办法作恰当的安排,明确实训教学各环节的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相对应的内容、实训目标,做到任务明确、针对性强,以对实训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训,使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四、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注意点
1.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分专业实用英语教师团队。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师资来源局限性大,知识结构单一。如我院的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以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占整体英语教师的80%以上。他们大都缺乏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学科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因此,教研室应按照各系各专业分为各个备课组,人员基本确立,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行业英语教授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教师教学发展方向服务,确保师资充足而强大。
2.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接轨,要有科学的课程标准。要完成各个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标准。该标准应从学生实际英语基础和水平出发,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标准,真正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
3.强调学生的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应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今后就业以及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应突出行业特色,以典型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完善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能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紧密结合,促进高职教育建设的持续发展,服务好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李勇军.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8).
4.服务实体经济 篇四
2009弘业期货·江阴站
为了圆满的完成此次讲座内容。现就江苏弘业期货公司与江阴中闽公司的工作职责细致化。具体内容如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公司方:
1.我公司针对中闽企业结构,主要针对钢铁期货与现货结合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企业对于期货结合实体经济有正确,详细的认识,对于企业后期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培训内容大体如下: 钢材:
1)钢材期货品种介绍 2)钢材现货市场现况分析
3)钢材期货投资机会分析以及操作技巧 4)钢材企业如何结合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 5)钢材期现市场未来展望
2.我公司负责企业的后续服务工作,包括为企业量身订做套期保值方案,更好的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及时提供专业信息以及行情分析,便于企业后期发展规划;免费向企业提供专业行情软件,以及套期保值,投资的相关材料,并做一对一的讲解和持续性的分析,做到服务细致化。3.关于期货与现货相关的其他事宜
江阴中闽公司方:
1.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将相关时间、内容等精神下达到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以便后市培训工作能够按质按量完成,起到预期的效果。2.联系培训地点,方便企业安排行程。
3.筛选优质企业,培训的对象定位在中大型企业,通过对这些优质企业的长期培训,做到以点连线,以线画面的良好覆盖。做到更好地在整个地区相关企业更快,更有效的普及。
4.关于培训工作的其他事宜
注:
一、此草案为大体提纲,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培训流程等具体内容待我公司与贵方商议通过;
二、若贵方有任何要求,可向我公司提出,并协商解决;
公司简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业期货”)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江苏省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注册资本1.38亿元。公司隶属于江苏省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企业集团——江苏弘业国际集团,上市公司弘业股份(600128)和全国知名创业投资企业江苏弘业国际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公司主营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
弘业期货品牌优势
1、我们拥有24家开业及筹建的期货营业部,是国内营业网点最多的期货公司,覆盖上海、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及国内主要省会城市,市场服务渠道便捷通畅。
2、我们拥有行业最高等级的总部中心机房及业内唯一自建的异地灾备机房,一流的信息技术形成强有力支撑,客户交易安全高效。
3、我们的综合竞争实力傲视同行,经纪业务能力排名全国第四。同时我们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实战经验,十年来保持经营管理零风险。
4、由海归博士领衔开发的程序化交易平台,将为股指期货的专业投资者提供强力支撑。
5、我们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期货公司,是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单位和江苏期货业协会会长单位,先后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期货公司十强”等称号,多年来成就国内一流,世界知名。
6、我们历经十年磨砺,规模效益稳步扩张,目前资产规模近25亿元;2009年,我们代理交易额近2万亿元,各项财务经营指标同比增长100%。
7、我们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结算会员(会员号:128),多年来还和国内其他交易所和中国期货业协会保持良好合作,多次荣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优秀会员”。
8、我们的研究资讯能力业内闻名,每年均有上百篇研发报告刊载于业内主流媒体并先后出版多部著作,能为您提供各项专业增值服务。
9、我们拥有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团队保持十多年稳定,从业经验丰富、管理能力优秀。公司从业员工300人,人力资源丰富。
5.微观经济学 课程论文 篇五
融资行为分析
摘要:中国式家族企业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融资难却成为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小家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选择理想的融资模式。并据此分别从人力资本融资 和财务资本融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融资策略。关键词:家族企业 企业生命周期 融资途径 融资模式
中小行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其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虽然在市场经济下并不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过去十年里,中国90%的新增就业是由家族企业解决的。家族企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扩大就业、提供有效供给、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等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此同时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生命周期过短、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中融资难更是成为制约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目前为止,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已近有二十几种。理查德L·达夫特(1999)提出了企业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危机。陈佳贵等按照企业的规模变化把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求生存、高速发展、成熟、衰退和蜕变五个阶段。李业按照企业的销售额把企业发展分为初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周多
三、邹统轩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将企业的成长历程总结为专业化、多元化和归核化三个阶段。韩福荣等提出了基于灵活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的三维生命周期模型。
其中,爱迪斯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只要是生物就遵从着被称之为生命周期的现象。生物体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老化、死亡的生命历程。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后来很多学者将之引入家族企业的研究,提出了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将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成长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化期。本文将根据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家族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二 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企业的资金都是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融入的,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按照国际通用的融资来源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
1内源融资渠道
内源融资主要包括留利资金、折旧资金和内部集资。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来说,内源融资不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并且可以为企业的债务性融资提供资本保障,提高企业的资信能力,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但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之所以选择内源融资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短,缺乏外源融资所需要的信用记录和合格的财务报表,难以得到外部投资者和银行的信任,只能依靠业主的出资和企业的内部积累来滚动发展。
2外源融资渠道
按照融资方式的不同,外源融资又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2.1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借贷。金融机构贷款一般都设置有严格的抵押和担保条件,信贷环境并不理想。但它依然是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目前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企业占 72.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环境正逐步改善,主要的商业银行正在专门开设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而外资银行的介入以及国内民营中小银行的崛起,也为我国中小家族企业能从银行贷款获得需要融资带来了希望。
民间借贷也是我国中小家族企业融资来源的一个较主要的渠道。民间借贷资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同乡朋友之间借贷,二是民间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方式,借贷的门槛低,比机构贷款较少需要抵押等物,基本靠民间的信用,申请贷款的手续时间也简便快捷,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中小家族企业多愿意通过该种渠道取得短期借款。2.2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吸收直接投资、与其他企业合资、吸引投资基金,以及公开向社会募集发行股票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是我国中小家族企业吸收股权融资的主要的一个方式。风险投资正成为国际上非常有活力的一个融资渠道。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才刚刚起步,而且风险投资的对象多属于高风险、高成长和高收益的创新事业或风险投资计划,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家族企业不具备这些特点,很难获得有限的风险投资的青睐。但我们也要看到风险投资的活力和未来美好的前景,它高度的专业化和程序化有助于规范我国中小家族企业投融资市场。股票融资是指以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该方式融资的金额大,也能获得持续的融资,但该融资方式对企业的要求很高,我国的中小家族企业很难达到股票上市融资的标准,同时市场有限的容量也限制了众多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的要求。目前,我国内地创业板也在初步尝试阶段,为中小家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家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但对多数中小家族企业来说,该渠道还不现实,不可能指望它来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特殊的融资方式
除了内源融资方式和外源融资方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融资方式如融资租赁和票据融资。融资租赁是指租赁公司通过融通资金,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并租给其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其特点是租赁公司介于用户与机器设备制造厂之间,在用户按期付清租金后,租赁公司收取象征性的金额,将机器设备出售给用户。融资租赁在租赁期满后,一般由承租人按设备残值购买原租赁物。
票据融资是以各国的债券、国库券、股票、期票、银行本票、备用信用证和银行保函等作抵押取得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票据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周转快的特点。票据融资的贴现利率远低于一般贷款利率。此外票据融资可以避免长时间审查审批,使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得到所需资金,提高企业效率,票据融资目前是企业较方便快捷的融资办法,是条不错的融资途径。
三中小家族企业各成长阶段融资行为的基本特征
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次序上讲,家族企业首先是建立合理的产权治理模式,然后确定相应的融资模式,即产权治理模式是因,融资模式是果。从本文对产权的界定和产权治理的内涵可以得知,家族企业融资包括财务资本融资和人力资本融资。为此,笔者根据家族企业产权治理动态模式(图 1),相应建立家族企业融资动态模式(图 2)。企业是一个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别市场契约(周其仁,1996),因此,家族企业融资应该是“家族资本”、“员工资本”、“社会资本”三位一体融资模式。家族企业应根据所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相机制定最优的融资决策,下面具体从人力资本融资、财务资本融资两维视角对家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家族企业衰退期应以回收资金为主,如清盘、并购、股票回购等,本文不予以进一步分析。
1初创期融资模式选择
首先,财务资本融资方面。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家族企业创业者往往追求多元化融资目标,相对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关心家族企业的存亡,常常表现出内源融资偏好。对我国初创期家族企业而言,采取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较为可行。其中,内源融资主要是家族筹资方式,具体包括创业者原始资本和向家族成员、亲戚、朋友等的借款。通常情况下,亲友网融资渠道能使家族企业获得一定的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但其融合的效率显著低于家族内部资本集聚的效率。家族企业获得这部分资金的额度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及信用状况,同时也与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所持观点密切相关。外源融资主要考虑政府投资方式,适当利用银行借贷。
其次,人力资本融资方面。一是从家族外部引进中低层次职业经理人,但应尽可能从泛家族成员中进行选拔。华人社会最注重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关系越是亲密,代理成本越低、忠诚度越高,与企业主及其家庭有同乡、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的泛家族成员比较容易沟通,容易建立良好互信。二是从家族成员(包括三等亲以内亲属)当中,以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能力、品德和亲密程度,选拔高层管理人员。
2成长期融资模式
财务资本融资方面。内源融资尽管对中小家族企业十分重要,但是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Coleman,Carsky(1999)认为内部资金在家族企业初创和规模较小时确实是主要资金来源,但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和成熟,内源融资的作用和比例将逐渐减小。可见,在家族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内源融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家族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扩张必然要依赖外源融资。家族企业成长期应采取内源融资、兼外源融资的融资模式。内源融资主要为家族筹资和员工筹资方式。家族筹资在初创期的基础上增加投入,主要是企业利润积累。员工筹资对象主要是职业经理人,采取股权融资方式,主要目的是让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价值得到真正体现,使其与企业紧紧捆绑在一起,充分激发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激情与创造力。外源融资在初创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要包括银行借贷、民间组织融资及商业信用等方式。拓展外源融资渠道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努力提高信用水平。
其次,人力资本融资方面。从家族外部引进中高层次职业经理人,逐步开放部分关键岗位,并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声誉约束机制和赋予职业经理人以家族特性等措施降低代理成本和融资成本。此外,对于家族成员和泛家族成员,一方面根据优胜劣汰原则建立家族成员的退出机制,给予退出成员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加大对家族成员的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管理人员,并择优安排管理岗位。
3成熟期融资模式
首先,财务资本融资方面。成熟期,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很可能快速衰退乃至死亡。拓展融资通道,形成多元、通畅的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是突破家族企业发展“瓶颈”,支撑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家族企业的资金短缺,应该逐步改善家族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家族企业走出家族“藩篱”,广泛吸收外部资本(郑秀芝,2004)。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在于家族资本如何与社会资本(包含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融合。我们认为,家族企业成熟期应采取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其中,外源融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为使融资通畅,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应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树立诚信的社会形象。在一定时期,以上市优化资本结构。通过上市增加股东资产流动性,提高公司知名度,同时也降低了公司所有者承担的风险,但是上市绝不是唯一的选择,家族企业在上市与控制之间要作出慎重选择,在保持家族控制情况下上市是理想的选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购并是成熟期家族企业理想的融资方式,通过购并可以在同行业或相近行业中获得协同效应。笔者认为,建立家族企业同盟,形成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战略合作,一方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协同优势,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持家族控制。内源融资方式和成长期一样,为家族筹资和员工筹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员工筹资对象从职业经理人向企业中低层管理者甚至普通员工拓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同时加大职业经理人尤其是核心人才的股权融资力度。
其次,人力资本融资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职业经理人,开放绝大部分关键岗位甚至总经理职位。通过不断加强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给予个别甚至部分职业经理人“超家族地位”,完善职业经理人声誉激励机制,为职业经理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最大限度降低代理成本和融资成本。此外,选拔与培养德才兼备的继承候选人。根据继承人选择与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家族成员的考察,确定德才兼备的继承候选人,对他们予以进一步考察与培养,并在特定时机完成权力棒的交接。
四结语
家族企业如何突破融资难这一发展瓶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本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出的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研究了中小家族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融资模式,其中,家族企业衰退期应以回收资金为主,本文不予进一步分析。初创期,财务资本方面,采取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人力资本方面,以家族成员为主,适当引进中低层次职业经理人,尽可能从泛家族成员中进行选拔;成长期,财务资本方面,应采取内源融资、兼外源融资的融资模式。人力资本方面,引进中高层次职业经理人,逐步开放部分关键岗位,加大对家族成员的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管理人员,并择优安排管理岗位;成熟期,财务资本方面,应采取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人力资本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职业经理人,开放绝大部分关键岗位甚至总经理职位。选拔与培养德才兼备的继承候选人。
参考文献
[1] 刘畅.家族企业的融资机制[J].经济纵横,2013,(02):161-163 [2] 周志强,田银华,等.产权视角下家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0061-0065.
[3] 梁红波.成长期家族企业融资行为分析[J].融资研究,2010,(3):29-30. [4] 王素莲,靳共元.家族企业家双重性特征与家族企业融资决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2,(6):03-12. [5] 林渊博.中小家族企业融资行为分析与博弈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9.
[6] 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J].生产力研究,2005,(6):0231-0233. [7] 王素莲,刘康.中小家族企业融资决策:一个文献综述[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0038-0041.
[8] 杜纲,管理数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66-82 [9]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5):21-23 [10] 王宣喻,储小平,资本市场的层级结构与信息不对称下的私营企业融资决
策,上海经济研究,2002,(4):34-42 [11] 陈凌,叶长兵,中小家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37(4):3-6 [12]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远
东出版社,2005.126-128 [13] 程书强,家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当代经济科学,2004,(6):23-25 [14] 克林,盖尔西克(贺敏译),家族企业的繁衍—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北
6.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六
彭婵娟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2007级)
摘要:进入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节能减排实施减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大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多数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在能源使用上仍以林木、柴草、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为主,消耗了大量的植被,这样的做法导致土壤养分不能还田,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地贫瘠化严重。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村;农民;政府;技术;节能减排;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为重点,以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高效利用等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生活生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节能潜力,能源的开发潜力和污染减排潜力也相当大。1节能减排的相关介绍 1.1节能减排出处
“节能减排”出自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节能减排,是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1]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2]
1.2农村节能减排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
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农膜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低能耗机械,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大力推广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适度发展能源作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节能减排的总体思路就是依据循环经济原则,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技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在创新循环经济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模式,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生产的环境---经济综合效果。
农村节能减排就是要在现有的综合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阀值约束下,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重新组织和调整农业生产体系,促使物质能量利用率的提高和投入量的减少,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1.3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建设都取得乐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当前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部分农村地区既是工业“三废”消纳地,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成为影响水环境特别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达4700万吨,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切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将有效促进农业投入品的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保护生态环境。
2.2我国实施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我国农村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和损害严重,这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推行农村节能减排,首先必须切实提高农村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不但有利于节约资源,环节农村人口资源矛盾,还能极大地减少农村污染物质的来源,达到一箭双雕的功效。要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结合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对经济的贡
[4]献份额,从而实现整体高效率。
目前,在农村节能减排的最大的工程之一就是沼气灶的推广使用。沼气池,对于农民来说,是一项不需要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2200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1350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近年来,农业部还组织各地开展了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示范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3万多户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3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分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在政策、技术、管理等层面有其“盲区”、“短腿”,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
2.3.1农民的生态意识跟不上
生态意识,或者说生态环境意识,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农民来说,一般指他们对自身和农村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认识和理解。
自然农业历史悠久,在农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由它带来的资源退化问题自古以来就在缓慢地发展着,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自然毫无体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自然农业的低产量、低收入,也使农民缺乏动力主动地增加投入,改善生产环境,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发展。
[5]农村地区不仅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也很落后,因此农民接受到关于生态环境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2.3.2政策体系的不适应
当前,中央已把节能减排纳入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基本建立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不少乡村在节能减排的实践过程当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并得到了实惠。但是不少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认识模糊,使节能减排工作在低水平徘徊。究其原因,一是领导不重视,没有建立与约束性指标相匹配的领导责任体系;二是措施不落实,没有建立与可再生能源相对应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资金不到位,没有建立与节能减排相适应的资金保障体系;四是氛围不浓烈,[6]没有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舆论导向体系。
2.3.3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
尽管中国农村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来说,发展很不平衡。例如,江苏省射阳县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展农村沼气建设,沼气用户逐年提高,至2000年底平均村沼气用户占有率达20%。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沼气用户使用率却呈下降趋势。一是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劳动力跟不上,农民的生态意识、操作技能跟不上,对沼气发酵需要的温度、酸度、水量等因素控制不好;二是跟踪管理跟不上。有的沼气池连续使用几年都不换料,有气就用,无气不管;有的是只管进料,不管出料,使沼气池胀满肚子,有的把沼气池当做垃圾坑,什么东西都往里倾倒;有的是沼气零部件、管道出现漏气现象却不及时更换;有的灶具打不着火也不找人维修。如此种种,都严重影响到沼气池的使用效果。
2.3.4 减排形势的不适应
近几年来农村环境质量整体呈恶化的趋势。一方面,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将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向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转移,不仅占用了丰富的耕地资源,破坏了生物资源,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使用强度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部分乡村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据有关调查资料,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达4700万吨,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目前实心黏土砖年产量高达4900亿块,每年耗用黏土资源10多亿立方米,毁田50万亩;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2.3.5 监管力度的不适应
目前,各地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开展不均衡。在2003年4月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目前还普遍存在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现场执法力度不够大、专业执法队伍体系未形成、试点经费投入不足及生态监控手段薄弱等问题,各试点地区的工作进展很不均衡,个别试点进展缓慢。农村生态监察力度的薄弱导致农村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农机具能耗偏高,秸杆焚烧、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乱扔等无人过问,电子垃圾、塑料包装袋、一次性胶袋、废弃的农药瓶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和水源。
3推进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对策
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推进我国的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从农民、政府两个主体上进行完善与建设,同时作为节能减排必不可少的客体----技术也要跟上农村节能减排的步伐。
3.1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农民是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思想意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推进需要农民具有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完备的现代科技知识
[4] 体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改变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可以普及农村的义务教育,从源头上在农民心里扎下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的意识,扎下节能减排的意识;充分利用电视、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并配套政策措施,创建长效机制。
在农村广泛开展节能的科普宣传,加强对农民的节能减排培训,把节能减排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农民自为,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建设的结合,全面提升农民清洁文明意识,节能减排意识。同时可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鼓励村民自主参与农村节能减排,提升广大农民“节约、生态、科学、和谐发展”的意识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比如“节能减排下乡”、“节能减排常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激励农民自主学习了解节能减排知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2强化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节能减排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提出的,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农村节能减排仅靠农民是肯定不行的,因此政府一定要发挥其在认识、决策、激励、投资、领导等方面的优势,真正起到带头作用,组织领导农村各级部门、农民积极参与到国家的节能减排公众当中来。
政府要抓紧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强农业节能减排投入,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经营者和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节能减排,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3.2.1 政府要加强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推进的示范工程和企业自筹资金,点多面少。资金量少,项目效果不尽如人意。以政府为主导的节能减排融资方式主要有:从财政预算中直接资助,或拨出节能减排专款;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将以往节能减排项目节约的经费直接
[7] 用于新项目投资;节能减排鼓励性贷款;节能减排国际资助等。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而节能减排的推进需要资金做强有力的后盾,农村的资金积累能力有限,需要政府依靠其社会职能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
[8]入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应鼓励国有银行参
与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乡村清洁工程、太阳能利用温暖工程、健康养殖示范、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重点项目以及增加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投入,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让,真正将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
3.2.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政策是工作开展的基石。应把节能减排作为各市县农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工作目标、任务、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转变。制定和完善农村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严格控制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财政对农村节能减
排工作的投人,通过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用户补助等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
[8] 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经济。
政府要抓紧出台更多鼓励节能减排的政策,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与惩罚体制。可以采取经济激
励的方式,对节能者、减排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其保持节能减排积极性,相反,对高耗能、高排放者则要实施一定的惩罚。我国政府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和贯彻实施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措施。
3.3 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
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3.1加快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进程
整合优势科技力量,集中开展农村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尽快取得一批新成果、新技术。重点在农业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打破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并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科技项目实施,鼓励和扶持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强化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努力攻克节能减排的关键性技术,重点在农村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打破农村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坚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和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环保、节能的新设施、新工艺和新技术。鼓励和扶持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开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加强重点区域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积极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体系,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指导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更好的普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知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部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这十大技术包括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农村小型电源利用技术、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农村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耕作制度节能技术、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农机与渔船节能技术。
农村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的农村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相关行业与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行农村节能减排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国家应挖掘这一巨大潜力,加快推进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进程,使经济在新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森.关于医药卫生领域反商业贿赂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杂志,2006,(7):85.[2]朱立志.农业节能减排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
[3]孙政才.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大有可为[J].人民网-人民日报.[4]梁山、姜志德.生态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18-319.
[5]韩曦.新时期农民教育功能定位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3):31-33.[6]张萍.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 [N].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0.[7]胡毓娟、陈安琪、张学民.论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选择和对策措施[N]
7.独立审计服务生产经济学分析 篇七
自1999年我国事务所脱钩改制以来,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逐渐成为自负盈亏的、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实体, 其提供的审计服务过程本身同样是一生产过程, 作为理性经济人,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高低会受到市场需求、审计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盈利空间, 会努力追求审计成本的降低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从而在审计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审计服务生产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 常用来研究审计生产效率和审计定价的问题。对于审计服务生产而言, 其投入是审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与资本支出, 而其产出体现为审计报告。基于审计的鉴证功能, O’Keefe等 (1994) 将审计产出界定为审计师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保证程度。审计服务的质量具有不可观测性, De Angelo (1981) 将审计质量界定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出财务报告存在错弊的联合概率, 而审计师发现财务报告存在错弊的概率取决于其专业能力, 审计师报告错弊的概率取决于其独立性水平, 决定审计质量的两个因素就是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任何产品的生产都受到市场需求状况的影响, 审计市场也不例外, 审计需求是审计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审计需求包括自愿性审计需求和强制性审计需求两种。早在13世纪商业公司形成过程中, Wallace认为基于审计的监督功能、信号功能和保险功能产生了对审计的自愿需求。自愿性需求会促使事务所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并提高审计效率以降低审计成本。而强制性审计需求是政府管制下的被迫需求, 这时, 高质量的审计不被需要甚至会受到排挤,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 对审计需求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审计质量问题的根源。罗斌元基于经济学的弹性理论、契约理论以及不均衡原理, 对审计市场的需求、供给和供需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得出我国目前审计市场还处在审计需求拉动阶段, 产生的审计质量相应的比较低的结论。尽管审计服务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黑箱”, 外界很难获得事务所的执业数据。但审计服务成本按照其习性同样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依据成本理论, 随着审计服务生产规模的增加、范围的扩展和期间的延长, 其长期生产成本可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从而表现出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等经济特性。早期的研究者们 (Eichenseher和Danos, 1981;Simunic, 1980等) 运用Stigler (1950) 提出的“生存者法则”发现, 审计市场存在规模经济。大型事务所凭借不可分割要素的生产容量与专业化生产的结合, 可以在审计市场上获得高声誉、低成本和高质量的优势。实证研究中De Angelo (1981) 、Watts和Zimmerman (1981) 把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够为事务所带来范围经济, 这一观点也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 (Pitt和Birenbaum, 1997;Dopueh, 2001;Craswell和Franeis, 2002) ;审计任期的连续使得于审计师通过实践会产生学习效应优势 (Myers, 2003;Ghosh和Moon, 2005) 。因此, 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除了依赖需求的拉动外, 可以基于审计成本表现出的经济特性, 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着手, 提高其提供高质量审计的能力, 通过供给推动需求。按照经济学S-C-P分析范式, 市场结构是企业行为的决定因素, 企业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 因此构建有效的市场结构是获得高的市场绩效的基础。事务所的审计服务提供过程会受到审计市场结构的影响。对于经济学中的四种基本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型态是最有效率的, 而垄断型态是最没有效率的, 容易导致低产量、高价格, 生产者侵占消费者剩余, 造成社会福利的无效损失。这对于审计市场却未必适用。Simunic (1980) 的实证分析表明, 高度寡占的美国审计市场仍具有充分的竞争性。Dopuch和Simunic (1980) 发现相对市场份额的不稳定使得“八大”很难达成默契的“共谋”。Terrence (1994) 认为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结构与良好的市场绩效能够共存。许多学者在对美英法等独立审计发达的国家的审计市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我国应该构建“寡头垄断型”的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 (余玉苗, 2001;刘明辉, 2003;刘桂良, 2008) , 周红认为审计市场结构优化的尺度应是审计市场集中度与股票市场集中度两者相适应。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拟基于微观生产理论中需求理论、生产理论、组织结构理论来剖析事务所的审计服务生产过程, 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Á。
二、审计服务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我国的审计需求源于政府强制性的要求, 是政府为了维护小股东、潜在投资者等非特定相关人的利益和审计市场秩序, 而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接受审计的结果, 市场本身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因为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有国有公司改制而来, 国有股一股独大, 而由于国家所有者是一个虚置的概念, 不拥有剩余索取权, 因此缺乏根本利益机制对公司管理者进行监督;再加上国有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使得被审计人成为审计的实际委托人, 正常的审计委托三角关系受到破坏。而公司内部人拥有绝对的权利和信息优势, 不愿意也没有必要花钱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自己进行监督。但是在国家的强制性审计要求下, 其只能把审计视为“过关”的条件, 公司着力于“找到配合的审计师”以争取上市指标和“骗”得银行贷款, 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需求很少, 但是对能“合作”的审计师却有强劲的需求。不但审计的委托人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 即便是审计服务消费群体, 包括小股东和潜在投资者, 也很少关心公司报表的审计质量, 因为我国的大多中小投资者以炒股为投资取向, 根本不关心公司股利和审计信息。再加上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供不应求, IPO公司不用担心股票发行失败, 缺乏聘用高质量事务所以传递公司价值的动力, 而是倾向于聘请独立性较低的较为配合的事务所以顺利上市, 造成审计的信号传递效应在我国不存在。另外, 高昂的诉讼成本使得投资者几乎不可能从审计师那里获得因财务报表虚假陈述而造成的投资损失, 审计师对投资者的保险作用很难实现。作为独立审计市场的提供者,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 其提供的审计服务来自市场的需求, 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才有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由于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严重不足, 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事务所而言, 在激烈的审计业务竞争中,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承揽业务, 必然会同被审计客户合谋出具满足客户不正当要求的审计报告。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审计服务供给质量, 就必须要引导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第一, 建立培育有效的经理人市场, 激励企业管理人员主动聘请高质量事务所对其审计以获得较高的职业声誉;第二, 逐渐提高投资者的素质, 引导其主动关心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和审计质量信息, 并据此做出投资决策, 不能只是盲目投机炒作;第三, 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三、独立审计服务成本特性分析
其一, 审计服务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在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中, 该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下降的情况。按此定义,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则表现为, 随着该会计事务所规模的增加 (意味着某一行业的审计客户数量的增加) , 该事务所对于该行业客户的平均审计成本不断递减的状态。因为规模经济的内涵是最低平均成本只有在一定范围的大批量产出时才能获得, 因此它为我国推动事务所合并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合理解释。可以推测, 对于存在规模经济的大规模事务所:首先, 随着事务所成本的不断降低, 在相同的审计收费基础上, 其审计利润就不断变大, 事务所就可以在员工培训和审计项目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并进行严格的内部复核制度, 这有助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其次, 随着审计客户的增多, 对某一客户的经济依赖性会降低, 有助于提高其独立性。因为大规模事务所如果因质量问题而丧失声誉, 将损失更多的获取未来准租金的机会, 因此有更强的提供高质量审计以维护品牌的经济动因。最后, 大规模所会受到更多的监督, 其发展比较规范, 有更多的较高水平专业人员, 风险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强。由此可见, 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也就提高了。规模经济的实现有一个隐含条件, 即生产的是同一种或系列产品, 这样才能摊薄固定资产投入, 降低成本。由于不同行业客户的异质性和审计启动成本的存在, 随着事务所业务范围涉及的行业种类的不断增多, 审计风险会不断增大, 事务所需要对员工进行更多的业务培训, 审计成本会提高, 这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事务所只有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 集中审计几个行业, 不断形成自身的审计行业专长, 才能较快地找到审计重点领域, 搜集审计证据, 实现规模经济。比如国际上, 安永在汽车和计算机业, 毕马威在银行和保险业, 普华在计算机、矿产、通讯业, 安达信在宾馆、通讯和公用事业行业, 以及永道在通讯业具有显著的行业专长优势。但也有人认为, 行业专长会使得事务所的审计范围变窄, 从而降低其与该行业大客户的谈判能力, 导致其更高的行业经济依赖性, 从而削弱其独立性并降低审计质量。笔者认为, 在事务所行业专长程度较低时, 尚不能在其专长领域产生声誉, 能为客户传递的高质量审计的信号并不强, 这样其与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但是, 当各个事务所的行业专长程度都很高, 即每个事务所都有自己的专长领域, 那么客户会主动找寻由具有其所在行业审计专长的事务所进行审计, 以向市场传递其会计信息质量高的利好信号, 这时, 该事务所与客户的谈判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从而保证其独立性。而我国审计市场中事务所平均行业市场份额仅为4%, 还比较低, 需要进一步鼓励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
其二, 审计服务生产中的范围经济。由于产业内激烈的竞争和市场容量的不断饱和, 企业被迫对现有产品业务进行延伸, 提供相关的其他产品或服务。而由于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资源共享性, 当一个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两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之和时, 就表明该企业存在范围经济。对审计市场而言, 一方面, 审计业务竞争的激烈导致审计收费不断降低, 审计业务能为事务所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 这迫使事务所不得不扩展业务范围;另一方面, 审计业务量在上下半年之间存在剧烈的需求波动, 而满足了上半年高峰需求生产能力的事务所在下半年的审计闲时会存在过剩生产能力, 事务所具备剩余能力来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税务筹划等非审计服务;最后, 非审计业务可以使事务所进一步加深对客户的了解, 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客户的经营内容和性质、关联方关系、经营过程中的法律以及经营与财务风险等。这为其审计业务收集审计证据、判断审计风险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 事务所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 可充分利用自身生产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这样由一家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联合生产的成本小于两家事务所单独生产它们的成本加总时, 就表明该事务所实现了范围经济。非审计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非审计服务的提供不但能为客户带来内部控制或税务筹划方面的改进建议, 也能为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收费偏低提供经济补偿, 同时, 事务所在提供非审计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声誉, 随着其声誉资本的加强, 其不会在审计过程中轻易屈从客户压力而使声誉受损, 而是选择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因此, 以审计业务为基础, 向非审计业务领域拓展, 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事务所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向。不应一味地借鉴SEC出台的“禁止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规定, 而应该基于我国实际情况, 使事务所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联合生产的交互关系, 在保持传统审计业务的同时发展咨询业务等非审计服务。
其三, 审计服务生产中的学习效应。经济学中, 连续生产一个单位产量所要求的资源 (投入要素) 数量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投入要素以及相关成本的这种递减规律称之为“学习效应”。同理, 在审计服务中, 随着连续多期对同一客户进行审计, 审计师会通过经验积累获得该客户的专门知识, 并较为熟练地鉴别其会计报表的风险, 从而为收集审计证据投入的时间逐渐缩短, 审计成本会逐渐降低。学习效应的存在表明, 连续多期的审计任期能够提高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但是审计任期的延长也可能会使审计人员与客户产生私人关系, 影响审计师独立性。为了充分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我国积极借鉴了美国关于审计项目合伙人强制轮换的规定, 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 (2003) 颁布了《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 并将连续服务年限定为五年 (为IPO审计的为其上市后两年) 。对此做法, 笔者表示赞同, 因为相继出现的美国“安然”、“世通”、我国的“银广夏”、“大庆联谊”等公司舞弊案之后, 人们对会计师和审计师的信任急剧下降, 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降低其与客户之间的亲密程度, 成为当务之急。而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显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人员和客户之间的“共谋”。当然, 该制度的实施会导致审计成本的提高, 包括启动成本、沟通成本等, 但是为了恢复人们对审计师的信任, 重塑审计行业形象, 适当增加审计成本是值得的。
四、审计服务生产市场结构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 市场结构指在特定行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等方面的各种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 分为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四种态势。依据此定义, 审计市场结构指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等方面的各种关系, 以及由此决定的事务所间的竞争和垄断程度。Zeff最早用事务所的市场份额, 即该事务所客户的收入、资产或收益总额在所有客户总和中的比例来考察审计市场结构。如果审计市场中某几个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很大, 则表明审计市场集中度高, 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型竞争态势;反之, 则表明审计市场比较分散, 为完全竞争态势。而对于审计市场而言, 过度竞争的审计市场结构会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培育质量、风险和品牌意识, 会危害审计的独立性, 造成审计质量下降。反之, “寡占型”市场机构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事务所审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为完全垄断会使事务所丧失危机意识, 缺少创新, 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 专业胜任能力下降;而高度分散的竞争会导致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 迎合客户需要而丧失独立性。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 几家“寡头”式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会迫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服务效率和质量, 而且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大规模事务所也有能力进行专门的员工培训, 实行更严格的复核制度, 并提高其与客户在模糊情景下的谈判能力, 从而保持独立性。这显然都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而审计行业由于审计服务产品不可储存, 固定资产比重低, 审计市场进入退出成本低, 于是,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迫使在为的大型事务所很难动用其市场势力进行高定价, 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与消费者剩余的剥夺。规模经济效应与自由竞争活力在垄断性审计市场结构下能够达成融合, 从而实现社会福利 (包括事务所和审计服务的消费者) 最大化。因此, 寡头垄断不是完全垄断, 并没有扼杀必要的竞争只是提升了竞争的层次和水平, 即几家“寡头”式事务所之间在审计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深度上进行竞争。考虑到我国的审计客户群体除了大型上市公司之外, 还有医院、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和小规模企事业单位, 因此除了鼓励事务所合并形成寡头垄断市场之外, 还应该积极促进中型事务所健康发展, 鼓励其在某一领域做专、做精, 做出品牌, 并随客户一起成长;此外, 对于小规模事务所, 也要进行科学引导规范, 使其成为小规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村咨询服务的主体力量。
把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看作一个生产过程, 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事务所其提供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市场对审计服务的需求状况, 而我国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自愿需求, 是审计服务质量低下的根源;审计服务生产过程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 这为鼓励我国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形成行业审计专长、提供非审计服务等审计质量提高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考虑到不损害事务所的独立性, 不能一味强调连续审计任期, 而应实行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完全竞争市场对于审计行业并不是最优市场结构, 应该积极发展“寡占型”的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 并适当鼓励引导中小型事务所的健康发展, 以服务于相应的中小客户。
参考文献
[1]刘桂良、牟谦:《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2]赵保卿、姚长存:《审计成本控制框架设计与运行》, 《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3]周红:《“四大”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审计市场结构优化》,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4]蔡春、鲜文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检验》, 《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5]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 《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6]曹强、胡南薇、陈汉文:《审计服务生产研究述评》, 《审计研究》2010年第5期。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Stigler G J.Monopoly and oligopoly by merger[J].American Economic R eview.1950 (40) :2334.
[9]Zeff S A, Fossum R L.An analysisof large audit clients.The Accounting R eview, 1967 (42) :298320.
[10]O’Keefe, T.B., D.A.Simunic, and M.T.Stein..The production of audit services:Evidence from a major public accounting fir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 esearch, 1994, 32 (2) :241262.
[11]DeAngelo 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 (3) :183199.
8.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篇八
关键词:医疗服务 弹性理论 价值规律 市场失灵 经济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价值和价格的统一体,然而在现实中,价格却严重背离价值,造成价格扭曲现象。本文从医疗服务成本的构成人手,逐步分析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医疗服务成本的主要构成
医疗服务成本主要是指医疗服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治疗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占较大比重,然而从收费上来讲,其比重相对较小,通常只占到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药品及其他材料费。包括医疗服务过程中耗费的及应摊销的各种卫生材料、药品、其他材料等。尤其是药品在总费用中占到了五成以上,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检查费。近年来,各医院纷纷引进高新设备和仪器,这些新设备,新仪器的价格在医疗服务价格中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它受设备总值、使用年限及检查人数等因素影响。
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弹性理论分析
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映的敏感程度,需求方面的弹性主要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需求的收入弹性则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吃穿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而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比重会越来越高,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会高于收入增长速度。这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医疗保健是一种奢侈品,其收入弹性是大于1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愿意为健康多投入,从这一角度讲医疗费用价格高、上涨快是正常现象。
另外,从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医药和医疗本身又是缺乏弹性的商品。也就是说患者对于医药和医疗的需求量不会因为其价格的上升而明显减少,也不会因其价格下降时明显增加。某商品的替代品越多,越相互接近,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就越大,只要这种商品价格上涨一点儿,消费者就转而购买替代品,所以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大。而医药与医疗这种商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价格上涨,患者也别无选择,这就给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可能。
(二)价值规律理论分析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产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而价值的大小是通过价值量来衡量的,一种产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项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生产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相应增多了,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会下降。这一分析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实物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超过服务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以实物产品为等价形式的服务产品的相对价值量就一定会增大,尽管它本身的价值量不变甚至下降。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实物生产领域与服务生产领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前者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后者,因而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实物产品产量增长的幅度就大于服务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这样,在两大领域按照价值交换产品时,单位服务产品的等价物一一实物产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西方国家,就是服务价格日趋上涨,超过了消费物价上涨速度。例如,1946-1970年,美国医疗服务价格上涨176.6%,平均每年上涨4.3%,而其他商品和劳务上涨95.2%,平均每年2.8%。日本1955-1976年,个人服务价格上涨了561.5%,平均每年9.4%,而实物商品价格上涨了225%,平均每年5.8%。这就是价值规律在第三产业作用的结果。医疗服务(尤其是手术治疗服务)其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较慢,故其价格较高、上涨较快也是必然。
(三)市场失灵
医疗服务市场与一般产品市场有很大不同,它是垄断竞争型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普遍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市场上交易双方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有信息优势。医疗领域存在严重的病情、医药、治疗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多数情况下部是病人处于信息劣势。医疗服务是专业性较强的产品,他们不了解哪家医院服务好,哪位医生水平高,哪些药该买,哪些检查该做,加之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允许医院“以药养医”并按项目收费,这就相当于提供收入与治疗方案的相关机制,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难免出现医生诱导需求的现象发生。
这种诱导需求主要体现在;(1)医疗检查方面:明明可以用简单方便的检查技术,却使用了费用昂贵的高精尖技术;(2)治疗方面:不少医务人员在治疗中宁用高档药品,不愿用普通药品,宁用高级昂贵的技术材料,不愿用普通安全的技术材料;(3)医疗保健方面:一些高精尖的医疗检查技术被普遍应用到了普通体检或健康检查上,一些药品或营养品经医务人员之手推销给了健康人或病人,似乎保健就是吃补药或补品。总之,过度医疗造成“小病大治”,既浪费了医疗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缺乏相关信息,治疗又不能讨价还价,消费者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需求弹性小,价格高、上涨快存在可能性。
(四)其他原因
1.药品价格的上升
药品费占总医疗费的一半以上,所以药品价格上涨势必造成整体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药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药品本身成本上升。随着科技进步,新药品中不断增加,新药成本也比较高,主要原因是支付科研成果、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和包装的改进。而过去一些廉价的、药效好的,常用的药品,如青霉素等却货源不足,或因厂家现利润低而不愿生产。另外,进口药品的增加,由于关税和一些正常费用导致价格也较高。二是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加价比较严重。目前,我国药品的流通路线仍然是生产厂家+批发商(医药公司)+医院(药店)三级,按目前的平均每级加价15%左右,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要加价40%左右。这又是药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2.其他耗材价格的上涨
由于医疗器械、纱布、药棉、胶布等商品价格的上涨,医疗费用也必然增加。另外,医院为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提高治疗效果,一次性卫生材料已经广泛使用,如输液皮条、手术口罩、帽子,原来进行消毒处理后复用,现在改为一次性使用后报废,医院要收取材料费,也是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
3.服务项目增加,服务收费种类增多
医院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人员医疗需求,出现一些高标准的单人病床和家庭病床,开展特需服务,这无疑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有的医院病人入院时,要购买整套的生活用品,同样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三、结论
【服务经济学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服务经济学 论文10-05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08-20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11-11
开展承诺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08-26
检察机关如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08-06
洪洞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支持06-16
工商为经济转型提供优质服务经验做法08-29
镇农村经济服务站主要工作职责09-19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座谈会动员讲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