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精选14篇)
1.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篇一
立足考纲考点,紧扣地图材料
定位区域事物特征,剖析规律原因影响
——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体会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又一届高三复课再次进入百日备考冲刺阶段。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少丢分,光凭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独到的技巧、适当的策略,这样,教师教起来自如,学生学起来轻松。
(一)明确高考目标。
高考考点告诉我们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明确了目标,教师才能知道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贴近生活、关注热点是方向,其目标重在测试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强调对整体知识的把握,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核目标有明显的梯度,尤其第36题和37题,以实现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同时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准确表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细研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告诉我们考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大纲,我们就知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细读近几年地理考纲,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重点突出、考点凸显。首先是不回避热点问题,如能源、资源仍是永恒的热点;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问题、自然灾 1
害问题也是重点提到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考纲把太空开发、宇宙探测重点提出,这与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有关;宝岛台湾、南海的气候、地形、资源、旅游及对环境影响等,把这作为热点;10年新疆北部普降暴雪,其原因及影响;世界地理点到了几个具体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地理甚至具体到红水河水力资源的阶梯开发,接近越南凭祥的红木家具的开发等,这是以前没有的。
(三)立足地图材料,注重相关问题。
明确了目标,把握了方向,那么如何把浩瀚无边的地理知识理成条、串成线,使学生答题时运用自如、信手拈来,我的做法是立足地图材料,注重区域定位,认识相关事物的现象、特征、规律,分析发现其形成原因,认识人地关系的相互影响。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逢题必考图,无图不成题。在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阶段,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用一幅幅图形把它串起来。地球运动图、日照图(宇宙、地球)——大气运动图、气候分布图(大气)——洋流模式图、盐度水温图(海洋)——地壳物质循环图、自然带分布图(陆地),用这样直观的八幅图将自然地理知识串成一串。如:当学生看到地球运动图时,立即联想到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了大气运动图,也就不难理解大气的热力运动、垂直分布、三圈环流、气候成因等各种发散的知识点。人文地理也不例外。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分布图——人口再生产图——城市布局图——交通线路图——文化景观图——世界格局图等。这些图形将人文地理条理化、清晰
化,学生依图索文就容易掌握一些。
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地图的作用更为重要。学生如何快捷地掌握并会运用地图是关键。
首先,强记经纬网。经纬网是区域认定的基础,借助它可以计算距离、确定方向、认定地区。记忆的办法是掌握足够的控制性事物,如几条特殊的经线(0°、180°、东西经120°、90°)、纬线(赤道、回归线、南北纬30°、40°)所走过的地形区、大洲、国家、城市、河流、山峰。掌握了这些,那么与试题给出的区域相对位置就可以认定出来。我在教室分别悬挂大幅中国、世界地图,并用红笔勾画出重要经纬线,使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无意识记忆。同时记忆具有战略地位的地区,如马六甲、波斯湾、苏伊士、巴拿马、开普敦、多佛尔、土耳其等。
其次,运用逻辑记忆,即记住东可推知西,记住南可推知北。比较记忆,将东西半球经度相同地区比较,将南北半球纬度相同地区比较,海峡与海峡比较,河流与河流比较。分类记忆,将地理事物分成若干类,分类记忆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区。
最后,建立思维地图是对付无图考图题的有效方法。如:“从北极黄河站往正南走可到达哪个地点”;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时间换算等,做这类题必须胸中有图。思维地图是将许多直观地图抽象、整合在头脑中,运用时再现。为了让学生构建思维地图,在复习中不放过任何一幅图,凡图必画,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下边画,画得多了,便可将地理事物的点、线、面组合成完整的思维地图。
(四)综合整合地图。
在第一、二轮复习中,学生头脑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各式各类的地图。后一阶段复习的重点任务是对地图的综合整合,并与政治、历史相互联系,形成文综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快速、准确地读出图中潜藏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如:能从一幅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图中解读出欧洲区位、气候、地形等地理知识;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历史知识。综合国力、资本主义国家霸权争夺等政治知识。在东亚季风图中能读出季风成因、特点以及季风与农业、自然灾害的关系等相关地理知识,还可以读出中国历史上借助季风航海的方向、航线、到达地区,以及中国的海外贸易与沿海城市兴起的关系等历史知识;还可从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与弊引申到政治学科中矛盾的双重性、一分为二等辩证法的理论。让学生尽力从各种地图中挖掘整合文综知识,对那些横向联系明显的地图重点归纳,分类整理。
总之,在地理迎考复习中,牢牢把握地图这个地理学科的灵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但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各位同行一定会有更好更完善的教学方法,敬请不吝赐教。
2.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篇二
一、研读《考试大纲》, 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 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 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 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 少走弯路, 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 是编制教材的依据,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 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 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 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 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 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 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 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 教“教材”的陋习, 要学会取舍, 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 突出重点主干知识, 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 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 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 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 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 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 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 准确理解其内涵, 深入挖掘。最后, 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 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 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 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 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 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 体现了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 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 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 复习重点不明晰, 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 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 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 精选习题, 优化训练, 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 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 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 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 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 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 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 实现有效复习, 高效备考, 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这就要求广大高三师生改变传统复习观念, 积极探索地理高考复习新思路和新方法, 以适应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本文从理论指导、教材应用、知识与能力、习题选择及热点关注等方面阐述了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 以及在复习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 2009, (5) :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 2009, (5) :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 2009, (6) :34-35.
[4]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 2010, (7-8) :60-61.
[5]刘大华.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J].地理教育, 2010, (9) :38-39.
3.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篇三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篇四
焦作市第一中学史鹏鹏
高三复习备考,每年都有很多的困惑,比如说学生背了很多,结果高考的时候发现一点用都没有,不说背,就是把书带进考场,高考分数也不会有太多提高;还比如学生做再多的试题,看到高考试题仍然觉得很意外。这些都告诉我们应该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说“不”。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要复习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知识。我们的压力都比较大,我们看一个统计:今年全国一卷36题第二问:“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全省36.5万考生,该题0分率80.33%,能拿到满分8分的全省只有128人。还有一位考生这样写到,“可能是庄主从河中打捞的”,另一个更离谱,分析了三条原因:一位于罗纳河附近,有利于鹅的生长,二气候条件适宜鹅产卵,三地形平坦,便于鹅产卵。排除试题因素,我们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备考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今年第一次面对新课改,更是有很多的疑问。
那么,去年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有着很多的困惑,也一直在尝试解决。和很多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老大纲下的备考遇见的问题,新课改也会同样会遇到。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个我们在上一届的备考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值得讨论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当然这里面也有没解决好的问题。希望能给各位老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第一、时间问题
每年遇到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复习任务完不成。那么三轮复习时间和任务怎么安排?去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进行了调整,并确定每一阶段的任务。
从复习的整块时间来看,我们基本上采用的是两轮复习,一轮复习适当延长了一部分时间,大致在一模附近,目标是坚决打好系统知识的基础。二轮是把原来二、三轮复习糅合到一起,进行专题复习和临考复习,目的是整合知识,提升能力,学习应考策略。
我们一轮复习原则以知识为主,加强对能力的训练。知识上坚决吃透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例如:太阳辐射和热量基本概念的区别,很多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条件时,就很难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以及他们对农业的影响;类似这些概念,争取做到让学生理解。还例如“背斜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学会判断,但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其发展的地质过程,很多学生就会有困难,我们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完整的描述其发展过程,真正理解。而且从这几年高考来看,坚决贯彻了只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几乎没有对细枝末节的知识进行考查。在这一方面我们总结了最近几年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考查的所有知识点。按教材顺序进行重点复习,尤其是大胆地在高频考点上投入时间,让学生真正掌握;淡化对一些旁支末节的知识复习,来为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复习节约了时间。所以我建议:知识的复习,要勇于取舍,取主干知识、核心能力,要勇于放手对旁枝末节、偏难怪异的知识进行的讲解;同时要根据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对待一轮中能力训练,必不可少。尤其是要针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这两个能力;因为几乎所有学生直到高考前还在为这两个能力作斗争。我们复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1、有计划的在知识复习中渗透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气候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最难得不是判断和对一般成因和特点的记忆,而是对特定区域气候成因和特点的分析,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那我们就花时间做专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特点的描述能力。
2、主要选取一定量的高考试题,题量就是一道、两道,限时训练,有的还可以练两次,练完之后,给出评分细则,让学生当堂给自己打分;最后关键在于评讲,我坚信精彩的评讲后,学生还想再做一到这样的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出高考的命题规律,答题角度,考查的能力,语言的使用等等;这样学生在复习中才能更有的放矢,知道学什么,注意自己明确能力方面需要培养。我们去年很碰运气,08年海南地理的兰州白兰瓜那道题,课堂上用这样的方式练了两次,今年36题第3题,很多学生都估了满分。
我们的二轮复习,主要时间进行很常规的专题复习,但练习的处理上注重对四种能力的训练。具体的专题安排不再细说。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问题:
1、大量的考试和外来试卷,把专题复习冲的很零散;
2、不同学生复习的程度拉开差距较大,需要有针对安排。关于时间问题我们也没更好的办法,当时只能被动调整,积极协调,掌握对试卷使用的主动性,这里面。而对待对尖子生则要求他们系统的做选定好的高考题,让他们去 “品”,去总结规律,积累高考语言;对基础薄弱学生是给他们提供当时一轮备课时教案上的板书和部分内容,给他们提供复习指导,主要让他们自行课下复习。关于一轮后的复习,我建议:
1、二轮复习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2、避免重复进行知识的复习,3、同时要引入大量的高考题,绝对要兼顾尖子生,让该考出成绩的,一定考出!
第二、地球运动怎样复习?
09年全国一卷一没考,让我们困惑了很长时间,每当复习推不动的时候,回去就一个问题,到底怎么办?但是看看其他年份的题,还是困惑,因为对一般学生来讲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高考时都不会。所以我们采取一致意见“采取正常复习,降低难度”。今年我特意看了,从07年开始的宁夏卷,一直到今年,改名为课标卷的试题来看,地球运动部分前三年都进行了一定考查,只有10年没有考,但是试题难度都不大,09年也就只考了一道极为简单的区时的计算,走的是淡化的路线。所以今年到底会不会因为河南考区的加入而产生变化,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建议,还是那句话:正常复习,降低难度。
第三、区域地理如何复习?
最近的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呈现的两个趋势:
1、加深学生对区域背景知识的掌握,即学生能够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面对区域问题时能充分考虑到图示区域的地理背景。
2、淡化绝对定位,适当注重相对定位。尤其是从全国卷关于定位问题的考查来看,已经不在是考查学生小区域的定位,而是怕学生判断不出这是什么地方。今年的全国二卷36题的用图,“我国新疆伊犁河谷的局部图”,这个区域可以在39题的用图中找出位置。所以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对知识的重复罗列,而是教会学生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同时减少对学生绝对定位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定位能力即可。
第四、考前复习如何安排?
考前大多时间都还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不管不问,如何进行指导,我们当时给学生下发了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尤其指出高频考点。让学生逐个复习。
2、进行适当的审题训练、语言描述和和阐释训练。
3、要求学生专门熟悉地理术语,总结高考中常用的关键词。
第五、考试是怎么安排的?
我们基本上按照一月一考进行,中间可能会有些联考。关于出题,我认为出题要出好,因为他对学生复习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尤其是一轮复习。我们当时的原则是:
1、出题避免死记硬背,对知识的考查注意全面,2、起到对前一段复习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作用,3、精选对能力的考查的试题,也变更了一部分高考试题。我们当时想的就是尽量避免高考时候学生感觉高考和平时不是一回事,无法适应。
下学期,我们是采用文综的练习,整个学校的文综练习正好由我参与组织,从时间安排的到试题的选择、阅卷,我们提前规划了整整一个学期。我们采用的是一周双练,周三、周日下午考试,第二天的上午集体阅卷。后来工作量太大,改为周三练高考真题,周日选取外地试卷或自己老师出题。但是高考过后,回过头去看这样的练习,最欣慰的就是一直坚持做了下去,确实在培养学生文综的整体把握能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痛心的就是练了这么多,高考时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整的完成试题,最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是有遗憾。我建议各位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文综试题的时间问题。
第六、学生答综合题总答不到点上的问题怎么办?
我们改卷的时候会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学生答的满满当当,一句话都没写到点上;发下试卷学生难受,老师比学生更难受。尤其是尖子生,喜欢答得满满。
产生这种问题一般有几种原因:
1、审题不清,对设问设定条件不清楚,设问设定的条件一般一下几个方面:①设问数量,一题有几个小问题;②限定条件,例如根据图中信息答题;③作答方式:例如简述、综述、分析、比较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④答题范畴:例如区位优势,形成过程,优势条件等。例如今年课标卷的36题第1问,“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我们进行审题时要注意几个方面:限定条件:“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然后是“分析”,答题范畴就是“地形分布特点”;只有根据要求才能准确作答,这是得分的前提。只要审清题,一般就是答不全,也不会出现答的了,一分不得的现象。
2、知识掌握不牢,建立不起答题模板,3、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答题模板和材料、试题进行结合,导致大量堆砌和试题无关的知识。
4、主次颠倒,把自己知道都答上,导致采分点不易被发现。
5、地理术语积累较少。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从一轮复习中就开始,在精选的练习题中,尤其是高考题中,坚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中间还进行了一次审题的小专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过程,并且养成积累学科术语的习惯。
第七、如何更有利的应对高考阅卷?
想要迎合高考阅卷,就得了解阅卷情况,但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得不到具体的信息。我先介绍一些我了解的皮毛。09年、10年河南省的文综阅卷都是在郑大进行,主要由高校和省教研室组织;地理部分的阅卷人员,09年大约为50%的中学教师,50%的郑大历史专业的在校研究生。今年情况有所好转,增加的教师的比例,今年河南省阅卷的保密性比较好,完整的评分细则我没拿到,那么从前两年来看,评分还是比较灵活的,但是同我拿到的课标卷的评分细则来说灵活性相对较低。
各省评分细则设置基本上比较灵活,我就主要以某课标卷的评分细则为例,来说一下它的几个突出特点,1、答案相当灵活,分类设置采分点,很多答案设置5、6个以上的采分点,任答一个即可得分。例如课标卷36题第2问,“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共8分”,答案分两部分,侧重自然原因为5分,共有九个采分点,任答一点得5分;侧重人为原因3分,共设七个采分点。
2、设置限制性采分点,对于重要内容,必须答出,如没有则扣掉该得分点的分数;例如:37题第2题“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共6分。”热量条件和劳动力条件为限制性采分点,少一个扣2分。还比如:全国卷一“鹅卵石的那道题”,设置时,两次“出山口”位置分必须有,各两分。这要求我们再评讲试题或建立答题模板时,重要的不是全面,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重要的;描述过程是注重的是完整。
3、开放性试题的评分,例如37题,第3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它的评分原则是:
1、亮出观点为两分,只有理由没有亮出观点的不给分;其实白送的。
2、亮出观点,找出与观点相符合的理由,每个采分点2分。
3、既答赞成又答不赞成的,选择得分最多的一种。自相矛盾的只计观点分。
因此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1、必须培养学生使用地理术语、关键词的习惯;
2、分析问题时注意把相关问题答案的最主要方面、材料中出现的相关答案内容应放到最前面。评讲试题时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答案是最重要的;
3、答题时要遵循题目的设问顺序,切勿颠倒。
4、切忌不能前后矛盾,学生答完一题,用10秒左右时间检查这些低级失误。
总之,高三备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今天我们的复习经验能给各位老师的高备考提供些思考,不正之处,还请指教,谢谢大家!
5.地理复习备考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地理复习备考教学工作计划
以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完满完成教学任务。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科综合考试中严保地理这一关,高考成绩力争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满意。
1、坚持集体备课,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交流,探索适应本校校情、学情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地理教学新模式,做教研的带头人。
2、复习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一课一练一结”。及时总结教改教研成果,在省级教育刊物上争取发表论文1——2篇。
3、认真学习先进教育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4、努力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和教学档案建设,精癣精编教学资料,建立高三学习、高考课题研究的教学档案,使教学具有连贯性、整体性。
5、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定期自查。
6、讲:串讲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如区域地理讲授顺序:①弄清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区位关系;②本区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交通等;③相似区域的比较。
7、练:精选精练,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8、评:针对性的评讲,“打蛇要在七寸,用钢要在刀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成因特点比较分析,进行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区域差异比较训练。
9、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多年来的备考经验,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组编考题,合理安排训练量,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
10、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景的题就会不知所措,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一、先预习:
1、先认真按提纲提前预习教材,完成提纲所留内容。
2、完成提纲后的基础训练。
3、总结:哪些地方还不懂,记录下来。
1、带着预习的问题认真听课,作好笔记。
2、如没听懂,应举手询问或课后询问。
3、同老师一道完成课堂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掌握基矗
1、整理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完成提高训练。
3、不懂的可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考点
内容
1-4考点
地球和地图
宇宙环境
8月1日-8月16日2周①巩固总结本
②看书看图
③例题精讲
④训练
⑤评讲
5-10考点
大气环境
8月17日-8月24日1周11-17考点
陆地海洋
8月24日-9月2日1周第一次月考考试复习以上内容9月3日-9月7日
6.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篇六
一、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团结全组教师打总体战为方略,围绕本年度学校工作的总体工作目标,强化管理、优化过程、提高效率,把复习备考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力争2009年高考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1、加强班级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复习环境
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领导核心,在高三年级的全体党员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高三复习备考工作的典范。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的管理,按学校要求全面履行班主任职责,切实做好跟班工作,实行全日全程管理;各班应根据本班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管理、违者必究,努力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班主任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倡导学生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紧张的备考复习和高考,同时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力争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坚持两周一次班主任工作会,总结、交流班主任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近期工作的任务与设想,坚持年级组的巡查制度,发现问题
及时通报,限期改正,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
坚持一月一次的科任教师联系会,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打好总体战,会前班主任拟出议程并提前一天通知科任教师作充分准备,会议必须是高质量且具有前瞻性,会后将有关材料交年级组备案。
2、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①、要加强备考工作中各个环节(备课、上课、自习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测试、试卷讲评、培尖辅差)的落实,教导处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的方式进行督查,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坚持“月考”制,月考后年级组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分析考试质量,不断总结复习备考的经验与教训,加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坚持高密度的训练与测试,试题要精选,训练要规范。必须做到试卷反馈不超过24小时,并认真分析试卷,试卷讲解要做到有的放矢。
(二)、加强高三复习课的研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
1、全体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近几年来的“考试大纲”,严格把控好标高和复习考试的范围并注重研究新“3+X”的试卷特点及命题的发展方向,借鉴以前复习备考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提高复习备考的质量。
2、提高教学质量,备好复习课是关键,备课要注重知识点全面覆盖,重点突出,不留疑点,注重方法,讲究技巧,提高能力,容量适中,精讲多练,前后联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动脑筋,个个出点子,促进备考整体质量的提高。各科必须注意高考新信息全方位的收集和研究;为了帮助高三备考活动的开展,提高备考的质量,年级组聘请学校部分领导对各学科进行督导评估:
语文:王传文数学:王安久英语:刘大华 理综:张合理文综:王昌柏
督评领导参与高三备考活动,活动结束后由督评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3、上好复习课是提高备考质量的保证,要切实把握好课堂节奏,把知识点讲深、讲透,并注重知识的开拓,发展学生能力,尤其是试卷讲评课,更要注重研究,要多从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以钥匙,使学生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强化整体意识,打好总体战:
1、年级总体战:围绕2009年高考奋斗目标,高三各班均要齐心协力抓上线,并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努力提高本科上线比例。
2、班级总体战:各班围绕目标抓上线,紧盯对象不放松,班主任及各任科教师要协同作战,注重各科平衡发展,既要抓平衡,又要出精品,对于边缘层要对其薄弱学科进行着力辅导,强化训练,并实行责任到人,每次月考后,各班要召开一次科任教师联系会,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确定重点帮辅对象,教师要采取“坐诊”和“出诊”的方式,帮助学生破难解疑,把复习备考工作落到实处。
3、学科总体战:各科要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力量,努力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和质量;各科负责人(语文:王诗桥数学:张世华英语:陈光勇文综:彭宗树理综:刘仪军)负责组织试卷、阅卷和统分等各项工作。
高三年级组
7.高考文综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七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 相同点。
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 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 赋分44分, 非选择题赋分56分, 满分皆为100分。
2. 不同点。
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 (地理为36题) 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 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 (36、37题) 加三道“选做”题 (42–44题) 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 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 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 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 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 三道“选做”地理题 (三选一) 各占10分。
二、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 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从图表数量来看, 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图表类型来看,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 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 特别是区域图, 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 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 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 (新加坡)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 (水坝) 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 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 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 能力立意。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 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 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 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 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 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 回归学科本质, 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 更注重“理”的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 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 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 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 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 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 构图留白, 图文结合, 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 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 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 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 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 考生只要分析有据, 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 2012年卷37题第 (3) 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 2011年卷36题第 (3) 小题: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 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 风格近似。
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 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 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 2012年则变为两问。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 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 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 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 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 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 答题量相近, 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 设问的难度相当, 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 关注热点。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 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 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 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 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 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 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生活气息浓郁, 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 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 (1) 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 不着痕迹。如, 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 (2) 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 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 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 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 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 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 时间计算, 天气与气候, 区位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 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 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 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 以图表作为载体, 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 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 如, 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 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 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 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 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 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 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方向。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 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
2. 夯实基础, 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每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都是通过“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来重点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为此,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等, 弄清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由线成网”, 逐步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3. 强化读图训练,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对考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很多考生因无法理解图表中各要素的含义, 难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导致严重失分。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方面多下工夫。强化读图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读图、填图与绘图, 引导他们总结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 结合图表去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使其学会准确、全面地从图表中提取显性与隐性的信息并加以科学的表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4. 关注生活, 关注热点。
8.高三英语冲刺阶段复习备考策略 篇八
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老师首先坚定信念:学生在高考前“爆发”出与平时无法相比的精神力量,能使他们英语语言能力再一次产生质的飞跃。但飞跃程度的高低取决我们高三老师,在最后阶段,高三老师既要当好学生的学业导师,也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因此要格外珍惜和利用好学生“爆发”出来的能量,让他们飞跃得更高,进步得更快。我们高三老师要坚定学生在最后阶段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信心,破除“5月”定型论,最后阶段的复习并非只保温而是要提升和突破。
一、使用英语是获得语用能力的增长点
English is best learnt when always used in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在最后阶段,英语的能力的增长点仍然是在使用英语的实践中产生和提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靠老师给讲会的。冲刺阶段复习与学习应该以模仿为主,理论分析为辅,不要过分钻研为什么。有机会说英语的同学还是应该坚持说英语。有英文报刊杂志的应该坚持看,听力更是应该天天有,听说读写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要达到足够英语的输入和输出量以确保学生每天都有英语的思维过程。
二、回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扎扎实实的掌握。越临近高考越是要回归教材,要学生经常朗读高一和高二教材,应该让学生明白和充分相信:高考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可以说取决于中低档题的成功率。高考中复习一定要降低难度,一般来说高考的难度是3比5比2,也就是说,中档题占80%,最后阶段要避免高难度试题。当然,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把握住什么是基础题和什么是基本能力题,帮助学生选择质量高的训练试题和合适的阅读材料,尽量让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信心自然上升。
三、背诵是高考获得高分的保障
“冲刺阶段”要学生勤背诵,多模仿,多背诵较好的短文、例句,甚至例题。当然这需要有老师的指导,高三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要背诵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白只做题,不背诵是不行的。背诵量与听说读写水平成正比。每个高三的考生都应该做到头脑中有20篇短文能滚瓜烂熟,有100个句子能脱口而出。北京四中就有这个经验,在最后关头老师帮助学生选择经典的十五篇书面表达的作文背诵。另外还建议将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练习相结合,按高考的完成句子的语法项目多背诵点好句子肯定会起作用。
四、具体措施与办法
1. 最后阶段听力部分应该是学生增分点,因此每天必须听力二十分,一直坚持到6月4号。最好将听力训练放在下午时间,尽量和高考时间同步。对老师的要求:
(1)选择字数和录音长度以及考试方向与高考形式相同的录音材料。让学生听音之前,老师要先阅读听力材料和审阅试题的难易度,检测考试的方向是否正确。中高层次学生错三个算失败,普通中学错5-6个也算失败。听十次至少要成功八次。
(2)老师上课或和学生见面要继续多说英语,不仅是一般的说英语而且要说完整的、准确的地道语言,尽量营造英语氛围。
(3)每听完一次都进行讲解,对错误应有分析,老师应对听力技巧及方法应该进行有效指导,对薄弱环节应加强训练(如数字等方面的内容),听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录音原文并大声朗读独白和精彩段落。
2.精做多项选择试题,后期可挖掘使用频率高,教材中未出现但又是考纲上的词汇,近两年高考过的词汇一般不会再考。争取让每题都有效,起作用,有针对性,符合考试方向。最后还可以将学生高三复习考试以来最容易出错的题再进行整理编辑在一起让学生再一次识记。
3.最后复习安排:4-5月间抽出六天时间,连续做完形填空30篇。每天一小时完成五篇,每篇10-12分钟。做完对答案并稍作评讲与总结。完形填空是介于多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之间能力的试题,值得大家多练。老师的难点:选择合适的,符合我省高考方向的文章。
4. 每天一组阅读,每组五篇文章,题材和体裁应多样化,生词不超纲,文章难度不高,用时40分钟,要有反馈和消化过程,其试题形式应该涵盖:
(1)猜测词义和句意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或细节(依据有七点:时间、地点、类别、程序、因果、对比和主次。)
(3)简单判断和推理:通过因果,转折,让步,比较等逻辑规则仔细找出可做依据的蛛丝马迹。
(4)理解主旨要义;往往隐蔽或隐藏在for example之前或all in all 之后。
(5)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做题不要夹入考生个人情感,对作者举的事例要注意,事例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6)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暨篇章结构(如:2007年的高考67题: The author answers the question rais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ith _____.
A. stories and explanation B. facts and descriptions
C. examples and conclusion D. evidence and argument)
5. 完成句子是后期增分点的关键题,随着今年该题的分值增加,因此这一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1)中高层次的学生应该进行口头翻译练习,每天不少于30题。
(2)从现在开始每天都应该有二十题的练习量,且这二十题应该涵盖英语的所有语法内容(共13个项目)。
(3)所有该题的训练,书上原句应占其10-15%以上。回归教材应该有训练的形式与内容。
6. 短文写作也是学生增分最大的空间之一:写作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最佳是20分钟。所选作文体裁要符合英语的语用原则。不必猜测作文是什么内容。作文应该是7-9句,句子长短相间。老师要加强“面批”次数,面批既是和学生交流的很好渠道也是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机会,也可顺便将其薄弱环节以及复习方法进行点拨,争取让“面批”的学生有所突破。具体要求:
(1)避免低级错误,重视开头句子和结尾句子。
(2)书面整洁,字迹清楚,尽量避免涂改。
(3)要强调写出正确句子,加强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式的训练和经典短文的背诵,选择15-20篇精彩短文背诵。作文模式化,背诵框架结构。
(4)对中高层次的学生要强调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的运用,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知道何为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要利用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子等结构,提高句子的层次。
7. 分类整理各地来的“信息”试卷,千万不要随便使用一整套外地的试卷将“信息卷”分门别类。经过整合处理再给学生。
9.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篇九
高三班主任日志:如何进行复习备考方案
每届进入高三后,学校都要组织学校的老师们听北京专家讲如何进行高考备考。听了几次,每位专家都说过相同的话,那就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课本和历年的高考。千万不要被练习册牵着鼻子走。道理也明白,可一旦进入复习就很容易被练习册牵着走。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备课容易很多。别的不用准备,你就看练习册、讲练习册考练习册、批练习册就行。每天不做别的,老师领着学生就死抠练习册上的题。对于课本上的题反倒一带而过。我发现我就走进了一个怪圈。课本上稍难一点的题我还有删掉的想法,因为心里头有赶紧做练习册的潜意识在里面。而练习册上的题却舍不得删掉一道。结果高考过后,我们总是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让学生们浪费掉了许多的精力,耽误了许多的宝贵的复习时间。实际上,如果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合理安排规划,学生们会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无奈,每次的模拟考试的试题,都会让你摸不着头脑,都会让你觉得你的想法不对,你领着学生复习的深度不够。然后就是大家一起往深里挖。其结果是,让一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继续学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专家说:高考试题源于课本。我的看法是:高考试题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我思考着我下一步领着学生复习的方案。那就是要紧扣课本、仔细研究高考大纲的要求,勤翻历年高考试题,密切关注高考动向,尽量不做无用之功。对于练习册,从今天开始要大胆删减,减少学生练习册上的作业量,要把学生的精力转移到课本上来,转移到高考试题上来。要让学生手里有一本专门做书上习题的作业本。目前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一轮复习重在基础。所以在考察学生的时候,试题也不宜过难。试题过难总会打消一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学习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不得不承认,现成的题太多,自己有针对性的出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轮复习应该考什么?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篇十
地理是众多文科学生的心头伤,如何学好地理,如何到争取最大的分值?
一:做好笔记
一本充实的笔记有时甚至可以胜过十本习题。在第一轮复习时,准备一本笔记本,在老师上课前将本节主要的知识网络构建到笔记本上,边抄边记忆。结合课本,在自己认为是重难点的地方画记,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听记,同时将老师所补充的内容补充到笔记本上。课后,可以将你认为有用的图表剪贴到笔记本上。当然,在你遇到你不清楚的概念时,你也要进行补充和解释,这是一项积累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点小、杂、多,只有不断的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二、注重读图能力的锻炼、培养
“学以致用”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突破口”。历年高考试坚持以信息处理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这两项核心能力的考查为主导。所以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必须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入口。每年的高考试题几乎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非常重视对图像、图表系统的考查。它采用坐标统计图、等高线图、区域图、政区图等各种类型的地图,进行读图、读表分析,即考查学生对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空间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试题遵循《考试说明》要求,突出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1)区域地图
对区域问题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重点,但考查区域时主要是以载体地图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考生熟练掌握世界及中国地图中主要经纬线。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应该了解这些度数不要求死记硬背,要注重地理位置的相对关系。
(2)日照图,关键是掌握最基本的两种图,即极点俯视图和侧视图,观察在这两类图上,经纬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位置、形状及相互关系,从而提炼出有用信息,便可解决时间和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计算、季节判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熟悉不同图中的不同的季节的经纬线、晨昏线的形状、位置以及相互关系等特点,整体方向把握住了与此有关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3)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扇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形统计图等。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这些图的形状、数值、比例等特征,总结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地理事物演变的规律。
(4)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线、等震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比较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解题。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地理高考题很多题目都
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把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这些热点、焦点、重大的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
四、训练规范答题
在考试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不会做题而答错,而是因为没有一个答题技巧而答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
对于重要的却常被忽视的答题采取的方法:(1)快速读完整个题目,切忌遇一道题做一道题。
(2)勾出重要的地理名词、概念,切忌忽视重要术语。(3)把题目的内涵落实在图表中。(4)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挑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即可,无须将所有选项弄明白。(5)综合题的答案要有编制意识,切忌照搬课文原话,使答案画蛇添足。
对于考场上图表信息的提取过程采取的方法:(1)看到了什么?要将图示的内容全面浏览一遍,并在草稿纸上将看到的地理事物一一列出。(2)题目在问什么?思考看到的地理事物与题目的问题间存在什么关系。(3)想到了哪些知识?(4)看到的和想到的知识,在空间上的排列规律,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确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5)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已经提取到的信息的使用。
11.2010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 篇十一
一、善用图表掌握地理知识
图表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掌握了图表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在复习中利用图表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一图胜千言”。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达事半功倍之效。
1地理原理规律图式化
借助图示表达地理原理规律,以图释文、以图导思,不仅能清晰牢固地掌握基本地理原理、规律,而且能提高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如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可通过示意图揭示过程,用概念圈固定概念,以变式图将概念能、原理具体化。
[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
人文地理原理也可用图示来表达,如可用动态示意图来表达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第二次:20世纪初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这两种钢铁工业区位都属于煤铁复合型;第三次: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大大减弱,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形成了“临海型”的钢铁工业布局。
2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
高考中图表形式虽然多样,但分值比重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因此复习中要以区域图为载体强化记忆、掌握方法,推导特点和联系,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疏通“区域认定”与“读图分析”两大瓶颈。
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建立心理地图——脑中有图
学习区域地理要将主要的地理要素一一还原到区域图上,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湖、资源分布、重要国家和城市等。在图上落实这些要素,要注意归纳总结地理事物问的相对位置关系,逐步加深印象建立“心理地图”。
(2)用原理分析区域——明地知理
在地图上落实地理要素,要注意有意识地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用高中所学的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人文地理观点方法解释区域现象、分析区域特征,从而实现区域知识在地图上的活化。
二、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利用比较法对同类地理事象或不同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找寻共性和差异。既可以使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地理比较法的基本思路
(1)选择的比较对象最好是哪里?(学会选择比较对象:同等级、同类型);(2)从那些角度进行比较?(学会选择与制定稳定精确的比较标准即相应的知识结构);(3)两个类型的地理事象有那些异同?(学会按一定的步骤、按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4)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
2地理比较法示例
[例1]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独特性
[例2]易混工业指向类型的比较
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要其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属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微电子则属技术指向型工业;汇源果汁等果品加工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但可口可乐、瓶装饮用水等瓶装饮料则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伊利集团在内蒙古的乳业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但其设立北京的液态奶基地则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普通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但在林区设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指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占领市场;因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动力,要接近能源基地。
三、抓住内在联系构建知识链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打通和掌握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复习中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地理知识链,进而不断地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比如知道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的特点,就能联想和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木冬季也能生长,为常绿林;同理由于高温多雨森林为阔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使河流夏讯明显,也使得夏季洪灾威胁大等等。相反如果将该区域的气候、植被、水文等不加联系割裂开来记忆,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思维的跨越度不够,不能举一反三,甚至答出与该区域特征相背的内容。
再如青藏高原知识间的联系:
四、建立原理分析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问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中原生态、可再生的地理原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
如下面的“气候知识思维模型”包含了气候成因分析模型(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带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太阳辐射→热量带→以温定带;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中常用的思维模型有:光照图判读(一定南北与自转。二定晨昏线,三定日期与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时间计算参考方法(赤道参照法、晨昏圈切纬线法、直射经线圈法、平分昼夜半球法、日太阳高度最大最小法)、区位因素结构(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势、劣势——发展特征——问题及对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成因——治理)、资源跨区域调配(为何调?——怎样调?——何影响?)。
五、适度关注、思考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为时而考”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分析解释现实热点,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1热点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面对众多的热点要审慎、辨证的取舍,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那些能和地理基本原理、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关注永恒的热点,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
对热点的关注不能只做简单加法,要用考点分析热点,从地理与热点的连接点上寻找问题、找准突破口,学会在具体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解决具体问题。
2热点分析示例
12.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备考的切入点 篇十二
二轮复习是一个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过程。它应有两个特点:一是“理”, 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二是“通”, 即融会贯通, 弄清思路,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目前在二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在复习中缺乏应有的目标和方向, 重教辅资料轻教材, 倾向于搞题海战术, 采取广种薄收、撒大网捕鱼的方法, 通过增加练习量来寻求心中的踏实, 忽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甚至不乏同一个题目要学生做了再做的现象。这样教学, 最大的问题是师生都在简单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导致复习课效率低, 学生收获小, 身心俱疲, 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复习课不应仅仅上成一节练习与讲评课, 它应该是一门教程。教师在复习课中, 对知识的梳理还是要“讲”的, 不能仅以考代教。但教师的“讲”要受到限制, 要有针对性, 即要“精讲”。教师要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 围绕复习内容中的主干知识, 提炼归纳, 总结阐释, 拓展联系;要精讲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易漏点;要讲方法, 讲规律, 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要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要着力于引导, 变“死学”为“活学”;要着重于疏导, 变“难学”为“易学”;要着手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二、提高二轮复习有效性的几个切入点
(一) 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近年高考试卷, 关注命题趋势
我们要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 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 对照生物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逐条复习, 以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分析, 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课标、课本, 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 而能力要求不一定要遵循课本内涉及到的层次, 可以大大超越课本。也就是说, 我们在平时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 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 力求抓住:知识点;考试点;能力点;教育点 (爱国主义、科学史) ;应用点 (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日常生活、环保知识的实际) ;结合点 (各章节的结合、跨学科的结合) 。根据课本抓知识的归纳小结, 抓知识点间的联系, 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 强化知识的重点。反对死记硬背, 提高复习的实效。
高考试卷会折射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并以不同的情景呈现出来。所以, 在试卷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是形成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案、提高复习有效性的保证。在二轮复习时,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注意做好四件事情: (1) 对照教材研究寻找试题原型; (2) 研究近年试题找出共性和变化; (3) 研究近年试题寻找命题趋势; (4) 从不同模式的试题中归纳出命题模式。尽可能运用生物教学或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知识, 选取大学普通生物学、科技发展热点等专业性或应用性较强的素材, 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 从各个方面指向中学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大学与中学的知识交叉点上找到命题的突破口。因为这些交叉点就是复习中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增长点。同时, 必须研究吃透《考试说明》, 研究《考试说明》中知识的要求是怎么定位的、考题是如何体现的。把《考试说明》、高考题与教材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就能准确把握高考走向。明确“如何考”, 就会抓纲抓本;明确“考什么”, 就会精选教法;明确“如何教”, 就会准确了解学情;明白“教什么”, 就会对高考如何考有一定的了解。
(二) 发挥团队力量, 提高课堂效率
二轮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 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第二, 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思路、规律与技巧;第三,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 提高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要求层次上是逐步提高的。回顾我们平时复习效益不高的原因, 主要是把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 很少涉及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有些即使想到, 也往往由于方法不当、选题不佳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效益。所以, 要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必须发挥高三备课组团队力量, 分工合作订计划、定专题、编试卷、促反思, 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互相学习。
生物高考试题量少, 选择题6题、非选择题只有3题。目前一道非选择题只考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 大多涉及多个知识点。因而, 在复习时, 我们要注意挖掘一些辐射作用强的知识点, 以点连成线, 以线形成面, 建立知识网络, 找到学科内综合点、热点问题与知识的结合点,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面对烦琐复杂的知识点, 学生难以独自建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 思维方法引路, 提升学习能力
二轮复习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阶段, 一定要把握机会。教师要针对各类知识特点, 利用分析、推理、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 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练、放大、升华、迁移进行复习。提倡用科学思维引领成绩, 用科学思维理解题目, 利用题目的信息去处理问题, 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但是, 这段时间确实考试、练习比较多, 所以还是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读题”上, 也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 通过逻辑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这就需要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复杂问题时, 弄清所给问题中的问题情境、产生原因与条件, 因为这是解决生物问题的钥匙。下面介绍几种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方法。
1.提高分析能力的常用方法
(1) 逐步接近法: (1) 把一个问题划分为几个部分, 从而使问题缩小, 思考起来比较集中, 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 (2) 耐心地一次研究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 通过其中逻辑关系, 找到需要的答案。
这是一种借助于逻辑思维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逻辑思考都是有步骤的连续思考。所以有意识地划分步骤, 有条理地进行思维, 一步步向结论逼近, 使其研究范围得到限定, 问题解答自然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从而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例1911年, 科学家劳斯为研究一种鸡的肉瘤 (生长在结缔组织中的癌) 作了下面的实验:他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 用一种特别的“筛子”过滤, 这种过滤装置连最小的细菌也通不过去。然后把滤液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任何生物。他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 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是什么导致鸡产生了肉瘤呢?当时劳斯就想:可能有一种比细菌这类原核生物更简单更微小的生物通过那种“筛子”。于是,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独特的观点。
根据以上内容, 你推测劳斯当时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这个观点为以后细胞癌变的哪一种致癌因子研究提供了证据。
上述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 再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 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 说明液体内有致癌的东西, 这样就可以把思考范围先缩小到鸡肉瘤组织提取的液体中;再把这种东西用一种连最小的细菌也通不过去的特别“筛子”过滤, 并且放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任何生物中思考, 就很容易推测可能是病毒;然后再用病毒做实验材料来得到证实。所以, 逐步接近法是一种将问题缩小到最低限度的思维技巧, 即通过某些简化的推论或者直接抛开无关因素、不可能的因素以及方向, 从而缩小问题的范围。
(2) 图表解析法。图表解析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析方法。借助图表使问题变得明朗化、具体化、形象化, 将大大推动和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一对夫妇, 男性为色盲患者, 女性表现为正常, 生了一个既患色盲又患白化病的女儿, 则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多大?
根据题目要求, 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P患=P白化+P色盲-P白化×P色盲。这是一个数学集合问题。解这类题目只要绘出图解 (如图1) , 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题目抽象的内在联系清晰而形象地表达出来, 非常有利于分析和思考。
(3) 系列连环法。系列连环法是一种将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可能性、各个因素、不同方案按一定规则或内在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可按时间或空间的序列联系在一起 (如按照生化反应的程序, 把生物体内尿素循环中涉及的不同的中间化学物质联系起来, 来考虑各种基因、酶及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 ;也可按其他某种关系联系 (如按照空间关系, 说明细胞的内膜系统中胞外酶的合成、运输、加工、分泌的关系) 。联系时常采用箭头、图表或树形图解及其他方式, 使其系统、全面、连环起来, 便于人们去追踪、考察、说明所有已知的、看起来有可能的办法或答案。
(4) 重新表述法。重新表述法就是在解题时, 以自己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问题或中间结论加以重新描述, 使自己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楚,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结论就容易得到。
(5) 充分列举法。充分列举法就是在寻求答案时, 简明而无遗漏地列举出各种方案、各种可能性、各种情况、各种组合或安排等, 加以考虑, 判断出最佳方案, 或达到充分的水平。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 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包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条途径, 如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与卵细胞的比较、各种实验方法的比较, 等等。归纳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 然后导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 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如我们可以把分散在不同章节里的有关染色体内容归纳成系统综合复习:染色体从组合上分有染色体组、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从关系上分有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从性质上分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从活动上分有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变异上分有数量变异、结构变异;从成分上分有DNA、蛋白质;从数量上分有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从间期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变、从第一次分裂末期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少一半、第二次分裂后期又不变、第二次分裂末期再减少一半。这样就可以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类连成网络结构了。
(四) 突出主干知识, 理解回归教材
在复习中,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 是高考命题的最直接蓝本, 生物试题的知识落点肯定在教材上。要抓紧课本, 突出课本基础知识的作用。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是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的, 我们要抓住课本的主干知识点, 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 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纵向着重在“理解”, 横向着重是“渗透”。理解应有层次、有序, 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 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 使知识系统化,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 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和强化。特别是那些反映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如遗传知识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之一, 其基本规律及计算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热点内容。特别是对遗传基本规律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主要集中在: (1) 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 根据亲 (子) 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推子 (亲) 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比例; (3) 多对相对性状遗传时产生特殊配子的概率; (4) 遗传系谱图的判定、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其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运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 与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变异等知识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其中遗传系谱图是考查获取知识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常见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具有很高的重现率。另外还有减数分裂、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知识, 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 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始终抓住“能力”这个核心, 抓住主干, 突出重点, 进行联系性复习。如遗传系谱分析题方面, 我们复习时就可以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 显性或隐性性状遗传的判定; (2) 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的判定; (3) 亲 (子) 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确定; (4) 遗传病发生概率的分析及预测。
(五) 讲究解题技巧, 严格答题规范
历来理综考试时间紧、题量大, 再加上生物学试题隐含信息多, 题干常常咬文嚼字。因此, 复习时应该重视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方法: (1) 学会找到所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切合点; (2) 学会辨别试题指向; (3) 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 找出隐含条件, 用全已知条件; (4) 学会分析图表、数据、曲线所给的所有信息。下面举一例说明如何教学生快速判断遗传病的基因位点 (特例除外) 及显、隐性的方法。
首先看是否代代相传, 如代代相传, 则是显性, 否则是隐性。因为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代代相传。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有隔代遗传现象, 一般双亲无病, 后代有病。
如果是显性遗传病, 而且是发生在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 应该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即男女患病的机会不等。如果疾病基因发生在Y上, 则患者都是男性。有男性患病连续遗传现象。如果疾病基因发生在X上:假如女性是X显性患者, 则子女1/2是患者;如男性是X显性患者, 则其后代女儿都生病, 儿子都正常;如果没有上述现象, 则可以判定常染色体显性。
如果代与代之间疾病不连续, 则是隐性。如发生在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则男性多于女性, 而且有交叉遗传 (男传女, 女传男) 现象。如果患病没有性别差异现象, 男女发病概率均等, 则是常染色体隐性。
另外, 二轮复习还应狠抓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 突出包括“审题关—表达关—反思关”三关完整的解题训练。
1.明确题目的基本结构
像问答题, 通常情况下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 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 中心项则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 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其内在关系是: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 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 中心项决定求答项。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 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 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 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2.细心审题
能否审好题, 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 学生审题应做到“三读”, 具体包括: (1) 泛读, 指明确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 (2) 细读, 指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等; (3) 精读, 就是深入思考, 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 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 像在网上搜索资料一样, 搜索出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 如果是简单的题目, 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而复杂的题目可能涉及到几个知识点, 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此外, 还要注意四个方面。 (1) 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 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 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 (2) 根据提示项及设计、概述、说明、简析等说明性文字, 确定好题目类型, 明确命题人要求所答的内容, 确定解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 (3) 根据要求, 挖掘题意, 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 (4) 明确“一个前提”, 把握“两个原则”: (1) 明确“一个前提”, 即“读懂读透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 ”, 必须明确其中的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 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 把握“两个原则”, 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原则及“立足材料, 联系课本”原则。
3.构思表达的“三个步骤”
构思表达的“三个步骤”为:“一看”, 看有几个设问;“二找”, 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 (或项目) 和限制条件;“三答”, 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1) 初拟腹稿。根据题目要求, 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 不必详列, 自己明了即可。
(2) 规范准确, 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 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以求层次清楚, 使人一目了然。在文字及编写要求方面:字迹要清晰、工整、避免涂抹, 格式要规范、详略得当。
4.过好反思关
过好反思关, 即要求学生通过做题, 反思知识点, 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 力求发现更简洁、更合理的解题途径。
上述“审题关—表达关—反思关”三关的完整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 减少解题的失误, 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六)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突出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类试题是生物高考的“重头戏”, 因此, 二轮复习应重视实验设计类试题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给学生分析该类试题的方法是以下四点。
1.搞清实验设计类试题的解题程序
对于实验设计类试题, 我们可用2011年高考浙江卷理综第31题为例进行说明。
(1) 对于题意的要求:是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2011年理综第31题是通过研究者探究某物质 (X) 作用的实验设计, 要求分析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及采用3H-TdR实验材料的原因。
(2)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原理, 即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从该题的分析看, 其实验目的是探究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的影响。用到的原料之一是3H—TdR, 实验原理是根据CRD变化来判断对细胞增殖 (DNA合成) 影响。
2.确定实验思路
确定实验思路, 就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 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作出预测, 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 确定实验思路。该题的实验思路是:根据甲、乙两组CRD变化来预测, 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有促进作用;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无影响;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有抑制作用。
3.设计实验步骤
如果题目要求是实验设计题, 那么要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并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同时, 还要注意两点。 (1) 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应充分利用, 除非题目条件允许, 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 (2) 要控制变量, 对无关变量, 在设置对照组时, 要排除它对实验的干扰, 用来抵消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要做到: (1) 分组, 根据实验要求和材料, 有的实验只分2组, 有的实验要分3组及以上, 各组材料要相同, 如观察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类实验中, 每组要取符合统计要求的一定量 (如10、20、30粒) 求平均值 (不要只给每组一粒种子) , 并给每组编号; (2) 其他条件作相同处理, 如在同一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或都恒温或都水浴加热等; (3) 做对照处理,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改变的是自变量, 这样观察到的因变量中实验现象或结果差异才一定是这种自变量引起的, 否则得不出结论。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及图表的结果, 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处理, 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 并用文字、图表、绘图等方法作一个简明的总结。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的差异, 因此实验结果的不同, 一定是由唯一的这个条件差异引起的。如果是验证性实验, 结论就在题目中;如果是探索性实验, 结论一般要分情况讨论, 结果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的可能。
(七) 精选二轮试题, 强化限时训练
二轮复习最忌讳是两个方面。一忌题海战术、拿来主义。习题的选择必须要有针对性, 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出题, 根据学生易混淆或易错、易疏忽的知识点出题。必要时还要加强题目的变式练习, 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忌难题过多, 起点过高。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是:题型不生, 起点不高, 设问不难, 难度不大。复习中教师要精选试题, 要改变让学生多练习难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的想法, 也不必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题型而练习一些难题、偏题。平时练习的难度要中等,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定。可以通过强化限时训练, 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及时检查复习效率,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掌握解题规律和技巧,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 力求提高解题速度。检查自己在限定时间内能否平稳地答完试卷的能力, 检查自己的答题速率和解题能力以及审题、分析题意等各种能力, 检查自己是否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另外, 要提高解题质量, 还要善于归纳总结, 想一想该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属于哪一类, 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等等。经过比较, 就可以以一题抵十题、百题。
(八) 做好成绩分析, 落实查漏补缺
试卷分析和考后纠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 必须重视。每一次练习考后, 我们都要及时反思, 及时纠正, 对差错作出深入分析, 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 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成果总结, 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 哪些顽症尚未根除, 哪些是新犯的毛病, 从而不断地消除复习中疑点、盲点。
1.分析试卷
(1) 考查范围, 统计各模块所占分值。
(2) 统计各知识点及得分率。
(3) 目标达成情况。
(4) 对于主观题, 统计错误答案, 讲评试卷时, 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师生共同分析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加强讲评试卷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能力。
2.分析数据
(1) 根据一本上线分, 找出所教班级的一本边缘生, 配合班主任把这一部分人往上推。
(2) 从各试题的得分率情况中, 认清优势与不足, 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复习策略和计划。
3.分析学生
下面是我们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两个层面去寻找漏洞的做法。
以下是学生差错统计表 (供参考) 。
13.高三备考复习计划 篇十三
第一轮,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在第一轮复习中,按着老师的统一安排,会根据课本将高中的所有知识全面、细致的重新温习一遍。这次复习的面应该铺得很广,原来没有掌握的内容,感觉生疏的知识,甚至一些较冷较偏的知识点都应当覆盖到。对于复习中的盲点和做题暴露出来的错误,一定还要一丝不苟的解决。第一轮复习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有很多高一高二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在第一轮复习中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稳扎稳打,在最终的高考中一鸣惊人,而有些原本基础不错的同学,却因为好高骛远,在积累实力的一轮复习中盲目追求技巧,虽然赢得一时的高分,却由于根基没有打稳,在冲刺的最后全面崩塌。
第二轮,系统整合,融会贯通。第二轮复习就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散布在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做题上,则主要是针对考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做一些较为综合的题目,提高自己全面深入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考前模拟,强化训练。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掌握的比较娴熟,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就应该进入高强度的高考仿真训练了,在这段时间里,要模拟高考的气氛和模式,把练习当成正式考试,认真对待。规定答卷的时间,把握自己的解题节奏,锤炼应试心理,积累临场经验;事后多作总结,找出自己的弱点所在,再做一些友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比如,如果你的数学试题中的选择、填空等客观的解题时间和准确性还有待改进,就可以集中精力强攻一下这部分。这样你就会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应用特殊值法、回代法、排除法等提高解题速度;抓住细节和概念,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14.高三生物备考复习方案 篇十四
高台一中生物教研室郭建军
高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高考中怎样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是我们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现在专家也在分析,老师也在探讨,也已经有许多好的经验,我也不敢在这儿班门弄斧。下面,就我们学校的高三生物备考复习方案给大家介绍一下,期盼能与各位同仁探讨并期盼得到各位领导、专家、老师的赐教。
一、复习计划
1.2012年9月中旬高三选修新课结束。
2.2012年9月中旬初到2013年3月中旬进行一轮复习。
3.2013年3月中旬到2013年4月底进行二轮专题复习。
4.2013年4月底到2013年5月底进行三轮综合复习。
5.2013年5月底到高考前学生自由复习,回归基础。
二、复习策略
1.第一轮复习(分章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按章节理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点上。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突出中档题避免综合题。
2.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阶段。
本阶段复习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
试能力。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专题复习宜精不宜多,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前两年高考试题有目的的选择。本阶段习题以综合题为主。
3.第三轮复习(模拟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安排适量的模拟测试。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试题内容可单科训练也可理科综合训练,但试题覆盖面要尽可能全。试题的来源以组题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拟测试题,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本阶段复习要注意讲练并重,精讲精练。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查漏补缺阶段
这个阶段,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自己,由他们自己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安排,但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回归课本,各科复习时间和高考时间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在这个阶段,我们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点、特点、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学生尚存在的薄弱环节,自编两套高考冲刺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查漏补缺学生不仅发现良己存在的不足,而且体验和感受到摸拟环境对自己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同学间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为学生迎接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我校复习现状
1.我校目前复习进度:我们先进行了选修内容的复习,已经结束,现在正在复习必修2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2.复习方法:年级分三个层次教学,一层次班学生除了按照进度进行以外,每周利用一个晚自习做一套理综试题,二层次班学生对所用资料的题适当进行了删减,三层次班学生对所用资料进行了更多的删减。
3.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复习进程受到影响;
(2)知识点零乱、存在遗漏和遗忘;
(3)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
(4)学生没有很好的纠错习惯,往往相同的题都重复出错;
(5)学生答题不规范,答题的速度和质量不高;
(6)综合运用能力欠缺;
(7)对实验只有初步的认知,实验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解答实验问题;
(8)实验题、图表题、综合题完成质量不高;
(9)考试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合理分配和把握时间。
4.我们采取的措施:
(1)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2)教练结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3)重视实验、有效训练;
(4)选做真题、规范习惯;
(5)关注热点、难点,研究好四类课型;
(6)重视小专题的复习;
(7)研读纠错本,加强记忆;
(8)重视学生管理、细、严;
(9)教师辅导到位:分层次指导学生复习;
(10)调整状态,给予考生备考关怀。
其实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本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研究考纲、高考,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计划,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充实准确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谢谢!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三地理怎么备考10-22
高三地理复习工作计划11-08
高三一轮复习研讨总结(地理组)01-07
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07-21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0-14
怎么制定地理高三复习计划06-27
高三地理复习注意事项有哪些09-21
2023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11-18
高三地理个人工作总结09-04
高三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