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

2024-07-28

破窗(14篇)

1.破窗 篇一

破窗而逃作文

说打破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破窗理论”,还是某些江湖武林高手被逼得一脚踹开窗户后,用轻功逃跑。如果你以为我要写这些,NONONO,那你就大错特错啦,我要说“破窗而逃”是……

一天我去哥哥家玩,哥哥提议玩儿捉迷藏,于是我和哥哥愉快地玩起了捉迷藏。

哥哥家有两个房间隔着一面墙,墙上有一扇窗户将这两个房间联通了,我就藏在那个连体房间中的一个房间里。我藏了好一会儿,哥哥还没到这个房间来找我。于是,我惦记脚尖,小心翼翼地走到门口向外看了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个天呐!哥哥正径直向我藏的房间走来。

怎么办,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可不想被抓。我忽然看见那扇窗,脑子里出现了四个大字:“破窗而逃”,然后又浮现出那些武林高手破窗而逃的精彩剪影。

我急步走到那扇窗户前(当然是悄无声息的),跳起来看看对面的房间(因为我那时候太矮),看到靠在窗户旁边的是一张高高的学习桌,桌面有窗台那么高。我摩拳擦掌准备“破窗而逃”了。

我先搬了一张比较高的椅子,然后爬上去。这样,我的上半身就悬在窗台之上了。我打开窗户(窗户原来是关着的),把一条腿抬起来,轻松的跨过窗户踩到了学习桌上。可是舅妈太勤劳了,估计每天都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把桌子擦得那可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能上次擦的水还没干,我一脚踩在上,脚一滑,来了个劈叉,痛得我差点没叫起来。我连忙收回那我可怜的腿,并擦干了我脚上的水,重新跨过窗户。吸取了刚刚的教训,我双手死死的抓着窗户,脚踩上了学习桌,没水,太好了。我又抬起了另一只脚,可抬起的动作太快,把椅子给弄倒了。

“砰砰”声响起,吓得我身上的汗争先恐后的往外冒。我手忙脚乱0.01秒,惊慌失措0.1秒,目瞪口呆0.01秒,大脑死机0.01秒后,我的大脑迅速重启,立马使那条腿跨过窗户,踩在学习桌上。真幸运,没踩到水。然后我跳到一把椅子上,爬上哥哥的上下床的上层,用一床被子,把自己盖的那是严严实实,大气都不敢喘。等危险过去了,我才下了床,逃之夭夭。

你现在知道我“破窗而逃”的故事了吧,有兴趣吗?你也来试试吧!

2.破窗 篇二

中国的一位厂长对“破窗定律”深有感触。这位厂长曾经发现厂区旮旯处的垃圾桶坏了, 起初也没太在意, 可几个月后, 他惊奇地发现厂区里大部分垃圾桶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损坏。难道是垃圾桶老化了?应该不会呀, 垃圾桶才更换没多久。要么是有人故意破坏?如若真有这样的无聊者, 那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厂长让总务主任负责再次重新更换垃圾桶, 这次, 厂长特意留心了一下, 几个月后, 所有的垃圾桶完好如初。

一天傍晚下班的时候, 厂长发现楼道里的一个壁角灯不亮了。他马上打电话给总务主任, 总务主任说, 明天会派人去修。厂长命令, 无论如何必须今天维修好, 哪怕是从家里赶过来给加班费也得完成任务。无奈之下, 总务主任只好亲自赶到厂部修好了壁角灯, 厂长也一直陪着他。厂长说, 今后只要发现设施有破损, 必须及时维护, 不许有丝毫的拖延。总务主任虽然点头, 可心里头总不大舒服, 厂长也真是的, 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后来, 厂长检查壁角灯时, 没有发现一个损坏的。

3.“破窗”定律 篇三

中国的一位厂长时“破窗”定律深有感触。这位厂长曾经发现厂区旮旯处的垃圾桶坏了,起初也没太在意,可几个月后,他惊奇地发现厂区里大部分垃圾桶都出了毛病,不同程度地有所损坏。难道是垃圾桶老化了?应该不会呀,垃圾桶才更换没多久。要么是有人故意破坏?如若真有这样的无聊者。那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厂长让总务主任负责再次重新更换垃圾桶,这次,厂长特意留心了一下,几个月过后,所有的垃圾桶完好如初。

一天傍晚,下班的时候,厂长发现楼道的一个壁角灯不亮了。他马上打电话给总务主任,总务主任说,明天再派人修。厂长命令,无论如何必须今天维修好,哪怕从家里赶过来给加班费也得完成任务。无奈之下。总务主任亲自赶到厂部修好了壁角灯,厂长也一直陪着他。厂长说,今后只要发现设施有破损,必须及时维护,不许有丝毫的拖延。总务主任虽然点头,可心里头总不大舒服,厂长也真是的,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后来,厂长检查壁角灯时,没有发现一个损坏的。

4.破窗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那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以“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二、材料来源和作者本意

1.“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妙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所以被称为“谬论”。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3.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 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调谐,显得格外的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的“破窗理论”。

4.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原来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当然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让人可恼的是,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进行警告,但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折不误。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聚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这为“护花原理”。

三、作文材料审读

这个作文题比较罗嗦,况且作文要求的写作重点与原材料“破窗户理论”并不完全等同。审题的重心在提示语部分。一共两个层次,重点又在后一句话上:“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不要用丑恶的东西影响自己美好的人生——也只可以写,但不是重心。说到底,就是要写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前一个层次是说原因的,它的表述层次为,“因为”人类有一种不太好的“心理惯性”——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我们自己)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我们自己)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

在话题中,要弄清楚这里的“窗户”指什么,需要在材料中找,在汽车上就是指车窗,可以引申为使整体事物产生缺口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某种事物的开始开端起始。是不是能理解成对外接触的通道,如果破了,污秽的东西就会蜂拥而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的,但写作时容易出现偏差,需要有较高的构思水平才能挽回。比如,如果把这里的窗户理解成对外沟通的通道,不能打破,能不能开启?很多人就把它理解成常规意义上窗户,所以重心变成要多擦窗户,不要让心灵之窗脏了,这样的立意也似是实非。

其实对于人生来说,“不打破窗户”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完美,不要在任何一方面即使是最微小的方面作“不好的开始”。作文题虽然说“立意自定”,但实际上,命题人已经把立意基本确定,只是看你如何表达而已。这样看来,只要扣住“在人生中,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哪怕再小的坏事也不能去做(不轻易丢下第一张废纸,不随意抛下第一个包装袋;不随地吐出第一口痰,不在雪白的墙壁上留下第一块污迹……)”“要始终保持美好的品德和操守,不打破自己任何方面的完美”“坚守心中的净土,拒绝放纵或抵制诱惑”“不好的习惯、坏的作风都是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小心坏的开始”都应该是可以的。当然,在从反面分析原因时,可以从对他人的暗示和对自己的纵容两点来写。要知道如果你打坏了一扇窗户,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而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意识就会在其中滋生、蔓延。一个人如果不想被别人鄙夷或唾弃,那么,自己就先不要破罐子破摔。如果从教育者来写,如何看待轻易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则有部分情况下的偏题。

在写作范围和方向的确认上,必须注意“自己的生活”“你生活中”这两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提示短语。很多人举的例子都是国家、社会、历史,空泛无依。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养成多从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材的习惯。对于写作基本功较高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能突出“轻易”两字应该是相当有思想的。

四、构思

从命题的指向看,本题的思辨意识是比较强的,写议论文相对容易上手,但不太容易写好,原因是对这里面所含的思想很多学生不是真的能理解,再加上举例子不容易。在阅卷中,发现无数的人举了屈原、司马迁、李斯,但几乎没有人用准确的,造成了说理清楚举例含糊的结果。其实,这个题目写写散文或记叙文都是不错的。

5.破窗 篇五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孙丽华

“破窗效应”是源自“Break Pane Law”,是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政治家凯林基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的一项实验提出的一个规则: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看到“Break Pane”(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Break Pane”(打破窗户),渐渐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可以“Break”(破坏)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虽然这个规则最开始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学上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成立。同理,教育心理学中要注意提防这种情况,并在出现这种效应后要积极应对,找好对策。

一、“破窗效应”在校园里的表现

当笔者有心想要探究一下“破窗效应”时,在校园各个角落,我都找到了一些它的“效应”表现:

在校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的一面墙上,出现一两个“涂鸦”――是调皮学生的脚印,没有清洗掉,一星期后,笔者专门到那面墙上看,发现墙上已经布满了大大小小、重重叠叠的脚印,略微数了一下,至少40来个;我们的校园是很干净的,学生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天风很大,笔者发现地上有不少飘零的枯叶出现,而尚未到做清洁时间,有学生走到这些枯叶旁边时,即使垃圾桶近在咫尺,她居然毫不犹豫地将垃圾扔到这里,丝毫不觉得羞愧。

我们学校严禁带食品进入教学区,特别是在教学区吃东西,很不雅观,是学校明令禁止的,而只要有一个人带着食品经过大门,即使不是去教学区而是去生活区,随后也总有很大一群学生跟着带食品,这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难题。……

而我所经历的那则教学案例,不正是“破窗效应”的表现之一吗?由于时间上安排不过来,20分钟的早自习没有老师去监督,本来班风挺好的一个班集体,最开始也许只有一两个学生在早自习上睡觉,当学生们看到没有人管时,就觉得可以睡觉、可以破坏,这样他们周围的学生就毫无愧色的开始“Break”(破坏),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而早自习的状况,蔓延影响到正课,最终导致了班风急剧变差!

一栋新楼从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到最后整栋大楼的破烂不堪,也许只经历了短短3个月!而一个班风良好的班级从第一个睡觉的学生到大多学生课堂上睡觉,我见证了这一转变,只经历了短短2个星期!

二、“破窗效应”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示

如果我们在干净的墙面上出现第一个脚印时,立即清理掉,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思想教育,那么,那面墙上不会在短时间内有那么多的脚印;而当出现很多脚印后再来处理,手段和措施都显得要强硬很多才能形成震慑心理,这无疑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一些相悖。

如果我们在地上有垃圾时及时处理,那么路过的学生就不会毫无羞愧的扔垃圾;而如果我们教师不带食品进入校园,那么学生们也不会明目张胆明知故犯……

我也在反思,我代课的班级班风变化如此之大,主要还是由于我的一时疏忽,小看了短短20分钟没有老师的早自习对班风的影响。如果当时我拜托班主任抽空看看早自习,或者拜托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等,也许情况会有所不同!

亲历的教学案例警示我们: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因而“破窗效应”的积极预防与应对,对学校及班级形象的塑造、教育教学的管理、校园及班级文化的建设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三、“破窗效应”的对策

1.“破窗效应”的预防: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重视制度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制度化建设已经是颇具规模了,班级管理规则也各有特色,这是教学管理中的一笔财富,完善的制度化,可以将“破窗效应”的影响察于未萌,止于未发。因为“破窗效应”的产生,主要就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无序、混乱的感觉,而各项制度的有条不紊,是从心理上扼杀“破窗效应”。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告知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他们遵循,同时要随时注意查漏、补漏,防止有隙可乘,这样就能给以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校园里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是规范有序的!因此,建立严谨、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是防止出现“破窗效应”的前提。――对应那个实验,也就是“整栋大楼”是新的,是好的,所有的“窗户”都是完好的!那么,就不会有“破窗”的心理诱因!

2.“第一块破窗”出现:这时要有效执行违反各项制度的处罚。有了完善的制度是应对“破窗效应”的`前提,但是,能否应对“破窗效应”,更要看能否对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如果有令不行,对教学管理中发生的“小恶”行为,教育管理者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小题大做”,起预防作用的制度,会陷入尴尬,甚至成一纸空文,成为笑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就应当使用惩罚。”当然,执行时要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不开先例,确保规章制度的威严和约束力。此外,对于学校或者班级为创新、为补救而制定的新规则更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规行为严加惩戒,若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必然会引人纷纷效仿,导致新规则形同虚设。同时,应重视防止“潜规则”(如绩优生、绩差生区别对待,城市、农村学生区别对待,看学生的父母来区别对待等)对规则的破坏性替代作用,坚决拒绝各类“潜规则”,有效执行违反各项制度的处罚,切实补救破的“第一扇窗户”,同时给始作俑者以惩戒,以免有在“破窗效应”心理暗示下也公然破坏规则的学生,这是及时补救,这一点“兵贵神速”,更贵“执法必严”!

3.出现大面积的“破窗效应”:这时要狠抓一点,再求各个击破。目前我们有的学生在一些行为举止方面表现得不够文明,不合礼仪,如在僻静处随地吐痰、在校园的“清洁死角”处乱扔垃圾、在食堂不排队等,这些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制止,演变成了风气,就很可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很不利。问题在于如果“破窗”很严重了,这时候面面俱到反而不如狠抓一点有效果: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以“破窗理论”为师,他面对火车站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只抓逃票这个最不起眼的问题,结果每抓七名逃票者,就揪出一名通缉犯,这样,狠抓逃票使地铁站治安大幅好转。落实到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个特例呢?那么多问题,我们只需先狠抓其中一点,整治好了这一点,先使这栋千疮百孔的“楼”看起来是有序的,有管理的,从而为下一步管理措施的实施争取到时间。

而我应对我遭遇的“破窗效应”的做法是:先思想动员,和学生们做交流和沟通,承认了我的疏忽给大家带来的不好的心理暗示,然后重申早自习和课堂纪律,并由学生选出代表来监督班风,最后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抓那些不请假就从后门溜出去的学生,雷厉风行,终于使这个班集体渐渐班风好转,颇受好评,学期末还被评为“文明班级”!

【参考文献】

[1]岑国桢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乐天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破窗 篇六

老干部工作局 曾军

在大学读管理专业时,管理学老师曾经谈到过“破窗理论”,联系到老干部工作局的情况,感到这个理论很能说明一些道理。

“破窗理论”说的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这个“破窗理论”给人的启示是,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我们的工作环境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硬环境,如办公环境、设备环境等。另一类则是软环境,如团队文化、工作氛围、员工心态等。很多单位都很在意硬环境中的“破窗子”,只要一出现问题立即修理,但却不太在意软环境中的“破窗子”,导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但是,按照“破窗理论”分析,任何一个员工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构成了单位环境中的“破窗”,而任何一个“破窗”的存在,会导致心态上的雪崩效应。要想解决问题,就不要着急在某个人身上找原因,而是从问题发生的环境上找原因,特别是单位的软环境——团队文化上找原因。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某个人的问题,其实背后是单位的制度、文化与员工心态出现了“破 1 窗”,这种“破窗”在“鼓励着”问题的出现!所以,如果你想要好员工,并不是要去找很多好员工进来,关键是要投资好员工生存的环境。

近几年来,老干部工作局的工作得到了全院离退休干部的认可和肯定,老同志们也明显感到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展的重大活动一项接一项,如离退休人员春节团拜会、建院三十周年座谈会、看望近三年退休老同志和危重病老同志、老干部工作人员及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老同志春秋健康休养等活动,组织严密,富有创新,没有出现重大失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现在表扬老干部工作局的声音越来越多。试想一下:同样还是这些工作人员,是什么原因导致老干部工作局出现如此喜人的变化呢?我想答案就是局领导非常注重局机关软环境建设,杜绝软环境中“破窗子”存在的沃土,营造“积极向上、扎实严谨、团结协作”的软环境氛围。在这样良好的软环境熏陶下,工作人员焕发出新的活力,人性的弱点得到逐步克服,形成了严谨、进取、自律的工作氛围,大家全力以赴地认真做好每一项为老同志服务的工作,才形成如今赞誉四起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讲,局领导加强机关软环境建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倡导“老同志满意就是个人价值体现”的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是一个团队软环境建设的灵魂。我院离退休干部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社科院建设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局是社科院服务性较强的职能部门,没有什么权力,更多的是围绕院中心工作,结合我院离退休干部实际提供各种服务的职责。因此,老同志是否满意是衡量老干部工作的标准,工作人员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老同志的服务上,只有老同志满意了,我们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一切为了老同志,为了老同志的一切,已经成为工作人员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干部工作只有做到“有为”才“有位”,才不会被边缘化,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用这样的价值理念来指引老干部工作局的发展方 2 向,规范每个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形成步调一致、具有战斗力的团队。

2、强化“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争创一流”工作作风的养成教育 扎实的工作作风是一个单位软环境建设中需要持续加强的核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老干部工作无小事,每一次大型活动前,局领导都要召开全局动员会,强调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争创一流”,作出详细的部署安排,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理解局领导的良苦用心,认为没有必要管得那么严,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但是,局领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动摇,当看到严格要求下的工作效果受到老同志的交口称赞时,工作人员逐渐体会到领导决策的科学性。考虑到老干部工作局面向老同志服务的特殊情况,局领导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八点前到岗上班,实行“首问责任制”。经过长期的严格要求和实践训练,“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争创一流”已经内化为工作人员的自觉意识,现在每次开展活动,工作人员都能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活动中各司其责,主动服务老同志,确保了活动组织严密,井然有序,达到了令老同志满意的效果。

3、打造“进取、创新、协作、和谐”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团队的战斗力取决于团队的集体精神,一个具有人人认可的团队精神的集体必定是战无不胜的。这几年来,老干部工作局一直致力于团队精神建设,形成了“进取、创新、协作、和谐”的团队精神。局领导逢会必讲,每一项工作都强调团队精神,处处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饱含深厚的感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更加贴近老同志实际,符合老同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工作中强调各负其责,主动工作,同时更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热情接待老同志来电来访,言行举止文明礼貌,在老同志外出活动中,周到细致地主动服务,展示了老干部工作局的良好形象。

4、建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不断提升一个单位软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肯定员工的正确行为、抑制不良行为的评价反馈机制。局领导十分注重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一方面及时表扬和肯定表现好的员工,关心工作人员的成长发展和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毫不客气地对不良现象提出善意的批评。近几年来,在局领导的关心和积极争取下,有多名工作人员晋升了职务或职称,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全局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体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正是由于老干部工作局领导在团队软环境建设中,着力于价值理念、工作作风、团队精神和激励机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建设,常抓不懈,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和认真修理软环境中的“破窗子”,营造良好的老干部工作局机关软环境,锻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才赢得了院党组和院领导的放心以及全院老同志的满意,迎来了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崭新局面。

7.运用“破窗理论”搞好设备管理 篇七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 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设备管理中, 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员工维护意识不强、设备的运行状态不好都会成为这扇“破窗”, 成为影响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瓶颈, 甚至是障碍。如果我们在管理过程中, 不注意维修这些“破窗”, 设备及现场的管理便很难得到提升。

1 避免制度执行“破窗”, 堵塞工作漏洞

无论制度如何完善, 如果执行不下去, 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对于设备管理没有任何指导作用。同样完善的制度若缺乏执行的标准, 就会造成管理者在履行管理执行工作时缺少尺度, 员工在进行操作时忽略依据。因此要避免产生制度执行“破窗”,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加强制度的学习宣贯

前面说过, 目前辽河石油勘探局电力集团公司供暖公司关于设备管理制度已经很完善, 然而这些制度不能仅仅是设备管理者手中的标尺与指南, 也应成为员工的工作标准, 让他们日常操作变得规范。为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将制度打印出来, 装订成册, 供员工日常学习查阅;二是要求班长组织班员进行学习;三是设备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抽考, 强化对制度的学习;四是在日常管理中, 将管理与制度有机联系, 使制度学习变得直观。

1.2 加强制度执行的刚性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每个人都很熟悉, 这个故事说的正是执行的问题。秦国以前也有过变法, 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执行而失败, 商鞅深知这个道理, 所以他采用了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说到做到, 也就是制度执行的刚性。制度基于管理而制定, 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性。

2 修好意识“破窗”, 提高设备与现场管理水平

意识“破窗”是指设备管理缺乏“软实力”, 体现为设备管理人员在技术水平、维护管理意识以及员工的维护意识上存的缺陷与不足。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 现场的管理水平都无法实现持续改进, 使设备管理功亏一篑, 因此及时消除“低水平、老毛病、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2.1 提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还包括对“四新”技术的了解、对设备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的熟知。专业知识不全面, 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便不会做到纵观全局, 科学统筹;对“四新”技术不了解, 就会导致装置技术水平的下降、产品质量的降低或增加装置能耗及维修费用;对制度的不了解, 就会导致管理人员标准不高, 对设备及现场问题观察不够全面准确, 进而影响了设备及现场问题的处理。

对于设备管理来说, 这是一扇最重要的窗户。一旦这扇“窗户”破了, 不但设备现场管理无从谈起, 就是管理者个人的发展也会走向迷茫。

2.2 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意识

通常设备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原因有二:一是对工作认识不足或“低、老、坏”意识根深蒂固;二是“老好人”的思想做怪。

对于前者, 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设备运转就行, 其它的并不重要。正是由于意识上的缺失, 他们会忽视操作人员的维护水平, 淡漠设备运行质量, 无视现场管理, 进而造成设备现场管理混乱, 而这恰恰成了员工工作的“破窗”。当员工发现后, 工作情绪也必然走向消极, 届时, 恐怕员工不仅不会尽力维护设备, 反而会成为事故的导火索。

对于后者“老好人”的思想, 则从“你好我好大家好”出发, 顾个人小利, 而舍公司大利。这种思想的存在是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大局观, 缺乏公而忘私的政治素养, 对于管理者来说, 这是要不得的。

要修好“破窗”就要求管理人员及时转变观念, 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和对设备管理的认识, 深入学习业务管理知识, 提高对员工的管理能力和支配协调能力。

3 修好设备“破窗”, 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设备“破窗”是指设备管理缺乏“硬实力”, 体现为设备技术参数的落后、运行状态的不完好以及设备运行保障的管理混乱。由“浴盆曲线”我们可以知道, 绝大多数设备运行过程中, 都会在运行初期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或者出现设备故障, 即使设备在平稳运行过程中也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造成设备故障, 出现了设备“破窗”。这时能否对其进行及时修复, 即实行预知性或预防性维修, 对设备运行至关重要。

3.1 员工及时发现设备“破窗”

员工是离“窗户”——设备最近的人, 能否及时发现“破窗”是后续进行修补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 操作员工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维护意识, 这一点可通过加强专业业务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来实现。通过专业业务培训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通过安全教育则培养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提高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3.2 设备管理人员及时修补“破窗”

对于员工上报的设备问题, 设备管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认识, 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切不可懈怠, 因为一时的延误, 将最终直接导致不良后果。因此, 在设备问题处理上, 不但要在日常巡检中做到全员、全过程, 判断事故时全方位, 更要在故障排除时做到全天候, 及时消除设备运行隐患。

8.破窗效应:纵容的代价 篇八

破窗效应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一些小事情无所谓,在路面上扔垃圾,弄脏教室的墙面,上课时迟到几分钟,自习课上悄悄地说话……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成了坏习惯的“引爆点”,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就会形成习惯很难改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能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9.“破窗效应”与最后一根稻草 篇九

一般她都不拒绝,三百五百的,也不是什么大数目,而且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可是,好像所有人都闻到了这个气息,最后,连刚刚交换名片的陌生人都开口借钱,搞得她相当苦闷。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钱,虽说每次都不多,可长期积攒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不借吧?又担心形象受损,别人会不会说我小气?

一位朋友,说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补漏的“万金油”。

谁家里出点小事,谁的差不想出,谁身体不舒服了,谁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她头上。有一次打电话,都半夜11点了,说还在单位。“还不是那个谁谁谁,突然说自己血压升高,就回去了,让我盯夜班。”搞到最后,连别人要约会,要逛街,要喝茶,都能成为她替人留在办公室的理由。她很伤心:怎么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欺负她?

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说的是,其实女孩和我的朋友,都有机会阻止局面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可是她们都没有,或者不愿意,而是不断地让步,直到局面糟糕透顶,自己被压得无法喘息,难以收场。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曾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同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完好无损,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它就不见了。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或者小广告没及时清理,墙上很快就会布满更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一旦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还有,一个禁止抽烟的场合,大家都不抽倒也罢了,一旦有人点一枝烟,那么,这个地方很快会变得烟雾缭绕……

人际交往也是一样。我们都等着别人将第一扇窗户打破,然后再没有任何负担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户。比如,公司里有一个人比较好说话,那么身边的人则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到积极回应,肯定会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好人”。当周围的其他人遇到麻烦时,也会向他伸手。因为他们断定,这个人肯定不会拒绝自己,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提出更多要求。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想改已经后悔莫及。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无论对谁,都慎开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户已经在不自知的时候打破了,当机立断及时修补无疑是明智之选。

你已经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了一件事,那么,当第二件事到来的时候,不妨扭转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线。当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线时,别人一定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你让别人知道,你这里不是畅通无阻,而是有钉子,碰着了对谁都沒好处。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彼此的底线,然后在一个不能前进的地方停住,画一道线,彼此相安无事。双方都知道,这是一个彼此都接受的度,超越这个限度,那就是挑战交往底线。

所以,一些看起来是偶然的、轻微的“妥协”,如果你没有警觉并加以矫正,只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人们从来不会想到,情况已经足够坏了,所以,我要适可而止。这个人已经足够可怜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负他了。

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人?

因为之前老给一个人加稻草,他也没什么反应,他能忍,一声不吭,人家就觉得还可以继续给他加稻草,直到他倒下毙命,别人还很奇怪,没觉得有什么呀,他不一直这样吗?

需要警惕第一根稻草。

10.从“破窗效应”谈如何跨学科设计 篇十

一、跨学科的方法产生横向思维

1、选题

本次课题选择设计与其它学科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在蝴蝶效应、温室效应、木桶效应等效应中选择可与设计相结合的方面。在选择某种效应的初期需要浏览大量的资料,然后再头脑中形成一个庞杂的信息体系,从中挑选出一个有发展空间的的选题进行研究,对选题进行定调,进行发散思维,并制作思维导图。

2、制作思维导图

在进行发散思维时首先要将研究范围扩大,进行横向思维,但并不是无限制的扩大,进行无限制的联想,而是需要根据效应的核心进行发散式思维,到最后还得回到这个效应的核心去,从这个效应中思考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在进行横向思维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力、清晰的脉络。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解释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以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愧疚。“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以此定义出发,从生活管理、治安管理、规范管理、行政管理、学校管理这五点分类进行发散,联想目前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女大学生安全隐患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热点问题,并绘制成思维导图。

3、进行侧重点的探索,进行第一手资料收集

由于每个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性格等相关不可控因素的不同,因而导致个体关注的区域不同。以设计师朱赢椿为例,他的童年时期,没有什么玩具,只能对身旁的花草和地上的从子感兴趣,有时一看就是半天,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虫。在后来的疲于奔命的工作和生活中渐渐的把关于虫子的各种记忆慢慢的封存了起来。当他重新把目光放到身边这些小虫子上时,他发现能从中看到让人心灵柔软的东西。因此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将他所观察到的这些东西都融进了他的设计之中,并用自我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的创作方式就好像是一颗种子,它想要发芽、成长、开发,就必须从周围的水分、空气、阳光和泥土中吸收养分,也就是设计师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中对这些独一无二的素材进行选择和塑造,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的设计。

综上所述,在进行设计创作时要将侧重点放在自己关注的最多的方面,并及时的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就像设计师朱赢椿一样,他也是或拍或写的记录下关于花草虫木的零碎的感想,并在日后将这些原始素材转化为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第一无二的。

参考这样的思维方法,将在将思维向图示的可视化转化之前,进行与主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或拍摄或自己制作,稍加变化来说明主题。本人着重于用手工制作的方法来表现主题。

从“破窗效应”出发,发散出许多的热点问题,身边的很多问题就像破窗效应一样,我们只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才不会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因此选择通过海报宣传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到珍惜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让人们这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由思维向图示的可视化转化

在后期进行海报制作的时候,需要对现如今的一些海报及设计师进行一些相关了解,在此期间,需要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到一些新锐设计师。他们的设计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且尚未定型,仍处于设计的探索阶段,这样的作品有无限的可能性,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从中获益。个人较为喜欢聂永真、林韶斌等新锐设计师的作品,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到如何运用流行图像,设计安静的文字的手法。

随后便将前期的思维导图中抽取几何图像进行的提炼。(如图4)

1、想象力

科学家延德尔说:“想象力是科学理论的设计师”。同样想象力对设计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用想象力的语言来表示出脑海中的图像也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样的句子表达了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的感觉,短短几字竟是这么有韵味。因此,将尝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将头脑中的图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2、海报制作

将前期调研的提炼图想、设计文字的手法运用到最终的海报制作中去,并运用前期的一手资料,进行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最终整合制作为海报。

海报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话题,海报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个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为出发点,,用几何图形表示生命这一物种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顽强的延续,告诫人类只有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三、总结

11.破窗 篇十一

关键词:破窗效应,战争,美国经济,发展

“破窗效应”,是假设顽童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窗,邻居就要更换玻璃窗,就会给一系列相关的人带来商机。西方的经济学者将此种事例上升成理论,认为破坏给社会虽然造成了损害,但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却给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衰退阶段,战争就通常被视为这样一个打破窗户的行为。

在一战期间,美国工业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从1914年的3819家增加到1919年的10000多家。在一战中,美国经济增长率五年翻了一倍多。一战后美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美国经济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二战中,美国的军火商们就获得了2000亿美元的武器订单。战争刺激了美工业的发展,国内闲置的工业设备充分运转起来,繁荣了经济,增加了就业,美国的失业率从1938年的17%降到1945年时,已接近充分就业。从1937年到1945年,美国经济的GDP又是翻了一倍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共同反法西斯而结成的同盟由于双方在经济基础根本制度上的不同而很快破裂了,世界进入了以美苏为首的“冷战”时期。同时在“冷战”的背景之下,美国还阴谋发动和参与了多次局部“热战”,其中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次,一次是朝鲜战争,一次是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最终全面卷入朝鲜战争。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朝鲜战争对美国是有利的。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战争期间膨胀起来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需求。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担忧“战后,美国经济会不会垮台?”。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采购军用品的数量从一九五零年的二百零七亿美元增加到一九五三年的六百五十一亿美元。朝鲜战争刺激了美国的经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三年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百分之二十。

越南战争是一场由美国政府发动的,武装干涉越南南北统一的战争。但从经济方面来讲,越南战争带来的巨大军需刺激了美国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美国的GDP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持续时间最长的连续增长。

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失去了牵制和掣肘。美国继续奉行冷战思维,美国发动的战争更频繁了,历任美国总统都发动了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的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美国经济也在冲突期间实现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抒解了美国经济增长停滞的压力。

海湾战争前夕,美国经济又进入了一次衰退期,但随着美国介入海湾战争,1991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摆脱衰退,并迅速回升。1992-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3.4%上升到了2000年的30%。

1999年3月,美国借口“人权高于主权”武力干涉南联盟内战。1999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强劲攀升。战争期间,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上涨了10%,长期在低谷徘徊的“垃圾”军火股票,更是不断攀升,接连创出新高。

在连续九年经济繁荣之后,到了2001年,经济衰退显现,前二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而此时,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本土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事件发生后,美国决定发动“反恐战争”。反恐战争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0.3%,但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

自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下滑以来,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反恐战争只暂时刺激了一下美国经济,美国的经济仍没有走出危机。美国2002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折合成年率的增幅仅为0.7%。据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参议院在批准对伊动武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打赢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将获得像二战后的大发展。2003年3月,小布什以“莫须有”的罪名向伊拉克宣战。果真,在2004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又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GDP增长3.5%,美国的失业率从2003年第二、三季度的6.1%下降到2006年第一季度的4.7%。

12.“窗”可破,“破窗效应”不可要 篇十二

“破窗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玻璃窗,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窗。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破窗效应”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容易产生“破窗效应”。例如:迟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破坏课堂纪律、考试作弊等现象。当一个学生破坏了班纪班规,而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就易出现“破窗效应”。因为示范效应,这些行为就会在该生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泛化,也可能会在其他学生中迅速蔓延开,不利于整个班级管理秩序的维护。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去努力。

一、建立一扇有弹性的“窗”比建立坚硬的“窗”,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什么样的“窗”更合适,取决于建立“窗”的目的。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从个体视角看,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学生正是在一次次的犯错误以及承担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化,健康成长。

所以对学生管理不能采取对企业职工管理的方式。在企业由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很牢固的“窗”,制定、公布一些严格的规章制度、条例、行为规范,要求职员严格遵守,谁破了“窗”,就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惩罚。但是,管理学生的“窗”与此不同,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窗。我认为,有弹性的“窗”应该是这样的:

1.这个“窗”能够适时调整。比如,天气寒冷和天气温暖的时候,对学生迟到的规定可以有所变化。

2.这个“窗”能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作为缓冲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管理自己。比如说,针对迟到行为,不一定迟到一次就给予最严重的处罚,可以按迟到一次、两次、三次等情节的轻重,以不同的方式加重惩罚。

二、由學生参与建“窗”比由教师独立建“窗”,会让学生更自觉地维护“窗”

班级管理的一个至高境界是:管理是为了不管理。即:有了班规,班规有了执行力,不管有没有教师在,班规一样能维持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

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要发动学生参与,使学生身兼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参与定律告诉我们:参与是关心的前提,没有参与,再精彩的事物仿佛与你我无关。参与也是支持的前提,没有参与,永远只是用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陌生的事物,自然很难获得认同。

对于班级规章,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制定,只会被动地执行;学生参与了制定,那么这个规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就会主动去维护,即使无意中违反了规章,也会更乐意接受相应的惩罚。具体怎么做呢?比如,教师列出哪些是违纪行为,然后,由学生讨论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违纪行为出现,收集不同意见,经讨论后,由全班投票表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主要从违纪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不利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激发学生班级责任感的基础上,由学生参与制定班规。

三、在“窗”破之前预防比“窗”破之后修补,效果更好

一个人做错了事,如果导致的不良后果比承担责任带来的利益多的时候,这个人更容易继续犯错误。所以,如果破“窗”的行为带来的利益大于学生需要承担的责任时,即使“窗”得到了“修补”,他也很可能再次破“窗”。次数多了,就会形成习惯性的错误,很难“修补”。而且,“修补”的时候也可能会激化矛盾,所以应该防微杜渐。

预防破“窗”,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散漫、纪律性不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发动学生相互监督。例如,对经常迟到的学生,发动同一小区的同学约他一起上学;或者老师在起床的时间打电话催他起床。一段时间后,该生形成了好的习惯,就能实现自我管理,不需要其他人的监督。

四、“窗”破后,发动学生一起修补比教师单独修补,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在教育违纪学生的时候,可以发动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班级管理,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一个班级,学生参与制定了班规,然后由班干部记录班规的执行情况。对违规的学生,按制度进行处罚。但违规者对处罚有时可能不愿服从,老师可以利用班会课,让违规者提出申诉,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这样,不但教育了违规者,对其他学生也是一次生动的班规教育,有利于整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师生共建一扇有弹性的“窗”,共同管理,对可能破“窗”者及时阻止,对破“窗”者给予宽容和帮助,那么,“窗”可能会破,但“破窗效应”却可以避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二中,武汉,430090)

13.破窗 篇十三

一、关于“破窗理论”

1.“破窗理论”的提出

“破窗理论”来源于西方,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这一理论基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所做的实验总结而来。该实验的主要过程是:将一辆汽车停在富人居住区, 保持车况完好, 结果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 这辆车完好无损。一周后, 詹巴斗把车玻璃敲碎一块, 并不予修补, 结果不到一小时, 车就不见了。由此可以产生的推断是,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窗户玻璃, 而玻璃又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 似乎纵容人们可以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碎的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违规甚至犯罪行为就会不断滋生和蔓延。这就是“破窗理论”, 亦称“破窗效应”, 是指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某种效应[1]。

2.“破窗理论”的启示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破窗理论图书馆”进行检索, 共有仅8篇研究文献与之相关, 此8篇论文的论述均基于对“破窗理论”的“破”进行分析论证, 而得到相应的启示。但作者认为, 从“破窗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一理论基于意识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 即人的活动往往基于一定的心理意识, 在这一意识的引领下而产生了一定的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 针对“破窗理论”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其“破”的一面, 而更应该抓住其“立”的一面。即可以将“破窗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中, 其理论应用价值将远远超出其提出者最初所赋予的含义。“破窗理论”的其核心价值是“强调人类行为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从众性和暗示性”[2]。就高校图书馆管理而言,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两点启示。

(1) “破窗理论”中的“破”的启示。所谓的“破”即指一些“不良影响”的源头, 包括进入图书馆的每一个—管理者、读者的不良行为习惯传播;包括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破坏范围的扩展等。“破”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图书馆带给受众的效益降低, 图书馆秩序的混乱。因此, 管理者必须发现出现“破”的源头, 并第一时间进行“修补”, 通过制度的建立将“恶习”的影响面降到最低, 甚至直接扼杀于摇篮中。

(2) “破窗理论”中的“立”的启示。所谓的“立”则相对于“破”而言, 指一些“榜样行为”的引导。即图书馆的一人、一物、一草的优良行为及唯美状态对读者带来的影响甚至震撼。可以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着手, 既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也有良好的借阅环境。“立”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图书馆带给读者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博大精深的情怀, 以致博雅精致的观感和享受。使得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留恋往返的学习佳境。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破窗现象”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图书馆的开放方式和提供服务的模式都较以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图书馆行政管理、图书馆馆藏文献管理、图书馆秩序管理、图书馆文化管理、图书馆环境管理、图书馆员工管理等六个方面, 而这里都有“破窗现象”。

1. 图书馆行政管理的“破窗现象”

行政管理是反映管理水平和工作面貌的重要标志[4]。正由于此, 它的“破窗现象”表现为:人员配置不合理、制度制定不完善或执行力不够、经费使用监管力度不够、设备管理账目不清晰、后勤服务意识不强或服务质量薄弱、对外联系不密切或接待礼仪不规范等, 这些“破窗现象”很容易在日常工作中被忽视, 严重影响行政管理的效果, 阻碍图书馆的发展, 制约着图书馆形象的提升。

2. 图书馆馆藏文献管理的“破窗现象”

做到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 充分挖掘发挥馆藏的作用, 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是图书馆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在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破窗现象”, 尤其是流通和维护这两个环节, 稍不留意就会出现“破窗现象”。如:流通馆藏资源时, 读者信息采集不全或“办理手续”制定不规范, 不及时催还;维护不及时, 对破损资源视而不见, 对数据库资源更新剔旧不及时, 乱架现象不处理等。长此以往, 这些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3. 图书馆秩序管理的“破窗现象”

毫无疑问, 图书馆秩序就是保证图书馆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度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是保证良好秩序的前提。其“破窗现象”如:制度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彻底;读者入馆不出示证件、走廊内大声喧哗、吸烟、大声接电话、占座等。这些现象都是“破窗现象”的具体表现, 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秩序管理。

4. 图书馆文化管理的“破窗现象”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大学文化为背景, 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高校图书馆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知识体系及外在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5]。在这方面存在的“破窗现象”如:“课桌文化”与“厕所文化”。学生在课桌上、厕所内以书写文字、雕刻和涂画等形式反映其内在心理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匿名性、模仿性、随机性、时尚性等特点。

5. 图书馆环境管理的“破窗现象”

环境最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 环境管理是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图书馆环境管理可以分为硬环境管理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管理是指馆舍卫生保持, 馆舍墙体、门窗桌椅、水电等的破损维修, 书架等设备的保养以及馆内装饰品的维护;软环境管理是指空间布局、馆舍内外装饰格局的不断调整和清馨、优雅、安静的图书馆氛围创造保持。那么, 这种环境将给读者提供“破窗”的机会。

6. 图书馆员工管理的“破窗现象”

作为图书馆的软环境的组成部分, 每一位员工都是图书馆一个对外的窗口。读者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应享受着每一位馆员提供的服务, 因此, 管理者在要求读者的同时, 更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图书馆员在读者面前的言行举止、态度、仪容等外在的身体语言本身便是图书馆形象的化身, 馆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都会对读者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图书馆员工在馆内不注意自身修养和素质, 随意大声喧哗、打手机、扎堆聊天、言行粗鲁, 就会破坏安静、和谐的阅读氛围, 同时服务态度僵硬、不尊重学生等行为会使读者产生不满情绪, 就会否定图书馆整体管理工作, 与馆员的矛盾就会形成甚至扩大, 造成隐形的心理层面“破窗现象”的发生, 对高校图书馆形象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纵容并诱惑着更多不良行为的出现, 如员工思想傲慢、行为散漫、业务不精等, 进一步加大读者对图书馆员的不满, 使图书馆整体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不利。

三、“破窗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针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发现“破窗现象”, 结合我们在“破窗理论”中收获的启示, 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水平。

1. 对“破窗理论”中“破”的一面的制止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有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再好的制度, 如果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也会形同虚设。制度建设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去制定制度, 执行就没有依据;没有执行力, 制定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 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1) 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的制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前提, 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对执行效果发挥着关键作用。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规定什么可行、什么不行, 必须清清楚楚;做什么、怎么做, 必须明明白白;内容必须具体明确、一目了然。制定制度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 对某些工作的特别的制度要制订实施细则, 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既要有实体性要求, 又要有程序性规定;既要有宏观目标, 又要有微观措施, 确保制度行得通、并具有可操性。

(2) 加强执行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必须强化宣传教育, 增强全体职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图书馆要把学习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来抓, 使制度要求深入人心。只有全体职工的制度意识增强了, 认识水平提高了, 才能使制度在执行中减少各种阻力, 并在工作中自觉照章办事。做到人人自觉遵守制度,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2. 对“破窗理论”中“立”的一面的建设

(1) 以细节服务构筑图书馆文化。在商场, 消费者是上帝;在图书馆, 读者就是上帝。图书馆人要始终坚持“为了一切读者, 为了读者的一切, 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 在工作中要重视细节, 力争以细节服务构筑图书馆文化。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同样如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文化教育常常会以精细的方式体现在图书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如馆舍建筑设计、馆内书架和书桌的摆放布局等。以细节服务构筑图书馆文化就是在图书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 最大限度地为师生读者获取知识提供便利服务。所以平时要注意通过细节的服务, 例如, 方便读者为读者提供方便, 如饮水设施、整洁的环境、轻音乐的氛围、优雅的着装等能够为读者想到的一切需求, 使读者能够真正将图书馆当作获取知识、陶冶情操、铸就良好品格的精神家园。

(2) 注重馆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 馆员要注意时刻表现出对读者的欢迎与尊重, 展示给读者良好的形象。举止衣着要大方得体, 整洁干净, 行为动作文明优雅, 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读者借还书时, 应轻拿轻放, 对读者有要求时, 要注意措词;与读者沟通时, 要用明朗、亲切的目光注视他们;认真观察读者的体态语言, 判断读者的情绪, 揣摩读者的心理需求;仔细聆听读者说话, 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 最终实现馆员与读者之间都能相互了解、互相尊重, 提高工作效率, 创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和谐的人文环境。

(3) 研究读者心理, 保持与读者沟通。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员的天职, 而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 所以图书馆要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切想着读者, 一切为了读者, 为了读者一切, 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图书馆领域, 掌握读者阅读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图书馆员在沟通服务中要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和研究读者, 随时与读者进行心理沟通, 处理好服务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通过馆员使读者爱上图书馆, 保证读者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提高服务的效率, 更好、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为读者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推动图书馆工作更上一层楼。

总之, “破窗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要制止“破”的现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具备高效的管理理念, 重视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同时要重视“立”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情筑物、以制度人、以文化人,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摘要:高校图书馆如何改善和提升管理水平, 促进图书馆又快又好的发展, 以提高广大读者的满意度, 是高校管理工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拟将“破窗理论”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 拓展思路、创新方法, 供各位同行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破窗理论,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煜玲.“破窗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开放式管理的启示[J].现代情报, 2008 (12) :115-117.

[2]胡星.“破窗理论”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23) :43-44.

[3]于晶晶.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R].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4.

[4]王晓兰.做好新时期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1 (2上) :18.

14.“破窗理论”与企业一流环境建设 篇十四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建筑物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产生并蔓延了。

有些人认为,现在企业推行的一流环境建设根本不值一提,企业要以生产为重,只要把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产品能按时交付就可以。至于打扫卫生,搞好工作环境,那是人人都会做的芝麻小事,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我们把“破窗原理”与企业一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就不难看出: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工作环境的整洁程度。杂乱无章的工作环境,隐藏着许多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某一天就会演变成悲剧,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无需多言。

不要看不起摆放物品、工具箱,随时清理掉身边的废物垃圾、戴好安全帽、扣好工作服的钮扣等小事,因为它关系着个人的安全,企业的发展。

【破窗】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学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总结下一篇:公务员年终总结30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