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2024-12-08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精选12篇)

1.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 (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 。(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 、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

2.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二

“教”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设计之初, 首先要根据“核心概念”原则, 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取舍安排, 从而向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靠近。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的行动词要求如下: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如下安排。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人文特征内容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交流完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为课堂上不作重要讲解的部分。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治理则是核心内容, 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能力, 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科学素养精神, 这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要求;而后者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能及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安排作为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的重点内容。

2.根据班级学情取舍教、学方法。根据前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观察图册所提供的相关补充资料进行思考, 提出疑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当然这样的目的要求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给学生黄土高原的文字和视频影像资料, 作为激发他们产生质疑的体验铺设。

【学情分析】A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学生有探究意识,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 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突出A班学生的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启发质疑、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教学方法。B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分配给学生自主习得,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 学习效果肯定打折扣, 反而需要老师多提点、引导。针对学情将教学内容分别作两种学习方法上设计。要调动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感觉“稍微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所以教师将讲授、启发、谈话等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学习的能力。

3.根据知识点取舍教、学时间。“说出”、“认识”、“分析”等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往往确定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 因此, 可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配比时间的依据。带有“说出”、“认识”动词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知识点, 所以配比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要求。而“举例”、“分析”类行为动词代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提升了, 也是知识点和技能中的重难点, 需要通过多边交流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自然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

二、多元交流, 突出“学———教”融合下的学习方式

1.自我交流, 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一味由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浇灭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 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又会弱化部分学生的能力差异, 使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失去学习机会。自我交流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教材的交流, 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边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一边对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小组交流中把握有效性至关重要, 否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热闹中没有收获。首先, 教师要制订学习目标要求;其次, 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最后, 教师要检查、参与小组交流, 引导小组内成员有效完成预设任务。例如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来记忆黄土地貌中的塬、梁、峁”, 组内有同学就根据教材上的景观图片提出:“‘塬’、‘原’同音, 就可以把‘塬’理解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原, 想象成一大块正准备做馒头的面团。‘梁’就想象成柱子, 是长条状的, 就像把那一大块面切成了条状。‘峁’就是把切成条状的面团再横向切成一个一个小馒头。”比喻非常形象, 加深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课堂讨论,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提升。经过小组讨论, 依然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这时, 课堂讨论则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些真正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个有效促进。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 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技能, 再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剔除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引导学生摒弃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尊重生命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平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 培养有个性、有健康丰富情感、有创新意识的初中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教”融合的地理课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3.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篇三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4.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 篇四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 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 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5.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五

一、注重细节、力求完美

第3版教材变化最多的地方是数字的书写形式, 从始至终共有十二处, 均将阿拉伯数字变为中文数字, 这些变化中除去第七页 (“6”名女中学生改为“六”名女中学生) , 其余均属法律、法规条款的摘选, 这一变化显示了编者使用法律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使用文字的规范性。教材83页相关链接中有一处非常细微的变化, 这段材料选自《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版使用破折号注明出处, 第三版开门见山在首句用文字表明归属。事实上, 破折号的作用有 (1) 解释说明; (2) 话题的转换; (3) 语意的跃进; (4)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另外, 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 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此处使用破折号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因而做此修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能引起编者的高度重视。这充分显示了编者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成就完美。

二、增配插图、更显生动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一番苦功, 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 语言朴实简约、通俗易懂, 强调图文并茂等, 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 文字少了, 注重活动设计, 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一般来说, 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 比较容易刺激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3版较之于第2版, 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教材第12页设计的探究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第19页“地理环保小组的行为” (法律要求做的, 必须去做) 、第113、115页“做正义感的人” (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徐洪刚的英雄壮举) 等处在原有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增配了插图 (照片) , 使情景更形象生动, 教材活泼有趣, 做到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 更适应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更换材料、贴近生活

第3版教材更加注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维权意识。教材在“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这一目中, 列举侵犯人身权利尤其是生命健康权的现象时选择了四种情景:三幅漫画 (P24) 、一则交通肇事的文字案例 (P25) 。第3版用“非法拘禁”替换了第2版的“煤矿爆炸”, 或许有些学生曾亲身经历过被家长拘禁的事情, 自然会有更深刻体会, 对自由会有更强烈的渴望。而“煤矿爆炸”事件虽然学生可以从媒体上了解它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害, 但这总不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得直接、深刻。“交通肇事”案例列举了学生同龄人生命健康权遭到侵犯的事实, 更易打动学生,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加强防范、避免伤害、关爱生命。

四、结合国情、激发情感

第3版教材“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一目中以插图的形式列举了一组国内、国外的智力成果 (P8) , 在第2版教材中只有外国的, 新教材将缝纫机、互联网换成了中国的造纸术和明小说《西游记》,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五、理顺关系、突出主题

第3版教材将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和第一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第一目的标题中的“人格权”改为“人身权利”。第一框题首先将原来两段正文详细介绍人格权的重要性、构成及其特点, 改为一段简短的正文和相关链接简要说明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和构成, 突出了“人身权利”单元主题。然后教材又将原先安排在后面的人身自由权的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 最后重点说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和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这样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又突出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框题。这一处修改是教材正文改动最大的地方, 原先的按排给人乱的感觉, 修改后使得概念的逻辑关系清楚, 中心突出。

几点建议和几处疑惑:

1教材第五页“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材料, 是否考虑换成2008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 材料更新颖、更具时代性。

2关于义务教育的统一性特征,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解读新《义务教育法》指出“在新法中,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这个统一性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教材中对统一性包含的内容丢掉了“经费标准”, 是考虑到列举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这一项, 避免重复而省去?还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个不完全列举, 没必要面面俱到?“经费标准”与“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 是否应加上“经费标准”, 使引用更完整。

6.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六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7.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8.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重点

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F浮=G-F拉

2.压差法:F浮=F2-F1

3.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浮=G排     (3)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

4.浮沉条件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案例1 】称重法求浮力

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_N;从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答案:1   密度

解析: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读出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公式F浮 =G - F拉进行计算。本题中F浮 = 3N - 2N = 1N。从中看出,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说明石块受到的浮力不同,这进一步说明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案例2 】压差法求浮力

用手将一个质量为500g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浸没于水中,使物块上表面离水面20cm。

求:(1)正方体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2)正方体物块受到的浮力.

答案:(1)物块下表面距离水面的深度h1 =10cm+20cm=30cm=0.3m

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2)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物块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根据正方体物块受到的浮力就等于正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所以

解析:计算液体压强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压力用公式。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受到液体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F向上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下表面的向上的压力,F向下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上表面的向下的压力)。

【案例3】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我国“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m=6.8×107kg,它以54km/h的速度匀速航行,受到的阻力F=1.0×107N,取海水密度ρ=1.0×103kg/m3,g=10N/kg,求:

(1)航行2h通过的路程;

(2)航母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海水的体积;

(3)航母航行2h推进力做的功.

【答案】 (1)1.08×105m;(2)6.8 ×108N  6.8×104m3;(3)1.08×1012J.

【解析】 (1)航行2h通过的路程资源库。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航母受到的浮力资源库,

排开海水的体积资源库。

(3)航母做匀速直线运动,推力资源库,

航母航行2h推进力做的功资源库

【案例4 】根据浮沉条件求浮力

如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有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中盛有液体A,物块M漂浮在液体A中,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液体A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盛有液体B,物块N漂浮在液体B中,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2,液体B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下列判

断中正确的是

资源库

A. P1<p2    B. P1>p2    C. m1<m2    D. m1>m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而容器的形状为圆柱形,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等于液体重力与物体重力之和,又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得两容器底部所受压力相等,又由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可得P1<p2;两物体均漂浮,物体漂浮时,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物块M、N质量相等,可得两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相等,重力相等的液体质量也一定相等,得m1=m2故答案选A。

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浮=G排     (3)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

4.浮沉条件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案例1 】称重法求浮力

9.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九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1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但现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隔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呢?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對初春景色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0.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十

培训期间, 教研员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内容, 包括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院长的讲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守仁老师的讲座、一些在一线教学的英语骨干教师的观摩课、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伊娜老师的点评和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等.他们分别谈了自己对新教材、新理念的一些看法, 使我受益匪浅, 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明确了方向, 理清了思路.

初中牛津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现有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技能, 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巩固基础的语法、时态和一定数量的词汇,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以后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结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所以我要及时领会课程的新观念、新特点、新要求, 正确认识把握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吃透教材, 找到感觉.

首先, 我们先关注一下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这本新教材的变化.

一、调整单元数, 补充课标话题, 减少单元学习容量.

八年级下册修订前为六个单元, 修订后调整为八个单元.具体单元变化如下:

教材虽然增加了单元, 但是并没有因此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缩减单元容量、降低要求等方式, 将教材每个单元由原来的16-18页缩减至12-14页, 每个单元的语法、词汇等的学习内容均有明显减少, 这样难度降低、坡度减缓,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每个单元容量减少、学时减短, 更符合初中教学实际.

二、调整单元板块结构, 使内容设计更科学、系统

本套教材每单元原有9个板块, 修订后为8个板块.删除原教材的Vocabulary板块, 将其中的构词法知识移入Study skills板块, 将Check out板块调整为Self-assessment, 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对教学起积极导向作用.

三、调整语言知识容量及难度, 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 (1) 词汇

八年级下册的课标五级生词分布情况如下:

以上柱状图显示, 修订后本册教材五级课标生词总量约240个, 大多数单元为20-30个生词, 个别单元略多, 约40个生词 (其中包含一些已学单词的同形异义词和派生词) .

为方便学生学习、运用, 修订后的教材每单元均收录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本册教材共收录约50个.

(2) 语法

八年级下册的语法保留了原8B教材的主要语法项目, 即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 但是调整的幅度也是很明显的.

1. 缩减篇幅

原教材该板块内容每个单元为3-5页, 修订后的教材为2-3页.

2. 减少容量

原教材一般每个单元由3-4个语法项目, 修订后每单元仅一个较难的语法项目或两个相对容易的语法项目.

3. 加强难点讲解

较难的语法项目分次处理, 便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例如, 原来在两个单元学习的现在完成时在新修订的教材中分为三个单元学习.

4. 相近语法项目集中呈现

如原来在8B和9A出现在It is+adjective+to do sth.这一结构现调整在8B一册集中学习.

(3) 功能

四、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次修订将原教材的Pronunciation和Study skills交替出现的设计统一为Study skills板块.调整后重点分明, 八年级下册为写作技能, 内容循序渐进, 条理清楚, 更具系统性.

五、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原教材每单元开篇的Comic strip是本教材的特色之一.风趣的漫画、简洁的对白, 让学生在轻松一笑的同时, 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单元话题, 还可以大致了解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本次修订除保留原有的趣味设计, 还增加了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内容.例如, 八年级下册将原Unit 3 Online travel重新编写, 让学生了解到, 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 可以足不出户环游世界;新增单元Unit 4 A good read主要阅读精选名著Gulliver’s Travels的片段, 并告诉学生:书本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 通过它可以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Unit 5 Good manners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学生熟悉的习语, 并通过实例教学生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新增内容进一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介绍更多中外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本套教材注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例如, 原教材Unit 2 Travelling侧重介绍祖国的锦绣河山, 其中包括苏州、扬州的园林, 北京、西安的博物馆等.修订后的教材还增加一些英语语言国家的介绍,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原八年级下册Online travel重新编写后, 通过在线旅游的形式, 介绍了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时报广场、中央公园和百老汇等著名景点, 让学生对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更有充分的认识.此外, 在新编单元Unit 5 Good manners中介绍英国人的人际交往习俗, 同时引导学生与我们日常交际习惯做一对比, 并找到我们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学生可以开阔视野, 了解到更多国家的知识, 逐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七、全方位渗透德育内容,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册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涉及文化、道德、情感等方方面面, 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中.例如, 八年级下册原有Unit 1让学生了解家乡近年来城镇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新增单元Unit 4 A good read以中学生熟悉喜爱的英国作家J.K.Rowling的经历告诉大家, 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一定会获得成功;Unit 5 Good manners教育学生注重文明礼貌, 遵守交通规则, 了解餐桌礼仪等;Unit 6 Sunshine for all呼吁学生奉献爱心从点滴做起, 关系身边的弱势群体, 并以一个特奥会志愿者及去边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的经历, 让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不仅可以丰富生活体验, 也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快乐;Unit 8 A green world通过一个瑞士孩子介绍该国国民的日常环保意识和行动, 引导学生谈论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纸、节水、节电, 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以上内容均通过具体实例, 以小见大, 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 我们老师针对新教材的变化应作出怎样的调整呢?

1. 拓宽学生视野, 加强课外阅读

新教材课程建设上拓宽了英语学习的渠道, 营造了英语的学习环境.它更突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让学生了解国外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地补充着词汇量.所以, 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内引申到课外, 并可以适当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2. 新教材注重语言积累, 开发学生潜能, 更加注重语法的应用

这就要求教师决不能把课堂变为自己的“一言堂”,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展示自己的口才, 而要将话语权还给学生, 力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强调学生自觉参与, 提高学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俯下身段看学生, 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 心灵也要融入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 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另外,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 转变传统的教育.在课堂上, 知识有三个方面组成,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教材的改革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因此, 就教师而言, 要适应新教材教学, 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 有效实施并根据新教材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1.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2、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及大致范围。

3、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宇宙层次结构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教学难点:

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大都是在太阳系以内航行,只有为数不多的冲出了太阳系的束缚。在新的世纪,人类在对太阳系内金星、木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彗星以及其它小行星探测的同时,还将冲出太阳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航行,进行星际探测,寻找外星生命的存在。

二、新课教学:

(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学生阅读]:教材121页。[回答]: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关系。

(二)宇宙到底有多大 [学生阅读]:教材122页

12.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篇十二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 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了随意性;注重学生的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学生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人生剪枝

大家都知道, 果园里的园丁有个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剪枝”。 剪去过密的、枯黄的枝条, 果树们都显得格外精神干练, 它们不会再过多地把养料浪费在枝条上了。如此一来, 它们便可以一心一意地结果了。

果树需要剪枝, 我们当然也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常常会滋生一些坏习惯和坏毛病, 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于是, 老师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就像园丁一样, 教育着、感染着、熏陶着我们, 帮助我们剪去多余的、长着蛀虫的枝条。经过剪枝的我们才不会浪费养料做无用功,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成长。所以, 我们要把自己“剪”干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但是他也曾有过一段轻狂的年少岁月。 他曾经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 被学校强制退学。 不过, 他并未因此消沉, 而是不断反思。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会立即改正, 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可是, 有些人的心里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可能都实现的梦想。 为了达到两个目标, 他必须摒除杂念, 艰苦地奋斗, 却总达不到更好的层次。 为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完美, 你想定要做这一件事情, 就不应该想另一件, 因为西瓜和芝麻不会都给你。如果你想要果树多长些果子, 就得适当剪去妨碍果子生长的枝条。 否则, 果子就会又小又酸。 既想多长好果子, 又想要枝繁叶茂, 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些人没有及时为自己剪枝,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 秦始皇统一六国, 理应是造福百姓, 却给黎民百姓和华夏文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增加赋税、焚书坑儒……他听信了奸人之言, 却不听好言劝告,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秦始皇的下场和托尔斯泰的成功令我们深思。 我明白了, 我们要懂得“剪枝”的学问, 认真地为自己找出不足, 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自负, 不贪心, 专心致志, 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我们的人生需要“剪枝”, 保证主干的发展, 不走“歪门邪道”, 不旁逸斜出, 用正确的“姿势”奔向理想。

课前导学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题目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部分。 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 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 他拿起一根枝条, 说:‘爷爷, 它们长得好好的, 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 ’爷爷说:‘傻孩子, 剪掉它们, 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爷爷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确定一个议论中心,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 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自拟。

请大家阅读上面的习作, 看一看命题有哪些要求?该习作是否符合写作的要求?同时想一想, 本文存在哪些问题? 哪些地方需要再加工?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洪老师:这则作文命题有哪几个要求?小作者的文章做到了吗?

生1:材料中有四大要求:一是根据故事的启示确定写作的中心, 二是联系实际, 三是写一篇议论文, 四是题目自拟, 这篇作文都做到了。

洪老师:不错, 从基本要求来看, 本文没有大的偏差。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 我们必须首先仔细品读材料, 在对材料的斟酌中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品文悟理, 缘理而发。 对材料主旨的把握往往决定了你的写作思路。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则材料的呢?材料可不可以给我们其他启示?

生2:小作者的文章表达了她的见解:文中的果树象征着人生, 而结出硕大香甜的果实就是人生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 必须学会 “剪枝”———剪掉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坏习惯、 坏毛病或是各种杂念。 不过我以为还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 比如果子象征远大的理想, 枝条则是为了理想不得不舍弃的东西。 那些枝条可能就象征着分散精力的不良的兴趣爱好。

洪老师:很好, 正如材料所说的“剪掉它们, 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为了实现目标, 我们也应该学会放弃。 不过, 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既不能脱离材料, 又不应完全被材料束缚。 大家认为这篇习作做得如何呢?

生3:我认为材料作文应该能“推而广之”, 小作者主要以托尔斯泰改正错误终成文豪, 以及秦始皇不愿放弃贪念以致国破家亡的悲剧这两个事例, 论证了“人生需要剪枝”的观点。 我认为补充的材料比较得当, 论证有力。

生4: 文章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更严密, 更有说服力。

洪老师:看来大家已经充分发扬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精神 (生笑) 。 下面, 我们还是来个“批评与自我批评”吧。

生5: 我觉得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会将文章的论点确定为“学会选择”。果树放弃了多余的枝条, 选择了果树的责任———结果。 好比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到都市打拼, 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之一的藏族人格桑德吉主动申请去大山脚下给门巴族孩子上课, 十三年如一日, 他选择了清贫与奉献…… (掌声)

生6:小作者的论点正确, 但未必是唯一的, 我们在品读材料的时候可以多角度立意。 品文悟理, 每个人的感悟未必相同。我以为果子可以象征一种精神, 如“坚守”, 那么枝条就可能象征“惰性”。

洪老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未必能说服我们, 但这种求异的思维值得赞赏。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果树真的就是为了结果子吗? 看起来简单的问题, 其实不简单。 从果农的角度看, 结果子固然是目标。 但公园里的桃树每到春天繁花似锦, 不同样是一种美吗? 果农为了让果树多结果子, 选择剪去多余的枝条;公园管理者为了风景, 通过科技手段选择了“精神的繁花”, 放弃了“物质的果实”。 这就像是我们为了学业也许放弃了很多……被放弃的枝条或许也有话说, 当然这未必正确…… (学生沉思) 这些其实是对材料的反思甚至是否定, 可以作为打开思路的另一种尝试, 仅供同学们参考。

2.医学档案:经典文段阅读, 范例分析与对比

语段一: 古代有一个穷人, 饿得快死了, 有人丢给他一碗饭, 说:“嗟, 来食! ” (喂, 来吃! )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不吃这碗饭, 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 传说了千百年, 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 吆喝一声“喂, 来吃! ”,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 第二步怎样呢?显然, 他不会白白施舍, 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 宁可饿死, 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 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摘自吴晗《谈骨气》)

语段二:一个人的脑子, 容量总是有限的。 这方面想得多, 那方面就想得少了。 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好表、 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 (我说的是过多, 并非根本要不得) , 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的问题。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 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 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 你看我的棉被, 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 我不愿意换。 你再看我的铺板, 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 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 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 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 当然更不是。 鲁迅对青年, 对革命, 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摘自马铁丁《俭以养德》)

洪老师:“品文悟理, 缘理而发”, 从材料中品出的“理”是议论的基础。 为了证明这个“理” (论点) , 就必须利用有效的材料 (论据) 进行严密的论证。 这两段文字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生7:语段一的故事语言精练, 处处突出穷人的“骨气”, 从而有效地论证了观点。叙说故事之后加以分析, 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

生8:语段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有事理有实例, 始终从人的精力的角度, 论述节俭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十分有说服力。

洪老师:对于这篇习作, 在“论据”与“论证”方面有可以再斟酌的地方吗?

生9:我认为秦始皇的例子与“剪枝”没有太大关系。

洪老师:如何修改才能贴近材料、贴近论点呢?

生9: 秦始皇不能及时剪去贪念、权欲,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生10:也可以换一个材料, 比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

洪老师: 习作中的托尔斯泰的例子存在不足吗?

生11: 托尔斯泰为何失败又为何成功, 似乎都与“剪枝”无关。 可以联系我们身边的人好高骛远, 目标过多导致失败的例子。

洪老师:“目标过多”说得很准确。一个人有两个目标算多吗? 不一定, 如果能实现的话, 一百个都不多。 反之, 我想“摘下星星” 这样的目标一个也嫌多。 托尔斯泰的例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议论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而且未能抓住要点。 议论文要求叙述语言言简意赅, 议论语言切中要害。当然, 大家众说纷纭, 可不能迷失自我。我笔写我心, 材料作文重在品文悟理。 自己悟出来的“理”, 表达清楚, 论证精当, 才不是人云亦云, 也更容易说服读者。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立意一般, 但无大错, 个人可以有不同见解;

2. 文章的几则论据未能紧密联系论点, 需要强调“剪枝”———必须剪去的具体内容;

3.论据比较单薄, 可以再充实;

4.着眼细节, 推敲叙述与议论语言, 力求简洁而严谨。

【手到病除】

针对会诊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 以下是修改后的习作。

剪枝·人生

也许大家都知道, 果农有个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剪枝”。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把养料浪费在枝条上。

果树需要剪枝, 我们当然也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常常会滋生一些坏习惯和坏毛病, 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 于是, 老师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他们就像园丁一样, 教育着、感染着、熏陶着我们, 帮助我们剪去多余的、长着蛀虫的枝条。经过剪枝的我们才不会迷失目标,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地成长。 所以, 我们要把自己“剪”干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他也曾有过一段轻狂的年少岁月。他曾经梦想做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家, 他热心研究法律, 却又流连于贵族交际圈, 不能自已。 他曾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 被学校强制退学。 不过, 他并未因此消沉, 而是不断反思, 自我“修剪”。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立即改正, 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莫泊桑在投到福楼拜门下的时候, 曾自豪地说自己足球、篮球、厨艺、插花无一不精。 福楼拜却告诉他, 必须集中精力, 才能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是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心里同时存在着过多的追求, 就必须摒除杂念, 勇敢地剪去不切实际的梦想。 为什么呢?世界上没有完美, 你想要做这一件事情, 就不应该想另一件, 因为西瓜和芝麻不会都给你。 如果你想要果树多长些果子, 就得适当剪去妨碍果子生长的枝条。 否则, 果子则会又小又酸。 既想多长好果子, 又想要枝繁叶茂, 这是不可能的, 正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一个道理。

也有些人没有及时为自己剪枝,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 秦始皇统一六国, 应该算是功在千秋了。 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刚刚遭受战火蹂躏的百姓正渴望休养生息, 秦始皇却做起了“千秋万代, 一家天下”的迷梦, 他好大喜功修建阿房宫, 为了蒙昧天下焚书坑儒……他不能及时剪去贪念、权欲,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托尔斯泰改正缺点、 莫泊桑削减爱好获得成功的故事和秦王朝的悲剧结局令我们深思。 我明白了, 我们要懂得“剪枝”的学问, 明晰目标, 认真地为自己找出不足, 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自负, 不贪心, 专心致志, 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现实生活中那些贪图享乐的人, 一边做“啃老”“月光”族, 一边妄图一步登天, 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同学们, 人生需要有剪枝的勇气, 这样, 才能保证主干的发展, 不走“歪门邪道”。 让我们用正确的姿态奔向理想吧!

师生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能够从材料出发, 所引材料言简意赅, 得出的结论明确而又能使人信服。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 尤其是正反对比, 使观点更加鲜明。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 也使得文章的议论有的放矢, 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杏林春暖】

下面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品味舍得

刘奕羚

“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 ”一句经典的广告词如是说。 这应了一句老话: 有舍才有得。

果农剪枝正是这个道理, 他们剪下一些枝条, 即使于心不忍, 也要为了减少养分的分散而忍痛割爱。最后香甜饱满的果实, 莫不是用部分枝条的舍弃换来的。 果树如此, 人生亦是如此。

人的一生正是一个品味“舍”与“得”的过程。 它像是一棵果树, 会生出优枝, 也会生出劣枝。 它需要修剪, 需要除去无用、多余的枝杈, 需要聚集精华结出丰硕的果实。若是一味地追求数量的多, 做出不理智的怜惜, 一根枝条也不舍抛下, 最后只能结出小而青、酸而涩的果子, 到底是白忙一场。

人的一生需要面对无数的选择。 你得到财富, 或许会牺牲健康。 你收获事业, 或许需放弃爱情。 在一时的安逸和未来的精彩中你将如何抉择? 在个人利益和集体荣誉中你又会放弃哪个?在人生的分岔路口, 谁能总是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分清轻重, 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才是舍弃的智慧。

“我放不下, 舍不得啊! ”这是影视作品中常有的悲伤台词。 然而生命中又有何放不下? 若你犹豫再三, 终究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若你不肯放弃, 最后负担越来越重, 只能止步不前;也许你双手紧攥的, 末了竟是一把流沙, 从指缝泻去, 终将一无所有。

热气球抛了沙袋才能飞得更高, 船减少负重才能行得更快, 人卸下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只有学会“剪枝”, 才能真正得到, 才能欣赏这世间的旖旎风光。

我爱每一片绿叶

洪国成

据说果农为了防止果树过多的枝条分散营养和水分, 为了让果树多结果实, 常常会剪除冗枝。 我不是农民, 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但想来是正确的。 果农种植果树, 其目的就是为了结出既大又多的甜美果实, 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从这点出发, 果农的做法不仅无可厚非, 甚至还是一种智慧, 有那么一点壮士断腕的味道。

然而, 细细想来, 道理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这中间还包含目标定位, 以及价值取向的问题。

果树真的就是为了结果实吗? 被剪去的枝条真的一无是处吗? 请看公园里的桃树, 花枝摇曳, 娇柔艳丽, 引得游客或拍照留念, 或徜徉流连。 那里的桃树可曾见过硕果累累? 果农为了结果子可以放弃多余的枝条;公园管理者为了风景, 通过科技手段选择了“精神的繁花”, 放弃了“物质的果实”。 这就是不同的目标定位而产生的不同的取舍。

再举国人熟知的银杏树为例。 它不仅可以结出富有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的果实, 还会因为满枝金黄的秋叶而蔚为风景。 同时, 也许你不知道, 银杏树还是造纸的上等原料, 抗风沙、减噪音的功臣。 不同的价值取向或许会使人们对同一棵果树产生不同的态度。 这样看来, 剪枝也并非必做的功课。

枝条或许原本想着花枝招展, 供人赏鉴;或许渴望叶茂成荫, 方便路人;又或者它也曾做过硕果累累的梦———谁能说它注定不能结果呢? 然而一剪之下, 枝条原有的芳香梦、绿荫梦、硕果梦就此魂断! 多么可悲的弃枝啊! 只是因为人们对目标定位的单一、对成功内涵理解的狭隘, 就丧失了存在的权利、奋斗的机会。

由此, 我想到了人, 想到了教育。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丰富多样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千差万别的, 然而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的“尺子”, 却往往是单一的。 学业成绩成了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果农为了果实, 剪去了看似“没有前途”的枝条;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为了升学率, “剪去”“没有前途”的学生吗?

有一幅很有趣的漫画:幼儿园入学时, 校门口的孩子的脑袋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中学毕业后走出校门的孩子, 头全是圆形的了。 是什么力量让孩子由各具特色到整齐划一的呢? 原因不说自明:依然是园丁 (更有社会) 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的问题。

一个班级想来有人学业优秀, 有人擅长音乐, 有人体育突出, 也许还有虽没有特长, 但品德高尚、劳动积极的学生。 如果只有一把衡量的尺子, 那么, 优秀的只是少数人;但如果多一些尺子, 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认可和发展的机会。 正如果树的使命未必是结果子, 学生也未必都要成为学者。社会还需要音乐、体育人才, 还需要勤勉踏实的普通劳动者。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如果你爱教育, 就请爱每一个学生;如果你爱绿树, 请谨慎地举起你手中的“剪刀”, 多给“枝条”一点成功的机会!

上一篇:扶贫工作总结下一篇:第13个世界高血压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