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2024-09-21

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精选13篇)

1.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篇一

城乡统筹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汉阴县扶贫开发局 陈世宁 陈平星

汉阴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2976户107280人。全县总土地面积202.05万亩,耕地32万亩,其中水田14.09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汉阴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全力打造整齐有序、户型统一、独具特色、靓丽典雅的现代生态民居。2011年,全县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1360户5440人,呈现出 “城乡面貌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精心谋划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我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贯东西,汉水、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形。“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真实写照,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狭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和致富问题,必须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按照我县“一城四镇、3个10万”(即县城10万人,中心集镇10万人,农村10万人)人口布局,全县一次性规划建设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242个,10年累计搬迁安置1.46万户6.02万人。对集中安置社区和新村,实施道路、堤防、供电、排污、市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一次规划到位,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实施基础设施配建,并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将其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彻底解决了危险地段住户和贫困户的移民搬迁、防灾避灾、长远安居、增收致富问题,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的后劲支持。

二、强化服务指导,激励发动,营造良好搬迁氛围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关键。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激发主体意识。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组织调查摸底指导小组和移民搬迁核查工作组,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政策规定宣讲到户:镇村干部和指导小组成员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群众疑虑解答到户:把移民的有关问题一一向群众宣讲清楚,认真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引导上实行“两不变”、“四优先”、“四减免”。“两不变”,即移民搬迁后,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四优先”,即迁移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贴息贷款,迁入地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四减免”,即: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用,转学、借读等费用。各镇成立专门工作组,在协调用地、组织施工、建材运输、技术指导方面进行帮扶,对基础差、无条件搬迁的农户安排干部结对帮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财政贴息、扩大抵押物担保范围等方式,加大信贷支持。

三、完善制度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把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坚持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入手,做到严把“五关”。严把搬迁对象关。对搬迁对象的确定,严格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和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保证移民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严把建房选址关。根据省、市要求,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均须办理项目立项、用地预批、地质灾害评估、洪涝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规划许可、建设许可及消防、防雷评估等前期审批或评估手续,我县避灾扶贫移民建房都严格执行省市的要求,保证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严把建设标准关。为了尽可能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统一要求特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标准一律为砖木结构平房或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住宅图样以县住建局设计的《新民居》八种户型风格建设。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必须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严把资金监管关。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扶贫补助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动态监测制”、“移民资金„一折通‟兑付制”,“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制”,“项目资金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年底由县考核办牵头,会同县扶贫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成立工作组,深入村组,逐户检查,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将补助资金足额兑付到户。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对移民搬迁有关文件、资料,包括移民户花名册、自愿搬迁申请书、迁出地和迁入地协议书、宅基地审批证书、购买房契约证书、领款凭证、验收报帐表、移民搬迁新旧房照片等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卡”、“一村一簿”、“一镇一册”管理,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做到了底子清、帐目明、项目实施情况实。完善制度监管,全程阳光操作,确保了移民搬迁规范有序推进。

四、强化部门协调,资金捆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吸纳效应,我们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扶贫搬迁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聘请资质单位对迁入社区、迁入新村内道路、河堤、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商店、卫生室、广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行业规划衔接协调,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立足于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县级资金配套,努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国土、水利、住建、交通、民政、财政、教育、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重点保证集中迁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基础设施缺啥补啥的原则,对每个社区实行资金捆绑,进行全方位配套,使搬迁户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2011年,全县对重点移民安置社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22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面貌。建成了城关镇五一村、双乳镇三同村、龙垭镇三柳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观音镇水田村等一大批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精品工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搬迁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突出后续扶持,发展产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品业,富一方人”。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茶叶、烤烟、蚕桑、蔬菜产业,夯实基础,拓宽渠道,促进移民持续增收。二是按照“存量劳动力提升技能,增量劳动力先培训再就业”的思路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移民搬迁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能,为移民搬迁户创业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三是促进转移就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移民户向产业工人转变;加强衔接协调,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稳步推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凝聚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合力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群众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坚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精心谋划,统筹部署。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对重点迁入社区,重点迁入村,落实一个帮建部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行蹲点指导;各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夯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主动为移民搬迁做好服务。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对集中安置点移民,结合实际,组建了社区组织或其他服务机构,负责移民社区的社会治安、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劳务输出、环境卫生等各项服务工作。对分散安置的少数移民,按属地原则,将其纳入所在村组管理,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

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创新思路,狠抓关键,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监管规范和优化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科学搬迁、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统筹规划是科学搬迁的前提。科学的规划是移民搬迁的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高起点规划是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突出特色,既体现了搬迁致富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城乡一体”的时代要求。全县242个迁入安置区(点)全面对接“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城四镇、三个十万”人口布局、工业园区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并对其中的137个重点集中迁入社区综合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使扶贫搬迁真正做到了“定位准确、推进有序,不走弯路、好中求快”,为实现统筹城乡,科学搬迁奠定了基础。

——机制创新是科学搬迁的动力。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落实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把扶贫搬迁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势推进。全面打破镇域、村域界限,因地制宜,灵活形式,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以种田为生、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人口居住在山上而耕地在山下的村实行“村内调剂,下山安置”;对茶叶、蚕桑、烤烟等主导产业基地农户,实行“产业开发,基地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实行统规自建、统归统建,开发农民经适房、农民廉租房,满足不同的移民需求。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让“惠农政策跟着移民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学搬迁、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后续发展是科学搬迁的核心。围绕“稳得住”、“能致富”,因势利导为移民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引导和帮助有能力和一技之长的移民经商、创业,发展种、养产业;组织移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输送移民到工业园区或外地务工。提高移民素质,拓宽增收渠道,促进了移民长期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同时,“搬迁”与“致富”的双赢,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动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

——加强领导是科学搬迁的关键。坚持将移民搬迁作为改善基础、壮大产业、促进增收、构建和谐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纳入部门、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督促协调,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全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苦抓实干,县、镇、村逐级制定落实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搬迁的积极性,为有序搬迁构筑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宣传发动是科学搬迁的基础。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宣传移民搬迁相关优惠政策,营造了浓郁氛围,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率,化解了矛盾,增加了互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释放出了巨大潜能。同时,也对各级干部严格执行政策,接受社会监督,奠定了群众基础。

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对我县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富民强县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平台。下一步,我们将抢抓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大搬迁这一历史性机遇,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迎难奋进,苦抓实干,全面提升移民搬迁工作水平,倾力打造富裕、繁荣、生态、和谐、幸福的新汉阴。

2.多措并举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篇二

理论驱动,转变思想贯穿始终。同学同考,让领导成行家。改变教育从引领教育系统干部、教师读书开始,市教育局于2014年9月发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公开信,并筹资50多万元,为全市教师统一选购10类共1.5万本高效课堂读本。一年后,市教育局全体领导带头,全市七千余教师全部参加高效课堂理论知识考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市安排20余轮4000多人次外出观摩学习,外请近百名一线教改人员到汉川市开展“订单式”“同课异构”等接地气的培训。

共研共享,让合作有桥梁。汉川市教育局与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签署教育合作交流意向书,在管理研讨、科研指导、师资培训、学生互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仅2015年,组织交流活动达10余次,互派学习考察团队400余人次;通过“结对研修”及“乡际、校际牵手”,汉川市共选送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46人赴夷陵区挂职锻炼,夷陵区也选派21人到汉川市跟岗交流;交流内容不仅涉及课程改革,还延伸到人事、后勤、装备管理等方面,双方交流合作正在探讨走向课题化和项目化。

示范带动,合作探究贯穿始终。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第一年,全市有26所学校开展先期试点,共有152个班级、655名教师参与课改实验。次年,试点学校增加到89所,涵盖试点学校的所有班级。到今年春季,除部分村小未启动外,全市171所中小学已有125所学校启动,占比达到73.5%,最初规划的“2016年秋季全市中小学全面启动”的目标正按计划进行。

收放有度,科学推进。从不设模式到初具模式。改革初,市教育局仅提供七个方面的典型范式供参考、借鉴,通过各试点学校自行探究,市教育局因势利导,采取“临模—入模—出模—建模”四步策略,创设各地、各校特点的高效课堂之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编印《观课、议课的维度、视角和观察点》,要求所有试点学校班级不关教室后门,不设听课座椅,听课教师按照自己确立的观察点流动观课;议课采取小组方式,推举梳理员汇报,集中梳理点评;观课议课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侧重于教师为学法指导所实施的策略。从“求人”到“求己”。指导各校建立微课题研究制度,让学校、教师把在高效课堂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课题,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感悟,放手、鼓励教师首创,教师正在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得到了调整,学生开始变得自信从容。

统筹协调,系统推进。2014年春季学期,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召开近千人参加的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动员会。秋季开学后,市高效课堂建设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与校长、教师座谈,及时总结工作,分析问题,统筹全市进程。一年多来,市教育局共编印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文本6个,召开大型现场推进会3次,举办针对性的主题研究活动若干次,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在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观课议课、课堂打磨与评价等方面的困惑。

行政推动,激励评价贯穿始终。健全工作机制。市教育局明文规定,局长联席会议首谈高效课堂,领导和局机关干部到校必谈高效课堂。同时,建立试点学校蹲点联系制度和工作月报制度,对试点进展实行一月一通报,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一月一兑现。

形成工作常态。市教育局先后修订基于高效课堂建设的评价制度18项,在教育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教师工作评价、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等方面加大高效课堂的评价权重,今年初在全市启动了“争当高效课堂合格(示范)教师、争创高效课堂合格(示范)学校”活动。

实施奖补激励。根据需要预算一定的资金对各试点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情况实施奖补,拉开差距,不撒“胡椒面”,两年共落实奖补资金500万元。此外,市教育局在工程改造、装备建设、评先指标等方面优先满足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学校。

(作者单位:汉川市教育局)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三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

累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是城乡矛盾。这些矛盾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矛盾多发性所决定,是中国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了矛盾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导致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城市是发展中的赢家,享受了发展中的绝大部分成果;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财政等优质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各类社会问题在乡村中不断积累。在城市化的时代,乡村的问题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以城市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改革发展方式,将乡村发展统一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框架,谋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农村和城市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转移到农村,就是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带动农村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发展的孪生姐妹,统筹城乡发展是手段,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二是社会一体化——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三是制度一体化——为农村地区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四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淡化与消除。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县城得到发展的同时,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群众的整体素质严重滞后,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没有达到全县经济增长水平。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全县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四步走”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城石碌人口不足四万,二十多年来全县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转移,目前达到了七万人,说明解决人口流动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实施“四步走”战略:

第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

第二,通过城市的户籍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市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三个集中”谋求规模经济效益,解决全县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往“哪里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

第四,为全县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

“四步走”战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使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一个很好的循环,我们需要把这4个环节有机串联,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三、构建新型健康的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既是城乡发展的动力,也是城乡差距的矛盾所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一定要将城市的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之间开放的人口流动制度纳入框架之下。

现存人口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制度障碍。例如,我县城市居民贫困补助是每月440元,高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医疗补贴、教育资源远好于乡村。这就决定了城市户口还不能完全放开,全县乡村人口只能有条件向县城迁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是: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户籍。

这个城市户籍管理改革模式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门槛,农村要向县城石碌流动,必须满足新型健康户籍的三个条件: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我们要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创造条件:一是扩大就业。要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流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要完善企业职业培训制度,将全体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纳入常态管理,保障将新增城市人口及时培训为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减少失业。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创造财富,为未来社会积累财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企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问题,减少低效的经济增长,构建健康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全县统一的跨区域、行业、单位的转移制度框架与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三是自建、购买、租赁健康合法住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政府规划住宅小区,储备建房用地,出售给进城农民,用于自建住房;(2)政府可以通过行业规范认定、引导民间提供低价格合法健康住宅;(3)满足“就业+保障”条件达到特定年限的人及其家属可以申请公共住宅;(4)建设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住宅体系,努力开拓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立规范的租赁、进退机制;(5)政府与民间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特别是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借助郊区民间力量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租赁产业。

四.大力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在城市的良性管理

市场规模及其和专业化水平是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具有较低的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但由于其不可运输性和不可储存性,只是其需要较高的本地化市场门槛。鉴于××的情况,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四大市场:(1)为钢铁、水泥等制造业发展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如运输、建筑等;(2)居民提供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如宾馆,为企业职工提供食品等;(3)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的综合性高层次服务业市场,如金融、保险等;(4)服务于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业市场。当市场规模充分大的时候,就发生细分的市场,城市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变得更加昂贵,效率也更高。通过做细、做好、做高,促进服务业做大做强。

五、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构建城乡均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的公共政策,在过去长时间里和很大程度上傾向城市,忽视了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将乡村发展规划统一纳入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框架下。

(一)调整公共政策,构建城市与乡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一要全县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农村的优惠的公共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二要不断丰富农村优惠政策的内容,加大经济社会规划及其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乡村地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实现以下的农村公共体系:

(二)逐步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地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全县性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向农村转移支付的政策,使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发挥地方财力,发挥财政良好的优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大力对农村的投入。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主体,各级政府对乡村的经济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转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体系将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有可为。

4.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篇四

**地区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中,着眼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和区域互补,充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城乡共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努力形成城市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是建立城市社区与农村党支

部结对帮扶制度。近年来,**地区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引导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目前,全区98个城市社区中有52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了帮扶对子。实践中,城市社区充分发挥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结对帮扶的村送信息、出点子、办实事。农村党支部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为城市社区工程项目的拓展、能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市市西办事处北门社区与塘房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后,充分利用该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帮助其发展“农家乐”餐饮24家,使该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而该村为社区集体企业的发展积极协调土地,实现了双赢。

二是大力开展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手拉手”活动。以“联姻”的形式,开展“城乡组织手拉手、互补共赢谋发展”实践活动。目前,全区已有333个城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实践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通过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形式,增强了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农民素质。地区农业学校与纳雍县老凹坝乡以联办的形式,举办畜牧兽医中专班,为该乡培养了50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该乡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地区工业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走出校门,深入全区煤炭企业调研,并与一些煤炭企业党组织建立“手拉手”关系,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提高了我区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金沙县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动员县直100个党支部帮扶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县直1000名机关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帮扶1万名党员,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是积极探索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地区积极探索特派员制度,各县市在考察考核与自愿相结合的基础上,以金融助理员、经济特派员、科技特派员等名义,下派了1200余名特派员进乡驻村工作,帮助农民群众协调生产发展物资和资金,指导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推广科技兴农项目。在推行特派员制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双向选择、利益互动、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实验示范、项目带动、市场拉动、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促进特派员制度健康顺利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不断完善干部职工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制度。中共**地委认真总结近年来**地区在“城乡共创”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做法,制定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面向农村、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各县市还把干部在农村的工作经历作为了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赫章县在今年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中,把拟任职的16名同志首先安排到新农村示范新村工作锻炼,根据其工作实绩,经考核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纳雍县在乡镇换届工作中,规定下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不受现职级限制,可提名作为乡镇班子成员或党委委员的推荐对象。这些措施,有效推进了“城乡共创”工作。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在“城乡共创”中的“纽带”作用。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能力低,一方面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农民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产销脱节严重,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区针对这一现状,在“城乡共创”活动中,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和种植大户跳出农门,专搞农产品营销,成为农民经纪人。在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为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和信贷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使他们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纳雍县新房乡针对本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培育了带动型、营销型、民工型、科技型、管理型、信息型、项目型等七种类型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并且成立了农民经纪人协会,为农民提供了一个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收入的途径,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坚持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一1 篇五

中共三伏潭镇委 三伏潭镇人民政府

2011年,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资近6000万元的三伏潭大市场及商贸区建成投入运行,仙桃直供水已延伸到镇区,污水处理厂正常启动,完成了一大批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改造,全镇整镇推进垃圾填埋和垃圾池建设大面展开,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们将按照“放大亮点、整线推进、连线成片”的思路,结合镇村实际,注重工作实效,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大规模进行集镇改造,提升以城带乡的带动力

1、做精做优主镇区。以文明创建为主线,以十大工程为载体,以生态绿化为特色,按照“规划高品位、建设出精品、管理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加大城镇建管力度。重点完成镇区道路连接工程、大市场续建配套工程、318国道镇区人行道及花坛升级工程、东广场、华璞广场二期建设工程、原农贸市场和工业品市场改造盘活工程、亮化工程等10大工程,向宜居宜业小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2、做新做大小集镇。高标准编制夏市、毛场、丰口头3个小集镇新社区建设规划,以搬迁老市场、兴建新市场为突 1 破口,周边预留集中建房宅基地,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逐步形成集商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社区转移。目前,丰口头新社区建设已经启动,完成房屋拆迁及场地平整,正在进行管网、桥梁施工。毛场中心社区正在制定方案。

3、做亮做美居民区。即在镇区范围内,对居民户集中区房屋立面、杆线设臵、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改造,力求一处小区一道景致,成为新农村建设亮丽的“窗口”。

二、大力度开展村庄整治,提升以点扩面的辐射力

1、办好“点”。坚持政府引导,村组督办和群众自我改造相结合,每个工作片沿主干道重点整治一个村,每个村沿村道重点整治一个组,通过重点村组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村庄整治。

2、抓好“线”。去年,我们以夏市集镇为引爆点,大力开展以村居改造、管网配套、环境整治、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318国道万米绿色长廊建设,夏市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我们将依托绿色长廊建设的辐射带动效果,加快夏市段至留名口段沿线村庄整治,形成亮点,进一步提升绿色长廊示范作用。

3、督好“面”。在工作摆布上,不顾此失彼,坚持分类指导,整体促平衡,对经济基础好的村,坚持高标准建设,2 全方位推进,整体提升村庄形象和人居质量;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坚持先打基础,后续发力的原则,重点整治村容村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三、进一步强化综合管理,提升以管促建的内生动力

1、规划控管。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貌原则,或“一河两岸”,或“一街两带”,或“一路两边”,凸显地方特色。严格按照规划推进。

2、机制长管。继续推行集环境卫生、沟渠清理、道路管护、树木管理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管理机制,严格精细化管理,确保城乡建设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

6.建设一流本科 全面统筹推进 篇六

这次高峰论坛,是在“双一流”主题中讨论一流本科教学。对于“双一流”建设,我有两点自己的见解,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第一,我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当着重一流学科的建设,把学科建设摆在第一位。因为在一流大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够成为一流的,而作为非一流的大学,有一些学科力量很强,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不久前,在开展“2011计划”申报项目中,许多有重大价值、发展前景的协同创新项目,出自非“985工程”大学。如果只着重一流大学建设、只对一流大学加大投入,一般学科很容易坐上顺风车;而非一流大学中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怎么努力也上不去。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博士授予权、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只要评上教授、副教授,大都可以成为博导或硕导;而在没有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中的教授们,无论学术水平如何高,研究能力如何强,也同博导、硕导无缘。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教师是学者,学者的事业认同感、归属感主要是所从事的学科。一位教师可以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但学科却是他一生事业之所在,是他一生的热爱与追求。哪怕是退休之后,也还是他所关注的学科,并志愿为之做出贡献。大学是教师的工作单位,而学科则是大学教师一辈子的归属。无疑地,建设一流学科,更能调动大学教师全力以赴。

第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统筹推进。当前所指的“一流”,是排行榜居于前若干名的大学,主要是研究型的综合大学。这些大学及其学科,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学术人才很重要,但应用型高校和学科也很重要。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是应用型高校。中国现在已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要从高教大国建成高教强国,要推进中国的转型发展,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都有必要加大发展地方性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大量创新性技术人才。因此,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应有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达到统筹推进。

我注意到这次高峰论坛,出席人员并不限于“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校长们、处长们,也有许多并非“985工程”“211工程”的地方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校长们和教师,他们也在大会或分会上做了很好的报告,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与经验,足见这次高峰会议的组织体现了统筹推进的精神。

对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将加大经费的投入。这是很重要的。但现在一流大学与非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太大。有的一流大学,每年投入达百亿元以上,而许多发展形势很好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却捉襟见肘。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也应当适当增加投入。最近,广东省准备对4所地方高水平理工学院投入80亿元,这是令人鼓舞的事。

当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不仅是增加经费投入,更应增加办学的自主权。管理部门要给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也应适当给院系、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权。要形成政府、学校、院系、教师都在争创一流中前进的良好氛围。

[本文根据潘懋元先生2016年5月7日在“一流本科教学高峰论坛”(厦门大学)闭幕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经作者审阅]

7.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篇七

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

(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

(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

(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

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

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协调处理发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二)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协调、约束作用,通过编制总体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达到建设适度超前,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开发建设的系统性和网络化水平。增强城市的承载、服务、集聚和辐射功能。必须合理利用现有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石嘴山市成为一个宜人居住、环境优美的社区,其根本就是要搞好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完善小区各项福利设施,以人为本,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三)树立工作创新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能力

面对城乡面貌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要求,要不断创新工作思

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建设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鼓励社会参与监督、评议,广泛听取群众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注意解决好“新帐不欠,旧帐逐年还清”的问题

我区一个市政基础设施欠帐比较多的地区,大部分村镇配套不完

善,尤其是对污水的处理、垃圾的处置、生态环境的优化等问题,矛盾更为突出。由于受资金的制约,这些问题一时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要按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任务的轻重缓急以及政府对资金投入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建设计划,组织实施。做到新建项目按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步到位,过去的建设欠帐在今后更新改造中逐步加以解决,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五)加强联系,寻求支持,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抓好城乡建设长效管理,需要各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联合管理,形成合力。特别是巩固建设成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就更需要各部门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因此,要从三方面加强横向联系:一是,要从全市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在规划、市政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争取市里在管理上的支持。二是,加强与区内大型企业和部队的沟通,发挥他们的优势,联动发展,争取大型企业在执行上的支持。三是,建立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合作、齐抓、共管的世态,巩固建设成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六)统筹、科学安排好各类建设项目

要深化、优化各类控规和详规,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功能齐全、留有发展余地。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地块组团式、市政网络化模式建设各类项目。

(七)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一项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在区委、区府统一领导下,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要抓好具有共性或职能交叉的工作,不推不躲不扯皮,齐心协力,形成“上级考核、同级评议、百姓测评”,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环境先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力求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能“建精品、创亮点、求超越、快发展”,使我区城市建设由治标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二)工作任务

1、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隆湖大道(山水大道-沙湖大道)。按照区委、区政府一湖两翼的战略构想,以隆湖大道(山水大道-沙湖大道)的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隆湖大道是星海镇南北经济发展的交通主动脉,也是带动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纽带。通过隆湖大道的改造,使其与沙湖大道、山水大道、新火车站—世纪大道横向发展轴一同构成星海镇快捷、高效、畅通的交通主框架。带动星海镇交通网络纵深发展,促进区域内总体交通能力提高,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周转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该地区群众生活和出行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

该项目起点位于山水大道,终点止于沙湖大道,全长6.1公里,规划建筑红线宽50米,建设标准为城市二级主干道,机动车道宽24米,满足六车道通行的要求,两侧各为2米的绿化带+4米非机动车道+4米的绿化带+3米的人行道,满足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需要,达到分流交通的目的,同时,增加绿地面积,美化道路景观。在项目的建设中配套建设路灯照明,预留供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管线的入地位置,净化空中“蜘蛛网”,避免重复投资。整个项目估算投资7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立项、勘查、测绘、施工图设计、土地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2月底已开工建设。

2、利用争取到的隆湖六站至马拉机站25公里三级公路国债项目,投资3109万元,计划建设经六路、经十路、经十一路、纬十路、纬十一路、纬十二路,以拉升星海镇外围路网发展框架,为隆湖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和产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争取市上和农发行贷款资金,投资832万元对兴民村2.6公里长城路进行拓宽改造,修建16米宽道路,改善城乡道路交通状况。

4、概算投资335.9万元完成0.45贺兰山北路改造工程。

5、积极做好机械装备区2号路道路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前期立项、勘查、测绘、施工图设计、土地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现已开工建设。

6、概算投资6427万元分期完成星海经济区20.39公里5条路网建设工程。

7、待市上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修编调整完毕后,我局将结合市上调整后的村庄布局规划,指导督促各涉农单位调查研究,合理布局,尽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将乡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纳入到村庄建设规划中,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8.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篇八

作者:陈晖

更新时间:2012-2-20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三面与湖北接壤,西与本省旬阳县相连,古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辖12个镇127个村(社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其中农村人口18.6万。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对于白河这样一个生存环境艰苦、居住条件较差的县来讲,无疑是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我们按照省市的部署,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紧扣“人往那里去、钱从那里来、土地怎么办”三大制约因素,转变发展理念、整合资源要素,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两种方式,陆续启动建设具有“巴山民居”、“徽派民居”、“欧式民居”等风格各异的生态社区和集中安置点31个,全年计划搬迁1740户6960人,现已搬迁安置1250户5200人,分别占总任务的72%和75%,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移民搬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

一、坚持科学决策,构建安置体系。我县自然条件差,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陡、瘦、薄、碎”,“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县境的真实写照,曾被一些专家说成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全县有50%的农户居住在滑坡险段、海拔较高的山沟坡梁上,如何把这些群众搬下山来,实现安全居住和稳定发展,县上在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鼓励进城定居”的原则,根据省、市10年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白河县移民搬迁“11140”工程建设规划》,即:通过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40个生态社区,争取用10年时间搬迁1.7万户7.1万人,力争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6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人口分布和建设格局。按照“政策激励引导、群众自主自愿、企业主体建设、政府监管到位”的要求,建设一批既有城市功能、又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社区,促进公共资源向生态社区倾斜,公共设施向生态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生态社区覆盖,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向社区靠拢,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坚持安全宜居,科学选址规划。搞好规划是实施移民搬迁的前提。我县山大深沟坡陡,建设用地尤为奇缺,全县没有一块百亩连片平地。为了推进移民搬迁工程,我们坚持“安全宜居”的原则,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平台搭建平台,结合十天高速公路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山引河整理土地,作为生态社区建设用地。所有社区和集中安置点选址经科学论证后,坚持一次性规划、分实施,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施工作业、统一检查验收。规划设计统筹考虑集中安置点的布局,以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安全稳固为前提,按照“二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次性规划到位。民居设计充分考虑集中安置布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广泛吸纳“巴山民居”、“欧式民居”、“徽派民居”等风格特点。规划设计一经确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坚持基础先行,多方筹集资金。集中安置关键要解决基础设施和建设资金问题,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改变单靠政府主体投资的方式,建立起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投入主体开发”的多元投资机制。一是用好部门的钱。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将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引导投向规划建设区域。每个生态社区由水利部门负责河堤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配套路、桥设施建设,住建部门负责硬化、亮化市政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负责园林苗木绿化,教育部门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电力、电信、移动等部门配套建设电力和电话通讯设施。二是用好社会的钱。县上瞄准在外务工致富的乡亲,通过广泛沟通联系,吸引了30多名能人大户返乡投资社区建设。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灵活融资方式,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四种建设模式,既解决了社区建设的融资难题,又为他们创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改变了集中安置单一的投入方式。三是用好政府的钱。作为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才5400多万元,保运转都极为困难,即使这样,为了抓好生态社区建设,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保证民生工程所需,今年县财政还预算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搬迁户的奖补和生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移民搬迁涉及面宽、持续时间长,我们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将搬迁群众分为条件较好的户、一般的户和贫困户三个层次进行分类调查摸底,因户设计建房类型,做到搬什么样的人建什么样的房,针对条件较好的住户,政府给建房政策,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建房类型;对于条件一般的住户,政府整合资金,给予一定补助促其搬迁;对于特别困难的“三无户、特困户”,通过梯次搬迁、分散安置的办法给予解决,或通过政府建好60-80平方米的安置房进行安置;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安置到敬老院,确保不同层次的群众都能搬得出来,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五、坚持致富为本,多方培育产业。群众下山入住社区后,最关心的就是能否长远发展和增收致富问题,我们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确保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规划新建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生态社区之前,我们就已在其周围统筹考虑了产业园区的建设问题。目前,新建生态社区周边基本配套了一个畜牧养殖小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等,解决搬迁户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二是招商引资新建企业。我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制定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将新上企业引进到集镇和社区周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搬迁户就地务工增收。三是鼓励发展农业产业。我们坚持产业统筹,引导农民进城,鼓励企业下乡,加速各类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比如:县兴达公司在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余亩,整理土地500余亩,新修田间作业道路11条22公里,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富民产业,同时把山上居住的89户351人搬迁到公路沿线建设生态社区集中安置,并安排当地群众在产业园区务工就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宝模式。以此带动全县流转农村土地4万多亩,新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四是抓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搬迁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强化“人人技能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外发展劳务经济。今年输出劳动力6.4万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同时对迁居到社区定居的老年妇女,通过开发社区管理服务与第三产业等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就业增收。

9.坚持集体主义,推进城乡统筹 篇九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特区;集体主义;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地位不曾置疑,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集体主义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很多人对它抱有成见,甚至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拒斥。这样,它作为一种调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最佳原则,其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媒体称为“新特区”。这是中央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使重庆破解城乡统筹难题有了重要政策保障。作为中国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重庆被称为中国经济的“缩影”。在这里建设“新特区”,需要努力探索更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副市长童小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成都统筹城乡的改革,是“大马拉小车”,而重庆则是“小马拉大车”。怎样才能让小马拉着大车稳步向前呢?这就需要努力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其对各类人群利益关系的调节作用在新时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坚持集体主义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强调:第一,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第二,以集体利益为基础,实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第三,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还要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统筹是指通过全盘筹划,用最少的时间、人力、物力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一种方法,其要点就是抓住关键环节、合理安排工序以提高效率,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结构,缩小城乡差别。

通过对两者内涵的分析可知,坚持集体主义与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城乡利益的有机统一构成集体利益,而城市利益、乡村利益则相当于个人利益。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对其间的利益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把以城市利益、乡村利益的结合为特征的城乡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以城乡整体利益为基础,实行整体利益和城乡局部利益相结合;在城乡局部利益与城乡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必要时还要牺牲局部利益以保全整体利益。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坚持集体主义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德前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坚持集体主义的最终归宿。

二、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在城乡统筹建设中的作用

在重庆“新特区”的建设中,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冲突难免会日益频繁。要想从道德上对这种冲突加以协调,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倡导集体主义,以发挥其调节作用。

1.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新特区”经济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由于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短期性,易使人产生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和短期投机心态,如不正确引导就会滋生利己主义,甚至会出现无视、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遏制市场经济的这些负面影响,除了规章制度、法律规范的秩序整合外,还必须进行观念整合,即在整个社会充分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

2.集体主义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保证

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反映社会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已达到警戒线,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而重庆更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异常突出。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因此国家必然会在“效率与公平”原则的领导下,实行社会再分配以缩小贫富差别,比如对各种税制进行改革等,这就要求大家以集体主义精神来配合国家各项政策的实行。

3.集体主义是推动城乡统筹创新的巨大动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宣布设立成渝新特区之后不久,重庆市的市长、书记就亲自到互联网上在全球范围内寻计问策,这充分体现了该届领导班子“海纳百川”的气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曾经指出:“科学是一步一步前进的,每一个人都要依靠前辈的工作,科学家不是依靠某个人的思想,而是依靠几千人凝聚的智慧。”的确如此。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则很难大有作为,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新特区”的建设史无前例,需要大胆创新,这就要靠集体的智慧,单靠所谓的“精英”决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集体主义是预防、惩治腐败的道德武器

在“新特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官员们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因此需要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腐败的本质即以权谋私,自私是腐败产生的道德根源,故反腐必须坚决反对利己主义,高举集体主义大旗,以发挥其预防腐败的作用。集体主义惩治腐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强化教育使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给以权谋私者强大的威慑力。现在许多腐败分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此,我们就要强化道德舆论,特别是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鞭挞以权谋私者,使腐败分子感到人言可畏。腐败分子之所以层出不穷,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不与我们没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有关。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在不少人心目中,集体主义被蒙上了“假、大、空”的阴影,这样就增大了弘扬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对之进行合理的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使集体主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1.集体利益必须最大限度地覆盖个人利益

新时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使集体利益最大限度地包容和覆盖个人利益。包容量越大,覆盖面越广,集体利益所拥有的群众性基础也就越深厚。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主义真正起到广泛动员群众的作用。这种覆盖体现在“新特区”城乡统筹建设中就是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不能忽视市民利益,不能以“统筹”为借口伤害市民利益,走吃“大锅饭”的老路。

2.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绝对化

道德调节不仅是为了解决矛盾,而是要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非要以一方的牺牲为代价。所以,在调节利益关系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社会需要较多地强调矛盾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集体的至上性。在不影响国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可以侧重于个人利益的满足。一旦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转移,就要强化个人的应有义务,要求个人以大局为重,维护集体利益。如在重庆的旧城改造中需要一些单位和个人拆迁,这就要求相关人员积极配合,不能以成为“史上最牛钉子户”为荣。

3.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需要合理制度的保障

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对人们的要求有理想化倾向,不能与人们切实利益挂钩,致使不少人把集体主义看成上级领导教育人们群众的“训词”。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强化道德法制化的力度,通过各种条例、守则、公约等把道德要求与人们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紧密联系起来,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对于维护或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避免过去那种宣传的空泛性和实施的软弱性。

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地位的真正确立,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在重庆“新特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宣传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充分发挥其对利益关系的调节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大限度地将城乡居民团结起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商宇.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N].重庆日报,2007-06-10(第1版).

[2] 林克勇.唐国利.2010年九龙坡人均GDP达5.5万[N].重庆时报,2007-06-16(第2版).

10.多措并举不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篇十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高等学校是社会资源占有和能源、资源消耗大户,既是重要的用能单位,又是传播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新理念、创造节约节能新技术、研发节能新产品的重要基地。而高校后勤在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空间更大、作为也更大。近些年来安徽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政府的部署,以后勤节约和节能为抓手,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制度体系 我们体会到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十多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解决了高校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和高校后勤运行机制和体制问题,更在于有效地降低了高校运行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安徽高校的情况表明,高校后勤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后勤职工的数量还是生均,后勤运行经费的支出上都有一定数量的下降。在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理和服 1 务机构、高校后勤协会、高校及其后勤服务实体组成的高校后勤工作体制。具体到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上,省教育厅成立了以厅长任组长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和“十二五”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教育系统节能工作的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处室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形成合力。教育厅财务处负责全系统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厅发展规划处负责全系统节能工作的协调、指导以及节能目标的落实。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则负责高校后勤系统节约型校园建设以及节能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这样的工作体系使我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各高校按照要求也成立了学校层面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不少学校还成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切实加大推动此项工作的力度。

二、强化督查指导,严格考核问责,保证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实效

省教育厅始终把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做为硬性任务加以布置。出台了《安徽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见》,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省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书以后,为抓落实,省教育厅把节能目标进行了有效分解,并由厅主要领导与厅属高校主要负责人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把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与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和学校相关经费的安排结合起来,并实行严格问责制度。为此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和省直机关事务 2 管理局印发了《安徽省高等学校节能工作考核暂行办法》。考核办法除明确节能目标和“十二五”节能目标外,还就组织机构建设、人员经费保障、节能规划计划、宣传活动及人员培训、能耗统计、节能项目实施、节能管理制度及落实、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等八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量化评分细则。考核办法还明确高校节能工作考核结果纳入省教育厅对高校整体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估结果作为省教育工委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及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到目前为止,我厅已组织3次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检查与评估,召开了二次节约型校园工作经验交流及表彰会。自2011年开始每年进行厅属高校节能工作的考核,适时发文公布高校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三、以后勤为重点,扎实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1、努力营造环境,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着力培育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几年来我省逐步剥离高校办后勤的职能,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向深度发展,省教育厅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截止目前,全省高校有70%的学生食堂、20%的学生公寓为社会企业经营与管理。全省约有80%的高校实现了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初步实现了区域内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大批社会优质资源进入学校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社会企业以及高校后勤实体在有序竞争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和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对学校而言,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使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及大地增强,而 3 且后勤职工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专业化、规模化的经验服务,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高校后勤运行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突出的反映在后勤用工的成本和风险减低了,后勤运行的效率提高了。为节约型校园建设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2、不断改进学生食堂的工作。2011年5月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改进高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后,我省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学生食堂工作。一是营造环境,认真贯彻五部门文件精神;二是按照“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出台了《安徽省高校餐饮行业准入管理办法》,从餐饮企业准入条件、准入程序、日常管理、经营企业的退出、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此外还研究制定了《高校学生食堂成本核算指导意见》、《高校学生食堂经营监督与评价办法》等;三是认真开展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各高校积极投入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各高校通过精心制定行动方案,周密组织部署、细化责任、明确分工、建立长效机制,有力推进了反对餐桌浪费专项活动的开展。高校后勤管理中心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分析餐桌浪费的根源,认为学生节约意识不强,食堂饭菜口味、品种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食堂供餐的方式不够灵活等是造成餐桌浪费的主要原因。为此要求各学校加大学生节约意识的宣传教育,各食堂积极改善菜肴的品质,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改进供餐方式,推行“半价菜”、“小份菜”制度等,通过对食堂“食物垃圾量”的动态数据进行监测对比分析,4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餐桌浪费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3、实行学生公寓用品集中统一招标。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由省教育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组织,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学生公寓用品中标生产企业和中标品目,供学校和学生自主选购。此举不仅有效防堵“黑心棉”等劣质产品进入校园,而且大大降低了采购价格,保证了质量,维护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通过省里统一集中招标,各校无需自行组织招标采购,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而让利于学生,而且因减少了诸多环节,节省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开支。

四、多管齐下,力促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

1、加大资金投入,教育厅在有限的经费中每年安排了150万元用于节约型校园工作的奖励。安排6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能耗统计、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宣传培训和奖励考核优秀单位。并以此带动学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改造的专项预算资金的投入。

2、抓好节能示范项目的引领。2012年起省教育厅每年开展一次节能示范项目的遴选和 评审。已先后确立了安徽大学等40所高校和中专学校的节能改造项目为省教育厅节能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对高校节能工作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省教育厅除了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外,还加大了对其实施情况的检查,以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并能对其它学校的节能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继2011年安徽工业大学获得财政部、住建部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 5 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后,2012年安徽大学和安徽工程大学获得财政部、住建部2012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各200万元的支持。安徽大学等15所高校被初评为省级节能示范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等13所高校经省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评审被推荐上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参加创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评选。

3、做好基础工作。省教育厅先后多次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人员培训和高校能耗统计培训。并着力抓好高校能耗统计、能源审计等基础性工作。通过高校能耗数据的统计,及时掌握各高校能耗指标的升降情况,对有关高校能耗有上升势头的及时地预警提示。

4、搭建平台,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工作做好服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安排下,省高校后勤协会积极筹组高校后勤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高校节能工作,并侧重在人员培训。高校节能经验的交流、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发挥作用。2012年5月31日节能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一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接受省教育厅的委托承担了高校节能目标考核、节能示范项目的遴选与评审、组织开展高校节能经验交流会等。

省教育厅每隔二年组织一次全省高校后勤设备设施及节能产品展示会,为企业与学校之间搭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其实际效果一方面让学校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当今学校后勤的最新产品和节 6 能新技术,减少了其选择和采购所花费的精力,同时避免学校采购的盲目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到高校的需求,真正把新设备、新技术推广到学校。这种政府搭台,让学校与企业对接真正实现了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

11.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篇十一

我们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20个字,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

一、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根本的是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指农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由速度、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并重型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基本特点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基本特点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农村当前矛盾和促进农村长远发展的结合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是提高“四个能力”,完善“七个体系”。提高“四个能力”即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七个体系”即搞好种养良种 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是农村生产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为此,一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二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三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四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克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现象,积极推广土配方施肥,加强耕地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加快实施“沃土工程”。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

1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一些农村的成功经验,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是提高科技推广实际效果的好形式。据专家研究测定,使用现有玉米品种,只要科技真正入户,让农户掌握良种配良法的技术,即可使玉米增产20%。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围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的农业发展将突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生基础。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直接目的。在20多年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仍然是农民。中国贫穷人口的大头在农村,是农民。中国除了象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繁华城市之外,还有更广大的贫穷落后的农村。一个外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员曾经讲过:在中国可以同时看到欧洲和非洲,现代化的火车头后面挂着的是长长的牛车。发展农村生产就必须让农民增收。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现在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本来家境还不错,但只要有个病人,就会因病致贫;只要有个学生,就会因学致贫。这些问题又是造成农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或不能明显提高的关键所在。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统筹城乡地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这说明农村发展滞后很突出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服务相对不足。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机制。如小型道路,小型水利、小型水库、小型电力、小型沼气,让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惠。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一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四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儿、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我国传统中,有许多纯朴而文明的乡风。如: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正直等。同时要建立学科技用科技、学法律用法律的时代新乡风,抑制一些封建迷信、赌博偷盗等不良现象。

第一,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文艺队伍,创办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文艺辅导室等。

第三,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村容整洁”,一般说来应包括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户使用率,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绿地率等项内容。村

容整洁的目的是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

------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农村街道是村容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除正规的党支部、村委会外。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图书室、演出队等。

------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有重“三化(硬化道路、净化街道、绿化村庄)”建设,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应按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要求做好。

------实现村容整洁,要重点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现在,许多农村造成村容不整的突出表现就是脏、乱,而造成脏乱的基本原因就是,垃圾到处扔,柴草到处堆,猪牛羊满街跑,不论是 街道和家庭院落,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泼,乱贴乱画等。要开展一个大检查活动,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卫生死角,开展家庭大扫除,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做 到道路畅通,农居清洁,院落整齐,圈厕卫生。同时,要对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主要道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实现村容整洁,要发挥村委会以及县乡(镇)政府的作用。在政府的主导和必要的支持下,使村委会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实现村容整洁,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县、乡(镇)、村都应抓好试点。重点确定村容整洁的内容和目标,如村庄内部道路,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村容村貌整洁,村民活动场所,古村落与古建筑的保护等。

五、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奋斗目标。加强农村民主管理,首先,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其次,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第三,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农村民主管理的宏观内容和任务是:

1、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相结合。

2、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3、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4、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农村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5、对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农村民主管理的微观内容和任务,关键是做 好村民自治,即由农民群众对村里的重大事务实施民主管理。作为农村民主管理的基本前提----村务公开。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是:

------政务公开。主要是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级政府布置的有关任务,以及村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事项的公开。

------事务公开。主要是涉及村内日常事务的管理等事项的公开。

12.质量并举统筹推进湖北城乡建设 篇十二

——2011年元旦致辞

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如皋市委

书记 陈惠娟

全市广大父老乡亲们、朋友们、同志们:

新年的钟声激荡着神州大地,岁月的航船开启着新的征程。值此元旦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145万人民及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5年平均增幅保持2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6亿、33亿元,跻身全省前十强;工业应税销售和实缴税金分别为580亿、25亿元,总量持续保持南通首位;完成到账外资9.2亿美元,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全省前列。我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680元、198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10亿元;城乡环境不断优化,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百姓生活明显改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辉煌的成就来自于全市上下的合力奋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向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战略定位是“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围绕经济更加强盛、科教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更加幸福的目标,努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积极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健康城市、江苏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打造国家有机食品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进基本现代化,开发开放主功能区和有条件的镇率先实现全面现代化。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在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3.国货航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班组建设 篇十三

躬身实践

国货航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班组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 姚晓青)国货航在中航集团、国航股份统一部署下,按照“公司指导、基层搭台、班组唱戏”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公司安全、服务、效益中心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持续深化“四型”班组建设,有力助推各项中心工作。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

国货航党委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班组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公司党委、各直属党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基层班组,深入开展调研,出席青年论坛、班组长培训班、年度先进班组评选、“青年文明号”评创等活动,利用这些契机,与员工促膝谈心、分享经验,让基层单位及班组员工切实感受到了公司对班组建设的重视。

第二,严格考核督促。

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办。将其列入公司2013年度重点工作并分解为五项行动计划:一是制定公司班组建设评价标准;二是组织班组长培训班;三是根据评价标准开展“四型”班组建设考核并选树标杆班组;四是开展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五是组织基层单位开展班组竞赛。

第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党政工团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实现“紧扣中心、融入中心、服务中心”的班组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货航党委把班组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谋划、持续推进。党政携手建立班组长轮训制度,开发专题课程,致力于提高“兵头将尾”的能力和素质。

第四,分层宣贯,典型激励。

加强宣贯。利用党群工作会、“四好”班子检查等机会,听取各基层单位意见,对公司班组建设要求进行专题宣贯;在公司内部刊物《国际货航》上开辟“班组建设”专栏,相继推出了《“12小伙儿”打造华东机务护航班组》、《强基础、促生产、聚人心天津基地班组建设侧记》、《华东基地班组建设经验ABCD》等一系列稿件对班组建设的文件精神和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员工进行了宣贯。

第五,积极探索完善多条路径。

上一篇:中秋节升旗仪式讲话稿演讲稿下一篇:设立旅行社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