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发言稿

2024-09-26

美丽乡村发言稿(共16篇)

1.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一

美丽乡村表态发言提纲

一、健全机构。成立了xx新区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即综合执法局牵头,一名副局长分管)、村组干部重点抓的管理网络(全乡保洁员144名,保洁公司10人)。

二、加大宣传。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村两委及部分村民代表参加的推进大会,传达贯彻区委、政府建设“美丽乡村”会议精神,部署“美丽乡村”工作计划,借助各村广播、宣传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发动乡村两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

三、强化措施。

1、抓基础。一是配齐配足相关公共设施,如垃圾池、垃圾房、垃圾运输车、垃圾中转站等。今年新建垃圾池55个,共达165个,配备垃圾桶14400个,计划新建一个垃圾压缩站;二是加强保洁队伍建设。从责任分工、经费保障到制度完善入手,强化保洁人员责任心,创新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拿方案走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外包。

2、大投入。一是上级财政专项配套,区每村5万拨付各村;二是积极争取环保、交通、林业、美丽乡村等涉农项目资金;三是民间名人捐资;四是采取以奖代补,为充分调动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季度检查,全乡拿13万元作为奖励,办一个高标准示范点奖补10万元。

3、重示范。一是制定规划,新区制定了美丽乡村三年规划,特别是示范村湾的规划请专人设计;二是打造片区,2015年依托大湖社区和龙潭社区两个项目建设的契机,将粑铺经大湖龙潭至崔汤村沿线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区;三是办示范点。计划投资100万元对区领导姜书记挂点的大湖村螺蛳湾,赵主任挂点的崔汤村张刘湾,王区长挂点的粑铺村余家湾,杨主席挂点的龙潭村吕家湾进行高标准打造,同时对“美丽乡村”示范村黄岭村全面提档升级,作为全市的亮点展现,为其他村树立标杆,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xx新区“美丽乡村”工作的迅猛实施。

2.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二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内容由三个主要任务构成, 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是指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清洁水源”则为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 清理水面漂浮垃圾, 处理厕所、畜禽场 (圈、栏) 污水排放。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村建设。而“清洁田园”, 就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 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 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县区和田园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村建设。

大幕拉开, 一场与农村“脏乱差”乱象的战争正式开启。然而对于广西乡村建设的规划蓝图来说, 这才刚走出第一步。在2013年12月24日, 自治区十届党委常委会第87次会议又通过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纲要》 (2013—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 确立从2013年到2020年, 广西将以“美丽广西”为主题, 分四个阶段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重大乡村建设活动。《纲要》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 “美丽广西”的乡村建设大活动也被规划进广西实现全面小康的未来蓝图中, 成为助推广西农村实现小康的一大重要手段。

3.美丽乡村王峰 篇三

这座以村容整洁、村风文明著称的村庄,就是人称“东阳名村”的王峰村。

从“王坑”到王峰

王峰的村名,隐隐透着峥嵘之意。但放眼望去,村边并无一峰一嶂。

然而“王峰”之名,确实又因山而得。据党支部书记王世明介绍,其实王峰村庄边上,原先有两座矮山,但从2006年实施旧村改造后,王峰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胼手胝足,搬走了两座矮山,填平了村中地势低洼之处,使整个村庄的高度提升了4米!与此一起提升的,还有王峰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如今,王峰村已是“一峰独秀”。

王峰原是东阳江北的一处“洼地”,村名叫王坑。这不仅仅是因为村庄地处低洼,而且社会经济发展也落于人后。附近村庄村民碰到王峰人,总爱开如此的玩笑:“难道王坑改名王峰,你们就不住‘坑’里了么?”原来,由于村庄地处低洼,高低落差最大达8米,王坑人一直被讥为“住在盆底”。上世纪70年代后期,村民不满“王坑”之名,强烈要求把村名更改为“王峰”。本以为这样一来可以扬眉吐气,但无法更改的事实让“王峰”始终徒有虚名。直到1994年以前,王峰村内还极少见到红砖房,村民所住的都是泥木结构的老房子;整个村只有一条机耕路,还是黄泥路,晴天一身尘,雨天两脚泥,村民得了病,连救护车都开不进来。

痛定思痛的王峰人在2006年开始了旧村改造。然而,此时摆在王世明等人面前严峻的事实是:如果按照规划行事,那么村庄土地缺口极大。因为多年来王峰村民的房子都是挤挤挨挨“摩肩接踵”,各户房屋间距狭窄,前后采光极差。要让村庄显得舒展,让村民住得宽敞,在地盘有限的前提下,王峰该向何处要土地资源?

于是,王峰人把眼光投向了村边的两座小山——要是能搬走这两座矮山,不仅可以获得建房所需的土地,而且绿化、广场、道路等公共设施也有了“用武之地”。

听说要把一直“围困”着王峰的矮山搬走,王峰人除了兴奋之外,也有怀疑。而且,两座山挖掘出的土石方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么多的土石该往何处去?王世明等人大胆地提出了新想法:把土石用于填平村庄地势低洼处。这样一来,王峰人又面临第二个难题:必须把所有的房子预先拆除,把整个村庄夷为平地。

这样一来,许多人不乐意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王峰村已经建起了许多红砖房,不少楼房高达四五层。就在规划出台时,一些人家的新房还没住“热”,要让他们亲手拆除新房,舍得吗?不少村民叫道:“拆掉容易再建难,要是建不起来怎么办?”王世明等人信誓旦旦地向大家保证:“我们干部带头拆掉自家房,保证让大家两年内住上新房,要是有一户人家住不上新房,我们干部都住露天。”面对着这群耿直的汉子,加上崭新的蓝图极具诱惑力,大家很快统一了思想,投入了这场“愚公移山”的战斗。2006年5月10日,王峰人永远记着这个日子,因为这天,王峰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全村拆迁工作。看着自己曾经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房子,又被自己推翻拆除,王峰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但他们清楚地知道,凡事不破不立,今日的“破”,是为了来日更好地“立”。

不到一年,王峰人就欣喜地看到,祖祖辈辈住了数百年的村庄被填平、垫高了4米,他们终于有望结束住在“坑底”的日子了。

为了尽快地建造一个新王峰,村党支部、村委会严格按规划行事,实施了“六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评估、统一外廓、统一涂料、统一基础设施。在宅基地的安排上,干部与群众一视同仁,但又突出人性关怀,优先照顾当初拆迁时损失最大的村民。现今王峰村最佳地段的69幢楼房,就属当初拆建时损失最大的村民所有。在小区干部保存的村庄旧貌照片上,也清晰地显示这几户村民的老房不仅占据了原先村中最好的位置,而且不论是房屋高度还是建筑水平,都在村中“鹤立鸡群”。为了消弭各户之间的差别,规划中采用了别出心裁的一招:每两房住户为一单元,各单元之间前后左右道路皆宽8米,而且各户庭院也为8米长。“院子大了,出路好了,住在哪里都一样。”正是因为能从细节处精心描绘,并在整个旧村改造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王峰村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

在最大程度考虑人性化居住功能的同时,王峰还大力优化配置公共设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洁化等工作样样到位。投资100多万元的村中花园,园中有湖,湖中有鱼,还有篮球场、排球场、健身路径和舞池等,杨柳倒映,鱼跃鸟鸣,环境幽雅,景色迷人。

从文化“沙漠”到“绿洲”

2007年7月,随着王峰村旧村改造基本完成,王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最为显著的,就是文化生活从此结束了“鱼翔浅底”的低落状态,从“沙漠”向“绿洲”迈进。

在旧村改造前,王峰人连基本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改造完成后,村里建立了文化领导小组,从组织、经费、硬件等方面予以保障。投资410万元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电脑室、文艺排演室、球类活动室、棋牌室等,采用流动值班制和专人专职负责制的方式进行管理。在文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王峰建立了多支文体活动队伍,包括柔力球队、健身球队、气排球队、篮球队和排球队,还有一个文艺表演组,带领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天清晨,王峰村就展开了一幅朝气蓬勃的文体活动图。中心花园内是村民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各种体育活动器材上都有人;广场上,村民们有的打太极拳,有的打羽毛球、排球和篮球,生龙活虎;参加健身球、柔力球运动的村民,随着音乐节奏进退自如,英姿飒爽。一到晚上,这里又上演着“舞林传奇”,人们或成双结对,或自得其乐,踩着乐拍翩翩起舞。至于文体活动中心,则是村民白天的好去处,老年人在棋牌室里激战正酣,中青年在图书阅览室内品味书香,电影放映室内随时根据村民需要播放精彩影视剧,或者根据政策形势需要对村民进行远程教育。有意思的是,由于电脑室内设备齐全,不少老年人迷上了电脑。

村庄变大了、变美了,各种大型群体活动也有了施展身手之地。村里每年都为村民组织大型文艺汇演,春节时组织迎龙灯活动。多层次的活动还吸引了企业中的外来员工,甚至吸引了邻村村民。文化共享集聚了人气,和谐了关系,稳定了秩序。而最让王峰人骄傲的是他们彻底甩掉了“王坑”的帽子,变得扬眉吐气。2008年11月,曾经不知文化生活为何物的王峰村,成为市级文化示范点。王峰人的精神面貌与村容村貌,实现了同步提升。一位老人自豪地告诉笔者,旧村改造前,由于住房狭窄,村民之间经常发生摩擦,特别是婆媳之间经常吵架。“现在,住房问题解决了,一家人和睦相处,还出现了媳妇教婆婆跳舞,婆媳搭伴共舞的喜人局面。”

从温饱到小康

今日的王峰,已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全村176户516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16800元。

不仅如此,王峰村的干部还殚精竭虑,不断为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而努力着。村里建造了多幢厂房,出租给企业,用租金改善村民的福利,并逐年水涨船高。村民全部参加了失地农民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费由村里出资缴纳,村民只需坐享其成。

小康生活离不开干部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村民的全力支持。为了让村庄保持清爽干净的面貌,干部每周都要参加义务劳动,清扫道路,搬运垃圾,并带动村民参与。村里还给每户村民发放了垃圾桶,做到垃圾入桶,每天让人定时收集处理。最有意思的是,春节时为了让大家不致因宰杀鸡鸭而影响环境卫生,村里干脆给每户发放50元的补贴,用于购买处理干净的鸡鸭等禽肉。“村干部想得这么周到,做梦都要笑醒。”不少老人笑呵呵地说。

4.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四

首先感谢领导提供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2010年10月以来,白泉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推进以“生态白泉〃养生休闲”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下面我就白泉乡上华村“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开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上华村位于开县东北部,与城口县咸宜乡、巫溪县红池坝接壤,是通往雪宝山的必经之路,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离县城125公里,距离重庆市主城区413公里。该村为市级贫困村,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0度左右。幅员面积24.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共计494户1816人。境内雪宝山山高谷深,气候鲜明,延绵百里的原始林区赋予了其神秘、深邃的风范,也孕育了成千上万种物产。如百草药蜜、生漆、宝山竹笋、雪宝春茶、野生天麻、野生党参、岩柏、红豆杉、野猕猴桃、山芹菜、野花椒、黑熊、锦鸡、獐子等。独具特色的亚高山草甸让雪宝山成为了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的好去处,十里坪、睡佛、月牙泉、手爬岩等景点更是锦上添花。

二、主要做法

乡党委政府坚持统一建设方向,统编建设规划,统排建设项目,统筹建设要素,统抓建设管理,从基础抓起、整体

1推进,着力塑造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一)、围绕一个规划,全面落实“五好标准”

在试点建设中,白泉乡紧紧围绕“生态白泉〃养生休闲”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制定“美丽乡村”建设两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坚持好住、好吃、好看、好玩、好购“五好建设标准”,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生态环保四大要素,依托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突出“山”的特色和灵魂,坚持以“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为中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聚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将上华村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避暑养生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村落。

(二)突出两大重点,全面整治农村环境

1、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全面覆盖

一是明确责任。与居民签定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环境卫生长期维护责任。该村乡财政出资添设活动密闭垃圾桶80个。采取“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全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该村达96﹪。

二是保障有力。乡财政从有限的财力中每年切出2万

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其中5000元用于上华村。乡政府投入20余万元新购置1台垃圾清运车,1台洒水车,提高卫生清扫保洁质量。

三是强化管理。一方面:采取低保户轮流出义工定期对三不管地带进行清扫保洁,邀请离退休村干部及优秀共产党员充当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定期巡查督促,加强保洁及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季度巡查评比制度,提升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坚持狠抓管理不放松,确保卫生状况不反弹,保持了干净、整洁的常态。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新修化粪池250余口,彻底根除污水及粪水直排现象;二是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新建沼气池150余口。

(三)推进三大建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

1、村庄环境建设

一是重抓基础,整体提升。既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愿望最强烈的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又注重整体形象和内涵提升,使自然生态与人文建筑相映成趣,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二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以好住为目标对农房改造升级,紧紧围绕“以旧村改造为实质,以生产相对集中和土地相对集中为关键,以土地合作、就地置换为保证”为要领,大力实施风貌改造工程,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农户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优化配置、高端设计,采取农户自筹资金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筑风貌打造。政府出资金约200万元,完成公路沿线82户农房的美化改造;对边远吊散户、无房户、危旧房统一规划建设进行集中安置、新建点子坪、大屋基、火焰坪四处居民点,预计安置160户800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按照“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优化的标准,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形象。二是基础设施工程。充分利用县级相关“三农”项目的实施,按照总体规划,打捆使用有限资金,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方式,以项目的建设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3、主导产业建设

围绕打造旅游观光、经济高效型农业,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培育。目前,依靠业主已发展板角山羊、宝山绿源土鸡、雪宝山中蜂特色养殖基地各500亩。同时,以7户养生庄园为载体,突出产业亮点。

三、工作实效

(一)环境品位明显提升

上华村自打造“美丽乡村”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果,路更

净、水更清、天更蓝了。

(二)经济空间有效拓展

一是进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使原来种粮食发展到现在成规模的种植各类经济作物、现有“三木”药材5000亩,茶叶2586亩,魔芋4500亩,直接经济收入与2009年相比翻了一番。

二是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旅游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乡养生庄园及乡村旅游农家接待点的从业人员已达到200余人。通过发展旅游业,农民不再开荒种药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收入也明显提高。

(三)生态旅游业发展喜人

一是7户养生庄园自5月试营业以来,共计接待5000余人,增收约20万元,二是28户小规模零散农家接待点自7月竣工以来,每户均接待50人左右。增收约10万余元。

四、下步打算

(一)、培植观光农业带。在火焰坪处流转土地50亩,成片规模种植野生猕猴桃,供游客观赏有偿采摘;在电子坪处流转土地80亩化块种植无公害蔬菜、野菜和中药材供游客辨认和有偿采摘。

(二)在大梁处划定100亩山林放养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供游客猎取。

(三)在拟建接待中心外围的灌木林中修建40间可容

纳1-3人/间的小木屋,以增加吸引力。

(四)将上华村办公室改造升级为乡村旅游接待点。

(五)借助白泉乡平安希望小学收集归类的民间文物在上华村田湾处修建白泉乡文物馆。

白泉乡上华村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在各级领导、各大部门、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下,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及群众的意愿仍有不小差距,白泉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将继续努力,争取把白泉乡打造的更加美丽、更宜居、宜业、宜游。

5.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篇五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6.乡村作文我的美丽乡村作文 篇六

 

竹林里还有许多小花绽开着笑脸,芍药,凤仙,君子兰,蝴蝶花,红像火,粉得像霞,白的像雪,在十里之外都能闻到香味扑鼻而来。他们像姐妹似的,整天在一起玩耍,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儿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那些竹子就是花朵的哥哥姐姐们,它们保护着小花,让它们竞相开放。

夏天到了,小鸭子在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咦?那是谁呢?原来是农民伯伯欢乐的叫声,远远望去,田野像沙漠似的,金灿灿的,十分耀眼。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种子。

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人们摘下水果,到处都有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弯下腰捡起水果时,汗水一滴一滴的向下掉,但大家心里还是乐开了花。

晚上的乡村就更是漂亮了,那红通通的太阳一下子变成了黄澄澄的圆盘,乡下人家坐在门前边吃饭边看风景,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汇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

7.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七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热潮为乡村地理学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政策辅助, 浙江所出台的《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在提出浙江需要不断强化水、农、牧、林、渔等产业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性的同时, 要求本地各级政府立足本区域红色旅游优势, 因地制宜尝试推进多形态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 并实施美丽乡村规划战略。此要求提出之后, 依托中心城市的浙江环城乡村旅游带建设项目逐步开展起来, 而乡村地理学理论在融入此项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重要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

1 乡村地理学运用基础上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定位

1) 乡村建设基本要求。

乡村治理和城乡规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需要遵循的乡村地理学理论实际是需要以区域发展为切入点, 着力就乡村区域的景观、资源、人文、社会、经济所形成的条件、地域结构、基本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乡村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自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着眼点从单一的农业向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工业等领域的多项、系统化发展后, 乡村地理学理论和视角在乡村现阶段建设中的应用也日渐深入, 其应用切入点主要表现在乡村聚落、乡村经济、乡村土地使用、乡村城市化、乡村文化、乡村景观、乡村空间、乡村规划的基础理论应用几个方面。

2)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现阶段乡村地理理论运用下, 浙江乡村的治理过程已经反映出浙江农村的治理和改革, 必须遵从立足当前发展现状, 实施逐步有序战略推进原则。民众的意愿和农民的支持与认同感, 需要融入到浙江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 并以其实际变动性作为整体规划的基本数据。只有充分尊重本区域农民自主性, 并适时引导和发挥本区域民间的创造力, 才有可能做到农民、政府、规划局等各方力量的聚合, 实现浙江美丽农村的超前建设。

首先,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需要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而农田作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行的基本保障, 需要在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 以农业现阶段生产的高效益性和高效率性的融合要求为前提, 在保证现阶段土地承包权力的稳固性的基础上, 进行浙江农村土地使用权适度流转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等的筹划。

其次, 实施农村各项的综合改革, 并建立起县镇合作机制可作为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实践性操作保障。

政策协调机制的构建和强化、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建立和落实可作为政策资源优化整合, 强化政策协调配套指令运作的基础, 而依托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要求, 来筹划强镇、强县对应体制的创新, 则可辅助理顺两级政府之间的行政运作关系, 规避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的行政拖延、工作重合、落实效率低等问题。这同样也是乡村地理学视角下,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的乡村空间建设、乡村规划、乡村聚落等良好运作的预备工作。

第三, 农村公共产品的大力供应是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及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

以乡村地理学的区域性统筹要求为先导,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地理结构调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开展、基础设施的配套、乡村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城乡反射型运用等, 都需要充沛的农村公共产品及对应的便捷现代物流体系、快捷便利的交通体系等来给予推动。从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本质而言, 乡村建设同样需要立足在城乡交通一体化需要下, 因此对应的作为乡村财政收入提升所需硬件设施, 也应该同期、同步建立并按照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战略推进时, 各个环节的动态变化加以调整。

2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优化

针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 应该从战略设计者的思维优化方面入手, 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优化布局, 实施城乡统筹。

按照乡村地理学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安排需要覆盖到公共设施、人口、城乡产业等多项领域, 深入调查和挖掘乡村现有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产业经济、乡土建筑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将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社区统一建设成居民就业充分、环境优美整洁、社会文明和谐的节点。

2)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

绿色生态管理理念应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程理念。正如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所存在的矛盾, 大力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以生态家园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为抓手, 立足各村特有的资源和文化优势, 建立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战略, 并坚持以宜游、宜业、宜居为建设目标。战略计划的层层推进可有效应对当前建设中过度开发、建设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等做法, 以基层组织和村民为主, 邀请村民共同进行战略筹划, 鼓励村民献计献策, 以精品村建设和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村居为目标, 科学定位节点村、精品村、景观带的规模和功能, 提升战略规划的品位和品质, 突出村建特色, 串点成线并连线成片,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全面推广, 努力建设整体风貌协调、乡土气息浓郁、区域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3) 坚持分统结合, 发掘资源创新机制。

当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即缺乏人本为思想, 政府投入过大, 社会资源被忽视。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的执行在于民众, 引导村民自觉建设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有助于辅助政府改善单一化资金筹划渠道的现状。将农业两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建设、“四边三化”、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整合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的各界力量, 增强合力、创新机制、强化协调, 汇聚力量, 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优化

1) 重新筹划战略布局, 因地制宜发挥示范效应。

坚持“富设计、富规划、穷建设”的筹划理念, 从村庄整体风貌和建筑布局入手优化, 突破原有规划设计思维和模式, 提升村庄的规划水平。一方面需要调整现有规划设计思维, 以自然环境现状为基础, 以新农村特色建设为目标, 尊重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空间生长机理, 努力营造新旧自然、和谐统一的农村风貌。

因地制宜的进行乡村设计并发挥其示范效应,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也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 在战略布局的重新规划时, 还需要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 督促各村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和标准执行, 建设团队方面则使用筛选和验收淘汰机制。

2)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 深挖内涵拓展建设思路。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农耕文化多样、山水风光秀奇的优势, 就需要从农村人居环境、农林特色产业处入手, 大力开展村乡整洁活动, 结合村民意愿和财政实际, 在彰显特色因地制宜的理念下, 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可尝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并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策略, 这就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不断挖掘和体现农村特色文化。重视农村传统孝德文化、耕读文化的重建和整理, 丰富乡村建设的传统文化之魂, 深谙乡村建设内涵, 使之成为市民和农民共同的精神宝库。

建设思路的拓展, 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规划, 由于村庄的整体规划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 因此规划方案编制时, 需要以村庄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生态发展规律为基础, 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 广泛听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和建议, 兼顾到村庄近期和远期利益, 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借助环境整治和规划引导使得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生产等共同和谐统一发展。

3) 强化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建设管理和创新机制并举。

整合资源注重财政支持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稳步进行的动力。这就需要财政方面优先足额地进行专项建设资金的安排, 实施融资模式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注入。努力整合联合公路、农业两区、乡村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资源和资金, 侧重向乡村建设项目方向倾斜, 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相关政策完善方面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基础建设设施方面, 需要考虑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住房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和对应的政策性支持。

此外, 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需要注重村容村貌的规划和治理,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生活和生产环境, 强化对环境的维护和管理, 另一方面要强化广大干部, 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将当地重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结合, 利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千百工程”等项目, 多方借力, 建立领导小组定期统筹协调, 已形成各方资源及力量的整合合力。为保障管理效果, 可实施村、街道、镇、市多级联动的考核制度, 使用月通报、月考核、月督查、年终考核的方式, 丰富奖惩措施, 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摘要:根据乡村地理学理论, 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调整设计思维、挖掘特色文化、注重财政支持等策略, 以提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乡村地理学,乡村建设,城乡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郑健雄, 吕伟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77-79.

8.六塘河畔 美丽乡村 篇八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近年来,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严格机关干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组织机构网络,使小城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紧紧抓住该乡纺织主导产业带动,服务,餐饮,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古寨乡年均投资超过2亿元对小城镇进行扩建,力求在十二五末期,镇区面积扩大一倍,集镇人口达1万人。

精心规划,绘制蓝图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龙头,对小城镇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乡党委政府按照“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的指导思想,坚持“依据一部法《城镇规划法》,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原则。2009年邀请淮安市规划公司对小城镇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出有前瞻性、可行性、区域特色的《古寨乡小城镇建设区域详细规划》。该规划一是突出“扩大”,把新公村整体纳入小城镇的范畴统一规划,并逐步实现集镇与乡村的连接,拉大框架规模,形成规划面积扩大一倍的小城镇大格局。二是突出“增加”,该乡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镇人口扩大到一万人。三是突出“精致”,古寨是一个仅有2万人口的小乡镇,规划中将如何使镇区变得精致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方案。立足高起点,突出高标准,着眼高水平,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塞外小镇。科学的规划,不仅描绘了一幅充满美好前景的蓝图,更为该乡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确立了明晰的发展思路。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为了加快农村居住小区建设,该乡通过政府引导,民间投入的方式,实现了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破解了居住小区建设的资金瓶颈。仅2012年就新建居住小区4个,投入资金4亿多,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分别是位于集镇南的六塘美墅,集镇北的文苑美墅,集镇东的幸福佳苑,和集镇西的古淮名墅。这四个居住小区犹如古寨的新灯塔,即照耀着集镇,又将集镇体量分别向四周扩散。其中六塘美墅更是获得淮阴区区委刘书记,区长徐东海同志的高度赞扬,并亲自为其取名。

和谐古寨,美好家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寨人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9年,古寨乡被评为“市级卫生乡镇”,“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市级绿色示范集镇”。2011年通过省级卫生乡镇验收,成为淮阴区首家,苏北第十家“省级卫生乡镇”。2011年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在众多荣誉面前,古寨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大胆探索进一步推动乡镇建设的发展。九房村安置小区也在紧罗密布地进行中,该项目涉及农户894户。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农户都会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楼里居住。

9.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九

睡梦中被似乎听到了爸爸的轻轻的呼唤声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哇,眼前的风景多美啊!我的头脑突然间清醒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奶奶家门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流水潺潺,里面流动着许多小鱼,小虾,爸爸说兴许石头底下还有小螃蟹。我迫不及待的放下手里的东西,到奶奶家找了一个铁盆,往小溪飞奔而去。我挽起裤腿,踏进清凉的小溪,把铁盆装满水让它沉入水底,然后静静地在傍边守侯着。不久,就有许多的小鱼,小虾游进铁盆,这时,我小心翼翼迅速的把铁盆捧出水面。哇,收获不小,里面有好多条小鱼和小虾被我捕获。后来,我又仔细的翻着小溪边的石头,果然,如爸爸所说,石头底下藏着螃蟹。不过,这是件冒险的事,因为螃蟹举着它的两对钳子,会伤人。就这样,没几个小时,我就抓了许多小鱼,小虾,还翻了不少螃蟹。不远处,传来了奶奶的呼喊声,我带着我的“战利品”,乐滋滋的回奶奶家。

奶奶家左手边有一块菜地,那儿种满了青菜,土豆,丝瓜,黄瓜……看着眼前这么的菜,不禁让我仿佛看到一桌美味佳肴,想着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我又走进奶奶家的后院,一推开门,看到一片碧绿的小竹林,竹子高大挺拔,有些比奶奶家房子还高呢!地上还有一根根小竹笋破土而出。奶奶走过来,对我说,我可以拔点竹笋中午当菜。我兴奋极了,不一会功夫,就和爸爸拔了一盘竹笋。

中午,我好好享受了自己拔来的鲜嫩的竹笋,菜园里的有机蔬菜,心理别提有多开心!吃完午饭,奶奶邀我去对面的小山上玩,我不假思索的答应了。我站在小山坡上,呼着清新的空气,放眼望去,远处是连绵不断碧绿的群山,绿色中点缀着紫色,黄色,红色……心想着大自然可真美!

10.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十

为展示侨乡泉州乡村之美,加强城乡互动、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24日上午,以“游美丽乡村,赏田园风韵”为主题的“泉州美丽乡村游”在泉州启动,现场为“泉州美丽乡村”、“泉州市十佳休闲农业示范点”表彰授牌。

2012年以来,泉州制定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石狮永宁镇前埔村、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等10个村(社区),从全市2000多个乡村中脱颖而出,当选首批“泉州美丽乡村”。

当天启动的旅游活动兵分两路:一是自驾游团队前往德化国宝乡佛岭村、南埕镇南埕村、水口镇湖坂村;二是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到永春县仙夹镇北溪村、五里街镇大羽村、苏坑镇嵩山村。

主办方还在现场分发新编印的《泉州乡村旅游交通地图》,以提供更多的游览路线,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泉州休闲农业观光资源。

此外,“走进美丽乡村”大型采风活动摄影图片展、泉州市名特优(旅游)农产品和花卉展销会也同时举行。

11.美丽乡村的隐痛 篇十一

浓浓的年味儿

腊月二十八一早,便收拾行李启程。出发时阳光普照,没想到走到半路天就阴了下来,随后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由感叹:春雨贵如油,看来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

平安到家后,一下车便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家门口的红灯笼也营造出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基层的惠民政策也让我看到了家里的变化:进院子后发现院子里新装了自来水管和洗手池,原来没有自来水,家里装的是那种电闸式抽水水泵,噪声很大,改成自来水管既安全也方便多了。问过爸爸,才知道这是村里统一安装的,水费也不贵。

回到家乡,浓浓的年味也是扑面而来,邻居们都在各自忙着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到处洋溢着欢乐、满园清洁迎新春的喜悦。我家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外面工作,不常回来,家里虽是楼房,爸爸一人觉得上下楼太麻烦,便住楼下,楼上因无人住到处都是灰尘。风风火火地就换上衣服,口罩一戴、头一裹便开始打扫起了卫生,直到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才收工。面对打扫出来的一大堆垃圾我犯了难:往哪里倒呢?爸爸让倒到我家马路对面的一个沟里,明知不妥,但似乎也没有更合适的地方,只好安排外甥女把垃圾倒在爸爸说的地方。

不变的乡情

收拾利索后,一一记下需要购置的年货,便准备上街购物。当然对于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去见见我的发小,原本她在杭州开了家花店,虽然收入不错,但因为孩子在老家上学无人照料,思索犹豫后还是决定返乡并在街上买了门面房开了家服装店。

一天的细雨绵绵,临近春节又刚巧逢会,购置年货的人很多,很是热闹。因为怕堵车,就骑着电动车去了,结果一到街上就走不动了,一路走走停停,这个还能接受,只当是体味故乡的年味儿了。让人郁闷的是,刚下过雨的街道惨不忍睹:雨水、宰鸡杀鱼泼的脏水、烂菜叶等充斥着整个街道,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喜忧参半,真可谓是“跋山涉水来会友”。

许久未见,拥抱寒暄后,发小看着我的狼狈样,调侃地说道:“怎么脏成这样子,你的鞋回家就可以扔了。”我撇了她一眼嘟囔着:“还不都是为了见你,我容易嘛!”发小相聚免不了要忆忆当年,心动就要行动,我拉着她边走边说:“陪我走走,难得回来一趟,正好咱们去村里看看吧!”她说:“看什么呀,你一年到头也回来不了几次,就是回来了,都住在镇上,也不回村里了,老房子也都塌了,那个小村庄再也不是咱们小时候的样子了。”一听这,我心里便掠过一阵阵酸楚,更想去看看了。

变了味儿的乡土气

来到熟悉的村庄,童年的记忆片段如过电影般不断在脑海里闪现,一直觉得村庄还是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到村里才发现记忆中的村庄早已变了模样:几乎家家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口的小路也不见了踪影,村里的泥土小道也得到了硬化,虽不免怀念曾经但也为乡亲们的变化感到高兴。

一阵风吹过,一股恶臭味扑鼻而来,也让好心情不由得跌落。问发小哪里来的臭味,发小没回答,拉着我来到了小时候我们嬉戏的池塘边,乌黑的池水上飘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岸边堆满了垃圾,风一吹,垃圾向水面刮去。剩菜剩饭、建筑废料、旧衣物、塑料袋,如小山一般堆积。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池塘,早已成为垃圾场。“水都成这样了,早没鱼了。”发小说。

记忆中这块地方是我童年的乐园,不管是放了学还是下地回来,这里就是我们这群孩子的乐园,冬天池塘上结着厚厚的冰,和伙伴们一起在冰上抽陀螺,玩累了就砸出个冰窟窿抓鱼,等冰融化了,波光粼粼照得人睁不开眼。夏天时则在这里“泡”着不愿出来,傍晚吃饭时,大人都会到这里叫孩子们回家吃饭……

正回忆时,发小拍了我一下,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了回来,不由感慨怎么会变成这样,她说:“近些年,家乡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的垃圾也随之变多。过去,村民把垃圾沤肥当作地里的肥料,现今的垃圾多是装食品蔬菜的包装袋、孩子吃零食的袋子,不容易腐烂,人们不再沤肥,而是找地方倒掉。农村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设施,庄前村后的空地或池塘便成了垃圾场。”

正聊着,爸爸找来了,说凡营叔来家里了,他是我们村的村支书兼乡里的副乡长,也是我爸的好朋友,听说我回来了,来咨询点法律方面的问题(大学时我学的是法律专业)。因为不舍得与发小分开,便拉着她一起回家。

解答完凡营叔的问题后,我和他聊起了关于村里的垃圾处理问题。

“叔,我看村里的沟沟塘塘都堆满了垃圾,难道这没法治理吗?”我开门见山。

“不光是垃圾,还有村里的污水也一直处于随意排放的状态,除了直接将污水泼洒到院里和街道上外,一些污水也流进了废弃的水井里。污水无处排放,直接影响着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这些问题乡里都很重视。过去种田,牛栏、猪圈里铺稻草,一年三五回,大家争着挑去放田里当肥料,就是路上见了猪粪也要捡回去当肥料。如今住房改善后,厕所都移到了室内,增加了排污排水管道。由于村里并没有统一规划,各家的污水便到处乱排。有的排到附近的田里,有的则直接排到了沟沟坑坑里。乡里每次开会书记都讲。可讲归讲,真正落实起来难啊,村民连最基本的环保意识都没有。”凡营叔说。

“也不能说村民没有环保意识,不倒沟沟坑坑倒哪里啊?咱这儿连个倒垃圾的地方也没有,城市还有个垃圾筒……”发小接过话头说。

“有垃圾筒更麻烦,没人搞清洁,垃圾堆满了更臭。”凡营叔接道。

“是啊!这得有清洁工去做这个事。”发小说,“城市里为什么能保持清洁,就是有专职的人去做这个事。”

凡营叔说:“那也得要有这笔经费支付给清洁工才行,钱少了请不到人,问题是这笔钱从哪里来?”

“上级没有给予资金支持吗?或者村集体筹集一部分。”我说。

“没有,这是最大的难题。”凡营叔摇着头无奈地说道。

“垃圾总不能一直这样堆下去呀?”我不禁问道。

“也不是,过一段会拉田里的土掩埋一下,这样看起来就不会那么脏了,然后再倒再埋。”凡营叔说,一直处于这样的循环中。

清清的河水,波光粼粼的河面,是我心中对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当童年逐渐远逝,随着升学、工作的一次次变迁,我们逐渐远离了家乡,走进了城市,再回村想找回童年的记忆时,发觉掠过心头的是一丝怅然。

美丽乡村何处容身

查阅一下近年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垃圾围村早已不是新问题,农村的环境治理长期以来都是一块短板。农村垃圾治理的难点到底是什么?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的观点中我们或许可以窥探一二,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村垃圾治理已处于从试点到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农村垃圾治理首先要有一个长效全面的规划,例如各种处理垃圾的配套设施要齐全;重点治理道路、河道这样的农村公共空间;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要分类妥善处理;积极动员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同时,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治理。不同地区根据地方特色探索最适合本地的治理办法,前期试点中探索出的做法都可以借鉴参考。

掐指算来,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是连续12年锁定“三农”。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要建设美丽乡村,既不是一场农村脱贫致富的大运动,也不是涂抹一张华而不实的水彩画,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12.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 篇十二

培训共安排了7个专题讲座、2次现场教学以及1次小组研讨。培训内容全面, 师资雄厚, 从政治形势、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到农村治理, 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理清思路, 纠正观念, 使我们开拓视野、找到了差距, 并且见识到了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的精彩和北京老宋瓜王的创意。

经过此次培训, 大家对新常态下的句容市农民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尽快把句容市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明事理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职业农民刻不容缓。目前句容市已形成优质粮油和特色蔬菜为主导, 应时鲜果、优质茶叶、花木草业、特种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14年句容统计年鉴显示, 句容农牧渔业从业人员8.03万, 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6.52万。全市农业人口数量45.40万, 耕地面积5.92万hm2;高效农业面积3.79万hm2;认证的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个数为335个, 认定面积占比达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0.20%, 根据句容市的实际情况, 以后的培训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农业必须转型

传统农业是种养模式, 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现代农业不仅解决温饱问题, 还要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部分就是要研究食品、市场、人,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计要开辟新领域, 重视二、三产业课程设计, 把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引到句容, 做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是地、人、物。首先土地流转要稳定, 要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然后形成多元新型经营主体, 最后形成农产品。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刻不容缓,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句容的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的培训重点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 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培训关键是要提高其质量, 抓规范、抓创新;要培训引领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训鼓励成立农业社会服务化组织。我们要把国家保障政策及时地传给农民, 引导有志青年、大学生村官加入到职业农民队伍, 总结经验, 建立健全农民扶持政策。

3 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2015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由“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 增加“绿色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我国未来的最大创新是绿色创新, 最大的变革是绿色变革。目前我国氮肥效率及利用率仅是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农药利用率仅有35%左右, 其余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 造成生态环境的有机污染。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17日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 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据环保部门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 200万t,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那么如何改进呢?首先技术改进 (如测土配方技术) 、然后系统优化 (发展生态农业) 、最后制度设计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今后的培训任重道远, 培训内容由以前单纯的种养技术培训逐步转化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主的培训。

4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目前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肥、农药、农膜用量大, 利用率低, 50%地下水硝酸盐超标, 大面积耕地受污染,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此, 我们要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提升传统农业,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生产环节, 农业信息化主要以精准农业的形式体现;在流通环节, 将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 农业信息化在中枢决策、网络连接、农用设施和现代化流通方式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现在是句容农业发展的软肋, 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不高是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短板所在。带动大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产品来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5 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

尊祖宗、讲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这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体现, 现在的农村面临着人为拆迁、自然消失、文化丧失。传统道德与诚信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监督功能弱化、民俗失去载体、地方知识与农村手工艺丧失。农民的大本营还在农村, 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80%, 还有超过1/3的农民生活在农村, 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 无处寄放的乡愁。城镇化是趋势但千万不能否定美丽乡村。句容, 离生态很近, 离都市不远,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把乡村建设成有利于生产的乡村、适合生活的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有文化的乡村及和谐的乡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事业无止境、需求不停在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凝聚力等无形的软实力。”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对一些超前理念更是难以接受, 所以我们的培训要调查摸底, 明确遴选培训对象标准, 创新培育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 将实训教学安排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围绕主导产业, 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训基地, 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既要培训专业知识, 又要注重公共知识基础知识。注重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队伍将有助于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有益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有利于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培训工作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通过全面、扎实、创新等培训, 为句容的现代农业建设尽早迈上新台阶而尽微薄之力。

6 建议

6.1句容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

6.2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句容绿水青山,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

13.美丽乡村 篇十三

富丽临安

自然的美,是纯净的美;人文的美,是生活的美。正是这两种美的完美融合,造就了生态、产业、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乡村之美。

诗情和画韵,是大自然对临安慷慨的赋予;勤劳与智慧,是历代人对临安淳厚的乡情。

临安的“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美在环境,富在产业,乐在社区,活在文化。“茶香竹海,文武上田”、“董昌故里,水墨南庄”、“十里桃花溪”,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动情佳句,也成为了现代农民的生活追求。

文 仇欢

绿色新产业的富裕之路

雄踞江南,俯控吴越的天目山是临安人民的骄傲,游临安,必游天目山,已经成了临安旅游的品牌和共识。天目山“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工程的完美呈现,为如火如荼的天目山旅游锦上添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旅游为导向,以美丽乡村为契机,村美、家富、社兴、人和的“美丽乡村”,在天目山的森林中,浸润着深厚自然和人文积淀,稳步向前。

为了促进天目村不断发展致富,在临安市农办的牵头帮助下,邀请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专家,定期组织讲授农家乐特色化经营等课程,培训农家乐业主的经营水平;组建天目山农家乐产业协会,协调农家乐旅游村与景区景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整合农家乐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在“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中,“富”是“丽”的底色,各创建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文化主导型、生态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的新农村,突出竹林、山核桃林低产改造和香榧、杨桐柃木、茶叶、高山蔬菜、石斑鱼等种养殖基地建设,以及规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农家乐特色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无论是一个新产业的成形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作为支撑。

农业方面,在做精做强竹笋、山核桃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扶持香榧、杨桐柃木等新兴产业发展。两年来创建村共实施山核桃生态化经营、退化竹园改造、设施水果和蔬菜、生态循环畜牧业等产业发展项目232个,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大力宣传“香榧扩种”,用三年时间实现家家都种香榧树、人人都有香榧树的目标,目前已累计新种香榧98.5万株。

工业方面,依托镇、村工业平台和集聚区,加快形成龙岗坚果炒货、玲珑宏渡电缆、藻溪闽坞轻纺等块状集聚的乡村工业,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和现代家庭工业。位于龙岗镇的西部工业功能区正在建设浙江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园区,这将成为以山核桃为特色的中国坚果炒货集散中心。

服务业方面,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龙头作用,带动特色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发展,规范农家休闲旅游,培育发展农家乐等特色村。

通过实施绿色新产业提升工程,一产“接二连三”,临安已经成为杭州西郊重要的“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幅处于杭州地区各县(市、区)的前列,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加富足。新时期临安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品牌正在确立,外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影响面不断扩大,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另外,临安市农办还将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成为临安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有力带动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城乡增丽。到2011年底,临安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已形成10亿元规模,其中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6亿元,为农民增加了1亿元的纯收入,并且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

绿色新社区的和谐之路

天还是这片天,山还是那座山,只是乡村变了,生活美了。2010~2011年,临安市共完成了14个精品村、14个特色村和10个杭州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创建,村庄整治覆盖面达到86.6%,宛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散落在绿野之上。

和谐之“兴”要兴在乡村的社区,让村民也享有社区公共服务。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月亮桥村早在去年就投资150万元建成了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乒乓室、篮球场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并配备了音响、投影仪等音像设备,全天候向村民开放,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沐浴着田园和森林气息的乡村,以“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崭新姿态,实现了医疗、环卫、公交的城乡一体化,标准化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健身休闲的小公园、文体广场,都给村民们带来了便利和欢乐。“服务百姓档案”录入了全市15余万户农村家庭基本信息,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民情“实时收集、定期分析、分级办理”的服务机制,通过干部办事档案、组团式服务、民情热线、村干部挂牌值班的方式,开辟了基层党组织“为百姓解难题”的绿色通道。

在打造“社兴”的征途上,临安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培育乡镇(街道)和村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100家以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担保服务。探索一条适合农民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新路子,以促进农村非农用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据临安市农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建村通过项目实施、盘活资产等途径,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如杨岱村利用十余亩集体土地建造厂房、宿舍出租,每年有100万元租金收入;闽坞村把20亩集体土地出让给“山人行”金沙湾拓展基地,并把出让所得60万元资金投入到该基地经营中,每年获得6万多元的收益。在今年的创建村中,横鑫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1800亩黑李产业园和500亩蔬菜基地,月亮桥村引进了总投资2000万元的天目溪漂流项目,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绿色新文化的文明之路

古老的南平塔与秀峰塔,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它们不仅是双塔村村名的由来,更是双塔村悠久文化的见证者。随着绿色新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进,村两委会充分研究了双塔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双塔为契机,在双塔中学的文化氛围感染下,大力发展并形成文化产业中心,提升双塔村的人文品质。

生活用文化描述,有文艺作伴。双塔村拥有自己的龙灯队、排舞队和腰鼓队,这些朴实无华的农民艺术家们,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与欢笑,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享受生活,体会人生。每个舒畅的夜晚,休闲广场上都会响起动听的音乐,每个节日庆典,舞台上都会看到他们热情的身影。

而双塔村特有的“水南水灯节”,历年来已成为这里一道富有特色的亮丽风景,也获得了众多旅客的良好口碑。

山水等生态元素是临安得天独厚的资源,临安许许多多的美丽乡村都如双塔村一样,文化成为每个地方的灵魂。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曾是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如今已有了悄然变化:每逢节庆日或村里特殊的日子,你就能看到踩着民间鼓乐手敲打起的特有节奏,一匹匹造型别致的走马灯欢快地奔跑着,这就是月亮桥村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马灯表演。月亮桥村的马灯队是由本村舞蹈爱好者组成,他们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吸引各地村民前来观看,热闹的马灯队表演只是月亮桥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村两委会把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大资金扶持,相继组建了舞蹈、农民体育运动队等多支文体队伍,并积极组织参加全乡、全市的文体活动和比赛,为全村赢得了诸多荣誉。

如近年来月亮桥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组建了马灯队、排舞队和农民体育运动队,积极参加镇、市一级的文体活动和比赛。月亮桥村的马灯队是由该村20余位舞蹈爱好者组合而成,传承发扬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马灯表演,在各村巡回演出,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的新政策。今年,在村两委会支持下,马灯表演更是推陈出新,越演越精彩。农闲时,队员们总是有兴趣围在一处,兴致勃勃地排演,相互切磋马灯表演技艺。而为了给这些文艺苗子提供排练和表演的便利,该村分别在陈家、陆家、金坞三个自然村设立农民跳舞场所。此外还在各个自然村村民居住较为集中区域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为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活动场地。

14.美丽乡村发言稿 篇十四

中国的乡村建设, 21世纪初以来, 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8年, 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策略, 并适时出台了《“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随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浙江省于“十二五”期间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至此全国各地都纷纷效仿,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 进一步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应本着“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总体原则, 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类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乡村环境的改善、环境内涵的提升, 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过程, 无不贯穿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因此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乡村景观概述

伴随着农耕文明出现的乡村景观, 其发展至今, 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但是把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还是出现在近代。乡村景观的概念的界定在不同行业间的讨论从未间断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 乡村景观是指由村落、水体、植物、动物、农田等要素组成的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旅游学角度看, 乡村景观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相互区别, 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1]。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2]。这些都是通过不同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各种形态, 笔者结合自身专业认知, 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总结了乡村景观的概念, 认为乡村景观是利用乡村景观各个组成要素进行整体设计, 达到保护和修缮乡村景观, 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的特色, 最大程度地实现乡村的价值。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缺乏统一规划, 园林格局混乱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对农村的环境建设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园林景观的“批量化”生产, 这些统一的规范带来个性、艺术性、乡土性的缺失。据统计, 全国有63.46%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3]。这些统一的规划形式具体到地方设计却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变通, 而是生搬硬套, 以至于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形式。

3.2 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 乡土化意思单薄

目前在中国的乡村建设中, 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传统乡村形态在建设中正在不断地分解、丧失, 见证中国乡村发展历程的文化积淀也在渐渐出现了一种不断衰落的迹象,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目前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目前, 我国的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 已经呈现出一种“城市包围农村, 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态势。

3.3 缺乏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性

中国的乡村除了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处于领先地位, 打分处于较落后的状况, 同时, 他们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因此也就决定了乡村的环境景观特点有别于城市的环境景观, 在乡村景观设计营造上要充分考虑乡村景观构成的要素, 进行符合乡村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 而非照搬照抄城市景观营造模式。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营造模式, 只会使乡村景观脱离乡村环境, 背离乡村生产生活, 与乡村生活脱节。

3.4 园林景观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目前中国的乡村环境景观建设方兴未艾, 但是在乡村景观的环境营造上, 由于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理性, 使得乡村景观建设上, 乡村环境的结构不平衡,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布局的错乱, 都成为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走访了部分乡村, 了解发现大多乡村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论证, 建设期间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改造的结果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群落结构和生态结构, 一旦破坏, 基本都是无法恢复的。因此在进行村镇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对其生态的稳定性做到科学合理的保护, 在尽量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同时坚持“反规划”的设计原理。乡村景观设计都应该在这样统一的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使乡村的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4]。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营建模式探讨

通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调查分析, 认为目前乡村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 因此笔者结合对美丽乡村村镇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 构想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设计模式。

4.1 注重乡土情怀, 体现区域特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一直深深影响着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 而乡村的园林景观设计却像城市“取经”这就导致了乡村园林景观的过度“西化”、“城市化”。总所周知, 美丽乡村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不仅要满足改善乡村环境的需要, 更要满足外来游客和村镇居民的审美需求。因此在乡村园林景观营造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注意设计融合乡村环境, 结合乡村周边设施, 合理运用乡土植物, 才能反映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下的地域性环境。也只有利用艺术的手法把地域环境、乡土特色、区域文化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够真正体现园林景观的乡土情怀和地域特性, 这也是乡村园林景观存在的真正价值。

4.2 实现就地取材, 简化维护管理

园林景观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园林景观材料选择过程中, 使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城市景观设计材料, 这些材料易施工、建成效果好、购买简单。这些材料在景观建成初期能够呈现出一定效果, 但是缺乏地域特性, 工业化材料的大量使用, 使得景观设计和乡村环境格格不入, 后期维护成本增加。因此, 笔者建议材料使用最好能以就地取材为主, 外来材料为辅, 这样既能体现园林景观的地域特色, 同时简化了后期维护成本。

4.3 重视环境保护, 突出生态理念

随着城市化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步加剧, 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 引导高排放, 低产出的企业向城市郊区、乡村迁徙, 这就使得乡村的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乡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物, 这就使得乡村的环境也呈现了污染加剧的趋势。笔者结合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调查, 认为在现阶段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也要注重利用景观设计各要素的环境净化、微生物的分解功能,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例如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植物, 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 最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5 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设计虽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但是却未形成具有可操作的、系统性的设计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在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理论、设计动态、乡村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实现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的差异性、特色性, 为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1) .

[2]刘滨谊, 王运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 2002 (5) .

[3]建设部城乡规划司.2001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J].城乡建设, 2002 (8) .

15.太仓美丽乡村游 篇十五

太仓自古便是江南粮仓,富庶之地好吃的东西令人眼花缭乱。吃过江河海交汇处的鱼鲜特产,我们来到电站村生态园,那里正举行“美丽乡村游”,一车车上海游客被带来,沪侬软语充斥耳边,踏青赏花放风筝,采摘当季草莓,购买“肉松骨头”。太仓肉松大名鼎鼎,可肉松骨头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它是选用猪的前后腿筒子骨,经秘制配方烧煮而成。喜欢吃骨头边上“活肉”的美食爱好者,千万不能放过。

当地旅游局朋友带我们去吃午餐,电站村那一桌富有太仓特色的菜并不像宾馆里吃到的那样精致,却是我此行吃得最开怀的。香椿芽刚刚上市,炒土鸡蛋,黄澄澄的有异香。放养的鸡怎么做都是好吃的,我看见邻座顾不上与我搭讪,专心对付貌不惊人的白斩鸡,于是我也吃皮黄肉白的白斩鸡,吃酱色浓郁、油润肥厚的卤鸡爪,果然好吃得我也没话说了。

土气的农家菜吃得人豪情万丈。大盆蒸三鲜是这样配菜的:底下是黄芽菜垫底,上面铺精肉肥肉各半的五花咸肉厚片以及腌制的风干青鱼块,最上面用的是大蛋饺——鼓鼓的肉糜,金黄的皮,把蛋饺切开蒸。仿佛一个善良利索的村姑就在眼前,她觉得只有把肉汁满满的蛋饺切开蒸,才能使鲜汤顺利地被激发出来,流入盆底,让整碗菜一起鲜起来。我喜欢她的想法,自家亲戚来吃饭,摆盘那么浮夸有用吗?好吃才是王道!

吃完午餐,我们坐电瓶车去这个满眼绿意的生态园区游览,园区规划齐整,大片的果树繁花盛开,而一块块小小的田地是什么?原来是城里白领们每周末津津乐道的“开心农场”,花不多的钱租一块地,开车带孩子来自家的农场种菜种树,只要符合季节规律,你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满心浪漫的妈妈、天马行空的儿子、理智的爸爸会吵成一团,最终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协调好。劳动是辛苦的,汗水泪水洒在自己的几分田里,种下了期望,挥挥手离开前会涌出留恋之情。这样的方式对全家人的健康与智力都是非常有利的。

我问开电瓶车的员工:“本地农民呢?”他指了指不远处的新楼房说:“他们都住上了新房子,每天到这里来上班。”天空碧蓝,风轻云淡,眼前的新农村那么美好,种田再也不是累死累活的营生,在经营管理新观念下农村有了很大改观,有美好的前景,我真为太仓的农民们高兴。

陪同的朋友听我们这些美食爱好者对农作物似懂非懂地议论,介绍说:“太仓新毛芋艿是传统特产,也是太仓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在正是新毛芋艿的生长期,到夏末初秋你们再来,就可以吃到地里刚刚挖出来的芋艿,又糯又香,天然细腻如奶油,而且营养特别好。糖芋艿、咸烤芋艿、葱油芋艿、野鸭芋艿煲等任你们点。”芋艿是我最爱啊,我连忙挑战他们的菜谱:“芋皮饺有吗?芋泥八宝饭会做吗?腊肉软炸芋艿你听说过吗?”直说得大家口水直流,约定8月份再来太仓,吃一顿太仓新毛芋艿宴。我的心里也已经暗暗准备好,届时撩起袖管做两个新潮美味的芋艿菜给大家瞧一瞧、品一品。

16.美丽乡村活动总结 篇十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扎实有效开展“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组织和引导全校学生积极参加乡村环境整治活动,带动广大家长培养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共同创建洁净美丽家园,结合我校实际,我校组织开展了“美丽校园·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一、活动主题。

清洁乡村,美丽家园

二、活动内容

1、举行一次启动仪式。

利用一节班团活动课时间,召集全校学生举行“清洁乡村,美丽家园”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宣读活动倡议书、方案,请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发言,学校相关领导作动员报告,举行签名宣誓仪式。

2、悬挂一条宣传标语。

由总务处负责制作横幅标语,营造浓厚活动氛围。

3、给每位学生家庭印发一份《“清洁乡村,美丽家园”倡议书》。让学生将倡议书带回家,倡议家长学习文明守则,改正不良习惯,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每一个家庭。

4、举办了一期关于“清洁乡村,美丽家园”主题的黑板报。

以班为单位办一期关于“清洁乡村,美丽家园”主题的黑板报或宣传栏,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学生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

5、召开了一次主题为“向家长捎句话”的班会。通过开班会,让学生引导家长一起增强文明意识,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共同创建清洁家园。

6、参加一次义务劳动。

动员学生深入所在社区(村组),清除垃圾、“牛皮癣”、庭院中的杂草杂物废弃物等。

7、制作一张宣传卡片或摄影作品。(时间:2013年7月)

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张关于环保或整治身边环境的宣传卡片或摄影作品,张贴于家中,使其能随时对照要求督促学生本人及家长爱护身边环境。

上一篇:县委书记XX年全县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讲话稿下一篇:调整心态的成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