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2024-11-25

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11篇)

1.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一

☆ 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6年5月

身高:160cm

籍贯:天津市

居住地:天津市

民族:汉

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毕业院校:湖南农业大学

专业:工商管理

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 教育经历

9月―6月 于湖南农业大学就读生态学专业;10月―月 于湖南农业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第二学位)

☆ 实践经历

☆ 技能水平

熟练掌握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够使用办公软件和基础设计软进行业务管理和设计,

生态学个人简历

英语通过四级考试。

☆ 自我评价

自信,热情随和,活波开朗,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适应力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优秀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在学习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己具备了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可独立进行工作。 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 求职意向

客户代表

2.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二

一、方法与价值:生态学视野与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在一致性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 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这里, 生态学视野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与教师专业标准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

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和要求。它的建立意味着教师像医生、律师等专业工作者一样获得了社会认可, 教学工作从一般职业向专业转变, 经济社会地位不断上升。这样, 有利于教师更珍惜本职, 不断学习, 逐渐形成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 具有更高发展水平的品质。而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有助于群体中个体间的交流、共享, 以形成积极的群体合作文化。“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 也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教师本身是一个统一、完整的人, 而如果仅从职业生命周期、心理发展、社会化或‘关注’框架等其中的一种角度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 难以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4]教师专业标准关注社会持续发展、人的身心和谐成长, 而生态学视生命为本, 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 关注“生命”主体与环境关系, 关注生命的生存状态、变化规律, 提升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

显然, 无论就方法论还是价值观来说, 生态学视野与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内在一致性, 生态学视野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具有适切性。而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专业标准的生态学视野, 可以从生态要素分析和运行机制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二、主体环境交融:教师专业标准的生态要素分析

在生态学中,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循环传递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功能整体。这意味着生态系统是由主体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有机体——— 任何有机体只有依赖于周围的环境, 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从本质上说, 教师专业标准就是教师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里, 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 主体之外一切相关联的事物都可称之为主体的环境。毫无疑问, 在教师专业标准中, 教师当然是生态主体, 教师之外的所有与教师相关联的事物都可纳入环境之中,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价值环境。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不能离开环境而获得的,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条件为教师专业化过程提供了空间、物质和能量, 以完成教师的生存之需;而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 只有依靠团体氛围的带动、他人的帮助才能进步。因此, 教师专业标准生态系统是由教师以及教师教育所在的地区、学校等主客体之间不断进行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换以及物质资源筹措等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三、遗传变异统一:教师专业标准的生态运行机制

在生态学上, 遗传是以保持物种特性为本位和出发点的, 而变异则是以物种的“异化”为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发展。随着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遗传”与“变异”作为揭示生物界自然现象的术语, 已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

“教师专业标准”是在“教师资格证书”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育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 其发展则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进程。远古时代的教师是由“巫师”或年长者来担任的, 其职责是传递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后来“官师合一”, 作为知识的掌握者, 其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者;进入近代, 部分职业群体从较多职业中逐渐分化出来, 教师也逐渐成为独立职业, 专门负责传授知识技能, 失去权力象征的身份, 成了普通的职业群体;当代社会, 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要作为一门职业, 更要成为一门专业。早在20世纪初, 杜威就曾提出过, 新成立的教育学院要像培养建筑师、工程师、医生和律师一样培养教师。[5]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 成为热点。

从对教师专业标准发展历程的梳理不难发现, 知识传授这一功能在本质上一直没有变化, 这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 但是随着历史发展,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新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不仅要关注教师传授知识这一事实, 更要关注如何实现传授的技能技巧以及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到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

四、生态性建构:教师专业标准的遵循原则

有机一体化生存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教师专业标准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与生物生态系统十分相似, 教师专业标准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共性, 即都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联系性等特点。教师专业标准生态系统也具有自己的生态特性:教师专业标准是以知识传递、信息交换和思想交流等生态系统为特征。教师专业标准在建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生态原则。

1.系统协调原则

在人类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眼中, 人是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的———这种生态环境分为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其中, 小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对人的发展影响更加直接和重要:它的内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同时又受到大系统、外系统以及中间系统的影响。从生态学视角看教师专业标准实施, 教师专业化过程首先存在于小系统中, 该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事件等子系统所组成。该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该小系统又受到大系统、外系统和中间系统的影响。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生态系统, 其教师专业化过程的实现是生态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的。[4]任何生态要素或者环节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和环节的存在。因此, 教师专业标准建构应充分考虑到系统内容以及系统和中间系统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 可将教师专业标准放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又可从微观上将教师专业标准建构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考察, 从而确定实施过程中的恰当性和合理性, 避免因个别问题或者局部的平衡导致系统出现新的问题或者产生新的不平衡。

2.过程开放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都属于开放系统, 它依赖于外界环境的能量、信息的不断输入, 与其不断进行转化; 如果输入停止, 系统也就失去功能。教师专业标准建构被看做一个系统, 其特征就具备了开放性、动态性。教师专业标准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人才和信息等方面交流, 并在与外部环境的作用中实现自身演进。首先,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人员开放。其制定人员应该由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等组成, 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人员调整, 使得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队伍不断获得新鲜血液, 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 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内容调整, 既保持团体的活力, 又为构建教师专业标准这一活动提供能量和动力。其次, 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开放。教师专业标准规范了教师职前职后的基本内容, 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 “教师职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不可预测的教育情境, 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6]。因此, 无论职前职后培训的内容都不能用固定模式将其束缚。社会发展需求、教学问题及群体文化氛围是确定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的重要依据。只有在过程开放中更新和调整内容, 才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和谐与多样原则

生物世界因为物种多样性而更加丰富, 因而生态学重视世界的差异与多样性。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交流从而得以长期生存延续。促进专业化不断提升是教师专业标准的目标, 而不同地区不同的教师有着各自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 有着不同的信念、价值观与追求, 在实现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一定要尊重不同教育文化并以之为原则, 鼓励不同教育文化的成长和对话, 促进教育文化的“生态平衡”[7]。另外, 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差别,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有所不同, 如果对不同地区以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 对不同个体的教师以一致的教师专业标准评价, 势必阻碍教师根据现有的条件获得发展和提高。不同地区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标准, 为本区教师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而同一标准针对个别教师的评价也不能一刀切, 要因势利导, 使教师特长能更好发挥。总之, 专业标准不是绝对性的规划, 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提供的是一种目标性参考, 一种基础性的旨趣引领, 最大限度地实现种类多样性和功能完善化。

总之,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生态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导致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毋庸置疑, 教师专业标准是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种将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仅仅归于某个职能部门或政策的观点, 无助于问题解决和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标准执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生态失衡的表现, 有可能是教师专业培养内部或过程中的因素引起的, 有可能是教师专业培养系统的外部环境引起, 因此从对教师专业标准的正确理解到合理建构, 再到执行, 都要高瞻远瞩, 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刘贵华, 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 2007 (7) .

[2][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周京, 刘新芝, 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3]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叶澜, 白益民, 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认可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3) .

[6]胡定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1 (1) .

3.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三

一、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规律

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迁移与潜移律。教师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即较明显的迁移,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潜移。国家转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再转给各学校,这是径流,能量流入学校后分散到系、部,再到教研室以至每一个教师,逐渐由径流变为细小的潜流,在此过程中,能量逐渐耗散,影响力逐渐减弱。

2、富集与降衰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不少年轻学者和海外学者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可以理解为一种富集作用,这将给教师教育生态系统带来活力和动力。一般地,富集度愈高,系统愈向高水平发展,但能量富集过多会造成浪费。总之,富集要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相适应,降衰作为富集的对立物不难理解,如信息流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3、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竞争是长久存在的,它即是促进教师优胜劣汰的手段,也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动力。协同进化是教师成长的归宿,创设良性教师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协同进化,即获取教师群体的最优化发展。

4、良性流动和循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流是物流的前提,只有人的流动才能使所有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才能有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流动。大学教师的良性流动和循环不仅有利于大学整体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潜能发挥,还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改善。

二、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现状分析

1、缺乏且失衡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提高了对教育的投资,大学教师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随着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这种物质基础的提高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高校教师的收入与社会中高薪酬阶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教师群体间的差距在日益扩大,体现在不仅仅是教授和助教群体间、还体现在名校与非名校间、不同学科间及不同地区间,目前的情况是教授群体的各方面待遇高于助教群体、名校教师的收入高于非名校教师、理工科教师的收入高于社科类教师、东部教师的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教师。国家税务总局将高校教师列为“高收入个人”后,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教授曾对媒体表示“如果说年收入10万元以上才算是高收入者,那么高校教师中真正的高收入者占高校教师的比例不到5%。在中西部高校中,这个比例就更小了。”这种失衡虽早已被揭露,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近些年来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失衡严重的影响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大学教师队伍年轻化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许多年轻学者进入高校,据教育部人事司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为40.73万人,2005年上升为96.5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30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9.32%,40岁以下占65.23%,到2007年全国高校教师已达到187.2601万人,青年教师的比例也在进一步加大。大量年轻教师的涌入高校,为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高校进一步的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高校需要为年轻教师配备大量的物质基础,例如办公环境、住房等,但实际情况是高校青年教师薪金水平相对较低,且薪酬与实际贡献极不相适应,一项针对35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薪酬水平不满意,较之于薪资问题,住房形式更严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参加“两会”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许多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他们工资的增长始终跟不上房价的增长,很不协调”;其次,由于经验缺乏,这些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及培训,但目前并没有完善的针对他们的进修和培训机制,致使许多教师专业发展受阻;最后,随着年轻教师的不断成长,高校也面临着评价考核机制与晋级机制的改革,但许多高校对年轻教师的种种评价、晋升等“硬指标”条件的严格且有失公平,有的要求甚至相对高于老教师。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但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及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3、大学教师同质性过高

我国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有学者对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17所大学,而且仅以其财经类学院或系为对象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987名教师中,有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80%的教师毕业于本院;64%的北大经济学院教师和53%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毕业于本院;中科大副高以上教师中有54.2%的人在本校取得最高学历。而与此相对的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86%的教师从未在本校就读;哈佛大学经济学院47名教师中,只有1人获取最高学历是在本校。而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师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最多,比例占16.9%;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师中,牛津大学毕业的最多,比例为10.8%;德国柏林大学的教师中,来源于慕尼黑大学的最多,占11.2%。这种近亲繁殖的现象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不利于大学教师开拓思维,增加学识,增强信息来源;造成学术性、创新性、创造性低下。对于现代社会、现代科学、现代学术来说,这种传统性质的师生关系含有阻碍科教事业正常发展的落后因素。

4、高校教师流通与循环不良

美国管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员使用效益与流动率成正比例关系。创造力最强的时期往往是从其他组织转移进来,并在新单位工作25年的时候。具体到教师而言,流动可以将多个学校的经验进行融合,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产生新的创意,使其知识、才能和创新能力产生一个新的飞跃。在我国高校流动的教师多是青年骨干,他们的流动有两大特点:一方面是单向化突出,流动多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一般院校向重点院校流动;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流失严重,许多高校教师的流动并不局限与校际间的流通,而是由教育行业向其他经济条件好的行业流动,或是流向国外。这种单向的流动和恶性的流失造成了许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年龄严重断层,初老龄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构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生态环境

大学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环境是由包括社会各个部门、高校、教师个人等多种限制因子所构成的综合生态环境,只有各个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大学教师专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1、营造富足均衡的物质生态环境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足均衡的物质生态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政府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师资建设的专项拨款,另一方面应在国家政策等方面向不同地区、高校、学科及教师群体倾斜,出台更有效地措施缓解愈拉愈大的收入差距。同时高校一方面应该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地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以增强高校的经济实力,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应建立公正、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分配机制,为每一位老师提供平等的机会,使他们“所得”是因其“所做”,“所获”而明其“所由”。

2、创设青年教师发展的空间生态环境

高校在保证青年教师办公和生活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应对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样的培养模式,针对教师特点对他们的发展进行指导,采用多种进修途径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师范作用,对青年教师实施长期的指导;并逐步完善评价晋级制度,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的环境;着重于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在阶段培养的基础上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计划,促使青年教师努力学习,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格系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鼓励在自我发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潜力得以实现,自我价值得以保证。

3、鼓励学术的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EdgeEeffct)这一科学概念是1942年由贝切尔(BeCeher)提出来的,他发现两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交界处,往往结构复杂,出现不同生物的种类较多,且特别活跃,由于种群密度变化较大,生产力相应地比较高。1985年中国生态学家王如松和马世骏将边缘效应归纳为“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学术上的边缘效应不仅有利于激励大学教师形成良性竞争,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势;也能够有效地遏制目前大学教师中“近亲繁殖”日益严重的现象;此外,还可以促进大学教师的合理流动及学术交流知识更新。

4、完善有效的进修流通机制

当今世界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理论才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这势必需要与国内外学者不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融合多个学校的经验,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产生新的创意,使其知识、才能和创新能力产生一个新的飞跃。一旦这种信息流通不畅,不但会造成教师素质及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停滞,而且容易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因此高校应不断地完善进修流通机制,有意识、有计划地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在美国,高校一般采用“非升即走”的晋升机制、公开招聘机制、任期机制和兼职机制等来促进大学教师的流通和发展,这些机制无不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国国内高校可以采用联合方式,相互推荐优秀毕业生任教,促进教师间的访问学习,阶段性的教师互换,联合进行教改等方式完善进修机制,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而这一环境的营造涉及各种限制因子,如何对这些因子进行调控,使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

4.生态学专业论文提纲 篇四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导言 7-8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环境衍化 8-17

一、文明兴衰与环境衍化 8-12

1、古文明的起源与环境 8-10

2、古文明的消亡与环境 10-11

3、文明延续的生态学因素 11-12

二、人类文明的演进 12-14

1、原始文明:人与自然是一种屈从关系(依附和崇拜) 12-13

2、农业文明:人与自然是一种顺从关系(利用和加强) 13

3、工业文明:人与自然是一种对抗关系(控制和支配) 13-14

三、人类文明的现状及走向 14-17

1、过渡时期 14-15

2、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15-17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 17-29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7-22

1、生态文明的定义 17-18

2、生态文明的特征 18-22

二、生态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22-25

1、新型工业化道路 22-23

2、生态文明建设 23-25

三、生态文明与人性 25-29

1、现实中的人性危机 26-27

2、生态文明对人性的要求 27-29

第三章“理性生态人”的界定 29-52

一、理性生态人的含义 29-36

1、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扬弃 29-31

2、理性生态人的概念界定 31-36

二、理性生态人的观念特征 36-41

1、具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世界观 36-37

2、尊重自然的价值,坚持生态价值观 37-38

3、秉持关爱自然、兼顾众生的生态道德观 38-40

4、恪守和平、公正、互助、共赢的和谐社会观 40-41

三、理性生态人的行为特征 41-52

1、保护环境 41-43

2、尊重生命 43-45

3、善待自然 45-47

4、适度消费 47-49

5、注重效率 49-52

第四章理性生态人的培养 52-60

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52-53

二、培养原则 53-54

1、主体性原则 53-54

2、协调性原则 54

3、超前性原则 54

4、社会需求原则 54

三、培养方法 54-56

1、以观察体验法引发生态保护意识 54-55

2、用欣赏创作法促使生态意识的内化 55

3、以社会参与法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 55-56

4、用环境调查法促进生态保护的研究 56

四、培养渠道 56-60

1、正规教育(课堂生态教育) 56-57

2、非正规教育(非课堂生态教育) 57-60

结束语 60-61

参考文献 61-64

5.个人 生态文明建设 篇五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每个市民都是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大力推行节约型消费。

比如说,人们在采购时可以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的绿色产品,同时减少使用对一次性产品、特别是不可再生、不可回收产品的使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风尚。现在国家推广实行的 “禁塑令”,每个市民只要按照这个规定,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购物袋,改用环保布袋或者竹篮,就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贡献。

再比如,城市里的绿化带,流淌的江河小溪,本来它们就是我们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但一些人却毫不爱惜,乱倒垃圾,乱抛异物,不仅有碍观瞻,更污染了水面。而其他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搭乱建、损害公益设施、践踏城市绿地、攀摘花草树木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目标格格不入。而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一切公共利益这也就是在维护我们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政府和广大群众的 “大合唱”,这个“大合唱”必须合拍和谐,一个不和谐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大合唱”的质量。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随政府的指挥发出自己高昂的声音,我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展就更加迅速快捷,目标就能够早一天达到。

珠海是每个市民的珠海,希望在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的感召之下,每个市民都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添砖加瓦。

夏天空调温度调控在最低26度,冬日室内暖气温度最高别超过20度,其实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喝烧开的自来水,俗称白开水,比任何纯净水、瓶装水、桶水、矿泉水、过滤水等等,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更健康。

下雨天收集雨水浇花,比自来水浇灌,更有利于花草的生长。

电视或电脑的图像与声音,最接近自然状态最有利于健康,图像不要越亮越好、声音不要越吵越好。一天完毕,一定要记得关掉所有电器的自动、手动开关,拔掉插销,防止电器元件老化失火。

我们的穿着、妆饰越来越要求舒适、健康,皮衣、皮鞋、化纤服装、化工妆饰品等,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远不如纯棉服装、布鞋和植物皂角妆饰品更舒适和健康。

小城市短途上班,能步行就不骑车,能骑自行车就不骑电动摩托助力车或开汽车,这样更节能,还能锻炼身体。

生态文明市建设要求城市的决策管理者改变管理理念与行为

一个城市像人一样需要绿肺来置换氧气,多种植各类树龄长的树木,少栽草皮以及灌木,坚决不能把城市改造成水泥广场,这样,城市主人才能更多的呼吸新鲜的氧气,其实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浇灌用水和定期锄草的不菲支出。

城市的垃圾至今没有分类收集,塑料袋成为垃圾袋,好像方便了城市的人们,但其实对处理垃圾来说,可能更加的麻烦。城市周围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垃圾山,不可谓不壮观,但这种壮观是要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偿债的。

城市噪音是对城市族群形成的一大听觉污染,长时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能已经感觉不到噪音的刺激了,一旦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呆上一晚上,就会感到乡村晚间可怕的静寂,连蟋蟀的声音都能刺激耳膜。到节假日的城市大街上,高音喇叭舞台歌者真的要震穿你的耳膜了。

城市的夜晚很亮,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但城市夜晚过度的霓虹射灯,不仅仅是一笔不小的财政开支问题,更是强烈的反生态视觉污染。试想,人们的睡眠应该是在黑黝黝的深夜更高才对。况且,美化城市夜晚的霓虹射灯,对夜晚的飞行器和天文观测也形成了很大障碍。

生态文明市建设需要生态技术创新

节能灯就是节约电力能源但不节约家庭“财政支出”的典型例证。早些年,几乎很少有人买它,一只节能灯管的价格相当于白炽灯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节能灯管不能频繁开关,否则容易损坏。现在随着节能灯技术的进步,家庭使用这种灯管的越来越多了,白炽灯几乎看不到了。现在太阳能板电池灯,又遇到了当初节能灯管同样的问题。利用太阳能蓄电池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被卡在这儿了。

古城改造工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让老城区保持原生态的状况,应该店铺门脸上木板快门,店牌着木板牌匾,上面挂灯笼照明才好看。现在一律改装铁制卷帘门,霓虹灯箱店牌,还有什么原生态和民俗文化的遗存?那种管理更节能?那种方式更吸引游客?

6.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六

摘要:本文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旨在形成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习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改革;学生为本;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41-0046-02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由生态学理论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平衡等理论,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态学相关课程,作为生物、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普通生态学是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后继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普通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意识,让学生能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教学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我校普通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所有活动、所有环节的落脚点,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纽带。普通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点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数是48个学时。要在48个学时内把所有知识点都涉及到,势必会造成过于理论化以及重点不能突出的问题。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2.缺少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普通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牢固掌握和理解的。但目前我校普通生态学课程并没有相对应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应用一些生态学原理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过一些改进,比如选择教材上一个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后制作ppt上讲台讲课;每次课的前10分钟,都会针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设置1~2个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但是改革的力度还非常不够,学生主要还是作为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4.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普通生态学主要以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二、普通生态学课程的改革内容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课程改革首先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增强创新与服务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明确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宰,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力争当好“导演”这一角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现其各自才能、特点的.舞台,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2.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普通生态学所选的教材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将普通生态学中最基本、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因为这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和骨架,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在讲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主要可以将一些陈旧的,或容易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剔除。增加能反映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学是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其各分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成果日新月异。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有责任将生态学各分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向学生展示。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学生在课上主要就是机械地记笔记,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变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启发、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和推行互动式教学。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最基础的理论部分主要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介绍实践问题及学科新发展的部分可分若干专题讲解,或者将这些内容总结成几个大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在讲“物质环境”这一章的时候,把这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陆生生物如何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水生生物如何进行渗透调节,保持体内水平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针对普通生态学缺少实验环节这个情况,在课堂讲学中还采取了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授。例如,我们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模拟了生命表的编制。此外,还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由灌输变成互动,现场素材变成教材。尝试采用现场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因为普通生态学目前没有设置实验环节,而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和现象仅通过书本学习是不够的。现场教学可以把传统的理论从教室搬到了现场,把图片换成了实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近的下沙公园又为我们的现场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其次,把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同时可以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问题性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课后,可以结合课堂所讲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的作业题,要求他们借助网络或校内外图书馆等渠道完成。例如,在讲“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课后查找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学习合作伙伴,落实学习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写出讲稿,制作ppt,然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点评,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摇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由知识的掌握向能力的提高转变,除进行常规考试外,还应包括平时考核,使贯穿教学始终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讲课等平时分占总评分的60%,期末考试占40%。

综上,在普通生态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戈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29-132.

[4]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14(13):190-191.

7.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七

一、我校生态学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的演变历程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不同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课程设置的组成、内容及教学组织就不同。我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 到目前为止, 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

1.专业初建———生态旅游方向。2003—2005年的生态学专业方向为生态旅游, 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50学分, 其中:课程最低总学分为140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最低总学分为15.5学分。专业课程以生态旅游、新疆民俗风情及旅游管理为主, 但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专业课程师资力量较薄弱 (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外聘) 、没有形成完整的师资团队等问题。

2.专业方向调整———生态学。2006—2013年招生专业改为生态学, 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8学分, 其中必修课为118.5学分, 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为7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为21.5学分 (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 。与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相比, 加强和增加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如:数学课由原数学Ⅲ提高到数学Ⅱ, 增加了化学、生化、生理等课程, 同时在专业课程中突出了生态学的内容, 增设了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规划等课程, 同时各专业课程配套有相应的考察、参观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掌握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以谢家沟山地—草原—荒漠组成的植被垂直带实验实习基地为基础, 新开设了40学时的“生态学综合实验”课程, 并建立了独立的本科生态学实验室。此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使生态学本科专业具备了扎实而系统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了生态学专业领域及发展的应用知识, 同时通过运用生态学知识开展的室内及野外实验的动手操作, 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解决生态问题的综合实践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建设项目污染及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日益加重, 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的生态应用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理论偏多、教学特色不明显、实践技能性课程偏少的问题凸显。再加上生态学科本身没有对应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就业形势不够理想, 使生态学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3.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体系优化———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方向。2014年, 在新疆“天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带领下, 开始了生态学本科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优化工作, 使我校的生态学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第三次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体系优化

1.明确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就是本科生培养的目标要求, 因此, 生态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就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构建生态学课程体系, 强调专业应用培养的重要性, 突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特点及需求, 因此确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2.确定培养方向。原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内容全而泛, 缺乏特色。目前本科学生的生源90%来自于新疆, 就业去向也是近90%在新疆。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评价结果,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占全疆60.77%, 一般的占28.12%, 二者之和达到88.89%。这表明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较差的, 能解决新疆本地生态问题应是本专业的培养方向。面对新疆严峻的生态保护工作, 荒漠化治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 因此, 专业方向确定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3.生态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1) 通过顶层设计, 对生态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为了提升与发展本科教学, 避免“闭门造车”, 组织课题组6位教师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林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对生态学相关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调研。在调研期间, 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大纲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调整及调研工作的成果, 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如下改进和优化:总学分调整:总学分由178下降为163学分, 其中必修课为102.5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21.5学分 (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 含8周的毕业实习) ;课程调整:将“地质地貌学”改为“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程中增加了“绿洲生态学”, 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调整为“荒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荒漠植物栽培技术”、“水土保持学”。为了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要求, 增设了“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法规”课程。通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使生态学理论及应用技术有机结合, 增加实践课教学的比例。除原有的野外生态综合实验和生态工程实习外, 还增加了“荒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荒漠植物栽培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习, 实践课比例由原来的12.1%提高到13.2% (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 。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专业性更强, 操作性更高。 (2) 组织特色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内容实现的, 而内容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教材完成。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 生长着特有的适用于荒漠化防治的物种, 不同的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 导致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栽种技术要求也不同, 一般的通用教材难以满足需要。组织教学团队中长期从事荒漠、草地植物生态保护及利用的教师, 按课程设置要求开始了“荒漠植物栽培技术”教材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利用校内管理学院法律系教师资源优势, 组织编写“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法规”教材。通过相关配套教材建设, 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4.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增加和改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调研时, 课题组还参观了资源环境学院“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为改进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1) 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目前依托我院与内地3所大学、2个科研院所成立的“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 为生态学本科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2014年秋季, 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参加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林恢复工程的栽植活动;2015年有2名相关专业的学生以荒漠林恢复基地为研究对象, 完成了毕业论文。由此可以看出, 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的研究基地已在本科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积极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利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在新疆南北疆近万亩的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基地, 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实验平台。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荒漠化防治不仅需要解决栽培种类的问题, 还需要解决技术问题 (包括材料问题)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实际条件下都有很多技术及理论研究问题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借助于学校及学院每年开展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活动, 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申报。 (4) 借助研究所的各项活动, 开阔本科生的眼界。借助研究所研究工作 (成果) 汇报会、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专题报告会、研究生的seminar等方式, 加强本科生在平台实践学习中的学术交流, 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感情的培养。 (5) 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依托中心已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荒漠恢复技术应用推广项目, 为本科生参与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6) 对已有的生态学专业实验室改造、升级, 由专人管理并对学生开放, 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操作技能提供条件。

5.提升生态学本科专业师资素质的方法。鉴于目前师资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骨干教师群体在国内的影响力不高、应用型教师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 探索采取以下方法或途径: (1) 依托特聘岗教授, 在校内定向培养骨干教师。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1~2名骨干教师, 制订培养计划, 由特聘岗教授指导、定向培养, 提高骨干教师素质。 (2) 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途径, 采取联合培养、进修、高访和访问学者等方式, 定向培养本专业师资。 (3) 采取联合申报和承担国际、国内各类研究以及示范推广项目, 教师通过参与课题, 提高自身的科研及技术应用能力。 (4) 通过组织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或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提高和完善本科教学。 (5) 合理规划师资队伍的结构, 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相关人才。

摘要:随着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对生态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发展过程的分析, 在新调整的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下, 提出了优化的课程配置体系、多层次的实践途径及提升专业师资素质的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体系优化,干旱荒漠区

参考文献

[1]章家恩, 骆世明, 秦钟, 叶延琼, 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7) :1630-1634.

8.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八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 生态因子 ;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9-02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 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教育生态学随之受到广泛关注。[1]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就开始了对该理论的介绍和分析。经过系统研究,教育生态学目前已经发展为国内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结合了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理论,教育生态学融合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生态架构,以教育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以此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了解教师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当前教师专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对促进教育及教师本身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堂教学从微观层面可以被看成是主要由教学理论、教师、学生、教学手段等各生态因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2]课堂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元的环境系统,它可以对课堂的组成、存在、发展等相关方面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而课堂生态主体指教师和学生,但在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利用书本和多媒体等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扮演的则是消费者和分解者,他们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从而对其进行“分解”,将习得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举一反三,加以利用。教师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业,身为人师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高校英语教师也不例外。

一、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师科研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的素质、科研能力也有一定发展,但是为了使其专业发展更加深入,还需要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研数量不足,研究目的不明确

从大学英语教师研究的内容来看,置于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数量明显不足。[3]目前,这些实证研究的主要形式为调查报告,其内容多为概括性分析,缺乏具体深入的探讨,数据也没有得到较权威的认证,如此的调查问卷报告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类调研报告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有关课堂的研究,他们关注的更多是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而并非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

2.师资不足,教学任务沉重

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用了小班教学模式,但是大学英语教师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此限制下,高校为了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不得不聘请外校教师。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面前,各位大学英语教师平均几乎要担任几个班级的大学英语教学,辅导上百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这样以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困难,课堂管理也不容易。[4]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同时也教授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分外繁重。以上情况直接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在语言教学生态中占据一定的地位。现阶段,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仅包括精读课,听力、口语等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精读课程在广义上涵盖了读写、听说等多种技能训练,但是其重点仍囿于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听说能力,最终学生习得很多英语语法词汇知识,而在听说能力上薄弱明显。有家长会有疑问:孩子学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英语,为什么还是不敢开口说英语?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模式单一化。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意识的几项建议

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与一线教师研讨合作的方式,着力解决上述困境,针对课堂教学问题和一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保证高校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化,提升专业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网络文化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就拓展了,这就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别的文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不同文化的需求。[5]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多元化发展,向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高校英语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利用闲暇时间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拓展学术视野。

2.摆脱“花盆效应”的影响

在生态学领域里,“花盆效应”(flower pot effect)也被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由于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或微栖所(microhabitat),具有很大的空间局限性。受益于人为创造出的环境条件,花盆中的植物会成长茁壮,一旦离开这个小生境,作物就会无法适应宏观的自然环境,从而失去生存能力。在教育改革下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这种花盆效应的表现尤为突出。此类教育环境的特征即为封闭或半封闭式,容易让学生脱离现实,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教师应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知识构成也不能囿于教学领域,并且應试图通过多种途径来习得知识,充实自己,做到和掌握丰富信息的学生无障碍交流,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工作并非只是将别人交付的任务完成,将教材内容讲授给学生,它同时还是自身发展的体现。对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和信息化时代的资源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也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endprint

3.遵循“生态平衡”法则

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仅有的生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协作是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和谐运作的关键要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因此,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特征,培养自己的学生意识,以适宜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向师性,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端正,学习内容是否全面,又要兼顾社会发展,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展。[6]

4.强化生态“整体效应”分析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链往往表现为知识流的富集,由此可见,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主动处理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生态学视域里,教育活动不应由教师单方面展开,而应该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于互动中学习,于学习中成长。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向学生展现更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社会整体的长久进步,均有赖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丰富教学模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足够的互动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感染学生,启发学生。首先,导入环节应设计巧妙,形式新颖,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其次,灵活多变地展开设计将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再次,理论联系实际的巩固设计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总结升华,并能随时灵活地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结语

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历史时期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不断的学习,学生不断的配合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成效起着直接作用。教师需要调整心态,积极学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专业化理念,不断反思、鞭策自己,从而有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新民,孙冬慧.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解读高校英语课程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 — 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J].FLC. 2010.

[4]孙鹏,李嫦嫫,芦建顺,高荣涛.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

[5]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乡学院学报.2012.

9.环境生态类专业简介 篇九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9级环境生态类招生简介

资源环境学院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分别进入“光炯创新实验班”和普通班学习,在前2年完成环境生态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分专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7个专业中可选择到环境生态大类中1个专业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授予相应学士学位。7个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备环境生态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环境工程、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水文、水土保持、林业、园林、测绘、规划、估价、城建、遥感等部门或企业从事规划设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具体要求: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化学,生物学,农学基础,接受到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土壤工程技术,环境质量评价,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及进行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环境科学专业

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三)环境工程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发生发展规律;水土资源综合调查及评价方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原理和方法;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法;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及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程序;具备应用3S技术进行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和分析的能力;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五)林学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学、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树木营养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包括经济林栽培)、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林特副产品开发利用等基础理论知识,受到林木良种选育、森林培育、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林火管理、林特副产品开发利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与管理、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等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技术、经济、法律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资源调查、利用规划、估价、整理与复垦、测绘、遥感监测及GIS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及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七)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要求学生能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有关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洪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水法、水资源、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80学分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2.环境科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环境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5.林学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6.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7.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学科大类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生化、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学基础、CAD、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经济管理学原理。

10.生态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篇十

论文1: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环保观念不断普及,人们渐渐开始关注生态旅游,国内很多地区都开辟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相关项目。

生态旅游在发展地区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减少了旅游开发对于环境的破坏,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备受推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盲目进行发展旅游业,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袭国内外的典范,并未针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其次,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轻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得所谓的生态旅游规划名存实亡。

最后,还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管理并不规范,依然采用粗放型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必须要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找到规划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使得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

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事业,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规划,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态旅游能够稳步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联系

生态旅游的概念原本来源于西方国家,美国生态旅游协会曾经对其有过专门的定义,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态旅游并非简单的旅游产品,它也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要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的是和生态保护的共同促进。

生态旅游不应该破坏环境,而应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种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帮助当地的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能够更好地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

它必须保持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旅游方式,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光中,人类能够更好地领略大自然原本的风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生态旅游还必须具有保护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重复利用原则,寻求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要通过合理的谋划来保持长久的经济利益。

生态旅游还必须具备科学技术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对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研发的基础上,开发者要能够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独特特性,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规划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它的功能有所了解。

②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由于生态旅游全面协调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可持续地为某地区提供经济收入,并给当地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开始关注并引进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则要晚得多。

1993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发布文件《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自此,国内学者便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首先,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和规划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例如,张秋菊、海鹰撰写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就依据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次,也有学者通过设立专项项目,进行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赵磊发表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文,就以湿地作为研究重点,论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进展。

最后,还有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王会娟的论文“关于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就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资料的收集,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了,,国家旅游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旅游进行讨论,会议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达成了进一步共识:生态旅游不光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强调和谐的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

我国不仅对生态旅游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体实践。

早在1982年我国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尝试将旅游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步开发。

此后我国的生态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截至到底,全国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2349处之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覆盖式结构,证明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有以华山等为代表的山岳生态景区,也有以天池等为代表的湖泊型生态景区,此外以神农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景区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景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不乏以冰雪、海洋等为代表的生态景区。

③在开发旅游产品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除了一般的野外观光旅游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观鸟生态景区,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环境保护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发展生态旅游对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切实对当地环境进行保护,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可以用来持续地维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濒危动物的保护、水体污染的治理等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且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还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们自觉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论文2:阳朔徒步旅游线路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对策

徒步旅游在国外得到了很大的欢迎,虽然国内的徒步旅游才刚刚兴起,但是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终将得到人们的喜爱。

阳朔作为旅游名县,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探索徒步旅游的发展之路。

阳朔在徒步旅游中拥有极大的优势,徒步阳朔,可以感受漓江山水之精华,体验田园风光之恬静,探访古镇老村之神秘,亲临山岭间隙之悠闲,这些都是徒步旅游者所向往的。

一、我国徒步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便有了尼泊尔的远足旅游,从此徒步旅游在国外便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从初开始,徒步运动才在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大城市崭露头角,之后在国内各地也逐步兴起和发展。

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大型徒步大会不少于30至50起(比如;北京谷桃花节徒步大会、广东肇庆国际市民七星湖徒步大会、桂林漓江徒步)。

二、桂林阳朔县徒步旅游线路及其特点

(一)路线及特点

在查阅众多资料情况下,总结出桂林阳朔的四大徒步旅游线路:漓江(冠岩至兴坪段)、漓江下游(阳朔大桥至普益)、遇龙河、古石城。

这些徒步旅游线路处于桂林独特的山水美景之间,具有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

阳朔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中国最美的五大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遇龙河漂流等等。

阳朔地区植被种类丰富、农产品繁多、果园交错,属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1.目前徒步旅游不大受欢迎

11.生态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十一

[摘 要] 构建完善的生态学本科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对培养创新型的生态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构建基于生物学背景下的适合师范类院校发展的生态学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实习环节,以培养具备生态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验技能的生态学人才。

[关键词] 师范;生态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40-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生态环境重大危机的情形下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生态学在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生态学更为关注经济社会中的众多生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许多全球性以及国家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热点问题都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生态系统监测,生态系统分析以及生态工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展示了生态学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而高等学校正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态学人才的重要使命。

生态学是从生物分子、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各个层次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无论在时空尺度上,还是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与人类的生存有着比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更为密切的关系。生态学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门揭示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而且已成为指导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一切行为的一门科学[2]。美国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近几十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科研机构在生态学的各个层面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以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为代表的美国众多高等院校,在生态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高等学校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研究层次也非常多样,从基因水平到全球生态系统,各个层次都有涉及。种群遗传、进化生态、动物行为生态、动植物生态以及进化理论是其重点研究领域。随着生态学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研究尺度的日益细化,传统的生态学研究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一矛盾,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作出了有益的尝试(http://ptstx.col.ynu.edu.cn/jxzx/doc/6.htm)。

生态学是生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2011年晋升为一级学科。近10 多年来, 我国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生态学专业, 或开设了与生态学有关的课程, 作为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资源类专业等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或者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选修课。 目前, 生态学专业已遍及40多所高校, 并渗透到一大批相关专业[3]。国内大部分师范类高等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都已设置生态本科专业多年,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相对于兄弟院校,我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2013年才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基于我们雄厚的生物学基础,如何建立区别于其他院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学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的体系设置既要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高等学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规范[4],同时也要与目前的生态学学科基础及教师专业背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是否适应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

一 生态学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雄厚的生物学背景,师范类院校的生态学专业区别于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背景下环境类课程设置,如生态农业建设与绿色食品生产,而工科院校更加偏重于生态工程及生态设计与建设。因此在设定师范类院校的生态学培养目标方面就更加注重使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具备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院、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安全与预警预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 课程结构与设置

生态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构成。除本科教育统一公共必修课外,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概论、污染生态学、水生生物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程,将湿地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标准及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既要使学生对生态学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又要对与本学科发展方向有密切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有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位课与必修课建立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的公共平台,通过选修课满足不同研究方向对理论和方法的特殊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突出了生态学理论和应用并举,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生态学、资源环境与生物学基础知识,使之具有解决复杂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又要系统学习生态规划和设计及环境污染与监测等各种应用生态技术,使毕业生具有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三 生态学实验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 生态学中的许多理论和认知都是建立在科学试验基础之上的。生态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培养生态学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5],生态学实习与实践是生态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技能, 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在实践部分分别设置了专业实践、基础生态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将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训练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实验教学由原来的实验室搬进大自然。例如,由学生分组采集水样,测定理化指标,观察认知水生生物,进而对采集区域的水环境进行初步监测与评价,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观察和认识自然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在生态学实习环节,通过在我校和兄弟院校比较成熟的实习基地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地理学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完善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6]。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讲课时既要重点讲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要重视实践的操作训练。还可以结合生态学方向的研究课题,让本科生参与到生态学研究中来,对新时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积极的意义。

四 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

生态学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要包括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提交实习报告,重点考核学生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实习实践成绩及结业考试成绩。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这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以一次期末考试定优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注重动手实践环节。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新理论与新思想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开设要综合考虑学科体系需要、研究方向需要和课程开设的具体条件。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满足现在与未来、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对生态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骆世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李博.生态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 [J]. 应用生态学报,2009(7).

[4]辛国荣,胡文武,余世孝,等.中山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4).

[5]陈桂葵,章家恩.高等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8).

上一篇:信息工程技术系外出请假证明下一篇:三包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