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

2024-09-20

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精选5篇)

1.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 篇一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教学一开始在学生初读课题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小草”、“大树”。然质疑: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树”呢?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那么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分别又指什么呢?由于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初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课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进行点拨指导。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领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也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板书:不可能。随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变成了‘大树’”。板书:可能。那这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学生有些为难。我笑着说:“孩子们,等我们学完课文,你定会豁然开朗的!”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向文本的纵深行进。体会夏洛蒂姐妹面对不幸时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学习的基础上,再来解决文末那句话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2.让小草长成小草,让大树长成大树 篇二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每个人生下来就各有各的特质、天性,有些人的本质是小草,有些人是花、是大树,小草不可能成为大树,大树也不可能长成小草。提供合适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丰富的养分,适时引发,让小草长成小草,杜鹃花长成杜鹃花,大树长成大树。门肯说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材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长成栋梁之才。”对学生,牢记自己的教育职责;对教育,“因材施教”原则永不能忘。曾经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学生的人生价值就是在教育的作用下,“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直面学生的差异,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活得健康、活得主动、活得充实、活出真谛。

童心是土壤。把孩子当作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有了童心,才能自然地融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才能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生活。有了童心,才能更加深切地体察儿童的内心需求,更好地和他们沟通,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才能更宽容地对待孩子们的顽皮任性和天性中的不足;才能更重视孩子们的每一个要求、重视孩子们每一时刻的喜怒哀乐。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具有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班主任只要有一颗童心,才能学会用孩子的视觉去看世界,才会知道孩子们想要什么,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才会知道懂得怎样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爱心是阳光。爱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的基本情感,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是构架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教师的爱应该像母亲般细腻,像战士对祖国一样忠诚。列尼·托尔斯泰认为:“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父母一样的爱,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不热爱教育事业又不热爱儿童的教师好。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的爱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爱,它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伟大的热爱真理的精神。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块基石,因为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欣赏优秀,接纳平凡,宽容失误。有了爱的阳光,大树才能生根,小草才能发芽,杜鹃才能开花......

慧心是养分。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汲取知识的力量,用先进的理念充盈内心、指引行動。教育是一种智慧,没有智慧的教育是失败可悲的教育,教育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系统的整合性的智慧,是教育主体的教育境界,包含了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术等,具有解决各种结构性冲突并善于将内外各种因素实现优化组合的能力,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具有处于开放的、活跃的思维态势:不墨守成规,能打破线性思维的束缚,具有不断反思的内力。只有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你的智慧会源源不断,层出不穷。拥有一颗慧心,才会有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拥有教育的智慧,才能指引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思考,依其时节,施肥、除草,修剪枝叶,让小草如茵,繁花似锦,让大树枝繁叶茂,蓬勃生长!

3.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三

(1)家境贫寒,失去亲人,自谋生计,生活艰难;

(2)写诗希望破灭,遭受训诫,打击沉重;

(3)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在这一基础上,我这样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逆境会怎样呢?”学生交流后,我话锋一转:“但夏洛蒂成才了,还有她的两个妹妹。”接着就出示文章最后一段,让学生感受她们三姐妹取得的辉煌成就。“那她们凭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就让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并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批注。几分钟后,我终于等来了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从尽管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她们却始终……这句话读出了夏洛蒂她们心中的信念非常坚定,她们渴望成功。”“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她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打不垮她。”“我从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

4.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 篇四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后引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再让学生思考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5.小草和大树反思总结 篇五

在学生掌握本课生字并且读熟课文的基础之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所写的是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方面的成长经历。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

这样的问题,由于前面分析课题时,学生已经从身份地位上对“小草”和“大树”的代指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里,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不难总结出:就“文学”方面而言,“小草”指在文学方面没有成就的人,“大树”则指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

反思: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再引导学生从“文学”方面思考小草和大树的代指。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读研导师推荐信下一篇:去敬老院的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