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欣赏《种瓜》教学设计

2024-09-18

幼儿故事欣赏《种瓜》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幼儿故事欣赏《种瓜》教学设计 篇一

中班音乐教案《种瓜》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懂得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的道理,萌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学习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劳动的快乐情绪,并唱准重音及休止拍,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种瓜》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劳动的快乐情绪,并唱准重音及休止拍。

2、初步懂得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的道理,萌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种瓜》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歌曲,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愿望。

--我们是怎样种植的?种植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2、学唱歌曲《种瓜》,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

--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了解歌曲内容,激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西瓜怎么才能长得又好又大?种瓜人要做哪些事情?

--你们在劳动时快乐不快乐?应该怎样唱这首歌曲?

3、复习一段幼儿熟悉并喜爱的律动或舞蹈,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整体将课程教案预设内容上下来了,但是之后的表演环节有点混乱。其中在出示休止符的环节有些停顿(顿时忘记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了),当我的是种瓜的人,幼儿是瓜时,我们配合地不错,没想到幼儿都会自觉地蹲(趴)下来当小种子。但是接下来互换角色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所有幼儿都跑过来给我(做瓜)的来种,导致幼儿拥挤甚至有了碰撞摔倒的事件发生。没有合理地想到,并良好的改正。

本文扩展阅读:种瓜:种瓜是指汉语词语,是指栽植瓜果。

2.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篇二

關键词:美术欣赏;想象能力;审美能力

幼儿的美术欣赏教学与其他学段的美术欣赏教学作用是一样的,旨在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是教学的最起始阶段,孩子们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都有一定的限制,怎样上好幼儿的美术欣赏课,是值得幼儿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重视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很多老师认为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况且在以后十几年的学习中,都可以学习美术,而且幼儿的美术学习课程没有考试和名次等的约束,因此,很多老师认为美术欣赏课大可不必那么重视,只要哄着幼儿安全不出问题,就算完成了任务。因此,美术的欣赏课常常被忽视。但是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俗话说童子功是一辈子都会受益的。所以,幼儿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要被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美术欣赏教学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活动,是面对全体幼儿的美育教育,是提早让幼儿接触美术和艺术的活动。

二、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措施

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在此期间要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艺术性和激励性,要让幼儿喜欢听老师的讲解,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而且要保持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并尽量延长,使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一段时间。

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丰富联想,尽量想象作品的内容,在有限的画面上,联想出无限的意境。比如,看到小朋友躺在绿草地上,老师可以启发幼儿:画面上的小朋友会听到什么?会看到什么?幼儿立即就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这样的训练内容对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幼儿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修养课程,也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美术教学,重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在高涨的兴趣中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

参考文献:

罗剑宠.幼儿美术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幼儿故事欣赏《种瓜》教学设计 篇三

活动目标:

1、对种植活动感兴趣,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2、迁移种草莓的经验,继续学习栽种过程。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瓜秧若干种(菜瓜秧、甜瓜秧、香瓜秧等)。

2、整理好地块。

3、小铲、水壶等。

4、设计记录表,甜瓜、香瓜等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常见瓜教师出示瓜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是什么瓜?你吃过吗?”

幼儿自由讨论自己吃瓜的感受,相互交流瓜的味道。;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香香的、脆脆的、甜甜的等)

2、幼儿共同回忆栽种草莓的经验,观察并初步尝试种瓜活动。

“你们栽过草莓吗?是怎样栽的?”

“瓜秧怎样栽呢?”教师示范重点:

(1)强调瓜秧非常娇嫩,要轻拿轻放。

(2)栽瓜过程:先用铲将土挖一个坑,然后将瓜秧轻轻地放进去,再在四周围围上细碎的土。

“瓜秧栽到土里还要做什么?”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浇水活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行日常观察、照料与记录活动。

教师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等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记录瓜秧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

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4.幼儿故事欣赏:刺猬妈妈生病了 篇四

这天夜晚,小刺猬像往常一样守在妈妈的身边,小刺猬看着窗外的月亮特别明亮,小刺猬对天上的月亮说:“美丽的月亮啊!希望你能让我妈妈的病快些好起来。”

月亮在天空中看着可爱的小刺猬说:“好的,我会的,只要你每天细心的照顾你妈妈,给它满满的爱,那么你妈妈的病就会好起来。”

小刺猬按照月亮说的那样去做,每天都细心的照顾妈妈,还给刺猬妈妈很多的爱,一天早上,小刺猬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给小刺猬做早餐,小刺猬高兴的抱着妈妈说:“月亮没有骗我,妈妈的病真的好了。”

5.《种瓜》教学实录 篇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看看大家谁能猜出来:看着是绿色,吃到嘴里是红色,吐出来时黑色,打一种水果名称。”

生:是西瓜

师:对啦,大家真聪明

2、观察西瓜生长过程的课件

师:小明种出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你们看小明来了!我们请小明说说他是怎么把西瓜种得又大又甜的?

3、学生交流图片内容,总结出歌词。

4、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内容起个名字吧 生:种瓜

5、用动作模仿出种瓜的过程

师:谁能用动作表演出种瓜的过程呢?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

师:同学们的表演太精彩啦,非常好的表现出了整个种瓜的劳动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训练学生跳跃思维、及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交流西瓜图片内容,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西瓜的生长过程,并提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记住了歌词,用动作模仿种瓜、浇水、抱瓜等

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充分的展现自己,并在活动中很好的感受歌曲。)

三、新授

1、初听歌曲

师:请同学们思考:歌曲的情绪、速度怎样? 生交流

2、复听歌曲

要求:模唱,随音乐对口型

3、再听 要求:轻声哼唱

注意:唱歌时不要喊叫生硬的声音,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演唱。

4、教师范唱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老师的表情、口型以及肢体动作

(设计意图:在模唱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由老师带唱,具有表演前稳定军心的作用,培养学生能自信的演唱歌曲。并且通过多次的聆听,巩固歌曲的学唱)

5、学生随琴分句学唱

6、处理重难点

(1)这首歌曲演唱出了哪些内容?

(2)瓜为什么那么大?(处理情感:歌曲演唱西瓜的生长过程,只有辛勤的劳动,就会换来丰硕的果实。)

(3)为什当唱到“报呀,报呀”要停顿一下?

(4)抱不动瓜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表演抱不动的样子。歌中附点八分音符及带有休止符的旋律要唱得准确。)

7、集体随音乐练唱(1)师生接唱(2)男女生接唱

四、拓展练习

1、小组讨论表演

师:我们表现歌曲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可以加上打击乐器、律动、舞蹈等等。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先商量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然后开始练习。

2、教师参与各组的编排,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分小组展示并评价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把握,善于运用打击乐器,烘托音乐情绪。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运用肢体语言恰当地表现音乐情绪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6.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 篇六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

幼儿园创办音乐欣赏活动是为了能使幼儿通过倾听音乐、欣赏音乐达到认知及理解音乐的目的,音乐欣赏活动也能使幼儿提高审美认知、丰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是实现幼儿创造力及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一、巧妙设计图谱直观策略

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巧妙地设计图谱,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抽象的音乐展现在幼儿面前,图谱教学手段是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策略之一,目的可以实现音画沟通,使幼儿更能理解音乐、熟悉音乐特点,在图谱音乐活动前,教师应先细致地分析及研究,通过对音乐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设计图谱,图谱中符号的数量、变化次数、行数要与音乐曲式结构相一致。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尽量将图谱直观化、简洁化、生动形象化,使幼儿便于理解。

二、语言情境策略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针对的是幼儿,所有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氛围,勾起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和幼儿一同沉静在丰富的音乐世界里,以语言来创设音乐欣赏情境是最简便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创设语言情境的氛围时,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音乐欣赏的水平及作品本身的内涵来灵活运用语言的功能,使得音乐与语言恰到好处地结合,激发幼儿内心纯真的感情,能更快地融入音乐的世界中,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编故事的方式,或者进行情境描述,唱一些儿歌等方式,有助于幼儿在音乐及故事情节、角色、场景等方面来做一些联想,达到辅助幼儿更快地感知音乐,融入音乐的氛围中。

不仅如此,教师对幼儿语言情境的引导也十分重要,教师尽力做到角色与情节简练及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等,避免幼儿在欣赏音乐时无法匹配,无从入手,比如:在欣赏《赶花会》时,我会根据音乐的变化特点编制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清晨,鸟儿欢快地飞来飞去,人们梳妆打扮整洁去赶花会,一路上,他们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風景,充满快乐地走啊走,走啊走……花会上琳琅满目的鲜花,显得多姿多彩,高的、矮的、红的、绿的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欣赏完了美丽的鲜花,人们尽兴地回家了,一路上边回忆着花会上热闹的情景边快乐地走呀走、走呀走……整个故事简单明了,三个突出的情节与音乐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帮助启发下,幼儿轻松地听辨出音乐ABA的结构特点及A段音乐欢快、跳跃,B段音乐悠扬、舒缓的风格特点。

三、音乐欣赏优化教学手段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手段,成功积累重要的教学经验,以积极态度,深化及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欣赏与理解。

1.重视经验积累,提高幼儿音乐感受能力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例如:欣赏乐曲《郊游》(选取《匈牙利第五号乐章》片断)前,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野外郊游,观察体验有关郊游的生活,然后再组织幼儿欣赏乐曲。当幼儿安静地聆听着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欢快优美的旋律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回忆野外郊游时的情景,伴随着乐曲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来到了“鲜花盛开的山谷”,时而“爬山”,时而“涉水”,无拘无束地游玩着,十分惬意……整个欣赏活动过程,幼儿准确、巧妙地把握着乐曲的细微变化,表演得惟妙惟肖。

2.引导幼儿多形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在幼儿初步理解音乐后,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性质和特点,启发幼儿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音乐,加深对音乐内涵、曲式结构等的理解。

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幼儿喜欢游戏,将游戏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例如:小班音乐作品《小小鸡》,在幼儿初步理解音乐后,我们以有趣的游戏介入,让幼儿佩带头饰,扮演“小鸡”,做着“捉虫”“吃米”“拍翅膀”的动作。幼儿以极高的热情一遍又一遍地表演,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吴静.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选择与引导[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0).

[2]芦静.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俞洋.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4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大地万福幼儿园)

7.种瓜得豆的教学设计 篇七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 3 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 5 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多媒体课件

8.幼儿故事欣赏《种瓜》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幼儿;文学;教学

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关键点在哪?如何把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验、感受,喜欢、乐意、主动地学习,这都是我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近几年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不多,也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借鉴模式。在幼儿园内提起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教师们不愿涉及,因为教师们不知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活动,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研究,探索出符合《指南》精神的3—6岁幼儿文学欣赏活动集体教学模式,为幼儿园教师进行文学欣赏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通过多种文学欣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让幼儿学会主动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提高审美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指南》指出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书。因此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幼儿正处在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生活范围狭窄、知识经验贫乏。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就是吃、喝、玩兼学习。由此,他们所能欣赏的文学题材是以描写幼儿生活为主,而且以幼儿能够理解为前提。小班、中班、大班在欣赏作品的题材上要有所选择。如小班的题材基本上来源于幼儿园和家庭;大班可以接触一下社会;中班则介于两者之间。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有分层性,以免造成儿童吃力欣赏了而体味不出其中的美。其次,幼儿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以及概括性的道德标准相联系的道德感。但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思想水平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简单、肤浅;分析、概括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对有一定深度、较为复杂的主题难以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也只能以“好人”、“坏人”来区分。因此给幼儿欣赏的儿童文学的主题应浅显、富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对小班的幼儿来说主题应该更浅显明白,如儿歌《分苹果》教育小朋友应该怎样做;中班对主题的理解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儿歌《春天来了》;大班则带有思考性,如儿歌《打电话》。综上所述,在给儿童提供作品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再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的作品,以便于他们受到教育,得到审美的愉悦。

二、利用多种方法设计活动

1.操作和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小班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设计方法,特别是手指儿歌类作品。中班幼儿可适当增加游戏规则,增加游戏难度;随着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还可增加绘画、配乐等操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班幼儿还可以通过小实验、选择、匹配、比较、记录等更为复杂的操作来体验感知作品,借助猜谜、创设情境、想象等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对作品的认识。游戏内容更加丰富,游戏难度更大。

2.感知和体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可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来帮助理解与感知;通过说、动作参与加强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中班幼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可以用比较图片、给图片排序理解作品,掌握情节变化的线索脉络。大班幼儿熟练地借助图片来观察、感知、理解、想象、推理、体验,还可以用绘画、欣赏、音乐等方式渲染氛围,增强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意境的感受。还有一些作品文体结构与内容的局限,使其具有抽象与跳跃的特点,幼儿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声音、视频能同步设置的优势来处理作品,使文本具有可视又可动、新颖又独特的特点,以此来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帮助他们进入作品中较难想像的情境,突显作品中的重要细节和时空跨越上的大开大合,为幼儿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作品提供条件。

3.谈话和讲述。在这样几种情况下,作品适合运用谈话与讨论法:一是作品情节和主题有待于通过讨论加以澄清的;二是作品容易产生争议的;三是作品含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适宜讲述的作品具备这些特点:一是作品结构明了,线索清晰,易于记忆;二是由幼儿用书、挂图等为幼儿提帮助;三是幼儿有适当的发挥余地。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一幅上好的画卷讲究疏密有致,适当的留白。可留出作品自身的韵味和灵气,留给读者一片自由想像的天空、一个独悟作品的的机会。在面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妨让幼儿尝试补白。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对原作品进行建构,让他们在进行个性化补白的过程中融入作品,展开遐想,释放情感,彰显个性。

4.表演。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设计、组织整个表演活动。

5.仿编。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像,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为了帮助幼儿及时强化和迁移从作品中积累的经验,在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围绕原作品内容组织开展一些可操作性的、具有相当自由度、有利于幼兒形成个性化经验的拓展活动。

6.前阅读、前识字与前书写。有些作品适宜结合欣赏进行前阅读、前识字与前书写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知。小班可以对作品中重复多次的字进行“找一找”、“描一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兴趣。中班可以“图夹文”的形式,图文相互对照,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大班幼儿还可以自制书,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这些是教师进行集体欣赏文学活动时作的“功夫”,真正在课堂上,教师的教育观、对待幼儿的态度、教师的提问、教育机智、教育技能的有效发挥才能和幼儿一起感受文学作品的真、善、美,为幼儿的文学欣赏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通向无限可能性的大门。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9月.

[2]周兢,《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幼儿文学原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幼儿故事欣赏《种瓜》教学设计 篇九

一、选材生活化,满足幼儿欣赏需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民间美术作品就来源于生活,极富生活情趣,但其内涵所却不全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因此为幼儿选择欣赏作品时,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而幼儿的感知经验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才会有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捕捉周边生活中的民间美术。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周边的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如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的蓝印花布、刺绣饰品,周边的石桥、门雕、寺庙等古建筑,竹篮、草鞋、斗笠等生活用品,传统食品的包装图案、文字设计等。幼儿在欣赏这些丰富形象的民间美术时也体味着现实生活的美好。

2.选择与生活经验相融的民间美术。《指南》强调:“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因此选择的民间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贴近幼儿生活,与幼儿生活经历相似,其内涵才能被幼儿真正理解。例如:《 跳房子》《捉迷藏》《看花灯》等作品有着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活动场景,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会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美是可以被无限度挖掘的,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挖掘民间艺术作品之美。陈鹤琴先生也曾经倡导:“不能把幼稚园生活和幼儿实际的生活截然分作两途。”更是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与生活不是两回事,要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用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结合生活情景来感受和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数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现实写照,一般以节日、特殊意义的日子等为背景,如《看花灯》,它的背景来源于元宵节,只有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民俗民风,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此作品,又如表现丰收的作品《摘果子》,教师要结合秋天丰收的景象,人们因丰收产生的喜悦心情。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意义,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2.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感知与理解。《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要尽量地创设条件,让幼儿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如欣赏作品《跳房子》时,先让幼儿亲自玩一玩跳房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跳房子的经验,在欣赏时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作品。“老师,跳房子时身体要弯一下。”“跳房子是眼睛要看好地上的房子。”……通过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让幼儿有认同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3.利用科技手段再现生活,协助幼儿进行欣赏。有些民间作品离幼儿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作品如:舞龙舞狮、刺绣、斗鸡、京剧脸谱等,虽然幼儿见过,但在生活中让幼儿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经验是破碎不全的,有时教师的表述,对于幼儿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更易于幼儿理解。如欣赏作品:《中国戏剧脸谱》,我们利用网络平台, 播放视频京剧《五台山》,让幼儿初步领略到了什么是戏剧,使他们对戏剧脸谱的经验更具丰富,欣赏活动不再乏味。科技手段的利用对于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有推波助澜的功效。

三、创作生活化,激发幼儿的艺术灵感

《指南》指出:“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进行大胆的创作。”创作是欣赏活动更深层次的表现,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行多样的表现与创造,才能促进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表现创作也要融入生活。

1.动作创作,释放全身表现美。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不是无声的、封闭的世界。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应更好地调动幼儿的肢体,让他们在体验到美术活动快乐的同时,能进一步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创作不局限于画一画、贴一贴、剪一剪,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动一动,演一演。比如在剪纸欣赏活动《老鼠娶亲》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娶亲呢?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一学,演一演。在表演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舒展,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有了一个很好地表达美的机会。

2.作品创作,释放童真创造美。为了让幼儿做到学以致用,利用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窗花》后,可以设计一些窗花来装饰自己的班级、家庭;欣赏了《脸谱》,可以创作、设计和制作“脸谱”来参加化装舞会;欣赏了《花灯》,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制作花灯来布置环境。这样,能把幼儿从课堂引向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让幼儿真正体会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生活化”的民间美术欣赏教学,其教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在保证幼儿享受幸福、快乐的现实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把幼儿教育自然地和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幼儿在自由的、快乐的生活中真正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10.《蛤蟆种瓜》教学反思 篇十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蛤蟆种瓜》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种瓜》教学反思1

一、作品分析:

故事《蛤蟆种瓜》,为我们描绘了一只天真可爱、心急滑稽的蛤蟆,它盼望着种子早日发芽,结成一个大西瓜。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如:“种子,种子,快快长出来吧!”、“种子听见了没有,现在就长出来吧!”这非常贴近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所以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画面内容具体形象,适合孩子观察和表达。

二、目标定位:

我在认真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1、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参与猜测、讲述。2、知道瓜儿长大需要时间和条件,要耐心等待。

三、活动过程

(一)聊聊吃瓜的经验

1、小朋友,你吃过西瓜吗?什么味道的?谁能告诉我,西瓜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2、教师简单小结。

(二)借助图片,倾听故事

1、逐张出示图片,教师分段讲述:从开头……慢慢就会长出来的。

2、提问:谁去种瓜了呀?蛤蟆趴在地上怎么喊?(幼儿一起学学蛤蟆的话)种子会马上长出来吗?

3、青蛙对蛤蟆怎么说?(幼儿一起学学青蛙的话)

4、教师继续讲述:从到了晚上……睡了很久很久。

5、提问:晚上,蛤蟆对着种子做了什么事?(点蜡烛、讲故事、唱歌)

6、蛤蟆这样做,种子会马上长出来吗?

7、教师继续讲述,从蛤蟆,蛤蟆……种瓜真不容易。

(三)角色扮演,理解表达

教师扮演太阳和雨滴,幼儿扮演种子,用肢体动作,理解、表现西瓜的成长过程,体验师幼互动的快乐。

(四)完整欣赏,参与讨论

1、完整欣赏故事录音。

2、讨论:为什么说种瓜真不容易?

四、活动反思:

解读教材要准确:要使一个绘本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活动前的解读工作非常重要,教师要仔细地研读作品,理解其风格,以便于确定上课的基调。绘本故事丰富多彩,有的属于诙谐滑稽类,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有的属于情感丰富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狐狸爸爸和鸭儿子》,还有的属于蕴含哲理类,如《彩虹的尽头》。只有把作品的风格分析到位了,才能在活动中采取相应的基调去演绎。

激发兴趣要巧妙: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教师可以用游戏化的口吻,指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绘本,懂得绘本是供我们观察和阅读的`一本书。教师可用简练、指示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内容,大胆地表达想法。如:晚上,种子还是没有出来,蛤蟆着急了,它在为种子做什么呢?幼儿回答:蛤蟆在唱歌,蛤蟆在弹琴……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看蛤蟆的身边放着许多书,猜猜它还为种子做什么?幼儿:讲故事。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蛤蟆对着种子哇哇大叫,种子会出来吗?为什么?帮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和想象,虽然此时的想象漫无边际,但使绘本教学不仅仅只局限在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创设氛围要轻松:《纲要》在语言领域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自然是舒畅愉悦,活动氛围也显得轻松自在。在《蛤蟆种瓜》这个活动中,我用诙谐轻松的语调、幽默夸张的动作,引领幼儿迈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天真可爱的蛤蟆想出多种办法让种子快快发芽,如大声喊、唱歌、讲故事、点蜡烛,在痴痴等待中,竟迷迷糊糊地睡了个长觉,一觉醒来,青青的小苗已破土而出。幼儿在听听讲讲中,觉得故事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好玩,从而吸引他们一直看下去,讲下去。

教学方法要得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组织任何一个绘本活动时,要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利于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孩子的发展。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孩子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边讲边猜的方法,让幼儿在倾听、学说对话中,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情节。再是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理解、表现西瓜的成长过程,孩子们扮演一颗颗瓜种,我则扮演太阳和雨滴,在我的语言提示下,孩子模仿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动作,他们学得非常投入,觉得自己就是一颗颗瓜种,师幼互动更加积极融合。

当然,一个成功的绘本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认真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灵活组织过程,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实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思考和表达,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蛤蟆种瓜》教学反思2

“蛤蟆种瓜”是一个小班的语言活动,是关于有一只蛤蟆想自己种瓜的故事。

活动一开始我就拿来了哈密瓜给宝贝们看看,引起他们的兴趣,因为实物感知最适合小年龄的幼儿。起初我还担心宝贝们蛤蟆和青蛙分不清楚,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宝贝们说说蛤蟆和青蛙的区别。壮壮一听,胸有成竹地说:“蛤蟆是身上有很多点点的,青蛙没有点点。”听到壮壮宝贝的话,真让我吃惊,看来这小家伙们懂得还真不少啊!宝贝们的兴趣被成功吸引!第一遍听故事了,要求宝贝们通过听故事后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说说故事的名字?蛤蟆见种子没长出来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蛤蟆睡了很久很久,醒来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等等。结果有些问题孩子们答不上来。没关系,那就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遍故事吧!于是我事先提出要求刚才的问题仔细听,故事听完了谁能回答出来谁就是小耳朵最灵的宝宝!我在讲第二遍故事时根据挂图,让幼儿边看挂图边听故事,这样,宝贝们带着我的要求来听故事,更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回答问题要好得多!

纲要中指出:在语言活动中要让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建构者,我们就应该为幼儿创设敢说、愿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今天的语言活动中,由于我事先准备好了哈密瓜等教具,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倾听能力,也同时让小朋友们知道了种瓜的不容易及要爱护粮食等多方面的知识促进。

自评:我觉得本节课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充分的提高了幼儿愿意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这个活动的重点不是理解种植的有关知识,而是让幼儿在校生领悟一个道理;种瓜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因而,蛤蟆种瓜时的焦急心情与滑稽可笑的行为应该予以充分渲染。

小结:节约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认识到了种瓜的辛苦,希望孩子们以后不浪费,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种食物。

《蛤蟆种瓜》教学反思3

《蛤蟆种瓜》是个很有趣的故事,蛤蟆种瓜时的焦急心情与滑稽可笑行为和小班幼儿的稚气十分相投。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孩子从蛤蟆种瓜的故事中知道种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等待。在《蛤蟆种瓜》这个活动中,我用诙谐轻松的语调、幽默夸张的动作,引领幼儿迈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在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下,幼儿的心情才会舒畅愉悦,活动氛围也就轻松活跃起来了。

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孩子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边讲边猜的方法,让幼儿在倾听、学说对话中,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情节。再是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理解、表现西瓜的成长过程,孩子们扮演一颗颗瓜种,我则扮演太阳和雨滴,在我的语言提示下,孩子模仿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动作,他们学得非常投入,觉得自己就是一颗颗瓜种,师幼互动更加积极融合。活动中我发现图片不吸引幼儿。小班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通人物。图片上的青蛙和蛤蟆类似,孩子们很难辨别。虽然有做引导,但是在这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幼儿不能弄明白。

上一篇:国庆节话的祝福短信下一篇:原厂供货证明函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