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2024-09-10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18篇)

1.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一种通过增加社会供给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型路径,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改革对于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思路。需求侧管理认为产出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量不足,所以需要刺激消费来提高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需求平衡,不需要人为的刺激消费来调节市场需求,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增长,根本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在供给侧改革开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后勤管理的探索。高校后勤是高校重要的保障性服务部门,在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是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努力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以学生群体为核心,不断拓宽服务市场,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便成为后勤保障部门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新型管理模式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保障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管理在不断加强改革,在改革中建立新的系统,摸索出合适的方法。然而,由于老式的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后续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各式问题。例如,后勤员工的整体水平不高,运行程序不适合,管理方式不先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无形中不断影响后勤管理的改革进度及服务质量,阻碍改革的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因此,不断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工作体系,提升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是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2.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二

现阶段,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对后勤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但就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效果而言,后勤管理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仍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 改革的形式大于内容

改革的重点在内容,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中, 改革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时有存在,比如,虽然很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更新,但是简单的结构补充和完善并没有对后勤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进展,相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运营机制模糊、管理混乱、市场化气息过重和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进而违背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2. 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育人功能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重心。对高校来说,本应以育人为工作根本,但是,却有很多高校内部存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育人功能的错误观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时, 应将经济效益提升与育人管理及育人服务进行有效融合,统筹规划、结合发展。但现实操作观察表明,高校在改革自身后勤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后勤实体单位并没有进行经济效益和教育育人的结合统筹,常常会因过于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自身的育人功能,在后勤实体管理中强行加入一些有偿服务,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不仅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和影响的产生,而且也在脱离了其育人管理和育人服务的初衷,使其教育功能很难获得有效的发挥。

3. 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

一般来说,事物发展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现实进步步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来说问题同样如此。我们在探讨高校后勤管理发展形式的过程中,受传统教育和管理理念的影响,经常会缺乏长远的改革目光,急功近利。为此,高校后勤部门要想更新管理模式,就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在坚持正确的育人观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机制,以长远的目光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推动高校的健康成长,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处理好加强管理与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

管理与改革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切实提升能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改革的顺利实施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反之相反。所以,高校在实施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管理与改革的和谐、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要用改革的实施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的利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自身管理水平的阶梯性提升。

2. 处理好实现途径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院校在实施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明确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用长远的发展目标照亮自身前进的方向。在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认清自身的实际办学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制定未来发展目标,并依照目标确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当前,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后勤管理实体单位,并力求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效益。高校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策略的应用。总而言之,就是通过资源的整合与社会优质企业进行合作,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况,借助互助合作实现企业与自身的双赢。

3. 处理好运行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学校内缺乏完善的运行监督机制有很大关系,为此,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忽视后勤管理的问题,各大高校应该尽快完善后勤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后勤部门的工作,消除不合理机制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只有将两者进行创新改革,才能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才能保证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 处理好借助外力和依靠自身力量的关系

后勤管理改革的推进需要激发自身各个方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优化、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同时,还应适度的借助于外力,通过合作、引入等方法,对社会外在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这个工作搞好了,必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后勤改革效果。

三、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部门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实行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中,各大高校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不断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实践研究表明,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体制改革,创新后勤管理模式,可以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教育院校,后勤管理,管理模式,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曹升元,陈国政.近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热点考察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03).

[2]王仁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问题研究[J].事业财会.2007(01).

[3]郭朝东,张正才.高校后勤实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浅探[J].中国市场.2006(45).

3.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三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人员有两类人员,一种是隶属学校事业编制的员工,即学校正式工;另一种是外聘合同工,也称非在编员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数量占80—90%的外聘员工的管理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情况越来越复杂。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的正式生效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用人制度,给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后勤企业工作具有特殊性

高校后勤工作有别于一般企业,主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后勤服务与保障,不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同时,高校后勤职工虽不是教师,但也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企业管理中的细微问题将影响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学校发展的稳定。

(二)后勤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功能弱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多头、多层管理,人事管理随意性较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整日忙于具体事务,对于许多事情通常都是按领导意图办事,被动做出反应。其工作可概括为“抄抄写写、调调配配、进进出出、上上下下”16个字。对于工作分析、教育培训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离“以人为本,注重潜能开发,讲求投入产出,进入决策过程”的主动开发型工作相距甚远。

(三)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高校后勤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人员队伍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从其人员构成来看,存在着“两多一少”现象,即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的土地征用工多、合同工多,大约占后勤队伍的80%,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骨干员工少。

(四)忽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后勤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由此缺乏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后勤职工将缺乏归属感。建立成功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先进文化。高校后勤职工队伍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职工的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有待提高,职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克服以上不适应的问题,一定要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二、《劳动合同法》实施对高校后勤企业用工带来的影响

(一)《劳动合同法》凸显维权亮点,传统用工方式受到挑战

一直以来,高校后勤企业普遍存在用工不规范的现象,自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显著加大了执行《劳动法》的力度,对后勤企业传统用工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劳动合同法》凸显维权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后勤企业职工的维权意识,显著加大了单位违法用工的责任风险。2008年1月1日起,高校后勤靠人工低成本运行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劳动合同法》彻底结束了“用工无标准,辞工无依据”的“人治”时代,要求用工必须有标准,讲“法治”。《劳动合同法》的明确规定迫使高校后勤企业改变违规用工的做法,这无疑增大了后勤企业的违法风险和用工成本。

(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提高了使用成本、保险成本,降低了离职成本

1、使用成本和保险成本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前,高校后勤为了规避用人成本风险,一般都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在支付工资时弹性也很小,基本上都是按照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干得好坏一个样。尤其是像食堂员工和宿管中心的管理员等临时工拿的基本上都是劳动市场规定的最低标准,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也极不规范,一般按照平时工资的100%计算甚至更少,社会保险也难以到位。新劳动法实行以后,高校后勤企业必须进一步规范用工关系,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法》。工资、加班工资和社会保险必须足额到位,据笔者测算,高校后勤的劳动用工成本将成倍增加。

2、离职成本

在实行《劳动合同法》之后,高校后勤职工在签订合同后利益得到了保障,收入也将有所提高,劳资关系得到改善,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了离职率,减少了离职成本。

(三)《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催生高校后勤企业多种用工模式

1、劳务派遣模式

这是一种新用人方式,可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求,通过正规劳务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派遣员工由派遣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一方面可大大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一般由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的派遣机构处理,用人单位只需要予以协助,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人单位处理劳动纠纷的麻烦。

2、人事代理模式

人事代理是指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对其人事业务实行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和系列服务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人事代理的当事人为代理方和委托方,代理方一般是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委托方为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委托代理的方式由委托方与代理方商定,并以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此种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后,为全国各高校普遍采用,大学生及骨干员工都采用人事代理的模式。

3、服务外包模式

服务外包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将其非核心业务模块转让给其它外部专门从事这种业务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去经营,通过相互优势组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能力等以提高本企业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来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将部分服务内容转让给社会企业经营,同时也将一部分劳务用工转让给社会企业。此种形式在《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后为多数高校后勤实体所采用,成为应对用工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正确认识《劳动合同法》,树立依法用工观念

《劳动合同法》是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又一部重要劳动法律,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符合我国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频繁发生的现实,用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规范劳动关系,有利于有效规制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为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甚至是传承和创造文明的众多高校,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也被扭曲,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相应的权利。如今,党中央倡导“改善民生”,高等学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以实际行动与员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关系,对管理员工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应更具有人性化、灵活性和动态性,在利益分配上要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

(二)重建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知识体系

必须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高等教育、行为科学、心理学和服务业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必须熟悉并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劳动合同法》,依法建立企业劳动关系。把好招聘录用关,对招聘录用程序、 录用条件、 面试人员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要注意区别与使用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协议、聘用退休人员协议、岗位聘用协议等, 掌握国家对于特殊人员的录用规定, 从源头上降低法律风险, 减轻法律责任。

(三)完善配套法规制度

后勤企业要认真组织全面清理《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前制定的有关劳动合同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对需要废止的予以废止, 对需要修改的予以修改,重新合理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同时, 要全面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清理检查工作, 准确摸清本单位临时性用工、劳务工、劳务派遣工等各类人员的具体情况,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用工风险, 后勤企业统一安排, 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新法实施之后, 劳动争议案的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行政管理职权程序性的审查, 所以后勤企业必须重视对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程序性的规范, 做到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修改规章制度, 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 并向劳动者公示, 这样企业的劳动制度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合法依据。

(四)保持用人机制的灵活性,科学设计薪酬制度

后勤企业内部可以实行科学的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资本的置换,让员工时刻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后勤企业可以采用人员派遣、人才租赁等多种新兴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模式和现有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员工聘用和管理, 通过第三方的合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同时保持企业用人机制的灵活性。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薪酬体系,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 许多条款涉及到工资的问题。所以后勤企业的工资需要规范, 特别对于节日补贴、高温补贴等费用的发放更需注意。对于劳务派遣员工的使用上,在工资支付,对劳务人员的管理处罚,派遣劳务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都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由劳务公司办理并承担责任,后勤企业只与劳务公司存在合同关系。

(五)健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推进学习型后勤建设

塑造竞争激励机制,增加生存压力,发挥高校后勤员工的潜能。在高校后勤改革中,应积极引导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把高校后勤机构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使广大高校后勤职工认识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和建设 “学习型组织”已成为个人和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后,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定期提出员工培训计划,结合后勤各企业成功、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内容和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等举措将极大地激励后勤员工,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4.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四

上海交通大学王树华

高校后勤改革多年,形成了多种模式的改革方案,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引进社会企业承担学校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由原来的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向单一的管理功能。但在服务向管理转变的过程中,需注意几个问题:

1、后勤服务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学历低、年龄大的普通岗位人员。在后勤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这一群体,以免形成校园不安定的因素;

2、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学校并不能完全将风险转移,相反由于社会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监控网络不能时时渗透到校园服务点,风险几率增加。尤其是小型企业出现风险后无力承担,最后还是学校买单;

3、学校后勤单位的后勤服务,实行内部转账,可合理避税,而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因纳税和企业利润的原因服务费普遍高于学校后勤;

4、社会企业的服务普遍存在短期利益,服务期到期后,许多的隐患会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学校投入的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因重使用轻保养,缩短了使用的周期;

5、参与学校后勤服务的基本是民营企业或借用大型公司的营业执照其实个人承包的单位,他们追求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人员配置不到位,员工超负荷作业的现象;企业人员招聘广告打的是高校的旗帜,甚至出现员工工作服上印刷的也是高校的名称(**餐饮、**物业、**保安)。一旦发生意外,学校将投入很大的精力去解决;

6、学校后勤服务引进社会企业要考虑行业性、区域性和人力财力资源的合理性,尽可能避免交叉服务,以避免出现三不管和扯皮的现象。

5.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研究 篇五

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 要】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园林建设工作对改善校园环境有着巨大作用。合理科学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不仅能让高校师生有愉悦的心情,更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内涵的具体象征。然而我国的高校绿化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绿化工作效率低下、绿化管理工作不够规范。许多高校管理者对绿化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不能合理地规划园林绿化工作,使园林绿化精益化管理的效率降低。本文具体研究了园林精细管理技术,对我国高校后勤绿化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园林;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 高校后勤绿化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广大师生营造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内涵,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而我国高校的后勤绿化工作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单位应该注重改善校园绿化状况,要对园林绿化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为高校师生创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高校的后勤绿化工作涉及面非常广,需要进行植物栽培、灌溉、修剪等工作,工作内容十分繁杂。如果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模式,那么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就会陷入到混乱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绿化管理工作。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效率,应该在高校中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将园林绿化工作细致化,将绿化工作内容准确化,将常规管理方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通过这些细致的管理措施,调整园林绿化的工作方式,使各种园林绿化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对园林绿化工作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是提高园林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精细化管理能够将各工序有效联系起来,使园林建设工作更加科学、更加系统。 高效的园林绿化工作具有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量繁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绿化施工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能够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就会迅速提高绿化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园林绿化工作更加规范地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改善后勤部门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园林绿化工作效率的必要保障。 精细化管理是对绿化工作的决策过程严加管理,注重对绿化工作成果的考核。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有力地促进岗位责任制度的实施,让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将绿化责任落实给具体的工作人员。通过建立一系列奖罚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高校园林的绿化状况得到良好改善。 二、实现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应该建立专业的精细化管理队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园林绿化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园林基础设施老化、绿化植物品种单一、工作人员结构复杂等问题。为了让高校园林绿化和当前的教育环境相适应,应该在绿化管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坚持服务理念,将师生需求作为环境工作的准则,为高校师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高校后勤部门应该建立专业的精细化管理队伍,规范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使校园环境的改善工作能够规范、科学、有效地进行。为了让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后勤部门应该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要让工作人员学习到先进的绿化技术。后勤部门应该让绿化工作人员多熟悉大学校园的园林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校园环境。 2.应该推行精细化成本管理 园林绿化的精细化管理和企业不同,园林绿化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把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化管理。高校园绿化的精细化管理是以规范管理和精细操作为主要形式,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实现克服随意性、优化流程、控制管理过程、协同各部门工作、改善绿化结构等绿化目标,使高校园林的.绿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在高校园林的精细化管理中,应该对植物的养护作业精益要求。绿化人员要精心设计绿化方案,使绿化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对绿化工作加强监督,绿化工作人员也要明确工作流程,要合理规范地进行绿化工作。精细化成本管理,主要是加强绿化财务工作的监督,确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研究保预算的正确性,使资金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精细化管理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如果想对繁杂的高校绿化工作进行管理,就需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后勤管理部门应该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管人,增加制度的公正性、公平性,使后勤管理制度更好地为校园绿化工作服务。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该科学设置绿化工作内容,要准确预测绿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及时解决。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人员要对绿化工作加强监督,确保绿化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及时纠正绿化工作中的错误,利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绿化工作,使高校园林绿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三、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着如绿化植物单一、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高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效率,应该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高校园林绿化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应该先建设一批专业的精细化管理队伍。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利用管理制度来规范绿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毕凌红.高校后勤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15(02) [2]余雁华.校园绿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作者简介】 黄城武(1984.07-),男(汉),研究实习员,在职研究生,广西北海人,研究方向:社会科学研究系列。

6.北京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篇六

北京12月6日电(记者江涛)为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北京市日前在国内率先开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信息网”。近一年来,北京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所有高校都实现了后勤与学校行政系统的分离,后勤区域联合、行业联办正在普遍展开,大学生公寓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

在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北京市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后勤区域联合和行业联办。继东方大学城建立跨校后勤集团后,华北电力大学与北京农学院进行区域联合已取得初步成效。一路之隔的两校首先从校医院、幼儿园、班车和供暖等方面开始合作,今后还将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包括供电、联合采购、绿化修缮、商业网点等,逐步向组建区域性后勤服务集团过渡。

在行业联办上,北京高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五校联合组建的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公司已经运营,公司发挥高校在热力供暖运营、热能技术的开发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降低了运行成本,实现了资源共享。清华、北大、人大等49所高校共同组建了北京高校伙食联合采购中心,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集中采购粮食、食用油、肉类、副食品等,以发挥整体优势,保证食品进货质量,并降低成本、增加竞争能力。近日,采购中心首次集中采购了大米500万斤,吸引来众多供应商。

北京市还积极探索学校后勤通过托管形式实现后勤社会化。北京物资学院将餐饮、学生公寓、教学设施、商业零售、绿化保洁、运输修缮等全部后勤服务项目,托管给北京育新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从而达到企业与学院风险共担、利益共得的双赢目的。

7.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改革刍议 篇七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是包含了财务管理、收发事物及执行财务制度和维护财政纪律的一项技术、事物相结合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以及缺少廉洁奉公的人, 是不能胜任此工作的。而且管理一定要统一化, 不要假公进私, 坚持公平管理化。他们与后勤部门都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不论是财政支出, 还是奖金发放, 或者是师资教育建设都是相广联的, 只有很好的处理好相关事物才能进一步加强后勤人才管理规范化。

(一)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不规范

形成一个具有专业的后勤管理机构是一个高校发展的重点, 高校后勤管理不规范, 基于高校的后勤管理具有两种身份, 分别是社会和教育的双重身份。因此, 高校后勤管理应该把高校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根据高校后勤的管理目标群和对象, 我们可以将后勤财务管理分层化, 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在这块认识上较为模糊, 一面是学校和高校后勤的雇佣关系, 这决定高校后勤在工作上的承当力度。还有学校在后勤管理过程中的不得当, 缺失行动目标.还有一方面就是在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 会发现学校后勤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导致高校后勤管理盲目化。

(二) 高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流失

实现管理责任制,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一定保证作用, 职工对总务处不责, 总务处对学校不责, 分工不确, 奖罚不明, 造成后勤管理职工的抵触情绪, 一旦职工有不满就会间接导致员工流失, 福利待遇不达标, 不合理分配都是员工流失的关键。

(三) 高校后勤财务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后勤财务机制一直不构建全, 造成高校的资金流动不确切, 账面不清楚, 以至于资金充裕下也办不了事, 使高校工作不能按时完成, 或者在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下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一个完善的后勤机制能减少此情况发生, 也能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

二、高校后勤财务改革的几个建议

(一) 完善后勤高校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 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包括以下几面, 首先, 设立后勤管理小组,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制定后勤工作发展计划, 培养后勤职员的工作热情。高校要真确对待后勤人员的岗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制定出良好的后勤管理的保管。

(二) 综合培养后勤管理工作人员

(1) 学校应该着重关注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 应选派有敬业精神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后勤领导岗位; (2) 学校还应把后勤人员的职称、考级问题等纳入学校正常的考核中。只有充分关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 要增强后勤群体的凝聚力, 要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尊重后勤人员劳动的舆论倾向, 还要努力改善后勤工作的条件和生活待遇。这些都关系到职工的综合素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职工的素养之一, 职工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 也要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以及较好的情商。毕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后勤管理系统的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培养职工综合素养的表现。高校一定要认真培养职工的综合素养。

(三) 构建合理的核算体系

经常发现有的高校少花钱可以做很多事, 可是有的高校却是花其数倍的钱, 却还是做不了事呢。这就是后勤管理在经费的开支后收纳情况没有弄清。没有科学的利用和管理好经费,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应该承认管理好经费, 用好经费和规划好经费是检验高校后勤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是在固定的环境中, 经过组织一些财务活动, 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之间的要达到的目标。合理的核算体系就是不要趋于盲目, 学校通过合理合法的使用资金, 推动高校后勤的社会、经济效益价值。

三、结语

后勤财务管理改革是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后勤毕竟是我们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把学校政治思想比作方向盘的话, 那么, 后勤财务管理也教学就是汽车两侧的轮胎, 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更加表达了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吴生平.社会化改革后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1, (9) .

[2]赵景新.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6) .

[3]杜德清, 张啸.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J].高校后勤研究, 2011, (5) .

8.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民办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民办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民办高校一般是按照企业模式成立后勤集团公司进行独立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民办高校后勤公司的组建使学校后勤工作更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民办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民办高校后勤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各民办高校的后勤公司在组织结构上往往大致类似,其人员构成比例差别不大。以某民办高校为例,该民办高校后勤人员共有220人,其中从原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分流来的占11%,他们主要从事管理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工作。从文化程度看,后勤公司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体比例12%。而小学文化程度占3%,其余为高中、初中、中职文化程度。从技术职称的角度看,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不到10%。由于民办高校后勤工作岗位大部分技术性差,工资水平不高,岗位属于非事业编制,对员工的吸引力低,因此,员工流动率较大。

1.1 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现有后勤管理干部大都来自行政人员分流,主要分布在公司的领导层、管理层以及技工人员如修善、水工、电工,驾驶员,财会等岗位上。这部分人虽然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但总体上素质较高。但是,随着民办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深入,后勤公司的人事制度大都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素质较高的老员工随着退休、离职、病休等原因逐年减少,新进员工不占事业编制、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1.2 人员结构复杂

民办高校后勤公司员工队伍中,成份复杂。从员工来源看,一部分来自原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干部,有职工,有下海经商、下岗返校的;非在编人员中有一部分由于征地拆迁给予照顾进来的村民;一部分是临时招聘的农民工,有教职工家属,有通过熟人介绍的,有通过中介市场招聘来的,有工程承包者自己带入的。从工作形式上看,员工有长期的,有短期工,有钟点工。从学历看,员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许多岗位降低标准用人,占90%以上的非在编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占多数;甚至还有文盲,只会方言,不会使用普通话的人员。

1.3流动性大

员工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流动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流动率太大往往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民办高校后勤公司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从事技能性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临时人员,由于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且回报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会造成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2.民办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紧迫感、危机感

民办高校轻视后勤工作的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里扎根较深,对后勤公司员工队伍在学校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充分认识,未引起关注。后勤公司的各种岗位没有吸引力,谈不上吸引人才,有能力的不想进,进来的提拔无望无奔头,自然就没有上进心,这样的队伍是难以支撑一个高校后勤保障的。后勤无保障,势必无法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没有危机感,没有引起高度重視,抓紧采取有效的对策,势必前功尽弃,改革将以失败收场。

2.2 缺乏选人、用人机制

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选人、用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后勤公司沿用的是旧式的人事安排而非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选人的制度规定,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岗位职责不明,人员配置缺乏科学性,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

2.3 培训工作薄弱,缺乏育人土壤

许多民办高校后勤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前膽性,无中、长期培训计划,无培训专项经费预算,对员工的管理只重视使用,轻开发培训,员工极少有培训的机会,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培训。拥有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技工不但比例极少,甚至无法按岗位要求持证上岗,不论有证无证,来人就上岗。有技术证书的人员中也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实际水平达不到相应技术等所规定的标准。管理人员也缺少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锤炼。

3.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 树立危机感,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必须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奉行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高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的潜力,激活人的活力,使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传统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方向转变,方式以制度管人向注重以人为本方向转变,手段从物质刺激向既要物质激励更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激励方向转变。

3.2 用心打造吸引人、能留住人的工作环境

彻底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聘任制,以体制政策吸引人,以管理情感吸引人,以环境待遇吸引人。随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适时增加工资 、津贴、奖金等外在薪酬,内在的激励作用不能忽视。建立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遵循以岗定薪,以技能定薪的原则,结合科学,严谨的续效考评体系,进行薪酬管理,以有效的激励不同层次员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3.3 用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生机蓬蓬的后勤队伍

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应强调人是后勤企业的主体,推行用人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要研究每个人的素质结构,性格爱好,能力取向,以便安排适当的岗位;要研究工作的基本特征,任职人员的资格要求,选择适当的人,使人和工作恰如其分结合起来。坚持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原则。各人均有优、缺点,要根据各人的不同智力、技能、气质制订合理的聘用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迎红.关于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曹亚克,晏秋阳.创新教育与现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J].东华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吉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快马扬鞭 篇九

(记者 陈帆波) “我来这里工作了,哪见过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大的建设呀。‘八五’期间,最多的一次是850万元,后来每年也就是百八十万的。”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金书记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一年,吉林建工学院建设学生公寓38400平方米,学生食堂8840平方米,总投资5140万元。更主要的是,这么大的建设,学校没投一分钱,而完完全全是靠社会投资的。

像吉林建工学院这样引进社会资金办后勤、促进学校大发展的实践,在吉林省的30多所高校已经是遍地开花。记者在该省采访时看到,由于今年吉林省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各高校解放思想,拓宽筹资思路,积极寻求社会投资,使学校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年中,学生公寓建设超过万平方米以上的高校就有12所。吉林大学与兴国科教投资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引资1亿多元,一年建成学生公寓95000平方米;四平师范学院今年采取多种形式引资,建学生公寓24000平方米。

吉林省是财政穷省,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许多省属院校的学生宿舍和食堂已多年没有扩建或改造。去年以来,该省探索出多种形式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办后勤的路子,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学生宿舍和食堂拥挤、破败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的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玉说:“这么好的条件,过去是不敢想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

10.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

(简介

:

姓名:朱龙斌 学号:200611008237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工管082 完 成 日 期: 2010年 12 月 23日 邮箱:565395835@qq.com)

[摘要] BOT投融资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衰退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基础建设的项目投融资模式,如公路、桥梁、地铁、隧道、电厂、供排水系统等建设工程项目,通过招标或洽谈,签订协议特许交由某些民营企业(包括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建设。项目公司在项目建成后,在特许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目设施,有权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项目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这种模式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能够使公众获利,也能够使投资者拥有投资的机会和渠道,达到双赢的目的。其典型形式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一家或几家私人企业所组成的项目融资公司特许权利——就某项特定基础设施向项目进行筹资建设,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或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简而言之,BOT一词是英文 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其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征的简要概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采用BOT投资模式对BOT融资的应用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本文对其BOT项目融资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更全面地认识BOT项目融资,更好地学习和操作项目融资的实践工作。而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采用BOT投资模式的BOT融资结构、融资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出BOT项目融资模式的核心要素——项目发起人、项目直接投资经营者和项目贷款银行。同时,还分析了BOT项目融资模式成功的关键点。这些工作对我们更好地认识BOT项目融资和进行相关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工程项目融资 BOT;项目融资;案例分析 项目背景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想切实贯彻国家关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要求,除了解决师资队伍等问题外,必须加强后勤设施投入。由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太多,后勤设施缺口太大,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需要,也无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现状,应当改革现有高校后勤设施投资经营模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投资经营模式,并以此来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的BOT投资模式,建议将目前流行的BOT投资模式应用到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形成多渠道投资,真正实现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

【BOT投资经营模式简介】

1、BOT的含义

BOT模式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方式。BOT是英文 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其意可译为建设—经营—移交。它是指政府将那些急需建设又缺乏资金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桥梁、地铁、隧道、电厂、供排水系统等建设工程项目,通过招标或洽谈,签订协议特许交由某些民营企业(包括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建设。项目公司在项目建成后,在特许协议规定的期限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目设施,有权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项目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这种模式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能够使公众获利,也能够使投资者拥有投资的机会和渠道,达到双赢的目的。

2、BOT的具体方式

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定义,通常包括以下三种具体方式:

(1)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承包方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间内经营该设施,然后将此转让给发包方。

(2)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承包方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成后,在规定期限内拥有所有权并进行经营,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发包方。

(3)BOO(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经营。这种方式是承包方根据发包方赋予的特许权,融资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发包方。项目融资结构

1项目特许权合约

与中标者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协商,依照法律文件和政府各项承诺,签订特许权协议,中标者履约保函,使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就企业而言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投资前准备

从政府确定的项目表中选择项目,对其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调查,包括商务财务条件、法律政府环境、技术设计的情况的调查论证,并于银团协商取得贷款方承诺。(2)执行投资

与政府谈判取得特许权后,按项目合同的约定及设计要求投资。(3)建设

这类工程一般都是以“交钥匙”的建设方式来进行。(4)经营

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经营。(5)转让

经营期限届满以后,企业将项目的经营权按合同约定无偿转让给政府。

2.2项目投资者和经营者

山西津辉建筑实业公司以BOT方式投资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宿舍楼项目。该学校提供土地,负责拆迁、监理、绿化施工以及宿舍家具的费用;津辉公司注入资金,宿舍楼建成后,所有权归学校,津辉公司享有19年的经营使用权。这一举措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高校后勤工作走向市场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由六家企业投资参与并于2001年启动的陕西大学生公寓建设开工面积近50万平方米,占现有大学生宿舍总面积的30%以上。今年陕西还将新开工建设近百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完工50万平方米,吸纳社会投资介入将成为主要方式。项目融资方案评析

3.1项目融资方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有效缓解高校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200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1万人,增长34.88%,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56.09万人,比上年增加142.67万人,增长34.5%。而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均宿舍面积由2000年的5.2平方米下降到4.2平方米。以前由于建设资金的紧张,许多高校建成的宿舍楼是老式的筒子楼结构,学生住宿空间狭小,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给学生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主管部门拨付有限的建设资金来解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已显力不从心,BOT真正实现了投资主体、融资方式、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可迅速筹集到足够的社会资金,以满足高校后勤发展的需要,缓解高校规模化发展的“瓶颈”约束。(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体制的需要

BOT项目公司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投资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经营决策将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构筑新型的市场经济法人实体,并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市场化经营,科学管理。(3)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推动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政府将不再直接参与高校后勤投资经营,而是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实行间接调控。避免高校后勤大而全、小而全低效投资的局面,保障高校后勤设施规模和结构的均衡发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4)急剧扩张的高校规模为社会资金提供了投资场所

高校扩招后急需更多的后勤投入做保障,但是,目前,一方面高校后勤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现有的产业还存在过度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资金回报率不高,回收困难。高校后勤这个潜在的市场需求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投资机会。

(5)稳定可靠的预期收益为投资者提供了动力

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收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要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高校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收入,并有较长的经济寿命。根据成本分析中常用的现金流分析:净现值=∑(产出-投入)/(1+i)≥0,可以看出学校许多基础设施均可采用BOT来建设。稳定可靠的预期收益是激发社会资金投向高等教育的根本动力。

3.2风险类别分析:

(1).政治风险(2).收入风险(3).完工风险(4).经营风险(5).外汇风险(6).资金使用风险(……分析不做赘述)

结语

成功的BOT项目融资方案的结果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从案例中我们知道项目发起人(项目的最终所有者)、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还有项目的贷款银行,都通过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也正是一个融资模式能够得以实施的最根本的动力。

BOT项目融资方案成功实施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特许经营权合约,一个是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特许经营权合约不仅是项目建设和运营者进行投资核算的基础,而且也是其获得投资回报的保证。而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则对项目的完工风险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李金早

《BOT投资方式》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赫

《建设—经营—移交》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6 徐兆基

《浅议BOT投资方式》

《现代法学》

1998.1 鲍田原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

2001.5 刘

《高校扩招后的情况分析与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

11.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风险抗风险对策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状况

1.改革的历史和取得成绩

高校后勤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证了高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封闭型、福利型、事业型的运作模式,加上国家财力有限,投入不足,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长期以来设施陈旧、管理落后、效率不高。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半企业化管理”、“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虽有成效,但仍属计划经济框架内的改革。到20世纪末,传统的高校后勤已经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颈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以来,在国务院、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制取得突破,学校后勤资源配置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迈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后勤逐步脱离行政管理体系。高校后勤的专业化、集约化积极发展,后勤实体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增长较快。后勤干部職工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各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支持和认可度明显增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在逐步形成,人们开始以市场思维方式来分析、认识和评判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按市场规律来思考现有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和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制和机制的雏形正在出现。

2.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与前阶段的改革势头相比,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越显滞重。该项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满意解决方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将严重受阻。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必需解决好如下基本问题:

问题一: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指导性方案和近期具体目标;

问题二:后勤实体的法律地位不能确立,其人事、资产和提供服务的属性等问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责权利关系不对称,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体系不规范,后勤实体难以自主其生存和发展。

问题三:甲乙方的归属关系、责权关系、业务关系未理顺,旧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破除,新的运行机制未能真正建立。

为什么以上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呢?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许多风险。这些风险若得不到正确认识和有效克服,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可持续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将受阻碍。

二、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分析

从形成风险的风险因素分析,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之分。

1.客观因素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一般有如下来源:国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不连续性和动态变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企业必须追求的市场原则、盈利原则和高校后勤保障公益性原则间的矛盾;后勤社会化改革史无前例,管理机构改革后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全符合市场要求或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供需矛盾始终存在;改革中资金不足和土地、水电等资源缺乏带来可持续改革的被动局面时有发生;改革后产权归属变动和资产流失的可能;服务内容和利润间的不匹配矛盾;国家税收和各种资源使用收费的变化带来的压力;后勤服务须提供的产品(如餐饮、住宿、水电气等)的市场价格上涨、成本变化但为确保稳定又不允许涨价带来的政策性亏损有可能超出承受能力;后勤职工人事关系的变化、职工收入变化和利益分配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与三方合作时合作伙伴的违约行为;各级责权利划分不尽科学带来的管理被动;有关风险信息或者其他信息反馈速度慢带来的安全事件隐患;市场变化、天灾等造成的不可抗拒的危险;监督控制控系出现漏洞引起监控失控状态等等。

2.主观因素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因素一般有如下来源:第一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决策者的战略认识的差异,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群众对相关政策认识和领会存在差异。比如: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认识差异,可能形成在没有深刻理解后勤社会化的条件实质内容,不顾社会化条件是否具备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后勤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或不加分析照搬他人模式进行改革,造成决策与客观实际的需要不相匹配,使得后勤社会化实际运作困难和后勤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第二是在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中间,领导与群众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差距,往往使得后勤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利润的期望目标之间存在不可协调的矛盾,加上由于领导和群众掌握的各方面的信息不协调、不对称,某些人员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变化会产生不严格执行管理职责,造成管理松懈甚至管理漏洞,产生不可预料的后勤保障安全隐患,从而严重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主要对策

虽然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因素,但是只要采取科学对策增强抗风险能力,是可以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并避免风险损失的。

1.用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规律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的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只有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方可正确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顺利达到改革的预期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服务应该遵循市场原则,全面实现高校后勤市场化。高校后勤市场的本质是指高校后勤系统的物质资源、货币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由市场对后勤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开发和应用,从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保障体系。高校后勤市场和其他市场形式一样,市场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买方、卖方和监督机构。作为买方高校生活服务市场应该包括:师生消费、学校消费,作为买方有明明白白消费、选择消费和比较消费的权利;作为卖方可以是学校转制的后勤实体,也可以是社会企业,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卖方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卖方领域涉及师生生活和学校保障的方方面面。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完全建立在契约关系的基础上的。作为高校生活后勤的监督机构是消费者群体代表——学校职能部门、学生团体或工会,也可以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食品、卫生防疫、防火监督等等。监督放的监督是通过系统化的高校后勤保障法律法规、制度来完成的。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能有效划清界限,明晰法律责任,使后勤保障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保障后勤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公平、竞争、开放。

2.科学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

改革目标纵向看包括初始目标、阶段目标、最终目标。改革目标横向看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的完成程度决定了实现总体目标的程度,因此在改革的进程中,抓好分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的确定若超越了本单位的能力或者环境的制约,将产生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产生决策性风险损失,结果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极易产生政治损失。

(1)初始目标的选择。学校后勤成立后勤集团,后勤实体与学校规范分离,后勤人员与学校行政关系分离,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收费+拨款的经济管理模式方式(学校按其服务项目付费);使用学校的资源,根据服务性质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优惠条件,使后勤服务实体逐步适应改革的环境和运行规律,为发展积累经验。

(2)阶段目标的选择。根据政府投入或者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部分实行社会化,成立隶属于学校后勤集团专业性质的股份公司,如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面向学校和社会市场服务,使其成为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的先头部队。其余部分(如餐饮服务、公寓管理服务等)保持初始目标阶段的运作状态。在这个阶段使用学校的资源,根据服务性质,分为经营型和服务型分别核定收费标准,适当优惠。这个阶段是时间较长的过度阶段,是管理复杂又是决定性的阶段。

(3)最终目标的选择。实现学校资产与社会资源组合,成立多元化体制的股份制公司,学校是控股股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后勤,后勤全面实现社会化。但是,这不是惟一的模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选择社会企业有偿使用学校拥有产权的房屋、场地进行自主经营。通过全面后勤社会化,最终形成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需要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学校自主选择、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部门监督。这样学校校长就能从对学生、校园生活承担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学校对后勤服务的责任在规划、选择和监督,学校后勤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和学校对后勤服务市场的管理将成为 “不找校长找市场”。

3.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后勤实体企业化经营的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公益性存在是应该的,但是这种公益性是否一定应该由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企业)来承担?结论是:无论什么目的和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公益性不应该由服务实体(企业)来承担。作为市场的经营者,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企业)本身不具有教育职能,自然要以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产品,应该以赢利为目的,进行全成本核算,服务价格随行就市。否则,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就不是一个市场经营主体,更谈不上参与市場竞争,社会服务企业也不可能进入高校为教育服务,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不能得到改变。

服务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承担以优质服务保障学校教育秩序和师生生活,维护稳定大局,乃至“服务育人”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但并不因此而承担提供福利产品,补贴学校财政,分担教育成本的经济责任。至于“微利保本”、“优质底价”、“遵循学校办事规律”等行为,可以是后勤实体(企业)为赢得校园市场所采取的经营策略,可以是高校选择具体由哪一个后勤实体(企业)来提供后勤服务的一个条件。但这与高校后勤服务体现的公益性要求不是一个范畴。事实上,市场经营个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行为导致其利润平均化甚至最小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法则。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确定因素必然增多,而一个覆盖后勤社会化改革全方位的风险预警体系,则是高等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稳健运行和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经济风险预警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考虑。宏观,即各级政府应建立经济风险预警机制,预警内容包括与后勤保障体系相关的各类生产原料、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各类生活资料的行情分析,市场走势。中观,即可考虑各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行业建立这样的机制。而微观,则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高校自己做出同样考虑,建立健全相应预案。通过对风险相关的信息和信号敏锐地发现、搜集并整理和分析,各级部门、各高校和各类后勤服务实体完全可以化险为夷或是降低风险程度。 同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风险预警应制度化。通过制度的建立,将预警机构、信息发布时间等确定并稳定下来。现在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分析文章常含有对国民经济运行,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的预警信息,但由于总是散见于媒介而缺乏专门的机构或渠道进行系统整理和发布,其预警功能大打折扣。所以,建立制度是对风险预警的规范化和经常化。

12.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二

过去,当高校后勤职能部门的集团化改革还没有展开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还只是在校外的公司企业中得到运用,没有引入到高校的后勤集团里面。但随着高校后勤化改革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操作体系也开始进入到高校后勤职能部门——后勤集团中,这对于高校的后勤集团来说,不论是其基本职能的保障,还是其事业职能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为高校扩招而带来的学校后勤保障方面的种种问题。近年来,扩招政策的推行,使得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集团能够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因此保证了高校的后勤运行费用基本没有增加,而在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取得了一定的提高。

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如果没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做后盾,全体师生势必会陷入无穷的生活学习方面的琐事中,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突破,整体上也就很难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更谈不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只有当后勤保障系统良好运转的情况下,才能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确保后勤集团健康运转的核心部分。一些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得更好,因此所取得的成绩也更为突出,学校管理层已基本摆脱了“高校办社会”的困境,因为后勤集团的相关人员已经完全能够胜任这方面的职能,而且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后勤集团的领导也不再为后勤的具体事务性工作操心,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后勤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上,显然更有利于集团的发展。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后勤集团内部的实施,能够很好地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从思想上确立其优质的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全体师生服务。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姓‘教’原则,坚持为高校师生和教学科研的宗旨,这既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把握的方向,也是组织实施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造,能够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教育员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育人光荣,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价值观念。

在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培训中,更是能够让员工充分认识和肯定后勤服务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广大员工不断清除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自强、自重、自尊的心理,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对集团内部的员工有益处,对在校的大学生群体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大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离不开后勤服务工作:从新生报到入学到毕业离开学校,从宿舍到课堂,从餐厅到校园,事事处处接触后勤职工。所以,长年累月,方方面面,后勤职工的一言一行,后勤的每件工作都对大学生的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生活。从这个角度讲,后勤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集团的员工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和地位是其他部门和职工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培训,能够让后勤集团的服务人员用自己的言行去从正面影响高校学生,显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在引入高校后勤集团后,不论对于高校职能部门,还是对于各年级学生,都能够切身体会到高校后勤集团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以最好的状态做好自己的本行,团结一致,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在高校中,服务质量是后勤工作的生命线。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后勤集团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服务模式,实施标准化服务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要让后勤集团员工努力做到经常深入院系、科研单位、部门,深入到师生中了解需求情况,了解服务满意度,在服务创新中强化细节服务、个性化服务、主动服务、延伸服务、增值服务。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该举办各类劳动竞赛,评先评优,积极营造你争我赶,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推出一批服务明星,打造服务品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最终,实现为学校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保障,并通过规范的服务、优质的服务影响学生,服务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于一般公司企业的工作效率和长远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于高校的后勤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后勤集团的管理层,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集团中的地位,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高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为把高校建设为一流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3.外国高校校园后勤管理论文 篇十三

一、校园设计和建设秉承简约实用的原则

简约实用的原则,体现在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学校图书馆和教学楼采用的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的墙体材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材料类似于我国普遍使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但由于掺有不同颜色、不同比例和不同粒径的工业废渣或矿渣为骨料,使得砌块花色各异并具有石材的质感。学校图书馆内部装修比较精细,但大厅墙体和柱子却普遍使用表面略显粗糙的砌块装修,不加任何饰面,由于色彩运用得较好,并没有生硬、突兀的感觉。教学楼的内外墙全部采用这种材料,砌筑勾缝而成,同样不再增加任何装饰面层,自然大方,绿色环保,经济耐用。水磨石楼地面、清水混凝土墙柱面随处可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附属医院大楼,外墙立面主要采用50毫米厚的米色大理石干挂幕墙,装饰精致,而其室内地面采用的则是彩色现浇水磨石地面,水磨石采用5毫米厚不锈钢间隔条,分隔出不同的色块图案,表面均匀、平整、密实,没有裂缝划痕,堪称精细精美,不亚于高档大理石铺装效果。墙面、顶棚装饰简洁大方,许多柱面采用清水混凝土,与水磨石地面装饰风格协调一致。其大门外平台及道路铺装没有采用花岗岩石材,全部是红砖的混凝土路面,同样因其施工质量高,色彩协调统一,没有一点低档的感觉,处处给人以简约、协调、实用之印象,又不失精美、豪华之感。室外工程设计普遍注重实用性。学校的主要道路以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主,其路牙及路边石基本选用预制混凝土块,绿化道路、人行道路、广场铺装等以现浇混凝土、水刷石、红砖铺砌等为主,很少见到大片的石材铺装。楼门口大台阶及其他室外台阶,基本上也是现浇混凝土制作,每个踏步均加防滑条,每处台阶均加扶手。许多花池池壁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再镶贴其它材料,且池壁稍厚,可以作为座椅使用。校园随处可见自行车停放架,一般设置在路边绿化中,停车架采用镀锌钢管弯折而成,成“U”字或倒“U”字状排列组合,简单实用,并且凡设置停车架的地方,地面基本上为沙土地面,不做任何铺装。道路上的路障设计一般都是可拆卸的,车辆通行频繁的地方,设置自动感应装置,车辆靠近时路障自动下沉。凡此种种,无一例外地体现了校园建设简约实用的设计思想。

二、校园景观绿化建设简洁大气、特色鲜明

考察了四所大学,其校园绿化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体现一个“大”字:大树与大片草坪,彰显大气与大雅。草坪加大树的模式,视线通透,突出了建筑主体,这种模式几乎覆盖了整个校园。穿过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棕榈大道,映入眼帘的是低平的大片草坪,两侧人行步道,周边散落着几株大树,抬头望去,草坪对面的低矮建筑尽收眼底。洛杉矶分校演艺厅与图书馆之间设计了一片开阔的草坪,四周几棵大树加以衬托,伯克利分校图书馆门前同样是大片开阔的草坪。主要景点设计简洁、大气、自然。校园大树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大树加大片草坪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还给师生室外活动及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显示了校园蓬勃的生机和无尽的活力。校园的绿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周围,其他大部分地方没有刻意去做绿化设计,乔木、灌木、当地的`草类穿杂其中。校园草地在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了它的功能,不仅是一个观赏的绿化景观,更是人们休憩享受大自然的地点,人们可在草地上或走、或坐、或躺、或卧,可以尽情的享受,随处可以看到上下窜逃和左右穿越的调皮松鼠,三五成群的乌鸦穿行在人们脚下,成为校园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幅天然画卷。随行的向导告诉我们,在校园的草地中,树穴内以及校园的很多地方,设计时就考虑了很多供小动物和鸟类饮水的地点,并且在旱季食物缺少时,还在校园的一些固定地点投放一定的食物。

校园树木和绿地都依从当地的自然环境,树木品种并不是很多,也很少发现移植来的名贵大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处西海岸,雨旱季分明,因此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除去主要楼宇周围进行人工草地培养外,大部分选择的是针叶乔木和当地的草类。当地产草类几乎没有修剪,任其在楼宇周围和庭院内自由生长,而人工种植的草坪修剪十分精细,就像理发师精湛的手艺。许多裸露的树穴和地皮全部用碎木屑覆盖,并且落叶针叶全部清扫到树穴内,为树木提供养分。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由于地处沙漠腹地,气候干燥,因此校园植被多选择适合沙漠生长的沙棘、沙柳、沙枣等灌木和少量的针叶乔木。为了便于收集水分并减少水分的蒸发,裸露的地面和树穴全部用碎石子铺填。漫步校园,雕塑随处可见。洛杉矶分校校园内设计了一个雕塑公园,放置历届学生的优秀雕塑作品,既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又给学校增添了文化景点。为方便师生,校园设置了很多休闲桌椅,形式各异,有在树荫下随意摆放的经粗略加工的大石块,有在草坪边放置的略显陈旧的木质座椅,有在建筑平台或楼前小广场上成片布置的钢制或塑料桌椅,而拉斯维加斯分校校园则将预制混凝土桌凳直接安放在无遮无荫的宽敞道路一侧,却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三、后勤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细致入微

大学校园内教室和图书馆门的设计,全部为无声设计,极大地减少了门的开关声响对学习者的影响。教室内课桌和椅子多为可移动拼拆式,便于分拆听课和拼合讨论。图书馆内设计为无声区、微声区和有声区,便于学习者思考、交流和讨论。在图书馆每层的一个角落,都设计了一个讨论区,区域不大,可容纳5到10人,沙发书桌一应俱全,并配备了镶嵌在墙上的水笔板和多种颜色的水笔,便于学生讨论书写。更加细致的是,在每一个书桌上设计了一个可以提升的多功能电源板和网络接口板,方便学生使用各种网络设备。图书馆内资料信息资源丰富,完全向读书者开放。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我们看到了中文版1950年的彩色中国地图,赫然标明中国南海的九段线。在美国大学校园,看到一个个贴满广告的广告栏,广告贴了一层层,但并不相互覆盖,你可以一张一张翻看。这既有学生的自觉和相互谦让,更有校园管理的良苦用心。即使提示劝说也是独具匠心。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部的大楼外有一块提示牌,上面书写着一行大字为“Smoke—freeEnviroment”,紧接着一行小字为“Thankyoufornotsmoking”,一个小小的劝解标识,既体现了劝解的意图,又充满着温馨的气氛。美国社会虽然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但高校都保留相当数量的后勤人员。学校自身提供服务与社会提供服务相结合,长期不间断式的服务一般由学校自己提供,比如卫生保洁、餐饮服务等,其他专业化的服务聘请社会的公司提供。校园保洁人员一人多技,一个可移动式垃圾盛放车,配备了多样工具,包括打扫的扫帚、埋放垃圾的工程铲、拾垃圾的耙子、捡垃圾的人工臂、修剪草地灌木工具等等,一个保洁人员,就可以把保洁和简单的维护处理完成。校园内设置了许多分类投放的垃圾桶,人们会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投放,我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赶上学生进行食品品尝推介会的活动,活动举办方在现场的两侧准备了分类精细的临时垃圾分类投放袋,分别是食物残渣、金属类、纸质类、非金属类、其他垃圾,真正是“带来了一片欢乐,留不下一点垃圾”。

四、节能与环保的理念付诸行动

外国高校公共卫生间的抽水马桶用水量都很小,使用的是气动和水混合冲洗。洗手部分全部是感应出水,手离水断。绿地和树木浇灌全部采用滴灌技术,人工种植草坪下滴灌管线纵横交错,树穴内根据树木大小设置一定数量滴灌口,并根据不同的气候选择碎木屑或碎石子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斯坦福大学以前使用天然气发电,现在正在研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学校新建筑的坡屋顶上,设置了大面积的太阳能板用于发电,供本楼使用,并且多余的电还可以并入校园电网。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方面,斯坦福大学走在全美高校的前列。斯坦福大学“绿色校园”设计团队主要负责人、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管理部主任约瑟夫斯塔格教授以“Sustain-abilityatStanford”为题,专门向我们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在建的可持续能源发展中心的情况。斯坦福大学在建项目最大的特点是把制热时产生的冷量收集储存起来,待使用冷量或冷量使用大时,释放使用或补充;反之,把制冷所产生的热量剩余进行收集储存,在热量使用大时,释放补充,同时还可以再转化为电能。斯坦福大学在能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和实践中做了扎实的研究工作,方案设计耐心而扎实,工程实施认真而有序,此项目的研究和规划从开始,经过认真而扎实的研究和论证后,才开工建设,计划年投入使用,整个项目预算资金投入高达五亿美元。外国高校继承了英国和欧洲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校园管理经验,起点高、发展快,又经过了上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校园环境规范而有序。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经历也有较大的差别,但外国高校在校园规划建设和后勤管理方面有些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对于加强规划和建设,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大有裨益。校园规划和建设是百年大计,必须坚持高标准,科学而广泛地论证,建设方案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必须严格规范的执行,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大变,不因领导的更迭而改变。特别要重视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协调统一,一座座不同时代的建筑记录和见证着学校的历史与发展,成为一部部静态的教科书,实乃一幅幅学校文化的画卷。校园建设应力求简朴和简约,追求大气和高雅,不能追求名贵和奢华。要顺应当地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引种当地的绿树绿草,栽种植物应避免追求“高、名、贵”,而且校园内也应避免“全硬化、全绿化”的生硬布局设计。

14.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四

高校后勤部门具有特殊性,一所高校上万名师生的后勤生活都要由后勤部门承担,这产生的工作量是其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并且师生的需求也不同,差别很大,这更会增加后勤的工作量。随着高校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越发严重。信息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极大缓解后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2.2信息管理让高校物业管理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在以纸张作为主要工作文件的时代,所需要的成本非常大,在后勤处可以经常看到有一摞一摞的纸备用,而且处理信息的时候需要后勤人员亲自在大量的信息中去寻找,费时费力,有时候还得不到好结果。而在无纸化办公中,各种重要文件都可以通过无线传输,双方在各自的电脑上就可以实现文件的交换,不用亲自传递文件,这样可以极大地简化流程、缩短时间。当需要重要的文件,或者是必须要用纸张的时候,可以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打印,这样可以节省纸张,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每个师生的资料都需要进行保存,如果使用纸质进行保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需要找到某一个人的资料就会非常麻烦,需要不断向下分类来找到具体的资料,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后勤人员,只需要输入关键词,计算机就会在数秒内从上万件文件中找到想要的文件,非常节约时间。

2.3信息管理让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更加细致到位

高校后勤涉及事务复杂,如果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需要后勤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长时间的工作会使得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另外的时间进行弥补。但是信息管理技术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其能持续工作而且时时保持高强度的注意力,这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信息管理还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互相提高工作效率。

2.4构建高效的物业管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给公开透明度提供了平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后勤管理中,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将业绩、资金收入情况、人员岗位情况等全部展示在平台上,以供大家监督,保证内部运转的透明度。后勤部门与其他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建立密切联系,实时交流工作内容和工作经验,共同促进工作的高效进行。

2.5加强对信息建设工作的重视

想要信息管理在后勤工作中发挥大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对信息建设的重视度。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到信息管理对后勤管理的作用之大,加强信息建设,学校要确定专门的人员来领导后勤的事务,并展开管理。这些人员也要由上级进行管理,保证后勤业务的规范进行。根据实际需求,高校还应该建立后勤业务管理平台,加大投资,不断完善软件和硬件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2]。

★ 物业管理论文

★ 影响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如何做好干休所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 物业管理课程论文

★ 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论文

★ 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 在电力系统应用SDH研究论文

★ 思想政治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15.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五

我国自1999年开始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已逾十年时间。它是指高校后勤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政府的引导下, 通过对其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 不断增强高校后勤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将高校后勤服务逐步纳入到社会服务的体系之中。充分依托社会的力量,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不断延伸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

2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瓶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获得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 就必须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充分融合, 实现后勤管理的全面信息化。高校后勤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高校后勤主要负责全校师生的食、住、行、水、电、气等多个方面, 内容涉及十几个行业, 工作量大, 繁琐杂芜。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的加快, 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 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已成为高校后勤自主经营并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 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多部门, 需要学校最高决策层的领导鼎力支持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各项内容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 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一些关键的业务流程, 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进行有效的优化和重组, 甚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原有的工作流程, 对其进行再设计, 即业务流程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造成技术和业务之间的矛盾对立, 使改革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如果高校后勤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不完全、不彻底, 将会严重影响到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产生所谓的“木桶效应”, 即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 取决于桶壁的那块最短的木板。

3目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3.1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

通过十几年的建设, 全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建设方面都或多或少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最主要的问题来源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整合方面。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队伍中的干部不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和工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许多高校选择外购或外包相关的管理软件。在这一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 由于需求方在系统建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和项目分析, 没有细致、深入地考察软件开发方的行业背景、技术经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仅凭简单地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或听信某些广告商的鼓吹就草草决定。再加上有些单位在后勤管理中的人为因素较多, 随意性强, 在系统招标中也没有应用单位的人员参与, 最后常常是领导拍了板就行。在系统建立过程中, 也没能与业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到良好地沟通、协调, 没有把他们的想法、意见和要求及时向软件开发方反映。系统建立之后又没有采取必要的验收和培训措施, 往往造成花了大力气建设的信息系统到了最后却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即所谓的“信息悖论”。

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后勤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对软件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对后勤的全面的信息管理, 实现“数字后勤”, 对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整合性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专门针对该行业实行整体性的信息化设计的方案并不成熟, 较为成熟的多为一些针对某一部门具体应用的单一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通常只能解决某特定部门的应用问题, 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后勤”所需要的整合性、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这一发展要求。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这些软件开发商虽然在技术研发上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但并不熟悉后勤管理的具体流程。因此具体到应用上, 就会由于沟通上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所开发出来的系统针对性弱、适应性差。

3.2信息系统后期维护与升级困难

依托外包开发的后勤信息管理系统, 在后期维护与系统升级上往往得不到长期的保证和支持。鉴于这种情况, 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后勤管理软件是由本校师生自己动手、自主研发。但是,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并不多, 而且还有另一个问题, 这种系统一般是由老师牵头成立开发团队, 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来做。对于在校学生, 一是专业技术尚不成熟, 二是没有该行业的管理经验, 三是当项目开发尚未结束, 有些学生可能因毕业而离校, 致使系统后期开发和维护出现“断层”。因此, 自行开发做出来的系统与实际的需要仍然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3.3社会化改革中遭遇的尴尬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把高校后勤的服务人员、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 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但是, 到目前为止, 这种改革并不彻底。国内一些高校仍然保持着对后勤集团的决策权, 后勤集团人员的任用与选拔仍由学校作主。还有一些高校的后勤集团仍然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人认为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学校的事情。而校方对后勤的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还有人说“已经剥离了, 自己解决吧”。而当后勤集团为了筹备信息系统建设所需资金而相应提高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时, 在一些人的眼中, 后勤集团成了惟利是图的商人, 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甚至由此引发一些校园抗议事件, 造成恶劣的影响。在这种尴尬的情势下, 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展缓慢, 举步维艰。

4推进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几点建议

4.1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公开招标, 进程透明化

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网已基本普及, 后勤集团可以利用这一平台, 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整个招标进程要透明化, 要及时发布信息, 并牵动、鼓励、支持应用单位人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队伍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改观, 逐步走向年轻化、知识化, 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数后勤管理者和职工已习惯使用计算机办公和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尤其是匿名性的特点, 充分鼓励员工及时沟通信息, 交换意见, 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软件开发过程之中。

4.2利用多种媒体广为宣传, 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后勤集团各级领导和员工, 首先要强化自身认识, 充分意识到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其次,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广为宣传, 如利用网络、海报、刊物等, 使后勤信息化的观念深入人心。甚至可以将一些国内外后勤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例子以宣传片的形式放到网上, 或者举办展览会、现场演示观摩会、自主开发有奖竞赛等活动来激起大家的热情和兴趣, 争取学校各级领导和师生的支持, 为创建“数字后勤”构造良好的氛围。

4.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成立自己的技术中坚团队

高校必须选聘有信息化意识又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才补充到后勤队伍中来;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强、科技基础扎实和技术精湛的优秀劳动者队伍, 形成出色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团队, 为推进“数字后勤”建设提供人才保证;要专门成立信息系统维护和建设小组, 以适当的激励机制, 鼓励他们自我钻研, 接受继续教育, 争取成为能自给自足的技术中坚力量。

4.4与校方、学生良好沟通

社会化改革后的高校后勤集团, 不同于常规的社会后勤服务, 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首先, 高校后勤服务于学生和教职员工, 不能纯粹以赢利为目的, 必须要保证教学和科研的正常、有序进行;其次, 要与校方及时沟通, 尽早获得准确信息, 比如招生计划、教学安排等, 做好日常工作安排;另外, 要准备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比如教育部领导检查、接待国外专家团、兄弟院校来访、校友回校团聚等临时性活动, 要在第一时间内积极配合, 准备好会议室、用餐、用车、住宿等。因此, 后勤集团只有与学校良好沟通, 才能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圣宏.以标准化、信息化巩固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6) .

[2]闫富松.高校后勤信息化应用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 2009, (3) .

[3]王海亮, 王福明.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4) .

16.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后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发展观的概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行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 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后勤管理部门过于注重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基本的教育功能,“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未能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并没有改变后勤部门服务育人的宗旨,提升后勤产业经济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否定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后勤管理工作应该二者兼顾。诸多事实表明,后勤管理改革以后,后勤实体的经济利益倾向比较严重,驱使后勤管理人员以经营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后勤实体的教育功能相对弱化。

2.2 后勤管理部门在社会化改革后与学校其他部门缺乏联系,学校对其控制力减弱

一方面,对后勤管理改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后勤管理就是学校甩包袱的过程,后勤实体完全脱离了高校体系,不再接受校方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后勤服务与学校要求的不协调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从工作内容来看,后勤部门与高校其他部门截然不同,发生工作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后勤部门与其他部门基本上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

2.3 后勤管理中员工思想不够活跃,师生员工与后勤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沟通渠道不畅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实行企业化运作以后,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其他部门教职工以及学生的联系由于行政链条的断裂而减少,致使后勤服务对象的心声无从反映,后勤管理部门也丧失了许多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契机。

2.4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缺乏

首先,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各项管理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其次,高校后勤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0%- 20%,甚至更低;在业务素质上,能人较少,个人技能相对单一,参与社会竞争能力差,缺乏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对策探讨

3.1 高校后勤要以促进发展为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就是要通过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起让师生满意的新型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推动高校后勤事业发展。要逐步适度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后勤发展活力;要引导学校后勤集团立足校内保障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校外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实力。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和不断推进改革,进一步理顺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后勤事业发展。

3.2 高校后勤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在加强后勤管改革理中,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改革过程中,要做到改革无情,操作有情。如果高校在深化后勤管理改革中,不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考虑职工改革承受能力,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而是不结合实际地推进改革,就容易在职工中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思想阻力,从而影响校内安定团结局面。

3.3 高校后勤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就是要搞好后勤改革过程中的各方协调和政策配套,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要涉及到学校的“老人” 问题、人事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干部身份问题、职称和职务晋升问题等;还有外聘员工的购买保险问题和长期聘用的员工辞退处置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政策性较强,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等各方协调配合,需要做大量的细致思想工作等。所以,推进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和改革政策配套工作。

3.4 高校后勤要为学校提供优质保障服务

17.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七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统筹能力,特别是在沟通、协调方面具有较强的水平,能够综合各个部门开展后勤工作。除此之外,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人员要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并且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在管理方式与管理技能上改革创新。高校后勤管理者的统筹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够利用更加合理的方法,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高校后勤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2.2强化后勤管理人员“一体化”服务意识

其次,要强化管理人员“一体化”服务意识,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能是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其服务质量也要根据具体的后勤内容而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一体化”意识需要以学校整体为中心,顾全大局利益,具备服务大局的观念。在任何一个后勤管理环节,都能够将学习的长远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2.3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决定其管理工作成效的基础,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不同后勤工作的特点,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学习,通过讲座、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员工的品德素质与道德修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高等教育,高校的后勤保障也要注重其教育职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风气,致力于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力,在校园工作中注重“育人”的价值,不断完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2.4健全后勤管理规则制度

高校后勤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健全管理制度,对于实现管理目标具有促进作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对学校整体负责,并且在各个工作内容的分配上实施奖罚分明,不断鼓励人员的积极性,并且保证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这些都依赖于管理制度的优化。通过规范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后勤员工的工作都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益,为全校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3结语

1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下的财务管理 篇十八

一、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 搞好资产的产权界定和评估, 规范分离行为资产界定评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起点, 明晰产权关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集团的前提和基础, 规范分离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为社会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 首先要做好剥离前的准备工作, 明确剥离的范围, 然后全面清查核实后勤实体占用的资产, 摸清家底, 掌握后勤实体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及效益状况, 做好财产登记及相关的产权界定工作。最后, 运用各种专业方法进行资产评估, 做到客观真实。评估后一次彻底剥离, 办理资产的转移手续, 作为学校投入的资本金。

2. 资产剥离后, 后勤集团进入准运行阶段, 为有利于剥离后后勤集团的生存和发展, 除后勤服务实体收取的服务收入以外, 学校还应继续支持后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 但投入方式要发生根本改变, 一是历史欠账, 主要是改革前学校对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学校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在一定时间内纳入学校的中长期财务预算, 分年度投入, 补充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二是补贴收入, 弥补因价格等因素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非经营性亏损, 经测算后确定补贴总额和过渡期限, 逐年递减, 过渡期满, 递减为零。三是国家出台的对后勤实体的税收优惠政策, 笔者认为国家税收优惠是一种间接投入, 应据实提取列支, 逐年转增后勤集团的资本金, 作为国有资本投入,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后勤集团的经营成果, 壮大实力, 培育后勤集团的造血机能;另一方面为以后后勤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打下基础, 避免产生新的产权不清,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价格收费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后, 必然涉及到服务结算价格和收费标准的问题, 学校应合理确定后勤集团服务的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 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关系。国家有明确收费标准的, 应严格执行有关申报、审批手续, 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 应参照社会价格, 并尽可能采取市场价格。对于某些敏感的服务价格调整, 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制度, 以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4. 完善资本保全与收益分配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 后勤集团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资本保全权。学校剥离的资产一旦脱离了学校的资金运动轨道, 就代表学校的股权投入到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中去, 学校按股权享有所有者权益, 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不直接干预后勤集团的经营活动, 后勤集团经营期间, 学校除依法转让外, 不能抽回投资。后勤集团在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基础上, 在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前提条件下, 自主地进行资产的运营, 享有资产的处置权。另外, 收益分配也必须规范化, 学校只能以资产为纽带, 以股权的形式, 通过后勤企业的盈利来分享投资收益, 而不能通过收取费用的形式实现。那些要求后勤集团上交资产占用费、租赁费或者折旧基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不符合资本保全原则, 更不能使资产保值增值。

二、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规范分离以后, 后勤集团就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 要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 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培育自我造血机能。随着学校投入的逐步减少, 尽快完成三步大跨越, 由“学校养后勤”到“后勤养自己”, 最终发展到“后勤养学校”, 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

1. 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剥离后的后勤集团是由若干个经济实体组成, 业务涵盖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多个行业, 分别执行分行业会计制度, 但作为整个后勤集团, 如何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是剥离之初的首要任务。改革前大多采取松散型管理模式, 各实体分散经营, 分别核算, 从长期看, 为便于集约化经营, 应采取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 分别核算的紧密型管理模式。

2.会计制度转换改革前, 后勤财务是事业单位财务和企业财务的混合体, 后勤向学校领拨的经费按事业单位财务准则及会计制度进行管理与核算, 而后勤各服务实体又实行企业化管理, 参照相近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改革后, 要做好事业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转换工作, 做好与学校母体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

3. 成本核算长期以来, 高校后勤的成本核算是极不完整的, 无偿占用学校的大量资产, 经营成果严重不实。会计制度转换以后, 要明确成本的开支范围, 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方法, 管理的重心下移, 划分若干个利润中心, 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 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考核体系, 找出差距, 使经营成果显性化、真实化。

三、建立会计控制和审计监督机制, 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真正意义, 在于通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 减轻学校负担, 提高服务质量。后勤集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进行运作, 如果没有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 学校对后勤资产的控制将更加弱化, 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机制, 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保证。有效的会计控制模式应该是多层次的, 应以“协调”学校和后勤实体的关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约束和激励经营者行为、实现所有者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

2. 再健全的会计控制也存在固有限制和因执行人员的串通舞弊而使其失效的风险, 因此, 学校还必须对后勤集团实施审计监督, 通过审计部门对后勤集团财务部门的审计或对监事会职责履行情况的检查予以实现。审计监督实质上是财务监督的再监督, 有了这一层制度约束, 会计控制机制才能健康运转, 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才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

除以上专业监督以外, 还应做好群众监督, 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监督体系, 保证后勤对教学科研的服务质量。通过以上努力, 切实建立起一个以专业监督为主, 群众监督为辅, 二者有机结合的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

上一篇:水政监察执法询问笔录下一篇:提高教学质量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