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写作自由表达(精选7篇)
1.真情写作自由表达 篇一
说真话,抒真情,让心灵自由飞翔
── 一堂活动型作文教学课的启迪作文难教,作文课难上,作文公开课更是不易把握。正因其难,才更具探索的必要。5月8日,在“全国创新学习实验与研究研讨会”上,笔者上了一堂活动型作文教学的公开课。之前于4月26日以及之后于5月18、19日又先后分别在重庆市四十二中,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三次上了这堂公开课。静心思虑,成败得失虽成过去,但若能将一己之体会作一“抛砖”之举,或许能引出有志于作文教学研究者的“美玉”。故不辞思浅言拙,大胆提笔,写出了自己几次上这堂课的一些体会。 一、个人作文教学经验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侧重于审题、立意、构思等技巧性的指导,对于写作素材,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学生的写作要么是模仿、抄袭之作,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冥思苦想、胡编乱造、杜撰故事、空泛笼统。这种“无中生有”的训练思路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写作脱离生活。也许有人会说,创作离不开虚构,但是虚构也离不开对生活本质性真实的把握,对于中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有联想、想象等“写虚”的训练内容及安排,但必须立足于写实训练的基础之上。有人形容学生编造作文的情形为“挤牙膏”,可以想见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文章自然无情可言、无理可道,更不必说运用创新思维,充分抒发个性,拓展作文新境。即使偶有文采华美、辞句绮丽的文章,如果缺乏了真诚的内核,也不可能有感人的力量。而且,按孔子的说法,“巧言令色,鲜矣仁”,作文如果违背了真诚,学生在作人方面就值得怀疑。 另一方面,凡属于技能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是训练。以学骑自行车为例,即使能把别人骑车的经验背上一万条,理论上已可以写作专著,但却从未训练过,仍旧不可能具备骑车的技能。训练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辆车,让他到宽敞、平坦的地方自个儿骑去,两小时、半天可能就会了。这之中,一是要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要有大胆的态度,摆脱一切束缚、自由的实践,从中总结成败之因,摸索规律,形成能力。作文训练的道理和学骑自行车应该有相通之处。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主要体现为“命题─指导─写作─评改─评讲”五个环节,教师讲得多,改得累,学生却一片茫然!限制太多,老师“紧箍咒”老念,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必然消减!现代心理学认为,成功等于自由,自由就是对幸福的体验。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反思传统作法,否定教师教,实则为“套”(圈套的套)──把学生牢牢控制在圈定范围内的作法,而应开阔心胸,还学生以自由,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准确地说,以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从他们的写作训练中,学到教学方法,探究育人艺术,完善自我。师生之间应该是互助的朋友关系,提朋友,还不够,应该是互助的朋友。“朋友”关系强调的是感情的交融、心灵的沟通,“互助”则体现为外显行为上的`互相帮助,老师帮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品德,学生帮老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互利合作,平等交流。当然,放开之后,短期来看,学生的写作思维在写作技巧的方向、思想的正确与否等方面,都可能有偏差,但这不要紧,“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暴露缺点、学生表现弱点正好给老师的教育提示了方向,老师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上正路;用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学生能无顾忌,勇敢地、坦荡地说出心里话,即使是心灵的创伤和弱点,说出或写出来,本身就意味着战胜、告别了它,这正是强者的表现,是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老师不要怕学生说得不对,“说真话”可能说错话,但句句都是“真理”,连伟人、圣人也做不到,敢于“说”就可能通向真理,悟得真理。至于技巧上的问题,“多读多写文自工”,因此更不必担心,只要充满真情的文章,不可能差到哪儿去。“创新学习论”的提出者龚春燕主任在《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一文中指出创新学习有六个特征:目标学习、选择学习、质疑学习、整合学习、实践学习、反馈学习。实际上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教师只有真正的、彻底的树立了“平等互助”的学生观,才可能努力地让学生真正的解放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完善自我。 正是出于上述理念,笔者提出了活动型作文教学课的教学方式。活动型作文教学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素材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活动型课,学生有体验、有感受,能很好解决“米”的问题,但也必须注意三点: 1.这类课的运用频率应适当。当常规作文课给学生带来厌倦情绪,需要调节写作心理之时,为了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写作激情,可以采用这类课型。常规作文教学中有两种课型:理论指导课由“实例导向─方法点拨──类题延伸──写作评改──课堂小结”五环节构成,写作实践课由“命题──写作──评改(生)──小结”四环节构成,不论哪一种课型,都不能完全放弃方法指导,只是要注意指导应立足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本堂课仅是一堂旨在激活思维、建立新型学习观师生观的作文教学预备课,是一堂借班公开课,因此,偏重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反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而把写作知识点拨、技能训练放在了比较次要的地位。所以,实际教学中,运用活动型作文教学课,应渗透写作知识和写法指导,而且运用频率不能太高。 2.课堂气氛要活跃,应坚持“变‘套’为‘导’,疏而不堵,控而不过(过分)”的原则。活动型作文课,学生要动起来,思维应活起来,老师就不能“套”学生,应变“套”为“导”,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生有序地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对学生与老师的分歧意见,教师应坚持疏导为主,“疏而不堵”,疏导而不是堵住孩子的嘴,“控而不过”,保持一定的教学秩序而又不能过分干涉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只有思维自由,才能激活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 3.要保持活而不乱,活而不杂,有序有节。活动型作文教学要重视对活动及活动后的指导。活动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素材,但只有素材绝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必须重视活动后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讨论,挖掘素材内涵,找准写作的“点”,要指导学生去思考、整理素材内容,找出写作的“路”,活动的目的是为写服务的,因此,一方面要强调课堂气氛的“活”,同时又要保证“不乱”,“不杂”,有序有节。 二、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堂环节简介 1、准备性活动:说三句话 (1)布置活动 ①形式:说三句话。 ②内容:不作限制,可以发布消息,可以说出自己的心愿,可以谈自己的苦恼,可以提建议,可以评说某人等等。 ③要求:自由、真诚。 (2)学生作活动准备 (3)学生活动:自荐、互荐、抽点相结合,学生上台说。 (4)大家讨论简评:谁说得最好,最有价值?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5)抽两个同学上台评。 (6)师作小结: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刚才的几位同学,发言……(如发言大胆,感情真挚,表现都很不错等评价──应根据课堂实际作恰当点评)。接下来,我们进入更高一级的训练。 2、过渡性活动:说一段话 (1)布置活动:在刚才的这项活动中,每个人都参与了,而且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不管是发言的,还是在下边听的,都有感受、体验,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体验组织成一段通顺的话语,要求真诚。 (2)学生自由地准备:闭目冥想、小声地说、大声地说…… (3)学生上台说出自己准备的一段话。 (4)大家讨论、简评。 (5)师作小结: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出于自然。不要有顾忌,要勇敢地、坦荡地说出心里话。即使是所遭遇的挫折或自身的弱点,说出或写出来,就意味着正在战胜、告别它!这恰是强者的表现,是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更不要怕说得不对,“说真话”可能说错话,但句句都是“真理”连伟人、圣人也做不到。敢于“说”就好。在说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我们可以把自己说的这段话写成一段短文,因此,接下来,我们由说到写,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写作活动。 3、写作活动:写一篇短文 (1)布置活动要求:自由、真诚、有内容;可以短些,但要完整,写完举手! (2)学生写作,教师巡查,请最先写完的10名同学上台板书姓名、时间。 (3)请两名学生念习作,其他同学听,想想写得怎样?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4)请两位同学点评。 4、活动总结 (1)让学生总结:作了几件事?有些什么收获?受到了什么启发?如果给课堂命题,怎样的标题才合适? (2)师作小结: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总结起来说,写作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堂课的标题为“说真话,诉真情”(不强求统一,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持不同意见)。 (二)、课堂寻真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 由于是在舞台上面上课,下面有几百上千名教师在听课,学生情绪普遍紧张。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以5月8日的公开课为例,老师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愿意为学生服务,并且请学生监督老师保持和蔼态度,让学生控制上课的时间,所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大家积极地推荐最公正、最有责任心的齐帆同学来“管理”老师。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商量,怎么把课上得轻松活跃一些,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站起来,连喊三遍“不紧张”,然后,老师进一步要求,大家在喊的时候,要一遍比一遍声音大,第三遍用全身力气喊出来。于是,学生们都站直了身子,挺起了胸脯,精神抖擞地喊了起来!喊完之后,全场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老师让同学们坐下,大家的精力都特别集中,兴趣正浓。由于开头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所以,在说写活动之中,学生都十分投入,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状态。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该堂活动型作文教学课,活动过程主要由“准备性活动──说三句话、过渡性活动──说一段话、训练性活动──写一篇短文”三阶段构成。每一个阶段的训练,都针对全体学生而设计,并且引入了抢答、互荐、自荐、展开竞赛的激励方式,在积极兴奋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大胆的说、直爽的评、热烈的议、自豪的写、专注的听、快乐的读。正是由于老师有意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面向全体,才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和自我解放,释放出连自己也从未发现的巨大潜力,表现出喜人的创造力,让听课现场每一个人都感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比如,5月8日的公开课,一位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今天是五一长假后,回校的第一天,天气雾朦朦的,早上,六点二十分左右,咱们班的同学被带到了舞台上,台下早已坐满了许多听课的老师,尽管场上的灯光并不太亮,但一看到上课老师和蔼的笑容,我们紧张的心情逐渐轻松了下来!”另一位想发言却又胆怯的同学被老师叫起来发言,他这样说道:“我的性格很内向,每当老师叫同学发言,我的心都咚咚直跳。今天,老师让大家念自己写的文章,我很早就写好了,自己很希望能有发言的机会,可是我又害怕老师叫我的名,这种矛盾的心情又有谁理解呢?”这位学生话音一落,老师立即满怀挚情地告诉她:“老师理解你!”全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继续对学生说:“老师也曾有过和你类似的经历,老师的体会是跨越胆怯,就会迎来成功!你理解老师的期望吗?”学生答:“理解!”老师接道:“好!理解万岁!”于是,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场内响起,把每一颗心都融在了一起! 3、尊重学生个性,激活创新思维。 对学生的培养决不是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而是一个努力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保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情感融通过程。因此,即使学生行为有些不规范、观点奇异或观点不完善,教师都应当以鼓励为主,尤其对有创新意识的观点,要多肯定,然后对其不完善之处提出委婉、善意的修正建议。在该堂活动型作文课的说写活动中,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都特别自由而广阔,因而学生的发言也特别大胆、新奇。在重庆市四十二中上课时,一个男孩起来点评,说:“我评三个人,第一个发言的同学是‘狂’,第二个发言的同学是‘傲’,还有就是今天这位穿着笔挺西装的老师,简直可以说是‘怪’……”。5月18日在襄樊市上课时,有一个男孩说:“我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人到最后都必须走向死亡,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是为了换来死亡之花的开放”。另外一个学生接着说:“我觉得,生活太压抑,太沉重,倒不如去当和尚的好!”显然,学生的见解是不对的,但老师并不是作简单的否定,而是充分肯定了学生大胆、真诚地说出心理话的勇气,并且调动全班学生对这种真诚、勇敢产生一种钦佩的情绪,让发言学生体验到真诚勇敢受到赞赏之后的成功感,然后询问发言学生在得到老师、同学鼓励后的心情如何?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懂得调整心态的重要性,之后,老师再用简洁的却又满含真情的语言阐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佛家剃头出家为僧表示断除个人烦恼,可这并不是佛家的目的,佛家的宗旨是‘普渡众生’。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虽不赞成宗教,但马克思主义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与佛家‘普渡众生’之说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我们只要胸怀他人心忧天下,个人的烦恼自然就少了。”学生在愉悦、畅快的情绪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临下课前,老师提了一个问:老师一手拿着鱼钩,一手拿着一条肥大的鱼(重读“肥大”一词),如果只能选择一只手,请问你会选哪一只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绝大多数同学选择鱼钩,因为拥有鱼钩,可以钓到很多鱼。那么,选肥大的鱼呢,有没有道理?老师让大家进一步讨论,这时,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老师叫他发言,他告诉老师:“可以把鱼养起来,然后繁殖很多很多的鱼,不也很好吗?”老问题新答案,创新思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附后记: 这份文稿的写作,得到了重庆市政府教育参事曾庆渝老师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部主任龚春燕先生的悉心指导;修改文稿时,又有幸聆听了南开中学特级教师左瑞林老师的教益。但由于上课时久,不善保存过去记忆的我仍将自己上这堂课的种种亲历情境大半忘却,只记下雪泥鸿爪,因此,作为文学启蒙课题的个案写作,因内容的零碎而使形式也粗糙起来,尤其是教学实录部分显得特别单薄。笔者也曾试图作一些添补,但力有未逮。若文中有一些有见地之处,当悉归功于给过我指导的老师们;至于文章之陋,则为友余一人之过哉! 是为补记。
2.真情写作自由表达 篇二
为此,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我手写我“眼” (观察)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习作教学的起点是儿童对作文的需要和兴趣, 因此, 习作教学的开课十几分钟最为关键, 也最费心思, 它关系到学生“想不想写”“有没有东西写”的问题, 而且这两个问题又与“能不能写好”密切相关。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 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正在迅速发展着。为此, 作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作文与自然”“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文化”“作文与活动”的相互结合。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 善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想看到不易看到的东西, 想理解隐藏着的东西, 以及从平常的、习惯的、随时随地可见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如一位教师上的《———真好吃》的作文公开课,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观察一个视频, 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具体实录为:
师:教师班上的小朋友举行了一次吃西瓜比赛, 想不想看看?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样吃西瓜的? (出示录像)
生:扎辫子的小女孩一只手拿一块西瓜, 同时塞进嘴巴, 可嘴巴哪有这么大呢?弄得西瓜汁流到了手上、衣服上、桌子上。
生:他狼吞虎咽, 横着咬竖着咬, 这边咬那边咬, 弄得脸上、鼻子上全都是西瓜汁和西瓜籽。很有趣!
生:两兄弟抢西瓜吃最有趣。哥哥只顾自己大口大口吃, 坐在一旁的弟弟不由自主地伸手想抓一块, 可哥哥迅速推开弟弟的手, 弟弟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吃, 口水直流, 心想:你这么小气!下次我的东西也不分给你吃。
这样有效运用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到“生活情景”里去发展言语, 让学生体验生活, 眼中有物, 物中有人, 人中有话,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我手写我“口” (口语)
口语化的文字流畅通顺, 因此作文教学要提倡“我手写我口”, 以避免生涩、枯燥、束缚思维的文字出现。老舍在《怎样丢掉学生腔》批评道:“一执笔为文, 便摆起架子来, 话不由衷, 有现成的话不用, 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词儿作装饰。”在写作时注意文字口语化, 多使用口语化的文字, 有利于思路的流畅。这样做, 不但可以加快写作速度, 而且在不经意中往往还会有精彩的个性化语言出现。如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写《妈妈的爱》时, 一气呵成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的雨下得很大。妈妈你望了望外面, 又看了看我,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拿起雨衣, 抱着我冲向雨中, 把雨衣都盖在我的身上, 而自己却淋在大雨之中。我心想:‘妈妈穿得这么少, 会不会感冒呀!医院啊医院, 以前我总觉得你离我家那么的近, 现在怎么这么远啊!’我们终于到了医院, 医生说要打针, 就在医生给我打针的那一刻, 我第一次看见妈妈的眼角有泪水, 这时我哭了。我不是被那针打痛哭的, 而是被妈妈的举止感动流泪的。”
这一段话读起来流畅生动, 生活气息浓郁, 人物形象具体, 绝无生涩枯燥的感觉。语言大师经常告诫我们:口语是我们最熟悉的, 也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 是亲切的语言。不要去冥思苦想那些所谓的“好词语”, 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好词语”。
三、我手写我“心” (真话)
当前, 学生作文出现这样的情形:假、大、空。“假”, 说假话, 写假事, 虚情假意;“大”, 想要模仿那些“优秀作文”, 可又力不能及, 最终只有“套、凑、编”, 满篇大话口号化。“空”, 内容空乏, 不具体, 不实在, 不着边际。这一情形一时难以扭转, 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彻底从作文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取向的错误中走出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要写、可写、能写”。我手写我心, 是学生把所思所想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分享快乐, 倾吐烦恼, 在写作中陶冶情操, 放飞心灵。一句话, 习作是一种感情的流露。北京小学吉春亚教师的作文课很能抓住学生的心, 她上的《绝对孩子》漫画作文有这样一个片段很精彩:根据“爸爸、妈妈 (大人) 拥有太多的权利”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很广:“我爸爸权利很大, 自己弄错了事, 认为我影响他。”“……爸爸总让我泡茶, 不然不让我用电子产品, 我必须得泡茶。”“我喜欢打乒乓球, 可是打10分钟妈妈也不允许。”“晚上, 我只能做作业, 而妈妈她可以在玩电脑。”……这些童言体现了童真、童趣、童味, 留住了童魂, 拨亮了童心, 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心”的境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想象及审美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我手写我字 (快速)
汉字不仅是记录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书法艺术,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汉字本身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感。虽然生活在网络时代, 但手写汉字不该被人们摒弃, 反而需要发扬。学生接触书写汉字最多的应该是作文。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现在学生写作文普遍比较慢, 快起来就写字潦草, 甚至难以辨认, 因此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专家认为:“快”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火车要“快速”, 打球要“快攻”, 吃饭有“快餐”。在考场上, 小学生一个小时里写出400字以上的作文, 无疑是“快速作文”, 要在考场上写出好作文, 除了审题快、构思快, 还要写字快。作文不是书法竞赛, 我们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经常进行书写, 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敏捷, 并把写作变为受用一生的快速写、快速修改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 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3.微写作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篇三
微写作之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部分的写作,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2014年北京卷就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这是符合考纲要求的,“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写作的基础等级要求,也就是说这是最起码要达到的能力。那么怎样将这项基本能力在短短的200字左右的小作文中落实呢?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常见方法又有哪些呢?
内心情感是抽象的、无形的,要想恰当、形象地表达出来,一定要掌握常见的技巧。
第一,要选好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适当的艺术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的动情点。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因此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如:母亲那一头乌黑的头发不知在何时变得花白了。我开始怨恨自己的粗心,没有仔细地去欣赏母亲、没有去考虑过她的难处、甚至都没有发现她的头发一根根白了起来,直到花白了一大片的时候,才猛然发觉。母亲老了,真的老了……
第二,借鉴诗词抒情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我国诗词以抒情诗为主,很多诗词名篇都是抒情的典范,所以我们尽可取其手法为我所用。①以哀写哀。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被贬他乡,又身患重病,忽听挚友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于是“以哀写哀”,选择适当的意象,使景物带有了诗人的主观情感。②以乐写哀。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中将“碧江、青山、红花、白鸟”组合成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这春末夏初的美景带来的却是岁月荏苒、归期遥遥的漂泊之感。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杜甫的这首短短二十字的羁旅行役诗别具韵致。③借物抒情。如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诗中的杏花,突出了绚丽而脱俗的绰约风姿,作者借此表达了淡然心境。④借细节抒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寄家书时小心翼翼的思想活动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三,恰当选用人称和句式、修辞。①第二人称呼告。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有“你”作为倾诉的对象,将会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和心理距离,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真情实感。②恰当运用排比、对偶等整句抒情。如: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③合理地采用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句式以及反问、呼告等修辞。如:每次回家,看到父亲那似乎只剩下粗大骨骼的脊梁,还一直俯首在散发着清香的黄土地里劳作,我就仿佛听见父亲的骨骼在“咯啪啪”作响,一缕缕透过倾听的耳朵,叩击着我颤动的心扉。哦,父亲,在生命的流转中,我听到了你的声音。那是黄土地上自尊自强自立的声音,那是一声声苦难、坚韧、博爱与伟大的呼喊。
第四,化无形为有形。我国古代诗词多以此手法状难写之情,比如说“愁”,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怎样写得生动、形象?贺铸就化抽象为形象,写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借早春生命力顽强的草儿写出愁之绵延,借满城飘散的柳絮写愁之铺天盖地、杂乱无序,最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借迷蒙的梅雨写天地之间到处弥漫着愁情。这种用侧面描写取代正面描写,达到了正面描写难以企及的目的。文贵在曲,这种写法可以在写景状物上把抽象的东西写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含蓄、更深沉、更富有想象空间。
总之,抒情不是凭空来的,总是因为对人、事、景、物产生感情而发,总要有所借助。另外,写作更要抒真情,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为文中多用几个“啊”字,多写几句“我多么喜爱”、“他真伟大呀”之类的空话,就算表达真实而热烈的感情了。微写作正因为其小,才更要求考生在抒情时讲究方法、注重遣词造句。
4.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 篇四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送韦城李少府》唐.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5.表达人间真情的经典诗句 篇五
2.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交——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3.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明朗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4.同是天涯沉溺堕落人,邂逅何须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5.人生结交在闭幕,莫为起伏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6人生交契无老小,论交何须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名言警句
1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1.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表示人间真情的诗句
6.让学生用“真情”写作 篇六
提起写作,学生就会有一种恐惧感,往往是敬而远之,能不写则不写,即使是在教师的逼迫和分数的重压下,也只是写一些“虚情假义”之作,或是照搬作文选,或是 杂乱地堆积着材料。强迫写作的结果只能是痛苦了学生,也折磨了读者。在这样的习作中,人物是千人一面,事情是老生常谈。面对这样的写作状况,怎能不让人担忧呢?原因何在?细细分析一下,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少激情。你想,这些学生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那些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上,即使是星期天也被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所缠绕,他们失去了看夕阳的最佳时间,也不能和心爱的小狗去野外散步,更感觉不到万物复舒的喜悦,就连向父母撒娇的机会也被剥夺。在他们的记忆中,生活只是为了一次一次的考试,因此,一群缺少激情的学生怎能期望他们写出什么真情实感之作呢!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习作是一种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对生活的真实反应和超越。为学生提供可触可摸的,可感可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各徜徉,然后才能情动而辞发。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的心中积淀的情怀已达到不吐不快的程度时,那种“神思飞扬,下笔成文”的创作佳境已离我们不远了。那如何使学生真情四溢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家庭中“培养”真情
阎维文的一首《想家的时候》,曾让多少漂泊的游子黯然泪下,郁钧剑的一曲《家和万事新》则唱出了家的温情,“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自孩子呱呱落地起,这个家,便多了一分童趣,添了几分新喜。而五彩斑澜的家庭生活也为孩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但一篇好的作文并不是几组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需要有一股“真情”贯穿始末。因此在家庭中要重视对孩子“真情”的培养。
然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职业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不禁为之担忧。因为有些家长只顾自己挣钱,对孩子听之任之,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流失;也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除了让孩子学习以外,其它事情一律包办代替,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对生活也失去本有的激情。而情是习作的前提,没有情感的作品只是一堆拉圾。《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一个学生首先对生活没有激情,那他怎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更谈不上有乐于书面表达的欲望,更没有了习作的自信心,因此,就很难欣赏到他们的真情实感之 1
作了。
例如: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写自己孝敬长辈的一两件事,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对例文《给爷爷洗脚》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着用几句这方面的名人名言为学生的习作创造美好的情境,句1: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句2: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佚名。师述:没有父母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走到哪里,我们最不能忘记的人是谁?(生答父母)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当父亲拖着泥泞的双腿从田间回来,当母亲因操劳过渡而躺在床上,当奶奶因年迈而无法洗衣服时,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头头是道。师又说:同学们说得真好,但是能真正做到这些的请举手。开始有一小部分同学举起手,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看了看其他人,也举起了手。最后只剩下几个“勇敢”的同学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当举手的同学都用嘲笑的眼光望着剩下的几名同学时,那几个同学迅速作出了反击。只听一位同学说:“老师,某某同学在撒谎,那天他妈妈生病挂水到十二点多才回家,可他在家里还等他妈妈回来做饭,一点也不体贴。”又有一位同学也小声嘀咕:“某某同学奶奶八十多岁了,还要自己照顾自己,从没见过他去帮他奶奶做过事,还说嫌他奶奶脏,这样的人真是没有人情味。”顿时,教室象炸了锅似的,争论声不绝于耳。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场景,绝不会因为课堂那活跃的气氛、学生那善辩的口才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则是无奈和心痛,是谁让那么纯真的孩子学会了说假话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基于此,笔者不能不呼吁家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种不好一季庄稼,只是损失了一年收入,可培养不好一代孩子那可是辜负了几辈人的心血啊!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有这样的共识就是孩子在写游记类的文章最为头疼,因为很少有家长带孩子们去游山玩水。孩子对祖国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也只能从一些课文中被激发。因此,让他们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来写这样的游记,那简直就是“无米之炊”。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这一单元的习作,也只能让学生根据一些提供的资料卡片,让学生去编造,或直接去摘抄一些相关类型的作文选。可想而知,学生的习作就大大减少了真实性,这里的“情”更显得虚假了。家长们呀!你们能够给予孩子们的决不应该是孩子生活所需要的衣食和漂亮玩具,而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以家长为榜样,做一个敢爱敢恨之人,写一些真情实感之作!
二、在学校中“激发”真情
学校是学生生活,情感激发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座舞台为学生上演一幕幕动人的活剧。在学校中,一草一木,一室一砖,无不留下学生勤劳的身影,一言一行,一诗一歌,无不渗透学生爱校如家的情怀。循循善诱的教师,亲如手足的同学,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一切无不蕴藏着巨大的情感资源,怎样去挖掘这潜在的情感资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善用教材激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标”针对习作启蒙特别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苏教版习作教材不但是在内容上呈现方式上为儿童喜闻乐见、妙趣横生,而且通篇教材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通过事情启思,驱动表达的内需。引导学生进入“不吐不快”的写作状态,而且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用的是儿童的口气,写的是儿童的生活,说的是儿童的经历,抒发的是儿童的感情,书写的也是儿童真迹。因此,从这里学生有情可寻。教师更要努力挖掘习作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采访稿,文中提供的例文是《风雨无阻》,内容是蔡强同学采访朱志成同学的录音,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戚老师对朱志成同学的关爱,从而也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之情。习作五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菊花的作文,教材提供的例文是《高山流水》,学生通过对文中优美语句的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领会到小作者是个爱菊花、爱生活的人。习作六的教学要求是改写《妈妈又回到了身边》,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是一些感人的细节,如:新妈妈递给盖慧玲一个苹果,盖慧玲却把它扔到地上,但新妈妈并不计较。盖慧玲生病呕吐时,新妈妈不但不嫌弃,还帮她换洗衣服,并做面汤喂她。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内心蕴藏的对妈妈真挚的情感多次被唤醒,一些温情的生活镜头多次在脑中闪现,这样一篇用真情修改的作品,已大大超越了原文的内涵。
2巧借活动撞真情
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校园活动可以给他们快乐、知识、经验和健康,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离开生活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更接近现实生活,富有新鲜的气息。同时活动是学生与生活、社会进行联系的纽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因此,作为老师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碰撞真情。例如,在升旗仪式中,融进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精彩的文艺汇演,则增进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这些丰富的情感正是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在社会生活中“锤炼”真情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禁一看寒彻,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些至理名言都告诉人们不经磨练就很难有所成就。同样,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判别是非能力比较差,面对充满诱惑的社会生活,有时很难在现实中把持住自己的情感方向,因此,这就更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中锤炼真情。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即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自觉维护公共安全,自觉爱护公共财物,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明小公民。学生有了责任感,就能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对横穿马路的小弟弟进行及时劝阻,看到偷盗的行为不会视而不见,对破坏环境的人勇敢地说不。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才造就那一篇篇热情扬溢的精彩文章。如:《公交车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跛脚女孩那纯洁的心灵。《鱼儿的眼泪》让人们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盲人不盲》则呼唤人们要用真情去回报真情„„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别人的遭遇或行为在感情上发生共鸣的一种情感。即看到别人伤心,你为已动容;看到别人的苦难,你心有不忍;看到别人的不幸,你为之动情„„然后,再施以援手,加以关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唤起学生的这份同情心,例如:“我为灾区献爱心”,“给山区孩子的一封信”,“去孤儿院送温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禁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那纯真的情弦,使他们写出感人至深的精美篇章。
7.注重观察积累 表达真情实感 篇七
一、片段练习———学会观察,打好写作基础
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来源是学生感性的积累,习作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题材,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与酸甜苦辣,他们便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片段训练是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的好方法,片段训练可分为四步。
(一)在课堂上当场观察、当场写、当场评讲
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录像,也可以是同学的表演。这种训练有点类似于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但也有不同,因为是片段训练,不要求篇幅的完整,也不要求突出中心,它显得很自由,只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场景写下来。提醒他们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还可以根据人物的表现猜测他心中想的,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这是一种写实训练,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乐于去写。结合学生课外活动,我们开展了掰手腕比赛和吹泡泡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当场观察、当场写、当场评讲,并指导学生把精彩的场面写具体。这样的片段训练能让学生很快领悟怎样写才是写具体。
(二)提供观察点,指导学生观察
几次当场指导之后,学生已渐渐明白怎样观察才是细致,怎样描写才是具体了。这时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描写,他们还不知道去观察什么,因此还需要引导。我组织学生去观察了校门口接学生的家长,为了让他们观察的细一点,还特别指出只要写一位家长。学生抓住了家长们的言、行、神态的特点进行观察描写,他们笔下的家长姿态各异,有的是悠然自得地叼着香烟,把二郎腿翘在摩托车上;有的等的时间长了,和旁边的人聊起天来。有的等急了,不时到校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有的本领真大,竟躺在摩托车上睡起觉来。千盼万盼孩子出来了,他们的表现也不同,有的是急吼吼的样子,见到孩子就骂骂咧咧;有的见到孩子就非常高兴,恨不得把心肝宝贝捧起来;有的因为孩子出校门晚,自然认为被“留学”了,大有恨铁不成钢之势。在教师的不断点拨下,家里的爸爸妈妈,校门口小摊前馋嘴的同学,学校食堂午餐的各种吃相,菜市场的摊主、顾客还有管理人员,教室的课间和打扫卫生时的场景,天气的变化都成了他们观察的点。
(三)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描写
写作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不断的熏陶、努力。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时时帮助学生寻找可入手的点,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寻找素材,让他们明白,投入于生活去看、去听、去感受,在自己的思想里遨游,然后写下来,这就是作文。因此,接下来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点观察描写,这是片段训练中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视野一下开阔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现象可以观察描写呀,有些场景写起来竟然会那么有趣,能让人读来愉悦或产生共鸣。这时候片段训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一切都如水到渠成一般自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积累生活,在平常生活中用心创作素材的自觉意识让作文充满乐趣。
二、活动参与———丰富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其实还是很单调的,天天来回于家与学校之间,很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如果再不善于观察、体验,自然就觉得写文章难了。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调解沉闷的教学气氛,而且可以广开“材”源,积累写作材料。在生活中体验,把这些体验常做记录,笔下的世界就越来越丰富了。
三、阅读提升———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古训,“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人的经验。教师指导学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从文章的内容情节到技巧,指导学生留意、体味文章中的语言、修辞、表达方法,学习文章中的联想与想象。多读、熟读、精读,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常常让学生读别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知识和学习技巧,从而让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深远。
在阅读指导中,可采用“双积累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实效性。所谓的双积累结合即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相结合,日记作文与读书摘记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积累了不少素材,写起来却是茶壶里倒饺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积累不足。因此提出要强化读、背、记训练。读,即课外阅读。背,即课内外背诵。记,即读书摘记,写读书卡,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和摘记,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活跃写作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读、背、记训练的基础上,还要经常交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长期坚持阅读积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语言材料越来越丰富,自然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评价激励———激励引领,激发习作热情
【真情写作自由表达】推荐阅读:
让学生用“真情”写作09-05
基础写作表达方式07-22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10-01
四下八单元自由写作 2人教版08-10
雅思写作占比表达11-17
爱心同行 真情圆梦06-16
诚信真情暖人心09-06
感动真情初一作文09-20
真情流露的诗句10-18
真情作文600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