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精选13篇)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注:第一、三学期6学时系内安排任课教师,第二、四、五、六招生就业处安排任课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择业、就业、创业做准备。其任务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指导大学生在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及法规前提下, 增强自身全面素质,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就业能力,正确且顺利选择职业;同时了解并熟悉创业所需条件、企业创办程序,从而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基础上树立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创业实践。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基本要求,实行全程指导。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等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联系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优化大学生教育,做到以就业 促招生,以教育促发展,真正解决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而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授课形式
本课程应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程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
大学与专业发展和就业的关系(6课时)教学目的:
1、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的使命,正确树立人生目标,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培养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步入社会、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概况、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和就业去向,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为学好专业、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明确大学阶段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大学的意义;专业概况、课程体系;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需求状况;专业就业动态和趋势;职业对所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要求。从而引发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第二学期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分析与培养(8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并结合职业特点分析,认识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4、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实施步骤和原则,并根据社会发展、职业需要和个人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从而独立完成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学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及意义; 职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关系; 自我认知及评价内容;常用职业测评方法介绍;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生涯设计的主要内容、原则、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主要因素;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
第三学期
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策评及创业意识、知识与能力培养(6课时)教学目的:
1、督导学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
2、了解职业及职业发展趋势,理解有关职业理想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探索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
3、让学生了解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相关知识,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学内容:
社会职业及其分类;职业素质内涵和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职业理想的内涵与特征;职业理想的树立与影响因素;职业发展理论及职业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的内涵与意义;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创业形势分析;创业心理准备、团队准备、知识与技能准备、项目选择与资金筹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四学期
求职准备与求职技巧(6课时)教学目的:
1、学会搜集、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2、掌握求职简历书写技巧;
3、明确面试前应该做那些准备;
4、树立正确的面试心态;
5、掌握求职择业的相关技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教学内容:
了解、搜集、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求职材料的准备;求职礼仪;面试技巧;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面试后注意事项。
第五学期
大学生就业背景、流程及基本权益保护(10课时)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流程。
2、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增强依法就业意识,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教学内容:
当前就业环境与形势;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就业流程;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与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的确立;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求职途径与方法;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第六学期 就业心理调适及从业素质的培养(6课时)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2、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使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岗位创业。教学内容:
心理素质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积极就业心态的确立;特殊群体择业心态调整;从业素质的内容、意义及培养;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职场挫折;立足岗位、艰苦创业、奋斗成才。附:
本科两年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
自我认识与测评(6课时)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进一步真确认识自我,确定职业目标。教学内容:
1、兴趣与职业
2、性格与职业
3、能力与职业
4、知识与职业
5、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二学期 择业心理调适及就业情况介绍(6课时)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把握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就业心理调适方法。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和要求。教学内容:
1、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2、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对择业的影响
3、如何形成良好的积极就业心理
4、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克服困难
第三学期
就业流程及相关政策和求职技巧与途径(8课时)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熟悉就业流程,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公务员招录、考研和出国的相关信息。掌握求职材料的制作方法和求职面试的技巧与途径。教学内容:
1、就业形势分析、相关政策和具体流程
2、大学生自主创业
3、公务员考试及相关政策规定和考研情况
4、求职准备
5、如何做好面试准备和掌握面试技巧
第四学期
大学生就业与相关法律以及大学生就业诚信(4课时)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就业相关法律知识及学校有关规定,做到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学会保护合法权益。教学内容:
1、就业协议书与合同的区别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3、实习期、试用期、违约金、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实习期和试用期内双方的权利
5、解读《劳动合同法》、《就业法》
6、大学生就业诚信与违约问题
五、教学参考书
1.主编 尹忠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吉林大学出版社
2.主编3.主编版社
4.主编版社
5.主编
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校教材编委会《大学生就业指导》 吉林大学出 陈敏《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 复旦大学出 曹光辉《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 复旦大学出版社 8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调整教学内容, 紧跟时代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化高度发达, 大学生思维活跃, 精力充沛, 富有创新精神, 他们的视野更宽广,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更迅速。在心理层面上, 他们对于即将步入的社会缺乏经验, 心怀好奇又有些恐惧。因此, 笔者认为, 如果大学期间就能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工作, 建立起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知。一方面, 应追踪社会分工中层出不穷的新行业、新职业, 在课程中将新兴产业和职业介绍给学生, 通过学校具备的校企合作资源优势开展实习实训、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 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创造实习实践的就业机会,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紧跟时代变化。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近5年来积极开展了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与用友财务软件、新希望集团、四川路桥集团等近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每年学校都会对不同行业的主要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工作情况跟踪调查, 与企业管理层进行交流, 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就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才等问题给学生提供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和渠道。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不拘泥于课本,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学生需要什么, 用人单位需要什么, 我们就讲授什么。例如, 笔者对在四川路桥集团工作的我校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时, 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都提到我校的学生在交流沟通能力上相对薄弱。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就专门针对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设计了一个专题, 以4~6课时的教学时间, 通过团队合作、话题延续、场景模拟训练等小模块的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 通过案例和视频教学进行社交礼仪的培养和训练。
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参与分享, 以行动促思考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我们近两年来的重点改革方向, 各大高校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实践做法。例如, 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打破了传统的“讲授+讲座”的被动式教学, 引进“体验式学习”模式, 与校外企业培训专家合作进行教学设计, 对教育技术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你讲我听式教学方法, 将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模块, 在合适的专题中引进视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需要学生实际参与, 分享心得发现, 共同总结提高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课下完成相应的能力训练作业的形式也相当灵活,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色。教师就作业练习进行的讲评和总结既来自学生的参与, 又实现了教学目的, 使学生由“被动交作业”变“主动来展示”,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面试中的“自我介绍”这一教学内容为例,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邀请3名学生, 就三种类型企业中的同一工作岗位进行模拟面试环节的自我介绍, 就一类企业中3个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模拟面试环节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完毕后, 由其他同学对其表现进行点评, 分析自我介绍中内容选择的优缺点, 有表扬也有建议。同时, 请6名进行过自我介绍的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在讲台上的感觉、想法和心得。这样, 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 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积极参与和分享。学生自己总结所得出的结论, 比如什么样的自我介绍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运用哪些语言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优势等等, 就会一清二楚。并且由于是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记忆就特别深刻, 在实践中应用起来也就更有把握。
就业指导教育只有乐于被主体认可和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学实践者, 必须从教学主体的接受视角切入, 坚持主体性原则, 促使大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是个体主体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也是社会转型期就业指导教育由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向提倡人本主义和个体价值转变的需要。
创新考核方法, 实践演练为主, 积累就业经验
自入学起, 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不计其数、名目繁多的考试。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考试仍是评价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考什么, 怎么考, 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落实的成效。大学生的课程考评制度, 作为引导评价导向和教育方向的重要方式, 也必须加以创新。笔者利用学生看重考试的心理, 以考试促进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思考, 做好就业的准备。根据我院实际, 笔者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考试进行了如下调整:由三位授课教师组成模拟面试考评小组, 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为学生安排仿真的面试现场、正规的面试流程, 让求职者亲身感受面试的全过程, 力求达到真实面试的效果。面试结束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 填写《模拟面试评议反馈表》, 提出改进建议发给学生本人,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 这样一种有别于以往“你出题, 我做题”的考核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应聘面试的直观认知和对授课内容的综合运用实践能力。有的学生在看到考评教师给自己的建议后, 主动与教师就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行交流, 还有的给教师写了感谢信。例如, 有个学生写道“这次考试, 既是一次期末考试, 却又有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形式及方法, 让我很感兴趣, 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提到, “这样的考试让我们对面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了解了它的整个流程及相关应试要求。相信以后面试时就不会因太紧张而失去应有的工作机会了。”有的学生表示:通过考试“更直观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需要加以改正。这些收获是其他科目所没有的。也明白了老师这样做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以就业竞争的结果为导向, 是我们在教学考核方式改革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全新演绎。
廓清就业思想, 引领科学价值观, 倡导生涯规划理念
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化的条件下, 进入大学时代的学生在身体和生理机能上已走向成熟, 自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交往范围、生活领域和知识面都已经扩大, 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面临即将步入社会、开始自己职业生涯选择的时刻, 也存在个人职业角色定位不准、适应新环境的自信心不足、不知如何进行人际沟通、职业价值观取向不清等问题。在就业认识上, 自我认知与社会需要的偏差是造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这就非常迫切地需要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廓清学生就业思想上的迷雾, 使其走向成熟和坚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重视和支持, 更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观念, 在就业选择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近三年来, 我们对一年级新生和三年级应届生关于就业价值观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方面的偏差主要有:对薪酬、住宿条件等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较多, 对个人职业生涯成长的长远规划考虑不足;就业目标定位较高, 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 对到基层岗位积淀, 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试目标的过程认识不足;对工作环境的期望超越社会需求, 形成较大反差;没有认识到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利益和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 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工作意志力, 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激烈竞争等问题。
就业指导教学不单单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通过教学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 将自己的长处转化为自信, 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主动适应, 知道在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中遇到问题时自己应如何面对以及寻求帮助的途径, 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人生目标。例如, 在我们的教学内容创新中, 通过设计“职业兴趣六岛环游”、“技能成就故事”等团体分享课的方式, 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的兴趣, 挖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 准确地定位自己, 增强自信心。在“生涯人物访谈”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主动了解身边从事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人物的职业素质、行为方式和工作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对外部工作世界的清晰认识, 消除恐惧心理。被采访的标杆人物往往会成为学生在职业生涯道路上的偶像或榜样。在个人主体意识增强的条件下, 来自身边可见的榜样和同伴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正如成长心理学和同伴教育所揭示的, 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理想的自己”或者内在的榜样在激励、引导自己。通过这样一种生涯访谈的方式, 以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身上所具备的职业素质、时代精神, 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实践锻炼、行为养成方面, 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树立企业家精神, 磨炼奋斗意志
改革进入攻坚时期, 需要从各个方面驱动创新。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 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 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开发、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 笔者和同事引进、吸收了国际劳工组织的《SYB创办你的企业》课程, 并结合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教学内容改革。首先, 在课程归属上, 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有力补充, 满足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创业的需要, 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此选修课, 共40课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 实行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 选择专门的教室布置为“U”形座位形式, 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以创业想法分析、市场调查、法律风险、企业经营运行游戏模块为主要教学主题, 课间提供小零食做茶歇, 既方便有共同想法的学生交流, 又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该课程开设3年来, 深受学生好评, 很多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在我校的创业园中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实践。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创新内容的改革, 最终目标并不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就都去创业, 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拼搏奋斗的企业家精神。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创业教育中,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责任的分配和承担, 沟通、表达、交际能力的要求和训练尤为突出。因此, 我们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中, 更多地要求学生换位思考, 以角色模拟的方式体验企业家工作的内容, 明确肩上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既要完成对企业经营方面的认知, 又要让学生体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 给学生实际演练的机会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聘请大学生创业者讲授分享创业经历的模块, 可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者, 看到他们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体现出的坚强意志, 树立精神榜样, 也可使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 在未来的创业活动中少走弯路, 激励学生面对现实, 自强不息, 勇于挑战。
摘要: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结合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反映出的独特的需求和问题, 应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出发, 探讨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的途径, 尝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以更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考核方法, 为设计出受到学生认可的、灵活实用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罗静.基于体验学习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以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 2011 (32) .
[2]刘衍永.马克思主义个体主体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2.
[4]周国文.人文话语与历史的抉择[M].福州:海风出版社, 2003.
[5]姜尔岚, 陆志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S3) .
[6]姚期智.拔尖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新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教学 创业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能力和素质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能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慢,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从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来看,基本內容和结构相似并且较为完整,但内容更新不及时,特别是现在就业的相关政策、就业途径等等变化很快,而没更新的教材中所举事例多为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很难时代要求,这样就缺少了实用性甚至可用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政策,如果传达不及时还会影响学生就业或者创业。
2.教师教学内容不更新,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时事热点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备课或者懒得备课,利用自己或者他人以前的教案或者电子课件,上课前简单修改就直接去上课,而授课内容就完全局限于教案或者电子课件上,不能拓展并结合当前实际,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果。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更多地是现实案例或者实践教学,学生必须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讲述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接受,而且这样的教学也吸引不了学生,不能达到让学生从理论上认同、感情上接受、行动上落实的教学目的。
4.授课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针对性地指导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指导是与具体职业岗位密切相连的,据我了解,目前担任《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是负责基础教育的思政教师和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老师,他们在教学上理论水平较高,但大部分缺乏对专业和行业的具体了解,没有切实工作经验,导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就业指导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5.课程考核简单,不能体现教学要求
目前,在《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考核中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虽然能采用课程考核,但是还缺乏系统性。多理论考试,少实践能力考察,即使有实践要求,教师也不能全程考核,实践效果甚微。
二、如何做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1.分阶段进行针对性教学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课程特点,我们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时期,把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分成3个教育阶段:第一个阶段,学生刚刚入学,工作重点是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启发教育学生爱校、爱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第二个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具体标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在学生有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重点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变教学方式,把传授式教学转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注重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交流过程。比如,教师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辩论,最后得到相对较完善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改变学生学习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前面讲了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现状是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习惯被动接受教育。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当前现状,给学生分析,然后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表达,无论表达的正确与否,都能让他感受到表达出来后的那种愉悦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真实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产生“想学”愿望和“要学”行为。
4.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思政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理论,还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体现在专业教师方面,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方面的知识,更要把把本行业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5.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加强过程考核
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要建立本课程考核标准,其中,把过程考核放到重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注意学生的思维表达,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是否能够把理论知识落实到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等等。不能凭一张试卷或者几篇论文来判定学生本课程的成绩。
三、总结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可以采用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想要上好这门课,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规律、找到新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若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兰州学院学报,2009,(3).
[2]王秋夜.对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西部科技,2009,(24).
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思”,要打破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关系,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建设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成为实践问题的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创造和再创造的场所;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并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清自我目标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1)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即程序性知识、提问、行动和反思的过程。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知识去分析、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并付诸行动,通过反思进一步积累经验,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反思,即回顾、思考、探索问题核心,赋予经验意义和解释,它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2)学习型组织。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界定了“组织学习”概念,并提出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高级发展阶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深化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组织成员是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修炼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既基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又与大学教育应承担的创造功能暗合。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高职院校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关注整个过程,通过与学生分享教学设想,使得学生对课程目标和他们的研究目标做出回应,努力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目标。师生共建的学习型组织尝试建立共同目标,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具备注重学习与反思、鼓励平等交流、开放进取、激励创新、强调行动的特征,通过持续的自我超越、不断改善的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交流、梳理与整合,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个人内隐经验的外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其中教师与学生的问题“交流”应是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交流、质疑与反思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某些问题,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且比传统教学法下的学习能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因为与具体问题情境相联系的理解将以更便于提取的方式存储于人脑中。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
现在,团体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既缘于团体在社会组织的实际作用,又缘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是建立在教师具备课程意识的基础上。课程意识是影响教师课程教学行为的核心因素,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有研究表明,高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即教师对自身的课程意识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课程意识状况有显著差异;相对于教师的看法,学生对教师课程意识状况的评价明显要低一些。高职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首先应具有课程意识,即教学中的实践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研究意识、权利意识和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并组织教学。
课题生成与分组,凝聚团体心智模式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态,教师可交替采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组建学习型组织,把学生组成小组是一种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组员人数以5人为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讨课程范围内感兴趣的话题,生成讨论课题。教师一方面要确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将独特且有价值的经验、体验有机融合于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构建研究主题,尊重且给予学生选择权,即学生有权表示拒绝和反对。这一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心智模式,加以检视和改善,从而改变心中对于问题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在与教师共同寻找教学途径的过程中凝聚团体心智模式,在课题生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另外,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粗略翻看教材,实现新旧知识的初步联系,使学生既能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又能在学习和讨论中实现认知结构的更新,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案例学习、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创造性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强调行动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的结合,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互动,共同在案例讨论中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而讨论案例的过程也实现了这样一种愿望:让学生学习聆听他人,师生一起思考,形成学习愿景和创造性学习。因为案例讨论的行动促使学生思考,思想的碰撞又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愿景,最终形成创造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尊重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共同愿景的形成。另外,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重视隐性备课,注意个人学养的提高,要广泛阅读,积累有价值、有争议、新鲜有趣的案例。
建立提问互动、合作学习机制,鼓励通过交谈和实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被要求形成遵从的思维方式,学生相应减少了主动提问的行为。发现并提出需要探讨的实际问题是行动学习法的关键。第一步往往是学习小组成员直接提出自己在思考案例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难题,之后小组成员进行交谈,可以在讨论中相互质疑,以发散的多样化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展开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流想法。由于团队学习需要练习,教师应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以及充分的信任。学生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高度信任感的气氛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间,教师担当“过程顾问”的角色,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教师对发展动向的引导、学习团队的互助、伙伴关系的建立等在这一阶段都十分重要,这一过程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学习型组织结构的稳固和良性循环。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保障。
通过反思与系统思考,进一步积累经验反思、探询是深度交流的基础,行动学习理论更强调反思。系统思考和反思能让学生看清结构与形态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惯用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效,以及效果较高的环节可能存在何处。系统思考是一种从整体看问题的思考方式。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探寻,师生依据整合的建议和思想提出完善的方案,而当方案再返回到团队实践活动中时,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思想与实际操作互动的过程。师生不断地获得经验,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提出修正方案并实施,直到问题得到更满意的解决,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在团队活动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课堂讲解与小组互评行动学习理论强调行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在行动中实践和巩固。对于较难解决的复杂问题,可采取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教师强调组员彼此用心聆听,激发组员智慧,倡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完成后,安排各小组成员在下一节课利用5~10分钟讲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他小组成员针对他们的讲解提出针对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辅导者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畅所欲言的环境,通过小组交谈及讨论使之更具建设性,进而引发深入的群体学习。
实践活动环节中的学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活动、院系学生活动、党团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月、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等,进一步锻炼学习型组织成员的能力,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与补充,养成组织成员共同的整体性思考与行动。在行动中学习是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行动不仅是“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习机制的纽带。教师指导下组成的学习团队共同讨论问题,互相提问,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完成目标。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成果总结,同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行动中的反思”以及系统思考。这样的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又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这样,教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不止于传统的传、帮、带,而是形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这种有效机制下产生的创新,既是个体的创新,也是集体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斯坦伯格.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王静静.大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陈曙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5]麦金太尔.教师角色[M].丁怡,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要求 篇五
只适合11自动化,11工管1、2,12建筑、12机制专、11材料物理。具体考核要求如下(平时占50%,期末考核50%):
一、本人严格按照规范格式及内容要求拟写500-800字左右的自荐信,内容要求大致分三段,包括:
1、说明本人基本情况和求职信息的来源
2、说明应聘岗位和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理由
3、简单回顾自身经历,介绍自己的潜力,并表示希望得到答复面试的机会等
二、以手写的方式独立完成,不照抄同学或照搬网络范本,发现考核成绩为零分;
三、自荐信上务必在左上角写上班级、姓名及学号;
6.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篇六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论 文)
专业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设计)
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
摘要: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得到一定好转。因此,学习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压力;形势严峻;思路狭隘;有效筛选;讲究方法;调整心态。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huge for employment, advers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but as the economy recover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will also be improved.Therefore,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form the rational job-hunting mentalit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s: employment pressure;situation;thinking of effective screening method;narrow;
stres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目录
一、明确方向,合理定位,不再优柔寡断
二、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切勿画地为牢,自我局限
三、有效筛选招聘信息,切勿漫天撒网、大海捞针
四、讲究求职方法,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战则能胜
五、调整心态,从容应对挫折,要屡败屡战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得到一定好转。因此,学习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学期就业指导的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在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老师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化被动为主动,让我们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东西。
作为全国高等高校的大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就业指导课正好为我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整个指导课中,我总结出了作为应聘者,应该具备或者注意以下几点:
方亮: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明确方向,合理定位,不再优柔寡断
无论作何打算,大学生都要对毕业后究竟是继续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还是求职就业等进行必要的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决定求职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现在必须要对自己的就业地区、求职领域、应聘岗位、薪酬待遇等因素加以思考和判断。尽管许多选择都有各自的诱惑力,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因此,尤其是要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扬长避短、有所取舍。在职业选择的岔路口,优柔寡断、盲从和趋众,除了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付出大量的无用功外,还很有可能使你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丧失了其他较好的机会。
二、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切勿画地为牢,自我局限
不少同学受思维方式的局限,思路狭隘,总是习惯将自己就业思路局限在就读学校、所学专业等传统的就业领域之中。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在这种狭隘的就业观念支配下,一些同学往往会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不少就业机会。一方面,不同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同样可以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搭建舞台;另一方面,除了一些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岗位外,很多招聘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
尽管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很多,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多考虑的因素便是职业能力和素质。可以说,能力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因此,大学生在眼下阶段的就业求职,更应突破自己所学专业传统就业领域和学校所在地域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和领域去发现就业机会,去求职应聘。
三、有效筛选招聘信息,切勿漫天撒网、大海捞针
新春伊始,各种招聘会接踵而来。经常见到很多毕业生抱着简历,逢会必投,在各个宣讲会、招聘会之间“赶场”。应该说毕业生主动求职是值得鼓励的,但必须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受别人的影响,跟风求职。从上述案例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求职并非“赶场”所至。
应该说,参加招聘会是毕业生应聘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是能与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能透过呆板的职位说明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信息,同时,也能了解到相关职场和行业的有关信息。然而招聘会也存在信息繁杂、针对性差等不足之处。因此,大学生应当在客观分析自己就业意向基础上,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对方也有相关招聘需求的企业和单位去应聘,从而避免求职时的漫天撒网,无所收获。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设计)
尽管网络上招聘信息鱼龙混杂,一般来说,各级、各地政府人才网站、高校自办的就业信息网,以及一些国内较为知名的商业人才网站的招聘信息比较可信。从成功求职的同学经历看,大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就业信息。因此,定期浏览各地官方、校方及有关方面的求职就业信息网站、保持畅通的联系方式,应该成为毕业生求职务必养成的良好习惯。
四、讲究求职方法,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战则能胜
在有效筛选求职信息的基础上,毕业生应当对自己心仪的招聘单位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如招聘单位的文化、发展前景、适合自己的招聘岗位、招聘的具体时间、方式与地点等。通过对招聘单位有关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准备有针对性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通过要求的方式,如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电话、主动上门应聘等多种方式与招聘单位负责人联系。在应聘材料投出一周左右后,可以主动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给对方确认一下材料是否收到。既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求职诚意,也可寻求获得进一步笔试、面试的机会。
要善于利用各种可用资源,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会设有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院也会有专门人员负责就业工作。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要主动征求有关老师、同学乃至家长、亲朋好友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先于自己走向工作岗位的学长们的建议也不容忽视。
五、调整心态,从容应对挫折,要屡败屡战
职场求职一次面试即大功告成,对当今毕业生求职来说,应是可遇不可求的。求职中遭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从此消沉,逃避求职就业,那样今后有再好的机遇到来,也都与你无缘。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要能经得起挫折。不管你多优秀,准备得多充分,你都仍然有可能遇到失败。这时,你更要沉着冷静,有足够的胸怀,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思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想必大家应能理解。也许,本来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挫折也有可能是一道分水岭。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有人却一蹶不振。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毕业后就业的压力,对于已经大三的我,我给自己做好了规划,首先我会扎实的学好专业知识,毕业之后不是进入人才市场供社会的挑选,而是我来挑选公司;其次,我会参加国家司法考试,让自己有一块强硬的敲门砖。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己会取得成功。因为我有梦想,并为我的梦想不懈奋斗着!
7.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一、当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被边缘化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就业观, 认识自己, 了解职场信息, 掌握求职面试技巧, 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尽快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同学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目前, 多数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对就业指导课重视程度不够, 尚未充分认识到课程在促进美术类学生就业率, 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些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并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 或者虽然纳入教学计划, 但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下一种非自觉的行为, 并未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研室, 也未设置系统的教学大纲, 课程定位不清楚, 缺乏相应的师资选聘和培训制度, 未设立与课程配套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 鲜有高质量的教学教改研究, 课程随意性很大, 缺乏必要的规范, 有些高校仅将其设为选修课, 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 课堂出勤率不高, 很多的美术类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只是应聘前的包装课,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大部分美术类学生在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 对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 不重视, 不认可, 学生去上课只是为了赚学分, 课程没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用性, 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就业特点和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直面和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 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内容, 才能实现课程的独特价值。美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 “综合素质不高, 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强, 求职技能生疏;自我期望值较高, 心理抗挫能力不强”。【1】目前, 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多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授课内容多是对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帮助学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笔试、面试能取得成功, 学校开设这门课程, 主要目的仅是提高就业率, 完成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就业指标, 缺乏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缺乏个体针对性和专业针对性, 忽略了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忽视求职心理调适和求职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此外, 美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比较强烈, 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的比例比较大, 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没有针对这一特点, 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指导, 个别高校或学院即使开设, 也仅体现在创业理论的传授, 缺乏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传授和指导, 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浓, 创业能力和水平缺乏。
(三) 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
教学形式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很强的课程, 强调学生参与课堂, 强调互动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相比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授课方式, 该课程更需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现场、参观企业、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 目前, 美术类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多数还是课堂“填鸭式”授课形式, 课堂教学中, 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缺乏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缺乏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及美术类学生目标行业特点的职业选择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探讨、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形式理论化, 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 导致课堂教学和实际需要“两张皮”现象, 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走进招聘会, 亲自体验求职过程, 或走进企业, 切身感受职场氛围, 课堂上, 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企业管理人员、人事工作人员或校友的现身说法, 因此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 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课程内容陈旧, 有效信息量小, 学生仅能从课程中获取关于求职礼仪、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理论性知识。
(四)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 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需要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 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 了解用人单位情况, 掌握人才需求信息”。【2】该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 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然而目前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职、稳定的师资团队, 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多是由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 他们曾直接从事过毕业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丰富, 但是缺乏相关理论基础和企业工作经历, 缺乏创业实践经历, 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用人标准等很难有透彻全面的理解, 整体素质与课程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 同时, 这些现有师资经常忙于事务性工作, 很少能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备课和相关研究工作;另一方面, 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实践性教学,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比较模糊, 授课教师评职称困难, 直接影响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 学科归属不明确等问题, 就业指导任课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战培训, 这些因素导致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课程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经验教学阶段。
(五) 课程体系不健全
学生大学四年学涯都是在为求职做心理准备, 知识铺垫和能力积累,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与此对应, 就业教育也应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作, 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抓起, 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 内容应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知识, 形成长效教育机制。目前, 多数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并未被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贯穿于大学期间, 课程体系不完善。就课程开设时间而言, 就业指导课程只在大四开设, 课时数偏少, 学生在大一接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但是缺乏大二大三阶段学生职业规划的跟踪调研和阶段性就业指导, 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要;就内容设置来看, 课程一般仅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 就业指导课程重求职技巧培训, 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属于学生求职前的“突击课程”、“包装课程”和“应试课程”, 属于“季节性快餐”, 仅能在学生毕业前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服务, “没有触及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树立和职业素质准备等深层次问题”, 【3】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 课程设置个性化
学生毕业去向不同, 对自身和职业世界的认知水平有异, 现行就业指导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应朝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调适课程设置,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才能真正迎合求职市场, 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个性是艺术的生命线, 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 美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 个性开放, 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 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 人云亦云, 崇尚个性和独立, 因此, 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中, 任课教师要充分研究美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就业实际情况, 分析他们的生涯发展要求和发展水平, 实施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 采取就业意向分组讨论、实习工作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就业讲座等灵活多变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 针对学生的个性需要, 尽量小班教学, 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巩固和促进教学效果, 课程还可以辅以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 解决学生个体的疑惑;任课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生涯档案, 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 督促学生适时调整求职目标和就业去向, 并为求职目标做出实际行动。
(二)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搭建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不但能解决自己的毕业出路问题, 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而且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吸纳其余毕业生就业, 即便学生毕业后不走创业之路, 包含首创精神、冒险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创业精神对美术类学生岗位成才也十分重要。崇尚自由的美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之路。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课程设置缺席、创业平台狭小等问题, 应高度重视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 强化创业辅导, 增强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一方面,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通过系统知识传授、典型案例分析、美术类专业创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 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 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搭建创业平台, 鼓励有意向、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 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美术培训、销售美术用品、宣传资料设计印制、开办个人工作室, 提供个性化产品如手工漆艺作品、个性化婚纱摄影等, 这些创业形式需要有经营场地, 学校应根据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 开创创业基地, 搭建创业平台, 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 为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支持, 并努力将校内相关业务交给创业学生做, 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三) 教学形式多样化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教师启发与学生探讨相结合, 形成立体就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美术类高校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资源, 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一是可以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知名招聘网站人事经理或往届校友给学生做讲座或开展“就业沙龙”“毕业展演”等活动, 融学术交流与就业指导于一体, 借助相关校外人士的现身说法正面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扎实专业技能, 提升综合实力, 更有可能通过他们推荐或引荐一些就业单位, 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是建立稳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实习基地, 畅通参观用人单位的渠道, 经常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 夯实美术类大学生专业应用与实践技能,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当前专业的技术要求, 积累实践经验, 实现美术类院系与美术市场的对接;三是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增强师生互动, 通过图片解说、精彩视频、名人名言、统计数据、权威调查、故事分享等教学手段, 采取职业测评、案例教学、模拟面试、体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认真体验, 主动分享, 促进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状态,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 师资队伍专业化
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美术类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仅限于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 师资来源单一, 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就业指导专题培训, 缺乏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 要多形式、多渠道地选聘师资。美术类院系应尝试在校内教师中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且关心学生事务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同时, 可以吸收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制定和实施就业导师聘用制度, 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 扩大师资来源。聘请对美术行业用人有深刻体验的人力资源专家、优秀的校友作为特聘就业指导导师, 定期为美术类大学生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 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还能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将企业发展前沿动态带进学校, 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 要强化现有师资培训。美术类院系要加大培训经费支持力度, 改进就业指导课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提供机会让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参观、交流和访问, 以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 分批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专题培训, 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强化培训效果, 扩展培训规模, 拓宽培训内容, 建设好保障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水准的长效机制。
(五) 课程体系全程化
“全程就业教育”, 是指“将大学生顺利就业并立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理念与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一门学科, 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就业的意识, 以及不断发展的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4】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研究美术类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水平现状, 分析总结美术类专业特点、美术类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职业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分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大一时要引导学生觉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唤起他们自主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指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认知自我, 认知职业世界, 初步确立职业理想和毕业去向, 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二大三阶段,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就业竞争力, 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相关赛事, 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等,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锻炼自己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 为顺利求职和求职后的职业适应打好基础;大四阶段, 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 传授求职技巧, 包括简历制作技巧、笔试面试技巧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等,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关于就业的报告论及, 国家要“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5】这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协调各方, 全面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建设。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 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提高认识, 深入研究美术类学生特点和美术专业就业特点, 为提高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率, 改善就业质量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摘要: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课程被边缘化、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师资专业化程度低、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为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课程设置个性化、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搭建创业平台、教学形式多样化、师资队伍专业化、课程体系全程化。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卢秀峰.提高艺术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因应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10) :22-24.
[2]史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11-13.
[3]石永昌, 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4) :112-113.
[4]费宗琴.开展全程就业指导, 主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2) :81-83.
8.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已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三个层面的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力求实现既定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学生未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参与其中。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所主要运用的教学形式,未能采用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2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知识对我们将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决策的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探索职业和工作描述,就业决策肯定受到我们对组织文化知觉的影响。[3]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
2.1 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生涯目标而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行为过程。[4]未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之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性格、兴趣、技能、理想和价值观等的认知。课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会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地思考自身,系统地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真实自我。
2.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诉求。学生将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的需要。
2.3 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培养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多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观点、消除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验证教学阐述的观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学的理想化内容逐步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策略
3.1 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其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比例,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 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拓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3 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相配合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就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就业活动所需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鸿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111
[2] 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构想[J].理论纵横中国成人教育.2009(12):22
[3] 罗伯特·C·里尔登等著,侯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7
9.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各院系:
2014届毕业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已开课,为使大家对本课程的考核有所了解和准备,经学校就业办研究并参照往年做法,对本门课程考核作如下要求,请各院系务必组织所有2014届普高毕业生完成考核工作,以作为计入1个学分的重要依据。
一、考核办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按6:2:2的比例给学生评定成绩(其中课程作业成绩占60%,考勤占20%,实践占20%)
(一)课程作业要求:
1、形式:撰写文章一篇,题目自拟。
2、内容:紧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结合自己求职就业的实际情况,内容可以是心得体会、求职经验、求职路的设想、求职前景展望、职业生涯规划等。
3、体裁:记叙文、论文、杂文、散文、随笔均可
4、字数:不少于1500字
5、其他要求:
(1)打印或手抄版本均可。如是打印版本,一律用A4纸张;如是手抄本,一律使用20x20或15x20的格子纸书写,字迹工整。
(2)作业文本上必须注明专业、姓名、学号。
(二)考勤要求:本课程总课时为16学时,凡缺课超过总课时数1/3的,不能参加本课程考核,请任课老师做好考勤工作。
(三)实践课要求:根据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16节,其中15节课为理论课,1节课为实践课,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践课教学内容体现为组织学生参加我校举办的招聘会,故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届时请各位毕业生到签到处交一份求职简历(规格统一为一张A4纸),以作参与就业实践依据。
二、评分办法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文章质量评分,结合学生考勤情况和实践参与情况,按6:2:2的比例评定学生本课程的成绩,并登记在成绩表(见附件)上,成绩表应体现“作业成绩”、“考勤成绩”、“实践成绩”、“总成绩”四项成绩,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加盖系公章的成绩表和2篇优秀文章交到就业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就业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三日
附件
10.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课和翻转课堂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及教学实践改革趋势。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高职高专提出“创新发展”建设要求。慕课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为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效果,借鉴慕课技术的优点及特点,将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新兴教学模式引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当中,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就业指导教学课程改革及资源平台的构建、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的效果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慕课;高校;就业指导;改革研究
一、幕课的内涵及特征
慕课是新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的教学资源,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学习课程,是面向公众,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之间互动过程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短视频等新媒体为媒介,将课程中知识点或技能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按照内容分层可视化方法封装各种媒体元素,生成微形式、微风格的互联网教学资源。慕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慕课教学模式及理念的产生,也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视角。
二、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现状
就目前而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升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推动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境域一直都限定在传统的课堂上,而传统的教学特征也是由教师带着知识传输给学生,先教后学的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参与程度不高,教学内容受限,教学系列创新性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最大的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上的作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型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而慕课及翻转课堂、跨界课堂等近期热门并受到学生喜爱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三、慕课模式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革与实施
(一)采用分模块的方式进行教学课程设计
随着大数据与计算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人工智能的物质生产方式,互联网与新媒体个性化与自主设计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也面临着改革。就业指导的慕课形式可以分模块进行:对大一的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和职业认知教育,对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目标定位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设计的指导。大二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行培养及指导。大三对同学进行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宣讲、面试要点指导及毕业生派遣工作等内容进行讲解,着重解决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慕课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好地重构教学程序,使学生在课程上更加侧重的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体验与消化。
(二)组建就业指导上课老师进行团队制作慕课工作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由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提供专业的摄影团队、具体的后台制作专业人员。分别组建团队对就业指导慕课教学知识点进行PPT内容设计、录制,每个版块团队由3-4名任课老师组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资料收集、研究,进而制作成为慕课课程,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成审核小组进行审核,对慕课的课程设计进行严格的把控。通过资源的共享,学生课前主动将教学视频提前消化,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还可弥补就业指导课时较少的问题。除此之外,课程团队除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外,还应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持续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保障线上线下教学的正常有序运行。
(三)就业指导慕课资源平台的评价模式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就业指导慕课资源平台,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导,该资源平台功能主要有慕课资源共享及评价平台。慕课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所以平台设置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必须对课程进行评价或者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反馈意见。在平台中由专业任课教师对问题作出解答、反馈、讨论等,及时开展在线指导与测评,保证师生间能充分地互动和自主式与协作式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体系化、一站式服务。
四、结束语
1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全程体验式教学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75-0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系统性,要改进方法,并引入多种教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将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有利于提高其教学效果和学习的成果。
一、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
所谓“全程”,就是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全部时间段,甚至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所谓“体验”,就是引导学生以身“体”之,用心“验”之。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被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及规律,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以“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亲历过程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主动去体验,积极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接受。
二、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调查访谈,知己知彼,规划好职业生涯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点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只有明确自身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有条不紊地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进,才能实现人职匹配的就业。
1.多方访谈,了解自我
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是要知己,也就是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气质、能力、特长、情商、智商等。知己不仅利于规划职业生涯,还利于实现人职匹配,易于挖掘自己的潜能。笔者在讲授“自我认识”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剖析自己,具体做法是:一是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做相关测试题来评价、了解自己;二是他评,就是让学生和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交流,通过他们的评价来进一步把握自己;三是系统测评,就是通过专业的测评系统来帮助每一个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和测评自我,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
2.社会调查,了解职业和社会
在讲授“职业认知”和“环境认知”等知识点时,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人才市场的调研中,调查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了解对应职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实际需求和职业所需要的素养、知识、技能,进而了解社会,把握市场。
在引领学生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撰写以“我想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为主题的调查报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范畴,便于他们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社会实践,体验职业角色,提高就业能力
在讲授“就业能力的提升”的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见习、实习中,在“三下乡”的志愿服务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事具体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样可以锻炼提升他们的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
1.通过见习、实习,提高专业技能
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都是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单位工作,进行“零距离”的实战锻炼,是学生把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真刀真枪地运用到工作中,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讲授“专业技能”的知识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来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在单位的见习、实习,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的工作中,去检验、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如,到学校实习的学生,通过授课和管理班级,他们的备课能力、授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等专业技能有了绝对的提高和进步。学生经过实习,使得他们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场人,毕业后,容易融入社会,利于就业。
2.通过“三下乡”等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提升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
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视野,锻炼技能,拓展综合素质。在讲授“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三下乡”等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锻炼和提高了表达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学生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求异的能力;在和同事、同学等合作共事的过程里,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明白了责任心的可贵,工作中的每一次收获都让他们理解到工作中的主动和勤奋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工作的喜悦也使得他们更加自信和自立。
社会中的磨练,工作中的锻炼,使得学生体验到了职业的角色,在亲身体验中,潜移默化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零距离接触创业者,体验创业,提升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业力是就业课的重点和着力点。在讲授“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点时可以通过“零距离”接触创业者的体验式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和创业常见问题及对策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1.树立创业的榜样,宣传典型的人与事
在教学中可以树立创业成功的榜样,特别是以本校、本系、本专业的创业成功者作为典型榜样,且大力挖掘、宣传他们创业的先进事迹,运用他们的事例来教育、影响、感染学生,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
2.案例教学,分析创业者
在教学中,选择和利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创业者创业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际案例进行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然后生生、师生间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在彼此的研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还可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创业者的不同创业之路中汲取他们创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3.聆听创业者的讲座,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心声
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来做创业讲座,让学生面对创业成功人士,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之路和创业中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创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学生就自己关心或疑惑的问题和优秀校友进行交流。在聆听中产生共鸣,在交流中茅塞顿开,在思考中受到启迪,从而使得他们树立创业自信心,强化了创业的内驱动力。
4.创业基地实习,目睹创业实况
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到创业基地参观、见习、实习,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触、亲身经历中了解、理解、把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和创业的过程,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激起自身的创业激情和欲望。
5.自己创业,亲历创业之路
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如,成立网店、建立家教或培训中心、组建咨询工作室等,在创业中,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充实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的能力、增强创业的自信心,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模拟或实际招聘中,体验求职过程,提升就业成功率
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需要搜集、收集就业信息,撰写个人求职简历和求职信,面试中需要相关的面试技巧和艺术,择业中的得与失需要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去调适。这些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或实聘的方式去引领学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握、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1.模拟招聘
在教学中,利用实训室创设企业招聘的仿真环境,组织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应聘,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应聘的实际流程,使得学生熟悉招聘、了解招聘,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模拟实战的锻炼,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应变能力,从而增强实际应聘能力。
2.应聘各种社团和各级干部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这个小社会来历练学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去了解各种社团和校干、系干、班干的具体职位和所应承担的职责,以此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引领他们去撰写应聘社团等的自我介绍,以此提高他们的撰写简历的能力;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爱好、能力、特长去应聘各种社团等,提高他们面试的技巧;教育他们如何面对应聘各种社团的得与失,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3.参加招聘会
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各种招聘会,如学校每年一次的大型招聘会,或社会上的专场招聘会等。使得学生在实战中体验求职过程,认识自己知识和能力与现实需求的差距,促使他们在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有针对性地丰富、完善自身求职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提高求职的能力,提升就业力。
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在全程学习中不断理解知识,增长能力。由此看见,全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是完全可以操作的,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季学军.师范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现状与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04(2)
[2]周晓深,杨青查.论全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涉外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 (25)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0lSZ017)
1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二
一、交互式教学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交互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
教师通过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课堂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着教师给予的特定任务而展开。交互式教学法吸收了其它教学流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将交互式教学植入就业指导课程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互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潜力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心理呈现出认知结构不稳定、程度较复杂等特点,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完善。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正确认识自我,但是也存在着认知的绝对化和认知偏颇,过分的概念化和泛化的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其表现多数为“从众”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接触较少,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途径单一,导致人际交往关系的认知产生偏差,其表现多为“抱团”行为。这些现实情况都会成为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的阻碍因素,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交互式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反思、感悟与升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悟,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二)交互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交互式教学强调在一中和谐的、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关注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完成给定的任务,达到做成某事,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台上演唱“独角戏”的模式,把学生的经验、活动放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位置上,这种富有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交互式教学活动贴近真实生活,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一方面,学生接受教育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学校的开办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生活为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其中就业指导课就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在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中,这也就体现了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认知、个人情感和意志力的有机结合,在交互式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任务提出、目标实现均转化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才能有实际指导价值,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协作、创新的主体。
二、交互式教学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操作流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交互式教学就以萌芽催生,它强调教师应立足于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此外,交互式教学还应注重吸收传统教学流派的优点,教学的全过程围绕着特定的任务而展开,学生则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全过程,并建构起以“情景设置——主体探索——评价互动——迁移感悟”为学习体系的教学方式。
(一)教师与教材的交互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活动则依赖于相关的教学内容实现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完善的内容;在优化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成作为课堂中“教与学”的重要实现要素。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进行学习,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给予其提供指导和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的关系,构建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同时教师通过事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过程。具体过程:一是设置疑难的情景模式,二是让学生自行探索并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帮助学生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针对这些疑难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通过小组分享验证或者修改假设。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其体验的愿望与需求,引导其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其情感,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学生与教材的交互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必须从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处得到巨大的支持,通过显性交互资源和隐性交互功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对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进行重组、挑选,从不同侧面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不论是在线上线下、课堂或课后都能搜寻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教材内容。
(四)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在交互式教学中,学生能从给定的任务出发,经过探究、体验、感悟、反思等环节,使学习不再仅仅是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穿越了空间的界限,学生不再依附于给定的教材,可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景,使学生与学生协同学习,共同置身于某种的氛围中,实现学生能力与生命的同步发展,体会学生间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共同探究真理中学会学习、感悟学习。
三、交互式教学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交互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开辟了自由天地,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项式听课模式,但是教师也并不是因此而无事可做,袖手旁观,对学生一不管,二不教,放任自流。
(一)以学生获取知识为其发展为主
交互式教学在传承传统的教学优点和教学内容后再去制定教学任务,教师在这种认识的背景条件下,制定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将具体内容与现实学生的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它首先需要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究竟需要发展到什么水平,达到什么目标,然后根据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思考再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适当的教学经验、适当的教学任务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任务设计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交互式教学的任务设计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这就要求要贴近生活来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技能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生活中的某种氛围中,从而让教学真正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平等独立
在交互式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教师只能居于引导地位,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均是灵活多变的,教学的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围绕着为学生服务为宗旨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立且平等的关系,教师侧重于引导和点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师生间也是共同合作探索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后发表不同的意见时,这种师生的互动、体验学习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合作意识、民主风范也会对学生尊重他人意见、自我角色的定位、努力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要:将交互式教学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本文从交互式教学的意义出发,侧重论述了交互式教学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具体操作,详细分析了“情景—交互—体悟—评估”四个具体操作流程,并指出在交互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运用
参考文献
[1]罗静.基于体验学习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以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1,第32期.
[2]李蕾.浅谈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郁建兴,瞿志远.就业能力理论及其中国应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9.
[4]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13.单片机课程设计指导书(学生) 篇十三
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
一、设计任务:
1.1 设计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用仿真软件设计,要求有5V电
源,8个LED灯,12MHZ晶振,完成流水灯的仿真。1.2外部脉冲自动计数,自动显示。
1.2.1设计一个255计数器:0-255计数,计满后自动清0,重新计数(在数码管中显示)。
1.2.2设计一个50000计数器:0-50000计数,计满后自动清0,重新计数(在数码管中显示)。
1.3 设计一个出租车计费系统:
起步价为5元(2km以内),2km后,0.8元/0.5km;要求每500m刷新计费一次,在8位数码管中,前3位显示数码管显示里程数,后3位数码管显示价钱(角,元,十元,百元)
1.4 单片机最小系统实训板的设计。(要求采用PROTEL完成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二.课程安排:
17周完成设计任务(1.1-1.2)的程序设计以及软件仿真 18周完成设计任务(1.3-1.4)以及所有设计任务的硬件实现
三、单片机最小系统硬件资源介绍:
※89S51单片机; ※6位共阳极数码管;
※段码驱动器74HC573,位选译码器74HC138; ※4路独立式按键; ※外部晶振电路;
※ISP下载接口(In system program,在系统编程); ※DC+5V电源试配器(选配); ※ISP下载线(选配)。
单片机最小系统实训板硬件资源分布见图1元件布局图和图2电路原理图:其中P1为外部电源输入座(DC+5V),S8为电源最小系统的电源开关,E1和C3为电源滤波,去耦电容。D1为系统电源指示灯。J2为ISP下载接口,S7系统复位按键。CRY1,C1,C2为外部时针电路。IC1为89S51(DIP-40),左上角为第一脚。PRE1,PRE2。为上拉排阻(阻值4.7k—10k)。J5,J9,J6,J10分别对应单片机的P0,P1,P2,P3口。便于二次开发。6路共阳极数码管动态显示电路,P0口通过74HC573(起驱动和隔离作用,让电流通过74CH573流入公共地),来控制数码管的8路段码,P20-P22通过74HC138译码器(使用其中的6
路)控制数码管的公共端(中间还有三极管做驱动器)。这样设计的理由:为了保证该单片机最小系统的二次开发的资源充足和合理性。如果单只做一个动态显示电路,可以省去74HC573,和74HC138。
图1 元件布局图
图2 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
四、设计思路:
1、255计数:255可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故本设计可直接采用可以重
装载的计数器T1模式二进行计数。然后对TL1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二进制---十进制转换:首先TL1的内容除以64H,所的商就是十进制的百位,然后用余数除以0AH,所得的商就是十进制数的十位,余数即相应的十进制的个位。接着将相应的十进制数进行译码,并在LED数码管上显示出来。每来一个脉冲其显示的结果加一,直加至255然后T1重新开始计数。
图3 255计数程序流程图2、0-50000计数:
思路1:由于DIV AB指令中A、B均为8位寄存器,因此255二进制转十进
制计数的方法不能用于0-50000的循环计数。可根据TH0(T0计数)或TH1(T1计数)中的内容为多少进行256累加,因为TH0或TH1中每一个二进制‘1’代表十进制的256,再和TL0或TL1按前一步二转十的方法转换得到的百、十、个相加,即可完成16位二进制转十进制。
思路2:置TL0或TL1的内容为0FFH,这样每来一个计数脉冲,TL0或TL1的内容就会溢出回零,只要通过指令判断TL0或TL1的内容是否为零,为零则70H(个位)加1,70H(个位)逢9进一,71H(十位)加1,十位个位为99进一,72H(百位)加1,以此类推,可实现0-999999(只有6个数码管)的循环计数。
3、出租车计费:
在上步的基础上,每1个脉冲当作1公里(可自己设置几个脉冲1公里),5个脉冲,数码管显示05.0 005,前3位金额,后3位为里程,超过5个脉冲,里程加1,金额加0.8元。难点主要在于计费金额的显示,可将初值置为50,其中十位调用带点的字型码,即显示05.0,超过5个脉冲,里程加1,金额加8,由于十位是带有小数点,即可实现金额加0.8元。
五、设计报告要求:
1.要求完成所有的设计任务,并且将仿真的效果截图贴在设计报告中。2.写出所有的程序,关键部分要求写出注释 3.写不少于1000字的设计心得。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大学语文课程作业指导12-17
南京大学网络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08-25
贵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09-18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08-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纲09-27
太原理工大学课程教学大纲08-22
大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09-29
课程教学评价常见问题答疑-中国海洋大学10-10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