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精选15篇)
1.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一
其实自己最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网站优化外链方面的文章,记得外链在2013年之前一直是seoer热议的话题,最近随着百度各种白皮书的发布,站内优化是当下很多seoer热议的话题,这能否说明外链没有任何意义了?网站外链不发可以吗?如果要发那究竟应该怎样发布呢?好,咱们闲话短续进入今天主题,当下网站优化外链怎样发布才能真正提升关键词排名?
第一,外链的目的在于推广和帮助用户,为什么这样讲呢?很多seoer在进行网站外链发布的时候,一切以网址被搜索引擎收录为依据,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牛皮癣似的外链,见缝插针只要能够发布的地方外链无处不在,但是当下这些发布方式早已成为历史尘埃,百度的绿萝算法早已针对这些低质量的外链进行了有效的屏蔽,作为seoer谁也不希望自己发布的外链对于自己网站没有任何价值吧!所以,当下我们发布外链一定要明白其目的,外链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进行网站推广和服务用户,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网站上线之后,在用户体验和网站内容质量和网站结构质量都比较高的前提下,我们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用户为了让更多的用户了解我们的站点,这个时候推广是必须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所以我们外链的发布仅仅是为了让更多有需求的用户了解我们的站点,我们的站点能够很好的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抱着这样的目的进行外链建设,这样的外链才是提升排名最好的方式,反过来,一些论坛签名、博客留言、见缝插针的在软文中插入锚文本这些外链试想是否是在真心推广我们的站点呢?这些外链明显就是为了外链而外链,这样毫无价值的外链对于网站排名提升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外链发布获得流量是外链建设的重中之重。上一点我们说了外链建设的目的,第二点主要谈论的是流量价值对于网站权重的影响,也就是外链发布获得流量是外链建设的重中之重,当下随着百度算法的不断升级,点击量和访问页面是百度分析网站质量的参数之一,作为站长我们要想方设法的扩大网站曝光度,增加外链的点进流量,常见的方式有发布高权重的软文,带来大量的阅读和传播,你文章被认可的同时,很多seoer都会点击你的版权链接进行访问你的站点,这样我们外链建设的目的就达到了,最常见的做发就是很多seo类的博客,自己写作的优质文章,发布在博客上注明版权链接,并将这些文章发布在A5、seowhy等等高权重平台之上,当用户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不经意间访问我们的站点,这样外链获得流量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外链的真正价值也就随之体现出来了,
第三,用页面价值吸引用户点击获得自主转发。很多朋友自己网站上有价值的东西寥寥无几,但是整天仍然拼命的进行自主的机械式的外链发布,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高权重的外链一般是别人主动自发的推荐的,而不是自己的自我标榜,我们仍然以seo类博客为例子,作为一个专业的seo博客,你的文章质量真正能够吸引到用户吗?你的观点是否比较迎合当下seoer对于优化难点问题的需求?一般来说,优质的东西是大家共同喜爱的,但是有人说了,别人转载不带版怎莫办?笔者要说的是,十个人转载你的文章哪怕有一个人带上版权链接,这个链接权重对于关键词排名的价值可以以一当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提到的高权重外链一条要胜过几十条的垃圾外链,原因就表现在这块,作为站长我们要不断提升我们的内容价值,让用户帮我们自主传播这才是外链真正能够提升网站权重的核心,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是投票都能提升网站权重,所以自己拼命发外链,自己主动发布的外链绝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点seoer应该非常清楚。
最后,笔者总结一下,以上三点笔者主要以当下百度对于网站外链建设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外链建设一定是自然、平稳的外链所在的平台一定是权重非常高的,高权重的外链是具备流量价值和点击价值的,但是外链建设我们必须注意根本的一点就是一定是为用户服务的,网站内容价值和外链推广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要在把握站内质量的基础上在进行外链操作,这样才能真正帮助网站迅速提升网站权重,好,以上文章来自 www.xki.com.cn 原创首发站长网,转载请注明笔者版权链接,谢谢合作。
2.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二
大学生就业率是一个铁证:很多初中甚至小学学生的家长就已对孩子将来上不上高中产生了迟疑:三年高中生活枯燥、劳累, 而且不仅学生累, 整天奋战在题海, 学生家长也累, 累在替孩子捏着汗, 孩子三年学习中的健康、心理等诸多问题成为家长们茶余饭后甚至工作期间的中心话题, 而最后好容易孩子上了大学了, 欢呼雀跃后的三年或四年, 孩子的就业又成了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远比不上熟练工人, 如此说来, 高中乃至于大学的教育岂不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如此恶性循环是否值得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 百人百种个性, 所以教育要成功首先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有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只有个性才能影响发展个性, 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就是一个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等等。有独特的教学个性, 教师是幸福的, 因为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学生也是幸福的, 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享受。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条件,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
那么, 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才能形成呢?
笔者认为宏观上分成两大块:教师主观的努力和客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中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等, 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一、教师主观的准备
1. 广泛的知识储备
教育界的前辈于漪老师曾把知识和水相比,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储备一桶水, 而且这水应该是活水, 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比如, 学生作文里会出现“卡哇伊”, 你要知道孩子们熟知的各种日本动画片;学生作文里写到一些电玩的名称, 你要及时利用网络查询;学生和你说“越狱”, 你要及时探询高手;你要得知道韩寒、郭敬明, 你要了解足球、篮球、乒乓……新一代的学生伴随着先进发达的科技成长起来, 他们涉猎之广几乎是你无法想象的, 稍有不慎, 你就得沦为“out”一族, 心态各异的学生有时可不会和你“客套”。宽广的知识面对培养教学个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关键时刻你才能“hold”得住。
2. 放得下的架子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学习不理想, 常考倒数, 有时早晨到班不早自习, 而是吃早餐, 老师提醒他, 他只当耳旁风。中午其他同学在教室休息, 他却常在篮球场挥汗打球;晚自习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看散文, 看小说杂志, 白天的功课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我指出, 他依旧我行我素, 如果开始和他讲道理, 他就会很不耐烦地打断你。原因何在?从小娇生惯养自不必说, 多次的学习“失败”更是让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样的孩子, 我们应如何教育?你对他说教, 他不爱听;你觉得话被他打断很没面子想和他发火, 结果会如何?只能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 尤其是对其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消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红烛, 歌颂教师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国家为了尊师重教设立了教师节,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得时时高高在上, 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放得下所谓的面子, 适时适当地幽默一下, 未尝不是一种树立威信、赢得尊敬的渠道。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正是幽默艺术的机智性、娱乐性, 让教育有了寓庄于谐的特性。特级教师于漪提出了努力把课上得情趣盎然的观点。魏书生明确主张, “让每堂课都有学生的笑声”。放下架子, 宽严有度, 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让学生“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3. 专业理论的准备
有人说学样是“铁打的营盘”, 学生是“流水的兵”。此话不假, 正如歌中唱的“守巢的总是你”, 像所有职业一样, 时间长久了, 工作者就可能对工作失去“新鲜感”, 开始疲沓, 教师更是如此, 几个循环下来, 就可能觉得自己可以了, 上课不用带教材教案, 信手拈来。而一个人的专业成长应是伴随终生的, 其的成长状况决定教师教学个性的优劣。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学到老, 学不了”, 说的正是此意。只要你肯钻研, 就随时能享受知识的盛宴。
当然, 以上这些并不是全部, 教学个性还会受教师本身个性的影响。所谓“个性”, 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 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 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上。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师才能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熏陶, 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使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在老师个性化的教学个性的引导下个性化地成长, 实现所谓的高效教学。
二、客观条件的准备
这里所说的客观条件的准备, 主要指对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外在因素。
1. 学生
刚刚走上教师岗位者,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感性认识上, 可以说带着对教师的好奇与崇敬, 而对真正的教育教学工作特性难点往往知之甚少。有人说学生有时会成就老师, 此话不假。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是每个新入行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所接班级学生整体素质高, 接受能力强, 自主学习能力强, 那么你的“福气”就好了, 你会对教师工作越来越充满激情, 你会有更多余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想办法、找门道。反之, 你会为各种事情所累:教学任务因学生捣乱没法及时完成, 作业无法及时平心静气地批改, 脾气会因此而越来越急躁, 等等。
2. 家长
笔者曾遇一周姓学生, 刚接班没几天, 他便开始在课堂上随意讲话, 有时甚至出现一些污言秽语———可能是现在孩子们口头禅多了, 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起先及时阻止提醒还能起作用, 再后来就我行我素, 不但上课讲话, 还小动作不断, 看课外杂志、梳头照影等, 不一而足, 甚至衣冠不整就进教室, 导致女生都不敢抬头不敢看黑板。了解情况后得知, 该生系休学生, 休学原因基本与上述表现一致, 学习上的耽搁似乎完全没给其造成影响。究其原因, 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由于家庭状况造成的:父母离异后, 他与父亲生活, 父亲工作忙应酬多, 渐渐疏忽了对他的关爱, 这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笔者在此提醒家长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独有偶, 笔者还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从接手第一天开始, 他几乎都保持昏昏欲睡状, 早自习要不断提醒, 上课要不断提醒, 晚自习要不断提醒。反思之, 是自己这个老师教学语言不能吸引他, 是教学方法不对, 还是学科魅力不够?再深入了解发现, 原来每个学科, 他都基本如此。再了解, 是因为数学老师相当严厉, 他不敢打瞌睡。说来有些荒唐, 但笔者还是不停地反思, 不停地找症结所在。后来才了解到他每晚看小说至清晨, 而他的家长全然不知。跟祖父母生活的他是个智商很高的孩子, 每次大考前他才拼命几天也能考出还算不错的成绩, 那要是平时就能注意调节作息时间, 那么健康快乐成长便不成问题, 老师也不必一直为之纠结。在此要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 请在辛苦为孩子创造明天的同时, 抽一点空闲关注孩子, 那不只是成绩分数, 更是孩子的未来, 甚至也是老师的未来。
3. 学校
随着现代管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日趋制度化。越来越严密的学校制度, 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 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及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当今基础教育学校都普遍建立起“校长———分管校长———教导处———年级组———教师”的组织架构, 学校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及管理都是通过这一链条上传下达开展。通过逐级细化,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 从上课要遵守时间到教学方法得当, 从教师衣着要求到教学结构安排, 从板书设计到作业布置量等都有明文规定, 甚至汇编成册。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 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监控, 预防和制止教师的各种“违规”行为。当学校管理者将教师的课堂教学细化分割成若干项目, 精确对应操作规范表格中的不同栏目, 并拿着这个表格为教师的教学划定等级的时候, 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教师日常工作被深深地镶嵌在人为的程序规格之中。师生的课堂变成了简单的、程式化的更是预先设定好的活动, 教师严格遵照表格中的栏目按部就班地行事, 不需作太多思考, 教师的主体性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而教师的教学个性更是自然而然地被摒弃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
量化的评价方式具备直观、易于操作的优点, 因此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且不加质疑地采用。然而随着教育功利化目的的驱动, 教师的教学被简化为各种可操作、便于量化的数字, 分数、排名、升学率更是赤裸裸地变成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参数。在效率化的教学评价下, 教材知识是评价内容的唯一来源、考试范围的不二标准,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被直接等同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效率, 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模式化为“所规定的教材的传授———记忆———巩固———测验这样一个定型的系统”[1], 在这一系统下, 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不仅失去了理论的依据, 还有可能将自己置身于评价的不利地位, 课堂中最直观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是适应评价最高效的方式, 也是教师在学校内外甚至是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最快捷途径。在长期对教学效率的执著追求中,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不断退化, 自身的教学个性化意识逐渐模糊。
4. 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观归结为道德的价值, 衡量一个人是看他的道德品质如何。这种文化观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 对教师的评价会以道义为尺度, 这是一种文化规范作用, 即“希望教师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 并通过教师个体的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产生行为上的约束力, 又通过外部舆论、风尚、群体压力等调整机制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驱动力”[2]。这种驱动力已成为主导教师行为的核心价值观。所以, 在历史上充满了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 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 呈现出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的教师形象。对教师的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从某些角度看, 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苛刻, 成了教师生存的一道精神枷锁。何出此言?从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更多视为教师的责任这种现象可看出,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基于此, 教师为了得到社会的肯定, 必然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苛刻自己的言行举止, 掩饰自身的个性。教师缺乏个性, 更何况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总而言之, 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主观的努力尤其关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主观上不求进步, 外在的条件再齐备也是枉然, 内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方为正道。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8-19.
3.创新教学怎样才能实现 篇三
一、新形势下教师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教师不能离开学生的学而教,学生不能离开教师的教而学,二者不可替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总有人想淡化或削弱这一主体。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是什么?教师又起何作用?有人表面承认,内心否认,起码对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有取代或削弱学习主体的趋势。所以在教学中的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很少有人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少有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没有动力、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激情,也绝不会出现创新型学习的学生。教师见学生学习不主动,进步极为缓慢,就认为学生都是核桃变的,一砸就出油,所以就强迫学生读书、写作业,强迫学生提高成绩。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越学越苦闷、烦躁,开始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出现对抗、旷课等行为。而教师一急就追着学生:“你必须学”,又发展为“你必须给我学”。学生不会或不懂,教师就越讲越细,只剩下帮学生做题、背诵了。学生发现:学习是给教师和家长完成任务,所以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而且觉得随便应付就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学习的主导。教师的作用就在一个“导”字上下功夫,在“导”字上做文章。即:指导、诱导、引导、帮助、启发、激励、服务等。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导入深思、巧思;教师通过创新型讲授,把学生引向自觉思考,深入探索,并且力争更多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引入深刻思索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作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的强烈欲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帮助广大教师转变观念,使之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激励者,否则教师只能是死板的教书机器,学生也就是缺乏生气的学习机器。要通过努力使每个教师成为创新研究型的灵魂孵化师,使学生在这种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成为创新型学习的主力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完全走向积极主动的效益型道路。
二、教給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学生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这个手段来开发大脑,拓展思维,增长才干。教师不应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而应以传授知识为手段,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加大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向学生输入创新思想,使之逐渐树立创新意念。教师要善于从诸多知识点中找到创新因素,创新材料,点拨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情思,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支持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逐渐达到培养具有独特见解和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思辨,自主学习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强大需求。
过去,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技巧传授;重问题结果的传授,轻问题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传授;重讲解、死记硬背,轻启发诱导和深入思考;重共性塑造,轻个性特色的培养,结果学生背了很多答案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所以应改变这种做法。教师不仅应教给知识,还应教学生如何掌握,特别是如何运用知识;不仅要学生知道事情已经发生,而且要学生知道为何发生,怎样发展;要改变旧模式中只重结果,轻过程的传授方法,还要在能找出方法的地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方法,更要引导、诱导、激励学生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索,鼓励、支持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努力,学生应变力会增强,思想会更活跃,办法会不断的增多,,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
三、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制定措施,投入资金,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从事教研、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尽可能的多发表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还要鼓励教师在深入研究所教课程的同时著书立说,允许、鼓励广大教师用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教学;鼓励标新立异,大胆探索和改革,通过不懈努力,使大部分教师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如果有一大批研究型或学习型的教师,就为学校和整个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每个教师不仅应努力钻研教学方法,而且应深入研究该学科的知识;在学识上不仅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时刻把握该学科发展的脉博,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还要不断的拓宽知识面,力争在该学科上有所研究、有发现、有所创造,成为该学科的专家或学者。因为这样的教师能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以小喻大、灵活自如地教育学生。这样的教师会根据不断变化的学习主体,随时调整步骤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融会贯通,灵活愉快地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扎实深厚的知识,而且思想和人格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研究型的教师也就是学习型教师,他们往往在教中学、学中教,启发、诱导、谈话、讨论、发难、激励等方法,随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死的书本、死的知识,就变得灵活、实用、有意义,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成为有源之活水,这样的课自然会常教常新。
第三,研究型的教师,是深爱自己专业和岗位的教师,是充满激情的教师。有激情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产生教学灵感,才能深深地鼓舞学生、感化学生,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创造力、有激情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激情的学生。学习中有了激情,也就有了学习的情趣、有了好的学习成绩,原来“你给我学”,“你必须给我学”,变成:“我要学”、“我必须学”。这样教学的成功率会不断提高,辍学者就会不断减少,学校自然会成为吸引学生的强磁场。教师在创新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教,学生在教师创新诱导下轻松愉快的学;只有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教师才能轻松愉快的教。如果这样,在职业教育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一定会催生出更多创新型小苗,他们奋力吸取更加新鲜的养料,很快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各领风骚,辉映大地,也必定会大大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四、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最終目标
第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的动机、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处处渗透或表现出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促进下,学生的创新思想、欲望,会直接向创新的现实转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证实:一个教学效果好,思想健康进步、爱学习的教师,很快会影响所教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经常如此就会使学生萌动创新情思。教师不仅在学识上影响学生,而且教师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实践发现:某教师某一天用新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听课的效果比较理想;如果你某一天上课用新颖的语言讲课并激励大家,学生就兴奋,几天以后还兴味盎然的谈论着;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学生专心致志的听课劲头令你满意和激动。所以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研究)型的教师教育、诱导、启发的结果,然而创新型教师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创新型教师必定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和成长。人们发现:在一个学术气氛较浓的校园里,必然会产生一批勤于钻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的风气正,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质量就高;在一个纪律松散,学生学习无兴趣的校园里,搞教学和钻研教学的教师会被冷落,甚至会受到打击,那么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在不断的下降。实践证明,有了好环境才会产生好教师;有了创新氛围的学校,才可能产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有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他们就会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教师不断采用讨论法、发问发、发难法、发现法、激励法等各种各样的新方法来引导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困境,走向自主创新学习的自由境界,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有力措施,也是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应变能力。学生在校不只是为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这一手段,学会做人、做事,积累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应把知识看做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元素,看作是供解决问题的使用方法、经验与技巧,便于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处理各种问题和困难中去。
4.怎样才能写好教学反思 篇四
“点”就是问题,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
对教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反思。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02. 需要一个“理”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理论的反思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问题去学习相关理论,进而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我们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03.找到一个“标”
反思就是自省。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所以教师要找到一个标,进行对比,自己上一节,听他人一节,两相对比优劣自知,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发扬自己的长处。当然,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
学识渊博,游刃有余;学识浅薄,左支右绌。找到一个标,也有利于我们加强自己的积淀。
04.在对话中提高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史对话,与事实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
所以反思不能局限于个体,还应该有同伴的参与和合作。一方面,反思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其中他人的反馈是个人反思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共享、外化、组合才能得以内化、转化和传播。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群体环境的制约,正是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场。在这个动力场,个体的角色和群体的角色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巨大的智慧。
集体备课机制为教师提供个体与整体和谐共融的良好环境,合作其中能使自己从各个角度获取反馈信息,促进反思的深入有效的进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05.做造影更要做CT
教学过程尤如人们的身体,是否有病状需要做造影更要做CT,做造影,对某个部分做一个整体的分析是必要的;做个CT,把整体切开进行断层扫描,搞清楚细节更是必须的,总之是要敢于保留、勇于否定,这是反思的难点。
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过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它既是一种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超越。所以教师要对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传统习惯进行挑战。
06.把智慧的灵光全息记录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灵光”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很有可能它就是这节课中最为耀眼的亮点,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扼腕。
“吾日三省吾身”,“省”了就要及时的全面的加以记录,写就一章,必欣喜非常,因为那“灵光”比发现的自身缺点还要弥足珍贵。
5.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五
八孔竖笛怎样才能把门打开教学反思
己经上了两个班的器乐课,竖笛作为本学期必修的一门乐器和可能进行调研的一个方面应该引起师生的共同重视,但从上的第一节课来看,很多学生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同学习惯很不好。如上课不带竖笛,同学间相互借着吹,握笛姿势比较随便等。对于第一节出现的现象我及时进行了提醒并作了规定,并在第二节课上郑重强调:1、凡是竖笛课,每位同学必须带好自己的竖笛,并做到专人专用。2、竖笛要用塑料套装好,并经常清洗。3、讲解正确的握笛姿势、气息、口形、反复训练。4、上竖笛课不允许随便吹奏,发出“怪音”,不允许随便讲话,听好老师的统一指挥,不管是齐奏还是独奏,音量要有所控制,不要太大,音色要柔和,轻轻地吹。在第二节课上,我首先就训练常规,直到每个同学做到做好为止,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发现事半功倍,对于下面的教学非常有好处,这里也给我一个启示,平时的课堂教学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绝不放过任何教育的环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同时用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与技能的同步发展,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原来酝酿的总体思路是先复习旧的音阶与指法,接下来给出设计的练习曲作为铺垫,最后再吹奏新的乐曲,应该说总体的思路实施起来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环节的安排有待改进,应该说安排教学环节很有讲究,斟酌再三,我在第二节课上把改进后的教案进行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把改进的加以整理很有意义,首先分析本课的竖笛中出现#5的指法,且是4/4,弱拍起,有连续的附点节奏,构成了本课多重的难点,所以重点解决本课的难点成了教学的关键,而解决难点的同时,我还必须了解学生对原有学过的指法是否掌握熟练了,否则又会成为学习新曲的障碍,所以本课一开始,首先应该请学生回忆没有升号的1-6的音阶,教师先示范演奏,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感受正确的气息与口形,然后教师钢琴伴奏,请学生轻声地齐吹乐曲音阶1-6,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吹奏情况,同时,请个别学生单独站起来吹奏,请其他同学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当这个工作做好了以后,教师可以出示一段练习曲,这个练习曲应该是针对乐曲中的难点而编写的,应该具有综合性,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先找出练习曲中的变化音#5的吹奏方法,接着就直接让学生吹奏练习曲了,学生觉得很困难,后来我又仔细观察练习曲,发现练习曲中也有难点,那就是#5和6-#5,5-#5的过渡,以及附点节奏,于是我在第二节课加以了改进,我首先请学生观察练习曲,并说到:“你们发现在这首乐曲中的哪些音是你从未遇见过的?”生:“#5”我说:“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指法”,然后请学生翻开书看一看#5的指法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讲解#5的指法并讲解注意点并示范,接下来我并未直接让学生吹练习曲,而是设计了一条过渡练习5-#5,6-#5,吹奏两三遍,让学生练习,接下来再让学生吹奏练习曲,在吹练习曲之前,我先让学生听老师唱一遍,掌握正确的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轻声地哼唱旋律,接下来,老师示范演奏后,学生开始演奏,学生很快掌握了,我对他们加以表扬,他们兴奋极了,我再介绍新乐曲也按照以上步骤,先唱后奏,先听感受再演奏,学生学得很轻松,在完整吹奏上,我觉得应注意:弱拍起及末音的时值的准确性;换气自然,无痕迹,保持乐曲连贯,音色要柔和,音量不要大;在一处高音了时,应注意气息保持住,吹满时值,上下声区转换自然。在乐曲的处理上,我觉得再让学生听示范演奏,感受乐曲的原速与情绪,这首乐曲的原速是稍快,情绪是活泼的,所以在吹熟乐曲的基础上,应让学生有挑战地吹奏原速,并争取吹得优美动听,再高一层次,还可以合奏和个人、小组竞赛,促使学生吹奏兴趣的提高。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课前应充分分析教材,关注学生,每一天每一节课都是新的,我们只有以不变的反思来应变多变的课堂,让每天都精彩!
6.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六
一、课前习惯的培养
1、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
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每接新班的第一天我就跟学生讲清楚了:课间应做好课前准备,如课前“摆好书本、削好铅笔、拿好本子……”这样可以帮我们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而且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树立“课前准备模范”,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爱上进,好模仿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榜样来自何方?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外榜样同样来自于学生这个群体的本身。所以,我还在班里树立“课前准备模范”,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3、制定行之有效奖罚制度,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奖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良好行为的强化物,是一种有利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坚持表扬为主。我把课前准备与班里的争星、加分、扣分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刚开始,我在当天能全部做好课前准备的孩子的书上加10分,然后一个月后累计总得分,并公示成绩,表扬前5名学生、有进步的学生,且把他们当作示范星张贴在宣传栏上。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行为已得到强化,于是,我让科代表按小组在评比栏上加分、扣分。现在,做好课前准备已成了我们班大部分孩子的自觉行为。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从小学生的具有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十几减九”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小朋友们喜欢电视中的大风车节目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风车节目摄制组看一看。”(微机显示动画)大意是:大风车组的阿姨制作了12个风车,把这些风车装在了纸袋里,说是要给参加节目演出的小朋友们分一分。这位阿姨刚走,米老鼠来了,手忙脚乱地到处乱翻,看见袋子里装的是风车,很高兴,偷了9个风车就跑了,阿姨回来了,发现袋子里的风车少了。教师说:“同学们,阿姨一共制作了12个风车,米老鼠偷走了9个,你们能猜出袋子里还剩几个风车吗?”学生齐答:“能。”教师说:“光能说出得数不行,必须说出想的方法,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算出袋子里装几个风车呢?”这时学生非常高兴地、积极地摆着手中的风车。通过微机动画,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些生活上的解决问题,收水费、电费……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任何图形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三、扎实双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扎实双基方法:
①抓好课前口算。上课前5分钟,教师必须准备好6道口算,并把它写在黑板的一角,便于上课前学生抄好口算的题目,上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做口算,做完口算后集体评讲。建议:6道口算的设计最好以题组的形式设计,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②教学要达到有效,练习设计尤为重要,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效率。练习的设计最好能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练习设计着重以双基为主,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
培养数学能力方面:①重点培养学生说理能力。可以采用先让尖子说,然后同桌说,最后让学困生说,若学困生还是不行,可让尖子生带一带学困生,再让学困生全班面前说一说,说得通顺,老师马上表扬他。慢慢地,学困生也会大胆起来。②概括能力的培养。可用老师帮带的形式。如:概括法则时,教师可写好大部分内容,重点的地方让学生填空。③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用当小老师的办法,这种方法特别喜欢,我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关注学生思想变化
上课时、作业中如发现平时比较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怎么今天没精神,甚至上课不听课以及不交作业等,教师应及时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建议大家对他们犯的一些错误,应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责骂,让他们改正错误,积极上进。
五、写好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技能
上完课后,你可课堂上最精彩或最失败的地方记录。如:当你提出一个问题,课堂上出现鸦雀无声时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怎样回答或是学生还是不能回答时,你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打破僵局的,只有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教学的技能会不断提高。到学期末,写论文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六、做好培优扶差工作
学期初选好尖子生,加强辅导,适当设计一些习题(做到每天一道奥数题),让他们课后完成,然后班里几个尖子生对答案,若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问老师,老师再抽时间辅导他们。
学困生,上课时多关注,上完新课后,练习时,教师可悄悄地走学困生身边指导他,完成基本的练习,同时,对学困生多鼓励、多一些耐心、爱心、多一点微笑,比较基础的题目,可让学困生到黑板板演,做对了,教师及时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追上队伍。
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适当选择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1、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新课开始时,一般用这种策略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后,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对学困生可采用这一策略来教学,甚至还可让尖子生当小老师到讲台来上课)
3、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勇于探究。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时要考虑知识点的探究价值,抓住重点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在探究结束时要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探究--理论--探究的每一环节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
7.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七
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实行精讲精练, 并不是说完全不讲。教师要讲, 并且要求更高。教师的“讲”要少而精, 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对这些重点、难点, 我们不仅要讲, 而且还要讲深、讲透;教师的“讲”还要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 激发学生去思考、想象。
传统的教学观念, 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限制过多, 唯书唯本, 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一种容器,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创新意识。《课标》指出:“尊重每一个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对于现在的化学课教学来讲, 最迫切、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教学观念的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目标上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枯燥无味, 过多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与逻辑性, 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使知识成为了僵化的东西, 使知识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 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脱节。如今的中学生兴趣广泛, 参与活动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传统的化学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 这种单调、机械的教学方式, 已经不再适应目前形势的需求, 所以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课堂教学中创出一条新路子。
对于化学实验, 《课标》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能独立地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 要抓住实验重点, 加强针对性, 最后达到全面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及提高实验动手的能力。各个实验的重点有所不同,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主要训练规范的实验操作, 对学生分析操作的理由、对不良的操作行为加以指导, 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指导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互动的发展过程及认识过程。教师通过学习指导活动, 可以了解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语言知识结构重组的活动。所以, 学习活动还是一种创造新思维的活动。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既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与要求, 也不能脱离学生的需要。要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学习兴趣, 应设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诱惑力。因此, 教师在选材时应从好奇心方面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用性,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前提条件,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材料。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化学课中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 几乎每节课都有, 要做到精讲,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备教材中的内容, 还要翻阅大量与该科有关的资料。教育的对象形形色色, 其学识水平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差异。素质教育强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 我们在备课及上课过程中要考虑目标的层次性,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和要求, 要因材施教。我的做法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深浅度不同的训练习题, 对他们进行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拟定思考题的难度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难度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学生经过努力或与其他同学探讨可以完全解决就可以了。设置的思考题,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更要体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个别指导与共性指导的尺度。个别指导要根据按需指导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不能搞一刀切。例如, 在做制取氧气实验时, 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只要知道按书本装置来选择实验装置就可以了;而中等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装置来制取氧气;优秀学生则要求他们会进行辨别应用。一讲一练, 多鼓励、多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在指导时注意教师与学生保持步骤一致, 要做到简明扼要, 采取多种形式, 指导内容要具有代表性或是涉及关键的问题。
实验演示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讲解与引导, 就犹如一潭死水,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演示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让学生清楚教师在演示什么, 做这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特别要向学生说明观察的重点与观察的方法, 也就是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如果做不到这点, 学生就有可能被一些次要的现象所吸引, 或者像是看魔术一样来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在课余自学中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能独立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在课堂中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把重点与难点的问题解决好, 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 从而对学习的自信心就会有很大的增强。
8.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八
一、强化预习的导向作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必须切实到位。
预习要怎样才算切实到位呢,才能体现导向作用呢?
(一)导读练习要集中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自读提示”,我在《故都的秋》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在哪些段里概括出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②这些段落的描写体现了现代散文的哪些特点?
这样通过预习,就把学习这篇散文的方向定下来了。
(二)导读练习内容要具体
我设计《故都的秋》的导读练习按标准化形式设计,里边有选择趣、判断题、填空题、阅读题。既重视基础知识的预习,也重视重点难点的预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在完成导读练习的同时,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学习课文的要领。
学生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教学目标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确定了,那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主题来展开,要像写作优秀散文那样,运用各种材料、各种表达手法来突出主题。通常情况下,要围绕主题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点面结合
既注意做好面上的分析、训练,也要注意做好点上的分析、训练。
(二)教学结合
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主题。该讲则讲,基础知识要讲透;该练则练,基本能力要多练,即做到精讲多练。该点则点,重点难点要点明;该引则引,每一步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即突出重难点。
(三)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要遵循教和学的规律,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促进能力的提高。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教;什么能力需复习什么知识,要做到手到拿来,即要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我讲《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就突出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地位,王要围绕下边两个问题来展开:一、这篇课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二、为什么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点?
在教学中,我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确本文主要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五幅故都的秋景,这些秋景既不以时间顺序来安排,也不以空间顺序来安排,这样,从选材和组材上体现出了散文的“形散”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秋景的共同特点,即“清、静、悲凉”,从而把握住了作者正是以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本文不散的“神”。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就了然于胸。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深入到点上进行分析,分析各幅秋景的描绘角度、描绘特点:秋花,侧重于色,突出冷色;秋槐,侧重于形,突出落寞;秋蝉,侧重于声,突出残声;秋雨,侧重于味,突出话秋凉的情韵;秋果,侧重于实,突出淡绿,微黄的色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作者选择这些秋景来写的原因,明确:(1)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2)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作家思想苦闷,逃避现实;(3)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4)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适世文学”。这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通过分析,课文“以情叹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也就体现出来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习了描写等基础知识,又培养了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理解辨认修辞能力等,达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目的。
这样,围绕着主题来展开,课堂水分挤干了,无用功没有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生每天面对同一块黑板,本来就已经单调了,如果每节课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式,面对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更单调,甚至会觉得无聊,会觉得枯燥。这势必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扼制教学效果。因此,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录音以及运用各种教具(多媒体电化教具),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挂图和各种教具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发挥课文的感染力。通过这些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
例如,我在上《故都的秋》时,就利用了投影,在六张胶片里,有最简单的语音、字词知识,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练习,也有能力迁移的练习。这些,在这节课里都得到了落实。投影加大了课堂密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速了对知识的把握,促进了能力的提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9.怎样才能成功创业 篇九
隔壁小王去年辞职开始创业,今年已经是个小老板了,轻轻松松月入几十万……这样的励志故事激励过多少人;只要你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这样的鸡汤就害过多少人。事实是创业成功者少之又少,不少充满幻想的人投身创业浪潮中,创业失败导致穷困潦倒、妻离子散的不在少数。那么怎样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呢?
首先一定要改掉以下10种毛病:
1、嫉妒眼红
你身边的人,哪怕是竞争对手,他们的成功对你都应当是一种激励。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的能力,把时间浪费在嫉妒其他人的成功或成就上,只会让你偏离自己前进的轨道。
2、退缩
你总会在某些时候,面临困境,作出艰难抉择,甚至可能会经历失败。不要因为一些小的磕磕碰碰就妨碍你的前进。想办法跨越障碍,继续前行,永远不要退缩。
3、找借口
如果你做了错误的决定,把事情搞砸了,就应当承认错误。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你的预期进行,不要为此找借口。尝试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记住这一宝贵的商业教训。如果你发现并承认错误,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如果你不断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就会继续重复犯错,因为你还没有正确地意识到问题的根源。
4、停止学习
年龄、经验或成就,都不应该成为你停止学习的理由。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无所不知的。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从其他企业家身上获得启发,无论他们是家喻户晓的亿万富翁,还是刚刚起步的创业者。
5、和充满负能量的人交往
常常找借口、发牢骚或是抱持消极观点的人就像瘟疫一般,你应避之唯恐不及。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无论你说什么或处于什么境况,他们总是用消极给予回应。这种人是一种癌症,他们的负能量会依附在你的身上。你应该让自己的身边环绕着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应该和你一样专注而坚定。
6、无计划性
时间管理是成为一名企业家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一天有许多个小时,但为了更有效率,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你应该清楚自己有哪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完成。如果每天你都在仓促地制定计划,就会遇到麻烦。请在每一天的结束前就定好第二天的任务清单。
7、害怕作出改变和适应新环境
你需要愿意并且有能力调整你的计划及整体策略,因为将来你有很大的可能会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持续立于不败之地。想象一下,如果苹果公司从不适应变化,只是埋头生产电脑,结果会怎么样呢?自从发售了iPod后,苹果就开始生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现在又在推广自己的第一款可穿戴技术产品Apple Watch。这家曾经只经营电脑业务的公司,现在已然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巨头。
8、雷声大,雨点小
成功的企业家不会无所事事或夸夸其谈。他们制定、执行并努力完成计划。光说不做是无法获得任何成就的,光靠嘴皮子也无法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9、眼里只有钱和小数点
不要一味追逐金钱,而要把注意力放在创造产品和服务上,这样才能让你别树一格,独具价值。如果你坚持创新,自然会财源滚滚。如果我说我开公司不为赚钱,那么我一定是在说谎。但专注于为顾客提供出色的服务,将会为你铺平生财之路。
10、被失败打倒
大多数数据显示,八成的新企业都以失败告终。成功的企业家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清楚会有失败的可能性。若真的失败了,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而是将此视为自身成长的一部分,继续努力奋斗。
10.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篇十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我个人认为首先得要对成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究竟何谓成功呢?不同的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我想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成功就是意味着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进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因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首先得要确定参照对象,换句话说你的成功要与哪些人比。如果跟钱学森这样的大师比,也许绝大多数的人都谈不上成功;如果将你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是否取得了进步却非常的清晰明确,也不易挫伤自尊。“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成功通常都是一点一滴的进步累积而成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举成功的。爱迪生、居里夫人、牛顿、钱学森等中外名家无一不是从点滴的进步积累而成其辉煌的。
对成功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了,是不是就可以成功了。其实不然,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有所为,做到“功成名就”,正确的理解成功仅仅是第一步,仅仅是解决认知与心态问题。个人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或者善于培养自己以下基本素质。
首先,要有激情。激情是事业成功的源泉。或许此说有些偏颇,但足以说明一个人的激情对其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对于什么是激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对于激情的理解,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说白了,要有激情实际上就是要有强烈的成就欲望,
欲望是一种追求。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做某事的想法或者追求都没又谈何成功?假如你心目中有一股对完成某项任务难以抑制的非做出“名堂”不可的成就欲望,即便是像李素丽一样在公交车上卖票也依然能够在平凡岗的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难道我们能够说李素丽不够成功吗?时传祥一位掏大粪的环卫工人,因为对工作充满激情,不也同样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吗?
其次,要有明确而合理的目标。目标如同灯塔,指引着我们在茫茫生活海洋中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了目标,就如同航行在浩淼大海中的船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势必会不知所措。同理如果目标不切实际,除了被失败打得体无完肤外,就是意志被挫败自尊被挫伤,最终只能郁郁而终。所以,人生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拟订一个个切实可行,伸手可触的奋斗目标,不但容易达成,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自信,而且更易于以“积小胜鼓大勇”进一步树立自信。如此以来,积一点一滴的进步,日积月累也将终成伟业!
再次,要执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有些波折或困难。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打退堂鼓,然后在一边叹息“成功怎么老是没有我的份啊”,也是枉然。因为成功不是靠嘴巴说说就可以取得的。
11.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十一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即使讲也就是读读记记,课堂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多讲优质课、研讨示范课的语文老师都不愿踏这个雷池。诚然,教好现代诗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选好侧重点,找准切入点,看似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歌,教师就能在课堂教授中使之逐渐厚实起来。
下面以练海红老师的课为例,浅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三点”:悟读”、“解构”、“入情”.
一、悟读。所谓“悟读”,就是对诗歌进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读
练老师这节课在朗读的教学上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上课之前播放有配乐朗读,这虽不是师生的课堂朗读,但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细节,有助于营造氛围,激起情趣。在介绍完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安排学生齐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抒情基调。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自己齐读课文做出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老师的范读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应该说,到此,练老师的朗读教学开始收到效果。假如练老师能够抓住教学机遇进一步深入下去,继续引导,“为什么老师的朗读比你们的要好”、“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你们的朗读在哪些地方还要下些功夫”、“你们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朗读要体现诗歌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由朗读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进入角色的悟读,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悟和学生主观感受,通过朗读融合起来,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由读入,再由读出,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语文教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应该有学生的悟读、教师的范读与领读。笔者非常赞同“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的观点,因为诵读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就本质来说就是“读书课”,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二、解构。所谓“解构”,就是解释诗歌的意象(意境),进入诗歌的隐喻视界,再创诗歌的新的境界
从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来看,着重是在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本文意象之前,练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回顾几首传统的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的“离别诗”在表现手法、在意象的选取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再别康桥》意象选取上的不同之处。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符合“将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好就好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彰显了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语文教学视野。在经过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之后,练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上,教学设计也很精致。比如先找出“意象”:云彩、柳、青荇、泉、星辉、夏虫。第二步找出修饰语“西天”、“金”、“油油”、“清”、“斑斓”、“沉默”,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导学生说出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春恋、惜爱”、“清新、飘逸”、“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扬”、“回到现实、惆怅低落”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使课堂教学显得很有层次感,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字词入手)和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从感悟认识到审美体验)。
刘勰《文心雕龙》有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这些说明,对文章的解读应该从字、句开始,如果脱离了字和句,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了。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新课程非常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做到这一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应该从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入手,比如字、词、句,比如表现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读训练等等。
假如把对意象的解读和师生的悟读割裂开,就能使教学前后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但是,如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师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隐喻性意象,建构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那么就可使前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来,同时又关注并引导了学生“在解读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进入彼类事物与此类事物建构的隐喻空间,调整自我的认知和情感,从而为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从读中“感”,从读中“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入情。所谓“入情”,就是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背景材料的引导下,获得诗歌审美的享受
从练老师的这节课来看,她在对诗歌意境(意象)的“解”上功夫有余而在对诗歌意境(意象)的“构”上用力还不足。即对诗歌所塑造的意境所运用的意象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总感到练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离别之情探究还不够深,理解深入还不够到位。
比如,诗歌第五、六节这样写到:“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不能再作一番这样的再创造:诗人在星光的夜色中撑着小船进入康河,沿河“寻梦”,纵情放歌。纵情放歌自然是抒发衷肠的形式,然而毕竟过于喧闹嘈杂,不经意间或许会有“作秀”的意味,有失于情感的真、纯和深度。因此,他认为自己不能放歌,因而选择了沉默的方式。在于康桥的一切生灵(如夏虫等),一切事物包括一切记忆的默默无语的对视或者凝望中,互诉离情别意。故而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的景物在此都是有灵性的,饱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诗人与康桥的一切都在相互挽留。“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此时进入了一层“无声更胜有声”之境,当绵长的别离之意,充塞了天地,一切言语、声音都是那么的多余!诗人情感已达到了令人窒息的浓度。
又比如,我们在对诗歌作了上述理解之后,能否引导学生继续追问,“从诗题《再别康桥》中的‘再看,作者究竟到过几次康桥”、“每次到康桥的情况是怎样的”、“这对她写《再别康桥》有影响吗”、“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这对诗歌表达感情有什么好处吗”等等,这就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入情,通过有针对性的追问,又或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从诗歌情感的把握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在对诗歌情感方面的整体认知。
诗歌教学的拓展应该往内拓。入乎内,才能更好的出乎外。入乎内,就需要我们适时地提供适当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并非一定要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信息程序化地放在课堂的开始,相反如能把这些信息适时地放在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的地方或许效果更好。入乎内,就需要我们把隐含在诗歌简约的语言背后深厚的感情,借助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出来,深入地探究其情感的源头,写作欲望的萌发,以及更多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掌握了这些材料,不仅让读者更能“读其诗,悟其意,品其情,赏其妙”,而且还能让读者在其诗歌塑造的情感氛围中深深地被感染和打动。
如此,看似简单的现代诗歌教学课堂,才显得厚重!只有厚重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教育的力量!
附:《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略)
12.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十二
关键词:物理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技能,重视创新演示实验,多媒体技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而物理实验对于物理概念和理论的形成, 以及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掌握其规律, 而且还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理论指导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实验验证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目前由于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 不少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那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好实验教学呢?在这里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拙见, 以便共同交流。
一、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要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等方式, 来科学地探究物理规律, 构建物理概念,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但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教法比较单调, 注入式理论教学占统治地位, 实验教学居次要地位。因而只有改变了物理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状况, 才能处理好传授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将实验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 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等方式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 学生才能按正常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课堂上,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创新学习的平台, 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对今后搞好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作用。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 进行实验操作典范, 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 潜移默化地学到基本仪器的使用、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等各种实验技能。在分组实验中, 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 既有思维, 又有操作, 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修养。因而认真上好实验课, 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重视创新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 是学生求知的动力, 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生对那些新奇的物理现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 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如果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 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并根据实验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在演示的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猜想, 甚至动手操作,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假设、归纳等方法探究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使学生在紧张、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多媒体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时, 教育新模式就出现了, 信息技术就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物理学是传递物理知识的一门学科, 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演示引导为辅, 课后巩固为补充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但是有很多实验在农村中学无法用实验设备进行演示, 能演示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基础实验, 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也抑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也就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清晰的展示各种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 突破现有实验设备的束缚, 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认识加强, 理解透彻。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物理实验教学, 就会拓宽物理实验的数量,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物理实验教学, 就会增添物理信息的传输和接受通道, 就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引入多媒体技术。
13.怎样才能成功 篇十三
第一、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
人是环境的动物,人的性格也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出生以后的环境决定。无论环境如何,始终认为自己必须要成功的人最后必须会成功。
第二、不轻易认输
当我们遭受许多苦难时,就容易产生“我实在吃不消了”的意识而想逃避。而且,不敢应对苦难勇敢地站起来,只是想办法要逃离。其实,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自己不可能解决的事,也不大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你不可能在两三天之内制造一架宇宙飞船,也不可能有人会这样要求你,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第三、不心灰意冷
无论如何,失败与成功只是一线之隔。爱迪生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决心,必定能在失败中寻找到获取成功的钥匙。如果就此灰心失意的话,便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果实。
第四、往好的一面想
观察好的一面,能给你平添勇气。有个年轻人在介绍自己成功经验时说:“我当时在一家公司工作,待遇虽然不怎样好,但以我的资历,还是能够的。那时公司效益不好,不得不裁员。一天,我也接到通知。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真是万念俱灰。之后,我觉得这其实是万幸的事。我一向不太喜欢这个工作,要是一向留在那里,我的前途就不可能有进展了。所以,失去原先工作正是找一个真正喜欢工作的好机会。果然不久,我便找到一个更称心的工作,而且待遇也比以前好。我因此发现裁员这件事,其实是件好事。”
不论什么状况下,遇到事情要处处往好的一面想,这样就能顺利克服失败的打击。如果真正能培养出观察入微的眼光,就会看到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好的一面发展。
第五、有忍耐力
坚持到底,就会看到曙光的来临,这是一个真理。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忍耐之心。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能够不厌其烦地努力,才获得了成功的结果。
第六、强烈的挑战欲望
人在被迫时,会产生意外的力量,会为脱离危险而拼命挣扎,一种不肯认输的热情会涌现出来。这种斗志在普通人看来,有时会产生奇迹一般的现象。从潜在潜力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奇迹,而是必然。一些以前被认为什么事情无法做成的人,突然做出了一种了不起的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管什么难关,只要有热情和欲望,都能够突破。
14.怎样才能写好字 篇十四
我和你一样,原来字也写的很不好,两个月前才开始练,现在基本有点成效了。
很多人都买那种成篇的字帖,然后照着他的笔画来写或者描,这样瞎临摹写很久都不知道在写什么。
我的建议是:应该买最基本的楷书或者行楷教程,一定要教你从最基本的笔画开始,横,竖,撇怎么写好看。
各种笔画之间怎么连。
其实写各种字的精髓都是一样的,就是一气呵成,表面上看楷书是一笔一画的其实都是每笔和下一笔在空中都能相连的。
而行书就是把连的过程在纸上反映出来了,就是写出“牵丝”。
每天练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从最简单的“一”“二”“三”“上”“土”“正”“日”等字开始,一个字多写几遍,写出来后反复比较,这个字为什么不好看,好看在哪。
多总结。
一开始写字不要快,要慢慢写,一开始会很别扭,一段时间之后就好了。
15.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篇十五
一、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就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实验的基础, 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一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 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目的。
二、加强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习”(陶行知语),“一个优等教师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等,都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三、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从实验中体会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训练学生读图与绘图能力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图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读图绘图能力。读图教学,不能就图说图,应必须伴随一些启发性问题,化图为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图像,变教为导。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认真析图,索理于文,索像于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矫正。整个教学活动“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知识内容更具体,课堂结构更严谨,才能达到图像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授人体内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一节时,如果单纯让学生地看“有机物消化过程图”,则收效甚微,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将知识要点化为思考题,让学生利用图解决问题,既掌握图中知识,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是《生物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通过绘图带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抓住了图形特征要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训练绘图能力的原则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讲课时最好先示范。
五、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课堂上, 教师应不断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 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历程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地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笔者捕捉到这一信息,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推荐阅读:
怎样才能管理好厨房06-17
写作文怎样才能吸引人09-17
怎样才能让自己走向成功06-21
怎样才能做好公文的批办工作07-08
怎样才能提高小孩的理解能力10-26
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9-02
求职时怎样才能引人注目09-04
怎样才能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07-16
高一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学习小攻略09-29
怎样的创业计划书才能打动投资人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