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9-23

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15篇)

1.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一

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信息由东雪冷库整理

我国的冷冻冷藏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成为食品流 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畜牧业生产、出口创汇及繁荣市场等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了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

(一)冷冻冷藏能力

据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 多万吨,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 50 万吨,国有冷库450 多万吨,大都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 多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国有企业从业人员达70 多万人,日冻结加工能力约9 万吨,日制冰能力约7 万吨,日贮冰能力约16 万吨。

(二)冷藏库的形式

我国冷藏库的单库规模,大型的每座容量0.5 万吨以上,小的为百吨左右。建筑形式大、中型冷藏库以多层建筑为主;小型冷藏库均为单层建筑。我国的各类冷藏库,不论规模大小 或功能如何,以往均按土建工程的模式建造,到目前这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于 本世纪六十年代就以予制装配式冷藏库取代了其他方式建造的冷藏库。

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冷藏库是外贸系统于1973 年首先整座引进的,截止1985 年广东、北京等省市共约引进了40 座,总库容约为7.5 万吨装配冷库。近几年来我国聚氨脂和聚苯

乙烯隔热板生产已形成规模产业,部分中小型冷库,特别是小型冷库都倾向采用装配式的,其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安装调试方便。

(三)制冷设备

我国的制冷设备制造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

部门和市场用户的需求。活塞式、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大型溴化锂吸引式制冷机等主要产品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制冷设备产品已出口走向世界。在换热器方面,80 年代以前设计的 冷库,冷凝器以立式、卧式水冷式为主;库房内的蒸发器,低温库采用排管,高温库采用冷 风机。8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 年代,由于食品结构改革,包装冷冻食品增加,低温库房的蒸发器逐步采用了低风速,小温差的冷风机;根据水源情况,高效蒸发式冷凝器也在逐步推广之中。冷库制冷系统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如机器的安全保护、库温遥测等已普遍应用,不少冷库在热负荷与压缩机匹配和库房货物的管理电脑化方面,在扩大应用。

(四)储存形式

冷库是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冷藏库的储存方式也发生了

变化,由原来的大批量、少品种、多存量、存期长、向小批量、多品种、少存量、多流通的 形式发展,由贮存形转向经营形,有部分冷库对外开放,并提供各项服务,有部分企业以冷 库为依托,建立冷冻、保鲜食品批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

(五)食品的冷加工及品种

进入80 年代以后,为适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食品冻结装置的形式有 了很大改进和发展。通过自行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我国已能生产推进式、流态式、螺 旋式、隧道式等多种形式的速冻装置,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冻结间的冻结模式。在品种上,也一改冻白条肉,冻大盘鱼、虾等传统产品结构,开发出许多种类的快洁、方便、富有营养 食品,以满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我国冷冻冷藏食品主要分两大类:

1、原料和经过初步分割加工后的食品。包括猪白条肉、分割肉、禽、蛋、鱼等。由于 市场的需求变化,上述产品在种类、体积、包装等方面已有较大的改进。

2、速冻食品。品种有如下几大类::

(1)速冻油炸食品类:如速冻油炸白薯、土豆等;

(2)速冻面点食品类:如速冻饺子、汤圆、包子、春卷等;

(3)速冻配餐食品类:由主食和副食配制而成。

(4)速冻蔬菜类:冻豌豆、菠菜、蒜苗、刀豆等。

(六)食品冷藏链

从整个食品冷藏链来看,“冷链”的两端已初具规模。全国冷藏库容量已达500 多万吨; 80 年代,我国冰箱制造行业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不足10 万台上升至1300 万台左右。目前,电冰箱的社会保有量在3000 万台左右,在城市家庭中、冰箱普及率已达85%。介于两者之间的冷藏运输销售环节商用冷藏设施,近几年也达到了一定规模。

我国的冷藏运输,长期以来以铁路冷藏运输为主。据统计,铁路部门现有加冰冷藏车

3500 余辆人,机械冷藏车1800 余辆,这些车辆担负着我国近20%的易腐食品的运输任务。

公路冷藏运输发燕尾服也较快,目前约有15000 辆冷藏保温汽车,其中机械冷藏汽车占15

%左右,主要担负着大城市内、靠城市的生产基地到市场的运输任务,以短途运输为主。水 上冷藏运输能力较小,现有各种类型的冷藏运输船近200 艘,总容量为10 万吨左右,多为

内河或沿海的短途运输。冷藏集装箱在易腐食品运输方面中有较大优越性,但由于造价高,普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商业用冷藏设施主要指商业零售环节冷藏设施,包括各种用途、各种型式和温度要求的冷藏柜。在90 年代初,我国先后引进日本、美国技术,使商用冷藏柜生产有了相当的数 量和规模,产品的品种、型式也逐步适应了实际销售环节的需要,为完善食品冷藏链起了巨 大作用。

二、冷冻冷藏行业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制约,我国冷冻冷藏行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国有冷冻冷藏加工企业包袱沉重,运行机制不灵活,产品结构不合理,屠宰加

工开工严重不足,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无力 进行自身改造和发展。

(二)作为我国冷冻冷藏行业主体的国有冷藏库,建库较早,大部分使用期已超过15 年,进入了大修理期限。现急需大、中修理的冷藏库占总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达100 多万吨,大大超过5%的正常维修比例,并且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冷库工程设计标准低,工艺流 程不尽合理化,施工水平及建材、设备质量均存在很多问题、自动化程度低,已不适应市场 经济下对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需要。

(三)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冷库布局不合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冷库容量偏小,商品库存量大的矛盾日益加剧;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商品库存量小,冷库利用率低,始 终未得到解决。还有,有的地区小冷库林立,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既浪费了能源,又给安 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四)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储存商品的结构也发生改变,在一部分地 区出现高温库不足,低温库相对过剩的现象。

(六)冷藏运输仍是薄弱环节。机械制冷运输车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目

前特别是短途运输,大多是在没有保温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对冷冻(速冻)食品的品质有较 大的影响;而长途运输,虽然采取了保温敬机械制冷车辆,但厢体温度也达到保质要求。

(七)在食品冷藏中流通的冷冻(速冻)食品,包装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市

场上流通的冷冻(速冻)食品包装缺少必要的保温性能,在常温下包装内物品温升得快,对 冷冻(速冻)食品的品质影响很大。

三、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趋势、目标、重点与实施措施

全面地了解总结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其目的在于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拟定实施的对策和措施,以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经营体系,实现企业的第二次 创业和行业的全面振兴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外进出口业务的不断扩

大,为冷冻冷藏业摆脱困境谋取新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冷冻冷 藏业的发展趋势、目标、重点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本人提出以下看法:

(一)加快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步伐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比重必定越来越高。美国的人口是我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冷藏容量却是我国的三倍半;日本的人口只有我国人口的十分 之一,冷藏容量也有我国的二倍。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的现有冷藏容量还十分不

足,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同时,要防止盲目建设,保证我 国冷冻冷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

冷冻冷藏企业管理必须面向市场,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把提高

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活动的出发点;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企业根本点,全面推进冷冻冷藏业的 改革与发展。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坚持集约化经营,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进一步转换 经营机制,建立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新型企业制度,促使企业从组织结构、经 营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接近和赶上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准。

(三)加大国有冷冻冷藏企业的改造力度

国有冷冻冷藏企业是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主体,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

须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和企业改革力度,创建经营性仓储业集团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适应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的商业形式的需要。

1.以经济较发达的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冷库为骨干,成立以“冷仓”为龙头,干货仓配套,综合经营的大型仓储企业集团或物流中心,成为流通产业,为流通服务。

2.以经济较发达的在中型冷库为实体,建立冷冻食品批发贮藏中心,成为专业的冷藏经 营企业。

3.按公共冷库的模式将中小型冷库向社会开放,提供仓库服务、信息服务、经营后勤服 务。

4.对一些布局不合理的小型老冷库采取转产、承包的形式或以国有资产增保值为前提的 租赁。

5.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需要冷冻冷藏业的支持,冷冻冷藏企业较有条件改造成连锁商店 的配送中心。因此促成中小冷藏企业进入超市集团,并改造成规范化的配送中心双方都是必 要和有利的。

(四)发展速冻食品生产

我国的速冻食品经过十几年发展,目前已达年产350 万吨,市场产销两旺,预测到2000 年速冻食品的年需求量可达850—1000 万吨,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许

多本不经营食品的企业捕捉到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了经营内容,生产了速冻食品。据了 解北京市的一个速冻饺子厂,由于产品的档次定位得当,经营有方,日产120 吨,产品仍供

不应求,生产24 小时倒班,企业为此继续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

冷冻冷藏行业的许多企业,包括国有肉类冷藏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生产设施和技

术人员大量闲置,经济效益很低。发展速冻食品,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投入比较少,产出多,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都将是可观的。

(五)发展预冷保鲜产品和多品种一体化经营

小包装冷却肉在欧美、日本等国早已普及,这种产品具有保鲜和节省冷冻能耗等优点,在特殊包装下货架期可达30 天左右,是应该积极开发推广的。在今年国庆期间,漯河双汇 集团率先把优质冷却肉打入北京市场,只要加强宣传并适当引导,让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一定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发展趋势看,冷冻冷藏向优质、预制、小包装、多品种规格和方便的方向发展,以

满足现代生活节奏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但是,不管是预冷保鲜产品还是冷冻(速冻)产 品均应实行一体化经营,为消费者着想,从原料采集、加工、冷冻冷藏、运输、销售均应注 意卫生保鲜、不落地、不见天、不升温、门对门。不仅在“冷链”中动作,更应在“保鲜链”

中动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六)优化制冷设备的选配

对于冷冻冷藏行业而言,国产制冷设备既能满足需求,又存在不少不足,主要的问题

是品种少,规格不全,缺少小型和机组化,产品结构陈旧,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性 能指标低、外观粗糙、自动化水平低,系统匹配性能差,难选难用。产品的整体性能均低于 国外同类产品。

国际制冷业界正按蒙特利尔议定书提出的规定全面实施CFG 替代。我国的冷冻冷藏行 业历来多使用R717 制冷系统,R717 是自然物质制冷剂,对环境无害,因此国外同行专家

大声疾呼:向自然工质过度。氨正是这种制冷剂!对于我国而言,除经营性商业冷藏设施外,各个冷冻厂(冷库)几乎都采用氨制冷系统,根本不存在替代和过渡问题,似有因祸得福之 感。尽管我国对氨制冷系统及其设备有长期的使用经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应该从 CFG 替代的高度对其拟定对策,力求在自动化、小型化、机组化上有所突破,以满足各类 用户的需求。

分散式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机组在国外已普遍采用。这种系统母机房等集中控制设施,使用调节可靠有效,能耗低,施工安装简便速度快,产品整体质量和工程质量较易保证,如 运用得妥当,可降低工程总造价。我国广东省也已建成几座相似的冷库,其效果与上述完全 一致。我国的制冷设备业应着力开发国际市场先进通用的60HP 以下各档次分体式或一体化

且配有电子技术的自动化机组,为冷冻冷藏行业改造,升级换代,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营 经济性和效益,提供先进的、配套的制冷设备。

(七)择优推广装配式冷库

在引进整座预制装配式冷库的实践中,我国的制冷设备制造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其特有的专长和敏税从中得到启迪,经过各种努力立项引进制造设备和软件,于八十年代 中期后引进建成22 条(套)预制装配式冷库的制造工艺设备(生产线),总生产能力约可折

合300 万平方米隔热夹芯板,从而使我国实实在在地初步建成了与国际水平相似的预制装配

式冷库制造业。从七十年代中期引进整座装配库,到八十年代中期引进制造设备,创建该行 业的制造业,期间经历了十余年。自引进的生产设备陆续投产以后,就逐步替代了国外的同 类产品。据主要生产企业历年产量估计分析,截止1995 年已累计生产建设大中小型装配库

约800 座,室内装配式冷库约2.5 万套(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装配式冷库系工程化工业产品,具有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特别适用拟建

单层冷库的项目和中小型冷库,对于工程总造价,如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能处置有方,既易于控制投资,又往往使造价与土建冷库相当(一般不超过土建冷库的15%)。但因工期

短争得的投产时间和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可能稍高的工程造价。近十几年的很多工程实例一 再证实了上述结论。所以在我国有针对地推广予制装配式冷库的生产和建设无疑是正确的高 效益的。

(八)进一步完善食品冷链建设

从目前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和发展来看,冷藏链建设仍然相当薄弱。要进一步加强和完

善冷藏链建设,必须尽快制定必要的产品标准、操作规程,实现各环节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必须回忆配置必要的设施和设备,特别是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开发保鲜包装材料,发展冷 藏集装箱运输,以适应冷藏链发展的要求。

2.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二

一、白酒行业现状分析

(一)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的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 到了1978年, 已达到143.74万吨, 比建国之初增长近15倍, 后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 白酒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其他替代产品的发展, 在1996年, 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万吨, 直至2004年, 我国白酒行业一直处于不断衰退状态。值得庆幸的是, 从2004年开始至今, 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 产量逐年增长, 幅度逐步递增, 如下图所示。但调查显示, 我国白酒行业里大中型企业占1.49%, 中型企业占8.90%, 小型企业占89.61%, 企业规模发展很不均衡。另外, 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 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 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 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 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

(二) 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我国白酒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我国的酒行业从1949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一直是计划经济的酒类专卖制度。1979年取消酒类专卖制度后, 白酒业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对白酒行业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手段进行的。近年来, 征收消费税、加大酒驾处罚力度等措施的大力实施也对白酒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国家不断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遏制或推动白酒行业的发展。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 白酒作为一种酒类产品, 其替代产品主要有啤酒、葡萄酒和黄酒。白酒的发展与其替代产品的发展密切相关, 受其影响和制约, 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白酒行业一片萧条时, 其替代产品却一副欣欣向荣之势;反之, 当白酒行业开始回暖, 其替代产品的发展便逐步放缓。最后是消费观念的影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特别是屡禁不止的假酒、毒酒事件, 更加提高了人们健康饮酒、喝安全酒、喝高档酒的意识。再加上保健酒、红酒及国外酒产品的逐渐兴起, 填充了原本单调的酒市场, 人们的消费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 酒这一行里有句话:“啤酒做激情, 红酒做浪漫, 黄酒做营养, 白酒做文化。”因此, 渐渐的激情、浪漫、营养都有人追捧, 偏偏文化没人买单, 白酒的销量很快下降, 而啤酒和葡萄酒的销量连续走高。但近年来, 白酒产销量又开始回升, 这也可以看成是我国白酒文化的回归。

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 从“品牌战”到“品类战”

中国的酒品牌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国酒茅台, 周恩来总理亲点, 自然是中国白酒中的老大。中国的名酒特别是以前的老名酒基本上都是经过历史沉淀, 拥有真材实料的。例如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川酒, 它们的产地自古就是酒幌连阴, 贵州茅台也是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酱香白酒的传奇。它们都有着优良的产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酿造出货真价实让人称赞的口感, 这些也是酒品牌的后起之秀所无法企及的。

目前我国白酒企业的数量大约为37000多家, 其中大部分是小型企业, 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它们无疑是中国最具实力和号召力的两个白酒全国性品牌, 是中国白酒的标杆, 代表着中国白酒最高的水准, 难以超越。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它们一般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竞争相当激烈, 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 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最后, 是各个区域性的小酒厂。中国是白酒大国, 有不计其数的酒厂。这些酒厂大多都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做地头蛇, 凭借地方保护抵抗外来品牌的攻击。

这三大集团内部各自激烈的竞争, 都想超越对手, 跻身前列。但白酒经营是门高深的学问, 是实力、品牌、文化的综合竞争, 现在中国的白酒市场还在持续的筛选, 好的品牌不断的完善, 而众多新的品牌也在迅速加入这一大家庭中,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二) 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

尽管国内的白酒行业市场形势较好, 但也面临着重重的压力和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 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 取消关税壁垒, 洋酒大量进入, 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 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

因此, 老百姓对白酒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喜欢喝白酒的, 现在可能喜欢喝啤酒或葡萄酒;过去喜欢喝国产酒的, 现在可能改喝洋酒了。消费者对酒类消费偏好转移引起的白酒需求总量下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年从国外流入72万箱左右的洋酒, 同时还有啤酒、果酒的替代, 使国产白酒在酒业消费中的比重日益下降。白酒是文化产品,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开放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蚀, 洋酒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逐步占有我国的高端酒类市场, 闻名世界的威士忌、白兰地就是凭借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上拥有如此高的占有率的。而我们的文化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 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消费热情的高涨, 高端白酒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高端品质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推崇, 涨声一片, 迈入千元价位时代, 高端和超高端白酒市场竞争格局基本趋于稳定, 市场竞争进入“巨头”竞争阶段。2011年53度茅台曾经一度被炒至1980元每瓶, 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已经站稳千元价位, 水井坊的实力也不可小视。高端白酒市场已经形成了坚固的市场壁垒, 二线白酒要想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场有所作为, 极为艰难。

由于白酒业属于传统行业, 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关, 每一种高端品牌的白酒除了具有优越的品质, 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知名品牌一般也都是老品牌,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是仅靠技术和资金无法实现的。同时这些位于第一集团的企业具有经多年积累的渠道、品牌、生产能力、资金等全方位的优势, 这也是后来者很难突破的。并且人们心中拥有亘古不变的“越贵越好”的思想, 使得高档酒有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 成为逢年过节送礼的首选。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0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比分别为39%、37%、7%。由此可见, 利润越来越向一些知名品牌集中, 而利润率最高的也正是那些高档白酒。

(二) 中高档酒竞争加剧, 低档酒销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居民可支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已不再是平民百姓的奢望, 相比以前, 消费者更趋向于购买中高档白酒, “喝少点, 喝好点”的中高档白酒已成为白酒消费主流。调查显示, 有32.5%的消费者选择20-40元的白酒, 38.7%的消费者选择40-60元的白酒, 18%的消费者选择60元以上的白酒。从2001年以来, 国家一系列针对白酒行业的扶优限劣税收政策的出台, 低档白酒已无利可图, 白酒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 抢占中高档白酒市场。同时, 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高档白酒在广大的消费者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这使得他们对传统的名优高档白酒有着很强的忠诚度和消费持续性。

(三)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人口有13亿, 其中农村人口占9亿, 这是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民族传统的原因, 白酒在农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农牧民天生耿直憨厚和淳朴的品质与酒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短时期内要想让多数农村人口习惯于喝葡萄酒和其他一些果酒还不太现实。虽然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 其对白酒的消费反而比城市大, 目前大中型白酒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及其消费潜力。

(四) 高度白酒仍唱主角

尽管白酒的低度化是未来高端白酒发展的趋势, 并且是中国白酒国际化、走进夜场和吸引年轻一代接受和传承的关键。但是, 到目前为止白酒行业龙头们仍然将主要力量集中于高度酒, 低度酒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一个原因是高度酒在酿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成本很高, 但口感较好, 香味较浓, 酒劲较足, 因此仍旧是宴请宾客、过节送礼的首选;另一个原因是低度白酒的“色不稳、香不够、味寡淡”的技术难题一直没有突破, 而且这种情况还将维持一定时期;同时, 低度酒更容易勾兑, 造假成分比较高, 不太受消费者青睐。

(五) 产销量上涨空间有限, 价格持续攀升

我国白酒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现正逐渐步入成熟期。从2004年开始, 白酒产量稳步回升, 到2011年已突破100亿升。在整个酒行业, 由于酒饮料国内和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 整个白酒的销量已达到了动态平衡。除了受税收政策调整之外, 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力量, 从追求产量向提高产值方向发展, 老名酒焕发了新生机, 众多区域品牌也在当地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白酒行业的各个品牌产品在茅台、五粮液的带动下均掀起了年复一年的涨价热潮, 2011年底相比年初涨价幅度甚至达到了30%。但作为一种刚性需求, 涨价并不会过于影响到人们的消费, 因此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四、结束语

3.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三

我国移动阅读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竞争激烈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大大释放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不仅增强了阅读的便利性,而且扩大了移动阅读的用户群。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的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3.58亿,2015年移动阅读活跃用户将达6.5亿,阅读正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强需求。随着4G布局加速,多样的终端支持和优惠的资费套餐势必会吸引大量的用户,移动阅读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易观智库统计,2013年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规模达62.5亿元。2014年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81.9亿元(不含手机报),增幅达31%。2015年市场整体收入规模将突破100亿元。4G时代的来临让行业巨头看到了移动阅读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纷纷瞄准这一市场,开始战略布局。

2014年4月吴文辉正式出任腾讯文学CEO,并表示要重点发力移动阅读领域。其移动端产品“QQ阅读”将整合自身的渠道资源,将各渠道积累起来的用户资源向移动端引流,并利用渠道资源做产品推广。这一优势助其迅速扩大移动阅读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而行业的另一巨头百度,也在布局移动端阅读产品——91熊猫看书,并将逐步整合纵横中文网和中国移动“和阅读”的内容资源,吸引大量用户涌入平台。而作为网络文学行业领头羊的盛大文学在此期间也放话表示要进行战略转移,弥补其在移动端的劣势。2014年2季度起,盛大将对起点读书客户端进行全面升级,网站经过多年积累起来的优质内容资源,将吸引大批用户入驻平台,成为产品的忠实用户。盛大文学在移动阅读领域表现出来的竞争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移动阅读市场因为业界巨头的争抢品牌竞争态势已变得十分紧张。

2.内容质量提升

近几年国家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带动传统出版社纷纷转型。数字出版发展到今天,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4G技术对网络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越来越多精品图书的原貌版被呈现在移动互联网上,为用户带去良好的阅读体验。因此各厂商纷纷将业务的重心转移到优质内容的争夺和创造上来,寻求与出版社的合作,大力采购并独家买断一些重磅图书,来提升平台的内容质量,以优质的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用户。2014年2月掌阅iReader抢先上线《纸牌屋》同名小说电子版,不到3天时间里,下载量就已经突破百万次,在同类别小说的下载排名中位居前列。可以看出优质内容已成为厂商发力的重点。

我国移动阅读行业发展趋势

1.4G时代产品形式富媒体化

手机阅读新闻、看小说,这已经成了很多用户手机上网的习惯,4G的高速网络不仅让这一现象覆盖面更广,而且促进之前相对需要网速和带宽的阅读产品的爆发,如动漫作品、图书、富媒体杂志等等。

在4G时代的背景下,视频观看、下载更加流畅和便宜,也使得手机游戏更加普及,纯文本电子书将被边缘化,融合了各种新媒体呈现形式的富媒体移动阅读产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一些厂商已率先布局,塔读在2014年1季度提出“富媒体互动阅读”的产品理念,未来塔读文学将陆续更新富媒体版本,逐步实现移动阅读的声、光、电、影等丰富的体验。三大运营商也瞄准富媒体这一产品形式,中移动阅读基地副总经理陈学指出,4G时代的数字阅读是富媒体化的,有声读物、视频手机报、高清图片、多媒体杂志等多种阅读并且结合高清图片、高品质音频/视频提升富媒体阅读体验。2013年9月中电信重新整合2011年8月发布的天翼阅读有声版为独立品牌“氧气听书”,以差异化内容、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未来富媒体阅读会成为移动阅读的主流模式。

2.用户需求升级,移动阅读向社交化方向发展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正好将为社交舞台提供远远超过今天的空前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社交成为互联网的趋势,也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热门元素,“社交”不是脱离阅读的即时通信或者SNS,而是依托于阅读的社交,用户产生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乐于分享出去,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

4G时代,更快的连接速度、更好的网络环境将催生更多基于高速传输基础上的社交应用。移动社交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在社交化道路上的移动阅读,也将乘着这场东风做出变革。目前移动阅读产品的社交化功能还处在起步阶段。产品仅能实现对内容的分享和评论功能,用户之间无法基于相似的阅读兴趣形成读书圈,用户的社会认同感没有得到满足。对于阅读产品来说,未来主攻的方向就是帮助用户建立阅读社区,通过将图文、语音以及视频社交等多种方式进行融合,使用户之间产生共鸣,并基于兴趣进行传播。强化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在巨头林立的移动阅读市场,竞争态势严峻,各厂商需要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完善产品的社交化功能,为用户带去极致的阅读体验,能够帮助厂商在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3.大数据时代,阅读更加个性化

移动阅读市场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产品功能不断创新促使用户需求发生改变,用户已经从对内容的需求升级到对个性化阅读的需求。由于移动阅读市场竞争加剧,各厂商努力扩大平台的内容规模,以提升产品流量。面对海量信息,用户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己想看的内容,这种个性化需求已演变为阅读刚需。

在过去的几年,大数据技术一直在积蓄力量。而4G网络的到来使大数据技术迎来新的变革,首先,大数据定位更加精准,4G网络时代同时间里所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目前数据量的几十倍。其次4G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网络速度和带宽,这为大数据的快速处理提供保障。移动阅读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本身已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未来在进行移动阅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可以依托这些信息,凭借4G网络环境下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精准和快捷,根据用户兴趣的权重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例如,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累计用户超1.6亿的“今日头条”就是个性化推荐的代表,这款应用无需用户做出选择,而是基于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通过算法提供给用户自己最感兴趣的消息。这种“社交数据挖掘 + 个性化推荐”的模式,使得“今日头条”获得来自 SIG以及华尔街著名经济学家,投资银行家,硅谷创业公司CEO的数百万美元 A 轮投资。因此可以说,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将带动移动阅读应用向着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小结

4.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四

1.1宏观状况

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1.2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1)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方面: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我国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4)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1.3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2)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6)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1.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我国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其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迄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我国当前的物流发展环境。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外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认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

1.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1)传统外包型物流运营模式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商或经销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不仅能够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2)战略联盟型物流运营模式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就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方面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以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以及服务内容。

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共同建立、整合信息平台。

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

(3)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该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1发展一体化物流

现代物流业涉及到众多部门,像一张横竖交错的网,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综合体。物流网络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条件就是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将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整合优势资源,运用现有成熟经验,共享市场,进而分享更大份额的商业利润。同时,先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牵手中小型物流企业结成市场同盟,利用已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营销体系,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基于此,竞争对手便成为同盟军,物流网络就成为一个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多方位、纵横交叉、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

2.2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应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新要求,实施电子商务物流,改变传统的物流作业运作方式,在物流作业的各个方面体现电子商务的要求,为社会提供高速和一流的物流服务。

2.3发展绿色物流

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各国政府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也是日趋重视,提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策略,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重头。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长久、健康发展也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一个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与环境共存的和谐状态。绿色物流是指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总目标,利用科学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展物流活动。这一举措既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也减少了物流成本,一举两得。

2.4发展国际化物流

5.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五

根据中为咨询数据资料,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我国证券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67%、38.93%和47.68%,是证券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另一主要收入来源——证券承销与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占比逐年递减,分别为17.76%、16.45%和10.89%,2013年由于受IPO审核节奏的影响,收入下降幅度较大;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分别占3.66%、22.41%和19.19%,波动较大;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分别占1.55%、2.07%和4.41%,呈现稳步增长;融资融券业务自2011年正式推出以来,发展迅速,2013年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1.59%,已成为证券公司重要收入来源;此外,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比重也有所提高,至2013年占比为1.62%。2011年-2013年我国证券行业收入组成

1、证券经纪业务 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交易通道服务、从事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来赚取佣金,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牌照、营业网点等介质通道和信息交易系统,个性化优质服务的贡献较少,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根据中为咨询研究报告分析,此种盈利模式之下,经纪业务收入主要取决于股票成交金额与佣金费率两项指标,近年来佣金费率大幅下降后逐渐趋稳,经纪业务收入与股票成交金额的关联度更为紧密。2004年-2013年行业佣金率的走势图

2013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规定》,取消了对证券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数量、主体条件限制,拓宽了分支机构的经营领域。该规定发布后,各家证券公司加快小规模、低成本、C类信息技术系统的轻型营业网点的布局与扩张。2013年10月,中证协、中登公司分别发布《证券公司开立客户账户规范》和《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可以办理见证开户和网上开户。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上述政策的出台和金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靠同质化服务进行价格竞争的局面已难以为续,经纪业务需要通过业务创新与差异化服务实现长远持续发展。根据中为咨询观察,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深入分析来提供个性化的增值产品和服务:对于个人客户,实现从个人零售经纪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对于机构客户,实现从卖方分析服务向大宗经纪业务服务转型。

2、投资银行业务

目前,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股票或者债券融资,来获取承销、保荐收入,兼并收购等财务顾问业务整体所占比例较小。投资银行所能带给企业的全面服务与成长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根据中为咨询市场分析报告观察长期来看,投资银行业务不仅会向企业提供单项融资或并购服务,而且会将融资、并购、市值管理、资产配置、战略规划等业务结合起来,向企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资本运作服务,形成长期合作、共同成长的战略关系。

承销与保荐业务的盈利模式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是承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销售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监管部门自2009年开始推动证券发行体制改革,证券公司的承销与保荐业务逐渐走向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债券发行和承销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是随着融资工具的不断扩充、特别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蓬勃发展,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得以延伸、业务品种更加丰富,盈利模式将更加多元化。

证券公司兼并收购业务主要通过为上市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收取财务顾问费用,根据中为咨询行业分析报告资料,其盈利模式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是兼并收购业务市场化改革方向明确,除了对借壳类并购加强监管、实行分道制审核外,中国证监会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二是除国家产业调整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国有资产整合机遇外,市场化的产业并购正开始逐渐兴起,投资银行的盈利将更加倚重于其撮合、定价能力;三是证券公司可以以自有资金或者成立并购基金,为并购中的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夹层资本等融资,这将成为投资银行兼并收购业务新的盈利模式。

3、资产管理业务

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通过设计和发售资产管理计划,如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来收取管理费用和业绩报酬。

随着《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的颁布和修订,资产管理业务审批制度更加宽松、投资范围更加宽泛、产品设计更加灵活,近两年规模发展较快。根据中为咨询行业调查报告资料,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能够体现证券公司的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但资产规模仍然较小;具有通道特征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庞大,该类产品多为通道管理、同质性高,收入贡献率较低。

2013年2月颁布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资产管理机构从事公募基金管理,有利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规模的扩大。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与银行、信托、保险和基金产生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其与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的协同效应,使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实现差异化发展。

4、投资业务

证券自营业务是指证券公司通过自身承担风险、进行投资获得收益的业务。由于目前我国衍生产品缺乏、交易方式单一,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盈利模式较为传统,主要通过权益类投资和固定收益投资来赚取价差或利差,收益的波动性较大。根据中为咨询行业调查报告资料,近几年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陆续出现,丰富了证券公司的交易工具,提高了风险对冲能力。长期来看,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将更偏向于以交易策略的有效性赚取绝对收益,降低市场波动对自营业绩的影响。

直接投资业务方面,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直投子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投资模式以Pre-IPO类型的直投项目(指投资于预期可近期上市的企业,并在企业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为主。根据中为咨询行业分析报告资料,直投业务正处于转型期,其资金来源正逐步向直投基金转型,投资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转型,退出方式逐步向IPO、产业并购、管理层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扩展。

5、资本中介业务

6.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六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直接导致餐饮行业永不衰落,现在,就整体的情况来看,餐饮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是大众创业首先会考虑的。所以,大家都想着在这个行业里“分一杯羹”。要想拿下餐饮的市场,不仅要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更要了解餐饮行业现状,同时还要抓住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百战不殆!

经营理念

作为一个成功的餐饮企业,餐饮人必须要有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经营理念。而现在餐饮界存在的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就是,有许多餐饮人在经营过程中生搬硬套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或经营品种,忽视本店的内、外界环境及具体的状况,主观定位,造成供与求的脱节,使餐饮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

餐饮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经营者的决策是否正确,餐饮企业决策包括对市场、价格、财务等方面的判断、分析,制定并执行餐饮企业的重要规章程序等,外行的经营者或是对市场、财务等错误的认识很可能会直接导致经营惨败。

行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餐饮业的增长率要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餐饮需求又是复杂多变的,其消费口味和消费心理,都可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据统计,2017年全国餐饮突破3.9万亿,但只有20%的餐厅是赚钱的,剩下80%餐厅的日子非常艰难,更有知名餐饮品牌接连倒闭。

14岁的高端自助餐厅鼻祖——金钱豹轰然倒下;6岁的文艺标杆“茶界星巴克”——茶香书香向世界告别;两年前席卷全国的“当红炸子鸡”——潮汕牛肉火锅溃不成军;所以,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发展趋势:餐饮业将向两个版块集中发展

一是商务需求,占的份额相对比较小,除非是非常独具特色的餐厅才会有立足点。

二是休闲餐饮不断兴起,时尚休闲肯定是一个细分市场,在未来会持续稳定地发展,也会优胜劣汰。例如爆走丸族,主打多元化经营,面向80后和90后的时尚消费一族。

这两个板块都是属于大众餐饮范畴,尤其是后者。据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老百姓外出就餐的频率比以往各个时期都要大!

另外,大众餐饮也迎来了外部春天。随着国家号召大众创业,在2018年大众餐饮将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比如,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适度倾斜,帮助大众化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建立自己的品牌高地和生产基地,形成以自有产品特色为基础的民族餐饮品牌。

三胜数据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特色小吃餐饮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达到3.9万亿元。2015-2017年餐饮业年复增长率达到9.88%,高于同期GDP增速。小吃作为中式快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式快餐中占比33.2%,在中式快餐业态中独占鳌头,未来大有可为。

图表:2015-2017年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

小吃经营业态逐渐成熟

目前,中国小吃行业以蔬菜类为主的小吃和卤味/熟食品类比较单一,以连锁经营为主,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而地方特色小吃、以米/面/豆类为主的小吃种类繁多,主要以单店发展为主,但仍有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品牌,如北方水饺中有“喜家德水饺”、“大娘水饺”等知名品牌,兰州拉面中有“东方宫”、“马艾萨”“马记”等知名品牌。

7.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七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全国数据集中处理 (称为数据大集中) , 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加快创新, 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要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与传统银行业相比, 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 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 决定了其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 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

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 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 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扩大管理范围, 减少管理层次, 促进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二) 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

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 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 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 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 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三) 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

在业务开拓方面, 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 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 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 辅助了决策行为, 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 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建立并趋于完善

(一) 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 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二) 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 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 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 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 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三) 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

以数据集中为依托, 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 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 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一) 加强IT治理,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未来几年, 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 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 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银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 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 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 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 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 统一IT架构, 规范IT技术采用,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 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 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 实现服务交付, 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 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 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二)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 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 加快应用整合, 支持业务流程再造, 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 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 实现产品“一次开发, 多渠道部署”, 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 加快产品投产速度, 提高客户满意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 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 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 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安全监控,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 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 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 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 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 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 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8.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rends in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e Danhui

(Jiangxi Blue Sky University,Nanchang330029,China)

Abstract: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status,and describes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s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an outlook on future trends.

Keywords:CNC technology;Machinery;Application status;Trends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制造工艺装备陈旧、生产自动化技术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与先进技术等,而且在快速、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优质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和生产线大量投入到机制制造行业,它们的机床改造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行业,生机盎然,正处在黄金时代。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大大加强,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就要求数控技术能够投入制造行业之中。

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控技术才逐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经过“六五”(1981-1985年)的引进国外技术,“七五”(1986-1990年)的消化吸收和“八五”(1991-1995年)国家组织的科技攻关,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当时通过国家攻关验收和鉴定的产品包括北京珠峰公司的中华I型,华中数控公司的华中I型和沈阳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蓝天I型,以及其他通过“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测试合格的国产数控系统如南京四开公司的产品。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从199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至目前为止我国机床总量380余万台,而其中数控机床总数只有11.34万台,近10年来,我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约为0.6-0.8万台,年产值约为18亿元。机床的年产量数控化率为6%,且不断提高。

二、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各工业发达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目前数控技术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形成了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s/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在可靠性方面,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二)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采用五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五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三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五轴联动加工可比三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五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三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五轴联动机床的发展。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五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五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的发展。在EMO2001展会上,五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五面加工和五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

(三)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

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三、结束语

总之,数控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实用的高速加工技术跟随引进的先进数控自动生产线、刀具(工具)、数控机床(设备),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数控装备的整体水平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标志。我国只有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对策,实施切实可行的竞争方案,通过信息化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培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许金梅,迟振香.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应用[J].煤炭技术,2010,8:28-29

[2]吴凡.现代数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1:273-274

9.中国汽车用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九

一、有规模,但知名品牌不多,产品知名度不高,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汽车用品行业门槛较低而利润空间却十分巨大,众多的投资者在无规范引导下纷纷加入汽车用品行业的生产销售大军。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程度不高。随着私家车的数量急剧增大,消费者对汽车用品的需求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趋势,需要更多的更能体现车主个性化的汽车饰品。而目前市场上生产出售的汽车用品中,体现明显个性的产品不多,在设计上简单,制作也不够精美,单调的产品显然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汽车用品市场的价格缺少透明度也是目前汽车用品行业存在的另一缺陷。目前,随便在市场上走走就不难发现:同一品牌坐垫,在批发市场中仅售几十元,到了高档的品牌店里却要售百元以上;同一品牌的汽车音响,在批发市场中售300多元,而到了高档的店面里,少则千余元,多则几千元。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不要说消费者一头雾水,就是专业人士前去也是茫然。

四、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以汽车美容为例,汽车美容技术已经经历了早期的打蜡、渡膜、封釉等技术的发展。

五、忽视企业文化,导致企业没有灵魂。现代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和整车企业成功的企业文化相比,汽车用品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塑造缺乏力度,导致了企业缺乏灵魂。汽车用品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经过几年的发展,汽车用品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集约化”服务和“一站式”销售的连锁经营体制将成为国内汽车用品市场的主流。中外资企业都在围绕着这一点,以上海、广州、北京等大中型城市为基地,加快资源的整合和国内的布局,调整和创新将成为主旋律。汽车用品行业的整体走势将呈现出下面几种趋势:汽车安全市场兴起:商家对这一块投入了极大关注,2004年汽车TPMS在国内出现,2005年TPMS将成为汽车安全类的一个热点。汽车音响市场繁荣:近两年国内汽车音响市场可以用“炒的比卖的火”来形容,到2005年汽车音响市场在市场上将会有所进步。发展方向依然是汽车影音类和汽车音响改装类。车载DVD等影音类产品市场会进入繁荣时期。汽车防爆膜的透明化:防爆膜信息透明化程度加强,防爆膜的黑市和暴利现象会有所改善,防爆膜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汽车美容行业的提升:汽车美容企业开始进入淘汰时期,优质的汽车美容企业浮出水面,会出现国内美容企业自身产品,而同时汽车美容行业还在不断向全国扩张,全国数量上会是一个加大趋势。除了以上几大类,汽车装饰、汽车防盗器等市场会不断有新产品推出,但整个行业不会呈现火爆状态,汽车导航更多处在培养消费者和期待更多商家参与,国家支持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汽车用品行业蕴藏商机据世界排名前10位的汽车公司近10年的利润情况分析,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汽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约占20%,有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中国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的不断兑现,中国汽车后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十大商机。一是售后维修服务。二是汽车养护。三是配件和精品零售。四是汽车保险。五是汽车融资。六是汽车资讯。七是汽车广告。八是智能交通。九是汽车娱乐。十是汽车俱乐部。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三十三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金融、服务贸易企业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汽车营销方式、管理经验和服务贸易理念,积极发展汽车服务贸易”。今明两年是汽车用品行业发展重要的一年,汽

10.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管道运输业发展前景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管道运输是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之一,具有运量大、不受气候和地面其他因素限制、可连续作业以及成本低等优点。管道运输已成为中国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正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

管道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已突破9.5万公里,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格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改变,石油、天然气、成品油运输管道建设将进一步提速。截至2013年6月24日零时,我国首条跨境原油运输管道中哈石油管道管输原油累计进口突破5700万吨,达到了5744万吨。自投入商业运营以来,中哈原油管道进口原油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西部能源大动脉”。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来自中亚的管道天然气直达珠三角,延伸向香港,截至2013年4月13日,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我国输送天然气达500亿立方米。2013年7月15日,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投入使用,进入试运行阶段。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天然气管道的投产标志着另一条重要的中国战略能源运输线被打通。

管道运输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新增油气管道7.4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4.5万公里、原油管道0.9万公里、成品油管道2万公里,总投资约3500亿元;预计到2016年底累计里程将突破17万公里。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管道运输业发展前景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管道运输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管道运输行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原油、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管道运输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和技术发展分析,最后分析了管道运输行业的投资潜力和未来前景。

11.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一

【关键词】 汽车行业 发展趋势现状分析 未来预测

1.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市场需求特点:

1.1乘用车需求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受到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意识变化的影响,我国乘用车消费结构呈现由相对单一格局向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以往比重较高的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比重有所降低。据数据表明,2011年轿车销售949.43万辆,同比增长27.05%,交叉型乘用车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力度减弱等因素影响,增幅明显减缓,销售249.21万辆,同比增长27.77%,另一方面,SUV和MPV增势迅猛,市场比重明显提高。2011年suv销售132.60万辆,同比增长101.27%,高于乘用车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 2011年MPV销售44.54万辆,同比增长78.92%,增幅高于乘用车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1.2重型货车和大客车引领商用车市场全面增长

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客货运输需求较快增长,从而带动商用车市场全面增长,比较而言,货车销量增速快于客车销量增速。2011年货车销售386.11万辆,同比增长30.47%。尤其是重型货车销售增长迅猛,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1.74万辆,同比增长59.93%,增幅比货车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更高于2009年同期42.22个百分点;而中、轻、微卡增幅较2009年呈现不同程度减缓。2011年,客车市场表现也明显好于2009年,客车销售44.31万辆,同比增长25.14%,增幅高于同期21.1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客车增速明显加快,销售6.88万辆,同比增长45.87%。

2. 我國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2.1汽车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据统计,我国经政府审批的汽车厂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但重复建设严重,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足。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而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却远远偏离最佳规模。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三大汽车生产企业的产量加总,还比不上美国戴o克公司一家产量。生产规模偏小导致了中国的汽车生产成本偏高,尽管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2.2从消费者需求分析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从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努力扶持汽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广大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拥有自己的家用轿车产生了日益强烈的需求,可以说,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国内汽车消费环境长期积累的矛盾激化。近年来汽车爆发性增长带来的环保、交通拥堵、停车难等许多社会问题,都会影响到潜在消费者购车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各城市当前并未准备好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城市对汽车管理趋于行政化,习惯用“限购”等行政手段,回避汽车社会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限制了汽车消费。

2.3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升级需调整目前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结构分散,整车生产企业众多,从事整车生产的企业有120多家,汽车工业前十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一直徘徊在80~87%之间。另外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升级要把握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程中与世界汽车强国并驾齐驱。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汽车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产业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为: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及电控系统的研制方面与日本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还包括发展模式的升级,而掌握自主核心生产技术、提高综合管理运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最好体现。

3. 预测我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3.1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

进入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利好不断。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科技部、工信部和国资委都将出台政策支持,分别为《国家“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产业化重大专项项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央企纯电动车投资规划》。上述政策对于未来5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资金支持力度。不论是整车厂,还是零部件企业、投资者,都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仅是由于现在有国家政策支持才对其看好,更重要的是,汽车工业得发展的方向的政策不会是“一阵风”。

3.2自主品牌汽车成为世界品牌:

一方面是采用创新发展模式。通过采用全套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立足于世界汽车工业得新成果,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严格的要求获得突破式发展。另一方面是增加出口,合资企业汽车产品的零部件配套80%都在国内,促进了国内汽车配套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外资企业又不愿意让中国生产的合资品牌产品出口,这就给自主品牌企业出口创造了良机。

3.3汽车工业将是扩大内需、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另外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轿车需求的高增长期有可能提前到来,并为汽车工业发挥主导产业作用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持,另外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4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这种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有关报告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将会向着智能化发展。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在逐渐的提高,虽然我国的汽车行业正处在高速度发展的阶段同时,但也必须要认识这其中的一些隐藏问题和弊端,因此,通过对我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知道我国未来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际商报》编写组.国际商报.北京:国际商报社,2000.

[2] 《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编写组.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1998.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雪峰(1975,7-),男,吉林辽源人,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统计教学与统计方法研究。

12.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二

1.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以绿茶加工机械为主, 企业分布集中

据中国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 无论是从茶园面积还是总产量上看, 中国绿茶都约占3/4。在中国众多产茶地区中, 除福建主产乌龙茶、云南主产普洱茶外, 多数以生产绿茶为主。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同茶产业相适应, 以绿茶生产机械, 特别是名优茶的生产机械为主, 茶机企业集中的地方也是主要的茶叶生产区。全国生产茶叶加工机械的企业有400家以上, 主要生产企业有80家左右, 集中在浙江、安徽、四川和福建等省。浙江省绿茶产业发达, 亦是茶机生产销售的大省, 占全国茶机市场销售的80%。作为龙井茶生产基地, 浙江省名优茶炒制机研发和生产能力突出, 90%以上的名优茶炒制机产自该省。企业主要集中在绍兴、金华、杭州和衢州等地。四川和安徽是绿茶生产大省, 企业以生产杀青机、理条机为主。安徽省茶机生产企业集中在黄山、宣城和安庆等地。四川省茶机生产企业集中在乐山、雅安地区。福建省是乌龙茶之乡, 企业集中在泉州、宁德和南平地区。在泉州的安溪地区更是形成了乌龙茶加工机械的产业链。

2.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行业规模尚小, 但发展迅速、市场活跃

对国内80家主要茶叶加工机械生产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 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一是行业从业人员少。76个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 052人, 企业人数最多的186人, 其中50人以下企业占78.9%。二是行业投入小。70个生产企业中, 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 有74.3%的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67个生产企业投入的生产设备10 183台 (套) , 但有62.7%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在30台 (套) 以下。三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一般。80个生产企业中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15家, 占企业总数的18.8%。有28家编制了企业标准, 占企业总数的35%。注册产品商标的有24家, 占企业总数的30.0%。四是行业总产值不高。73家生产企业2006年的销售总产值约43 591万元 (考虑到企业保守上报和部分产品价格未统计上来的因素, 实际数字应高于此数据) 。销售产值超过3 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 销售产值超过1 000万元的企业只占13.6%, 50.7%的企业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下。若将尚未统计到的作坊式企业计算在内, 实际能突破1 000万元产值的企业估计不到5%。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类别丰富, 品种多样。杀青机、喂青机、作青机、摇青机、理条机、揉捻机、球茶机、速包机、提香机、包揉机、包装机、烘培机、烘干机、脱毛机、扁茶机、辉干机、分级机、滚干机、炒干机、翻炒机、茶叶加工成套设备、热风炉、圆筛机、风选机、拣梗机、选别机、茶叶包装机械等几乎所有茶叶初加工过程所需机械均有生产。76家企业2005—2007年茶叶加工机械的统计产量为63 421、104 016和159 294台, 产量年增长率都超过50%。2005、2006两年销量为60 075台、100 406台, 产品销量增长率为67.1%。2007年的销量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势头, 总销量超过16万台。

3.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适应制茶工艺要求、符合茶农需求

我国茶叶以农户家庭种植为主, 对产茶区95个农户调查统计, 人均拥有土地多在0.1 hm2 (1.5亩) 以下。由于茶园的散户种植特点, 茶叶采摘后一般由专业茶叶加工户收购加工或代为加工, 加工规模普遍较小。当前的茶叶加工机械发展水平与茶叶生产模式相适应, 茶叶机械加工也突出表现以手工单机作业为主的特点, 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理条机、球茶机、速包机、名优茶一体加工机械等得到大力推广并被广泛使用, 这些机型能够满足茶叶加工工艺要求, 机械化生产能够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另外名优茶加工机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推广, 已经成为茶叶制作的主流机械。特别是扁形茶炒制机, 其模拟人工炒茶工艺,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炒茶效率高, 特别适用于作坊式家庭炒茶生产, 受到广大茶农的欢迎。

由于我国茶叶种类多, 各类茶叶制作工艺复杂, 即便是同类茶的加工工艺也差别较大, 难以实现一类茶叶加工统一的标准, 无论是茶叶还是茶机生产企业的投入都会比较大。我国的茶叶加工机械种类丰富, 功能上与茶叶品种多样性相适应, 这些茶机在代替手工作业提高效率的同时, 充分满足了茶叶加工工艺的特殊要求, 实现了复杂工艺的各环节机械化作业。随着科技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高效、环保、节能的新产品, 如浙江省上洋机械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研制开发了汽热杀青机、热风杀青机、扁茶成型机、连续理条机、连续炒干机和微波缓苏机等专利产品, 这些机械满足了中国的茶叶加工工艺特点, 其功能和性能是国外产品无法替代的。

4.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 智能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的茶叶加工机械较我国的产品更适宜规模化生产, 茶叶的产业化规模、品牌打造、机械升级研发换代等都更容易实现。另外, 国外茶叶加工机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比我国的产品高。如英国的红茶加工装备经过7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善, 生产的CTC红碎茶占红茶市场的80%左右;日本的蒸青绿茶加工装备经过80年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 茶叶品质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小。我国茶叶机械经过50多年的发展, 个别单机或生产线能实现一些简单的监测和自动化控制, 但无论在制茶装备的外观设计、制造工艺水平及自动控制程度等方面, 与国外先进的制茶装备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揉捻机完全靠手工控制揉捻紧实程度;杀青机、理条机只能实现温度监测, 温度的控制、火候的掌握还完全要靠制茶人员的经验。制茶技术总体水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的水平。

随着茶叶加工户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效率更高、单机可完成复式作业的机械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调查表明, 原小型作坊式名优茶加工机械已经逐渐退出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茶叶加工复式化机械设备, 如连续滚筒杀青机、连续理条机、链板式连续烘干机。国家对茶叶加工企业实行QS认证制度, 鼓励“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生产模式, 积极推动名优茶战略, 茶叶生产将向标准化、清洁化和规模化发展。适应茶产业的发展需求, 智能化、连续化和自动化茶叶加工机械正逐步走进市场。随着微波、气热、远红外、光电技术的应用, 传统能源如煤、柴的应用在新型茶机上逐步减少, 环保型的加工机械逐渐增多;智能化可控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已经出现;可实现流水作业茶叶加工成套设备已经在专业的茶叶生产企业使用。

5. 影响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发展因素分析及促进行业发展建议

(1) 影响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对行业扶持少, 行业落后、发展缓慢。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研发力量弱、装备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茶机行业在农机行业中处于落后地位, 茶机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资金严重不足。茶机企业的发展基本上靠自有投入、滚动发展, 没有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另外, 国家在对茶机企业的税收上没有鼓励政策。二是茶机标准化建设滞后, 影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我国茶机产品的行业标准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发布实施的, 已不符合当今茶机行业的发展, 同时许多已经存在多年的产品, 如市场保有量很大的茶叶理条机至今还无行业标准, 茶机标准严重滞后。标准建设的滞后, 造成企业无标生产, 各企业生产的茶机零部件不能通用, 阻碍了制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发展。没有完善的行业标准, 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无据可依, 严重影响了行业规范发展。三是茶机市场竞争无序,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茶机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小型私营个体企业, 这些企业大都设备简陋, 技术人员缺乏, 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生产工艺简单, 也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茶叶加工机械低端产品多, 科技含量较低,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易于仿制, 茶机市场无序竞争激烈。

13.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三

成品油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商品,从1950年至1985年的30多年里,一直是由原商业部统购统销。经营业务的重点主要是批发、实行三级批发体制和“三固定”(固定批发环节、固定供应范围、固定倒扣率),作为零售环节的加油站数量很少。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加油站快速增加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国内零售市场试验性开放,成品油价格实行“双轨制”以后,由于经营成品油批零差价大、利润丰厚,国内社会各业和各种经济成份纷纷涉足加油站,数量急剧增加。从此,审批、兴建加油站成为社会各业追逐的利润增长点。到目前为止,社会各业加油站数量约占社会总量的一半左右,其中一些经营管理比较规范的加油站加入到了两大集团特许加油站体系,成为特许加油站。在此期间,国外几大石油公司也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市场。

到2011年底,全国加油站总量达到9万多家。其中,中石油自营及特许加油站占全国加油站总数近两成;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1/3左右;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约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50%。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外资企业加快进入,我国加油站行业呈现国企、民企、外企“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

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这就意味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将直接面临国际市场竞争。面对全球性跨国公司的重组及全球战略的变化,加之这些公司在成品油分销业务上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国际油市的动荡不安,未来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将十分激烈,国内成品油销售行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审视国内成品油市场环境,一个微妙的变化日益清晰,那就是作为成品油销售最前端的加油站被推到了市场最前沿。作为石油工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加油站行业同样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加油站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加油站的组成和建设的基本概念,接着概括分析了世界各国加油站行业总体情况,并对影响加油站发展的成品油市场环境进行介绍。然后,报告系统解析了加油站行业的经营模式、内部管理、非油品业务及行业竞争主体。最后,报告对加油站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14.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四

国外印刷业的现状及趋势

1.美国印刷业发展概况

美国印刷企业共有5000余家,近百万的从业人员。目前印刷销售额稳固在1400亿美元以上。

美国印刷业主要包括商业印刷、报纸印刷和包装印刷。2011年美国印刷产品年收入1451.20亿

美元,油墨年销售额456.1亿美元,印刷耗材年销售总额102.8亿美元,承印材料年销售总额

11901.6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均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面对印刷业的新机遇、新领域,NAPL的《行业状态》问卷调查显示,未来2~3年增长最快的行业为:彩色数码印刷、可变数据印刷、彩色宽幅

印刷、网络印刷等数码印刷行业,而胶印、单色宽幅印刷等传统印刷增长缓慢。

2.德国印刷业发展概况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世界前四位的印刷市场,总产值389亿美元,印刷行业公司9700多家,员工数15万,平均每家公司16人,平均年营业额390万美元。根据产值,德国印刷业排在前三位的是包装印刷、广告印刷、商业印刷,占整个印刷市场的80%。按印刷工艺分类:胶印占42%、柔印占21%、凹版印刷占13%、数码印刷占12%、其他占12%。德国印刷出口额为41亿欧元,主要出口国是瑞士、奥地利、法国、荷兰、英国;进口额18亿欧元,主要进口国是中国、英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在德国,推动印刷业发展的是高度竞争的零售行业和非常健康的图书市场。德国印刷企业所处的环境特点是较高的质量和强大的竞争,这些都是德国印刷和造纸技术的供应商所支持的。

3.日本印刷业发展概况

与印刷媒介相关的市场环境相联系,日本印刷产业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如长期的经济停滞、各种

信息媒介的流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与社会老龄化,以及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与上一年相比,2012年日本印刷机械设备生产总量下降了2.1%,印刷设备出口总额下降了11.9%。日本市场对资本的注入将持续采取谨慎观望态度,期盼能够经济复苏。那些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印刷公司还会不断倒闭。围绕产业、商业模式改革和以适应数字与电子媒介的创新为核心的争论将一直不断。

4.英国印刷业发展概况

据英国印刷行业联合会统计,英国印刷产业营业额大于143亿英镑,是全球第五大印刷品生产国,有大约10500个印刷公司、14万名员工。2008年之后,小产业对印刷品的需求降低,印刷业开始适应数字化,商业印刷下滑,包装印刷增长。面对机遇与挑战,PSP(印刷服务供应商)和MSP(营销服务供应商)意识到,必须了解客户的业务,了解其他渠道,开拓印刷如何与其他渠道合作。“传统的高产量、低利润的印刷品正在减少,而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印刷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我们的目标市场是高附加值的印刷领域。非常高兴未来我们生产的每一件印刷品都是不同的——每一件优质的产品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PCS董事总经理迈克尔•托德在第三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如是说。

5.意大利印刷业发展概况

2012年意大利印刷产业营业额为27亿美元左右,出口额为22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的包装印刷与纸制品加工业占70%,印刷业出口占20%,其他占10%,主要出口国家是美国、德国、中国、法国。据统计,2012年意大利印刷产业对中国的出口总额达1.53亿美元,是中国的第四大海外供应商,是中国的包装印刷与纸制品加工设备第一大海外供应商。意大利还是包装印刷与纸制品加工设备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德国。意大利在欧盟印刷行业中占13%,同比下降14%,但所占比例仍仅次于德国和英国,位居第三;在欧盟纸制品加工行业中占17%,同比增长9.4%,仅次于德国,位居第二。包装是全球消费发展的主要领域,因此包装印刷和加工主导全球印刷业。意大利有最新发明的混合加工的窄幅印刷机、配有小推车的凹印机、用于包装印刷的柔印机以及新一代UV固化灯管的UV油墨。如今,新的印刷技术及印刷材料的发展为工业印刷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如奢侈品包装市场发展迅猛,“可持续包装”依赖于新的环境应运而生,还有智能包装、纳米油墨、电子与生物医学中应用的“薄膜”仪器(RFID、OLED、电子纸等)。

6.印度印刷业发展概况

新兴经济体将在印刷产值方面取得较大增长,印度作为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印刷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印度印刷商联合会总裁高文德指出:2011年,印度印刷产值取得了73%的大幅增长。而在其他国家中,俄罗斯的增长幅度为69%;中国、委内瑞拉和乌克兰的增长幅度均为60%左右;印尼和马来西亚取得了50%以上的增长。在印度,印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2%,创造187亿欧元。印度印刷媒体产值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227亿欧元。

7.印度尼西亚印刷业发展概况

15.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五

2014年, 一系列变局使我国皮革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行业创造了不凡业绩。

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得到显著提升。制革行业已淘汰落后产能超过3000万标准张, 因淘汰落后产能引起的废水产生量减少2387.1万吨, COD产生量减少54936.4吨, 氨氮产生量减少4472吨, 总铬产生量减少415.9吨。

品牌意识显著增强, 一批国产品牌亮相国际舞台;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嫁接国际品牌;国际营销网络逐步建立;中国创造开始走向世界。

产品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产品的个性化和体验化趋势渐成主流, 电商平台风生水起。

皮革产品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 东盟已取代日本, 一跃成为我国皮革及制品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2015年行业将面对更艰巨的挑战

更多政策或将与企业环保治理挂钩, 环保水平的高下将成为判定制革等上游企业优劣的决定性指标。

利润空间的不断缩窄让智能型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更为紧迫。行业整合、创造关联方的多赢和双赢局面成为赢得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电子商务等全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兴起, 给实体店带来极大冲击,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更为凸显, 线上线下如何有效结合备受关注, 传统的营销和思维模式亟待变革。

消费市场的多样化、小众化、智能化极大地影响着生产和营销模式;微营销将更加普遍化;终端市场的再度活跃或将需时2~3年。

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国外订单骤减、国内市场消费不振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开工率不足、利润下降、库存压力高企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合理布局、理性生产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专业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在繁荣市场的同时, 建设过剩、电商冲击等诸多问题也相继浮现, 风险日趋加大。实体市场已进入深度整合、调整升级的关键期。

产业集群内综合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抵消物流成本偏高等劣势、吸引投资的核心要素之一。

俄罗斯、乌克兰等市场的波动, 使年底前的皮革业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全年增幅预计在个位数左右波动。

科学严谨的政策体系的缺失, 从一个侧面造成部分企业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行业正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种种情况再次表明, 我国皮革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稳定但增速继续趋缓的发展期。

推而广之, 它带给我们一个警示:切忌盲目扩张、盲目转型、急于上市、盲目跨领域投资;

它带给我们一个启发:当收则收、收放自如、练好内功、品质为首、诚实经营、放眼长远。这些依然是我们应遵循的法则。

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局, 创新与坚守, 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上一篇:遗失发票书面整改报告下一篇:助理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