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2024-12-19

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共11篇)

1.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篇一

柳江县洛满中心小学2011年春学期

“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实验项目工作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实验工作,在实验项目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较圆满的完成了“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实验项目的工作任务。本学期紧紧围绕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这一中心,根据“学校基础教育教师素质能力提升项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切实实行“分层教学、分类评价”,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数学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期来,各实验教师能严格遵循学校制定的实施方案,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实验载体,转变自己的教学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自己能够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起适合他们的阶梯,使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实验的基本情况与管理

1、成立实验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组长:谭艳姣(校长)副组长:周雪静(教导主任)课题负责人:周雪静

成员:四、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师。

2、在学期初,学校组织召开课题研究会,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使每一位教师明确本学期研究的重点、主要的工作、开展的方式、应达成的预期目标,以便在研究中有的放矢,保证实验课题有效深入。

3、课题组每月召开两次研讨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每月安排一位教师执教一节研讨课,课堂上要体现出对《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与评价,以及将分层评价的理念贯穿于课中。课后,课题组教师进行集体研讨,交流得失,总结经验,并提出和解决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所存在的问题。

4、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听课活动和培训活动,注重经验、方法的积累,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心得体会、教育故事与教学论文。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15节,每学期每位教师须上交一篇实验课题教学案例、一篇实验课题心得体会、一篇课题研究总结。

5、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有关知识,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的方法

1、倡导自主学习,提高认识。

结合培训会,充分利用项目组工作简报、课例、快讯的宣传作用,引领实验教师自主学习,学习其他学校实验方面的一些好的作法,提高自己对实验目的、意义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应用水平。

2、与校本教研活动握手,形成合力。

“分层测试卡”的应用如何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一个探讨的课题。为了做到既探究问题又不加重教师的负担,课题组形成共识“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握手,形成合力”,即进行校本研修的实验教师,在制订教学设计时,分层测试卡的合理应用应是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引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基本练习中的简单题目重点关注学困生,确保他们做正确,稍难的题目,也积极鼓励他们去做,综合题关注重点在中等生,优秀生尽量完成拓展练习。这样,在课堂教学优化的同时,还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创设了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1)课前准备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在课堂中《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要将每节课使用《分层测试卡》的方法在备课中体现出来。(2)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灵活的运用《分层测试卡》。使用的方式应多样化,使用的时机要机动:可以将基本练习在课前预习完成;可以在课中分几次随学随测;还可以在课后进行总测。但每节课都必须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层测试评价。

3、加强协作,注重反思。

我们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只有一个班是实验班,不同年级的测试卡内容如何有效应用?我们的做法是:实验教师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对于不同的课题实验内容,我们共同进行探讨,对于实验中的得与失,我们注重及时反思与总结。学期末,我们每位教师都拟写了一篇实验课题教学案例、一篇实验心得体会和一篇课题研究总结。本学期期中检测后,我们召开了实验班学生家长会,还向家长们作了调研问卷。

通过调查,了解到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面对困难的挑战意识也有所增强。此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步步高的阶梯,孩子很喜欢。尤其是拓展练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为孩子打开一方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家长中认为有继续推行必要的达100%,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在其他学科也应推广使用分层测试卡。家长们真诚中肯的意见反馈,使我们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数学成绩比以前有了明显的上升。

三、实验的效果

1、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应用,改变了过去对学生“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更要尊重这种差异,并树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开展分层、分类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在充 满自信的心境中学、练、做,并不断地选择练习层次,最终走向自强,教师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空间。

2、学生在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四(1)在数学《分层测试卡》中受益最大,进步最快,本次期末检测的及格率达到了100%,优秀率达到了98%,有18个同学得到了满分。在全镇教学评估中,这个班的平均分名列前茅。这些可喜的成绩的取得都是来源于数学《分层测试卡》。

3、数学《分层测试卡》使我校师生的关系更和谐了。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相互赏识、课堂下师生积极交流、共同进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我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许多学生主动拿《分层测试卡》让老师批阅,那一个个100分既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与希望,又让教师感受到了辛勤的回报。

总之,数学《分层测试卡》成了我们学校数学老师的好帮手,也成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福星。数学《分层测试卡》在我们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啦!我们的数学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喜欢它,都体验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数学《分层测试卡》我们爱你!

四、存在的问题

很多家长说“自从孩子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以后,数学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觉得应该继续推广使用”。同学们说:“每次得到一百分,我们的心里比吃蜜还甜,一次次的锻炼和那些一百分,让我们信心十足,即使再难的题目,我们也有信心去挑战”。参与实验的教师也真切感受到,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练习册,而是蕴含着尊重差异,面向全体,分层评价的理念,它能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收获快乐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将分层测试卡与其他练习有效结合使用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本身配有练习,我们又有课堂作业和同步指导,现在又有测试卡,而测试卡的内容是一个课时一张卡,在应用时间上如何做到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个问题。(2)工作量问题

实验班普遍存在课堂作业,同步指导,现在又有分层测试卡,学生的作业量多了,教师的任务也加重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3)批改问题

我们学校班级学生多,最多的班级有54人,在课堂上很难进行教师当面批改与指导,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批改,学生的积极性与做题兴趣大打折扣。像这样的大班额,选择怎样的批改方式也是我们在探讨的一个问题。

2.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篇二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有精准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 同时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优势,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建设和改革来进行团队建设,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0年, 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编纂出版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系列报告》的《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中, 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理科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并明确指出了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等[2]。以数学实验课程为载体, 建设我校的数学实验教学团队, 正是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发展的需要。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实现以下两个目标。

(一) 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依据数学实验课程的指导思想, 以陕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统工科院校应用型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为牵引, 构建良好的教学梯队和团队发展平台, 整体提升团队教学水平。团队教师一方面在团队的帮助和带动下, 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亦可通过参加高层次培训、进修等方式, 合力提升团队教学水平。

(二) 丰富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 根据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计划, 教师在讲授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重点讲授应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 把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引入应用性实验, 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入探究性实验, 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拓展性实验。所以课程涉及面广、交叉学科众多、操作性强, 为此, 构建数学实验教学团队, 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师,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互补性强、分工明确、资源丰富的队伍。同时,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且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数学实验教学团队是以数学实验课程为载体, 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与分工, 通过知识技能互补、相互承担责任的方式凝聚在一起的课程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注重一定的方法, 才能把多学科、多层次的人员组建在一起。我校数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 资源共享制度

因为数学实验教学团队是由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师构成的团队, 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 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教师来自不同的研究所、实验中心, 如应用数学研究所、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实验室、智能计算实验室等;教师具有不同的职称、学历层次, 如教授、讲师、博士、硕士;教师具有不同的能力, 如省部级以上的自然科学基金的主持与参与者、厅局级自然科学基金的主持与参与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的指导教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等等。所以要淡化团队教师与所在专业的关系, 淡化团队教师自己的身份, 为了一门共同的课程, 做到资源共享。

(二) 制定切实的团队培训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

1. 在校内校外进修培训、专项学习。

积极参加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网络培训课程, 积极参加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与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陕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等等。另外, 教师主动走出校门, 到其他高校听取相关讲座、参加教学与科研学术会议、进行访问研究等。

2. 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经验欠缺、对本课程教学理解尚浅的中青年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经验丰富、对本课程教学理解深刻的老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科研项目, 以及由老教师指导的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 从各个方面学习经验, 提升自我。

3. 多门课程横向间融合。

承担基础实验部分、验证性实验部分的教师多次讲授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承担以数学建模竞赛赛题为主的应用性实验的教师多次讲授运筹与优化、智能算法与应用、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等课程;承担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主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师多次讲授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图像处理、操作系统、移动WEB应用程序框架等课程;承担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主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师多次讲授Java与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视觉与Open CV等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师承担与自己相匹配的部分, 每个层次的教师熟练讲授过多门相关课程, 每位教师可以把与数学实验相关的多门课程融合到一起, 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 明确教学目标, 营造团队文化

1. 精炼优化课程内容, 编写数学实验讲义、教材。

组织团队成员以Matlab, Mathematics等程序语言为基础, 从中精炼出基础实验内容, 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为基础, 从中精炼出验证性实验内容, 以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 从中精炼出应用性实验内容、探究性实验内容、拓展性实验内容, 形成一个普通工科院校通用的数学实验课程新体系框架, 然后在此框架基础上编写相应的数学实验讲义, 经过试用修改, 编写成教材。其中, 基础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内容、应用性实验内容相对固定, 而探究性实验内容、拓展性实验内容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2.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促进团队文化纵向发展。

以教学带动科研, 改革教学内容, 把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 通过教学实践,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又会产生新的研究切入点, 促进了数学建模竞赛的后续研究, 并为教师与学生产生新的项目申报课题, 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另外, 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 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乃至学科建设,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使得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高。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良性循环, 教学团队的素质与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3. 明确团队优势, 提炼团队精神。

根据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 我们不但需要成熟稳固的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 而且需要与时俱进的应用性实验内容、探究性实验内容以及拓展性实验内容。我校数学实验教学团队就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 结合我校根基扎实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与年轻富有活力的数学专业课程。目前团队成员15人, 其中教授2人, 副教授2人, 博士6人, 在读博士4人, 硕士5人, 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多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具有多年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经验, 指导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主持或参与多项科学研究项目。所以, 我校数学实验教学团队是一支年富力强、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团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1/xxgk_79865.html, 2007.

3.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篇三

初识手持技术数学实验室

窗外的绿荫里,小鸟叽叽喳喳地在述说着往事,学生们却无心顾及这些老朋友,他们时而手握机器沉思静想,时而键盘频点,时而激动地指点自己机器的屏幕与同桌轻声细语,时而凝眉奋笔。教室前方的屏幕上,一排排一列列实时显示着每位学生的机器屏幕内容,教师时而走到这个学生面前讨论一下机器的操作细节,时而走到那位学生面前讨论操作流程的设计,或者与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结果。这就是我的课堂。

从教20年,历经幻灯片时代、PPT时代,以及现在的几何画板,中间还夹杂着不同版本的图形计算器的培训与研究,我感觉PPT及几何画板主要解决思维难点,学生理解后主要是记住结论,学生主动探究、形成思路的过程被教师替代很多,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前几代的图形计算器确实有把发现过程交给学生的意识,但是由于该图形计算器是英文界面、操作繁琐、课堂难于控制,教师既要讲课还要教机器操作,增加了难度,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这也是我迟迟未把图形计算器引入课堂的主要原因。

初次拿到TI图形计算器,我欣喜地看到全中文的界面,操作方面简化了很多,鼠标板也很灵活。在人教版数学七下《统计》一章,将该图形计算器引入课堂,我发现学生对图形计算器的操作上手很快,问他们原因,学生指着屏幕说:“这不都写着吗?猜也能猜到。”学生用计算器做统计图比用纸作图要快很多,因此大大扩展了课堂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监察屏幕观察每位学生的进展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指点、及时解决问题,确实达到了全员落实的目的。让我更为欣喜的是,大屏幕在展示过程中不仅是教师在关注,学生也在关注,就像一场全员参与的比赛,谁做得快,谁的图颜色漂亮,学生边做图边议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评价氛围。

手持技术数学实验室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学生答题实时评价分析,省去了“课堂检测课下判,课间频频找学生,课堂落实效果判完试卷才知道”的漫长过程。它不仅实时给出整体测评结果,而且能显示每道题的正确率和每个学生的答案,教师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和释疑,切实让课堂内容“落地”,延伸了课堂的时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教学案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案例1:《统计》这一章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于图形计算器的热情还意犹未尽,我给大家留了一道研学题目:“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收集数据,制作成统计图,分析结论。”结果三个组的学生所做的折线图是直线段,并在分析中阐明x、y的对应变化趋势,还用猜公式的想法找到了解析式。我很惊讶,这不就是一次函数的内容吗?面对学生渴望的目光,我“大肆”地表扬了学生一番:“你们真棒,这是我们八年级才会学到的一次函数的内容,大家现在已经揭开了它的面纱。”其余的学生都嚷嚷着:“我们也行!”面对着大家再次上交的研究报告,我感动了,短暂的犹豫之后,我打破章节限制,顺应学生的需求,研究一次函数的内容。下面附上一份学生的研究报告。

案例2:我们用给数组猜公式的形式,解决了一次函数定义。利用图形计算器绘制函数图象速度很快,学生杂乱无章地做了很多图像,我本想学生知道如何绘制一次函数图像就达到目的了,但有学生提出图像太乱了,能不能分一下类呢?大家都响应,利用那节自习课,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分类。“既然要分类,大家自己想办法吧,我可不知道!”“两类”、“四类”,学生们争论着,“我们先给k一个数,把它固定,再给b不同的数字,就是现在这个图像 ,他们经过——”,看着屏幕上红一条、黄一条、紫一条的图像,我发现自己太小看他们了,学生居然学会了物理里面常用的变量控制!

案例3:有位学生问我一个问题,让我不得不把大家再次集合起来,让他来公布他的发现:“当k相等时,改变b的数值,所画出的函数图象是一组平行线!”我问:“那你怎么证明它们是平行的呢?”“我在两条函数图象之间,拉了几条竖直的线段,用图形计算器测量,它们长度都是相等的,我觉得它们一定平行!”孩子的目光很坚定。这个知识点,是讲完平行四边形后对一次函数的一个补充。学生们的发现不断驱动着我创新教学方式!

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教学反思

1.接触图形计算器短短几个月,学生们已经把它当成上课的必备“武器”,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1)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学生不满足于等教师说出结论,再去做题,他们对教科书练习册的内容,总要自己实验一番,总结一遍,比一比谁的更精彩。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的同时,同学和家长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许多,有的是思路方面的,有的是操作方面的,大家合作互助,相互激励,激发了内在潜能去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图形计算器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寻找答案,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超越!第7组学生在完成研究报告交给教师时激动地说:“为了赶研究报告,我熬夜很晚,总想把它做得更精彩一点,晚上做梦又想到报告,妈妈说我对这个研究着迷了。”学生领略到了科学家发明一样的满足与自豪。

(3)图形计算器可以开展的实验活动非常丰富,涉及数、理、化各科知识,甚至还搭配有各式探测传感器,其中尤其对数学知识探究的贡献比较大,这些内容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有重要的作用。

2.图形计算器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基本上掌控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是普遍的模式,学生无需思考也无机会自主学习。而基于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学习,在领取了学习任务以后,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解决方案的选择与实施、解题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这一切都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断帮其做出调整,尤其通过有效的追问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教师游走于学生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表扬,成为了当下的基本模式。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相长,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自身专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3.图形计算器的教学催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实验前,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好组织策划的工作;实验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方案策略给予指导,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究,这时教师又成为了学生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实验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结论,提出有效追问,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教师的身份又变为指导者。图形计算器的教学要求教师去做更好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著名的數学家弗莱登塔尔曾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它要求有间实验室,即未来教室,学生可以在那里进行个别活动或是小组活动。”手持技术数学实验室可以开展大量的探究实验教学,开展学生个性化探究学习,并能对学生课堂学习轨迹进行记录和结果分析。它转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技术的平台上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与现实生活结合,形成运用数学知识与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实现手持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手持技术数学实验室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显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

4.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篇四

白云学院教〔2012〕15号

各二级学院、部,职能处室:

为满足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现在启动2012年度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工作。

1.各教学单位根据2011-2015年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结合前期学科专业调研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及2012年经费预算安排,进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论证,填报《实验室建设立项申请书》、《实验室及教学装备建设项目方案论证报告》和《实验室及教学装备建设项目申请表》(见附件),于4月30日前报教务处。

2.教务处请校内、外有关学科专家,对所申报项目的建设方案作进一步论证。专家在认真听取申报单位汇报的基础上,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综合分析,写出论证意见。

3.教务处将申报材料连同专家论证意见,一并提交实验室建设工作委员会审议,再上报校长办公会审定,经董事会批准后,方可立项建设。

4.项目立项后,由教务处会同相关教学单位组织实施。

5.数学教改实验方案 篇五

一、课题名称: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的研究

课题论证: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基本内容:本课题研究教者从面对错误、准确辨别,及时筛选、选用相关策略到努力挖掘错误潜在资源。

研究重点:教师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研究难点:如何变“废”为“宝”使得“错误”升值,提高课堂效率。理论意义:摆正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创造性地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意义: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进而爱上数学。

二、实验目标、任务:

分析学生的“错误”,发现他们思维的冲突点和知识的盲区;利用“错误”,拓 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和知识盲区,并综合利用这些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各种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在进行实验前,课题组成员刻苦钻研《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认识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明确实验的目标、任务,研讨实验过程,统一思想,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在实验过程中围绕四方面进行:

1、巧用“错误”资源,激发探究兴趣。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针对学生的错误,教者不应立即给予否定,也不能直接把正确结果展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精神状态下纠正了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善用“错误”资源,突破学习难点。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学习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者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进一步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3、借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办法。

4、利用“错误”资 源,体验成功喜悦。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由“失败者”向“成功者”的转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认真学习领会当前有关教改的新消息,学校教改领导小组每月集体研讨一次,定期听课,边总结,边实验,实验期满写好总结经验论文。

四、经费投入:

6.六年级数学实验总结 篇六

数学实验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弊端种种:形式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教师通常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感性认识,耗时多、效果差,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使学具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运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具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学具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利用学具要做什么,并且要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特点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当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更容易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注意。因此,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更要引导学生将仔细观察与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脱离学具后,也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准确印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准确把握操作的时机

数学学具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动手操作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预习思考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萝卜和小刀,引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尝试具体操作,边做边想。如果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总结,最后解决上面老师提出的提问。这样,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探究、讨论,最后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不变的项目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项目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

周长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运用好数学学具,课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切合实际的梯度,能使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为此,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设定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的保持适度的距离,使知识间存在一定的迁移性。二是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因人而异地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合理叙述学具操作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变少了,学生的活动增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学生逐渐成为了主角。因而有效地运用学具操作完成课堂教学的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又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又将如何呢?怎样利用好学具操作的过程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正是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又是通过语

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趋于完善。因此,为了促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要让学生能详细地描述学具操作的过程和产生的结论、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指名发言和小组交流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在学具操作和思维过程中的出现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肯定或纠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观察与评价其操作过程及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

7.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篇七

成都理工大学曾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重点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四川省重点大学。我校于1994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川赛区) , 并于1996年首获全国二等奖、1999年首获全国一等奖、2005年获3个全国一等奖, 2个全国二等奖, 名列四川省第一。同时, 于2005年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并于2006年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MCM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ICM一等奖、2009年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MCM一等奖近年来参赛队伍不断增加由三支逐渐增加到7-8支, 2011年获得一等奖 (M奖) 的队伍达到四支。理工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随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的推广而产生的。通过几年来的改革与实践,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先导,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理工数学实验课程, 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以及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达到了预期目标。

2 数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理工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在成都理工大学经历了试点与探索 (2003年以前) 、调整与规范 (2003年-2005年) 、普及与推广 (2006年起) 三个发展阶段。

2.1 2003年以前

在1992年左右, 我校开始开设公选课程《数学模型》, 2000年起, 我校开始开设《理工数学实验》课程。起初是在原应用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98、99级学生 (1999~2000年度第二学期、2000~2001年度第二学期) 中开展试点, 在师资受限、实验场地缺乏等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 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欢迎和肯定, 称“理工数学实验是对数学应用的极大解放”。

2002年, 我们对数学实验的教学作了进一步的普及与推广, 将“数学实验”纳入大学数学教学体系, 将其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在全校理工科公选课中同步开设。

2.2 2003年-2005年

2003年, 学校分三期投入建设的数学实验室建成、我校郭科教授主编的《理工数学实验》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 经过近十年的锻炼和培养, 数学实验师资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和充实, 在前期试点与探索的基础上理工数学实验的教学开始大面积铺开,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2007年之后

经过前期两个阶段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资助以及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 《理工数学实验》课程正式列入我校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并在全校开设了三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所有专业中实施。至此, 我校《理工数学实验》课程教学进入一个全面普及和推广的崭新阶段。

数学实验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为理论前提, 借助Matlab数学软件系统的实验环境和平台, 通过“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实验项目的设置, 构建理工数学实验“基本型”、“提高型”和“自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并通过介绍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配套的数学实验项目, 融入数学建模的方法、思想, 借助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转变, 最终达到提高数学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进过长期的酝酿, 最终在全校范围内以基础课形式在理工科范围内开展, 每年参加数学实验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5000人左右。

3 理工数学实验课程及配套建设

我校于1999年参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实验》, 它是全国最早出版的四本数学实验教材之一。在此基础上, 2001年在我校郭科教授的主持下编写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理工数学实验》, 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好评。2003年, 经过进一步完善和改版, 由我校郭科教授主编的《理工数学实验》作为“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 《理工数学实验》于2005年获四川省精品课程立项建设。2009年, 我们决定启动新一轮的理工数学实验的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包括:《数学实验》 (高等数学分册) 、《数学实验》 (线性代数分册) 、《数学实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册) 、《数学实验》 (数学建模分册) 、《数学实验》 (数学专业用书) 、《数学实验》 (数学软件教程) 共计六本教材。其中《数学实验》 (高等数学分册) 、《数学实验》 (线性代数分册) 、《数学实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册) 、《数学实验》 (数学软件教程) 四本教材已经通过高教社出版。

为配合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以及《理工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需要,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 我校于1999年起分三期投资共计180余万元建立校级数学实验室。在此基础上, 数学实验室获2004-2006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资助, 投入建设经费共计约300万元。同时, 数学实验室于2007年成功申报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立项建设。与之配套和支撑的实验室建设项目还包括, 2006年立项建设的数学地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8年实施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数学地质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整合校内外优势的软硬件环境和资源, 构建了理工数学实验分层次实践教学的创新实践平台如图1所示。

4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成绩

通过几年来的改革与实践, 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以及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达到了预期目标。不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参加国际和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获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每年来全国赛和美国赛获奖学生人数纵多, 无法一一列举, 回顾这些年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和改革, 我们发现, 除了在学生竞赛上获得良好的回报, 在教材建设, 示范中心, 教改项目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这些成果是课程建设之初没有预计到的, 但也是对我们多年课程建设工作的一种肯定。

(1) 数学实验课程教材入选“十五”教育科学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2) 先后出版本课程教材6本, 其中我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本。

(3) 四川省唯一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单位承担并实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全国也属于前列。

(4) 承担了3项四川省教育厅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参加1项国家级教改项目, 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5) 本课程2005年获四川省精品课程建设资助, 在国内较早建设了基于网络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网站, 全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

5 结论

数学实验课程的课程是以数学实验基本内容为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强有力的工具, 以数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组织过程为基本手段, 通过分析、探索、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 把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8.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篇八

[关键词]数学 实验室 创造力

[作者简介]胡晓红(1974- ),女,河北大名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9)张驿(1967- ),女,河南荥阳人,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和学习心理的教学与研究。(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5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观念上的数学学习向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数学实验室的概念。在数学实验室里,除了传统的数学工具如数学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以外,还配置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学课件以及数学平台软件等教育技术媒体。常用的数学软件有Maple,MATLAB,MathCAD,Mathematica等。目前教學中主要使用Mathematica。Mathematica是由美国Wolfram公司研究开发的一种数学软件,以符号计算见长,也具有高精度的数值计算功能和强大的图形功能,能够完成符号运算、数学图形绘制甚至动画制作等多种操作。Mathematica是一个交互式的计算系统,计算是在用户和Mathematica互相交换、传递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完成的。Mathematica系统所接受的命令都被称为表达式,系统在接受了一个表达式之后就对它进行处理,然后再把计算结果返回。它的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线性方式呈现,教学手段简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不符合学生大脑思维的特点,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研究试图探讨数学实验室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半年的教学实验。

二、实验研究

(一)被试选择

我们选取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高职0602班为实验班,实有学生58人;对照班为高职0601班,实有学生50人。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依据,这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基本相当。

(二)实验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教学媒体和数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运用。

2.因变量。学生的创造力。

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数学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为避免“霍桑效应”,未向实验班学生告知他们是实验对象。

(三)实验因子

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另外,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运用自然教学实验法、测验法等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流程如下图: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目的。好的问题是进行数学实验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且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

2.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之后,着手用Mathematica做数学实验,利用教师制作的课件、数学软件及学生自己制作的简单课件独立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特征或规律形成的原理。在实验探索中主要采取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方式。

3.讨论总结,形成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可以猜想和发现许多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学生提出的大量猜想,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学生通过实验或相互讨论进行论证,最终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提出正确的概念或规律。

4.概念(规律)的应用。学生将所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此时还可以用Mathematica继续进行数学实验。

5.反思、体验、提高。一节数学实验课的最终结果不应该仅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有规律性的结论与解法,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讨论如何获得概念(发现规律)、如何应用概念(规律)、用“数学实验”进行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等,从而把所探索的问题引向深入。

(四)实验的基本过程

2006年9月开学初,我们对实验班及对照班学生分别进行了创造倾向测验问卷调查的前测。该量表是由美国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F·E·willians)设计的,被公认为是一个“信度高、效度好”的测量创造性的工具,主要测试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项个性特质水平。该量表共50道题,答案为三选一,测验后可得到4种因素分数和总分,共5个分数。我们对学生进行团体施测,机读判分,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开学至期末,对实验班学生导入实验因子,实验班学生在数学实验室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学习环境,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学期期末,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赛设计的尤金创造倾向测验对两班学生再次施测,以此了解学生新的创造力水平。

三、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利用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数据表明,实验初期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力和总分五个方面的平均分的t值分别为0.848、0.672、0.990、0.722和0.515,没有显著差异;表2统计数据表明经过一学期的实验之后,实验班的平均分数比对照班高出了近9分,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平均分数上的差异尚未达到显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班的标准差大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了明显分化,表明实验有助于创造力水平较高学生的再提高。

四、结论和建议

(一)数学实验室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我们认为在数学实验室学习有助于原本创造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再提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数学实验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在数学实验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数学平台软件能够提供一个“活”的数学环境,使我们能动态地探索、研究数学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知识,便于形成技能,从而开发潜力,为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学生利用工具型软件解决学科具体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思维结果具有创造性。在数学实验室学习可将以往对数学问题的静态研究转变为动态研究,学生更容易掌握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数学不仅是一门演绎的学科,同时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我们让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能充分揭示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做”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对国家、对个人的贡献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思维、精确计算和准确判断。数学的思维辩证、清晰、简约、深刻。这种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它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数学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工具性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开设数学实验课,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数学实验室提供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学习读数学、写数学、说数学,即数学实验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了解数学,主动查阅资料和获取新知识,亲自动手、动脑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高等数学传统的一元微积分教学中,未定型极限的运算、隐函数求导及不定积分的求法和幂级数的运算等都是难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软件“做”数学,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软件有效地解决常规问题。同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著名数学家庞家莱认为,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数学毫无获取真理的可能。只有丰富的形象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发明创造才有成效。

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创造力平均分与对照班比较无显著差异,这就提醒我们,应用数学实验室教学对提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来说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注意把数学实验室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而不要为使用而使用,为了猎奇而滥用,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数学实验课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尤其不能把先进的技术当成简单的直观演示的工具,而应把它作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不能用它来不断地加大教学容量,忽视学生的思考、探索时间,变“人灌”为“机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备课,同时还要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新生.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实验[J].教育探索,2004(9).

[4]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9.浅谈数学实验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九

庆元县新村中学周立志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机会。运用数学实验开展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条全新的思路。本文拟从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背景、基本类型及运用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基本类型创新思维应用意识

谈起实验,人们往往联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说到数学实验,人们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纯理论的科学,是一个离现实生活很远,深奥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幽灵”,很少有人做过“数学实验”。

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可见,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的一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后者。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背景

过去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

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维量大是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根据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初中数学常见的实验教学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操作型数学实验教学

操作型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常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操作型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校正→验证或证明。

(二)、思维型数学实验教学

思维型是按照真实实验方式展开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型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对数学对象的不同变化形态的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

(三)、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

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图文资料,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依托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1、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

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但接下去的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

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运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2:浙江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51页“探究活动”:

1、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将这张纸按图2-12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张A4型号白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份表格:

(三)、通过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在上一案例教学时,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一个虚拟的问题变成了棘手的课堂突发事件。怎么办?

我马上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1)练习本大小的纸(2)练习本一半大小的纸(3)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4)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实验结果显示: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超过8次是不可能的。

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

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了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1,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128

课堂实验后,我又布置了课外实验:找你认为很薄的纸和很大的纸,再做对折实验,探究纸张对折的极限。

实践证明:学生在思维“偏差”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

(四)、利用数学实验教学,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案例4: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后,我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内容编了这样一组应用题,作为拓展训练:

1、在校运会1500m长跑运动场上,起跑5分钟后,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多跑了一圈(假设本校操场一圈为200 m),假设两人的速度不变,甲比乙早多少时间到达终点?此时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2、在3000m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乙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运动员甲的速度5是乙的倍,现在甲在乙的前方50米处,问:几分钟后甲乙两人相遇?他们会

4第二次相遇吗?全程比赛中他们一共有几次相遇?

表面上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题型,学生根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析出实际上是“追及”题型的应用题。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却并不多,通过实验,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伸、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

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重大的作为。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让我们在教学中巧借实验这一“东风”,更好、更快地推动数学教学这艘大船前进!

参考文献:

1、《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陈志明,《中学数学教育》2005.112、《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林光来,浙江教育网。

3、《新理念下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及优化策略初探》,李莉,中学学科网。

4、《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探索》胡敬民、林金云

5、《“数学实验”教学初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徐江培2005-1-

10.小学数学学科课改实验方案 篇十

根据课改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校所选用的西师版编写的数学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我校数学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草案。

一、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的数学课改实验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

1、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验。试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为验证、完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依据,为后续的数学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新数学教材使用的新路。

2、试用数学新教材的试验。以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新教材、研究教材,注意比较研究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积极探索使用新数学教材的方法,为提高我区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改进、完善数学新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教学评价制度的研究。改革学生的考试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日常考察,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注意用多种评价方式衡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价是促避每一个学生

发展,收集教学信息、研究教改方向、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

5、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改进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试验,建设一支具有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的课改教师队伍。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自觉实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全区的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

6、加强对实验的研究、指导、服务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便顺利进入实验实施。总结表彰一批课改实验做得较好的数学科组,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几所区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培养一批课改实验先进的数学科组、备课组和学科带头人,总结推广一批优秀课改成果。

三、实验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为使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在国家、省、市、区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和专家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组织、有汁划地推边新数学课程实验工作。并争取在经费等方面得以保障和支持。

(一)建立健全实验的组织机构

1、拟成立课程改革实验专家工作组。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中心、教研员等组成。课程改革实验专家工作组的职责是:研究、制定课程改革的计划、方案,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指导性意见;承担培训工作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供课程改革的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促进科研和课程改革的有机互动和有效推广;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成立小学数学科课程实验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学科组长、教研员等组成。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的职责是:具体组织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和执行,进行教材研究;制定本学科实验计划,组织本学科教师培训、集体备课、教法研究、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组织本学科课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3、成立实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由教研学校校长、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学科组长组成。各研究课题组成员负

责各单位相应课题的实验工作,制定计课题的实验工作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不定期地向区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工作小组汇报工作,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推广实验成果,加强与其它学校的交流。

4、成立学校学科课改实验指导小组。学校选出或指定本校数学学科课改实验的负责人(一般选数学科组长或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其职责是:负责本校数学学科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实施和教研,定期向上级领导组织汇报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测评和总结实验效果,并积极与其他实验学校交流经验。数学科组长应把课改工作做为本科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经费、物资及政策保障

1、经费:在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中,争取一部分专用款,专用于实验期间开展有关培训学习、科研、编印资料等所需的资金,以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建议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全区名师工程的数学名师评选中;每年度评选课程改革实验示范科组和先进个人。

四、实验计划和步骤

1、实验计划: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全校从小学的起始年段开始进入实验,并逐年推进。

2、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阶段。

(1)准备阶段

A、开展数学新课程的动员。

B、成立学科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和培训小组等组织机构。

C、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举办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

D、拟由实验课程专家组和课程指导小组根据实验目标和任务确定区级科研课题。

E、各数学科组围绕全区的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选择研究课题,确定自已的研究重点。

(2)实施阶段

A、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以作为课程实验工作的基础资料。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包括:保证实验教师实验过程中的相对稳定;保证不同属次实验班级的基本稳定,以获得连续的实验过程性资料;控制教学用书以及学生配套练习;控制考试次数。

B、各学校要将课程改革作为本校的中心工作扎实抓好,包括:规范学科教研组、年级各课组的教研职能,完善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探讨机制;以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对新教材教法及学法的改革性、实验性研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捉高学科教研的科研含量;充分发挥我区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学术讲座等教研形式的作用;加强课改实验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课改实验中涌现出来的创新点和好经验,积极推选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教研模式,在资源共享中共同提高。

C、与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邀请---流的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试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

D、专家组、课改实验指导小组将不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主要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和参加教师的教研活动,对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会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E、教研员将每月组织一次由学科带头人和实验骨干参加的研讨会,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探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每学期组织两次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F、强化过程管理。各实验学校数学科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验规划和年度实验计划,每个学校都要确立一个实验课题,课题经教科研部门论证后付诸实施,学校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开展实验;实验学校的数学科组要及时收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每学期要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

G、建立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学校实行科组长负责制,落实实验教研活动;学科实行教研员负责制,落实培训计划,建立教研员调研制度,教研员定期到校听课,了解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和对课程教材的意见,收集分析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实验经验教训。

(3)实验测评及总结推广阶段

A、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三年试验结果迎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和建议,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B、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数学新课程使用方案及其教研的研究成果和使用数学新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C、总结三年实验过程中我区各实验校及教师的各项科研成果,各实验科研课题,写出课题报告,评选区级优秀科研课题,汇编成我区数学课程改革试验研究成果集。

D、对在实验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获优秀科研成果者给予表彰。

E、由专家和课程指导小组选择部分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区予以推广。

五、实验教师的培训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培训要贯穿于实验工作的始终,为了贯彻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具备实施新课程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参加人员

参加培训的人员: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主管数学教学行政和全区参加小学数学教材试验的教师等。

(二)培训时间与步骤

1、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及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2、全校小学数学教师培训。

3、暑期(8月23—25日):进入实验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培训。

4、暑期分别培训该年进入实验的任教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三)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内容分6部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下的学与教、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教师教育、新课程与教学评价。实验数学教师、教研员分别要接受不同学时的培训。

2、学科培训:安排“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法新探”、“教材研究”和新课程教学案例学习与研讨。

(四)培训方式

以集中听讲座、看录像和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学校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次课改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1、讲座:主要辅导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数学新教材》,主要教研员、部分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主讲,同时邀请有关专家主讲,着重于使培训对象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教学理念,动员广大教师关心、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实验研究。

2、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围绕主题内容,主要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主讲,同时邀请国家级实验区深圳市南市区的有关专家、教师主讲,由培训者任主持人,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具体的重点问题、引导培训对象在主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理念和经验,以便大家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11.数学实验偶得 篇十一

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再加以说明,而是恰当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着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深感它的作用巨大。

一、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似懂非懂,有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同伴交流、反思活动等过程,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对概念有个正确、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圆的定义”教学中,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绳子,把它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另一端缚一支笔,然后拉紧绳子,并使它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那么这支笔在画板上就会画出一个圆。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指的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圆面,从而加深了对圆的定义的理解。

二、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原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原理的教学大都是直接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发生过程;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的知识是属于被动的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模糊不清,容易发生错误。

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放在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理解深刻,容易记牢、记对。

例如在教“完全平方公式”时,我事先让学生剪好边长分别为a、b(a≠b)的两个正方形,两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上课时,让学生把剪好的四个图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学生一会儿就拼好了。然后问:拼出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和同伴交流你的想法,能否发现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两种答案:从整体上考虑,可得到答案(a+b)2;从部分考虑可得到答案a2+2ab+b2。再运用多项式的乘法进行验证,他们就能大胆猜测(a+b)2=a2+2ab+b2。经历合作讨论,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以及公式的产生过程建立了联系,因而对公式掌握得比较深刻,在应用中很少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得完全平方公式很自然地纳入到了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抱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行着愉快的学习。

三、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

例如: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那么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需10秒钟;如果客车从后面追货车,那么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1分40秒。求两车的速度。

学生看完题目后,紧皱眉头,一脸的迷茫,被两车的两种运动方式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时我就让学生就地取材,拿出计算器和文具盒,模拟两车的行驶方向进行实验。然后问:两种行驶方法,两车行驶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专心实验,都想尽早发现规律,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活跃起来,都主动参与到了探求规律的过程中。(在两车同向行驶时,学生犯难了,我就适时引导:假设货车不动。)

经过一番实验讨论,得到了规律:相向行驶时,客车行驶的路程与货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两车车身长之和;同向行驶时,客车行驶的路程减去货车行驶的路程等于两车车身长之和。这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有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创设实验环境,把数学引向生活,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时,可带学生到操场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寻找多种方法,有些方法在理论上可以说明,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障碍,行不通,这就需要实验来检验);或进入生活小区,实地测量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根据冬天太阳光的入射角度,计算前面一幢楼的影子会不会影响到后面一幢楼的采光。

通过实地实践,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上一篇:简单的儿童春节对联赏析下一篇:学期末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