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笔记)

2024-11-09

高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笔记)(精选6篇)

1.高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笔记) 篇一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心理和精神状态)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高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笔记) 篇二

一、顺解法

顺解法是顺向思路的基本方法, 是最普遍的方法, 要求应对者对题干有充分的认识。例如最适合用顺解法的数系运算类题目, 直接根据题干已知进行计算求解。

例1:复数

A.i B.-i C.12-13i D.12+13i

顺解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范畴。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单选题体现于题干在一定解法下得到相应结果的必然, 正如例1的题干必然求解得到i, 即同选项A匹配。正确解法得到正确结果是必然的, 正确解法得到错误结果是偶然的;错误解法得到正确结果是偶然的, 错误解法得到错误结果是必然的。

二、特解法

特值法, 即特殊取值的方法, 是逆向思路的重要方法, 所以要求应对者对选项充分认识。特值法通过对比选项之间的关系, 用有限个满足各选项要求的特殊值分别去判定与题干的匹配性, 排除不匹配选项, 选取匹配选项, 所以特值法往往与排除法结合使用。

例2:不等式的解为 () (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II、一、2)

分析题干可知, 顺解法对于学过不等式运算的应对者来说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 假若应对者未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同样可以通过逆向思路来解此题:首先, 充分认识并对比选项, 即明晰选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 本题四个选项的共性均是以-2或3为端点的区间;其次, 根据对选项之间关系的认识, 划分区间为 (-∞, -2) 、 (-2, 3) 、 (3, +∞) , 并分别选取相应区间上的特殊值带入题干讨论, 例如分别选取“-3”、“0”、“4”带入题干不等式左边分别得“6”、“-3/2”、“1/6”;最后, 根据题干要求为“左边小于右边”, 排除区间 (-∞, -2) 和 (3, +∞) , 即A、B、D为非匹配选项, 则匹配选项 (正确解) 为C。

特例法, 即特殊实例的方法, 是顺向思路的重要体现, 要求应对者对题干有充分的认识。特例法通过将题干中抽象的条件转化为具体的条件, 再按照题干要求对具体条件进行推理求解, 选取匹配选项。

例3:如果等差数列{an}中, a3+a4+a5=12, 那么a1+a2+…+a7= () (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II、一、6)

A.14 B.21 C.28 D.35

分析题干可知, 易有a4=4 (等差中项) , 显然对d可任意取定特殊值皆不影响其结果, d的确定也就是“特值法”, 又因为d影响等差数列{an}的取定, 所以取定{an}也是特例法。不妨令d=0, 则有a1+a2+…+a7=7a4=28。所以匹配选项为C。

特解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例3从选项着手, 通过具体数值去判定区间, 体现了解集与单个解的联系, 因为“假若解集区间匹配, 那么区间内任意数值必然匹配”, 其等价逆否命题为“假若任意数值解不匹配, 那么该数值所在区间不匹配”, 这就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

特解法还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即特例不失一般性。假若命题普遍性成立, 那么命题的特殊性也成立, 其等价命题为“假若命题的特殊情形不成立, 那么命题的普遍性不成立”。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用特例来否定选项, 起到排除作用;也可用特例来肯定选项, 这是单选题自身选项的唯一性所带来的优势。如例3, 题干中的条件默认为一般普遍性, 只需寻求一个满足普遍性的例子来讨论, 特殊的即具体的, 具体的例子比抽象的、一般的形式更清晰, 也更容易讨论, 所以由特例得到的结论不违背一般性结论, 而且容易理解和取舍。

三、排除法

排除法是解单选题的重要方法, 即通过排除非匹配选项 (错误解) , 使得选项范围缩小, 选对概率增加的方法。排除法的对象是选项, 是一类针对的是非匹配选项实施的真假判定方法。排除法的实施需要结合其他方法, 例如例4便是排除法与特值法的结合运用, 又如排除法为顺解法排除部分选项:

例4:cos 300°= () (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I、一、1)

从选项看, 选项分为正数和负数, 从题设看, 余弦函数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分布为:角度为第一、四象限时, 函数值为正数;角度为第二、三象限时, 函数值为负数。所以, 由角度为300°在四象限知道其函数值为正数, 因而排除A、B选项, 进而选择范围缩小, 选对概率由25%提高至50%。

3.高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笔记) 篇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郡国并行制

【引言】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意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其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孤立地理解,而如果能将其放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常识中入手,则更加容易掌握一些。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在政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讲解了两大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国并行制,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也即郡县制、分封制并存。就地方行政制度而言,分封制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主要是在西周时期实行。周天子为巩固统治,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而在诸侯的封地内,亦可以进行层层分封,最终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隶属于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这种制度之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必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意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而有效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到了汉初,汉高祖刘邦除继承秦朝旧体制之外,还在一些地区恢复了分封制,设立了封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唯物主义思想的简单运用

在讲解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原因时,往往会引用《汉书》当中的一句话“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一言以蔽之,汉初实行分封制,是因为统治者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在于没有实行分封制,致使天子孤立无援。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的刘邦为何会逆历史潮流呢?更何况刘邦身旁还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难道这些人都没有意识到,秦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在于暴政,而非地方行政制度?

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我觉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来解释最为恰当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也即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两个角度去思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很容易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推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汉初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造成的。

首先,从经济上看,春秋战国以来,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迅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各国经济交往频繁。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东方的齐、燕两国靠近渤海,渔盐业发达,所谓“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黎翔凤·管子校注·地数),而秦雄踞西北,“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非常有利于农业发展,而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赋税来源。刘邦建汉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依然存在。为了尊重各地经济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便要求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适度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而经济上的这种要求,便促成了政治上分封制度的推行。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地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公元前770年春秋历史开始,到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五百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以战国七雄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多个文化圈。如楚人信鬼;齐鲁则是儒家、墨家和阴阳五行之学的发源地;秦人则由于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普遍尚武。这些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同的文化心理是维系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最为稳定的结构要素之一。作为刚刚统一的汉政权,根基还不是很牢固,若想在较短时间内,巩固政权,实现政治上的真正大一统,必须要充分地尊重新征服地区的文化传统,尊重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刘邦建国后,便实行郡国并行制,给诸侯国较大的自主性,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此来维护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

二、辩证观点的运用

对于郡国并行制,在授课中,更加强调其消极影响。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强大,对朝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出现了“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对此,个别同学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什么又会有后来的汉武盛世呢?难道汉武帝取得的辉煌成就同前几位皇帝没有丝毫关联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套句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坚持两分法。之后老师便可以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这样既掌握了辩证观点,又锻炼了解读史料的能力,一举两得。

比如在分析郡国并行制的积极作用时,提供这样几则材料。首先,“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七国之乱后,江都易王刘非‘年十五,有材气,上书自请击吴(班固·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七国之乱,仅三月而平”。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之一:政治上,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西汉政权。

其次,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得出结论之二: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班固·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淮南王刘安好读书,“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班固·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得出结论之三:文化上,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让人活在当下,更容易清醒和睿智;历史可以让人辩证看待问题,不至于太偏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篇四

学习了王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对自然辩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课上王老师引导式的讨论教学,从事实上激发了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兴趣。后又粗略的阅读了《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一书,虽然只是部分阅读,但对我的启发很大,同时也使我发现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如此匮乏,不足以领悟各种哲学思想的精髓。夸夸其谈当然容易,但自圆其说就绝非易事,就目前我对于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的理解,只能是就某一具体问题、具体观点进行浅显的理解,提出我肤浅的看法。

一、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课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拓展,自然辩证法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以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线索而展开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将 “自然辩证法”等同于“辩证法”,以为自然辩证法就是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应该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含义也大相径庭。我们学习的“自然辩证法”,作为对理工科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又大抵可以分为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技与社会等内容。

二、对“相对性、暂时性”的理解

进入20世纪, 由物理学三大发现揭开序幕的自然科学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列宁结合当时的新形势赋予了自然辩证法新的内容。列宁指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对于“暂时性、相对性”这一观点,我的理解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认识,是永远无法触及自然界最根本性质的,我们只能够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去无限接近自然界的本质。那么引出一个问题,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必将实现的观点是否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呢?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立在高度发到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而新生产力不是一般的生产力,它应该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们难以想象的生产力进步。就像秦始皇无法想象internet,哥白尼无法想象火星登陆一样。此处我难以理解的问题是:生产力虽然极度的发展,而作为人类自身无穷无尽的探索欲望和最求更高享受的欲望是否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戛然而止?人类会最终满足于那时的现状?秦始皇无法想象现在的人

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权利。曾几何时,秦始皇是否也想过如果有目前这样丰富的生产力,国家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了呢?假设他是这么想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却没有满足现在的状况,我们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理想。

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科学,因此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只有在人类灭绝的那一刻才会停止。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却无法永远满足人类这种实验性的探索,自然环境已经惧怕了人类的好奇心,而发动了“狗急跳墙”般的反击。而这种反击就像历史的轮回一样不停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重复的上演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我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罗马俱乐部的悲观主义看法。对于乐观主义认为的科技将帮助人类渡过困境的观点,我不是十分赞同。因为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渡过了目前的困境,但很可能引发更大的困境,而这种更大的困境是否致使人类毁灭没有人能说清楚。就像核技术在开发伊始没有人更多地认识到它巨大的破坏能力,而更多的看到其利用价值,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战争困境和能源的困境。但目前来看,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按钮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里,当他们脑子发热时,当他们与妻子吵架时,当他们抑郁时,人类就会随着他们一个草率的决定而频临极大的困境。

5.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篇五

一、大角度题目(4大点:特点、实质、趋势+途径、状态)——大角度入手;三步走

如下:3W题型各一例

1、(15分)(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

(1)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

(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5)要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

物的飞跃和发展。

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5分)例

2、此题注意:第一问问原因,应侧重答世界观;第二问问怎么办,则应侧重答方法论,为以防万一,仍坚持三步走原则。

(9分)(探究题)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个人创业成为一些大学生的选择。“100人创业,95人死掉或受伤,只有少数人可以摇摇晃晃地走过去”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广受争议。其实,能选择自主创业,其进取精神就令人钦佩,即使失败,这段经历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要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更应该抓住时机,提高自己,适应环境。不要无所事事,好高骛远,不要抱怨,等待和迷茫都是没有用的。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辩证法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学生创业为什么容易遭遇失败和挫折?(4分)

(2)假如你是个创业者,谈谈你将如何对待创业中可能遭受的失败和挫折。(5分)

答案:

(1)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存在缺乏社会经验,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不足等弱点和缺陷。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义认识不足,支持不够,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创业失败。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量的积累,导致创业失败。(4分)

(2)①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结合创业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和水平。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自己创业的支持。(5分)

6.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一)发展的定义

1.(2013·福建卷)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有()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漫画的意思是说满树的叶子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剩下一片叶子,人们才知道珍惜,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理,①④和漫画哲理相近。②③体现了“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2.(2013·安徽卷)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

【解析】D。A体现了“对立统一相互关系”的哲理;B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相互关系;C体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微物莫全轻”告诫人们切莫轻

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2012·浙江卷)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A。人对自然千百年来态度的变化说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①符合题意;人与自然接触得越深入,矛盾越明显,②符合题意;③错,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对立统一的,不是先对立后统一。④说法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自然的认识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4.(2012·福建卷)图

1、图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

1、图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

1、图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C。①正确,②说法不对,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正确。

5.(2012·江苏卷)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解析】C。A项错误,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B、D两项与题意无关。

6.(2011·江苏卷)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②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②与题意无关。

7.(2011·四川卷)水磨镇的涅槃重生,离不开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援建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强奋进。这反映了()

A.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B。中央的正确领导,佛山市的对口援建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是水磨镇重生的外部条件,属于外因;而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强奋进是水磨镇重生的关键,属于内因。答案选B项。A、C、D三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解析】B。题目诗句说明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和题目无关。正确答案是B项。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B。

(二)量变与质变

10.(2013·江苏卷)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现代人的饮食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A。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体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与题无关,C说法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说法错误,内部矛盾有时候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1.(2010·浙江卷)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12.(2010·天津卷)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解析】A。毛竹5年里看不见生长,但在地下生长,它钻出地面后的快速增长,反映的是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目无关。

13.(2009·海南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D。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①的说法正确;环境的人为恶化是可逆的,因此我们才要保护环境,故②的说法错误;题目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去征服自然,③的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项。

14.(2009·重庆卷)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A。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体现了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错误,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错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并不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例如改革。

15.(2009·山东卷)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解析】C。注意本题设问“不一致”。“物种变异、逐步进化”,物种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重视量的积累,才有物种变异;逐步进化也体现了在相对的静止中包含着绝对的运动;“物种变异、逐步进化”既是对“积极因素的肯定”,也有对“腐朽、过时”的否定。

16.(2009·北京卷)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所示()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解析】A。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

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项是正确的。

17.(2009·全国卷Ⅱ)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作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②观点错误。认识对象的改变,并不一定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象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18.(2009·全国卷Ⅱ)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①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材料没有体现无形的量变。

19.(2008·海南卷)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解析】A。

20.“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解析】B。

2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析】B。

(三)前进性与曲折性

22.“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解析】B。

23.(2008·江苏卷)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解析】B。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主观题。

24.(2013·江苏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答案】(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

③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2)①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②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③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一)发展的定义、实质

1.(2013·惠州一模)下列诗句中,所体现的哲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解析】B。A、C、D三项都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项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体现的是因果联系。

2.(2011·佛山模拟)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C.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D。B项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2011·广州模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解析】A。

4.“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与本句话反映的哲理相同的诗句是()A.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C。“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蕴含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项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下列成语与“饮鸩止渴”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A.围魏救赵

C.擒贼擒王

【解析】D。

(二)量变与质变

6.(2014·海珠区测试)下图漫画《等车》蕴含的哲理是()

B.舍车保帅 D.杀鸡取卵

A.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B.矛盾时时皆有事事可见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解析】C。漫画强调了要坚持量的积累。

7.(2011·广州二模)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如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但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时他已经写了10年,超过1万小时。下列选项与“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析】D。“一万小时定律”蕴含要重视量的积累。D项吻合。

8.(2013·广州二模)下列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诗句是()

A.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解析】A。材料中的哲理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A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BCD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

9.(2012·深圳一模)“道虽迩(注:迩音ěr,意: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选自《荀子·修身》)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④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A。题干强调要“行”,要“为”,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行动和实践,也强调了要重视量的积累。③与题意无关。④错,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和意识是可以分割的。

10.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解析】D。“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蕴含着“质变起源于量变”。D项与题意符合。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共同蕴含的哲理是()

A.质变是事物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D.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解析】B。

12.下列成语与“揠苗助长”表达的哲学寓意不一致的是()A.立竿见影

C.急于求成

B.欲速不达 D.望梅止渴

【解析】D。“揠苗助长”没有重视“量”的积累过程,是错误的观点。D项不一致,望梅止渴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3.(2011·深圳模拟)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解析】B。

14.“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解析】C。

15.下列哪些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①水滴石穿

②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③将凉水加热为温水

④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⑤银行存款增加 A.①③⑤ 【解析】B。

16.(2013·汕头期末统测)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A.百丈竿头,更进一步

B.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析】C。漫画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体现的是要不失时机的促进质变;B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D体现的是要抓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

17.(2012·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下列与“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B.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C.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D.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说明要重视量的积累,A

项符合;B项强调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项强调关键部分的重要作用。

18.如图漫画“从森林到墓场的变化过程”说明()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C。人类的过分砍伐树木,使树木不断减少,最终损害人类自己。体现了③④。①②和材料无关。

(三)前进性与曲折性

19.(2013·惠州三调)下列诗句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包含相同哲理的是()①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③符合。②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④体现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

20.下列语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B.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C.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D.山路陡峭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解析】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和D项体现的哲理一样。

21.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强调了()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解析】C。

22.(2011·珠海模拟)“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俄罗斯文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A。题目的意思很明显地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选择①②。③④与题目无关。

2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解析】A。“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C项和题目无关。24.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反映出的哲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B。

25.事物被人们所接受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这表明()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B。题目强调事物的接受需要“过程”,表明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也表明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①④和题目无关。

26.(2011·惠州模拟)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A.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B.既要充满信心,又要经得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C.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善于继承前人的宝贵精神 D.既要坚持一个中心,又要坚持两个基本点 【解析】B。

27.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有()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C。题目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只有①③符合。

28.“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D。

二、主观题。

29.(2012·深圳二模)

材料 “嫦娥一号”卫星奔月飞行可以简单概述如下:“嫦娥一号”卫星由静止状态加速到一定程度,开始绕地球飞行;经过加速变轨,进入奔月轨道;当飞临月球时,必须制动(即减速)进入绕月球运行的轨道,通过减速,被月球捕获,成为月球卫星。

结合材料,阐述事物发展的状态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嫦娥一号”由静止状态加速到一定程度绕地球飞行,直至成为月球卫星,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嫦娥一号”由绕地球飞行经过加速变轨进入奔月轨道,这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0.创立于1998年11月的腾讯公司,曾经举步维艰。马化腾带领他的团队四处寻求出路。“高交会”及时为企业发展解困,为“小企鹅”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公司紧盯市场,通过革新技术,让QQ登陆手机等无线即时通讯设备,拓展QQ的生存空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公司市值达517.5亿美元,在2011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位居榜首。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形成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腾讯公司是如何进行创新发展的。

【答案】(1)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勇于走曲折的道路。腾讯公司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为“小企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腾讯公司从创立到抓住“高交会”的机遇,促进自身成长壮大,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第一,实现了质的飞跃。

31.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如,诺贝尔为发明安全炸药,多次身受重伤;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发生爆炸和解体,多名宇航员殉难;中学数学教师欧姆发现的电阻定律长期得不到德国权威部门的承认;修道院教士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一些权威抵制达34年之久。正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终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答案】(1)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就体现了这一点。

32.(2012·广州二模)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答案】(1)事物联系是普遍的。中外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既要“引进来”,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上一篇:感悟工作 体会成长句子下一篇:全国普法办关于调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