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2024-07-13

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精选13篇)

1.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篇一

培育文化力 提升软实力 加快推进长江海事新发展(会议印发版)

长江海事局

长江源远流长,文化生生不息,既孕育了长江海事从漕运到船政、从航政到港监再到海事的发展轨迹,更催生了长江海事文化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逐步深化到加快发展的建设路子,助推长江海事局婵联“全国文明单位”,局属12个单位全部跨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中2个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名职工荣获全国劳模,7名职工荣获省级劳模(先进工作者);1个单位获交通运输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徐祖远副部长亲自作序的“人和”、“忧乐”、“坚韧”文化丛书公开出版。7000余名长江海事人正在“人和、忧乐、坚韧”精神的鼓舞下,加快推进五化建设,努力争当全国海事排头兵。

一、以提炼价值为核心,增强文化培育的感染力

1、征集提炼核心价值理念

2004年在岳阳海事局进行的文化建设试点,标志着我局文化管理的构想正式启动。随后充分集中群众智慧,广泛开展了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征集长江海事精神表述语活动。在深入调研和几上几下的基础上,从局属单位梳理上报的几百条表述语中遴选了几十个备选方案,又在安徽花亭湖集中研讨,将领导班子的思路与广大职工的期盼有机结合,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提炼出了愿景、使命、宗旨和作风等理念,并提取长江上、中、下游的文化底蕴,形成“人和、忧乐、坚韧”的长江海事精神。人和,即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体现了古老川江的人文历史;忧乐,即责重于山的忧乐意识,蕴含了九曲荆江的湘楚文化;坚韧,即矢志不渝的坚强韧劲,展现了八百里皖江的意志品质。随后又召开了长江海事局思研会年会,特别是在2005年初重庆召开的全线工作会上,与会130余名职工代表认真审议并一致通过了“人和、忧乐、坚韧”精神表述语等价值理念及其内涵。至此,长江海事人首次明确和拥有了感情上真诚认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精神追求。

6年前,徐祖远副部长来长江调研,听到长江海事文化建设的汇报后,对这一带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价值的长江海事核心精神印象深刻,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长江海事文化建设是个莫大的鼓励。

2、努力建设特色文化架构

在构建理念文化方面,围绕核心价值理念和安全发展的使命追求,结合企业文化标准架构,突出长江海事文化个性,提炼形成了以负责任的长江海事精神为核心,以理念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形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架构。2009年新班子成立后,在“四化”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实现队伍正规化、监管现代化、执法规范化、信息网络化、联合执法一体化的“五化”目标,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理念文化的内涵。

在构建安全文化方面,注重把握安全工作规律,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形成了“442”的基本规律和客渡船“116”安全管理机制。在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水上安全预警机制(456)。开展了以风险(Risk)、规范(Rule)、反应(Response)、资源(Resource)为主要内容的4R监管模式探索研究。形成了人命救助“153040”快反机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带动了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安全指标屡创“新低”。

在构建廉政文化方面,以惩防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行风建设为重点,建立“199”惩防体系,即一个反腐倡廉教育体系、九类反腐倡廉制度、九个反腐倡廉监控机制。坚持每年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月活动,通过“两个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全力打造“廉政长江海事”。六年来,我局党风政风形势保持良好,局和直属单位两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率100%,社会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纲要总体规划,2005年出台了《加强长江海事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06年出台了《加强“十一五”期长江海事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长江海事局“十一五”期“135”的目标。积极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成立书面、摄影、棋牌、各种球类兴趣小组,出台了指导意见,落实了活动经费等。2010年,又及时出台了《“十二五”长江海事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努力构建文化建设推手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全力推进,部门组织协调,全员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加强文化建设骨干队伍的培养,专门举办骨干培训班。加强文化课题研究平台建设,开展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试点和经验交流推广,成立文化建设专家组,诊断指导帮助局属单位文化建设,刘开智书记亲自出席了多个下属单位的文化建设推进会,两次拨出专题经费,成立专班,组织开展了“长江海事文化创新与实践”和《长江海事精神内涵诠释》课题研究。投入经费在多种场合制作文化宣传专板、专栏,规范了全线统一的文化上墙标语、标识,在内网开设海事文化栏目,05年以来,发布文化论文和活动消息达2000余篇。形成了长江海事系统的文化建设梯队,3名同志荣获长江航务管理局文化建设双十杰。

3、持续开展“五个一”活动

自2004年起,连续7年开展了文化建设“五个一”活动。在每年工作会前广泛征集当年方案,工作会上加以部署,会后纳入全局方针目标。党委书记亲自主持专题会议细化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等,以党政联合文件下发,并加强督导,纳入考核。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海事之歌传唱、海事精神演讲比赛、水上安全警句征集、“读一本好书”、“话成

业的奉献者”和“勇于创新的开拓者”等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分上下游组在全线开展了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反响强烈。2008年评选表彰了改革开放30周年长江海事“十大人物”。特别是加强了以姚泽炎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培树,今年4月27日,姚泽炎同志被授予全国劳模后,在全线深入开展了“走近姚泽炎”系列活动,掀起了学习姚泽炎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张德江副总理视察长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长江航运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根据部局和长航局要求,长江海事局切实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长江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和海事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了职工思想,凝聚了队伍,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外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平均每年在中央媒体见稿200余篇,省部级媒体见稿3000余篇。今年7月,经上级批复同意,组建新闻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新闻宣传工作。

3、抓住中心打造品牌强化执行力

近年来,我局围绕发展战略和文化理念,加大建章建制和文明创建力度,通过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来强化执行力,打造品牌。

两级机关创建“五型”品牌。把支部建在处上,实行处长(书记)一岗双责。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践行泽炎精神,带头创先争优,建设五型机关”主题实践活动,细化活动方案和18条措施,公开承诺,加强考核,努力建设学习型、责任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的五型文明机关。

基层创建“一面旗”和“一日工作制”品牌。一是海事处创“一面旗”。按照“行政执法一面旗”的建设要求,在“八个一”标准化海事处(引航站)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实现创建转型,着力“素质、能力、形象”等软实力提升。经过2009年创建试点,年底评估明确了11个示范处,目前正在深化推广。二是巡航救助执法大队创“一日工作制”。按照半军事化建设的要求,融合执法文化思路,汲取“5S”管理理念,把执法大队的一日工作按6种日常工作和6种特定工作形成制度。各执法大队还根据辖

2.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篇二

一、“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办学治校育人的核心理念,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提高和拓宽他们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高度, 让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精神信念。因此, 必须强化办学治校育人的理念文化建设, 为师生构建一个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思想平台。就基础教育而言, “思想”文化建设主要是以“一训三风”为内核的理念文化建设, 因为, “一训三风”体现了多样化的办学理念和校本化的办学思想, 可以凝聚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理念文化有不同的立意主题, 可以从不同的文化领域开发, 从多维度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1.以传统文化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渝北教师进修校以“修习”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渝北中学以“莲花精神”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暨华中学以“和融竞进”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仁睦初中以“仁学”思想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汉渝路小学以“礼文化”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和合家园小学以“和合思想”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形成的“一训三风”理念文化, 从历史的维度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2.以地域特色文化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渝石中学以“石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统景中心校以“泉文化”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茨竹中心校以“竹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题形成的“一训三风”理念文化, 从区域的维度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3.以教育思想理念引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渝北职教中心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内核建设中职学校理念文化, 渝北实验二中以“情智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龙溪小学以“多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空港新城小学以“快乐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五星路小学以“五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天一新城小学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以教育思想为主题形成的“一训三风”理念文化, 从教育的维度营造让学生学会“思想”的环境, 凝聚成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

二、制度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制度,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最终的归宿归应该是:如何使“制度文化”成为引导全校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路标。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抓住“做人”的根本, 构建与师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相适应, 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系统, 这样才能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真正的有所作为, 方能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劲动力。

1.建设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 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向心力。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 也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何谓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呢?统景中心校倡导“温润澄明, 水平持正”的管理思想。所谓“温润”, 就是温馨、亲和的人文精神;所谓“澄明”, 就是清澈、透明的清廉精神;所谓“持正”, 就是端而不争、水平持正的公正精神。由此表明, 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要求管理者清廉律己, 以平等、公平的态度来对待全校师生。如此, 方能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向心力。

2.建立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文化, 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造力。人性化管理是教师创造力的催化剂。基于此, 空港新城小学倡导“与生同乐、与业同辉”教师文化。具体意蕴有三:一是悦纳自我、热爱生活、时常感动、心怀宽容、知足常乐, 从而用“快乐生活、阳光健康”的理念与策略干好自己的事业, 彰显生命的精彩;二是快乐拟定规划、坚持快乐阅读、勤于快乐思考、同伴快乐互助, 从而用“快乐学习、不断进取”的理念与策略干好自己的事业, 彰显生命的精彩;三是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关爱学生、充满激情、不吝赞赏、学点幽默、学会沟通、不断超越, 从而用“快乐工作、敬业奉献”的理念与策略干好自己的事业, 彰显生命的精彩。由此表明, 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文化, 就是唤起教师的职业快乐感和幸福感, 通过教师的乐业引导学生乐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从而享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创造过程与成功喜悦。

3.建设情感性的学生管理文化, 凝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原动力。情感性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为此, 花园小学以“我阳光, 我灿烂”为学风, 培育学生文化, 让学校的每一位儿童像朵朵花蕾, 在阳光照耀下, 活泼健康、灿烂美丽地绽放。为此, 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做到常规与特色相结合, “严格管理”与人性化教育双管齐下, 引导学生编写《一日常规歌谣》, 花坛边不再是“禁止践踏”的强令性口号, 代之以“留一步小草茁壮成长, 住一手百花争芳斗艳。”楼梯两侧不再是“严禁追逐”的标语, 代之以“上楼静悄悄, 不挤也不闹。下楼手牵手, 我们慢慢走。”唤起的情感共鸣, 无不让花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生日积月累, 习以为常, 修身养性, 凝聚成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全面而有个性的精神风貌渐入佳境。市内外来访的专家和领导对教师的优雅、学生的礼貌大加赞赏, 就是一个以人为本, 成功构建制度文化的有力佐证。

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在严格依法治校的同时, 倡导以德治校, 渗透人文关怀。依法治校, 才有章可循, 这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体现人文关怀, 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更是学校追求的一种“文化”境界。当每一所学校文化都具有了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之后, 才是真正形成区域性的文化软实力, 才能达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境界。

三、课程文化建设:构建具有“本土”特色, “传承”与“生成”相映成趣的“文化创新”景观,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文化就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与结果, 是一种教育学化与人学化的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建设, 就是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特色, 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课程资源, 使之成为与众不同的课程文化景观, 实现“文化创新”,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在全球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 把校本课程目标与素质教育思想有机融合起来, 把国外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把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起来, 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 能有效激发师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归宿感、荣耀感, 形成课程育人的创生功能。

1.坚持育人性原则, 形成课程目标实现素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即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终极目标, 也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高目标。课程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生素质均衡发展?渝北实验二中根据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的意蕴, 致力开发“七彩辉映”的情智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高雅、文雅、和雅、敦雅、健雅、慧雅、趣雅素质均衡发展的“七雅”少年。一是开发“红色人格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崇高理想教育;二是开发“青色规范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文明习惯教育;三是开发“绿色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生态生命教育;四是开发“紫色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知恩报恩教育;五是开发“蓝色心理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六是开发“金色创意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科技创新教育;七是开发“橙色兴趣教育”校本课程, 实施兴趣特长教育。“七彩辉映”的情智教育校本课程以培养“七雅”少年为目标, 彰显了素质均衡发展的特色创新力。此外, 渝北实验小学建设少儿版画校本课程, 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小能人”, 同样彰显了促进学生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特色创新力。

2.坚持开放性原则, 形成课程资源实现中外均衡开发的创新力和推动力。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 原产于我国的就有1万至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 便不成花园”。花园小学毗邻花卉园社区, 并因此而命名。重庆市“花卉园”总规模5万亩, 由花卉生产区、观光休闲区、花卉批发市场、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构成, 是集生态农业、花卉园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型花卉生态公园。放眼全球花文化大观, 利用本土花卉资源, 花园小学开发花文化校本课程, 形成校本课程社区化特色。空港实验小学也坚持教育资源的中外均衡开发理念, 构建“雏鹰展翅”系列活动课程:一是“雏鹰展翅”少年羽毛球系列活动课程;二是“雏鹰展翅”科技教育系列活动课程;三是“雏鹰展翅”励志教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三大活动课程聚焦身心健康、科技创造、品德修养等领域, 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外均衡开发的课程开放创新力。

3.坚持继承性原则, 形成课程功能实现古今均衡拓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5000年的中华民族, 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和合文化。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 和合家园小学开发“和天、和人、和己”为主题的“三和教育”校本课程:小学低段以“和谐自我”为主线, 开发自我意识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觉“三自”习惯素养;小学中段以“和谐他人”为主线, 开发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尊师、敬长、睦友“三项”文明礼仪素养;小学高段以“和谐自然”为主线, 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绿化校园、绿化小区、绿化御临河“三绿化”生态文明意识。“三和教育”校本课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 又彰显了当今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古今均衡拓展的课程融合创新力。

综上所述,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创新工程, 可以有不同的推动路径。实践表明, 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最基本的途径。因为, 当学校文化具有了内蕴力和引导力, 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创新力和推动力之后, 它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文化软实力, 从而成为学校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本力量, 学校才能具有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与核心竞争力, 学校才能向着优质化的目标不断进步和发展, 区域基础教育才能优质均衡发展。

摘要:加强文化建设并努力使之形成“文化软实力”, 既是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化的关键, 又是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渝北区为案例, 阐述了三方面内容: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 要形成办学治校育人的核心理念,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驱力和引导力;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要构建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制度,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 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 “传承”与“生成”相映成趣的“文化创新”景观, 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力和推动力。

关键词:区域教育,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优质均衡,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学校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谢钢主编.学校文化:区域教育内涵发展路径, 重庆出版社, 2015年版。

[3]李继星.把握现代学校文化的发展脉搏, 《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26日。

[4]宁梅。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9期。

3.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篇三

企业文化是“软实力”。中国银行无锡分行把“树文化”列为2010年度工作的着力点之一,提升文化“软实力,践行“发展硬道理”。让中国银行“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无锡分行插上腾飞的翅膀。

“软实力”与“硬道理”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制度、机制、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等无形的力量,是基于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愿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员工素质、制度规范、文化氛围等等。文化“软实力”虽然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力量,但它具有征服人心的重要作用,是银行系统竞争力的基本内核。

文化“软实力”本身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银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文化“软实力”对内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协调融合力,对外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扩张渗透力。有了健康进步的文化和丰富高尚的精神,才能充实银行员工的精神世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才能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持,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纽带、辐射六大“硬功能”。银行好比连锁店,靠什么锁、靠什么联?靠的就是目标、文化和核心影响力。当文化“软实力”升华为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能力、凝聚员工忠诚银行的能力、提升银行知名度美誉度能力的时候,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软实力”就会转化为银行实实在在的“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对银行“硬实力”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是银行凝聚力和员工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以持久的渗透力融人到业务和管理之中,成为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内外和谐的“粘合剂”,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促进文明的提升,推进银行和谐发展。相反,落后的文化则会起到促退作用、离合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提升文化“软实力”,本身也是“硬道理“。自2005年开始,无锡分行着手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再造,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也尝到了文化促发展的甜头。近三年来,分行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经营管理科学有效,服务诚信规范有序,优质服务客户满意,经营效益显著增强。2007年,在当地同业中夺得主营业务八项第一。2008年,在当地同业中夺得主营业务十一项第一。2009年,分行深入开展了企业文化七个系列活动,两次进行了战略目标宣讲,出现了“上下思跨越、全辖谋发展”的生动局面。至年底,本外币存款总量达到888.24亿元,本外币贷款总量达到700.34亿元,当年新增贷款大大超过了工行和农行、工行和建行的总和,营业净收入30.22亿元,实现账面净利润12.48亿元。虎年伊始,广大员工为实现江苏省行2011年百亿利润目标。实现分行“市场领跑同业、效益领衔系统”的战略目标百折不挠、激情超越!1月28日,分行本外币存款勇超“千亿”大关,在同业和系统中均跃于领先地位。

我们深深感受到:银行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再造和提升都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当银行发展处于低谷时,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当银行发展进人高位运行时,也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寻求提速的原动力;当同业竞争愈演愈烈之时,更需要千方百计地壮大文化“软实力”,形成银行立于不败之地的绝对优势。

“软实力”与“硬指标”

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业务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有些管理者往往会视文化为“可有可无”,闲起来“抓抓”,忙起来“放放”。这也恰恰说明,没有文化“硬指标”的硬约束,就没有“软实力”的硬地位。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绩效考核上设立“硬指标”。科学的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是银行综合实力考核监测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无锡分行下决心、定责任、明分工,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政治思想工作、党团组织建设、文明创建工作”四个板块确定了考核指标,形成了考核体系,制定了《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采取查阅台帐、会议记录和现场考察等形式,每季度一次,把企业文化“软实力”指标作为考核支行、部门和管理干部的基本依据,并纳人全行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做到了与业务、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以硬手段打造“软实力”,发挥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激励和约束作用,探索出了一条践行中行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子。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深层效果上设立“硬指标”。2009年底,省行对员工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兵情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问卷围绕员工舆情的热点话题,设置了各类指标179个。通过问卷调查,一个单位的文化“软实力”便跃然纸上。同时也告诉我们,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监测,已经不再局限于单项的业务发展指标,不再局限于文化建设表面的工作指标,而已设立了考核文化“软实力”深层效果上的指标体系。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靠“硬机制”落实“硬指标”。为有效避免重业务轻文化的现象,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刚性要求,无锡分行建立了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有效问责制度,按照“定责、履责、问责”的程序实行严格问责。分行在年初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负责人进行问责,并将问责情况纳入个人和单位的年度业绩考核进行奖惩;同时逐步整合了全行的各类表彰和评优工作,增添了能体现先进文化理念的评比项目,大力弘扬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标杆、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促进经营效益最大化。

实践证明,“软实力”有了“硬指标”,才能表明切实“真抓实干”,也才能影响员工来“真做”。否则,讲起来嘴硬、做起来手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软实力”与“硬功夫”

提升文化“软实力”,光懂“硬道理”,光有“硬指标”还不够,还必须用足“真功夫”、做足“实功夫”、下足“硬功夫”。

“硬功夫”要硬在“接力”上。领导班子新老交替,是文化建设能否接上茬的关节点。所谓硬功夫,硬就要“硬”在“接力”上。否则,文化建设出现“断层”,银行发展就会减速。五年来,我行领导班子换了三茬,茬茬都传“接力棒”,年年都下“硬功夫”。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化接力”中,起跑、发力、冲刺、接棒,一气呵成。五年来的不懈努力,成为无锡分行行史上精彩的片断,为分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硬功夫要硬在“创新”上。2010年,经济走势的错综复杂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同业的势均力敌考验着我们的毅力,艰巨的指标预期考验着我们的本领。一要围绕发展战略,履行守土之责。根据总行“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省行“2011年率先实现利润超百亿”、分行“市场领跑同业、效益领衔系统”的战略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让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为战略目标服务。二要紧密联系实际,开展“我为百亿做什么”、“优化结构争贡献”、“强管理、控风险、创百亿”等7项系列活动,将企业文化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三要针对“行心晴雨表”。实施“行心工程”。治行之要,首在治心。针对“行心晴雨表”,实施“行心工程”。加大对核心价值观群体共识的构建力度,加大对企业竞争方略的解释力度,加大对基层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力度,加大员工对内部环境满意度的提升力度,加大对基层员工工作压力的疏导力度,加大对高风险业务活动的教育力度。治“里”固“本”,凝聚“行心”,尽快形成全行上下围绕目标激情向上,敬业爱岗,敏于执行,勇于担责的良好文化氛围。

硬功夫要硬在“出彩”上。纵观过去的五年,企业文化已成为无锡分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亮点纷呈的重点城市分行,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我行可罔可点。无锡分行获得全国级荣誉10个。总行级荣誉10个,省行级荣誉55个,无锡市荣誉12个,合计87个。所有这些文化结晶,不但彰显了我行的文化“软实力”,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百年中行,历久弥新。我们将一如既往,以共同理想鼓舞斗志、以“追求卓越”凝聚力量、以“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引领风尚,巩固“业绩大行”、打造“文化大行”、建设“管理强行”,为推进国际化一流银行建设贡献应尽的力量。

4.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篇四

——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引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十八大报告再次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由此,文化强国对当代中国发展而言,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的又一次宏大战略筹划。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经验源远流长。这是任何异域他帮文化无法比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焕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不断强大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时代发展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这里空一行。。。)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发展是其重要根基。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展是基于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维护文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

1、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 闻名于外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推介与教育传播模式而设立的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九年来在推介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和谐的中国软实力等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更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中国软实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经济总量为代表的硬实力的提升为世界

提供了诸多利好,相应地全球性的汉语学习热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不认得方块字那就是落伍了。孔子学院生逢其时,作为一家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教育机构,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在海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甚至经常将孔子学院作为行程中重要的一站。

随着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孔子学院的不同声音纷至沓来,有的国家甚至给其贴上政治化的标签,或者直接将其视为是中国输出文化价值观的平台,认为这是中国的“软威胁”。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学院的设立不是强制的,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传播的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孔子学院就是个学汉语教汉语的地方,教育与文化传播是它的本行,政治与它无缘。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与生硬的经济数字相比,文化具有更浓的亲和力。在新一轮的全面改革进程中,中国要推动与世界的人文交流,增强文化吸引力是重要的方面,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做好对外传播,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

中国以往的对外传播是僵化而单向的“外宣”,强调意识形态式的灌输,并不注重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随着国家营销理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对外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宽领域、灵活性的特点,已经逐渐摆脱以往的单一模式,而孔子学院则是将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他们身边,让外国学生和公众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和认知中国的最好媒介,让“中国”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存在2、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中国自2001年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就把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之一,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创作源泉,诞生了一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灵魂的精品,借助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汉文化传播到世界。首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他国才能信服,进而对其心向往之。如果在本国失去生命力,在国际社会就自然会失去吸引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内聚稳定的内聚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北京奥运会以“人文奥运”为理念,大力传播汉文化,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国热潮”。古老的汉文化与现代高科技有机结合为汉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气息。世界各国文化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学习与促进,又存在着文化多元化与本土化的交融。北京奥运会在展示汉文化魅力的同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成果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北京奥运会为国家提供了绝佳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北京奥运会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地向世界诠释了汉文化的精髓,在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唤起了国民的文化凝聚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部纪录片引发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确实不多见,由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纪录片播出以后,社会各界给予它的赞美多少超出了预期。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样方式更能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首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内涵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的影像作品。凸显了社会主流文化作品的吸引力与传播力。作为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借助优质平台播出,实现了经典作品的品牌叠加效应,大大提升了纪录片在全国电视观众中的传播影响力,也证明了纪录片这一高端主流文化产品正在日益彰显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不仅是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次积极探索。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中国人在新时代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出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

《舌尖上的中国》贴近真实,以情感人,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

探索出许多珍贵的经验和启示。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价值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态,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和独特魅力正在日益显现。更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传统,甚至人与时间的关系,加深了读者对中国美食文化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如此,文化发展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只有国家文化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五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际竞争力 国民素质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新时期,我们将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历史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内容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呢?关其键在于此种文化的有效性,我们所说的有效的文化是说: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具有强化精神、思想先导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化力量的综合体现,其作用有:

第一,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

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

第五,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一,夯实物质基础,提高硬实力。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第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竞争,我们应该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优秀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成就,更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而又对外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文化,且能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和影响。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有切实措施。

第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掀起发展的热潮。同时,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研究如何形成有利于我国影响力提升的传播制度,采取合乎传播规则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融入主流,保证信息传播正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主流文化市场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包括要不断扩展外贸的基础。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我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第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以至于美国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五,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大胆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哲学社会科学家作为“思想库”、“智囊团”来看待,把软实力当做硬任务来抓,并积极主动地经常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咨询,进而将他们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之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第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6.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篇六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呢?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如美日等发大国家呢?人们热衷于看外国大片,吃西餐,就是外国文化软实力强于中国,向中国渗透的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我认为我们太不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宁可过西方的节日也不过我国的传统节日。幸好我国开始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要主要外国文化的入侵,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核心问题是不断提高文化生产的原创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推进文化创新,打造文化精品,是我们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正确途径。

7.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篇七

1 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 支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相对匮乏

当前我国社会尚未形成对民族传统产业的足够重视,导致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不利于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建设。同时,在仅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建设人才中,能够真正掌握产业运作的人才更是极度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2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存在发展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现阶段,由于尚未真正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导致理论界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无法对产业化建设做出正确指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建设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也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化。

1.3 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整体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建设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近几年,国家虽然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竞技体育的重视,整体竞技体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造成体育产业化建设速度相对较慢,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 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传统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策略

2.1 以文化为基础对发展理念进行合理创新

在国家高度重视逐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处于萌芽阶段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且对文化软实力工作的重视也给传统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因此,基于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视角,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工作的重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引导,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所传承,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该以文化为基础对传统发展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进而在国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实施产业化建设,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较之于现代体育产业的建设优势就是其具备现代体育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价值,所以以文化为基础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理念能够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效。

2.2 积极培养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建设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着知识经济转型,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影响力也愈加明显,甚至关系到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还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才优势,才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进而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2]。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也开始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各级高校中都设立了相应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等,为体育产业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人才。但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建设与一般性的体育产业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要想真正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建设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以期其能够更好地为民族体育产业建设而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人才基础,也可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3 逐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对外合作

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不仅仅能够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为产业发展打牢群众基础,还能够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外发展过程中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适当地优化调整,进而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式,真正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时空限制,把握新的发展契机,获得长足的进步[3]。具体来说,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彰显自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外部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结合外部先进思想对自身进行优化调整,保证该产业建设能够与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2.4 全面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要想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获得相应的发展,就应该全面打造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向社会大众介绍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应用电子商务逐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服务档次,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获得更多社会群众的认同,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4]。

2.5 进一步加强对节日旅游平台的建设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旅游地区利用该民族风俗文化加强旅游平台的建设,进而有效吸引游者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都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5]。而在旅游地区设置的多种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中,就涉及到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内容,因此,在新时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还应该注意借助节日旅游平台的作用,通过让游者对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深刻认识,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建设信息能够逐步向外围传播,进而有效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影响力,促使体育产业的发展得到更为广泛认同,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得到相应发挥。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化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体育产业建设工作的重视,结合当前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更为科学的发展措施,为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正确指引,进而借助传统体育产业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闫玉峰.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41-43.

[2]李立杰,张清华,吕晶红,等.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128-131.

[3]刘轶,万苏.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软实力之互动关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125,127.

8.打造文化新引擎 提升文化软实力 篇八

杨柳荫《 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10日07 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市来说,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由北京原东城、崇文两区合并而成的东城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东城区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加快推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彰显古都文化魅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也是东城区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特色最鲜明的区域。在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东城区以传统中轴线为依托,多途径探索文保区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与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故宫、天坛为核心,推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和节点间联动发展,逐步恢复玉河、前门护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商业业态等方面再现古都风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体验、饮食、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古都风貌集中展示区、首都文化示范引领区。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培育文化品牌,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东城区依托皇城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注入时尚元素,着力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国学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展现首都文化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巩固提升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历史街区品牌和“老字号”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力集聚国内外顶级品牌企业,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相互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瞄准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东城区积极把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近年来,东城区瞄准研发设计、版权服务、要素交易、企业总部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三个功能区,积极培育中医药、体育休闲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与商业、旅游、金融、商务、信息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推动了文化经济的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9.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探究论文 篇九

中原文明厚重广博、缤纷多彩,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更是一个特定的物表概念。从历史概念来考量,中原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大体可分为中原文明孕育、形成、繁荣、鼎盛、衰落、复兴六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随之带来了该历史阶段的兴衰,中原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最好注解。从空间地域概念来看,中原文明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特指河南领域,因为黄河中下游大部分流经河南,是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从特定的物表概念来解析,中原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物化表现方式,例如戏曲、民俗、武术、姓氏、圣贤等;但是在这些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物化表现形式中,最能体现中原人智慧的凝结,最能区分于其他文明形式,最能让人们直观感觉到的,就是中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品。

中原民间手工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是传统民族艺术中的奇葩。它根植于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源于劳动人民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原手工艺品是河南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凝结,是河南勤劳质朴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原文明在物质层面的最佳表达。在发展中原民间手工艺品上下功夫,就是弘扬中原文明的最好抓手,能够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提供“硬”的基础。

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挖掘民间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10.提升文化软实力 共筑中国梦 篇十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10:

21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陈古新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他还特别强调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并指出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不仅高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而且深情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人民的圆梦过程,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且不断根据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复兴,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如军事、经济和科技等)的支撑,更需要润物无声的软实力(如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等)的积淀。文化是民族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历史名胜、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价值理念、道德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其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融进了民族的血液,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

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凝全国各族人民之心,聚全国各族人民之力,投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坚持中国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已雄辩地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互相交织,激烈碰撞。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坚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入脑入心,并自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发挥“以文化人”的陶冶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二、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在国际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互联网通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不仅

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凝聚已久的共同情结,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和奋斗方向。这就要求文化建设事业,特别是承载和传播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事业要高扬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突出历史传统的积淀和优秀文明的传承,彰显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和团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一)承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牢记民族的“根”和“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充满尊重和自豪。第二,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三,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价值内涵。第四,立足现实,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科学增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也符合世界视角,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二)批判吸收外来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传统。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华文明、中东文明、非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等都各有辉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互联网通讯,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推进文化开放和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我们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和文化立场,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纳世界各国文明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的糟粕。此外,我们应当在批判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融入中国元素,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的进程。

三、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并将之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增进社会共识,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

(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践行主体。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必须植根于人民,必须注重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努力搭建各种平台,营造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引导人民群众将美好梦想和愿景通过文化作品,比如文字、戏剧和视频等表现出来,让梦想显得更加贴近现实。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必须深深扎根于民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和聪明才智。

(二)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现实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应是中国梦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梦是统一的,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梦的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1.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 篇十一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就提出了“软实力”一词,我想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字典上解释说: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由此可见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摧毁中国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这个侵略者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软实力载体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何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软实力载体。可见文化软实力确实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觉之路时,这是必须深刻认识的第一要义。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这里我有一些自己的一些想法:

(1),首先我们要使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只有我们自己有了强大的自豪感才能够对外宣传,对外输出。

(2),政府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份优良的土壤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为只有有两肥沃的土壤里才能更容易长出参天大树!

(3),在做好(1)、(2)的同时我们要放眼世界,多方位传播,提高文化感召力。孔子学院在海外遍地开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如北京奥运会以“人文奥运”为理念,大力传播汉文化,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国热潮”。

(4),多元化沟通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成功的召开。

12.以亚运为契机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 篇十二

摘要:广州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不断提升广州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2010年亚运会 文化软实力 契机

广州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进程中,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以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和辐射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拓宽对外宣传渠道,邀请境外知名媒体来穗采访,引导世界主流媒体全面客观报道广州,将广州文化推向世界;

二是打造市民文化活动核心品牌,精心组织“书香羊城”、“广州讲坛”、“羊城学堂”、“羊城手机学堂”、“都市在线”等活动,让文化走进市民,深入人心;

三是张扬城市文化个性,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她说,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位于祖国南大门的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被称为“千年羊城,南国明珠”。今后广州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定位,结合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契机,充分利用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文化资源,凸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广州越来越亮丽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岭南建筑、园林、书画、戏曲、诗歌、音乐、饮食、民俗和民间工艺的丰富内涵,“羊城八景”、“广州美食”,成为广州市历久弥新的文化名片;

四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我市已建立起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建设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目标基本实现。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家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全市文化站建站率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均已达100%;五是将文化软实力与生产力创新相结合,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整合市广播电视资源,组建广州广播电视台和广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深化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体制改革,推动广传媒重组。

开闭幕式各项准备工作顺利推进

每次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都备受关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将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这场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更加备受期待。亚组委庆典和文化活动部部长何继青介绍说,亚运会开闭幕式制作团队已经进驻场馆排练节目,开幕式安保、交通、礼宾、运动员和观众服务等运行筹备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即将于9月30日举行综合演练,11月初进行预演、彩排。亚运会开闭幕式选择在珠江江心的海心沙岛上举行,海心沙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上,南向广州新电视塔,北靠珠江新城。岛上看台、喷泉、码头、舞美景观等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亚运会开幕式将以珠江为舞台,城市为背景,展现广州的无限魅力。还将以珠江巡游作为开幕式的序幕,形成运动员与市民互动,全城同庆的壮观场面,极具震撼力和创新力

13.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软实力 篇十三

——《卓越学校的文化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讲座有感近期,我市在持续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而今,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余清臣讲师关于《卓越学校的文化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的精彩讲座,我感同于他的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包装,教育策划注重内涵;不是忽悠,教育策划遵循教育规律;不是空谈,教育策划注重实用性;不是跟风,教育策划追求个性。”细细回想,结合我校“生源、地域等特点”,我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也是校园软实力发展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作了校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学风校风;“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等校园文化品牌荣获福建省中小学、高校经典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活动方案优秀奖,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扩大社会影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辐射力的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要在上级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要以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把握好初等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创新机制和体制,形成具有杏坂小学特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文化,服务于建设现代化人才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就是要根据《杏坂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服务教学、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明晰思路,与时俱进,充分展示学校办学精神与办学理念;倾力打造“人文走廊”,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和艺术活动,凝练更多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弘扬主旋律,彰显高品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我校精心布置校园走廊墙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体现美。走廊上、墙壁上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的话语,一句句的警句和名言,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达到文化自觉。要考虑教育者自身“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激发广大师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通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来体现四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作为学校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老师、职员和学生,任何人都有建设、维系学校文化的责任。二是传承意识。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一代代师生的传承,全体成员以自己的言行、价值观、信念、气质和精神延续着这种文化。三是吸纳意识。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还应该注意借鉴其他学校的学校文化、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注意与本校文化的有机融合。四是创新意识。学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惟有建立在以学校内涵发展基础上的同时又注意创新的学校文化,才能保持学校文化的生命活力。

上一篇:职业教育联合办学调研报告下一篇:404广播稿小学校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