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总结

2024-08-27

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总结(精选3篇)

1.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总结 篇一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课程名称:

《 中国电影简介 》

学生姓名:

左强伟

号:

6100212135

专业班级:

通信工程121班

2015年 6 月 16 日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对张艺谋《英雄》的主题、结构、人物、台词、配乐的理解

英雄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例如,琴棋书画,国学哲学,老子庄子,武侠武术,历史厚重,秦朝宫殿,千军万马,山水风景。这些东西,都可算是能体现中国恢宏气势、精细美好的历史凭借。我不知道如何再用其它东西展示东方美,但是任何人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力量。就算有很多人看完英雄颇有微辞,但是无论他们再怎么不喜欢,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英雄”是很美的,很美很美的片子。

首先,有关琴棋书画,影片通过很多技巧来体现。第一段叙事中,长空在棋馆,每一个棋子的落下都会伴着被放大的水声。整个棋馆也都笼罩在水帘与水滴之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听见滴滴答答的声音。这种细微的声音被放大使画面很有艺术感,充满诗意。黑子与白子,石制的棋盘,一会儿有千军万马,兵临城下,一会陷入包围,难以突围,这是围棋——用黑子与白子浓缩的战争,是一种大智慧。张艺谋将棋更加的诗意化了一番,棋子被放置在水中,棋盘周围,会溅起飘逸的水花。琴声也在这里出现。一个老者以古琴抚曲,作为背景音乐,可以看清老者的指法,挥指的动作,古琴的模样,琴弦的振动。其实,琴声在很多地方也都作为了重要的背景音乐,比如打斗的场面,没有用节奏鲜明的鼓点,而用了古琴,就更加可以体现武功的逍遥美,诗意美。就我来说,我是非常的喜欢听到古琴的声音的,每一次听到这种声音,都会有回到古代时的感觉。会觉得,这个声音,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中国悠悠历史的一个深处传来,然后重重的撞击我的心灵。这就是纯粹的美,剔透的美,中国诗的美,美的没有瑕疵。再到后面,秦军破赵,漫天飞箭雨。赵国的书馆里,无名向残剑所求的正是书法。他们不用毛笔,而直接在沙盘上写。残剑写字,意气风发,笔随意走。在最后时刻,残剑用朱砂,巨笔,洒脱的写下一个“剑”字,笔走龙蛇。导演将他的头发吹起,更加夸张的体现了这个感觉。书法是中国一个悠久的传统,日本就受到中国这个方面的影响。这是独一无二的,我没见过英文、拉丁文、德文、还是法文,有书法比赛的,估计那些乱七八糟的字母也没什么美感可言,所以还是说,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一点。而我们的中国文字则不同。我们的文字形神兼备,形态优美,加上中国人内在的东西,形成一个艺术可以让外国人自愧不如了。我国的书法家,什么王羲之,颜真卿,都流芳百世,甚至连皇帝都喜欢名家的书法。至于画,虽然影片里没有专门的出现,但是,镜头表现的很多山水画面就像是我们的山水画。最后的时候,有一些长镜头反映了一些山水,远处如泼墨般的山,近处绿悠悠的水,加上倒影,闲鸟,这样的镜头,不是画,是什么?这只是一个典型,还有很多绝美的镜头,都是如诗如画的,画虽然没有具体存在,也没有出现一个什么《天王送子图》《清明上河图》,但是展示在荧幕上的东西,画意尽显。琴棋书画说完,再说老子庄子。老庄哲学属于道家思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哲学思想,道家也是惟一一个中国自创的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无为,顺其自然,以及一些隐居的诗意思想都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老子的思想体现于第一段长空与无名的决斗。长空与无名对决,无名叫住弹琴的老者,让他继续抚琴,然后,他们的战斗在意念中完成。里面说:“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是原理想通,都讲求大音希声之境界。”大音希声出自于《老子》,具体哪一章我没有查,那句话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音希声什么意思呢,有很多理解,但是我理解是,声音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声音了。那么所说的武功呢,也与此一般。武功高到一定程度,便不需要出招,无招胜有招。那么庄子呢?整个片子都在体现。庄子之中正好有《说剑》《天下》两篇。我看过说剑,就是讲庄子给一个爱剑的皇帝讲治国,剑有三种,有天子剑,诸侯剑,百姓剑。这意思与影片最后秦王悟到的三重境界是一样的:“手中有剑,人剑合一,随意一片叶,也是利器;手中无剑,心中却有,剑气伤人;最后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用一颗包容 的心看待世界。”这正是天子剑中讲的,和平,不杀。无名的那招“十步一杀”也出自庄子。李白的诗里也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句子。可见这些文化上的东西是深入的,展示的也是有效的。

谈到武侠文化,张艺谋很精彩的阐释了中国的武术精髓。中国武术,最精髓的是与道家结合的,飘逸,灵动,潇洒并且充满了美。武侠是一种文化。最早在史记中出现,《游侠列传》中第一次提到侠这个词。经过发展,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被诠释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中学语文课本也将武侠列为必学篇目。有很多人,比如孔庆东,像是研究《红楼梦》一样,研究武侠,研究金庸。这说明什么?武侠已经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武侠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浓缩的侠义与美,现在,它已经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文学毒品,而是精辟的中国文化之一了。中国的“kongfu”也确实吸引外国人的。在我第一次看到长空和无名的那一场战斗,我简直美得难以呼吸!会有那样的镜头,那样的水声的烘托,那样的高深境界。剑击的声音很美,水滴的声音也很美,意念中的对决充满了武学哲理。并且,展示中国武术,我认为导演给慢镜头是很正确的做法。因为慢镜头可以展示出一种瞬间的力量感与节奏感,并且给观众以震撼。这是很好的表现形式。到后来,无名为了展示剑快,那一串串呲呲的声音,书简的坍塌,充分的烘托了剑术之快。再至后来的书法中悟剑,也是武术的一个博大的融合。谈到本片的主旨,这明显是一个大义凛然的话题,体现的也是武侠的精髓,“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英雄讲的天下,这是自古已经存有的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最直接的提出过,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也提出过,仁政,爱人,苛政猛于虎,天下人的和平与稳定。何况,到后来,秦王尽管已经明白了无名所说的不杀,和平,但是周围的那些人那些环境会强行的改变秦王。从最后陈道明的表演,和周围那群大臣的“大王,杀,大王,杀”的烘托,我们能够看出秦王的无奈,能够理解秦王成为了一个暴君,是由于周围的环境驱使的。

对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的构思

电影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状况表明一个在经济技术、国民精神文化素养上的发展,所以经济技术的发展、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跟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民的消费,促进了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如广电总局应该鼓励电影文化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利好消息下,诸多财团投资者必然对电影业来了大量资金创立电影公司,电影公司的竞争加剧,会使我国的电影业发展有很大的进步。其次,影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对普通大众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影视艺人的表演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杜绝使用有不良嗜好如吸毒涉黄涉黑的艺人,这样有利于表演者向好的方面发展,国家鼓励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发展,提高电影行业从业者的总体素质,不单单是导演组,幕后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提上去。引进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加先进的设备,并鼓励国内科技公司发展,尽可能带来技术创新。加强教育,提高教育水平,让国人接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加深对剧本的了解,更加注重剧本所涉及的年代的背景,人类活动等的理解,这样不至于拍出的电影闹出笑话,不符合文化和时代背景,不符合人们的逻辑。我相信做到这些方面,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世界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2.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总结 篇二

一、跨界导演的类型

跨界导演的类型有很多, 并且越来越多的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加入跨界导演这个行列, 本文主要是以业内跨界和业外跨界做划分, 针对近期中国电影中出现比较多的这几种典型跨界类型进行分析。

1. 业内的跨界导演类型

导演周围的“圈内人”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跨界做起了导演。有演员跨界、编剧跨界、摄像跨界以及美工跨界等等各种跨界。例如, 演员跨界——演而优则导。之前有姜文、徐静蕾、成龙、周星驰等都是由演员跨界当导演, 而这几年, 徐峥、赵薇、杨采妮、王宝强等也纷纷转行当起了导演, 并且成绩骄人 (1) 。现今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大环境下, 徐峥通过《泰囧》成为国产片单片票房最高的导演, 同时赵薇借其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为国内首个票房过5亿的女性导演。还有诸如编剧薛晓璐、摄像张艺谋、美工冯小刚等等。

2. 业外的跨界导演类型

跨界导演不仅有业内跨界还有业外跨界的, 有很多外行人也跨界做起了导演:作家跨界、歌手跨界以及主持人跨界等等。起先以作家身份为大家所熟知的郭敬明和韩寒, 尽管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从电影艺术质量上来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周杰伦的第一部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 在当年票房是很不错的, 也正是这部电影捧红了女星桂纶镁, 但是之后所执导的《天台爱情》则平淡了许多 (2) 。还有, 主持人何炅也把自己的音乐专辑《栀子花开》翻拍成电影。

业内跨界是一种近距离的跨界, 他们因本职工作可以有机会和经验丰富的导演学习, 逐渐成为具备导演能力的从业人员, 成为导演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对于业外跨界, 电影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的, 电影有着属于它自身的一套规则和叙事语言的。所以导演就要多下工夫, 弥补不足, 要想拍出一部好的作品, 就必须要内外兼修、艺术和技术都要过硬。

二、中国电影行业出现跨界导演的原因

中国的电影市场尚未开掘殆尽, 急需有新意的、极具艺术品质的作品出现, 但是优秀电影导演以及作品却始终空缺。现在电影的消费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 正所谓“众口难调”, 当前的电影作品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各式各样的需求, 所以跨界导演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一, 跨界导演的电影作品比较反映现实, 能够接地气。现在国人对大导演和大片有些失望, 没有兴趣, 跨界导演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也正好抓住了机遇。跨界导演凭借着本身所具有的本领域内的浓郁色彩, 从而为中国影坛带来了一股全新的面貌。跨界导演就是借助内容更接近现实生活, 形式更为新颖, 更具新鲜感和吸引力, 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来弥补市场空缺, 赢得大批受众的。

第二, 近来导演行业内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严重断层。国内的观众开始对所谓的“大片”审美疲劳了, 大导演们的“伎俩”开始吸引不了观众了。特别是像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的电影作品的票房都遭遇了“滑铁卢”。仅仅这几个老牌导演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 市场需要更多样化的电影作品。《泰囧》和《致青春》的幕后推手——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认为, 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导演, 按照如今的市场发展, 需要200个以上的成熟导演。但目前来看, 只有50至60个左右。所以说, 跨界导演的兴起也是对于填补市场发展的一个方法。

第三, 消费主体的需求变化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现在电影的消费人群主要是80后、90后、00后, 甚至10后, 只有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去改变, 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 赢得观众的认可, 从而达到导演自己想要的期望值。以影片《泰囧》为例, 这类电影更符合消费主题的口味, 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观众们根本不会去关注对不对、有没有这回事, 但只要合乎逻辑, 合乎情理, 他们就接受, 这样, 就会赢得好的口碑和票房 (3) 。所以说, 导演们要认识到消费主体的需求, 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才能够赢得票房。

三、中国电影业中跨界导演的发展策略

对于跨界导演, 并不能一网打死, 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进行鼓励和规避。对于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 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 电影市场需要的就是新鲜独特、推陈出新、不同以往的作品。那么, 跨界导演这一现象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既然已经着实存在, 多谈其他已属纯费口舌, 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跨界导演发展实为更为重要, 采取恰当的发展对策更是刻不容缓。

1. 提高跨界导演素养

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 需要每个从业人员的自我素养提升。跨界导演已能把握好电影的商业性, 下一步就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加强电影制作技巧的学习, 提高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导演是一部影片的集大成者, 综合协调能力必须要强。如果导演什么都不懂, 不但没有指导过演员的表演, 也没有参与过剧本的创作, 甚至没有给摄影灯光提供过意见, 那就算署上名字也是“虚名”。跨界导演应该在影片本体上多下工夫。避免有的片子硬伤过多, 肤浅、做作。比如说, 在《小时代3》中有明显的镜头虚化, 叠化的转场也有不合时宜的, 并且全片看下来找不到故事线在哪里, 不像时间叙事, 也看不出是多线叙事、单线叙事还是交叉叙事。所以说提高跨界导演的专业素养是我国电影寻觅出路的必然选择。

2. 提升团队制作能力

专业的导演们都有一个配合很好并且很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张艺谋为例, 张艺谋有着自己的御用团队, 从《有话好好说》开始到《三枪拍案惊奇》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和张伟平完美搭配,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他们已经“分手”了, 但是张艺谋的作品还是有着御用的摄像师、策划人、编剧等等,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必须是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

3. 增加影片题材类型

紧贴社会动态与实际需求, 挖掘影片题材的多样化。传统导演的作品大多题材固化、很难创新甚至突破, 所以在影片的题材选取上存在类型单一、一味追求观众胃口的毛病。另外, 近年来随着国产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火爆以及真人秀节目的流行都能够让当今的观众对贴近现实的创作题材、明星看点等要素情有独钟。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许多跨界导演充分借鉴电视中成功的经验, 实现了电影美学的电视化回归。《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影片依靠贴近现实的题材、线性叙事结构, 这些都是向电视剧艺术特征靠拢的成功之处。尽管这些手法和技巧被指责为是艺术水准的沦落, 但是影片票房价值的实现却是不可否认的硬道理。所以说要想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就必须增加影片的题材类型, 这样才会更有出路。

摘要:跨界导演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是在所难免的, 毕竟每个人跨界来执导电影的专业水平是不一样的, 甚至都很难往专业上靠拢。无论是业内也好, 还是业外也罢, 跨界导演本身急需提高自身素质。电影是一门创意的产业, 需要鼓励那些有想法的人。除了想法之外, 有时还得需要点豁出去的勇气。业内业外, 立足自身, 注重个人观念的表达, 势必对国产电影格局与未来电影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

关键词:跨界导演,中国电影,消费主体

参考文献

[1]邵希炜.“跨界”导演为何掀起一股冲击波[N].海南日报, 2013-8-7 (07)

[2]李佳佳, 魏沛娜.“跨界导演”成影坛新现象[N].深圳商报, 2013-4-5 (07)

[3]李星文.明星跨界当导演:要钱还是要品质[J].影视独舌, 2014, (104)

3.导演崔健的第二部电影 篇三

崔健任导演之一的电影《成都,我爱你》作为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影片即将上映。

虽然,这一次是和拍摄《八月照相馆》的韩国导演许秦豪、《香港制造》的导演陈果“同台献艺”,但崔健导演尚属“新人”。尽管在此之前,崔导曾拍了手机电影《修复处女膜年代》。

投资人依然是中博传媒——中国最大的手机电影内容供应商。有人说该公司董事长陈伟明先生是中国的“手机电影之父”,也许这年头谁都想当老大,可不管陈伟明是不是中国手机电影他爸爸,但中国摇滚乐教父却实在是被他推上了导演的位置。

投资过姜文《鬼子来了》的陈伟明知道做传统电影的风险,卧薪尝胆数年后开拓韩国市场,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电影在韩国市场的发行过程中培养经验。从2005年进军手机电影市场伊始,陈伟明就设定了用名人效应来吸引眼球的方针政策。事实证明,中国闲人真多,也真喜欢凑热闹。

贾樟柯、孟京辉、王小帅在传统电影行里够分量吧,拍手机电影;崔健、高晓松在音乐圈里有名气吧,拍手机电影。陈伟明从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的生活习惯中看到了商机,在人们还在争先恐后地炒作网络短片时,他就开始将手机电影的概念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数字生活中:只要能在手机上放映的视频就是手机电影,硬生生让人们从“概念模糊”到“习惯订阅手机”。也正因为手机电影的存在,非专业人士崔健开始了“影视创作”。

“摇滚教父拍电影”,你说会有多少人看?反正无论好坏歌迷总要瞧瞧这厢发生了什么事。应该说,陈伟明当年选崔健做中博传媒最早一批“签约导演”完全是个噱头。于是有人高呼:崔健也玩儿票了。其实无论你干什么,歌迷都会议论纷纷,这和王菲到香港买双鞋也会被狗仔队追着不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话又说回来,这年头谁也不想死在一棵树上。我知道名歌手最深恶痛绝的就是每次表演人们都等着听他的成名曲,但我依旧控制不了喜欢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之后听一遍《一无所有》。艺术与商业混在一起谁占上风总是很难说。可就算真是战斗英雄,也会厌倦每次作报告都重复地谈想当年如何如何。现在看来,崔健的电影永远都离不开摇滚的气质,回顾其几次大银幕的经验,无论是张元电影中的乐队主唱还是《我的兄弟姐妹》中的音乐教师,乃至崔健导的电影里的摇滚女孩或者新片中的乐手,音乐是无法逃避的主题。也许崔健只是想换种表达方式,毕竟这是个数字影像时代,是大势所趋,人可以和自己过不去,但最好不要和大局过意不去。于是我们在《修复处女膜时代》中看到了老崔对性爱观念,虽然电影里那个女孩不太标准的旁白总让人从电影中跳出来,而且最后加上片头片尾都不到10分钟的成片还被分成了上下两集,可总算老崔要说的,我们看客是都明白了。

但直到胶片电影《成都,我爱你》宣传的时候,“摇滚教父”的身份依旧被不断的提起,人们似乎更乐于谈论他歌手的身份而忘记了电影导演专业性。发稿前,中博传媒忽然宣布三段式的故事变成上下两集。韩国导演许秦豪的《好雨时节》剪辑成90分钟的长篇版本,显然是冲着亚洲影迷的审美情趣做出的商业选择。出于对前辈的尊重,我不想拿崔健和任何人对比,其实他就是一个态度坚定的人,无论是摇滚乐还是电影。崔健在片场指挥大局,噱头充足,至于影片如何,拭目以待吧。反正精明的陈伟明这次可没憋着为艺术奉献的态度,成本总是要捞回来的。

影片资料

片名:《成都,我爱你》

出品: 中博传媒

导演: 许秦豪 陈果 崔健

主演: 高圆圆、郑宇成、谭维维、郭涛、黄轩

片名:《修复处女膜时代》

出品:中博传媒

导演:崔健

上一篇:德育活动课程化优点下一篇:谁对,谁错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