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

2024-11-24

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精选7篇)

1.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 篇一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必然选择。在我国法治文化、法治环境还没有彻底形成的情况下,用法治保障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我国目前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法律条文不完善,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存在一系列新问题,必须从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角度,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社会强烈呼吁乡村振兴法的出台。本文通过对当前法治现状分析,提出了有关乡村治理法律条文的完善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建言献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治理法治化;农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强调“全国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实现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为解决“三农”这个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问题提出的新擘画,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前提下,按照法律来治理基层事务,即将乡村基层的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及公民的所有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运用法治方式来管理基层事物。[2]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涉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2018

年两会期间,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就要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

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不足

目前农村村社干部群体中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少数基层干部盲目追求领导做派,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随言出,刻意树立个人威信,结果造成与群众关系疏远。二是村干部对依法治村重视不够,由于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僵化,少数村干部法律知识缺失,部分干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仍停留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较差,导致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意见较大。三是部分

“村两委”内部工作标准和议事程序不健全,给村干部违纪违法、胆大妄为留下空间,导致基层村干部腐败时有发生,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和村干部不信任,村民参与村民大会、院坝会的积极性较低。

(二)农村社会环境中法律公信力较低

目前在农村基层中普遍存在公信力不足的情况。部分群众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当有问题产生、个人利益得不到解决和维护时,很大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认为法律服务、司法手段门槛高,成本大,负担不起,开始责怪政府或基层组织,习惯于依赖政府通过信访等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受传统熟人社会的影响,农村的法律环境不容乐观,如现阶段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与农业企业主之间签订合同,往往由于农民的合同意识和法律素养缺乏,导致农户擅自毁约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基层普遍设有司法所、综治办,村有治保委员会和治安联防大队等农村法治建设和宣传机构,但相关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意识不足。农村部分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

严格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发生群众抗拒执法的情况。

(三)农村基层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原则性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条文较为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特色不突出,难以充分发挥指导效果。特别是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涉及农村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产业调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在法律不完善的领域缺乏有效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对干部和群众行为进行约束,使基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大打折扣。

(四)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宣传不到位

现阶段普遍存在农村社会法治宣传教育滞后。一是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知之甚少,甚至胡搅蛮缠,以身试法,导致纠纷和恶性案件发生。二是基层法制宣传不完善。农村法制宣传过程中过于强调村民知法、守法,而忽略了村民学法、用法,致使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缺乏用法律知识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三是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有待提高。农村基层的律师、公证人员、司法鉴定人员等相关执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发展不平衡,创新性不够,存在对法律当事人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等现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年来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所要求的治理有效,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民法治观念和民生意识不断增强,但法治方式的运用仍然欠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农村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民逐步摆脱小农意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权利观念、秩序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民主观念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是基层法治可喜的成果,更是基层法治深厚基础。但农民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处理问题,依然有较大欠缺,人们习惯于“信访不信法”“找政府不找市场”,习惯“拉关系、讲人情、谈势力”等。

(二)现代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主体缺位现象依然突出

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地方不断深化治理实践,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现在农村社会的治理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体现了应有的制度优势,有力激发了不同社会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活力。乡村治理的真空地带逐步形成了“动感地带、生命地带”。尽管如此,乡村治理中主体缺位的现象依然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有基层党组织的虚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问题。也有乡村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发育不全,功能不全的问题,还有外部组织管控影响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农村社会面临的农村党组织与

党员分离,村委会与村民分离,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分离等问题难以根除。

(三)乡村治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但立法不完善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基层法治建设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村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行政法规及法律制度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乡村治理规范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3]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对照法治的要求,我们在立法上的欠缺还是十分明显的。立法冲突现象比较突出,上位法和下位法,或者不同部门法相互抵触、相互矛盾,造成法律适用的困惑;一些立法听取群众意见不够,过多地体现了部门和地方利益,造成群众有意见,甚至不满。

(四)农村社会结构调整深化,公共服务差异化、均衡化要求难以满足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农村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巢”“留守”“外出”现象,另一方面,撤区并乡和村组合并后,农村新居民组织和新社区出现引起了社会结构调整,引起了利益调整,农村矛盾日益复杂,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公共服务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服务越来越难,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本来就相对有限,更多的集中在村(社区)级行政中心周围,所以围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打造乡村治理科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迫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关键。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的新途径,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五)农村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管控难度日益加大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农村社会,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在农村已经普及,不再是奢侈品,一网一世界,一指一价值。新媒体时代来临,信息传播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变,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管控好信息是当今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道新的难题。

四、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乡村治理。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途径。

(一)着眼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健全乡村治理的制度规范体系

法律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良法才能善治。针对当前农村治理中出现的立法问题,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治理制度规范体系建设。[4]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力求完善质量不高、总量不足,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变化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突出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村规民约是乡村约定俗成,相守坚持的规范,更多地体现了德治和自治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推进乡村基层法治化过程中要广泛发扬基层民主,听取群众意见,聚纳民众智慧,完善村民自治,突出地方特色,遵循立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使之同国家立法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结构完备,内容完整的治理法规制度体系。

(二)着眼于激发活力,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

一个法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主体地位平等且充满活力的社会,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有效激发社会各类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要围绕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把党组织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法治资源。其次,要推进基层自治和民主协商,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各自治组织各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协会在治理中主体作用。再次,要强化农村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的专门作用,建立以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为骨干的法治网络,挑起农村法治的大梁。

(三)着眼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制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围绕乡村治理法治化,我们要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把纠纷调处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要重点开展送人才下乡、送政策下乡和普法下乡活动,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公共服务下基层,把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基层决策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民意吸纳评估机制、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妥善有效合法解决农村社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显性矛盾,牢牢掌握基层治理法治的主动权。

(四)着眼于约束权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

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干部群众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上下功夫。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力量,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党员干部要认真学法、用法,树立法律权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其次要在公正执法上下功夫。执法公正最能体现法治,老百姓也最为关心。处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就一定要规范执法行为,让老百姓从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着眼于以民为本,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的法治模式

面对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情况,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加强法治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法治化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农民对美丽乡村、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幸福乡村建设的诉求,通过网格管理,一站服务等,运用互联网

+模式,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科学模式。

2.**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安徽省委、桐城市委有关文件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结合松桂村实际,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村委综合研判,拟定松桂村

“乡村振兴”

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市、镇建设目标,努力把松桂村建设为“富裕、和谐、文明、宜居”的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基本情况

松桂村位于嬉子湖镇东北端,东临白兔湖,南接本镇朱桥村,西临金神镇,北与孔城镇古井村交界,S231省道穿境而过,属丘陵圩畈区;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88亩,山林面积1018亩

;辖40个村民组,1251户,4365人,党总支共有党员130人,下设两个支部:种植支部、养殖支部,四个党小组。2014年申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09户,1006人,其中:五保户42户46人,低保92户245人,一般贫困户175户715人。现已全部脱贫。

四、发展建设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

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3、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

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

在上级政府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五、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固基础、强产业、兴新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松桂村实际,重点做好“5

”篇文章和“6”

个实施。

“5

篇”

文章:

(一)加强支部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引领文章。“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就是一面旗帜”,全面强化村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头羊”

作用。

1、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旗帜领航,突出引领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举“一面旗帜”。

引导根据村情民风、工作亮点进行一字提炼,并展开针对性的系列巩固提升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推广使用当建“E

网通”,充分利用“当建+大数据”

模式,实现当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2、强化人才支撑。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三农”

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

工作队伍,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3、发挥“支部先锋”

作用,增强当员“存在感”。

通过老当员在地方威信,充分发挥其在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协调作用。

通过丰富经验,广泛征求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意见建议,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4.实施“星火培育”

计划,增强支部“生命力”。

深入调研支部建设情况,结合实际,针对性提出支部建设意见,重点强化从年轻群众、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后备人选,通过青年人才支部或本支部发展相结合方式强化发展培养,强化支部“血液循环”,增强支部生命力。

5、强化村组干部能力培养,通过感情培育、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村组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增强村组干部凝聚力,强化村组干部责任感、使命感。

(二)夯实基础建设,做好固本强基文章。

聚焦松桂村水、电、路、网等发展“短板”,巩固现有基础设施成果,按照“建管”结合思路,强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制约生态优势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和障碍,做好“固本强基”

文章。

(三)推动“3

产”

发展,做好惠民兴村文章。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按照“合作社+农户+互联网”

发展思路,着力壮大培育枇杷、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村有特色支柱产业、户有骨干增收项目,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

1、强化种培结合,补足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导”的思路,扩大“3

产”

种植面积,实现产业满载发展。

二是发挥农民夜校作用,按照“走出去、引进来”

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土专家”

作用发挥,突出管理季节性,全面开展“3

产”

管理技能培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2、落实示范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科学规划,探索“农旅结合”

新模式,按照“园区示范”

思路,建设老鹰茶示范园区100

亩,生态茶园示范园区

亩,猕猴桃自由采摘园区

亩,枇杷采摘观光园区

300

亩。

同步探索有条件农户发展民宿

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狠抓龙头建设,促进产业高效发展。

狠抓产业合作社发展,下大力气规范合作社运行,全力推进合作社在产业管理、包装、营销等方面统领作用,实现产业质、量同步高效发展。

4、突出特色发展,探索产业品牌效应。

依托现有茶叶资源优势,探索“X

生态茶”

品牌发展,突出抓好“老鹰茶”

特色品牌,探索“公司+农户”

协议经营模式,实现茶叶产业品质提升、工厂加工、市场营销。

5、培育发展载体,实现集体经济增长。

大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采取“筑巢引凤”

模式,探索

X

村“民生茶厂”、“X

庄”

项目包装建设,通过“政府搭台、老板唱戏”

方式合作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大兴文明新风,做好文化繁荣的文章。

探索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进步,创新载体、探索渠道,实现松桂村“大融合”发展。

1、强化阵地建设。

强化村活动室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把活动室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学习、宣传阵地,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形成。

强化“农民夜校”

建设,配套软硬件设备设施,畅通办学渠道,拓宽办学思路,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农民夜校变为倡导文明新风的主战场。

2、创新载体建设。

把精神文化建设与“三月

三文化节”、“五一劳动节”

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参与度高、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

探索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组织开展春季“农民运动会”、三月

“采茶节”、五月

“枇杷节”、八月

“猕猴桃节”

等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3、突出示范引领。

开展“示范岗”、“五行文明户”、“X

好人”、“产业发展能手”

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形成“比、学、赶、超”

良好氛围,自觉形成良好文明新风。

4、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村文艺队、老协、活动小组等团体组织建设,通过“传、帮、带”

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支持村级事务和生产发展积极性。

(五)发展社会事业,做好全面进步文章。

加强对教育、卫生、医疗、信贷、社会救助等国家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自觉享受国家政策的意识水平,强化政策扶贫力度。

1、教育扶贫。

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惠及率,确保贫困户子女就读政策全覆盖。

2、卫生扶贫。

加强对卫生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落实贫困户就医费用微支付。

加强卫生医疗巡查力度,由卫生院牵头,定期开展上门问诊。

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配备基本医疗设备设施,提高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

即时结算服务。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5%。

3、文化扶贫。

按照国家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集宣传文化、当员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适时更新图书等文化产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发展。

4、科技扶贫。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配置与扶贫开发直接挂钩,X

年培育

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建成3

个以上产业示范基地。

建立科技扶贫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富民政策和科技服务。

5、社会救助保障。

推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对持有残疾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户,按最低缴费标准。

“6”

个实施:

(一)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积极发展壮大形成“村品”,重点做好豇豆、红仁鸭蛋、花卉、老鹅,百香果、胭脂红番桃、山油茶、大青枣、万亩果业等品牌产品。

2、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

XX

特色建筑村落、休闲农庄为依托带动周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

为特色的农家乐,开发多元功能,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活力。

借助

XXX

度假区、,打响独厚的名片,实现“农业+文化+旅游”

发展最大化。

3、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培优扶强,扩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

大力推动

XX农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培育做大做成广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加工项目落成,利用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振兴。

扩大养殖规模,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合作经营肉鸭、蛋鸭、鱼养殖,打造村级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

功能,拓宽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渠道。

(二)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1、开展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积极营造整洁、舒适的环境。

督促管好用好镇级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热解站,及时清运各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加快污水处理厂运行进程,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作用,提高群众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村容、村貌建设和管理力度,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不断加快宜居乡村建设。

2、开展水生态保护行动。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溪河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加大对水库和水源地保护,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积极引导关停非法禽畜养殖场,推行河长制,任命河段长,层层压实责任。

3、开展矿产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影响土地林地生态的涉矿非法开采行为,对辖区范围涉及非法采矿采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证照不全的砖厂、复粉厂及其他非法加工企业进行取缔清理,严格做好监管长效机制。

(三)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利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文化长廊,珊瑚、文化休闲广场,中小学校等宣传展示阵地,运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2、开展文明创建行动。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健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以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鼓励各村每季度组织举办一场以上文艺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4、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

坚持正面引导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常态长效整治不良习俗,重点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乡风评议,褒扬乡村新风。

(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1、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扎实推进促进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健全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组织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力度。

2、突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增强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

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举办讲座及文艺晚会等途径,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和司法救助。

3、提高乡村自治德治水平。

推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自治模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提高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4、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整合优化资源,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广使用“农事网通”“阳光红页”

服务平台,以村委作为示范点,带动其他村委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

让“信息跑路”

代替“群众跑腿”,真正做到让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

(五)实施脱贫惠民富民工程,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开展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政策及增收项目加强就业扶持,拓宽就业渠道。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帮扶方式方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落实脱贫后续扶持政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四好农村路”

建设,抓好建制村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深化土地改革,抓好特色村庄示范点建设。

XX

村民小组2000

多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为示范,以点带面地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

积极争取“乡土特色示范区”

项目落户采木村垌口自然村,集中力量打造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

六、保障措施

(一)搞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建设,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二)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

等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

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

倾斜的战略机遇,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驻松桂村工作队

3.某村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材料 篇三

一、党建凝心强基工程。

加强组织保障,不断增强基层支部的战斗力。一是抓班子自身建设。加强班子团结、明确分工、带头工作,切实发挥社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保证每月正常的组织生活,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参加上级党组织的党务培训,提高党务知识,带动党总支部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的整合力。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村党总支部要起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党总支的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健全的组织、有完善的制度”。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集体经济壮大工程。

在如何转变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下功夫,克服安于现状,疏于进取的思想,努力培植一个村集体增收的可靠产业。一、对集体用房进行整合并重新发包利用租金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

二、利用闲置资金理财增加收入;

三、复制高产能模式,扩大高标准农田规模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

三、美丽乡村提档工程。

继续做好公益事业建设。利用好集体经济收入,把村内破损的路面进行全覆盖维修、增加全村绿化覆盖率、建设好村民健身场地。继续做好控制违章建筑工作,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加强干部夜间值班制度,切实提高我村人居环境。

四、富民增收动能工程。

进一步加强村干部责任制考核和民主评议活动,增强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提倡礼貌用语,热情接待,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公示、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新农保、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合理性及优越性,引导村民合理选择,全员参保。为五保老人、特困户争取最低生活保障、为残疾村民争取残疾人就业基金,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百姓家中,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梳理、拓宽我村劳务输出渠道,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文化赋能聚力工程。

我们以村文化宣传、文体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教育融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能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并使村民在自觉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为了能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我村将通过多种形式在居民中开展了各类普法宣传活动,营造了一个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2021年我村将建立一个百姓大舞台,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使村党员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了村归属感和凝聚力。

面向未来,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村两委将始终抱着发展一方经济,改变一方面貌,造福一方百姓的强烈使命感,勇立潮头,负重拼搏,后发崛起,凡事都要争一流,当先进,创特色,将我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

4.海南博鳌南强村的乡村振兴蝶变 篇四

艺术+,本报记者探访博鳌南强村之美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春天的南强村,醒得最早的,一定是椰林中的那群鸟儿。它们越过被海风剥蚀的斑驳古墙,穿过弯弯曲曲的青砖巷道,掠过沧桑古宅的圆窗拱券,落在百年“爱情树”前的古井台上,旋即又沿古井边的登山步道冲向山顶。山顶有观鳌亭,正好可以看到三江入海口升腾而起的朝阳。

披件外套,68岁的莫泽海出了门。担任过40多年村干部的他,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

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有在古巷中散步的,有爬山的,有在田野中赏花的、有看雕塑艺术展的,认识不认识都点头微笑。

几年前,村里很少有生人。别说外人,本村的年轻人都快走光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村口参天古树下的草寮上,作为“花梨人家”民宿的主人,散步回来的莫泽海为坐在草寮下的客人们送上了咖啡——在南强这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南洋亲戚”的村子里,有着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和喝南洋咖啡的传统。

南强村新的一天,就从这醇厚绵长的咖啡香味中氤氲开来。

南强是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一百年前,下南洋的人们怀念乡愁、心系故土,留下了这样一个有着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古村;时光流转,这个52户、250多口人的小村,慢慢变得凋敝而破败。而正是因为想要留住乡愁,如今,碧桂园集团、农创控投、“绿十字”等组织在这里集结,刷新了产业模式,搅动起乡村故事,激活了南强村的一草一木。这个背靠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小村名气渐大,蝶变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引起央视、新华社等多家中央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

4月8日,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拉开帷幕,这个南海之滨的小镇莺飞草长、生机勃发,再次为世界所瞩目。在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包括南强村在内的围绕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的17个美丽乡村,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海南样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远下南洋的人们,乡愁留在这里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为契合在南方图强之意,故取名为‘南强’。”莫泽海告诉记者,宋代汪洙《神童诗》里的这两句,是南强村名的由来。

南强村八成的村民都姓莫。莫泽海珍藏着一本《莫氏族谱》,族谱中记载着南强莫氏的源流——三百多年前,莫氏家族从河北迁至福建,再迁至海南。

有海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自古以来,海南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自19世纪初期,海南人就有为生计闯海下南洋的传统,并随着大海的波涛飘至世界各地。这段中国移民的迁徙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与“走西口”、“闯关东”并称为中国三大移民迁徙历史事件。

博鳌就是琼海地区百姓“下南洋”的出海港。如今,博鳌东街的盂兰庙里,还供奉着“海洋结义一百零八兄弟”的神位,以保港道畅通,出海平安。据传,清朝咸丰年间,海南岛108人从海南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谋生,途中因风浪覆舟遇难,后来108名兄弟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一百零八忠魂”。

从这个悲壮的传说,就可以体味到海南人南洋谋生的辛酸与不易。

恋乡思归,故土难离。旅居海外的琼籍侨胞,在异乡艰难打拼的同时,心心念念的就是故土和亲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促使他们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换来财富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乡修葺祖宅。如今,南强村依旧林立的一栋栋老宅,就记载着一个个华侨家族的兴衰,述说着每一个海外游子在多年奋斗后衣锦还乡的朴素梦想。

“当年我母亲带着我从新加坡回到南强,坐了一个多月的船。”1954年,年幼的莫泽海作别在新加坡当海员的父亲,跟随母亲回到南强定居。

无数像莫泽海母子一样从南洋回到故乡的人,除了带回财富,还带回了南洋的异域文化,甚至是从南洋运回的名贵建材——泰国的黑岩木,马来西亚的彩色地砖……他们倾力营造光宗耀祖的大宅,将古老的民族传统风格与南洋气派有机地结合,营造出这片与本土建筑迥异的建筑群。

莫泽海告诉记者,南强人很重视亲情伦理,这一点,从南强村房子的建筑格局中就可以看出。

南强村的房子,大多按“行”建造,每行院落中住着六七户人家,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从正屋的庭院看过去,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开,由顶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视线非常通透。

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村子里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形成村巷,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以示“邻里平等”。

年近七旬的莫泽海依然记得,以前每逢过年,长长的院落从前端到尾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玩耍,从一个院子玩到另一个院子,这样的画面喜庆而温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寄托着才情智慧与乡土情结的美好家园,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与众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侨乡建筑一样,与主人遥遥相隔。失去了主人打理照料的宅院与乡村,在无以挽回的落寞颓败中感伤地老去。

唯一长存的,是一代代的海南华侨们曾经寄托在祖居之上、无论身在何方都一生眷念的乡愁。

集结!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南强蝶变

“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乡愁”的精准论述,也是总书记对中国广大农村美好愿景的形象勾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一百多年来,南强村无处安放的乡愁,终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声中得以涅槃重生,蝶变绽放。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在海南省创建“美丽海南百镇千村”的目标下,碧桂园集团

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践行“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的企业使命,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大路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企业龙头,碧桂园其实与乡村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出身于广东顺德农村,早年当过农民,曾饱尝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在企业经营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杨国强对媒体公开表示,其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回归农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言,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希望通过将产业振兴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不搞‘花拳绣腿’,不做‘人工盆景’,扎扎实实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碧桂园集团社会责任部副总监潘定国告诉记者,南强村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碧桂园集团以打造有产业支撑、特色鲜明、有内涵、有品位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我们将南强村与相邻的大路坡村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并定位为‘艺术+’村”。

潘定国告诉记者,碧桂园公益投资2500万元捐建南强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集艺术创作、文化交流、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文化休闲、人文居住为一体的“博鳌国际生态艺术村”。

琼海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博鳌南强“艺术+”村建设工作小组,市政协主席符传富担任项目总协调人,博鳌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及两名副镇长,包括南强村所在的行政村朝烈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参与建设工作。

为了保证南强村的建设项目符合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碧桂园聘请了在乡村建设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农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来负责南强村项目重点节点规划的设计。

农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姚波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由金融资本、涉农实业、乡建智库等联合创设的农业产业投资平台,农创与中国乡建领军组织北京“绿十字”一道,在全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实践,其“让鸟回来,让文化回来,让年轻人回来”的乡村建设理念,与琼海市委市政府在乡村建设中“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政策,以及碧桂园打造“村民乐居、旅客乐游、产业兴旺、人际和谐”的理念高度契合。

理念一致的三方紧密配合,一场振兴南强村的乡愁之战,全面打响。

乡村振兴,必须跟村民有关

海南人爱吃鸡,也爱养鸡。以前的南强村,房前屋后都是鸡棚,“一到夏天,空气中都散发着鸡屎味”。南强村下村小组组长莫壮陶说,过去,由于缺少监管和规划,群众环保意识也不强,村里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夏季蚊虫滋生,整村自然风貌遭到极大破坏。

环境的整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首要任务,村里的道路要拓宽,园林绿化要提升,蛛网般架在村子上头的水管电线光缆全部得入地。

“村里修路是好事,但动了我家的鸡棚可不行!”刚刚开始,工作组就遇到了村民阻工的难题,因为他们不相信,你们怎么会平白无故花这么多钱帮我们建村子?

农创和碧桂园的工作人员只能挨家挨户敲门,给大家看图纸,讲设计思路,讲碧桂园和农创的理念。有的不给开门,有的直接把工作人员赶出院子。

乡村振兴,必须跟村民有关。

动了老百姓的砖瓦怎么办?私搭乱建拆不动怎么办?一天上百人施工,一个意外,整个工程就得停下来。村里一次次组织村民开会,领着他们到外地参观,看看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什么样。“浮在上面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请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村支两委出面,做村民们的工作,坚定他们的信心。”潘定国告诉记者。

做群众工作,关键要有耐心。碧桂园集团海南区域工作人员王轼一直吃住在村里,为了拆一个私自搭建的鸡棚,他跟在一个老太太身后,甜甜地叫了近百声“阿婆”。最后,被王轼诚心打动的阿婆终于同意拆掉鸡棚。

眼见大部分村民还在观望,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莫泽海带了头。他主动拆掉了自家包括“花梨人家”在内的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全力支持南强美丽乡村进行保护性升级改造。

实践是最好的调解员。德高望重的莫泽海带了头,村支两委的干部也跟着带了头,其他人也慢慢开始信任农创和碧桂园的乡村建设团队。

但有了信任,不代表所有的事情就一帆风顺。长期的“闯海”经历,让南强村祖祖辈辈的村民都很相信“风水”。

“你看这个门的改造,本来图纸上规划设计的是3米,但村民会拿一个鲁班尺过来,如果这个3米在鲁班尺上他认为是与灾凶有关的刻度,他就不认可你这个3米的设计,要求我们改成吉利的刻度。”碧桂园南强村项目驻村设计师唐庭告诉记者,鲁班尺是传统营造中的测量工具,相传可以丈量房宅吉凶,“我们只能尊重村民们的传统习俗,在不影响整体设计的情况下进行修改。还有诸如门不能对门,大门不能对厨房等很多传统禁忌,我们也会按照村民的意思进行调整”。

“其实,刚开始时也觉得艰难。”如今,跟村民已经很熟的潘定国告诉记者,看着南强村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步步变美变靓,他觉得他和团队人员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南强村的“田园风”与“国际范”

下南洋、闯海,是南强村人,更是莫家人的家族烙印。南强村95%的人家都在海外有亲戚,直到如今,绝大多数宗亲仍侨居异国他乡。据莫泽海统计,村子里有海外亲戚近700人。

下南洋不仅使南强村华侨众多,留给村庄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时光荏苒,莫氏后代多在海外生活,只留下村里空荡荡的老宅。由于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很多老宅都处于半垮塌状态。

如何让这些颓败的老宅在乡村振兴中鲜活起来?如何让那些拢集镜花水月的圆窗拱券,那些散发审美情怀的雕梁画壁,依然能够向后人昭示它们曾经的芬芳与灵秀?农创规划公司负责人周治廷和他的团队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

村庄里腐朽倾塌的三座老院流转出来,在农创规划设计团队的打造下,逐渐蜕变成为“凤鸣书吧”“凤凰客栈”“凤凰公社”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风貌建筑。

“在建筑设计上,我们完全尊重村民对老宅的感情和传统民俗,采用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大量保留原有的建筑主体和南洋风格的建筑元素,在细节中体现‘修旧如旧’的设计宗旨,提升村庄文化内涵。”农创规划公司南强项目主创设计师卢岚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接手这些老宅时,有一些院子已经不能称之为房子了,“有的只剩下了墙,屋顶都没有,还有一个院子也已经垮塌”。

只剩下两面院墙的老院子,农创规划设计团队把它的两面院墙整体保留,并将其改造成“凤鸣书吧”,老墙上满是充满童趣的彩绘,这里变成了一个为孩子们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

凤凰客栈被当地村民誉为最奇妙的一座建筑,是“老房子上长出来的新房子”。“我们把前院的旧墙建筑主体保留,并用透明玻璃加高提升,让它有了玲珑剔透、别具一格的现代风格。后院我们完全保留了老宅原有风貌,青苔斑驳的古墙、南洋风格的琉璃旧窗、木门、神龛、雕花床和梳妆台,营造出一种时空穿梭之感。”卢岚说。

而作为艺术空间的凤凰公社的设计,是卢岚自觉“最满意”的,“在原有的老建筑基础上,我们使用了大面积落地玻璃采光,可以把室外的风景最大限度引入到室内。室外椰林摇曳,室内椰影婆娑”。

在农创规划设计团队的奇思妙想下,这一座座见证了一辈又一辈人悲欢离合,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老屋大宅,虽然铅华褪尽,但依然内蕴丰厚,让人过目难忘。

“南洋乡愁”是南强村的魂,要留住乡愁,就要留住年轻人。而一个无产业支撑和发展机遇的村庄是留不住人的。三个院落的革新,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艺术品位,促进了村庄的文化业态和旅游业态的发展,更让村民有了文化交流和经营的场所。

潘定国告诉记者,碧桂园集团还结合南强村、大路坡村的资源优势,为村子引入了乡村旅游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民宿、农家乐、乡村书吧、艺术沙龙、休闲吧等旅游休闲业态,借助博鳌田园小镇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授以鱼,再授以渔”。

“为了实现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目标,我们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让村民当家作主,开展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入股的方式,让全村百姓都成为股东,让年轻人都成为管理者。”潘定国说,只有老百姓意识到了民主管理的优势所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在外打工的村民、毕业的大学生都回来了。能带领大伙增收,说话腰杆子也硬了。”南强村朝联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钟华介绍,村民还流转了150多亩土地给合作社,引进企业运营打造南强花海,每亩土地年租金1500元,村民打工月工资2000多元。

到花海闻闻花香,走累了回客栈歇歇脚,傍晚在共享书屋里品茗阅读,亦可到艺术沙龙泼墨挥毫……3月5日,南强美丽乡村开门迎客以来,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人。民宿一房难求,农家乐天天爆满,每日营业额达2万元。

莫泽海的“花梨人家”也重新修整建造开业,而且,南强村建设团队帮他把老宅修葺,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花园式农庄。院中的海南花梨等名贵树木原封不动、保护利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绿意环绕的惬意环境。满堂的海南花梨家具,更使“花梨人家”成为风韵独特的乡村民宿,来过的游客都对“花梨人家”琼海侨乡传统民居的古色古香与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赞不绝口。

如今的南强村,全村五十多处民宅古朴而现代,沿青砖小道追古溯源,参天古树和斑驳老井逐一呈现,诉说着三百多年的南强历史。这位质朴的“南强姑娘”经过一番“梳妆打扮”,不仅没有丢掉身上纯朴的“田园风”,更增添了不少“国际范儿”,变成了博鳌外交小镇里一枚闪亮的明珠。

在琼海市委书记何琼妹看来,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大有可为”,“今明两年,围绕博鳌

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博鳌镇17个行政村都将打造成美丽乡村,参会嘉宾在开会间歇可以到乡间尝尝美食,到客栈办个沙龙,感受浓郁亲切的中国乡愁,外交外事活动有望日益与地方民俗融为一体”。

4月9日上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率参加博鳌论坛2018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的代表参观美丽乡村“南强村”。

坐落于海南琼海万泉河畔,毗邻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会址的南强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声中得以涅槃重生,蝶变绽放。

凤鸣书吧内书籍种类繁多,外面的老墙上则是充满童趣的彩绘,这里也成为了为孩子们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

被村民形容为“老房子上长出新房子”的凤凰客栈既有老宅风貌,又有现代风格,营造出了时空穿梭之感。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篇五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篇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我镇实际,结合区域特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重点,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 XX 文化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打造乡村振兴 XX 样板。

二、发展目标

到 20xx 年,XX 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精品渔业、现代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产业融合效果显著、生活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文明淳朴、乡村治理民主法治、农民生活富裕幸福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一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加快农村资源变资本步伐,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定出台土地

流转指导性意见,引导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土地,探索设立“土地银行”,做活土地文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允许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

二是构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规模适度经营,围绕“一村一品”定位,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实行“企业+互联网+农户+老手艺”运行模式,整合农产品生产、交易市场及农村电商资源,重点发鸡、鱼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柑橘以及花椒产业。

三是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政策,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稳定脱贫。严格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持续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将新产生的返贫户及时纳入扶贫体系,落实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着力做好劳务对接,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坚持扶贫先扶志,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四是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从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实行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研究出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利用集中培训、相互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进村集体资产和空闲资源集中登记,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村集体资产收益。

(二)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切实增强承载力、吸引力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原则,推进 XX建设。推动医院、银行、学校、广场等公共事业建设,创造便利宜居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厕具维护、故障维修、粪液收运等服务工作,让群众用的放心、省心、舒心。

二是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标准建设教育场所,持续推进幼儿园、小学改扩建工程,实现农村优质教育全覆盖。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共同体合作,深度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打造“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网络平台,促进实体和网络“便民大厅”深度融合,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好优抚安置政策,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三)全面深化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挖掘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XX镇深厚文化底蕴,实行“传承+发展+运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镇文化站职能,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二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乡风文明和文化建设两个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治理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信谣传谣、非法上访、涉恶等突出问题,震慑不良风气,着力建设平安乡村。持续开展“寻找最美 XX 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挖掘培养农村“新乡贤”,坚持邀请乡土人才、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进行常态理论宣讲,将其打造成意识形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编写好《XX 镇志》,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深度挖掘“乡愁元素”,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形成文明新风尚。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落实中央抓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负责、各部门单位全面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其他党政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对全镇乡村振兴工作统一领导。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重大事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编制村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一张蓝图抓到底。建立乡村振兴专门台账,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激发党组织晋位升级活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规范型、廉洁型基层党组织。聚焦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充实后备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退役人员等在村任职,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民主自治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调动群众参与乡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扶持政策,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风险应对等难题,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回乡创业,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

7.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 篇七

助力乡村振兴

-------以岳阳县柏祥镇乡村振兴为例

近年来,岳阳县柏祥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总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总抓手,认真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模式,致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强工兴镇”力度。加快循环产业园内供水、供气、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实施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推进石膏制品、农副产品、服装饰品等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水稻,油茶2个营业收入过特色支柱产业。继续完善重大项目帮包制度,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和帮办服务,促进岳阳市政工程建设用管道生产项目、亿丰建筑科技等7个重点在建项目早日竣工投产。

一、岳阳县柏祥镇乡村振兴基本情况

柏祥镇位于岳阳县南部。面积100.16平方公里,总人口26800人(2017)。辖刘明1个居委会和大湖、黄珍、光明、十步、敖家、松龄、文付、桂林、窑岭、金咀、大姚、伏太、付义、万寿、蒋渭、周庆、分水、俄咀、四知、中村、谢全、赵李、明淑、柏祥24个行政村,364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黄柏祥,距县城18千米。G4京珠高速过境。全镇辖2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26800人,总面积100.1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7万亩,耕地面积3.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具有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的传统优势,年产粮食8.2万吨,出栏生猪30多万头,是县粮食生产基地和市生猪生产基地。2020年全镇实现工农总产值4.56亿元,财政收入124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二、岳阳县柏祥镇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规划滞后。

乡村建设长期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的问题,村民盖房子都比较随意,不仅导致村庄格局混乱,也使得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无法规范铺设,进而影响了农村垃圾和污水问题的处理。三拆除”后房屋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特别是受去年“三拆除”后房屋土地没有利用,村民没有“看见”拆除房屋后土地规划带来的实惠,导致部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有抵触情绪,“三清三拆”难度大。

(二)产业振兴困难,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村庄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现象普遍,乡村治理人才短期,农村基本上是传统的农业为主,农业种植分散,土地流转困难,从业者越来越依靠留守老人和妇女,缺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三)村集体经济薄弱。

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质量,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我镇各村村集体收入紧靠入岳阳县工业园区每年3

万元分红,及县委、县政府下拨的每年

万元工作经费,基本没有其他集体收入来源。

(四)村民参与度不高,导致工程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参与村集体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项目落地时因项目占地没有征地款不配合工作,导致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三、助力柏祥镇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自2018年以来,柏祥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十三五”总体规划,柏祥镇委政府不断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平安镇村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治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创新产业模式,有力地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全面推动全镇各项事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1、以“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助力柏祥镇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得到发展,有利于实现产业兴旺和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乡村的乡风文明,有助于形成治理有效格局,有利于实现村民生活富裕。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柏祥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通过当地的特色农业如:唐禹水稻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种粮大户流转土地4000多亩,种植水稻和油菜,吸引游客进行观光旅游;通过四龙水产专业合作社的水产养殖,定期进行水上划船、盘泥鳅、㧓鱼等亲子游戏活动;通过县域旅游产业规划项目,加大民宿经济产业的发展,使得柏祥镇的乡村旅游更加贴近大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在柏祥镇乡村旅游产业中的游客具有多种生活体验、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原始淳朴生活中,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辐射整个柏祥镇的乡村旅游产业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文化园区、社区空间在各个村落落地开花,为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发挥强大作用。为乡村振兴和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增收提供持续稳定的平台,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人口增收致富双赢,推动兴和县全域旅游发展。

2、以“电商扶贫产业+”模式助力柏祥镇乡村振兴

电商扶贫是推动柏祥镇脱贫产业振兴一项有效的市场举措。一是实现乡村产业再造,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盘活集体资源资产。三是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四是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实现精准助农富农。

电商扶贫政策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柏祥镇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县委政府和镇政府出台了支持电商扶贫的系列文件,自2015年开始,柏祥镇依据“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大电商扶持力度,截止2021年上半年实现了柏祥镇村村全覆盖。累计上线18个贫困村5000余款商品,商品交易额达到了6000万元。淘宝村数量达到25个,约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9%,2020年疫情期间,岳阳县开启了农产品推介的网络直播,政府在助推产业帮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电商扶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融合、助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逐渐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

3.以“种植绿色产业+”模式助力柏祥镇乡村振兴

近年来,柏祥镇党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科学决策,得出:扶贫开发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有关键是培育和发展能带劢贫困群伒稳定增收癿致富产业。并确定了

符合当地农民种养习惯,有一定基础的水果、蔬菜作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两大主导产业。明确了“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扶贫到村、利益到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癿工作方针,和引导乡村农户走“一村一业、多村一业、连片开发”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柏祥镇在脱攻坚决战决胜时期主动参与地方“精准扶贫”工作,始终按照“坚持精准扶贫为己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原则,把“精准扶贫带动脱贫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从帮助地方发展林业的“种、养、加、林果”等四个方面,重点实施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周边4个乡镇,一千多农户(其中户109户,从事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75万亩,吸纳贫困就业人员37人,助力109户困户脱,为当地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柏祥镇形成了以鲜果、花椒、笋竹、中药材、特色热带水果、绿色蔬菜为主导的种植业,建起了万亩花椒产业园、3000亩鲜果基地、1500亩笋竹基地、500亩热带水果、2000亩绿色蔬菜基地、3000亩中药材基地。在养殖方面,培育和发展草食牲畜山羊养殖大户5户,建成全县仅有的年存栏量1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山羊养殖场2个,发展年存栏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个。良好的产业发展为柏祥镇注入活力,但要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颇具效益与规模的特色农业,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大投资力度。

四、岳阳县柏祥镇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一)紧抓机遇,科学指导谋划柏祥镇产业振兴蓝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加快完善柏祥镇现代经济产业体系。

一是依托工业园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完善柏祥产业转移园柏祥镇工业区有关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区品位;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更多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落户工业区;加强优质服务,促进进园企业形成产业链。帮助入驻柏祥镇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条件,全方位拉动柏祥镇工业经济发展。

二是依托县大环城路、京广、京珠、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县大环城路、京广、京珠、高铁等重点项目工程是市、县“三赛”重点项目,也是推动和平踏上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幸福之路的关键;更是提速柏祥镇发展和融合平江、汩罗等县市

小时生活圈的关键之路。我们将指导镇委镇政府举全镇之力,推进大环城公路和京广、京珠、高铁柏祥镇段的各项建设,依托县大环城路、京广、京珠、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毗邻县城的区域优势,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是依托得天独厚的乡村流放资源,打造特色“民宿”小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利用柏祥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和借助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指导“民宿村”及“水稻之乡”发展田园体经济,打造成上档次、高品位的休闲农业,带动柏祥镇镇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是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建设。

推进农村农业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耕地流转工作。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规模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农业、农村长期发展的关键手段。引导和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采取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分散的闲置土地、小规模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油茶、椪柑、百香果等种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丰收,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农村产业兴旺。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加快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一是围绕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高基层干部农村基层工作的本领及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二是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选道德模范、乡贤成立村民议事会,实行由支部会议“提”、村民议事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定”的村级事务决策机制,确保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巩固发展农村环境干净整洁、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建设规划更加科学。

结合村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村庄改造、产业布局等因素,高标准、高起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二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坚持把道路建设、环境治理、小型文化活动中心等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三是生态旅游更加兴旺。

依托“民宿”小镇建设格局,按照文化为魂、休闲为用、富民为本为开发方针,充分挖掘古村落等客家文化,打造一批集乡村旅游、村民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民宿群,整合提升一批具有生产、观赏、游乐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让美丽环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四)全面深化“亏丧好”创建活劢,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及“走

基层、送沨暖”活动让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能够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动员全村老少,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好。发动群众清理村中垃圾,大力整治村域环境脏、乱、差现象。通过制定一整套的整治方案,柏祥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上一篇:黄晓东的论文下一篇:求平均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