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11篇)
1.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生活水平的调查报告
——通过过年看农民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2010年2月16日——21日
调查者:。
寒假期间,看到村里人纷纷置办各式各样的年货,一个想法不禁进入我的脑子:村民们的平时消费水平与过年期间成什么比例?于是一份关于农民生活的调查问卷便在我脑海中产生了。问卷想要了解的问题主要有:每户农民置办年货的支出、年底的收入来源、正月里(主要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每户的日平均消费、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下面就将我的调查内容及感想作一总结: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
1、每户人家置办年货的支出: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支出在1500元左右;而家庭条件稍好的支出在3000元以上。这些支出包括了正月里需要的烟酒糖茶、鱼、肉等。平均来看,正月里每天的消费不低于100元。
2、年底收入来源:45%的人依靠卖菜或其他货物的收入,15%的人靠外出打工,15%的人靠经营饭店或其他买卖赚钱,还有一少部分人在年底成了“失业”人员,没有什么收入。
3、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多数人的观点是吃饱就行,没什么讲究。对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会在日常饮食上注意一些,餐桌上比较丰富;而条件一般的人则花费很少。不论家庭条件好坏,日常
消费与年底消费均形成明显对比。
这一系列现象引发我对以下二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中国人的这种“年观”好吗?
第二,日常生活与年底消费的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多数农民都觉得过年是多年的习俗了,没人说过不字,再苦也要过个舒适年。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理应过的最隆重。但是物我却觉得如果用牺牲平时的舒适来换取过年这几天短暂的热闹是很不值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百姓心中的“先苦后甜”吗?不是的。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懂得真正的享受。其实多数农民反应,他们都不喜欢过年,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过年简直是在烧钱。另一方面,农民也要改变消费观念。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农村市场潜力确实巨大,很多商家也已经或准备进军农村市场。启动农村市场,一是农民要有消费能力,二是农民要有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靠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消费意愿则需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理念。但现在到农村走走,却发现农村消费需要更加多元。在农村,新房多了,楼房多了。从外边看,房子高高大大的,很气派。不过,走进一些新房再看,发现里边显得空空荡荡,家具是老的,电器也是旧的,生活方式也还是比较传统的。
当然了,对于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来说,年无疑是个无比热闹的节日。这里正体现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经济差距。归根结底,是经济上的欠发达导致了农民过的年与城里人的年味大不一样。日
常生活中,没有几个农村人会讲究营养的搭配,注意吃的食物里含有多少有害物质,关心饭的营养价值。这些一方面是农民的知识水平低,最根本原因还是农村的欠发展。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注重农村的发展,但是农村的真正崛起,包括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二
群众文化, 是指人们在职业外,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 群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精神文化来源, 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于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内容之一。
水泄彝族乡山高坡陡、交通不便, 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农业乡。境内居住着彝族、汉族、苗族、傈僳族、白族、回族、纳西族、景颇族、独龙族9个民族,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以上, 但人员居住分散, 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这样的格局造成群众文化难以开展, 群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看电视和玩棋牌 (含扑克、麻将等) 成为农民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文娱类、健身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俗和民俗文化, 如“打歌”、“对歌”、傈僳族舞蹈、苗族舞蹈等, 但这些健康向上的优秀民间乡土文化不能被认真地挖掘、展示, 农民文化精神空虚现象日益凸显。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及麻将、扑克、牌九等赌博活动随处可见, 群众文化建设不容乐观。原因有:地方领导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不够;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 创作力量薄弱等。当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 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如何推进群众文化建设
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
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支持有助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有助于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水平。要充分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尽快制定并实施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另外, 要切实加大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按时拨付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开展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以及农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需要经费保障, 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培养农村文艺人才、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更需要经费投入。经调查发现我乡文化站办公条件极差, 设备简陋, 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各村农家书屋无专人管理, 大多数书屋图书数量不足, 无人问津;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彝族的“对歌”等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都与经费有关, 所以必须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文化站的办公设备要配齐;农家书屋的图书不仅要配齐, 还要及时更新, 同时配备管理员。上级政府和主管单位必须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经费, 各级文化工作者应广泛筹措资金, 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我乡自2012年以来, 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加, 达到历史新高, 工作人员也相应增加, 每一村都建立了农家书屋, 藏书量也增加到2000册左右, 但图书更新慢及没有管理人员的问题依然存在。
2. 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文化队伍。稳定和发展乡镇文化队伍, 提高待遇、强化职责, 保证镇村文化站室有人做事, 有事可做。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要求, 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必须紧跟形势、更新观念,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学习;二是经常组织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三是文化干部必须自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协管员队伍。基层文化干部、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好了, 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3. 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在拥有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同时, 加强文化场所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有限, 有的文化场所的设施较差, 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设, 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兴办各项文化设施, 应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统筹安排, 所得经济收入除必要的开支外, 应用于发展乡镇文化事业, 有步骤地建设一些影剧院、图书室、展览室、文娱活动室、体育场等。对原有的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 如娱乐设施等, 应加强管理,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加大计算机、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 为拓展群众文化的新空间、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自2008年以来, 由云南省图书馆建立的水泄彝族自治乡图书室、共享工程、农文网培学校为农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4.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 才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一是把乡镇文化站建设好,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集聚、辐射的中心作用;二是把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好、管理好, 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好场所;三是在自然村建好“文化中心户”。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和村农家书屋、图书室等文化场所的功能作用,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求知、娱乐的愿望。
5. 培养农村文艺人才, 发展农村文艺队伍
文艺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也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培养农村文艺人才, 建立一支热爱群众文化事业, 具有一定文艺特长的文艺骨干队伍, 是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保障。把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民培育成农村文艺骨干, 扶持民间艺人培养接班人, 为他们提供在更大区域范围和更高层次场合中展示、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 逐步发展壮大民间文艺团队, 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群众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涉及民主法制、道德、文艺等多个层面内容的建设。我们应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 以乡镇为纽带,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 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权益, 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措施,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好服务, 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敏.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2]谢翠英.新时期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有益探索[J].群文天地, 2012 (22)
3.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三
霜在5月14日;年降水量16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风速21.7米/秒。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大,农村火灾一直居高不下,去年发生的212起火灾中,农村火灾就达178起,占火灾发生起数的84%。今年截止目前发生的火灾起数中,农村火灾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3%以上。农村火灾高发、损失严重等严峻形势对生活水平本来就低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脆弱的农村经济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
分析造成**市**县农村火灾高发、损失严重的种种因素,除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更多是由社会原因所造成的。
农村消防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消防工作基础条件差,投入不足,缺乏消防安全保障。
尽管近年来**县农村消防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全县农村地域广,人口居住分散,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消防安全人防、物防、技防水平较低,消防栓设置未到位、相当一部分村社没有达到“一村一栓一泵一车一牌”,缺少必要的消火栓、消防水泵、消防车等消防设备,加上村镇离县城路途遥远,公安消防部队远水救不了近火,致使许多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火烧连营的恶果。
农村消防工作还没有完全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流于形式。
目前,全县各镇尚未制定消防规划的占86%。村镇规划达不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村镇建设先天不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过多次旧城改造,全县各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各个镇仍然是在发展中,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土木结构房屋,并且联片建造,耐火等级低,没有合理的防火间距,大多采用易燃可燃材料建造,电线乱拉乱接、老化、破损,加之大量的柴草放置在房前屋后或者路边,常常会因电气线路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儿童玩火、燃放鞭炮等原因引起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下,城镇消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消防工作,尤其是边远和经济相对落后镇的消防工作几乎被人忽略。部分村镇虽然与县领导签了责任状,但由于多种原因,安全责任没能逐级落实,年终不能按责任状给予兑现,使责任状流于形式,措施不落实,责任不到位。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对消防安全认识不够,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消防摆上重要位置,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既缺乏行之有效的宣传制度作保障,又无专职防火宣传人员。广大农村缺乏消防安全整体规划,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亟待改善。
农民生活习俗造成农村火灾隐患多。
农民使用燃料储量大、种类多,火灾危险性大。新农村建设以来,旧城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消防工作的薄弱现状,但受传统观念和经济影响,居民使用的燃料大多还是煤、柴草、液化气等,这些燃料一旦用火不慎,再加上平时堆放不当,大多农村家庭还在房前屋后堆满生活用的干燥柴草和喂养牛羊等牲畜的饲料,有的柴草与住房相邻,牛栏、羊圈也与住宿的房屋毗邻,干燥的稻草随处堆放,大大加大了火灾荷载、占用了防火间距,火灾隐患大增;同时,大量木制家具、现代家用电器的使用,加上家庭装修,又增加了可燃材料,一旦起火极易蔓延,大大加快了火灾燃烧速度。电线和电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普遍。由于年代久远,电线已陈旧老化,电线绝缘破损严重;农民安全用电常识的缺乏,电线私接乱拉、接头松动等现象严重;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设备增多,造成电线过负荷现象严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影响,不合格电器设备大量使用,这些都是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例如:全县很多农村家庭还习惯于烧柴火来解决“吃”和“取暖”的问题,灶间柴草等易燃物到处都是,餐毕也没有及时清理余火,带火星的碳灰随处洒落、随处乱倒;有液化灶的家庭,只知使用,对液化气的防火安全常识根本不知道,大多家庭将气灶、气瓶置放于柴火灶间;还有的在房屋附近焚烧垃圾,这些人为活动都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
村民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基本的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方法等消防安全知识严重缺乏,因采用春季烧荒、烧粪、倒炉灰、吸烟等不慎引发火灾事故的案例比比皆是。仅2008年全县这些火灾就占全年火
灾的73.8%以上。虽然通过消防部门开展的消防宣传“六进”活动,让部分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得到了加强。但仍有许多村民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还很淡薄,基本的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方法等消防安全知识严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多数为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一旦发生火灾,不但不能及时扑救,甚至连自救逃生也成问题。二是部分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对发生火灾如何报警、怎样使用灭火器、如何进行火场自救逃生等一般性的消防常识都不懂,错过了扑救初期火灾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村火灾事故居高不下。三是如今在农村使用现代化的电气十分普遍,但大多数村民严重缺乏安全使用电气的知识,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火灾,发生火灾又如何处置等常识仍不具备。四是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村民生活逐步富裕,在家庭装修过程中,大量使用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产生大量浓烟和有毒气体,容易造成人员窒息和中毒死亡。
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力量还十分薄弱。
全县7个镇,虽已成立银定图镇一支专职消防队伍,为及时扑救镇区及周边地区的初起火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消防装备数量少、一些消防器材和装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保养,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其余六个镇还都没有成立任何形式的农村消防队伍,消防安全保障还相当薄弱。
六、基层公安派出所职能作用发挥有限,消防执法监督力度不大。公安派出所作为基层负责消防监督的机构,因警力不足限制和干警的消防业务水平有限等因素,消防执法监督工作很难真正展开。因此多年来基层公安派出所对农村消防工作的执法监督力度一直不大,没有能够真正起到查处违法行为、消除隐患、维护法律的作用。
针对以上社会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高全县农村的消防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工作组织网络,着力构建完善的消防安全组织体系。首先要健全农村消防工作领导机构。消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政府要把消防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成立以各级党政一把手为领导的消防组织机构,各村镇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强化对消防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以及检查指导。在各级政府间建立起消防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各级防火安全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使农村消防工作运作更加规范有序;二是充分利用好农村基层组织这一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作为农村最基层的一级行政组织的村委会,其职能在《消防法》有明确规定,即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组织制定防火公约,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因此,要积极发动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对消防工作的日常监督,真正将其监督职能落到实处;三是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农村消防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建立领导负责,分级管理,综合治理,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消防安全网络。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群众参与”的农村消防工作新格局。
大力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从基础上提高农村防范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程度,是体现农村现代化、城镇总体功能和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标志。随着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时要将消防安全纳入村镇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设计、同施工、同投入使用,确保村镇建设与消防安全同步发展。各村镇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规划、建设、农业、公安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搞好消防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并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合理布局工业产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化区,逐步完善村镇消火栓、取水点、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改变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道路不畅等状况。特别对于镇级、村级工业小区,农民住宅小区建设,一定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解决好消防水源、消防通道、防火分隔、建筑防火及安全用电、用火、用气、用油等问题,切忌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各镇、村要在保护好现有消防设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和完善消防设施,充分利用农村的水资源,设置消防水池或消防车取水口。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户改造连接成片的密集住宅,将木房改为砖房,提高耐火等级,结合村社改造、水源改造等契机,加快完善农村消防水源设施建设步伐,为灭火救援工作提供保证,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完善各村镇的消防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各类农村义务消防组织,配备必要的器材、装备,以扑救初起火灾。
“改善民生、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目前,全县有1个公安现役消防部队,21人,4台消防车,1个农村消防站,11人,1台车。县消防大队是防灭火的主导力量,但最远的乡镇距县城50多公里,一旦发生火灾公安消防大队鞭长莫及,加之农村消防自救能力非常弱,初期的火势很难得到有效遏止,势必造成火势的蔓延。所以村镇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银定图镇政府把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全镇治安工作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尤其是在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走在县、市乃至全区的前列,形成经验,创出品牌,加以推广,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策。目前,银定图消防站11名消防队员在保一方消防平安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的成效。各级政府应正视实际,将农村消防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群防群治。要从农村消防工作的实际出发,整合各种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力量,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在农村形成以重点镇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建制镇义务消防队为中心,其他乡镇、村消防力量为补充的农村消防队伍网络,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同时,对已经成立起来的农村消防队伍,要加强培训,要不断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消防大队和各地派出所要做好指导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多形式开展灭火演练,提高灭火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置初期火灾的能力,为实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派出所的消防监督职能,走出一条由公安派出所对农村防火工作进行消防监督管理的新路子。农村的消防监督必须依靠公安派出所,各村镇派出所是公安队伍的最基层单位,离农村近,对各辖区农村情况熟悉,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达到“救早、救小、救及时”的效果。派出所要把农村防火工作纳入派出所的工程建设和警务区的工作内容,设立规范化的消防办公室,分管所长对本辖区的消防工作负总责,专职消防干警具体抓,经上级公安机关统一的消防培训考核,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各行政村和单位也应选拔一至两名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消防工作,并让消防组织和管理人员不仅有其责,也要行其权,还要获其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彻底扭转到了防火季节喊一喊,出了事故抓一抓,平时工作无人问及的被动局面,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大力加强消防执法。
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防灭并举,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地域广、交通不便,组织分散,很容易成为消防管理的空白点,由此带来的村民法制观念淡簿,消防知识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从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农村火灾事故频发的一大诱因。因此加强对农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源头上即从群众的思想认识上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的途径,才能为农村消防安全程度的全面提升创造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首先要广泛宣传新修订的《消防法》,将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纳入全民普法教育内容,重点抓好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消防法制意识;二是积极与新闻、文化、教育、妇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住每年“四大节日”、安全生产月、春季防火宣传周、农闲时节、“119”消防宣传日等的宣传契机,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公益广告、宣传栏、网络等资源,利用先进典型引导村民,用火灾案例教育群众,在群众中提倡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用火习惯,如清明节改为送花,节庆时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多一些文明的方法等。在广大中小学生校园内要开展“消防一堂课”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三是消防部门及派出所要针对农村特点,结合消防宣传“六进”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社会效果明显、突出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消防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一些消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消防工作社会化氛围。
加大消防监督力度,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水平,创造平安消防环境。适时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消防安全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根据不同季节火灾特点,采取自查与抽查、普遍查与重点查、平常查与突击查相结合的方法,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一定的力量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检查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确定检查内容和检查重点,使防火检查讲求实效,不走过场,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坚持跟踪限期整改制度,小改不过天,大改不过周,一时整改不了的,制定整改计划,分期整改,并确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坚决消除火灾隐患,从而有效地增强农村抵御火灾的能力。针对火灾多发季节和农忙收获季节等特点,要定期集中组织开展农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及时检查并排除。
4.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四
群众、服务发展”活动的情况报告
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走进基层、走进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集中调研服务周活动的通知,2009年4月17日青白江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廖平凡带领六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到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开展调研活动,走进社区、向群众学习,问策于民、为民解忧。
一、收集的意见建议
此次调研活动以座谈的形式展开,广泛收集和听取了社区干部和群众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认真听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群众对司法局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做出了高度赞扬,并踊跃发言,为司法行政机关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度。大多数社区居民对司法行政工作的了解不够全面,司法局可以在宣传工作方面加大广度与深度,让百姓体会到司法行政工作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维权。
(二)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多样性,提高群众对法制宣传等
1内容的接受度。在宣传方面能够广泛、深度地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一是在群众中培养法律服务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特别是“五五”普法中群众法律水平大有提高,可因势利导培养群众“以法助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丰富普法宣传的形式,如讲座、演出等;三是内容要以以案说法的形式为主;四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常进社区摸排纠纷;五是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作为司法局深入基层宣传的平台。
(三)司法局应该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务,深入社区、院落,为群众排忧解难。可以利用社区教室,请一些专家、法律服务志愿者到社区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课,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于群众主要求助咨询的妇女儿童维权、婚姻家庭和财产纠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应该加强宣传,提供法律援助。
(四)建议司法所和社区加强沟通,相互协调,将司法所的具体职能进行宣称,方便群众办事、求助、咨询,解决群众告状无门、办事无路的困境。某些区级部门将自身的社区居民身份证明、现实表现鉴定、婚姻证明等职能下沉至社区,但社区因无执行某些调查的权力,在情况未明、无法承担后果的条件下不能为办事群众出具证明,使社区的工作很难开展。
二、调研工作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对于群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廖局长明确表示了要坚定地带好队伍,亲民、为民、爱民,服务群众的决心。对于群众求助事宜采取首问首办制,职责之内不推不拖,职责之外引导办理。同
时,也对以后的工作做出了以下几点安排: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志愿者进社区,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入基层、院落,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现场答疑,对疑难问题也可采取约谈的方式,达到群众得实惠、党和政府形象提升的双赢目的。
(二)我们的工作还需要更加扎实、深入。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对自身职能的宣传还很不够,老百姓对司法局的职能了解很少,宣传科、各司法所要加强对司法行政工作自身职能的宣传,让老百姓知晓我们的工作。
(三)着重宣传出我们的亮点和特色。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立足职能,加强自身宣传,扩大知晓面,更周到地服务群众。
(四)寻求有效载体,加强宣传。提供走村串户的口头宣传、流动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宣传相结合。
(五)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规范化的宣传。透过补贴的杠杆,规范工作,加强宣传,司法行政工作任重道远。
(六)按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受理群众的来访之后,立足职能,协调分流,方便群众办事。干部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老百姓对职能部门的了解。尽快地做好“司法行政部门办事指南”的展板,相关负责人留电话,配合社区衔接,调动辖区内热心
公益、公平正义、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积极分子,服务社区居民,解决群众办事难的困境。
(七)应化工路社区艺术节的邀请,司法局可以以司法行政工作宣传为主要内容,利用2009年4月28日的社区艺术节深入化工路住宅小区、院落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深入到最基础的院落向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对疑难问题可采取约谈予以解答,做好“司法行政职责指南”上墙、统筹安排深入基层培养法律服务志愿者等工作。
此次调研活动拉近了区司法局与社区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觉司法行政工作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将群众的心思、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上来,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服务于民、发展于民。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社区群众面临的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立足职能,具体地向上级反映群众的难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贴近群众、体谅群众。区司法局的全体干警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亲民、爱民、为民”的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快捷的、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推进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成都市青白江区司法局局长 廖平凡
5.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五
进行检查的报告
局党组:
根据市局《关于对冬季群众生活安排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12月11-12日,我们检查组一行3人对XX县的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及福利机构安全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我们认真听取县局汇报工作情况,查看县局和乡镇的文件、帐表名册、发放清单等原始资料,深入到XX和XX镇两个乡镇进行调查,查看了这两个乡镇的民政工作站和XX村、XX村、XX村、XX村等4个村,走访了XXX、XXX、XXX、XXX等11户村民家庭、并且对县中心敬老院、县救助站、县光荣院进行了走访和检查,了解了各类对象、资金、实物发放到位情况和各类对象生活安排情况的方式进行,确保检查不走过场。总体上,XX县民政局创新方式,狠抓落实,各项冬季群众生活安排工作完成较好。现就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城乡低保金发放情况。该县城乡低保金、低保户各类补贴发放做到有文件依据、及时、按标准发放。同时,重点加强低保对象和资金的监管。年初,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对农村低保对象和低保金进行清查,对超出保障标准的和新增的低保对象,及时予以调整;城市低保,县局直接管理,采取见人见折的方式,进行了集中清查,对超出保障标准的和新增的低保对象,及时予以调整;低保折子发放上,农村和城市的分别由本人、家属到镇(社区管委会)和县局签字或盖章后领取,保证了资金发放到位。体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二是五保户生活安排及五保供养金发放情况。该县五保户供养资金发放做到有文件依据、及时、按标准发放。集中在敬老院的五保户,俩人一间宿舍,水电暖到位、卫生间、电视机、储物柜等设施齐全,每人都发了新衣服、每月还领零花钱50元。同时,加强对分散供养五保户的管理,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五保户家中,对其生活进行调查,督促镇、村妥善安排五保户食宿;特别是入冬后,进行了集中排查,落实了包户干部和监护人;目前将36名分散供养,生活拮据的五保户接入县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还对全县五保户进行了免费体检,发放药品。
三是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该县修订了《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比例由原来农村12%、18%、22%,城市30%、35%均提高到50%、55%、60%;城乡其他困难群众由原来的8%、10%、15%提高到15%、20%、25%;城市其他困难群众由原来的不予救助,增加到救助15%、20%、25%;城乡低保从原来的年救助封顶线1万元提高到3万元;其他困难群众年救助封顶线从原来的5000元提高到15000元。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农合“一站式”系统,实现了“当天出院、当天报销、当天救助”。临时救助工作大力开展,并根据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因素分类进行救助。
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的使用,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各乡镇的救助对象,都造册登记,有底可查。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孤儿生活安排情况。该县今年投资建成了县救助管理站,落实了人员、制订了制度、配备了救助设施等,并于9月份挂牌运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和救助措施有底可查。联合县人社、财政等部门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行动,及时对流浪孩子进行了救助遣送。孤儿生活安排,按照标准为66名孤儿发放了生活补助金,落实了监护人;对XX镇职田街村的孤儿,根据特殊情况落实了五保待遇。
五是优抚政策落实情况。该县认真贯彻《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按标及时为各类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优待抚恤金。落实了439名年满六十周岁农村籍退役军人军龄补贴。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按照新的标准发放,城市18500元,农村6800元“八一”前全部发放到位。修订完善了《XX县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标准,将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三属和七到十级伤残军人门诊定补由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300元,参战退役人员、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军队退役人员和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的门诊定补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住院补助按照参保(合)报销后剩余部分由30%、20%、10%的救助标准提高到50%、40%、30%,仍有困难和参保(合)有困难的给予特别救助,有效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问题。
六是今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入冬后,县局能及时安排做好冬春生活困难需救助对象的生活。指导各镇、社区对困难群众进行了全面摸底,逐一调查,并行文报县局。建立了救济台帐,印制了灾民救助卡,救助款物在陆续发放。大力开展临时救助,加强对救助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救助金额,对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分类进行救助。
七是高龄津贴发放情况。该县切实落实各项老年人优待政策。对全县70—79周岁高龄老人进行了摸底,并按照标准以社会化形式为他们发放了高龄补贴。80岁以上高龄老人也按时按标发放到位。加强复核,人员增减按要求进行。同时,县上还拨付专项资金实施酸奶工程,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每天发放一包酸奶。
八是切实加强福利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今冬明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安全管理的通知》。各镇(社区管委会)、五保供养机构集中排查了安全隐患,24小时值班、定期定时巡查、制定了可行的安全预案、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救助站、光荣院也参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安全管理要求,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县局主要领导带队,现场排查各类福利机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了责任。
二、存在问题
一是今年汛期救灾资金短缺。二是敬老院经费不足,公益性岗位待遇偏低,工作人员流失大。三是部分高龄老人无
6.关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六
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班级:传播093
3姓名:贺田
关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调研报告—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居民消费水平调研
前言: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建设提出我们的建议。为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和几个外校的大学生(我的朋友)在寒假展开了此次调查。目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用是当前扩大农村消费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和不断促进农村消费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当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我县生活消费支出、消费环境、社会保障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来阐述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现状、原因和如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结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消费需求的现状
根据宁乡县商务局2010-07-21发布的2010年宁乡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今年以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我县消费品市场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
2011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其中城市消费37亿元,占消费总额的66.2%,同比增长17.41%;农村消费18.8亿元,仅占33.8%,增长13.61%,城市消费额和增幅大大高于农村。从消费热点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有力带动了空调、冰箱等家电的销售,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汽车消费热度不减,宁乡车展三天时间销售各类小汽车300多台,带动成品油消费增长44%。豪德专业大市场、大润发商业广场相继启动,规模型商业和精品型商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激活我县消费品市场。
从网上搜索到,我们宁乡县的城镇人口是41.52万,农村人口91.49万,城市化比例是31.21%。于是我们重点对我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展开了调查。
(网址:)
(二)、农村居民消费心理
1、即期消费不足,消费倾向下降。消费倾向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愿,是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消费偏好的集中体现。从总体趋势上看,宁乡县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每百元纯收入中用于生活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一是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社会保障模式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较多,在考虑支出时,很为谨慎,往往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相对落后的消费环境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宁乡县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彻底改变农村流通领域的落后面貌,开展了“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县城工作”,但是由于部分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地方存在电视信号弱的情况;部分地区交通通讯条件差,道路坑洼不平,产品维修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许多县城居民享用的现代化商品在农村基本派不上用场,加之农村乡镇购物环境较差、产品不够丰富,更有甚者把农村当作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严重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3、农民消费观念陈旧保守,消费结构不甚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形成了“存钱、盖房、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大部分农民不敢借贷消费,消费层次不高。从消费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传统的吃、穿、住三大基本消费仍牢牢占据着农民消费的绝对份额,即使有钱的农民也舍不得在娱乐、健身等享受和发展方面多花钱。
(三)、制约我县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增长率偏低。尽管我县农村居民收入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消费需求,尤其对于占农村人口比重60%,购买力占23%的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温饱型的农村居民而言,收入不足严重制约其消费需求。
农民收入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市场上销售其农副产品获得收入;二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的收入;三是非农产业的收入,主要是农民进城
务工经商。四是劳务输出收入。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农产品价格较低,制约着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使其价值实现较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进城的门槛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困难日益加大,加之家庭生活等压力和农民自身文化素质问题,非农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农村道路、市场消费环境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标准质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购物环境、卫生条件、交通建设相对落后、信息传播设施滞后、通讯费用偏高、有线电视、电话等普及率有待提高,宽带网络使用率更是偏低。目前,有综合市场的乡镇占全县的28.6%;有专业市场的乡镇占全县的14.3%;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占全县的14.3,农村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3.商品流通障碍。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落后。流通网点布局不合理,在村里就可以买到化肥的村占40%,从村到买到彩电的商店的距离4-5公里的占
3.7%;6-10公里的占44.4%;11-20公里的占37%;20公里以上的占14.8%。产品流通渠道滞后,流通成本高,利润低;经营规模小, 现代化程度低,小个体化,经营环境差,管理落后;假冒伪劣产品、不法分子违法行为严重、产品质量差、生产资料市场质量与价格不相称。
4.农村社会保障落后于城镇。我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严重落后于城镇,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脱节现象严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窄小,保障标准偏低,民政部门经费不足,救济缺少科学性和连贯性。医疗保障落实的现实性差,国家财政资助不到位,居民参保意识低,参保人数少。养老保险制度系统风险相对高,地方资金不集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金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
5.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近十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总体上仍相对落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据了解,农村饮食观有较大的飞跃,但仍然存在饮食结构相对单一,营养结构不够合理;衣着尽管趋于成衣化时尚化,但儿童、已婚中年人、老年人的衣着观念普遍停留在简单的保暖需求状态;对住房质量、生活环境、商品档次等的要求偏低;总体医疗保健意识低;信贷消费观念薄弱。
(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建议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中央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对农民的补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这样也就相应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农产品规模效应。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的经济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扩大农村信贷规模,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扩大农村投资的渠道,发展农村股份制企业;积极发展农业科技信息体系,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技术培训;实行农产品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收购验收制度,促进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优势农产品的进出口。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农民进城的限制和农村儿童进城就读的条件,积极引导促进农村消费结构更科学化、合理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项目,特别是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种子、种畜和乡村道路建设等,同时,加快农村水、购物环境、交通、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农村消费的“瓶颈”制约。同时,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型农村经济。
3、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流通网点,降低产品流通成本;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 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合作投资经营,科学经营管理;进一步加大农村流通市场整治力度。对经营者而言就要整治欺行霸市、经营假冒伪劣、短斤少两、强卖强买等行为 ,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
4、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基金的来源,促进社保基金的稳定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形成一个更加合理并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制度,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科学制定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县级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提高资金管理的层次,提高避免风险的水平,确保基金的缴纳,投资和发放的安全有效
5、转变相对落后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鼓励农民随着生活的改善,由生理数量需求消费向生理质量需求消费发展。积极传播现代的健康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去除传统的不健康的观念, 尤其是婚丧喜庆铺张浪费等不良的旧习惯,改变农民“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宣传诚信意识,消除信贷消费的心理障碍,鼓励信贷消费;建立绿色消费观。
调研结论:
我县的消费水平总体呈现提高趋势,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措施的是实施下,我县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消费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2011年我县城市消费37亿元,占消费总额的66.2%,同比增长17.41%;农村消费18.8亿元,但仅占到了33.8%,增长13.61%。由此可见,我县的农村消费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并且空间很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得以转变,扩大农村消费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
7.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目标:利用调查数据和资料了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分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给予有利的条件。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2014年3月
调查对象:长沙市农民工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访谈分析
二、调查的主要过程
1.实地走访过程
本次调查受访者共100人,相关因素为年龄段、性别、务工时间、受访者受教育程度。
(1)受访的农民工年龄段均为 16 至 60 岁。
(2)从性别上划分,男性50名,女性 50名,性别比例均衡。
(3)从务工年限划分,最短的 1年 3 个月,最长的16年7个月。
(4)从受教育程度划分:小学文化程度有24人,初中文化程度有46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30人。
2访谈分析,对农民工进行挨家挨户采访,了解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农民工大都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很多农民工下班后的生活方式都是睡觉,打牌,看电视,生活圈很窄,能够提供的放松身心和增加知识的生活方式太少。
三、体会及思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工休息时间整体缺乏文化生活的重要原因是收入低下和超负荷劳动。根据访谈进行的记录,一些农民工表示,繁忙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休息时间大多用睡觉补充体力;一些农民工表示,赚的钱要供给家庭里的花销,娱乐场所无非都是些KTV、电影院以及剧院,去这些场所消费偏高,大都不愿去;另一些农民工表示,没有兴趣和心思去关心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来城里挣到钱就是最大的收获。在农民工身上,偏大的生存压力,不太高的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以及在身份上有“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双重性,这些种种因素使得农民工无法享用城市中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
2.城市社会文化歧视制约了农民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根据访谈的记录,一部分农民工表示,自己是城市人不仅在心里不被自己认同,更不被城市居民认同,即使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一部分农民工表示,农民工没资格去参加社区、公共广场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去参加也会受到城市人的鄙视。大部分农民工表示,语言和文化障碍使得部分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很难沟通,因此打交道就更少了,并且城市人也心存戒心。还有部分农民工表示,部分城市居民歧视农民工这一特殊工作群体。由于农民工思想上的封闭性,农民骨子里的血缘性,城市居民不太接纳这一群体,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当地社区文化,这就制约了农民工享受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服务的发展。
3.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从调查数据来看,少部分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或者不太感兴趣公司或城市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一部分农民工表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诸如图书馆体育场之
类的场所太少;另外一部分农民工表示,只有文化广场是常去的,很少能享受到工作所在地提供的文化场所。一方面,农民工能够获得的公共文化服务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场地设施和文化服务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都很缺乏。此外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特殊性和身份特殊性,他们不能通过一些途径去表达内心的需求,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自然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政府来做一些实事,提供一些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能够切实的享受到这一服务。
4.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了解。
根据访谈的记录,一些农民工表示自己和公共文化服务无关,这些都是是城里人应有的享受;一些农民工表示,自己不了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所设立的地区,加上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少之又少;还有一些人表示自己从没有想过政府能为自己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对农民工薄弱的服务和弱化的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知之甚少。
5.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
根据采访记录,少部分农民工表示,自己的休闲时间的生活有上网、打球、看书等,相对充实;大部分农民工表示,自己的业余生活就是睡觉、聊天和看电视;甚至有农民工表示,赌博、嫖娼这样的事情也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由此可见,由于文化水平低,离家远,设施少,他们的文化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上基本的服务。
四、讨论与建议(解决问题的对策)
1.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
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很多,服务机构单一,资源分散,组织能力薄弱,侧面反映出农民工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新机制新体系需要政府来引导,各个企业一起参与,来推动这一方面的服务。
以下是几点建议:第一,鼓励相关企业增加农民工的文化服务。用工企业应该增加如电视室、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览室、篮球场等场所,以便于农民工下班后的休闲活动;第二,建设以社区为中心,方便农民工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知识提升的平台。社区应该组织农民工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开办各种讲座,设立心理援助机构,举办文化补习班、职业技术培训班等,此举不仅丰富了农民工在休息时间的精神生活,而且缩小了城市人和农民工在思想上行为举止的差距。第三、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机构的力量。在社团、学校、公益组织和农民工之间,政府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各种社会机构对农民工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如文化教育、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文化演出活动等,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服务,政府进行引导的工作在这中间显得尤为重要。
2.健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机制
为了根本上消除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孤寂和空虚,保证他们的闲暇生活能充满文化气息,政府部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组织者的角色。第一,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和服务规范是政府部门当下应立即作出的举措,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要求、内容、方向、途径必须切实可行。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场所诸如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向农民工全部开放,促进农民工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都能均等地利用文化基础设施。第二,当地政府应该颁布具体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法规,利用服务体系服务职能机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3.建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当前,以自上而下的单向供给模式运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政府不知道农民工内心真正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工文化需求目标之间的错位和内容不对称使得服务变得空洞和缺乏意义,无法从实质上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文化特有的表达需求的体制,拓宽民主参与途径,通过接触农民工代表、调查研究、召开听证会等多种方法,研究分析他们所需求的文化生活和生活上消费特点,尤其是新一辈的农民工文化需求的重要特点,让政府的相关决策在农民工的需求能够及时而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特点。同时,征求大众化的意见,征集好的活动组织方式方法,让民主化在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中得到有力发挥,网络这一科技渠道更不可忽略,针对以上意见作出切实有用的文化服务产品,为农民工老百姓提供健康实用的文化娱乐通道。
2.建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第一,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进行投入,鼓励社会力量以冠名、捐款捐物、建立基金等,吸引社会上用工企业和有意向的企业参与农民工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做贡献的同时又能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为农民工提供信息查询、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等文化服务,方式为政府补贴或免费。为了丰富工作场所较偏僻的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的特点,拨出部分经费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小型文化活动、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车、流动电影放映等。第二,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必须要凸显出来,通过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扩大农民工聚居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按照公益性、便利性的原则,建立市、镇、工业区(社区)三级农民工文化设施覆盖平台,包括面向农民工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大型宣传橱窗、文化广场、健身设施等设立农民工公共文化专项财政经费。政府公共财政要承担发展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部分资金。因此,在当前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短缺的现状下,建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是时下之需。
五、总结
8.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八
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近期我就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摸清了近两年我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也对进一步做好襄汾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襄汾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群众对宣传思想工作比较满意。
一是领导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各项机制健全。目前,我县的宣传工作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体系。以县、乡、村党组织为领导,乡、村领导干部为主导,广大党员干部为主体,专兼职政工干部(组织宣传员)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已经具备。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强化了各级党组织,对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的宣传,基本保证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以典型宣传为重点,导向作用明显。
我县充分利用现有宣传工具和宣传途径,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的方针,发挥宣传思想工作职能,实事求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今年以来,在“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爱、树、建”主题活动、“百日思想大解放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采取组织宣讲团到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宣讲,举行大型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通过专家讲理论、典型讲事迹、个人讲体会、老党员讲传统等有效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使“四项活动”深入人心,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和保证。
三是宣传载体丰富,实效显著。
在宣传内容反面,以文明创建为突破口,始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形式丰富,成效显著。首先是以创建文明细胞为载体,通过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的创建,促进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其次在各乡镇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倡导村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文明道德新风尚正在农村逐步形成。再次是以基层校园文化活动、文明学校的创建为突破
口,以农村学校的文化活动带动村社文化活动的开展,从校园开始抓传统道德教育、美德教育、法制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农村逐步形成,同时,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工作方式方面,注意发动和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把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有机地融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中,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与实现党在农村宣传思想工作要求融为一体,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我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领导 对宣传思想工作重视不够。
宣传思想工作不象经济工作易于考核,无论干好干坏,其影响在短时间内都显现不出来,所以一些地方不够重视宣传思想工作,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好宣传思想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有的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点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软指标,难考核,难搞好,只要经济工作搞上去了,经济指标上去了,宣传思想工作自然就好了,一好遮白丑。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和部门在抓宣传思想工作时有消极应付现象,作报告带一句,订规划补一条,在安排经济工作或本职工作时顺带讲一讲,学习一下就完成任务。
二是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滞后,基层宣传手段单一。目前全县文化设施缺乏必要的运转费用,更新维修困难,导致多数文化阵地名存实亡,不能够发挥作用。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宣传工作大多还是依靠散发资料等手段,宣传成效不明显。中央、省的重大政策通过电视可以了解到,但涉及县、乡的具体政策,由于宣传手段的缺乏,群众对这些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理解产生了许多误区,一知半解的多,全面深入了解的少,在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
三是宣传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宣传干部(特别是乡镇宣传委员)用在其它工作上的精力和时间太多,对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能力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使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手段、方法,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
从宣传队伍看目前全县13个乡镇的宣传干部队伍,搞组织工作多,搞宣传工作少,很多都不熟悉宣传业务,不能很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造成基层宣传工作出于非
常被动的局面,同时由于基层干部变动频繁,也影响了宣传思想工作的连续性。
四是宣传工作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后勤保障不力。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各乡镇投入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经费普遍偏少,造成宣传思想工作的投入无计划、无预算、无专款的现象,大多是在搞大型宣传活动时象征性的投入一点。现有的宣传文化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能满足需要的新的文化设施没有资金建设,使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开展起来效果差,影响小。
三、对今后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认识问题上,各单位及各乡镇党委应高度重视,克服只重视经济工作,不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现象,改变宣传思想工作浮在面上,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的状况,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牢牢掌握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绝不能丧失农村宣传这一快阵地。在工作方式上,应更多思考结合农村实际,把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是要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科学考评。
建立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考评机制,宣传思想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目标不易做到量化。应借鉴公共学、营销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影响力和实效性。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不仅要靠各级干部的自觉性和内动力,最重要的是完善保证资金、人员,有利于管理的科学工作机制,使宣传思想工作既适应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成为经济建设的推进器,吹鼓手。
三是进一步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法,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接收的信息数量巨大,内容繁多,传统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应针对当前形势,发挥多方力量,利用多种载体,完善科学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群团联系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网络的作用,做到有责任、有计划、有重点、有制度、有检查,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机制,学校联系到千家万户,涉及面广,覆盖面大,利用学校的思想教育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由学校宣传给学生,再由学生带回到家庭,由家庭带给社会,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横向贯通机制,开创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再次要完善新闻媒体传播网络,健全基层文化室、阅览室,及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健康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
9.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二是心理负担重。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 46500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 2600 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农村幸福院9 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屋卫生,巾帼志愿者替老人换洗、缝补衣服、床单。菏泽义工团经常到敬老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真情服务,使每位老人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中,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大院中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留守老人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建设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的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场所。农村幸福院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置床位不低于20张。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午餐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为留守老人筑“新巢”。
(二)完善救助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对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实施临时救助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卫生部门要逐步加大农村经济困难、留守老人老年慢性病、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他们“看病贵、有病不看”问题;农村医疗机构要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疾患特点,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降低患病率并提供上门诊治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留守老人定向走访、帮扶、关爱制度,明确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落实责任,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义工团等爱心人士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和谈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普法教育纳入普法工作内容,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打击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行为。积极探索驻村民警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援助服务,对农村留守老人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审批,及时办理。
(五)努力形成社会关爱氛围。要加大对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10.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十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11.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发布日期】2007-11-30 【生效日期】2007-11-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情况、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安排、《农村五保供养
工作条例》执行情况等督促检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按国务院要求,民政部将联合有关部委,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进行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农村五保条例)执行情况、受灾地方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督促检查。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查的目的与内容
这次督查的目的,一是掌握农村低保工作实情,督促各地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确保低保金发放到户;二是掌握各地灾区群众生活安排和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切实安排好冬春期间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摸清各地农村五保条例执行情况,推进各地实现“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重点督查以下内容:
(一)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制度建设。督查各地县级以上政府是否已经出台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的规章制度或政策文件,以及具体规定是否与国务院有关法规、文件的要求一致。
(二)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的保障对象、保障水平及资金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农村低保已保对象数量及构成、应保对象数量及需求,对照排查摸底数据督查各地农村五保“应保尽保”情况,了解农村低保、五保对象申请审批程序,能否做到公开公正;掌握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五保标准(含分散与集中供养)以及补助(供养)水平,督查实际保障效果,督查农村医疗救助等配套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督查农村低保资金投入、划拨和发放情况,督查各地是否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安排五保供养资金并按时足额拨付;督查各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建设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农村低保、五保能力建设情况。了解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特别是乡镇、村组在实施农村低保、五保工作上的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等情况,督查能否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期间受灾群众生活安排。督查各地倒塌民房恢复重建进展情况,已建成房屋的入住情况,今年无法重建房屋的倒房户的安置情况,中央冬春生活困难补助资金的拨付进度,地方各级冬春生活困难补助资金的配套数量,以及冬春期间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各地在救灾救济、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以及有关意见和建议。
由于2008年元旦、春节将要来临,这次督查工作要与“两节”期间走访慰问优抚对象以及受灾困难群众、低保户、五保户工作结合进行。
二、督查的方式与时间
本次督查采取地方自查与上级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督查方案,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扎实有效地开展督查工作。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民政部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多个督查工作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进行抽查。
督查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采取查看政府制度文件、查验资金划拨和发放凭证、查阅对象审批档案和花名册、走访受灾群众家庭等方式,逐项清查核实,全面掌握当地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资金到位情况。上级抽查要充分利用城乡低保管理信息系统、民政统计台账等平台,随机选取督查点和督查对象,了解各地工作实情。在全面督查的同时,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要认真细致地填报统计表格(样表附后)。
此次督查的时间安排在2007年12月初至2008年1月,地方自查要在12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要对督查中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书面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的要求,于年底之前上报国务院,并抄送民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要做好统计表格的收集、汇总工作,于2008年1月10日前报民政部。
中央部委督查工作组将于2008年1月对各地进行抽查,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三、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对农村低保制度落实情况、农村五保条例执行情况、灾区群众生活安排情况、民房恢复重建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农村五保条例和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各地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拟订本地督查方案,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此次督查工作涉及面广,各地民政部门要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全面部署。要对照督查内容,深入细致地开展督查,做到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督查工作开始前,各地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布督查的主要内容和安排,赢得社会的关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边查边纠,推进工作。各地要以这次督查为契机,掌握农村低保、五保工作和受灾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了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方案,切实推动上述工作健康发展,落实到位。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督促解决;对于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同时,注意发现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为规范完善有关制度奠定基础。
民政部
二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10-19
关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思考09-04
关于加强和改善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有关办法06-22
关于改善校园环境建议书通用11-07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12-03
双语美文欣赏:改善你的生活08-17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29
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08-31
关于清丰县农村青年教师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