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案例(共8篇)
1.教育管理案例 篇一
《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
【案例1】
应管的与不应管的
——校长的权利该怎样用?
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又是区政协委员。他经常参加校外社交活动,不可能每天都在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时,他经常到办公室同教师谈这谈那,也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接触,问这问那。交流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组长提出,实验器材不足,要求学校解决;一个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望学校采取措施;会计谈到学校基建中的矛盾,请求仲裁。对这些,李校长总是说:“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副校长在管,你去问他,让他决定。”“我同教务处谈谈,让他们处理。”“我给总务主任说一下,让他解决。”
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李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李校长先感谢写条子的老师对他的关心,然后明确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里重大事情的决定,都是由我主持作出的,这就是权嘛!至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的处理,领导成员有明确分工。因此,我不能随意表态。”李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若两位领导对一个问题表态不同,应该听校长的。由于有这样一些议论,李校长不在校时,个别领导成员把一些能处理的事也搁了下来。
面对这些情况,李校长除了在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外,又在教职工中通过各种方式,谈了他的看法:校长负责制,不是按校长个人的意志办事。不按章办事,校长说的也不能算数。有的事无章可循,特别是有关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学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校长决定,都要通过校长,这不叫有职有权,而是个人专权。集体决定的事,校长随意变更,或者对那些有人分管的事,校长出面表态处理,不但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才干,而且会养成一些同志的依赖性。
李校长的看法得到领导成员的赞同,但有的教职工还向他提出问题:“这样 说,校长不是‘无为而治’了吗?”他回答说:“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样样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权力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真正的失权。” 案例评点:
国人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一而二,二而一。具体阐述为事物发展是阴阳的相互交合,不断变化。事物是一个对称的、和谐的、矛盾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动态的、辩证的、随时都会转化的。这种阴阳交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此引入到学校管理,则表现为,为官,以不能为能。管理,要识大体弃细务。正如案例中李校长所说的:“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应管与不应管,是管理上的对应与统一,是阴阳的交合。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才是一个会管的高明校长。
在学校管理中,以权力集散为变量的领导方式有三类:一是集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领导个人。二是放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每个成员。三是民主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实行多数裁决原则。
集权式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突出一把手的中心地位。表现为下属诸事躬亲,否则无效。其长处是组织严整,指挥统一,行动一致,效率显著。其弊端是容易束缚同级副手或下级的手脚,造成下属被动依赖,压抑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上下级的不睦和对立。
放权式的特征是全权悉数下授,一把手虽仍有干预权,但藏而不用。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某些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富有创造性的下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但这种方式使用不当,易出现组织涣散,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等弊病。
民主式的特征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表现为一把手握有重大问题的处置权。其余权力则按职责范围分授他人,但保留协调权、指导权、干预权和最后否决权。其好处是集中了集权式和放权式之长而避其之短。
集权式和放权式,属于校长不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民主式,属于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显而易见,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方式应属于民主式。【案例2】
老师也需要关怀
张老师,女,今年四十五岁,大专学历,平时工作踏实认真,从不迟到、早退。班主任工作也一丝不苟,且在我校已连续当班主任至今达十年,十年如一日每天在校时间达十小时以上,所带班级在同年级总是名列前茅。但由于一直专心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参加学历进修,在职称的晋升上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看到其他年龄比她小得多的、工作成绩不如她的教师一个个都评上了高级,就感到难于接受,产生了想调离学校的念头,在工作上也有所松懈。
学校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及时采取行动,利用节假日去拜访,平时主动关心她,并提拔她担任教研组副组长,并许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帮其解决职称问题。经过学校到位的思想工作,她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焕发了原来的工作热情。分析如下:
静态分析:对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对发展需要的稳定性以及对自尊需要的迫切性、对成就需要的强烈性。
张老师毕业于师范学校,工作二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动摇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的信念,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很一般,平时生活很简单,而把整个的精力都方在了教学工作上,但对自己的付出与现实的差距不无感叹。由于前些年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学历进修,因此自认为错过了学习的年龄。随着年纪的增大,智力的下降,对学历的不足,唯有无奈的叹息。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她还是在默默的寻找着自己的价值,每当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时,家长的赞扬时,得到学校的肯定时,都会显出自豪和满足的神态。在科研上她很不在行,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但她说,教师的水平应主要体现在学生取得的成绩上,她甚至看不起那些只会写些夸夸其谈文章的、不务实的教师。当然,她的观点很片面。在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的今天,应试教学还在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她的观点还不无市场。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广,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需要 的是学者型的教师,以科研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工作,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
动态分析: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的冲突:自卑与自尊 理想与现实 精神与物质。
四十五岁年龄的女同志,家庭负担较重,儿子读高中花费很大,加上又有年迈的父母,丈夫单位又不景气,经济收入不堪负重。看着别人买别墅、买小车,心里难以平衡。论发展,自己除了上课,什么能耐也没有。论成就,除了学生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无从谈起。论尊重,连合格的学历都没有,不转岗就不错了。于是她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从事起家教业。从几个学生到数十个学生,到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她现在买起了高级公寓,进出小汽车,着实风光。有人对她家教有意见,她说,这是眼红,这是他们的价值不如她。在应试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尽管这是一种价值的贬值,不过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然而,当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她心中又充满了矛盾。当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极度的虚弱和空虚,她感受到了自己最终会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冲垮。于是,她向领导提出了辞呈。学校领导立刻招集中层干部以上会议,一致认为:张老师是一位对学校贡献很大的老师,无论如何也要把她留下来。接着,校长当晚亲自登门家访,做通思想工作。一周后,学校宣布张老师为教研组副组长,学期末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班主任,并被推荐为局教育先进工作者(需要的代偿)。在这些难以想象的荣誉面前,她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主导需要)。
【案例3】
“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4 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初步分析: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案例4】
学生知道了还要教吗?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施伟 邮编:226100
前一周我和我的孩子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生们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掌握得特别快,课中,当学生数完几个长方体中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后,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这下可乐坏了我,我想我的孩子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
课后,回到办公室想同事们介绍了我的成功经验,当时就有同事觉得这样上,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能有些模糊,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
第二天数学课,我并没有先上新课,而是想验证一下我昨天的教学效果,课前出了一些“检测题”:
一、口答: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计算下面长方体的体积。
5厘米 12厘米 4厘米
答题完正确率很高,没有谁不会的,我暗自为昨天的教学成功而感到高兴。正准备想上新的内容,突然想到书上还有一道题目由于昨天时间比较紧没来得及做,就请学生打开书本进行解答。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做完后,我依次请学生汇报。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看他很积极的样子,我就请他回答,“第一幅图有18个。第二幅图有12个。”听到答案,我吓了一跳,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忙问班上其他学生他的答案对不对?居然有很多学生说“对”,我急着问:“你们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生答:“这幅图的长是3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不就是有 18个吗?”这部分学生还怔怔有词呢?我心想昨天的题目确实都是这样做的,学生怎么没有一点应变能力呢?我忍住气继续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有一个学生胆怯地回答:“第一幅图有10个,第二幅图有9个,因为我觉得他们用长乘宽乘高来求体积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图形不是长方体,应该用数的办法求。”经他这么一解释,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当学生在这道题上出了这样一个“笑话”后,我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正如我的同事所说,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
教学反思——几个教训:
一、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
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一些容易领会的新知,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上面片段中,学生在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的公式了。所以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给其他学生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教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十分清楚,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当然,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就存在困难了,才会有如此的“笑话”发生。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去应对呢?思考再三觉得可以这样处理。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汇报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质疑:“我觉得你的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你能说服大家吗?”这一问又让学生回归到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上来,这样做一方面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定下心来专心研究体积公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教师在推倒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变化摆放的位置,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7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彻彻地地的理解了新知。
二、教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所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要有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你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才会有效地实现你的教学目标。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让你“满堂灌”、“死教书”。
三、学生知道的知识不一定真的理解掌握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
1、是通过预习获得的;
2、是家长预先告知的;
3、是课堂上从优生出知晓的;
4、是出于自尊,不懂装懂的。真正理解掌握的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可能只是略知一些“皮毛”而已。既然如此,学生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正确地去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双主体”的作用,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案例5】
成功解决学生冲突事件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 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初步分析:
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
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案例6
一个农村校长的苦与乐
“人们都说学校是能成就每一个人梦想的地方,我做不到;但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我能做到。”——H校长
H校长,是县里直接管理的五所农村学校的校长之一。他是回族,今年44岁,高中文化程度,小学特级教师,20年教龄,有11年担任校长的经历。
虽然高中毕业,但H校长一直坚持自学,获得过省、州、县的多种教学奖励与荣誉称号。用H校长自己的话说:“中英项目和中欧项目的实施是我新的 校长生涯的开始。”H校长在学校积极推行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快乐校园”、“平等参与式教学活动”等,使他们的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窗口学校,他本人也成了名人,参观他们学校的国内外人士有近千人。在我们的交谈中,H校长很感慨地说:“一个农村的校长要做成一件事有时比登天还要难,但是凭着良心还得做事。”
H校长认为他至今做成的最得意的事有三件:第一件事是“学校发展规划铺成教育路”。学校离公路较远,没有路。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以后,密切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他发动社区给这个学校修了一条路,这条路被人们称为“教育路”。第二件事是“空牌促成电脑室”。一位小学生毕业时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有可能,毕业之前摸一摸电脑该多好啊!”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H校长的心,但他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他心生一计:因为参观他们学校的人很多,他将毕业班空教室挂上了一个“电脑室”牌子,让考察者看一看,他再讲小学生的心愿,也许电脑室能建起来。后来当县领导带着一帮人访问他们学校的时候,果然有人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农村学校还有专门的电脑室,”可“电脑室”门打开以后是空的,没有一台电脑,领导很恼火,外面的客人也很感慨。就是这样一个事,县里给他们学校建起一个电脑室。电脑室建成以后,H校长写了一首诗表达感慨:“当年空屋挂门牌,热讽冷嘲全部来。委屈求人辛酸事,夙愿成真难开怀。”第三件事是“把学校变成窗口校”。H校长说:“由于农村学校有无法改变的客观处境,如果不和外界联系,不抓住教育扶贫项目的契机做点事,的确再找不到出路。”他这样想也这样做。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中,他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思考,积极努力实践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成了远近闻名的“窗口校”,他自己也成了项目中成长起来的校长典型。在谈到做这些事的感受时,H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里的孩子家里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他们来到学校就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人们都说学校是能成就每一个人梦想的地方,我做不到,但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我能做到。”
作为一个对学校有感情,并用心经营自己学校的农村校长,H校长说他常常感到孤独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别的,而是他在教育中无力抗拒又要用力去做的许多违背规律的事。用他的话说是“会思考的校长是痛苦的”,他解除痛苦的方式 10 是“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一直坚持写日记、写感想、写诗”。H校长感到痛苦的事有这么几个:第一,他不想当校长。为什么呢?县里今年3月份开始颁布学校工作的新评价办法,共有133条,如果学校都做到能得1780分、这个办法中的很多条款从未征求校长们的意见,“可以说是霸王条款,许多条毫无道理,也没有办法衡量”。在H校长的办公室,他很激动地给我翻读他认为不合理的条目,有时显得很气愤。他说:“这个评价办法使我丧失以前的自信,你必须对照着办法中的条款投其所好地去工作,校长的理念、思想、创造性根本谈不上,当这个校长还有什么意思呢?”第二,他不得不当校长。对学校的新的评价办法,H校长感到“没有办法做事”,所以在今年重新竞聘校长的时候,他不想参加竞聘。但教育局不答应,县长、书记也不同意,理由是“你的学校是窗口学校,你怎么能不当校长?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就这样他不得不再次当上了校长。但是他对新的校长聘期又产生了疑惑,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聘3年,“3年时间一个校长对一所学校能做什么?”这是他常问自己的问题。第三,不能专心当校长。H校长6月份有20天在外边,参加抽考、评比、检查、开会、讲座、督导等等,“使我无心、无力顾及学校的工作,常常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但我又能怎么样呢”?
尽管H校长有着自己的不如意,但他对自己充满了期待,他说,他的愿望有六个:
第一个愿望,是很想当一名老师,这样心里会坦然得多,至少不做亏心事,不强装笑脸,不违心说话。
第二个愿望,是他想把他的学校在这个任期建成研究型、学习型学校,成为本地区培养新型校长和新型教师的基地。
第三个愿望,是一直牢记他的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学校要为社区多做一点事,农民在学校的受益不光是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自己,这样才对得起农民。
第四个愿望,是希望与大学联手开展一些教改的试验,得到更多的专家支持,使他的学校真正引领全县的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窗口学校。
第五个愿望,是为学校的老师做一件事,把他们带到省城或者南方看一看,开开眼界,大家都变化了才会有力量。
第六个愿望,是很想有一个机会能安安静静学习点新东西,做农村校长实在不容易,现在想到的是许多不如意,但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做学校的事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读后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2.教育管理案例 篇二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3.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 篇三
关键词:管理工作教育管理自我管理
一、教育管理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学科,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学科。就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更是兼容并蓄,五彩纷呈。既有教育科学的方法,也有管理科学的方法;既有传统的思辨型方法,也有实证型、诠释型、实地研究等方法;既有量的研究方法,也有质的研究方法;既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法,也有主客观逻辑、价值逻辑、理性逻辑与非理性逻辑法。
二、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以教育活动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对教育的管理,教育活动不存在,教育管理活动也就无所依托。既然是对教育的管理,那就必须从教育人手,量体定身,依循教育之规定来管理教育。教育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虽然提倡经营管理,但并不是强调通过管理来促使利益最大化,不是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的的。而是通过“经营”学校的特色、教育策划及品牌发展的品格铸造等策略,在管理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上主动创新,对教育自身价值进行深人挖掘,对其发展空间不断开拓和对其内外资源实施合理有效的整合等等。与教育管理容易混同的概念还有教育行政、教育领导等。
教师的自我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学习、生活中对自身的身体、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进行的管理,是教师从自身出发对内的调节与管理。自我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管理,它是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与组织管理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教师运用各种技能、技巧来使得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减少职业压力,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的各种素质,在生活中愉悦自己的身心。
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双向控制的一个过程,在其间既要控制好自己思想、情绪与行为,在行为控制(教学方式方法和艺术)、情绪控制方面下功夫锤炼,同时,又要练就控制学生的能力,要促成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带头人,只有教师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己,时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教育,率先垂范,给学生作出表率,这样教师个人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求得自己的发展。
教育管理与教师的自我管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育管理可以更好的引导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完善促进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在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而教师做好自身的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礼仪规范,扩充知识面,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约束自我等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乐观生活,制约学生的行为准则。所以,教育管理离不开教师的自我管理,只有教师的配合才能成就优秀的教育管理体制。同时,科学的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管理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导老师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带动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
三、自我管理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群体心理特点、需求,如果仅仅是从一般被管理者的角度对其进行管理的话,有可能压抑教师的需求,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被管理者,他们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遵守规章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着创造性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在班级这个小团体里,是班级的管理者,他组织、指导、协调本班级所有的教学活动,引导着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班级里作为管理者,只有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好本班级的教学活动,也只有在管理好“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够在面对着充满变化、复杂的班级管理时得心应手,因此,教师的自我管理不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学校教育管理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在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主要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取决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力的构筑。学生在校时间占据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深远。老师的行为,言语,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心理发展。所以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发展好自身修养与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促进作用。
四、管理者(班主任)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入手。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 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除父母外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一丝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以克服困难的信心,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都会正面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让学生放心去思考,放心发言,会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有情感的积极投入。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的成长状况,让家庭有阴影的孩子能够露出微笑,让内向自闭的孩子与人开心的交流,让活泼多动的孩子能安静的听好课,让成绩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努力学习,让优秀的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用一言一行温暖学生的心,给予他们自信,给他们力量;加强道德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健康快乐的渡过学生时代。这些,都是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有着本质的联系的。
我做为一名班主任,就应该更加注重自我管理。首先,应提高自身素质,用大量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会被吸引,会得到身边人的敬仰。其次,要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不要用体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让学生有悔过之心而不是愤恨。再次,做一个风趣幽默,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是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的。了解学生所喜欢的东西,谈论他们所喜欢的话题,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轻松的氛围,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作为一个朋友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做好管理工作。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只有教师坚持自我管理,完善教育管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萧宗云,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Oo4.
4.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 篇四
一天下午,我刚上班,一位班主任就气冲冲地跑到办公室诉苦,说是他们班的两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家长会也不参加,孩子作业经常完不成,最气人的是中午放学后这两个孩子去偷厂里的电线,结果被人逮住了送到学校。我马上联系这两个孩子的家长,才知道家长上班中午不回家,每天孩子自己做的吃饭。听了这些,我在为这些可怜的孩子心痛的同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周围有大大小小的企业30多家,这些企业大部分是搞机器的粗加工、建筑业、废品回收业。工人大都来自外省的偏远山区,按照国家有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政策,要保证公平公正地对待农民工子女,使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接受他们的孩子就读是学校理所当然的义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困难重重。
一、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需出示七证:(1)务工就业人员及就读子女户口簿;(2)流出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同意外出借读证明;(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证明;(4)当地公安局颁发的有效暂住证;(5)监护人有稳定住所证明;(6)监护人有较稳定的工作证明(有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务工证明已一年以上,有工商营业执照等);(7)父母流出地政府(或乡、镇派出所)开具的“子女在当地无法定监护人”证明。但实际上能完全提供这七证的寥寥无几,超生、贫困、用工单位的不规范用人,所有的这些,都导致了出示七证的困难,可农民工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又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人的错不能记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是无辜的,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可让学校头疼的事还真不少:有的孩子上了学后,从书店订上书了,下一学期人却无影无踪了,有的厂子开工迟,开学后一个月了,孩子才要上学,课本没订,家长却说没书没关系,看住孩子不出事就行了,这样的孩子我们接收下来,家长是放心了,可学校能安心吗?
二、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除个别的农民工子女能安稳地学习,表现良好外,大部分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1.许多孩子都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管。我们了解到这主要是家长的工作时间太长,没有时间照管孩子,孩子处在放任自流的境地,饭能否吃好,学校的学习是否能适应,这些一般孩子应能得到的关怀在他们看来是天方夜谭。
2.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一是环境的“软歧视”。由于农民工收入较低,家境不富裕,又是外来人口,语言上有障碍,在班级中显得格外的另类,要承受来自同学中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二是农民工家庭的负面影响。民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三是流动频繁的惯性效应。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复杂,他们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烦恼,其中学习基础不好,难以接受老师教的知识,有受同学排斥的情况,没人辅导作业等情况都有呈现。“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说话同学就笑话我,很难与同学沟通。所以,我在学校很少开口讲话。”这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无奈的表示。
全讯网 http://
3.安全得不到保障。家长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孩子只能自己往返学校,路上的安全成了学校最头疼的事,学校是近郊,路上车流量特大,这给学生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学校的对策
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学校做了很多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平等对待这些学生,从分班到座位的安排都要一视同仁。
2.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足够的表扬,帮助他们提高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虽然我们为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做了不少努力,但是他们的处境还并不让人乐观。如何从教育政策上,从学校的教育层面上让他们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分析与反思
5.教育组织行为与管理案例论文 篇五
课 程 论 文
姓 名 王 帆 学 号 ***37 教育层次 开放教育本 专 业 15秋教育管理本 教学点 丰南电大 指导教师 岳玉娜
2016年 06月
教育组织行为与管理案例论文
摘 要
班级管理是一项既重要又辛苦且很难做的工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重点,即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上好德育课,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家庭的支持,强化班干部的作用,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要搞好班级工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上好德育课,把握人人平等原则,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依靠家庭的支持,强化班干部作用,搞好班级文化教育,做好后进生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管理好班级,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案 例
既学困生又贫困生的学生是我关注的焦点。比如:双困生王明案例。
月光洒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站在办公室前的走廊上,深深地吸一口这早春时节湿润而明净的空气。呵,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和往学期一样,来到了教室,扫视了两个多星期不见的孩子们,忽然目光停在王明身上,他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多好啊!说起王明呀,上课数他最捣蛋,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东窜西跳,一会儿挑衅闹事,完全没有把课堂当课堂,把学校当学校。原先班级的班科任老师拿他没办法,学校领导也无可奈何。
有一天,我刚迈进教室,忽的教室像炸开的锅,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王明,刚才打人,那个说王明拿他的东西。再看看,王明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教室里大摇大摆地走动,完全没有把老师的存在当一回事。不治治他,这课怎么能上得下去呢?
虽是生气,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要沉得住气。这时,我用严肃的目光扫视台下的每一个座位,同学们知道这是我作“重要讲话”前的习惯。然后,我把目光停留在王明同学身上,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我先让大家说说这时老师最讨厌什么?孩子们可机灵了,尽说王明的种种不是。这下,王明火了,手握拳头,吹胡瞪眼,冲着说他不是的同学直叫嚷。真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来,接着说没关系。”我提着嗓门说。这时我仔细大量着这个孩子,只见他涨红了脸,放松拳头,眼光不时地扫视大家,显然,有些慌张。“好,老师知道,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讨厌的是王明身上的缺点,对不对?”“对。”大家异口同声说。“好,说了这么多,我想王明同学肯定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其实,过去他也是好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记得有位同学在作文中还夸奖过他。可现在他已误入迷途,作为他的同学,我们应该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决不让他掉队。”在附和和肯定的话音中,我偷偷地看到王明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诧异和不安的神色。最后,我提议每人给小明写封信,信的内容要情真意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自己的同学写信,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新鲜,他们沉思片刻,便埋头疾书起来。那天,王明同学收到整整38封信,那是38颗火热的心,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第二天,我在办公桌上意外发现了一张“检讨书”,小明同学在检讨书上说:“老师,我错了,今后我„„”看完检讨书,我疾步来到教室,偷偷地“窥视”这个孩子,他把头压得低低的,眼睛红红的,我敢肯定,他昨天晚上哭了。
从那以后,我详细了解他的家境。家贫如洗,没有母亲,父亲没有什么文化,教育子女的方式极其粗暴。从小,只要他一做错了,父亲便对他一顿毒打。在这种没有欢乐的家庭中长大,小明充满了暴力倾向。
面对这孩子我深表同情,决心用自己爱的力量来感化他。上课时,我把他调到第一桌,多给他发言机会,不断鼓励他的自信心。课后,经常和他促膝谈心,嘘寒问暖,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一发现有不好的苗头,马上给予引导。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他进步了,不仅能尊师守纪,友爱同学,还是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好孩子。
每每想起这事,兴奋与思考,总是在心中萦绕。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农村学校像小明这样的特殊的孩子,屡见不鲜。作为老师,不能歧视他们,冷落他们,疏远他们。而要善待他们,把师爱偏向他们。
作为班集体的领头羊——班主任,应当努力构建一种平等、自由、宽松的班级体,让孩子们理解集体生活必须有基本规范,个人必须遵守、服从集体这个规范。
写到这儿,我想强调的是,作为老师应该用真诚的爱来感化他们,因为他们现在是调皮的学生,将来可能是为社会做出你意想不到的贡献。
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做好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
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很重要。“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拥有较高的素质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班主任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新、升级思想观念,努力做到“深挖洞,广积粮”。运用丰富的知识、扎实的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引领学生。同时要加强班主任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不自觉间就会对学生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人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高标准做到,以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期传递正能量的典范。
二、上好德育课
由班主任负责的每周一次的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直接手段,必须努力上好德育课,以期达到切实教育学生,影响、改善其思想的目的。要想方设法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尽量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理论联系实际,减少空洞的说教,学习成功的经验,借鉴失败的教训,剖析成功者之路,尤其要结合我校世界冠军的成长之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奉献祖国和报效社会的抱负,明晓国家需要的是有用人才,而成才必须依靠努力,没有捷径可走,追求公平竞争才是正道。让学生发现和寻找自身的不足,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时还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逐步让学生知道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区别,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时刻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三、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把握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与学生交往时,处理班级事务时,坚持使用同一个标准,同等待人。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容易被冷落、偏见、歧视的差学生,都要把握住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可能一碗水端平,既不助长好学生的优越感,也不伤害差学生的上进心。第二,与学生平等交流、相处,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好恶,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争取他们自然的亲近,从而把你当成朋友,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第三,把全体学生纳入班级纪检管理,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行使班级管理职能,在管理约束别人的同时也教育和提升了自己,有助于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增加信心,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第四,要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多参与,想方设法搭建平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见解和才能的机会。第五,在评优评先、违纪处理等关注度较高的方面,必须做到让大家心服口服。
四、依靠家庭的支持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通讯工具,经常保持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学生信息。例如每次放假,让家长清楚放假和开学的准确时间、假期安排和要求等。这样既能有效监控学生及时到家与返校,又能让家长督促学生按时、按要求完成假期任务。建立切实可行的沟通机制,确保家长和班主任之间联系畅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形成合力。
五、强化班干部的作用
班干部包括班委会、团支部、课代表、小组长等,他们占全班学生总数的25%左右,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班级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要选好班干部。选好班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前提,拥有较高的威信、较好的处事能力和较强的责任感,是成为班干部的前提。在选举这些干部时,一定要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民主选举,择优录用。要用好班干部。用好班干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依据每个班干部的特点和所长,进行明确分工,授予相应的职权和职责,确立分工与协作、协作与监督的机制。要管好班干部。对班干部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但要用好,还要管好,确保班干部始终发挥积极健康的作用。要培养班干部。给班干部放开手脚,让他们大胆管理,同时支持、鼓励他们以班集体的形式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培养全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竞争、参与意识,提升班集体凝聚力,锻炼、提高他们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思路、方式、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引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班级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培训。
六、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也就是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这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学生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班级文化就是组织班级学生思想、行为的依据。”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的性格,要从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范等方面入手,形成属于本班的独特小气候,构建起所需要的价值体系,建设和打造适合的班级个性,努力实现“班级文化促使班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七、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后进生,字面上即“后来进步的学生”之意,一般是指那些目前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后进生是差生,学业差、品德差或是学业品德俱差,但同时他们还是有可能转化成好学生的学生。当然这些学生是智力正常的,也不是已经违法了的。如果我们及时正确地实施了转化工作,他们中的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是可能变为好学生的。不同的后进生有着不同的成因,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准脉,对症下药,长
期坚持,永不放弃。对于转化难度小的后进生,必须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直到其进入好学生行列。对于转化难度大的后进生,要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多利用课余时间找后进生谈话谈心,给予关心和帮助。一定不要操之过急,开始时降低要求,循序渐进,不要吝惜肯定和鼓励,努力让他们始终坚持追赶队伍。让他们时时刻刻认为没有被放弃,班主任还在关心、期待着自己,班集体仍希望他们能尽快赶上来。无论转化有多难,绝不能轻易丢向社会。班级管理工作琐碎而辛苦,班主任工作平凡而又伟大。教育是国之根本,管理是教育之基石。教育依赖优秀的教师、合格的班主任。让我们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投入、更加纯粹的教育之心,去探索、去总结,用更好的、更高效的方法和手段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八、考核办法的实施
综合以往考试的经验及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体会,笔者尝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新的考核方式。
(一)期末采用综合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
(二)平时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15%,主要是布置写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要求立意新,选材新,观念新,有个性特征,有实用价值。
(三)课堂表现情况。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发言的踊跃程度,对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有独立见解等情况而定。由老师进行综合评定。
结束语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对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反馈,他们认为,该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和归纳材料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和掌握;在准备中学会了团队合作精神;在讲解中增强了信心和勇气,提高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体验,调整了学生的心态。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一、克服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第三,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强化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管理知识和实际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第五,新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注重理论应用。
6.教育管理案例 篇六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党员素质,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素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员队伍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市把党员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按照不断提升党员素质,不断增强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以党性修养好、遵章守纪好、维护稳定好、履行义务好、业务工作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以政策、宗旨、科技、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学习“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为主题的学教活动;以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及今年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创新途径,坚持分类指导创新形式,坚持能力提升创新机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载体,增强了党员教育的效果,全市党员队伍建设呈献出了新的面貌。突出表现在:一是党员队伍逐步壮大,×××年至×××年上半年,全市共发展党员×××名,平均每年发展××名,截止目前,全市党员总数达××人;二是新党员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新发展的党员中,××岁以下××名,占发展人数的××%,高中以上文化×××名,占××%,其中大专以上××名,占××%。三是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年,全市共有×个乡党委被命名为“五个好”乡党委,××个村党支部、××个学校党支部、×个社区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个乡(镇)站(所)达到“四个好”标准;全市有××名党员被评为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党员队伍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也要看到,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不少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二、当前党员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基层组织的情况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严。一是存在重经济、轻教育的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为,一切工作要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党建工作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上去了,忽视了党员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党员教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对党员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二是存在有畏难情绪。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宽、工作量大,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吐鲁番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情况更加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感到党员管理“不好管、管不好”;三是态度消极。部分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作深入调查研究,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往往是敷衍应付,致使党员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四是民主集中制执行的不够好。一些单位内部的重大事情,一般都是主要领导说话算数,普通党员参与研究决策的机会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党员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虽然有的基层党组织平时经常组织党员学习,但抓得不紧,流于形式,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致使有的党员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对党的方针政策不够了解,对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多,遇到困难垂头丧气,参与改革积极性不高。有的非公企业 “经 1 济效益”观念比较重,企业老板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党组织的领导要求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或传达上级党委有关精神,老板不给时间,学习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系统地学习理论。有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达不到要求,缺少足够的党建经费,导致无法开展活动和订阅各种党报党刊,党教工作出现有挂“空档”的现象。
3、党员教育工作者观念较滞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有的党组织不善于做党员教育工作,习惯于空洞说教,照本宣科,不能很好的做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的不注意研究党员的思想实际,不能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习惯于搞“一刀切,一锅煮”;有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模范作用差,做起思想教育工作来在党员中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有的没有把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同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对党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的效果,从而造成 “制度难执行、活动难开展、经费难保证”的状况。
4、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在外流动的党员没有及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暂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党组织对这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现实表现无法及时、准确掌握。
5、教育管理的形式呆板、内容空洞。部分农村支部对党员教育培训没有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方式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不能从解决党员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多是读读文件、念念报纸、看看电教、学点政策,学习教育不系统、不深入,针对性不强,党员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对策和建议
1、抓源头,全面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一是落实责任制。要求基层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情况实录制,详细记录培养联系情况,作为对支部年底考核考评的重要依 2 据。二是适当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各基层党支部在每月党员“电教日”、举办党内座谈会等活动时,坚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让他们感受党的先进性和光荣感,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自觉性。三是定期开展个别谈话活动。通过登门谈心、寄送入党学习资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一些积极分子提高认识,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积极主动地接受党组织的培养。
2、抓规范,严格履行发展党员的各种程序。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履行必要的程序外,着重在四个方面加以规范。一是对确定发展对象的程序加以规范。主要是把好“四关”,即看该对象在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中是否有记录;看该对象是否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看该对象是否参加党校的集中培训;看该对象是否列入支部发展计划。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坚决遏制“突击发展党员”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二是对考察内容加以规范。在加强对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工作实绩,特别注重发展对象入党动机的考察,坚决不让动机不纯者混进党组织来。三是对发展材料加以规范。根据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进行专题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半年考察材料、支部考察材料、政治审查材料、支部会议记录、支部决议、上级党组织谈话等实质性内容明确统一格式,规定凡材料不合要求的,不予讨论审批。
3、疏出口,净化党员队伍。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党员队伍出口。对那些不执行党的政策,违背党的宗旨,促其限期改正。同时,对确实不符合党员标准、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拒不按期按标准交纳党费的党员,通过党员评议及组织生活会,该处分的处分,该清除出党的坚决清除出党。
4、抓阵地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用先进的理论占据文化宣传阵地。二是狠抓市、乡(镇)、村三级党组织活动阵地的建设。要 3 把党员活动室的建设作为衡量单位一把手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对各活动室进行规范布臵,达到“六有”:即有党建制度、党支部园地、党建档案柜及党建资料、书柜和图书、电教设备以及“三级联创”活动规划、创建目标、考核标准等,使它成为党员活动、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场所。三是大力搞好党支部的电化网络建设,加大远程教育工作力度。投入大量的资金,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国企和非公有制党组织的电教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远程教育网络,各级党组织的电教设备配备齐全,硬件设备完善,使各党支部都有播放点、都能观看到电教片,农村党员都能接受远程教育。
5、抓制度保障。为了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做到学前有布臵,学中有记录,学后有检查。二是建立党员轮训制度。依托市、乡党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集中轮训。三是建立慰问困难党员制度。在重大节日期间,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农村、企事业的困难党员家中慰问看望,送上党的温暖,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从生活上给予帮助。四是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及定期联系制度。根据《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实行专人负责,采取个别谈话、家庭走访、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外出流动党员联系卡》,定期向他们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并要求其每半年向所在党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按时缴纳党费。五是进一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通过开展“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党内外群众评议,表彰先进,鼓励后进;完善监督机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抓好制度建设,使我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6、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党支部要经常主动地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时向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要经常向党员布臵工作任务,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要教育引导党员努力学习本职工作所需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教育,使党员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认真执行党的纪律和决议,按时交纳党费,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
7、努力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理想信念宗旨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执政能力教育、组织纪律和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全方位提高党员素质;坚持正面教育、互帮互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建立和完善考学制度、述学制度和定期督查制度,保证党员学习的经常性和正常性;坚持把学习效果、考学成绩与干部考核、评优表彰挂钩,作为评优表彰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党员学习的奖惩激励机制,合理运用考学结果。
二是构建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调查研究等方法,了解和掌握联系点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普遍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建立完善定期征求意见建议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民主评议、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他们对本地区、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加大信访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上访问题书面联络通知制度、建立限时办案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
三是构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乡驻村”、“一帮一”帮扶弱势群体活动,深入实施“双先”(党员在单位和社区“八小时”内外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安家双推”(给流 5 动党员“安家”,推荐无职党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在社区创业、推荐就业党员进管理层)和“双培四带”(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发展能手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维护稳定、带领群众共同维护稳定)工程,调动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定期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检验“联乡驻村入户”、“一帮一”援弱活动、“三大先锋”工程的实际成果。
四是构建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发展党员时要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性,继续坚持和完善“七不发展”原则,即没有经过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培训的不发展,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发展,手续不完备的不发展,政治思想一般、工作成绩不突出的不发展,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清和党内外意见不一致有争议的暂不发展;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重公论、重政绩、重公平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述廉制度,通过每年一次的述廉活动,加强党员自我警示教育,提醒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党的宗旨,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全面落实《××市干部监督联席单位情况交流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市纪检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政法委(综治办)、法院、公安局、信访局、安全生产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信息反馈;通过设立举报信箱、电话,方便群众监督干部,举报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及时曝光,加强警示教育,通过舆论监督,使党员干部警钟长鸣。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要求,对不合格党员、违规、违纪党员,严肃予以查处,对确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及时清理出党员队伍,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五是构建保持先进性的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认真总结和完善“联乡驻村”制度、援助弱势群体制度、群众监督评议制度、领导班子 6 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调研制度、信访责任制等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巩固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赋予其时代的内涵。重点是针对党组织建设及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上寻找原因,明确修改完善的重点,不断建立形成提高党员学习能力机制、建立强化党员发挥作用机制、建立党员接受群众监督评议机制,为党员发挥先进性构建平台;根据时代的发展,研究制定新的工作制度,保证工作制度健全,努力形成用制度管党员,用制度管党务的工作格局。
六是建立健全党员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坚持党组织和党员大会对党员的评价制度。每年对每名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坚持统一组织和分类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共性工作目标考核与特色性突破性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等“四个结合”,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公平公正地评价每名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万名群众评议党员干部”活动。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总结“万名群众评议乡村党员干部”活动经验,不断完善群众评议党员干部的方式方法,以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唯一标准和强化群众监督的重要手段。
7.现代教育管理不容忽视人本管理 篇七
人本管理, 即人是发展的第一主力, 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教师是人, 学生是人, 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 发挥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 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 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主人翁的地位, 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 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使学校与职工形成一个整体, 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氛围
人的发展, 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 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 具有社会促进效应, 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 人际关系, 心理氛围, 合作竞争, 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 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 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士”为知己者感, 这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 互相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 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想方设法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 做到关心每一个人, 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 如事业上的需要, 生活上的需要, 情感上的需要等,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 人的心情舒畅, 互相发生积极影响, 同时主动与教师交往, 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 也使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 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 创造一个和谐, 宽松的环境, 教师们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 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理自己, 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1、把学生当人看;2、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3、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4、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管理者把教师当人看是教师把学生当人看的前提。因为“绅士风度”更多的是在成就感和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本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补充, 制度管理人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奖惩等为基础的, 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 极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管理的实践证明, 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没有合理的组织机构, 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 但仅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 必须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才能形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模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8.邓云锋: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篇八
从2011年1月,青岛市印发《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算起,青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4年多的时间。
4年里,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面,青岛推行了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校长职级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很多举措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
改革全方位展开
商周刊:2014年被看作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元年。青岛新一轮教育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邓云锋: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元年。
早在1985年,我国就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的部署比较完整,脉络很清晰。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求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等;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实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青岛的教育改革正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在地方教育领域开展的生动实践,是全面布局、全方位展开的教育改革。
商周刊:过去的一年里,青岛教育主要针对哪些领域进行了改革?
邓云锋:2014年,青岛市教育局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了多项改革,其中重点推进了33个改革项目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制度设计的突破,一系列改革政策相继出台。
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青岛将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学前教育在财政投入、发展质量等方面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会同人社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这一轮岗交流制度,让师资的配置更加均衡。
在强化政府行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2014年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域覆盖方面,推出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通过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所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等5种办学模式,以强带弱、以强带新;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上,出台了18项措施,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民办教育,使教育更加多元化。
此外,我们立足长远,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的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岛将新改扩建教育设施1909所,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的建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商周刊: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实施后,成效如何?
邓云锋:青岛市的教育改革成效初现,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和民众对青岛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两个方面。
2014年,教育部独立课题组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青岛市的教育公平指数从第10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大幅度提升,排名第一。在青岛广播电台的热点舆论监督类直播节目《行风在线》中,青岛市教育局获得的群众满意率为99.3%,创历年新高。这都是青岛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
此外,改革还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使教育行政部门能投入更多精力谋长远、促发展。2014年,我们修订或新制订规范性文件8个,承担了8项国家级改革任务,全市教育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办学活力也在改革中激发,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学校以及教育家型的校长。市教育局成立了30个名师工作室、19个名校长工作室,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成长起来。
政府要先动起来
商周刊: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起来有哪些困难?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举措是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邓云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轮岗学校的办公环境、地理位置等各不相同,校长教师存在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还有个别学校、校长和教师对轮岗交流工作认识不到位。
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是不能打折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制度的执行更加人性化。比如下一步要探索实行在学区内部进行轮岗交流,解决校长、教师因轮岗交流带来的生活不便等问题。
在2014年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中,全市共有27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校长参与。这一制度的实施,以事实向学生和家长们证明了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老师,对缓解“择校”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我们还坚持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扶助计划,通过培训农村骨干教师、组织城乡交流课和名师“开放课堂”、选派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大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除了解决“人”的问题以外,我们还重点解决“钱”的问题,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问题。2014年,市本级共安排7.5亿元支持农村教育,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学校改造校舍、配备设施以及补助公用经费等。其中,青岛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市经过实地调研,确定了15个乡镇的改扩建项目,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教育工作进行重点支持,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多措并举,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读优质学校。
商周刊:青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是,政府改革要先动起来,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从管到治,一字之差,差别在哪?
邓云锋: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要求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是关键,也是难点。青岛市把推进教育家办学、营造“教育家办学”的氛围环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下大力气破题。
我们取消了校长的行政职级,实行简政放权,释放校长和学校的办学活力,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估办学质量。这些变化体现了从“管”到“治”的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本质差别。“管理”是从上到下,是一维的、单向的,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而“治理”讲的却是多元共治,是政府部门宏观引导、教育主体共同参与。
青岛市教育局把全面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作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核心。这意味着赋予了各个教育主体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而政府主要负责宏观管理,通过制定标准、规划、政策、制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构建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自主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的良好格局,为青岛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商周刊: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您是如何看待职业教育的?
邓云锋:教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针对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双重特性,既有教育性,又有经济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直接运用技能创造价值、创造生产力。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目前,职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很多高等院校不愿意开展职业教育,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但是,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有大量需求,打响“中国创造”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强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中央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去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青岛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明确了改革的着力点和“利好”消息。本就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必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商周刊:民办教育也对我国教育有着很大的贡献,民办教育是不是也要大力改革?
邓云锋:民办教育也是教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中国的教育如果没有社会力量参与,就没有教育事业万紫千红的局面。
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私立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数量和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市在全国各省市中较早启动民办教育地方立法,2008年就已正式颁布实施《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2014年5月份,青岛市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从探索民办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构建公共资源扶持民办教育机制、推进民办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民办教育投融资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大政策突破力度,为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提供支持。
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等配套政策也正在制订中,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同等待遇试点正在积极稳妥推进。
目前,青岛民办教育资源逐步扩展,基本形成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以多成份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层次的办学门类、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扩大了教育资源规模,成为青岛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强化管理监督,切实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商周刊:下一步,青岛的教育改革将重点在哪些领域推进?对近几年的改革,您如何评价?
邓云锋:青岛市委在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到2015年唯一一个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域。
对于今后青岛教育领域的改革,首先是落实好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同步推进。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对去年的改革进行全面深化、推进和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改革,还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聚焦突破:首先,要进一步突出教育育人为本的特点,进一步聚焦课堂、聚焦人才培养、聚焦教育质量。其次,要进一步突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彰显青岛的教育现代化特色。
总之,要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步伐,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积极探索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本着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继续深耕细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链接
《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摘要)
1 总体布局
2014-2020年,全市共规划教育设施4099所,其中现状保留2190所,规划建设1909所。规划建设项目包括:幼儿园1087所,小学494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4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5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校外教育设施7处,中等职业学校21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预留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
2 分期实施计划
2014-2016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或异地迁建各级各类教育设施593所,其中幼儿园326所,小学163所,初中6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16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职业教育园区1处(含1所高职、3所中职),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等教育设施2所,校外教育设施3处。重点解决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紧张、超负荷招生问题,以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增学位需求,加强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校外教育设施建设,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布局。
2017-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设施852所(其中幼儿园485所,小学212所,初中10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普通高中25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校外教育设施4处);规划预留项目464个(其中幼儿园276所,小学119所,初中4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中13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用地6处)。规划预留项目主要分布在未来城市建设新区,将结合新区开发、居住社区建设适时启动。
相关数据
1 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550所(其中,学历教育学校85所(包括中小学67所、成人中专10所、高校8所),幼儿园717所,培训机构748所),拥有在校生30万人(幼儿8.4万人),每年可培训45万人次,教职工和资产总值分别达到3.3万人和95亿元。2013年,青岛市教育总投入达到212亿元,其中,非财政性投入达到24亿元,占教育总投入的11.1%。
2 自2011年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启动以来,青岛市政府连续3年将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项目。全市共完成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849所,其中新建幼儿园504所,改扩建345所,规划设计5030个班,总投资26亿元,提供学位约15万个。2015年,新建、改扩建100多所,预计提供学位2万个。
3 2012年,青岛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教育项目推进方案》,确定了“千万平米”教育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计划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7个方面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所普通高中、3个职业教育园区、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