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亲

2024-06-28

敬老孝亲(14篇)

1.敬老孝亲 篇一

孝亲敬老,从小做起

大敦小学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

班主任导语:

“先栽树,后乘凉,长者恩德不能忘,老吾老及人之老,春风化雨暖心房。”今天我们班队课在这里开展“孝亲敬老,从小做起”主题班队活动。现在活动开始。

一、活动导入

1.以一首《我爱爸爸妈妈》:导入新课。为什么要爱爸爸妈妈,尊敬老人?(课件出示)

二、活动过程

1.看《黄香温席》故事视频,思考并讨论: 1)、从哪些地方看出黄香十分孝敬母亲? 2)、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小结:黄香是个孝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

2、讲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

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1)、学生讲自己听过的有关行孝感恩的故事。

小结: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呢?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可人们总是深情地赞美他们,还把他们编进了书本,流芳百世。2)、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吗? 3.怎样做个懂事感恩的人

1)、同学们,爸爸妈妈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无优无虑、心情舒畅,快快乐乐的环境下长大。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我们还听过一首孝敬妈妈的歌曲,这首歌曲的名字是《我的好妈妈》。

2)、小结:这首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看到妈妈下班回来很辛苦,赶快给妈妈搬凳子,倒水喝。亲亲妈妈。这就是孝敬妈妈,尊敬妈妈的表现。

3)、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4.看谁平时对父母了解沟通的多。父母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我们又了解他们多少呢?

1、抽问题回答游戏,看谁回答最正确

(1)、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你是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的生日?(2)、谁知道母亲节是什么时候?父亲节是什么时候?(3)、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东西?(4)、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希望你怎么做吗?(5)、你知道妈妈有多重吗?(6)、你知道妈妈有多高吗?(7)、你知道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吗?他们工作一天辛苦吗?(8)、你知道爸爸妈妈平时有什么爱好?

2、快火车判断对错游戏

(1)你可以不经过父母的同意,随便出去玩。(2)吃饭是等妈妈给盛饭。(3)回家就要妈妈买零食吃。

(4)回家不认真写作业,老和妈妈顶嘴。

(5)小名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做很多家务。(6)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7)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8)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教导,不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9)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10)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认真完成作业。

5、总结我们怎么孝敬父母:

1了解父母各方面,如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喜欢吃什么?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吗?生日是什么时候?

2、尊敬父母,对老人有礼貌。

3、接受爸爸妈妈正确的意见,不乱发脾气,不顶撞父母。

4、不乱花钱,不提过分要求。

5、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6、多陪父母,老人聊天,给他们唱歌,跳舞,做家人的开心果。

7、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6、小小真心话——

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话语写到卡片上并带回家交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班会总结: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的去为父母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可以把心理话和父母说说,就是陪父母聊聊天,母亲节或者是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朵鲜花,或者是说一句祝福的话,如当妈妈生日的时候,祝妈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给妈妈洗一次脚,给妈妈盛饭等。就是一个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都是对父母的尊敬。

6、表演歌曲《我的好妈妈》来结束我们的主题班会 布置作业

一、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二、在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主动给父母过节,祝福父母生日·节日快乐;

三、开展给父母捶背·打洗脚水或洗脚活动;

四、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六、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

2.敬老孝亲 篇二

关键词:正史,列女传,孝亲,女教

自刘向《列女传》出世, 女性亦成多数封建正史中“列传”的记载对象, 自《后汉书》首设《列女传》, 至《清史稿》共计二十三部正史, 有《列女传》的共有十三部。

《古列女传序》言:“其文美刺, 诗书以来, 女德善恶系于家国治乱之効者, 故有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辩通、蘖嬖等篇而各颂其义。”[1]1可知刘向将所录女性事迹归为七型, 尽管历代正史作者基本按照刘向选材的标准收录女性事迹, 但是并没有将所收事迹作明确分类, 为了对其进行研究, 笔者将正史《列女传》所收事迹类型再作细分, 其中“孝亲”为史家必收之典型事迹。

一、历代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之人数

笔者对二十五史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列女传》收录人数进行统计, 《后汉书·列女传》收录有孝行的女子有五人, 《晋书》收录三人, 《魏书》收录五人, 《隋书》收录五人, 《北史》中《列女传》基本沿用《魏书》、《隋书》的女性事迹, 孝行类所收人数增加一人, 《旧唐书》收录十三人, 《新唐书》收录十八人, 其中有十二人事迹为新旧唐书所共收, 《宋史》收录十人, 《辽史》收录两人, 《金史》收录三人, 《元史》收录四十二人, 《明史》收录三十四人, 《清史稿》收录三百零二人。正史《列女传》收录孝亲类女性共计四百三十一人。

以上数据说明, 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人数在总体上呈递增趋势, 孝亲类事迹在《列女传》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历代正史作者重视女性孝亲类事迹之原因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孝”字在中国文字历史上很早就有出现, “孝, 从子, 从老省, 老亦声。战国齐系文字、楚系文字的地域特点, 参‘老’字。《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子承老也。 (呼教切) ’ (八上二十五) ”[2]631《古文字谱系疏证》列出了“孝”字从殷商到秦代形体流变谱系, 总体上来看, “孝”这个字的古字形是“子”双手举起, 并向下动作, 作出磕头样子, 给老人请安, 达到“孝敬”的目的。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 华夏先民就有了“孝”的观念。“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3]326就是在感叹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共出现“孝”字18次, 谈到“亲”并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 与“孝”有关的有8处, 这些内容涉及《论语》20章中的10章。唐朝散郎侯莫陈邈妻郑氏仿《孝经》作《女孝经》十八章, 开篇即言“五常之教, 其来远矣, 总而为主, 实在乎孝, 夫孝者, 感鬼神, 动天地, 精神至贯, 无所不达。”[4]7正是这种思想渊源, 令正史作者认为孝道是女性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因而不吝笔墨加以记载。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制社会, 其内部等级分明,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等级关系, 而孝的思想可以令子女顺从于父母的命令, 以使这一等级关系保持稳定,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孝作为维系家族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 而古代女子的社会关系几乎完全等同于家族关系, 她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还有舅姑及丈夫家的长辈, 其是否能守孝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非常重视女子的孝道教育, 如明代仁孝文皇后亲撰《内训》一书, 列“事父母”、“事舅姑”二章, 即言:“孝敬者, 事亲之本也。”“妇人既嫁, 致孝于舅姑。舅姑者, 亲同于父母, 尊似于天地。”[5]其后再详述何为孝亲之本, 如何行孝亲之事, 反复强调女子行孝之重要。正史一般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而社会主流思想又是由统治阶级所控制的, 因而, 统治阶级重视女性孝道教育自然在正史的《列女传》收录事迹之中有所体现。

《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郑玄注曰:‘为其遽于事, 且不能备物。”[6]78, 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局限于上层贵族, 而从唐代以后, 女性教育的传播有了很大进展。女教读物在数量和体裁上有所突破, 唐宋之际, 女教读物以《女论语》、《女训格言》等为标志开始向世俗扩展, 至明清, 随着女教范围日益扩大和印刷刻书业兴旺发达, 以《女儿经》、《妇女一说晓》、《闺训千字文》为代表的一大批通俗女教读物迅速在民间普及, 屡经翻刻重印, 数量可观。《女论语》曰:“每朝早起, 先问安康。寒则烘火, 热则扇凉。饥则进食, 渴则进汤。……父母有疾, 身莫离床。衣不解带, 汤药亲尝。”[7]《女小儿语》曰:“孝顺公婆, 比如爹娘, 随他宽窄, 不要怨伤。尊长叫人, 接声就叫, 若叫不应, 自家先到。”[8]55……这些仪则规范类女教读物既不注重理论发挥, 也不辑录嘉言嘉行, 而是侧重于把仪礼规范编成通俗韵语, “更以格言至论可法可戒之事日陈于前, 使之观感而效法。”[9]402普及于社会大众的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正史作者, 使他们在收集女性孝行类事迹时特别重视几种类型的人物事迹。

三、历代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再细分和影响分类之因素

刘向《列女传》并未特列“孝悌”一德目, 而将两位孝事婆母的孝妇:“宋鲍女宗”与“陈寡孝妇”, 分别列入《贤明传》与《贞顺传》;挺身救父亲於难的赵津女娟、齐太仓女 (缇萦) 以其言词犀利, 入《辩通传》, 另有陷於孝、义冲突之中的《京师节女》, 为曲从父亲并使丈夫免於祸害, 牺牲生命以全孝义, 则入《节义传》。后代正史《列女传》中, “孝”一以贯之, 隶属于这一思想下的行为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 一方面新的类型被增加, 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收录人数有变化:一些类型收录人数相对减少, 甚至于不录, 而一些类型收录人数大幅增加。现将各正史《列女传》收录孝亲类事迹人数再作分类归纳如下:

从以上表格可见, 悉心侍奉父母舅姑类事迹各正史《列女传》均有记载。其中一则录广汉姜诗妻事迹道:

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 水去舍六七里, 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 不时得还, 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 市珍羞, 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10]2783

其记载生动详细, 然至后世正史《列女传》, 此类叙述则趋于简略。如《元史·列女传》录王德政妻郭氏, 仅言:“事母张氏孝谨。”[11]4488各女教文献, 尤其是后世规范仪则类女教读本, 如《女论语》、《女小儿经》、《新妇谱》等都不吝笔墨叙述女子该如何悉心侍奉父母舅姑, 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了孝道的基本。然正如《明史·列女传》序言:“魏隋而降, 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 杀身殉义之事。盖晚近之情, 忽庸行尚奇激。”[12]7689史家认为侍奉父母乃基本、平常之事, 所以愈来愈简化其描述。

在父母舅姑遭遇危难之际, 作为女儿或儿媳, 需要挺身而出救护双亲, 这类事迹于《魏书》、《北史》、《新唐书》各录一人, 《宋史》录八人, 《元史》录十一人, 《明史》录八人, 《清史稿》录四十七人。其中事迹最为惨烈者又为女子教育读本如明代王相母刘氏所作《女范捷录》、明代吕坤所作《闺范》收录。尽管《辽史·列女传》序言:“男女居室, 人之大伦, 与其得烈女, 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 非幸也。”[13]1471然社会大众, 尤其是正史作者对此种行为持认同态度是明显可见的。非但如此, 史家又开始重视其中一类极端的行径, 一类是以一些近乎自残的行为来医治父母舅姑的疾病, 如吮其脓血、舐其疾目, 甚至以己身之肉为药治亲之疾。这类事迹始自《宋史》, 《宋史》与《金史》各录两人, 至《元史》和《明史》分别为十二人和九人, 《清史稿》则高达二十四人, 且其伤害身体的程度愈来愈严重。另一类则是在父母舅姑亡后, 痛不欲生乃至于死亡的事迹, 从《后汉书》记录二女因父亡而自尽之后, 历代史家似乎提倡这一做法, 多有记录, 并将之具体化, 如子女在双亲亡故后, 不胜哀毁, 不思饮食衣服, 乃至于死亡, 此类事迹《魏书》、《北史》录两人, 《隋书》录一人, 《旧唐书》录五人, 《新唐书》又增两人, 共为七人, 《元史》录两人, 《明史》录四人, 《清史稿》录十二人。

中国的孝道发展至后世, 已由行孝顺侍奉亲人之事上升到需持“竭诚以待”之心, 唯至诚方为至孝。如明代仁孝文皇后作《内训》中“事舅姑章”、“事父母章”论曰:“养非难也, 敬为难, 以饮食供奉为孝, 斯末矣。”“专心竭诚, 勿敢有怠, 此孝之大节也。”[5]而衣服饮食为其次, 强调了女子侍奉长辈需要秉持恭敬之心, 要竭尽全力顺从并满足其要求。其实女子的血肉并非神药, 而亲人亡故后的极尽哀毁乃至死亡并不能换得其再生, 然此种极其不人道的行为仍为后世史家所热衷, 正是因其表现出了女子的竭诚孝心, 且愈是惨烈, 愈是显示其孝之诚, 《明史·列女传》录刘氏事迹道:

逾日, 竟刲肉煮糜以进, 则乃姑已不能食, 乃大悔恨曰:“医绐我, 使姑未鉴我心。”复刲肉寸许, 恸哭奠箦前, 将阖棺, 取所奠置棺中曰:“妇不获复事我姑, 以此肉伴姑侧, 犹身事姑也。”乡人莫不称其孝。[12]7735

其“使姑未鉴我心”一语正道出历代有此“孝行”之女子心声。

自《旧唐书》始, 《列女传》大量收录有关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于卖掉子女以筹得资财安葬其父母舅姑的事迹, 以及常年为其守墓的事迹, 《旧唐书》录八人, 《新唐书》增至九人, 《元史》录十一人, 《明史》录五人, 《清史稿》录二十人。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死亡, 要求按照礼仪归葬逝者, 令其在九泉之下得以瞑目, 所以对于亲人进孝不仅表现在其生前殷勤服侍, 更表现在是否能以礼善成其后事, 古代女性是家族的主事者, 这一重任自然就为她们所承担, 且越是到后世, 丧葬礼节越是耗资不斐, 所以就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得不劳作终身以完成其葬, 更有舍“生者”而葬“死者”的情况出现。

为父报仇的事迹亦始自《后汉书》 (录一人) , 后《晋书》、《隋书》各录一人, 《旧唐书》录两人, 《新唐书》增至三人, 而后《宋史》至《清史稿》均未著录。这种不通过统治者设立的法律和审判机构, 而以己之力手刃其杀父仇人的行为, 虽然完成了女子的孝道, 但极有可能扰乱社会秩序, 而当这种孝行影响了社会的结构与秩序稳定时, 就会逐渐不为统治者及正史作者所提倡, 所以在正史《列女传》中这类事迹在逐渐减少。

《清史稿》在这几大类型之外, 又新增了两类事迹, 当然, 这两类事迹也绝非在清代才出现, 但是《清史稿》作者在《列女传》中将其特别提起, 绝不是无意为之的。

其中一类是“不嫁侍亲”, 多因家中没有能够侍奉父母的儿子和儿媳, 所以这些女子还未出嫁却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最终她们就立志不嫁, 终身劳作以供养亲人, 这一类型共有十人, 还有一人不仅不嫁, 而且只身一人为父沉冤。虽然史家强调的是她们的立志不嫁以行孝, 然其本质与一般已嫁妇女并无二致, 都是代替男子承担起沉重的行孝责任, 史家特别标明其不嫁的事实, 显然有称赞之意, 然此种态度更可见清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榨已达到了一个顶峰, 即连女性嫁人的权利都要让位于行孝的义务。

另一类新增的事例是已嫁作人妇的女子在夫家饱受虐待, 其中有的婆婆行为不检, 竟然逼迫媳妇与之同流合污, 这些女子自然誓死不从, 然而尽管受尽折磨, 甚至被诬陷获罪, 在孝道的严压下, 她们仍然要孝敬婆婆, 甚至宁死也不言其恶行。清人李毓秀《弟子规》言:“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14]160可见社会将无条件孝顺父母舅姑视为理所应当遵循之事。在前代显然也有此类事情发生, 但是史家并没有将之收入正史《列女传》, 而在《清史稿》中却收录有十人, 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社会这类事例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更加认同这种极其不合理的做法, 并诱导女性效仿这一做法, 从而进一步将女性的人生幸福压榨殆尽。

3.敬老孝亲 篇三

这位来自四川省自贡市的老人从1987年至今,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不但自己从不间断地向敬老院和困难户捐钱捐物献爱心,还把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引上了爰心之路,前后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20余万元。因此,这位老人在全国敬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

袁子明怎能忘记,在旧社会里自己这个无依无靠的苦命孤儿生活是何等的凄惨,是新中国让自己这个苦孩子分得了田地和房子,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袁子明怎能忘记,是新中国让自己这个从未读过书的农村青年圆了读书梦,并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先后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大队副业会计等职,并具体负责房屋修缮工作,为日后进军建筑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子明怎能忘记,是改革开放让已近天命之年的自己走上了建筑承包商的道路。

富裕后的袁子明怀里装的依然是—颗感恩的心,他无法忘记那些帮助自己长大成人的乡亲们,他更无法忘记社会给予自己的无私帮助。吃井不忘挖井人,再富裕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这就是做一个好人的良心!

1987年,袁子明为永安镇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买了一套衣服。一位老人抓住袁子明的手动情地说:“你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为我们买东西,你真是个大好人啊!好人一生都会幸福的!”年逾五旬的袁子明拉着老人的手动情地说:“想当初,我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我早就饿死了,养育之恩子明永生难忘!我父母走的早,你们就是我的亲爹娘。孝敬老人,是我们做小辈的做人之本啊,连这都做不到,我就是赚再多的钱又有啥用?”

1989年,他在修建自贡市十六中学的教师宿舍楼时,工地上有来自与他邻村的林姓兄弟俩,一个做石匠,一个看工棚。林姓兄弟俩有个妹妹叫林桂芬,因丈夫好逸恶劳,经常打她而离家出走闹离婚,迫不得已来到哥哥所在的工地。袁子明拿出一些钱来,劝林桂芬回家,好好把孩子带大,可是从当天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林桂芬都不愿回到那个令她失望而心寒的家。

在法庭,负责这个离婚案的法官对袁子明说:“老袁呀,干脆你就收留了林桂芬吧,她真的是太可怜了!”看着有家不能回的林桂芬,袁子明的心软了,将她收留在工地上煮饭。袁子明诚实能干,勤俭节约,平易近人,总爱帮助穷苦的人。林桂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好男人呀!1990年初,56岁的袁子明与35岁的林桂芬喜结良缘,两个苦命人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这年春耕大忙前夕,袁子明回到乡下老家永安,发现当地出现了严重的旱情,田里干得裂了口子。袁子明回到家里,焦急地对新婚妻子说:“老家出现了干旱,咱们拿点钱出来帮帮他们吧?”妻子听了不情愿地说:“现在我们并不富裕,你挣点钱也不容易啊!还不是从嘴里省下来的,你看你,在外面吃的是豆花饭,回家都不舍得花钱乘公车,你这是何苦呢?”

袁子明动情地说:“我是苦惯了的人,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老家田里干了,如果不及时抽水抗旱,今年就没有收成,老乡就没粮食吃啊!”经过好一番言语,袁子明终于说服了妻子,当天就高高兴兴地给老家受灾最严重的三个村送去了2100元钱,买来了抽水机,解了燃眉之急。

有一次,袁子明在双林村看到了这样凄惨的一幕:一个精神失常的老人在数九寒天里到处捡破烂。袁子明站在那里望着可怜的老人,伤心地留下了泪水。当地人介绍说:“这个老人叫唐永福,妻子嫌家里穷离开了他。不久,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也去世了,唐永福经受不住这一连串的打击,神经失常。他把房屋给烧了,自己住进了潮湿的山洞,靠拣破烂维持生计。”

袁子明伤心不已,他说,这个老人我们得管啊,如果不能老有所养,我们还叫什么社会主义?袁子明掏出钱来给这位老人买来了被褥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又把钱和粮交给同村一个村民,委托他解决唐永福的吃穿问题。

有一年春节,袁子明回乡下老家,看见大冷的天,唐永福竟在田里抠泥鳅黄鳝。由于没人尽心照顾,唐永福得了重病,一身浮肿。袁子明把老人送进医院,每天不离左右地照顾,老人出院后,袁子明多方奔走,最后每月交两百元的人院费,把唐永福送进了敬老院,这才安心地离开。

1994年,袁子明检查完工程,乘公共汽车从乐山返回自贡的途中不幸发生了车祸。得知袁子明受重伤住院,上至市长、区委书记,下至建筑工人、乡邻乡亲及敬老院的老人们,纷纷前往医院看望。护士长见衰子明的病房里整天挤满了人,就出来干涉。袁子明生气地说:“敬老院的老人们,这么大年纪了,还从那么远的地方乘几个小时的车来看我,你怎么能吼他们呢!”医生护士感动了,他们说:“老袁啊,您真是太幸福了,连市长住院也没这么多人来看望呀!”那些日子,到医院看望袁子明的人络绎不绝,林桂芬忙得头昏眼花,可她心里却很高兴:正是因为老袁平时做了那么多好事,才会有这么多人来关心他,看望他,真是好人有好报啊!从此,每当袁子明献爱心时,她便跟随左右,夫唱妇随。

袁子明57岁那年得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袁家建。孩子大了,袁子明每次去献爱心,都会把孩子带上,让他从小受到熏陶,希望他长大后做一个孝敬老人、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袁子明对儿子的苦心栽培没有白费,上学以后,袁家建经常把自己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帮助班上有困难的同学。

袁子明用自己朴实的言行,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家,他和爱人及孩子为许许多多的人送去温暖和幸福。2000年11月1日,袁子明一家为永安、仲权、富全三镇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棉被、衣服、帽子和鞋袜,让老人们从头到脚焕然一新。91岁高龄的陈富友老人,这辈子没穿过皮鞋,他把新皮鞋紧紧地抱在怀里,不停地抚摩着,兴奋得老泪纵横。

2003年,是袁子明一家继续他们“爱心”历程的第17个年头,11月17日又恰好是袁子明老人七十岁大寿。袁子明和妻子、儿子一商量,决定不摆寿宴,将这部分钱拿出来,买衣物、学习用品,捐赠给边远乡镇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于是,袁子明拿出6500元,再加上儿子袁家建平时积存的1500元零花钱,为舒平镇、漆树乡和农团乡敬老院和院外五保老人购买了64套衣物和128斤白糖,为三个乡镇的中心小学购买了3000只铅笔、3000个作业本和300只钢笔。

2004年大年三十,在合家欢乐的日子里,袁子明却挂念着家乡的贫困老人,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专门从城里乘了几十公里的车来到永安镇双林村,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逐—走进困难老人的家,为每位老人送去30元钱。一个姓杨的老人眼里滚动着泪花,激动地握着袁子明的手说:“大年三十了,你也是这么大的年纪了,还想着我们,专门从城里给我们送钱来,你真是个大好人呀!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你!”袁子明笑着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自己的父母挨饿受冻,我们这些当儿女的能安心去过年吗?再说我也会老的,我如果不孝敬老人,我就没有资格让我的儿子来孝敬我啊!”

袁子明致富后,把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他得到的是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赞许。金钱可以给人带来物质的享受,然而做—个好人所带来的回报确是一生也享受不完的幸福。

编辑陈霖

4.孝亲敬老事迹 篇四

他从小就懂得做一个孝亲敬老的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忙。从不给父母添麻烦,在家里经常帮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幼儿园开始,就养成了自理的好习惯,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洗澡,洗自己的衣服。雷皓博从小由奶奶带大,对奶奶他有着特别深的感情,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她经常帮姥姥捶背、端水拿药,上下楼总是搀扶着奶奶,提醒慢点走,吃完饭,总是主动洗碗洗锅,经常陪奶奶聊天,说一些趣事逗奶奶开心。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担心他的饮食,他反而劝奶奶安心治病,自己学会了煮饺子、煎鸡蛋,还将自己做的水果沙拉送到医院给奶奶品尝,让奶奶非常欣慰。姥姥姥爷家离得远,他不忘每周打电话问候,节假日回去看望姥姥姥爷。姑姑家的弟弟比他小三岁,他却会处处谦让,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弟弟,尽显兄弟情深。雷皓博不但孝敬自己的长辈,还持之以恒地关爱着身边的其他人。看见小区的爷爷奶奶提着重东西,会主动上前帮忙,在公交车上,会主动让座给老人和抱小孩的阿姨,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誉。责任永记在心,在学校,雷皓博更是一个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的好学生。这就是雷皓博,用亲切的爱心关怀别人,用感恩的孝心体谅别人,用崇高的责任心融化别人,他所做得也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那种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她身上的凝聚和折射。

5.敬老孝亲(本站推荐) 篇五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中闪耀着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敬老孝亲,它以深挚的情感,独特的魅力凝聚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让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生生不息,得以流传至今。

孝,德之始也。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无论你权高位重,还是位卑权微,对双亲的孝顺,对老人的尊敬,都是一个人道德标尺上不可或缺的一段标准。

古往今来,敬老孝亲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更是为流传。

郯子父母都患有眼疾,要长期喝鹿乳才能治好,为保证药效,必须是新鲜的鹿乳。于是孝顺的郯子身披鹿皮,钻进远在深山的鹿群之中,无论刮风下雨,郯子都按医生所说,从不间断的挤出鹿乳,及时为父母送去。

从郯子的故事中,我们是否应该反醒一下自己呢?天下

子女都在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有多少真正做到了关注到父母的需求呢?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我们不能以“忙”,“没时间”为借口而忽视了对父母的了解,对父母的关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父母对儿女的恩泽是那样的绵绵无尽,我们应该像郯子一样,竭尽全力去关爱父母,孝顺父母,因为,那才是最真正的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当年李密的一篇《陈情表》让世人无一不赞叹他的孝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才是一种感恩的回馈,一曲亲情的赞歌!

古人的美德流传至今,对现代人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同样不乏敬老爱老的代表人 物。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可北省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30年来,林秀贞克服各种困难,以亲生女儿般的孝心温暖了6位孤寡老人的心。她喂老人吃饭,给老人洗衣服,竭尽所能将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农妇用实际行动弘扬了敬老孝道的传统美德,林秀贞的行为让世道变得温暖,让九州为之动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每一个人都有步入暮年的那一天,当我们步履蹒跚地走在酒满夕阳的路上,当我们颤抖着回忆年轻的的朝阳,我们无愧于心,因为我们早已做到敬老孝亲。

敬老孝亲是一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挺起生命的脊梁!

敬老孝亲是一种养份,滋润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成长岁月的风霜!

6.敬老孝亲 篇六

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婆婆

“在农村,能有曾端祥这样的媳妇,真的是做婆婆的一大福气,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婆婆,还要支撑起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庭,真的是不容易。17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见到婆媳俩吵过架、红过脸……”中洲村妇女主任聂检梅面对笔者如是说。

在村民的带领下,七拐八转,在村里一所简陋的房子里,笔者终于见到了曾端祥,一副黝黑的脸庞,敦实的身材。听说笔者是来采访的,她一脸憨厚的笑容:“孝敬婆婆是应该的,人都会老,到了要人孝敬的时候总要有人伺候,我只不过是把她照顾好而已。”说着,她不时地去帮坐在厅堂里木椅上的婆婆整理被子。“这几天,婆婆看上去气色还蛮好,只是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太清楚,身体右偏瘫,行动不便。这些年来我一个人照顾她虽然苦点,但是心里过得去,对得起她。”说到自己,曾端祥显得很平淡。“我已经把自己当做是她的亲生女儿了,现在婆婆没有了老公和儿子在身边,只有我做她最亲的人了。”原来,曾端祥是童养媳,她嫁过来时,公公已病逝,留下一大堆的债,1993年,婆婆唯一的儿子曾端祥的丈夫又不幸患上肾炎,抛下全家老小离开了人世。

她像男人一样撑起一个家

丈夫病逝的那一年,曾端祥才45岁。由于年轻能干,待人真诚,曾端祥在村里口碑很好。看到曾端祥屡遭不幸,一些好心的村民便劝曾端祥再嫁,过几年好日子。有一次,她坐车去县城,热心的媒婆还追到了车上。面对媒人的好意,曾端祥却婉转地拒绝了。她对媒人说:“这个家,老的老,小的小。如果只顾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个家就散了。”她一门子心思扑在家庭生产生活上。然而世事难料,2002年冬天,婆婆突发脑血栓,经过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造成右偏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看到自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废人,想到过世的丈夫和儿子,老人的情绪一落千丈,每天以泪洗面,长吁短叹。特别是看到曾端祥为治她的病奔波劳累,家里为治她的病再次陷入贫困的境地,她觉得拖累了全家,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有一天,婆婆趁家里没人,扯下床头灯的开关拉线勒住脖子,用手绢塞住嘴巴,准备悬梁自尽。幸好这时曾端祥从地里回来,一下将婆婆抱下来,又赶快叫来医生,才使婆婆幸免于难。事后,她跪在婆婆面前说:“妈,您以后可千万别再这样了,要是您对我有什么不满意您尽管说呀,您都八十多岁的人了,您不能不善终呀。妈,您一定要答应我好好治病,好好活着。”老人也泣不成声说:“儿媳啊!不是你不好,你看我现在都成这个样子,而且还让你整天为我这个老婆子操心,拖累着你和孩子们,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曾端祥痛哭着对婆婆说:“妈,您可千万不能这样想,您这病能治好,即使不能治好,我也不会不管您呀!有我一口吃就不会让你饿着。”在曾端祥的苦苦央求下,老人暂时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积极配合着治病。为彻底打消婆婆轻生的念头,白天,曾端祥每隔二三个钟头就会到婆婆房间里陪婆婆说说话,晚上,还搬到婆婆房间里陪婆婆睡。每当预感婆婆会出事时,曾端祥即使在田里干活,不管离家多远,她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跑到家里看看婆婆是不是很好。曾端祥说:“每次看到婆婆在家好好的,不管有多苦多累,我的心里都很高兴。”在曾端祥无微不至地照料下,刘细妹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抛弃了轻生的念头。

她像护士一样伺候婆婆

在替婆婆治病的过程中,医生告诉她,老年人中风后需要好好的治疗,如果照顾不好,以后可能终身瘫痪;如果受到较好的照顾,以后就有好起来的希望。为了治婆婆的病,曾端祥像护士一样伺候婆婆。每天早上,她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婆婆房里扶她下床,帮她洗脸、端茶、喂饭。为防止婆婆患褥疮,曾端祥每天要为她擦洗三次身体,细心的照顾,使老人至今从未生过褥疮。婆婆中风后,大小便成了老大难问题,可曾端祥从没有丝毫厌烦之心,在婆婆解手的时候,她自始至终地搀扶着婆婆。有时婆婆因消化不好,排便困难,曾端祥不顾脏臭,用手指轻轻地为老人抠大便。白天天气好的时候,她还将婆婆背出房间,让她晒晒太阳,晚上天气凉时,她把婆婆冰凉的脚揣在怀里,替她的脚取暖。有时自己事忙走开,曾端祥就请邻居代劳看护。为更好的照顾婆婆,曾端祥干脆把被子搬进婆婆房间,一住就是八年。在曾端祥的精心护理下,现年91岁的刘细妹,除了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不能自己活动外,思维清晰,说话流畅;全身上下干净清爽。每当亲戚和邻里来看望她,婆婆总是抹着眼泪说:“没有我媳妇,我这把老骨头就算不病死,也早烂死在床上了。”

她像老师一样言传身教孝道美德

曾端祥不但把全部精力放在照料婆婆的身上,还抽出时间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她常对孩子们说:“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没有了孝道,就像树空了心,是长不高、长不大的。”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曾端祥的儿女一个个都十分孝顺。他们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奶奶,陪奶奶聊天,讲外面发生的新鲜事。看到妈妈日夜守护在奶奶的床边,孩子们就会悄悄做好可口的饭菜,有时还会帮助曾端祥一起为奶奶洗澡擦身。有一天深夜,奶奶突发高烧,孩子们都主动起来,和妈妈一起护送奶奶去医院。曾端祥,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言传身教,向自己的儿女传教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美德,还用自己最平常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岁月无声,曾端祥默默地用自己的孝心在大力提倡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今天,谱写了一首感人的孝之歌,她已成為全县妇女争相学习的楷模。

7.敬老孝亲 2 篇七

北关校三年四班

王思嫄

做新时代的敬老孝亲的好少年

北关小学 三年四班 王思嫄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代都市里的儿女们,都因为需要工作而把老人丢在家里不管。甚至有一些老人被儿女虐待、残害……这些不孝顺、反而是虐待老人的儿女们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不仅生了你,还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他们用无尽的爱,指引你,帮助你……到现在,他们老了,你连基本的关心都做不到吗?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关于敬老孝亲的感人故事:其中有这样几则《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还有《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因为王祥不孝而生气,导致患了病,父亲就叫来郎中,给继母治病,郎中说继母患的这种病要喝鲤鱼汤才能治好,王祥就去已经结冰的河上,脱掉上衣,躺在厚厚的冰块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掉一部分冰,再砸开剩下的冰,只见冰下有许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进冰水里抓了两条鲤鱼来,回家给继母煲鲤鱼汤喝。

这些故事真让我感动,为什么现代人就做不到呢?读了这些故事后我自己深受教育,感觉到自己从前做得不够好,所以决心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做一位敬老孝亲的好少年。

首先制定计划:

一、每天帮助妈妈收拾房间。

二、帮助妈妈洗碗。

三、自己的衣服自己能洗的要自己洗。

四、假期里叫妈妈教会我自己做饭。

下面就是寒假里我帮妈妈做家务的一组镜头:

每天看到妈妈为全家准备饭菜都是累的满头大汗,我就在想:现在我放假了我要帮助妈妈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于是我想到了叫妈妈教我刷碗,并亲自实践。

首先妈妈告诉我把碗按照大小分好,把盆接满水放入洗洁精,然后把筷子还有碗,盘子等用洗碗巾洗干净,放到另一个水盆里。筷子还比较好刷一点,但是那个碗挨上洗洁精的水后就是非常的调皮了,总是想从我的手里滑落。但是妈妈之前就提醒了我,所以我非常小心的抓住了。里里外外都刷的干干净净的。

接着第二道工序。我用清水把刚用洗洁精刷过的碗筷冲洗干净。

最后把洗完的碗筷放到指定的位置。就这样我在妈妈的指挥下很好的完成了这次刷碗。

8.孝亲敬老个人材料 篇八

—— 幸福的源泉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每个人成长的一生,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父母的爱心一片。向父母尽一份孝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许多人认为,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人之常情,而我却认为,孝敬公婆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结婚十几年来,我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同住一个屋檐,同吃一锅饭菜,资源共享,经济共担。婆婆和我的性格一样,活泼开朗,宽厚实在,共同爱好音乐舞蹈的我俩很合得来。每次,我只要一弹琴,公公就跟着唱乐谱,婆婆就和着节奏舞蹈。日常生活中,每天我俩总是抢着做饭,更多的时候是在厨房一起做饭,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有时公公也在,我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任何忌讳,就像亲闺女对自己的爹娘一样,无话不谈,从没有红过脸。亲戚朋友都夸我们家是一个和睦的家庭。

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相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我却认为婆媳之间没什么难以沟通的。日常生活中我对公婆尊敬有加,从结婚至今从未和公婆闹过别扭。今年九月婆婆因为胃病住进了医院,因爱人管理幼儿园,事务繁忙,没有空闲,我主动担当,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婆婆,一下班,先回家给婆婆做饭。婆婆胃痛不能吃硬 的,我特意为她做薄薄的手擀面和软软香香的小米汤,婆婆可高兴了。休息日我更是全天伺候,婆婆爱吃什么,能吃什么我就买什么,我怕病房中的婆婆感到生活单调,心情低落,照顾的间隙陪她一起看书,一起说笑,婆婆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她乐得合不拢嘴,见人就说:“儿媳是我的灵丹妙药啊!”

有人认为 “只要让父母吃饱、穿暖、居安、行便”就是尽孝了,其实,也不尽然。老年人更需要感情上的温暖。孝心不是一桌山珍海味的盛宴,也不是一身花团锦簇的衣冠。是一个平常的电话,报声平安;是一次心境的交流,无所不谈;是一次举步之劳,常回家看看。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在“孝”的天平上它们都相等。都让父母感到无比温暖。

公公婆婆喜欢听戏,我和爱人常常在夏天的晚饭后陪同他们到周边的戏迷团听唱。婆婆爱唱爱跳,我就常常抽空和她一起唱红歌,一起跳广场舞,还跟着她一起扭秧歌,看着婆婆那开心的笑脸,灵活的腰身,我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假期里婆婆和我一起逛街或者购物,许多人都认为我俩是亲娘俩呢。老人都爱唠叨,有时候会看不惯年轻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我总会提醒自己,要耐心听婆婆批讲,每次婆婆说起她年轻时的光荣历史和生活艰辛时,都非常投入,这时我更是静心倾听,从没表现过不耐烦。有时说到高兴时我会陪着她一起笑,伤心时一起掉眼泪。然后安慰她说,您年轻时受苦了,老了就该享福了。这时,婆婆开心的笑了,自豪地说:“我现在已经很幸福了”。

公公忌吃猪肉,我一直尊重他的生活习惯,从我结婚那年开始 到现在,只要公公在家吃饭,我从不买猪肉,从不吃猪肉。而是买他爱吃的羊肉和牛肉。公公牙不好,所以只要我做饭,总会把饭菜煮得烂一些,好让他吃得舒服,吃得开心。

我是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的,勤劳、朴实、善良是我的秉性,婆婆经常说我为人实在,老了就指望我们。听了这样的话,我很高兴。谢谢婆婆对我的莫大的信任。我暗暗发誓,到时候我一定让他们满意。

从点滴中学会关爱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老人,用言行感染着老人,用善良的身心,炽热的思想,无私的行动,做一个人,要上对得起老人,下对得起良心。为人媳,侍奉二老,为人女孝敬双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能够孝敬老人,有机会孝敬老人也是种福气。无论你穷也罢,富也罢,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真实而美丽地发现:孝敬老人其实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幸福和感动。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珍惜这幸福,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

以心换心,以爱博得爱。我对公婆的孝心得到了他们更深厚的回报。

我身体不好,婆婆经常为我买保健品。最让我感激的是,婆婆担心我长期失眠会影响健康,省吃俭用,特意花两万元为我买了一个中脉远红负电位治疗仪的床垫,说是能治疗失眠的。后来又给我买了活性水机和洗脚盆等,让我以此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孝敬公婆又算得了什么?他们这样关心我,我深深地感到他们的爱,比山高,比海深。我终生难忘。两年前,我们搬进了新房,公婆还住在老院。当时儿子还小,我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每天晚上休息不好,婆婆看在眼里,就主动劝我晚上由她照看孩子,早上为孩子做饭,我担心这样做,天长日久会影响婆婆的健康,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带孩子,没有连累公婆。婆婆有时会笑着说:你真是放着福不会享呀!

公公婆婆是个明事理的人,他们对我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持。记得是零零年,那个时候我教了一个年级的音乐课,但中途接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女儿还不到四岁,婆婆还没有退休,每天早上我要六点前赶到学校,小早读领着学生背副科,然后抽查提问,到早读时,还要守在班里看着学生读书,早读下课了,班里有一些事情还要等着我处理,所以我根本没有时间回家照顾孩子,有时忙得连早饭都忘记了吃。等到晚上一切就绪,回到家时,孩子早已经睡着了,更不用说教孩子学习了。看着孩子可怜的小脸,我心中一阵酸楚,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是,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只能时时心系学生,以校为家。婆婆是我们学校的退休老教师,年轻时工作也是兢兢业业。她理解我,支持我,只要下班她就主动为我照看孩子,还给我一起分享她管理班级时的一些经验,她是我工作的有力后盾。

后来,东西两校分开,当时实验中学缺少数学老师,由于我数学功底好,又喜欢数学,就这样,从此,我由一个音乐老师改教了数学课,为了教好数学,我努力钻研教材,翻阅大量资料,常常向老教师请教,不断吸取他们的经验,始终坚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为了提升自我,我特意利用寒暑假进行函授学习,积极参加 市、县、学校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付出终有回报,第一年教数学课,我所教的七(2)班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史校长还夸我真是不简单。就这样,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一干就是十几年。很多老师不理解,总是笑着对我说:“教音乐多轻松啊,又没有压力,为啥改教数学?”我只能一笑了之,这可能是我自找苦吃吧。

我自小性格坚强,追求完美,做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自从我担任班主任以来,足有十几年了,每带一个班,我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要建立一个纪律观念强,班风正,学风浓,学习成绩优异的优秀班集体。我深深的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但我坚信一定能做到。

负有教育教学重任的班主任,要把一个班级领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作为班主任,一年来我不曾旷过一天工,每天的早操、课间操我总是与同学们一起出操喊口号;每周值日大扫除,自己也作为班级一员参与劳动,只要学生在校,我一定守在学校,为学生排忧解难;在教室内,只要见到地上有纸屑我就主动弯腰捡起来丢到垃圾箱内,自己的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对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和有力影响。在学生面前,我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对待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的第一份情感,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师生关系。我知道,作为班主任,要爱字当先。我经常在三饭 时间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班主任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身心,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我一直把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我常常利用班会时间,读报堂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班级是一个潜能的海洋,我坚信,只要投入一粒石子,定能激起美丽的涟漪。

班级是一个温暖的熔炉,我坚信,只要加入一杯催化剂,定能加速学生成长的步伐。

班级是一个合作的群体,我坚信,只要进入适合的角色,定能合奏出成功的乐章。

通过不断地努力,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

有人说,班主任就是一个苦行僧。但是,一个苦行僧取到真经后的那种喜悦,有谁能够理解?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之前的酸甜苦辣,又算得了什么? 我感到充实,我感到幸福。每当我把工作中的喜悦分享给婆婆时,她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年轻时工作不顾家,遇个媳妇比我还傻。”我能听出来,婆婆的话不全是责备,还有认可。能够得到婆婆的理解和支持,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也深深地品尝到了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快乐、光荣、责任与骄傲。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现在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发扬孝亲敬老的真、善、美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为学生奉献自我,为国家培育栋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9.孝亲如爱子 篇九

现在,一些家庭的确出现宠幼不敬老的怪现象。

孝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稍纵即逝的春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远无法连接。所以,尽孝要趁早、要及时。然而,现今子女和晚辈的做法往往令老人不太满意。

是当今的老人对儿女要求高了吗?是老人难侍候了吗?不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一般能得到满足,他们更多的是缺乏精神上的慰藉。

精神上的慰藉从哪里得到?他们已离退休,不能从工作成效或成绩上得到;儿女们都有工作,也不能祈求从儿女整天陪伴中获得。老人们主要是希望从儿女的理解和尊重中得到慰藉,要求如此而已。满足这个要求,需要的仅仅是儿女们的一颗孝心。现在,有的老人说儿女不孝,做子女的还不太服气。似乎“孝”与“不孝”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以为,倘若做子女的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父母,那就算是孝敬老人了,老人也会满足的。那样,老人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当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山东省潍县被革职回家时,赠给送行的百姓们一句话:“请你们回家把老人当孩子看待。”清朝有一首劝孝的《八反歌》也是这样说:“富贵养亲易,亲常有不安。贫贱养儿难,儿不受饥寒。一条心,两条路,为儿终不如为父。劝君养亲如养儿,凡事莫推家不富。”这虽是老话,但现在做儿女的,听一听,想一想,确实不无教益。

“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中尽孝,在工作中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古人“孝”的一些做法可以弘扬,但不能片面仿效,因为那时“孝”的涵义比较局限。在当前文明社会里,特别是在建立新的公民道德规范的今天,“孝”有它的新意,集中体现在尊敬老人、关爱老人上。也就是说,人们都要尊老敬老助老养老,具体标准是要求做子女、做晚辈的,既要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也要在精神上给老人慰藉。在尊老敬老的行动上,子女要多让老人享受亲情的关怀和温暖,真正做到思想上尊敬老人,日常生活中孝敬老人,生病就医时护理老人,情感问题上呵护老人。同时要注意不能因为尽孝,而做违法的事。

对父母尽孝心,对社会献爱心,是伟大的爱。全社会人人都要尽孝,多给老人一点爱和情,多给老人一点温暖和体贴。感情的滋润,亲情的营养会使老人消除寂寞、孤独感而生活充实,精神愉快。这样,整个社会将会充满灿烂的阳光,老人将会在温馨的大家庭里欢度晚年,健康长寿。

10.孝亲敬老作文 篇十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又来临了,这个节日让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又一次深刻体会了母爱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伟大无私的爱,母亲的爱是我们无以回报的爱,母亲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爱!

天刚蒙蒙亮,妈妈就把我从梦中叫醒,催促我抓紧穿衣服和洗漱,她微笑着问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啊”?我想了想张口就回答了妈妈的问题,今天是“母亲节”。妈妈告诉我说,咱们今天回老家看姥姥,陪姥姥度过这个愉快的节日。

吃过早饭,我和妈妈每人提着一包给姥姥买的日常用品,爸爸则提前下去准备车辆,当我们路过花店的时候,妈妈又问我一句,今天应不应该给姥姥买束鲜花,献给姥姥。我急忙跑进花店,帮妈妈挑选献给姥姥的鲜花,妈妈提示我康乃馨和百合花搭配在一起,康乃馨代表着表的意义是健康、热情、真情、伟大、神圣、慈祥的母亲、亲情、思念等,是母亲节的首选鲜花,我和妈妈选好了几支康乃馨和百合花,让阿姨用鲜艳的彩纸包好了。我们就高高兴兴的上路了。一路上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鸟语花香,不时有小鸟在车前飞过,好像在冲我微笑。马路上的车辆还真不少,看来都是趁着节假日回家看望老人的,我想,他们有的在外地,有的在忙工作,有的在生产的第一线,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孝心,有一颗忘不了母亲的心。

11.孝亲敬老作文 篇十一

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中午放学回家,我会帮妈妈把菜洗干净、切好,装在盘子里。妈妈炒菜,我帮妈妈拌凉菜,开饭了,大家尝了我调的菜,都说我调的菜好吃,说的我心里美滋滋!吃完饭,我看见妈妈在洗碗,我摸了摸水,呀!好凉啊!我说:“妈妈我来帮你洗碗吧,水太凉了!”我拿着碗认真地洗,冰冷刺骨的水钻进我的皮肤,我的手都要冻僵了,但我还是坚持把碗洗完!每当我看见地板脏了,就跑去拿着扫帚扫地,然后再用拖把拖地,不一会儿家里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夸我是个好孩子。

前几天爷爷生病住院了,我好担心!吃过午饭,爸爸要去给爷爷送饭,我央求爸爸带我去照顾爷爷,爸爸同意了。我拿着我最爱看的一本故事书到医院,爷爷边吃饭,我边给爷爷讲故事,故事讲完了,爷爷说:“这故事真好听,再给爷爷讲一个故事吧。”我又给爷爷讲了一篇故事。要去学校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走了!于是,我每天一有空就去给爷爷讲故事,爷爷开心极了,病也很快好起来了!

12.孝亲好学的少年王冕 篇十二

本文开头首先介绍了王冕家境的贫寒,为之后写王冕替人家放牛、边放牛边读书的境况做了铺垫。“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但是仅靠母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是供不起王冕读书的,所以母亲不得不让王冕去替人家放牛。母亲说:“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从“年成不好”“只靠”“实在”“只好”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于让王冕辍学去替人家放牛是非常难过的,她不想耽误王冕读书,但这也是情非得已的事情。

从王冕安慰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补贴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其实说的是反话,他并不是不喜欢在学堂读书,而是想让母亲放宽心,不要为此自责,替人家放牛也很好,既能补贴家用,又能读书,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可见,王冕是一个多么勤劳懂事,多么善解人意的好孩子。王冕十岁就到邻居家去放牛,母亲对他十分怜惜和牵挂,临别时还一再叮嘱他要好好听话。

此外,王冕在秦家时,“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由此可见,王冕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时刻都把母亲放在心上。本文最后说到王冕成名后,“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这是一幅多么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派多么宁静祥和的景象,更可见其母子情深。

另外,王冕更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孩子。文中说道,秦家“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可见,王冕节衣缩食都是出于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忱。“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王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也是因为他的刻苦好学。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草地上坐着。”这时好学的王冕还不忘观察,他被雨后镶着白云的天空、被阳光照得通红的湖水、五彩斑斓的群山、葱茏青翠的树木、晶莹美丽的荷花深深陶醉了,“不禁看得入了迷”。王冕想把眼前的美景画下来,“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学着画荷花”。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凭着天赋才华和后天刻苦,他成了诸暨一带“画荷花的高手”,人们“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如果王冕没有要把“人在画图中”的美景画下来的想法,他也不会想学画画,没有后天的勤学苦练,他也就不会成为闻名于世的大画家。可见,好学勤学的品质是王冕成功的基础。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知道王冕是闻名遐迩的大画家,是画荷花的高手,更是一个恭敬孝顺的人。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王冕勤劳刻苦的性情,更培养了他恭敬孝顺的好品格。少年王冕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脑瓜转一转

13.孝亲敬老作文 篇十三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在一个站台时一位老爷爷走上车了,但这是车上已经没有位置了。这时,妈妈叫我可以把位置让给老爷爷,让我跟妈妈坐。我有点犹豫,但想了想,还是把座位让给老爷爷吧。于是我走到老爷爷跟前说:“老爷爷,那有个位置,您去坐吧”。老爷爷笑着说:“谢谢你啦,小妹妹”。听到这句话,我的脸有些发红,如果不是妈妈叫我把位置让给老爷爷,可能我就不会把位置让给老爷爷坐了。不过我觉得帮助别人的滋味还真好呢,心里美滋滋的。

敬老孝亲的品德源于古代,我国古代也有尊老爱幼的事迹,如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饭都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来了一小袋米。看着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自己的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孝顺的孩子。黄香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爱和思恋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14.孝亲敬老 篇十四

四年级一班 杨帆

尊老爱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古代有一个叫黄香的人,9岁就以自己的才华和敬老而闻名。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小黄乡读书到深夜,母亲叫他早点休息,他却钻进了父母的被褥。父亲问他在做什么,黄香从被褥里爬出来,说:“冬夜十分寒冷,我为双秦温一温床,好让二老歇息呀。”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出了小黄香是多么孝敬自己的父母啊。

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没到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的年龄,但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义不容辞的,为老人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梳一次头,买一次菜,做一顿饭„„也许这对我们来说只是小事情,不过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一定会眉开眼笑的,内心感到欣慰的。

在乘车时,不是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标语:请为老,弱,病,残,孕的乘客让个座。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敬老爱老的风尚正慢慢的离我们远去,原因在于人们敬老爱老的意识薄弱了,所以我们要提高敬老认识,统一爱老思想。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宝库。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自豪地告诉大家,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美德,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只有在这种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

上一篇: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下一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