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共13篇)
1.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 篇一
大班年龄段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时机该如何把握
《指南》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与中班幼儿相比,大班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已经很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性,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意识和任务。那究竟该如何把握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时机呢?于是,我们本学期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尝试,得到了一点小小的心得体会。
一、游戏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机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
活动主题以及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如:在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时,孩子们讨论出要在我们的游戏中增添一辆公交车,这样会使大家出行更方便一些;春天到了,可以开放辰山植物园让大家参观。在孩子们认识一些简单汉字的基础上,菜场里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既认了字还对物品进行了简单分类。总之,每个角落提供的材料要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水平,使角落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天地。实录:新开的理发店
一天早晨,在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给娃娃理发做发型,几个小朋友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洗发,一会儿吹风„„。于是我们便竖起大拇指鼓励孩子说:“哎哟,真了不起,你们娃娃家还理发啊!”“不是的啦,谁说是娃娃家,我们是理发店。”“那理发店怎么到处都是碗、锅子、调羹什么的啊?”辰辰皱皱眉头说:“没有办法,来理发的人太多了,我们不能回家吃饭,得自己做饭啊!不过,你说得对,我们应该把理发店布置得更漂亮一些哦。”于是在几位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的号召下,孩子们一起动手,对原来的娃娃家进行了“改造”,将锅碗调盆都送去了新的娃娃家,取而代之的是材料架里弄来的许多的洗发香波和老师为他们及时提供的一些玩具理发用品。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家漂漂亮亮的临时理发店就诞生了。
活动延伸:在此基础上经过孩子们的不断操作与讨论,也逐渐形成了后来开展的角色主题内容“方塔影楼”。
二、游戏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机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爱美是儿童的天性,通过这天性,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性情。”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喜好和感觉,使他们创设角色游戏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前,会先组织孩子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充分利用空间的角落,挖掘空间的潜力。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温馨可爱的“娃娃家”,五彩缤纷的“方塔影楼”,丰富热闹的“菜场”,琳琅满目的“菜场”、“甜品店”,在教室外的阳台上,还摆放了符合时尚潮流的“足浴店”和反应季节特色的“辰山植物园”,这些形成了一个个造型美观、色彩和谐、童趣味浓且便于孩子开展活动的“小社会”。在这些角色主题中,我们还根据孩子的审美喜好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变化和完善,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去,让游戏开展地更精彩。案例:娃娃点心店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游戏的主题应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由幼儿自己提出,我们通过投放材料——观察反思——及时调整,慢慢形成了符合幼儿需求的,深受幼儿喜爱的“娃娃点心店”,以下是“娃娃点心店”这个案例分析活动的形成过程。实录一:
教室里添置了三个新的玩具橱,孩子们看到了都兴奋地讨论着:“这个是什么呀?怎么像红宝石蛋糕房呀?”“是呀!好像点心店呀!”于是“娃娃蛋糕房”新鲜出炉了,我们投放了一些看上去非常逼真和美味的蛋糕,蛋糕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会儿蛋糕就卖完了。分析:
几天的游戏下来,我们就发现游戏一开始,蛋糕店的生意非常好,蛋糕卖完之后,厨师和服务员无所事事,我们发现了材料的单一性,缺乏情趣性,因为蛋糕不用厨师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刚开始由于蛋糕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第一次调整: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增加店中的食品种类,这样“娃娃点心店”新鲜出炉了,取代了“娃娃蛋糕房”,我们在点心店中投放了皱纸、橡皮泥、调羹等等,这样厨师就可以在厨房中研究新点心了。实录二:
厨师和服务员在点心店中展开讨论:“我想做面条,昨天妈妈带我去吃味千拉面了,可好吃了”“你知道面条怎么做吗?”“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看到这个情况我及时介入,对孩子们说:“看看厨房里面有什么?可以做面条吗?”厨师和服务员看看皱纸、橡皮泥等等,厨师说到:“我知道了,面条是一根根的,把皱纸剪开来就变成一根根的了。”服务员们也纷纷说到:“对对,我去找剪刀,我去拿皱纸,我去拿碗吧,我们把面条剪好后放在碗里„„”面条做好之后,娃娃家爸爸到点心店买蛋糕,服务员说到:“我们刚做了面条,你买面条吧!”娃娃家爸爸看了看面条说:“不要,面条一点也不好吃。我想吃小笼包”厨师对他说:“我们没有小笼包。”娃娃家爸爸失望的走了,针对这个问题,在交流分享时,点心店厨师将这个困惑提出来,请其他幼儿帮他想办法。班宇涛小朋友说:“这个面条什么都没有,不好吃。”我接过孩子的话题:“你们吃过面条吗?面条里面有些什么?”“面条里面有肉、鸡蛋、青菜、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我接着说到:“那点心店里除了面条,还有什么呀?”“点心店有馄饨、饺子、小笼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第二天,点心店的生意火热得不得了,许多客人坐下之后,纷纷在点心店中大声喊叫服务员。分析:
材料太多幼儿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应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教师有时不知道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不能及时增加材料,为了及时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协商,在交流分享时帮助幼儿交流经验。第二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是从点心店的统一服装和环境上着手,针对顾客找不到服务员的情况,我们提供了统一红色小格子的头巾、围裙、桌布,让点心店有温馨、愉快的氛围。点心店有了统一的服装后,生意又好了许多,有许多客人已经在门口等位子了,在点心店里增添了可爱的围裙、头巾,用橡皮纸做的小笼包、饺子、馄饨,放置点心的蒸笼。形象逼真的点心,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点心店里的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新增加了厨师的手套、夹子等方便厨师在厨房制作点心。实录三:
有一天的点心店开张了,生意很红火,许多顾客在门口等着:“哎呀,怎么没有位子了!”“是呀是呀,我还想来吃小笼包呢。”“是呀,我们娃娃家今天不烧饭到点心店来吃中饭,这么多人,怎么吃呀。”点心店的服务员看到之后说到:“我们也没有办法,人太多了。”看到这个情况,我及时介入游戏:“怎么这么多人呀,要等多久呢?”服务员说:“没有位子了,我也不知道要多久。”我接着孩子的话说到:“我看到其他点心店客人多的时候会在门口放许多椅子,用来干什么呀。”服务员想了想说:“哦,我知道了,我放几个椅子,你们在门口坐一会儿吧。”针对这个问题,在交流分享时,樊奕小朋友说到:“我早就坐在点心店了,我要吃馄饨,服务员一直没有给我。”杨心怡小朋友说到:“是呀是呀,等了好久,我说要吃面条,服务员还一直过来问我吃什么?”我针对这个问题说到:“那怎么办呢,顾客那么多,服务员不知道客人吃什么,问了之后又忘了。”孩子们纷纷想出了好办法,黄泽宇说到:“我爸爸带我到饭店吃饭时,手上有单子的,服务员看看单子就知道我们吃什么了。”我接着讲到:“哦,原来,我们的点心店没有单子,有了单子服务员不用问也知道你们吃什么了。” 分析:
孩子到了大班,角色意识非常明显,他们不再像中班孩子那样,主题的产生完全要依赖于逼真的材料诱导,能够在游戏中反映一些成人的劳动和生活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在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的半成品及材料的同时,部分较逼真的材料提供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三次调整:
我们与孩子共同商讨决定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单子,当顾客拿着有图片和文字的单子时,服务员就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给予顾客想要的点心,再也不发生客人长久等待的情况,并且多提供了一些筷子、叉子等等,以供顾客吃点心时自由取用。反思:
不断递进或拓展的游戏材料,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这个小小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主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随手摆放一些材料让孩子去操作,而是投放前有思考,游戏中有观察,游戏后有讨论,反思后有调整,如此循序渐进、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一个孩子喜爱的,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活动。
总之,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游戏情节的推进则需要教师随着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不断地调整,提升孩子们的游戏经验,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丰富语言和情感的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听取孩子们的心声。
2.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 篇二
一、材料投放的种类和数量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 教师在选择、投放区角材料时, 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儿的认知水平。
案例1:在小四班的“医院”中, 三个小朋友刚穿上白大褂, 就迫不及待地争抢着桌上的那套听诊器、压舌板、体温表、注射器、药瓶、X光片……他们一会摸摸这个, 一会儿摆弄那个, 围着一堆材料忙得团团转。当有人抱着娃娃来看病时, 三个人一起围过来, 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娃娃打针。
案例2:大一班“特色餐厅”橱柜中物品摆得满满的, 大部分都是包子、饺子、饮料、牛奶, 一位顾客兴冲冲地来到餐厅, 在柜台前看了很久, 问服务员:“我要打包一份萍乡炒粉, 带给我们汽车城的设计师吃, 有吗?”服务员说:“没有, 饺子行吗?”顾客:“那我回去问问他行不行。”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 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 随意性较强, 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他们还处在平行游戏阶段, 游戏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和对同伴的模仿, 不会合作, 角色分工也不明确, 在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案例1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 是能直接引起他们对生活经验回忆的成品材料, 但材料的种类多, 相同种类的材料又数量不足, 以致发生争抢和混乱。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和直接经验的丰富, 他们的游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案例2中同类的材料数量多, 但种类少, 制约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因此, 在不同年龄段的游戏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水平投放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游戏材料。对于小班幼儿角色区, 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 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以满足幼儿之间相互模仿游戏的需要。而中、大班角色区投放的材料种类要多些, 同类材料的数量则应根据游戏的需要来确定。
二、材料的多变性和可替代性
角色游戏的开展与深入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 一般包括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两大类。高结构游戏材料指的是外观美丽、结构固定, 使用起来比较单一的材料, 也就是幼儿园里买来的一些成品玩具, 如小床、厨具等;而低结构游戏材料指的是那些没有定型、没有固定的用法、没有具体特征的半成品材料, 幼儿可以用它们来以物代物, 或是制作成成品, 一物多玩的材料。
案例3:在中一班的“娃娃家”中, “妈妈”在做饭, 她准备好了刀具, 拿起一个西红柿切了切, 切不动!拿出一个鸡蛋敲了敲, 敲不开!只好将西红柿和鸡蛋整个地放进炒锅里, 过一会儿, 她准备把炒好的菜盛进餐盘中, 圆滚滚的西红柿和鸡蛋又掉了出来。
案例4:在大二班的“美发屋”里, 一位顾客洗、剪好头发后说:“一会儿我要去表演节目, 想烫个卷发。”美发师想了想, 在材料箱里找出了一些废旧的笔管当卷发筒, 动手给顾客烫发, 并用小木夹固定……
从案例3中看出, 幼儿面对直观、功能单一的游戏材料, 只能被动地操作、摆弄, 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剥夺了。案例4中, 教师通过投放可变化的具有替代性的游戏材料, 幼儿通过以物代物的方式使用材料, 并将更多的生活经验引入游戏活动中, 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探索中得知, 在各种角色游戏中, 教师有必要投放一些较为逼真的高结构 (成品) 材料以促使幼儿尽快进入角色。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 教师更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供可以反复使用或能创造性使用的低结构 (半成品) 材料及以物代物的材料, 如橡皮泥、各种质地的纸类和布类、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花片胶粒、木制品、美工材料等等, 来拓展游戏情节。因此, 每个班级都应该配有一个“百宝箱”, 平时收集一些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放在里面, 让幼儿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使用。
三、材料投放的递增和层次
在游戏中, 不同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幼儿, 其所处的游戏阶段是不一样的。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教师应根据幼儿游戏的阶段性特征逐步投放材料, 让幼儿在掌握旧材料的游戏规则后与新材料互动, 在逐步掌握新材料规则的同时丰富游戏内容, 下面以“娃娃家”为例来加以说明。
小班上学期, 幼儿处于独自游戏阶段, 没有家的概念和明确的角色意识, 只是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 很少与同伴交往。这个阶段可投放以下材料:娃娃、桌椅、床、炉灶、锅、刀具各一套, 碗勺各两个和少量的半成品。小班下学期, 幼儿的游戏情节开始丰富, 有与同伴互动的愿望, 但此时幼儿的游戏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该阶段可增加围裙、桌布、篮子、奶瓶等。
中班上学期, 幼儿游戏中的交往明显增加, 但缺乏交往策略, 因此纠纷较多。此时提供的成品材料, 如娃娃、桌椅、床、炉灶、锅等物品, 其大小、数量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做适当调整, 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 并可增加电话、冰箱等物品, 同时增加适量的半成品材料。中班下学期, 幼儿的游戏水平呈两极分化, 部分幼儿开始合作游戏, 交往增多;部分幼儿仍满足于对材料的操作, 交往范围较小。此时提供的成品材料可增加微波炉、围合家用的栅栏等, 半成品材料可以增加橡皮泥等。
大班上学期, 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不断增加, 自主性明显增强, 游戏中的纠纷大多集中在角色的分配和各自职责的分歧上。此时提供的成品材料中可增加洗衣机、电视机、剪刀、胶水、划分家庭房间用的隔板等, 半成品材料中可增加泡沫纸、即时贴、白纸、皱纹纸等。大班下学期, 幼儿不再满足于每天固定不变的游戏, 即使游戏的场所、同伴、主题可能长时间不变, 他们的游戏情节却是每天都在变化, 游戏富于创造性和个性。此时提供的成品材料可增加衣柜、衣架等, 半成品可增加大小不一的纸盒、质地不同的布类等。
另外, 投放的材料还要在品种和难度上呈现层次性。如“医院”里药瓶的投放, 小班直接给药瓶就可以;中班的药瓶里可以分别装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材料, 代表不同的药片;大班的药瓶里则可以分别装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材料, 分别代表不同治疗效果的药。
四、材料投放的适时和新旧比例
角色区材料还可根据教学主题适时投放, 如中班开展“我长大了”的这个主题活动时, 可以在“娃娃家”投放幼儿从小到大的相片、衣裤、鞋子;大班“收获秋天”主题活动时, 可在“影楼”投放秋天美景照片等等。
当然, 新材料的投放, 不是越多越好, 越丰富越好。实践证明, 新旧材料的投放比例, 直接影响材料的使用效益。我们通过在同年龄班的角色游戏中投入不同比例新旧材料, 得出如下结果:新旧玩具比例在1:10时, 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 从而阻碍了游戏情节的发展;新旧材料的数量相等时, 幼儿互相商量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 但创造性行为不多;新材料比旧材料比例在2:1时, 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上, 会忽视旧材料的使用;只有当新旧材料的比例在1:2或1:3时, 材料的使用效益发挥到最大限度, 幼儿容易创造性的使用新旧材料, 游戏水平明显提高。
以上是本人对幼儿园角色游戏区材料投放的初浅认识和简单看法, 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 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和研究, 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最终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协发展的目的。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 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游戏材料发生作用。材料的科学投放, 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游戏水平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本文从“材料投放的种类和数量”、“材料的多变性和可替代性”、“材料投放的适时和新旧比例”以及“材料投放的递增和层次”等方面阐述了对角色游戏区材料的投放一些看法, 旨在更好地指导教师为幼儿角色游戏科学地投放材料, 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和协发展。
3.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角色游戏 材料 投放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刚开始从一个小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会焦虑、会不安、会沉默、会自我……让小班的孩子开口交流、动手操作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如何让小班的角色游戏“活”起来,让小班孩子爱玩游戏、会玩游戏,让他们在语言、数学、艺术、健康、科学五大领域得到发展?这就成为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探索研究和指导的重点。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小班角色游戏,发现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小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成败,以下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心得经验:
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高结构的游戏材料外观逼真,操作方便,但是创造性不强;低结构材料更能够体现幼儿的自主操作性,有幼儿参与制作的痕迹,但是对于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且外观没有那么美观和完整。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孩子们游戏的兴趣。
小班幼儿动作大于语言,刚接触角色游戏,动作技能和语言表达都不成熟,游戏中幼儿都是处于自我重复操作的状态,没有交流,没有声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为幼儿多提供一些色彩鲜艳、外形可爱、逼真的仿真游戏材料。例如:娃娃家各式的桌椅、梳妆台、厨房用品、床、毛绒玩具、洋娃娃等,让幼儿感觉都家的温暖,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考虑到小班幼儿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的材料,便于幼儿熟练操作。
二、提供能创设情境的材料
在实践中发现,具有情境的操作材料更能吸引孩子的参与。例如:小班角色游戏《爱心医院》,玩具小熊宝宝生病了,幼儿扮作熊妈妈带着小熊看医生,活动中幼儿一直作为妈妈的角色时刻照顾小熊宝宝,不时把小熊毛绒玩具抱在手里安抚,幼儿有了自己的角色,整个活动都很感兴趣,也完成得很自然。因为他现在不是小朋友,他是小熊的妈妈,他要照顾小熊,要带她去医院看病,这次游戏下来,该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语言交往能力进步很多,最关键的是孩子爱上了医院游戏,会玩医院游戏,游戏不再是老师安排孩子怎样发展,而是幼儿会根据主观意识促进游戏进程的发展。
三、根据主题的内容及时跟进材料
主题教学活动与角色游戏相结合既能让游戏活动为主题教学服务,使之为其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生成新的学习内容,又能较好地成为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在教学活动后,再通过游戏活动中的实践操作,从而不断探索、发现、激发创造欲望,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持续性。
如:在小班《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中,我们在主题开展之前让孩子先收集和爸爸妈妈家人的全家福照片,了解各自的家庭成员,开展制作爸爸的领带、绘画全家福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很好地与《娃娃家》游戏相结合,教师及时增加绘画笔、纸、油画棒、胶带等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绘画全家福装饰、点缀娃娃家环境;游戏中爸爸可以佩戴上幼儿自己制作的领带上班;既让《娃娃家》的游戏更加丰满,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爱,又锻炼孩子的手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四、投放有层次的材料
小班孩子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每一个角色游戏区域,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切忌“一刀切”,而应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如:在《小吃店》中制作饼干的活动,这是一个锻炼手部小肌肉和幼儿创造力的游戏,我们不仅给孩子提供橡皮泥,还要提供简单的饼干模子,便于幼儿自己制作花形或者圆形、三角形的饼干,幼儿只会用模子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的特殊发展的需要。
五、随时根据幼儿活动的进程调整材料
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游戏的目标转变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
案例实录1:
小班上学期末我们班级的《娃娃家》游戏又开始了,孩子们都各自找到角色还是玩起来,诗琪带着娃娃来到澡盆前给宝宝洗澡,一会儿洋洋看见了,也带着宝宝来这个澡盆洗澡,不一会儿彤彤也带着宝宝来了,三个人围在一个澡盆洗澡,一会儿三个人挣一个龙头,一会儿三个人挣一瓶洗头膏。三个孩子整场游戏都在争抢中度过,我过去询问,为什么你们今天都要给你的宝宝洗澡?孩子们回答:现在是夏天了,宝宝当然要天天洗澡。顿时我茅塞顿开,夏天到了,要天天洗澡,那一个澡盆肯定不够的,于是我在娃娃家旁边又增设了三个澡盆和三套洗浴用品,这样孩子再也不会拥挤,而且洗澡成了孩子们每次游戏必玩的项目,对于孩子的手眼协调、手臂肌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实录2:
今天又到了玩游戏的时间,游戏一开始几个小朋友就带着自己的娃娃去洗澡,他们很快就洗完了,然后就开始拿着娃娃在澡盆里翻来翻去,有的孩子甚至将宝宝扔在澡盆就去其他地方玩了,这对于孩子语言和交往都是大大不利的。我想到了减少材料的投放,第一个澡盆里没有洗发水;第二个澡盆里没有沐浴球;第三个澡盆里没有吹风机,果然材料不够,孩子们游戏就没法继续,这个时候我开始引导幼儿相互借用材料,这样孩子之间不再是独自游戏,没有兴趣,他们开始交流、交往,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又让原本快要“枯竭”的游戏重新“活”了起来。
角色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巧妙投放最适合幼儿的材料,创造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更自由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浅谈中班科学益智区材料的投放 篇四
提供难易适宜的材料
科学益智区材料投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与已有生活经验、活动兴趣与能力,这是因为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探索欲望。材料投放不适宜,幼儿就会有“被游戏”的感觉,就会把活动区当做打发时间的地方,有时甚至成了发泄不良情绪和破坏玩具的地方。如果所提供材料的难易程度过低,幼儿摆弄几下就没了兴趣,根本谈不上探索;材料的难易程度过高,幼儿不会玩,就容易放弃或用与探索活动无关的手法敲打、破坏材料,发泄自己的着急情绪。只有投放难易程度适宜的材料,幼儿才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在做做玩玩中学到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懂得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逐步养成探索品质。
提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材料的提供最好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幼儿在玩的同时,不但开发了智力,还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如我园幼儿大部分是幼儿园周边的孩子,为使幼儿尽快熟悉周边的路名和标志性建筑,我们就以幼儿园为中心,以路名和标志性建筑为点,设计了走迷宫的益智游戏。孩子们在玩的同时,记住了幼儿园的位置、周边的路名和标志性建筑,熟悉了周围环境以及从幼儿园到自己家的线路。这样,幼儿万一不慎走失,也能很快根据路名和标志性建筑,找到自己的家和幼儿园。再如“配对”游戏,我们将我市的名胜古迹和名牌产品的图片缩小到米粒大小,贴到纸板上,然后再提供大图片,让幼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观察后,进行大小图片配对。幼儿在仔细观察、配对操作的过程中,记住了我市的名胜古迹和名牌产品,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提供了便利。
提供便于幼儿获得操作经验的材料
幼儿是在操作中感知、体验和发展的。科学益智区材料的投放应注重操作性是否强,是否便于幼儿开展自主性的探索活动,还要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投放的“看谁滑得快”操作材料,不但为幼儿提供了同一性质不同形状的材料,而且设计了操作记录表,要求幼儿必须多次操作各种材料,经过观察、比较后才能得出结论,并在表格对应材料的地方作出记录。再如“有趣的磁铁”操作材料,我们在薯片桶上面架一块有机玻璃,在有机玻璃上贴上大马路的实线、虚线、斑马线,幼儿自主探索,把装有磁铁或铁制品的小汽车放到玻璃上,拿一块磁铁在玻璃下面带动玻璃上面的小汽车一起移动,玩起了在马路上开汽车的游戏。随着游戏的深入,有的男孩子还开动脑筋,玩起了汽车转圈和汽车飘移的游戏。新奇的操作探索,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满足感。从上述两种操作材料可以看出,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的操作性强,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操作材料后所获得的有益经验。
提供具有神秘感和趣味性的材料
5.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 篇五
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河南省安阳市二道街幼儿园 崔玉荣
语言区是活动区中必有的基本区域之一。在幼儿园活动室的一角,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书架上陈列着若干图文并茂的幼儿读物、识字卡片、指偶或手偶等等。这样的布置通常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而教师很快会发现,幼儿到语言区去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无奈地看到这个漂亮的角落变得冷冷清清而没有幼儿光顾了。语言区到底应该怎样来设置,投放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让幼儿对语言活动感兴趣?如何让语言区的活动能够“活”起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对语言区当中的手偶、指偶特别感兴趣,每每有幼儿选择进入语言区总有小朋友在摆弄这些材料,但是面对这些手偶、指偶、头饰,幼儿都只是戴在手上或头上玩一玩、摆弄摆弄,最多也只是和旁边的孩子简单的说上几句很常态的语言“我是小熊,你好”“我是小狗,汪汪”等等之类的短语,摆弄几下之后便不再理会它们,也别提再有更加深入探索活动了。幼儿要想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此以往是不行的。
事实上,可以根据幼儿喜欢手偶、指偶等道具的兴趣点来做文章。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杰根所言,儿童语言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同样,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信息交互作用而逐步获得的,他们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性地学习语言,表演活动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道具开展故事表演活动。因为它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活动,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看到具体的故事场景,听到其他角色的说话,还可以自己操作道具,叙述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理,在这样与外界相应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要想办法让这些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使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故事表演”这种语言活动。
一、创设相关环境,激发幼儿表演欲望
故事表演是幼儿进行语言锻炼的有效活动方式。设置一个宽松和谐的表演环境,支持鼓励并吸引幼儿与同伴、教师或其他人交流互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1.创设小舞台。
中班的孩子虽然讲述故事的能力不是太强,但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表现欲,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区域活动时,一些孩子戴着手偶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仔细听,原来是自言自语的讲着自编的故事。于是我利用的是教室正前方墙裙以下的一片空地,设置了一个小舞台,舞台不大但特别精致。沿着墙裙的位置我用装饰材料做了一个舞台造型,红纱做成的幕布,(www.fwsir.Com)靠近墙的地面上用红色油漆画了一个半圆形的舞台造型,别提有多漂亮了。平平是班上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我鼓励他到小舞台上表演,他戴着手偶站在舞台上,大大方方的表演了一个自编故事,虽然故事很短,只有几句话,但看到他那自豪的神情,我不禁鼓起了掌。其他孩子也投去了赞赏和羡慕的目光。于是在我的鼓励下,小舞台上的讲故事演员渐渐多了起来。他们还特别喜欢合作表演,根据自己的手偶确定自己表演的动物角色,体验着故事表演的乐趣。
2.增设观众席。
愿意上小舞台的多了,还出现了两拨儿幼儿抢舞台的情况,于是马上增设了观众席,就是将小椅子摆成整齐的一排。没有轮到表演的幼儿就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幼儿既是体验者又是学习者。
3.“幼儿排练厅”是自发生成的。
通过观察幼儿故事表演,发现他们对上舞台表演非常感兴趣,但表演的内容都是临时想的。在舞台上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状况,有些幼儿经常会使表演无法进行下去,多数原因是因为忘记故事环节、创编能力弱、胆子小不敢说等等。于是我告诉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在仔细规划,我们将“排练厅”设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依墙而建,墙上贴上些装饰的贴画,如小栅栏、跳舞的小人,加上文字提示,“排练厅”就建成了。这样孩子们懂得了,每次表演之前要先商量故事表演内容、角色分配以及练习表演等。
二、根据幼儿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投放并制作相关表演材料
1.将主题活动中故事表演的`材料投放到语言区。
在开展语言集体活动时经常有故事表演的拓展活动,但由于课堂上时间短,孩子们对故事拓展表演总是意犹未尽。于是我将这些故事表演材料如头饰、服装、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区角活动时继续表演使用,大大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了表演能力。
2.根据幼儿兴趣,师幼共同制作表演材料,提高表演积极性。
现在的孩子视野开阔,知识面丰富,接触的新鲜事物也较快。我们教师要紧随孩子的兴趣点,充分抓住教育时机。如,有段时间孩子们特喜欢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于是,我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及他们的外形特征、服装、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动员大家收集材料,共同制作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钉靶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故事表演的时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适时投放电子设备,激发表演兴趣,促进能力提高。
适时投放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录音机是语言区中必备的设备,它可以供幼儿欣赏故事时使用,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讲述的故事录下来进行具体指导。摄像机在幼儿故事表演当中的使用,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在幼儿进行故事表演的初期,看到孩子们的表演觉得很好玩、很可爱,便用用手机随时拍一些孩子们表演的片段,然后放给孩子们看。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对故事表演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大多数幼儿加入到了表演的行列中,纷纷要求我给他们摄像,于是我们购置了小型摄像机。每次表演结束后我都会将幼儿表演的录像通过电视机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看着自己的表演非常的自豪,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自己表演的不足,促进了幼儿故事表演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1.支持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适当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推进器, 《新纲要》中说,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儿童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当孩子在语言区表现好时,教师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如走近孩子的身边,轻声的说,真不错;刚才你讲的故事很精彩,是自己编的吗;此外,同伴的掌声也是很好的奖励品,在同伴面前适时给予表扬、肯定,更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细心观看幼儿表演,教师适当介入。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凯凯和伙伴们各自拿着动物手偶在进行即兴创编故事表演活动,故事内容是“小猴子找妈妈”,大概情节与“小蝌蚪找妈妈”如出一辙,我正对他们的仿编思路所折服时,小猴找遍了所有的小动物,可是还没有找到妈妈,这时我看到扮演小猴的凯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我灵机一动,抓耳挠腮的假扮成猴子的样子说:“我是猴妈妈,我的孩子去哪了?”只见凯凯高兴地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终于找到妈妈了!”其他小伙伴也纷纷抱着我,为这只“小猴”感到高兴。教师的自然介入不仅使幼儿的故事更加完整,更重要的要让他们体会到在故事表演中机制灵活是多么的重要。
3.活动后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对幼儿进行评价,就要依赖于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长期的观察,可以反映幼儿行为的一贯性,避免事件的偶发性,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所以,教师必须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通过观察,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且将其放大,告诉大家,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幼儿对材料操作的能力,使该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时间更有效,幼儿使用的频率更高。
四、家园合作,收集各种与故事表演相关的材料
1.将“亲子故事表演”活动所用材料再利用。
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亲子故事表演”活动,家长们积极参与,他们根据自己表演的故事内容亲手制作了许多服装、道具等。如《三只小猪》里的三座房子,《狼来了》里面的各种头饰和农民用的锄头,《拔萝卜》里的大萝卜・・・・・・孩子们看过了这些故事表演,对这些材料即熟悉又亲切,所以更加激起了他们对故事表演的热情,纷纷要来扮演其中的角色。
2.动员家长,收集更多能够用来表演的材料。
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故事表演活动,他们对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更加的了解,也更加的支持,因此家长们在之后的日子里也开始留心收集能够用来表演的材料,如圣诞节的小柏树、圣诞帽;孩子穿小了的漂亮纱裙、纱巾,小公主的皇冠、魔术师的魔法棒……家长们以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孩子,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活动中来。
6.中班角色游戏案例 篇六
案例发生的区域:小吃店案例发生的年龄班:中1班
【案例】:谁来当“服务员”
游戏开始了,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烧烤店和超市的营业员、医院的医生、护士等都选择好,但是我发现在“百味小吃”店里还缺一个服务员。于是我问道“今天谁愿意当小吃店的服务员呀?”可是,我发现我询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小朋友愿意举手,我就问:“夏婷,你今天愿意来当服务员吗?”夏婷很快的回答:“陆老师,我不想当服务员!”我又问:“为什么不喜欢当服务员呀?”我刚说完是,就听见下面孩子争着回答:“老师,当服务员一点也没劲的,没有客人的时候就一直站在那里,没有事情做,也不能到其他地方去!”听见了孩子的回答,于是我接着说:“那服务员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像个办法。”接下来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通过大家的讨论,最终决定服务员出了招呼客人之外,还要在空闲的时候做各种小点心,接下来我们又讨论了今天要制作的小点心。这时候,就看见很多小朋友在举手了,还说着:“老师,我来、我来。”
【分析】: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服务员这项工作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在发现有客人的时候就站在那,喊着快来买,空闲的时候就站在那也不喊了,只是站在那看着玩游戏的小朋友。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能力已经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在今天我对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孩子能积极、踊跃的举手,就说明孩子在遇到游戏中的问题时已经能够开始想办法解决了。针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与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指导策略】:
7.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 篇七
在投放幼儿园课间材料的同时我们考虑到了诸多因素, 其中包括:
一、注重领域相互融合, 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我在研究幼儿园课间游戏材料的投放中, 较注重四个领域的内容, 即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这四个领域又分别包括许多相关的具体内容, 分别是:
1. 语言领域:
包括普通话和儿童文学作品两大类, 即幼儿听、说、早期阅读和写前训练的基本内容。
2. 科学领域:
包括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如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植物的形态、生长规律和生长的基本条件;天气、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其次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如声、光、电、磁等。
3. 艺术领域:
包括音乐、美术、文学三部分的内容。
4. 社会领域:
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规范、民族文化。这四个领域构成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大部分, 充分体现了整体教育的思想。
二、结合当前教育主题, 适当延伸教育内容
我们还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 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如中班科学领域有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是“我身边的植物朋友”, 为了使孩子们增加对植物的感性认识, 我们在课间游戏中便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这一游戏内容, 通过让幼儿自由结伴再次观察寻找身边的植物朋友, 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以及植物朋友的相关特点。这样对我们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充实课间材料数量, 抓住个别教育契机
在课间游戏中, 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不一定要种类多, 但一定要数量足, 要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即使是只提供一种玩具, 也可能隐藏着许多的教育契机。例如教师在课间提供一些废旧报纸, 引导幼儿尝试着玩旧报纸的多种方法, 幼儿扔滚报纸球、用报纸做障碍物绕跑、间隔着报纸棒跳跃、在报纸上爬等等, 这样一物多玩也玩得更加尽兴, 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也比较容易收拾。
1. 新——更新游戏材料, 师幼自制玩具。
《指南》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所以教师应关注、支持、引发孩子的课间活动, 满足孩子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在我们班级我发现男孩子对于建筑队这样的建构活动很乐意参加, 在户外课间游戏又不可能将大块的积木反复搬动, 于是, 我们自制了一些建构类的游戏材料。我们到五金店买来pvc材料的水管, 另外再配上一些三通、四通、接头等辅助材料, 我们将水管分段切成所需的长短, 将这些材料放入盒子内。这样, 既满足了孩子们对于此类游戏的兴趣, 在操作的过程中又方便搬运。
2. 活——年级组间统筹, 巧妙资源利用。
由于每个班级所安排的玩具是相对固定的, 很多插塑和积木的品种和规格都是不一样的。经过年级组的统筹安排, 我们将年级组内多个班级的相对固定的游戏材料轮流更换交替, 这样, 给予孩子的就是较有新鲜感的游戏材料。我们也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予孩子一定的刺激。
经过半学期的实施, 我们发现不论是我们班级的孩子, 或是同一年龄段其他班级的孩子都向我表示这样的做法让他们感到课间游戏是最放松的快乐时光。
3. 合——家园社区参与, 共享优质资源。
在进行此项活动的研究过程中, 我向我们班级的家长朋友发放了一份告家长书。不久, 家长朋友从家里带来了放大镜、磁铁、望远镜、三棱镜等材料, 这些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课间材料盒, 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社区的参与也一直是我们幼儿园所关注的, 在此期间我们还多次联系社区, 进行了“立夏送蛋”“科普活动进校园”等多个活动。虽然时间短暂, 但是也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和社区叔叔阿姨一起度过课间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8.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 篇八
“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结合幼儿教育教材,为幼儿创设科学区域活动,投放合适的科学区域游戏材料,创设幼儿科学区域环境,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小班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结合《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教材,针对不同的科学活动主题,创意“变”材料,投放生活性、探究性和动态性材料,在科学区域游戏中投放多元化材料,有效吸引幼儿科学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区域游戏,让幼儿智慧“玩科学”“学科学”。
一、生活性投放——“新鲜神奇”
从理论上看,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是最具学习性的功能区域,科学材料具有显性认知功能。幼儿在科学区域游戏中,伴随着生活中的情境想象,开展科学区域活动,这就需要从幼儿科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整合科学综合活动内容,让幼儿科学区域材料操作指向多元功能,赋予科学区域材料“个性化特征”。小班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应体现游戏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特征,有意识地投放指向科学领域多元功能的材料。
如,《小手真能干》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给小班幼儿投放了丰富的手工材料,有橡皮泥、香蕉、橘子、沙拉酱、天线宝宝、水果印章等,还有脏的小手模型。小班幼儿对科学的意识还不强,但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时,是非常愿意去亲近的。幼儿们在科学区域中跃跃欲试,开始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体验,有的幼儿用橡皮泥做面条等各种食物,有的幼儿用香蕉沙拉酱做水果沙拉,有的幼儿则用水果印章的形式装饰小手套,用小珠子串成项链等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小手的能干。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开始“小手”活动,如用橡皮泥可以捏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橡皮泥可以搓、可以捏、可以拉,真的是变变变,新鲜神奇,同魔术像极了。幼儿们开始对橡皮泥的变幻感兴趣,生活材料处处蕴含科学。
二、探究性投放——“妙趣横生”
幼儿科学区域游戏材料投放还需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年龄小,在科学认知过程中,为科学材料预设情境,把握幼儿认知模仿的优势,可以为幼儿投放看似“单一”的色彩艳丽、鲜明形象的材料,材料的“简单单一”性,吸引幼儿想要探究的欲望,不再因“科学、复杂”而吓退,幼儿愿意去探究,通过探究操作,发现单一材料背后的变幻,体味科学妙趣,通过“吸引一模仿一探究一本质”,在探究操作中凸显材料科学作用,幼儿好奇摆弄材料,探索乐在其中。
如,《玩水》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给幼儿投放了塑料筐、杯子、瓶子、勺、叉、糖、盐、石子、沙子等材料,幼儿普遍喜欢玩水,给幼儿投放材料,在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能溶解盐和糖、水会流动等特点。在活动中,让幼儿亲自操作摆弄,提供塑料筐、瓶子、叉,倒入水后,会自己流出,让幼儿玩水,体会水流动;幼儿利用瓶子和盐、糖、沙子、石子等物品,让幼儿玩水,感知水溶解。在操作中,幼儿发现糖和盐被水溶解的现象。自己发现水溶解和流动的特性,将区域内的材料投放在水中,就会显现水溶解和流动的现象。结合幼儿的操作感知,让幼儿用勺子往瓶子和塑料筐里灌水,说说筐里为什么盛不住水;幼儿用叉子和调羹舀水,谈谈叉子里为什么舀不上水;让幼儿用瓶子装上糖、沙子、盐、柿子,猜猜瓶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从操作,感知,探究,在活动中尝试与体验,感受材料变化,将认知经验内化为幼儿科学经验。
三、动态性投放——“变幻无穷”
幼儿科学区域活动应该是直观形象的,幼儿科学学习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最有效、最直接的科学学习就是兴趣。幼儿教师可以将废旧材料投放,幼儿眼中“废旧”如何变科学?让幼儿觉得有意义,将废旧和科学结合思考,激发了幼儿探究兴趣,通过科学区域游戏,了解废旧材料之间的关系,审视其中的科学概念,让幼儿体验如何变废旧为科学,动态性学习科学,感受科学变幻无穷的魅力。
如,在《好吃的西瓜》的科学区域活动主题游戏中,笔者让幼儿洗干净双手,给幼儿每人发放点心盘、餐巾、抹布和刀,给幼儿带来西瓜。笔者先让幼儿集体观察西瓜,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多感受认识西瓜。幼儿通过对西瓜特征的感知,得出西瓜的特征: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圆的,有的椭圆的;皮是绿色的,还有花纹;西瓜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硬硬的,推推会滚,敲敲会响。然后,笔者给幼儿发放切好的西瓜,让幼儿了解西瓜的吃法和西瓜内部特征。幼儿在吃西瓜的过程中,自己动态性感叹西瓜结构和特征的变幻无穷,西瓜有黄瓤瓜和无籽瓜,西瓜瓤水分多,在吃西瓜时,有点儿有凉凉的、甜甜的感觉,吃西瓜有解渴、消暑的好处。
9.中班角色游戏 篇九
游戏主题
《爱心医院》
游戏目标
1.能用心参与爱心医院的游戏活动,初步尝试扮演医生和病人的主角以及了解简单的看病流程。
2.认识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并在游戏时做到轻拿轻放。
3.使孩子在游戏主角扮演中体会不同的主角,学会关心和帮忙他人,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4.教育幼儿要讲卫生,预防疾病。
材料投放
1.白大褂、听诊器、体温表、针管、药盒、药瓶、盐水瓶、棉花球、挂号牌。
2.废旧玩具材料:空药盒、空塑料药瓶、服药用的塑料小碗等。
3.场地布置:医院标牌
观察要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时是否能自由地选取主角,能否按带给的材料进行游戏。【价值:乐意按自己的意愿扮演主角,有初步的主角意识。】
2.观察小病人看病前是否排队取号。【价值:建立小医院游戏的规则。】
3.观察小医生能否根据不同的小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病方法。【价值:不断丰富爱心医院游戏情节。】
游戏过程
一、发起游戏
1.教师针对班上缺勤幼儿谈话,唤醒幼儿对医院的生活经验。
(1)教师:这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雯雯生病了没上幼儿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她早日康复,回到幼儿园呢?(幼儿讨论)
(2)教师:是呀,生病了,我们能够到医院去看病治病。到医院要请谁帮我们看病?
(3)教师:我们上医院看病是不是直接找医生帮我们看病呢?要先做什么事情呢?(要先挂号、然后拿着挂号的单子找医生)
2.教师:这天,我们就到爱心医院去,学习新本领,帮忙生病的小朋友看病,好吗?
3.请3D6名幼儿进区,按自己的意愿协商分配主角(医生、护士、病人)。
二、过程指导
1.教师介绍、演示材料。
认识医院标志,了解大夫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并简单演示使用方法。
2.提出本次游戏要求:(1)看病前要排队挂号。(2)看病要持续安静,不大声讲话。(3)要爱护玩具,轻拿轻放“医疗器械”。
3.游戏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医生按必须的流程给病人“看病”。
(1)先给病人挂号、排队。
(2)病人拿着挂号单找医生看病,医生要热情地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仔细地用听诊器、体温计等为病人诊治。
(3)护士教育幼儿不把打针看成可怕的事,做一个勇敢的好孩子。
4.交换主角,游戏继续进行,其他幼儿进行观摩,并轮流进医院游戏。
三、结束游戏,整理评议
1.整理材料,并摆放整齐。
2.分享与评价
(1)教师:这天,你在医院里扮演什么主角?你是怎样做的?(情境再现法,提升幼儿经验)
(2)在这天的游戏中你遇到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对这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的幼儿予以表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以缺勤幼儿为突破口,不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后面医生、护士主角的扮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幼儿进区自由分配主角能够看出,大部分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主角意识。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又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游戏时幼儿不会大胆的进行语言交流,他们只会依靠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之中,缺乏交往潜力。如在游戏时,“医生”在看病前,不会询问“病人”的病因,大部分都是拿起听诊器开始听诊,而“病人”还没等“医生”说什么,就把药拿走。所以在游戏中,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发现问题用主角的身份参与语言指导:如医生能够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病人要问医生:“医生,我要吃药吗?或我需要打针吗?等语言交流。”这样能够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会用语言交往,提高幼儿语言表达潜力。
10.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篇十
游戏主题:美食屋 背景: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美食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饼干,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美食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小羊饼干。” 佳佳:“你要买多少呢?” 西西:“我要买四块。”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饼干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 8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行的,我说80块就是8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8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
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小羊饼干,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块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四块,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我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8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饼干是买给谁吃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得,还有妈妈和阿姨一人一块。”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饼干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
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8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8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11.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 篇十一
皮亚杰认为,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学习与发展。维果茨基指出,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表明: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尤为重要,材料是进行创造性游戏必备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激发幼儿创造性的作用,还能不断推进游戏的进程,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
开展游戏,离不开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来说,提供合适的创造性游戏材料是另一种观察和指导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游戏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游戏材料,促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认识到游戏材料对游戏的重要性后,我园老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就更多地加以关注。除了高结构材料的提供外,每个班都有一个低结构材料的区域——百宝箱。所谓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没有定型、没有固定用法、没有具体特征的一些材料,也就是半成品,幼儿可以用它们来以物代物,或是制作成成品,是一物多玩的材料。低结构材料的特点是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任意操作、改变、组合,因操作方式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但从目前的做法来看,低结构材料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低结构材料投放种类不丰富,种类与数量不足;
2.低结构材料呈现方式无次序,摆放与收拾不够合理到位;
3.低结构材料使用方法欠妥当,用后归还不保留;
4.低结构材料投放少层次,随机投放与投放的方向性无预设。
二、实施的策略
(一)低结构材料的投放策略
1.根据年龄特点提供低结构材料。
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互动,就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如果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多考虑其形象性、情景性和挑战性,将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1)形象性材料。
形象性是指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生活时所具有的具体而生动的能唤起人们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创造性游戏材料具有形象性,材料的形象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替代物和符号物。其中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容易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小班幼儿游戏中的材料一般以成品、重复操作的以及形象性的为主。
例如:幼儿在开展“医院”创造性游戏时,根据B超机实物的特点、形象,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棒等,再在纸盒上弄出两个洞,就变出了B超机。如果需要做B超用的“胶水”超声耦合剂,幼儿就用小瓶子来代替。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性材料。
情境性是指选择一种场景,表现一段关于某种的生活或主题。教师在准备游戏材料时应考虑针对某种主题或游戏材料的设定。这些不是不变的,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可以根据主题的目标及时补充和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进行不断丰富变化。
例如: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以孩子的原有经验与兴趣点入手,并紧密结合主题,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在游戏中体现。如:在娃娃家里扮演“孕妇”,他们会将类似于皮球的圆形物放进自己的衣服里当做“大肚子”,而长方形的纸箱打开后给幼儿以箱体的感觉,会让他们联想到汽车。
(3)挑战性材料。
挑战性是指自己以前从来不敢做的,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去战胜它。材料缺乏挑战性,幼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难使幼儿在现有水平上有大的提高。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让幼儿自制组合材料或将各区域的材料进行组合,这不仅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又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以及不断探索的能力。与小班幼儿相比,中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创造性游戏中伴随着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因此,幼儿能根据游戏的实际需要并结合自身的意图自发制作一些游戏材料。教师要鼓励孩子一物多玩、以物代物。
例如:当超市没有生意时,幼儿就会自制抽奖牌来吸引顾客光临。他们用到的材料有纸盒、光盘和螺丝,将纸盒戳一个洞,用螺丝将光盘和纸箱连接起来,这样一个抽奖牌就完成了,也吸引了很多顾客来超市购买东西。
2.根据使用方法提供低结构材料。
(1)适宜单独使用的低结构材料。
单独使用更多的出现在小班。最初的游戏只是对玩具的操作摆弄,模仿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成人生活,如当他们看到娃娃,会想到做“妈妈”;看到奶瓶,会想到给娃娃喂奶,等等。而且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投放小班的游戏材料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域内多放一些相同的材料。
例如:幼儿在娃娃家中,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进行游戏,孩子在游戏中会拿一样的材料,如:一位幼儿拿着奶瓶,那么另一位幼儿也会相互模仿,进行游戏。
nlc202309081709
(2)暗含组合使用的低结构材料。
组合使用在中大班体现得尤为突出,中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这种需求,会根据游戏的需要把各种材料搭配组合,变化出新的游戏材料。因此,材料的组合能拓展丰富游戏内容,延长材料生命。组合材料的过程本身比产生的结果更让孩子感兴趣,更能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学习。
例如:在饭店里,幼儿将薯片罐和纸碗当作“喇叭”,在生意清淡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两种材料或多种材料组合起来推销,并进一步发展游戏。
3.根据游戏目标投放低结构材料。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的能力是通过与玩具、材料的互动学习发展的。
(1)推进游戏深入——与主题相关的低结构材料。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最重要、最熟悉的自主活动形式,他们共同的主体是幼儿,活动的核心是幼儿。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这种活动样式常常被割裂开来,创造性游戏的开展往往与主题活动脱节,材料的投放,主题的选择与主题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在开展创造性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幼儿在主题活动等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事物的兴趣延伸到创造性游戏中来,或顺应幼儿的想法和需要生成创造性游戏的主题和内容。
低结构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还可以巧妙地与近阶段开展的主题自然整合,使孩子带着情感在操作低结构材料时,进入主题情景。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有一些教具及幼儿完成的作品,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在幼儿已经知道这些材料的用途及使用的基础上,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创造性游戏中,可以促进创造性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幼儿在游戏中常出现的材料准备不足的问题也可在主题活动中解决,从而推进幼儿的下一步游戏,为游戏增添、拓展新的情节和内容。
(2)丰富游戏情节——与游戏需求一致的低结构材料。
在创造性游戏中,并非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而应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适时、逐渐地增添各种游戏材料。材料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因此材料应围绕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水平实施动态化投放,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引领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在游戏中要及时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幼儿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3)促进幼儿交往——与同伴交往相关的低结构材料。
创造性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与同伴进行自由交流的场所,更是为孩子们创设了自主交往的良好氛围,这让孩子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与周围同伴发生人际关系,在逐渐了解自我的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了解,而材料的提供可以为交往这一目的服务。如新开的公共汽车需要座位(椅子),此时老师将材料(椅子)提供到超市,让幼儿自主到超市里去采购,为幼儿游戏中的交往打下伏笔。
(二)低结构材料的呈现形式
1.百宝箱。
百宝箱是孩子们把生活中的盒子、饮料瓶、瓶盖、旧报纸等各种材料堆放的箱子。百宝箱里合适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创意,让游戏变得更有魅力。就如幼儿所收集的“百宝箱”里的材料,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低结构材料,每一样看似不起眼的材料都可能成为幼儿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宝贝,实现幼儿游戏中的奇思妙想。随着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增强,他们利用百宝箱里的材料开展各种游戏。
游戏材料的特征、种类、数量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的游戏以情景模仿、重复操作为主,因此,百宝箱里的材料要相对逼真,使幼儿能通过实物联系生活经验,引发游戏行为;同时材料也要相对充足,避免幼儿因争抢材料影响游戏的开展。中大班幼儿的游戏内容相对丰富,此时可多提供一些低结构材料以引发创造,少提供一些实物材料以减少模仿。为了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材料的种类要丰富。一开始百宝箱里的材料应以幼儿常见、常用的为主,权当投石问路,然后根据幼儿兴趣和游戏需求逐一添加。
2.自主小超市。
有时由于教师投放的材料具体形象性强,幼儿只能在不断地重复操作,情节比较单一,而且幼儿没有动脑思考的机会,所以在投放时教师应以开放性、可替代性为主,让幼儿在动手的同时动脑,不受框架约束,从而丰富游戏的情节内容。这就需要班里投放一个“自主小超市”,在游戏前或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大胆想象、创造。同时教师应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敏锐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补充、调整材料,适时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成效
在游戏中注重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和使用,对于幼儿来说,提升了游戏的水平,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表现在:低结构的材料它所蕴涵的价值更为丰富多样,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的自由度大,过程更为随意;低结构材料充分满足了幼儿所表现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倾向,容易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低结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低结构材料能注重不同差异的幼儿,让幼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材料是进行创造性游戏必备的物质条件,而低结构化的游戏材料作用更为明显,它不仅起着激发创造性的作用,还能不断推进游戏的进程,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需要采取多种策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2.中班角色游戏教案设计 篇十二
1.进一步掌握理发程序,尝试给顾客“染发”。
2.主动与顾客交流,学会招待顾客。
1.经验准备:幼儿对理发的程序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
2.物质准备:增设招待区的水和书,染发的工具。
师:上次游戏中顾客反映理发师只会简单的剪发而已,很多小朋友有提议增加染头发,很多小朋友对于染发不是很了解,今天石老师要来给小朋友介绍新的技法,染发。
师:小朋友看老师是怎么染发的,有几个步骤?现在石老师要考考小朋友如果是男生也想染发那可以怎么染呢?我们请个小朋友上前示范一下。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染发,染发要做到以下几点:
调药水
刷染膏
盖锡箔纸
蒸发
整理、喷定型水
带发套
理发师要正确的操作染发,主动与顾客交流。
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要招待客人给客人端水,拿发型书给客人看等,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4.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让幼儿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教师观察指导,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理发师染发还有主动的介绍。
5.游戏讲评。
交流游戏情况:今天去理发店的有谁?你喜欢哪个理发师?为什么?今天谁去染发了?效果如何?小朋友在游戏中还出现了什么问题?
6.幼儿收拾整理游戏材料
要求:
安静的收拾玩具,有序地收拾玩具。
13.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 篇十三
摘要 :《纲要》所指出的: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幼儿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于游戏材料的支持,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精心构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因势利导,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最大限度上让幼儿玩得开心、尽兴,让他们的基本动作得以提高、发展,让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锻炼体能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游戏材料 合适 多层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幼儿园体育不仅是促进幼儿健康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体育活动中幼儿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于游戏材料的支持,体育游戏材料的投放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水平的提高,它既是活动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互动的中介。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把握体育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把握体育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要,真正做到让幼儿体验快乐,促进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在考虑幼儿年龄、动作发展水平、个性体能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要求,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体育材料,以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趣的体育器材
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幼儿选择有趣的体育材料,体育活动在每学期、每月、每周至每一堂的体育活动中都会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达到幼儿的体育动作训练科学、合理、系统的安排的目的。因此,幼儿教师绝对不能盲目地选择体育活动材料,而是要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材料,通过使用体育材料达到训练目的从而完成目标。
2.根据年龄特点投放适合的体育器材
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相应的体育材料,幼儿教师应当在掌握幼儿年龄、动作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其选择和提供相应的体育材料,以满足各类幼儿对体育材料选择的需要。例如,应当为小班幼儿提供颜色鲜艳、造型新颖的体育材料,因为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容易被事物外部特征吸引。应当为大班幼儿提供功能多、技能要求高、难度相对大的体育材料,因为大班幼儿年龄有所增长,比较喜欢挑战、竞争。通过分析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选择体育材料不同的原因,得出一些体会:小班幼儿身体生长发育尚不完善,动作发展不灵活,不协调,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只有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才能维持对某项活动的兴趣;大班幼儿在动作发展上技能和技巧日趋成熟与完善,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所以他们具备了选择挑战性强的材料的技能要求。
3.根据运动负荷调整体育器材
运动负荷是指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教师应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身体锻炼时,应注意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的协调,以“低强度、高密度”为原则。在每次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运动负荷加以调整,使园所的每个场地得到充分的运用的并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出汗、活动次数减少等现象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活动器材,使其在活动功能上起到调节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例如,在跳绳时用到的绳子可以连接起来做成马路,让幼儿走一走,这样让幼儿适当地得到放松,同时也灵活地运用了活动器材,使幼儿得到更多地启发。
4.根据季节变换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
夏季和冬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季节,那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应该如何巧妙安排幼儿的体育活动,提供适合时令的、有趣的活动材料,吸引幼儿进行学习和锻炼呢?夏季天气炎热,应该提供活动量小的材料,如高跷、沙包、钻圈等;冬季气温骤降,应多提供运动量大、活动强度大的材料,如绳子、皮球等材料。
二、因人而异,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条件
提高幼儿的动作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能力,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也不乏为一条有效途径,但其中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做有心人,将幼儿发展所需的基本动作在有限的环境中呈现,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形成和改进材料,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能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场地和材料具有开放性,学会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依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同一年龄阶段中,孩子所表现的运动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年龄越小,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性越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同一活动内容中,提供难易不同的活动条件,从而能更好地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挖掘运动潜能,获取成功的乐趣。例如,在练习近平衡动作时,给孩子提供高度、宽度、长度各不相同的平衡木,在练习投掷时,设置目标与起点距离远近各不相同的场地,在练习跨栏时,提供高度各不相同的栏杆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材料。在这样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孩子们不再害怕失败,都积极主动、按自己的进程开展活动。
另外,在同个活动中活动器材的摆放、活动器材的难度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应考虑其多面性,呈“小步递进”状,要遵循“上升――平稳――下降”的身理机能变化,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挑战与和自信心。体育活动身体锻炼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幼儿的动作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时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体现出来。一般在活动前期,教师在各区域材料投放时,适当降低一些动作要求,如:纵跳触物的目标可以低一些;跨栏低一些;在活动中期,通过器械的调节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到了活动后期,可以恢复到前期的器械摆放,使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一条波浪曲线。
三、因势利导,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1.发挥材料本身的多变性
材料的多变性体现在多种用途上,一种器材的多种玩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使活动充满乐趣,而且还培养幼儿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在活动中,我们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动作,幼儿依样画瓢地模仿动作的学习模式,鼓励幼儿边思考边探索玩法。例如,在“袋鼠旅行”的体育活动中,我们先不告诉幼儿布袋可以怎样来玩,而是请幼儿自己想想布袋有些什么样的玩法?孩子们有的钻进布袋子里学袋鼠跳、有的钻进布袋子里像只毛毛虫一样一扭一扭地前进;有的在布袋里滚来滚去;有的两人一组,一人坐在布袋上,另一人两手拉着布袋往前拖;有的四个人合作把布袋当成轿子抬轿子;有的几人合作把布袋拼在一起当成小水沟练习跨跳;再比如,幼儿在玩充气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充气棒当做小沟来跨跳,可以当做独木桥在中间平衡走,可以摆成方形玩跳格子的游戏,老师还根据小朋友平时玩的“打地鼠”游戏,利用充气棒创编了真人版的“打地鼠”游戏,发展了幼儿跑、跳的动作,培养孩子速度、灵敏性,从而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等,同时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孩子们的玩法各式各样,不同的玩法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同时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也使幼儿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2.善于挖掘材料的潜力
通过利用材料本身的功能或是添加辅助材料,发掘其新功能,支持幼儿创造力和兴趣的发展。运用一些组合的方法添加辅助材料,材料的功能会得到相应的变化。教师在玩球的活动中为孩子提供了平衡木、沙包等器具,这样有的幼儿可以在平衡木上练习滚球,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一边拍球一边过小桥,与沙包进行互动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一边行进间拍球一边运沙包,还可以把沙包顶在头上来拍球,不让沙包掉落下来。添加了辅助材料,可以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发挥材料的多种用途,创造属于孩子自己的愉快玩法,增强了孩子的创造力。不同体育器材结合,能让活动游戏化,也更有趣味性。
【中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推荐阅读:
中班角色游戏银行09-02
中班角色游戏观察10-15
中班角色游戏观察反思10-24
中班上学期角色游戏阶段计划08-08
小班角色游戏计划06-25
角色游戏爱心医院06-28
角色游戏组织方法09-09
大班角色游戏总结09-12
游戏角色名字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