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经验总结(精选14篇)
1.语言教学经验总结 篇一
这篇C语言指针学习经验总结主要是我入职以来学习C指针过程中的点滴记录。文档里面就不重复书上说得很清楚的概念性东西,只把一些说得不清楚或理解起来比较费解的东西做一下讲解,希望能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写这些东西,把我脑袋中关于C的模糊的知识清晰化。
(2)给初转C的同事们一点提示和帮助。
(3)也希望各位前辈检查一下文档中是否有理解偏差的地方。
1 指针的概念分解
指针是一个特殊的变量,它里面存储的数值被解释成为内存里的一个地址。 要搞清一个指针需要搞清指针的四方面的内容:
1.指针的类型
2.指针所指向的类型
3.指针的值或者叫指针所指向的内存区
4.还有指针本身所占据的内存区
先声明几个指针放着做例子:
例一:
(1)int *ptr;
(2)char *ptr;
(3)int **ptr;
(4)int (*ptr)[3];
(5)int *(*ptr)[4];
1.1 指针的类型
从语法的角度看,你只要把指针声明语句里的指针名字去掉,剩下的部分就是这个指针的类型。这是指针本身所具有的类型。所以分析下例一中各个指针的类型:
(1)int *ptr; //指针的类型是int *
(2)char *ptr; //指针的类型是char *
(3)int **ptr; //指针的类型是 int
(4)int (*ptr)[3]; //指针的类型是 int(*)[3]
(5)int *(*ptr)[4]; //指针的类型是 int *(*)[4]
所以找出指针的类型的方法是不是很简单?
1.2 指针所指向的类型
当你通过指针来访问指针所指向的内存区时,指针所指向的类型决定了编译器将把那片内存区里的内容当做什么来看待。从语法上看,你只须把指针声明语句中的指针名字和名字左边的指针声明符 *去掉,剩下的就是指针所指向的类型。例如:
(1)int *ptr; //指针所指向的类型是int
(2)char *ptr; //指针所指向的的类型是char
(3)int **ptr; //指针所指向的的类型是 int *
(4)int (*ptr)[3]; //指针所指向的的类型是 int[3]
(5)int *(*ptr)[4]; //指针所指向的的类型是 int *[4]
在指针的算术运算中,指针所指向的类型有很大的作用。
指针的类型(即指针本身的类型)和指针所指向的类型是两个概念。当对C越来越熟悉时,你会发现,把与指针搅和在一起的“类型”这个概念分成“指针的 类型”和“指针所指向的类型”两个概念,是精通指针的关键点之一。有些教材书上写得很差,就把指针的这两个概念搅在一起了,所以看起书来前后矛盾,越看越糊涂。
2.语言教学经验总结 篇二
关键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 汇编语言是非常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 随着一些开发效率更高的高级语言的出现, 汇编语言就逐渐退出了流行语言的行列。但在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 作为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操作系统主干等课程的先修课,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依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保留着。由于汇编语言并不直接面向当前广泛应用的信息处理软件开发[1], 出于就业等方面的考虑, 很多学生把精力放到Java、C#等他们认为用途更大的高级语言学习中。加之汇编语言中有众多繁杂的规则和枯燥的指令需要记忆, 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就怠慢了这门“古老”的语言。实际上, 汇编语言在帮助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程序运行过程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为了改变汇编语言这种尴尬的处境, 让其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 任课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二、讲好第一堂课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习也一样, 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 第一堂课一定要讲好。第一堂课应该讲些什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以下三点:首先, 把汇编语言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及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几句话向学生做一个介绍, 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即可。其次, 通过举例, 介绍一下汇编语言在当前计算机中的一些独特应用, 例如:汇编语言可以应用到杀毒软件的病毒扫描和UNIX操作系统的启动;在一些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汇编语言比高级语言更有优势,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 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比其他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在速度上大约快10倍[3]。通过这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汇编语言并没有过时, 在当前的软件开发中仍有它的一席之地。最后, 从往届学生的大作业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到本门课程结束时, 你也可以用汇编语言写出这样的程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第一堂课的“动员”, 让学生对汇编语言有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汇编语言的兴趣。现在的大学生能量很大, 只要感兴趣了, 学好一门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汇编语言是一门低级语言, 其指令与机器指令基本上一一对应。每条指令的功能很“低”, 同样功能的程序, 用汇编语言写要比用高级语言写长得多。同时, 汇编语言的指令多, 相关规则也多。这些劣势足以让初学者讨厌它。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接受它而不产生抵触情绪, 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取一些措施。
1. 列出教学难点与重点。
目前, 大多数学校的汇编语言教学还是以8088/8086汇编语言为主, 归纳起来, 有两个难点和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是内存的分段管理。逻辑地址 (段地址:偏移地址) 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其公式为:物理地址=段地址×10H+偏移地址。通过课上的讲解和做习题, 要让学生真正地明白该公式的含义, 这对后继的汇编语言编程和调试至关重要。与内存的分段管理有关的其他知识, 如:段的最大长度、段之间的重叠、物理地址的唯一性、逻辑地址的不唯一性等知识, 在其他高级语言中是不会学到的, 也要给学生逐一讲解清楚。另一个难点是与数据相关的七种寻址方式[4]。在学习C语言时, 指针[5]的概念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 现在寻址方式增加到了七种, 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寻址方式。以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为例, 这种寻址方式与高级语言中大家熟悉的一维数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很相似, 通过一维数组的遍历过程可以很生动地介绍这种寻址方式, 学生掌握起来也会很容易。一个重点是指令的记忆。对于习惯用高级语言编程的学生来说, 汇编语言几十条指令以及相应的规则记忆量有点儿大。而指令是编程的基础, 学生要想编出程序, 这些指令是必须要记熟的, 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在讲课过程中, 尤其是学习汇编语言的前几周, 这两个难点和一个重点要不断地重复讲授和应用, 让学生真正弄懂、记熟, 为后继的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2. 调整教学顺序。
大多数汇编语言教材中, 通常是先把相应的原理和全部指令介绍完, 然后再介绍编程。很显然, 这种方法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楚, 但是对于学生来讲, 大半个学期都在记忆指令, 看不到成果 (自己编写的程序) , 就会觉得既枯燥又没有成就感, 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减弱。在近几年的汇编语言教学中, 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 把指令分散到各个章节中进行讲授。例如, 把算术运算指令和逻辑运算指令与顺序程序设计放在一章中, 把控制转移指令与分支循环程序设计放在一章中, 经诸如此类的顺序调整, 每一章都是先介绍一些指令, 紧接着就用这些指令进行编程训练, 指令记忆和编程训练同步进行, 学生也很喜欢这种安排。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1.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优点,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课堂上。在汇编语言的教学中, 大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 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 借助于图表、动画等进行讲解,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比如在讲解exe文件装入内存的过程时, 涉及的知识较多, 有内存的分配、多个寄存器值的变化、exe文件结构等, 通过动画演示, 繁杂零乱的知识一目了然, 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画截图如图1所示。
当然, 多媒体课件在程序讲解方面也存在一些劣势。如果把所讲的程序直接做到课件中, 教师在讲解程序时就会出现朗读程序的现象, 与学生交互不足, 造成学生跟不上节奏, 影响授课效果。这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出程序的流程图, 然后把程序以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写板书时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编程的思路和编程的过程, 同时也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2. 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汇编语言之前, 学生已经有了C语言的基础。在讲解汇编语言的一些知识时, 可以与C语言中相应的知识进行比较,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汇编语言的理解。例如, 汇编语言中没有专门的分支指令, 只能通过一些影响标志位的指令结合条件转移指令来实现。图2是一个典型的分支结构, 在该结构中, sign=0和sign=1是互斥的, 不会同时执行。用于实现该结构的C语言程序段如下所示:
对于汇编语言的初学者来说, 沿用C语言的习惯, 很可能就写出下面的程序段:
想当然地认为“MOV sign, 1”和“MOV sign, 0”这两句是互斥执行的, 而实际则不然, 上述指令在计算机中运行时, 不论x是何值, sign的值最后都是0, 不能实现图2所示的功能。正确的汇编语言程序段应为:
正是这句“JMP L2”让学生理解了汇编语言中该如何编写分支程序。通过与C语言的对比,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 通过小测验及时监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内容前后连贯性强, 如果有一部分内容掌握不好, 就会造成知识的脱节, 严重影响后继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学生即使听懂了, 也需要通过课后作业加以巩固。为了验证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每次课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搞小测验, 考核学生对上次课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你不能总是交白卷吧”, 这句话对学生本身既是一个警示, 也是一个激励。教师也可以在测验中发现问题, 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最大限度地避免平时学习不踏实, 考前突击的现象,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掌握汇编语言的精髓。
4. 通过屏幕录像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操作环境。
相对于高级语言, 汇编语言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要求较多, 但其在本质上终究还是一门语言, 上机操作依然是学习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在上机时要用到宏汇编系统MASM和调试程序DEBUG, 没有集成环境, 学生上机练习时难度较大。一些学生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知难而退, 严重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熟悉汇编语言的编程、调试过程, 我们利用屏幕录像工具制作了上机操作的录像, 包括编辑、汇编、连接、调试、运行等过程, 课后学生自己做上机时, 遇到操作问题可随时观看录相, 这对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解决了以前学生在操作方面入门难的问题。
5. 通过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编写简短的程序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指令、语法的掌握, 编写大作业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大作业通常在课程学习过半之后布置, 分两种形式完成:第一种形式的大作业由十几个小程序组成, 涉及到累加求和、分支、循环、数据的输入/输出、字符统计方面的知识, 每个程序的长度在十几行到三四十行不等, 这种大作业针对的是编程能力稍弱的学生, 侧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最后通过上机限时测试完成考核。第二种形式的大作业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题, 所涉及的知识有些在课堂上可能并未讲过, 需要学生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来获得。程序的规模大约在二百行左右。例如有如下大作业题:从键盘输入一个不超过80个字符的字符串, 编成实现如下功能: (1) 对字符串中的数字做求和运算, 并以十进制形式输出结果; (2) 将字符串中除字母、数字之外的其他字符用红色显示出来; (3) 将字符串中的所有小写字母用绿色显示并闪烁。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可加入输出定位、动画等技术。从历届学生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 所编写的程序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 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学生的编程能力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收获了信心。最后的考核以答辩的方式进行。对于这两种形式的大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选择, 做到了因材施教。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硬件知识, 又要具有良好的软件编程能力,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任课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多下功夫,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到与时俱进, 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地更新, 在讲授8088/8086汇编语言的同时, 适当地引入win32汇编的内容, 让这门课程的内容常讲常新, 让这个“古老”的语言重新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田鄤, 樊景博.汇编语言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规范化探讨[J].网络与信息, 2012, (4) :34-35.
[2]姚富光.高校计算机专业“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5 (3) :62-64.
[3]王海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7) :164-165.
[4]吴卫江, 赵建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0.
3.语言教学经验总结 篇三
关键词: 程序设计 计算机语言 教学经验 教学思考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会在不同的学年接触和学习不同的计算机语言,比如:C语言、汇编语言、Java等,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语言?作者在长期“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一些思考,摸索出一些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最多的一个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普通本科大学都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相关专业。“计算机语言”是这个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同时,几乎所有大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都要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只是不同的大学选择的是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其中大多数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开设“计算机语言”是C语言。
也就是说,“计算机语言”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的语言,而且是所有理工类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知识。
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现状不理想。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老师的因素
首先,有一部分年轻老师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不够透彻,自己也只是读大学时学过这种语言,从未使用这种语言做相关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导致对所教内容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满足于逐条讲计算机语句(或指令)、语法,对照书上的例题讲程序设计,用一种应试的方式,通过大量习题教学生如何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存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学生的“计算机语言”教学中。
其次,有些老师忽视对学生编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懂理论、会做习题是不行的,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虽然我们也有相关的上机实验课程,但这些实验课程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的,而不是一个实际应用的案例或项目。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更多的侧重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忽视综合应用训练,强调局部知识而忽视整体把握。在大学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计算机语言”课程考试成绩很好,但要真的动手编写一个实际应用程序往往不知如何动手。这就表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编写几个简单的书本上的例题程序,不能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具体项目中相关应用问题。
2.学生的因素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所以要搞好“计算机语言”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
首先,不同学生刚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同的。“计算机语言”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新入校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差异性很大。有些来自城市里的学生已经十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些甚至学习过基本的计算机编程,但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部分学生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针对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采取相应教学方式。
第二,大多数新入校的学生还是沿袭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把所有课程学习都表现为做题,认为只要多做题、能做题就是学习好。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语言”这样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只靠做题是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大量上机实践。所以,许多学生反映书上例题都能看懂,实验程序也能调试成功,但就是不会自己编程。
第三,还有相当一部分新入校的大学生不懂得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最大差异是:必须学会自学。某种意义上讲,大学老师教的是方法,具体练习是需要学生课后安排和实施,老师讲的一节课的内容,需要几节课时间练习和消化。许多学生还指望大学老师也像中学老师一样每天给你讲习题课,带大家晚自习,如果不这样,许多学生就不会学习了。
二、教学经验与思考
根据目前“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上做了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1.建立整体概念
大学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完成后,能使用所学计算机语言开发出相应计算机应用软件。所以讲第一次课时,我首先会给学生展示用这种语言开发的应用软件实例。同时告诉学生:我们接下来学习的一个个语句(或指令)及相关语法都是为了开发出一个个实际应用软件,而不是像中学学习数学、物理,重点在做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我通俗地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和学习汉语言的过程做一个对比,计算机中的一个个语句(或指令)、语法好像中小学学习语文课程中学习字、词、句语法一样,最终目的是在需要的时候写出一篇有思想和文采的文章,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学习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只不过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目的是开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学生为什么学计算机语言?学习计算机语言有什么用?如何学习计算机语言的问题。
2.任务驱动法教学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一般模式都是:先讲这种计算机语言的语句(指令)、语法,然后讲程序设计。按照这种模式,许多学生在学习语句、语法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和没意思,把最初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一条条语句(指令)的讲解过程中消磨掉了。
我的经验是: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尽快让学生进入程序设计的学习。因为学习程序设计有挑战性,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当学生通过语句学习能编写出有趣的程序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会得到极大满足,从而跟着老师的思路主动学习。
这种用程序实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精心选择一个个程序实例,由易到难,开始结合每个程序中要用到的相关语句(指令)、语法做一个讲解,讲完后立刻进入程序设计,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
3.强调学习方法
在讲授“计算机语言”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习方法。许多学生不懂得不同的学科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像计算机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光靠在纸上做练习题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关键是要上机练习,熟悉算法,通过掌握基本算法,开发出计算机应用软件。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要多读别人编写的比较优秀的“源程序”,看看人家是怎么巧妙利用语句(指令)实现算法编写的。我告诉学生:同样一个程序设计的应用问题,不同的人编写方法和使用的语句(指令)是不一样的。通过多读人家编写的程序,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熟悉常见的计算机算法。
同时,一定要学会画流程图。在这个方面,许多老师是不够重视的。流程图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算法和思路。一个程序设计问题,如果你画出了流程图,这个问题其实也就解决了。许多学生在要编写一个计算机程序时,往往总是拿起笔就写语句(指令),而不是先把自己的思路和算法先画出流程图,再写程序,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这也就是许多学生害怕编写程序的原因。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书上的语句、语法、例题都能看懂,就是不会编。原因就是算法不熟悉和不会根据问题画出相应的流程图。
三、结语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搞好“计算机语言”的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批评指正,使得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不断有新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莉.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4-55.
[2]邵玉祥.案例教学_项目教学法_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互补应用[J].高教论坛,2012(2):21-23.
[3]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教学技能[M].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4.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四
生活中的我,尽量做到节约用水电,生活垃圾分好类。如淘米水用来洗手擦家具;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既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用过的面膜纸或过期的护肤品不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塑料袋减少使用;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惨剧;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家里宝宝尽量用布片而非尿不湿;遥控,钟表或玩具中的电池还用来听听收音机;对家中垃圾及时分好类,放扔进响相应的垃圾桶。
教学中的我,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渗透节能减排的技能和“低碳”观念,把节约、绿色、环保等概念内化为学生行为,从而培养学生一种“低碳”的态度,进而携手共同打造我们的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绿色社会。
1、培养学生绿色意识。如:在8和9的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主体图(老师带领学生浇灌花草树木)的教学和引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同学们认真反思、交流,哪些是不应该不文明的行为,我们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如随地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草皮,摘折花枝等等都是不对的行为。
2、加大对学生的知识宣传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不明白什么是低碳生活,因此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试题,图片,故事,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平时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一些废物自制一些教具,让这些几乎被抛弃的废物得到循环使用,极大程度地减少浪费,从中渗透节约意识。
5.教学经验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西峡县五里桥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虽然离县城不到3公里,但仍保持着农村学校特有的朴实。校名朴实,校训更是再朴实不过――扎扎实实,生动活泼,影响着这里每一位师生。
朴实的校训里,没有太多深刻的内涵,有的只是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巧干乐学的智慧――工作扎扎实实,生活充满生机;内容扎扎实实,形式生动活泼;教得生动活泼,学得扎扎实实。
也正因为这样一种朴实,造就了这所农村初中的金字招牌。近年来,该校在新课改背景下,致力于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扎实推进“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也越来越受到同行的关注。北京、沈阳、内蒙古、陕西以及省内诸多教育同人纷纷到校观摩学习,该校也因此被誉为“农村中学学习的一面旗帜”。
“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教育学生“唯书”“唯上”“唯唯诺诺”,还是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勇于创新,这是两种对立的教育观。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多年前曾说过这样的话。三年前,这句看似有些直白实则耐人寻味的话,被校长李清锋记在了笔记本的显著位置。
学校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仅仅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让所有学生都能面向未来?是让学生片面被动地发展,还是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让学生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还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还是焕发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答案都是后者。
“我们学校几年前由五所学校合并而成,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等参差不齐。老师们的优点是大都很敬业,有苦干精神,缺点是观念陈旧、墨守成规、各自为战。如何让老师们在实干精神不丢失的前提下学会巧干?这很值得思考。另外,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多,农村孩子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再加上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差异,急需精神引领,从而凝聚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李清锋告诉记者。
“扎扎实实办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20xx年,刚刚到五里桥初中走马上任的李清锋,想法很朴素,但却“不小心”与当年发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碰撞出了“火花”。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更坚定了李清锋的这一思想。“扎扎实实,生动活泼”――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讨论酝酿,五里桥初中的校训产生了。
“扎扎实实”既是对领导班子成员的要求,也是对全体师生的希望与期望,工作要扎实,学习要踏实,追求“最好”,摒弃“可以”。“生动活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堂要生动活泼――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走出职业倦怠,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享受幸福的教育。另一方面,生活要充满生机。在抓好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学校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师生生活充满生机,在各种活动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自己美好的情操与心灵。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该校大力推进“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疑”为核心,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校努力打造“三疑三探”模式下的常态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跃成为首届河南教育名片――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窗口学校。
西峡县教研室书记杨海申这样评价:“五里桥初中围绕‘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来做文章,其实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灵魂。”
课堂上的“星光大道”
在李清锋的办公室里,总会放着一摞全校所有班级的课程表。与每个班级里张贴的课程表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些课程表上,每节课下面都标注有任课教师的星级,从一星到四星,没有星级的是空白。
“这些课程表是专门为来校观摩指导的客人准备的。星级代表着教师运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的‘成熟度’。星级教师是通过一系列课改大赛选拔产生的,一星为‘周教学能手’,我们按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的形式,称之为周冠军;二星为‘月教学标兵’,即月冠军;三星为‘学期教学精英’,即期冠军;最高为四星,称之为‘最具课改力教师’。”李清锋告诉记者,“平时外面来校观摩听课的老师比较多,在课程表上标注任课教师的星级,可以让客人有目的地选择听课科目和老师,从而更真实地了解我校的课改现状,同时也促使老师们不断进步,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将观摩课上成常态课。”
李清锋所说的“一系列课改大赛”,便是该校的一项品牌活动――课堂上的“星光大道”。
为了将课堂上的“星光大道”活动开展好,取得实效,该校出台了《五里桥初中推进课改评选课改优秀教师实施方案》,分别按周、月、学期为单位依次实施。学校将一个学期分三个学月,每学月的前三周为周赛,评选周冠军,第4周为月赛,在周冠军中评选产生月冠军;三个学月后学校会再安排一周时间举行期赛,在月冠军中评选产生期冠军。连续三次被评为期冠军的教师,便是“最具课改力教师”。
周赛、月赛的评委由学校办公室指定,分文、理两组,其中文科包括语、英、政、史、地,理科包括数、理、化、生。每次评选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核算出执课教师的成绩。“学期教学精英”的评委由学校邀请课改专家及县、镇教研员担任。
同时,该校要求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做课改的先行者。三位校长首先为教师们上公开课,然后全校18位班子成员人人上公开课。在日常管理上,该校也进一步进行规范督促,一是每周检查教案时查是否用“三疑三探”模式备课;二是随机推门听课,查课堂教学是否符合“三疑三探”的要求;三是用“三疑三探”的评价标准评价课堂,量化打分;四是进行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打造“学生满意的课堂”;五是开放课堂,相互观摩。
刚刚上完课回到办公室的英语教师王翠锋告诉记者:“赛课活动是锻炼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也是同事之间互相学习的极好机会。赛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有更多的课外预设,要有更丰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突出学科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对模式进行生搬硬套。”
年轻教师李明说:“赛课对我们教学的基本功也是一种加强,不但督促我们练好粉笔字,用好普通话,而且使我们学会了怎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最重要的是,赛课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优秀教师团队的壮大与成长。”学校教务主任翁雪丹告诉记者,并用一组数据来进一步印证,“通过三个学期的赛课,全校教师参加赛课98人,占全校任课教师的82%;赛课节数1329节,听课教师达到4000余人次;36位教师被评为‘周教学能手’,24位教师为‘月教学标兵’,23位教师为‘期教学精英’,还有11位教师被评为‘最具课改力教师’。26位教师应同行之邀,先后到唐河、信阳等地传授课改经验,并为当地中学教师上示范课。”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五里桥初中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互帮互助式的学习和直言不讳的点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没有一个胆怯的,这种良好的状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上,除了老师要适时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好小组长在互助学习中的作用也很关键。”商城县上石桥镇第三中学的柳士武老师在五里桥初中参观学习之后,写下这样的心得体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五里桥初中在推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早便意识到加强小组建设的重要性。
该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性格性别等多方面因素,依总成绩用S型拐线的方法,将全班学生分成相对均等的学习小组。同时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态度积极、率先垂范、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乐于助人、组织管理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的学生为学习小组长。要求小组长组织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自探、合探、展示、评价、编题等环节;帮助学困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检查每天学习的落实;监督小组成员各项班规的遵守情况。遇到问题,先小组讨论,再群体讨论。展示、评价时,各小组按教师分工,迅速展示,主动、积极、有序、高效。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建设,为学生快乐学习创设条件,该校在下发《学生学习小组建立实施方案》的同时,组织班子成员先后三次深入课堂,围绕“如何加强小组建设”进行听课调研。调研发现,部分教师前期存在应付现象,有的仅在公开课上注意加强小组合作;有的班级小组也建立了,但组长职责不明,工作方法不当。
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要求不同学科可以确定不同的学科组长;要提前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明确职责,并向他们传授有效的工作方法;上课时教师应依据教材对小组提出硬性要求及详细指标,在备课时注明;每节课后应召集小组长对本节不足之处提出分析原因,制订修改方案。
采访中,八(2)班第五小组组长杨金行兴奋地告诉记者:“小组长就是老师的小助手。小组讨论时,针对每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意见,组长要和大家一块从中提取精华,形成小组内相对完整的答案。然后为小组成员做好分工,谁进行展示、谁负责评价等。同时,组长还要时时提醒那些‘游离’在课堂之外的组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这样,人人都参与了,都动脑筋了,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而如果没有小组长,老师将不可能照顾到全体同学。”
第八小组成员石浩瀚虽然没有当上小组长,但他依然特别喜欢课堂上的“小组合探”环节。他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小组里,你会感受到团结的力量,遇到难题,大家都会互相帮助。”
6.化学教学经验总结 篇六
商丘中学高中化学组赵辉
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新课程的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高中生基础扎实不可缺少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化学产生兴趣,学好这门课,为高三冲刺打好基础,是我们高中化学组老师经常研讨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场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存在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下降。基于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体会,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7.写好教学经验总结的有效方法 篇七
一、见微知著,由表及里
初写教学经验总结最好是从常见的、单一的小教学环节入手,不能贪大求全,这是因为将精力集中在某一单项环节上获得的体会会更深。这也决定了写总结的范围宜小不宜大,如针对某节课的教学组织或教学重难点来写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真正积累教学经验;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工作比较平淡,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小环节上会得到一些新鲜而有用的经验。
见微知著是讲由一点而反映全局,由表及里,由事物的外部入手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从“微”处着眼,从“表面”入手,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要“知著”,掌握大局,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不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提炼出一条乃至几条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来,这样才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与启迪思路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基点,将教学程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教师按照问题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这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带着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直到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在总结时将这种“问题”作为一条主线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写经验总结的教师来说,从小处入手写教学经验总结能揭示基本的教学问题,给他人以某一方面的启示。
二、提纲挈领,分类简述
因教学实践周期较长,实验内容也很丰富,所以值得总结的经验也往往十分丰富,教师面对的经验素材纷繁复杂。对此,采用提纲挈领、分类表述的方法来写比较合适。如某位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有丰富的经验,经过自己的总结,该教师罗列了以下导入方式:直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等,该教师对导入法进行了研究与分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并针对某一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特色。该教师将导入作为自己的研究点,对导入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导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三、鉴别比较,选择新题
写教学经验总结要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感的,同时又切合教学实际的题目。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写教学经验总结也应该走上创新之路,力求充满活生生的新鲜气息。选择题目是目的,鉴别比较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
1.把个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同别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主要指已发表的)加以比较,从而鉴别出是不同的内容或者相同的内容,为自己的写作开阔视野。做这项工作大有好处,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进而寻求研究的“捷径”。经常搞教学研究的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煞费苦心在实践中刻苦摸索,总结了一套“经验”或“方法”,但遗憾的是,这些“经验”或“方法”要么过时,要么与别人的结论相重复。这样的经验总结就没有多大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2.把有些不属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同教育教学课题联系起来鉴别比较,也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辟出新路,提出新见,给经验总结注入新的活水。经验本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因此,通过鉴别比较,我们可以从实践活动中挖掘新的内容,选择新的题目,阐述新的经验。
3.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在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把前阶段总结的经验同后期的实践活动或总结的经验加以比较分析,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也会有新的发现,也可能提出新的真知灼见。
四、理论渗透,重在剖析
经验总结不是把教学形式与活动内容罗列起来,而是抓住主要的、有特色的内容,在理论的渗透下,剖析出规律或教学观点。可以说,写教学经验总结离不开理论的渗透与指导。渗透是指理论与实践活动要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渗透是基础,剖析是关键。理论渗透最好是深入浅出,用通俗简明的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写经验总结与写专业学术论文有些不同,前者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是对实践本身的总结,后者是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着重理论分析。
8.新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 篇八
关键词:创新 思维 数学素养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推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成绩在数学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原则。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列出的概念、定律固然重要,但是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掌握课本以外的更多更新的知识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具有更新知识的本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读书,提倡自学,培养阅读的习惯
数学课本是最好的学习材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大有好处。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读书时:(1)弄清下节课要上的内容,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学习目的,不要急于解答具体问题,看不懂的地方反复去读,多思多想并记下来。(2)读例题时,先审清题目,成绩好的同学不要看解答,自行解决,然后与课本解答作比较,若自己做错了,找错误原因,划出错的地方;若对了,要看自己的思路与课本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方法解答好一些。中下层的同学先看课本的解答,然后离开课本再独立做一次,做每一步要想到解题依据,再与课本对照,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上课专心听讲解,力争解决。(3)读练习题时,对照定义、公式、法则及例题,简单的做在书上,较复杂的做在练习本上,不会做的画记号,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
2.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学习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提出学习数学要“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动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讲;弄清题意再做题目,解题方法力求简捷。在练习题目上,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每一节学完后,自己进行总结,列出知识点,对重点知识和重要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将零碎知识进行整理,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观察和操作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同步发展。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讲几何证明题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作如下分析。
首先,要明确所提出问题,也就是知道问什么;其次,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和条件;然后从目的入手提出假设;最后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3.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次,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教会学生怎样思维,再让学生按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重复此题。第三,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通过命题的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吸取一种理性精神,形成一种数学文化,即形成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多因素的系统。从时间上看,上述的任一意识都是学生个体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通过长时间的反复感受、认识、训练而逐步形成的。从空间上看,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个体的内在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等。
数学思维是以数和形为思维的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教学中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鼓励和引导他们去逐步树立各种意识,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善于挖掘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途径,激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种思路,并从中发现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主动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课堂引导过程中创造生动活泼、乐观向上的气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9.教学经验总结 篇九
——我的教学经验总结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我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16年,回忆这16年感触颇多,我由一个稚嫩的刚刚从学校走出而站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到如今已逐渐变得成熟,这种成熟是在与孩子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获得的。能站在这三尺讲台上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知责任的重大,所以我力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今天,我只是想把我从教这十六年来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如果说是经验还显得有点稚嫩,还有待我继续学习和改善。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学生,让爱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能撑起一片天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教育界前辈的话一直勉励着我,“奉献”和“爱心”一直都是教师职业的精髓,十几年来一直用这些标准要求自己,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和奉献。我知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义有多么深远,所以从教以来我一直尽力去关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爱“才是教育的基石。只有通过“爱”的情感浇灌才能使他们变成甘露,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二、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成为教学过程活动中真正的主人,这是现在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他们都是特殊的个体,都需要尊重、信任,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课堂教师语言、教学方法方式入手,尝试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等,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尤其是对后进生,更需要关心和指导,课堂上要多留意他们,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只有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探索,质疑
问难,踊跃发言。
三、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现代创新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因此要改变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主动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只有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为了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不是难事。但这部分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让学生在教室里找长方形和正方形,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简单问题。
2、加强操作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智慧来自手指尖”,有益的操作与实践包含和孕育着学生的天真和创造的幼芽。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制学具、操作教具等。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积极参与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制圆片,通过用绳子绕圆周一圈,将圆的周长曲线转化成直线,通过将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等,化抽象为具体,发
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渗透了转换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前几年我在教六年级时候,这学期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分数应用题。我在教分数应用题时,发现很多孩子找不到“单位1”,找不到“单位1”,就很难找出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如“是”“占”“相当于”,“单位1”往往就藏在它们后面。如男生占女生人数的五分之三,就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其次学会转化条件,有些题目中“单位1”隐藏的较深,如“图书馆有2000本书,其中三分之一是故事书”,很多孩子不理解,这里没有关键词语啊,其实我们可以把题目换种说法,“故事书占总本数的三分之一”就行了。解决分数应用题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借助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帮助你理清题意,找到数量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不再怕分数应用题了,相反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没事时就找我问个不停。有个孩子还把这节内容写成数学小日记,在芜湖市小学生数学日记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孩子们的兴趣有了,积极性甭提有多高了。这样不仅优化了教学,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0.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
教学经验总结
大学不同于高中和初中,大学生思维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很多老师捉摸不透,在大学里教书,要注意很多方面。
一、首先,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我们都知道,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的学生也大都喜爱我教的课程。现在的大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几个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励,会使你的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饶,有时会创造奇迹的。成功每一个,幸福几家人!每每想到这些,历史的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感,都让我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
二、认真备课,平时多看与所教科目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把整本教材通看一遍,了解每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具体备好某一课。这样讲课时,就能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前呼后应。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平时多看与所教课程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注意虚构成分)和网络资料,有助于我对自己所教科目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就能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例子。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三、上课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大家都知道,大学里的很多课程都是枯燥乏味的,对于这些课程,怎样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在课堂上引起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方面。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要注意不要拖堂和占用学生课前的时间,因为大学毕竟不同于初高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不占用学生的时间是老师理解学生的表现,同样,学生也会更加尊敬老师。在课堂上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力争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另外,课堂上一定要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兴趣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要长时间使学生对某一学科保持兴趣,光靠课堂上死板的教学是不可能做到的,还需要老师多开展多样的活动来实现。比如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整体性,实践性,实效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都得到体现和促进。
五、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该与时代接轨,注意自己的形象,提高个人修养,让学生对自己有时代的感觉。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穿着随便的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
六、在课下要与学生互动,自己可以开一个博客,让学生给自己留言,在网络上互动,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挂在上面,让学生方便复习。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对现实问题很感兴趣。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七、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当今时代,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当教师最忌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因为历史与其他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便于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八、考试的时候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回顾以往以来的工作,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有一些困惑有待解决。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姓名:才松卓玛
学号:20093111723
11.略谈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毋庸违言,语文教学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阶段,学生经过大量高难度的重复练习后,对语文课的兴趣大减,教学效果有限,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充分的备课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尤其重要,本文结果自己多年来教学实验的经验对此进行论述。
一、自身素养的提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教师个人的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身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知识要博且专,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更是需要严格要求的。有人说语文老师就像一个大熔炉,不断地将知识融合,转化为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感染学生。学生会对老师有选择性的挑剔,老师也要善于亮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老师语言丰富,注重以情感人;有的老师思维独特,善于设疑问难;有的老师声音洪亮,通过诵读课文引人入胜;有的老师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落笔,带领同学们进入文学的殿堂。一个诗意的老师总是能在细微之处流露出无以言状的魅力,在这样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会如醉春风,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是高品质有效率的课堂?
二、充分备课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传达和吸收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学既是一个“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要想从上课第一分钟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就是备课。备课是一堂优质课程的基础,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
备课前,要确定教学目标,熟知课文的重点部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要让教学目标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中的目的性、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想要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准备教授课文时,要将其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取其精华,掌握教学密度。重点当然不需要面面涉及,要突破关键一点,不断深入,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假设学生拿到课文,发现有新的知识盲点,而这盲点又并非难不可涉,自然就有了浓厚的探索兴趣。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当我们面对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将庞大的知识点整合消化,从而深入浅出的呈现出来。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才能做到教授结合。我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反复钻研教材,甚至还会在脑海中模拟课堂上可能面对的情况:学生在精神亢奋的情况下,这堂课可以多传达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精神状态低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认为每一堂课都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娴熟地驾驭教材,采用科学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针对于语文创新发展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1.降低学生练习和考试的难度
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落伍的表现。其主要表现是不切实际地和城里的重点学校看齐,大量的讲述,高难度的训练,使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其效果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偏多偏难的练习,取消了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已有成效被这样的高密度的训练所抵消。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的应付和机械的重复之中。因此,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应精于讲解,即对学生的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针对性、启发性、前瞻性,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练习上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有信心,树立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事后的点拨学习应帮助学习树立起能力体系,指导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2.情景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情景式教学其实很简单,不像其他学科,没有情景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书本资源,创造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合作,去理解文章,通过理解的程度来演绎文章所呈现的情景。这样做,虽然在课堂上看上去秩序有些混乱,但是会收获很大的效果。这不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学会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并且通过自主的研究探讨,更深层的来理解课文,再通过演绎的方式,让所有同学都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内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探引式教学
所谓探引式就是探究式和引导式教学,其实探引式教学在语文运用中和情景式教学是相通的。在进行情景式教学中就已经做到了探引式教学,只不过在进行情景式教学中,依靠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而在探引式教学中,老师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尤其是在进行作文这方面,老师要做好技巧上的指导,在语言知识、课外阅读的积累上要做好引荐,这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翱翔的空间。只有这样做才能延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立体的知识网络。进而使学生了解到更多书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学任务的最终实现。教师应该意识到要适应这个时代,从观念、做法上也要与时俱进。
5.规范书写汉字
12.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三点总结 篇十二
有效学习,是导致行为有效地健康地转变的学习。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讲究科学方法的课堂,要注意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即要掌握“对待定理的方法、处理习题的方法和对待评价的方法”。
1. 要理解定理的语言。
一般的数学概念或定理至少有两种语言:汉语语言和符号语言,而几何学中的概念或定理还要加上图形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定理的“三种语言”,即汉语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例如几何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三种语言如下:
(1)汉语语言:根据汉语词汇的积累,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就明白了定理的真实意思。即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两组对边都分别相等。
(2)图形语言:就是几何图形。从图形中就能看出来定理的结论,可以形象地帮助我们分析几何问题。
(3)符号语言:利用统一规定的几何符号,简捷地条理表达,有效地同他人交流。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已知)
∴AB=CD, AD=BC(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从三种语言的角度,我们可深刻地理解定理、有效地使用定理。一听到平行四边形,就想到“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就知道哪两条线段相等;如果需要交流,就即刻写出该定理的符号语言。
2. 要具备处理习题的技巧。
数学的学习,不能将自己置身于题海之中,那样只能更多地感受到一个字———累,让数学“展现出冰冷的美丽”,让自己逐渐降低对数学的温度。对待课堂作业和辅助练习,我们要以“验证的观点”待之,在定理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验证定理,真正把定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对待课外习题呢?我建议用“读题”的方式去解决,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定理去分析,理清思路即可,题题过堂,必将大大地降低学习的效率。
3. 要拥有科学评价的理念。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艺术。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如:认真对待每次课堂作业和辅助练习,感受定理的用途;抓住课本和教辅练习上的单元测试,安排好课外时间进行自我测试;要教会学生“天天反思、周周总结”,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尤其是总结和反思,是学生实施自我评价最有效的方式。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感受。
二、善于借风
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风。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数学教师苦苦求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师也要善于“借风”。
1. 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学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在教学时,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应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让学生思维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2. 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
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能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提问,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4. 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
好的开放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应有较大的教育价值,能促进学生运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同时,教师要注意题材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并有所获。
三、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而有的教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1.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就让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2. 教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而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对于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远离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13.小学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三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备好课,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反思”,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4.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四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也要长智慧。”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就在在数学教学中有创新,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数学教育革命的首要任务。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多数教育专家认为,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最关键一步。因为人的形象思维出现要比抽象思维早,人脑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更好地把握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富有创新的解题方法。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章,可先让学生把正方形或长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想想怎么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想想能否用刚才推导直角三角形的风角和等于180度那样来证明,最后让学生把事先做好的各种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看能否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结果,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形象化的演示,重点难点都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知识得以巩固。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都知道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一次上数学课时教师问1100的和是多少,话音刚落,高斯就举起小手说:“5050。”老师;惊叹之下,询问小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原来高斯没有用传统的办法,而是用了独特的思维:头数加尾数乘层数再除以2的方式,这一创新的思维方式,突破了常规,令后人津津乐道。
心理学则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教学组合体积时,我出过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组合体的体积。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积加上圆锥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像。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像。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别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打下基础。
三、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是一种前后贯穿的、有条理的、有依据的思维活动。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和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教师必须有意识的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知识为载体,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的内容把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当中。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流模式: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规划教学程序时,要确定交流的内容、方式,分配一定的时间,避免双向交流流于形式。不低估学生智力潜能,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性,放手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培养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增强集体意识,促进主动、活泼、创造性学习情境的形成,从而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是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要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培养“会学”、“会问”、“我要学”,改变让学生“学会”、“学答”、“要我学”的观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促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应把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教育任务,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改变单纯重知识传授、重技能形成训练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同时,要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使教学进程与学生的认知进程一致,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训练思维
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学生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
【语言教学经验总结】推荐阅读:
c语言教学工作总结06-17
上学期幼儿园中二班语言学科的教学总结08-05
幼儿语言教学10-11
诗一样美的教学语言06-15
大班英语课堂语言教学09-09
数学教学评价语言09-10
高中化学教学语言10-31
中班语言教学工作计划06-22
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教学06-26
大班语言《风》教学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