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精选10篇)
1.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篇一
解读《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4月27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规划》编制的背景
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之初就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此,部综合规划司组织有关部门,依托前期工作研究,历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期间广泛征求了部有关司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典型交通信息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基础上开展编制的。“十一五”是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好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坚持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理念,以强化管理与服务绩效为重要衡量标准,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为保障,切实加强了部省联动、共建共享,部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仅加大了对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更加强了对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效。总之,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有了较大提高,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并且已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在部分领域已基本形成了三级信息化队伍。通过采集、整合、共享等技术的应用,行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明显提升,大多省厅已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省厅的信息化工作获得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高度肯定,这些有力地支撑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向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行业属地化管理与交通运输流动性、网络化特征给行业监管和服务带来的困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导致信息化在各业务领域、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交通信息化建
设已覆盖了主要业务领域,但业务流程不规范、不统一,导致应用系统生命周期短;行业数据库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标准不统一,共享度不高,总体上,交通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另外,目前行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针对信息服务类和电子商务类系统建设,市场驱动力量仍显不足,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规划》在体现服务现代交通运输业方面有哪些调整
交通运输行业的分散、流动性特征,要求在行业的监管和公众服务方面要实现全国一盘棋,而信息化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能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性应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最大化体现信息化应用的效益。我们在推进全行业应用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也再次证明,部应当亦必须在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推进覆盖全行业的重大应用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重的责任,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使命,行业对我们的要求,公众对我们的期望。
针对当前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本次规划以解决或缓解“十二五”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作为“十二五”行业重大信息化的建设主题,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信息化成果,通过整合共享、部省联动,以跨区域、跨部门重大信息化工程为牵引,力求全面推动行业管理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分散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行业信息化发展合力,凸显信息化建设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这也是不同于以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此,我们在规划中提出由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四个重大工程建设,并在综合运输、区域物流、城市客运等三个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探索发展路径,由此带动公路水路管理与服务领域业务应用的深化与完善。
《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及意义
四个重大工程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其意义可归纳为“坚持三个面向,提升三个能力”,即面向行业管理部门,提升管理协同能力;面向行业决策部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面向社会公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其建设重点是以综合应用需求为导向,通过统一标准和技术要求,一是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采集,二是以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力争形成较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信息化发展环境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使全行业高度重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列入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重点。
相比“十一五”,在“十二五”期间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
在“十二五”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突出强调更加重视应用效能,围绕“十二五”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以解决行业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落脚点,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规划信息资源,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制定统一标准,科学量化效能目标,强化部门间、部省间分工合作,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此,在保障措施部分特别强调,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执行力度,注重新技术应用,有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并通过建立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设效能,必将全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次规划充分借鉴其他部委组织开展“金字工程”的建设经验,结合行业的实际特点,提出按照“三统三分一加强”的原则全面推进“十二五”信息化建设。
“三统”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基于顶层设计的思想,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技术指南、标准指南、管理办法,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本地区工程建设方案。统一标准,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部省信息交换标准、部级数据库标准,部省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程建设,并通过工程建设完善标准。统筹协调,由部统筹全局,协调部省间、部门间和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合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三分”就是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分级建设,部统一组织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并负责部级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负责本省范围内的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部对省级项目的支持,将根据规划确定的“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不同类型,区别对待,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将按统一标准给予资金补贴。分步实施,根据工程特点、项目划分和建设基础,采用分期分批或先试点、再推广等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部与省、政府与市场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政企互动方式,推进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加强”,就是加强管理。所有项目应严格遵循国家发改委2007年55号文《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分析制度,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实施工程效能评价。
下一步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后续工作
为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部规划司组织有关力量正抓紧编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推进方案》,推进方案编制将基于顶层设计思想,根据部门业务职能,梳理业务关系,相应划分工程建设项目,明确各项目间关系,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阶段性目标,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序列。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保障工程实施的推进策略和组织管理模式。
为做好“十二五”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对接工作,部将组织开展“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建设方案的培训和宣贯工作,以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
同时,部规划司将协同各有关司局,组织力量抓紧开展相关建设指南和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以指导工程的建设实施,并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第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所有工程项目的启动工作。
2.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篇二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对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 2009年中国主营收入前十名的物流企业有很多是从运输企业转型过来的。从目前来看, 在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构成中, 运输成本的占比还比较大, 这是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因此, 如果运输费用能降下来, 那对降低整个社会的物流总成本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而对于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来说, 它是现代物流的运输载体。也就是说, 物流过程的空间移动是需要运输设施和装备来完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交通运输部对发展物流产业是非常重视的。另外现代物流也是支撑我国新兴工业化道路、服务于其他产业发展、提升交通运输产业、拓展运输交通职能的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物流工作
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 交通运输部参与拟定了现代物流业的规划。针对这样一个职责, 我们在部内建立了一个工作机制, 并有相关的司局参与这项工作。其中, 规划司被确定为牵头单位。
近年来, 我们交通运输部积极参与了有关物流业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工作是加强研究。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产业, 各方面对它的理解、认识有所不同, 所以交通运输部党组对这个问题很重视。从2008年开始, 我们就启动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如何促进现代物流发展这一课题。针对该课题, 交通运输部党组亲自听取了四、五次课题组的汇报, 我们也集合了部里的四个研究院共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并且形成了一些简要但比较准确的结论。
另外, 在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 我们列了23个重大课题, 这项工作也是从2008年开始的, 而在2009年的时候, 我们开始研究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即“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促进物流业的对策研究, 目前该课题已经结题。而在当前, 我们也在积极地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 利用他们的项目来开展发展现代物流与提高效率方面课题的研究。
第二个工作是深入调研。我们曾到长三角地区做了多次调研, 也专门召集了一些运输企业、物流企业进行座谈。另外我们还组织了一些相关部门到各个省、市, 这种调研座谈加起来大概十次左右。期间, 我们还配合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开展了一些联合调研。
第三个工作是切实推进。首先, 我们组织召开了农村邮政物流现场会, 受到了张德江副总理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们仍然在进行相应问题的研究。第二, 探索部省共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新思路。由于浙江省在推动“大物流”方面表现的非常积极, 所以我们将浙江作为一个试点, 并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共促物流发展会谈纪要”。第三, 制定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示范试点政策。第四, 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 出台了《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尽管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复杂, 但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 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 这项工作的开展还是有了一些进展。第五, 推动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在2010年5月, 我们发表了“第三届中日韩运输及物流部长会议联合声明”。2010年12月, 我们签订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合作机制谅解备忘录”。第六, 修改《道路运输条例》, 引入无车承运人概念。第七, 打破行业垄断, 消除地区封锁, 我们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利排除、限制物流业竞争工作的通知》。
聚焦“十二五”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我介绍一下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同以往的做法有了很大的不同, 因为它涵盖了行业的方方面面, 包括邮政、民航、公路、水路等, 所以这个规划内容必须要体现出一种创新性, 而且这个规划将来要对社会公开发行。因此, 对于该规划, 它的内涵必须要体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及根本要求, 外延要充分反映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客观需要和时代要求, 内容要包含交通运输的全部职能, 包括建设养护管理运输, 法规精神文明建设等, 以此来充分体现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为此, 我们确立了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以及“五个努力”, 即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努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
具体来讲, 我们在促进现代物流方面有“四个推进”。
第一, 推进港站枢纽与物流园区的融合。一是拓展港口、运输场站现代物流功能, 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站场特别是物流园区转型。在2007年的时候, 我们编制了一个国家规划, 在这个规划当中, 我们确定了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而实际上则牵扯到了196个, 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因为有一些是组合枢纽, 所以我们在“十二五”时期准备建设200个左右。其中, 要保证在每一个国家枢纽城市建设一个公路运输枢纽;二是研究支持公路货运枢纽 (物流园区) 的投资政策。“十一五”时期, 我们在货运场站设施的投资上还是非常少的, 可以说, 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一直没有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在经过我们调研以后, 我们决定要在“十二五”时期对公路货运枢纽 (物流园区) 给予适当的补贴。这个政策交通运输部党组已经研究通过了, 下一步就是进行协商以及之后的实施。
第二,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在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上,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 必须要有政企之间的联合。也就是说需要政企联合试点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此外, 我们还大力推进以浙江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
第三, 积极推进甩挂运输发展。在此之前,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海关总署、保监会五部委曾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 其中对很多诸如通行费、税收等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规定。此外, 我们还加快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调整通行费征收办法、鼓励运输企业拓展运输网络、鼓励企业加强协作。
第四,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首先是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观点, 认为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已经过度超前, 对于这些说法, 我们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讲, 或者说从某个局部来讲, 的确具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从全国的布局来看, 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目前仍然处于一个加速成网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基础设施网络化形不成, 就没有办法充分形成运输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它本身并不完全考虑自身的经济回报, 而更多发挥着对于国土的开发, 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发挥应急保障等作用, 当然也包括改善投资环境, 拉动内需等作用。因此, 单纯从交通流量和回报量来看这个问题是欠考虑的。
其次是加快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对此, 我们要推进运输体系建设, 除了在基础设施网络方面要优化, 规划要衔接外, 我们还要把这个集疏运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推动, 针对这些工作, 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划;最后是改造提升运输服务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
最后, 我还想说一下高速公路收费的问题。1月18日, 交通运输部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在会上,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谈了一些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公路的收费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的看待。在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的财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公路建设, 因此我们采用了社会融资的办法, 这个政策的实施, 快速地改变了我们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也支撑了我们国家经济30年快速的增长, 可以讲没有这个政策就没有公路交通发展的今天。事实上, 我们最多的公路收费年限只有30年, 而国外很多收费公路是可以收90年甚至100年的。眼下, 交通运输部正在研究两个体系。一个是所谓的收费公路系统, 即严格限定在一些主干线、一些快速道采用相对较低标准的收费来维持运行和养护;一个是免费公路系统, 对普通公路实行免费通行。
对于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来说, 它是现代物流的运输载体。物流过程的空间移动是需要运输设施和装备来完成的。
3.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探析 篇三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28-02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已进入各种运输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
1.1 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
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取决于交通运输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三定”方案的职责规定,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为: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运输辅助服务等5个方面。
1.2 交通运输管理的任务
交通运输管理的任务是由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职能决定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对交通运输的发展、经济关系、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发挥政府管行业、管市场的行政功能。
1.3 交通运输管理的特点
1.3.1 微观放开,宏观调控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
1.3.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交通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市(地)、县(市区)、乡(镇)五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1.3.3 统一规范,依法治运
交通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
1.3.4 关系复杂,协同管理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交通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与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2 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交通运输管理实践中,常见的有3种管理手段、3种管理方法,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源头管理法、过程管理法和目标管理法。
2.1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财政、税收、利润等与价值范畴相联系的经济杠杆来管理交通运输事务的方法。
2.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法律监督和法律诉讼来调控交通运输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运输生产和经营秩序,保障交通运输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交通运输经营者在进行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时,除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外,还必须遵守交通行政管理法规、规章。
2.3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采取行政许可、行政认定、行政監督检查的管理方法,依法对管理对象所作的行政决定具有强制力。
3 交通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3.1 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交通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交通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交通运输市场管理规范具有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的基本特征。
3.2 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规费缴纳规范、商务活动规范、监督处理规范。
3.3 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4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交通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交通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交通运输管理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4.1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
4.2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4.3 强化交通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斐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5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继续保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努力扩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交通运输的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李敏)
Analysis of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Li Guochen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scope, task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the basic method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4.交通运输规划 篇四
(0823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交通运输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具有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科学研究等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与管理技术
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及公路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理论与方法,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需求管理,城市交通GIS和ITS的应用,交通仿真模拟技术应用等。
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及模式。
3、交通安全工程
主要研究道路运输方式的安全特性,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管理、设计、规划和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交通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方法等。
4、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研究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枢纽总图设计及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调,各种港站设计、港站作业能力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或半年),在职硕士生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学分要求: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2学分实践性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32学分的总学分)。
1、学位课
公共基础学位课(7学分)
(1)自然辨证法2学分
(2)第一外国语5学分
基础理论学位课(选≥5学分)
(1)矩阵论3
(2)应用数理统计
(3)数学建模与算法3
(4)高等运筹学3
(5)模糊数学
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选≥6学分)
(1)交通工程学理论2
(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2
(3)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2
(4)交通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5)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2
(6)交通系统仿真技术2
(7)交通运输经济理论22、选修课(约选12学分)
(1)智能交通系统2
(2)交通需求管理2
(3)城市交通网络分析2
(4)交通环境工程
(5)交通流理论2
(6)道路交通控制工程2
(7)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2
(8)高速公路导论
(9)智能交通系统2
(10)城市规划原理2
(11)公路网规划2
(12)交通运输工程专论2
(13)交通系统工程2
(14)交通可持续发展导论1
(15)交通工程设计2
(16)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
(17)车流组织理论与方法2
(18)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2
(19)工程经济学2
(20)道路绿地景观2
(21)工程计算机应用2
2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1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2(22)学术研讨(必选)1学分
(23)文献检索与利用1学分
(24)第二外国语2学分
(25)道路线形分析与设计2学分
3.学位课程说明:
(1)交通工程学理论
主要讲述交通工程学的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包括道路交通工程学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交通流参数、交通特性分析、驾驶员行为特性、跟弛理论、连续流模型、宏观交通流模型、交通影响模型和交叉口理论等内容。
(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讲述交通规划引论、交通调查理论与模型、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非集计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平衡交通分配模型的扩展、组合模型、交通需求快速预测模型、动态交通分析模型、交通规划方案的评价、交通规划方案评价的基本思路、指标、方法等。
(3)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
该课程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公共电汽车、城市轨道、出租汽车、公共交通枢纽)、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管理与技术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的票制与票价、城市公共交通法规、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等。
(4)交通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主要讲述交通系统安全规划的基本原理,交通系统安全规划方法,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可靠性分析,综合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管理规划计算机管理系统,交通安全规划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方法。
(5)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讲述交通枢纽及规划设计的概念及新理念、交通枢纽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交通枢纽设计的主要内容、铁路枢纽、公路主枢纽、航空枢纽、水运枢纽、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方法及具体案例分析等(以公路和城市交通枢纽为主)。
(6)交通系统仿真技术
主要讲述交通运输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全面介绍国外交通系统仿真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交通仿真的关键技术和具体应用,掌握交通系统仿真中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评估的技术及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7)交通运输经济理论
主要介绍交通运输行业的性质及其生产特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交通运输成本构成及其计算,交通运输服务价格的形成,交通运输市场的运行与管制,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政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中的经济问题。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应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导师和有关学科组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时事政策学习、形势教育、公益劳动和文体等活动。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按每一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
定出培养计划。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采取导师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在指导方面可采取导师负责指导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指导等方式。硕士生以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本学科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或生产实践、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或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及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必修学术研讨课,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或讲座,并写出研讨报告。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考核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本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延长学习时间,考核组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各项要求,经考试合格(每门课程成绩及格,学位课程成绩总平均达70分以上)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在论文工作阶段,研究生应认真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路线和方法,并在中期考核合格、修完研究生课程半年内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应努力结合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开展理论论证、实验验证,总结分析研究数据,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工程技术和知识创造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依次包括如下内容:封面、题目、扉页、摘要(中、英文)、目录、引言或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论文应着重叙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并加以分析讨论。对于科学论点,要有理论上的论证,或实验验证。对选用的研究方法,要加以严谨的论证。引用别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利用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以附注。论文立题及主要论点要正确,应有新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篇五
一、培养目标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培养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学科知识面,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
1、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
2、交通运输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
3、现代物流管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3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不超过4年。一般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四、培养方式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导师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时事政策学习、形势教育和公益劳动等活动。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实验技能。采取导师和系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在指导方面可采取导师负责指导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指导等方式。硕士研究生以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有适当的体育锻炼。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总学分掌握在30-40学分,其中讲课20学时为1学分,实验课30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对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如已掌握可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合格可取得学分。
学位课要求18-20学分(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10-12学分)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础、特长及专业爱好,共同商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择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培养适应能力。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与公共选修(指数学、计算机语言),规定3-4门补修课。
六、实践教育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教学实践或进行生产实践、技术服务和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参加本科、专科相应的教学辅导,批发作业,参加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辅导等。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和系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有考核的公益劳动累计为2周,公益劳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导师和系应积极要求并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这是加强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此项活动应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七、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课题文献综述、选题、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查、工程设计)撰写论文等部分。课题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最好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准备工作,于第三学期举行开题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听取意见。开题报告通过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具体要求: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选题应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能力。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年,论文一般在3万字左右。
八、课程说明
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2、第一外国语
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3、高级物流学 学时/学分:40/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基本思想和国内外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物流的战略和决策问题。并针对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化、物流与供应链集成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4、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分析
5、数值分析 学时/学分:48/
2本课程介绍数值分析的基本概念、方程和理论。着重介绍工程计算中的常用算法,包括方程组数值解法、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法、插值与曲线拟合、数值微分和数值积分、带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要求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的高级语言将上述常用算法编程完成调试。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
参考教材:《数值分析引论》,易大义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6、交通系统仿真
7、专业英语
8、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专论(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onograph)学时/学分:40/
2旨在拓宽研究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知识面,以研究生选取的研究方向为主线,介绍所属领域近10年来的科技发展动向和新成果。阐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并指明今后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先修课程:无 参考教材:无
9、多元统计分析 学时/学分:40/
2主要内容除参数点估计理论、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当个随机变量的常用统计理论、方法的推广之外,还包括主分量分析、主坐标分析、判断分析、聚类分析、典型分析和线行模型理论。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10、最优化理论与方法(Optm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s)学时/学分:40/
2优化的基本原理。非线性优化的基本理论(非线性规划的模型、相关概念和定理)、非线性优化问题的主要方法(一维搜索方法、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有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多目标优化的基本理论(多目标数学规划的模型、相关概念和定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主要方法(多目标数学规划的主要解法)。
11、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学时/学分:40/
2本课程主要介绍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简称为三参数)的测量及其相互关系模型、交通流参数的统计分布、车辆的跟驰模型、流体力学理论模型、交通流排队模型、交通影响模型。
先修课程:《概率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模型》
参考教材:[1]王殿海,《交通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2]《Traffic Flow Theory》,TRY,2000,USA(光盘)
12、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学时/学分:40/
6.交通运输职业规划设计 篇六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院: 专业: 学号:
电话: 电子邮件:
规划年限:
撰写时间: 年 月 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目 录自我分析
1.1我的价值观;…………………………………………………..2、环境分析………………………………………………………
2.1家庭环境………………………………………………………
2.2学校环境………………………………………………
2.3一般社会环境…………………………………………………
2.4目标地域环境………………………………………………..3、职业目标的确定
3.1目标职业名称……………………………………………….3.2目标职业知识、技能、态度品德要求……………………..4、职业发展阶段
4.1发展的前景…………………………………………….5、阶段发展措施
5.1我的优势分析:………………………………………………..5.2我劣势缺点盘点; …………………………………………
5.3我的威胁(threat)及其排除……………………………………
6、评估调整。
360度的评估…………..……………………………………
7、结语
×××的××××年~××××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前言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当前中专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十分的大,特别是我们这种未经世事的中专学生!我们如何在以后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做的更好,在以后应聘时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影而出?我们以后到底做些什么?我们以后往那些方面发展?我们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前规划我们的未来,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做好规划,也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设计!现在社是一会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提前做好自己的规划对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新时代的中专生,就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现在的就业形式,社会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对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自我分析
我来自重庆,有炙热的紫外线,赋予了我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心和随和的性格。我待人真诚,总是把欢乐传递到周围。我也是一个感性的人,喜欢音乐,喜欢阅读,喜欢散文,喜欢一切美的事物。我也喜欢热烈,喜欢安静。喜欢在闲暇时刻邀约几个好友一起运动或者喝茶聊天。但是我的英语比较差,毕竟它是我的第三门语言,但是我很努力的再学习它。
1.1我的价值观
关于我的价值观,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中庸的人,或者是说与世无争。既不低调,也不张扬,不尖锐,也不圆滑。我很看重和谐,我追求物质与精神同步的丰富。我希望以后我能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充满朝气的小城市。因为我始终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本质,而非永无止境的竞争。
二、环境分析
2.1家庭环境;
我的家庭很和睦,我的家人对我的期望不算太高,只希望我能独立处理事情,他们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当然在我的决定不太好时他们会提出来让我思考,他们让我学会独立,也学会了成长。
2.2学校环境;
学校师资雄厚,教师队伍由本科毕业生和具有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组成,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占80%。学校管理严格,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曾多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铁道部“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经委“先进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重庆市社会与劳动保障局“技工教育先进学校”、重庆市教委“招生工作先进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果显著,职教特色突出,以优良的校风,上乘的教学质量,独特的校园文明礼仪教育,以及半军事化的管理而享誉大西南。学校倡导“刻苦攻读、立志成才”的校风,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以规范的行为、良好的气质、娴熟的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好评。
2.3一般社会环境
铁路现在是中国经济来源部分,现在铁路和轻轨还有地铁是就业很不错的选择,所以选择这方面的人比较多,压力也随之比较大。可是现在,重庆的轻轨和地铁逐渐真多。我们的机遇也开始多了起来,就业情况还比较乐观,当然目前人才济济,我们需要更加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2.4目标地域环境
我希望我能在重庆工作,因为重庆的发展越来越好,给方面的发展也很不错,现在重庆在铁路的建设也多啦起来,我们的机遇也逐渐真大。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这里的生活也能很快让人适应。
三、职业目标的确定
3.1目标职业名称
我希望可以进客运。
3.2目标职业知识、技能、态度品德要求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做到全面服务,重点照顾。对旅客做到三要,四心,五主动。要对这人热心,解答要耐心。要使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要用文明用语。着装要整齐。
四、职业发展阶段
4.1发展的前景
中国铁路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中国铁路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会很不错,不说最好,但至少是中上的。(不会像船舶一样受到金融的影响,在这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铁路行业是要更加大力发展的。可以去留意下这两年的铁路发展情况的。)
铁路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发展工程。
五、阶段发展措施
5.1我的优势分析:
(1)积极主动,勤奋向上,只要我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有多少麻烦都要去做。
(2)实事求是,有目标有想法,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
(3)与人交往时比较谦逊、有同情心,对朋友忠实友好,有奉献精神,喜欢关心他人并提供实际的帮助。
(4)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学习生活比较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
(5)口才比较好,因为比较喜欢看新闻,所以爱和朋友谈天说地,知识面比较广。
5.2自我劣势缺点盘点;
(1)信心不足,特别是面试;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感到紧张和压力。
(2)脾气有时温和,有时暴躁,不过当情绪波动的时候我会努力克制自己,在公众场合不太敢展现自己。
(3)作事情太过武断,总是不经过思考就做一些很冲动的事情。
5.3我的威胁(threat)及其排除
现在在这人才济济的社会,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的压力与失业的压力让大家头疼,所以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我们更要努力的付出,努力的去学习。不断提高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与素质,要学会适应社会。
六、评估调整。
360度的评估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为使得我现在所订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的话,我就必须在这个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与修订。对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评估与回馈是该规划能否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可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修订人生目标,变更我的计划与措施,以此来达到最好的人生状态。
七、结语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给自己一点时间考虑一下将来吧,给自己做一个规划,那样梦想才能展翅飞翔。人生像一次没有回头路的旅程。前方也许是盛开芬芳的玫瑰园,也许是充满毒蛇猛兽的黑森林,但是不管怎样的未来,我能做的不过是给自己一个规划并且实施。今天的生活是由一年前我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的行动将决定我三年后的生活。
7.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指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 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道路。它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发展, 人类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保证人们在展望未来时充满欢乐和幸福;另一方面是发展的可持续性, 即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 释放污染物的程度不能超过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
2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 还是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条件, 资源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 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约束条件。
3 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造成的诸多负面效应
3.1 环境污染。
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都是流动的污染源。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称为交通公害, 大致有四个方面:交通工具运行时产生的烟、气、粉尘等对大气的污染;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清洗装载工具和燃料的泄露对水体的污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污染性和非污染性破坏。
3.2 交通运输对资源的占用。
其含义一是指交通运输工具及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次, 各种交通陨石方式在运营中需要消耗自然资源的能源, 特别是对石油产品消耗的比例将逐渐提高, 这使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3 交通拥挤。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拥挤堵塞现象有增无减。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4 发展交通运输应遵循的原则
4.1 资源利用最优化原则。
交通运输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的产业之一, 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交通运输工具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资源节约应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则。
4.2 成本最小化原则。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行成本是不同的。由于交通运输的外部性特征, 不仅要考虑交通运输业本身的成本, 还要考虑由于道路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生态破坏等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在综合考虑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难以用货币量化的外部成本等诸多因素基础上, 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运输发展模式。
4.3 系统最优原则。
每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 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劣长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根据系统最优的原则, 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各种方式进行合理化配置和优化,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形成既竞争又互补、综合集成、系统优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4 环境友好原则。
交通运输是人类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遵循在等量前提下产生的污染负荷最小、对生态造成的损失最低的环境友好原则, 大力提倡“绿色”交通运输方式, 这样才能保障和支撑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5 各种运输方式在可持续性方面的比较
5.1 不同运输方式的外部成本。
据对欧洲17国的研究, 在1991年运输的总外部成本是2720亿ECU, 占GDP的4.6%, 其中92%是由公路运输产生, 铁路运输只产生1.7%的外部成本。各国所作的研究也都表明, 公路运输是外部成本的主要贡献者。以IWW/INFRS的研究为例, 见表1。
资料来源:Gunter Ellwanger (1995)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运输部门总体产生的外部成本来看, 客运的环境影响占76.8%, 货运占23.2%, 西欧国家中运输的外部影响主要集中在客运; (2) 按运输的不同方式来看, 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都远大于其他三种运输方式, 甚至大于三者之和;在客运方面, 铁路的各种外部成本都是最低的, 在货运方面, 铁路和水运都是有利于环境的运输方式; (3) 如果区分公路运输方式, 则小汽车是造成外部成本的最大来源, 其次是货运卡车, 公共汽车产生的外部成本最低。
5.2 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
据日本交通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 在旅客运输能耗方面, 小汽车能耗占79%, 铁路占8%, 公共汽车占4%, 航空占5%, 客船占4%;而从完成客运量情况看, 小汽车为44%, 铁路30%, 公共汽车6%。由此看出, 铁路能耗仅8%, 却承担了30%的客运量, 能源利用率是比较高的。而且铁路的电气化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减缓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度。这些说明, 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是最大的, 其次是航空运输, 铁路和内河最少。
6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1 交通运输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在考虑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过程中, 要考虑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6.2 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诸方式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协调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诸方式时, 要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原则, 既要考虑现有运输环境下的合理配置,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未来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
6.3 依靠科技进步, 改进和完善交通运输技术, 发明节能、高效、低污染的交通工具。
它应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发展清洁能源技术, 以减少化石污染物的排放。二是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三是发展高效能源效率, 实现能源供需的协调发展。
7 我国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的实施
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交通运输业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污染源。要制定出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 促进交通运输不断地向前发展, 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利用经济杠杆加快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对保护环境与资源的交通运输方式要给予鼓励, 实行优惠政策。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方面, 要大胆参考与吸收国外成功经验, 尤其是关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实践成果, 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论证。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采取有效的技术政策。加快研制开发我国的低油耗、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技术, 成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也是我国交通装备工业科技开发的方向之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状况, 提高运输效率。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管理养护, 保证既有交通设施的完好率, 同时, 要加强路政和交通指挥系统管理, 改善管理方式, 提高交通效率。
结语:可持续发展眼是一全新的、全球性的、富有战略意义的发展观念, 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实现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国建华.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铁路, 2003 (12) .
[2]周乐.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综合评述, 2003.
[3]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4]韩飚.交通运输发展理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4.
8.交通运输专业:发展带动就业热 篇八
北京交通大学曾培养出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应尚才、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金士宣、中国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等杰出专家。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交通运输专业与学校同庚,有百年历史,为国家培养无数交通领域的优秀学子。近日,记者走访交大,与该校就业指导研究室主任梁英老师畅聊交通运输专业的就业前景。
《职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怎样?
梁英:作为北京交通大学最有特色的王牌专业之一,随着国家铁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的优势很好地凸显出来,目前这个专业的就业需求旺盛。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2011年度,该专业的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考研率达到36%,另外还有9%的学生是选择继续出国深造。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就业的流向上来说,学生的发展前景都很好。
这个专业的学生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就业情况如此乐观还是跟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联。目前北京交大的交通运输专业细分了很多专业方向,比如有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运输、物流、智能运输等方向。不同的培养方向使得学生既有比较宽口径的基础,同时又有一个比较专的方向。学校这样的定位是考虑到让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比较有优势。
《职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梁英: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不但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很高。学生基本都是在国企工作。比如,铁路系统中很多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技术的骨干都毕业于北京交大交通运输专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相关的工作,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国内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很多二线、三线城市也开始修建地铁,随之而来,国家急需一大批懂地铁的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有一部分学生也在这个行业完成就业。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本科生的就业去向。
交通运输专业的研究生大多进入科研院所或大中专院校任教。还有一部分交通工程领域的人才主要做一些宏观决策或是技术管理性质的工作。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家的铁道部门,城乡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公安交通部门等等一些统筹规划的部门。
从地域上来说,学生基本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各大铁路局。
《职业》:回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学生多不多?
梁英:我们国家的铁路局一般都在省会城市,但它的沿线很广,顺着铁路的走向,可能会经过很多地方,我们也有很多学生是在很基层的地方。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很多铁路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技术骨干人员都是从基层干起来,逐步上升到管理层。除去考研、留学的学生,近年来,北交大本科毕业生中留京人数达到就业总人数的30%以上,研究生达到58%。
当然学校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二三线城市发展,对于去西部就业的学生,我们学校会有奖励机制,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奋飞奖”之外,还会发放奖励金。
《职业》:就业指导中心通过什么举措来帮助学生理性就业?
梁英: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我们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要做的工作。
招聘的单位很多,到底该去哪里,是学生最困惑的问题。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不能确定目标。我们会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给学生很多求职的理念、方法。在大一第一学期结束之前,我们有一次机会,让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问题,可以转专业。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们会教会学生培养职业兴趣,发现自己的职业技能。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合乎个人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因此,学生在就业时,成功率和满意率都很高。
学校还会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在求职技巧、求职能力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我们还有一对一个性化的咨询。每个月会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开放日活动,学校请专家面对面对学生指导。
《职业》: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上升通道是怎样?一般薪资大约多少?
梁英:学生进入企业后,发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技术,一种是管理。对本科生来说,搞技术为主,一般工作两三年后,会有一个转折,比如有些人开始转做管理,或者是技术上的提升,从助工到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一步步从初级往上走,或成为技术骨干,或成为高层管理人员。
主要就业在全国18个铁路局、设计院、各城市的地铁单位,还有一些物流公司,比如中铁外运,还有航运、空运、水运等。
9.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 篇九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多元化
1引言
交通运输是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以及经济组成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间接影响国家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类型,同时实现社会调控和消费阶层的界定等多种社会功能。交通运输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飞速增长,各种产业格局的形成和变革也带动人们的生活空间、范围逐步扩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和成熟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在当前资本和劳动力富足的时期,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更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会为区域的经济状况带来新的活力。
2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间的联系
2.1交通运输促进区域产业优胜劣汰
交通运输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关联密切,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便捷发达的交通体系。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区域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等。由于交通运输是产业结构形成和调整的必备因素,交通运输的状况和合理性能够对区域内的各种可利用资源起到重新分配的作用。让区域内的分工明确,格局合理。同时促进新的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以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不断提升。
2.2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即为经济水平的提升。交通运输的种类多样,短途运输以公路为主,中长途则以铁路较为常见。综合考虑运输成本和区域发展的关联性,能够根据区域的特性而选择合适的交通网络体系。促成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贸易往来。以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为例,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相关交通发展领域的投资可以参照交通的便利程度而影响到相关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而带动全区域的经济水平提升。
2.3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二者互相融合,能够轻松实现区域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该地交通的便利程度。唯有方便的交通才能让更多的商业进驻,让更多的就业人群在此处定居。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紧密依靠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如果某个区域的发展缓慢,交通运输不便,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直接关联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3强化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关于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沿海开放城市来说,发达的水上航线,可以让整个沿海城市从水上和内陆等多个维度,形成经济贸易网络。借助水上交通的便利和较低成本,改善沿海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其次,以农、林、牧业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例,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周边可利用的其他资源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这有利于当地实现各类自然资源经济的均衡发展,以此丰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类型。最后,对于城乡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能够为地区的商贸往来建立便利的条件和途径,加快资源交换和经济往来的频率,这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优势显著。
4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适应性关系
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十分密切。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交通运输的建设作为城市的基础性投入,整体拉动当地的经济水平,以此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关联性分析当中,二者之间的互相适应是十分显著的特点之一。
4.1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对于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关联性,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之中。对于交通运输,甚至经济发展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出现了明确的社会等级和分工制度,相应的生产资本逐渐完善,成本的分配和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建设初步兴起。二战以后,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迎来了新的阶段。交通运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在切实的加深着人们对经济与交通之间关联的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逐步得到重视并很大程度地获得了大量的投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经济状况的提升也不明显。
4.2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的适应性
和其他类型的发展一样,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样有利有弊。它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让当地的自然资源能被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物种的数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发达的交通网络势必会因交通工具数量增多而产生大量的废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交通运输的能源需求也会对能源的供应和过度消耗造成一定的危机。要想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将交通运输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在发展交通运输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同时,保障区域原本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5结束语
受到区域特点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可利用的资源类型和能源环境也各不相同。对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方式和类型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充分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建设间的平衡关系之后,才能确保二者相辅相成,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xx(04):123-125.
[2]支凯强,李欣潞.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物流科技,20xx,40(10):94-97.
[3]蒋卫玲.区位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xx(10):116-117.
[4]刘志文.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xx(31):72-73.
10.交通发展规划 篇十
一是公路路网系统工程。从郓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畅通、四通八达”的大路网体系,县域主干道路实现“三纵四横两环绕”,以郓城主城区为中心往周边以“米”字形辐射的路网,以农村公路为支脉,加快构建大路网,建成功能协调、布局完善、级配合理、规模适当、管理高效的公路网络系统,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
二是港航运输系统工程。围绕郓城新河航道建设,将杨庄集港口建设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及航运中心,加快港口大型深水泊位、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体系,完善配套功能,发展临港物流业。
三是城市公交系统工程。以优先发展公交作为城市交通发展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推广和普及节能环保的公交车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用五年时间,使我县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明显提高,公交出行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逐步开通中心城区至李集、黄安、水堡、程屯等“半小时交通圈”城市的公交线路。
四是客货集疏运系统工程。“十三五”时期,围绕国家公路运输运输主枢纽规划,按照“一中心三片区”格局(一个中心,即潍坊主城区;三个片区,即滨海区物流、城区西片物流、城区东片客运),以潍坊港、高速公路、铁路和重点干线公路为依托,重点加快布局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整合改造现有货运枢纽站场,进一步拓展我市交通物流服务区域和功能;积极建设客运枢纽和换乘站,科学配置城乡客运资源,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客运资源共享,建设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客运网络。同时加快以县市驻地为节点的客货运场站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城乡交通一体化体系。
五大管理:
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政府交通质量监督机构监管责任,进一步发挥其在质量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理、施工单位的诚信管理和监督考核,增强其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基础作用。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着力强化全员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强化全过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强化全天候的工程现场监理,努力建立全方位的立体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发生。
二是狠抓安全管理。围绕开展“保畅通、保安全、树品牌、树形象”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开展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不断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力度,认真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抓好整改落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反应机制,建立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上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交通决策指挥、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深化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强化对工程建设、行政执法等重点岗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监察,进一步理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机制,推动行风转变,努力提高社会评价满意率。建立健全信访预警体系,主动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各种来信、来访事件,维护行业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四是加强市场管理。着眼于引导交通运输市场、工程建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交通运输业务,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建立起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建设和运输市场环境,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交通物流、交通信息化等领域亟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干部职工培训,不断提升交通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锻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想干事、能干事、成大事”的高素质专业团队。
(四)发展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资源和资金向最能体现交通先进生产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倾斜,向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的方面倾斜,向提升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倾斜,向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方面倾斜,向促进协调发展、区域平衡和均等化服务方面倾斜“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任务是: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运输装备,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1)公路建设
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公里。
到“十三五”末,争取实现全县道路四纵五横两环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米”字形辐射的路网。
1.杨庄集—张营公路由现在四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的改造,张营经彭庄煤矿—黄堆集建设为二级公路,黄堆集—王官屯升级为二级公路,为一纵;
2.聊商公路:郓城至程屯段,郓城—南赵楼升级为二级公路,为二纵;
3.黄集刘仁-程屯牛那里段;金堤公路:牛那里-侯集孔垓段;金堤孔垓-220国道段;220国道-唐庙陈长,全线建设为二级公路,为三纵。
4.沿黄公路:李集西武-张集东苑庄段;张集东苑庄-金堤水堡段;金堤水堡段-济董路段;济董路-黄安镇,全线建设为二级公路,为四纵。
5.一横:巨鄄路
6.二横:220国道黄安段;郭武路改建为二级公路;郭屯-随官屯镇王官屯,升级为二级公路;
7.三横:济董路郓城全段
8.四横:水堡肖垓沿金堤路—郓杨路段;潘杨路。
9.五横:侯咽集镇邢庄-侯咽集镇;侯咽集镇-王沙湾-孟胡同-王屯-西季庄-程屯镇在现有乡村道路的基础上升级为二级公路。
10.将郓苏路、郓杨路、郓赵路升级改造为一级公路,与济董路、220国道、聊商路共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米”字形辐射的路网。
实现郓城县与周边地市高速公路互通、市县之间一级以上高等级
公路连接。新(改)建农村公路 公里,加快危桥和县乡老油路改造步伐,巩固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打通“断头路”和穿村路,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2)港航建设
到2020年,郓城新河航道全面建设完成,并完成杨庄集港口的基础建设,新河航道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共建设15公里,工程总投资12医院,建设完成后基本上实现公路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
(3)城乡公共交通
到2020年,县区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0标台,公交线路达到 条(线路见附一),城乡客车在现有线路的基础上增加 条城乡公交线路(线路见附二),新增城乡客运车辆 42 辆,出租车新增 50辆,城乡公共交通运营范围覆盖我县半小时生活圈,相邻乡镇十分钟生活圈,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改变我县公交场站严重不足的局面,探索建设中心城区快速公交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4)客货运站场
以完善县域客货场站布局为补充,加快建设与铁路、水路相衔接、集城市客运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实现“零距离换乘” 的综合客运枢纽。到2020年末,完成郓城新汽车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客运站按照二级车站标准建设。形成长途客车不进城的局面,缓解城区交通堵塞的压力。
(8)运输装备
积极推进出租车、城市公交发展新能源和混合动力车辆。稳步提高中高级客运班车比重,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
型乡村客车。
积极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甩挂运输车辆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引导营运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加快更新、淘汰老旧车辆。
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大型化船舶装备,培育我县船舶运力。
2、推进现代交通物流发展
以促进交通现代物流发展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推进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
(1)优化运输组织方式
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积极推进甩挂运输发展。贯彻落实部、省《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结合全省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安排,制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加盟,逐步扩大甩挂运输范围和规模,为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加快推进以港口为物流网络枢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
(2)加快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公路货运站场(枢纽)经营主体和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
引导优势企业发挥市场组织和资源整合功能,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货运龙头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推进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前期农村交通物流试点的基础上,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加快农村交通物流发展。鼓励适当拓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深入农村的货运站、客运站,实现农村公路、运输节点与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上有机结合,结合各地特点,争取到”十二五”时期末,具备条件的县(市、区)都构建起农村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有特色的农村交通物流。
(4)引导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导货运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商务系统,推广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3、提高客运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均等服务,政府主导、优化资源,规范管理”等原则,提升城际、城乡、农村公路客运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优化城乡客运网络衔接。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对换乘枢纽、城乡道路、沿途公交车停靠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线网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加强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之间的衔接。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协调共享机制,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2)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进一步提高客车通达率。农村客运网络化程度继续提高,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整合资源,优化和调整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探索将农村客运的经营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促进集约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机制。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模式,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
(3)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完善公交服务网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公交专项规划,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
完善公交站场设施。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公交换乘枢纽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等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公共交通站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
提高城市客运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城市公交的智能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多种交通方式的信息查询、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综合调度及动态监控等功能。加大区域交通一卡通、出租车综合监管与服务、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化系统应用。
建立城市公交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公交服务质量、设施建设、安全运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定价、调价机制。
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管理。加快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搞好出租汽车司机职业道德培训。完善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差异化发展
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不断优化线网布局,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4、强化行业管理
以完善标准、规范行为、提升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行业管理。(1)深入推进“四化”管理
完善“四化”管理标准体系。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服务标准和制度规范,进一步细化量化,在全行业形成较为完备的“四化”管理指标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习培训、推广应用和组织保障三大体系,积极搭建“四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四化”管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四化”管理品牌。在交通运输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化”管理运行体系,打造亮点突出的“四化”管理品牌群体,带动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破解管理难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提升“四化”管理水平的突破口,真正用“四化”管理的理念和办法去寻找对策、破解难题。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积极改善基层执法人员工作条件,统一执法着装、装备和标识,加大对执法场所与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文明执法,提高交通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促进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全面加强市场管理
完善运输市场管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以安全、节能减排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对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加强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加强建设市场管理。进一步严格建设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资质管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信用评价范围扩大到项目法人、招标代理、勘察设计、工程咨询、设备材料供应等市场主体。
(4)加强建设和养护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完善养护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养护管理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护市场管理体系。培育和促进专业化养护队伍发展,提高养护技术水平。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建立基于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实现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的信息化和制度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
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
5、健全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本质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运输安全保障,显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1)提高交通设施和装备安全保障能力
继续加强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新建公路安保工程的同步实施。重点加强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标志标线交通工程设施等建设,动态监控、动态改造改造危窄桥,提高桥梁安全水平。推进客运站场、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轨道交通建设。加强车辆技术管理,严格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规范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车辆保养维护制度,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检查和维护力度,及时淘汰老旧车辆。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强化源头准入管理,提高运输企业安全准入门槛,规范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推进运输企业安全绩效考核和信用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监管,加强责任追究。强化交通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交通建设施工企业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规程。大力实施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的培训考核。
(3)构建和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体系
构建和完善全市交通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统一整合安全生产、安全监管与监测和应急处置方面的各类信息资源,连接省交通运输厅、市应急办等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继续完善水路、公路、城
市客运、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安全应急专项指挥系统建设。
构建和完善交通抢险保通体系。按照“规模适当、覆盖全面、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原则,根据交通运输厅规划,结合交通战备物资储备体系,统筹规划建设交通应急物资保障基地,配备大型交通专用抢险装备器材及装备。结合行业特点,加快建设和完善公路、水路施工、应急抢险保通、应急运输保障、危险品运输等专业专职安全应急队伍,建立与社会和企业救助队伍联动机制。
6、发展绿色交通
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1)节能减排
发展结构性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等低能耗运输方式,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推广技术性节能减排。积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以及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
加强管理性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车船利用效率。发挥港口、公路枢纽站场在物流中的结点作业,引导运输企业向依托港口、公路货运枢纽的物流园区集聚,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货物换装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2)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行节约土地、岸线资源的政策和技术。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
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规划线路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枢纽利用土地资源的效率。
(3)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在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全市新改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强化环保意识,落实环保技术规范。在施工阶段,降低弃土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敏感路段设置环保措施。在运营阶段,制定并落实交通事故引发化学品泄露等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煤炭、矿石码头的粉尘防治,健全港口环保设施建设。
(4)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力度,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减少取弃土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穿越或靠近生态敏感区且造成一定生态环境影响的己建公路,进行生态修复研究。
(5)加强节能环保监管
强化工程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强化对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严格执行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交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等监管制度。建立交通节能环保统计及考核机制。研究交通行业节能环保评价和考核体系。初步建立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监测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1、确保“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的地位和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行业专题规划,是我市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要确保规划的地位和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已纳入规划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要加强与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进度安排,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未纳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是否更加有利于加快我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交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强我市交通重点领域发展,并统筹经济效益和显著改善民生的社会效益,根据相关专业规划,稳步开展前期工作。
3、加强对交通运输运行的跟踪分析,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开展中期绩效评估与调整工作,保障规划实施。
(二)强化资金和土地保障
1、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民营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
2、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为补充的筹融资机制。
3、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在燃油税返还额度外,对交通重点工程资本金给予专项补助。
4、加大对农村公路、农村客货运设施、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投资力度;发展甩挂运输;研究制订促进现代交通物流、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城市公交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发展、绿色交通相关领域的投资政策。
5、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确保规划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争取土地指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三)重视机制体制改革
1、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高效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体系和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2、加强财务和资金监管改革,建立起税费改革后资金管理与交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交通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监管机制。
3、大力推动本质安全改革,努力构建以主体责任清晰、人员素质过硬、技术装备先进、基础设施完善、应急处置有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继续推进交通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起行为规范、高效便民、保障有力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5、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实行引资和引智并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力争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科研设计、大专院校,加
强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
2、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运营管理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培养。
3、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软硬件环境建设,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和职工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素质。
4、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
(五)深化廉政建设
坚持以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特色惩防体系为主线,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廉政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深化纠风治乱,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1、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交通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八大系统工程”、强化“五大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2、加强廉政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常规教育、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四项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深化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3、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制度、政风行风建设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推进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推进科技防腐机制建设。坚持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落实、责任追究三个环节,确保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4、深化纠风治乱。以治理公路“三乱”为重点,建立纠风治乱快
速反应机制,加强对交通执法、基层服务窗口、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监管,纠正粗暴执法、趋利执法、以罚代纠等违规违纪行为;深化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建设“阳光交通”,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5、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完善信访举报投诉机制,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违反财经纪律等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行业氛围。
五、2020年全市交通发展远景展望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郓城县交通发展设想是:
到2020年,我市交通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安全环保、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水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建成现代化公路网。到2020年,公路网规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全市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干线公路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更高。
(二)港口建成综合性、现代化的亿吨大港,到2020年,港口功能由单一货物吞吐向客运、仓储、物流、临港产业、信息服务等多功能转变,全力拓展港口功能,壮大港口经济,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第三代转型升级。
(三)争取2020年前完成机场搬迁工作。
(四)以潍坊对天然气与原油需求为动力,打通潍坊与能源运输枢纽之间的管道连接,充分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为潍坊发展高效、清洁能源。2020年输气主管网能力达标,落实气源。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甘肃交通运输发展规划09-24
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06-12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习题11-10
黔东南州台江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06-21
交通运输论文11-04
交通运输安全知识08-26
一轮复习交通运输10-13
交通铁路运输论文07-07
中国的交通运输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