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

2024-10-08

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共3篇)

1.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 篇一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

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看欧元、美元、“亚元”的三足鼎立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牙买加体系下的多元储备浮动汇率制,现在又向少元化的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体系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发生如此的变迁?

1.金本位制的崩溃

作为价值符号,对货币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理想的货币不仅要有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而且要能够保持参与贸易各方对契约的信心。最初,人们使用的货币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或者说拿黄金作为外部名义标定(Externalnominalarcher)。金本位制经历了金银货币本位制、金块汇兑本位制和虚金本位制三个阶段。

由于在英国境外有大量英镑结存,如果境外的英镑向英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英国将耗尽国库的黄金储备。当时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看出了金本位制的局限性。凯思斯批评说:“所谓金本位制只不过是古老而受尊敬的偶像,金本位制现在已经是一种野蛮作风的残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金本位制迅速瓦解了。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崩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霸主。早在1940年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HarryDexterWhite)制订了以存款为原则,建立稳定基金,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45年在怀特计划下应运而生,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除英镑区外的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且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力维持。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en)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认为美元既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又作为清算货币,是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美元要确保全球贸易清偿能力,必须确保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币信。为满足各国国际储备的需要,美国国际收支必须持续逆差,这会导致美元贬值不能按官价兑换黄金,造成失信。果然没有多久,随着欧洲经济复苏,美元的霸主地位被动摇了。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美元重蹈英镑覆辙,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牙买加协定下的多元汇率体制的风险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成为解决国际收支逆差的最佳途径,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刻不容缓。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没有制度的体系。固定汇率制度有许多不足,但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性,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情况下比较容易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引导资源的流动。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多元汇率制度的缺点亦非常显著:如果汇率剧烈波动,将由于缺乏稳定性而不利于投资和贸易,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形成恶性投机套利;在金融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国可能竞相贬值,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浮动汇率制度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倾向。有鉴于此,人们又不得不寻求更为科学的国际货币体系。

4.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即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triangle)。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在这三个目标之间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如果放弃资本流动,将退回到闭关锁国的封闭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增长。如果放弃汇率稳定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两害相较取其轻”,只有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比较可行。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单一的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过渡。于是,人们在贸易全球化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金融全球化,如果货币统一了,就不存在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的各种弊病了。

斯蒂格里茨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小型开放经济就如同在狂风大浪中的小船一样,不论驾驶船的技术怎么样,虽然我们不知道船在什么时候被倾覆,但是,毫无疑问,船最终会被大浪打翻。”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的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的风险就越小。统一货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度部分货币主权,换取金融体制的稳定,能够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某个经济地区实现了单一货币,还可以提高货币体系的透明性。由于统一货币区内各国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存在某个国家突然增发货币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度。统一货币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统一货币可以减少内部磨擦,促进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和带动

1.欧元创建的意义

在传统上,一个国家建立统一货币,并且拥有垄断发行权,是其主权完整的象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贡献在于在人类历史上头一次发行没有国家政权干预的货币――欧元。货币的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世界货币和价值储藏,欧元一项不少。而且还增加了减少国与国交易成本的功能。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

欧洲货币联盟经过了平行货币制度,逐渐建立了汇率协调机制,最终达成了单一货币――欧元。在欧洲15国当中,首先采用欧元的有12个。欧元区还将迅速扩展到东欧各国,使得欧元区的国家有可能超过28个。由于非洲一些国家采取了盯住法郎的汇率政策,在法郎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必然改为盯住欧元。如此一来,欧元区的范围将扩展到50个国家。欧元将成为世界性的交易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将改变全球外汇储备的结构。

欧元的启动降低了欧洲市场内部贸易风险。同一种商品以同一货币标价,降低了成员国之间货币兑换费用,使得消费者受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便于筹资,吸引外部投资。欧洲市场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了欧洲金融市场的实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欧洲债券市场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2.美元区紧步欧元区后尘的进展

在欧元的挑战下,美国自然不会没有反应。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协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分别具有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美国和加拿大在经济上早已结合在一起,如果要建立区域单一货币的话自然以美元为核心。

出于历史原因,在加拿大,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混同于美国色彩,他们竭力保持某些区别于美国的特色。不过,面对着历史潮流,连最保守的加拿大人也意识到加元并入美元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汤姆・库尔谢纳,皇家银行的约翰・麦卡拉等经济学家都认为独立的加元体系对加拿大不利,他们预测,在未来5年内将出现北美共同货币。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主张加拿大应当和美国、南美国家统一货币,不少南美国家则对此积极响应。阿根廷、萨尔瓦多、厄瓜多尔等国正在放弃本币,实现美元化。

3.其他经济

区域的货币协作规模不大,但起步较早

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启发下,阿拉伯地区也于1977年成立了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成立后积极推行本地区金融一体化,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建立阿拉伯货币合作模式、推广阿拉伯第纳尔的用途、矫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等8个方面。

中非国家银行是中非货币联盟的标志,成立于1972年12月,是中非6国的中央银行。中非货币联盟不仅通行统一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还实行统一的贴现率。中非货币联盟有效地加强了成员国的财力和与外界的联系。

西非6国于1962年成立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组成西非货币联盟,发行自由流通货币――CFA法郎,联盟决定成员国的信贷规模,协调成员国利率,促进了本地区货币经济一体化。

三、“亚元”翘首以待

显然,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其他经济区的货币体系改革。如果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砂,那么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亚洲应该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1.亚洲金融风暴的主要教训是缺乏区域内的经济货币紧密合作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直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各地区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经济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2.以日元为核心成立“亚元”充满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时机。可是,“亚元”问世仍然路途坎坷,难以突破。问题的关键就是日本。依照经济实力,日本总以为自己应当成为“亚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为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行为认真反省,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议以ASEAN+3(东盟10国加上中国、韩国和日本)方式筹集1000亿美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作为稳定亚洲金融的基金。尽管韩国和有些东盟国家表示赞同,但是日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更多国家的响应。

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应当以日元为核心,建立盯住区域中心货币的名义驻锚体系。可是,日本在20世纪末陷入长达lO年的经济衰退,银行系统危机迭起,不良贷款数量惊人,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拿日元作为亚洲货币整合的核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日本不具备在亚洲金融整合过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能力。

3.中国版图内的货币整合可促进“亚元”的诞生

中国版图内经济内在联系和密切合作是货币整合的基础。长期以来,香港、澳门经济一直以大陆为后盾。在最近十几年内,海峡两岸贸易和经济合作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到大陆投资的台资超过了400亿美元。台湾销往大陆的商品年增长率为10%,而大陆销往台湾的商品年增长率为6%。台湾当局的保守政策导致海峡两岸不对称贸易。在海峡两岸前后加入WTO之后,台湾已经无法继续拒绝“三通”。对大陆产品设置的许多障碍也将逐步取消。,台湾已经决定开放包括酒类的3000多种商品,青岛啤酒的`广告已经出现在台北街头。

两岸的商业银行日趋密切的合作,为货币整合打开了通道。华信银行在1997年收购了在美国加州的远东国家银行,获得了这家银行在北京的代表处。上海商业银行、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50年前是一家。从2000年12月开始,三家“上海银行”合作,共同为在上海的台商融资。台湾负责银行监督的部门迄今已经批准了8家台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代表处的申请。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2002年3月20日宣布,批准台湾世华联合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彰化银行在昆山设立代表处(见200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整合中国版图内货币,创建“中元”,对于台湾金融业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实现“中元”,台湾金融业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中元”体制是走向“亚元”的一个可行的步骤。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分别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纵向分工上已经形成了互补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建立了各种经贸合作的渠道。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金融业已经出现全面合作的趋势。随着两岸先后加入WTO,两岸不对称贸易的局面将逐步改变。目前,台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已经纷纷登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上更将担负极为重要的作用。创建新的货币体制有着非常现实的基础。

4.在“中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亚洲的货币整合

亚洲各国对于实现“亚元”的呼声在持续增强。创建“中元”将为亚洲金融整合提供一个突破口。为了亚洲各国各自的金融安全,东南亚各国会很认真地考虑和“中元”的整合。历史给中国人一个契机,中国人应当为亚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4个货币区必须同时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铸币权”。欧元是欧洲12个国家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在中国版图内的海峡两岸四个货币区之间的谈判。

建立“中元”,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比起德国统一以西德马克收购东德马克的方式,建立“中元”更具可行性。为了统一大业,连国号都可以商量,改换货币名称就更可以商量了。中国大陆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充满信心,大陆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很大,受到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小。给台湾和香港的金融业让出些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香港来说,创建“中元”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创建“中元”区之后,将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广阔的用武之地。港台的金融人才进入大陆之后,势必推动大陆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陆商业银行的素质,有助于稳定大陆的金融体制。对澳门来说,实现“中元”之后,方便了来澳门的游客,博彩业生意一定更好。

创建“中元”对于台湾也是非常有利的。台湾经济在1997年以后几次面临金融风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机。自2000年以来,台湾不断出现乱局,经济衰退,人心不稳。台湾金融界许多明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要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实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整合。在实现了“中元”之后,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抵抗外来的金融冲击,从而提高台湾金融的稳定性。“中元”的出现对台湾的金融稳定至关紧要。台湾的金融业发展程度高于中国大陆,实现“中元”以后,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金融危机频率加快不

容人们无休止的争论是否应该建立“中元”和“亚元”

创建“中元”和“亚元”绝非易事,也肯定会有人千方百计抵制。在台湾报纸报道了关于创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台北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学者表示,“中元”或者“亚元”的出现恐怕遥遥无期。欧元问世用了40年时间,但欧元已经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为亚洲人探索“中元”和“亚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更何况中国人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和能力,创建“中元”也一样能够做到。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难度,应该说不亚于亚洲的难度。欧洲语言繁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差别都很大。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开打,至今许多国家还有世仇,但这都没有阻止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希腊和土耳其存在着领土和宗教纠纷,但土耳其总统前不久还在为到20才能开始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感到遗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年年打仗,最终还是统一了。金融整合与政治整合不一样,对金融危机的恐惧是金融整合的一个非常强大的推动力。10年内出现的46次金融危机,加速了欧元的诞生。现在欧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了,可是在欧洲之外的地区,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却在加快。具有金融危机感的志士们,无疑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推动“中元”和“亚元”的建立。

收稿日期:2003-02-08

【参考文献】

[1] RobertAMundell.CurrencyAreas,ExchangeRateSystemsandInternationalMonetaryReform[J].PaperdeliveredatUniversidaddelCEMA,2000,(4).

[2] RobertA.Mundell.AReconsiderationofthe20thcentury[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0,(6):30-34.

[3] 何帆.亚洲危机后的东亚货币合作[J].国际经济评论,2000,(1/2):20-24.

[4]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危机[J].中国外汇管理,1999,(12):7-10.

2.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 篇二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1961)和麦金农(1963)提出的,这一时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代表人还有凯南(1969),英格拉姆(1969),该时期的理论不够成熟,特点是以单一标准判断是否能够建立最优货币区,如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标准、金融一体化程度标准以及生产多样化程度标准,分析角度和范围比较狭窄。20世纪70年代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鲁贝尔(1970)、戈登(1972)、石山(1975)、托尔(1976)和威利特(1976),主要研究最优货币区形成的成本和收益,加入区域货币联盟的收益主要有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价格透明度等,而成本主要有失去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也受到一定限制等。现代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经济学家是克鲁格曼(1990),主要理论是理性预期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理论等,理性预期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及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理论都降低建立最优货币的标准。

二、东南亚最优货币区的实证检验

各方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兴趣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亚洲危机重创了本地区曾创造经济奇迹的各经济体,东亚经济奇迹的创造是基于典型的外向经济模式,但这种外向型经济针对发达国家市场,而非本区域市场。亚洲国家合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亚洲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效应性原理充分要求亚洲国家内部彼此关注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区域金融合作就是一种可以把此类宏观经济效应内化的方式。

1. 东南亚11国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与GDP之比可以表现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东南亚的新兴经济体大部分开放程度较高。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与柬埔寨的开放程度均超过了100%,其中最高的是拥有东南亚最大海港的新加坡,开放度高达276.05%。老挝、缅甸、文莱、东帝汶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超过50%,比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高。

东南亚11国除菲律宾以外,其他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均超过中国。根据麦金农提出的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标准,越是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其经济运行对汇率的波动就越敏感,寻求货币合作、稳定汇率的必要性就越大。如此看来,东亚国家或地区大部分为开放性经济体,有足够的动力展开货币合作,但是其对外开放程度差距较大。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劳动以及资本要素流动性不高,有一些国家甚至存在严格的管制,各国货币流通和相互间认可程度不高。

2. 东南亚11国的经济结构相似性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体现了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配比例。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产业结构变化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东南亚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变化进程与其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都经历了工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相也是相一致的。表现为工业产值上升和农业产值下降,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提高。

各经济体的发展存在着历史性、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差异,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有自己的特点。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南亚国家农业产值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普遍高于同等收人国家的平均水平,一些后起国家农业部门仍占重要地位;各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普遍高于处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制造业产值比重也高于相同收入国家的水平;各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虽总体趋于上升,但仍普遍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由于部分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大以及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东亚经济体很容易受到非对称冲击的影响。

3. 东南亚11国间的内部贸易

与欧元区的内部贸易相比,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不是非常密切,国家或地区,其各自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相对较分散。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

在东南亚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伙伴主要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逐渐密切,支付结算额和量都不断提高。截止2015年底,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已顺利完成。

4. 东南亚11国的通货膨胀率

货币联盟成员国如果具有相同的经济周期,则方便货币政策的制定,同时也能增加货币政策的效用。东南亚各国经济周期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差距比较大,远大于欧元区国家间的差异。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周期的差异会使得区域内各经济体无法通过统一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会成为开展货币和金融合作的障碍。

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差距较大,但都逐渐趋于平稳,而且逐渐趋于一致,这种趋势有利于建立最优货币区。

三、东南亚国家建立货币金融一体化的建议

总体来说东南亚地区还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开展货币与金融合作存在一定障碍。与东南亚的货币和金融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之一,与东南亚地区的货币联盟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时期进行,具体建议如下表:

参考文献

[1]王勤.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特征[J].南洋问题研究,2014(3).

[2]陈探,周宇.东亚外汇储备库:背景,特征,难点以及未来发展[J].亚太经济,2010(2).

[3]亚洲开发银行编,财政部国际司译.东亚货币与金融一体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冯健,李欣红.欧盟东扩对其成员国的经贸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2008(1).

3.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篇三

1997年7月爆发的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使东亚国家经济、金融受到严重冲击。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所具有的传染效应。这场金融危机先后在东亚冲击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而后又袭击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再西进俄罗斯和欧洲, 最后影响美洲, 使这些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 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 金融系统、经济体系遭到巨大破坏, 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并迅速向全球蔓延, 带来全球金融危机。亚洲最敏感的韩国是亚洲第一个金融风暴的受害者, 而越南却是此次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亚洲国家, 同时日本2008年第二季度增长率是负6﹪, 长期以来经济有骄人成长的新加坡第二季度也出现0.8﹪的负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 中国也难以幸免, 股市、楼市价格下跌, 经济增长缓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地区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国际贸易收支情况明显恶化, 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 然而, 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 区域货币合作可以看成是金融危机促成的产物。

2 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者蒙代尔、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哈柏勒与弗莱明、托维尔与威利特等经济学家分别从要素流动程度、经济开放程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货膨胀率、政策一致性角度来分析研究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考虑东亚各国 (地区) 的现实和数据可得性, 本文从生产要素流动性、工资和价格弹性、经济依存度等角度来分析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2.1 东亚各国 (地区) 生产要素流动性

导致各国 (地区)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和劳务在不同国家间进行转移, 使得进口与出口不相匹配, 这会给一些国家带来通货膨胀却给另一些国家带来失业状况。在各国没有形成货币区时, 大多采用改变汇率的方式来缓解通货膨胀或失业, 但在各国间形成统一货币区后, 不同国家 (地区) 的需求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满足, 因此可以避免汇率的经常波动。所以区域内要素流动性越大, 各国使用汇率来调节外部失衡的必要性就越小, 区域内就越适合使用固定汇率制, 且在该区使用单一货币的效率就越高。对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流动性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

(1) 从劳动力流动角度来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区域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迅速发展, 80年代初, 东亚地区区域内移民只有100万名, 而到1997年则已经增加到650万名。1997年, 在日本登记的来自东亚区域的人口达108.6万名, 占日本全部外来人口的73.4%, 而印度尼西亚的74.6%的劳务输出在东亚地区就业。另外, 从东亚区域的劳动力自由度来看, 2010年, 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日本劳动力自由度已达到了自由级;泰国、马来西亚劳动力自由度为较大自由;越南自由度为中度自由;老挝、菲律宾、中国、印度尼西亚劳动力较大不自由;中国台湾地区、柬埔寨、韩国、缅甸的劳动力自由度属于限制自由级。虽然由于以往东亚地区劳动力管制程度不同, 导致出现上述各国 (地区) 的劳动力自由度有较大差异, 但从东亚地区整体劳动力自由度来看, 即使与欧元区国家相比, 东亚地区劳动力自由度也并不低。 (欧元区国家劳动力自由度也有较大差异且自由度没有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日本的劳动力自由度大) 随着东亚地区金融、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移民规模的日益庞大, 东亚地区劳动力流动性会不断加大。

(2) 从资本流动角度来看, 由于目前东亚各国 (地区) 存在资本账户的管制以及金融业准入的限制, 资本在区域内并非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1997年东亚各国 (地区) 加大了资本账户的开放力度, 增加了资本在区域内的流动速度。例如, 1996年日本投往亚洲的FDI (对外直接投资) 比重为27.8%, 而到了1999年, 此比重上升至52.7%, 这种投资区域化倾向会增加区域内的金融、经济依存度, 有利于货币一体化进程。同时, 东亚各国 (地区) 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均放松了对金融管制的限制, 使得资本流动性得以提高。

从上述对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分析可知, 虽然无论是从劳动力流动角度还是从资本流动角度来看, 目前东亚地区并不具备形成单一货币的充分条件, 但随着区域内经济联系的愈加密切, 生产要素流动性不断提高是必然趋势。

2.2 东亚各国 (地区) 工资和价格弹性

价格、工资的高弹性会对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产生促进作用, 有利于各国 (地区) 实现内外均衡, 可以减少调整汇率的必要性。而且一国的工资、价格弹性越高, 保留自主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就越低。东亚地区所具有的下述特征使得其工资、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 (1) 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部分国家刚刚完成工业化, 而大部分国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区内大部分国家 (地区) 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 并且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偏多, 加之在工业化进程中,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劳动力供给充分, 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2) 东亚国家 (地区) 在劳动保障方面存在欠缺, 最低工资标准、雇员税法、就业保障法对其约束性不大, 劳动力价格大多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一般不会出现劳动力市场失灵现象。 (3) 东亚各国 (地区) 工会大多独立性不强, 并不具备欧美国家工会的强大力量, 社会福利水平不够完善, 失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使得其工资刚性较小。 (4) 作为东亚国家 (地区) 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日本, 虽然法律、制度方面较为健全, 但由于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经济衰退时, 企业并不裁员而是降低工资水平, 使得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资的较高弹性可以确保产品价格的较高弹性。由于工资、价格的较高弹性, 东亚各国 (地区) 可以通过调节工资、价格来实现内外均衡, 减少对汇率的调节。

2.3 东亚各国 (地区) 经济依存度

东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 各国 (地区) 之间经贸往来有不断扩大、经济依存不断加深之势。近几年来, 东亚各国 (地区) 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大多集中在区域内,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国家非常重视的出口地。同时, 东亚各国的“雁行”发展模式也极大地加强了各国 (地区) 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因为日本较早地完成了从重工业化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属于区域内的“雁头”。作为发达国家, 日本在东亚区域进行大量资本输出, 同时将东亚地区作为其原料来源地, 在向区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不断从区域各国进口能源和原材料。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产业结构略落后于日本, 有较先进的技术, 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大多主要出口机器设备和中低端工业产成品、半成品, 属于区域内的“雁身”。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输出原材料、能源、初级工业产品并接受外来投资的国家, 属于区域内的“雁尾”。这种“雁行”发展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东亚地区所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区域货币合作的不利影响。一方面, 中国和东盟国家对区域投资依赖性较强, 有利于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加强贸易与金融合作;另一方面, 国际投资对汇率不稳定地区的投资下降, 也从反面促使东亚各国 (地区) 更加重视汇率稳定局面, 在区域内贸易一体化和投资区域化的推动下, 东亚地区通过加强货币合作以促进经济、金融将成为区域内的共识。

3 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东亚地区在经济开放程度、出口产品结构相似性、生产要素流动性、工资和价格弹性、政策一致性、经济依存度等方面目前虽然没有达到最佳标准, 但合作基础并不是十分薄弱, 随着东亚各国 (地区) 经济不断发展, 彼此经济往来的不断加深, 经济政策的不断协调, 货币制度的不断完善, 东亚地区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最优货币区, 实现货币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喻晓平.东亚货币合作:可行性及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2]何慧刚.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万志宏.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4]程传海.次区域货币一体化:东亚的机遇与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5]梁一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中国外资, 2010 (3) .

[6]杨胜刚, 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J].财经科学, 2002 (4) .

[7]廉洁.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师, 2012 (6) .

[8]王倩.东亚货币合作可行性的经济数据检验——基于OCA理论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1 (4) .

[9]沈军, 谭庆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探索及其前景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3 (9) .

上一篇:献血后免疫力会降低吗下一篇:五年级欢乐过元宵为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