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智能的培养

2024-11-02

人格智能的培养(9篇)

1.人格智能的培养 篇一

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尝试性讨论。(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形成;健康人格;关系;作用;培养

面对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一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有人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应在思想品德课上。其实不然。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培养上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笔者想就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作一尝试性的讨论,以求有助于同仁。

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什么是人格?笔者认为,人格是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和指导行为,而行为表现心理特征。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那么,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也可以这么说,通过生活方式,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可见,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与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与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过去,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将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他的作用不亚于政治和思想品德课,因为语文课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课,所占学时最长,所学内容最广,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

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什么作用?我们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1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主要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衡量标准,有做人的准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自觉性、独立性、科学性等品质。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去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2间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没有直接表现为健康人格的内涵,却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称之为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语言文字能力及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些因素虽然不是健康人格的内涵,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2.3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各自从自己学科出发,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的积极意义最终也就在于此。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家知道,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终获得双方的统一。从这一角度看,语文教学要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从知识与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培养健康人格。

首先,应正确把握学科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而不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的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学生语文学好了,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人格,或者只要培养了健康人格,语文学习就自然会搞好。显然,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语文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分清主次。例如,在《语文》九年级(下)“词两首”一课的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革命信念、一代伟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等溶于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奋发图强的人格标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然后,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上去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诚然,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地,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审视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认识和仿效的榜样。如在《语文》七年级(上)“风筝”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作者简介”将鲁迅的光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用“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和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与总结。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文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引导学生拟订自我教育计划开展“我和英模相比,应该怎么做”等主题活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人文信息的作用,设计妥善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彭正梅 彭莉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许金声 程朝翔译 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2.人格智能的培养 篇二

“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使语文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

老师对文章不同的解读会带来课堂上与学生不同的对话主题和交流深度。在这里, 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所上的几堂公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具体的尚不成熟的做法。

那次在全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 执教季羡林老先生的《喜鹊窝》。在那篇文章里, 我感受到喜鹊窝承载着老人太多的希冀, 季老希冀人与自然能和谐, 人与人能和谐, 人与社会能和谐。作者虽然身处燕园, 却心系天下。从那篇文章中, 我感受到其实人的伟大, 更多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 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透过喜鹊窝, 我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季羡林, 看到了一个倡导和谐的季羡林。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 我设置了一个环节“师生齐创, 共抒和谐之心声”。我先写下了我自己的期望:“我希望天空湛蓝空明, 我希望云朵柔然洁白, 我希望湖水清澈透亮……”然后, 请孩子们拿起自己的笔写下自己的期望, 孩子们用心记录下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孩子说, “我希望在天空和土地之间, 我们享受清新的空气;我希望在南极和北极之间, 我们手捧爱的花朵”;有的孩子说, “我希望每一条小鱼都有清澈的湖水, 我希望每一种动物都有新鲜的食物, 我希望每一颗种子都能安稳地成长”;还有的孩子说, “我希望把战场变成绿色草原, 我希望请松鼠和天鹅来我家做客”……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语言写下了他们的心灵感悟, 表达着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生命是如此可爱, 地球是如此美丽, 我们要用心呵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真正做到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振!

记得执教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时, 我刚刚战胜了我人生中的一系列苦痛。当时我就在想, 在现实生活中,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与失败, 而当前初中生耐挫力普遍不强, 一些孩子经常因一点不如意的小事就伤心、沮丧、萎靡, 甚至想毁掉自己。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对于提高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实现教育目标,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 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 我通过本堂班会课中“真情告白, 沟通心灵”这个环节的互动教学, 用我的亲身实例来感染学生。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2007年4月, 我所挚爱的外公因一次医疗事故永远地离开了我;第二天晚上, 我母亲因劳累和伤心过度胰腺炎复发, 住进了医院;8月底, 因为一次意外事件, 我被调到了一所农村初中执教;9月, 我因病开刀住院。当时, 我极度迷茫, 极度伤心, 我抱怨命运的不公, 抱怨老天的不开眼。这个时候, 是同事朋友们一次次的鼓励声, 是学生们一次次的敲门声, 唤醒了我这个失意人。蓦然发现, 原来我的身边还有着那么多关心我、爱着我的人。就这样, 我一路坚强地走了过来。我感激我的朋友, 是他们使我坚守了这份职业;我感激我的学生, 是他们给了我这么多感动的瞬间;我更感激挫折, 是它给了我直面生活的勇气, 让我更加珍惜拥有的幸福。我还自创了一首小诗《我的幸福时光》, 与同学们一起共勉。课堂上, 由名人的经历, 由自我的经历, 我与孩子们在互动中情感得到交融, 学生们感受到挫折、苦难、不幸, 这些只是生活的边角, 萦绕在我们身边的有亲情、友情、师生情, 有陌生人的关心, 有阳光、雨露、鸟语、花香……生命如花, 遭遇挫折的人生同样可以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我想, 当教育被教师注入一种信念的力量, 那么教育将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 而是引领学生人格皈依高尚的朝圣之旅。

犹记得那次参加南通市的赛课, 我执教的课题是丁立梅的《如果可以这样爱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 描写了至亲至爱的亲情, 其中没有豪言壮语, 却也温馨感人。作者描绘了日渐衰老的母亲与我之间多了几分小心, 少了几分温馨的画面, 在每个画面之后, 又对比穿插了曾经的母亲是怎样爱我的几个片段。那字里行间的轻轻诉说、娓娓道来, 时时在敲打着我, 刺痛着我, 我陪作者心疼、负疚、感恩;我也想起了我的平凡的母亲为我做的点点滴滴, 情不自禁地心疼、感恩着我的母亲。我有太多的语言和情感随着作者的诉说在心中充盈、流淌……在引导孩子们通过“整体感知, 走近母亲”和“深入探究, 品读母亲”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感悟交流之后, 孩子们被深深感动了, 他们读出了儿时的幸福已成定格, 母亲与我之间多了几分小心, 却少了几分亲密。这并不是代表母亲不爱我了, 怎奈年迈的母亲已爱到无力, 只有自责。流年匆匆, 母爱相随。孩子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后又有了更多的感悟, 有的孩子读出了“爱到深处是不忍”, 有的孩子读出了“母爱, 永远是向下的”, 更有的孩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在’, 从今以后, 要好好地对待妈妈。”在此基础上, 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爱心卡纸, 配上《懂你》的轻音乐, 让孩子们仿照文章的结尾“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妈妈, 让我做一回母亲, 你做女儿, 让我的付出天经地义, 而你, 可以坦然接受”写一段文字然后交流。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好几个孩子是哽咽着读完自己所写的内容的, 有的孩子说“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妈妈, 我不会再去崇尚名牌, 追求前卫, 只求您别太辛苦!”有的孩子说:“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妈妈, 我不会再任性, 不会再嫌你烦, 不会再让你担心, 下次与你一起在马路上走的时候, 我要走在你的左边!”……

3.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篇三

一、牢记远大目标,认清重温入党誓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员自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就应该遵守诺言,按誓词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有那么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执行誓词精神,履行党员义务。今天,我们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身临其境”,仍然回到刚入党的那个时候,那种状态,那个阶段,那种场面,从而达到“三个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党员在政治上要有坚定性。誓词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讲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既是每个党员自愿的,又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不能很好地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党员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公利已,损公肥私,败坏党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就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言语随便无原则,行动自由无党性,这些同志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所表的决心,忘记了共产党员就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重温入党誓词,首先就要使党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增强党性观念,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明白党员在思想上要有先进性。誓词中第二句,就是要求党员要要遵守党的章程,而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区别于群众,要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可是我们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落后于一般群众,有的党员还讲什么“有党没党无所谓,就看哪个挣到钱”“入党不划算,除了多吃苦,还有多交钱”,甚至个别同志,入党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丧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落伍,从而使部分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没有尽到党员责任,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就要使广大党员端正思想态度,纯洁入党动机,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入党誓词中有一句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然而,现在有极少数人讲:“共产主义是渺茫的,遥远的,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主观的。我们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客观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当反复向大家讲清楚,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原始社会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这一块土地上,几千年以后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前进的,社会是在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身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亦就实现了。河南省南街村共产主义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可以给世人很深的启发。

誓词中最后一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的号声.似乎还看到在硝烟弥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士,眼前浮现出刘胡兰面前张着血口的铡刀、黄继光胸前喷着火舌的机枪,董存瑞头顶倒扣着吱吱作响的炸药包。多少年来,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美好幸福的未来,激励着无数个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江姐等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义无反顾地奔赴刑场,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实践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建国以来,在誓词的激励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洪涝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党员都套上有“党员”标志的红袖章,带头冲在抗洪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洪英雄高占成等一批都为共产党员这一崇高的荣誉,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无数的党员干部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冢、我们的家乡出力流汗。因此,我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忘记党的远大目标,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上干一套,一定要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立足岗位奉献,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它的实现需要世世代代人为此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为之努力奋斗,而党员干部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骨干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岗位奉献,必须遵守党的章程。

“遵守党的章程”,这是党员宣誓的誓词中明确的一条,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还明确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记我们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虽然已经是党员和干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我们搞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政绩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办实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劳命伤财,操之过急,增加群众负担,树政绩要群众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勇于奉献人民群众的人生观。要勇于奉献,就要做到干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要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

2、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履行党员义务。

在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现阶段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领先其他普通群众。一是要有领先的组织观念。就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主动交纳党费,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二是要有领先的集体观念。党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群众,为集体增辉作贡献。三是要有领先的服务观念。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务,要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贡献,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四是要有领先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在,整个社会在与时俱进,所以,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

3、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党员誓词中的实质精神,他充分地说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积极工作的同时,必须有一种牺牲“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的精神,在非常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而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几种情形应当把握好。一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当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奉献给别人。三是当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时候,要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总之,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当又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词时,应该做到心中无愧,回忆往事心实如磐,因为自己没有违背自己宣誓的诺言,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增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

4.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四

【内容摘要】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将直接关系的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影响他们对师生关系、学习的态度、学习效率、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而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关键词】健全的人格 教师 学生 课程资源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健康优秀的国民,健康这一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长大成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位哲人说:“成才必先成人。一个人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可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何等重要。教师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但在我国以前“应试教育”形式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不重视对人格的养成教育的现象,在家长和部分教师的思想中还存在。教育界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人格”的现象。在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常看到了一个个血淋淋的悲剧:高考失利跳楼,父母一句话不顺心,跳河„„不如果学生有健全人格,教育中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完全可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因此,在竞争异常激励的今天,要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

一、健全人格所包括的内容

基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要有拨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二.教师方面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的正确的教育观对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是教师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所决定的。其中正确的“学生观”是关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并支配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方式。如:学校里有的教师觉得“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学生”难教育,就对那几类学生产生胆怯,厌烦的情绪,最后导致他们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高压”。这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实教师应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些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只要细心,教师就不难发现他们尊重、崇敬老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只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关心,鼓励(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一面;还要看到学生有各自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行为习惯,也有自尊,自信(独立性)的一面。他们可能会为了展示、证明自己有某种能力而拒绝老师的指导、帮助。因此在教

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采取“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要有积极的的情绪感染力

小学教师是影响小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小学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自身的魅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向小学生提出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要求时,教师则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让他们体会到活动过程中的愉快和成功,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只要你给他们一个五角星、一朵小红花、一个“奖”字,他们都会欣喜若狂,在教师热情的赞扬声中,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心里变得越来越轻松,毫无压力,身心就得到健康地发展。

教师通过积极的情绪感染,还能使学生产生正面情绪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摆脱由于受到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力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面若冰霜,不凶神恶煞,不表露不快,随时有个好心情,随时脸上有笑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随时有个好心情,随时脸上有笑容。

(三)摸清“乐学”度,分层满足“需要”

老师在平时授课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随便讲话,东张西望搞小动作等情况,对这种学生老师批评听不进,甚至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事后教师调查得知其原因是“听不懂,不想听”。多数班主任会认为其“品行”有问题,不可否认其“品行”层面上是有一些问题,但更多的肯是心理健康问题。该同学在课堂上或许并不是有意捣乱课堂纪律,而是因为他听不懂,不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新知识的体系,在学习遇到了困难,不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从而得不到学习上的满足感,他的学习心态上出现了问题,而我们有的老师总是从认识或品德层面出发,不知道从心理健康层面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会越来越严重。

其实,我们每位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都要坚信一个事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需要”,他们都“乐学”,只是保持在什么“度”上的问题。所以,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分析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他们各学科现有层次水准,准确预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能获得怎样的发展。然后按照各个层次,指导他们根据自已的发展情况来学习,不能提出整齐划一的学习要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上满足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有了发展,他们就有积极的体验,就能进一步形成健康积极的“乐学”心理。当然,这项工作除了班主任积极参与外,任课老师也应主动配合,分析摸清学生各学科的发展

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跳一跳摘到苹果”,让每一个层面上的学生“乐学”的心态得到足够的发展。

三、学生方面

(一)构建“悦纳同学,尊敬师长”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到了高年级阶段,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友谊,渴望有广阔的交际领域,他们大致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同学之间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1.同学之间的交往,要有“悦纳对方”的心理。这个悦纳不是无原则的。对方的优点要接纳、赞扬,对方的缺点要批评指正。不过同学之间的交往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和其他同学们发展好彼此间的关系的。有的人可能是“幸运儿”、“有人缘”,有的人可能成为“嫌弃儿”,后者不能被同学接受、悦纳,原因可能怪自己,也可能怪对方。这时班主任就要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别人,重新调整自我,进行再偿试,力争打通诸多“关节”,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另外,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还有男女交往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很多人讳莫如深,其实男女生交往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仅在学校里需要,而且将来走向社会男女之间也很需要。因此,在学校里男女生彼此接纳对方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此,班主任既不能武断禁止其交往,也不能不闻不问,而要进行正确引导,强调必须建立真诚的友谊,防止演化、变味。

2.学生与家长的交往。随着学生的一天天长大,他们体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逐渐增强,家庭关系的那种老模式已不适应其成长的要求,而大多的父母对其孩子的成长心理准备不足,还是用原先的一套教育管理方法,这样必然要“碰”出一些火花,甚至公然表现出“对抗”父母的情绪。这时,班主任必须做好学生与其父母双方的思想工作,要让父母知道孩子长大要用新的方式来管理、交往,否则,会适得其反。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父母,同时学会让父母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让父母接纳一个全新的我。

3.与老师的交往。这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处理不慎,有可能导致抵制教育,或造成紧张,对抗的师生关系。这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老师,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师接纳自己,这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彼此相融、接纳,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有两类学生,一类平时表现好偶犯错误的,经老师教育效果好,他们从此很少或不再犯类似错误,而另一类平时表现欠佳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老师问其是否愿意悔改,他们表示愿意改,而其结果是类似错误继续犯,究其原因是两者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前者能够接受、悦纳自己,所以能“自尊、自重”,注意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后者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必然产生自卑心理,因

而不能自爱,所以对自己所犯错误显得麻木,给人以“老油条”的印象。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使他们能够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学生虽然有比较强烈的脱离长者的自我意识,但实际上长者们对他的自我意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他们为了摆脱这种影响,往往把参照物转向自己的同学,希望以此得到独立的自我,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将自我又交给了同学,成了受他们左右的人。此时,班主任应鼓励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权力就在自己手中,请相信自己吧!这样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去发展自我意识。

另外,很多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我们一度时期自我评价标准单一化也是不无关系的。在应试教育的年代里,学生唯一的价值就是考试成绩,事实已经证明这一单一的标准是极其有害的,现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学生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我们评价的标准也应是多元的,班主任应鼓励学生从社会需要出发,不断地发现自我价值。同时班主任必须对每一个学生有一种接纳的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有值得老师接纳的东西,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业学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大家也深知课业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课业负担过重,反而会影响

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一则广告:一个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背着它,腰越来越弯,脚步越来越沉重,学生的眼神是呆滞的。其实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心理方面的危害有多大。

现在有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采取的是“题海战”、“人盯人战术”,除了作业还是作业,并且经常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最后成绩是上去了,但是这个班的学生却别人称之为“圈养鸡”——呆板,不活泼。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素质教育提到: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业学习安排上,每天总时间不超过六小时,小学低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回家作业,中高年级不超过半小时。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到实处,给学生合理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来完成这一任务。四.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改革不断完善今天,其的显著特点是开齐了各种学科。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活动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同时也将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容入其中。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有

益。因为活泼好动本身就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之一,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和表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体会愉快、欢笑、成功的情绪机会。在活动中学生还能够释放掉多余的能量,缓解紧张心理,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都十分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资源。

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 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 心灵。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单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灵”的竞争。也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的竞争。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明确他们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从而对于他们的学习、与他人的交往和对待自我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我深信小学生一定会形成健全的人格。

5.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五

班 级:外国语学院0802班 联系方式:*** 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摘要】创造性人格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对完成创造任务和创造力发展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如:好奇心强、勤奋热情、坚定自信、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勇于进取等。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方向保证。然而,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过于严谨和尊崇权威的倾向, 对创造与个人的关系持消极态度, 对发明创造过程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着手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

【关键词】 创造性 人格 青少年 培养 必要性 现状 途径 【正 文】

一、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 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教学内容上, 从书本到书本, 把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当成呆板的知识教学;教学观念上, 老师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威”地位, 未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教学评价上, 注重知识的考核, 忽视学生能力、个性的考核, 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评价。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应有的批判意识、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因此, 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就要求教师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 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和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需要 强调人的主体性是21 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对人的主体、地位应如何理解? 当代人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主体作用?教育与社会和人三者的关系究竟如何? 这些都是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2 ]教育哲学和教学论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即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心理学提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刺激的过程, 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只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所学的内容, 用新观点修正旧的观点和看法, 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 即可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高度创造性的人也是高度能动性、自主性的人。创造性人格是由先天创造素质转化而来的自身独特的创造素养和品质, 是创造行为产生的源泉, 是最能体现人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所以,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格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其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认为,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确定的基础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是高等教育的事。这是一种误区。基础教学必须改革传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过程和方法,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结合起来,“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现状

过于严谨和盲目尊崇权威 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讲究严格的步骤,常为自己无意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 我时常表示怀疑,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使得应试教育影响了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教科书内容太多, 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教师、学生压力都很大,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发明,对创造发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与那与自己关系不大,少数青少年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 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自信心和参与竞争的勇气,对科学精神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与要求。教育观念滞后

第一,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 在教育过程中, 普遍关注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第二, 注重整齐划一, 忽视个性的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统一行动、统一思想, 而对那些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学生却施以不同程度的约束和限制, 严重地压抑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束缚了学生潜能的开挖,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第三, 缺乏大教育观念。教育本身是一个体系, 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而目前, 由于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和沟通,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抵消。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 教育观念落后。许多教师还局限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观念上, 不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部分教师对于好学生的标准把握不准,习惯于把那些顺从老师、不善于标新立异的学生看作是“乖”学生、“好”学生。而把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怀疑教师权威作用的视为不安分守己的学生, 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二, 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 缺乏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第三, 教学活动缺乏创新。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不愿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三、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途径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最富特色的自觉行为, 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4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 必须从观念上进行创新。首先,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 开发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活跃人的思想, 激发人的热情。我们要确立大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结合, 注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其次, 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能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就是人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人才培养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确立人才层次性观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把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 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 教学内容要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 把学生注意力引向当代科学的前沿。其次, 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需求。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以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求。此外, 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控应以学生个性的有效发展为前提, 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就应强化和肯定。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 观念创新。“现代的、创新型教师是知识经济教育的第一要素。”[ 5 ]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事实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在创新教育中,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 的教育观念。要善于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 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 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 给予“人人成功” 的条件, 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 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每一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特别是要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创造性的工作影响和启迪学生;第二, 知识创新。当今时代, 新知识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已,“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第三, 教学创新。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也决定了他们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自己的发明创造赋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独特的方法处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它能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主动的尝试与探索。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童年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不过,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早年未得到支持与扶持,是会衰退的。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利于激发好奇心、求知欲进行创造活动的最起码的条件是“心理自由”,即心理上没有不安全感、压抑和恐惧感,而感到充分的安全、自动、自信。1982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上,获奖的100名

5、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新的先决条件,要创新必须先确立独立性人格。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新发现和创新。没有独立性的人,即便偶尔有创作灵感,亦不敢超越常规和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就无从谈起。具有创新型人格的青年拥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有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思想开阔)、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与限制的相对自由。

创造型学生有着与一般学生不完全一样的特点,他们对记忆性的内容不感兴趣,喜欢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思考问题不被教师所左右;敢于打破框框,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不墨守成规;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各种关系;喜欢独立行事,不依附他人,不随大流;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感情易冲动,甚至放荡不羁。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注重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意味着自由,自由的精神在自由的时空中才会产生思维创造的火花,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给予他们充分的自学时间和活动空间,给予他们充分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时间,自由选课的权利,自愿参加各种兴趣、科技、学科小组的活动的机会等等。

6、培养青年学生的意志力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取得最后结果的坚持力;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这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意志力的参与,创新活动难以达到目的。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年大都学习、工作刻苦,在其学习和工作中能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并持之以恒。青年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确定的目标坚定追求,持之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特点,为其创新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证。

7、培养青年学生的自信心

6.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六

关键词:认识性格,评价性格,培养健全人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心理失去了平衡。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变化之中, 身心发育尚未成熟, 社会阅历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处理不当, 极容易使心理和行为失常。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这种心理, 全面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性格

认识性格要从多方面入手。作为从教者, 我没有简单地从表面现象对一个学生的性格作出断言, 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之前, 先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性格。

二、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性格

性格所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经常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才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另外, 性格还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 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作为学生怎样评价自己的性格呢?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1. 对现实的正确态度的培养。

(1)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

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关心社会、团体, 愿意履行对社会、团体的义务, 待人热情、诚恳, 有同情心, 能体贴人, 善于交往, 开朗、宽容、有礼貌;或缺少义务责任感, 虚伪、狡诈, 对人冷漠、自私、孤僻、傲慢等。现代的中学生虚伪、狡诈的人可以说已经没有了, 而对集体冷漠, 缺少义务、责任感, 自私、孤僻的却大有人在。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积极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2) 对工作和工作成果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 说到工作和工作成果, 很容易只把它定位在班级干部身上, 其实, 它可体现全体同学的性格品质。因为一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帮助,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需要靠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积极开展其他活动的同时, 我时时刻刻注意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3) 对自己的态度。

组建班级之后, 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他们严于律己, 虚心好学, 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掉下队来, 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甚至自暴自弃、放任自己。如何将这一部分同学调整过来, 端正对自己的态度, 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性格的意志培养。

初中学生一般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都具有明确的认识, 并且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自觉确定的目的。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断情况, 作出正确的决策。但许多同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经不住挫折与失败的打击, 由此沮丧、灰心、胆怯、退缩。为此, 我给同学讲了“中国的保尔”朱彦夫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懂得朱彦夫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的伟大人格。

3. 性格的优良情绪的培养。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又是他们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的时期, 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极容易产生波动的情绪。

7.人格智能的培养 篇七

“人格本位”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击: 74嘉宾:乔树平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赵钰琳原北大附中校长、现北京欧美外语中学校长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人格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知识,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但是没有了道德,多少知识也无法弥补。我们必须冷静思考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不能受社会某些思潮的影响。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不仅要讲奉献,更要讲责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强化六个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研究意识、统筹意识、协调意识、宣传意识。无论是在课题的研究中,还是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开发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特长,以促进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优秀人格的重要体现。在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如何塑造优秀人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坚韧毅力、诚信等优秀品质。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乔树平主持人:您怎么看课程改革对于开发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乔:课程改革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要求教育者培养人文精神,要使学生既能运用人文知识来分析历史和现实,又能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人文知识升华的理念、原则、方法去做人处事。人文精神既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在实践中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文能力。关注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这里指的人是课程教材中的人)。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本身的思想、情感、态度也融入其中)课程教材中的人的精神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而过去只注重讲知识,对知识形成过程中,那些为科学而献身的人的崇高精神、情感态度的教育功能开掘不够。主持人:您对人格教育的实现有何思考?乔: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十分重要,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强调民主的教育态度(如尊重、接纳、信赖),这一教育是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开掘课程教材中人文因素和教育功能对实现人格教育非常重要。而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重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主持人:您认为非智力因素都包括那些内容?赵: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情商包括五个重要方面的情绪和能力。1、认识自身的情绪和能力―――认识自身的情绪是情商的基础,也是一种认知和感觉的能力。一般说来能正确了解自己,自信心强的人具有较强的这种情绪和能力。2、控制自我的情绪和能力―――包括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摆脱焦虑和不安的心情,能进行自我安慰和调节。一般说来这种自控能力强的人,能很快走出工作的低潮,整理好个人情绪,重新开始。3、自我激励的情绪和能力―――做事不是依靠外界的动力,而是靠自我激励的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保持高度热情,克服一时的冲动和满足,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有了这种激励情绪,工作保持高度热忱,不断提高效率。4、认识他人的情绪和能力―――能从细微的信息,觉察他人的特点和需求,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矗5、人际关系管理的情绪和能力―――这是一种协调和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包括领导和组织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能力,以及通常称谓的“人缘”。大量的事实表明,EQ高的人眼光远大,意志坚定,生活比较愉快,能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事业成功的机会比较大。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人IQ高,即很聪明,学习不错,记忆力强,对问题的分析和逻辑推理都规范,但脾气不好,经常自以为是,工作情绪化和同事摩擦多,矛盾多,关系处理不好,老是感到工作不称心,不顺心,甚至失掉信心,事业也难以成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成功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决胜的关键。EQ和IQ相比,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与遗传无直接的关系,不受先天的局限,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并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培养一个人的EQ尤为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如果都能有这种认识,并能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为培养成功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矗主持人:您怎么看塑造优秀人格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赵:人格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品格,应该说非智力因素是健全人格不可忽缺的部分。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分数的提高,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能否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欧美外语中学,把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放在突出的位置。还特地在学生中树立两位人格出众、事业成功的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为榜样。一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发明人、被称为当代毕升的知名教授王选,并请他为学校题写了校训:“为成功做准备”。北大方正集团正是因为拥有王选教授发明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排头兵。1956年,王选19岁时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从他参加中国第一台中型电子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任务后,激发了他要为中国计算机发展作贡献、要制造中国的“争气机”的决心和热情。后来他先后参加并主持了“七四八”工程项目的研究,并于1975年5月提出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报告。在实验器材简陋的情况下,王选终于发明了以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为核心的激光照排机,1987年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使中国的印刷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民日报》称王选发明的技术,使中国印刷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称王选是当今的毕升。王选教授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他拥有为中华民族争光的必胜的自信心。他曾经说过,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字,古代中国人能发明汉字活字印刷技术,今天,我们也完全有能力研制出汉字的激光照排技术和汉字处理系统。正是这种自信,支撑他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苦的研制过程。研制工作进入最困难阶段时,他经常用为中国人争气、要有必胜的自信心来鼓励同事,也激励自己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王选教授懂得,要攻克高科技难题,要获得成功,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王选教授身体不好,为了使身体能承受繁重的科研任务,他坚持每天早晨到北大未名湖去跑步。王选教授为了争取更多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每当春节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总是在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方案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文革”中由于身体不好,他躺在床上一边治病,一边仍然翻阅资料,始终紧跟世界有关高科技信息技术。王选教授正是凭借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扎实雄厚的技术实力及超前的思想观念,在国外产品大举进军中国、核心技术被严加封锁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奇迹。我们为学生树立的另一位榜样是贯通中西文化的泰斗、被称为当代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教授,在他93岁高龄之际,特地为我们学校题写了校训:“诚实、自信、勤奋、创新”。季老还特地给我打电话,他说他平生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和青少年的培养。主持人:您对早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怎么看?赵:我们每个人并没有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中。虽“人之初,性本善”,但现实社会并非都是“七色阳光”,并非都是“世界真精彩”,善与恶、美与丑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成功和发展。学校、家庭从整体上来讲,是在积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但如果我们的同学不能区分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袭,就容易走向反面,失去成功的条件。美国有一所创建与19的著名中学―――道尔顿中学,它座落在美国纽约东89街,因其培养的学生全部上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而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每个孩子都要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把各种活动安排在时间表上,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去完成。他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善于安排时间,并能按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的人,将来就是成功者。从这里,我们看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执行计划等优秀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是何等的重要!主持人: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赵:我校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样重要。教育实践证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难有真正的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要经过学生内化、升华、体验、感悟和实践后才能真正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1、学习能力有教育专家认为,“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他一把钥匙,他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由此可见,真正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必须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思考的起点。2、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是创新的基矗其中,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又是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代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这要打破传统教育中那种死记硬背单向性的思维方式。主持人:您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赵:实践是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未知领域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传统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造成学生创造能力弱的重要原因。“做中学”、“案例教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竞争力不可缺的过程。同时我们应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通过有效育人措施,使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诚信等人格品质得到明显提高,达到合格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思考“自我”的觉醒青年学生虽然走过了少儿时期,但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形象化的幼稚阶段,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父母、家庭成员和老师的(比较)狭小的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心理逐渐融入社会化过程,由家庭教育逐渐增加了一些社会化教育渠道。比如社会组织机构的影响、文化现实的影响、公共媒体、影视报刊、朋友、同学等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输入,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是具有知识性、计划性、系统性的正规教育。人进入青年以后,大脑以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充分成熟,又使人逐渐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条件,促使个体的心理活动和人格行为趋向自主和自觉。社会活动形式、科学文化知识、人的个体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法制约束等构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就是人的初次社会化的完成期,即把一个尚未完全具备社会成员资格的人类个体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青年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的发展使全部认识和行为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再局限于具体形象,也不再是任意、零散和表面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比较全面、深刻的,也是分清主次的。他们的记忆也不再是单靠机械重复的方法,更多的则是采用理解的、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辩证思维的过程。由于学校的正规教育,使之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不仅仅是经验思维,从而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青年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比较广泛接触社会经验时期,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摘自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著《人格本位》一书

8.浅论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格魅力 篇八

人格魅力,是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行为模式等综合体现出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取决于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加强政治业务修养,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格魅力,对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格魅力。

一、要上下着力、内外合力,把培养人格魅力作为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的一个内容来抓

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人格魅力的含义有所不同。纪检监察干部人格魅力外化突出表现在党性修养、业务能力和道德品格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培养纪检监察干部高尚的人格魅力,既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又体现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是党的性质和现阶段反腐败任务的需要,上上下下要高度重视,通过纪检监察干部自身和组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内外结合合力培养,以增强纪检监察干部担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纪检监察干部要自我加压,时刻牢记党章赋予的职责任务,自觉地把人格魅力塑造当作一种人生追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志存高远、痴志不移;要严以律已,善于自我约束,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气节,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另一方面,要施加组织影响力,把培养人格魅力蕴于日常监管之中,贯穿养成在纪检监察干部行使职权的全过程。比如,切实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规范内部监督管理,建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失职责任追究、上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评议等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科学考察考核纪检干部工作业绩,营建良好创业环境,让想干者多干事、干成事;实行内部定期轮岗,外部拓宽交流渠道,提高政治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正确的导向和组织管理,多方促进纪检监察干部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感和品德

纪检监察干部的职业情感取决于对纪检监察职业认识的深浅,主要表现在对党和人民是否忠诚,对纪检监察工作是否热爱,对被监督检查对象是否尊重。要深刻理解纪检监察工作对党的建设的特殊意义,认识到职业的神圣和光荣,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以忠诚、热爱纪检监察工作的职业情感,以人为本,对同志真诚、热情、友善,谦而不卑,用心用爱、用力用情地工作,有效地把党的政策法规具体化、人格化,尊重被监督检查对象的人格,不带岐视性地调查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矛盾,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感人,从而取得被监督检查对象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进而催化职业品德的升华。热爱本职的纪检监察干部,必然会追求高尚的职业品德,自觉深化对纪检监察职业品德的认识,坚定职业品德信念,以党纪党规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坚持秉公执纪,公道正派地行使职权,长期磨炼、融合个人的思想,沉淀为高尚的职业品德。在高尚职业品德的熏陶下,纪检监察干部以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人格操守,以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躬行践履、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一定能赢得爱戴和拥护。

三、要开阔眼界、厚积薄发,丰富反腐倡廉知识和才干

9.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思考 篇九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大,耐挫能力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学习科目,当然学习的压力也会增大。学生学习惰性心理较强、依赖性大、学习竞争激烈等心理因素,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压力。再加上不少学校仍采取应试教育的做法,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使学生背上成绩名次等无形的精神包袱。一旦考试失败,学生就会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挫折感油然而生。他们心理上的积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泄,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2. 学习目的性弱,自信心缺乏

由于受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应付父母而学习,这种学习目的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再加上现在的学习评价过分依据分数,一旦考差了,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就认为前途渺茫,过于自卑,没有自信。另外,当今社会盛行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观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只希望受到表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一旦有一次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业。

3. 多元文化的碰撞,方向感迷失

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西方各种新的思潮和观念不可避免的大量涌入,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碰撞,渗透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思想,必然带来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变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消极文化的迅速蔓延,如不良书刊、不健康网络等使那些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弱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迷茫、焦虑、消极、偏激等心理障碍,进而引发行为失控。

4. 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心理疏导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对各方面的要求和渴望也不断增强,而我们的教育却跟不上学生成长的步伐。家庭的过分溺爱、学校的唯分论、社会上竞争激烈等,使学生压力增大,却又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要么围追堵截,要么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学生的心理冲突加剧,人格发展受阻。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 结合小学课堂教学,全面渗透人格教育,进行有效人格熏陶

菲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健康稳定的人格的;借助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习文化知识,增加智慧才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健全人格的自我优化过程。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素材,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格教育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和人格熏陶。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名人学者和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用科学家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人格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人格教育情境,营造合理的心理氛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探究,有效学习。我们以小学五年级为实验对象,将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到五年级后期学生基本能自主学习,同时,再配以适当的练习,及时反馈,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逐步消除畏难心理,培养耐挫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证明,期望是成功的第一台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说去出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对教材深入透彻地分析,起点要低,落点要高一些,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发现并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激励。当教师将那些期望通过语言、态度、气氛、身体语言流露出来时,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的自信和奋发向上的信念,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倍受鼓舞。这种积极的心态,无疑是使学生积极向上的最原始、最有效的内驱力。

上一篇:给领导的元宵节短信贺词下一篇:最新幽默搞笑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