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4-12-09

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2.《窗》(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二

1.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2.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4.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

2.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教学方法】

1.直观,诵读。2.启发,引导。3.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提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

鼓励:很好,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好方法,孔子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方法指导:

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预习的,都预习了哪些内容?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怎么样? 3.展示课件,填写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2)复述课文:

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很专注,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请看图片,复述课文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3)比较: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并找出原文中描写公园风景,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些内容,大家比较一下: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表达效果有无差别? 读书就是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2.分析课文内容(1)情节结构:

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

提示: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小说,如《项链》、《荷花淀》等,回忆一下这些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让我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温故才能知新”。同学回答:(情节结构发展的过程)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 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内容,明确情节结构

引导:本文又为小小说,自然也有小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让我们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找到结构的独特特点。

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

3.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首先巩固一下生字词

生读一遍生领读其它跟读两遍

额枋fāng藻井(zǎo)击磬(qìng)鎏liu金鳌头áo迥然不同jiǒng蟠龙(pán)琉liu璃li

2、其次检查一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现在你对故宫知道多少呢?请用一句话说一说

三、预习的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吧。

1、我们先选出7位声音响亮动听的解说员。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同时在听时。请六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游览的平面图。每三人一组共同完成。

3、其他同学在下面边听边完成两个问题:1、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用铅笔填写115页的图。2、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3、并找出介绍最详细的地方?

师生评价黑板上的图

生生组内交换课本,相互补充完善。每组推荐一名画的最好的,站起来表扬。

思考:依据我们刚才画的图,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4、并请一同学到讲台上由南向北的顺序简单介绍故宫。

5、在游览过程中,那个地方介绍的最详细?包括那几个段?

太和殿5---8段,作者在其他地方只是简单介绍,甚至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写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再次到太和殿细致的看看。

四、精读课文5---8段。请3生读567段齐声读第8段

探究讨论:师小黑板出示问题:每排一段

分排探究

1、5-8段分别从那一方面介绍太和殿?

2、从5-8段画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太和殿的什么特征?

整体探究

3、所有这些特征说明太和殿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4、5-8段是用什么顺序介绍太和殿?

分析:

4、5段写外观,突出了太和殿的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特征

如:“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宫殿……同台基相互映衬”、“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等。

6段写内部装饰,突出了内饰精美、庄严富丽特征。

如:主要写龙的姿态: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7段写位置突出布局统一的特征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在文中还有那句话也说了太和殿位置?

8段写殿的功能,突出了威严和神秘特征。

写了大典时的情景。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讨论交流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且详细描写呢?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也是最大最宏伟壮丽的殿堂;最精美的殿堂,因此最具有代表性,突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体现了故宫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目的。

师总结:因此我们在写说明文参观建筑物时就要抓住重点进行详写,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

五、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

1、说明顺序

2、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4.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简介作者: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刘心武对编辑,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1).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

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3)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p品味)

(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2、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合作交流:

1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明确: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2、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哪几种“错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对待“错过”?

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即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

3、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对待错过。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2)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五)、明辨是非: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六).合作探究:

文中说“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句中的“错过”与“过错”是逆序词,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请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过错”或“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七)、赏析品味: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品评。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评的这一段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找出你所品评段落中用的较为准确、精炼、生动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分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品评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

(八)、各抒己见:

小东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小东听说初二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如果你是小东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九、小结

5.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孔子的大同社会是

中国最早的理想社会,之后“天下为公”就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认识了解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一次“寻根”,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和学生一道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种理想的社会。从教学的思路来说,这是一种“向心”式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孙中山先生陵墓

“天下为公”四字导入,简介《礼记》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二、译读。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三、变读。变换角度,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看待孔子笔下的大同社会。

1. 老师帮助学生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确定研究的角度并提供一些术语。如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分配等等。

2. 小组内模拟“时空连线”方式做“专家访谈”。

3. 各组推选优秀者全班展示。

明确: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提到的“天下为公”; 实行“民主选举”, 即“选贤与能”,像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这样选出来的;“按需分配”,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各尽所能”“男有分,女有归”;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人人尽其所能、人人平等自由、人人拥有财物、人人珍惜财物、政治清明的礼仪之邦。孔子生活在社会**的`春秋末期,因此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提出

“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大同”的基本意义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比读。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五、联读。介绍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文字,让学生自读。

六、收束全课。

【资料整合平台】

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 在 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6.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六

爱莲说

小山中学覃东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性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3.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地把课文转换成现代汉语。

4.品味课文语言,把握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和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 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圈点批注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1.古今语言的差异。

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五环节。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本节教学任务

1.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课文的语感,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体味文章感情,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导入新课,开讲

导语: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们读到过“鱼戏莲叶间”这个句子,文下注释为“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首《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仿佛含着莲的清香,飞过了多少个世纪,还在我们耳边萦绕。古往今来,咏莲颂莲的诗文可谓多得很。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宋朝的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将要领略的是与《江南》不一般的另一种人生况味。

打开知识的大门,一起来进行

1.课文题解

(1) 聊聊作者生平。

(2) 本文写作背景。

(3) 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2.打通文字关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噫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请解释之。

不蔓不枝

(3)说说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予谓菊,花之陷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课文诵读指导

(1) 听录音,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句间停顿。

(2) 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3) 读完全文后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应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课文文句疏通

(1) 参阅课文注释,查找工具书,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组织进行讨论,相互合作。

(2) 翻译课文,及时纠正误译的地方。

5.课文内容探究

(1) 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 作者在文章中除了莲之外,还提到了几种花?这几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为什么这样写?

(3) 作者“独爱莲”,是从哪些方面去写莲的“可爱”之处的?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4) 莲有这样的品格,菊和牡丹的品格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5)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6.学生背诵全文

板书总结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莲←---牡丹

不染不妖

(衬托)不蔓不枝(衬托)

不可亵玩

7.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七

晏子使楚两篇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傧者 更道 闾 张袂成阴 比肩接踵 缚 赐 熙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听解说员讲解,直观而清晰;翻开文献,自主去寻觅,迅速而全面,通过文字还能直接触摸那些智慧的灵魂,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障碍。许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内容,学生走不进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的扎实把握。

2、全面了解晕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安排:1、自主、合作学习及比较阅读,突破重难点。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作为外校人,当然应该关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风采,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师与生分享时事:最近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是针对外语学校的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确立美好的梦想,与时事勾连能激起学生对世界的关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              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              合作学习:

1、  四人小组讨论 ①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 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

2、  各小组板书出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生答或师答。

提示:该积累的实词如习、辱、坐、诣、徙,师要有意识地提请学生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四、              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的读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诵读,这既是对以上学习的检验,同时也可进一步夯实课文的理解把握。)

五、              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上学习总检验,之所以设计成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说是翻译,是为了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积极心态下翻译全文。)

六、              再读全文,处理课后练习一、二再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设计科学的课后练习,系统深入地理解课文。)

七、              拓展比较 :

1、 其实晏子出使楚国还有两个故事发生了,将这三件事连起来看,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略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语文读本》第七册261面,师范读,生齐读。

请对照注释、看懂原文、再看译文。

2、  从这两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

我们来列个表看看。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

楚     王

晏    子

刁  难           目  的

应  对                  技  巧

设小门迎接         戏弄其矮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齐无人        指晏子不配为使

齐人多                 巧移话题

使不肖主               以退为进

诬齐人为盗       指责齐人善盗

引“化橘为枳”指出          比喻、类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这一设计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比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编写得较好的《读本》资源。)

八、              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学生在科学的方法及井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最终还是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需关注的,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想针对外语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古人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也能用时事激趣:

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是“我要学”,而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持“要我学”的被

动心态,如何将这种消极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老师们都知道需要激趣,用什么方法激趣呢?是老师讲故事,还是营造古文化的气氛?都可以。《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文言文也能与时事相联,从与时事的勾连中激起学习的欲望与趣味。因此这一课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导入非常重要,在你最喜欢的外交家及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件或外交人物问题的导引下,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此时引出两千多年前的晏子,学生就有了“我要了解他”的积极心态了。

虽然这个环节花了将近6分钟时间,事实证明它是非常值得的。后面的诵读以及字词、文句疏通的学习在这种积极心态下就有了顺利进行的良好前提。

合作学习前自主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形式,要让它落到实处,必须先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合作解决,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此时的老师仅需要给学生方法上轻巧的点拨,以及学生学习后予以适当的总结。

用好《语文读本》让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在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对课后练习进行探究后,学生对晏子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现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他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晏子使楚的另外两个故事,在全面了解晏子外交风采的心理指引下,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来到了《语文读本》里,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多了,通过比较、归纳,他们就有了与晏子对话的愿望。虽是相隔两千多年,晏子的精神一样滋养现代的孩子们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八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北师大版)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日出现象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但学生可能从未对这种现象进行过认真的思索,特别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学生对日出的象征义的理解可能是个难点,需要做引导点拨和分析。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识记“绯红、无羁、拂拂”等词语音义。

2.会模仿本文的写日出的色彩光线写法,写一段本地的日出景象。3.理解日出象征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并学习文中对“日出”景象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是重点。2.领会“日出”的含义是难点。

教学资源 视频、课件、板书、图片

《日出》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2)、学生自由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日出景象,并说说为什么。(3)、试分析一下这些古诗句中的日出景象属于什么地域的、什么季节的日出景象(课件出示古诗句,引导回答后订正)。(4)、教师提示学习本课的相关要求(出示学习目标)教学活动2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字词检测:(课件略)

2)文中共描绘了几幅日出图?分别是什么?要求照“海涅高峰日出图”形式概括。3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课件出示问题)c、勾画两幅日出图中“日出时刻景象的语句”。教学活动3

4、学习“高空看日出”部分

a、播放录音课件,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b、依序勾画日出前后色彩变化的词语。(出示课件订正)

9.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诗词参赛,教师总结。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刈麦》

(一)导入:

唐诗宋词历来胜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来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和默写。

二.正课:

1.全班朗读

2.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年(880)进土,授秘书省技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使。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使。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博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很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3.解题。

这首诗作于元和H年(807),当时作者任整厘县(今陕西省周至县)尉。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宣。一开头先交待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抬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诗人耳闻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提笔直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在跳动,在颤抖,诗人能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入微,尤其善于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读。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教师补充: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全班齐读两首诗。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两首诗。

2、背诵两首诗。

教学反思:

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一、《过零丁洋》

(一)导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现在我们再一起欣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正课: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3.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4.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三)小结:

《过零丁洋》,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二.《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著有《定庵文集》.今人集有《龚自珍全集》.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学务博览,是当时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的重要人物,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激情.

(二)内容简析:

此诗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心情.一是怀着离别之愁,作者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要离开北京,奔向遥远的东方,心情是苦闷愁郁的.,二是作者并不是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大地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是名句,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成疾,所作散曲多写辞官后的田园生活,有些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二)内容简析:

全曲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魄,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以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再用“山河表里”一句收住,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长安,几个朝代的都城,它有过繁荣昌盛,可眼前只剩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是何等让人伤心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四,朗读这五首诗词.根据对诗词大意的了解,朗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读。

所有的韵脚应重读,体会诗词语言的音韵美。关键词语应重读,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语调。

应根据诗词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如“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落红不是”读得平缓,“无情物”应读上升调,要读出作者欲扬先抑的感情。

3.语气。

诗词的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而注意语气的处理是使它听起来和谐而优美的重要因素。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可同作重音处理,读出对比语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宜用戏谑语气读,读出风趣生动,笔势凌利的语言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词.

教学反思

10.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十

1、积累词语“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掌握“掩、门楣、腌腊、络子、胤”等词的读音、字形。

2、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过程与方法】: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系j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ng拧nng成小绳门楣mi用酒和hu苋菜xin籍贯j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o大襟jīn车胤yn熏xūn五毒似的sh旆de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上一篇:虐心的古风句子下一篇:八年级语文周周清试题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