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024-07-07

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共10篇)

1.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一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纲

一、定义

1、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核心内涵: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点

1、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2、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

3、是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及相关案例浅析

1、案例介绍

2、案例总结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它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回望危机瞻未来: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

(三)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科学技术

(四)强化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五)开展国际资源环境问题合作

2.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二

以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框架来引领, 以中庸现代转化——中论的方法来实施, 遵循实践提出什么问题, 理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 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改革的目标是计划与市场, 公权与私权的统一, 达到中统, 而不是大统或小统状态。改革的手段是经济改革系统化, 政治改革实政化。发展的目标是使人, 自然, 社会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的权力、资本、 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中和, 而不是大和、小和状态。发展的手段是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维持社会稳定的目标是使社会秩序稳定在中度, 而不是高度和低度的状态。维持稳定的手段是利益表达制度化, 权力行使法制化。改革、发展、稳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主题。中国三十年改革, 就是破除了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旧观念和旧制度, 建立了属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和新制度。这些新的观念和制度扬弃了传统社会主义,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而比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本身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问题。改革、发展、稳定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最基本最着实的理论存在形态。

二、宪政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

宪政制度高于并绝对规制人民主权、党权、政府治权与司法治权。没有成熟、理性、法治、自治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宪政社会主义。没有宪政, 不受限制的权力迟早要走向崩溃, 而如果没有公民社会的现实力量存在, 则宪政就难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华炳啸先生在他的新著《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中提出了复合民主论与政团三层面民主结构理论。理想的宪政民主政体应当是“参与”、“竞争”和“共识”三个功能层面的有机结合。在发展中国家, 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并不要求这些国家抛弃传统的一党制, 而是要求他们革新传统的一党制, 以使这种政党制度具有新的适应和吸纳现代化变迁的能力, 从而在‘参与’、‘竞争’、‘共识’、‘多元化’、‘一元化’, 以及稳定、发展和改革之间达致新的平衡, 获得新的生命力。政治改革的明智方向就是在保持其一元战略共识层面的传统优势的同时, 积极建构体制内的二元公共政策竞争层面, 同时发扬人民政协传统优势, 借鉴法团主义理论成果, 积极培育体制外的多元利益表达层面, 建构公民社会, 弘扬公民精神。这种复合式民主政治结构非常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因为这种新的民主政治结构不仅是民主实现的新形式, 而且在多元与一元的两级之间, 有着相当大的成长度、结合度与自由度。

党政分开问题也即党权与治权的区分问题, 并进而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 着眼于国家的宪政民主化, 积极推进分权与放权, 从而克服原来的斯大林式“集权社会主义”模式的集权顽症。

三、只有在正视历史认真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从1957年“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陷入误区, 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了几十年之久。邓小平1978年在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 “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总要总结, 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 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 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 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 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的更好。”可以说, 现在对文革进行深入研究和作出深刻反思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不仅是文革, 1957年“反右”运动、1958年“大跃进”都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和反思, 且刻不容缓。一方面“大跃进”、 “反右”、“文化大革命”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和思维方式, 这种影响甚至频频体现在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 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今天的中国仍在为几十年前的失误付出代价。正视历史并认真反思历史是避免继续付出代价的前提。另一方面, 当年事件的亲历者大都已经步入老年, 有些已经离开人世, 如果再不抓紧时间, 我们将失去第一手的资料。

四、应坚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温家宝总理2010年多次发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 体现了中央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就提供了明确的设计蓝图。在《邓小平文选》第2、第3卷中,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著作主要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 经济上实行改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光辉文献。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曾被称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显然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是对国内国际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 集中体现和凝聚了全党的智慧, 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已经至今仍未过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 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这里说的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各项工作”, 这显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中国特色”尤其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应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它不仅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及当下的国情, 还包括至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过两千年的历史。不能简单化地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当做封建主义一棍子打死。悠久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中国特色”最重要的内容, 也是常常被忽视的内容。

首先, 应该继续反对封建主义。李泽厚认为, 中国现代化历史是“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救亡压倒了启蒙”。“五四”的新文化运动, 因为各种原因, 从启蒙转向救亡, 启蒙未能完成。所以, 中国目前既要反资本主义, 又要反封建主义, 主要是反封建主义。第二, 传统文化在当代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 与现代化也并不矛盾。中国要想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声音, 必须重拾传统。经济都是过眼云烟, 但思想、文化却可以穿透几千年的历史。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再说西方文化传统也不止一种, 到底是西化哪一种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在台湾政治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文化一直是正面力量。儒家传统不但没有阻碍台湾的发展, 而且在近代曾三次拯救台湾。第一次是日据时代。台湾汉人凭借传统文化与日当局对抗。第二次是1950年之后。牟宗三等学者每个周末都开课讲国学, 有时听众多达上千人。在这种反省中, 台湾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 继续前进。第三次是促成了台湾的全面政治转型。在经济现代化方面, 国学在国外也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功成名后就著有数十万字的《论语讲义》, 他的“论语算盘说”理顺了谋利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对日本的经济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郑卜五认为, 真正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是“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如果泛政治化地考察文化, 那么不只有儒家可以拿去泛, 任何宗教也都可以。国学并不必然导致落后:“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西方传统文化也一样。用“先进”、“落后”来衡量传统文化, 未免失之于简单化。发展传统文化也是一项自由权利,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发展的。

儒家文化已在国外大放异彩, 很多精华正在被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 西方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反自然的, 对自然有侵略的倾向。但儒家思想要求人类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 又要与宗教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它的内涵比较宽广。比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些观念正逐渐被西方知识分子接受, 成为最朴实的伦理。企图割断历史传统, 通过一味学习西方而实现现代化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政府有这样一个说法:“尽管我们讲英语、穿西装, 但新加坡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如果在更长的时间里新加坡人变得与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难以区别或者更坏, 成为他们可怜的仿制品 (即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 那我们就丧失了与西方社会的区别, 而正是这些区别使我们能在国际上保持自我。”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指汉族的传统文化, 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必须得到传承。另外, 汉族的传统文化也不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儒家文化, 诸子百家, 各有所长。中国还有一个目前远未完成的任务, 那就是必须在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形成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化之后屡遭重创, 国人纷纷对传统文化给予抛弃。致使传统文化元气大伤。这必然会导致国人的精神危机和民族的认同危机。新中国的前三十年, 延续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认同。后三十年, 则一直存在认同之惑, 所以寻找一个新的认同迫在眉睫。新世纪从民间自发兴起的国学热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时候, 回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寻找精神财富, 并以此为起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就成为当然选择。当然, 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应当警惕封建主义死灰复燃。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做了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评论界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努力发掘作为执政党的核心价值, 这意味着执政党对“革命党”形象的告别。执政党强调稳定, 表现为协调、对话、避免冲突和维护稳定。执政党的哲学应该是发展的哲学, 不再以“领导全国人民继续革命”作为合法性的来源。告别革命话语之后, 则必须要新的政治认同来填补空白, 建立文化, 族群和政治体制上的认同是走出革命话语的必然选择。

摘要: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框架来引领, 以中庸现代转化——中论的方法来实施, 遵循实践提出什么问题, 理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 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3.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12-02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和提出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大多数国家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着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的时期,能否处理好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关系到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背景

第一,从全球来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通过长期过度依赖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和人口条件的制约,人类必须重新构建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依赖和约束关系,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大,长期来看,资源的短缺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环境污染的蔓延将继续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生态破坏将直接或间接引发自然灾害。

第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现状来看,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脆弱。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看,未来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会更大,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将会巨大。如果不重视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将不可能实现。1995年我国确立了实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党的十七大又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2006年12月胡锦涛同志强调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同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还首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我国实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讲发展不单单是经济总量GDP的增长,还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发展。发展不能停留在只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更应该注重发展的质量和社会效益。以人为本是核心,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能源资源过度开采利用,经济实现永续发展的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谈可持续发展?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指标看,全面小康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这需要足够的能源资源作保障,而当前我国的能源资源现状却不乐观,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45种主要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的能源资源短缺已经是客观事实。在资源能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为30%,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要保证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能源浪费严重、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变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据中国环保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检测,其中较差—极差的比例为55%。可见,我国地下水污染严重。清澈的河流变成了臭水沟,城镇居民的饮水安全令人担忧;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由于空气污染引发的疾病不断增加;每年有大量土地面临被沙化的危险,沙尘暴向内陆推进,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的正常生活被打破,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切实保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实现。而生存权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先要让老百姓能够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所以,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径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能源的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国情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工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大,生态环境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无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味追求GDP,继续走传统的发展道路,势必加剧经济、资源、人口之间的矛盾,使得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没有后劲。纵观全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今天我们搞工业化建设绝不能重蹈别国的覆辙,而是要引以为戒,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它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效节能科技的研发,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型社会才有望早日实现。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科技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资源节约更多地要依靠高效节能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重大技术设备、精密生产设备、科研仪器等方面依赖进口,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形成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成。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据统计,到2007年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11.7%、49.2%、39.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比重来看,工业和农业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如:美国75.3%、法国72.4%、日本68.1%、韩国55.1%。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没有实现转型,低污染、高效节能的新型产业没有快速成长起来。我国当前工业结构的现实情况不仅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支持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清洁能源的生产。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可以节约资源能源,缓解未来资源能源的紧张,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曾智泽,白雪秋,曹存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前线,2004,(11).

[2]汤鲜.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侯云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经济日报,2005-11-21.

[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05-10-09.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4.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四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毛泽东: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调,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就是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构成。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还要讲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理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舞和凝聚作用。“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舆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导向作用。“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法纪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帮助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扬革命精神,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邓小平指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因此,“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给人以知识,成为一种智能的力量,会大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各级领导干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管理能力,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愈来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证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发达的教育和科学的管理,没有大批的知识化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邓小平认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要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须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人们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听任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放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泛滥,人们就会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

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重大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存在着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相容的。究其产生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同时,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与陋习也会沉渣泛起。市场经济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模糊、减弱和动摇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助长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我们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滑坡,一些人失去了理想和精神支柱,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乘机腐蚀了部分意志薄弱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突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关于建设和谐文化

为什么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其一,是促进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二,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解决、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其三,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其四,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要求: 其一,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其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其三,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其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文化的方针政策:

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必须坚持重在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意义: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需要。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

才能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 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们,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支柱。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论断。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对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起着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

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红岩精神:救亡图存、不畏艰险、和衷共济、勇于牺牲。

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

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击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并渗透于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1)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表现在:第一,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方向。第二,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三,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既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也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人们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都会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这表现在:第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奠定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无论是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还是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使人们的思想觉悟落实到建设本领上,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第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提供各种设施和传播工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先进思想道德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能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冲破某些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社会,移风易俗,改造社会,都需要通过普及教育科学文化,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来实现。而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助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塑造人们追求真理和献身事业的精神,使人们端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和培养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等可贵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某些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的统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把这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又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文化体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大力发展反映先进文化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既有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的狭义文化事业,也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文化产业。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是忽略经济效益,而是要以此为基本前提去讲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确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离不开强大的文化产业的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研究国际文化竞争的发展动态,以及经营管理经验,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接轨,在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培养既通晓国际文化信息,又深知中国文化特色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闻传媒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演出业、艺术品业等。形成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

【参考资料】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建设两型社会怎样做 篇五

 我会伤心会难过,但只会是一阵子 你只是个过客03-21 愛你不是說說而已 涐心疼沵的心疼在乎沵的在乎03-20 每天允许自己放纵一次 其余的时间就开开心心地过03-19 拼了命旳想忘 我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03-18 男人就像大姨妈 没有又想有,有了又嫌麻烦03-17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了整个世界03-16 你是我爷们 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03-15 我们的爱情中主角是、沵和他,所以注定悲伤03-14 分手也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问题 只是我没那个福气03-13 90后的俄们不是叛逆 而是有俄们自己的生活方式03-12 不够聪明不够听话不够懂事 但足够爱你03-11 爱情是一种怪事 开始全身不受控制03-10 男人你给我听着 你是我永远忘不掉的大疯子03-09 人生最遗憾旳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旳 坚持了不该坚持旳03-08 喜欢雨天 那时候的我就算难过也不会有人知道

摘要:在论述了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体系,并从筛选绿色技术研发的重点、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关键词:绿色技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绿色技术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重大目标的有效技术支持。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应加强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以推动资源生产率与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运行成本与环境负荷的降低,从而“保增长、调结构”,推动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

(一)“两型社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

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实质上是要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方式,加强对生产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的控制,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通过绿色技术的采用,可以实现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绿色技术创新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

“两型社会”以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构建“两型社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资源依赖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已经不可持续,必然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以实现“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积极发展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绿色技术,在全社会推进绿色技术支撑的清洁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消费模式,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

二、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的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式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消费末端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绿色设计创新

绿色设计创新主要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做到在资源投入上用材少、可再生性强,在生产流通中能耗低、废弃物少、包装合理,在使用中方便、安全、寿命长、能耗低,在使用后易于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重复使用和翻新。

2.绿色生产创新

绿色生产创新,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企业应在生产中引入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的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对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并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功能的延伸和再利用,尽量节省原材料,减少废弃物。同时,还应考虑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方便,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少或消除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的麻烦和无意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3.绿色营销创新

绿色营销创新要求将绿色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营销环节,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商品流通中贯彻环境责任意识和规避环境负面效应。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对有较大负面环境效应的产品,不采购、不销售;营销中选择资源节约的方式方法,场地选择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传授绿色消费知识。

4.绿色消费创新

旅游消费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5.绿色标志创新

绿色标志亦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布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全部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同时有利于

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我国于1993年5月开始实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并于2003年11月30日起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1998年制订的《ISO14020系列标准》,以指导公众的绿色消费。

6.绿色认证创新

绿色认证创新是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目前,我国的绿色认证一是有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的绿色体系认证(ISO14001),也叫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对企业的软件进行的认证。另外,有绿色产品认证(ISO1402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0)。三是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它是只针对于产品,对产品环境行为做出评定的认证。四是绿色选择认证,从国际惯例上讲,绿色选择或消费者选择,属于Ⅱ型环境标志。Ⅰ型环境标志是认证机构对产品给予一种公正的高于产品环境行为的一种评价。Ⅱ型环境标志是对企业自我声明性质的环境行为给予认可的一种评定,其标志是ISO14022。目前,已经有美国等国家宣布今后不再采购未带绿色认证的产品。

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我国应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指导下,从以下方面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

(一)加强区域与产业统一规划,筛选绿色技术创新重点

我国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要素状况,科学统一规划,引进与转化一批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现代生态经济园区,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特别是重视下面几个方面的绿色技术创新: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运用。在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联效应强、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绿色化高新技术企业。

2.要突出传统工业的绿色技术升级创新,用现代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嫁接和应用绿色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化工、能源、冶金、轻工、建材和机械等产业的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这些产业的绿色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利于拓展区内外市场和竞争力的绿色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

3.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性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渔业、绿色养殖业等。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农业集约生产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协调区域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的绿色技术创新,鼓励环保型服务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5.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及其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

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环保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烟气脱硫、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生产设备。加快清洁能源,鼓励企业生产和发展节能电机、风力发电设备、节能照明、阳光电池等节能产品和装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6.强化我国废弃物再循环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以便处理废弃物和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二)加强引导与规范,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营造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发展环境。组织制定《中国绿色科技促进办法》,建立以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加绿色技术的法制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绿色技术成果的保护力度和应用力度。为绿色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2.加快实施绿色技术知识产权、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的政策,努力推进绿色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绿色技术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

3.加快构建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投资体系。努力培育专业化的多元风险资本运作主体,引导其投向绿色技术研发领域。积极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与上市,帮助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募集社会资金,投资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积极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评估、法律与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4.加快绿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地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高层次的绿色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事业环境,吸引国内外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人才。

5.加快绿色产业孵化能力的创新建设。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绿色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若干个绿色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期基本形成绿色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绿色产业的科技支撑系统。政府应更多鼓励科技研发向侧重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废弃物排放量的减少和单位能耗的降低上,鼓励开发应用于绿色经济的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加快引进一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绿色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

6.调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参与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绿色技术的创新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的方向和目标,采用绿色技术,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工业示范园区、绿色技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绿色景区和绿色社区,建设一批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的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每年选择若干项重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三)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1.将绿色技术创新引入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可能采用的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研究“两型社会”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的创新运用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将绿色技术工艺采用率、生态环境修复率、、“三废”处理率、资源消耗减量指标、环境损益减量指标等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2.加快绿色环境标志认证

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加强宣传,使企业主体清醒认识到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就是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绿色生产与营销。

3.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

我国应该设立绿色技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每年对发展绿色技术做得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绿色技术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绿色技术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绿色技术项目可以优先争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开发研制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关键设备。

4.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文明

6.社会调查方案(毛概) 篇六

一、活动目的根据《中共长沙学院委员会长沙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文件的精神,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教育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组织形式

1、指导老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为主;

2、参与对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生,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社会调查以及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活动方式:学生单个进行;

4、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三、确立调查专题

学生可以在调查专题(见第六项)中选题,也可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调查专题。

四、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1、在选择专题之后,应制定详细的调查研究计划;

2、调查报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3、调查的形式不限,可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书信调查、电话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

4、论文字数一般在三千字左右;

5、最后提交的论文用信纸手写(打印的不要),在标题下标明所在院系的专业班级、学号及姓名;

6、禁止从网上下载或抄袭他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否则此调查报告无效;

7、调查报告在开学的第二周交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任课教师。

五、奖惩方式

1、本次活动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奖级

2、三等奖占总人数的5%,奖励办法为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3、二等奖占总人数的10人,奖励办法为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4、一等奖占总人数的5人,奖励办法为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5、对于在社会调查中写出优秀调查报告的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和校团委利用假期组织他们进行“三下乡”活动;

6、全体参加社会调查学生的成绩记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总学分2学分;不参加者或调查报告不合格者,不能得到该课程2学分。

六、调查专题指南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调查

2、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3、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

4、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查

5、村民自治情况调查

6、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薪酬情况的调查

7、城乡居民的闲暇生活的调查

8、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的调查

9、国有企业职工在改革中的变化及其心态的调查

10、城市的资源及环境保护调查

11、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

12、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13、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14、市场背景下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

15、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16、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17、电子网络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调查

18、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

19、关于大学生打工的调查

20、农村教师待遇的调查

2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

22、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

23、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24、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

25、城市贫困群体的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011-5-

5我们的学习也需要改造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日期:2010-07-09 14:48] 来源:永川监狱宣教科作者:黄泽福[字体:大 中 小]在全国掀起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暨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我再次翻阅毛泽东选集时,又一次重温了毛泽东主席在1941年5月29日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读后感触良多。《改造我们的学习》虽然过去了近70年,社会也向前发展了近70年,党内外的情况、国内外情况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人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我们的学习还需要改造吗?毛泽东主席所批判的主观主义倾向,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论脱离实际风气还存在吗?我认为有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的学习仍需要改造的。

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关于调查研究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在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基础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带头深入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了具有指导新生革命政权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调查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份,抽一切可能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去、工厂去、农村去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呼声、需要。但是,在我们的一些同志中,这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扬。有的人不愿意、或不善于深入基层作调研,他们对基层群众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热点问题,哪些难点问题并不清楚或一知半解;有的仍存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办事、下结论。正如毛泽东主席批判的那样“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二、良好的学习风气还未真正巩固起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教导我们:“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己经了解得很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在不断出现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要学。”江泽民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也曾指示我们:“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可见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可是在我们的同志中仍存在对学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其表现有:一是有的同志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有的是组织上安排到学习才勉强学习、应付学习;有的即是学习,也只是把学习作为武装自己语言、装点自己门面的需要;二是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热情来了学习一会,没有热情了或工作忙了就不学习;三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不知道自己缺什么,应补什么,应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只是不加选择地拿来便学、毫无目的或目标的学;四是学习与思考没有结合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必须要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深入,才会产生灵感,才会触动思想,才会悟出真谛;有了思考,才会有知识量的点滴积累,才会达到知识质的飞跃;有了思考,才会出现品质的叠加,才会求得精神境界的升华。他们在学习中只会生吞活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五是有的同志不学老祖宗几千年积淀下来优秀文化,只读西方的东西或看不健康的读物,有的就只会忙于网络,赶所谓的新潮。捡所谓的新词。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教导我们:“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任何一种理论或知识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起到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目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同志虽然也爱学习,也有一定理论知识或理论水平,但他们只会夸夸其谈,就是不会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不会指导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样的作风与学风是需要改造的。一是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不会出现工作的盲目性,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合符事实与需要的决策。二是我们的同志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谁不学习,谁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谁学得少、学得慢,谁就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应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理念,调动我们的学习的激情、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使我们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以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三是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要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应联系社会需要学习,联系自身的实际学习,要在结合实践的学习中树立目的性,要在学习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实践,尤其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样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讲到:“„„应用马克思列宁注意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要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向认为: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中心环节,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薄弱环节又是制定正确针对性的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的前提。的确,学《毛选》的时候,我就好比在聆听伟人的教诲,“身处复杂困难的环境,要向身边的人们学,从书本学,从实践中学,从经验教训中学”。我默默地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永恒的人生坐标:求真务实!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 篇七

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1.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 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 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从而在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的条件下, 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是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协调一致的社会, 是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

1.2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特征

1) 和谐性。2) 高效性。3) 持续性。4) 整体性。

2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的需要。我国资源禀赋较差,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2)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质量的需要。当前, 我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资源的高消耗,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仍停留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上, 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的高消耗、低效率, 加剧了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3)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生存环境的需要。长期以来,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据统计, 我国每年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 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而污染物排放量与资源利用率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据测算, 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每年可减少3亿t标准煤的消耗, 可以大大改善大气质量。我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 每年可减少100万t废弃物排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环境保护模式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源头控制”为主的清洁生产转变, 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进而优化居民的生存环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

3.1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1) 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网络。企业作为资源消耗的主体, 应重点抓好资源节约、人才节约和资金节约。首先, 应按照减量化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各种消耗。对于自然资源要利用各工料间的物料循环, 减少物料使用, 达到少排放和零排放的目标;对于人才资源应坚持人尽其用的原则, 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资金应用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稽核制度, 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 避免资金的浪费。其次, 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第三, 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将节约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中去, 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资源节约意识。2) 构建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网络。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政策, 应优化产业区规划布局, 推进生态关联产业或其共生产业的簇群式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根据企业资源消耗的类型和特点, 把不同的工厂连接在同一园区内,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 成为其他企业的能源和原料, 实现废物的再生, 从而形成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 为构建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奠定基础。3) 建立健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首先要做好废物的回收, 在回收过程中根据废物的特性进行分类, 对于无法再循环的废物要在防止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及时处理, 对于能够回收的废物要及时加以循环利用。同时, 加大废物回收技术的开发力度, 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再利用体系的建设, 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4) 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实施体系。循环经济的实施体系应包括以下四部分:a.尽量做到减量化, 使在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和物品最少;b.做到再利用, 对已经使用的资源尽可能多次使用;c.实现再循环, 对于淘汰的无法再使用的废弃物, 及时加以回收处理, 尽可能转化为新的资源和物品;d.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开发生物资源等新型能源, 逐渐实现可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3.2 构建节约型政府, 实现“政府生态”

1) 建立自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a.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b.科学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范围, 精简机构, 缩短行政审批时间, 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强化各级政府行政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 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2) 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每年我国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是相当严重的。因此, 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突出的意义:a.完善政府决策程序, 对于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 要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避免由于决策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b.健全决策监督机制, 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机制, 扩大政务公开范围, 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c.建立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实行有权必有责, 有责必追究的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 通过行政、司法手段对领导干部在决策中的严重失误和失职行为依法进行追究。3) 转变执行理念,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体制模式和增长模式正处在质变时期, 单纯经济量的增长不能反映经济运行模式的好坏。因此, 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将“绿色指标”纳入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中去, 从而扭转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培育节约型的社会文化

1) 树立节约意识。a.政府决策中的节约意识, 即在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 实现科学决策;b.体制改革中的节约意识, 即体制的变革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c.管理细节中的节约意识, 即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d.技术改进中的节约意识, 注重技术升级的梯度性;e.资源整合中的节约意识;f.资源再生中的节约意识;g.社会控制中的节约意识, 即要求政府在项目立项上要适度控制。2) 培育节约主体的节约型文化。个人消费者要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观, 树立崇高适度物资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价值观。企业组织要将节约理念丰富到企业文化中去, 积极倡导生产节约和细节节约。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按照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要求, 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努力实现“政府生态”。

3.4 搭建节约型社会的支持体系

1) 制度支持。

中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a.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指导性的原则和纲领予以落实, 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政策上的支持;b.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支持;c.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 为节约型行业建立提供标杆;d.健全相关财税政策, 为节约型社会建立提供金融支持;e.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监督机制;f.研究新的激励措施, 增强节约主体的积极性。

2) 技术支持。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a.要组织技术力量对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 解决技术上的难题;b.要积极推广先进的、成熟的节能、节水和节材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c.加强节约型技术人才培训力度, 大力普及节约型知识;d.培育和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 为行业社会提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节约型经济格局

1) 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 而且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道路转变, 降低生产消耗, 开发节约型产品, 提高生产效率, 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长期发展。2) 发展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 研究制定促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产业、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的步伐, 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摘要:在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给予界定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资源现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具体问题论证了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并从循环经济、政府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给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

8.毛概社会实践心得 篇八

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促使大学生培养锻炼才干,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这一路走来,收获颇多,很多感悟将是我今后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借于本次毛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了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一开始满怀信心的确定好选题,设计好问卷,信誓旦旦地出发去南工、外贸等高校做调查问卷。本以为趁着周末假期这段时间应该能询问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可是到了外贸,情况变得很不乐观,保安说谢绝一切大学生的调查,把我们拒之校门外。吃了闭门羹后,开始转战南工,可是在询问许多同学的时候,都招到同学各种各样的拒绝,几经波折后,我们才取得一点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许多。一方面,我们深入了解了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影响这一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次社会实践当中,最有体会的便是前

往做调查问卷时碰壁了,真的是有点恼火,不管我们怎么请求都没有被允许。不过我们也从此学到了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易,如何与他们更好地打交道成为了我们必修的一大学问

这一次社会实践还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处世之道:首先,队员之间要首先要善于合作。由于,我们队的队员都是同一班级的同学,所以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但是将来和我们合作的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包容,善于与人合作。当今社会,团队合作能力更加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

其次要善于沟通.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第三,要有热情和耐心,其实,不论做什么,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每一件事,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热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才能做到最好。

第四,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分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的队员都非常积极的询问、查询资料,这样就提高了我们的其他能力。

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不仅如此,“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习,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实习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每一天,捧着厚厚的问卷,怀着一份份坚定的信念,我们在烈日下奔跑着。感谢这次实践,让我们在这过程中成长了不少,懂得了不少。

9.毛概社会实践调查 篇九

一、摘要

大学是一个人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在大学里有很多选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可以义无反顾的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还可以带上行囊潇潇洒洒的做一个背包客。但,你必须要好好学习,为以后的人生储备知识。学习要有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学好,可,我们都有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毛概作业的要求我进行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其实我做这份调查报告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我们大学生这个群体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的看法。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经过高中三年残酷式学习的中国大学生很多的回答是考上好的大学,他们觉得大学就是应该好好的玩一下,放松一下,大学是他们理想中的乐土。可大学事实上是用来学习知识的地方,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体现。

二、关键词

大学

大学生

学习

计划

三、正文

我是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做的调查,主要面对的是大学校园的大学学生,采用提问的方式,共有十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的年级,从分布上来看这次调查涉及的学生大多是大二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刚进入校园对于大学的一切都很新奇,他们需要时间适应。大

三、大四的学生都已有了明确的学习或其他目标,对大学生活有了很深的认识,因此大二占了调查人数的大部分。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重视大学的成绩吗?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87.5%的人事重视大学成绩的,这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重视大学的学习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太重视大学的学习,这时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有做学习计划的习惯吗?

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是做学习的计划的,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善于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群体的写照。可关键是有了学习计划并不等于会执行计划,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调查这个的。

我的第四个问题是:你会执行你的学习计划吗?

结果是大部分是会执行的,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不会执行自己的计划,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这说明很多大学生给自己的学习做了规划,他们是想好好的学习的,可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执行。

我的第五个问题是:你计划的完成度是多少?

从下图可以看出没有一个人能自信自己的计划完成度是很高的,中等的完成度是最多的,也就是说能执行自己计划并完成的很少,大多数人只是完成的其中的一部分。

我的第六个问题是:

9、在您制定学习计划中您比较注重计划的哪些特性? [多选题] [必答题] 激励性 合理性

个性化(最适合你的个人情况的学习计划)

便捷

时尚

我为这个问题设计了五个选项,为了搞清楚大学生重视自己计划的哪些特性。结果显示,有87.5%的人,即一大部分人选择了计划的合理性,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注重学习计划的合理性,还有一小部分人分别选择了学习计划的激励性与便捷性。还有一大部分人选择了个性化,这是一个多选题,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注重自己计划的合理性和计划性。

当然我的问卷调查中还有几个问题,调查结果也都有相应的柱状图或饼状图,在这我就不一一罗列了。

整个调查下来,我总结了一下:首先,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是重视大学的学习的,也都制定了有关的计划。可问题是计划的执行和完成度不怎么高,算下来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制定并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计划,这个比例是很低的。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大学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去鼓励大学生制定并完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让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挂上钩。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可它更是一个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调查的情况不容乐观,但它也真

实的反应了我们现在大学生对于大学学习这种心里重视,行动却轻视的现状。

要怎样解决这种现状呢?我想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事,学校、教师、班导都应该参与其中。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都是很重视学习这个事情的。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希望的所在,是未来国家的脊梁骨。我希望不管是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能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然后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四、调查心得

我这次调查时完全通过网络调查而来的,共有上百份有效问卷,虽然我没有选择实地调查这种方式,但这其中的过程其实也是挺辛苦的。

首先,要在网上去做问卷,要想问题,要慢慢的编辑,还要不断的修改问题以期能让被调查者能够理解并有耐心填下去。问题的个数也很是头疼,问题多了别人不愿意填,问题少了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是第一次搞网上调查,所以自己要去不断的摸索这个过程,适应这个过程。

其次,最难的就是能让别人填你的问卷。我把问卷放到QQ上,微博上,让大家帮着填,但只回收到了十几份问卷,大多是自己的同学、朋友,受众面太窄。这样就达不到我调查的预期目标。我为了回收到更多的有效问卷绞尽脑汁,不断的加各种大学生的QQ群,让他们帮着填,还有就是拜托朋友、同学让他们去扩散我的问卷,现在我的手段也只有这些了。最后,得到了一百多份的问卷,虽然不多但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做这份调查有汗水也就会有收获。事实上,我觉得自己的收获还是挺多的。我学会了设计问卷调查,学会了在网络上与别人更好的交流。在整个过

程中通过查找资料我还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懂得了怎样更好的去利用网络。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做调查要有耐心、毅力,要勇于放下身段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要控制自己的脾气。

最后,我觉得成功的做一份问卷调查只是你做这份调查报告其中的一小部分,问卷调查并不代表调查报告。做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揭露问题,你既要把这个问题原原本本的向别人展示出来,还要让别人能够理解。调查完成之后就是分析调查了,这也是这份调查报告里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了。别人看你的报告就是看你的分析,并不单单是几组孤零零的数字。分析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被调查者的身份、所代表的群体、他们特有的思考行为方式…你要根据这些资料与你的调查得来的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分析出你的结论。当然,这之间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考虑的事情。

总之,这份调查报告对我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它凝结了我的智慧与汗水。其中也有我的思考与分析,通过这份调查我了解了大学生对于学习态度和看法,对于自己学习的计划的态度和看法。这当中有让我们感到欣慰的闪光点,也有我们感到担忧的一些问题,其中的闪光的点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其中的问题也要我们凭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五、结束语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我也有自己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看法。通过这份调查让我明白了大学并不是让我们放松懈怠的地方而是一个真真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地方。很多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着自己的梦想,大学其实也充满了人生的竞争。我们在大学里是确确实实需要一份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有了

10.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十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呈现了稳健发展势态, 在这样的势态下, 国家建设部门认识到国土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国民生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是国土资源。土地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生计, 但分析我国目前的土地现状就会发现我国的土地管理仍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只有我国相关部门和广发人民群众能充分认识到土地管理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相关党的政策才能得到落实,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土地管理才能得到发展。鉴于此, 本文对“关于建筑资源节约型社会土地管理问题”进行思考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正确理解和领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涵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资源是最基本的前提, 国土资源占有重要比例, 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所有土地管理的问题都要从资源着手, 通过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使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得到无限利用。对于土地管理问题, 国家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以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目的, 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为宗旨, 避免人们过度浪费, 珍爱国家每一寸土地。排除破坏因素, 杜绝浪费, 让人们以节约资源为荣, 以浪费资源为耻, 进而在全民中建立一个爱护资源保护资源的社会氛围[1]。

2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土地是我国一大重点资源, 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及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种生产问题。然而, 就现状而言,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下面本人就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论述, 具体内容如下:

2.1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土地隐形市场仍然存在, 私下土地交易屡禁不止

非法私下土地交易以合法事实作为掩盖, 官方也予以默许。且私下土地交易数量特别大, 涉及面广泛, 隐形于市场。不法分子利用欺骗手段编制理由证据, 进而拿到土地使用权, 待到能谋取最大利益时再将其卖出。

2.1.2 土地资产严重流失

税务局应该收到的税务不能及时到位。国家对于税务收取的制度法律不能得到落实, 甚至月租制, 年租制以及长租制的土地租用金也不能按期足额到位。部分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利益, 最终导致土地资产严重流失, 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政吃紧不能得到缓解。

2.1.3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可利用耕地急剧减少。

目前我国土地的利用仍存在某些问题, 例如土地多占少用, 占而不用, 少批多用等问题。很多停产的工矿企业因为土地改造难度较大, 导致多出很多闲置无用的土地。还有一些流城区居民区太乱, 太散, 城市道路也无限制的加大加宽。由于城建部门及政府一味追求形象工程而导致城镇建设规模不断加大、随意扩张。很多集体建设用地名目繁多导致用于耕地的土地减少。还有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 致使农村耕地种菜土地急剧减少, 部分菜农甚至没有土地可以种植, 只能从事商业。

2.2 产生问题的原因

2.2.1 部分领导干部土地危机意识淡薄

由于受形象工程与阳光工程等政绩的诱惑, 政府随意支配土地用来发展建设, 致使我国土地问题愈来愈混乱严重, 土地资源没有开发到位[2]。

2.2.2 政府宏观能力较弱, 微观管理失调

市场的进化由于严重的地方保护和本位主义影响而受到了阻碍。还有法律的应用不当, 相关工作人员知法犯法。

2.2.3 地方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检查力度不够

政府对于不法人员的犯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假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相对执法较难, 众多案件难以处理。显然, 在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检查力度不够的情况下, 将阻碍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土地管理问题的对策

结合上述研究, 认识到现状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大大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鉴于此, 针对问题的存在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对策便显得极为重要。下面本人从多方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土地管理问题的对策进行论述, 具体内容如下:

3.1 强化资源节约意识, 加大土地资源管理力度

我国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节约土地资源上, 把资源节约利用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从而在源头上改善土地资源的随意浪费问题。各地方政府要充分感受到土地问题的危机, 不能盲目不计后果的开发土地资源来发展经济。同时, 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在人民群众中做好日常宣传, 进而使全民意识到珍惜土地的重要性。这样, 一个以珍惜土地为荣, 浪费土地为耻的氛围就得以形成。

3.2 完善政策措施,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尽快形成社会责任

要想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土地管理能加快脚步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得到完善。政府利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制约土地的滥用问题, 制定最为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 坚决防止滥用土地, 乱占乱耕的行为。全面执行土地管理政策与土地审批制度, 从各个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可能导致浪费、破坏土地的因素。在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多方面以及制度的切实可行性, 执行政策时要一步到位, 不能拖拖拉拉, 犹豫不决。

3.3 强化节约土地和集约经营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时,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总体规划依据法律来对土地进行利用, 坚决控制制约土地资源的浪费。严格执行国家对于定额用地标准的规定, 这样就能从最根本上解决土地浪费的问题。各个地方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将其当成首要任务, 立即执行。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国国有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土地的开发, 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价值。在土地利用中提倡土地集约经营模式, 便低产田为高产田, 进而提升耕地的整体经济效益[3]。

3.4 依法规范土地市场, 严历打击土地管理中的腐败现象

虽然我国在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土地管理的步伐, 但土地管理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腐败现象,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 以高效率利用土地为中心, 正确认识土地节流, 加快速度建设一个规范型土地市场。对地下土地交易市场进行毁灭性打击, 严厉制裁那些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利用土地谋取钱财的人。与公安、司法、税政等众多部门紧密联系, 建立联合检查打击土地管理中违法行为的机制, 这样土地管理中的涉法问题才能切实被解决。

4结束语

土地是民生的根本,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 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 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无比重要, 同时也能维持当前稳定的经济发展局面。虽然在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效, 土地市场仍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我国土地管理相关部门还要继续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 并从多方面加以完善, 如强化资源节约意识, 加大土地资源管理力度、完善政策措施,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尽快形成社会责任以及强化节约土地和集约经营, 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等。除此之外, 本人认为, 还需要实事求是,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而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 让我们的后代得以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贾永生.加强土地管理共建资源节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16) .

[2]郝博.加强土地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5 (3) :41-43.

上一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标准下一篇:运动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