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联书法欣赏(9篇)
1.名家对联书法欣赏 篇一
名家龙开胜书法作品欣赏
龙开胜湖南隆回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本科班,现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第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全国第五届中华英才获得者、荣获《书法》杂志2006年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中国传媒艺术委员会评为20072009连续两届最具影响力十大书法家之一,被北京书法家协会评为京华书坛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北京市第五届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多次担任中国书协重要展览评委,当选第二届兰亭七子,入选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入选中国书协“三名工程”展。2014年3月作为中国书法界唯一代表参加第六届迪拜国际文艺节并作了专题演讲。
曾获得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大字展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正书展最高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等大奖十余次;出版《龙开胜书法字帖五种》、《楷书千字文》、《行书千字文》、《行书三字经》、《第二届名家提名书法展作品集—龙开胜卷》等。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军委大楼等重要场馆收藏。作品欣赏 唐玄宗泰山铭 明·王世贞诗
林景熙《蜃说》 阮籍咏怀诗第十二首 阮籍咏怀诗第十首 阮籍咏怀诗第二十八首
饶宗颐先生和阮籍咏怀诗第二十八首阮籍咏怀诗第三十首 龙开胜书法艺术论文/朱海燕一 采访龙开胜已有月余,但这篇拙文却不知怎样开笔才好。近读林岫先生写龙开胜的一篇文章,她说,观察龙开胜使她想起1988年仲夏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讲过的几句话。谷老说:“我们湖南人做事,大都有一股蛮劲儿。决定要做的事,必尽倾力为之,那种事不成功死犹不悔的蛮劲儿,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所以叫‘湖南蛮子’。蛮得实在,蛮得可爱……” 林岫所讲的这个故事似乎开拓了我的思路,我想,要写龙开胜必须从他的家乡湖南写起。在当代中国书坛,龙开胜是功成名就、富有实力的社会公认的精英书法家,他的那种“蛮劲”,他的那种灵气,他的那种悟性,是否有湖湘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注入的地域“基因”呢?我想,肯定有!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湖南人大显伸手的年代,以至有“中兴之将,十九湖湘”的说法。中国有句老话:“无湘不成军”。曾国藩以一个书生起兵,自创湘军,带出一个威风赫赫的军事集团,影响中国政局几十年之久。再后,这块土地上出了谭嗣同,又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罗荣桓为首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翻天覆地、万里长征、震惊世界,为中国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亮色。所以,湖南人的英雄壮举和千秋功勋,让世人深长思考: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有人说,湖南人的精神,应该是屈原仰首问天的神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是范仲淹把酒临风的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是谭嗣同的从容赴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应该是杨度的隐忍绝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应该是毛泽东闲庭信步的伟岸,“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湖南人的精神,注入湖南人的性格中和事业中,使他们写就了一篇又一篇大开大合的辉煌篇章。龙开胜应该是湖南人中极其成功的一位。龙开胜出生于湖南隆回县一个秀丽的山村中,他的那个村庄,被乡 人称为是“九龙回首”的地方。家乡出了一个著名人物,那就是被人们誉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魏源。龙开胜家距魏源的那个村子只有3里路,且他的姐姐就嫁在魏源的那个村子里。龙开胜与魏源之间隔阻着100多年的历史风雨,看上去,魏源这个人物和他的书法艺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深层解读了龙开胜的书法实践和艺术观念之后,你会发现龙开胜的成功却是来自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指导。魏源,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中《海国图志》是他影响较大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魏源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和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的《海国图志》,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中华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复兴中国大业。他主张革新,力求“以实事成实功,以实功成实事。”并在《默觚》一书中发挥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工艺技术一概视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中国人民只有掌握了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方能达到“制夷”的目的,中国才能“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未来。这些不同时代的主张与龙开胜的“书法是文化的,更是技术的”艺术观念更是如出一辙。龙开胜自言,他对书法认识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理念来自魏源。书法的技法是书法繁华,书法创新最直接最关键的一环,书法家只有书法技巧达到随心所欲的时候,你胸中的才情和学问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于是,龙开胜,抱着技法一定会使他成功的坚定信念,在书法道路上执着追求,倾力实践,以蛮得憨实、蛮得可爱的英姿,龙腾墨舞,旗开得胜,一领风骚于中国书坛。二 艺术的追求,源于理想,也源于天性,有些更源于一种机遇。少年龙开胜心灵手巧,8岁时描画5元一张的人民币,几能乱真;9岁时,左手写字,在全班写得最好;10岁时,给乡人做秤,和买来的秤居然不差半两。10岁时,他遇到书法启蒙老师杨范友。杨是一位退伍军人。杨对他说:“你手这么巧,为什么不写毛笔字?那时,龙开胜并不喜欢毛笔字,但是,他喜欢解放军,他喜欢当过兵的杨范友。杨范友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就这样,他爱屋及乌般地喜欢上了写字。他写的字,当作全校范本,老师越鼓劲,他写得越积极,兴趣陡增。但是,那时对龙开胜来说,纸是一种高贵的奢侈品,因为无钱买纸,所有课本的空白处,都被他写满了字。读初中时,龙开胜认识了一位叫王化平的老师。王化平看他字写得好,为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练字,劝他寄宿,全校上百名学生,在校寄宿唯他一人。学校没有房屋,王化平便让龙开胜和他同住一室。龙开胜的生活之路并不平坦,尽管他写得一手好字,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为了将来能够养家糊口,母亲让他学木工,但是他的书法之梦并没有泯灭,他相信机遇之神一定在未来征途的某一处,在期盼着他的光顾。1986年10月武汉空军混成九旅到湖南隆回征兵,他没有告诉家人便报名当兵了。因在新兵训练中表现突出,又能写会画。新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汽车连学开车,这是龙开胜“想学一手技术“的梦想之地。不料,他还没有到汽车连报到,旅部作战参谋曹法圣去新兵连选一名德才兼备的新兵到作战科当绘图员,他看中了龙开胜,于是冒雨将其领回机关。两年后,龙开胜入空军机要学校学习,因表现突出,德才兼优,毕业后留校,先后任训练参谋,学员队领导,直至调入空军文艺创作研究室。2008年8月,已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多年的曹法圣赠诗龙开胜,对其从一名小兵成长为当代书法名家,仍有一腔倒不尽激动:“黄鹤楼头白云收,新兵集训楚江头。初荷尖角方映日,雏鹰矫翅力已虬。处厚处处友朋众,若海博大纳百流。灵秀天然溢笔底,不懈终把壮志酬。” 上世纪90年代,定居京城的龙开胜以砚窗砥砺、墨海扬帆的那一番苦功,逐渐登上书坛,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熟悉他的人说,开胜的成功是他那敢于付出的勤奋精神拼出来的。他看展览,可以整天泡在美术馆里;他存正解疑,四处请教,拜师各家;他为充实学养,从单位到学校十几公里,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风雨无阻。许是搞书法创作是他命中前定,在他读首师大书法班之前,曾考入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了一年半,竟学得他晕头转向,不知南北,厌学情绪陡生,无奈遂即退学。不料,考入首师大书法班后,龙开胜浑身产生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动力。他孜孜不倦,以6年时光读完了书法专业大专和本科课程。为掌握纸笔的综合效果,他跑遍琉璃厂大小各店,试笔试纸,配以水墨,作各种试验。为熟悉一本名帖,他朝夕相携,一有空闲,立即揣摩不已,数不清砚边送走多少个黑夜,豪笔牵出多少个灿烂的黎明…… 天道酬勤,龙开胜在书法事业上的成就,犹如他的名字一样,横空出世,一路摘金夺银,锐不可当。他曾获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大字展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正书展最高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等大奖数十次。要知道,这不是华山论剑,而是以神州大地作平台的最广泛、对手最多的书法竟技,竟技比艺中,能在灿若群星般的书法精英中脱颖而出,亦实属不易;而龙开胜不仅脱颖而出,且屡屡获得重奖。在中国书法崛起的年代里,他泼墨文字、弄潮国展,领其风骚,卓立于书坛的大浪潮头,更是不易。除此之外,龙开胜还为中国书法的普及与提高做出突出贡献。上海《书法》杂志为其出版了《龙开胜楷书千字文》字帖,中国书店出版了《龙开胜字帖五种》、《龙开胜行书三字经》等。并荣获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的十大书法家之一的称谓。三 书界朋友对龙开胜的成功曾作了不少评析和解读。著名书法家林岫认为,龙开胜的成功可以归纳为“勤奋、聪明”四字。龙开胜的同乡道友彭利铭说,开胜每周写一刀纸,日复一日,终年不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这种量的积累是他佳作频出的基础。我认为龙开胜的成功还源于他走在一条书法的正路上。当下书界,书法人谁都想成功,有的青灯残卷,皓首穷经,废纸千刀,倾尽一生心血,却毫无建树;有的刻意标举创新,追怪猎奇、入旁门左道、大肆炒作,实则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字里行间空无依傍;有的人对古人经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根本就没有入书法之途,凭借自身地位,凭借名人吹捧,居然也吹嘘自己为“中国书坛第一名家”等等,最终除赚得几个不懂书法人的钱财之外,其人其书皆被人斥之一鼻。而龙开胜则不然,其习书追秦汉之气,觅魏晋之韵,尊隋唐之法,领宋人之意,循元人之态,以古法为根本去建构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要求。他希望笔下的每一张素纸,都是等待开辟的处女地,在这块处女地上,让遥接古今的艺术种子开花结果。龙开胜深入到多质的书法风格领域,结合具体的鉴赏接受,探讨多质的书艺风格和特征及其美学内涵。他认为密切结合鉴赏品评尽可能地揭示中国书法风格的审美多样性,其书法作品才能做到“雅俗共赏”;或者说,揭示书法艺术丰富多彩的美,并依据这种异常丰富的书艺风格特征概括出一系列鉴赏品评的审美范畴和审美概念来,证之以审美实例,赋之以理论内涵,使之成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审美要求,才有深厚的理性品格和感性视觉。因为他的这种追求并一以贯之地付诸于实践中,所以,说龙开胜的书法执着于帖学一路起码是不够全面的。从他的书艺风格和特征之美来看,无论是他的正书行书,或是他的草书隶书,雄浑劲健也罢,秀美飘逸也好,从表面的线条到深层的内功,从偶然的认知到悟性问想,都展现出他在碑和帖两方面都有着深厚积累和艺术表现的娴熟技巧,不然,其作品不可能在碑帖的文化背景上展现出深厚的丰瞻的美学内涵和风格美学的理论性高度。书评家评价龙开胜说,他的书法实践是其逐步进入了“富者愈富”状态——在长期的深入探索、积累后,有吸收、熔铸、化合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进入自由的艺术创作境界。他所走的是碑帖融合的创作道路,以帖为主调,以碑增意趣,并坚持走基本功与创新、传统与时代相统一的道路。此言十分准确。龙开胜的书法虽然真草行隶四体皆工,各擅其美,多姿多彩,但是艺术风格总的归旨,仍然是走的二王一路。开胜认为,古代名家法典浩如烟海,如一桌丰盛的大餐,如果全面涉猎,既不可能,也学不好,必须有所选择。如吃饭一样,喜欢吃的就多吃几口,不喜欢的菜尝一尝,甚至不尝,千万别贪多嚼不烂。王羲之的真行草隶,笔法,墨法、留白、章法、诸体备精,自行一家。尤其是王体行书,雄逸遒劲、不激不厉,是力度与风韵的完美结合,动势与静态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结体、用笔及布局上,风格特征都十分鲜明,王羲之书法的行书结休有许多特点,一曰多变,二曰尽态,三曰错落,四曰欹侧,五曰洗炼,六曰假借;在用笔上也有几大特点,如变方为圆,变长为短,变直为曲,变顺为逆,变断为连,变同为异等等;在章法上呈现出自然天成,首领尾应,中和有违,虚实相生,气势连贯,情字交融等特点。而王献之的书法,逸气过父,各有千秋。中锋行笔,连中有断,气脉贯通,曲直结合,纵逸自然,虚实相生,仪态万千。二王的书法,笔墨疏秀而滑正,结字新奇而谨严,风神潇散,精雅悄丽,纵逸超妙,如天马行空,游戈自在,表现了一种既法度严谨,又风流豪迈的情怀。龙开胜认为,研习书法,二王是无法绕开的巍巍昆仑,习书走二王之路,也是充满辛艰逼进成功的不二法门和正大之路。追踪二王,绝不是就锁定二王一条路走到天黑,在研习二王的同时,龙开胜复浸淫于苏东坡、黄庭坚的天真烂漫与放逸生奇。故结体宽绰而不散漫,潇洒舒畅,大气灵动。龙开胜认为,从哲学的层面来认识书法,各种书体之美是互渗通变的,因“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颐”,从而有了生生不息的规律。纵观古代书法经典,历代成功的书法大师其书法之美都有其互补互渗的通变一面,这就使书法之美生生不息的调色板上,更为异彩纷呈,繁富百态。宋代以后,龙开胜对赵孟頫的研究下功夫最深,也收获颇丰。赵孟頫的书法深浸古法,领袖群贤,其书法以二王为本,也是历史追踪二王最成功者之一,他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千年书法史上独属自己的辉煌地位,他的书法造诣和作品所体现的境界和格调,元代之后无人可比。赵的成功也是在学二王基础上通变互补的结果。他中年以后掺入李北海之法,他在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基础上,搏采众长,推陈出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赵体”。其风格特点是笔画流畅活泼,含蓄精妙,用笔多有变化但决不大起大落。如其点画基本上呈圆形,取侧势,圆满而精致;横画平直而粗细均匀,竖画婉转而丰腴妍美;捺画一波三折,内藏丰富微妙的变化。结体平稳秀丽,没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他很重视笔画之间的搭配,注意点画结构的左右向背,上下承接,章法均衡整齐,风格“温润闲雅”,“秀妍飘逸”。龙开胜在对二王书法、苏东坡、黄庭坚及赵孟頫书法的继承方面显然是十分成功的。他运笔从容不迫,严谨有法,笔画以劲健,空灵流畅为主,丰腴、顿挫、缓慢为辅、骨内均匀富有张力和弹性,其中点画大多是快速落笔,且带出细微的附钩,显得轻灵活泼;横画大多顺锋起笔,锋颖外露,收笔处或用藏锋,或停顿后带出附钩;竖画或短而圆劲,或而细健;钩画或蓄势后快速将笔锋送出,力绝气足,出锋犀利,或藏锋收笔,化成长点,或化成弯曲而富有弹性的弧线;撇画大多圆劲饱满,收笔处常常很自然地带出附钩;捺画或顺入顺出,一波三折,笔势舒展,或用藏锋收笔,化成长点,或略作停顿后再带出附钩。出入顿挫,锋棱俱在,可以窥见当时书写时笔豪气之健与行笔的迅疾,并且做到提按自然,收放有度,转折娴熟,藏露得宜,方圆兼施,刚柔相济,将二王一路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从二王小楷、行书到行草,在气息和格调上尽可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但龙开胜又不仅仅从二王风格中取法,他对篆隶经典、汉魏名碑、秦文竹简都加以学习和消化吸收,对其他历代名家名作都下过很深的临摹功夫。《龙开胜书法字帖五种》的出版,显示了不凡书法功底和实力,体现出他的书写技巧和文化积淀。他在诸多书体的书写中,流美飘逸中不失稳健和厚重,他能够把颜真卿的敦厚,米芾的潇洒,魏碑的拙朴,汉隶的雄浑等等艺术元素适当融入,让人感到他是追踪二王一路,但又有自己的刻意追求与创新。
四 龙开胜的成功还在于,他始终是走在路上的一位书法家,成功不成功,他都抱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坚定信念,沿着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走下去。他不满足自己的聪明与悟性,而是坚定不移地继承古人之精义,下苦功提高自己并不断突破自己。古人有言,从艺者“多败于成者,而功于智者”,龙开胜就是“功于智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特点有如下几点:其一,他既遵守古法,又不死守古法,在遵古中勇于建树;其二,在习书的道路上决不涉奇猎怪入旁门左道,在有所突破古法的基础上仍将古法视为座右铭,不离古法根本;其三,始终如一地低调发展和提高自己,他是获全国大展最多的书家之一,但获奖后从不张扬招摇,从不吹嘘显摆,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他说,学书须百分之一的禀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缺一则为零。他认为,学书的压力都是自找的,获奖的只是那幅作品,把大赛看作一种普通的水平测试,只管放手去干以后的事,最轻松。要笔耕不辍,但没必要每场大赛都去拼奖;反正搞书法,跟运动员练场一样,不进则退,必须不懈地下功夫。他不会为了获奖去追风取媚。搞艺术要讲究一个“静”字,要坐得住、要有定力、要有方向、不追求浮躁,不追求火爆,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可能就是落后的开始。他反对闭门造车,也反对急病乱投医,拔苗助长,报考各种培训班。选准了,少走弯路,选错了,会离正路越走越远。他尊重名家,但决不轻信权威。他认为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往往最起作用,学习艺术的途径和对艺术评判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权威们的观点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甄别能力。龙开胜的书法有自己的独家气象和个人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书法中已有大量的创新元素。但是他决不轻言创新,他认为创新之于书法太难。书法不能剥离汉字的基本规律与书法传统,如果偏离了这个底线,就不是书法。他坚信:艺术创造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知道如何从巅峰飘然回归于往常平和状态的创作者,往往是下次攀登的胜出者,犹如必须不断勤耕萌莳,重灿春花,才能有岁岁的累累秋实。五 对书法,龙开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书法是文化的,但更是技术的。王羲之的“池水尽黑”,智永的“退笔冢”,这些都说明古代大书法家是经过大量的研习、磨练、刻苦钻研才成功的。如果不是技术的,还需要“池水尽黑”和“退笔冢”吗?二王书法那精到的技法,娴熟的技巧,变化莫测的笔法,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雍容华贵,皇家气派、庙堂之气,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也是无法否定的,这些都是技术积淀的辉煌成果。另外在中国美学批评史上,清代的黄钺写有《二十四画品》以及他的学生杨景曾所作的《二十四书品》,都是讲的画书的技巧问题:如神韵、古雅、潇洒、雄健、峭拔、精严、独秀工细、顿挫、流利、瘦硬、奇险、停匀、宽博、妖媚等等。杨景认为工巧是对艺术的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要求。所求工巧,实质上就是书法的技巧。“材有美,工有巧”,艺术创作不能不强调“技术”,人们只有从技术中看到创作的智慧,惊人的技艺,巧夺天工的劳作,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丰富多彩的艺苑里,如诗词、绘画、工艺美术乃至戏剧、建筑等门类艺术都存在技巧、技术问题,至于书法艺术,当然也需要技术,而且历史地存在着技术,而且把它视为一种值得肯定的品格。早在两晋,成公绥在《隶书体》中就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稳手,必由意晓。”卫恒《四体书势》说,钟繇、胡昭“各有其巧”。梁武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把书法的技术问题作为美学概念提出来,反复提到“巧趣精细”、“势巧形密”,可见对书法技术问题的推崇。至于张旭论书法以及孙过庭论书法,都是讲的书法的技术问题。书法技术是书法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功,是积累文化的必然阶段。或者说,书 法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精妙的文化。技近乎于道,书法“技”的积累与提高,慢慢形成书法之“道”。“道”虽看不见,摸不着,但“道”绝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有些作品虽然有很好的思想内容,由于技术手段不高,表现力不足,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缺少艺术上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感染力和魅惑力,其原因就是艺术家在艺术修养上,所付出的技术代价不够。在艺术实践中,技术高不高,踏实不踏实,关系到艺术的成功,技术问题是树之根,是楼之基。根不深如何长成参天大树?基不固如何能盖起万丈高楼?技术基本功是一种攻坚战,必须有苦学苦练坚毅不拔的精神方能取胜,任何忽悠炒作,任何弄虚取巧,都不能打实技术的基础。艺术的技术性问题,是一种繁难的工作,必须经过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练基本功要迎难而上,要挑选最困难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戏曲界把一年中最冷最热的三九、三伏作为主要练功时间等等,所以人们常把基本功也叫做苦功。假如在练习基本功时,怕吃苦,不敢与困难作斗争,那是万万不成的。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扎实的笔墨技术功夫,靠背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论语》、《道德经》是解决不了笔墨功夫的。龙开胜并不否认书法的文化性,但过分夸大其文化功能,而否定其技术性不是一种文化,是对书法不负责任的。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绝不是因为有满腹经伦就奠定了他书法家的地位。书法家还必须有足以表现他思想认识的技能,才能完成具体感人的作品。否则他文化再高,手上或身上表现不出来,就如有了充足的电流,遇上了绝缘体一样,就不会发生作用。李可染曾说:艺术家头脑里的思想知识,并不等于手上身上的表现能力。知不等于能。就如一个人在一本书上得到了如何锻炼大力士的知识,然而这个人未必就成为大力士。大力士是在一定知识的指导下一斤一两炼成的。书法家的头脑离手看来不远,实际上隔着万重关山。要把头脑里想的东西,在笔下完美地表现出来,达到“得心应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你的书法技巧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你胸中的才情和学问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否则没有经过书写技巧锤炼所表现出的书法学问,那也是蹩脚和滑稽的。新中国成立之今,培养了许多学富五车的教授学者,可很少有学富五车的大书法家,既便有这样的书法家,也决不单是文化成就了他们,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的书法技巧成就了书法家的称号。可见大书法家不是你有多少学问就随便可成的,那是一个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技术活。从古到今,古代流传下来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功力深厚、技巧精熟之作,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两幅最达性情之作,但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元素都是通过技巧表达出来的,如果不是其娴熟的书写技巧,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其“拳练千遍,其理自见”,就是这个道理。龙开胜说,书法是一种文化,但文化绝不同等于书法。对书法家来说,文化是原料而不是成品。将原料变为成品,仍需千锤百炼。他认为书法的技术性问题决不是人们常说的“雕虫小技”,而是决定书法事业创新突破的战略大“技”。这个“技”如同当年魏源所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那个“技”一样,带有战略性、指导性和长久性。魏源所言之“技”,就是科学,就是技术,当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观点时,就是提出了“科学救国和技术强国”的伟大理念。这一“技”的学说,其实已经转变成复兴大业之“道”。书法的创新和突破与此同理,书法的技术性问题是书法走向高深境界的基石,它包括对结体、笔法、墨笔、章法及毛笔、纸张性能、创作心态的把握,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偶然效果随机化解的应变能力等等,习书者只有对上述课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性取舍,并得到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把握,才能说具备了进入书法创作层面的资格。六 在创作观念上,龙开胜坚持“雅俗共赏”和“二王”一脉书风。《新华大字典》对“雅”的解释是:“精致而不粗俗的,引申为小巧、精致。”对“俗”的解释是:“大众化的,流行的、十分通行的。”《中国成语辞典》对“雅俗共赏”解释为“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王向前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雅,一般表现为外观简朴、平易、内涵丰富、有书卷气、有韵味、耐看,而书法艺术的“俗”,是就艺术水平和意境不高的书法作品而言的。“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其艺术层次和格调应归属“雅”作之列,是好的作品,其作品能得到不同层面欣赏者的鉴赏和喜爱。“雅”、“俗”是就作品的品第而言,而“雅俗共赏”的“雅俗”是指不同个体差异的人共同欣赏和赞美书法作品。“雅俗共赏”不排斥“新潮”作品,更不排斥传统作品,它是一种被不同知识人群都能接受并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就是说不同个体差异的人,对这样的书法作品都感到好看,有神韵,有品味。实际上,得到人们共赏的作品,就是好看。好看是人们审美的第一需要。王羲之的好看,齐白石的画好看,曹雪芹的小说好看……。不好看的艺术,绝对不会受到欢迎。当然,书法艺术千差万别,风格各异,自然有“仁者见仁,知者见智”之分。但,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受到普遍的欢迎,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所有视觉艺术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赏人心,都是为了悦人目。“赏心悦目”,“雅俗共赏”,这才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和创作价值所在。从哲学层面上讲,雅和俗,是对立的一对矛盾,“雅俗共赏”的作品,恰恰是解决了这一矛盾,而达到了对立而统一。“雅俗共赏”的审美要求更附合儒家学说的“中和”思想。儒家哲学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而且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偏向任何极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与中和。孔子倡导的“中和之美”,是他哲学、伦理学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的反映。中国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也是从这里发出来的。中国书法艺术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在书艺审美中多见强调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指书法要有节制,在奇与正、生与熟、巧与拙、雅与俗、法与意、阴与阳等等问题上,都要显示出美来,使得矛盾对立的双方均有各自的节制,不再是排斥与冲突,而达到协调和彼此渗透。追求“雅俗共赏”,就是追求书法的“中和之美”,就是追求书法的“和谐之美”,就是追求书论中的“人正书正”。它不仅是一种审美要求,更是艺术家的一种“生命形式”。有些人批评龙开胜的字过于甜媚,龙开胜并不反对,因为每个人对艺术欣赏的角度和感悟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文化的不同又决定着审美观念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喜欢同一个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可能强求一律。连二王及赵孟頫的作品都有人提出批评和反对,何况他龙开胜呢? 但是绝不能否认龙开胜所坚持的“雅俗共赏”的艺术观,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因此,他的雅俗共赏的作品,市场表现不俗。甘肃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居然倾一笔巨资专门收藏龙开胜的作品,分送三个儿子。老农有话:“今年收,明年还收,龙开胜的作品雅俗共赏,我喜欢。我给儿子的不是钱,而是龙开胜的作品。” 中国之大,人口众多。书法家们是否知道有多少农民在收藏他们的作品?如果农民都自发地收藏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市场会有多大?如果他们的作品做不到雅俗共赏,农民会不会收藏他们的作品? “雅俗共赏”看起来并不深奥,但是它却揭示了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雅俗共赏”覆盖了对艺术作品认知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覆盖。不少人批评“雅俗共赏”这一艺术观点,只能说他的作品还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否定“雅俗共赏”,其实就堵塞了自己作品被认同的范围和道路。作为艺术家而言,作品被人接受,被人赞扬,为公众服务,这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大“道”,任何技法的锤炼都是为这个艺术大“道”服务的。没有这个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也就失去了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像人的一生一样,书法文化的命运也是由目标决定的,这个目标决定了书法艺术向什么方向奔跑。“雅俗共赏”不是书法家个人确定的目标,而是千万书法读者,一个接着一个的时代所确定的审美目标,它所整合的这种审美秩序像接力棒似地从一个书法家到另一个书法家,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但是这种“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鉴赏水平的不同,雅与俗可能互为转化,这个时代的“雅”,可能要变为下个时代的“俗”,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书法家的艺术水平在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书法的形态与形势愈来愈新。书法的创新和突破,在于迎合和满足人们“雅俗共赏”的审美要求。人们的好奇心,人们的不满足诱使书法家不断打破旧的,编织新的书法艺术秩序,人们无力阻挡异化自己的诱惑。但无论怎么变化,书法仍然在“雅俗共赏”的艺术范围之内在成长和变化,区别仅仅在于那是昨天的“雅俗共赏”,这是今天的“雅俗共赏”。而龙开胜所追求的“雅俗共赏”的审美目标,永远也不会过时。如果说汉文字是一个文明的动脉的话,那么关于汉字书写艺术的书法将是一个文明的静脉了。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而书法的进步与否,同样决定着这一文明的成长。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书法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存在,更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生存能力。七 当下,龙开胜更多的是“忧患思考”。龙开胜说,当下不少书家属于“一领风骚两三年”者,领十年风骚者,少之又少,要想一辈子稳立书坛那更是十分艰难。他始终秉持“慎独自修”的治学观点,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继续深入传统,立足古代经典。他打算用8到10年的时间再次遍临100部古代经典碑帖,重新开始入古出新的艺术实践。书法之路是一条艰难之路,非勤耕不能入其门,非师古不能得其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书法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谁读得多,悟得深,谁的收获就大。开胜正处黄金壮年,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他会收获一个丰硕的金秋。除研习奋笔读碑写帖外,龙开胜还要面临着自我解放,蒙养艺术。他以李铎先生为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铎先生到四川青城山发现一棵苍劲的松柏,盘根错节,气势夺人,他想树既然能生长成这样,那么字能不能写成这样呢?一个偶然的发现,促使李铎先生中年变法。这对龙开胜启发尤深。龙开胜说:至诚尽性,这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又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中国书法之所以美,从古人造字时吸取了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精灵,融日月山川之灵气,汇世间万事之繁陈,集人间万态之貌相,所以书法之态,之气,之形、像山川、像树石、像河流、像人形、像世间万物凡尘。艺术源于天地,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之万物,而书法与此又最为接洽不过。书法最能使人达其性、表其情,用视觉、用意味的形式向读者传达美的信息,这样才使汉字的书写成为民族的重要的艺术文本。这无疑是龙开胜关于书法审美的心灵对话,更是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度体验”。从艺术角度而言,书法可以说是激活了龙开胜的所有感觉和知觉,调动了他整个身心的情感与想象。这种“心灵对话”和“深度体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全身心、全灵魂的震撼。透过龙开胜所吐出的这些语言,我们从心底强烈地感受到了他那炽热的内心深处喷涌的熔岩,他的大痛苦、大希望、大追求、大憧憬也都一同呼出了。他用自然去蒙养艺术,也是一座架通“神与物游”、“物我合一”的生命灵魂的桥梁,这也是通往书法殿堂高耸金顶的无形的桥梁。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的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物化的精神,所有的精神都是力图穿透灵魂的。无论是艺术的创造者,还是艺术作品的审美者,最终他们都将走向哲学,都将走向生命的哲学。只有站在哲学、站在生命哲学的峰巅才能审视与体验艺术的巅峰。我们期待在那巅峰的人群中,有他龙开胜,在那艺术的展厅里,有龙开胜的经典之作。2013年正月初九,草于京西桃源静庐
2.名家题清明节对联 篇二
勋业昭国光。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淘井黄州俗;
分烟汉殿春。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翠竹标亮节;
红梅颂高风。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先烈功垂千古;
英名留传万年。
英雄万民尊敬;
烈士百世流芳。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习习催秧绿;
明月悠悠映麦黄。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秀野踏青晨行早;
芳草拾翠暮忘归。
姓在名在人不在;
3.2018名家书法春联专辑 篇三
张旭光
丰年富足人欢笑盛世平安犬不惊乙庄
福禄吉祥三元开泰 尧天舜日万象更新王登科
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赵彦国 云龙搏浪飞三级天马行空载五华 张传伟 犬画红梅臻五福
鸡题翠竹报三多
花建明 瑞雪江山银凤舞霞光天地玉龙飞
李国胜 山河增秀色天地播春晖高庆春
百福屏开花富贵九如图绕竹平安张铜彦
春色满园四海庆东风浩荡万象新郭敬丹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况尉
竹里坐消无事福 花间补读未完书罗小平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柴天鳞
风移兰气入春逐鸟声来黄海林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许飞飞
天龙八部大欢喜昼夜六时恒吉祥王文英
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周建初
去岁画金鸡报晓今朝书玉犬迎春赵雪松
人登寿域世踏春台李峰
瑞雪江山银凤舞霞光天地玉龙飞王静轩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秋风露鹤精神童孝镛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延志超
一代风流鸣凤夜万千气象旺狗年赵坤杰
去岁画金鸡报晓今朝书玉犬迎春林伟
春风吹绿门前柳华灯映红窗上花邓宝剑
4.名家对联书法欣赏 篇四
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恒、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梅墨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斌权、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院长曾来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李玫教授、崔宪教授、金经言教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研究员乙庄、陆明君等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业界专家就书法与音乐方面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了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们围绕音乐与书法的本体、书法与音乐各自的基本元素、书法与音乐结合点、结合的形式以及书法与音乐结合怎样反映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本次书法与音乐研讨会将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王能宪教授:
我们音乐所以及兄弟单位的各位学者、艺术家,都一起来就音乐与书法有这么一次研讨,我觉得很有意义。书法和音乐我都是外行,我是搞古典文学的,但是对这两个艺术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兴趣。因为搞古典文学的关系,可能大家也都读过杜甫很有名的一首诗,写的是关于唐代一个很有名的舞蹈家。不同的艺术门类实际上都有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启发,彼此借鉴,甚至于彼此融通、融合。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 吴为山教授:
书乐同情同理也是同源。特别是从实际上来讲,书法的字体的演化过程,和音乐的演变过程,以及从空间上来讲,书法和音乐的旋律空间应当找到很多的对应关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部主任 刘恒教授:
我想书法跟音乐在理解上,可能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懂不懂的人都能欣赏。比如书法草书里,可能写的是什么他看不出来,但是笔划和浓淡他觉得很喜欢看。音乐也是这样,像刚才听的交响乐,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曲,但是这个曲子我们经常听,听起来可能也觉得很悦目,很好听,或者很喜欢听。在这一点上,可能书法和音乐对大众生活上有共通的影响。
中国书法杂志社长、总编李刚田教授:
我觉得书法与音乐之间有一定的融通性,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在时间中流畅的艺术,书法的过程应该是有时间性的,它是具有雕塑般的空间性,又有音乐般的持续性。实际上在楷书中,点划是它的空间美,点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它有一种音乐的体现,隐约地表现它通过时序表现出的音乐美。书斋中的书法往往更重一种音乐属性,展厅中重形式构成,重空间性。所以说站在文人儒家综合立场的文人,它更重内在的韵,实际上是重音乐属性。我们展厅中的书法队伍扩大了,我们可能失掉了内在的韵律,这种韵律承载的传统文化,可能最终就需要去追回来。书法中内在的韵律,像音乐般的韵律我们在缺失,人们更重视形式构成,更重视设计性。所以这些问题就是书法和音乐的比较,实际上它存在一个古典与当代、继承与创造之间的比较。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邱振中教授:
在创作中不同艺术领域之间有没有关联,是怎么样关联。第一点肯定是涉及到思考的问题,不外乎四点:第一是依靠我们的感觉,我感受了书法,感受了音乐,从这里提炼出一种东西,看它有什么比较的可能性和关系。第二是从作品构成的深入分析上找到它们的关系从音乐构成非常细致的分析,从书法构成非常细致的分析去做,但是目前还看不到什么有成果的思想,需要我们继续走下去。第三就是它的美学性质的比较。第四是在上述基础之上的技术要求。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院长 曾来德先生: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的收益很多,书法里面它的表现过程,那种轻重急徐、抑扬顿挫,它通过视觉,点线运动。音乐也是那种抑扬顿挫,那种强弱高低,旋律也是通过点线,只不过一个是听觉的点线,一个是视觉的点线。这些东西都是相似之处。我相信音乐家和书法家不仅仅是互相对面坐着,有时候还可以握手。
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 梅墨生先生:
我认为把这两门艺术相嫁接和高度融合,融合得水乳交通、亲密无间,这是现代艺术的一种拓展。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艺术比较,实际上是两个门类的艺术。书法是所谓的中国传统艺术,但是在今天,它已经不是传统的一个格局,它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传统类型的延续。在今天它也有了许多种变奏、演绎,乃至拓展,或者笼统的说创新;而音乐,在我看来我们的音乐理论是不是也是以西方的基础理论架构为主,是由西方式的音乐建构起来的框架,相关的它的价值观、它的思维判断大概也是这样。
假如说书法艺术与音乐艺术最有相通的,最相关的,就是在节奏感上。宗白华先生曾经从空间的角度把西方的建筑与中国的书法做过对比。有人也提出,书法是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我觉得是无目的的目的,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的书法是把人生的生命受用、个体生命的生灵、心身的受用作为终极。所以对于外在的形式、技术、方式,他也看重,这是门道。因为没有这门道你是进不了这个领域的。但是进了这个门道,通过这个门道最终的目的,它是作用于人生,作用于生命。所以我觉得中国古典的美学,他是把生命境界作为最高的理想。我们的艺术走到了今天,无论是音乐也好,书法也好,我觉得应该把艺术的境界、艺术的品格,也就是把生命和文化的品格和境界的追求摆在最主要的地方,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当今人类的艺术应该想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研究员 乙庄女士: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书法,书法是一个小的宇宙。钱钟书先生就说,音乐不传心情而传心迹,这和我们的书法又找到了一种契合点。所以看来中国音乐和书法都是一种线的特征,认为音乐出自于天地之和。我读到这里就发现,音乐和书法都是我们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都反应了对我们生活环境的一种认识。所以我就想,书法和音乐是有关系的,只是在我们创作当中怎样去寻找,怎样找到这个最佳的契合点。我们可以慢慢去做。而且我想我们每次听
音乐的时候,就给我们情绪上的一种波动。
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斌权先生: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只是谈谈我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感受。书乃心画也,我认为书法其实不是用来表演的,但是音其有道,必须得设法,既然有法,必须得以身演法。书法书写的过程是一个时间艺术,它是线性的。我在学书的时候,乙庄老师就曾经跟我说过,你要注意书写的节奏,这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们既重视书写的过程,同时重视最终结果的时候,二者同时对它有要求,其实我们书法是一个宇宙性的艺术,而宇宙就是道。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切艺术都要始发于自然。
《美术观察》杂志总编 书法家 李一先生:
过去王兆文先生经常跟我们讲,从艺不能单打一,各艺术门类都要相互学一点,所以在今天,琴棋书画合一的传统,我们还应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另外,每一门艺术,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它都吸收了姊妹艺术的营养。比如书论,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就吸收了乐论的很多营养。我们现在说的节奏绚丽,这还是你们音乐方面的词,是我们借过来使用的。而且要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音乐的乐论历史更早,比书画都早。
音乐和书法这两门都是比较纯粹的艺术,前两天在沈老的讨论会上就谈了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形式基于内容,实际上就是说书法书写的文字内容不等于这个书法的内容,因为书法的内容是表现它特有的意韵。在这一点上,可能音乐也有相通的地方。
到今天我们书法界也好,美术界也好,还应该很好地从音乐的方面吸取营养,最传统的还是应该保持下去。说到书法也好、音乐也好,要讲到艺术本质,它是相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金经言教授:
音乐与书法之间可以沟通,可以促进,可以启发,而且可以共同提高。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音乐和书法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都是很有个性并带有自我烙印的艺术,音乐家在演奏中反映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人生追求,懂得音乐美的人知道如何去表演音乐,懂得书法的人也知道如何去写字,无非都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
音乐和书法都有审美的功能,音乐讲究声音的高低,这是很简单的,高低、轻重、长短,或者形成节奏和旋律等等。书法是没有声音,在书写的时候,也是通过点、顿、轻重、粗细形成,也是达到了一种美感,我觉得从整体来说,音乐和书法都是表现情感的。
音乐和书法虽然说一个是视觉艺术,一个是听觉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围,但是它们都从节奏、平衡、变化、和谐等方面,都形成了美。所以表现情感的话,音乐是用旋律书写作品,表达作者的欢乐、喜悦、彷徨、愤怒、激情、沧桑、希望这些情绪。书法是无声的艺术,也有理论家这样说过。都是通过各门艺术自己的特点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其他从架构、结构、布局谋篇、形式和手法等方面,它们也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但是这个基本
5.名家对联书法欣赏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书法家、来宾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对参与和支持本次活动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感谢光大地产与东莞市书法协会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宋代的王安石有首名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春节贴春联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下美好的祝福,贴在门窗之上,既可避凶化吉,又能装饰门户。所以,自古流传,生生不息。
今天的现场,云集了一批东莞的书法名家,可谓高朋满座,蓬荜生辉。他们将为大家奉上精美的书法春联。往年人们多买印刷品春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书法春联,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书法春联除了传统的吉祥之意,更增添了艺术价值。所以今天来现场的朋友们是聪明人!
写春联是一种文化活动,希望大家作一个文明人,主动排队,维持秩序,不要一轰而上,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最后,当春节的第一缕阳光即将洒满大地之时,我要为大家送上满满的祝福,祝福你们身体健康、阖家团圆、幸福安康、春节快乐!
6.名家散文欣赏 篇六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儿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儿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儿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倚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7.名家对联书法欣赏 篇七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师生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传播艺术精神,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根据教育局《关于做好“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我校将结合学校“书法校园”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好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与目的:
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是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得力举措,是进一步落实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深化创建“书法校园”,提升办学品位的具体活动形式。
我们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聘请本地书法名家来校,搭建起由学生、教师和书法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书法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书法艺术校园氛围,强化汉字书写,激发师生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的热情,着力提高师生的书法水平,进一步推进学校书画艺术特色的创建,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
名家进校园,书艺有传人,特色创品牌,质量再提升。
三、活动时间:
活动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逐步深入推进,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活动。
四、参加对象:
1、校外:
聘请书法名家程灿谟老师作为对口书法家长期来校开展书法教育指导工作。程灿谟,大专文化,莱西市最后一任文化局长,首任文化新闻广电局局长。兴趣广泛,酷爱戏曲、书法、中医、乒乓球运动等。吕剧演唱曾获全国红梅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系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先生的弟子。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获莱西市乒乓球公开赛季军。
2、校内:全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与形式:
1、写字教学。通过日常以语文学科为主的教学活动,渗透写字教学的训练。(1)练就一手好字贵在坚持,学生要树立“提笔即练字”的观念,写字做到“三个一”:手指离笔尖一寸,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本子一尺寸,全校教师在每一堂课中渗透写字教学。
(2)
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成立铅笔字兴趣班。三至五年级成立钢笔字兴趣班。选拔书法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每周利用中午、活动课时间开展练字兴趣班活动。
(3)每学期开展学生作业评比,从簿本整洁、作业格式、学生字迹等方面评选出优胜班级,并在全校展示。
2、兴趣活动。在中、高年级段挑选有一定书法学习基础的学生,组织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共有成员三十多人,分别有3位书法特长教师担任辅导老师。固定于每周一、三两天的兴趣活动时间到指定地点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现有的书法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一对一式的重点培养,并适时邀请名家来上课指导。
3、开辟专室。开辟“名家进校园”书法工作室,也作为书法家在学校层面上的一个活动基地。学校将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施,不定期邀请书法名家来校进行笔会、交流、研讨等活动,请书法名家为学校题写校名、校训、校风、名言警句等,并布置在校园内各处,营造良好的书法教育环境和氛围。
4、师资培训。
(1)在全体教师中广泛进行书法基础知识传授、技法辅导、临帖指导、习作点评等学习活动,引发教师学习书法的兴趣,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及进行书法教学实践的能力。
(2)协同学校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写字训练,邀请专家对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进行指导。
(3)开设名家讲堂,邀请书法名家对本校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和指导,进一步提高这些骨干教师的书法专业水平。
5、竞赛展览。组织师生开展书法竞赛,交流书法成果,表彰优秀作品,邀请书法家担任评委并指导竞赛、展览活动的开展,提高成效,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书法教育深入开展。
六、组织领导:
为了开展好“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成立店埠中心小学“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程灿谟 葛旭坤
副组长:张忠远 刘绍芳
组员:刘艳艳 张海英 葛民平崔恒波 姜华 张海英 崔晓尊 于红 张海丽 崔英太 李普云 王金好 颜新强 马红艳
七、活动要求:
1、在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发动全体教师,尤其是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和书法爱好者、语文骨干教师精心组织开展各项书法活动。
2、要长期与书法名家保持密切联系,邀请书法名家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开展书法理论讲座、技法示范等各种活动。活动既包括软笔书法教育,也包括硬笔书法教育,形成工作合力,推进这项活动健康、深入、持久地开展。
3、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活动,要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写字练习的时间,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8.名家对联书法欣赏 篇八
牛年新年春联
牛开丰稔景,燕舞艳阳天。
牛铃飘翠岭,燕语暖春风。
布谷迎春叫,牵牛接福来。
牛背飘春曲,鹊舌报福音。
岁首春到户,牛年福满门。
金牛奔盛世,紫燕舞新春。
去岁送金鼠,今年买铁牛。
草发黄牛乐,春新紫燕歌。
牛开丰稔景,燕舞艳阳天。
人勤春来早,草发牛更肥。
黄牛耕绿野,猛虎啸青山。
牛耕芳草地,鹊报吉祥年。
牵牛花报喜,布谷鸟催春。
莺舞池边柳,牛耕陌上春。
草绿黄牛卧,松青白鹤栖。
布谷迎春叫,牵牛接福来。
丑时春人户,牛岁福临门。
春来紫燕舞,节到黄牛忙。
牛耕芳草地,鹊报吉祥年。
春丽牛逢草,月明马识途。
春暖青牛跃,山高碧水流。
黄牛耕九野,白马战疆场。
黄牛耕绿野,猛虎啸青山。
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
夜草能肥马,生刍可壮牛。
愿效黄牛力,尽抒赤子情。
紫燕寻旧主,金牛闹新春。
丑时春入户,牛岁福临门。
欢度新春节,高歌小放牛。
牛舞丰收岁,鸟鸣幸福春。
牵牛花报喜,布谷鸟催春。
深恩红赤日,忠实老黄牛。
将军爱战马,农夫喜黄牛。
鼠遁春风至,牛携喜气来。
人逢如意事,牛舞艳阳春。
牛年新年春联
1、上联:快马加鞭不坠腾飞志下联:金牛昂首更添奋发心
2、上联:留胜迹水秀山明草茂下联:谱新歌牛肥马壮春荣
3、上联:岁序更新牛年留胜绩下联:春风初度牛志展鸿猷
4、上联:万马扬蹄踏凯歌而去下联:群牛翘首唤春信即来
5、上联:喜鹊迎春红梅香瑞雪下联:金牛贺岁金穗报丰年
6、上联:艳阳高照江山添锦绣下联:壮志常存祖国更富强
7、上联:张灯结彩欢庆丰收岁下联:跑马耍牛喜迎改革春
8、上联:双手茧花结出丰收果下联:一身汗水浇开幸福花
9、上联:山下清泉饱含爱民意下联:村头脆果尽结拥军情
10、上联:奇迹不奇实践能创造下联:高山不高只要肯登攀
11、上联:庆佳节怀思台湾宝岛下联:迎新春祝福骨肉同胞
12、上联:春风引紫气一元复始下联:大地发春华万物更新
13、上联:瑞气满神州青山不老下联:春风拂大地绿水长流
14、上联:山青水秀风光日日丽下联:人寿年丰喜事天天增
15、上联: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下联:愿为春雨育桃李成材
牛年新年春联
1、爆竹两三声人间换岁,梅花四五点天下逢春
2、一声爆竹庆民康国泰,三怀春酒祝人寿年丰
3、梅花点点笑饮丰收酒,爆竹声声高歌胜利年
4、梅花点点笑迎丰收岁,爆竹声声欢歌大治年
5、年复年年年气象更新,岁连岁岁岁捷报频传
6、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
7、春风浩荡山河添锦绣,华夏欢腾东风扫残云
8、辞旧岁喜看江山更美,迎新春展望前程似锦
9、翠竹摇风喧千林翠鸟,红梅映日吐万树红霞
10、春风春雨引万般春色,新人新事开一代新风
11、祖国山河风光处处好,中华人民生活节节高
12、红梅争艳飞雪迎春到,万象更新心潮逐浪高
13、开天辟地先辈耀华夏,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
14、花好月常圆人民同寿,根深叶又茂天地长春
15、国泰民安后浪推前浪,年丰人寿明天用今天
16、树雄心攻克技术关卡,立壮志攀登科学高峰
17、植树造林青山永不老,改革开放事业出新人
18、喷银吐玉深挖千眼井,铺缎织锦精耕万顷田
19、创业思英才兰蕙并茂,拓荒看异彩桃李争春
20、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奋发图强造万代幸福
21、勤奋学习知识天天长,努力工作幸福年年增
22、山青水秀风光日日丽,人寿年丰喜事天天增
23、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愿为春雨育桃李成材
24、人间传喜讯一元复始,大地发春华万木争荣
25、铁臂挥舞满天钢花放,银锄起落遍地稻谷香
26、国泰民安一岁胜一岁,人寿年丰一年强一年
27、庆新春更念手足兄弟,辞旧岁倍思骨肉同胞
28、红旗舞东风五湖似画,瑞雪兆丰年四海皆春
29、国兴旺年年风调雨顺,民有幸岁岁人寿年丰
30、九州增色闹百花争艳,四海归心展万马奔腾
31、双手茧花结出丰收果,一身汗水浇开幸福花
32、山下清泉饱含爱民意,村头脆果尽结拥军情
33、奇迹不奇实践能创造,高山不高只要肯登攀
34、庆佳节怀思台湾宝岛,迎新春祝福骨肉同胞
35、春风引紫气一元复始,大地发春华万物更新
36、瑞气满神州青山不老,春风拂大地绿水长流
37、继先辈发扬光荣传统,学英雄争做世纪先锋
38、招财进宝勤劳摇钱树,发家致富俭朴聚宝盆
39、继往开来建设现代化,跃马扬鞭进入新纪元
40、掏尽丹心谱写园丁歌,撒遍汗水当好育花人
41、喜看祖国江山千古秀,歌唱华夏神州万年春
42、泽雨润神州山欢水笑,东风荣大地物阜民康
43、同德同心开拓新局面,群策群力改变旧规模
44、英雄儿女常存英雄志,锦绣河山再展锦绣图
45、迎新春处处春风拂面,祝喜酒家家喜气盈庭
46、有国才有家国家至上,兴家先兴国家国攸关
47、雨顺风调千山生锦绣,人和政肃四海舞虹霓
48、雨顺风调中华铺锦绣,人勤春早大地沐祥光
49、言行并重兴中华伟业,法德兼施树社会新风
50、泽雨润神州年丰国富,东风荣大地世盛民康
51、雪铺富裕路银光闪闪,鹊叩幸福门喜报声声
52、战鼓催春声声震霄汉,东风化雨点点润人心
53、竹林枝叶滴翠春增色,梅岭花蕊凝香雪添姿
54、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55、十六座丰碑与时俱进,五千年伟绩同日齐辉
56、七十老夫圆富足美梦,千年古国得安居太平
57、继往开来开创新局面,与时俱进俱兴大发展
58、喜迎美好未来天地宽,乐创幸福生活日月新
59、云霞蔚彩新年添福寿,山水韶光秀色满乾坤
9.书法名家名作和名言 篇九
2)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3) 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烂漫者,箐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撇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凋疏由于气怯,笔力尽于画中,结法止于字内,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4) 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5) 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隋.释智果《心成颂》
6) 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洁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洁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明.解缙《春雨杂述》
7)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比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同,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唐.欧阳询《三十六法》
8) 构局须静对纸素,胸中先定一章法,始能意在笔先,然后随意布置,游行自在。当疏者疏,当密者密,从四边照顾而成,必能脱去町畦,超然尘外。秦祖永《桐阴画诀》
9) 张士行云: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10) 张敬元曰: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清.梁章钜《学字》
11) 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清.宋曹《书法约言》
12)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3) 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一字有一字之空处,一行有一行之空处,一幅有一幅之空处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14) 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庶几潇洒。若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15) 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至近,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的宜耳。张绅《书法通释》
16) 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清.刘熙载《艺概》
17) 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过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华琳《南宗诀秘》
18) 古人作书,乃合全篇布白,长短广下吨,各极天趣,行书妙理,亦不外是。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9) 书体均齐者犹易,惟大小疏密,短长肥瘦,倏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清.刘熙载《艺概》
20)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名家对联书法欣赏】推荐阅读:
对联颂名家名胜08-09
毛笔书法对联欣赏09-29
乔迁对联书法作品欣赏10-19
名家优美散文欣赏07-17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11-29
名家美文欣赏励志篇06-21
阳城三中“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方案08-18
对联书法作品10-03
经典对联欣赏11-26
古今经典对联欣赏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