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训练(精选8篇)
1.高中语文阅读训练 篇一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现代文阅读观念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习总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叮
A注定行不通的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C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D不得人心的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拽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我们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第一、二句话是总说,后边分两层分别说明“决非偶然”的原因:一是北宋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优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一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的,是比较具体的,还需抽象概括。可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可我们的学生不会抽象概括,答成:
一、造纸术和印刷术;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还是较为具体的。更有甚者,在分析时就出了偏差,认为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两个条件。
2.高中语文阅读训练 篇二
一、分析阅读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考试研究的价值
1.分析阅读说法的理论依据。美国艾德勒与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堪称阅读史上的经典之作。此作把阅读分成四个不断深化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要求的阅读能力逐层提升,阅读成果也逐级丰厚。其中处于第三层级的分析阅读,以对文本的加深理解为目标,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架构性的解读、细节诠释性的解读、沟通式的评读。此三者彼此虽不能完全剥离独立,但总体是序列式推进理解的过程,是阅读阶段划分也是方法、规则的总结。这是一种优质成熟的阅读方式,它使得阅读收获更为系统化和全面化。
2.以高考语文能力等级的设置可见分析阅读法对阅读教学、考试研究的意义。高考语文能力考测,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在逐级递深的六种能力中,识记、分析、理解综合,检测的是分析阅读中的构架性、阐释性阅读阶段的能力要求,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对应的是评读阶段的能力要求。由此可见,以分析阅读为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与考试指导能切中肯綮。
3.从学生学情可见分析阅读的教学意义。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课堂阅读量太少,所教授的阅读方法没有课外实践巩固与迁移,难以形成阅读习惯。而自发状态下,学生在课外更多进行的是获得资讯式和休闲娱乐式的阅读。分析阅读的目的是使理解更全面、更系统,它使得阅读在思维、方法、见识上不断提升,这是一种有强度的心智活动,有难度有挑战,对于能力与精神的成长意义非凡。对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目的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自觉把分析阅读训练延伸到课外,才能真正使学生熟练读法。
二、分析阅读法三阶段阅读规则的基本运用
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文本阅读分为论述类、实用类与文学类三大类,写作训练又以说理性文章为主。就是说,教师通过课文阅读教学、课外推荐阅读、考试读写等途径,对学生阅读进行监测、指导的主要是论述说理类、实用类与文学类这三类文体。分析阅读法三阶段的一般规则普遍适用于这些文本类型。
1.分析阅读法三阶段的具体阅读规则。(1)架构性解读阶段需要完成文本组织构架的整体认识的阅读任务。分析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思考清晰各重要部分的顺序与关系,梳理形成结构思路提纲,获得文本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感。(2)阐释性的阅读阶段是以构架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以对重难、复杂的内容细节的探究为主要内容,比如破解关键概念、重要句子、作者主旨的理解,突破各层面内容旨意的疑难处,力求进入文本深层内涵理解阶段。(3)沟通式的评读是以前两阶段中形成的对文本系统、深度理解为基础,把作者当成自己的对话对象,做臧否“交流”。这种“交流”需要规避偏见、逞强的态度,把自己的观点升华为真正的知识,有礼节、有理据,对作者提供的知识、表达的观点以及表达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有这样的谦逊与智慧,才算最终圆满的分析阅读。
2.以阅读考测的考点及题型设置,加深对分析阅读三阶段规则具体环节的理解。在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设置上,属于检测分析阅读中架构解读、诠释性解读阶段理解成果的考点有:论述类文本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实用类文本中“对传记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文中相关信息能力”,“文中词、句理解”。属于评读阶段要完成理解的考点有:文学类文本中“欣赏作品形象、艺术魅力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实用类文本中“探讨与传主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等等。在高考试卷的考题设置上,论述类第1、2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第2题中的部分内容与第3题整体,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在传记文的考题设置上,客观题的五个选项都是对文意的分析或概括,考查考生对文章局部段落内容的理解;而前两道主观表述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整合、结构把握中心概括、文体特征表现手法。这些阅读考点设置、题型设计体现的能力要求,正是分析阅读目标最直观的表现。
三、根据各类型文本的独特性,弹性运用分析阅读方法
1.论述说理类文本阅读分析规则。论说类文本以知识的传播,原理、观点呈现为要旨,其行文是由观点到理由再到结构的逻辑推理演变过程,表达清晰、条理分明。优秀的论述类文本几乎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做独立解读。分析构架阶段,泛读法能抓住突显文本旨意的观点句、论据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诸如起始、结论以及过渡句,这些功能意义明显的内容,能快速帮助阅读者形成基本观点、脉络层次的认识。诠释阶段的阅读方式,借用高考卷中的论述类文本考测方式会使理解更加深入:试题以选择项的对误判断为形式,阅读时需要用精读策略,用筛选、整合信息的手段,对局部细节处的重要与疑难点进行二次阅读。这种考测方式要求阅读者准确把握主旨、信息,以及各部分内部关系,这里就包含了论说类文本阅读的诠释解读的要求与方法。至于文本读评阶段,论述性文本评说的是文本展示事理的合理性、提供论据的准确性、推演逻辑的严密性等。这种评说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分析规则。作为叙事纪实性的文学样式,人物传记类文本构架的是传主的基本事实、品格、相关评论,要诠释的是传主“事”、“品”的疑难细节,要评说的是传主的成就、影响。高考卷的人物传记阅读考察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有: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作者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疑难点,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等等。这些考点设置也正是对分析阅读各阶段对应的成果考测。
3.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分析规则。分析性阅读方法最适用的应该是表达明确与理性的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追求艺术的含蓄美,但也有其可分解的构成要素以及可遵循的行文逻辑,可以依据这两者变通进行分析阅读。高中教材与考试阅读关涉的文学类文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四种。以小说故事类为例,其构成要素是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依从这三要素,以情节过程为构架依据,串联起环境场景、任务形象等特点,然后深入阅读中,诠释这几个要素的相关细节以及言外意蕴。其他文学样式的文本,比如:戏剧,抓对话与冲突要素;诗歌抓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要素;散文抓形象、情思、表达技巧等要素,借此串联起文本的各组成部分,并对局部疑难细腻处的丰富意旨进行精读。
但也需要注意,文学属于艺术范畴,阅读以感受、体验为主要方法,以欣赏、分享为目的,因而在架构与诠释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阅读个性。其一,在局部与整体关系上,与论说类文本各部分之间相对的独立不同,文学类文本各要素局部与叙事抒情的整体场景关联密切,阅读时要把全局构架与细节诠释结合起来,才能深切理解作者的经验。其二,与论说性文本阅读时需要理性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充满作者独特个性的想象世界,阅读者要有想象以及个人的情绪情感的“热情”介入,才能与作者的经验产生共享、共鸣。从高考阅读相关考点设置洞察文学类文本读评内容,“欣赏作品形象和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等考点,导向的是作品的鉴赏、评价。评读中,还有一个规律可以帮助阅读者审辨自己的阅读品位:能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要的作品,肯定比只满足某些人潜意识需要的作品更伟大。深入的体验、细腻准确的理解、合乎艺术作品特点的评价,只有这样的分析阅读历练才能不断地提升阅读者的理解水准。
综上所述,在阅读的四个层递层次中,分析阅读是对阅读质的点化、提升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结合阅读教学与考测实践,以高中生阅读教学常接触的文本为例,阐述了分析阅读训练各阶段的各规则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借此突破阅读教学困难,形成可运用于实践的有操作价值的阅读方法指导。虽然学生现时课外阅读的文本不止这些类型,未来大学深造需要的专业领域的阅读更是品类繁多,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领域三大类文本及其下的各分支,本有相互共性的部分,弹性使用构架、诠释、评论的分析阅读三阶段相关规则技巧,依据阅读材料特点做不同形态的阅读,使得这些本是理想的标准能产生普适的指导价值,帮助高中生提升阅读品质,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者,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为学生进入更高学习要求层次而需要的“主题式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有感于高中阅读训练教学 篇三
正如前文提到的,阅读历来是备受重视的一个项目,因此,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同仁们也先后做了很深入的探索。本人从事教学的时间不长,所以谈不上有什么高见,只是借此文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历来很多文章中,一再强调阅读方法和技巧。可本人认为就目前应的应试及生源情况,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学生一些基础能力问题,包括词汇,阅读速度等。目前我校生源有限,学生素质不是很好,本人所教的班级又是理科中的平行班。英语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到了高二选择理科的学生是个噩梦。试想,和一群拿到阅读试题却不知文章所云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和他们大谈阅读技巧,犹如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在解决他们的基础问题后再适当传授些方法技巧方能锦上添花。
所谓的基础问题首先是扫除语言障碍,即词汇问题。在这里我要谈的是除课文上单词表以外的生词的积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将词汇的学习仅限于书本,他们认为记单词只记住书本上单词表里的单词就可以了。个别一些急于扩大词汇量的同学则尝试背诵厚厚的词汇手册。后者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又枯燥乏味,而且遗忘率相当高。对于这两类学生,都要消除他们的错误观点,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扩充词汇,在阅读中有具体的语境,词义要记得清楚,准确得多,再把这些单词积累到单词本上,放在身边,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反复记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记忆单词,又学习了新的单词,这样不仅不容易遗忘,词汇量还像滚雪球似的扩大。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时,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因此做起来较被动,有些同学想做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老师自己要有选择地对一些阅读练习进行精讲,在讲解过程中分析一些难句,顺便指导他们摘抄一些阅读中常见的词汇和短语。课后再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让他们养成习惯,比如小测等。可见阅读练习本身是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
接下来本人想探讨的是课文的讲解问题。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 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
在课文教学中,理论上,大家都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这样就达到了既学习新词汇,又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据此,就有了新的阅读教学理论,理论认为,在阅读前,要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谈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张清芳)。但是本人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目前,新课标课文的设置基本围绕话题展开,对于一些难度大,内容枯燥,或者是学生不熟悉的话题,老师可以舍去其中的一部分活动,自己增设一些简单的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平常的能力训练外,能离不开专门的训练。关于这一点,本人认为,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要有所区别对待。高一英语较初中英语,难度猛然加大,学生的阅读碰到很大问题。这时候不应该给他们过多压力。阅读练习要坚持少量频繁。每天做一到两篇,坚持精讲,即上文提到的,分析一些长句难句,指导他们摘抄常见的生词,短语。隔几天进行词汇的小测,这样,经过一个学年的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必然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高一阶段,除了少量的课后练习,也要坚持课堂上的限时训练。一开始,量可以少些,一堂课内完成四篇阅读。频度也不要过大两到三周一次。但是要坚持批改,给学生以压力,提高速度。坚持一段时间后,准确率提高,他们也有种成就感。到了高二,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训练模式,经过一年的词汇积累以及速度的训练。一节课内完成五篇阅读文章,基本不成问题,重要的是要提高准确率。这时候,讲解文章的过程种,稍微弱化词汇,而是从文章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强调不同的文章类型,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技巧方法。近年各地的高考题中,每套试卷基本涵盖快速阅读,新闻,科普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适合快速阅读的文章,我们一般先看题目在回原文中找答案。新闻,则要注意其金字塔结构,在段首句首找重要信息,理解主旨大意。对与阅读技巧,新课标提出,阅读技巧测试的要点分别为:理解主旨大意;寻读具体信息;理解细节;根据上下文提供语境推测生词词义,进而加深对文段的理解;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理解文段的文化信息。到了高三,要把重点放在强化训练上,因为这时候时间紧,练习多。没办法做到精讲,也不要过多强调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高三阶段练习铺天盖地,质量良莠不齐,这时候的强化训练,教师不可以只是布置任务,其他一律撒手不管。老师首先要自己先做题目,挑选出难度适中,材料新颖的阅读文章。这样既可避免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不会因为材料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对于阅读方法 还是要给予指导。一句话,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
4.初一语文阅读训练 篇四
天堂的灯
2006年7月3日,星期一。洛阳市浅井头中学特别批准:允许初一(2)班的女生胡艳艳来校上半天课。这是已经停学三年、患再生性贫血停治三个月、奄奄
一息的胡艳艳最大的幸福了。
胡艳艳家穷,母亲早逝,她和捡破烂的父亲相依为命。艳艳9岁才上学,小学几
年,她品学兼优,获得过市级和省级各类大奖28次。为了上学,她成了最苦累
也最快乐的孩子。她必须抢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干活,只为了能让爸爸每天多捡
点垃圾。可惜,15岁时,胡艳艳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时,医生护士没
能禁绝她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学习,同学们来当“二传手”复述课业,老师们也每个
星期轮番到病房为她补课,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读完了小学并考上了初中!她还
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最大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化作一篇篇温暖人间的诗文”。
家里太穷,社会各界捐助的钱,让她的生命在不断输血中延长了三年,已经算是
奇迹了。几天前,一向坚强的胡艳艳哭了,她嘤嘤地说:“爸爸,我很想回学校
上一堂课……”爸爸立即去学校。学校惊动了,校长当即就落泪,特意批准她上
半天学!八个女生用手臂交织成特殊的“担架”,把胡艳艳架进了校园。到校,离
上课还有十多分钟,每间教室都有欢迎她的队列,还有“艳艳你好”的彩旗!一走
进校园,每个人眼前的风景都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花坛、雕塑、操场、小果园,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树,还有图书室、教学楼、宿舍楼、教室。
上课铃响了。看似正常中的震撼与悄然转变:人们都比往常认真了,亲近了,默
契了。老师含泪的微笑,同学们端正的坐姿,就连校园清洁工也格外勤奋起来,一遍又一遍擦洗花坛的池壁栏杆!艳艳在靠前正中的位置坐好,笑着,但仍是没
忍住,泪水撒在了桌面上——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
这节课,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艳艳最喜欢的作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作文题是:《今天》。
同学们都含着泪在写,包括平日最讨厌作文的同学。
“我有许多„今天‟没能做到最好。今天,我又回到学校了,这里是我的天堂……” 胡
艳艳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的写,很重很慢……
胡艳艳的作文没有写完。她写的最后一行字是: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
堂的上空……她晕倒了。送医院后,由学校发起,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捐又自
发形成,但,艳艳生命的火焰已经燃至极限了。
2006年7月7日,艳艳走了。但,她把天堂的灯留给了大家。(选自《杂文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为什么说艳艳流的泪是“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其中的原因。(3分)
幸福:疼痛:留念: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这句话的理解。(3分)
4.假如你是艳艳的同学,或你的身边也有艳艳这样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3分)
说的话:做的事:
5.艳艳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却还坚持去上半天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4分)
-------
最佳答案
1.胡艳艳虽然得了绝症但是仍旧勤奋的学习.2.幸福--胡艳艳回到了怀念已久的中学.疼痛--因为自己的病而使得自己无法来享受上学的快乐,以及父母与老师同学的关心
留念--自己对于学校,课本,人事物的留念..曾经熟悉无比的地方可能无法再看
到
3.理解---
知道了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仍旧很眷恋这里的人事物.不想离开他
们,只想远远的关注着.4.说的话--努力,你一定可以撑下去的~~!
做的事--帮胡艳艳整理笔记,尽量将老师所说的复述给胡艳艳
5.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但是仍旧想要去看看曾经学习的地方,这让我感
到..胡艳艳是多么的喜欢上学..只是希望可以和平常人一样..每天都去上学..但是
因为身体的不允许..也只能够靠同学的笔记来学习..就算是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也
想要再次坐在那熟悉的座位.(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
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
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
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
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
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二)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请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一辆新轿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节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了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保罗点点头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
望„„”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惊讶。“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好吗?”保罗笑了,这回他知道这个小男孩想干什么了,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
新轿车回家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跟前吗?”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儿,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返回来了。他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指着车对他说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保罗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位小男孩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渡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jǐ)予(yú)是快乐的。
1.将文章第11小节中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2.想想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给它们各写一个近义词。2分惊讶()不由自主()炫耀
()请求()3.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填空。(1)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他的美好愿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篇五
使用班级:1---1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7.文中第三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18.第⑨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村庄的语言
许锋
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闭了?和城市比较起来——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是,祖上是。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走。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那是人的根,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而村庄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讲堂。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是的,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可能有野蛮,却没有欺骗;可能有愚昧,却不妨碍你对知识的追求。为什么村庄要鼓动你成为一个城里人?那是因为村庄觉得城里好,并实实在在地承认村庄有太多的地方不如城里,而丝毫不把自己的观点藏着。
在村庄里,你看到的都是真相。这是除了村庄以外的地方所欠缺的秉性。
城里很好。生活在城里的时间一长,有的人就忘记了村庄。很久都不想回去,仿佛村庄是牢笼,是地狱,是陷阱,回去就失了城里人的身份,满身满脑子都再也挣脱不了村庄难闻的气息。方言土语也不说了,说普通话,说外国语,“Why?”“OK!”夹杂着,半土半洋的。
那天在广州242路大巴上,看见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孩接了一个电话。大巴是从开发区驶向火车站的,而由于连日来的暴风雪,火车站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我为这个显然是去火车站的女孩担忧。那个电话是她的村庄打来的,她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说着,笑着,声音不大,表情丰富,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旁若无人,那么开心。我都想笑了。十几分钟吧,她挂了电话,趴在了扶手上,看样子她是晕车的。来自村庄的电话,让她一瞬间那么可爱,是的,这就是村庄的力量。
村庄决不会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富有;决不会给你权力、地位,让你不可一世~村庄只会给你快乐。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哪怕很短暂。你说起方言土语,立即就有人搭话,不像在城市,你一张嘴,别人可能就觉得是陷阱。
(选自2010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6、概括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全文,简述“村庄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8、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作者却认为“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城市”和“村庄”的感受和认识。(6分)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江南雨巷
16.(1)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
(2)人在现实中迷失方向的时候要学会在历史中寻找出路(或:历史可以成为人心灵的圣地)。(2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1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8.(1)对比关系;(1分)(2)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作者别样的思绪:感现实之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4分。具体的对比关系2分,思绪情感2分)
村庄的语言
16.【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内容:女孩用方言通电话。
作用:①与上文所说的“半土半洋”情况形成对比,写出了女孩使用方言土语时的可爱和开心,突出了村庄的力量。②插入生活故事,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真实。
【评分标准】内容概括1分。作用①2分,作用②1分。
17、【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内涵及价值判断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①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②决然抹杀不去的方言土语所留下的烙印。③伴随成长,雕刻思想,使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④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⑤在村庄里,看到的都是真相。⑥村庄只会给你快乐、开心,让烦恼远离你。
【评分标准】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四点以上给满分。
18、【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刨作意图、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参考答案】我同意作者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浊,食物有毒,而且人情淡薄,关系紧张,诸如此类的“城市病”日益突出,而村庄则避免了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居住在村庄,生活比较休闲,感情比较融洽,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比较高。我认为国家要警惕过度城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6.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 篇六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丰富阅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疑难问题。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很多内容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感悟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学生很难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语文教师要创建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拓展阅读中享受精神的充实。一方面,要提高图书室的开放程度,同时还要更新图书资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方便学生借书。班级图书角能够有效补充图书室的不足,让学生近距离地读书。还要鼓励学生为图书角捐献图书,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学生管理书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
三、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能够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激励学生阅读。一方面,教师要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交流阅读成果,同时指导他们更加有效地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举办读书成果比赛。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学习,在竞争中提高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要以肯定、表扬为主,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要帮助学生发现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拓展阅读的重要意义,将拓展阅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出色的文章洗涤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7.语文阅读中的教学训练 篇七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雨”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自己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 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 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 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 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 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 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感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我在上课之前, 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等。记叙文配以课本剧, 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 既是一种欣赏, 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陶冶了情操。
总之,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 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在教学中,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 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就此进行如下阐述。
8.怎样进行语文阅读训练 篇八
一、阅读训练以读为先导
朗读是视觉、听觉和发音器官协调活动时对读物进行理解和识记的过程。朗读,首先应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其次读通语句,前后连贯;最后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有的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通过朗读可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不分散,达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识记。在默读时,要依靠视觉和思维活动对读物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达到理解的目的。而且默读能使学生对读物内容保持稳定的注意。
朗读和默读获得的效果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完全相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根据文体特点和实际需要灵活地采用某种阅读形式,不要机械地死板地只用一种形式。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就要采用朗读的形式体会,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议论文、说明文和一般记人记事的文章就要采用默读这种形式快速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所说明的内容,这样才能使阅读效果事半功倍,绝不能因为默读快而以之取代朗读,也不能因为朗读便于识记而以之取代默读。
二、阅读训练强化读、练结合
1.在预习中注重“读”“练”
预习中的“读”是 理解课文的基础。初读时可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然后借助字、词典自学,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对段落明显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教师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课文设计一些预习题。预习题的设计旨在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主动地反复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因此,这种练习也是“读”的训练。通过“读”“练”,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2.在新授中组织学生“读”“练”
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不可能全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必须要有指导,即读前要有要求,读后要有评价。“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读议要结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轮流读、对读、分角色读、齐读、范读……但最基本的形式是自读。只有在读和议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进行讲解。
3.在总结中指导学生“读”“练”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使别人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加强消化吸收的过程。但是会背课文了,阅读课文还不能算结束,我们还要求有练笔的时间。练的形式很多,可以采用抄写、续写、仿写、缩写、改写、造句等。总之,要做到每课一练、每课一得,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学生的语文能力。
4.在课后指导学生“读”“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增加阅读课时,适当在课内阅读一些补充读物,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介绍一些有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课后的阅读中应重视对拎读这一读法的训练。拎读要求在速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快速提取全文的内容提纲,让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在阅读、品味全文的基础上,提取文中最关键的语句,重新加以组合,形成一篇保持原文信息的微型美文。这样的练习需要人人参与才能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三、阅读训练中的注重“读”法的渗透
1.阅读材料逐渐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导向
人文性和教育性是现代文阅读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对语文课程性质及理念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大家越来越意识到阅读材料的价值取向,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常重要;认识到阅读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样是对学生熏陶感染的过程。近几年来,许多选用作阅读材料的文章,无不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它们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环境;或剖析生命的价值,颂扬坚强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或歌颂无私的爱,揭示生活的哲理等。
2.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感悟
新课标要求阅读训练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近年来,阅读训练中命题的重点开始转向“整体阅读”。命题者往往将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整体来考虑,并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题目。不管命题的切入点是一个重要词语、一个关键句子的含义,还是概括文章要点、分析写法作用都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阅读,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而完整的答案。
3. 主张循着作者的观点思路来阅读
阅读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理解,而是指文章作者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个体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各不相同的,是多元的,但是,作者自己呈现在文章中的观点、思路、词语含义等,往往是有方向和脉络的。因此,学生应循着作者的观点思路来阅读文章、解答问题,不能漫无边际的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周记训练点滴谈10-16
高中语文读秋阅读答案06-24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10-1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10-11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问题探讨09-0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0-05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08-01
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07-25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题五08-19
高二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