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2024-12-22

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共16篇)

1.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一

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建立有效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十分有必要,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来运用语言,求得知识提高技能,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学习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改变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心理学家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所以英语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都有良好协作的心态。

(一)选择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途径。

(1)让学生们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扮成不同的角色,如记者(Reporter)、观众(audience)或被采访者等,来完成教学采访(Making a interview)活动。

(2)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话题(Topic)”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积极认真的讨论(Discussing)得出结果,或根据 “话题”展开黑白双方的辩论(Debating)活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如:正方Money is the most important;反方 Money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3)让小组学生借助于一定材料和道具,以角色(Role-play)扮演的形式来完成课本剧等教学任务。表演的内容取材广泛,可长可短,角色的分配可多可少,语言的运用可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参与表演。

(4)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根据老师设置的情景,通过感官猜测(Guessing)或动作的实施来完成目标和教学内容;也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单词、词语接龙、词汇PK;编chant、参与游戏(Games)与竞赛(Competition);看图说话、编制对话训练口语;制作英语手抄报、作品展示;互动听力;共同预习复习课文、朗读背诵课文;设计每日新闻播报;每日一题的作业;分组编制英语复习专题(形容词专练、反身代词专练等);外国电影配音或凭借多媒体网络资源制作一节精美的英语课件;组际之间练习写作;收集整理归纳与英语有关的广告词、标识语、成语、歇后语、谚语和格言等等。

(二)教师要当好策划人。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与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由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和民主的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行之有效,英语教师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要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有序的、可操作的合作学习的规则,让学生有章可寻,活而有序,坚决杜绝表面上的“假热闹”,从而保

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2)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四听:听清楚教师的目标要求;听清楚同学的发言、不去插嘴;听清楚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听完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

(4)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

(5)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时能真正有所得。

(6)教师灵活参与,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去,才能更贴近学生,进行调控,给予巧妙地点拨与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7)为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教师应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分层次的设计作业,避免 “一刀切”,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标。

(8)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及时进行以鼓励为主的总结评价,看一看哪

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闪光点,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搭档奖”、“最佳小组奖”、“最佳创新奖”、“共同进步奖”等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进行奖励,譬如建立“小组成员学习加分表”加分、“小组竞赛栏”贴小红花、小红旗、或发给小的学习用品等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学生更乐于参与。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学活动的要求,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增加了动手实践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且通过合作互助,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相互之间可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差等学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英语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生与生、师与生在和谐、平等的合作交流中去唤醒学生们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

2.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二

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沟通的过程。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 沟通占据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管理沟通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之一, 是管理行为的基本构成和要素。如今, 管理沟通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 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科学把握有效沟通的概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 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主要方式, 人们有大约70%的时间在进行沟通。正如巴纳德所说:“在任何一种彻底的组织理论中, 沟通都具有核心地位。”对组织来说, 沟通是管理的核心, 各项管理职能均需要沟通才能完成, “没有沟通, 就没有管理”。

什么是沟通呢?沟通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信息传递主体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从结果上讲, 沟通存在着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两种。所谓有效沟通就是成功的沟通, 通过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和谐、一种境界。

通常使用准确、实时和效率来衡量沟通的有效性。准确, 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时保持原意的程度, 使信息不会在沟通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失真;实时, 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的及时程度, 也就是说沟通不仅要准确, 还要及时, 以免产生误解或是延误决策;效率, 是指信息发送者需要根据接收者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 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而不是单指发送信息的量大。

在现代信息社会, 从一定意义上说, 沟通就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的过程, 是信息在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就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 是人们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沟通管理和冲突管理培训等改善管理沟通, 实现有效沟通。

二、充分认识有效沟通的作用

199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兹商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 公司在招聘M BA高级人才时最为看重的是“沟通技能”。1991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森商学院对1000名招募者、校友、首席执行官的个人访谈, 结果表明, M BA毕业的学员最为缺乏沟通的才能。自从芝加哥大学率先在M BA教学计划中引进“管理沟通”课程之后, 这一课程已经被引入全美许多MBA教学计划中。

有效沟通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沟通无处不在, 个体间乃至群体间的沟通在任何组织中都极为重要。具体而言, 企业中沟通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协调行动、分享信息、表达情感三个方面。

首先, 企业沟通最基本的目的是协调行动。正如人体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协调反应一样, 沟通也协调着企业中各个部分的行动。管理所具有的四大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每一项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作为保障。没有沟通, 企业就只是从事不同工作的个体的集合体。而沟通则有效协调企业目标和行动, 保证企业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沟通的第二个作用是信息分享,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企业目标。信息分享可以把企业目标和具体任务告诉员工, 并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 从而使员工行为与企业行为相配合。信息分享还有利于支持组织变革。变革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 信息分享就可以消除这些障碍, 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同时, 信息分享还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动力, 它将知识带进组织, 再传达给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

沟通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情感的表达。现在, 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 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的政府管理部门、竞争者、顾客、供应链成员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能否与外界保持良好情感沟通, 能否处理好与外界各方的关系, 都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三、熟练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

注意有效倾听。一般来讲, 沟通中人们更多的是向对方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使出浑身解数, 去教育、说服对方, 往往忽视了有效倾听。因此, 倾听不足是影响沟通的重要问题。有效倾听就是认真倾听对方表达的内容, 并弄懂其中隐含的意义。有效倾听是高效沟通的基础, 只有做到有效倾听才能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讲, 人的倾听有五个层次:一是忽视, 根本没听;二是假装听, 一边听一边想其他的事情;三是选择性倾听;四是留意地听, 比较注意;五是同理心倾听, 这是最高层次, 就是真正尊重对方, 并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分析, 这样的沟通障碍少、效率高。

洞察对方心灵。弗洛伊德认为, 心理由内及外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 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 是潜意识, 表现为情绪;自我, 是心灵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表现为理智、文化、修养;超我, 是心灵的“外部环境”, 表现为法律、道德、习俗。作为管理者, 要想实现有效沟通, 必须认真观察对方的本我与自我, 才能了解其真实的想法,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保持好的心态。沟通, 心态是根, 相关的知识技能是叶。积极的心态可以使沟通顺利进行, 而消极的心态则是沟通的障碍。比如, 总以为谁都是故意和自己做对, 总是提防着别人, 以这种心态来沟通, 十有八九是不会有效的。

3.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三

一、进一步明确“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对“过程”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明确了“过程”的定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但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这些结果,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领域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这是我们设计和实践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可操作性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进行师生互动的前提。“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立足于学生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在教学互动中有的放矢,让每位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需要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互动的目标与主题,从而引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展开。

其次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节点上,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教学理念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但这不应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合理把握时机,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相得益彰。我们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从优化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角度出发,不断追求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性,达到学生会学、乐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一个主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主体参与是否有效的最主要体现是学生有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能否让学生充分地倾诉、教师是否热情、善于倾听、善于指导、善于激励,而关键在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互动,能够有效对话和互动的教师都是善于倾听者,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指导与激励。善于倾听的标志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等待和倾听,尊重自己的倾诉,对自己充满信任。

四、教学问题要关注师生互动的思维质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多元智能发展的起点,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结构化了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问题化还可以改变教师教学“一言堂”的弊端,促使教师努力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五、有效指导学法要关注三维目标落实

我们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施中,我们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时都要力争做到在建构新知识时,教给学生探究、总结、概括的方法;在演练复习时教给学生归类、整理、检查的方法;在出现错误时教给学生纠正、反思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方法很多,我们鼓励老师们探究学法,但不要被一些条框所局限,要结合实际灵活应用教法传授学法。

4.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篇四

学号:班级:姓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的表达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并获取理解的过程。在所有沟通者之间传递的不仅仅有语 言信息,还包括身体动作、表情、态度、观点、思想等的传递。管理活动的实 践表明,管理者约70%的时间用于与他人沟通,剩下30%左右的时间用于分析 问题和处理相关事务。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明确把沟通作为管理的 一项基本职能,无论是决策前的调研与论证,还是计划的制定、工作的组织、人事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外界的交流都离不开沟通。

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与沟通密不可分,有效的沟通意味着良好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则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

一、有效沟通的在组织活动中的意义 有效沟通对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凡是富有生机的组 织都是有良好沟通特性的组织。

1、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标,面对庞杂的社会事务。因此,当人们相互作用以完成组织目标时,必须要依靠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层次成员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组织正是在相互沟通、信息流通的基础上, 来维持和实现组织的有效运作。

2、能有效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增强组织内聚力。通过沟通,管理者可以了解到员工是否遵守公司的政策,是否按照上级的 要求做事,从而更好的控制员工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当组织上做出某一项决策或制定某一项新的政策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利益不同、掌握的信息的多少不同、知识经验不同, 因而组织成员对决策和政策的态度是不可能一样的。有效沟通可以促使员工对团队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达成共识。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任务陈述和目标陈述,告知员工“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和“我们要成为什么?”。企业管理者还要在听取、收集员工对任务和目标的意见、建议后,及时进行研究,并将原陈述的任务和目标作出修改和完善。员工和管理者通过这样的有效沟通,能对团队任务和目标达成共识,从而增强凝聚力。

3、能激励员工,改善工作绩效。有效沟通能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激励员工无私奉献。1999年在企业管理界中引起轰动的四川 “潘传中现象” 和吴士宏毅然离开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再次引起国人的深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由“经济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角色转变。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单纯追求物质待遇和享受过渡到追求精 神满足与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与精神满足体现在能 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管理。因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及观念往往影响着职工 的知觉、思维与态度,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特别是管理者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走出自己的办公室,主动与员工沟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并且作 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职工积极主动 地为企业献计献策。

二、沟通的障碍分析沟通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要弄清楚影响沟通效果的障碍。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 会导致沟通无法顺利地进行。这些干扰因素可能来自信息发出者、信息传递过程、信息接收者以及组织内部结构等方面,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性知觉障碍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经历、社会地位和身份、受教育水平和训练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知觉(认知)模式,并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对所传递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定。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成员会主动选择某一方面的信息, 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信息,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兴趣和期望带进信息之中, 产生了不同的知觉,这就出现了沟通障碍。

2、语言文字障碍沟通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人的思想意识是复杂多变的,语言表达范围是广泛的,而人的话语与文字又是多义的,对相同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和理解。此外,就是同一句话,语气语调不同, 反映的情感也不同,把握不好也会妨碍沟通效果。

3、地位障碍 地位障碍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由于级别不同所导致的沟通障碍。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体系, 上下级之间,由于地位高低的不同,视角的不同,其对事物的观点与认知等也就会有差别。

4、组织障碍这主要是指过于庞大的组织机构、中间层级太多,在领导者传达信息或获取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导致信息过滤太多,产生信息的“累积性损失”,导致信息失真,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职责不清, 多头领导,就会在沟通过程中引起信息传递的扭曲,从而失去沟通的有效性。

5、文化障碍文化障碍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中外文化条件下进行的沟通,也可称之为跨文化沟通障碍。二是不同区域或不同价值观念下的沟通中产生的障碍。在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前者。

6、沟通渠道障碍沟通渠道障碍是指由于沟通中信息传达方式的不当所引起的沟通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沟通主要的方式是面对面沟通,同时还有以电话、网络、信函等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由于沟通渠道的干扰会使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阻或不畅通,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组织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技巧。

三、组织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技巧

1、三个“基本” ⑴ 沟通的基本问题是心态。沟通之始,采用“ 以你为中心的态度” 和正性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私自大,这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当人们考虑问题时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就表达了一种正性态度和以你为中心的态度。这样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所传 达的观点、态度,也更倾向于合作。⑵ 沟通的基本原理是关心。不论是在领导与员工还是员工之间的沟通过程中,都要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多关心对方的状况与难处,需求与不便,痛苦与问题,这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原理。⑶ 沟通的基本要求是主动。管理者必须主动沟通,身先士卒。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最重要手段,管理者必须亲自倡导沟通活动,乐于交流重要信息,善于倾听,并且愿意花大量时间与员工交谈,解答他们的问题,倾听他们的需要,并通过交流传达公司的前景规划,从而减弱员工对正在实施的某些行动的焦虑和不安。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言行一致。所谓

“听其言,观其行”,行动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如果管理者通过语言沟通或非语言沟通传递的隐含信息与正式沟通渠道传递的官方信息相矛盾,管理者就会在员工中丧失信誉。

2、有效沟通的方法 ⑴ 保证双向沟通。有效的沟通应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沟通。通畅的沟通渠道是顺利实现有效沟通的保证,包括鼓励和允许员工提出自己的问题、疑问,并由高层管理者亲自解答;建立申诉制度使员工的不满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⑵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沟通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与沟通效果关系颇大。要做到正确运用语言文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第一,要真挚动人,具有感染力;第二,要使用精确的语言文字,措词恰当,意思明确,通俗易懂;第三,酌情使用图表;第四,尽量使用短句;第五,语言文字要规范化,不要用偏词怪句,避免华而不实之词。⑶ 重视面对面的沟通。在变革和动荡时期,员工内心充满了畏惧和担忧。很多信息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小道消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非正规的、模棱两可的。因此,管理者应走出办公室,亲自和员工们交流信息。坦诚、开放、面对面的沟通会让员工觉得领导关心他们的生活,重视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愿意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⑷ 无论是言语性还是非言语性表达中都要尽可能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差异的存在不仅出现在跨国企业或

5.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五

王 红

记得文章圣手苏东坡在给他的朋友《答俞括书》中,曾经讲过如下一段话,讲述了他写文章的秘诀。“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辞者,达是而已矣。”把这段文字剖析开来,苏轼其实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地万物都固有其自身的道理,要写文章首先要能够弄清楚、搞明白这些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也就是“达理”。二是弄明白了事物固有之理,还要能够运用恰当的言词把它表达出来,也就是“达辞”。

从大文豪苏东坡的经验之谈中,我们可以知道作文教学其实最主要的应该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达理,二是达辞。所谓“达理”就是要着力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基本道理的认识。为什么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遇到自己很想写,但又写不下去的情形呢?主要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认识很不清楚、不全面、不深入。亦即“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同样,为什么同一素材,不同的人来写,有的人写得具体生动,思想深刻,有的人写得单薄而又平庸,这关键是对道理的认识存在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再说所谓“达辞”,言不达意的困境是自古至今所有人都存在的难题,就像苏东坡都有言不达意,不能我手写我心的担心,大诗人陶渊明也说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叹。

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呢?其实无非两条路,一条路就是要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生活丰富了,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才能丰富,体验丰富了,对生活背后蕴含的道理认识才能深刻,才能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另一条路就是我们手头的语文教材,把我们的语文教材用足用好,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这里主要谈谈第二条路,如何用足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语文教材不仅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武库。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材的写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做得很不够,许多直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有人说,写作指导有三个最难,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最难,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最难,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最难。不错。单纯在写作课上,去指导如何廓清思路,如何选择最精确的语言去表达,确实很难。就连鲁迅都说“思路是条暗胡同,没有哪一个,不需要经过一番痛苦摸索才能走到那一头。”那么,我们把这些写作的指导结合到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会不会就能够化难为易呢?

先说,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思想一定是由其自身对世界万物感悟而产生的,绝不是我们教师可以像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的,但也并不意味着在提升学生认识方面,我们就无能为力,至少我们可以做学生思想诞生的“助产士”。举个简单的例子:南唐中主李璟有一首词《山花子》,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般来说,我们教学中主要就讲这两句主要是写景,主要写了“清冷的秋风不断从池中吹过,荷花凋零了,荷叶也残破了。”至多,再抓一个“愁”写出了主人公看到眼前“众芳芜秽”之景,不由得顿生“美人迟暮”的忧愁。不过,如果我们深入下去,比较词人的用词,我们就会发现,一首小词其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维含量。词人选用“菡萏”而不用“荷花”,用“香销”不用“凋零”,用“翠叶”不用“荷叶”,词人把这一切都赋予了最美好的意蕴,而一切美好的生命终将走向消亡与残破,这难道不是一种最本质的人生之理吗?我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能这样深入到文本的细部,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深处作者所表达的道理,我想,我们的学生自然就会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学生理与辞之间的思维就会打开,就会被激活。思维激活了,学生对道理理解深刻了,写作表达起来自然也就会顺畅起来。再说,怎样教学生从阅读中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教材是我们用得最多的阅读材料,同样,只要我们精心研究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用来指导写作训练的材料是俯拾皆是。比如,教学生描写,要讲究有层次的、多角度,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调用多种感官等等。

我们不妨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后小山的那一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作者精心安排景物的层次,在空间上,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层层写来,笔下生花。在时间上,从白天,再写到快落日的时候,在全段的结构安排上又是采取“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把这些剖析开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打开写作的思路。同样,在语言表达上这一段也非常有特色,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再有准确精当的炼字,像“顶”、“镶”精准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这样,既符合叙述的逻辑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再看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花的段落: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还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先是在表达上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段写得形象生动。接着正面写完了,作者觉得还没有兴尽,于是,笔锋一转,又由实及虚。像这样虚实结合的例子。教材中很多很多,像《沁园春雪》上阕中对雪景的描写等等,如果我们平时阅读教学中就注意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挖掘,我想学生写作自然就会从中受益。

继续看茅盾《白杨礼赞》中的一段: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一段中,作者从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外形联想到白杨树内在的品质,由白杨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进一步联想到敌后抗日的军民,再进一步由白杨树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拓展联想到用血谱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民族精神和意志。而且在表达上作者巧用三个“难道”的反问句式,逐层递进,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物及人,由具体到抽象,使文章内容不断丰富,思想内涵逐步深刻,立意也更加高远。

像以上这些,可以用来直接指导学生如何立意,如何表达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研究,真正可谓比比皆是。所以,余映潮老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专门总结出了十几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与策略。(PPT)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来使用。再有像浙江绍兴的“微格作文”,湖北荆门的“微点作文”教改实验,也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进行的作文教学改革。

6.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六

师生互动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用行动去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许多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的梳理,搭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往往是直接讲授难以获得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呢?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学习后进生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和鼓励,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这些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并由此引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评价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而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7.浅谈如何实现职高政治有效教学 篇七

一、加强师生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思维更加活跃, 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更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政治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通过积极的交流, 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 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因素时, 教师能及时地了解, 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让他们在政治课堂上始终精神充沛, 充满活力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同时, 由于和教师的深入交流和沟通, 学生能感受来自于教师的关爱, 同时也会被教师渊博的知识所震撼, 把教师当成学习的榜样。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不再对教师充满畏惧, 而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伙伴和朋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教师, 同时对教师所教学的科目产生兴趣。在课堂上, 学生能主动地对政治知识进行探究, 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在以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轻松学习氛围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 使师生双方通过交流和互动都获得提高。

二、用自信的心态进行知识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职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基础知识差, 在理解政治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教师不对他们进行及时关注,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就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这时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政治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 影响课堂教学纪律, 打扰其他学生的认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政治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产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他们思维和智慧的潜力,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对政治知识进行探究, 获得较大的进步。通过知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喜欢上政治学科, 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对他们学习上的进步采用夸大的表扬方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更积极地对政治知识进行探究, 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感。在积极的心理作用下, 学生会主动对政治知识进行探究, 并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三、利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激励学生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才能从内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从内心让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 让他们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引导他们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体验, 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 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同时促使他们通过深入探究政治知识来延续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和感受政治问题, 并能运用政治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真正实现政治的有效教学。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强化学生学习政治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知识的探究中。

四、运用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乐学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 课堂教学呆板严肃,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对学习没有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效率。通过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进行探究,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喜欢上政治学科, 并乐于学习政治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能力, 还要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 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 有较强的亲和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实例进行教学, 增强学生的体验

政治教学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彩缤纷的社会思潮是一堵围墙所无法阻挡的, 学生会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学生的知识面、接触面以及眼界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政治教材内容编排上, 因为出版周期的因素, 一些教学案例缺乏时效性, 比较陈旧, 距离学生生活较远, 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时, 选取了本市近期发生的一起因为医生玩忽职守导致病人意外死亡的案例, 用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教育了学生, 在学生内心引起了较大震动, 取得了明显效果, 对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就易于接受了。

8.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有效教学

背景: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能简单地把“有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也不能理解为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没有学到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课堂的45分钟内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一种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与否的惟一指标。

一、影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在以前的教学观点中也常提到,比如在课堂上使用投影将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从时间角度上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争议。现在全国教育提出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影响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信息技术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目前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省份都还没有把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的范畴,虽然部分省市设置了统一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但是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都不原意投入过多的精力于非高考科目,所以导致非高考科目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校在信息技术硬件投入上较大,如建设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机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硬件设施,但多是为了能达到示范校、特色学校的评价标准,在学生的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并没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所以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很低,更有甚者设备根本没有使用就已经过期报废了,造成大量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闲置和浪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失去教学的积极性,变主动为被动,学生学的散漫,知识的掌握也没有到达预期的高度。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1、重技术轻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应有的技术和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老师很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只是在上机课上布置一些上机作业,然后辅导一下就完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的任务,还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自由发挥”的玩游戏、上网、聊天、听音乐和看电影等,并没有去寻求一种适合本校本班的教学方法去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和素养,那么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及工作的负面影响会很深。

2、重形式轻内容。在当前的新课改环境下,很多教师特别注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很粗糙、不到位。部分教师为“教学”而教学,将教学的主动变为被动,甚至把社会上的一些培训课直接搬到高中课堂来,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以后发展来说,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学会操作技能更为有效。同时也由于学生平时频繁地接触网络,被网上千姿百态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甚至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放松课”,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

四、解决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培养,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优秀的信息技术课,除了具备应有的硬件和软件外,一个好的信息技术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及技能。加强培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间的教研、教学经验交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第一,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其更新速度要比其它科目快的很多,所以要“用教材教”,要超越教材,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超越教材的前提是真正的彻底理解和吃透教材。课堂教学追求“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境界,“领”在哪儿呢?“领”在教材中。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上要准确、具体。要严格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既不任意拔高要求,也不随意降低标准。

第二,创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又要求其教学内容及课堂的设计上与其他学科要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方法,都以利用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来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型的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团结意识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探索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提供团队合作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中更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进步和发展,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艺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 2003.4 .

[2] 李艺.朱彩兰.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

[3]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4] 谢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趋势.

9.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九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如: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不会预习;作业不注重认真书写或解题过程不完整,只追求答案的正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概念的理解与挖掘,不舍得花时间对定理进行探究,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题目的操练上,导致学生只会在浅层次上进行模仿练习,缺少探究精神,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给予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要学、乐学、会学,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都是通过测验的形式给出的,基本是平时测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3:3:4的比例组成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这就导致学生不注重学习过程,只重视考试成绩,于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考前抱佛脚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平时成绩的范围扩大化,把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评价计入平时成绩,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落实预习过程的评价。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的确,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形成了预习的习惯,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就可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更深层次的获取技能。预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看来也许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课前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伸向知识的深处,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预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在老师预习方法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有目的地学习一下要学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疑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教具、社会实践、互相研讨交流等手段解疑答问,从中来理解知识、弄清算理。仍有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疑答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自学能力会逐渐加强。

当然,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低年级的中学生,例如预备年级,他们的生理特点,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优先意识”,预习了之后,浅显得认为自己全懂了,而且万一在预习途中一知半解,还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教师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要明

确、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如果学生的预习形成习惯,坚持不懈,我们的教育、教学便能大幅度提高效率、效果。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强,所以,我觉得初中学生的预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监督、评价。

我是这样指导和评价学生预习数学的:

1、预习的指导

首先,在起始阶段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每节新课结束后的5分钟,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数学预习的过程一般如下:

(1)阅读课文,学习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结合例题进行理解。

(2)在理解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的基础上,将课本例题在预习本上尝拭着做一遍。

(3)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找出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在预习本上做好记录。

(4)在预习本上将课本后面的随堂练习尝拭着做一遍,不会做的可以空着,留待老师讲完新课时再去完成。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指导的预习方法回家后独立完成预习。

2、预习的检查及评价

每节课的前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抽查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做出等第评价,在检查与评价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要求,以指导、鼓励为主。对于基础较差,预习方法不得要领的同学,老师要多给予一些个别指导,课堂上根据其掌握程度多给予一些发言的机会,多给予一些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方式如下:

(1)对于基本概念,通过讨论、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

(2)对于例题可以在教授新课时让参与学生分析、讲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估该生是否预习或预习的程度如何。

(3)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可以在新课结束后,通过小组交流互评、自评,或由老师统一检查等形式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切忌只注重预习的结果而忽略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倾向于态度。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表扬或批评,也可以是书面的等第,或者两种形式兼而有之。

二、注重精心设计回家作业,落实作业过程的评价。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温故而知新”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学生通过作业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评价能力以及责任感等。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本的阅读批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个性特征,以便更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但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讨论最多当数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问题。过重,既体现在作业数量上,也体现在其难度上。作业负担过重,确实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身心危害。新课程要求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分层作业势在必行。

我在教学中一般布置三层作业:第一层为基础作业,全班必做;第二层“我能行”作业,学习困难学生可以不做,其他学生都要完成;第三层“试一试”作业,学习优良学生做,其他学生可以不做。作业分层,势必要对学生“分类”,在给学生“分类”时,我采取人性化操作,第一次布置作业,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至哪一层,然后,对于选择“层次”不合适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征求意见,看能否升至上一层,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学生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成绩的变化,“层次”也会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基于学生“自愿完成”的分层作业真正起到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作用,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更加激励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作业质量,应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与评价。我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是否认真。

2、正确率如何。

3、对于有难度的题目有没有动脑筋思考过。作业的批改要规范,我选择等第评价:优秀A、良好B、及格C、不及格D。争取每次作业都能给学生写一句指导性、激励性的评语。作业的评价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作业订正的批改与评价,对于作业订正认真、及时地同学要给予鼓励加分,可以根据情况提高初评作业的等第。每次的评价等第都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打出等第,记录在老师的评价成绩册上。

三、注重学生过程参与,落实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堂上的热情肯定是比较高涨的,效果也是好的。但是,目前对学科兴趣不大或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老师去调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呢?我尝试了以下途径:

1、在每节课中精心设计几个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回答情况给予等第评价,评价以指导性、鼓励性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2、对于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能提出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加分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一个知识点学完后,紧跟的随堂练习,采取抽查的方式给予评价。

以上评价,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对于表现积极的给予表扬,表现落后的课后多交流,多辅导,多关心,让其逐渐树立信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坚持不懈,学生得到的鼓励多了,成绩进步了,对学习自然也就感兴趣了,于是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

总结上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老师要准备以下几本评价成绩册:

1、“预习”评价成绩册。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预习提问、抽查;“预习本”小组互评、自评或老师检查(也可抽查)。检查结果以等第形式给出并做好记录。

2、“回家作业”评价成绩册。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每次的回家作业书写、完成及订正情况。每次的评价等第可以写在作业本上,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打出等第,并做好记录。

3、“课堂表现”成绩册。内容包括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课堂上有没有开动

脑筋大胆质疑等,一般采取抽查的方式在一节课上给部分同学进行评价,写出等第并做好记录。

综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三个环节的评价,在学期结束后,给出一个总体评价,可以以百分制形式给出,学习过程成绩与平时测验成绩按4:6比例计算作为学生的学期平时成绩。

10.浅谈有效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篇十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需要沟通,没有沟通,就办不了事情,更不要说发展了。如果说沟通是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受者的过程和行为,那么有效沟通则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而无效沟通则是,如果发出者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在接受者那里却没有明白,这个沟通就没有任何价值,做了无用功。所以我们讲沟通,就是要讲求技巧,讲求效果,做到有效沟通,不能忽视沟通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沟通的技巧性。

当今的企业,应是一个富含知识的企业,抢抓信息的企业,掌握技术的企业。在这个社会中,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需要沟通,特别是需要有效沟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先进的技术,才能调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没有沟通,企业无法生存;没有沟通,企业难有发展,因此,不沟通意味着没有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以人本管理为主流,有效沟通做为平衡和调节企业所有人心理的有力杠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沟通在管理中可理解为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有效沟通不仅能传递意义,还对其加以理解并让各方达到共识,否则,就会起反作用。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有效沟通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本人就有效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决策层成员之间、决策层与管理层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在企业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很广,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员工与决策层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与决策层之间的沟通、决策层成员之间的沟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本企业与外企业之间的沟通等。我认为要做好有效沟通最核心的是决策层成员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与决策层之间的沟通这两个层面,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决策的正确、顺利施实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把企业正确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员工,并把员工的不满和建议反馈给管理层甚至是决策层,以适时调整,使企业既定的计划和目标真正得以实现。比如,一个企业要做出一项决策,首先要在决策层互相交流沟通,开会研究的时候,一把手提出项目,其他决策层成员应该权衡利弊,畅所欲言,要从高度负责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一把手做最后的决定提供依据;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关键时候有的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一旦项目上马建成后,如果有效益,这些人就会夸夸其谈,邀功请赏;一旦没有效益或出现亏损,这些人就会闪烁其词,退避三舍,甚至在下属或员工中发表推卸责任的言论,这种无效的沟通贻害无穷,最后让一把手一个人承担压力和责任,这是很不公平的,决策层就失去了应有的团队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有效沟通在企业决策层这个层面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

二、决策层与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使公司决策得到准确理解,迅速得以实施。比如,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学习型企业,各个基层学习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决策层中分管各基层单位的领导,也要下来和基层的员工一起学习交流,或者互相交叉下基层学习交流,能够更及时、更准确的传达公司的有关决策和近期公司的情况,和员工更贴近、更亲近,互相了解各自的想法和心声,真正做到有效的沟通,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对下属和基层只知道埋怨、责问、追究,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形成一种无形的心力和智力,将是企业发展无比巨大的能量。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往往考虑到下属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们现有工作状态的影响等,决策的表达应该是准确、清晰、简洁的,决策的表达应该能够充满活力,引起职员的注意力和共鸣。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经过这么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公司的新决策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实施。至于员工与员之间的沟通,由于平时工作的特点和状况,在工作时间本身就在一起,不论是何种方式的沟通,沟通的机会很多、很容易、很方便,沟通起来没有障碍,反映出来的是企业基层最真实的思想和动态,所以,上层要主动到基层去沟通。

三、企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是协调各企业个体、各部门的协作关系,是形成企业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公司的部门间能否密切合作,不仅关系到同事间的团结,而且关系到公司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严重的会影响到公司的效益和声誉。比如,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合作、交流,因为工作职能的原因,有可能一个部门给另一个部门安排工作,也有可能一个部门考核其它部门,并且难免会有一些误解,甚至产生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此时就需要各个部门认清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互相能够听明白或看明白各自的想法和意图,进行有效沟通,而不是互不相让,各自为营。每个部门要想做到有效沟通就应该擅长相互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保证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部门间合作沟通所依据的信息的客观和准确性,即沟通的有效性,保持工作的高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的发生。

四、有效沟通激励员工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要提高整体形象,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使全体员工全身心的投入,管理者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全体员工及时、清晰、准确地认可、遵守和执行,并且不断地深化,灌输“员工以企业为本,企业以人才为本”的双赢理念,创造良好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约束和激励。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每个员工都有要求得到他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于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理解与信任的程度。构建理解与信任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也是保证员工产生高水平的内聚力的过程,表现为高质量、延长工作时间、意愿多干并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才能构建理解与信任的心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转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激励使职员从拖拖沓沓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把员工造就成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

在实际的沟通激励工作中,对待不同的员工,管理者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比如,对待年轻员工,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提醒,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时机成熟时,让他们独自承担和完成较重要的工作,保持经常的接触,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肯定成绩和进步,公开地表扬和奖励工作优秀的员工等。对待资历深的老同志,首先要把他们看作是财富而不是负担,因为他们的经验、责任还是年轻员工所缺乏的,管理者应尊重他们,把他们安排在适合的岗位,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样,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同样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有效沟通一定能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对公司的归属感,激励员工成为绩效创造者。

五、本企业与外企(行)业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对于现代企业,跟其它企业、行业交流可以说是今后的一个必然趋势,甚至于将来有一天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公司的观点、意愿及立场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富有说服力的,要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共鸣。有道是“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不被其他人理解,都是毫无意义的。”选择何种方式传达和沟通,是用书面形式还是面对面商谈,是坚决还是委婉,是肯定还是留有协商余地,是告知方式还是警告方式等,应根据事情的具体内容和其重要性以及双方合作熟悉程度选择合适的传播沟通方式、方法。有效沟通应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共同之处以及对对方企业的影响,达到双赢的目标。

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时难免会有些误解,能否及时消除误解并达成协议,关系到公司以后的前途、效益和声誉。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特别需要进行有效沟通,即在实际操作中互相补充、互相信任,避免暗箱操作,遇到特殊情况双方随时进行沟通,这样就能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最终达到企业双方合作成功,从而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发展打下坚实、长久的基础。

11.浅谈初中生物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否教授得精彩来衡量,而使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来衡量。因此,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备课。(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2)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2、有效讲授。(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條件。首先导入新课是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新授课的重要环节。导入好比药引子,学生愿不愿意上这堂课,导入有味无味很重要。最新发的疫情,食品法规的颁布,环境污染为题的报道,这些话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兴趣盎然时,如果话锋能巧妙地突出本课题,那么学生就心甘情愿地被牵着鼻子走了。(2)活——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个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多用演示法、实验法;高年级学生多用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自学辅导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3、有效提问。(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有效设计练习题。(1)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我利用空余时间,网上寻找习题,经过筛选,自己编辑了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前准备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决一些基础知识。(2)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置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置一些拓展性、发散性题目。(3)练习题设计要有联系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生物学科本身就和实际问题息息相关,在生物练习中设置一些资料分析题目,对于学生各方面知识拓宽非常有效。

总之,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12.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活教育 篇十二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结合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对生活素材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中很少有这类材料出现,使得语文教育始终得不到时效性的发展。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力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肯定,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加强对各种新的教育资源的应用。生活素材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素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生活素材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语文词汇的利用,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素材中挖掘出更多有助于自身学习能力提升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生活素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点,应该要积极加强学生对生活素材的兴趣程度的调查,尽量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材,提高学生对生活素材的接受程度。另外,为了给语文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学校领导者以及教师对生活教育的认识,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生活教育,形成一种长效的教育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语文教学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契合度。

二、加强生活教材的选择和应用

传统的语文课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内容是各种理论教材,由于太过理论化的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融入更多实践教育内容, 将语文教学实践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途径。利用生活教材进行语文教育,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比如语文写作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写出自己对所观察事物的认识,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应该要拓展生活素材收集的范围。生活素材的累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没有相应的材料作为储备,则很难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学生也很难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活素材教学, 各种生活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应该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种生活素材的发现,在生活素材收集的过程中还应该要拓展生活素材的范围,比如可以将一些新闻、生活场景等应用为生活素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素材的学习过程中也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对于各种生活素材教材,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整理一些与所教课程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对各种生活素材进行相应地介绍,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三、结合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教育

传统课堂教育很难对知识难点进行完美的展现,因此,课堂内的教育应以传统教学作为主要补充方式,将新媒体技术的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展示。在对各种生活素材进行应用和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将其转化为比较生动形象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新媒体的投入,在新媒体的投入方面,应该要加强学校领导对各种新媒体设备、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使得学校可以配备各种新媒体资源,从而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另外,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忽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方面,应该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进修的机会,使得语文教师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能够把握好生活教育的本质,将生活教育作为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活教育,有助于丰富传统的教育素材, 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素材,另外要积极加强对新媒体设备的投入, 为生活教育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和条件,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语文的应用能力。本文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3.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一、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现状

1.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一般的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一般只会关注一些英语成绩较好、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在有很多好机会时也只是留给了这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忽视了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学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违背了新课改要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原则,违背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

1.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简单

目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传统,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讲授语言的知识结构和单词的应用,并且是通过汉语讲授英语,就很难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减少了学生接收英语信息的数量。除此之外,教师和很少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英语的交流,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首先应该让学生发现英语中的价值,只有学生自己认为英语的学习非常重要,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就能够非常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多提出有思考性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们思考不同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应批评,而是应该询问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多加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对应于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学好英语。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确定地使用多个形容词时,可以编造如下的口诀“县官行令严国财”,充分利用谐音的方法让

学生记忆,其中的“县”是限定词的谐音缩写,“官”是观点词的谐音缩写,“行”是形状词的谐音缩写“令”是年龄词的谐音缩写,“严”是颜色词的谐音缩写,“国”是国籍词的谐音缩写,“财”是材料词的谐音缩写。记忆初期学生会感到一定的困难,那么我可以将其扩充为一句话“县官对严国财发出了命令”。光记忆口诀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们记忆一两句英语实例,例如:a big round wooden table;a cheap Chinese sport car.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提高教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具体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表演等形式。教师在开始讲新课之前,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自己的想象,在课文结束后总结课文与学生想象的不同之处,教师不应该否定任何一位学生,让学生们在想象的空间里遨游,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尤其需要注意与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真正的给学生亲近感,建立一种和谐与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英语交通标示“NO PARKING”、“NO SMOKING”等等标示的时候,可以先通过投影仪放出具体的英语标示让学生们有具体的感官认识。

2.3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应该转变课堂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为主动的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知识的梳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视频等,这样更加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从更加接近实际生活的角度进行授课,从而调动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

2.4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所学的知识,也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中,都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环境,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使用英语交流,在公共场合遇到了外国人能够主动问好,这种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词汇的使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西方国家的节日时,也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束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的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改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4.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十四

一、口头语言的使用, 专业术语的推广

语言的沟通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每一句话的用词, 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应尽量采用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来体现彼此之间的礼貌和尊重。例如, “您好”“请回答”“不错”等, 拉近任课教师和每一位学生之间的距离, 通过彼此的努力, 力求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一个亲切可亲的印象, 让自己的言行得到每一位学生的认可。我相信, 学生往往先从喜欢老师这个人开始, 才能够去喜欢听他们讲的每一节课。

在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在刚接触专业术语时, 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注重推广和使用语言。例如, 在机械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谈到“运动机构间歇的应用”, 经常使用自行车飞轮的例子。很多学生不理解飞轮是什么, 当我说“链轮, 学生明白了。事实上, 所谓的飞轮就是安装在后轮轴和链的链接, 它属于间歇运动机构。如果你不注意教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或者仅仅照本宣科, 会让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样一来, 本来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但因为表达不清楚, 让学生发蒙, 学习内容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师生换位思考, 专业知识通俗化

谁都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也不例外。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因为学习成绩, 很少得到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尊重, 在被孤立的环境中, 这些所谓的低等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对任课老师也会越来越疏远了, 导致最后慢慢地丧失了学习信心, 甚至由此产生自卑、孤僻和叛逆等不良的心理。可以说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的存在严重影响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最终影响学校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职教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努力消除隔在师生间的障碍, 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例如, 在一些专业知识的讲解中, 即使学生们的理解是有限的, 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努力去做。只要自己尽力了, 才是最好的。同样, 教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有效沟通中共同进步取得成绩。

三、多尊重,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和学的过程, 使要求每一位师生合力参与的教学过程。例如, 教师在教“机械臂机构”这节内容很多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 他们回答不出来什么是“机械臂机构”。老师如果生气,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会导致师生关系逐步紧张,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 以至他们不愿意听老师的课。在这个时候, 学生需要的正是老师的理解, 有些学生可能只是没有看到过, 一些学生可能想到, 但因为当时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无法回答。所以, 作为专业教师, 我说:“现在不会没关系, 我们先放置, 课后我们一块儿去服装车间, 仔细看看, 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这样, 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赞同, 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课后每一位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的认真观察, 基本上都能回答上来并举出例子,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械专业知识往往理论强, 比较抽象, 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乏味、枯燥的课堂会让学生恐惧甚至讨厌。如果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只停留在意识层面的沟通, 效果甚微, 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 到车间、实验室、工厂等, 观摩学学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授“机械基础”的“轮”, 时, 老师与学生一块儿到当地的汽车修理厂参观学习, 在观摩的同时, 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一边观摩一边观察分析, 通过激烈的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并通过物理模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 在和谐的气氛中, 整个课堂, 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 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使学生想学、能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5.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十五

【关键词】有效沟通;社会工作者;案主

一、研究背景

在分析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案例中,我们更倾向于将“沟通”二字随意化。所谓随意,是指不管在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时,我们都习惯性地将沟通比作“万金油”。比如在分析青少年吸毒的案例时,我们会说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沟通,却忽略了社会工作者介入这个案例本身的难度;在研究家庭社会工作的案例时,我们更习惯地去描述要让家庭成员学会沟通和理解,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身有可能就是缺乏沟通所导致的,因此,不管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还是案主的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对他们而言都并非易事;再比如,在医务社会工作者处理医患关系的案例中,“沟通”很有可能就已经成为超越疾病而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我认为,作为社会工作者,不管是在分析还是处理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将沟通内化为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用“沟通”二字寥寥带过。

二、有效沟通的几点构想

(一)沟通的定义

首先,是沟通的定义,即沟通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

(二)有效沟通的基本问题

而关于沟通,笔者主要提出三个基本问题。其一,什么是有效沟通?其二,怎样进行有效沟通?其三,如果案主一直拒绝与社会工作者进行沟通,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而基于此类问题,我们首先将服务对象的类型界定为自愿性服务对象和非自愿性服务对象,通过以上的分类,我们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对于自愿性服务对象

自愿性服务对象是自己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的服务对象。此类案主主动性较强,想要寻求改变的动机迫切,一般而言,介入他们的工作是比较好开展的,但是这样的沟通并不是我们所定义的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指可以实现预期目的的,有效果的沟通。而在最初接案时,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并不认识,彼此之间也会留有一丝防备,纵使案主主动寻求帮助,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披露,因此,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同理心,真诚地接纳与尊重案主,倾听案主的诉说,不去批评案主的行为,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案主行为的对错,通过各种语言及非语言技巧,协助案主早日敞开心扉,并且要注意控制谈话的方向,使得话题尽量围绕所要达成的目标。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自愿性服务对象而言,沟通的深度会随着介入时间的推移而增进。

(四)对于非自愿性服务对象

其实,笔者所提出的关于有效沟通的三个基本问题主要是针对非自愿性服务对象而言。非自愿性服务对象主要来源于他人转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外展社会工作时所了解到的有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这类案主往往不愿意与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对外界的一些帮助一开始会持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仅仅想要介入这样的案例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潜在案主的资料,分析案主现今的困境以及困境的出现与其生活环境,生存背景的联系;

第二,社会工作者尝试与潜在案主接触,向案主说明来意,协助案主了解机构的背景、目标,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及自己是通过何种渠道得知案主信息等内容。征求案主意见,询问是否愿意接受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如果潜在服务对象拒绝,那么社会工作者应运用各种技巧尝试着与社会工作者进行再次沟通或多次交流,争取减轻案主的疑虑与对社会工作者的防备;

第三,在第二点不成立时,即在潜在案主拒绝与社会工作者沟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与案主有密切联系的第三方着手,通过与其分析潜在案主的情况,告知其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必要性,并且请求第三方的帮助,让社会工作者可以顺利接触到案主。比如,在面对军休老年人案主时,他们往往喜欢独自一人翻阅在部队时的照片,缅怀过去的时光,很多人都会有他们被国家、部队抛弃了的想法,于是更加不愿意与外界接触,郁郁寡欢。此时,我们可以从该潜在案主的伴侣入手,与他进行交流,得知案主的具体情况,并且请求其从中协助,使得老人能够接纳社会工作者的善意。同时,我们可以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老年人案主的兴趣爱好,并且积极链接该方面的资源,以使得案主与社会工作者能夠早日建立专业关系。

三、总结

笔者认为,有效沟通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的全过程中,而有效沟通的起始点在于社会工作者能否与案主建立起专业的工作关系。

如果可以建立专业关系,那么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素养以及自己所掌握的实务技巧等,与案主进行有效沟通,而此类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在前文也已经提到过,在此就不再赘述。

而当社会工作者无法与案主直接建立专业关系时,所有的沟通技巧等都已经成为辅助性的工具,而此时,取得案主的接纳才是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因此从第三方出发或者寻找与案主共同的兴趣爱好也就成为了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最终与案主建立了专业的关系,那么此后我们就可以运用上文所提及的技巧与方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桂芹.张新民.医务社工技巧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7).

16.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十六

施合唱教学

摘要 : 合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面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开展好中学生合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高尚的情操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重要意义。中学的音乐课堂更应该重视和加强课堂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做以下几点相信将会有不错的效果:

1、调动中学生的合唱兴趣

2、注重培养中学生合唱自信

3、运用良好地合唱教学方法

4、处理好变声期的嗓音保护。这样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实施合唱教学,就能使合唱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合唱教学 方法内容

合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面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让合唱之花在课堂上绽放呢?现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调动中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是有效实施合唱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大量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合唱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品,激发学生为之努力的动力。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合唱训练方式,只顾及声音、位置、音色、情绪、唱姿等方面做得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在长时间训练学生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时,是否改换一下训练方法。把单纯的为合唱而合唱的教学方法进行表演化、形体化;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明朗化;把枯涩的概念浅显化,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感染力、吸引力,才能使学生对合唱产生浓厚兴趣。

比如采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就很有必要。每个学生都有音乐才能,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课堂上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在合唱的教学中如:“你的嗓子真甜、你的嗓子非常有特色、你节奏感很强、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很勇敢、如果再大胆些你的表现会更好”等等。当然,在赞扬时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倘若觉察老师是在故意夸大其辞,那么学生就会有“你在做戏给我看”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被“愚弄”“嘲讽”的感觉,这样都是不利于学生的。

二、注重培养中学生学习合唱的自信是实施合唱教学的首要条件 自信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成功又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要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抓好基本功的培养,把单纯的合唱基本功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到教学当中进行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一到歌唱就能把自己置身于舞台上,就能投入到歌曲意境中去的能力和习惯,在忘我的演唱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演唱中取得自信,这样就改变了枯燥无味的传统合唱训练的模式。这时当你问学生喜不喜欢合唱,他将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喜欢”。例如:实际教学中正值青春期的女生在自信方面往往表现就不如男生自如,这时就要大胆的鼓励学生给以充分的信心。还有当学生遇到比较难完成的歌唱部分时更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指导来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合唱教学在学生中积极有效的开展。

三、运用良好的合唱教学方法是实施合唱教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纠正学生不良的唱歌习惯,学生表现欲强,唱歌时往往只重表现,不重审美,只重唱、不重听,因此常常变“唱”歌为“喊”歌。所以在合唱教学时应采取轻唱的方式。轻声演唱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轻声和大音量的演唱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该是mp或p,而不是mf或f,掌握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当学生掌握了运用轻声流畅自如的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这样,学生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为此,我们要从轻唱法入手,不断强调轻唱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养成了轻唱的习惯,就能进一步体会合声演唱技巧,提高声音的质量,为获得和谐统一的声音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学会了轻唱法,也为和声听唱训练提供了条件,和声听唱训练是培养合唱思维,建立和声音响概念的有效途径,自如地构唱各种音程的和声是保证合唱音准的前提,实际上和声是合唱曲的最小单位,就象一个个的单字,一连串的和声通过节奏的组合,就变成了完整的乐句,因此和声听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内容。

其次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配合各类合唱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合唱教学内容。我认为,要唱好二声部合唱,没有灵敏、准确 的听觉是不行的。所以,在平时的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听觉的练习。在和声音程的听辨中,首先训练学生听辨并能区分出单音与双音,以及双音的每个音高。如:教师弹出1、3,让学生听这是几个音发响,并与单音1或3对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双音与单音的声响效果的区别,随后让学生听辨并唱出双音1、3中的每个音高。在听辨和听唱双音时,应先听唱根音。为了让学生容易听辨出根音,我在弹奏时,根音可比冠音强一些,以突出根音;等学生听唱好根音后,再听唱冠音,然后分两个声部将两个音同时唱出来。这样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就能容易听辨出根音与冠音。学生有了听辨单个和声音程的能力之后,就可将二至三个和声音程连接起来进行分声部听辨、听唱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发现学生的听觉一下子变得灵敏多了。接下来在唱准自然音阶上下行的基础上,进行听音训练。开始听单音,在听准唱准的基础上出现单音和声音程,如先弹出“1”,再弹出“3”,听清了,唱准了,一起弹出,问学生有几个音?能分辨音高吗?按声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音高唱一唱。开始要求唱准自己声部的音高,慢慢就要求“唱一听二”,即既唱准自己声部的又敢于听另一声部的音,以培养音准能力、自控能力。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轻声唱,这样声部清晰可辩。通过动口、动耳、动脑,不断强化学生的和声感觉。这样的练习尽量每节课都能安排五分钟左右,由浅入深。

在实际练习时,可以用适当增加低声部人数或用钢琴带奏低声部来加强低声部的稳定性。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强调学生的听唱意识无疑是最重要的。

四、恰当处理中学生变声期学生嗓音的保护问题是有效实施合唱教学的重要部分

变声期是从青少年到青年的必经阶段,青少年在变声期如何安全度过变声期,特别是其间的嗓音保护,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在有效实施合唱教学的同时教师更要正确引导处理学生变声期与合唱的科学训练。首先教师要做好选曲,合唱曲的音域不能太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曲调要优美流畅,切记“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变声情况,选用适当的曲调确定歌曲的音高。其次要引导学生保护好嗓子做到合唱时效不宜过长避免反复使学生嗓子劳累过度,还要要求学生在唱歌之外的时间里尽量的少用嗓子。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唱训练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合唱。

总之,要想把中学生的合唱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教师就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注重理论学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实施合唱教学。这样才能使合唱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学生的合唱教学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让学生们在合唱艺术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获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第6版P3,P5 沈月峰 《浅谈中小学合唱的课堂训练方法》 【j】 《音乐天地》 2009第12期

上一篇:大型展览馆物业管理的新课题下一篇:小餐饮员工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