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2024-07-2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精选15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学科组学习材料)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逐步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追求理想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 堂教学既成功预设,也动态生成。

一、预设

预设即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二、生成

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我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②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

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

找福建地图并读懂福建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关注价值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二

一、精心预设, 促进精彩生成

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 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就不会有课堂中的得心应手, 也谈不上有精彩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精心备每一个教学环节, 更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 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 预测在教学中会出现几种情况。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 我设设计了两种预案:一是学生如果对圆柱的体积公式未知, 我将采取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二是学生如果对圆柱的体积公式已经知道了, 我将采取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 同时预设在课堂中当学生把圆柱体沿着高切开通过拼、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后, 会出现几种情况。一般而言, 在课堂上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多数学生把圆柱体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 再沿着圆柱的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但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 当大多数学生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时, 班级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这样也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我对他说:“好的。说说的你的思路。”他说:“我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是横着放的, 底面积为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就是πrh, 高为r的长方体, 也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接着, 我让他拿着拼成的长方体讲给大家听, 大家豁然开朗, 我对他进行了表扬。正因为我在课前预设了这种可能, 没有打断他的思路才成就了这节课精彩。

二、不拘预设, 灵活应变生成

教师虽然在课前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 然而学生是有差异性的, 他们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往往无法估计, 有时候会与预设背道而驰, 所以当教学不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展开时,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冷静对待, 灵活捕捉课堂中的亮点, 并调整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例如,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 我预设的都是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例子, 但是在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同分母分数, 还出现了异分母分数相乘的例子, 当学生发现虽然列举的例子不同, 但结论却是相同的时,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可见, 在教学中要整合预设, 机智生成, 课堂教学才更加完美。

三、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评价, 巧妙地运用生成

在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评价学生, 还要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 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 巧妙地运用生成。

例如, 教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 我让学生计算下列各题,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在这一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再同桌互相检查, 并指出在哪儿出现了错误, 然后再把这几道题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交流后的结果多种多样, 当学生互相检查后, 我再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 然后根据求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自己研究,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呈现了很多方法:有的学生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类的;有的学生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学生是按商有没有0来分类的。在这里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学生有了生成的空间, 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 并巧妙地运用生成, 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由此可见, 适时对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课堂焕发活力, 成就精彩的课堂。

从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必须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获得结论, 明确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同时, 由于数学的过程是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具有“数学味”的活动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遵照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就能准确引导学生适时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 或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或查找出不足的遗憾, 或领悟出改进的方法。

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语, 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使预设富有成效, 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季祥.让数学课堂流淌着生命的灵动——浅谈动态生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 (1) .

[2]庞杏兰.我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7) .

[3]陈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5) .

[4]郝敏.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 (6) .

[5]邹晓丹.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 (1) .

[6]席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 (12) .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89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是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是教师的备课,生成是教学的实施,二者虽有时间的先后之分,但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以生为本,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营造开放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胸有成竹的引领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只有精心预设,才能有课堂上胸有成竹的引领;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

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老师也觉得足球比赛很精彩、激烈,尤其是在射门的一瞬间更是扣人心弦。在猛虎队和飞龙队的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的3号、5号和7号队员发生了争执,同队的队员怎么会发生争执呢?原来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此时场上的比分是1:1,如果罚进这粒点球,猛虎队就可能赢得比赛,三名队员建功心切,都想主罚这粒点球,这可让主教练为难了,如果你是教练,你用什么标准来挑选队员呢?表1是这三名队员在近期比赛中的罚点球情况,根据上面的信息,你准备派谁去罚球?”

我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动笔算一算,然后和同桌讨论,接着全班反馈、交流。

我预设了三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做好了回应的准备。

预设:

(1)生:派进球最多的5号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射门总数不同,举例:某队员罚了100个球,进了30个,你们会选择他吗?

(2)生:派失球最少的7号去。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某队员就射门一次,结果踢飞了,他的失球数只有1个,可以吗?

(3)生:派“进球率”最高的7号去。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3号队员进球数占射门总数的,5号队员进球数占射门总数的,7号队员进球数占射门总数的,通分后分别是,因为>>,所以应该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适时板书)

预设教学中重点讨论方法(3)的公平性,进而导入百分数。

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预设充分,应对生成便从容应变,形成了高效的互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激起了课堂中朵朵美丽的浪花,精心“预设”促成了学生的精彩“生成”。

二、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叶澜教授如是说。的确,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不是灌输式学习,而应是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激情与智慧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无法预约的美丽与惊喜。

这是我执教的《2、3、5的倍数特征》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一道题:237至少加上( )是2、3、5的倍数。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2、5的倍数必须个位是0,2+3+7=12,12为3的倍数,说明237是3的倍数,加上的数必须是像3、6、9……这样3的倍数,加3发现正好满足条件。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很快纷纷举手回答“至少加上3”,验证加上3后为240,的确同时是2、3、5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呢?”我顺势抛出了这一问题。“我是一个一个地加的,加到3,刚好满足条件。”一个学生这样答道。“我也是。”许多学生应和着表示赞同。“嗯,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加到3后满足了什么条件呢?”学生略加思考后纷纷说出了同时是2、3、5的倍数特征。“还有其他方法吗?”我期待着预设中的答案出现。这时,汪垚同学举手答道:“我是先求出2、3、5的最小倍数为30,再求出30的倍数中240是比237大的,并且是最接近的一个,由此判定出这个数是240,那么就应该加3。”我建议:“把掌声送给江垚同学。”这预设之外的生成带来了意外的美丽。“还有其他想法吗?”在江垚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学生开始思考2、3、5的倍数特征,想出了我预设的方法。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述三种解题方法,评优化解题方法。方法一采用的人数最多,但倘若要加的数字较大,就不方便计算了;方法二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学生乐于用这种方法;方法三是我预设的方法,却成了最后生成的方法。这与我的设想大为不同,倘若我被束缚在自己设置的框架中,直接给学生这种解题方法,或一味引导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将错失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预设需要我们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生成需要我们尊重学生,创造平台。让我们用精心的预设,带给学生胸有成竹的引领,让我们的课堂因精彩的生成带来无法预约的美丽,让预设和生成谱写出课堂的美妙篇章。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生成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 孙晓天,胡光锑.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四

一、预设成功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

2.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说明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3.适时变换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我们备课时,要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变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

二、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1.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三.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五

中 期 报 告

长铺中心小学课题组

张丽华执笔

我校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与研究》(JG12059)自2012年6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吸取了县、市级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进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

我们认为“课前预设”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课堂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选择本课题并通过实践与探求,期待教师从实践中苦练教学基本功。并不断提高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教学智慧,实现“由技而艺”的教学境界;期待推进本校课程改革,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实践、主动反思、不断交流”为原则。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序更高效地开展,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主要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方面加以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适当探讨。

2、重点从“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前预设的有效策略。

3、重点从“对话争论”、“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动手操作”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生成的基本规律。

4、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过程。

5、以前机械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与现在民主互动式的生成性课堂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2012年6月——12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完成了学习、论证、立项、制定研究方案等工作;2013年1月——5月为“运作阶段”的第一小阶段,重点进行了教学预设的研究,辅之以课堂生成;2013年6月——10月为第二小阶段,重点进行了课堂生成的研究,辅之以教学预设;本学期自11月开始进入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综合性研究阶段,提炼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里我们主要对课题研究前半个时间段的工作作中期汇报。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研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为确保《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研组由学校一把手陈文丰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班级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比班,分成语文、数学、常识三个组进行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经常性开展活动。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常态化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研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时效性。我们 2 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勤学习,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研究知识。根据课题组分工,带领大家进行理论学习的是陈校长。在此期间,陈校长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新课程 新理念》、《创新能力教程》、《创新教学设计》等理论著作;带领我们学习了《生成不可预约的美丽》、《动态生成的初步解读》、《小学语文、数学、常识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前预设》、《别让生成入误区》等相关文章。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课程资源网、人教网、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庆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更积极了。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研工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课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研究内容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一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教学交流:

2013年9月30日,课题组成员赴程店小学听取葛园、熊月月老师的语文对比课《梅花魂》、《爬山虎的脚》;

2013年10月24日,杨文娟老师上语文研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013年10月30日,江爱玉老师上数学研讨课《垂直与平行》;

2013年11月1日,课题组成员赴铁寨小学听取石婷、曹慧敏老师的语文对比课《泊船瓜洲》、《少年闰土》;

2013年11月5日,沈美华老师到武汉市参加“2013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

2013年11月14日,课题组成员赴高岭中心小学学习、交流;

2013年12月5日,松兹小学周迎莺老师送教语文示范课《一路花香》; 2013年12月5日,松兹小学刘洁老师送教思想品德示范课《站起来的中国人》;

在研讨课和对比课的交流总结中,我们力求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课题的两个关键词:预设与生成;优化课前预设的策略;把握课堂教学生成的待征;掌握课堂教学生成的规律;调控课堂教学生成的过程和环节;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 3 构建课前预设模式和课堂生成模式。

(四)积极反思,及时总结,有层次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探索出一些课堂有效生成的方法与途径。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汇报如下:

1、课前,弹性预设促生成。预设不是简单的写一份教案,它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改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定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如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教学媒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事先尽可能考虑充分。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2、课中,巧妙引导善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推开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这也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教学预设环节,巧妙引导课堂上出现的积极因素,合理利用,激发有效的课堂生成。

3、课后,及时反思延生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生成资源作当堂及时回应,根据生成资源的性质,有的作及时回应,有的作延时回应。如,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根据内容,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有侧重地进行单项研究,从两方面总结了一些成果。

(一)策略成果

1、预设之策——精于心,简于形。(1)预设须“精心”。

“一盎司的预防可以达到一磅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备情境、备自己。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重组和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和生长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弹性预设,做到统观全局。总之,教师要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预案更具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

(2)预设须“简形”。

“大道至简”。有效预设同时不应深耕密植,不宜刻意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教学。而应以约驭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只有为了生成的预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致呆板教条,才能使二者并举,激情共舞,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呈现智性之美。

2、生成之“略”——成于智,止于随。(1)成于智

①智在——善用疑问。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乃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通过学生的质疑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入点。

②智在——敏于倾听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上天赐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信息,教师不是固守预设,而是敏于倾听,尊重学情,及时跟进,从而演绎出“潜心会文,疑义相与析”的精彩对话。教者珍视“旁逸斜出”,从而使课堂走向睿智,走向灵动

③智在——动手操作

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有很多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调动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简单到复杂,由课本到课外,促进生成的意识,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

④智在——将错就错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将错就错,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⑤智在——互文对读

他山之石可攻玉 “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二。”(叶圣陶)此语阐明了互文对读在的重要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善用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教学中互文对读资料的运用在学生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成为点睛之笔。它的运用让学生最终达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境地。

(2)止于随。

教师在掌控课堂生成时,为了防止生成迷失,应努力把握生成三度。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现场的情境、教师的风格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做到:①目标生成度:适可而止,;②内容生成度:不可偏离教学目标;③过程生成度:注意把握火候,该放手时且放手,该回归时且回归。

(二)其他成果

1、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课题组教师撰写论文近30篇,教学案例20余篇,教学反思近20篇,其中有部分教师的论文、优质课等获县、市级一、二等奖,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过硬、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的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技巧等在课题研究中有了很大提高,备课更加精细,课前搜集的资料、课后撰写的反思越来越多,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地上预案,生成的火花不断闪现。

3、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独特的见解得到尊重,孩子们思维活跃,主动学 6习、互动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进一步锻炼,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异样的声音,不能够及时的化解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够灵活变通。

2、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顾虑教学成绩的好坏,在角色转变上有些迟缓,还需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快跟上新课改发展的速度。

3、教学楼办公室里没有网络和电脑,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新理念的更新得不到满足,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论文的创作都要在家中进行,导致教师的上班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业余时间却被大量侵占,影响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研究工作中还缺少向先进学校、想名师学习的机会,研究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活动较少,课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展。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习惯。

2、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加大研究的经济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博采众长,开阔眼界,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3、树立课题研究典型,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心得,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六

关于主题的开展是预设还是生成,以及它们在幼儿园课程之中所应该占有的比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园建构的课程体系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提出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原则,并以此作为

衡量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

本学期初,我们大班学年组制订出了若干个预设主题的计划,而且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受即将升学以及“非典”的影响,使我们除最初的“牙齿”和“非典”这两个主题活动外,基本上进行的都是预设的主题活动,一学期即将结束了,坐下来静静的整理自己的收获时,有许多与上学期不同的感想与体会,总

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预设性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投入程度不如生成活动。

虽然说,在进行“特别的我”以及“童话王国”等主题活动中,幼儿还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问题的最初提出者不是孩子,所以他们进入主题状态的速度就相对要慢,而且,对于解决主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主动性(比如查资料、搜集制作材料等)就明显较生成活动要差。教师只能调动大部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而无法象生成活动中那样,几乎全班的幼儿都会积极的参与进来。

(二)预设主题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程度不如生成活动。

在生成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都是在走一条探索的路,新的体验和主题的发展既刺激着幼儿,也吸引着教师。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能是下一个将要探索的问题的发起者,每个幼儿的表现都可能激发教师潜在的教育机智,这一切都在吸引着教师关注幼儿的积极性。而在预设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这种“兴奋”程度减小了,分析原因:同幼儿一样,教师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也是受兴趣点的影响的。在预设活动中,一方面,活动的发展线索是教师预知的,另一方面,幼儿投入程度的比例下降势必造成幼儿活动中“闪光点”的减少,这两点使活动缺少了吸引教师观察的新奇感,也就减弱了教师对幼儿关注程度,使教师在活动中的发现减少,缺少对个别幼儿探究行为的深入观察。

(三)预设主题的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减少了,创造性“火花”的碰撞也相对减少。

在生成活动中,虽然进行同一主题,但幼儿的兴趣点和活动的发展脉络不同,学年组的各班教师所产生的灵感、疑惑也不同,于是可以拿出来交流、分享的内容就比较多。而在预设的活动中,各班的教育计划基本相同,造成幼儿表现也大致相同,教师间可交流和讨论、容易产生碰撞的话题也少了,间接的影响了教师的成长。

(四)预设主题中的各领域比例均衡,活动中教师便于横向了解幼儿的发展差异。

生成活动中,教师比较难做到各领域发展的均衡性,而预设主题中,教师可以在预先设计的教育计划中做充分的考虑,合理的加以调整。而且,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关注的常常是“点”(如:某个幼儿在某方面的突出表现);而预设活动中,教师更容易看到“面”(多数幼儿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从而能够看到全班幼儿的发展差异和某个幼儿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五)预设活动有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很难做到有计划的观察,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实在是难以预料的,总会有“突发”的线索抓住你,使你放弃原本的计划,进行随机性的观察。而在预设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受到打断的次数就要少的多,大部分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很好的完成自己计划内的工作。

一般来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生成活动中师生间的状态,它能够很好的刺激幼儿和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但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出发,如果师生都长期处于这种兴奋状态无疑也是有弊的。于是,在写下这些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体会时,我忽然觉得在制订教育计划的时候,不妨象和孩子们在草地上游戏一样,一会儿自由自在的奔跑,一会儿安静的躺在那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有张有弛,将预设与生成的活动合理穿插,才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成长。

这一片天空如此美丽------新课改你我共参与

新《纲要》的贯彻和落实,使幼教课程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园在学习、贯彻《纲要》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探索与学习的活动中去,并以互动的形式交流实践经验,同时也选择了探索性主题教育作为课改的方向,并且在大、中、小班付诸于行动,经过这一学期的新课程改革,在探索与实践,反思与重建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新的幼教理念的认识。

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我园先后派出以园长和骨干教师为主的外出学习小组,并根据带回的最新影像资料,组织全园的教师观看、学习、讨论、谈体会。一次次的学习和体会,谈论和反思,教师们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畏缩到热情接纳的过程,每周二下午是我园教科研学习讨论活动的时间,为增强讨论气氛,我们开学第一周就把每周活动计划表每人一份发给教师,每次活动前再强调讨论的中心问题,使教师对每次活动作到精心准备。教师认真学习教科研室提供的有关参考资料,还带着问题寻找、收集信息。同时,每次活动根据一个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其他教师依据自己查找的资料畅所欲言,大胆辩论,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学习的主人。

二、立足本园,在课程指南的基础上尝试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

1、在课程设置上突显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所以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需要来选择、开发、运用教材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探索周围世界。通过这样的改变,在时间和空间上,教师自主了,幼儿自主了,他们成了一起探索,共同成长的朋友。例如 :大一班开展的关于“海底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鱼有各种各样,希奇古怪”孩子对海底世界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幼儿的热门话题。于是问题也产生了:“为什么吃人鱼那么小能把一头牛吃掉。”“海豚会不会搬东西”“为什么抹香鲸能长那么大”“狮子鱼会不会保护我们”,为了得到比较全面的答案,教师支持孩子们运用书籍、照片、报刊、电视、录象、广播、上网、玩具、电话采访、探索实录以及去询问家人等。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促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普遍加强,各种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已经学会带着问题寻找资料,并会把收集到的鱼各种资料带来幼儿园,教师积极支持幼儿的行动,与幼儿一起布置“海底世界”的展览馆,吸引幼儿进一步对鱼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为主题的进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以往,我们对课程的理解过于狭隘,把它等同于教材,剥离了幼儿生活实际,事实上幼儿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通过实际生活获得的,这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生活化,即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设计、组织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各方面获得发展。在主题探索活动中,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知者,而孩子是不知者,但在某些方面却不一定如此。如:现在的孩子对“恐龙”的认识远远要比成人丰富得多。师生之间对于某一问题的原有经验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他们共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时,彼此就可以分享经验,互惠互利,教师也可以从孩子处丰富自己的经验,以充实自己。同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相关的材料,和孩子分享,展示成果,用讨论方式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共解难题,共享快乐。如:在小班开展主题 “龙”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三三两两自由结伴,用语言符号创编“龙”的故事,孩子们虽然不会写字,但他们记录十分有趣,有时甚至比成人的文字更生动。孩子们在自由交流分享中,让教师体会到:孩子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当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感受到的是真、是善、是美,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净化。在与孩子的共同研究中教师经常惊讶孩子的能干,欣喜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的发展进步中,教师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感受到欣慰和成就感。

3、重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主观上时刻提醒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要落实在教学实际上;客观上集中、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和主教、助教、协教三人协同教学的方式为观察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提供了条件,并表现在幼儿观察记录表上、幼儿成长记录册上,当家长十分关注地看“您的孩子的今日表?老师欣慰地笑了,累些也值得,因为,我们和家长都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

三、重视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家园配合的新路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我园结合2004魅力荣成隆重开幕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全园教工大胆创新,开拓视野,开展《可爱的大海》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题探究活动,并带领幼儿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参观漓江港、海边拾贝等活动,以社会、大自然为活教材,根据幼儿主题探究活动的需要,充分运用环境资源,力求让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知识与经验。其次,重视家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和幼儿一块成长。在进行视野课程-可爱的大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从参观养殖场、参与海产品的制作、欣赏海边的风光到品尝海产品小吃等一系列的探索学习游戏过程中,家长们热情参与,帮助收集资料,提供主题材料,承担助教角色,与孩子们一起感受、体验、动手操作,以自身的参与支持孩子们的活动,支持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也增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更好地做好家园共育。

四、加强环境建设,为课程改革的需要创设条件。

我园各班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专栏,如“爱心共育”、“家园碰碰车”、“聪明宝宝”、“幼儿卫生保健常识”,“解决幼儿不良表现的方法、经验”等,深受家长喜爱。幼儿园内无论是走廊、教室,还是活动室,都有教师亲手布置的主题、形式多样、浅显易懂的墙面装饰。有知识型的“水果之家”、“海洋世界”…幼儿无论身在何处,随时能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启迪了智慧。在活动小区中,如“娃娃家”、“小医院”、“超市”、“美发店”、“小图书馆”、“菜市场”等,体现了不同领域的缩影,更是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有效的实践过程。幼儿在这些小区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劳动,在与同伴的游戏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尊重他人、互相谦让,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为幼儿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锻炼了幼儿接触社会的能力。环境的作用不仅是美化、绿化作用,要让它成为孩子的第三位教师,让班级的墙面布置成为互动,发挥了功能作用。如:大班《奇妙的树叶》的生成课程。墙面布置不以美观为目的,而主要以教育为目的,空中悬挂物是幼儿自制的树叶制品,墙上是幼儿画的树叶宝宝,还有树叶的成长记录表等,真正起到互动作用。我园的墙面布置偏高,且大多是教师精心绘制,在下学期,我们可让幼儿参与布置,充分利用各种吹塑板,把墙饰移下,让幼儿随时更换,随时,获得教育信

息,随时产生共鸣。

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七

当“意外”发生时, 不要怕、不要躲, 要积极、勇敢地面对, 要利用好“意外”这种特殊的教学资源, 把握好处理教学“意外”的原则.

1. 积极面对原则. 当“意外”发生时, 教师在主观上要积极面对, 主动处理“意外”, 要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 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案是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发展最有效的策略.

2. 重新审视原则. 根据发生的“意外”重新审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权衡轻重做出调整.

3. 促进发展原则. 教师在处理“意外”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 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积极做出调整, 一切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处理.

二、“意外”发生后处理“意外”的策略

“意外”发生后要反思成败得失, 总结经验, 积累处理教学“意外”的策略.

意外1: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 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方法: 长×宽 ( a×b) . 接着教师在电脑上将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 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 ( a×b) . 此时, 教师将错就错, 进行因势利导: 如果是“a×b”, 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相等.接着, 运用电脑动画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图上,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是否一样大? 经过仔细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 其中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的部分, 从而明白“a×b”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进一步引导: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 通过直观图, 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 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的结论.

策略1: 意外错误, 将错就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 要利用“错误”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 进行引导点拨, 引出正确的想法, 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让“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意外2: 意外争执, 展开辩论.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学生能对概念中“平均分”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地认识, 教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占1/2, 对这个判断题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双方各执一词, 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这时教师没有简单提示答案, 而是组织两个辩论队进行辩论, 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辩论 ( 举反例) 中逐渐融合, 达成一致, 最终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且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略2: 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 ( 或者不完全相同的) 结论时, 他就接受了挑战, 而这种挑战来自于学生而非教师的时候, 他会更加的兴奋、固执和坚持, 要给学生创造辩论、思考、再认识的机会. 在辩论的过程中明析争执的焦点, 形成正确的认识, 感悟结论需有确凿的理论支持, 才能以理服人.

意外3: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 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 一位学生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 再从下往上写, 问他理由时他竟然说: “没有妈哪来的儿子”,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他说: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 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 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做分母, 把取的份数叫分子, 不就象先有妈后有儿子吗?”话音刚落, 教室里已是掌声不断.顺着学生对分母、分子的比喻, 教师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 于是顺势延伸到了真假分数的教学: “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比“母亲”大的分数呢?”从而形象地得出: “儿子”比“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 “儿子”比“母亲”大或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

策略3: 意外精彩, 顺势延伸. 课堂上, 学生时常会冒出一些精彩地比喻, 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精彩”, 巧用这些“精彩”, 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 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 教师在数学课上遭遇“意外”该怎么办? 作者只是面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做了一些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顺水推舟”艺术.小学数学教师.

[2]王俊辉.教师介入不当的四种表现及成因.小学数学教师.

[3]斯苗儿.小学数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新课程与教师色转变.新课程研究组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探索 篇八

一、预设

预设即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二、生成

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所谓“生成”是指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

三、怎样预设、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对“互动发展、动态生成”的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如何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效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享受课堂生成的精彩,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数学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开放生成的课堂

开放生成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建立开放的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2)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利凭借。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发展性课堂教学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2.数学活动的设计要关注课堂智慧的创造

数学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具备捕捉有效信息,整合生成資源的课堂决策智慧,即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契机,引导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价值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延伸;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是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重心应放到课堂中的学生上,放到对课堂生成的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上。教师应成为课堂中信息资源的重组者,引导、推动课堂教学动态展开。

3.克服课堂生成的虚化现象,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盲目采用“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

教学生成不等于没有目标,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出高下优劣。生成结果与预设目标不相符可能有多种表现:或因为时间不够,结果不能按时出来;或因为难度过高,实现预设目标的条件尚不具备;或预设目标不够明确,与学生的理解南辕北辙。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而一味追求生成效果,那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交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数学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9.浅谈英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篇九

关键词:英语课堂课堂教学预设动态生成生命活力高效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预设与生成”这两个名词引起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对于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有进一步的理解:完全按预设进行课堂教学,虽使教师驾轻就熟,但会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教师如果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来调整教学计划,生成活动,则会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这一点恰恰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英语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其富有“生成”价值的因素,就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生成性资源”到来的时候,其往往稍纵即逝,那么,为了让英语课堂更精彩,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预设激发灵感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契机的生成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英语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师的自身素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相关信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在围绕教材展开的情景对话中,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感染,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样师生间互动对话的过程能够促进、生成更多的教学契机。在教学月份的英文名称时,我设计了“what’smissing?”,“beforeandafter”等游戏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2个月份英文名称的巩固,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精心的预设成效显著。学完对话“whenis...birthday?it’son...”后,为了既不增加知识的难度,又有效突出语言的交际性,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同学生日调查表,让学生互相调查小组四人的生日,准备汇报。刚开始,学生比较兴奋,但很快气氛就淡下来,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开始不集中,有的开始用汉语交谈,亦有个别学生在东张西望。正当我想批评指责时,身边有个学生小声地问:“老师,我可以去问问王佳祥的生日吗?”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立刻意识到:可能是这种机械调查与汇报让学生感到乏味,除了可以操练句型外,这一调查活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事实上,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即便是小学的孩子,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同学之间的生日,有些关系不错的学生还喜欢互赠小礼物。对于生日的信息,他们希望关注的可能不是小组内的成员,而是自己的朋友,同样的内容也许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截然不同。于时,我立即停止原来的调查模式,让学生用英语随意询问自己朋友的生日,并用英语写下来,最后看哪个学生的朋友多。这一次,整个教室立即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边问边写,到各自带着朋友汇报调查结果时,那心情、那场面、那效果已远非前一种组织形式所能比拟的。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之一。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产生奇思妙想,教师就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

二、预设水到渠成的认知铺垫,促进智慧“结晶”的生成

将焦点集中在生成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是将灵性的画面定格,更要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动人。当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时刻注意观察课堂中发生的状况,也就是要注意课前预设与课堂实际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会变成一种必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让英语课堂更生动。

在一次观摩课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canyouplay...?icanplay...”句型,教材中的词汇仅有“football,basketball,jump,skate,swim”。老师的导入比较自然,讲授也很有条理。在教学完了这组句型后,老师让学生自由问答练习,学生依次用这几个动词替换练习。这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在回答同桌的提问时,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icanplaypingpang.”作为听课的教师之一,我和其他同伴都不约而同地朝那位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是的,他的回答不仅表明其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他的知识已经超越了课本,更表明他是一个热爱运动的好孩子,他自豪地声明自己是会乒乓球。这时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老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坐下吧,pingpang不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孩子一脸的自信立马被一脸的茫然替代,一节课再也没有举手回答任何问题。这个学生的回答也许与老师的预设有偏差,但这种偏差恰恰是孕育生成的最佳时机,恰恰是弥补教师预设不足的“修正液”,它可以使知识目标体系更完善,可以使三维目标结合更完美,可以使课堂教学因生成更精彩。教师过于依赖原本并不合理的预设,不仅无情地伤害了一颗无辜的童心,更使得自己的课堂因错失生成良机而黯然失色。

通过这样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对象,还要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纪律的“管理者”,更是课堂教学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

三、预设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促进探究欲望的生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英语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必须借助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学生见闻。

4a教材unit2“let’smakeafruitsalad”一课,词汇是在三年级学习了部分水果名称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在教授本课时,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单词呈现力求直观,句型学习以旧引新,进行必要的机械操练后,立即按计划让学生开始分小组活动,用带来的水果,进行真实的交际运用。本以为这种预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机械操练到意义操练,理论上完全符合小学英语新理念,教学流程一定会按计划顺利完成。没想到的是,某些学生对着带来的水果不知道该如何介绍,只好用中文说,或无奈地问:“老师,荔枝的英文是什么呀?”“甘蔗用英语怎么说?”……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一时不知所措。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水果的种类越来越多,老师也不可能全知道,怎么办?

山重水复之时,常见柳暗花明,忽然一个小女孩走过来说:“老师,我有汉英小词典。”这根“救命稻草”一下子引发了我:是呀,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很多,这不是扩充、延伸课本知识的好机会吗?我拍拍手,让讨论的学生静下来:“同学们,我们平时学的水果的材料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你不知道更多的水果怎么说,今天回家各自想办法查一查、学一学、写一写,明天咱们来个水果大汇总,好吗?现在,就请你为你的水果拼盘临时‘选择’一个你学过的水果进行交流。”学生高兴地答应了,课也因此而顺利地进行。下课后,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精美的水果汇总表,下午就张贴在教室里,并说明第二天由学生在相应水果下填写查到的单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有效激发,到第二天中午,那张水果汇总表已被填得满满的,当我问及表中内容时,学生那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对这样的“生成资源”,教师要经常性地将学生的学习引申,甚至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自己拓展、探索,走进无比广阔的英语学习天地。

英语课堂教学不应是英语教学方案的单纯执行过程,而应是融合预设价值和动态生成意识的英语实践过程,是英语课堂教学预设与英语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机结合,是英语教学艺术美的统一。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预设时,我们既要遵循英语课程的学科要求,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及认知规律;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十

【摘要】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的意外,一旦“不速之客”出现,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关键词】预设

生成错误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

精彩课堂

一堂课,预设是有序和高效教学的前提,而生成则更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群体水平,这是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是教学文化中最具有魅力所在。对学生来说,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对于错误,教师如能合理、巧妙地利用,就能有效推进教学创新;创设互动、开放的课堂促进资源生成,也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1、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为了追求教学流程的顺畅,在教学时不少老师层层作铺垫,处处作设防,努力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可往往事与愿违,冷不丁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学生出现错误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利用得当,学生的错误有时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能提供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经历从错误走向正确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教学案例一:在以前“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题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的操作题(将文档中所有的“二氧化碳”替换成“CO2”),在这个题目中由于CO2中的2是一个下标,所以给这个题目增加了不少难度。虽然同学们都知道应该使用WORD2000中的“查找、替换”操作,但至于到底如何操作同学们心中都没底,于是本人让同学们自己先试着去探究。经过五分钟的自主探究后,请了几位同学讲了一下他们的解决方案。

生1:先在文档的最上方输入一个标准的“CO2”,并将其复制在剪贴板中,然后逐行扫描,遇到一个“二氧化碳”就用剪贴板中的“CO2”将其替换掉。

生2:这个方法有点麻烦,逐句扫描法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遗漏,如果文档较长的话工作量将会变得很大。我们还不如先查找到所有的“二氧化碳”,然后将它们都替换成“CO2”,这个时候的“CO2”中的“2”是大写的2,再做一次查找换操作,将其中的“2”都用下标2来替换不就成了。也就是作两次查找、替换操作。

通过两个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阐述,此时同学们一定有种豁然开朗的快感。虽然生2同学没有注意到一个小的细节问题,我也就将就就错,因利势导让它继续错下去吧。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解决方法怎么样?

顿时有些学生的脸上的乌云变成了开了花的笑容。然后我对生2同学作了鼓励,让他将刚才的描述在电脑上用广播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了个演示。他在操作的过程中技术很娴熟,文本录入时也很细心,一会儿就做完了。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方法比第一位同学的要快好多,请同学们看看文档中的“二氧化碳”有没有都改成“CO2”,还有没有问题?

此时我顺势让学生去观察文档中出现的问题。

有多数学生3:文档中所有的2都改成了下标2,不该改的也改过来了。

师:哦,终于有同学看到了这一点,文档中所有的2都变成了下标2。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提示:同学们解题大的方向是对的,还是使用查找、替换的方法,只是同学们当时没有注意到一个小的细节。

生4: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先将“二氧化碳”替换成“CO*”,因为文档中没有*号,然后再查找所有的“*”替换成下标2。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请同学们去试一下呢!最后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被掌握了。这种操作方法操作难度最大,显然效率也是最高的。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本人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难易、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机智与否的生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有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调整,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学案例二: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1.1信息及其特征,在让学生看完书上所提到的四个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后,让学生根据我的提问来说出信息的特征。通过PPT演示:

1.人们说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板书)。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却与物质、能量有很大的不同,请问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的?A.读书以明理 B.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春雨贵如油

生1:D春雨贵如油:春雨像油一样的昂贵,这指的是物质。

生2:我也选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很多的知识,是指的信息,其余两个AB也指的是信息。

生3:C、D书中自有黄金屋寓意应该为:考功名,得利禄,而不是书中有很多的知识,指的是信息。

生4:我认为选D 一下子整个教室中出现了三种答案,大家都知道不选AB,在C和D之间选择,显然大家对C有疑问,本来在预设的时候本人还以为同学们都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涵意,真是让本人大跌眼镜。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同学们对其意有疑问,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已出现两个版本,到底哪个版本正确,还是有新的版本?我们就请“搜索引擎”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说到上网搜索同学们又来劲了,又可以不受控制,自由了。经过一翻上网查找,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指的是科举,是说读书考试以取仕,指的这件事。

最后本人作了总结。

师:由上面可以看出,信息的价值有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直接体现为意识形态,提高精神生活、思维能力,如A就是;另一方面,作用于实践,提高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如B是信息提高了军事能力。

本来在预设的时候我还以为同学们都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涵意,但最后课堂动态生成有好多同学不了解,为了让学生不是从我的口中找到答案,我就引导学生借助于学习工具“搜索引擎”来查找,让学生在气氛非常活跃的课堂中找到迷底CD。

教学反思: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选择题,但这反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或课本的答案不一致时,很多教师表现得很不耐烦,往往打断学生的发言,剥夺学生继续发言的机会,或教师自己将正确答案说出来。这样做不但让这个学生感到不受尊重,以后有可能不愿意发言,而且有可能扼杀一个精彩的观念。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给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的自由和机会,或引导学生借助于学习工具来寻找答案,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课堂上就会经常诞生精彩的观念。教师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特别是行动中的反思。而倾听学生,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扰乱反正,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成长。

二、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整个课堂由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作为主线索,学生没有机会提问,也用不着提问,课堂上看似精彩的问答却始终不能融合成学生内部的思维网络和需求。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动态过程,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学生基于个体生命体验之上的各种见解或疑惑。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真实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也就是捕捉这种“非预设生成”的见解或疑惑,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生命的活力也就在探究中得以展现。

教学案例三: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在讲解到使用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库时向学生介绍到“网上商城”,同学们很感兴趣。这时学生提出:“老师,如何在网上购物?”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老师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可在多数学生渴望眼神中,本人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于是就在教室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在淘宝网买东西的步骤和要求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如何在淘宝网上购物,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计划,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预设生成所带来的课堂活力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问是值得珍惜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生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并且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整合独特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四: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3文件的下载,记得一次在上到关于“文件下载工具”时有个学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上次我爸在网上用快车下了一个当时最新的电影《岁月神偷》,结果播放时说的话都是粤语又无中文字幕,我们全家都听不懂,那怎么办呀?”其他的学生好像也挺感兴趣的,我本来是不想叉开来讲的,但是当看到同学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的这种求知的渴望,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一款媒体播放器——暴风影音,它具有手动加载字幕的功能,至于中文字幕哪来呢?同学们先学会如何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就可以了,字幕本身就是一个文件,这样自然地让学生的“归队”。

三、创设互动、开放的课堂促进资源生成,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1、开放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案例五: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1.2.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讲授时,用一个“你做我猜”的小游戏的方式导入,本人事先在电脑上用PPT做了一个演示文稿,请两位学生上来做这个游戏,一位同学看了电脑上的词语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而另外一位同学在看不到这个词语的情况下来猜表演同学所要表达的词语,引出动作很难满足人类的信息需求,所以人类才不断的创新,转向接下来的教学要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激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这个游戏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而这恰恰是通过“开放的导入”使学生的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的目的。

2、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六: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一章最后一节,讲授到为什么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时,为了说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本人让同学们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一学生说上网,影响学习,荒废学业。青春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另一学生马上说,上网严重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长时间上网,视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加上缺乏户外锻炼,„„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有学生反驳说上网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能随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欣赏大千世界的美丽风光„„ 另一学生说“通过网络我们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从这个案例中可见,当学生对同伴的回答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正是学生逐渐理解,逐渐领悟,逐渐提升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认知矛盾转化的过程,对于这样的学生自发形成的争论,教师尽量不要做简单回答,而是做一个听众一个启发者,鼓励学生在产生疑问时,自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动手做资源。信息技术学科课的特点是学生要动手操作学习,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体验信息技术探究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学生课前做,捕捉学生课前的体验资源;课前认真设计“课中做”,收集学生多维生成的资源;课后拓展延伸,收集持续生成的资源。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

恰当地抓住动态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利用的好机会。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的步骤由教师导演下去,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信息技术课堂将因此而变得机械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不速之客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 4 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学生有异样影响。课堂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但只要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课前充分预设各种情况,以做到应万变的准备,老师遇事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处理,我相信信息技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1997、9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叶澜

2、《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李柿

3、吴刚平刘良华主编《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华东师范出版社,2005.5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十一

一、深入钻研文本资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实践表明,要想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更好地应对课堂之中的动态生成,首先应重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如,可针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例题现实性不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有题型结构、解答方法的前提下,可采用合理改编的方法,把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例:一次要讲解习题:“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园,行距2米,株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针对该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笔者在具体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改编成:“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排队做操,每排同学前后相距1米,左右相距2米,按这样排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如此改编成让学生熟悉的情境,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共鸣,促进对题意的理解。

二、适时摈弃教案意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

所谓“教案意识”就是指教师按自己原先编制的教学程序或讲解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执行教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有许多教师对教案意识的执行过于拘谨,他们认为教案是预先设计,制定的一定要完成,否则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个性、不同基础、不同经历、思维不断变化的人,以此导致我们在教案的执行过程中,总感觉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问题不能应付自如。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具体课堂教学情况,适时摈弃固有的教案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具备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主、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环节的课堂调控能力。

三、关注生成善于捕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关键

1.尊重儿童个性

实践表明,尊重儿童个性能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必要的“土壤”。

只有为学生创设充分地表现机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此才能引发学生新奇的想法和创新的火花。尊重儿童个性具体表现为:(1)尊重儿童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尊重其对各种活动的体验、感受。(2)关注儿童个性差异,对儿童应学会宽容,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差异发展。(3)学会理解儿童问题。能用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思考。

2.灵活调控流程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面对动态生成、变化发展的课堂资源,作为教者应沉着应对,巧妙捕捉,灵活调控教学流程,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创造富有灵性的教学生成。例:一位老师教学“数方格,编制6的乘法口诀”一节内容时,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从而打破了原先的教学预设。面对这一课堂意外,教者没有表现出慌张,而是沉着应对,及时甩开课前预设的教案,在原先的方格图上再画一列9个方格,使得每排呈现7个方格。实践表明,本节课中,由于教者能够灵活调控预先的教学流程,充分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创造性地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的学习。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解读预设与生成内涵,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因预设而显“饱满”,因生成调控而显“精彩”。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年第7期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 2004年

[3]韦有智;数学课堂——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 [C];2005年

[4] 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十二

一、精心预设, 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 考虑越详尽, 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 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 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 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 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 创建这个平台, 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地教和怎样地学。因此, 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 了解课程标准, 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 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 应“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体, 致力于主体”, 设计弹性方案, 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有知识目标, 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 要针对各知识点, 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 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3.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 师生间的交流启发, 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所以,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从而优化预设, 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 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 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1. 活用预设, 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 教学时, 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 随机应变, 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 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2. 整合预设, 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 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 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 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3. 放弃预设, 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 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 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 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 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 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建构教学方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 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 教学是生成的, 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 关注动态的生成, 关注人性情怀。生成, 不是对预设的否定, 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 构建弹性教学方案,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 从而收获生成, 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 演绎精彩课堂。

13.学教案背景下的课堂预设与生成 篇十三

学教案背景下的课堂预设与生成

学教案的实施已有几个学期了,从开始敷衍的形式主义到现在扎实的落到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学教案的优势让我来说很大部分体现在课堂预设与生成上。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 学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通过有效的预设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充分预习,明确自身不足,课堂重点。只有学教案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但是不能过分强调预设,完全按学教案上课,不能让学教案像一只 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使上课变成为执行学教案的过程,不能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学教案。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 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 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需要我们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想法。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生成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 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综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处理好这两个环节一个成功的学教案的实施也就水到渠成了。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十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篇十五

一、做好预设工作

预设就是在方向上掌控, 让学生知道如何理解文本。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善于引领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 超越教材, 跳出文本, 拓展更多的课外资源, 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书。这样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从而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课文, 吃透教材课文。此篇幅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 意境隽美, 所蕴涵的道理非常深刻。课文原本是一首歌曲, 教师在教学中初步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歌曲的欣赏让学生进入学习场景, 学生在学习歌词基础上, 也可以了解乐谱。但学生对歌词所描述的以前的人们的生活了解较少, 如果不加以引导, 学生难以理解旧中国的疾苦, 所以教师不能依赖单纯的讲解。教师在预设时就应该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形成新旧中国生活的对比, 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产生对祖国的感激之情。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生成中, 不宜偏离预设, 让学生的思维、思路、情感沿着预设的方向前行。

二、促进有效生成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而生成是教学出现的“意外”, 生成是教学的真实过程。说是“意外”, 也是合理发现的教学过程和细节,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引导, 优化生成, 促进有效生成, 规避无效的生成。

例如,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讲的是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残疾青年为了成全文中主人公“我”因喜欢书而买不起书的愿望, 残疾青年的美丽谎言尊重了主人公“我”, 包含了深切的关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感悟“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看下面一些教学片断:

师:主人公“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通读全文, 将锻炼相关的重点阅读能力, 教师预设的是: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

生1:主人公喜欢看书, 又买不起书, 残疾青年让“我”免费看书。

生2:残疾青年让“我”将马草卖给他, 这样可以换取看书。

师: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 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 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残疾青年真的有马吗?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为了能看“我”看书, 是一个交换条件。

师:残疾青年说谎话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善意的谎言?

生:是为了尊重“我”, 不让我觉得免费看书, 而是为了让“我”心安理得地去读书、去学习。所以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这样的引导能促进学生情感, 能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这样的生成更有效。

三、把握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每时每刻都在生成, 大多数生成是预设的结果, 但课堂每时每刻都存在没有预设的生成, 这也被叫作意外。作为教师, 如何处理意外, 是憎恨、愤怒, 还是看着一次难得机会, 我们对待意外生成的态度, 决定了结果。正如叶澜教授说的“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我们处理好这些意外的生成, 将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 在教学《谈礼貌》这一课时, 文章通过三个故事来阐述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育人们要懂得礼貌待人, 懂得人与人的交往礼貌, 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时, 教师首先课件出示句子:他在马上吼道:“呔, 老头儿!爷问你, 小校场往哪去?”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其中的词语, 如“吼, 呔, 老头儿, 爷”, 这其中就突出的是牛皋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及无礼貌的行为。这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行为。这时一个学生说了他自己的观点:“对有礼貌的人, 才有礼貌;对无礼貌的人, 也不必有礼貌。”这是一个课堂的意外, 很多教师无从入手, 都怕处理不好适得其反, 为此很多教师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漠视这样的突发意外生成。但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 学生的困惑还在那里, 教师如果这时恰当地处理, 可以让教学变得更有趣。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做的:“礼貌不仅是对人的态度, 更体现了自身的素质, 不礼貌的人准会受到限制或者不好的结果, 而我们不可能狗咬了我们一口, 我们也要狗一口吧 (这时学生笑了) 。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同学们指导以后我们怎么做了吧!”

这样的处理, 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而且也让学生更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 而且从德育情感上教育了学生, 让学生树立了整个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的课堂能不精彩, 能不有效吗?

总之, 课堂预设与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统一的过程, 是动态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有效调控、灵活处理,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总是在预设与生成中完成教学的,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包括备课、准备材料等都可以看成教学的预设, 而课堂是随机变化的, 出现的一切状况都是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问题, 能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

参考文献

[1]万小玲.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8) .

上一篇:以书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十九大召开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