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祭高中生诗歌

2024-12-17

自祭高中生诗歌(共10篇)

1.自祭高中生诗歌 篇一

我们的祖国被称为“诗的王国”, 诗歌是我们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 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 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然而, 考察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越来越多的学生是为了考试的需要而学习诗歌, 我们的诗歌教学也背离了我们的传统, 现在诗歌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下面笔者主要谈谈教师层面的因素:

1. 认识不到位

很多老师也不过是把诗歌当做高考的必考内容, 仅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生读几首诗歌, 无疑将诗词教学淡化了, 使得学生也有了为了考试而学的功利心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2. 教学内容太窄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1~5册课本, 5册书中的古诗词有:《琵琶行 (并序) 》、古诗二首 (《氓》《行行重行行》) 、《兰亭集序》、宋词二首、《滕王阁序》、《离骚》、《孔雀东南飞》、唐诗三首。课本中的篇目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只接触课本中有限的诗词, 而课外的基本不看。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还一味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所谓的鉴赏方法。并且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鉴赏水平, 其难度可想而知, 老师的要求过高, 导致学生有了厌学情绪!

3. 教学方式单一

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 先介绍作者和背景, 接着读两遍诗歌, 就开始分析内容, 而且是逐字逐句地分析, 然后是赏析情感, 最后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几乎不管是什么诗词, 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而整个过程中, 老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 学生只要跟着记、读、听、背就行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根本无法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 更不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很多时候学生对作品还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而老师却已经结束了教学。

二解决教师层面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言以蔽之, 目前诗歌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分析有余, 鉴赏不足。现行的诗歌教学, 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 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 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故而老师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仍不能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更不能起到熏陶学生的效果。针对这种现状, 我在诗歌教学上做了深入的思考, 并在教学中做了尝试:

1.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激情教学

情感是诗歌中最本质的东西, 换句话说, 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力。每一首诗歌中都饱含着诗人热烈的情感, 没有情感, 诗歌就失去了价值。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最重要的是入情入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 以满怀的热情投入诗歌教学。只有将教师之情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 达到彼此合一的境界, 才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真情实意, 并产生共鸣, 受到强烈的熏染。只有激发了情感才能让学生发现诗歌的魅力。而诗歌教学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诗词, 和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个性的诗人, 再加上应试压力使得教师在实践中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 无法找到古诗词教育中情感倾注的突破口, 很少能激起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这种情况下, 老师只能依赖教参, 从各种教参中拼凑各种理解与认识, 课堂上多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了, 或是干脆放给学生读读背背, 根本没有激情, 学生也就难免会昏昏欲睡了。要想激发学生兴趣, 必须先提高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才能摆脱对教参的依赖, 激情教学。

2. 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是只讲课本中有的诗歌, 学生的学习是断断续续的。而教学也是片段性的, 无法构建诗歌学习的体系。不妨将诗词教学看做是一项研究性的学习, 将诗歌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第一, 高一阶段, 以背诵的方式进行量的积累。俗话说:有量变才会有质变。每个班放一本《古诗文背诵》, 利用语文早读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往小黑板上抄写, 然后进行背诵, 还要抄到各自的诗歌积累本上, 当天上课时, 师生还可以齐读、齐背, 让语文课堂时时有朗朗的读诗声。这样一周下来学生可以积累两到三首诗歌。这个阶段不要求学生一定要会赏析, 更别拿各种诗歌题目来考查学生。为了更好地鼓励、督促学生, 也必须有评价机制, 评价方式主要是激发兴趣, 常用的是诗歌朗诵比赛、十分钟名句默写竞赛、小组间对诗比赛, 因为这些活动趣味性较强, 很受学生欢迎。

第二, 高二阶段, 引导学生正确鉴赏诗词。在平时积累的前提下, 开设《唐诗宋词》选修课, 开始就诗歌鉴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不急于教学生如何做题, 也不急于灌输解诗歌鉴赏题的方法与思路。而是做好三方面的引导:首先, 引领学生了解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术语, 如诗歌意象、意境、抒情主人公、抒情方式、艺术特色等。其次,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欣赏, 诗歌欣赏就是展开想象的过程, 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整体美, 不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

第三, 高三阶段, 化整为零进行答题训练。进入高三开始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练习, 有了高一、高二的积累, 此时进行答题的练习与指导, 就会水到渠成。诗歌鉴赏的练习题很多, 但有很多是不典型、不适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 可以选择近年的各地高考题给学生练习。由课代表利用每天晚自习的时间抄一个题目在黑板上, 并要求学生将其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作为课下的作业要求既要背诵又要解题, 第二天上课时由教师拿出五分钟时间来讲解和诵读。这样一来, 避免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而且一天一首, 化整为零, 学生不觉得有压力。

2.自祭高中生诗歌 篇二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现状;教学实践;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的培养。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及当前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困难、需要和思维规律,我对2011入学的新生,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测试结果证明,高中生诗歌鉴赏的基本素养比较低,相关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积累过少,鉴赏常识缺口很大。在研究过程中,我还给学生发放了问卷,对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反馈,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兴趣的不足,其次是学生知识的欠缺。无论是学习一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还是《唐宋诗词鉴赏》这样的选修课程,以及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我们常感觉到,学生拿到一首诗后不知该如何入手,对于一首易懂的诗,学生还是能说出诗人的情感的,再深入一点,让学生说出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就是比较难的了。

再次学生学习古诗词,以记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时间不够充裕。高中生课业负担本身较重,尤其是理科生,平时也将更多地时间放在了对数、理、化、生几门课程的学习上,留给诗歌阅读和鉴赏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

那我們的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又有着怎样的现状呢?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过分重视字词注释和简单吟诵,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教法简单而且随意性大,诗歌鉴赏成了抽象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这种状况和学习背景下,科学有效的古诗词鉴赏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在教学过中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学生实际并切实践行性较强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早读课时间,培养语感,积累古诗词。

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诗歌,所以早读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对早读课也非常重视,针对语文学科,学校每周安排两节早读课,每节40分钟,并由各班语文老师督促检查,这样的时间安排,对我进行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对我校语文早读课进行观察,以及和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校早读课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尽人意,总的来说还存。

缺乏管理,目标模糊,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率低下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对早读课的时间进行了规划:10分钟朗读本周学过和将要学的课文,10分钟进行诗歌朗读,10分钟布置任务自由朗读和背诵,10分钟检查朗读和背诵结果。

紧接着明确早读的任务和任务量以后,学生进早读时就更有针对性,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其次,高中语文新教材上的诗歌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上单元教学模式的影响,有时候可能长达一个月不会接触到诗歌单元,如果早读课不再布置任务,那么这样断断续续的诗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无益。

因此,我与教研组的另外一位同事经过讨论、整理和筛选,在每学期开学时都会整理一份学生语文早读课辅助材料,这份材料以诗歌为主,每周一个专题,如自然的绝响,心灵的牧场等。每个专题又包括风雅诗斋,文言读吧,大家文坊,素材回廊四个部分。

早读材料有效地补充了课内材料不足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在早读课上该做什么,这样早读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另外,材料中所选诗文大都是一些美文,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引导,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再次,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千篇一律的早读形式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朗读疲劳”现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领读是主要方法,另外,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接力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可以活跃早读课气氛,同时也可以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

对于这些任务在规定了完成的时间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认真,目的更明确。当然检查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水平。比如让学困生朗读课文中的诗歌;让中等生能够整体把握诗歌,读出诗歌大意,明确诗歌思路;让优生能够品读、鉴赏诗歌。

(二)组织学生参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研究一年以来,我在所带的两个班级策划组织了多次与诗歌鉴赏有关的活动,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校和教研组开展的活动。

1、2011-2012高一级诗歌朗诵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诗歌,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让同学们掌握了诵读的方法,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当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2、“轻扣诗歌大门,与诗歌同行”综合性语文活动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先制定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古詩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同学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当然,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技巧。

3、自编诗集

根据所学诗歌单元的特点,提出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诗集,作为语文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写一部诗集。诗集要求自己设计封面;然后在封二贴上自己的照片,照片可以是卡通画,自画像,或者生活照、大头贴等;在照片下要写上作者介绍,介绍文字可长可短,风格不限,可以庄重严肃,可以诙谐幽默,可以亦庄亦谐诗歌长短不限制,空白之处可以画插图。诗歌单元开始之时布置,结束之时上交。

4、自己当回小老师。好诗不可胜数,教材里的诗歌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之外,还要接触和阅读更多的诗歌,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每节课开始前几分钟我都安排一位同学讲一首诗歌。诗歌在上课前由当天讲诗歌的同学提前在黑板上抄好,讲解完毕之后,我还经常根据同学们所讲的情况适时给予鼓励和补充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学们逐渐了解了应该如何更好的去鉴赏一首诗,而且诗歌鉴赏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就更容易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好选修课这一阵地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我在高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唐宋诗歌鉴赏”的选修课。我决心利用这次选修课,来激发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为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在第一节课上,我将这次选修课的主题确定为“诗意的栖居”,其灵感来自于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当生命充满艰辛,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澄澈?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栖居的本质就是诗化,诗意地栖居可以使我们的栖居富有诗意,将一切的烦恼、痛苦、损伤都转化为诗意的一种体悟。不管是苦难、贫穷、辛劳、窘迫,生活都可以诗意的光辉。”

这是我在那节课上的导入语,看到孩子们满眼的期待,我知道,我已经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开了第一步。

在选修课上,我带领学生了解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并结合高考,集中教给同学们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同学们学会从哪些角度入手去鉴赏一首诗歌,同时每节课设置一些练习,或和学生共同鉴赏,或学生独立鉴赏,也可以小组合作鉴赏,在鉴赏过程中,同学们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和优美的文字,流畅地表达也让我感到惊讶和欣喜。

(四)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审美感知力。

1、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因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意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我感受到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在教学《渡荆门送别》时,根据诗意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画面上:江面开阔,群山连绵不断,江水奔腾、一泻而下,皓月当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似的奇观……这意境是多么美啊!教学时诗画对照,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归园田居》,教学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置身于‘芳草萋萋,豆苗稀疏的南山之下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同学们高兴。我觉得,在这里设计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典范。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积累诗歌鉴赏知识,为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打基础。在平时上课还有夜自习进行辅导时,我会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视频,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的满足而又陶醉的表情,听到他们或赞同,或叹息,或惊叹的声音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在慢慢地走近诗歌,走进诗歌!《唐之韵》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和那个时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群体,《丹韵词音》让学生们明白,在这个浮华而又喧嚣的时代我们需要诗歌,《光亮人生》让学生品味对经典诗歌不一样的解读,《百家讲坛》又让学生们走进大家,了解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精神世界。

(五)朗读—鉴赏—写作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践。

在课堂上,我经常强调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诗歌的精髓是难以言传的,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逐渐体会诗歌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大声地,动情地,投入地朗读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最好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诗歌鉴赏投入更多的热情。

鉴赏诗歌的过程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诗歌,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当学生们了解了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真正走入诗歌的时候,来进项改写,仿写等写作训练,也可以由学生写成鉴赏性的文字,在班级内部,或班级之间进行交流。老师一定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诗歌鉴赏投入更多的热情。

相信只要我们在高中阶段能够给学生以准确、厚实的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地指导,再加上学生丰厚的古典诗歌积淀,社会的正确引导、家长极力创造好的环境,再加上应试之前的适度专题训练,高中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刘春《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2]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5]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薛金星 《高中古诗鉴赏手册》[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7]李志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指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2:24—26

3.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教学 篇三

一、意境教学的要求

所谓的意境本质上是至少包含了“意”和“境”两个层面的内容,而“意”主要指的是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境”则主要是指诗歌描绘的抽象的抑或是具体的事物。譬如在《错误》一文中,诗歌所描绘的“境”,即江南小镇上那苦苦等候“归人”的女子,而“意”则是智者见智了,你可以认为是作者站在女子的立场述说离别之苦,也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表达了对女子的同情。总而言之,任何一首诗歌所描绘的事物,必然是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是有一定联系的,对这种联系的评鉴即是所谓的体味诗歌的意境。因此在意境教学中,对作者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揣摩必然要与诗歌描写的物象、故事所联系而不能凭空臆测。这样才能保证意境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意境教学的意义

普通高中生读诗歌,往往不能觉察其内在的美感,甚至于有的人在读完一首诗,感觉空洞无物没有得到丝毫的体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常人读诗歌都是流于表面字词的理解,对诗歌涉及的意象的深层次含义,没有进一步挖掘,这就使得学生的体会相对的肤浅抑或甚至没有。总而言之,意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意境教学,学生才可以更加清晰理解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否则仅仅停留在读字词的解读上,这就完全地将一首诗歌“糟践”了,就好比吃鸡蛋不吃蛋黄一样,学生只能认识到诗歌表面的韵味,却丢弃了诗歌内在的醇香。诸如,《致橡树》一文中,作者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如“痴情的鸟儿”“源泉”“险峰”“凌霄花”“木棉”等,这一系列的意象其主要的作用即是服务于作者内在情感的表达,作者以“凌霄花”这一物象否定了攀附富贵旧时代女性的定位,而又以“木棉”这一意象肯定了新时代女性独立、自尊的个性,因而从新塑造了女性的社会定位。当然这只是这首诗歌中众多意象中的细枝末节,纵观整首诗歌作者还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可想而知如果不对其中意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想要真正理解本首诗是多么的困难。

三、意境教学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从诗人王昌龄将诗歌境界分为的三个层次入手,笔者认为对一首诗歌的理解必然要从其物象的认识开始,在对诗歌物象有较为清新的认识后,自然而然就应该转向对其情思的剖析,在对作者思想感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就应该结合具体的物象将“意”与“境”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意境教学了。因此笔者通过研究学习,总结出了意境教学必不可少的三个阶段如下:

(一)通过联想把我物象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将物体与画面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任何一首诗都离不开对物象的建构,因为没有物象的诗歌是空洞无物的,因此无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何慷慨激昂抑或悲怆凄美都难以逃避无病呻吟的嫌疑。因此在实施意境教学法时,首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具体物象展开适当的联想,尽可能使诗歌中的物象清晰地刻画在学生的意识深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跟上教学的节奏。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对意象的联想也应该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 立足单个字词意象的联想

在对物象进行联想时,应该遵循从单一物象向整体画面转变的原则,即在进行联想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认清单一物象的具体含义。譬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有许多含义丰富的物象例如“西天的云彩”“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这些物象都是值得细细评鉴的,如“西天的云彩”看似写物实质上也交代了时间因素,表明作者离别在一个黄昏。总之,对单个物象的解析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2. 根据句节构建意象群

一首诗歌,就像一颗蓬勃的绿树,字词为树叶、句节如枝蔓,因此在创作诗歌时,笔者会塑造许多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攒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意象群。因此在意境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将诗歌中的意象群集结起来。

3. 结合整体联系意象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要心领神会一首诗,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心中都必须有一幅画境。诚然,在诗歌的意境教学中,在对意象的解读过程,就必须要结合整体的意象来构成一副具体的画面。譬如《断章》一课中,如果只是从单一的意象是无法理解诗歌的意境的,必须要结合整首诗的意象,从而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才可以理解作者的哀怨情思。

(二)体会诗歌的情感

对于一首诗歌而言,情感是其灵魂,因此对诗歌的情感体味是理解诗歌的重点。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深入的解读。譬如《归园田居》中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一句诗,从字面上看其实与一般诗词并无二致,但是如果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细致的品鉴,你或许就可以体味作者内心的那一份悠然自得、恬静淡远。

(三)品味意境

4.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篇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75-1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修科目《唐诗宋词选读》共选诗歌近70首,这些诗歌作品体式各别,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它们大都体现着我们民族鲜明的个性,洋溢着历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激情,昭示着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加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既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朗读,以读促情

诗歌起源于歌唱,它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众所周知的“鸣不平”。尽管我们今天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不容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节奏与音韵,只有通过朗读、诵读(过去还有吟诵)才能体会出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应当顾及到诗歌的这一特点,还应充分重视并经常运用。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使学生自然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在朗读教学的要求上,一开始不必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使用普通话;2.读准字音;3.读清句读;4.读出语气语调。随着学生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要求学生由朗读向诵读发展。尽管朗诵不属于教学要求的范围,但作为教师还是要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当然,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朗诵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从诗歌教学的要求来看,加强朗读教学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自身及学校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自身条件好的老师可以直接给学生做示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后者,更应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拿来运用。

二、重视积累,熟能生巧

积累是获取所有知识的重要前提。古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不仅是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应该是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积累。许多现代著名作家多是行家里手,从他们作品中不时显现出的清词丽句,无不体现着他们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诗歌的高深造诣,诗歌促使他们的作品更有文采,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积累。

如何进行诗歌的积累呢?首先还是要强调熟读和背诵。现代许多中学生不喜欢背诵,将背诵视为畏途,绕道而行。如果有时不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恐怕连名言名句也要舍弃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学生既然对诗歌的学习敬而远之,当然就不会“好之”“乐之”了。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笔者多年来利用早读时间抄录、投影并讲解赏析古诗词名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次还要教会学生摘抄笔记,经常翻读。此法虽然笨拙,但颇有效,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直接利用电脑,但不如抄录来得直接有效。如前所述,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师生一起从课外精选一些短小精彩的名篇佳作,经常积累,永不间断,三年下来是完全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三、鼓励发现,提倡感悟

因诗歌篇幅短小,而且比说明文和议论文更形象、更直观,学生进入较快,所以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尤其高中课本很多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学生被好奇心驱使,喜欢提前翻阅。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该诗作之前,提出预习要求,但不作具体规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尽管有时学生的理解有些片面,但从此可以使他们敢想、敢说,而且使他们的思维逐渐地变得活跃起来,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那么,师生的双向作用也能得到淋滴尽致的发挥。

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的开始,许多看似容易实则复杂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得以解决的。如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对我照教参讲的“鸡鸣桑树巅”一句有异议,认为鸡怎么会飞到桑树上去叫呢?是不是古代的鸡和今天的鸡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当时令我也一时语塞。经师生讨论认为:前一句“狗吠深巷中”写狗叫声从深巷中传出,写听觉,那么“鸡鸣桑树巅”应该紧承上句继续写听觉,应是“鸡鸣之声高过树巅”之意。最后我又提出:既然两句均写听觉,那么又表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反衬村庄的幽静。”教学的民主化开启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使他们发现了美。

四、发散思维,驰骋想象

诗歌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中将几种客观景物稍加组合,便形成一幅绝妙的风景图,使人不禁想到电影镜头的剪接——蒙太奇手法。再如《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祖国江山的色彩壮丽与世间万物的争奇斗艳,不仅促人上进、催人奋发,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一代伟人的雄心壮志。正是这些极富感性的诗句把学生带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境界,学生在对这些诗歌进行咀嚼、品味的同时,思维得以发散,想象也得以驰骋。

五、培养情感,着眼现实

5.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谈片 篇五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必然要求。文学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青少年认真地品味古诗文,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2.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习惯的重要途径。古诗文的无穷魅力离不开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这样的学习才帮助学生记忆得久远。

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必然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学生也只有在不断地阅读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激活自身潜能,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抓住诗歌的物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趣”

诗歌中的物境是诗歌的重要依托载体,也是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意趣”的物化对象。对此,笔者以为,在诗歌教学中,注意诗歌的物境理解,一方面,能够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为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奠定坚实基础。

诗歌的情感是指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在情感态度和思想本质反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强调了诗歌情志的重要性。他认为,诗不仅言志,同时起“持人情性”“顺美匡恶”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诗歌,就是要表达情志,就是要扶持端正人的性情。一首首精炼隽永的古诗词,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们志向高远情趣盎然的体现。由此可见,在教学古诗词时,一定要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探寻诗歌的意境之美,提高诗歌鉴赏技能

如果说诗歌的物境是诗歌的表象体现的话,那么诗歌的意境则是在物境基础上的一种内化生成。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探寻意境之美,具有如下作用:(1)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本质内涵之美;(2)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诗歌的意境之美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3)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升华自身的人格魅力。

笔者在近几年的诗歌教学中发现,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诗歌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承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一首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

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意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鼓励学生在熟练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思维想象;(2)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化的表达手法将诗歌意境表达出来;(3)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意境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运用多元化学习模式,全面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对诗歌进行理解学习。这些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背诵、鉴赏、表达等几种形式。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分析,都应该鼓励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

笔者以为,想象是诗歌多元化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语言描绘,在大脑中想象出各种人物情节环境,并且要通过想象,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就能够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注意点

1.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诗歌教学就是要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和激情。

2.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心理。古诗歌是教学的难点,对学生的进步应该予以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注意发展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学生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会受阅历、情感等方面影响有所不同,应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诗歌知识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张缨.高中诗歌鉴赏策略探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4]杨学文.浅谈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与意象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初步探索 篇六

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奇葩。我们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 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 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是目前中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为此, 在诗歌教学中, 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研究和实践。

1. 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我经常对学生讲:畅游在中国文化经典的殿堂, 这是与先哲的对话, 是与师友的对话, 也是与自己的对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使之引发思考, 同时我想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现象, 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状, 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

1.1 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

每首诗歌的教学, 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 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 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 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比如薛岩利同学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 那种雄伟豪迈的激情是在模仿中逐渐地体味出来的, 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田林瑜模仿诵读柳永的《雨霖铃》, 词调声情哀怨, 尽情尽致。

1.2 在吟诵诗歌的同时, 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 根据每

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 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分。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 让他们与好书为友, 以诗词为友, 拓宽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 利用多媒体, 利用图片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生不能相守, 死却能“相向鸣”, 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 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重视朗读积累, 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 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 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是喜悦,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 不读, 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 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 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工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 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 谈谈自己的心得, 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 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 谈自己的见解;第二, 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 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或仿写, 缓解他们思想上的苦闷, 释放内心的情感。

“90后”的学生多愁善感, 情绪易波动, 面对青春期莫名的躁动, 思想上会出现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惧怕批评, 厌恶说教。然而用诗歌来宣泄、交流, 他们却乐此不疲。诗歌对于喜欢新事物又爱美的中学生而言, 尤能激活情趣, 敞开心扉。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和仿写, 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例如, 在《梁祝》的音乐背景下,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讨论完课文的重难点之后, 要求学生们对原材料进行剪辑。加入合理的想象改写。学生用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命运, 写出了最为触动心灵的内容, 净化了自己的灵魂, 捕捉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升华的过程, 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诗歌便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

引导学生写诗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培养诗人, 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 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情是用审美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组织学生写诗, 并进行悉心的指导。诗便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 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 有利于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拓宽培养渠道。

7.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探微 篇七

一、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能够引导学生将一篇文章的脉络理顺, 进而减少其理解与记忆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阅读理解需要理清思路, 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然而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 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又不同于小说、散文以及戏剧的教学, 诗歌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诗歌语言存在跳跃性, 且存在很多意象。意象在诗歌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只有对意象有了充分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显得游刃有余。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老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列出本诗歌所涉及的意象, 如水草、清潭、星辉以及金柳等, 并明确每一意象背后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理解诗人告别康桥时的苍凉感与无奈感。

二、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 进入诗歌的文本意境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 必然离不开学生的诵读, 可以说引导学生诵读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诗歌的关键。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与感受力。诵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文本意境, 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美好情味, 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美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来感悟, 同时也需要学生来品读, 如若不读, 就很难感悟其中的韵味。像刘禹锡的《石头城》体现的是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马致远的《秋思》体现的是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 学生如若不诵读, 便很难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 作品的审美韵味也很难得到体现。

三、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美与情境美, 强化诗歌的审美鉴赏教学, 将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古人在创作诗歌时, 十分注重词语的运用。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 来品味诗人的人格美, 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例如老师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首先应对苏轼的经历进行整体的介绍, 让学生感受苏轼一生所经历的波折与磨难, 体会苏轼落魄的人生;然后,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品味苏轼创作的作品, 了解他“豪放派”的词风;最后, 教师应让学生在领略人格魅力的过程中, 获得审美教育。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诗歌情感的表达, 必然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情境有其独特的特点, 能够将诗歌的韵味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对于高中生而言, 诗歌的学习至关重要, 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 而且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断促进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诗歌课堂教学, 其情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诗歌文本中的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文本中的意境,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的描绘等手段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从而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歌教学必然离不开情境, 广大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体会诗歌中的情境美。

五、应用对比提问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通过设疑、解疑环节, 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对比提问, 学生能够学会在对比中不断地加以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 再进行判断、推理, 进而得出新的结论。教学实践表明, 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教学方法, 能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使其在把握文章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诗歌教学中, 语文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需要有一定的难度, 还需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若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 那么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若问题设置得过于复杂, 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畏惧感, 对学习会渐渐失去信心。因而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科学设置, 使得问题的难度趋于适中。例如, 在讲陶渊明的《饮酒》时, 教师可以提出“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呢”这类问题, 虽然问题的难度稍高, 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可以回答的,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 也有了一定的动力, 效果也好。

8.浅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篇八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诵能力 理解能力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诗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还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诗歌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诗歌的教学具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方式。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但是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去感悟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濡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想法: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读代讲,学会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诗歌由于其特殊性,单靠语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很难让学生完全明白和理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带来学生朗读诗歌,通过学生自己去读,去揣摩,去体味,再结合语文教师的讲解,会是非常搞笑的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对于学习诗歌非常重要,语文教师要将会学生如何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去体味诗歌带来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

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停顿的韵律,要掌握朗读声调的抑扬顿挫,要把握音节的强弱和语速的缓急。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情感融入到朗读诗歌中去,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是各种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在读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体味作者那份深沉的落寞,在读天地一沙鸥时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凄凉,在读悠然见南山的时候体味作者内心的散淡,通过朗读体味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和柳咏与李清照的婉约。

刚刚开始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拍与节奏,掌握朗读的语调与语速,并通过这些朗读时的变化,把学生的情感拨动起来,感悟作者的痛苦与快乐,悲伤与愉悦,激情与平静。通过语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与作者形成心灵的交流,在朗读的时候能够充分的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流露出来。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学习好诗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性格的兴趣。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以点带面地把诗歌联系起来建立专题去讲解

学习诗歌要学习诗歌的意境、意象、象征等等,高中生意境可以系统的把握这些知识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单纯的把每节课的诗歌讲解完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应该把诗歌联系起来,建立专题去讲,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把握诗歌的内涵,还有助于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与比较,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诗歌,更能够教会学生一种如何自己学习诗歌的方法。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可以建立一个意象的专题,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全诗给学生的感觉,学生自然就会回答这首诗歌给人一种凄凉、孤寂和衰败之类的感觉,这就是诗歌给人的意象。作者简单的在藤、树鸦、道、风、马这些没有感情色彩的客观事物前面加上枯、老、昏、古、西、瘦等形容词,马上就带有了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然后,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意境来解读诗歌要抒发的情感。这也就达到了外在形象与内在的思想内涵的统一。这是可以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的羁旅游子之情,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思想情感的体会,如孟郊的《游子吟》,诗句“游子身上衣”并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而是包含着母爱的浓情衣。所以,有时候诗中的物象寄托的是诗人的情感,当很多位诗人都用同一种物象来表情达意时,它就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的表达。比如“雨”往往就代表的是离愁,如“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是思乡怀远的意思,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故乡”等。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典型的意象总结归纳出来,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更好地理解诗意。当然,万事都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高中教师一定要传递给学生不能迷信教师的理念,因为创新能力是新课标要求的重要能力。比如,自古以来,都有折柳送别之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确把柳树比作了夕阳中的新娘。此时表达的是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就像看到了美丽的新娘,依依不舍。诗歌是流动的建筑,针对物象和内涵要进行专题讲座,这样的目标就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的世界自由翱翔。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以练带学,促进学生理解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然后可以举办诵读比赛,让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更主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例如,学生想要创作诗歌,就必须要掌握诗歌的韵律、对仗、平仄等基本知识,还要能够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旋律,要推敲诗歌每一个字所蕴含的意义,甚至学生会主动查阅相关的诗歌,进行借鉴。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增强,理解诗歌的能力也同样增强,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好诗歌。

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九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词中的人物形象,抓住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愁”和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让学生赏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这首词中设问和比喻手法的妙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抽象的亡国之愁恨的感情比作满江绵延不绝的江水,它是那样之多,那样的没有穷尽。

总之,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知中国诗歌和文化,从中感知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感知名家大师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要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0.高中诗歌鉴赏精确阅读指导 篇十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今天,我们要提诗歌鉴赏的精确阅读,非常有必要。随着福建高考选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从6分提升到11分,分值接近翻了一番,笔者长期在高三一线教学,亲眼看到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分值在2—3分徘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切感受到诗歌教学急需精确阅读指导,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精确阅读和诗歌文本解读方法密不可分,这种精确阅读应建立在知人论世上的文本阅读,应建立在掌握诗歌分类基础的文本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精确阅读在高考中发挥其强大威力,使学生诗歌鉴赏得分取得较好成效。

一、文本精读

诗歌的精确阅读实质上和文本阅读密不可分。解读是读者对文本阅读做出的反应、描述和解释,即“阐释”。精确阅读就是让文本阅读得到准确的阐释。笔者认为,学生要做到诗歌的精确阅读。首先,要学会想象画面,补白融象。诗歌中的物象是为情境服务的。借助想象,将诗歌中的各个有关联系的物象整合为统一连读的画面,这是读懂诗歌的重要环节。如杜甫的绝句三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通过一系列物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鸳鸯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其次要想象情境,入境体情。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读者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直观、主体的形象画面。才能艺术再现情境,从而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内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要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表达物象、情感的重要词句。“客路”“行舟”“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性也,是尚友也。”说的是我们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纵观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常常强调诗歌答题套路,却忽视了诗歌的本质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笔者认为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中做到精准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好这把钥匙,才能实现精准阅读的目标。如我们阅读戴复古的《江阴浮远意》: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常人登高多希望极目远眺,“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则一反常态,因无山遮隔,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心酸,诗人不忍望又不能不望,本句最为强烈和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愁苦,抒发了对国耻不报、国土沦陷的极度悲愤之情。学生无法理解“最苦”二字包含的深层含义。因为学生忽略了作者戴复古生活的时代是南宋后期。作者在文学史上有着爱国诗人的标签,如果我们做到了知人论世,这个题目就不难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人论世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同一位作者,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因为经历不同、思想变化等因素,其作品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等会有所差异。如我们阅读杜甫写于青年时北游齐、赵期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他的《登高》写于晚年流寓重庆奉节之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首我们在分析知人论世时,应加以区分。《望岳》写出了登高俯瞰、朝气蓬勃,显示出了诗人抱负远大、积极自信。而《登高》写出了漂泊无依、患病孤愁,显示出诗人沉郁苍凉、感伤无尽。我们在练习诗歌精确阅读时应把握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内涵、情感的差异。

三、题材分类

诗歌要做到精确阅读还离不开必须掌握的题材的分类,高中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思乡诗等。笔者认为,诗歌精确阅读必须要做到对每一题材的特征及内容情感有较强的把握,甚至对其常用技法要了如指掌。

如咏怀古诗的诗歌题材特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常见的标志就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古迹”等。所表达的情感多为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常用的技法多为借景抒情,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常见人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离人、征人、归客、游子、思妇、英雄、隐者等,其寄情寓意往往也有相似之处。

经过长期的诗歌精确阅读训练之后,学生很快体会到识类辩情的好处。拿到一首诗歌,先定位它的类别,情感的把握度高了,加上对诗歌技巧手法的掌握,诗歌的得分就上去了。

上一篇:君子以自强不息下一句下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