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2024-06-15

行政成本控制分析(精选9篇)

1.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篇一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还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贪污、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确保工作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应围绕单位整体系统建设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提供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完善内控建设,打造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单位的领导真是认识到内控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控制环境的好坏。同时,还要将这一意识贯彻落实到全体员工的工作中,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全体职工在管理层的引导下,应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反馈,以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

(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内控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众多规章制度息息相关。事业单位在健全内控制度的同时,还应完善与之相关的其他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强化内控制度的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程度定期作出评价,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

(三)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和议事机制

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比如,事业单位应对重大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在经过必要的研究论证程序后,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最终决策应通过党组会、办公会或部门与科室联席会讨论决定。事业单位采用集体决策制,可以有效的规避错误和风险。

(四)加强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强化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应把业务过程和财务管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财务控制渗透到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业务过程中的舞弊。

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事业单位应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小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岗位,配备专、兼职的人员管理财产,大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用设备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负责专用设备的验收和日常的设备维护以及报废设备的技术鉴定。

(五)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健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将预算外资金缴入财政账户的同时,也关心相关财政部门让它支多少、怎么支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机制要与支出机制的建立相联系。事业单位在收入方面,要合理合法;在支出方面,应体现以收定支,核定支出基数,并借鉴预算内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建立一整套的开支标准、考核依据及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对不合理的支出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堵塞漏洞,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由事业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利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首先,应设立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全面渗透到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涉及所有业务和全体人员;同时,评价指标要以事实为基础,指标结构科学、清晰、合理,评价指标要具有独立性,保证评价各个环节独立。对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制定改进措施。

(七)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

事业单位不能与现代化相脱节,要紧跟时代变化,大力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结合现代化技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八)选拔合格人才,强化内控人员业务能力

事业单位在设立健全的内控机构后,配备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同时还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事业单位应成立一支应变能力强且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队伍,并对此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或者专业进修,加强他们对风险的分析、应对能力,以及面对全新业务时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意识,成为“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篇二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理念, 缺乏内部控制知识, 在思想上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 甚至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只注重业务开展、轻内部管理, 由于基础工作不到位, 导致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系统, 但却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没有太大的作用。

(二) 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 财政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应的控制, 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对固定资产及时建册立簿, 详细记录, 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 更没有对资产进行定期盘查, 致使账簿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符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 财务管理缺乏应有力度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单位重大决策没有参与权、对过程与实施结果无财务监督及管理权, 未能发挥应有职能作用;部分单位财务部门对单位账目不能做到定期抽查、动态管理, 对于那些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等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查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都是建立在对单位传统习惯的简单承袭的基础上的, 不能明确规定财务活动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中权责不明, 出现互相推诿、互相埋怨等现象;个别单位仍存在“小金库”现象, 入账流程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与完善;与此同时, 一些单位的岗位设置也不合理, 相关财务人员间没有行之有效的相互监督与制约。

(四) 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 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 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 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 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缺乏事前控制和监督。在上报预算时, 大都没有精良的预算编制, 造成预算的编制不能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当中, 使实际的预算支出不能进行逐笔核定的要求, 没有足够的预算约束控制力, 造成资金的使用没有良好的计划性、科学性及刚性, 而且预算的调整追加过于频繁。

二、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 提高管理者的内控意识规范内控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内控意识, 把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充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为实现会计控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 要加强学习, 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并以内控制度为行为准则, 约束相关人员的自身行为。

(二)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建立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 遵循定岗定员的工作原则, 从而实现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专门把关, 专人负责, 在经济业务活动中做到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于未经授权的工作人员, 不得擅自参与经济业务过程, 不得直接接触固定资产。同时要及时登记入册, 并定期盘查清点, 发现会计账目与实际资产不符时, 必须查清原因、明确相关人员责任、然后进行妥善处理。

(三)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 提高其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 加深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的理解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 为内部财务控制的顺利实行打下坚实基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资金拨付、费用支出、报销审批等自控重点, 加强监督与管理, 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坚决贯彻与严格执行, 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工作, 并将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促使全体员工主动投入到会计基础工作建设中。

(四) 规范业务流程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体制的特点, 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 针对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上的漏洞等问题, 采取有效的补充措施;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加强审核、监督与评价, 起到防微杜渐、反腐倡廉、维护单位资产安全、净化经济环境的目的。

其次, 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 施行强有力的规范管理措施, 从而控制好预算的差异, 进而确保预算能够良好的执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国家的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还可以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良好的发展。

3.行政执法中的时间成本分析 篇三

关键词:行政执法;时间;执法成本

行政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来保障行政执法的顺利实现。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就像工厂生产产品一般,通过支出一定的成本来获取收益效果。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时间的成本往往会被行政主体所忽视。这里所说的时间成本就是要求必须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前提下,执法时间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执法产出的效益就会越大。因此,行政机关能否有效的控制时间直接影响着行政行为的质量和效果,时间成本应当成为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考虑的因素。

一、行政执法成本的内涵

广义上行政执法的成本不仅仅是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支出的成本,同样也包括行政相对人所产生的一些损失与社会资源的消耗。因此执法程序的违法、执法不作为等情况以及行政相对人的损失,社会利益的损害都应视为执法成本。笔者将执法成本分为可见成本和看不见的成本。所谓可见成本包括:行政机关的不动产,执法工具,如交通工具。可见成本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是容易计算的成本。而看不见的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效率,政府的服务质量,声望等等。这类成本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衡量计算,因此很容易被行政机关所忽视。

二、行政执法的时间成本分析

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的期限都做了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虽然法律对行政机关的履行期限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行政机关会有所忽视。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行政不作为,即行政主体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法定义务。因为执法者的不作为造成行政相对人的损失都应该视为执法成本当中。

三、重视时间成本的意义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重视时间成本的价值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的履行职能,提高自身执法水平,树立高校执法形象。具体表现在:

首先,有利于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立法的本意和精神。2015年5月起,我国法院对行政案件当然也包括民事案件实行立案登记制。依照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当场立案的应当当场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该立法规定体现了要求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节俭立案时间,从而解决立案难的问题,保障行政诉讼权利人的权益。可以有效约束行政机关权力,提高执法效率。行政执法行为本身就是有程序性的,執法过程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不能违反法定程序,一味追求行政结果而轻视给行政相对人的期限。也不能无视法定期限的不作为。

其次,有助于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执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重视时间成本的考虑会有利于其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的提高。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要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办理案件,这就要求办案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功底,要精通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提高调查取证的水平,行政机关在作出任何行政决定之前必须遵循“证据在先”原则。因此,调查取证是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提高调查取证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降低整个执法过程的时间成本。

总之,时间成本因素是执法成本中不可忽视的。要在达到执法效果的前提下把时间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以最少的时间成本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如何提高行政执法时间成本的运行效益

首先,提高行政机关内部协作水平,明确人员分工。确定案件主办人员和协办人员,提高协办人员的协作能力。如在收集证据阶段时,更要明确人员分工,这样会有效避免违法者隐匿证据等现象发生。

其次,同级行政机关以及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要职责明确,条块分明。我国存在上下级行政机关对同样的行为重复管理。有学者认为,如果上级执法机关和下级执法机关对同样的事项都有管理权,那么由下级执法机关管理要比上级管理更有效,成本更低。因此,在执法过程中,首先要在上级机关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减少执法层级。同样,在同级行政机关之间要做到职能明确,权责清晰。努力克服多头执法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减轻机关之间、部门之间互相“踢足球”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最后,改革综合执法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我国目前存在综合执法制度,但并不完善。综合执法制度能有效提高执法效率,从而提高执法时间成本的运行效益。例如:在与群众重大利益相关的执法行为作出之前,行政机关可以做出一种事前评价,包括选择该执法行为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合法,有效。这样有利于使行政机关明确执法手段,程序。保证公正。同时,综合执法人员也要具备完备的法律知识,强烈的法律意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才能树立行政综合执法的权威。抓住改革的机会,完善综合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健全综合执法机构体系。

行政执法成本中的时间成本与行政行为是密切相联系的,只要有行政行为的发生,就不可能不存在时间成本的问题。因此,行政机关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时间成本所带来的效益,努力减少行政相对人所受到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行政行为的法律效益,树立执法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史文清.《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2004(20)

4.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篇四

一、指导思想行政成本控制在省、州工商局统一领

导下,按照行政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坚持经费保障与行政成本控制相结合,行政责任与加强监督相结合原则,结合工商财务“四化”建设目标,着眼于自身建设,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活动,厉行节约、节俭理政,降低行政成本支出,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集中有限资金实现“三个到位”“六个好”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五项指标”、“六项重点工作”任务,为创建效能工商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二、行政成本控制主要内容及目标从严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零增长,公务用车购置经费零增长,经省局批准修建的办公楼外,楼堂馆所一律不新建,会议、庆典、论坛和出省考察经费压缩20%。

三、主要措施

(一)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

1、按照机构改革工作计划,拟完成市局的新“三定”工作,科学规范设置基层工商所、工商分局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2、从严加强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涉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配备干部等事项,按规定程序和权限上报州局审批后执行,做到不超编进人,不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

3、在“新三定”基础上,按照州局的要求做好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工作,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杜绝虚报人员、车辆等基础信息冒领财政资金情况发生,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4、市局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人事教育部门在“三定”期间,加大机构改革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纪律保障。(责任部门:财务室、人事教育股、纪检监察室。)

(二)强化部门预算约束及执行控制,规范本单位财务收支活动。

1、坚持“先预算,后支出”管理方式,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在全系统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大额资金的支出,做到先预算审批,后支出,加强预算执行的严格性和合理性。

2、根据“行政成本控制”有关规定细化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坚持“集体当家、民主理财、一支笔审批”的管理原则,规范本单位财务管理,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加强账户管理,严禁公款私存,坚决取缔“小金库”。年底及时公开公用经费及大宗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确保预算经费的执行公开、透明。(责任部门:财务室)

(三)加强公务用车购置和使用管理

1、遵循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严格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公务用车必须在编制内购买、配备和使用,提倡购买节能环保型车辆;车辆调配、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必须逐级做到先按程序上报,再按州局的批复执行,严格执行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制度;购置、维修和保养须在统一招标采购指定的单位进行;严格按照《市工商局车辆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2、严格报批程序,控制购车成本。为实现系统内新购车辆合理配置,确保购置经费“零增长”的成本控制目标,全市工商系统公务用车购置及成本控制指标纳入州局统一管理。因工作需要确需购置公务用车的,必须逐级上报,待省局上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后执行。(责任部门:财务室、办公室)

(四)严格控制会议庆典论坛的数量、规模、规格和经费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会期、规模和参会人数,严格履行会议经费预算编报、会前审批、会后决算制度;要严格执行有关会议费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凡不属会议开支范围的费用,不得在会议费中报销;提倡就地开会和召开无食宿会;计划财务室建立会议经费支出台帐,确保压缩20%的目标实现。严格庆典论坛审批制度。今年原则上不在举办庆典论坛等活动。(责任部门:财务室、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

(五)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和经费

1、按照因公出国(境)经费纳入年度内预算管理及经费先行审批的管理规定,全市工商系统工作人员无论参加何种类型的因公出国(境)团组,凡出访、出国(境)经费属于单位自理或部分自理的,其出访计划、经费预算必须先行上报州局审核,报经省外办、省财政厅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方能成行,不报批者,视为违纪。

2、严格执行“报帐制”,市局财务部门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支出标准内办理审批、核销手续。不得核销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开支和计划外发生的费用,不得核销虚假费用开支,对每笔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均应建立专帐进行核算,坚决制止因公出国(境)旅游行为。(责任部门:财务室、人事教育股)

(六)严格控制出省考察,规范经费审批报销手续严格控制出省考察。严禁组织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的考察,切实减少出省考察团组和人数,因工作需要,确需出省考察的,事前必须制定详细考察计划,报上级部门审批。市局财务部门应严

格按照审批的人数、天数、线路以及经费预算进行核销,不得报销与公务无关的开支。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在压缩指标范围内。(责任部门:财务室、人事教育股)

(七)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

1、严格控制新建和改扩建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一律不再新建行政机关办公楼;因地震、地质灾害等原因确需新建办公楼的,必须逐级上报省局,由省

局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规定建设标准新建;凡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支持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逐级上报省局,由省局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2、严格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维修改造。,一律不得安排财政性资金维修改造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确需维修改造的,按规定标准审批和执行。(责任部门:计划财务室、机关服务中心、纪检监察室)

(八)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进一步规范公务支出

1、全市工商系统公务卡结算工作在6月底前全面启动,7月1日全面启用公务卡结算。

2、参照《云南省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办法[]269号)和州局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局的公务卡报销管理细则,保证公务卡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责任部门:财务室)

四、实施步骤

(一)实施阶段(4月-6月)全市工商系统的行政成本控制推进工作与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保持一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4月上旬,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省局下发的行政成本控制统计报表口径,认真完成行政成本控制统计报表基础数据()上报工作。

2、4月下旬,按照行政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制定全系统的行政成本控制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上报州局。

3、6月底,完成市局在职人员公务卡办理工作。

(二)深化阶段(7—10月)

1、数据上报:7月上旬,完成上半年行政成本控制统计报表数据的上报;完成上半年执行情况及工作总结的上报工作;完成工商系统报表上报工作。

3、7月1日起,全局全面启用公务卡结算。

4、10月前,完成上报1-3季度统计报表数据的上报。

5、10月,重点抽查、整改落实。由市局“四制办”开展重点抽查调研,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三)考核总结阶段(11月-1月)

1、对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2、全年数据上报与总结:1月5日前,完成全年报表数据上报及工作总结。

3、组织考核:由市局“四制办”按照州局的统一安排,对行政成本控制落实情况进行分项量化考核,依据考核情况对未完成目标控制任务的单位进行问责。

五、工作要求

1、各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落实,在州工商局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2、市局财务部门要履行责任到位,对本局的行政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指导,切实做好督促落实和相关的协调工作。

5.行政经费管理控制程序 篇五

一、目的加强公司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试用范围:公司所有行政经费管理工作管理内容

3.1采用预算管理和额度管理相结合的费用项目

3.1.1业务部交际费,包括接待客人的食宿、礼品、娱乐活动、旅游景点门票等费用

3.1.2手机费,因工作需要已支付的手机费

3.1.3办公费,日常办公支出的费用,如购买纸笔、印刷名片等费用

3.2采用预算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费用项目

3.2.1职能部门的交际费,包括招待客人的食宿、礼品、娱乐活动、旅游景点门票等费用

3.2.2差旅费,出差在途车费、住宿费、市内交通费、出差生活补贴等

3.2.3交通费,市内出差、办事所花的车费

3.2.4车管费,如汽油、养路费分摊、过桥费等费用

3.2.5会务费,参加各种会议而单独列明的费用

3.2.6装修费,办公场地、厂区、仓库、车间的装修费用

3.2.7佣金,支付的代理费用

3.2.8其他通讯费,除移动通讯费外的其他通讯费

3.2.9广告费,媒体广告宣传、制作宣传资料、购买礼品、租赁展示摊位等费用

3.3相关固定费用实行预算管理

4作业控制

4.1.预算管理

4.1.1预算管理是指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事先向财务部提出下期部门所有费用的计划,财务部报相关部门讨论、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确定部门下期费用预算金额。报销费用时,财务部根据费用预算,准予报销或另行处理

4.1.2公司对所有费用按月预算,并进行季度预算、预算统计

4.1.3每月25日前,各职能部门、业务部向财务部提交下月的“费用预算表”,经批准后,在30日前发回各部门

4.1.4由财务部建立统一格式的“费用报销手册”,对报支的费用逐笔登记,并在内部局域网络上共享,供各部门查询

4.1.5部门本期费用合计数超出预算2000元以下(包括2000元),或单项费用超出预算30%以下(包括30%)的,由各部门、各业务部经理审批。费用合计数超出预算2000以上,或单项费用超出预算30%以上的,由总经理审批

4.2额度管理

4.2.1制度管理是指费用在一定的额度范围内控制使用,额度确定的依据是销售额、工作职务、员工人数等

4.2.2根据销售额确定额度的费用项目是交际费、运输费。交际费超出额度本期内不予报销,运输费超出额度需要提出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报销

4.2.3根据工作职务确定额度的费用项目是手机费,超出额度部门不予报销

4.2.4根据员工人数确定额度的费用项目是办公费,超额度部分本期不予报销

4.3行政管理

4.3.1行政管理是指费用报销人在费用产生前,采用书面形式向行政部提出本次费用计划,经同意后,方能按费用报销流程到财务部报销

4.3.2无批准的书面申请,在报销时财务部退回处理

4.3.3单项费用≤500元,由各部门、各业务部经理审批

4.3.4单项费用≤2000元,由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4.3.5单项费用>2000元,由总经理审批

4.4其他变动费用

其他变动费用项目包括交通费、车管费、会务费、装修费、佣金、除手机费外的其他通讯费

4.5相对固定费用

除上述变动费用项目外的所有费用均列入相对固定费用,采用预算管理方式

4.6费用借支

4.6.1公司不开房除差旅费外的其他各种个人借款

4.6.2个人差旅费借款,需凭批准后的“出差申请单”进行申请

4.6.3个人差旅费借款的审批,按行政管理方法执行

4.6.4员工差旅费借款,最高限额为1500元。部门主管差旅费借款,最高限额为2500元

4.7差旅费

4.7.1外埠出差

4.7.1.1外埠出差的差旅费是指因公需要,到外埠出差时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途交通费、出差生活补贴、住宿费、市内交通费

4.7.1.2外埠出差,必须先填“出差申请单”,根据需要,凭批准后的“出差申请单”和“借支(暂付)单”借支差旅费

4.7.1.3出差期间的交际费不列入差旅费报销单,另行填写“支出证明单”,与差旅费同时报销

4.7.1.4员工如不享受手机月报销额度≥100元/月,则出差期间手机费补贴,另行填写“支出证明单”,与差旅费同时报销

4.7.1.5出差回公司后,在2个工作日内,持“出差申请单”,到财务部办理报销手续,返回公司时间以回程车、船票时间为准

4.7.2本市出差

4.7.2.1本市出差(或办事)仅有市内交通费,无在途交通费、出差生活补贴、住宿费项目。报销人需填写“支出证明单”

4.7.2.2市内交通费按实报销,原则上以公交车、地铁为主,无特殊情况不得乘坐出租车;若有特殊情况的,事先向主管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乘坐

4.7.2.3因工作需要需加班或外出办事的,时间在上午8:00前或晚上22:00后,可乘坐出租车

4.7.2.4乘坐出租车的,在报销车费时,须在出租车票空白处写明乘坐原因、起止地点,方为有效,予以报销

4.7.2.5公司自备车本市出差的,无市内交通费

4.7.2.6本市出差享有公司标准的员工餐费补贴

4.7.3工作外派

4.7.3.1根据公司需要派往外地业务单位工作的人员,其往来的在途交通费按外埠出差标准执行

4.7.3.2对外地业务单位能够提供伙食或住宿的,一律由业务单位统一安排,根据实际情况由总部与业务单位结算,出差人员不再享受出差期间的出差生活补贴及住宿费节约归己部分,住宿费若超标按四六分担

4.8交际费

4.8.1交际费应在费用产生前,采用书面形式提出费用申请,申请内容包括事由、参加人数、发生次数和预计金额等项目

4.8.2公司交际费应控制在销售净额的2‰额度内

4.8.3单次交际费的额度不得超过销售额的1‰,超额部门本期内不予报销

4.8.4报销交际费必须单独填列“支出证明单”,并在摘要栏内简要列明事由、参加人数、发生次数和预计金额等项目

4.8.5如有高级别主管人员参加,须由最高一级主管人员作为报销人

4.9手机费

4.9.1对手机费用采用预算管理和额度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额度管理是指根据所担当的职务级别和工作的需要,确定该手机费报销额度。手机费须先自行缴费,后凭有效发票在额度范围内按实报销,超出额度部门个人承担。若确因业务所需通讯费超过当期额度的,本人可申请对超额部分进行核实报支,但应附通话清单,并分别列出业务通话与私人通话的实际金额

4.9.2根据手机使用的实际情况,营业部、市场部、拓展部、产品部、业务部、物流部中从事销售业务人员的手机费账单以九五折计算:总经办、企划部、财务部、售后服务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人员的手机费账单以九折计算

4.9.3享受手机月报销额度≥100元/月的员工,要求入网,对入网的账单金额不再打折;对未入网的充值定额收据再打八折

4.10办公费

4.10.1办公费是指日常工作需要而购买办公用品及其他办公性质的消耗,如购买纸笔、印刷名片、邮寄、快递,以及因工作需要统一订购报纸及书刊、购买办公室清洁卫生所需的用品等产生的费用

4.10.2办公用品费用分类

4.10.2.1专用办公品费用,如打印机、传真机专用的硒鼓、墨盒、色带等耗材和销售业务专用的单据费用

4.10.2.2快递费,指邮局的邮寄费,市内快递费

4.10.2.3其他办公品费用

4.10.2.3.1消耗品费用:购买增值税票、账本、铅笔、胶水、胶带、大头针、图钉、回形针、橡皮筋、笔记本、复写纸、便条纸、橡皮、夹子、印泥、圆珠笔、订书钉、复印纸、信纸、信封等的费用

4.10.2.3.2管制消耗品费用:购买签字笔、修正液、电池、笔记本等的费用

4.10.2.3.3管制品费用:购买剪刀、美工刀、订书机、钢笔、计算器、各类书籍资料等的费用

4.10.2.4消耗品的使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以往使用记录进行数量控制,并根据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性质作相应调整

4.10.2.5管制消费品根据工作需要严格发放、限定总数,自第二次领用起以旧换新

4.10.2.6管制品主要由部门领用

4.10.2.7领用办公用品须作领用登记,行政部应建立办公用品领用台帐和领用卡以控制办公品消耗

4.10.2.8新进人员到职时由各部门向行政部提出文具申请单领文具,并列入领用单。员工离职时,应将剩余文具交还行政部

4.10.2.9办公用品由行政部统一负责购买、保管和发放,各部门不得任意购买。特殊活动支付的费用可提出申请计划,报批批准后购买

4.10.3额度

扣除专用办公品、快递费,各部门的办公费最高额度为每人每月30元,各部门的人数以行政部统计人数为准

4.11运输费

4.11.1公司对运输费采用预算管理和额度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如运输费超出额度,需提出书面报告,并说明原因及改进的方法

4.11.2额度

4.11.2..1物流部的运输费额度为销售额的1.5%

4.11.2.2业务部、拓展部的运输费额度为销售额的0.4%

4.11.2.3其他业务单位的运输费额度为销售额的0.2%

4.11.3支付

4.11.3.1根据预算管理和额度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批、支付

4.11.3.2支付运输费应填写“请款单”,并附货运合同、正规的运输发票、货运清单,按相应权限审批

4.11.3.3对≥1000元的运输费以支票形式支付

4.12员工餐费和加班餐费

4.12.1部门主管、业务经理及以上职务人员和业务部的业务员、业务经理及以上职务人员,不计加班工资,不发加班餐费。其他人员若加班可享受加班餐费,加班费不予单独报支,于月终根据考勤记录同员工正常工作餐费一起核发

4.12.2各业务部可以采用发放现金或统一订餐的形式发放员工餐费

4.12.3若外埠出差、工作外派已包含出差生活补贴,则期间不发工作餐费

4.13宣传品及礼品

4.13.1公司宣传品及礼品,由行政部统一定做、购置,并由行政部统一管理,建立领用批准制度,并立账管理

4.13.2购置礼品必须提前填写“购置礼品单”,财务部定期检查、监督

4.13.3外出赠送礼品原则上不能单独一人办理。凡购买礼品的发票到财务部报销,必须有核收人、经手人、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签字,方能报销

4.13.4出差期间如需送礼品,采取预算管理,实现申报计划,报批批准后方能购买和报销

4.13.5员工受赠礼品和商业回扣应及时向行政部申报并登记,并填写“赠品登记表”

4.14车辆消耗费用

4.14.1车辆使用调度维修保养由行政部统一协调

4.14.2公司公务车,由行政部负责办理保险、交纳养路费和车船使用税

4.14.3,每月根据公务车实际里程数,月底实报实销汽油费和过路桥费

4.14.4根据车辆实际情况,经办公室批准,进行维修保养,实报实销

4.15水电邮费

4.15.1员工应节约用水、用电,做到随手关水、关灯

4.15.2节约使用邮寄费。除少数急件、要件外,一般不使用特快、挂号等方式邮寄

4.16会议费

4.16.1严格控制研讨、座谈等会议的次数和人数,参加会议必须经过总经理审批

4.16.2会议经费的报销必须凭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经过总计里的批准,否则无效

4.17人员经费

4.17.1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具体包括:工资、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医疗费、其他保险等

4.17.2公司员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性开支标准由人力资源部按政策规定核定。财政部根据核定的发放标准在预算内列支各项人员支出,实行工资卡直接支付

4.17.3因公司特殊工作需要借调临时工作人员的,须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办理相关借调手续,核定相关工资标准,由财务部在预算内安排支出。超出预算标准的不予安排经费

4.17.4培训费用,是指公司员工的各类培训支出。员工的各类培训,由如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各类培训费用,需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到财务部核报

4.18费用报销

4.18.1所有报销的费用均须由行政经理审批签字,其中业务部、拓展部、各办事处的差旅费、交际费还须运营部经理审批签字

4.18.2判断所发生的费用有无预算,无预算或超预算,按照预算部分审批

4.18.3判断所发生的费用属性,分别按照预算管理和额度管理方法、额度管理和行政管理方法进行报销

4.18.4费用报销单填列

4.18.4.1费用报销单必须用蓝、黑水笔书写,用胶水粘贴附件

4.18.4.2报销的原始发票要求是正规发票,确实无法取得的,可以用“付款凭单”代替,但需写明原因,且金额不得超过100元

6.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篇六

作情况报告

交通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情况报告

根据《县行政机关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办法》和《关于印发县行政机关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就我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局机关效能建设,在全体干部职工中进一步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提高交通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效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机关工作效率,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省人民政府决

定从起在全省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根据《县行政机关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办法》和《关于印发县行政机关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及时成立了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宿俊强 局长

副组长:刘云海 副局长

岩香龙 书记

成 员:宋 军 办公室主任

李斐斐 计划财务股负责人

吕耀辉 基本建设股负责人

黄卫华 县地方公路管理段段长

陶保慧 县路政管理所所长

罗秀银 县地方海事处科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宋军同志兼任,负责实施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日常工作。

为确实加大对行政成本控制,我局结合全州20项重点和重要工作等,制定了县交通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及时抽调行政办公室、计划

财务股等工作人员组成了县交通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小组,并落实了工作经费,初步实现了有组织领导、有工作机构、有经费、有人员管理的“四落实”,为在全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

根据《县交通局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安排,我局积极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决定》和《县行政机关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办法》、《县行政机关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工作方案》和《县交通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实施方案》,上全局干部职工知晓推行行政成本控制的政策及方法。

四、具体工作

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严格按照《中共县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交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局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认真清理,目前,我局机关行政编制为9名,事业编制2名。分别为局长1名,副局长1名,专职党总支书记1名,主任科员3名,副主任科员1名,科员1名,缺编1名。无超编进人和超职数配备中层领导干部的现象,所有在编人员均实行实名管理。严格执行县政府“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机构设置、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和核拨经费,才能在银行开设账户并发放工资,人事部门才能办理人员录用、调动、聘用、工资等有关手续”的有关规定,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因工作需要外聘工作人员3名,分别为机关保卫人员1名,打字名1名,办公室协管人员1名。

严格控制公务用车购置和管理

今年以来,我局严格遵循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无超编购置车辆和使用车辆的现象。

在公务用车的管理上,我局重新制订了《车辆管理制度》和《驾驶员管理制度》,由局行政办公室负责车辆管理和驾驶员管理,对公务用车实行统一交纳保险、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停放,降低车辆运行成本。

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规格和经费

完善会议审批制度。各股室确需召开的会议,由股室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具体组织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情况表,报局务会议审批。切实减少会议数量,缩减会议规模,缩减会议时间,降低会议成本,减少会议经费支出。上半年来,无重大会议。

严格控制出国、出境、出省考察

1.强化因公出国内部审批管理。经批准确需随团出国学习考察的,从严核查出访团组的出访任务、人员结构、行程安排等事项,因公出访必须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内容,不得借机公费旅游。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支出标准和要求,办理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审批、核销手续。上半年来,我局无因公出国人员。

2.建立出省学习考察报备制度。结合我局职能,制定出省学习考察计划,严禁组织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的考察,切实减少出省考察团组和人数。经检查,我局上半年来,无出省学习考察人员。

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今年以来,我局无新建和改扩建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现象。

今年上半年,由于县路管理所办公室出现房顶漏雨等现象,经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县路政管理所的办公室进行修缮,修缮资金由州交通局补助。

加大节能产品使用力度

为降低成本开支,减少能耗,通过教育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节能意识和积极性。一是节约用电。

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相关规定做好照明系统节电工作。局机关购买高效照明灯100只,同时,发动全局干部职工购买等高效照明灯473只,号召全局干部职工使用节能电器,将节约用电贯穿日常生活中,坚决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各单位内部用电设备管理。办公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时,尽量减少待机消耗,下班后及时关闭,并由专人进行检查,同时我们还将机关各股室内部节能降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股室目标责任考核。二是节约用水。加强日常维护,更换漏水水阀、卫生间的开关各4个,防止跑冒滴漏,坚决杜绝长流水现象的发生。三是严格车辆及办公用品节能管理。制定了《车辆管理制度》。统一实行派车制度和提高操作人员业务技能,车辆燃油消耗和维修费、日常用品消耗较上大幅度降低。四是利用交通行业已建成的政务局域网络,逐步在全行业推行无纸化办公,文件、资料通过网络流转,达到节约纸张、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五、存在问题

行政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工程,但由我局公路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公路建设用车方面,成本较高。其原因主要是:

1.车辆严重老化,车辆性能、燃油等均超出标准;

2.由于今年村村通建设任务为700公里,项目涉及全县11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100多个村民小组,项目多资料、图纸和工程质量检查、安全检查、进度检查等需要大量的纸张,增加了办公成本。

3.按照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公务员知识要求较高。由于我局公务员队伍人员老化,会计算机操作的只有3~4个年龄相对年轻公务员,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只能外聘人员协助工作,增加了行政成本。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县行政机关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办法》、《县行政机关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工作方案》和《县交通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规定动作完成整改阶段、深化阶段和总结阶段各项工作目标;

二是结合交通行业实际,研究制定符合交通行业要求的推行行政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

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四是加大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相关政策宣传力度,适时向社会公布行政成本控制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7.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篇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SWOT分析

一、SWOT方法概述和运用

SWOT分析法 , 又叫道斯矩阵、态势分析法 , 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 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它是一种将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 进而分析组织的竞争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的一种方法。本文予以引用并适当加以变化, 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主体, 分析其现有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本文中:优势是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比外国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势;劣势是指单位内部控制现有的缺陷, 是内部控制发展的阻碍因素;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是指外部环境, 包括经济政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作用。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SWOT分析

(一) 优势 (S)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最早由私人部门产生发展, 公共部门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我国内部控制最早是在公共部门产生发展, 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断完善的。改革开放后, 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逐渐落后于企业, 但实务中一直未曾中断, 并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融合发展, 如2009年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可见, 一方面, 在改革开放前, 我国行政部门在管理上虽然没有内部控制的称谓, 但在实务上的确存在内部控制;另一方面, 在改革开放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有所落后, 但却充分借鉴了西方公共部门和国内外私人部门的控制经验, 创建了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理论, 指导内部控制的实践发展。

(二) 劣势 (W)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1. 内部控制环境不佳。内控环境被COSO委员会视为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着内控机制运行的效果和效率, 在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不佳。一是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权力制衡机制先天不足。集体议事决策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能否有效运行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首长的思想觉悟及道德素质。二是考核流于形式, 内部激励机制不到位。三是内控相关人才匮乏, 基础不牢。许多单位会计等关键岗位不具备专业背景, 缺乏基本功, 内控基础十分薄弱。

2. 内部控制活动不全面。内部控制活动是一种全面的、全员的和全过程的控制, 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尚未覆盖到各业务环节和所有层级或职能部门。一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并未真正严格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二是资产管理不规范, 资产效率低, 采购使用和处置环节极易出现舞弊和贪腐现象;三是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预算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重点领域和环节隐患较多, 内控制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3. 内控信息沟通不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信息沟通不够, 极易导致信息失真和决策失误。一是内部信息交流不够。上下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信息化平台建设落后。一些单位在信息化过程中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 缺乏总体架构和统一标准, 整体上影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信息管理方式落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使内控流程和管理制度的人为影响依旧, 日常工作出错概率居高不下, 各种信息的时效差、效率低, 内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对内部控制没有持续有效的监督。各单位或者缺少内审机构和人员, 内审机制长期缺位, 财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内部监督效果不佳;或者组织架构设置不当, 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障, 监督力薄弱。

(三) 机会 (O)

1. 政府职能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带来外部刺激。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 当前我国出口相对低速增长, 内需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经济处于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 经济运行向“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增长质量上台阶同时实现”的新常态平稳过渡, 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这两个“转变”客观要求各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规范内部控制,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2. 规范出台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充分借鉴了2004年第十八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通过的《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准则指南》, 它统一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首次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概念和防控方法, 并从单位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引, 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态势。它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一强制性的规定促使各单位加速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适应内部控制要求。

3. 各种应用软件的发展为内控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国内外企业风险管理软件、ERP系统的使用, 及财政系统“金财工程”这一电子政务的运行等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效应, 这些应用软件只要稍加变化完全可以满足内部控制的技术需求。

(四) 威胁 (T)

1. 经济形势给执行规范带来压力。严峻的经济形势、不再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是柄双刃剑, 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实施内部控制动力的同时, 也带来了压力。各单位增设专人专岗、聘请外部咨询公司、实施监督和评价都要挤占本就紧张的部门预算, 内控面临现实的经费压力。

2. 外部监督缺乏力度。一是独立审计缺失。受历史沿革、观念意识所限和保密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甚少引入社会中介审计, 社会监督失效。二是政府监督尚未形成合力。对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部门主要通过预算编制和执行进行监督, 审计部门主要通过领导任期任中和离任审计进行监督, 纪检、司法、检察部门主要监督违纪违法行为, 各监督主体存在职能交叉、标准不一的现象, 且相互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 尚未形成持续有效的监管合力。

3. 传统官本位的思想文化带来的影响。内控制度要求权力制衡, 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和集体研究决策机制, 而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惟上是从”的官本位文化可谓根深蒂固, 极大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施行。

三、结论和建议

(一) 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许多单位和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清晰的认识, 有的总认为只有企业才需要内部控制, 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会计人员的事, 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会降低领导权威、使办事手续繁琐降低效率, 种种片面的认识影响了内控的实施, 因此, 能否提高单位尤其是单位领导的认识是内控实施的关键, 这是内因, 起主导作用。

(二) 夯实基础, 培养内控人才

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 而相对于企业,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才更为缺乏。首先, 要根据岗位需要选配专业人员。可按“职责、权限、利益的等边三角形”原则进行人员配置, 即让被授权者能力略小于其职责和权限, 使其感觉能力不足, 乐于挑战, 行使权利更加谨慎, 对所获利益比较有满足感。其次, 要加强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合格的内控人才。

(三) 双管齐下加强对内部控制监督

一方面, 各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 可在社会影响大、公益性强、业务较为复杂的卫生、教育、建设等部门引进中介审计, 加强社会监督。同时, 创新工作机制, 实现财政、审计、纪检、司法、检察等部门的标准统一和信息交流, 形成持续有效的外部监督合力。

(四) 吸收西方内控理论和经验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借鉴西方公共部门和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做法和经验, 如在风险管理、风险量化及预警监控、授权优化、流程管理及优化等角度对内控体系进行延伸, 找到发展适合自己的内控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饶丽.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J].财会通讯, 2009 (19) .

[2]陈健.基于COSO框架的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研究[EB/OL].浙江审计厅, 2013.

[3]德勤.2012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R].2013.

8.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篇八

关键词:行政管理支出;行政成本;官僚;官僚理论;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74—02

一、我国行政成本的现状

多年来,行政成本问题一直都是西方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经济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改革开放至今30年的时间里,我国行政成本呈现急剧扩张的趋势,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公共财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引起政府领导人、专家学者和民众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指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而且近年来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还在大跨度上升,平均每年增长23%。[1]还有学者指出: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倍和12.7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6年的10%到2005年的19.2%,20年间增长将近一倍,超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5.6%的标准。[2]

二、我国行政成本偏高的原因——基于官僚理论的分析

造成我国行政成本扩张的原因是复杂且多维的,从官僚理论分析,有以下原因:

第一,官僚垄断。尼斯坎南认为,官僚机构和政治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边垄断”,分别代表公共产品的供求双方。[3]官僚作为“卖方”垄断者,是具体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唯一单位。官僚机构为了预算资金而向政治家承诺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造成的预期结果,因此,政治家决定了官僚的预算。在政治家与官僚的博弈中,最终结果取决于权力的分配和两方在交易中的影响。虽然政治家拥有立法权和法律赋予的其他权力,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官僚提供的有关信息。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官僚在提出预算请求时,政治家往往没有充分的信息对官僚的预算请求提出异议。因此,官僚机构总是可以获得最大拨款。

我国政府行为具有明显垄断性质,资助方的人大对政府机构的行政过程缺少必要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因为没有可供比较的现实基础,所以人大对垄断性政府机构进行审查通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种高度垄断的行为,使得政府在与人大的博弈过程中占据明显的优势,政府的预算总是能够达到最大的满足,这就势必造成了我国行政成本偏高的现状。

第二,官员利益最大化。西方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就指出政府行政成本扩张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经济人”和个人利益的追逐者,他们具有自发的扩张行政成本的内在欲望。“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出发点和目标既不是公共利益,也不是政治家确定的政治目标,而是官僚和官僚机构自身的利益,其对自己活动的考虑是以经济的自我效用来衡量的。”[8]这是尼斯坎南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中的假设。并且尼斯坎南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可以通过方程式表示为:

B=aQ-bQ2, 0≤Q<a/2b(1)

C=cQ+dQ2, 0≤Q(2)

B≥C(3)

式中,B、C分别代表在预算期间,官僚机构所能获得的潜在总预算和最低总成本。其中Q代表官僚机构产出水平,a、b、c、d均是常数。(1)、(2)和(3)就构成了官僚机构的完整模型。

后来Jean-Luc Migue和Gerard Belanger在该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官僚会把预算节余作为自由支配的预算纳入自己的效用函数,也就是说官僚会将预算和支出之间的差额用于自己的消费。尼斯坎南认同了这样的假设,同时他又指出,官僚力图使其任意决定的预算最大化,这个任意决定的预算就是总预算与政治家的预期产出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差额。官僚希望最大化其预算规模,就是因为那能提供给他足够的资源以满足自己的最大化效用。因为官僚们不能把任意决定的预算主张为个人收入,他们一般就把这个差额以服务于其利益的其他方式给予花费。这种任意决定的预算的某些部分用来服务于官僚机构,如用来增加新的员工、享受公家报销的各种活动、布置奢侈的办公室,或者增加员工的工资和津贴。这种思想通过单个官僚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U=Yx1PZ1(4)

式中,Y是官僚从其职位中得到的现值收入,P是其职位的非货币化的一种额外补贴,x和Z为参数。

报酬结构的确定函数为:

Y=Qx2(B-C)Z2(5)

P=Qx3(B-C)Z3(6)

在这两个式中,Q是官僚机构的产出,(B-C)就是官僚机构的“任意决定的预算”。

把式(5)和(6)代入(4)并进行简化,可以得出:

U=Qx(B-C)Z(7)

可见官僚的效用取决于官僚机构的产出和任意决定的预算。所以,官僚会力争最大的预算去生产尽可能多的产量,并且,会在最大的预算与最大余额上谋求平衡,尽量多的争取预算,以便能够获得尽量多的任意决定预算,从而满足自己的最大效用函数。

我国行政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行政管理支出,如果把政府部门看作是生产公共物品的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支出便是生产公共产品的成本。结合我国情况,有的学者提出作为“人民公仆”的政府人员应该属于“公共人”的范畴,但“公共人”的定位又需要严格的制度基础,所以这一条件在我国并不完全具备。在我国的公务人员队伍中是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济人”的,他们利用任意决定的预算建造豪华的办公大楼、布置奢侈的办公室、购置豪华公务车和公费旅游等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推动本部门行政管理支出不断扩张进而造成政府行政成本偏高的主要力量。

第三,官僚组织扩张。不管是否真正存在服务的需要,官僚组织都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倾向。西方学者认为官僚组织寻求扩张的原因包括:(1)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也更容易保留它的最有才能的现有人员;(2)官僚组织的扩张通常都会增加其领导者的权力、收入和名望,因此,他们鼓励官僚组织扩张;(3)扩大官僚组织规模可以提高组织绩效,扩大官僚组织生存的机会。[4]由于官僚组织的行为缺乏内在的补偿机制,从而使官员无力根据边际成本来衡量未来的边际收益,而且大多数官员面对的激励结构是鼓励他们增加支出而不是减少支出。戴维·毕瑟姆也认为,对于高层的官僚而言,增进他们实质性利益的唯一途径,是组织的扩张,而不是组织的效率。[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大,一方面原来承担的职能难以完全退出,另一方面又新增加了许多新的职能。相对应的,在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就是旧的机构没有撤销,新的机构又不断增设,政府人员也随之不断增加。在这些情况下,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肯定会进一步增大。

三、控制我国行政成本的对策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行政垄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总体上是一种垄断性行为,在总体意义上,虽然无法改变这种垄断性质,但可以在局部领域打破垄断状态,为政府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在可以引入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让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一起竞争;在不可能引入私人部门的领域,划分小公共任务执行单元,有多个小单元部门进行竞争。[6]设置多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与政府展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

第二,建设透明政府。“整个预算过程就是集中有限的能力创造最大化的效果,以减少无知对预算的影响。”[9]现代政府往往需要执行多个政策,它们的性质极其复杂。政府机构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了预算部门获取信息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机构信息公开的程度影响了其获得预算的结果。建设透明政府,在制度上要求政府机构公开有效信息,降低预算部门获取信息的难度。

第三,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在行政成本产生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来控制行政成本。需要建立一整套合理完整的法律,对预算管理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使预算做到有法可依。在行政支出方面,除人大、审计、监察和纪检等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外,还应提高公众的监督地位。通过多方立体的监督,有效遏制官员为了本部门或个人自身利益而最大化其预算规模的状况。

第四,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在预算方面,要把以往的部门预算改为项目预算,预算的着眼点也不再是按部门、按人数和按人均等分配资源,而应该按项目、按某项产品和服务需要谁完成、需要多少成本等分配资源。成立预算论证委员会,对年度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成立预算追加听证委员会,对数额较大或涉及面较广的预算追加实行听证制度。

第五,进行行政绩效评估。对政府机构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柏金森定律”有一结论认为,官员会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为了在新的财政年度争取更多的预算,因此一定要在旧年过完之前,将剩余的资金全部花光。[7]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与行政成本相关的行政绩效评估,“柏金森定律”的这一结论才会在政府部门中普遍存在。要改变现行主要以政治指标考核评价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工作绩效的做法,把行政成本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设定行政成本的控制目标,以行政成本与行政效果的比例大小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为基本标准,考察政府和行政人员所承担职能的实现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声,潘圆.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年均疯长23%.任玉岭委员:降低行政成本限制政府机关异地开会[N].中国青年报,2006-03-06.

[2]唐铁汉.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戴维·毕瑟姆.官僚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刘玉兰.降低行政成本:西方国家的改革和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3).

[7]国光.官僚机构为何自我膨胀[J].领导文翠,2007,(2).

[8][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文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9.

[9][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中文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5.

9.浅谈行政单位内部控制 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现代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暴露出诸多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从调查情况看,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 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 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 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还有的单位干脆拒绝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或监督), 但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 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 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3.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但从调查情况看,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 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主要表

现在:1.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 还有的单位本身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 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 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整。

3.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 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 资产家底不清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健全的会计记录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 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 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 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 没有验收人签字, 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 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

2.账务核算处理不规范。比如预算外收入挂在往来账, 以此来掩埋收益。有的单位在年终结账时, 不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 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 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还有的单位, 两套会计核算制度同时运行, 支出核算混乱。

3.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存在账外资产。

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 却未办理相应手续, 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四)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 业务流程不尽合理

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调查中发现, 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1.岗位设置问题较多, 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关键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 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但在实际工作中, 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 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 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比如, 有些单位出纳兼任记账,有的单位出纳兼任档案保管, 有些单位记账兼任复核等等。

2.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 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 它要求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有明确的授权审批主体、授权审批金额权限和审批流程。但从调查情况看, 许多单位都是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这虽与单位规模较小的特征相适应, 但有可能影响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 并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3.流程控制体系很不完善。具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比如有家单位为工程项目购买的设备, 在既无合同也无发票的情况下就一并支付入账, 工程完工之后也迟迟未能转为固定资产;二是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 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 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 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的制度;三是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报销流程都是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 执行起来影响财会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

4.部门预算涵盖范围有限, 追加项目仍有很多, 弹性较大, 且部门预算没有在单位按组织体系细化, 影响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目前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部门预算控制的制度, 但从实施情况看, 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有三点:一是部门预算的范围有限, 尚未涵盖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如教育部门的代办教材发行费折扣等, 对需财政资金安排的大型会议费、出国经费、汽车购置费等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项目, 暂未列入部门预算。许多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结果是超预算, 但总有办法在部门预算之外解决, 使得部门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受损。二是部门预算的追加项目仍有很多。目前, 虽然各地都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部门预算制度, 预算之外的追加调整项目仍然很多。以我们调查的地区为例, 该市出台的文件中规定了八类预算追加

项目,包括人员经费追加、交通工具经费追加、办公设备经费追加、办公用房维修经费追加(30 万元以内)、会议及年终奖励经费追加、出国(境)经费追加、津贴补贴经费追加、重大项目经费追加等。追加项目越多,则预算的随意性越大, 权威性和约束力就越差。三是部门预算没有在单位内部按组织体系进行细化。财政对部门单位有了预算,但部门单位内部并没有按组织结构对财政部门预算进行分解细化, 仍是“实报实销”。也就是说, 财政对部门单位有了预算约束,但部门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处室人员的责任预算约束, 其结果只能是总量超预算。

5.财产盘点制度未能有效执行, 账外资产时有发生。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增强内控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与内控责任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为此, 各级会计管理机关即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 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举办相关的研讨班, 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

环境。

(二)增强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 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基础, 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2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

(三)完善部门预算制度, 强化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财政预算制度从过去的功能预算到现在的部门预算, 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和重大进步。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约束和控制的强度.主要表现在:1.扩大了预算控制的范围。部门预算的收支范围则涵盖了预算部门的全部预算内外的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收支;2.控制内容细化。对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3.控制程序严格。财政内部建立了“ 初审、复审、汇审”的严格审核体系, 还要政府审定, 人大审批, 增加了预算审核的严密性, 减少了随意性;4.控制标准的确定更加合理。比如以零基法编制。

完善部门预算制度, 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 要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 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也就是要求各一级预算和二级预算的部门单位, 按照财政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 结合各部门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处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 编制内部分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 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

(四)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 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目前,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 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也没有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 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 实际上对行政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 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 研究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 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2、财务部门的工作不能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要与业务控制联系,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了解,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

监督。票据管理要到位。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避免挪用公款的问题;对使用后票据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避免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五)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上一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浅论下一篇:万科绩效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