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

2024-08-23

主流意识形态(精选8篇)

1.主流意识形态 篇一

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07/13王永贵

导读: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做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必须从底线思维、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等主要维度上来思考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谋划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布局,以崭新的思维理念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做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必须从底线思维、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等主要维度上来思考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一、底线思维维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正确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

底线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它要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从坏处着眼和考虑,积极争取最好的工作目标和结果,掌握好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性。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2]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建设的底线思维,实际上就是要求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战略上谋划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略,明确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努力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掌控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可以说,确立和把握好底线思维,是谋划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方略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维度。

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意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此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为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前提和保障,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高度统一,并最终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这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确立底线思维维度,才能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树立底线思维,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然,任何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基本方向、具体定位和实践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脉络,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意识形态工作,把握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走向,就必须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探索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中国梦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

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对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失误的纠偏,并针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符合时 1 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实质上就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塑造党和国家的形象,以更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就决定了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有世界眼光、时代潮流以及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这一新的理论概括成为当时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及其更新的依据,是当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话语体系。这一理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所有举措的得失成败,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邓小平理论等强调以爱国主义为内核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重组,强调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新型爱国主义的重新树立,为此它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长期优良革命传统,而且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并放眼当代世界各种文明共存交融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而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论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法律、政治和文化,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时,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明确指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科学发展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深入认识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同时必须把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正是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继续得以有效推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并获得全面阐释,使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认识又一次重大进步和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更趋于复杂化,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积累下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较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部分官员的腐败等也亟需解决。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定力和决心,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中国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措施正逐步付诸实施,以期通过坚定的改革步伐化解社会积弊。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步,当前中国还需要在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有新的创新发展,以此为改革攻坚阶段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同时,在针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实施,必将成为凝聚人民思想共识的强大精神纽带,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与时俱进性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在把握底线思维中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二、话语体系维度:加强对外思想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5](P162)这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和斗争 2 的核心,而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和战略任务。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仍然主导着整个世界的话语体系,其仍然用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念来作为国家间交往的基石和处理国际事务是非判断的标尺。尽管我国综合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提升,但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中西之间关系呈现出典型的“政冷经热”的态势。其原因主要源于中西之间在国家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极力维持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强行胁迫其他国家接受其价值观念,将那些与其价值信仰不同的国家视为“异端”,忽视了国与国之间在历史传统、具体国情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伴随中国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亦与此关系密切。另外,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相比,与中国快速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国内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而人们对西方主流的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仍存在不全面的地方,这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具有的话语权不够多,不够有力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打造自己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成效显著,中国国际话语权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还落后于中国硬实力提升的步伐,还没有完全赢得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增强中国对外话语表达的整体竞争力、逻辑说服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更加生动准确地阐释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传播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美好国家形象。

应积极建构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当前,如何在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过程中,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尽快建立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于切实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意义重大。

应当看到,“当前,面对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交锋态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情况,我们必须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国际思想舆论交锋和斗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掌控主动权和话语权,切实抢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6]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我们首先应提炼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既能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人民思想文化发展的精神实质,又能为西方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有民族性、真理性和时代性,才不会因其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应,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明确,鲜明体现了整体与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是我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一旦这种价值观深入人民大众的思想深处和血液之中,就会无形中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并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更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是实现中国 3 梦的重要战略支点。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予厚望并强调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同时,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7]因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全面展开,必将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时,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获得验证。因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无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理论创新维度: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特别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中国力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国家凝聚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呈现出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创新特点。所谓战略性就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思想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全局性是注重整体思维,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化理论创新的顶层设计;而系统性就是从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构的维度推进理论创新。这些进一步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崭新创造,为我们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丰厚基础。

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8](P157-158)深入研究、系统阐发和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也是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理论工作者理应积极投身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和实践中,用我们的智慧在不同领域充分反映和体现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探索和思考,为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坚持正确的研究立场,准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基石和原则。深入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项党性、政治思想性和学术性很强的研究工作,要把握好研究的正确立场、方向和方法,把握好理论创新的基石和原则。一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财富。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更要说明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与时俱进。要在学习掌握科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将其作为精神的经典予以吸收,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思维能力与精神境界共同提升。二是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系统掌握好我们的看家本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这一创新理念同样适用于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应在深读细研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科学运用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中。

此外,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原则,即把党性与人 4 民性高度统一起来。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要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盼为着眼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出发点,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不断激发起人民群众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二,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创新思维,深入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成果。当前,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分领域、分专题深入研究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同时,又要注重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研究阐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精髓、战略地位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研究提供了丰厚材料。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创新性思想和重要观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高瞻远瞩。既要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及其精神实质,更要研究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深刻领会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内涵与实质,准确把握其思想的语言特色和哲学智慧。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和方法,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回答现实课题。“问题意识”对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马克思高度重视“问题”对于把握时代特征的重要性。他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P289)在当代中国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决不能遮蔽问题、回避问题,而应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中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能充满动力和活力。理论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善于发声,不仅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回答现实课题,更要旗帜鲜明地对那些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回应,发表我们的响亮声音。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P11)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和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去研机析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问题、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矛盾、突破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总书记指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11]可以说,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理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集聚资源,整合力量,以更加过硬、更具显示度的理论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为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2]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7-30(1).[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6]王永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定位、精神实质及着力点——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8]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主流意识形态 篇二

(一) 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一定时期内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中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等。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 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 一般具有较强的传播力、高度的融合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化的变迁, 主流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任何一种社会中, 都可能存在若干种意识形态, 但是一个社会要想长期保持稳定, 不至于在各种利益与理念差异的斗争中分裂, 必须要有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其全体社会成员。

(二)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全过程, 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大众化的过程,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 不断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 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适应人民群众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 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使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展、乃至命运。

二、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存问题

(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

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不等于过分的政治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 是指政治意识在政治的权威力量的影响下, 渗透于主流意识形态领域, 把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活动变成为政治服务的特殊手段与方式。这使得政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支配与控制不断地加大, 严重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发展与自由创造, 同时, 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初中、高中与大学, 同政治相关不大的许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均笼统地被称为政治课, 这是对政治的功能和地位的过分夸大与错误理解, 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和地位的贬低, 从根本上就没有弄清楚政治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不同与界限, 这是严重的主流意识形态泛政治化的表现。

(二) 主流意识形态的单一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 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 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 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 都应该吸收。” (1) 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与复杂, 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 这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大量存在, 于是许多人对过去已经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怀疑,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评价标准开始变得多元化, 这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冲击与挑战。

(三) 主流意识形态的庸俗化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系统而又科学的理论,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力量, 不仅来自理论本身的演进, 更来自其理论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首要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随着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多元性、日常性、自主性、差异性等特点, 形成的特定价值观念、评价标准和语言体系, 对人民大众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宣传基调、宣传方式存在不当的话, 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失去对人民大众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所以, 脱离了人民大众的理论没有任何的意义。

列宁曾说过:“在庸俗作家的眼里读者都是一些不动脑筋, 也不会动脑筋的人, 他不是启发读者了解严谨科学的初步原理, 而是通过畸形的简单化的充满庸俗玩笑的形式, 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 读者连咀嚼也用不着, 只要囫囵吞枣就行了。” (2)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的基础上, 正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将其转化为人民大众所能接受与理解的通俗化的既简明又便于记忆的语言。

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一)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保障机制

1. 政策法规导向机制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法制建设是将主流意识形态以一种制度形态的形式固定下来, 使其成为制度的核心精神。制度的良性运行又会促进人民大众对该制度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 人们就会培养和做出保障制度良性运行的相应行为。同时, 政策法规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把党的政策法规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结合起来, 将有助于正确把握和反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 在发展规划中坚持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列入工作重点, 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对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导向作用。

2.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 在社会革命、建经济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 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方针与政策, 这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了良好素质的队伍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完整和准确的理解, 这离不开高素质的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专业领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不仅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提供了理论普及的支撑。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为了建成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 人少了是不成的。” (3) 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还要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专业队伍, 赋予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传播效果和表现形式。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3. 科研与评价机制

良好的科研与评价机制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 没有高质量的科研与评价机制, 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人才与文化传承。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过程中, 应该深刻认识加强科研与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增强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科研与评价的水平。建立以创新与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积极探索适合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方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 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 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 赋予主流意识形态新的特色

1. 实践特色

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色, 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本质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实践中开辟并将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与提升。大众化实现的程度, 只能通过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得以体现和证明。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 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人民大众应用到实践之中, 就必须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

2. 时代特色

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主流意识形态走进人民大众的资格证, 标志着人民大众是否真正走近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发扬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科学分析与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用富有时代特色的鲜活语言, 不断创造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新范畴和新途径。只有用与时俱进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新实践, 解决前进道路中的新问题。

3. 民族特色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不仅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特点, 更要具有相应的民族形式, 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相融合, 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要真正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结合, 并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中华民族的民族语言表达出来。因此, 不断赋予主流意识形态鲜明的民族特色, 就必须扎根于中国土壤,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

(三) 充分运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载体

1. 网络传媒

进入21世纪, 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飞速进步, 网络传媒向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的同时, 也使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 作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因此, 要充分发挥网络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当中的作用, 善于运用网络媒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使之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与空间, 发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影响, 这样才能使人民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 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倡导网络文明与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增强主流网络媒体其对人民大众的吸引力、感染力。

2. 大众刊物

瞿秋白指出:“党的宣传, 首先是要脸向着群众。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是在真正广泛的群众之中的宣传武器, 这不是给少数革命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之中千分之一的知识程度较高的人看的, 这是给真正广大的工人劳动者读的, 甚至于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一般同志都要切实的注意这个问题。” (4) 办好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 是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报纸刊物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3. 群众语言

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学习群众语言, 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就要努力学习群众的语言, 虽然从古人语言和外国语言中, 都可以学到一些我们所需要的并且有意义的东西, 但最重要的是学习人民大众的语言。另一方面要提炼群众语言, 有些人在自己的创作中不适当地任意地采用土语、方言, 对群众语言不做加工和提炼的工作, 在语言上不下苦工, 这些做法均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努力汲取新鲜活泼的群众语言, 充分运用语言载体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摘要: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全过程, 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大众化的过程。对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研究, 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将更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深入民心, 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年。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田福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 2009 (5) :91-93.

3.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篇三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际争夺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诸如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与此同时,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在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种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历史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特性。随着我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经受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这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多通道。其次,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体制进行改革,是对具体制度的改变。有些当代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很容易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再次,“全球化本质上是时空的延伸过程,发生在此地和异地的社会形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延伸开来”。全球化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于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优势”更直接、更迅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比较态度和标准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所表达的观点产生怀疑。

1.2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增加,有些消极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学生,减弱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这就使得施教者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在施教内容、方式和途径上处于被动地位。如此一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权威自然受到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社会意识分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文化意识不断产生和演变,各种中外价值观念和新旧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意识不断趋于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在我国理论和实践层面广泛传播,意味着当前我国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这种分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2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回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肯定,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体系中,积极理性的元素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式、途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内容僵化

首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一般来说,任何意识形态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就显得陈旧和过于理论化,因此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就缺少有说服力的解释或有效的说明。如果教育者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他们就只能固守教科书的内容,或者脱离实际地从一般原理作抽象推论,对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未对此表达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操作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代替对现实的具体分析,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社会现实排斥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外,致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

2.2 教育方法单一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们的接受模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存在着由上到下的命令方式,在方法手段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模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相对传统单一的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大学生看做是被动的被加工对象,忽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过度功利化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只是强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大学生成为教育者根据自己意愿塑造的客体,观念的说教和规范的灌输,成为传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特征。于是,这就客观上造成了片面强调 “灌输”,而不愿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性的需要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教育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不满,其至抵触,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

2.3教育途径复杂

目前,我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由高校相关部门来承担,很少有来自学校之外的其他力量的配合。即使是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它们之间往往又缺乏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暴力、色情等消极负面,甚至是灰色的现象,不断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冲击,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改革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重要,又比较难做,要收到实效,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上进行创新,并且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3.1 贴近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正确的理论必然来源于实践。一方面,理论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认识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教育对于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动和检验作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理论教育能够提供知识,而实践教育则是运用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够使受教育者进—步体会和理解知识,从而完成对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内化。因此,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不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源泉,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按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促进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实践上“知行统一,知行转化”。

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公开性、多渠道性和大规模性等特点和优点。然而,传统的显性教育由于具有集体灌输的特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应大学生心理上的诉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变成陈词乱调,变得象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假如一遇困难就去用这一脆弱而精细的工具,那将使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庸俗化。”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则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显性教育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在大學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还需要加强对各种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扩大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应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路径和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 [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56

4.主流意识形态 篇四

态状况的调查

张晓忠

 2013-01-29 15:51:30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1期

作者简介:张晓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常州 231001)

内容提要:为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我们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出了基本的评价。总体来看是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务实进取;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治思想的功利倾向和模糊认识;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上的偏差;人生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功利化和短期行为趋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仍很令人担忧等,说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极为紧迫。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 主流意识形态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批准号05AKS003)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成员参照了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的同类问卷调查,结合课题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包括两大类45个选择题,其中含三个表格。于2007年5月—7月对北京、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地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以本科一、二年级和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为对象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100%回收,其中有效问卷为577份,占回收问卷的96%。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为:男性133人,占23%,女性444人,占77%;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城市生源293人,占51%,乡镇生源139,占24%,前两者合计高达75%,农村生源145人,占25%;中共党员104人,占18%,多为预备党员,共青团员422人,占73%,非党团员51人,占9%。涉及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与行政学、科技哲学、伦理学、文秘、中文师范、教育学、传播学、投资、国际贸易等20多个文科专业。本调查旨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当前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总结出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的真实看法,同时,为今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设计中的变量、指标涉及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内涵,而且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紧密相联。问卷所反映的情况能基本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面貌,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方面的状况有了一个较直观的了解。调查数据经人工统计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本调查问卷参照了海南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课题组2001年的设计[1],有些内容根据本课题的要求作了增删修改而成。根据调查,从政治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等四个方面对近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作出基本评估。

一、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但政治思想观念淡化 大学生们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一直都非常关注。从调查来看,总体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态度明确,关心党的事业,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前途,关系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调查问卷中所列近期发生和不久的将来既定的国内外20项大事表示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较高,关注率在60%以上的有12项,其中有3项关注率超过90%,依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升值、银行加息和物价上涨、萨达姆被处死等,关注率最高的达97.57%,其余的9项依次分别是:教育部直属和部分省属高等师范教育免费、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台湾百万人倒扁运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查处、伊朗和朝鲜核危机问题与联合国秘书长由亚洲人潘基文担任并列、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等(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多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有35.01%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有50.43%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两者合计达85.44%;对于我国当前着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60.14%的肯定率;有55.29%的大学生认为“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24.78%的大学生认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 56.67%的人认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应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有16.46%的大学生认为“更加充满信心”,有64.13%的大学生认为“较有信心”,两者比例高达80.59%。

大学生对中央近一年来的政府工作给予很高评价,有19.59%的人认为是“成效显著”,有65.16%的人认为是“较有成效”,两者合计达到84.75%。大学生特别对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肯定率达75%以上(见表2)。这表明,在根本原则问题上大学生是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的,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思考问题的成熟与理智。

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政治思想问题,政治思想观念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调查结果显示,有8.32%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6.2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当今中国实际”,这表明仍有14.56%的人不大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5.2%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存在“渺茫论”思想,他们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但因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又存在不满情绪。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仅有10.57%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有26.5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有54.1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还有待于完善”,只有近十分之一的大学生持资本主义“死亡论”;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还缺乏信任,有46.27%的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评价“一般”,18.37%评价“较差”,有13.86%的人对经济发展态势表示“不乐观”,有8.15%的人认为对今年我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大学生感到最不满意的事是“干部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即腐败问题,占59.96%。对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行、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李振声获2006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四项事件关注程度较低,非常关注的比率在10%以下。这表明大学生对某些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关心不够,对刚刚涌现的先进事迹了解还不多,对某些科技信息了解甚少。对党的十七大的即将召开、《物权法》的颁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等虽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率不高,在57.54%-48.01%之间。对一年来的政府工作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治安、消除社会丑恶现象,扩大就业等三项工作评价最低。这也表明,大学生对这些工作有着比较高的期望,这些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普遍关心和重视道德建设,但不愿受规范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在道德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善于在群体中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有一定的规范意识和奉献意识,但一部分学生不愿受规范道德、集体道德的约束和高尚道德的影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压抑个性的手段和空洞无味的说教。和过去相比,大学生存在道德滑坡和文明素质差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经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大学生对道德建设仍表现出普遍的关心和重视。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时,有88.04%的人认为“有影响”;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对国家民族的利益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2.39%的人认为“会导致民族素质下降”,有17.33%的人认为“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14.73%的人认为“影响改革开放,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5.55%的人认为“恶化人际关系”;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对个人的利益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1.18%的人认为“会影响工作、生活情绪”,有22.88%的人认为“会对社会失去信心”,有13.52%的人认为“精神颓废,物质受损”。调查结果显示,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大学生还是愿意助人为乐的。如在回答“当听到某地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你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时,有34.66%的人回答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有59.1%的人回答是“响应号召,捐款捐物”。但调查结果也显示,“见义勇为”、“先人后己”等高尚品质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中不被多数人推崇。如在回答“路遇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你的行为是”这一问题时,有31.37%的人回答是“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有38.82%的人回答是“求助他人”,有10.05%的人回答是“想管,但怕自己吃亏”,还有31.37%和6.93%的人回答是“尽量回避,少惹麻烦”和“袖手旁观”,只有9.88%的人回答是“挺身而出坚决制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能否适应新形势,大多数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有52.69%的人认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大力宣传和提倡”;大学生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依次为:“正直”占51.64%;“有责任心”占24.96%;“诚实”占11.44%;“宽容”占6.24%;“礼貌”占2.91%,“认真”占1.73%,“无私”占1.08%;在问及“道德修养方面,自己看重追求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4.47%的人回答是“与人彼此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促进”,有19.06%的人回答是“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在回答“对于‘诚信’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有52%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有24.44%的大学生认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在回答“如果你遭遇到别人对你不诚信,你会如何”时,有66.03%的大学生选择应“据理力争,要求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在回答“你认为应该怎样讲诚信?”时,有61.7%的大学生选择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有29.12%的大学生选择应“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有7.45%的大学生选择应“利益才是主要的,有利时就讲诚信”,有1.73%的大学生选择应“希望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对别人不一定”。这说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信誉观念正在青年大学生中逐步形成,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讲诚信的,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才是有条件地讲诚信。

三、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

在人生观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正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个人主体价值明显提高,一部分学生存在许多糊涂迷惘的思想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有58.58%的人回答是“公私兼顾”,有23.22%的人回答是“先公后私”,有10.4%的人回答是“大公无私”,只有7.8%的人回答是“先私后公”。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自己理想中的人是”这一问题时,有39.85%的人回答是“在业务上成才,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有27.73%的人回答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有22.36%的人回答是“有道德、讲良心的人”,有8.15%的人回答是“安分守己的普通人”,有1.56%的人回答是“有权有地位的人”,只有0.35%的人回答是“有钱的人”。大多数学生人生目标明确,也是正确的,但一部分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确立还跳不出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不能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作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己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时,有63.43%的人回答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22.53%的人回答是“先考虑集体利益”,有7.8%的人回答是“说不清楚”,只有6.24%的人回答是“先考虑个人利益”。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有36.22%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有33.8%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有14.21%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多数学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但一部分学生存在实用主义和追求个人私利不惜一切的想法。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一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

大学是连接社会和学生的媒介,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让想象飞跃、思维升华的舞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都是在大学时代塑造和定型的。在价值观方面,当前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人生目标追求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判断人生价值标准依次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占64.99%,“社会地位的高低”占16.12%,“金钱的多少”占15.77%,“名誉的好坏”占11.79%。在回答“对人生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时,有57.89%的大学生认为应“正当索取,积极奉献”,有20.97%的大学生认为应“奉献与索取并重”,有15.6%的大学生认为应“奉献多于索取”,只有5.54%的大学生认为“索取多于奉献”。有近七八成的大学生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持肯定态度。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青春易逝、及时行乐”持肯定态度。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持肯定态度。还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对“金钱是万能的”持肯定态度,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对“惟利是图,不择手段”持肯定态度(见表3)。这表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中仍有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中更注重知识和能力,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同时,也注重与人合作,并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在回答“一个人能否成才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一问题时,有69.84%的大学生认为应首选“知识和能力”;在回答“应该怎样实现自身价值”这一问题时,有61.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帮助”;在回答“自己信奉的人生哲学”这一问题时,有32.06%的人回答是“注重实际量力而行”,有28.25%的人回答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有27.04%的人回答是“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所左右”。这表明,他们注重自身才能的发展,对人生有明确的价值标准,但少数学生又对这个标准存在模糊认识,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重视,但又往往存在个人空想。

四、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当前最值得关注的时代背景,关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我们提供了四个比较流行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5.16%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客观潮流,无法阻挡”,有16.12%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掌握主导权的全球化”,还有10.92%的大学生“说不清楚”,只有7.8%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可以看出,将近六成半的人看到了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我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行列的基本国策还是相当认可的,但只有近两成的人看到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为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所控制的现实,并为此感到担忧,对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性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对于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一成多的人对全球化漠不关心,说不清楚。

伴随着全球化思潮影响的深入,西方社会中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也进入了我国社会,并以各种方式对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施加影响,加大了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分化”渗透的力度。关于对新自由主义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50.25%的大学生“不太了解”,有29.64%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关心”,有14.56%的大学生“没听说”,只有5.55%的大学生“有一定研究,比较了解”。这说明,有半数以上受调查的人对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和关心不够,对当今全球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即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意识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和多元化的挑战认识不清。这充分说明进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有28.08%的大学生认为应“保持主导地位”,有25.65%的大学生认为应“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有17.33%的大学生认为应“能够呈现开放的态势”,有14.04%的大学生认为应“包容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有14.09%大学生认为应“不断淡化”。这说明对我党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兼容性都寄予很大希望或加以积极改进,只有少部分人主张淡化这种主导地位,体现了大学生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价值期待。

当问到“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人们欢迎,不被人们接受,其原因”时,有58.06%的大学生认为是“公式化”,有16.64%的大学生认为是“说教式”,有13.86%的大学生认为是“概念化”,有8.15%的大学生认为是“粗糙化”,有3.29%的大学生认为是“生硬化”。这表明大学生反对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的公式化、说教式、概念化、粗糙化、生硬化的表述、宣传、灌输、讲解等,反对脱离实际,喜欢“三贴近”,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力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定了解,但说不完全”的占52.17%,“不关心,也不清楚”的占39.14%,“非常清楚”的只占8.69%。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注率达50.78%,但非常关注的仅有10.40%,而不关注的却有49.22%。这说明大学生对党中央刚刚提出的这一新概括、新观点、新思想还知之甚少,平时获得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较少,需要大加宣传,真正深入人心。

就此让我们看看大学生对大众传媒形式的选择,只有搞清楚了信息的渠道,才能有的放矢地产生影响。在回答“你平时获得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这一问题时,有46.44%的大学生选择了“报纸”,有25.48%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有13.69%的大学生选择了“电视”。这是三种最主要的接受渠道。报纸作为传统的平面媒体,在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中还是占据了绝对主力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电视,位居第二,这既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本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于新兴媒体接受程度很高,也要求我们在舆论引导的时候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在网络上建立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高地。有10.4%的大学生选择了“广播”,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课堂”,有1.39%的大学生选择了“别人的议论”。说明选择“广播”、“课堂”和“别人的议论”的都很少,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课堂信息量还不大,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不能提供更多、更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联系实际不够。

在问及“你一般比较关注哪方面的信息”这一问题时,有27.73%的学生选择了“国际关系”,有26%的学生选择了“体育和文艺娱乐”,有21.49%的学生选择了“国家政治经济”,有12.65%的学生选择了“科技”,有7.28%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有4.85%的学生选择了“教育”。这说明有近五成的人比较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但也有较多的人关注体育和文艺等娱乐信息,对科技信息关注不够,而关注军事、教育的人则更少。反映了大学生对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认识不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方式”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8.43%的人选择了“演讲、辩论、看电教片”,有21.71%的人选择了“社会实践”,有17.33%的人选择“主题班会”,有15.6%的人选择了“专题报告”,只有6.93%的人选择了“传统授课”。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喜欢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社会实践、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反对单一的授课等某一种形式,因此,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力度,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回答“你认为你所在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9.69%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有24.26%的大学生认为“敷衍了事,没有效果”,有17.33%的大学生认为“脱离实际,效果不好”,只有18.72%的大学生认为“切合实际,效果很好”。这说明我们高校基层单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往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受学生欢迎,甚至抵触,效果一般,急待改进和加强。

总之,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政治上渐趋成熟理性,但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开拓新格局,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5.主流意识形态 篇五

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爱,总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

我会陪你一起做值日。(我被罚做值日)

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男子拨通女子电话。然后默不作声。女:怎么不说话?男:嘘,我要听你的呼吸声。

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

惩罚你。以后要像照顾我一样照顾自己。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

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

6.非主流经典句子 篇六

1、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我们微笑着说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

2、“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3、我忘记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了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着我的脸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4、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5、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6、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7、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8、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们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个神话;而神话最让人膜拜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信!

9、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10、有些事情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11、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不管我随着风飞翔到云间我都希望你能看见,就算我偶尔会贪玩了迷了路也知道你在等我。

12、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13、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14、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15、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16、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17、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18、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19、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20、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21、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22、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23、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24、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25、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26、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

27、终于相信时光倒转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神话,骗骗小孩子的,但是如果可以的话,请再编一个故事骗骗我,好吗?释迦侔尼脸上的表情永远是慈悲,可千山万水五行三界却还是逃不过一个空。

28、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29、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30、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31、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32、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33、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34、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35、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36、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而我正在被同化

37、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38、总是被优美的汉字组成的篇章所吸引,一遍遍的读,始终觉得汉字是最美的语言但不是最好听的文字。

39、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0、其实一切早已经沧海桑田勒我像是一只躲在壳里长眠的鹦鹉罗等到我探出头来大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在我原先居住的大海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而硪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41、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42、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4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44、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45、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46、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47、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48、灯影浆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萧萧扬花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49、我总是爱蹲下来看地上时光的痕迹,像一行一行蚂蚁穿越我的记忆。

50、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51、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52、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53、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

54、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55、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56、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57、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58、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当我倔强地独自背上行囊开始我全新的路程,我知道,只要仅有的几个朋友站在我身后凝望。他们的眼神像落日一样苍茫而深远,让我觉得沉重。不过,当我们决定了孤独地上路,一切的诅咒一切的背叛都丢在身后,我们可以倔强地微笑,难过地哭泣,可是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

59、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60、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住的回首,伫足,然而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61、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62、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63、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64、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65、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66、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7.主流意识形态 篇七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及其特征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指“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 需要通过对一些共有价值理念的认同来获得社会归属感;国家也需要社会成员认同一系列共有价值理念以整合社会和凝聚人心。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有价值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理论, 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目前总体来看, 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说来, 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呈现出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

1. 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浅层认同凸显而理解程度有限。

大学阶段, 高校通过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并通过结课考试等各种考核与评价方式督促大学生不断强化理论知识, 因此, 相对于一般社会成员,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程度较高。但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主要局限于校园生活, 社会经验比较欠缺, 因而对很多问题特别是国家大政方针等宏观领域问题, 理解程度还比较有限。基于单纯理论学习而确立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往往还停留在浅表层面, 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深层认同。

2. 情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的作用突出。

情感是人类具有的愉悦、信任、感动等情绪反应, 它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重要催化剂。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朝气蓬勃, 爱憎分明, 对于思想理论的情感性表达更为敏感和易于认同。热情豪迈的红色歌曲、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情澎湃的主题演讲或感人肺腑的谆谆教诲, 这些感性的教育方式往往更能对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推动他们认同其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

3.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不稳定性表现明显。

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确立的关键阶段, 是自身价值选择日渐明晰的阶段, 但价值观还尚未成熟和定型, 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2]一方面, 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正面宣传教育, 但另一方面, 面对价值取向冲突的复杂环境影响时, 他们又往往无法进行理性鉴别, 产生摇摆不定甚至随波逐流的状况。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往往呈现出很高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4. 主流意识形态反向认同有所显现。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 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好奇心比较强。对于他们来说, 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显得司空见惯, 缺乏新意, 而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信息如西方文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等则似乎显得耳目一新, 容易引发其兴趣与热情。一些大学生因缺乏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 不加鉴别地认同西方文化价值观, 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离, 出现主流意识形态反向认同的不良状况。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应对策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特征分析,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1. 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深层认同。

一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具体方法将社会现实引入课堂,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课堂对接。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宿舍活动、班级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初步体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 如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处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尊重、友善与信任等价值观的意义。三要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勤工俭学、委托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或进行企业实习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初涉社会, 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 从而为更好地施加教育影响创造有利条件。

2. 注重运用基于情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 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

为此, 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情”动人。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仪态, 要热情洋溢、精神饱满, 并善于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生动而鲜活。二要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感趋向。要拓展工作平台, 更好地借助于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来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使学生在遇到思想困惑时主动寻求指导。三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情感陶冶与渗透。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善于借助于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可以配合如校园文明之星评选、“我爱中华”国庆摄影展览、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安排来增进教育效果。

3. 注重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稳定现象, 关键在于其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问题为突破口, 问题应直抵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思想难点, 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指导。比如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 可结合社会中人们存在的模糊认识设置这样的问题:“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是否已经走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考将更加活跃, 能够针对疑难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而增进对相关理论的认同。

4. 适当以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为靶子进行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剔除模糊认识从而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大学生由于辨识力有限, 容易被一些歪曲的言论所误导。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当将一些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代表性问题引进课堂, 通过透彻入理的分析和引导来达到确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一是教师要找准问题。只有真正触及社会热点、学生的思想难点, 才能扣动学生心弦、从而起到端正学生思想的作用。二是教师要深钻问题。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复杂, 教师要真正给学生答疑解惑, 首先, 自己必须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二是要掌握社会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代表性意见, 并能够从多方面给出有说服力的回应。三是教师要能驾驭课堂。教学不同于研究, 有它的规律和特点。将现实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引入课堂进行批判性教学, 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尺度, 以使学生真正明辨是非为目的。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否则, 可能会适得其反, 引起学生更大的思想混乱。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呈现出下列基本特征:一是基于认知的浅层认同凸显;二是情感在认同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三是认同的不稳定性表现明显;四是主流意识形态反向认同有所显现。为此, 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深层认同、增进情感认同、提升教育针对性和澄清模糊认识, 以坚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K].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45.

8.主流意识形态 篇八

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安全的最深层部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文化安全的核心,文化安全集中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当前中国文化安全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需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掌控网络舆论阵地等举措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维护国家安全。

关键词: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危机;对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家安全问题具有了综合性的特点,一国的安全和稳定不再仅仅取决于国土完整、国家主权等层面,呈现出由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演变的明显趋势,非传统安全因素: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在全球化影响下与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等传统安全相比不仅取得了同样不容小觑的重要地位,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力也不断上升。基于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的现实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1]2014年2月27日,我国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也说明国家文化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了。

针对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及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受到冲击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予以有效反击,打赢文化领域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面对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大举进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大打折扣甚至遭到被民众排斥拒绝的威胁,因此,我们在今后进行意识形态宣传中,不能再用过去陈旧的基本范畴来解释和说明现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摒弃原有体系中不合理的成分,主动吸收新兴理论的合理成分,透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真理魅力来征服人心,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3]使当今意识形态能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马克思强调:“在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4]意识形态家在当今即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进行创新宣传的专业人才。而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驳斥、对抗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宣传、灌输、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三是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5]另外,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国民、武装国民头脑,强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引导人们克服和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运用理论武器回应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对西方分化势力予以有力反击。

2.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下,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西方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渗透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邓小平早在先前就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和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既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又要沉着冷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这些都警示我们面对来自思想上的战争,坚定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是打赢思想战争的必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以此来保证全体国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保持政治上、精神上的一致性,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即李泽厚曾指出的“真正的传统是已经积淀在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中的文化心理结构”。[6]当下,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化为铿锵有力的口号在社会引起广泛共鸣,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全国人民共同抵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提供了强有力地精神动力,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真正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征,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五千年中华历史的精神支柱,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加以改造和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在不断扬弃、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使传统优秀文化永葆青春活力,通过它内在的价值理性,引人向善功能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封建毒素需要不断地加以荡涤和消除,但对于它在道德观念……的积极因素,应加以改造,溶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中,形成既有高度现代化的科学内容,又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7]必须将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使之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我们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过程中,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性文化,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精神,透过传统文化的道德熏陶,使困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挥传统道德文明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为共同理想坚持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高尚精神。

三、积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今世界的发展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丰富文化生活,凝聚民族向心力、影响各国综合实力消长具有重大作用。[8]。发达国家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给予经济总量、科技、人才等大力支持使之具有极强优势。“经济文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9]相较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不仅没有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且数量严重不足,与近14亿人口大国的需求相比显得力不从心。鉴于此,我们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形成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这种民族文化的不可取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甚至被纳入西方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视野,无论是孔子学院在各国的纷纷建立,豫剧等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各国巡演,还是《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美国电影利用中国元素在全球热映获利,都有力证明了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必须凭借文化资源大国的优势,在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化文化产业弱国为文化产业大国,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战略,构筑经济文化一体化体制,促使文化产业与经济实力一道共同创造国家财富。壮大自身文化软实力,抗衡西方文化产品对我国中国文化市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与文化兴衰的关键,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观念与内容创新、形式与体系创新。“文化的进步,一方面需要开放,另一方面要认识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进步契机;学习西方的同时,要讲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10]发展我国的原创文化,必须具备世界眼光,以开放广拓的视野和大胆创新精神,对古今中外文化进行改造、升华和创新。必须提倡文化工作者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了解本土观众内心情感的机会,寻求有效情感表达方式,创造精品。必须选择性的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生产出形式多样引人眼球的文化作品,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双向提高。在与西方展开文化大战中,必须保持独创性优势,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支撑中国文化的自主精神。要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国家文化安全于西方势力的围困之中,有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了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们工作中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再现中华文化辉煌。[11]

四、做好网络舆论宣传工作

1.掌控与引领网络话语权。互联网是具有巨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成为大多数人获得信息的首要来源。网络舆论阵地的有效掌控将极大增进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2]我们必须重视网络载体的信息传播作用,根据现实社会的巨大改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上大力推广中国先进文化,准确有效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改变网络上恶意宣传,不分青红皂白以讹传讹的不良现象,减少不良网络文化信息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稳定产生的负面作用。必须注重创新网络传播方法,充分利用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信息传递方式,综合运用声像、图文,动画等媒介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针对性、时效性。马克思的经典话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13]警示我们,要主动掌握批判的武器,抢夺文化思想舆论阵地,透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整合功能,使国民自觉把中国先进文化内化为精神动力和时代追求,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2.强化网络安全建设。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蕴含丰富文化宝藏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毒素,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共享的平台却也给人们带来失望和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这把双刃剑,让它在发挥刺杀敌人的功效时避免刺伤自身。习近平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14]在今后维护网络安全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网络中的各种舆论动向,高效、灵敏地把网络群体性问题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配合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舆论引导,做到有备无患。要营造网络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警惕加强网络舆情控管力度,研制能防止、滤除不良信息入侵的安全软件和监控体系,如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并未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为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15]及时删除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防止网上流传,完善网络信息传播规范,严惩利用网络宣传对党国建设不利信息的犯罪分子。防止国内外反动势力透过网络空隙散布反动信息,有效遏制西方错误思潮渗透,转化网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新华网,2013年11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 /2013-11-14/c_118121513.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M],第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J].理论学刊2004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

[5]王列、王雪冬.每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6]范树成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4).

[7]吴琪.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6-7.

注释: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W],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新华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W],http://news.xinhuanet.com/zgjx/ 2014-02/28/c _133149243.htm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07).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杜,1986.

[7].中国近代民族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陈正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9].云杉.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J].2010:15.

[10].建设中国新文化之管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07-01

[11]陈正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12].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4].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上一篇: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下一篇:描写月亮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