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2024-07-24

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共10篇)

1.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一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

党的*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金融、公交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

二是乡村发展不充分。

农产品供需不均衡,造成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民弃农进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二、三产业发育缓慢,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心、人员减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居多,青壮年外出较多,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的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源大多闲置,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乡村治理短板突出。

*主要问题是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农村征地、产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法律服务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如何制胜。

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把人组织起来,把人调动起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要建立一支领导班子过硬、动员能力强大、传承红色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按照全市基层党建“先锋领航

全域提升”工作总要求,一是推进“书记头雁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是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针对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情况,基层党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姜城党旗红、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群众快速直接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振兴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的内在动力难以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才能加快发展。

三是丰富党员组织活动,除了规定动作“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远程教育之外,要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谈心谈话、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灾后重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扩大党员组织生活平台。

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一是加大政策帮扶,积极争取实市县和部门的帮扶,让给更多的帮扶政策成为*镇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在规划引领方面,把扶持经济发展滞后的村跨越式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建立乡镇抓落实,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将农业产业做到等建设做到全覆盖。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农民富了,政府财力充足了,环境更优美了,才有更大的话语权。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一是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修缮革命旧址、新建游客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不断古城村红三十军部旧址和红星村旧址的影响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产业基础较好,猕猴桃、花生等产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在产业创牌和包装创新,打出*品牌。三是抓好景区管理提升,依托*古镇AAAA景区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人气、商机。

2.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二

一、肯定成绩, 分析差距, 增强转型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分析武威市经济发展主要有七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二是项目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五是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六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七是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更要科学地审视武威市发展所处的方位, 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看清武威市与其他发达城市的差距, 其差距主要体现为, 一是经济发展人均水平较低;二是实现全面小康压力较大;三是工业比重明显偏小;四是财政保障能力较弱;五是抓项目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六是项目履约率低。

正视成绩, 是为了增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寻找差距, 更是为了自加转型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要立足更高平台审视自我, 站在更大空间谋划发展, 着眼更宽领域寻求突破, 切实增强转型跨越、赶超进位的紧迫感, 解决制约发展的短板, 寻风而动, 主动出击, 趋利避害, 乘势而上, 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强化措施, 突出重点, 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当前, 我们正处在黄金发展期、政策叠加期和奋力跨越期。我们要按照转型跨越、赶超进位、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以发展凝聚人心, 用项目衡量政绩。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坚持以投资拉动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 坚定不移加快发展速度, 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一) 注重项目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总量

当前, 我们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 最大的矛盾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最紧迫的工作是推进项目建设。要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 坚持对上争项目、对外抓转移、对内增活力, 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有中生大、有中生辉抓项目, 形成人人抓项目、事事为项目的良好氛围, 确保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突破。

一是认真谋划储备项目。要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两大优势, 准确把握政策叠加、产业转移两大机遇。实现“谋划储备一批、联系对接一批、申报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验收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滚动效应。

二是加大力度争取项目。要克服等、靠思想, 强化争、抢意识, 第一时间掌握信息, 第一时间抓住项目, 加快进行策划、申报、对接, 用我们的真诚、智慧、坚韧赢得国家部委和省上的理解和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持, 获批一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

三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我们招商引资的重点是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是利用优势资源, 核心是把握政策机遇, 着力点是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一要多元化招商。从节会招商向小分队招商转变、部门招商向主要领导带队招商转变、政府主导招商向以商招商转变、招企业向招园区转变, 充分运用干部关系招商、职工人脉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形式, 形成立体招商、全面招商、精确招商、精品招商的格局;二要多渠道招商。以主动出击招进来, 以要素成本引进来, 以人脉关系请进来, 以优势资源吸进来, 以优质服务邀进来;三要多领域招商。围绕引进产业链上的核心项目, 把招商引资的范围拓展到资源、市场、产业等要素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四要硬任务招商。招商引资任务作为刚性指标已细化到各个工作部门, 要坚持全社会招商, 力争当年招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四是加快进度实施项目。强化项目建设节点调控, 倒排工期, “挂图作战”, 跟踪服务, 加快推进, 确保在建的进度快、续建的早投产、新上的早开工、储备的早出手。坚持“目标管理”与“进度管理”相结合, 采取“按月通报、季度小结、半年评比、全年考核”的方式, 对项目工作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实行全程管理。

五是落实责任推进项目。认真落实各级包抓项目和招商引资责任制, 建立完善项目责任制、退出制、考评制、督查制等制度, 全方位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加大督查力度, 跟踪督查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 严格责任追究,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当前, 武威市工业经济面临着扶持政策叠加、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潜力显现等诸多机遇和条件。我们发展的差距在工业, 潜力在工业, 希望也在工业。要把精力更多地向工业集中, 资源配置更多地向工业倾斜, 政策措施更多地向工业配套, 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紧抓产业培育和优化升级两个环节, 突出延长产业链条和培育新型产业两个重点, 在项目建设中调优结构, 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发展、主体功能突出”的要求, 进一步修订园区产业规划、建设规划。按照“滚动开发、分步实施、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原则, 加强园区基础建设, 完善园区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 保障入园项目用地、用水、用电需求。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步伐, 加快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三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解决好资金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要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争取国家的, 用活银行的, 吸引社会的, 管好财政的。积极探索运用BT、BOT、投资入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深入实施“百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项目工程”, 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鼓励支持小额贷款、资金担保、融资租赁业, 积极引进金融企业落户扎住。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足我省被列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 加快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 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监管, 强化节能降耗预警监测, 加快园区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 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提升效能, 改进作风, 奋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推动转型跨越, 实现赶超进位, 务实为要, 落实为本。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 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 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紧盯目标, 真抓实干, 确保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一要凝聚发展共识。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提升干部发展经济、工业突破的能力, 增强干部招商引资、推进项目的本领, 坚定不移抓工业, 全力以赴抓招商, 坚持没有任何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无关的人, 没有任何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无关的事, 真正形成建项目、重招商、抓工业、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要用足用活政策。要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出台的支持政策和各项部署, 努力把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措施项目, 善于把决策转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学习政策、借鉴经验中拓宽思路, 在抢抓机遇、谋划发展中主动作为, 切实提高抢抓政策能力、识别机遇能力、推动发展能力和落实执行能力。

三要靠实工作责任。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按要求, 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队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制度, 推行“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察倒逼落实”的工作方法, 营造让项目为干部说话、让干部用项目说话的良好氛围。

四要加强协调配合。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 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服从发展。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 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筹抓总作用, 协同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 做到分工不分家、分责不分力、分解不分心, 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做好点上的工作, 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做好面上的工作。

五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倡导说了算、定了干和干就干好的作风, 问题不上交, 困难不下转, 矛盾不乱推。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 拼精神、拼意志、拼作风, 抢机遇、抢时间、抢进度, 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 以快节奏换来快发展。要始终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要, 把全部心思和所有精力都用到干事创业上。

3.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呈现出政策变迁由调整恢复向全面深化逐步转变、政策取向从独立单一到综合灵活日趋完善、政策对象由隐性到显性渐渐凸显的特点。但是尚存在政策制定向乡村教师倾斜缓慢且实施操作泛而不精、政策措施缺乏延续性且顾此失彼未能整体推进、政策缺少追踪评估不利于适时调整等问题。现阶段,乡村教师政策处于重要调整转折期,要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实施操作更为精准;保证乡村教师政策延续性,协同各项政策整体推进;完善政策追踪评估机制,促进政策适时改进;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等,引导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教师政策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政策是保障。乡村教师政策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乡村是表述我国行政区域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精准定位政策对象、科学把握政策文本信息、明晰政策落实的方向和脉络。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家政策文本还是实际统计应用,对乡村概念的界定和使用都存在混淆,未达成统一。为了较全面地把握乡村教师政策的历史脉络,本文界定的“乡村”教师政策范围较为宽泛,既包含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农村”教师相关政策,也包括不同历史阶段与教师相关的重要教育政策文本。

一、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政策变迁由调整恢复向全面深化逐步转变

政策环境变化是政策行动产生的根源,会影响和传输给整个政策系统。乡村教师政策的发展演变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阶段的影响。1978年至今,中小学乡村教师政策由最初的调整恢复逐步转变为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文革后,中国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国家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1978)等文件,开始对整个教师教育及教师队伍的恢复和管理进行紧急恢复和调整。到80年代,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也紧随其后,该时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等,较为侧重教师基本政策体系的建立。21世纪初,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理念,各级部门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政策快速发展,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现阶段,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乡村教师政策也随之不断深化,政策聚焦更为全面具体,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

2.政策取向从独立单一到综合灵活日趋完善

与政策变迁阶段相对应,乡村教师政策整体取向表现为从独立单一向综合灵活日趋完善。自1978年始,每个阶段的乡村教师政策基本都有各自单一侧重点,从追求教师队伍稳定、学历合格发展到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1981年,国家颁布《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补充教师数量,努力维持教师队伍稳定。1999年,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标志,教师政策关注重点转变为推进继续教育,保证教师学历合格。2000年出台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随后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引导教师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聘任制,将政策推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轨道。2006年至今,在极为强调教师质量提升的同时,乡村教师政策也更为注意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改革调整,采取城乡师资交流、扩大补充渠道、开展培养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师资质量,如《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2006)、《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2010)等。

3.政策对象由隐性到显性渐渐凸显

纵观整个政策发展历程,乡村教师作为独立群体专门成为政策对象,经历了由“隐性”(隐含于农村教育、教师政策之中)到“显性”(专门制定乡村教师政策)的漫长过程,反映了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日益关注以及乡村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1994年国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针对全体教师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世纪初,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城乡教师的差别化对待渐渐显现,如2001年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近十年,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大量涌现,且分类多、覆盖面广,受关注度持续升温。政策不仅涉及源头培养、就业引导、交流支援三个师资补充环节,覆盖职前准入、职中培训、职后管理三层教师质量提升,还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统一城乡编制、职称评聘倾斜等多角度、多措并举努力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向乡村教师倾斜缓慢且实施操作泛而不精

首先,“乡村”和“农村”概念使用模糊不清,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目前我国政策文本对城乡界定未能达成统一,如《中国统计年鉴》(1999)有9个部分43张表格涉及城乡内容,但其划分口径几乎各不相同,[1]因此,大多数教师政策文本中都不会涉及对乡村范围的准确定义,并由此影响了对乡村教师政策的准确解读和有效执行。此外,文革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政策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关注整个教师队伍的恢复与建设,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并没有专门制定乡村教师类政策。20世纪初,乡村教师问题才日益受到重视,最具代表性的要属2006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出台,但此时政策文本还是使用“农村教师”一词。一直到2010年后,伴随“乡村教师”的明文使用,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对象才更加聚焦,如《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

其次,政策文本制定模糊不清,实施操作泛而不精。伴随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出台,乡村教师看似迎来了春天,但是实际上政策内容在操作层面普遍泛而不精,大条框有,细则的制定落实要靠“地方”。这种决策模式是符合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差别大的实际国情的,即党和国家层面制定全国统一的、宏观性的政策,侧重把握“方向性”,而实施操作细节则交给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定。在实际中,受各地实际情况和政策执行者素质等多方面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时,往往对政策执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考虑不全,未能充分评估政策实施环境、不利因素,预测实施效果等,导致政策实施走样。例如城乡交流政策在操作中就出现选派教师数量有限,难以辐射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差,个别学校将之作为贬抑教师手段;宣传不到位,被选派教师缺失动力等问题。[2]

2.政策措施缺乏延续性且顾此失彼未能整体推进

首先,政策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和科学性。纵观中小学乡村教师政策,各阶段政策杂乱繁多,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多是从一时需要出发。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官员不定期调整等原因,乡村教师政策的延续性、科学性问题也相对突出。经验型政策制定造成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前后雷同”“不定期间断”“自动消失”等问题。以“前后雷同”为例,仅在1981、1983、1986年短短5年间,就下发了三个重复性很强的《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3]

其次,同一时期各类乡村教师政策有时顾此失彼,不能整体推进。教师政策受到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每个历史阶段政策取向各有侧重点,这一定程度上符合新事物由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规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各阶段政策间的断层。如20世纪80年代侧重补充教师数量,90年代主攻教师学历合格,进入21世纪更为强调提升教师质量。现阶段虽然强调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全方位打造优质乡村教师队伍,但教师政策以促进教师“下得去”和“教得好”为重点,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而对涉利多、操作难的“留得住”环节关注较少。

3.政策缺少追踪评估不利于适时调整

政策评估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尤其缺少第三方机构的客观追踪评估,造成政策问题频发,政策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严重阻碍了政策的适时调整。我国政策评估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才从西方“引入”,目前存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领域较局限、评估程序有待完善、评估方法不标准、评估结果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等多方面问题。[4]在实际中,因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政策评估而导致的政策问题状况百出,有的问题显而易见,如免费师范生政策,而有的问题则有待进一步论证,如国培计划的培训质量问题等等。在现行以政府评估为主导、第三方追踪评估缺乏的背景下,政策执行与政策结果反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不利于政策及时调整和改进,也无法适应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三、乡村教师政策发展的建议

1.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实施操作更为精准

加大对乡村教师政策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明确权责、细化分工,确保实施操作有效可行,协同推进乡村教师政策的贯彻落实。考虑到我国地区、城乡、省际之间乡村教师队伍情况大不相同,国家政策难以制定统一具体规定,建议国家层面一方面以把握政策整体方向为主,密切关注政策实施动态,及时制定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为地方政府落实乡村教师政策提供航标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需要大力完善政策实施监管与问责制度,以督导地方制定并落实细则,从而有力确保乡村教师政策实施操作的执行力度。地方政府作为政策实施操作的主体,在中央指导、督查之下,总结以往乡村教师政策经验和问题,借鉴其他地方典型经验,克服敷衍制定政策的弊端。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抓手,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地方配套政策,在新时期着力从生活待遇、城乡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乡村教师予以倾斜,进一步稳定优质乡村教师队伍。

2.保证乡村教师政策延续性,协同各项政策整体推进

为了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持续稳定建设与发展,政策作为改革发展的导向,应在非重复的基础上保持一定延续性,并在新时期改革过程中综合乡村教师各项政策整体推进,切忌政策间的断层。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从散落于教育类、教师类大政策到发展成为专门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虽取得一定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单条腿”走路的政策方式,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有效缩小城乡师资差异,需要“多方齐抓共管”,才能促使乡村教师的贯彻落实更加全面、有效。例如,要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完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地位,努力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3.完善政策追踪评估机制,促进政策适时调整

政策评估是乡村教师政策发展完善的必要环节,是及时、有效促进政策调整改进的关键。第一,推动评估主体多样化。突破以往政府内部政策评估的自闭性和非正式性,增加第三方机构等进行专业、科学的外部政策评估,促进政策评估主体的多样化,集思广益为政策调整改进建言献策。第二,探索评估方法多元化。我国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方法,既重视事实描述又重视价值评估,关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并举,做到准确、规范,有效收集基层政策实施第一手资料,为改进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第三,注重评估对象广泛性。以评估政策影响为主,辅以对政策产出的评估,特别关注乡村教师个体、团体等不同对象在该政策制定、执行中的“声音”,以及这些观点看法对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使政策改进更“接地气”。第四,确保评估过程全面性。从乡村教师相关政策颁布之初即开始进行研究跟进,对政策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长期追踪评估,改变以往评估只做事后评估的弊端,提高评估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全面性。

4.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

大数据时代,应将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分析逐步融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决策中。经过多年的试点监测,我国已于2015年正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而为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师政策决策支持提供了有力支撑。应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探索和充分利用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技术、数据和结果,为乡村教师政策规划、制定和评估,提供专业、科学、有效的依据,完善政策环节,提升政策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冠生.城市、城镇、农村、乡村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曹如军,叶泽滨.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19).

[3] 毛永正,王丽红.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的反思与前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 篇四

我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县辖个行政村、个农牧业队,总人口万余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过十几年的扶贫攻坚,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稳定。

我县现有行政编制个,实有人,空编42,其中:

县直机关缺员33人,乡镇机关缺员9人;事业单位编制个,其中:教育个,其他全额事业单位个,差额单位269个、自收自支171个,实有人,其中:教育人、其他全额事业单位1人,差额单位人、自收自支161人,空编904个,其中:教育系统缺员770人,除教育系统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缺员:涉农部门缺员人,畜牧系统缺员11人、卫生系统缺员53人、其他事业单位缺员44人。村干部选配更是一件难事,大多数村队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全县村队“两委”负责人共人,但35岁以下只有28个,文化程度大专及其以上的只有个。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的稳固,应引起上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教师人才奇缺是直接影响基础人才发展的关键。目前该县有学龄前儿童12219名,在校小学生19726名,初中生8994名,高中生1912名,在职小学教师1338名,初中教师721名,高中教师157名。按照区编制委员会和教育厅颁布的核编标准,目前,我县缺教师770名,其中:小学教师缺433名,初中短缺278名,高中短缺49名。同时,由于该县族占据了全县总人口的60,设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汉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于其它语种的学校,因此,造成大量少数民族学生涌入汉语语种学校读书,导致汉语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如县二中是该县唯一的一所汉语完全中学,在校学生达2408名,而教师只有152人,按照新的定编标准,该校教师实缺编40人。由于教师缺编,致使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一般情况下,班级人数均在60人左右,象初

一、高一年级每班学生多达70余人,给正常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如:批改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时间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谈心、交流;对整个学校来讲,由于教师的紧缺,导致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能太高,只能满足于把课程开齐,所以无法在进人上严格把关,最终导致教师素质下降,教学质量偏低,影响后续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成长。

(二)畜牧兽医人才奇缺直接影响建设畜牧强县的进程。全县2003年各类牲畜存栏80.89万头,其中:牛11.19万头,良种及改良牛5.08万头,占45;绵羊58.17万只,细毛羊及改良羊16万只。根据实践需求来看,每5000头(只)牲畜,要有一名兽医技术员来管理,才能满足于牲畜疾病的防治和品种改良的技术性服务指导,而全县目前从事畜牧兽医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99名,缺近80名兽医技术人员,且现有技术人员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加之继续教育未能得到很好落实,使现有技术人员技术知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给牲畜疾病的防治和推进新技术的应用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近几年推广土种牛的品种改良,由于兽医技术人才奇缺和现有知识的老化,使冷配和胚胎移殖后的后期服务护理工作跟不上,造成空胎率高达60-70,使本来很先进的发展良种牛新技术,不但没给养牛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让养牛户对推广新技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该县畜牧业徘徊在自然发展的状态中。

(三)农业种植新技术推广人才奇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推动单一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移,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规模化效益。然而,该县有可耕地27.06万亩,但由于农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就县农业局下属三站一办一校68名工作人员中,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不足20人,学农专业只有33人。因此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往往由于技术人员后期服务跟不上,致使引进推广种植的许多新品种和新的农业开发项目不但没使农民增收,反而造成投资收不回的重大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医护人员奇缺影响全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该县有个乡(镇)场15万人口,设有乡(镇)卫生院13所和一个县中心门诊医院,从医人员达人,按照定编现尚缺人53名。获得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只有51人。从数量看,已基本可以满足15万人口的就医和看病,但从床位需求来看,仅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还要缺编名;从质量上看,相差太远,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尤其是中高级医护人员的紧缺,面对一些大病、疑难病或突发性疾病就显的束手无策,有的病如果抢救及时的话,不但可以治愈,而且还会很快康复,但是由于缺乏高级医师的及时诊断,而错认病因,发生误诊,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

拖成重病,甚至由于诊断治疗问题导致死亡的也经常发生。同时,由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造成病人想转院,去医疗条件、技术相对较好的医院治疗,但院方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一般情况下就不给办理转院手续,这种现象,在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中比较普遍。该县由于缺乏中高级医护人员,不但不能使患者及时解除病疼,而且加重了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五)党政管理人才奇缺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基层政权的稳固。一是党政机关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党政人才空编缺人42名。同时,后备干部也严重不足,造成部分工作不能正常运作。目前在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大多数年龄在40-50岁以上,工作缺乏活力;就文化程度来说,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0以上,但均属在职函授毕业,实际水平根本达不到大专学历要求,再加之学党政管理的多,学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少,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不足。但由于县直部门这类年轻干部也比较紧缺,使选派工作难度很大,人员选派常常捉襟见肘,困难重重。这些问题,直接给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造成火车头的源动力不足,也给基层政权的稳固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村干部难选难配、后继乏人问题严重,成为制约村级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一环。主要因素是村干部工作难度大,待遇低(月平均不足300元),因此导致有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同志,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当村干部,造成人难选的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初,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一个村出现无村干部人选,造成无法选举;一个村虽选举出一名村长,但因不愿干,于是随即又提出了辞职。

二、主要因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现有人才稳不住,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县中级以上人才外流达194名,其中:教师148名,党政管理31名,畜牧兽医人员11名,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1名。这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成熟人才,纷纷调往市,县直各单位为了保证工作能正常开展,只好从乡镇和学校抽调人员补充,人才外流的结果,使县、乡两级专业技术水平明显降低。二是紧缺人才引不进来。由于地方财政薄弱,五年间,频频参加各类各地人才交流市场,屡屡空手而归,就连家在本地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回家乡贡献青春。更为突出的是村(队)青年人基本都流向外地打工,使党员队伍、团员队伍和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嫌我县太穷,他们想要得到的生活待遇无法落实,他们想要实现的理想抱负由于受条件的制约,无法了却心愿。所以他们只好流向能够让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去,一展才华。三是由于国家分配政策变动。从2000年统发工资后,计划内自费、委培的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分配安置,许多老同志退休后岗位空缺,单位人少,工作无人干。在紧缺的岗位,为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虽已考试招聘了部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员军人,但由于统发工资解决不了,工资待遇无法落实,所以这些同志又离开了岗位。这就形成了人才只出不进的严重反差。因此,也就造成在职人才的知识老化、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问题日益突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县各类人才逐渐处于枯渴状态,这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无疑是雪上加霜。四是贫困导致的原因。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处于空壳的村占50%以上,因此,村上需要办什么事儿,在村上没有钱的情况下,村干部只好先垫付,日子久了,村干部一方面是因考虑村里工作的时间多,整天忙于事务堆里,没有时间去找自己挣钱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工作需要经常垫钱,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几年下来,竞把自己本来还较富裕的户却变成了困难户,造成亲戚、朋友都不支持干村干部。所以,形成有能赖的不愿干,没有能力的拉选票也要当,目的是为了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好通过不正当的行为“捞好处”。正是因为诸多原因的重叠,才使得村官“难选、难配”。

三、实践探索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脱贫,要致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建立科学的发展观。为此,该县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稳住现有人才,吸引紧缺人才,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广开渠道留住人才。县委、政府在财政连工资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针对现有在职人才遇到的实际困难,想办法解决资金,优先照顾其子女入托、入学;对夫妻分居两地的及时办理调动手续并按本人要求落实其工作单位;对住房紧张的,通过解决宅基地或减免购房手续费用等,优先解决住房;对享受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津贴给予适当增调,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对符合有关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进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以及提职晋级等落实其政治待遇,确保他们参政议事权力得到落实。

(二)政策吸引紧缺人才。县委、政府研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方式,吸引紧缺人才。如优秀企业家和研究开发型学者,只要到我工作,五年内免税,10年内免所提税,成效突出者,可建议到人大、政府、政协任职等,同时无偿解决三居室楼房一套;家属可随迁到县上任何部门工作。

(三)以民为本,夯实基础人才。从提高全县人口综合素质着手,针对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70,且整个文化素质偏低,农牧区居住分散,子女就学困难,辍学率高的现状,县委决定在农牧区增设教学点8个,使牧区孩子就近受到教育;对九年制以内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只要是享受低保的,就一律取消书费及学杂费,实行免费入学,鼓励完成九年制教育;对考取高中的,每个学年奖励500元,考取大专院校的每学年奖励1000元,并优先解决助学贷款,努力实现5年内每村有12名大学生充实到村(队)班子中,若毕业留外地工作,必须退回奖励金,并加罚奖金总额的20;回本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考录公务员优先;创办企业的,享受同等优惠条件,努力营造了人人成才的宽松环境。

(四)推陈出新,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组织部牵头按有关规定落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与所在单位领导签订继续教育责任书,对未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个人取消当年评优资格,领导取消年终考核定等资格;其次采取每年抽四分之一人员外派挂职,到发达省市参观、学习、考察、培训,尤其是加大村队干部的外出培训,开阔其视野;第三是每年举办一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比武,通过理论、实践操作和群众评议及研究成果展示等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检验、测试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检验测试结果作为提升和职称晋升的依据。对达不到要求的,按相应规定撤销职级、职称待遇及津贴,打破职级职称评聘终身制。

(五)创新用人机制,拓宽用人渠道,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首先,针对各乡镇存在有编无人员而全县又有2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安置的双重问题,可采取“建立毕业生工作实践站”的办法缓解。即各乡镇场将所需人才通过在县劳动人事部门提前申请建站,然后由人事部门根据用人需求进行统筹规划,从大中专毕业生中,以招聘形式择优试用,试用人员由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试用期间,若能与单位达成留用协议的,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解决其编制问题。县委、政府已按有关规定出台了一些政策,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及复转军人中,通过严格考录,将340余名具有专业对口的人员陆续补充到学校及83名畜牧兽医人员补充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压缩基本建设和其它费用开支,每月为他们解决350-400元生活费,以暂缓燃眉之急。目前,基本保障了学校课程能够开齐,各单位工作能够正常运转。其次,针对村干部难选难配问题,县委采取把机关干部下派到村挂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科级副村长等职务,以缓解村干部暂时缺乏的困难和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提供帮助。

四、建议思考

(一)理顺体制关系,着力解决基层干部队伍缺人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作为贫困县的我来讲,再加之2000年实行工资由自治区统发后,导致基层干部队伍因退休、外调形成只出不进,空编无人和在职干部年龄、知识老化等问题严重,直接影响正常工作运转,影响基层政权建设和政权的巩固。所以,建议上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多到基层转一转,看一看,深入地搞个调查研究,理顺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关系,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帮助基层把缺人的问题解决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基层各项工作的向前发展。

(二)按编增员,克服一刀切的问题。我县的问题是一个特殊问题,上级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要视具体情况给予及时增人,增人计划不能站在全州的盘子中进行统一考虑,这样就容易造成有编制但严重缺干部的县,无法及时补充干部。从而导致从全州来看,总体人员超编而部分县却有编无人的问题发生,严重影响县乡工作的正常开展。

5.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五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加快和完善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作为示范区,在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走在前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及示范作用。现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乡、村两级级医疗体系仅能满足农民就医方便,内部结构差别大,给农民就医带来一定困难。表现在:

1、诊疗设备不够齐全

2、人员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

二、政府投入不足,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乡村卫生事业的投入较少,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医院只能采取攒、借的办法维持医疗业务运转。医疗机构员工工资、人员进修培训、基础设施维护及建设、医疗设备更新以及办公经费等基本依赖自收自支,发展资金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单独解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大型医疗设备引进所需的资金。

三、基本建设较薄弱,医疗设备较差,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满足患者要求。各医疗服务单位虽然对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投入了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四、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卫生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卫生人才。由于现有的人事与分配制度较为僵化,医务人员收入不高,医院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高尖人才创造较好的事业环境,一些知名院校的医学生不愿到医院来,少数医疗人才因工资太低离开医院等,医院储备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特别紧缺,面对全民医保,医院人力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五、医疗纠纷较多且补偿费用偏高,成为制约医院发展与进步的另一道槛。近年来,医疗纠纷随着医院业务量同步增长,国家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认识不统一,解决周期长、医患分歧大、鉴定等相关费用多、索赔数额高等问题,医疗纠纷影响了医院正常秩序及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打击了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不利于高风险病人的诊治。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原因是诸多的,从主观上看,患者小病拖、大病扛,病人支付能力有限不愿意到医院看病,结果是小病拖成大病。客观上看,基层医院资源匮乏,就医条件有限,患者涌向省、市、区级医疗条件好设备先进的医院,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看病难。

尽管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存在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只要我们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疗机构的管理,就能提高其经济、社会效益。

一、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乡村医疗机构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资金,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离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其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等应由财政支付,以减轻医院负担。落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因此,建立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医疗设备、设施投入机制并加大投入,保障病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实现。

二、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

1、振兴人才队伍,鼓励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

2、强化在职培训,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村医生由区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

3、医疗服务定价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减少医学人才的流失。

4、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

三、强化卫生行业监督,规范内部管理,减少医患纠纷。首先加强卫生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制度和规范,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行业新形象。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取不同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其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始终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认真探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开展医疗质量、服务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形成患者投诉处理和医疗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制度,促使医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因病施治,改善服务。再次,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医疗服务机构要把成本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真正把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方针落到实处。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

四、建立稳定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有力补充,政府及有关单位如: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工会等要重视并大力支持,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在政策和制度中不断完善规范,以发挥多层次的医疗体系整体效益。

姬石镇卫生院

6.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六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宣传我省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日报社特别联合推出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评选暨首届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县区长)论坛活动。

为了促进我省各市州乡村经济长足发展,进一步开发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活动组委会特设“绚丽甘肃·美丽乡村”《最美家乡》有奖征集作品活动,此次征集活动旨在集中展示我省各县区乡村建设优秀成果、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生态环境,进一步张扬乡村个性,传承乡村文化,发挥乡村优势,打造乡村特色,全面提升全社会关注乡村建设程度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征文主题

围绕“绚丽甘肃·美丽乡村”为主题,用您手中的.笔和照片记录您家乡近年的变化。

二、作品征集

1.作品征集时间:10月29日—3月1日

2.作品征集范围:甘肃省内各县区乡镇

三、作品要求

1.题目自拟,主要以描写自己家乡自然生态、人文精神、经济活力、历史文化、村容村貌(包含旅行日记、随笔、游历感受等),来稿字数要求1000字至2000字之间,或5张以上体现“家乡美”的优秀照片。

2.所有参赛稿件及照片均以电子版投稿。注明作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及E-mail,同时文稿以word格式、照片以jpg格式(单幅不小于4MB)发至邮箱:zmgs@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征集作品”)。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或等值奖品并颁发获奖证书;

二等奖:2名,奖金1000元或等值奖品并颁发获奖证书;

三等奖:3名,奖金800元或等值奖品并颁发获奖证书;

优秀奖:30名,奖金200元或等值奖品并颁发获奖证书。

五、其他说明

1.优秀作品将在《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玩转西部微信公众平台刊载。

2.参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并由参赛者本人承担所有相关法律责任。

3.作者一旦投稿即表示同意主办方在相关活动及宣传中拥有所投稿作品的使用权和发布权。

4.活动主办方拥有本次比赛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7.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七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支甘”、省社科规划等部省级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15项。先后有1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社科成果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科技厅项目《河西沙区微藻开发研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重点项目《复合螺旋藻咀嚼片的研制与开发》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部农转化项目《螺旋藻与锁阳、灵芝、苦荞等特色资源复合产品深加工技术转化应用》,获省技术发明三等奖;科技部星火项目《灵芝栽培技术推广及灵芝螺旋藻深加工技术应用》获得张掖市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厅项目《河西沙区锁阳人工栽培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工信部项目《螺旋藻与锁阳、灵芝、苦荞等特色资源加工技术工艺改造》和《西北寒旱区螺旋藻系列产品中试技术研究》实施,结合多年的经验,自主研发并设计出了螺旋藻过滤清洗装置,使养殖技术和工艺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成本降低,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关键技术已申请到13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备案了甘肃省地方标准。

利用系统工程技术原理,将微藻科研成果、产品配方技术、发明专利和工艺等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于微藻养殖,产品加工,进而产出产品,开拓市场,最终形成“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市场运营”的一体化产业链。在推动微藻产业发展中,河西学院、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学术研究、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促使张掖市微藻产业做精做强,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张掖市的微藻企业只有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一家,养殖面积10000平方米,年产干粉8~10吨,产值约800~1000万元。没有围绕微藻形成产业集群,在带动和辐射相关产业发展方面较弱。

2. 生产时间短,成本相对较高。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气温7℃。适宜微藻生长的时间只有4月-10月。因此,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很难与国外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大公司竞争。

3. 生产品种较为单一。

主要是螺旋藻,少量生产小球藻,盐藻和能源微藻正在研究之中。从加工转化能力看,精深产品少,增值能力差,以致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表现出了典型的初级性产业特征。

4. 销售模式滞后,品牌影响力小。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物流配送服务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购物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网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企业的销售模式不仅采用实体渠道销售,还通过网络直销渠道销售。多渠道销售模式不仅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还扩大了产品销售覆盖范围。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生产的“凯源”牌螺旋藻,在经营中,主要还是采取实体销售直销渠道,涉及区域主要是甘肃省各市州区。虽然“凯源”螺旋藻凭借其优秀的品质发展成甘肃省保健食品中的佼佼者,但在全国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极小。

5. 科研后劲不足,缺乏持续创新能力。

科研力量不足,微藻类专业的人才少,对微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螺旋藻,对其他微藻缺乏研究。项目研究主要是应用项目,基础研究较少,因此,制约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缺乏持续创新能力。

四、对策研究

1. 加强微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张掖市近十几年来在微藻应用研究,包括微藻光生物反应器、采收干燥、复合产品研制等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培育适应张掖市极端自然条件的抗逆性藻种,针对张掖市气候条件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结合地方资源,实现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等科学问题急需解决。

2. 加强科研力量,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张掖市从事微藻产业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农学、食品加工等专业,没有微藻类相关专业人才,因此,尽快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是张掖市微藻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在张掖市和河西学院的支持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科互补、利于产学研发展的人才队伍,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使张掖市微藻产业得到更快发展。

3. 拓展销售模式,提高品牌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微商等销售如火如荼,正在颠覆传统的销售模式。这些销售模式不用租赁店面、雇佣人员少,成本大幅下降,因此,价格优势可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另外,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只要登录到电商、微商网络销售平台的人,都是潜在消费者。张掖市生产的“凯源”螺旋藻品质优良,缺乏的就是销售推广,可广泛借助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地方特色产品电商平台或自己开发微商销售平台,大力拓展销售模式,提高品牌影响力。

摘要:在钱学森“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沙产业思想指导下,甘肃省张掖市结合河西走廊自然条件发展微藻产业。文章在分析了张掖市微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张掖市微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沙产业,微藻,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峰著.微藻生物技术[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9

[2]钱学森.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5)

8.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八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的66.1 :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05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主权。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5、要加大对县级上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是向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在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9.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九

论文题目 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村医激励机制研究

系 部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

xxxx 年 x 月 x 日

前 言

村卫生室是承担农村医疗卫生的职能的基础单位,是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一层。实行农村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可以规范村卫生室医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快速发展。然而在乡村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手段单一,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了许多村医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一体化管理采取消极抵触的情绪,影响了村卫生室功能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了一体化管理进程。本项目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对村医的激励,目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村医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推动一体化管理进程,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村卫生室作为现今我们国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一层,它发挥着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功能,是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但由于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将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之后,村医的经济来源途径就变的非常狭窄,因此一部分村医非常排斥乡村一体化管理,非常排斥纳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之中,这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增加了一种障碍,也同时使得乡村一体化的进程一再拖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是要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找到如何更好的给村医提供工资、报酬,如何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名誉,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的方法等。

此项研究处于乡村一体化研究阶段的初级阶段,村医激励机制的发展水平非常低,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I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甘肃省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基本状况.............................1

(一)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现状..............................1

(二)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2

1.三制.......................................................2 2.四有.......................................................2 3.五统一.....................................................2

(三)甘肃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效果................................3

1.村卫生室建设取得较大进展...................................3 2.村医行为得到了规范.........................................3 3.药品价格得到较好控制.......................................3 4.部分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增加...................................4

二、乡村一体化管理阻碍了村医积极性的发挥...........................4

(一)村医对一体化管理的认同程度较低............................5

(二)村医对一体化管理的支持程度较低............................5

(三)村医对一体化管理执行的程度不高............................6

三、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村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6

(一)一体化管理对村医的补偿水平低..............................6

(二)村医对一体化管理不了解....................................8

(三)职业发展前景暗淡..........................................8

(四)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9

(五)村医面对的医疗风险大.....................................10

(六)村医得不到村民的尊重和上级单位的认可.....................10

四、完善村医激励机制的措施........................................11

(一)提高村医工资额度、奖金额度和完善村卫生室资金拨付措施.....11 1.提高村医工资额度及比例....................................11

II

2.提高奖金发放额度..........................................11 3.完善村卫生室资金拨付办法..................................12

(二)对村医实施荣誉激励.......................................12 1.当地政府设置,村民投票产生村医荣誉称号....................12 2.设置国家级的村医荣誉称号..................................12

(三)完善村医养老保障机制,解决村医后顾之忧...................13

(四)对村医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13

(五)建立村医医疗风险规避和救济机制...........................13 1.村医医疗风险的防范........................................14 2.村医医疗风险的救济........................................14 参考文献:........................................................15 附件„„„„„„„„„„„„„„„„„„„„„„„„„„„„„„„ 16

III

摘要:村卫生室是承担农村医疗卫生的职能的基础单位,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一层。村医是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农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村医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村医激励机制是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乡村一体化管理进程中的村医的激励,目的是通过研究建立和完善的村医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进一步优化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激励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IV

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村医激励机制研究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X 实行农村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是促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规范村卫生室医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乡村一体化管理进程中,由于过多的注重形式,强调规制和整齐划一,再加上管理手段单一,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影响到村医积极性,使得很多村医积极性不强,甚至对一体化管理采取消极抵触的情绪,最终影响了村卫生室功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了一体化管理进程。如何调动村医的积极性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在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中网底的功能,是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急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甘肃省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基本状况

所谓乡村一体化管理就是把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人、财、物等卫生资源,按照新时期农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配置。改革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对村卫生室实行“院办院管”,促使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队伍优化,工作规范,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服务经济”的农村卫生办医格局。

建立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农村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乡村医生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开展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技能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水平逐步提高,队伍更加稳定;农民基本健康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为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现状

2002年10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颁布实施,制度中强调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以加强县、乡医疗卫生 1

机构能力建设为重点,并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重疫区的村卫生室建设给予适当支持。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各地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乡、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并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按照明确职责合理负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这就是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强调要建立乡村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09年开始在皋兰、会宁、甘谷、康乐等县进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2010年开始在全省推广,目前全省共有78个县区推行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乡村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4%。

(二)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从甘肃一体化管理内容来看,各地区管理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涉及到村卫生室的建设、村医医疗行为的规范、用药统一、财务及常规事务管理的规范与统一等;就管理形式和手段而言,各县区有一定差异,但是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制”、“四有”、“五统一”。

1.三制

三制主要指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制。聘任制主要指对乡医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受聘者一般不改变农民身份;工资制即乡镇卫生院按乡村医生工龄、职称和工作数量、质量等确定工资数额,每月按照规定发放;养老保险制就是卫生院从卫生室业务收入和预防保健基金中各取一部分,为受聘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

2.四有

乡村一体化管理中的四有是要求村卫生室在诊疗过程中,实行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单,转诊有记录,以规范乡村医生医疗行为,实现管理规范化。

3.五统一

五统一是指:统一行政管理, 统一业务管理, 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和器  2010年甘肃省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械管理, 人员统一聘用。

统一业务管理就是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卫生室,并要求所有卫生室达到“四室一房”标准,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防保室和药房。统一行政管理即全县统一制订村卫生室综合目标、乡医工资发放、乡医养老保险等有关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卫生室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统一财务管理即要求村卫生室定期上报卫生院业务收入,并建立健全有关帐目。统一药品和器械管理指卫生院建立中心药库,村卫生室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由卫生院从国家正常渠道一采购和调拨。人员统一聘用即打破行政村和乡村界限,在本乡范围内统一调配和使用乡村医生和卫生院工作人员。乡村一体化管理中“五统一”的覆盖率由2009年的95.54%增加到2010年的95.92%,比上年增加0.38%。

(三)甘肃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效果

甘肃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村卫生室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村医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后,原先比较简陋的村卫生室都得到相应的建设补助基金,使得村卫生室的面目焕然一新。2009年甘肃省全省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5095个,2010年建设16416个,比上年比较增加了1321个。村卫生室的基础医疗设备如简易呼吸器、便携式高压消毒锅、冷藏包、诊查床、无菌柜、药柜、担架、处置台从2009年至2010年分别增加1930个、7376个、5156包、8893张、3411个、18991个、822付、15186个。

2.村医行为得到了规范

乡村一体化管理办公室与村卫生室签订了工作综合目标责任书,使村医的工作质量和工资、奖金挂起钩来,较好地解决了一些村医重“量”轻“质”的问题。预防保健工作由卫生院统一布置,统一行动,统一检查,使其切实督促了村医的工作。患者到卫生室问诊时,村医及时进行登记;患者的用药有处方遵循;药费和诊疗收费严格按照卫生院的药物价格标准目录填单并凭单收取;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后,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进行诊疗的,村医基本按照规定填写了转诊记录。

3.药品价格得到较好控制

原先药品的选购需要村医自行解决,现在是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发,而且药  2010年甘肃省卫生厅信息统计中心

品在村卫生室实施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对村医行为进行适时监管,有效控制了村医的用药和过度医疗行为,降低了村医医疗价格。据医改监测数据反映,2010年共有村卫生室16938个(医改监测上报的村卫生室数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村卫生室略有有出入,属统计口径问题),实施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有8851个,占52.26%,2010年甘肃村级医疗机构次均医疗费用比2009年降低了23.33%。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给患病农民带来了实惠。

4.部分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增加

对村医在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前和之后的村医年平均收入做一对比发现,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后,村卫生室年平均收入在1至3万元这一区间的人数对照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前的人数明显在减少;村卫生室的年平均收入在3至5万的村卫生室数明显增加(如图1)。40.00%35.00%30.00%某一收入区间上25.00%村卫生室数在所20.00%有村卫生室数中15.00%所占比例10.00%5.00%0.00%38.40%25.90%加入之前加入之后22.40%16.00%16.00%11.40%1.90%1.90%1万一下1万至3万3万至5万5万以上收入区间

图1:村卫生室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前和之后的收入对比

这正说明了这几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对村卫生室在发挥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中网底功能的建设和完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医的年平均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促使村卫生室的管理趋于正规化,村民更愿意在村卫生室进行基础医疗保健,来的人多了,诊所的收入也就增多了。

二、乡村一体化管理阻碍了村医积极性的发挥

甘肃乡村一体化管理取得一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就医,也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的实惠。但是在看到一体化管理的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村医本身对乡村一体化管理不理解,对这一制度的认同程度和支持程度低,参与一体化管

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行政管理制度过死,村医工作量加剧,村医积极性表现不足等,这些现象表明,乡村一体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医积极性的发挥。村医的积极性的不足影响到了一体化管理的可持续,甚至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村医积极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村医对一体化管理的认同程度较低

对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医做调查发现,其中有62.1%村医表示自己其实不愿意加入乡村一体化的管理,34.6%的村医表示自己情愿加入乡村一体化的管理,剩余3.3%的村医表示加入还是不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都无所谓,分布如图2所示。

3.30%34.60%自己不愿意加入自己愿意加入无所谓62.10%

图2:已加入乡村一体化的村医对自己加入的看法

这其中,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都是按照当地的行政命令执。村医们认为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后,他们的工作程序变得比较麻烦,这项制度在实施中并没有如实按照规程执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医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村医们便觉得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没有意义。这也表明,村医们对当前实行的乡村一体化的管理不是很认同。

(二)村医对一体化管理的支持程度较低

在调查过的这263位村医中,其中有172位乡村医生加入到了乡村一体化的管理,所占比例为65.4%;有91位没有加入到乡村一体化的管理中,所占比例为34.6%,如图3所示。

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4.60%已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未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65.40%

图3:加入与未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的比例

部分村医对乡村一体化管理表现出反感的情绪,他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很多环节不透明,使得村医们次比较担忧政府工作人员或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借权利谋私利,使部分要给村卫生室的设备和资金不能按时到村卫生室和村医的手中。因此村医们对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这说明,村医不是很支持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工作和进程。

(三)村医对一体化管理执行的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得知,村医们的工资经常出现延期发放,奖金数额比制度规定的要少,原先由村医负责的村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现由卫生院的工作人员负责,额外工作补偿也不按时进行补偿或直接不补偿。也由于这些原因,村医们通常很不情愿去执行一体化管理,有时还出现拖延填单,报表等工作。这也说明一体化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常常会在实施中由于多方利益关系导致偏向。也正是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村医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有所下滑。

三、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村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一体化管理对村医的补偿水平低

村卫生室不仅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的基础单位,它还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中最重要的一层。它承担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因此,村医工作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提出了乡村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使得村卫生室统一纳入到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中,由乡镇

卫生院统一向村卫生室配送药品、基础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并对村卫生室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因此在药品零差率的情况下,村医的收入必需要有新的机制和方式来进行补偿。

现实情况是,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的工资低。2010年甘肃省实施乡村一体化各州县村医的基本工资是:每人每年6000元;2011年村医的工资增加为每人每年10000元。中央要求村医的工资由各省财政拨发,但甘肃省由于财政困难,所以很多村医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村医也是这个社会中消费比较高的一个群体,面对现今居高不下的物价,村医拿着数目不多的工资来支撑他自己家庭的各项开支,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些年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村医每年10000元的工资还不及全国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前面说过,村医这一群体的消费比其他农村居民的消费要高的多,所以,这个收入对村医来讲,根本无法满足生活之需,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村医积极工作的作用。

村医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后,对其最满意的地方(工资高了、社会地位高了、保障齐全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后,有47.9%的村医认为上述三个方面都没有变化,有8.7%的村医认为他们的工资高了,有9.9%的村医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了,有15.6%的村医认为他们的保障齐全了,有17.9%的村医认为上述三个方面都变高了,如图4所示。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工资高了社会地位高了保障齐全三方面都没变化三方面都有提高8.70%9.90%15.60%17.90%47.90%

图4:村医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后最满意的地方

从这组数据看来,村医们的收入情况是加入乡村一体化和没有加入乡村一体

化是一样的,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村医们还普遍反映加入乡村一体化后,其他方面没有变,各种束缚村医们的制度反倒增加。

(二)村医对一体化管理不了解

在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中问道是否理解乡村一体化的管理这一问题时,68.4%的村医表示理解,有30.8%的村医对此还不理解,如图5所示。

30.80%理解不理解68.40%

图5:村医是否了解乡村一体化比例图

这说明大多数的乡村医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乡村一体化的管理还是相对理解的,但仍有很多村医不理解这一制度。他们不明白这项制度实施后能真正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能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多大的便利,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村民们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

(三)职业发展前景暗淡

尽管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中要求要定期对村医进行职业培训,而在调查中了解到乡镇卫生院并没有如实有质量的对村医进行培训,即使进行了培训,但很多情况下都把这项工作停留在了表面。甚至乡镇卫生院随便找个职业技能很受怀疑的护理人员就给村医们进行培训,不仅打击村医的积极性,还会增加村医们对培训的反感。很多村医反映乡镇卫生院以培训为名,开会为实,村医们的职业技能无法得到提高。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村医也不例外,村医们也希望自己像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一样,有良好的业绩和工作表现就有职位提升的可能和机会,同时村医们还希望自己随着工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升,能够提高他们的待遇。而这些方

面由于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都没有被明确提出或附有具体实施方案,所以村医们认为自己在这一行业没有什么前途可言,没有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

养老保障是指一个国家的养老制度和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提供的基础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等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保障。资金来源多为国家财政或者强制性缴费。二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金,这种是按照自愿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为参保人员提供保障,这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三是商业化养老保险和储蓄,是个人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出资购买商业保险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是个人为自己决定的养老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只是养老保障中的一个部分。

目前,村医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面对的问题是:除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中提出的养老保险之外,村医们再不选择其他方式的养老保障(比如商业保险和储蓄),同时担心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中提出的养老保险不可靠。在调查过的263为村医中,23.6%的村医的养老保障是靠子女的赡养,3.4%的村医的养老保障是靠低保,69.6%的村医的养老保障是靠诊所的收入,如图6所示。

23.60%子女的赡养低保诊所的收入3.40%69.60%

图6:村医养老依靠分布图

也就是说,在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中提出的村医养老保险(卫生院从卫生室业务收入和预防保健基金中各取一部分,为受聘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这一措 任正臣:《社会保险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4页。

施没有按照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中的预期目标进行实施,导致村医们总是存有后顾之忧。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村医面对的医疗风险大

医疗风险对患者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村卫生室的各个工作环节都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如药品出现不良反应而引发的风险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医疗诊治水平的同时,也为医疗行为增加了风险;而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压力、经营压力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人们患病的频率和种类都在与日俱增,村医还要面对医疗当中的各种风险以及人数增多的患者或有健康需求的人的大量工作。对医疗风险,患者担心、医生担心、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也担心。村医面对各种“担心”,他们的工作就总是束手束脚,工作积极性不断下滑。因此,在医疗实践中正确认知和管理医疗风险,提高村医的工作质量,解除村医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村医得不到村民的尊重和上级单位的认可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村医表示,他们就没有听说过上级单位或政府会颁发相关荣誉证书等,乡镇卫生院还对他们的工作指指点点等。因为药价高等原因,村民们对村医们的态度很冷淡,没有像过去那样在街上碰面还会打招呼的现象了。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每一个人的都有被认知和尊重需求。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位自然人来说,都希望得到他周围其他人的关注和尊重。一个人的归属感满足后,并不满足作为群体的一员,通常还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即希望人们承认他的重要性,并对他的成绩、人品、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享有一定的声望,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如上级部门或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以及职位提升等。村医也需要被大多数患者和村民认可,当然这只是最低的认可,有很多的村医更希望得到政府的肯定并能够给他们颁发一些“含金量”大的荣誉。村医也希望得到的不仅是周围人的尊重,他们更希望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若国家能够给村医在医术方面的肯定,那么,村医的工作热情就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在调查过的263名村医中,有57.8%的村医认为村民对他们最大的认可是对他们 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1页。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医术的认可,有31.2%的村医认为村民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认可是对他们医德的认可,有6.8%的村医认为村民对他们最认可的是政府给村医的荣誉,有4.2%的村医认为村民对他们最大的认可是以上三个方面,如图7所示。

6.80%4.20%医术的认可医德的认可政府给村医的荣誉以上三者31.20%57.80%

图7:村民认可村医的项目分布图

四、完善村医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提高村医工资额度、奖金额度和完善村卫生室资金拨付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手段,调动村医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人的需求层次,提出建立合适的工资定时发放、奖金发放机制,村卫生室的资金拨付方法。

1.提高村医工资额度及比例

原先村医每月的工资是800元左右,2010年增加到1000元左右,2011年又增加到1200元左右,但这一值在各地均有所不同。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使得这一工资额度已不能满足村医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村医们要求提高工资额度。这一额度应增加到每名村医每月2000元左右。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使村医们的工资在财政投入之后的比例较原工资水平提高2%至3%。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村医的生活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医工作的积极性。

2.提高奖金发放额度

以往村医的奖金都是按照当年年底进行财务核算后,除去村医的工资,其中抽出一定的金额来激励本有突出成绩的村医。但这一奖金数额少,比例小,使得村医们并没有以此作为积极工作的目标和追求。为进一步提高村医的工作积

极性,在村医的奖金发放方面应当实行级别奖金制度,即年底账务核算完毕后,以门诊处方单为依据,将诊所年收入中作为年终奖金部分的百分比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10%发放给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医。这会使村医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完善村卫生室资金拨付办法

根据当年的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村卫生室资金的拨付按考评结果进行分档拨付。得分在90分及以上全额拨付;得分在80~89分拨付75%;考核得分在60~79分拨付50%;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限其进行整改,按照整改结果进行拨付,但最高拨付金额不得超过本季度应拨付资金的50%。扣减结余的公共卫生资金,用以奖励排名考前的村卫生室,并对村医给予通报表扬;对得分靠后、不合格的村卫生室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连续两年不合格的,更换村医。村卫生室的资金实行“分级分批拨付、年终考核结算、专款专用、多退少补”的管理原则。

(二)对村医实施荣誉激励

1.当地政府设置,村民投票产生村医荣誉称号

村医也属于某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一员,他们的家庭成员经常与其他村民接触。在来来往往的交往中,村医们也希望自己在村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希望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能够得到村民的尊重,他自己的医术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因此,一个由大多数村民进行选举,同时得到上级部门认可的荣誉对村医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地方政府设置某一公众认可的荣誉称号,公布参选的村医名单并全面下发选票给村民,在一定时间内统计选票后将结果在高层次会议上予以公布。地方政府还可以对村医进行媒体宣传。政府通过媒体对一些有特别贡献的村医和成绩特别突出的村医给予宣传,那么,村医就会以“上电视”为荣,有效刺激其他的村医争相效仿,逐渐使村医的各项素质有所提高。

2.设置国家级的村医荣誉称号

村医们不仅希望得到周围村民的认同,他还希望获得国家级别的荣誉称号。那么设置一种由国家中央相关部门颁发的荣誉并予以高额奖金对村医而言,也是 甘肃省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

一种很大的激励,毕竟得到国家认可也是一个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医梦寐以求的。同时,为得到这种荣誉,村医们就需要更高的,更实际的专业培训。而对于培训一事,据我们与村医谈话得知,很多村医认为目前他们接受的所谓培训就是集中到一起开会,培训的内容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正真的培训,尤其是对他们诊疗及疾病预防方面的培训。尽管为村医定期进行诊疗和疾病预防方面的培训是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内容,但是,很多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把这项工作扎实的落实下去。这项工作做好,相信村医的工作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三)完善村医养老保障机制,解决村医后顾之忧

由于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式还不能够完全照顾到村医的养老保障,但可以尝试实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障金缴纳办法,将村医纳入到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编制之内,同时享有与卫生院工作人员同等的养老保障措施。村医也可进行商业养老保险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财政和个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担商业养老保险金。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村医们的养老保障要求,进一步促进村医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目前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提出的村医养老保障措施。村医还可以自己购买商业保险提供的相应保险产品,使自己的养老保障更有保证。

村医们由于对当前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提出的养老保险还心存顾忌,所以要打消他们心中的这种顾虑,并及时为村医们办理养老保险,并对这种养老保险的形式详细介绍给村医,保证实施好养老保险措施。

(四)对村医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

落实村医的培训工作,并对培训内容不断进行补充同时进行严格的审核,内容主要以解决村医临床实际问题和满足村民医疗需要为目的 ; 提供优秀村医的提升机制,使那些工作成绩突出,各方面良好的村医有机会得到提升并可进入乡镇卫生院担任相关职务,或者随村医工龄职称的发展提高各方面的待遇,进一步提高村医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村医医疗风险规避和救济机制

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4页。

1.村医医疗风险的防范

正确对待医疗风险和利益的关系;建立健全村医诊疗操作流程、规范和其他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诊疗;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在问诊前,村医及时查询患者的健康档案,结合以往病史进行诊疗;提高村医的诊疗技术水平和其他综合素质;对村民进行相关的风险教育和指导。

2.村医医疗风险的救济

在村卫生室的上级单位(如乡镇卫生院)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领导和有丰富医疗经验的医师担任该委员会的领导,组织医务人员接待投诉、处理事故和纠纷,统筹和监督医疗风险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投入量力解决问题,尽可能给村医提供必要的支持,从根本上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已经关系到为一位公民的身心健康,调动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乎人民,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村卫生室能否发挥它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功能,关键就看村医能否发挥他们的主管能动性和积极性。为使村医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不仅要满足村医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要考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提倡奉献的时候也应充分考虑村医们的基本需要,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在公共卫生服务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功能。

陈洁:《医院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262页。

参考文献:

[1]2010年甘肃省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甘肃省卫生厅统计信息中心,2010,3.[2]中国2010年人均消费水平[R].中国资讯行,中国新闻网,20110301.[3]袁蓓蓓等.乡镇卫生院员工激励因素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7(9): 607.[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5]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8.[7]任正臣.社会保险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10,1.[9]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0]陈洁.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1]杨清等.医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26-629.[12]包大伟.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设想与建议[D].中国乡村医药,1999,4.[13]刘军安等.乡村医生对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意向分析[D].医学与社会,1999,1.附件:

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村医激励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您好,医生!我们是甘肃中医学院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的负责人。为了进一步了解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如何对村医进行激励,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我们真诚的希望您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宝贵的意见,谢谢您的支持!

请您在认为合适的选项前的“□”内画“√”,在横线上写下您的观点。

1、你从事医生这一职业的年数是? □1~4年

□4~8年

□8~12年

□12年以上

2、您了解乡村一体化的管理吗? □了解

□不了解

3、您加入乡村一体化的管理了吗?

□是(转至第4题)

□否(转至第5题)

4、加入乡村一体化的管理之前,您的诊所每年的收入平均是多少?(答完转至第6题)

□1万以下

□1万至3万

□3万至5万

□5万以上

5、最近三年中,您的诊所每年的收入平均是多少?(答完转至第7题)□1万以下

□1万至3万

□3万至5万

□5万以上

6、加入乡村一体化的管理之后,您的诊所每年的收入平均是多少?(答完转至第8题)

□1万以下

□1万至3万

□3万至5万

□5万以上

7、您愿意加入乡村一体化的管理吗?(答完转至第9题)□愿意

□不愿意

8、您加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工资高了

□社会地位高了

□保障齐全

□以上都有

9、您在工作中主要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设备不全

□医务人员不够

□患者不配合□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觉得您在村医这一岗位上有成就感吗?

□有

□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觉得除了合适的工资之外,以下哪一方面会让您感到满意? □村民对我医术的肯定 □村民对我医德的肯定 □政府给我的荣誉

12、您觉得政府如何奖励您会让您感到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怎样看待“村医定期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培训”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您的养老保障是靠什么?

□子女

□低保

□诊所的收入

15、您有想过您不作村医之后的安排吗?

□有

□没有

16、您不作村医之后最担心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篇十

一、我省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中, 学校把“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和成功”作为教育追求, 使一度沉闷的校园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在60分钟的七彩阳光中, 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充分的健身活动中去, 将“健康第一”落到了实处, 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育人局面。经这几年实际经验和调查研究发现我省中小学在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在开展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 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多数学校没有成立相应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实施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覆行职责, 分工不明确, 缺乏合力;三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 内外不一致现象。

(三) 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少数学校还没有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 存在被动应付现象, 部分学校虽有较好的运行机制, 但是没有长期坚持运行, 部分学校的运行机制受其它因素干扰多, 随意性较大。

(四) 活动实施有待进一步创新

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完全脱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和平台, 另搞一套;二是有的学校阳光体育时间得不到保证, 有的学校的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教师、学生疲于应付;三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式方法、活动内容等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精神。

(五) 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

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或是没有督查实施;二是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三是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育中考、教育督导检查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六) 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缺乏专门化的体育教师, 制约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必要的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

二、我省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方面的原因

教育部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接连下发文件, 要求各地把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记入升学总分。但我省大多数县级教育主管局和学校没有执行, 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量化指标, 主要还是以学校的升学率, 至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如何, 效果怎样, 社会上不太关心也不会关心。

(二) 学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资少, 除省市重点中小学外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学生进行活动的场所;其次上级对学校的考核和衡量标准, 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 学校体育所占的比例不大, 各级学校在学校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三) 教师方面的原因

由于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加之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会使学生变得更加不好管理, 不但自己不参加活动还干涉学生。所以在有意与无意中限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四) 家长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家长对阳光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不够, 也不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认为学生在校内就是上好课, 考个好分数, 至于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那是花费学生学习时间的事, 甚至有的家长把学生的体育特长当成缺点, 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 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体质下降, 吃苦精神明显下降, 大多数学生还怕脏, 缺乏主动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意愿;二是由于家长、教师的较高期望, 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无形中导致学生压缩参加阳光运动的时间;三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三、对提高我省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教育观念

1. 要认真学习文件, 领会精神实质, 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和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要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督查小组, 进一步督促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和落实情况。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 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使命和任务。

2. 转变教育观念, 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和质量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 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彻底转变观念, 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上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

3. 高度重视阳光体育, 发挥阳光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重要途径之一, 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 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加强领导, 构建阳光体育活动保障机制

1.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指导各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同时要定期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项目要切合实际, 增加健身性、娱乐性体育项目的含量。

2.阳光体育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实施阳光体育评估、监督制度。切实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原则, 全国的高中毕业考试增加体育考试, 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3.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由校长挂帅, 主管校长分管, 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校医组成, 统一部署, 制定具体的措施, 明确任务和职责, 领导和组织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4.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实行管理责任制, 通过“五负责”确保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 即:一是领导负责, 组织、指挥晨间锻炼和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 校长、行政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 同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提高全体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二是体育老师负责, 对于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活动器材的准备及活动锻炼的指导的负责;三是班主任负责, 组织本班按时、按要求参与活动锻炼, 正确引导并以身作则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指导学生活动 (班主任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表现纳入学期班主任工作考核中) ;四是副班主任负责, 配合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活动锻炼, 加强安全监管;五是大队部负责, 对全校各班级参加活动锻炼的表现、纪律及安全进行督查, 结合学校的“五好”竞赛负责组织评比。

(三) 通过大力宣传, 普及体育知识, 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教育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 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 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教育。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 开设专题栏目, 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经常性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四) 建章立制, 明确职责, 确保落实到位

学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学校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 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 要通报批评, 并与年终考评挂钩。体育场地器材由总务处、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定期维护, 预防学生在锻炼中由于器材问题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必须落实“五负责”责任制。

(五) 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主阵地, 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改革和创新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配置和编排上, 遵循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 注重学生对阳光体育的求知求学需求, 注重教学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的三者有机结合, 在小学、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型课程为主。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 把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活动、生产生活劳动进行有机结合。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 更新教学理念, 实施新课程方案, 实行“合班分组选项教学”, 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并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各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 实行课内与课外结合, 并向家庭、社区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六) 因地制宜的选择有效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以体育课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些主要载体外, 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 结合上级运动会导向作用, 学校计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校园健身操比赛、跳长绳比赛等;第二学期举行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拔河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等。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 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 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教研组、各班以及学生会文体部要制定出切实活动计划, 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安排, 月月有比赛”,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特点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 进一步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

(七)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保障水平

1. 保证活动开展时间:

各学校要科学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 要确保学生每天有锻炼的一小时。在保证锻炼时间的同时, 要合理安排好活动时间。在制订与安排中小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时, 一方面严格控制学校总体文化教学课程时间的总量, 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另一方面, 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 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开足、开齐体育课, 实行“3课2操2活动”。

2. 增加活动经费投入:

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 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 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 调配体育师资力量:

各学校要在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 选聘必要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体育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 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4. 完善配套体育设施:

各学校要增加投入, 配套、完善必要的阳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 以满足需要。还可以从实际出发, 开发一些适合本校实际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的广泛的活动资源了。

(八)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 每年要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监测, 检查监测指标要涵盖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疾病等指标。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监测, 学校做好“阳光体育运动”记录, 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科学指导, 切实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在学校目标管理中, 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重要指标, 在教师评价中把学生体质健康和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摘要:本文从甘肃省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访问、资料收集、网络交流等方式方法, 探讨了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条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机制、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教育、建章立制确保落实到位、把握主渠道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省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素质教育,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任振钢.我国青少年体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机, 2007, 11.

[2]黄铎.甘肃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1.

上一篇:告别母校的作文下一篇:炒股需要掌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