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2024-10-17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精选8篇)

1.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篇一

利用林业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推广案例

广西软枝油茶

推广背景:

油茶(Camellia spp.)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亦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利用和栽培历史。油茶寿命长,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稳定收获期长达80 年以上。油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合种植于广大的红壤丘陵低海拔地区。我国是油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国,全世界的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除此之外,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均有少量分布。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和我国栽培范围最广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它以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具有良好的组织血脂升高等诸多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被广泛种植。我国油茶的种植主要在南方,在广西地区,油茶的种植更是广泛,它既可以保护土壤不被流失,又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

茶油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少量饱和脂肪酸组成。茶籽油和橄榄油的理化特征和脂肪酸组成非常相似,油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达80%和90% 以上,两者均比橄榄油高出数个百分点。油酸是一种优质的安全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吸收,又不易氧化沉积于体内,抗氧化效果比多不饱和脂肪酸更好,不会引起人体血液中胆固醇(TC)浓度的增加。

存在的问题:

1、种苗生产缺乏可靠的良种检测技术,地域间引种缺乏科学管理

良种的推广和应用是确保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举措。由于油茶生命周期长,稳定收获期可长达80 年以上,因此,油茶生产中良种的应用尤为重要。

2、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传粉昆虫生存和种群数量,影响油茶授粉及坐果。

油茶是自花不孕植物,除风力可传播少量花粉外,主要靠昆虫如蜜蜂、蚂蚁和各种甲虫等授粉,但其中数量最多、传粉效率最高的是各类野生蜜蜂,各类蜜蜂对油茶的增产有显著的作用。

3、病虫害对油茶良种大面积推广存在潜在威胁,急需加强油茶抗虫、抗病育种研究。油茶良种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油茶的产量,但栽培品种过于单一,往往会导致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潜在威胁。炭疽病、煤污病、软腐病、茶苞病、白绢病、油茶绵蚧、油茶叶蜂等都是危害油茶的常见病虫害。油茶病虫害一旦爆发,将导致大量落蕾、落果、落叶,甚至全株枯死。

解决问题的思路:

根据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现在好多省级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我国政府应当重视此事。此外,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情况来指定一个良好的方案来解决当前油茶产业遇到的困难,组织和管理当地村民和居民更好的管理和种植油茶,提高油茶的质量和产量。最后各地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油茶生产基地,这不仅能更有效的管理油茶、养殖油茶,还能形成一个美丽的景观,来供游人参观,这样既发展了油茶产业,同样也发展了旅游产业。

采取的措施:

1、政府重视,提高认识,合理引导资源的产业开发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资源,打造油茶产业将涉及到科技、林业、农业、环保、财政和工商税务等部门,还连着千万家油茶农户的切身利益,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合理引导,按照市场规律,促进油茶新产品开发、抓好资源的基地建设,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油茶相关产业链的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正确的宣传引导,还油茶的经济林真正面目,纠正过去的粗放经营和“露水财”思想。提倡良种、注重栽培技术,合理的投入。从政策上逐步明晰山权、林权,促进林地流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油茶生产,鼓励一些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2、油茶良种选育研究发展策略

2.1重视与发掘对现有育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

油茶种质资源是最主要的育种群体。应当对各地育种资源进行搜集、保存;制订明确的育种目标,将育种工作持续地进行下去。

2.2以产量为油茶良种选育研究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品质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油茶总产量很低,造成食用油市场份额占有率低,所以育种目标是尽可能获得最大产量。在选育高产新品系时,应侧重提高果实含油率品系的选育。茶油作为优质食用油,脂肪酸特性优良,在育种研究时就应将营养学观点引入到选育评价中,使所选出的良种能符合市场需求。如作为高品质、高级化妆品用油时,要求更高的油酸含量,特殊的保健用油也对油脂特性或脂肪酸组成有独特要求。同时,应通过育种工作制订出科学的栽培技术规程,实现无公害或有机栽培。

2.3深入开展杂交育种,丰富油茶育种群体

在已选育出的200 多个油茶良种和现保存的1 000多株优树中,品种间的主要经济性状并不完全相同,如成熟期、含油率、花期、抗病性等,而且还有一些虽然未入选,但具有一些特殊优良的性状;同时山茶属植物中也具有许多性状优良的物种和地方品种,这些都是开展杂交育种的好材料。在选择杂交亲本时要特别注意远缘杂交和经济性状的累加或优势互补,以取得最大的杂种优势。

2.4重视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健全良种推广体系 可通过科学布局建立

油茶良种繁育基地,一方面能收集和保存良种种源,有利于进一步开展育种工作,以保证良种繁育工作能持续进行。同时,育种工作与生产紧密结合,能及时得到生产反馈信息,改进育种计划和方向,也能起到示范样板的作用。此外,通过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良种审定,保证良种应用的纯正性;建立相应的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良种推广工作,使推广效果与利益挂钩,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改进苗木繁育方式,规范整顿苗木市场,建立专业良种繁育基地,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取得的效果:

通过广西软枝油茶的推广,广西各省市都大力推广软枝油茶,在推广过程中他们的确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且强力支持他们,这让他们能更好的、无忧无虑的去发展软枝油茶。通过推广,油茶的产量提高了,并且根据地区不同,油茶的年龄不同划分了区域,这样能更好的使油茶迅速生长、提高产量,还能减少油茶种植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了油茶的抚育管理。

经验教训:

油茶的种植是本身就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主要就是没有完整的制度来维持和保护油茶的生产,通过油茶的推广能大大提高人们对油茶的种植,这不仅能提高自己和当地的收入,也能为国家做一些贡献,因为油茶本身就是一个好东西,如果我们的更好利用,这将是社会的一大财富。油茶的种植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一些专业团队来完成培育更好的种子,提高质量和产量。

2.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篇二

1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 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 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中特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 依托于传统文化, 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 在发达国家, 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 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 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 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 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 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 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 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做到以农为本, 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 因此, 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 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 因地制宜, 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 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 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 应当做到因地制宜, 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 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 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 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 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 进行规范化管理, 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 因此, 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 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 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 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 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 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 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 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 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 政府进行引导, 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 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 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 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 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 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 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 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 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 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 “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 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 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 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 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 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 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而农业人口又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多数, 因此, 农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 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 从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出发, 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 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供广大农民及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春旭, 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5, 11 (04) :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 16 (3) :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 2014, 09 (3) :68-72.

[4]王冰, 郝豫.快乐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J].上海经济研究, 2015, 13 (12) :20-25.

3.浅谈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篇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一)农业产品的弱质性决定了必须要有宏观调控的参与

众所周知,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农业上,自始至终都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农民个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除此之外,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烂、保存难和不易运输等特性,这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二)农业产品的风险性决定了必须进行农业宏观调控

首先,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以盈利为准则,对于像农业产品这样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配置无效力。其次,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不均衡。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特性来看,其供给从生产到销售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会引发经济的波动,并且扩散放大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第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现实中的市场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完全性,并且市场本身不能缩小这种不完全性,只有借助政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才能将这种不完全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当前我国农业处于转型期的现实情况也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历史性的改变,现代农业有了初步的模型并不断发展。但近年来,农业发展不稳定,农产品供求波动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和困境。特别是入世以后,面对国际上诸多方面的挑战,这种困难的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掌握和控制了。

二、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各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大不相同,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各异,但抛去表面上的差异,不难发现有以下共同之处:

(一)农业政策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和风险性使得农业生产者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为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定,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予以对农业的保护。如美国《1938年农业调整法》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土地资源,并为州际和对外贸易提出适量和供需平衡的农产品。日本农地政策最重要的《农地法》于1952年颁布并几经修订,它规定了日本农地的农民所有制。

(二)国家对农业予以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补贴政策

发达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贷款的设立来为本国农业提供专项贷款服务,并在巨额利息补贴方面给与支持。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各国还实施各种补贴政策以限制或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并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投资中去。

(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据统计报告,发达国家农业研究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左右,远高于我国目前0.3—0.5%的水平。这些国家都有一整套的研发、转化、运用和推广的完善的科研体系和组织,保证了农业科技成果能有效地被转化成市场生产力。美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高达70%,这对稳固美国世界头号农业大国的地位功不可没。

(四)设立农业保险制度来转移农业生产中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进而稳定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农业保险制度。如美国设立了《联邦作物保护法》,日本成立了“农业保险合作社——农协组织”,法国有农业相互保险集团等,这些措施和组织都由政府给与大部分的经费补贴来弥补农民因灾所遭受的损失。

三、对我国在农业宏观调控实践方面的建议

(一)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保护

为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如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必须予以特别的保护,特别是和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土地资源——农地。就我国国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基本农地保护区制度,保证农地面积的相对稳定,避免工业用地、住房建设等对农地面积的侵占。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农地立法和农地政策的建设,建立完善科学的农村土地财产关系,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逐步地规范化、长期化和法制化。

(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特别是粮、棉的价格保护机制

首先,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副产品等实行最低价保护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农副产品的稳定增长。其次,为平衡农业产品在与工业产品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应对与工业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产品实施价格保护。第三、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业产品进行价格贸易补贴,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政府应合理分配工、农业的投入比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水利、道路、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其次、要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建立一支高效的农业科技队伍,并且要逐步地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教育和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最后、要积极合理地引导民间资本注入农业的发展,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资体系,除了发挥农业金融机构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外,政府还应鼓励非金融机构甚至外资的注入,拓宽农业资本的来源。

(四)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由若干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市场构成的,应包括产区收购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中央级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除此以外,还包括期货市场主要进行农产品的套期保值和对其价格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非农户和市场自己能够解决,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立引导的作用。

(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处于信息时代的新农业如何在市场上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资源中选择有效信息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政府应起牵头作用建立覆盖面广、门类齐全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地指导和服务,避免因信息不畅、虚假信息或无效信息带来的损失。此外,要强化广大农民的信息观念,提高其文化与科技素质,实现信息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六)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如何在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致造成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被削弱,如何建立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新体系,如何面对国际农业市场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一切都要求必须加强有关农业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法律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的稳固以及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并逐步形成农业市场经济的新体系。

4.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篇四

2010-10-11 09:12:54| 分类: 观光农业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飘渺云河《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城乡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到1998年底,仅国家、省级农业园区和各类示范区就达600余个。到2004年底,我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各类观光休闲农园更是不计其数。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在着。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五花八门。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三年来在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逐步形成从实践--理论研究--实践的发展过程,以期能使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

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

2、休闲农场;175处;

3、观光农园:385处;

4、教育农园:141处;

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毕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D)部分。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 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 C、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

3.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D)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4.在交流与讨论中,(D)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

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A)三大领域。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应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

6.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D)的评价,第二阶段是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第三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 B、教学行为 C、教学科研 D、教学设计

7.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两种方式。

A、由点及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 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 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

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

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

A、第二次教育革命 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不属于创新型模式。A、合作学习B、探索和发现学习

C、问题解决学习D、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

10.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A)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A、计算机技术 B、文字 C、纸张 D、印刷术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2.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D)。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B、辩论

13.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D)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一般情况下,导航栏由(B)构成。

A、标题和导航文字图 B、题头图和导航文字图 C、题头图和备注 D、框架和导航文字图

15.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从电影《乱世佳人》中截取几段战争场面,反映葛底斯堡战役底油画,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并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地(A)方法。

A、创设历史情景

B、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16、下面的(A)不属于科学课程。A、历史 B、化学 C、物理 D、生物

17、(A)是指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体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对教学因素及其组合结构具有特定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规定。

A、教学模式 B、教学结构 C、教学设计 D、教学方法

18、与“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D)。A、有线性的横向导航 B、线性的纵向导航 C、非线性的树状导航 D、非线性的网状导航

19、(C)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A、客观题测验 B、表现性评价 C、档案袋分析 D、论文题测验

20、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认为“技术优先”的是(A)A、分离模式 B、整合模式 C、锯齿模式 D、交替模式

21、帕金斯(Perkins,1991)认为学习环境包括的五个关键成分是(D)A、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支持系统 B、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C、信息资源;符号板;现象视窗;认知工具;任务管理者 D、信息库;符号板;现象视窗;建构工具箱;任务管理者

22、下面的结构图,是由(A)提出的。

A、加涅 B、斯金纳 C、皮亚杰 D、罗杰斯

23、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不包括(C)A、提供广泛的英语阅读学习资源 B、提供支持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的工具 C、交流方式单一 D、提供各种学习策略

24、在(C)视图下,不能完全显示三个区域也不可调节各区面积的大小。A、大纲视图 B、幻灯片视图 C、幻灯片浏览视图 D、普通视图

25、斯滕伯格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看法是(B)A、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B、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实践的知识

C、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

D、广泛的普通教育;所要任教的学科内容;教育文献;反省的实践经验

26、最适合课堂讲演、操练和练习的硬件排列方式是(A)A、横排 B、纵排 C、环形 D、两侧

27、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B)四个层次。A、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B、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研发工具 C、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作为演示工具、作为开发工具 D、信息技术提供资源、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作为协作工具、作为交流工具

28、(A)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9、美国信息素养国家标准的(C)内容描述的是理解技术系统的特性及操作,精通技术的使用。

A、技术效能工具 B、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 C、基本操作和概念 D、技术通信工具 30、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中,“能使用绘图软件为一个房间设计各种布局”的信息技术可以与(A)的内容标准相结合。

A、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B、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C、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D、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二、判断题:

1、地理、历史、思想与品德都属于自然科学。(错)

2、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对)

3、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错)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错)

5、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度则可以划分为完善型和创新型。(错)

6、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对)

7、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教学模式。(错)

8、将气旋与反气旋运动过程设计成三维立体图与二维平面图结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气旋中心气流以及反气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导致凝云雨或晴朗天气的全过程。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气旋与反气旋。(对)

9、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对)

10、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正式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错)

11、[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利用技术资源(如计算器、数据采集探测器、录像、教育软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并开展扩展性学习。(错)

12、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标准英语语音的刺激,更丰富的英语单词学习情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被结合在一起,围绕单词的学习。(对)

13、接受学习一定是被动的。(错)

14、我国在2001年启动中小学“校校通”网络教育工程。(错)

15、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对)

16、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只需关注本学科内容,不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对本学科内容的影响而导致学习内容的变化。(错)

17、在美国的“社区”案例中,“运用交互式的教育节目”的活动是NETS绩效的“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并举例说明想法、观点和情节”指标。(对)

18、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实现个别辅导。(错)

19、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课程整合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对)20、电子邮件调查法属于被动调查法。(对)

21、理科课堂中的解题练习都属于操练和练习的范畴。(对)

22、利用信息技术的情景性、真实性,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23、操作与练习型游戏是利用环境进行建构,学生自己控制情节发展,生成情节。(错)

24、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习专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

25、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符号使用TCT交流运算结果。(错)

26、人们对于教师隐喻的微观层面指在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之中的地位,如“教师是蜡烛”。(错)

27、为了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践,教师首先必须刷新头脑中学生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把教学看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

28、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对)29、2000年,陈至立同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将从两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错)

30、自我调控是指在实施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错)

PPT操作题:

POWERPOINT操作用到的文件均存放在c:SL01目录下;

1.应用模板“沙石型(SANDSTONE)”,将“茶文化”的标题设置为“黑体”,大小为“72”,删去第一张幻灯片的副标题占位符,在此位置添加“c:SL01”目录下的“TEA.GIF”图片。

6.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篇六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一、单选题

1.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这种类型的课程为()。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活动课程;D 必修课程

2.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这种课程为()。

A 综合课程;B 分科课程;C 活动课程;D 选修课程

3.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为()。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选修课程;D 经验课程

4.()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A 选修课程;B 必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学科课程

5.()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 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6.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所体现出来的课程。这种课程为()。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7.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外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这类课程为()。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8.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的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9.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0.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1.以下哪个不是属于课程标准的性质()。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B 它是规定了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

C 它规定了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D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设

12.按照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A 横向组织;B 逻辑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3.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A 横向组织;B 心理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4.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A 横向组织;B 心理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5.以下哪个不属于课程组织的原则()。A 连续性;B整合性;C 顺序性;D 螺旋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提出者是()。A 泰勒;B杜威;C斯滕豪斯;D 赫尔巴特

17.把课程实践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是何种课程范畴()。

A 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 课程实施;D 课程评价

18.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设计好的课程是可以改变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20.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再设计的过程。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

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21.以下不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A 接受学习;B 自主学习;C 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22.教师在教学中也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格,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3.教学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原则,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A 巩固性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启发性原则;D 系统性原则 24.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5.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题目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A 巩固性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启发性原则 2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实验法

27.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实验法

2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实验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9.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多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D 讨论法 30.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有()。

A 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B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C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D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1.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为()。A 班级授课制;B 个别化教学;C 分组教学;D 道尔顿制 32.在教学评价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坚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直观臆断。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3.在教学评价时,承认评价对象(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4.在教学评价时,要针对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使用统一的模式,这种教学原则是()。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5.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际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动方式,这种教学范畴为()。

A 教学方法;B教学目标;C 教学模式;D 教学评价

36.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为()。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7.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在进行迁移整合的教学模式为()。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教学模式为()。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9.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40.通过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兴趣高涨;至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41.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度到新课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习。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演示导入法 42.通过寓言、故事、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A 典故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演示导入法 43.它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热点问题为主题,引导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他教师、专家和领导汇报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是哪种类型的说课形式()。

A 主题性说课;B 示范性说课;C 评价性说课;D 研讨性说课 44.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A 教学机制;B 教学反思;C 教育叙事;D 教育博客 45.()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育,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A 教学工作总结;B 教学工作计划 C 教学工作案例;D 教育教学随笔

二、多选题

1.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 社会需求;B 学科知识水平;C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D 课程理论

2.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B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C 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

D 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A 学习者的需要;B教师的需要;C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D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6.课程标准有哪些性质()。

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B 它是教师教学的具体内容;C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D 它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7.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A 直线式;B螺旋式;C 逻辑顺序;D 心理顺序 8.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它可以分为()。

A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B 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C 显性课程资源;D隐性课程资源

9.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它可以分为()。

A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B 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C 显性课程资源;D隐性课程资源

10.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它可以分为()。

A 校内课程资源;B 校外课程资源;C 有素材性资源 D 条件性资源 1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特点来分,它可以分为()。A 校内课程资源;B 校外课程资源;C 有素材性资源 D 条件性资源 12.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

A 课程目标;B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C 社会发展;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学文化知识

13.“泰勒原理”的主要包括有()。

A 确定课程目标;B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C 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 根据课程目标评价课程 14.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

A 忠实取向;B 相互调适取向;C 创生取向;D 学生取向 15.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外部因素主要有()。

A 教师;B社区与家长的影响;C 政府部分的影响;D 社会团体的影响

16.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实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A 国家;B 地方 ;C 学校 ;D 社区

17.新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变革主要内容有()。

A 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B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D 高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8.备课的三项工作主要有()。

A 备教材;B 备学生;C备教法 ; D备教学评价 19.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有()。A 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B 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C 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 学业成绩检查评价主要以批判为主 20.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有()。A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B 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C 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D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2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为()。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C 学生年龄特征;D 教育行政者要求 2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有()。

A 在教学人员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B 在教学活动程序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C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D 在教学空间上,以课外活动为基本活动方式 23.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有()。A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 B 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

C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D 等同于学生个体独自学习24.个别化教学的缺点有()。A 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B 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 个别化教学比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化更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D 个别化教学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25.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A 诊断功能;B 反馈功能;C 鉴别功能;D 导向功能 26.根据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 相对评价;B 绝对评价;C 个体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 27.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分为()。A 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总结性评价;D 相对评价 28.根据评价的主客体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A 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他人评价;D 自我评价 29.根据评价范围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A 单项评价;B 综合评价;C 他人评价;D 自我评价 30.教师讲授技能要体现以下哪些原则()。A 科学性;B 适应性;C 教育性;D 启发性 31.结课的类型有()。

A 认知型结束;B 开放型结束;C 突然型结束;D 浪漫型结束 32.说课的类型有()。

A 研讨性说课;B 评价性说课;C 检查性说课;D 主题性说课 33.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

A 事件的真实性;B 事件的典型性;C 具有问题性;D具有感悟性 34.教育叙事主要分类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反思式;B 陈述式;C 质疑式;D 点评式 35.教育随笔的特点有()。A 随便;B严谨;C随心;D 形式固定 3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A 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B 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C 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D 注意反思的“严谨性”

37. 一般的教育论文的征文由()三部分组成 A 引论;B 本论;C 结论;D 论题 38.教育反思的内容有()。A 记成功之举;B 记“败笔”之处 C 记教学机智;D 记学生见解

三、填空题

1.()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3.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了()课程评价模式。

4.()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5.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分别是()、()、()。

6.()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7.备课内容包括:()、()和()。8.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

9.()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10.教育反思接近于议论文,教育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教育叙事属于()的范畴。

11.教育叙事更强调叙述,教育案例更强调()。

四、判断题

1.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即平时考查和考试。()

2.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3.重视学生的经验,是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4.学习者的需要是影响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5.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按照从已知倒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这是课程直线式组织方式。

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是美国学者泰勒提出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目标模式便于操作又容易操作,因此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

8.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备课、上课和课外作业组成。()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个别化教学就是好,班级授课制就是不好。()12.教学评价的功能就是诊断功能。()

13.相对评价就是指对评价对象某一方面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

14.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包含建构主义。

15.悬念导入法就是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16.课堂教学讲授不一定要有情感性。()17.板书要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18.教师只要有基本教学技能,就一定是好教师。()

19.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十分重要。()20.教育随笔必须有统一的格式。()

五、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请简要回答CIPP评价模式。3.请简要回答教学的基本任务。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简述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六.案例分析题

1.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

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七、论述题

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2.论述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3.论述教育论文的写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7.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篇七

1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显著的集约性、多元性、技术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纵观各学者在现代农业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及研究,可将其归纳如下。

董春宇(2007)从现代农业基本问题的理论和现代农业发展两个角度概要性地回顾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理论性地分析与评价我国的现代农业。孔祥智(2007)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阐述了不同学者对于现代农业概念的界定、背景的提出以及发展模式的观点。徐志仓(2011)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以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应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和农村经营体制三方面创新[1]。刘喜波(2011)认为现代农业理论应由农业经济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理论构成,并简要阐述了一些学者关于这三个方面的经典理论[2]。叶敬忠(2010)另辟蹊径,追溯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发现其与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密切的关联,从而解析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3]。胡未央(2013)梳理了不同学者对于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现阶段我国在现代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4]。

梳理不同学者的理论综述,发现他们大多从概念、特征以及现有成果着手,进而分析我国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思考与措施。但在“互联网+”战略这一背景下对我国现代农业分析的文章还是较为缺乏。

2“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的研究

2016年,农业部等部门发布《“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互联网+”战略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逐渐形成。通过《方案》可以看出,国家以推进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生产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现代种植业等。通过国家对“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任务的部署,进一步促进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的形成。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2015年国务院出台众多扶持“三农”的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同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万t,与2014年相比增长2.4%。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转移,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也随之显现[5]。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区域化的特点。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制定的“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也随之公布,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同时在完善财政支农、创新金融支农等四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2“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生产模式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农业与电子商务、农业与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2.2.1 电子商务+现代农业

农业电子商务能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拥有超过3万hm2的核桃林。在县委书记的带领下,成县全体村民利用微信、淘宝等平台对核桃进行线上销售,至2016年7月底,成县共开办905家网店和22家电商企业,累计电商销售额达到5.16亿元,间接带动了7100余人就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2.2.2 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

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为涉农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深圳市的乐农之家通过线上融资线下养殖的方式将传统养殖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养殖户扩大规模的资金周转问题,也为线上投资者提供了获得收益的新渠道[6]。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必将成为诸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方向。

2.3“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实践成果

2.3.1 农业资源获得合理配置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能使传统农业摆脱信息闭塞、交流不畅的问题,而且能将信息摆放在平台上被更多的需求者了解共享[7]。例如,河北省清河县是中国羊毛之县,拥有全国80%的羊绒加工生产能力,但在金融危机后清河县的羊毛产业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为了加快全县经济恢复,清河县委政府提出“网上网下互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补”的发展思路,至2017年清河县电子商务零售额预计达到50亿元的目标。通过互联网的整合处理,形成对需求者有效的信息,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我国健康农业的发展。

2.3.2 促进农产品销售模式转型升级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销售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收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河北省保定市特色中国阜平馆依托阜平县农产品突出的县域特色,为当地农民提供销售平台,拓宽了阜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也促进了阜平县的脱贫工程。

2.3.3 农村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农村互联网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农业部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施精神要求,北京村网通农科院推出《村网通全国农村网站自助建站管理系统GOVE.CN》也在全国60多万个农村上线。村网通系统的推出加快了我国农村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加快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实践发展的瓶颈

3.1 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

物流业发展缓慢成为制约“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因素之一。发改委刘小南副司长曾表示,当前我国物流业存在基础设施较薄弱、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的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发展。

3.2 互联网专业人才缺乏

互联网专业人才的缺乏从生产者的角度限制了“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民在技术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导致想要从事电子商务却无从着手;另一方面,互联网专业人才不愿去农村基层创业或对农业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专业知识无法应用于理论实际。培育基层互联网专业人才成为“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多举措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同时也要求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意识,为国家输送更多实战型人才,助力我国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互联网普及率低等基础设施问题成为制约“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专业化农业电商服务平台的缺乏,导致信息的搜集与发布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出现滞后、信息的交流出现不对称与不及时现象。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将成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集中力量解决现阶段“互联网+”战略下现代农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在把握现代农业理论基础构架的同时,结合现有实践成果,从农村电商以及农村互联网金融两个大的方向着手,把分散化的农户经济向着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发挥出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从而在“互联网+”的战略下,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得到更好、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仓.现代农业的理论综述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36-41.

[2]刘喜波,张雯,侯立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J].生态经济,2011(8):98-102.

[3]叶敬忠,安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溯源与实践反思[J].中国农业现代化探讨,2010(10):10-17.

[4]胡未央,胡燕.现代农业文献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10):24-26.

[5]陈彪,苏小波.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2):10-11.

[6]张斌,李海燕.“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J].中国市场,2015(38):161-162.

8.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 篇八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分析教学实践

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在国际交流与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大学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实现时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力度不足,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相应的教学理论,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应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数量比较多,但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教师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师过于重视英语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认识到英语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导致学生的英语面较窄,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许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师缺少相应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对该种教学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够适应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2.教学资料统一性差

教学资料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的质量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师课程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目前,我国许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普遍存在着教材前后订购不一致的状况。就是说每一届的学生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材都不相同,而且许多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材料,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1.构建主义理论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主要理论为构建主义理论,它是支撑整个教学的重要理论。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构建主要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该理论同时还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中解放出来,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识的主动构造者。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教师构建出的英语课堂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

2.创造力心理学理论

创造力心理学的观点主要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创新,找到新的英语学习方法。它的动机就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朝着一定的目标进行努力,最终达到心理预期。大学生他们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已经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他们需要教师用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通过该理论的指导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这样的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可以让学生在英语拓展课堂上有多样的选择,让他们从单一的语言知识学习转向为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3.需求分析课程理论

教师在进行英语拓展课程教学中需要学习需求分析课程理论,这样可以提升其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搜集和分析学生对英语拓展课堂的知识需求,并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英语拓展知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拓展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实践

1.优化大学英语拓展课堂教学方式

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不断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大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学校要积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专业知识要求来进行更多英语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學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时可以即使在网络上寻求教师的帮助,提升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拓展教学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人,他们的教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为自身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系统的考核制度

教师在进行英语拓展教学时需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来支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各个学校应该要不断完善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平台,建立相应的随堂考核模式,对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状况进行判定,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通过该制度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下一阶段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升英语拓展课程的教材质量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材质量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在进行教材的选定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习水平,积极参考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选择出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这些教材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论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突出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使其逐渐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外语应用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拓展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英语知识面,掌握更多专业英语知识,提升他们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保证英语的应用能力。高校只有不断改善英语拓展教学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材的质量,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向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45-46.

[2]余祖英.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实验[J].大学英语,2012,(2):81-82.

上一篇:中秋节发朋友圈简短句子下一篇:群山之巅读后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