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作文

2024-12-11

科学实验的作文(精选16篇)

1.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一

今天下午,我们班的同学都带来了一个个鸡蛋,你可别误会,这不是要进行吃鸡蛋比赛,它是我们上科学科要用的实验品呢!在这节课中,我们要把鸡蛋放在自己亲手制作的鸡蛋保护器中,然后把它从三楼放下去,看它是否能把鸡蛋安全地送到地面。想起来都觉得有趣刺激,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刻快点来临。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我们的心随着铃声加快了跳动。老师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教学楼的天台。往下一看,哗,真高呀!我们的鸡蛋保护器能安全着陆吗?同学们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还是先看看我们的“保护器”吧!这些保护器可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飞机,有的像一把大伞子,有的像一个皮球,有的在保护器上围上了花边……各种各样的保护器,多漂亮有趣呀!但不知道谁的保护器能保护鸡蛋安全着地呢?真想快点开始啊!

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实验开始了。第一组的“飞机”载着鸡蛋宝宝出发了。只见飞机在空中飘来飘去,我们的眼睛也跟着它荡来荡去,祈祷它能安全着陆。忽然一阵风吹来,飞机像失控的箭一样直冲地面,鸡蛋一瞬间就开了花。第一次实验失败了,同学们都很不高兴。老师对他们说只要回去再把飞机改良整修一下就一定会行的,他们又开心起来了。

接着是第二组的同学上场了。看他们得意洋洋的神态好像实验一定会成功似的。他们的保护器只不过在外层包了一块泡沫,有什么好得意的呀?同学们都为鸡蛋宝宝担心。他们的队员把泡沫球腾空一抛,泡沫球像石头一样直冲地面。我们都屏住了呼吸,想这一下鸡蛋宝宝又要壮烈牺牲了。可就在保护器碰到地面的一刻,奇迹出现了,保护器着地后一下子被弹了上来,这样弹来弹去,就像一个有弹性的皮球,随着弹性慢慢减少,保护器稳稳地落在地面上,鸡蛋宝宝竟然毫无损伤。啊!真了不起呀!我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第二组的成功,为我们组树立了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成功的。我们组做的鸡蛋保护器是一个大大的“降落伞”,它是我们组员精心设计的结晶,如无特殊情况,它可以帮我们把鸡蛋宝宝顺利送到地面的。我吞了一口唾沫,小心翼翼地把保护器放了下去。降落伞在半空不停地旋转着,像在跳空中芭蕾舞,但始终保持平稳,最后还以一个优美的姿势慢慢地落在了草丛上。太好了,我们的保护器成功了,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们的成功而高兴。

真有趣的科学实验课呀!在这节课中我们与科学为伴,真正领略到科学的乐趣与魅力。

2.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二

一、“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是“全面而具体”的写作思维

(一)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写作的 “ 素材”, 让我们切实感到有话可说;感觉到的话, 该说的话, 都能说,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我口述心”。 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 它要求具有观察能力, 要求写景, 要求写人, 要求写社会。 但它只提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仅感到这些对写作的重要, 也懂得其重要性, 但进一步的指导却没有。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在感知能力的训练中明确而全面地告诉我们写物、写人、写社会该写到哪些内容。

以感知物为例, 它告诉我们写物要全面调动感官去感受;注意与物相关的附属物; 注意到物的动态表现, 就是换时感受;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就是换情感受和换位感受。 感知人, 感知事, 感知社会, 也是如此。

而传统作文教学体系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思维, 让学生观察, 就告诉他们要细心、要全面, 使学生无所适从, 倍感疲惫。多少年来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大都半途而废。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则不然, 它指向明确全面, 学生学完后, 一定会有话可说, 说思维全面的话, 说新鲜的话, 说自己有深切感受的话。 这一点, 相信凡是参加实验的老师和同学都深有体会。

(二)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语言的文采。 传统的作文教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它想到“好词生好句, 好句生好段, 好段生好篇”, 但这是语言文采的表面现象。 著名高考辅导专家胡国华的“三比四字”式会创造出文采, 但没有从思维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传统作文模式。

写作是形象思维大放光彩的时候, 抽象思维处于“暗处”。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找到了这一钥匙, 注意到语言文采的实质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而形象思维的明确指向便是形象联想。 语言一旦运用形象联想思维, 文采就会飞扬, 你不必担心什么。 因为形象联想就会有比喻和比拟, 多个比喻和比拟就会有排比, 就会有文采, 而这是自然产生的。

(三) 同样 “作文三步法” 理论体系关注人的情感, 它让我们的作文言而有真情。 在这以前, 我们在教学中仅仅轻描淡写强调写作要有真情。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全面而确切地告诉我们爱 (恨或更多的情感) 的指向就是自然、社会、人类;并且指出爱自然的实质就是爱自然的可爱和实用; 爱社会就是爱它的文明和进步;爱人类就是爱其真、善、美。 这样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 恰好与马克思哲学巧合, 世界不就包括这些内容吗? 我们的爱不是凭空而来, 爱的对象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四)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文体。 与以往不同的是, “作文三步法” 理论体系揭示出文章的结构和文体, 是人们为表达一定情思而用思维组织材料后形成的结果。 因此它只讲到思维。 它认为:“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表达感情, 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证明观点, 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说明事理, 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 ”而结构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就是后分想、再生联想和形象联想的编织。

(五)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更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提出用思维统一一切的理念, 把以往只在逻辑学中才敢提到的东西, 轻松搬到高中作文教学中, 却不觉深奥, 但觉浅显易懂。 而这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所适从的地方, 大多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

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 是“简洁而可操作”的写作思维

(一) 从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的整体看, 它是简约的。 仅仅八个章节, 用72学时, 就基本包括作文写作的全部。 它把写作和写作的主体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它注意到, 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人类对人、事、物的全面感知, 因此它首先是感知能力;人类写文章是为表达情感, 它简洁地讲到爱人类、爱社会、爱自然;而这些的连缀靠思维, 它全面而简洁地讲了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 文体又是人们在写作中形成的有效而实用的表达情感的公认形式, 而三大文体又是文体的基本体, 它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所以只讲三大文体;对表达法式基本没有提及。 这样的章节安排全面而没有丝毫交叉, 给写作带来效率。

(二) 感知能力的统一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写人、写物、写事的教学都要一一展开, 事无巨细, 并没有注意到三者的统一。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却不同, 它的宗旨是对所感知的东西要全面, 要多感官, 要全身心。 这样的理论指向明确而简单, 易学易记, 可操作性极强。

(三) 文体训练的统一性。 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对文体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 记叙文分写景的、写人的、叙事的;议论文要讲三要素, 要讲结构, 要讲论点的提出方法;说明文要讲说明的顺序, 要讲说明的方法。 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 就将多维思维在三种文体中的具体运用, “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表达感情, 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证明观点, 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 加以抽象, 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 用以说明事理, 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 我们在写作中只要目标明确, 运用这些思维把材料组织起来便是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 省时省力, 对理论一旦理解便能思路大开, 自由写作。

(四) 思维运用的统一性。 在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 思维有三种, 即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 它们不交叉, 又各负其责。 后分想是核心, 负责同类材料和关系材料的寻找与组织;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负责异类材料的寻找和组织。

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 思维的作用是统一的, 即用它们寻找写作材料和组织材料。 这样只要熟悉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思维, 把想到的材料用这些思维有机地组织起来就是文章。这一点在运用中最是奇妙, 特别是再生联想。 在课堂实践中, 学生在开始不相信, 认为这是胡编滥造, 我告诉他们:你们就当做一次实验, 把你用再生联想想到的东西, 连缀起来看看。 我给出了这样的联想“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 后来学生大胆写。 结果出人意料, 一个学生这样写:

我家门口, 有一段烧焦的木头, 全身黝黑透亮, 看到它我便想起了那片童年的乐园。 那离我家仅一里不到的树林, 那是夏天, 树木都较劲似的疯长着。 绿绿的叶, 青青的枝杆, 清香的气息。 我们几个小朋友沐浴在这天赐的环境里, 浑身舒服, 便体是劲。抱在怀中的足球便飞也似的射向那片乡间的田野。 踢累啦, 我们又回到了树林中, 燃起火, 烧起自带的红薯。 可是火太大, 树着火了, 我们听到稚嫩的树被烧的痛苦地呻吟着, 我们便一起扑火, 火灭了, 树焦了。 我们有点失落地回到家, 带了这童年的记忆。

人在童年是无畏的, 童年的记忆又难免有点苦涩。

学生听完后, 再没有人说, 再生联想是胡编滥造。

为什么“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的思维会如此神奇? 因为它是从客观的事物的关系中总结而来的, 它关注人类与外界的关系, 是客观的思维, 是人们难以注意到的地方, 不易被理解。

总之, “作文三步法” 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阐释写作活动的实质, 它的全面性注意到写作的方方面面, 使我们对写作活动有清晰的认识, 明确努力的方向;而它的可操作性轻松满足了我们实践的需要, 完成了它作为理论的指导职责, 它是一个科学的作文理论体系。

3.“实验作文”指导的误区及其对策 篇三

一、少一点包办代替,多一点自主体验

镜头一:“实验作文”课《火山喷发》

教师在讲台前演示完“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请学生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关于实验的过程,孩子们大多这样写:“……只见老师先舀了两勺小苏打粉,倒入‘火山口’,接着拿出一个杯子,往里面注入白醋,又滴了几滴红钢笔水。最后,把杯中的液体全倒入‘火山口’,红色的‘岩浆’流了出来……”

老师演示得很精彩,孩子们也观察得很投入,但为什么却只有记账式的、没有灵性的语言呢?这是缺少体验的缘故。众所周知,孩子们之所以喜欢实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一饱眼福,更多的是因为实验能给他们带来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正在进行时的而不是过去回忆式,是调动多种感官的实践而不仅仅是旁观。如果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亲自动手设计、完成实验,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沮丧。那么孩子们在这样丰富的内在情感体验的驱动下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精彩纷呈了。

改进后案例:

将实验材料分给学生,要求孩子们分组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在实验操作之前,小组可以先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全班交流实验中最有趣、印象最深的事,教师相机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点拨。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总结等环节中,老师只是发挥着指导、启发的作用。整个过程,孩子们充分运用身上的“五员大将”——眼耳鼻舌手,写作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请看下面的学生优秀作文例句:

1.刹那间,红红的“岩浆”流了出来,只见红色泡沫越涨越高,很快便溢出“火山口”。此时,我们欣喜若狂,不约而同地喊出:“哇——”。再看组长,他的两眼瞪得大大的,似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成功)

2.真能成功,我可就“光宗耀祖”了!因为太着急了,我直接往已经“吃”了许多小苏打的“火山口”里再加了一勺。嫌加墨水太麻烦,我直接把醋倒了进去,结果溢出来的只是变异的岩浆(白色)……(失败)

3.“岩浆”顺着“山势”流到“山脚”。这种景象,让我仿佛看见了火山喷发时火红的岩浆一泻千里的情景,太壮观了。(独特体验)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体验是科学探究、自主写作的原动力。充分体验,才有情趣盎然的作文!

二、少一些科学道理,多一些人文感悟

镜头二:两篇实验作文的结尾

《鸡蛋的秘密》:老师告诉我们这是“重心”问题。熟鸡蛋里的液体已经凝固,重心不变,就能保持平稳快速地旋转;而生鸡蛋里面装的是液体,重心不稳定,就会东歪西倒。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小小的鸡蛋让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掉不下的硬币》:老师告诉我们,中指对无名指牵制最大。当中指被固定了,无名指也无法动弹,硬币当然就被两个手指夹住而无法放开。科学实验真有趣,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科学实验作文中揭示科学道理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们都只会以科学道理作为结尾,作文就会因缺乏多样性而显得呆板。孩子们之所以感到除了科学之外无话可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没有提供机会让他们浮想联翩。在实验作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到联想的触发点,进而打开个性化的作文思路。这样,每篇文章的立意也就各不相同了。

改进后案例:实验作文《掉不下来的硬币》

在孩子们亲自体验硬币被夹在无名指之间掉不下来之后,老师这样引导他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掉不下来的硬币”这一科学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能不能结合你们的生活,谈一谈你们对这一现象的感悟。孩子们纷纷将视角转向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这一实验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有的从“掉不下来的硬币”联想到“定势思维”的危害,有的则想到“父母的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请看作文片段:

……从被夹住的硬币,我想到了父母的爱。我就是这枚硬币,而夹着硬币的两个无名指就像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给我无限的关爱,唯恐有什么闪失。记得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都出门了。这时,突然停电了。风吹在门缝上发出“呼呼”的声音,我怕极了,躲在床上不敢下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黑暗中走来。是妈妈,妈妈说:“听说没电了,就回来看看。”……

感谢这次实验,它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三、少一点固定模式,多一点创新形式

好作文拒绝套路和固定的模式。但是实验作文又的确太容易落入模式化的窠臼,其课堂模式不外乎“交待任务——实验操作——交流所得——记录过程”这几个环节。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新意,实验作文的教学方式就要创新。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一下作文的角度。同是“空气魔术师”,(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往瓶子里吹气,气球吹不大。)可启发学生以做实验的心情作为开头,也可以从矿泉水瓶中的空气写起;主人公可以是实验者,也可以是瓶中的空气。其次,可以改变一下文体。可以写旨在揭示空气性质的说明文,也可以写由瓶中的空气引发人生思考的记叙文,还可以以空气的口吻写一篇趣味童话。

大个子开始吹了,只见他拍拍胸脯深吸了一口气,鼓起腮帮子用力一吹。我分明看见从他的嘴里冲出许多家伙,跑进气球里。原本瘪下去的气球开始挺直了腰。这时,我突然觉得周围变得拥挤起来了,我的同伴纷纷朝我挤压过来。有的都被挤得变形了。我顿时觉得胸闷、头晕。“这是怎么啦?”我嚷道。“再这样下去,我们就要变成肉饼了!同志们,我们要团结起来,把他们赶出去……”一位空气届的长者这样发号施令……就这样,拉锯战开始了,我们出不去,他们也进不来……

总之,实验作文教学要注重体验、注重联想、注重形式,要多方面地激活孩子们的语言智慧,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成为一种令人快乐而有成就感的事情。

4.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 篇四

我们一个个好奇地盯着材料,两个鸡蛋,心想:“这些东西能做什么实验?”老师来了,说:“这里有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谁有办法分辨呢?”王佳楠激动地举起手,说:“把两个鸡蛋用相同的力度转,转的快的就是熟鸡蛋了!”老师把两个鸡蛋转啊转。哇,竟然真的是那个熟鸡蛋快!这让我们大吃一惊,我问:“为什么熟的鸡蛋转的快呢?”原来是它们的重心不一致,生的鸡蛋里面都是液体,液体的重心一直随着鸡蛋转来转去,鸡蛋也就变得更慢了。

我们又做了一个小实验:鸡蛋为什么捏不碎?我们都觉得鸡蛋那么脆弱的东西,怎么捏不碎?老师说:“一个人分别捏十秒钟,谁如果捏碎了,那么鸡蛋就归谁了!”听了这句话,我们个个跃跃欲试。可是,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捏不碎!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我们捏时全身的力气均匀地分布在五个手指上,鸡蛋受力均匀,所以就捏不碎了。

5.描写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五

上课了,我们端正地做着,认真地听着王老师上课。只见王老师手里拿了一个烧杯和一个温度计,烧杯中还有半杯热水。王老师对着同学们大声地说:“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实验,知道是什么实验吗?那就是测量水温的实验。我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温度计吧。温度计是玻璃制品,上面还有许多的刻度,是从1-100摄氏度。温度计的底端那个红色的物体叫做液泡,而中间那个又长又红的的物体叫做液柱,这就是温度计。现在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要怎么做:首先,要用手轻轻地捏着温度计的最上端。然后,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在热水中,但是却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这样就不准了。接着,就要目不转睛地盯着温度计中的液柱,直到它停止上升。最后,要读数时,可是关键,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平视读数,不能斜视、俯视或者仰视。如果自己太高了,就要趴下来一点。如果自己太矮了,就要稍微站起来一点,这样,才能读准数。”我们听后都跃跃欲试。

老师给我们分了小组,我们小组是5个人,我是小组长。分完小组后,老师又把材料发给了我们,这些材料有:3根温度计、半杯温开水,还有一个白色的塑料盘子。拿到这些材料后,我特别想第一个做实验,就在这时,老师让我们这些小组长先做实验,并让其他的同学看看我们小组长有没有做错。听到老师这样说,我在心中暗暗自喜,因为我能第一个做实验了。我先从白塑料盘里拿出那个装有温度计的木管子,打开盖子,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取出温度计,捏在手中;然后,把温度计上的液泡浸在水中,但我并没有碰到杯壁;接着,我盯好液柱,只见它在快速地上升,32、33、34、35......过了一小会儿,液柱终于停止上升了。水的温度是72摄氏度,我心里特别开心,我也会测量水温了。

我做完了实验,就把所有材料都收拾好,给了下一位同学使用。下一位同学是麻鹏达,他按照王老师步骤仔仔细细地做,也成功了。紧接着下面几位同学,他们做的也不错,但是有一位同学出了点小差错,水温量的不是非常准确。我们过去鼓励了他,他也对自己有信心了。

6.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六

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用几样器材做滑轮,这可把我们难坏了,要怎么做呢?我们左思右想。忽然,我脑子里闪出一种方法。

我让张子轩拿住杆子,并在其中一个滑轮绕上一圈绳子,再将绕线的滑轮钩在杆子上。随后,我又把另一个滑轮在这根绳子上也绕一圈,并在滑轮的下面吊上三个砝码,我们的实验马上就要成功了!

我放下砝码,等待成功的时刻。可是,挂上去的砝码怎么动不了呢?“要不把滑轮钩在绳子上?”同桌提醒道。张子轩忙不迭地拿起滑轮,轻轻地放在绳子上。咦?怎么不对劲?我一手捏着绳子的头,一手握住杆子,一拉。不对,滑轮与绳子似乎是一对冤家,就是不肯在一起,总是滑下来。

“把底下滑轮上的钩子挂住绳子的头,一拉,不就行了嘛。”老师在一边指导我们。对,把绳子挂住!黄欣悦从我手里抢过杆子与滑轮,很仔细地将线头穿过滑轮。“好,试试吧!”她调皮地眨眨眼。我目不转睛地盯住滑轮,慢慢地拉

“在动,在动!”张子轩瞪大眼睛喊着,眼睛里绽放出异样的光芒。“我们成功了!”他在位子上左右摆动身子,扭来扭去,像一条蚯蚓一样弯曲着身体,“耶,耶”地叫个不停。

7.科学评价作文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篇七

而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上作文课难、学生习作难、评阅那堆小山似的学生习作更难。老师们往往对学生的“佳作”写下的评语既单调又死板, 如“文章很生动, 结构完整, 内容具体, 想象丰富。”而对另类习作则是冷冰冰的套话:“语句不通顺, 条理不清楚, 中心不明确。”起初学生会觉得不易理解, 慢慢就不愿看了, 因为评语千篇一律, 缺乏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可见, 习作评语应该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喜欢学习, 喜欢表达, 把习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一、用合理的评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习作的动力, 有了动力, 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 有了热情, 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习作才会有创新、有活力。教师评价学生习作, 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不能用文学作品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因为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之后, 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老师在评语时, 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的能力, 小到标点符号、文字书写, 大到立意选材、谋篇布局, 都应兼顾孩子的个体差异, 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 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 真实地、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诚恳地指出有待改进之处。

如看图写话练习, 只要学生把图中主要的意思写出来, 顺序清楚, 语句通顺, 就可以算作好文章;写一个人, 能写出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即可;写一处景物, 能写出它所处的方位和特色, 也是好文章。同样, 写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叙述完整;写说明文, 说明顺序清楚, 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功能描述准确;写日记、书信格式正确, 真实可信……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也要用商量语气给出评语。如:这里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词语。这句话太长了, 用标点把它断开, 行吗?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

二、用恰当的评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先学做人, 后学作文”, “文如其人”这些话都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的习作教学, 必须重视育人的功能。其实, 无论是成人的文章, 还是小学生的习作, 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他们情感态度的流露。改变小学习作评语的僵化模式, 拓宽评语的内容, 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三年级作文片段训练《第一次×××》, 有位学生写他第一次买菜时因没有找钱而挨妈妈骂的事, 他在作文结尾发出感叹:“今后去买一次菜, 相信你肯定能做好的。试一试, 好吗?”这位学生在第二周日记中说, 他真的又去买了一次菜, 这一次妈妈还表扬了他呢!

三、用评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习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很多, 如命题上的创新, 选材上的创新等等, 无论是哪种途径, 教师在评语中的引导都是非常关键的。著名教育家齐佛说过:“什么叫创造?我想只在有一点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在习作评语中也可以尽力挖掘这样的内容。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内容、新思想、新见解, 老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如, 我在学生写的《电脑房屋》一文中写了这样的评语:哇, 太棒了,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可真是一种享受啊!什么都是电脑控制, 有声控设备, 还有为自己服务的机器人。对《神奇的吸尘扫帚》一文的评语是:你介绍的扫帚果真神奇啊,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各种家务活, 还有帮人按摩, 我多么想得到这样一把神奇的扫帚啊!

8.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八

一、确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评价学生的作文。除了评价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外,还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更要关注写作兴趣的情意取向,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真”字上做文章,即真实的叙写,真心的投入,真理的表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阐述,其实已经为作文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目标。“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利用正确的评价手段加强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评价必须规范、有序,保障作文评分的科学、公正,具有可操作性。

在主题生活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中,笔者制订了《主题生活作文评价表》,直观、具体地列出了评价类别、项目、权重、分值,力求做到目标明确,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定性量化,按章评价,操作有序。

此表评价侧重于作文基本功、主题活动、中心内容、结构、描写、技巧等6类,每类中有若干子项目共18项,基本上涵盖了作文教学各方面的要求。从量化分值权重来看,18项内容中,主题选择、活动过程各占5分,立意和内容各为10分,其余14项内容各占5分。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主题生活”这项栏目总共只有10分,是不是弱化了“主题生活”?主题生活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打个比方,就像作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最终评价作家成就不是看他们体验生活的状况,而是看他们创作的作品。

使用本评价表,其最大优势就是有表可依,有据可查,有理可辩,有章可循,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掌握要领,在评价实践中寻找差距,明确方向,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当然,任何评价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文是心灵的折射,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用同一把尺度。同一个标准评判学生作文有失偏颇。这就需要评价时要慧眼识珠,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使用本评价表时要立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生为本,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目标与个性,二是严格与尊重,三是规范与自由。四是欣赏与修正。

二、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光有评价目标还不够,必须改进评价方法。提高批改工作的效率,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真正让写作成为学生自然生存的一种状态。

1学生相互评价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帮助学生批改作文固然重要,但教师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更重要。鲁讯先生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相互评改时有一个参照标准,笔者制订出了《主题生活作文学生互评表》,此表分为体验感受、客观评价、简评三大项。其中客观评价这项中又列出了选材、文面、文采三个子项,每个子项再赋予一定的权重和标准。此表为学生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便于在常规评价的动态变化中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案,增强评分的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以实现评价赋分的细化和量化。

指导学生互评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列举出他人作文中的优点,又要奖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做个好“大夫”,能准确无误地诊断出他人作文中的瑕疵。为了激发学生互评作文的热情,可以设立一些奖项。诸如“小小评论家”“欣赏小能手”“门诊小专家”等等。一次次批改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实弹演习”,学生学到了写作技巧,促进了自己习作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作综合评价法

主题生活作文教学往往是一项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理解一般能写出2~3篇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也许能写出更多作文。鉴于这样的写作教学特点,可以采取多篇作文综合评价方法,即把每篇作文的分数相加,得出某次主题生活作文的成绩。

例如,家乡的茅麓茶叶闻名遐迩。我们开展了以“茶”为主题的活动:(1)走进茶园——采茶;(2)参观茶场——焙茶;(3)合作交流——品茶;(4)包装宣传——推销茶叶。这样的主题生活,既可以融为一体,通篇布局,也可以分成若干环节,进行片段训练。

像这样的主题生活,学生亲眼可见,亲耳可闻,亲手可摸,不亦乐乎。透过作文,蕴藏了生活现实的大主题,不仅要看,要听,还要思考,倾注一片爱心,用心灵去智性地写作。

3写作档案评价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又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主题生活作文的“情”和“趣”。

写作档案评价方法就是为学生习作建档立案,其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一是建立习作基本情况档案,即学生原始的写作状况(写作态度、作文水平、主要优缺点等);二是建立习作达标档案,每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水平确定提高幅度,即目标。期末教师根据学生写作实际提高的幅度,组织学生评出“达标”最佳奖、达标奖及鼓励奖,这样,既激励了优等生。也调动了中等生。还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铺平了成功之路。使每个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三是建立优秀作文档案,收藏学生的优秀作文(包括日记、短信、片段、佳句等),帮助学生出《优秀作文选》,让学生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三、树立雅俗共赏的评价策略

1尊重学生独创,让学生快乐作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何谓“独特感受”?就是指作者独有的而别人没有的感受。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感受。是“感情真实”的感受,这种“独特感受”理应尊重。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评价中,有些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用一个框框去套,凡是不合其

意的作文就被一棍子打死。学生习作哪里还敢“真实”与“独创”?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语文教师布置高一新生写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校园秋桐》。批改时发现某女生的作文从语言文字、布局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均属优秀;讲评时,教师让某女生朗读后,宣布为零分,因为作文写成了“校园秋色”,跑题!以这一极端的方式告诫学生:高考时文章可以写得差一些,但决不能出现审题偏差导致写作跑题!

很多年后,该女生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从来没有见过梧桐,对梧桐完全没有感受,于是就只能写成校园秋色,而不可能写出校园秋桐。我酷爱语文,但从此以后我不喜欢语文,语文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我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这位语文教师只考虑到提高学生应试的技能,完全没有顾及该女生的心理感受,以致伤害了她。教师完全可以与该女生个别交谈,指出作文跑题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及时与该女生交流和沟通,倾听她的感受,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教师却一再错过了这些机会。

这个案例说明。作文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独特感受”,必须优化教师的评价策略。

作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允许学生作文“个性化”,写出他们独特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允许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的心愿,表达自己的乐趣;允许学生自由地袒露心声,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让学生在享受作文评价的同时感受写作文的快乐。

2赏识学生作文,让学生写好作文

评价学生作文要具有一双慧眼,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往往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在评价习作时要多一些欣赏,多一些赞美。

赏识,就是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抬起头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赏识的内容应该涵盖作文的方方面面,既有立意,又有选材;既有构思,又有内容:既有语言表达,又有写作技巧等等。赏识的途径有:一是提名赏识,作文评讲时,先把上次作文写得好的、达标的、进步的,逐一提名表扬,提名表扬的还包括妙词、佳句、美段;二是范读赏识。就是挑选优秀作文让学生上台朗读,或把优秀作文制作成课件,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教师引导欣赏进行赏识点评,还可以请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三是发表赏识,在班上创办《优秀作文选》,把每次作文中的佳作贴在专栏里,或发表在板报上,在教师博客上开设“优秀作文”标签,把学生的优秀作文上传到博客,以资奖励,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给有关网站和报刊发表;四是奖励赏识。学生作文获奖或发表,全班同学起立为他们集体鼓掌喝彩,向家长发放喜报,奖励学生课外书。赏识的方式主要有:符号赏识,如发现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美段。便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一串串闪光的奖章:眉批赏识。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尽量多写赞美的话;总评赏识,全文批改完了,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性的总体评价,以唤起学生作文的热情,期待下篇习作更加精彩;评分赏识,放宽评分标准,适当打高分,甚至评满分。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大的奖赏。

3放宽评分标准,让学生喜欢作文

科学而艺术地评价作文,是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喜欢作文情感的重要因素。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写作基础往往差异比较大,如果采用同一把尺度,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就容易挫伤一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久而久之,甚至怕写作文,厌恶作文。遇到学生不会作文,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批语指责。评讲挖苦,分数压得很低都是不可取的。要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不能按统一标准“一刀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批改学生作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学生作文分成三档,一档为佳作,二档是进步作,其余皆为三档。讲评时先表扬一、二档的学生,然后选取三档作文中一些好的片段、句子赏识性地读一读。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写作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当听到自己的文章能读给大家听时,哪怕一句话,心理都是乐滋滋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分数超过及格线。甚至达到七八十分时,怎么会不高兴呢?有了这次,他就会自然地想到下次,想保持荣誉,就会再接再厉。尽心尽力写好每篇作文。

主题生活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评价既要融合一般作文评价元素,又要根据其“主题生活”这个特点。建构新的评价机制。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要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旨在激励、唤醒、鼓舞,使学生朝着爱写——乐写——会写的方向前行,让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9.趣味的科学实验小学作文 篇九

上课前,老师神秘地拿来了两杯水,一盒曲别针。老师把纸杯放在桌子上,说:大家觉得如果把曲别针放在水中,能浮起来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感觉它应该是浮起来的吧!你想轮船那么重都能在水面上浮着,何况这小小的曲别针呢?但如果往水里扔一个铁块,它还会沉下去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老师微微一笑,让我们亲手尝试,我们都跃跃欲试,争抢着把曲别针放进水杯,可它们都咕噜一声掉到了水底,我们还不甘心,又往水里扔了一个曲别针,但都以失败告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曲别针会沉下去?难道是曲别针的问题?

老师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说道:再试试看!同学们纷纷怀疑起来,怎么可能!只见有的同学拿起一个曲别针,用力投进了水里,啪!曲别针瞬间沉了下去,其他的同学们见了都害怕成功不了,有的在一旁观望,有的在水杯旁观察水和曲别针,还有的去问老师。轮到我了,我战战兢兢的`把曲别针拿起来,小心翼翼的往杯中放,我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加油!我心里暗想道。我继续轻轻地往里推曲别针,耶!浮起来了!曲别针像一个孩子,乖乖地浮在水面上。

这是怎么回事儿?我急忙去问老师。原来,这是由于水面张力的缘故,在不破坏水面张力的情况下,它是可以托住曲别针的,我听后恍然大悟!

10.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 篇十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 今天,我在家闲来无事,便拿起一本科学小实验的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忽然,我的眼球被一个小实验吸引住了盐巴与胡椒粉的分离。难道盐巴与胡椒粉混合在一起后也可以把它们分开来吗?我不相信,准备自己做做看。我看了看书里需要的材料:盐巴、胡椒粉、塑料汤勺、小盘子。看完后,我开始准备。我打开厨房的柜子拿出胡椒粉,又找出了一小罐盐巴和一个小塑料汤勺,接着伸手从篮子里挑出了一个小盘子,材料准备就绪,实验开始了。我先在盘子里倒了点盐巴和胡椒粉,然后用筷子轻轻地搅拌,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搅和均匀,又把勺子在衣服上拼命摩擦,然后放在它们上方,可是它们纹丝不动,并且团成了一个一个小球球。我仔细观察了一番,原来是盘子里有积水!哎!第一次的实验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失败乃成功之母,于是,我打起精神,开始了第二次的实验,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把盘子擦得干干的,认认真真地把前两个过程做完,小学四年级作文《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到了第三个步骤,我更加小心谨慎,我拿勺子在身上使劲地摩擦,接着放在盐巴和胡椒粉的上方,我紧闭双眼,心想:成功!成功!我的心情忐忑不安,我抱着一丝希望睁开眼睛一看,太好了,太好了!我成功了!胡椒粉被吸在勺子上了,好神奇呀!我欣喜若狂,接着我又一次一次地摩擦,终于把盐巴和胡椒粉分开了。这时,妈妈走过了问:你知道这个实验的原理吗?我忙打开电脑搜出了原理:原来勺子在身上摩擦,产生了静电,胡椒粉比盐巴轻,并且受到了静电,所以胡椒粉先吸上了勺子,这样就把胡椒粉和盐巴分开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体验生活的时候一定有许多秘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探索,相信大家一定能揭开更多的科学奥秘。

11.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十一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便是一种书面的表达和交际。但是,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在渐渐地走入一种困境,学生“望文生畏”、“望文止步”,出于逃避和应付的心理,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抄袭他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语文的交际性便很难实现。为此,我们进行了“循序自主作文”实验,试图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探寻可行的路子,以求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乐说、爱写,真正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

实验目的:

依据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作文要求,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望文生畏”。

实验原则:

1. 整体优化原则。2.目标激励原则。3.教学民主原则。

实验内容及做法:

一、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的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以前为了应试的需要,学生面对的作文题目是固定的,作文的框架在教师“要写……,要怎么写……,不要写……,不要怎么写……”的指导声中钉得死死的。学生想说的不敢说,处处按老师钉的框架走,试想在这种无自信,无自尊的情况下,学生怎能酣畅淋漓的写作文。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写放胆文。首先告诉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作文只不过是把你口头说的话放在了纸上,课下你们都喜欢和老师交谈,说自己和小伙伴间的事,说自己家里的事,说奇怪的事,说新鲜的事,老师听着可开心了。现在你就当纸是老师,纸是同学,纸是爸爸、妈妈,纸是花儿草儿,你可以自由地对他说,尽情地对他说,他将是你最好的听众,和你一起成长。接着,教师在学生写作中要尽量帮他克服一切困难。最后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很重要,面对学生的作文,不管是一句还是十句,不管是荒诞的还是怪异的,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不管怎样,学生能开心的无负担的拿起笔去写,便是自主的开始。慢慢的他会感受到作文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它可以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伴你成长,那时作文的自主性会进一步增强。

二、为“自主”插上翅膀

(一)用激情为自主作文插上翅膀。

激情可以增强人表达的欲望。一场精彩的球赛可以让人声嘶力竭的呐喊,一支动听的歌曲可以响彻人们的心灵,申奥的成功可以让人近于疯狂,可见激情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这激情或是喜的,或是悲的,或是感动的,或是愤恨的,而这激情就源自于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了让学生能多一点激情,让自主作文插上翅膀,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献出一点爱、优秀电影作品展、放飞理想、班级通讯册、保护地球母亲、清扫社会的垃圾等。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在笑声中拿起了笔,在激动中拿起了笔,在愤慨中拿起了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

(二)用观察为自主作文插上翅膀。

1、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例如写《我们的教室》,按照空间顺序,可从外面到里面,从前到后,从上到下,或者相反;写《春游》,则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引导学生观察沿途所见的景物。其好处,观察思路清晰,记叙言之有序,作文条理清晰。

2、对比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家鸡,

教师让学生留心公鸡和母鸡的异同,抓住公鸡好斗、啼鸣,母鸡下蛋、孵小鸡等特点进行观察。又如观察农作物蚕豆、豌豆时,让学生比较其花的色泽,以及花瓣的细微差别,从而区分这两种作物的异同。其好处,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

3、分类法。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分别归类,进行观察。教师先有意识的给学生出这样一类题目:“观察一种小动物,自己命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观察一个小孩,自己命题作文”,让学生进行观察,随后写出《小燕子》《麻雀》《聪明的弟弟》《懂事的妹妹》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短文。在此基础上,老师帮助学生找出同一类观察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概括。例如,观察燕子、麻雀,虽然二者的形状颜色不同,生活习性也有差异,但都是鸟类,从而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尔后,强调观察其他鸟时,要把握这一共同属性。依次类推,使学生懂得对于植物,要观察他的根、茎、叶、花、果;对于动物,要观察它的形态、生活习性;对于人物要观察其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其好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各类事物的规律性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用阅读为自主作文插上翅膀。

高士其曾经说过:好的科学作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智慧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为此,我们设置了阅读课,让学生多读书,并进行读书成果交流。

实验结果:

12.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十二

一、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与日常教学作文评分标准的差异比较

高考作文阅卷和平常作文批改得分的差异是由高考作文阅卷时所使用的评分细则造成的。高考作文阅卷的赋分由四个部分组成:立意赋分、结构赋分、语言赋分、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扣分。最终得分由这四个部分合成。评分细则是分别对立意、结构和语言三个部分提出具体的规定, 而差异便在这里形成。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立意分类赋分的差异

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形成多种立意,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人生经历的不同、对生活的理解的差异和积累素材的限制, 往往会形成或选取不同的立意进行写作。在日常的作文训练的批阅中, 教师依据《考试大纲》的标准, 只要符合题意的都是扣题的作文, 立意在得分中不形成差异, 各种立意是不分层次的高低的。但在高考的作文阅卷中则不是这样, 它区分不同层次的立意, 评分细则一般把立意分为四类, 对应的分值不同, 从而形成一类卷、二类卷、三类卷、四类卷的不同的赋分标准。只有一类立意才可以给出50分以上的作文, 二类、三类依一定的梯度降低赋分, 而四类立意的赋分只能在38分左右。

(二) 文体规范的赋分差异

当前的考场作文对于文体的要求往往自由度很大, 很少有限制单一文体的, 因此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作文的文体规范要求不高, 批阅作文时文体不规范、文体不明确、文体童稚化、文体异化等错误现象往往被教师忽略, 而在高考阅卷中对文体的规范要求非常严格, 上述的文体错误现象往往被中心组要求压低赋分;再者, 在文体选择上不同的考场作文题会形成一定的文体倾向, 不是所有的作文题都适合写任何一种文体的。比如安徽省07年的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就有抒情散文的文体倾向;安徽省09年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就明显出现议论文体的选择倾向。虽然说命题的要求中都标明了“文体不限”, 但在高考阅卷中是有明确的文体倾向的, 安徽省09年的考场作文选择议论文体则具有明显优势, 而安徽省07年的考场作文选择散文则比议论文更具优势。也就是说在高考阅卷中不同的文体选择是会形成赋分差异的。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文体的选择是不会形成赋分的差异的。

(三) 语言文采的赋分差异

对于语言文采的赋分, 高考阅卷与日常教学的批阅也是有差异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评分因为不形成立意分类的差异, 只要是符合题意的, 语言很有文采的就可以打出一类卷的高分;而在高考作文阅卷中, 由于有立意分类的差异, 加上不允许跨类打分, 只有一类立意和二类立意可以打出一类的语言文采分, 而三类立意和四类立意是不允许打出一类的语言分的, 所谓不允许跨类打分, 指的是如果立意是三类, 语言再好也只能打成二类分, 不能打出一类分;如果立意是四类, 语言再好也只能打出三类的分, 不能打成二类。

二、探究阅卷规则, 明确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产生的依据

评分细则为什么要这样制定,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去探究评分细则制定的依据, 通过对各省作文阅卷所提供的评分细则的研究, 可以发现评分细则是依据三个基本原则制定的, 即立意优先、文体侧重、语言调节。

立意优先是指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首先要确认的是作文的立意类别, 形成赋分基础, 结构赋分和语言赋分只能在这个立意类别的基础上调整。例如一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如果被确认为三类, 其结构和语言的赋分便只能在二类、三类或四类上确认, 不能跨类确认成一类。而一旦一篇作文的立意被确认为一类, 则其他两个部分的赋分便只能在一类和二类上确认, 不能打成三类。

文体侧重是指在高考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中, 对结构赋分提出了四类标准, 这四类标准是依据当年高考作文所最适合选用的某一种文体确定的, 不再提供其他类型的文体的分类标准。如2009年安徽卷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所提供的就是议论文体的结构标准, 07年的安徽卷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提供的则是散文文体的结构标准。在高考评卷过程中那些选择了提供结构标准的文体的考场作文赋分相对科学, 而选择没有提供标准的文体的考场作文在评卷中赋分的科学性则相对弱化。

语言调节是指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语言文采的分值比重相对弱化, 语言的赋分受立意和结构赋分的影响很大。一篇考场作文如果立意被确认为四类, 其语言文采再好, 也只能确认为三类的语言赋分, 不能定为二类或一类语言来赋分。

三、针对阅卷规则, 科学指导考场写作

了解高考作文阅卷的“立意优先、文体侧重、语言调节”的基本规则, 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日常教学中, 不区分四类立意, 不存在文体倾向, 只要是符合题意的, 文体结构明确, 语言有文采, 教师即可给出一类作文的赋分。而在高考阅卷中如果立意是三类或四类, 语言再有文采, 也只能形成三类或二类作文的赋分, 再加上文体选择上的差异, 所以我说平常作文中打出来的高分, 在高考阅卷中可能有接近一半 (甚至更高) 得不到高分。如果我们能够针对高考作文阅卷的基本规则进行有效训练, 应该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应该可以让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考场上得到一类作文的赋分。

(一) 强化审题训练, 确认一类立意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 审题训练, 教师往往只强调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给学生提炼观点的方法和技巧。面对当今的网上作文阅卷, 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辨析比较所提炼的各种观点, 确认一类立意。

高考网上阅卷的评分细则在确认四类立意时, 主要是区分命题及材料中的关键词, 区分关键词的本义、比喻义和虚化义, 区分材料的直接的核心的观点和间接的外围的观点。若能在审题教学中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炼观点, 并进一步训练学生辨析比较这些观点, 确认并选取一类立意进行写作, 将可使学生的考场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二) 增强文体意识, 规范文体结构

文体结构的规范性训练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难度很大, 主要原因是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是文体不限, 致使高中作文教学中每一次作文训练也都是文体不限, 一次的作文训练往往会出现多种文体的写作, 文体结构的指导和讲评都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 学生的文体意识必然弱化, 文体结构不明确的现象增多, 加上前几年文体创新的影响, 文体童稚化、文体怪异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随着问题程度的不断加深, 高考作文阅卷对文体结构不规范的打击力度也愈来愈大, 甚至对于那些“四不像”的文体往往一票否决。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必须强化文体结构的规范性训练, 每一次的作文训练确定一种文体进行指导, 批改后再对这种文体做重点讲评, 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13.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500字 篇十三

首先,我把几个鸡蛋放进一个玻璃杯,然后倒进醋没过鸡蛋,马上,蛋壳上就出现了无数小气泡,轻轻震动杯子,小气泡就会争先恐后浮上水面,好像蛋壳开始呼吸了,真不可思议啊!

实验第一天,我总是好奇地跑去看一看,蛋壳的颜色越来越浅,我问妈妈:“还要等多久啊?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它捞出来了。”妈妈说:“它的衣服还没脱呢,别着急啊!”

第二天,蛋壳表面出现了一块块深浅不一的斑块,而且也不光滑了,变得粗糙。用手按一按鸡蛋,能感觉它变软了一点。好神奇啊,才一天就有了这么大变化。

第三天一大早,我一起床就去看鸡蛋,哇,鸡蛋的衣服不见了,只见一个淡橘色透明的鸡蛋泡在醋里,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里面金色的蛋黄。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到窗边,它在阳光下呈现透明的金色,就像一颗小小的太阳。我赶紧激动地去叫妈妈:“妈妈,快来!你看鸡蛋大变身了!”妈妈兴奋地跑过来,看着我手里的鸡蛋说:“哇,你的实验成功了!”

鸡蛋壳为什么会消失呢,我来告诉你吧,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到食醋里就会因为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并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会逐渐消失。但是蛋壳里那层薄薄的膜是不会被食醋溶解的,所以看起来是个透明的鸡蛋。

14.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400字 篇十四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盆,把叠好的手帕放进去,又倒了一些酒精。一切准备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实验的开始。老师把灯关了,低声说:“实验开始。”教室里又是一片惊呼。只见老师点燃火柴后,又点燃了手帕。顿时,熊熊大火包围了手帕。火苗下蓝上黄,左右摇摆,像一条火蛇在跳舞。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精彩的瞬间。后来大家一拥而上,把讲台团团围住。大概烧了一两分钟后,老师用一个大瓷盆盖住玻璃瓶。同学们议论纷纷:经过这样激烈地燃烧,手帕会安然无恙吗?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老师揭开盆子,手帕居然“毫发无损”。难道,老师真给手帕保险了吗?

15.科学实验的作文 篇十五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科学学科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其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操作性强。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 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著名科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科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培养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成了首要任务。而就完成此任务来看, 我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为主要手段。这些实验有的是对科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便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强实验效果。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点。

1. 课堂引入阶段, 借助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课堂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 这种引入性实验往往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简单易行, 而且现象“新颖”、“奇特”、“有趣”, 有时甚至是有悖“常理”。能在学生内心产生一个与新内容学习相关的强烈情感反应, 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主动思索。

例如,

火星写字

实验用品:

木条、火柴、毛笔、白纸、红铅笔、饱和硝酸钾 (KNO3) 溶液。

实验步骤:

(1) 用毛笔蘸饱和硝酸钾 (KNO3) 溶液, 在一张白纸上写字 (注意笔画要连续不断) , 重复写2~3遍。然后在字的起笔处用红铅笔做个记号。

(2) 把纸晾干, 放在水泥地 (砖或土地) 上。

(3) 用带火星的木条轻轻地接触纸上有记号的地方, 立即出现火花, 并缓慢地沿着字的笔迹蔓延, 好像用火写字一般。最后, 在纸上呈现出毛笔所写的字。

实验原理:

当纸上的硝酸钾 (KNO3) 与带火星的木条接触时, 硝酸钾 (KNO3) 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O2) , 纸被烧焦。

“火星写字”实验操作简单, 实验用品较少, 实验的自由度大, 趣味性强, 学生的积极性高。在教师演示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思考实验的原理。该实验可以作为《氧气的制取》的引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了解到硝酸钾 (KNO3) 分解制的氧气并代替传统的氯酸钾 (KClO3) 分解制氧气的方法, 改进了实验;该实验也可以作为《物质燃烧条件》的导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总结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该实验学生自主性较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发挥,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

2. 课题展开阶段, 借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在课题展开阶段,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对象的属性或关系进行探究,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研究, 概括出科学概念或归纳出科学规律。这类实验要求现象特征明显,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 容易分辨相关因素, 容易进行变量控制。

例如,

一吹即燃的蜡烛

实验用品:

蜡烛、白磷、二硫化碳溶液。

实验步骤:

(1) 把白磷撒在二硫化碳溶液中, 混合均匀。

(2) 将蜡烛芯散开, 滴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3) 向蜡烛芯吹气, 蜡烛随即被点燃。

实验原理:

二硫化碳极易挥发, 可以长吹一口气使其挥发速度加快。当二硫化碳挥发完后, 在蜡烛芯上只剩下白磷, 白磷在受到轻微摩擦或被加热到40℃时自燃, 从而将蜡烛引燃。

利用这一趣味实验中奇特的现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磷单质的相关性质。在该趣味实验中体现了白磷和红磷物理性质上的两个重要区别: (1) 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是240℃。 (2) 溶解性, 白磷易溶于二硫化碳, 而红磷不溶于二硫化碳。再用对比实验比较红磷和白磷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相对轻松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该实验包含着物质燃烧条件的满足, 也可以安排到物质燃烧条件的探讨这一章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试验本质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 知识深化阶段, 借助演示生成学生的深层思维, 学以致用

在知识深化阶段,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应用科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这类演示实验比较注重实验的思考性, 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 在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后, 演示如下实验:“把一蜡块紧贴置于烧杯底部, 沿杯壁倒入水, 蜡块并不上浮;让蜡块与杯底之间留有空隙, 蜡块就上浮了。”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 知道, 紧密接触, 水不能进入蜡块和杯底之间, 蜡块不上浮;留有空隙, 水进入了蜡块和杯底之间, 蜡块上浮。就会进一步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这一表述加深理解了。然后, 我又举出两个对比事例:一艘轮船漏水沉到海底、一艘潜水艇撞到海底搁浅, 都浮不起来了。追问, 轮船和潜水艇有浮力吗?为什么?怎样能把他们从海底打捞上来呢?有了刚才蜡烛的深层思维, 学生对于这两种生活事例的解释, 了然于胸!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 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4. 提倡“瓶瓶罐罐”做演示实验, 科学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创造力

从当今世界的科学教学改革来看,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师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取的材料来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教具和开发低成本实验有高度认可。自制教具和自行设计的小型实验对学生来说, 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 有亲切感和成就感, 有参与的吸引力。

例如, 可乐瓶就是我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用它来演示喷泉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用它来做帕斯卡桶裂实验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 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纸板、孩子玩具等等, 都可以收集起来作为实验器材。

“瓶瓶罐罐”做演示实验, 选材简单、操作方便, 科学就在身边,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 且成本低廉, 易于推广, 必将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二、深化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整节课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小组合作完成科学实验的教学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控制实验过程、观察科学现象、测量数据, 最后由小组共同分析误差、总结改进方法、得出结论。学生在该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

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对同一问题,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探讨方法;通过交流, 可以暴露出每个人思考方式的弱点和长处, 群体思想比个人的思想可能合理得多。孩子们作为个体, 形成自己的概念, 但与班里其他人交流后, 就会扩大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把他人的思想融合进来。

分组实验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理解得到深化,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同时, 分组实验对学生在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技巧、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认识、实验基本方法的了解等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以说, 分组实验能使每个学生的手和脑、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创造经验等方面都获得综合性的基本训练, 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仅是起指导作用。

总之, 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动手、思维、计算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而整个过程也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设边学边实验的随堂实验教学, 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 称为边学边实验。所做实验可以是对某些仪器的使用练习;可以是利用某些仪器对具体科学量的测量;也可以是验证某个物理规律;当然, 也可以是探究发现“新”的知识等。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的实质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强调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验的特点, 体现了新课标的教改思想。

与演示实验相比, 边学边实验是让学生手脑并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在操作、观察中积极思考, 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与学生分组实验相比, 其特点是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实验。在该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科学概念和规律, 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从时间和空间看, 边学边实验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 它可以灵活机动地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作为新课的引入;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 用来建立科学概念或得出科学规律;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几分钟, 作为复习巩固新课内容。

例如, 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 我把它设计为随堂探究实验教学, 让学生利用所需的器材, 自行探究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的关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知识方面进行引导补充, 但切忌越俎代庖,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去反思、交流和总结, 成为探究实验真正的主人。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感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 边学边实验可以结合教学的进程, 随时穿插进行, 时间可长可短。从实验场所上看, 边学边实验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单独进行, 往往安排在教室里进行就可以了, 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做实验一并进行, 从而节约课时, 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从学生的负担来看, 边学边实验一般不需要学生写正规的实验报告, 同时他们可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己动手操作。因此, 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做中学, 在乐中学。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实验教学,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外活动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 (或提示) , 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 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活动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 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并实验, 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 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使其养成优良品格。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也倍加受到重视, 在新课标教材中也专门开辟了“做一做”栏目以示强调。

1. 家庭实验形式

教师配合教学, 布置学生在家里自己创设实验条件,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 自己动手完成小实验。必要时可与同学合作或者家长协助。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

探究家庭里不同物质和水混合的情况, 并加以分类

目标:学生预测水对不同材料的影响

实验用品:水杯、糖、盐、苏打、胡椒粉、面粉、大米、油、醋、纸片、厚硬纸板、木屑、通心粉及类似的材料, 一张实验记录单 (以便学生能记录他们的预测和观察到的现象) 。

对每一种物质, 学生要猜想把它们加水后的情形, 然后真的加水, 观察并记录结果。讨论预测过程及该材料加水前后的变化, 最后根据这一变化将其分类。

布置家庭小实验学生开始产生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 都非常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 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 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 一旦做成功, 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 学习科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2. 课外活动小组形式

对一些大型或复杂的实验, 学生由老师安排或自由组合, 分成活动小组, 分工选购器材, 自制仪器, 设计方案等,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开展观摩和评比等活动。

例如,

收集天气数据

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天气的各项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 (1) 温度; (2) 大气压; (3) 风速; (4) 雨量; (5) 各种云。用一个数据采集单记录数据, 直到记满为止。学生们每天记录天气情况并画图表进行解释。日常天气观测表

温度应该在每天同一时间有阴影的地方采集。气压可以从气压计上读取。测风速的风速表可以自制或从科学仪器表公司购买。云的类型需要参照一个能暗示天气情况的云图表。教给学生们怎样读天气预报中的天气图表, 以便他们能把自己记录的数据与官方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

自制雨量筒

雨量筒是一个能收集雨水的容器。雨后容器中水的深度等于所下的雨量。用一个咖啡罐或其他圆柱形的容器, 放在室外一边下雨时集雨。用尺子量出容器中水的深度, 就是相应的雨量 (注意每次收集雨水前保持容器是空的)

自制风速表

(1) 劈两个40厘米长的薄木条在中心处以适当角度交叉。在两个木条交叉重叠的中心处钻孔, 大小为医用的橡皮管或玻璃管刚好通过为宜。

(2) 在木条的四个角上沾上四个小纸杯, 方向一样, 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3) 在两木条交叉处找到平衡支点, 用胶带把一个长钢钉与支撑点的另一端固定。

(4) 把一端套有医用软管的木制装置套在刚钉上, 调整该装置使上部能自由转动。

(5) 接下来是测量风速, 记下风速表在一分钟内的转数。把每分钟的转数换算成风速, 该转数除以风速所对应的转数就得出当前的风速。

组织科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课外活动实验对学生是一种实践学习活动, 对于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创造思维方面的智力, 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都有极大的益处。但为了保证效果而不形同虚设, 应注意:重视教材上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教师和家长可协助完成, 但绝不能包办代替;注意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试验中不能使用有毒易燃易爆物质, 禁止单独使用高电压等;对学生所做工作应及时给予检查和评价, 防止实验内容流于形式。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初中科学《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科学教学的基础, 又是掌握科学知识规律的入门向导和手段。实验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 科学、求是的态度,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笔者在实践教学中, 结合新课改精神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瓶瓶罐罐”, 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各类实验, 真正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教学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实验

参考文献

[1]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科学课教学研究.【美】David Jerner Mart in.薛伟江.译长春出版社2008

16.科学发展观与中学作文教学 篇十六

一遵循文学和写作的规律。引导学生多读多恩多练笔

众所周知,文学源于生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宣泄与倾诉。指导学生作文或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当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调动内在的情感因素去感受生活,只有当外在的生活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互碰撞与交融,进发出的思想火花才称得上是文学。本届大赛特等奖入围作品中,冯仰慕的《家乡菜》写家人迁居上海后对故乡菜的眷恋与痴迷,体现了一种素朴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就很有大家的风范,可谓深得中国传统散文的神韵。邓敏的《去同学家》的结尾:“我想,在我读书期间,可能不会再去同学家了。”那么朴实而深切的感悟,若不是自身亲历,中学生怎么写得出来。杨林林的《隔壁人家》虽然采用了纯客观的描述,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能触摸到写作者内心的情感,尽管它们是那么的隐忍和压抑。从这些文章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中,已经接近了文学的本义。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

说到生活,就必然要涉及到生活的积累。怎么积累?著名散文家秦牧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杜小艳在《谢师宴》中用三道菜串起三个校园故事,每一件事都耐人寻味。令人赏心悦目,正是因为那些事常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吕高扬的《穿破裤子的人》别出心裁,说袁世凯“不过是个穿破裤子的人”,其立论的依据便是来源于历史典籍。黄宇的《左右为难》明显取材于连体婴儿的新闻,只是展开了奇妙的想象,注入了脉脉的温情,因而成就了一篇美文。管蕊在《我们家里的常用语》一文中,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我回来了”透视家的温馨,情的淳浓,这得归功于作者对生活语言的敏感。为了增加同学们的生活积累,《读写天地》杂志每期都有一个“作文材料自选厅”栏目,我看过,开得很好。据说这也是深受中学老师和学生喜爱的一个栏目。杂志社在此基础上还编了一本《中学生作文材料宝库》,作为奖品发给本届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这个创意也很不错。听说这本书目前也卖得很好。

在生活积累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名著,扩大阅读视野,加强知识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知识的积累,不懂得欣赏,如何能在借鉴中出新呢?虞志南有一首咏蝉诗,其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句子,说的也是同样道理。我们只有广泛地阅读,在欣赏中学习写作技巧,站在经典之上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而据有关权威部门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中小学教师阅读量每日不足半小时,而中小学生因为课程多,迫于考试的压力,更是没有多少时间进行阅读。这种阅读现状实在堪忧,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值得欣慰的是,黄慧的《课文中的爱情》,通过解析三首爱情诗篇想象三种爱情方式,既忠实于原作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可谓“人乎其内,出乎其外”,体现了良好的读书品质。

思想是文学的灵魂,而思想的形成则源于思考。高尔基曾经说过:“思想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愿意,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发现思想。”他所说的发现,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生活中,写作素材随处可见,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善于通过思考而发现。我曾看过一篇小文章,写三代人的行走习惯:奶奶出门不管三里五里,总是靠走;妈妈出门无论三站五站,总是坐公汽;我出门也许就三步五步。但总是打的。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切人,揭示生活的进步与人们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变化。这便是文学的视角。文学的思考。一旦养成了这种思考的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写什么文章,我们都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我们看韦宁华《孔子曰》的开头:“孔子是个可爱的小老头儿,他热爱生活,讲究吃穿。还会发些牢骚,在背后讲人小话。据说他还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听起音乐来摇头晃脑,三月不知肉味。”寥寥数语,准确生动地概括出孔子的形象。如果没有长期的思索,他怎么能概括得这样精准传神?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的思想,也都是从简单的思考中来。

写作的知识源于阅读。而技巧的掌握则在于长期的练习。如果往深了说,写作有很多的技巧,并且前人有不少相关论著。如果往浅处说,写作其实也就是说话,文章不过是把人们的口头语转换成了书面语罢了。著名散文家毕淑敏说过:“语文课应该先教会孩子们如何说,然后再教会如何写。先学说清楚,有真情实感;再是写明白,文采斐然。”在我看来,这段文字确实点到写作的关键。只有先学会了说,然后才知道写;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写文章的开始就是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把心里的意思表述准确。这次的作文有一道题目是“问路”,不少同学总想写出深意来,从人生之路人手进行写作,结果多半写得很虚。而邵花同学则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问路故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表现人间的冷暖,她的文章得到了众多评委的肯定,这便是用笔“说”心里话的好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真正懂得了怎么去“说”点点滴滴的生括,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趣味,倡导为内心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理解学生的趣味选,择。事实上,每一个人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思想品性的差异,对于相似甚或相同的事件总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与理解。对此,作为教师就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与规范学生,不能因一己之见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记得在我们这代人上学的时候,只要是涉及理想这类作文题目,老师们总爱引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

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如果有人不顺着爱因斯坦这个意思作文。肯定安逸与享乐的生活追求,必然会招致老师的批评。而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生活本质的话,就会发现,安逸与享乐正是人类终极的理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高尚的理想与道德情操,然而不能要求所有人一定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几十年来,因为我们一直反对抒写个人的情怀,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假大空文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惨痛教训。在高考作文中,不少学生不顾伦理道德,不惜以牺牲父母亲人为代价,以期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从而获取作文高分。这不是很可悲吗?

自然因为有五颜六色而美丽,乐曲因为有多种音阶而和谐,人生也是因为差异的普遍存在而丰富多彩。同样道理,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允许个体的差异,肯定不同的发现,鼓励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情感体验与思考。值得庆幸的是,入围的十二篇文章,每一篇都有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隔壁人家》与《去同学家》尤其突出,前者披露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生活遭遇,后者直面贫富悬殊下的人情世故。这是对生活的理性批判。如果放在二十年前,我们不难想象这类文章的境遇。由批判性文章的被肯定,我们可以看出,中学作文教学正日趋理性。这也是“新世纪”杯作文大赛的一大亮点,它对中学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一种倾向,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多数语文老师常是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写作的根本目的所在。汉代的扬雄早在《法言·问神》里说过:“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们的论述都表明了一个观点,文学不在于技巧,而是出于内心表达的需要。余华在他的《活着》中文版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表述:“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正因为余华是为内心而写作,所以《活着》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成为不朽的经典。方方也说:“作家应该始终遵循自己内心的原则去写作,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坚持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文学几千年来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有许多作家按照自己的心灵去写作。”她还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不需要作家,只是作家需要文学。这话并不难理解,比如说上古时候,尽管没有作家,但仍然诞生了《诗三百》那样的经典,后世也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不少优秀诗文一直在流传却无从寻觅原作者。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们便算是接近了写作的本质。

是不是所有源出于内心深处的言语皆可称为文学呢?当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写作还需要沉淀。只有当写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觉悟以及文学修养相互交融,寻找到了契合点的时候,那沉淀的过程才算完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就说过“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这“痛定”也就是对沉淀最形象的注释了。在十二篇获奖作文中,徐丹蕊的《虚惊》最能体现为内心写作的文学观念。由于对母亲的一次言语上的伤害。自责的“我”设想了种种严重的后果,虽然预想的后果在现实中没有发生,但在“我”的心中已经发生过。大赛终评委李遇春教授认为:“这种心理的真实甚至比现实中的真实更能触动人的心灵。”在写“虚惊”这道作文题或是文章涉及母女矛盾时。多数同学尽管写得很实,但难以令人相信真有其事,徐丹蕊同学的文章则完全相反,写没有发生的事更像发生过。这便是为内心写作的魅力所在。

三追求自然朴实的文风,适度讲求写作技巧

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老子充满智慧,庄子汪洋恣肆,孟子以雄辩著称,屈原在浪漫中忧思,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人的思想修养与思维个性有别。如果说到学习,我个人以为有些可能是不容易学得来的。唯有一种文风不同,它不仅易于为大多数人效仿,而且在假话空话套话泛滥成灾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这就是我所要重点谈及的自然朴实的文风。每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文风总是有别的,但最终仍然会回归自然朴实中来。针对魏晋以来的虚浮文风,韩愈倡导并发起了古文运动;针对明代中期的拟古文风,公安派力倡抒写性灵;杨朔式的散文曾经盛极一时。如今文坛已鲜有仿效。这些都是明证。

什么样的文章称得上自然朴实呢?苏轼在《文说》里有过这样的表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也就是说创作要顺乎自然,恰如其分地表现事物的本真面目,不要用主观偏见去改变它。这是对自然朴实作出的最准确精辟的注解。当然,这一点也绝非一朝一夕学得到的,苏轼在《与侄书》里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写作的成熟也有一个过程,苏轼年轻时候其实也是追求华丽绚烂的,应试文章就写得“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只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思想修养日渐丰富,文风才“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有如风行水上,达到了古朴自然之境。此时的“平淡”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淡了,它是另一种形式的绚烂。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自然质朴的文章呢?我想关键是要在一个字上下功夫——求“真”:真写事,写真事;真说话,说真话;真抒情,抒真情。常听语文老师说学生写不好作文,怕作文。见了作文就头痛。那便是因为在功利思想的作用下,我们教师曾经逼迫学生说了太多的假话,所以每到作文时,学生总是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却不知文从生活来,文从自然来。陆游就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叶圣陶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我们的学生只要懂得这其中的道理,本着生活来真实地作文,不虚构,不拔高,不粉饰,杜绝假话与虚情,这样的文字无论多么粗浅,只要出自内心,也自有它的动人之处。这就好比一个女子,长相丑点没有关系,只要不是丑人多作怪就好。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自自然然就是一种美。很久以前读过一首名为《一碗油盐饭》的小诗:“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如果说到文采,这首诗确实没有值得一提的地方,但它又确确实实地能让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我想,这就是真情的力量吧。

上一篇: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创新探讨下一篇:学习《中国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准则》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