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学习心得(精选4篇)
1.《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学习心得 篇一
参加“全国中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谷硐小学教师:顾 娟
5月12日、13日我和姜老师到贵阳师大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
5月12日上午我们首先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夏青峰的《小数的意义》及报告《改善教的方式,让孩子快乐的学》,在夏老师《小数的意义》一课中,他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理性的规律。孩子们从中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原来学数学就是这么简单。
下午我们听了来自天津的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徐老师风趣幽默,肢体语言丰富,常有经典之语爆出,令人捧腹不已,全场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听他的课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堂课中,徐老师用“一张纸的秘密”这个魔术,把学生们吸引住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在徐老师有很强的感染力下,整堂课学生开心极了,学生在愉快中学得了知识。如果课都能这样上,那么学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轻松,快乐的事啦,哪里还用老师家长逼着学呀。
徐长青老师的报告《改善教的方式,让孩子快乐的学》,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他请现场的两位听课老师做助演,为我们演示他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的。两位学生来到老师家做客,老师欢迎学生们,和学生们握手,并请大家注意观察握手的次序(老师分别和两位学生握手),老师握了两次手,学生各握了一次手,让学生体会(a+b)×c=a×c+b×c,这样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就不会轻易出错了。为了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老师又让两位学生演出另一剧情:来到老师家后,老师只跟其中一位学生握了手,把另一人冷落在一旁,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指出老师这么做不好,不符合礼仪。从而让孩子们体会(a+b)×c不能写成a×c+b。徐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剧来引导孩子们学习,并且把经常出现的错误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这种数学课有哪个孩子不爱上呢?
徐老师认为,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答案的唯一性,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求得标准答案,而应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可见他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都是被我们的老师于无意中扼杀。
5月13日上午我们听了来自杭州文海教育集团、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率》及听的讲座《小学数学优效教学的策略》,刘松老师平易近人,在课堂教学中用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真正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不时引来孩子们和台下老师阵阵的笑声。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了知识,把本来很枯燥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让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造就了生机勃勃的课堂。最后我们听了刘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优效教学的策略》,刘老师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教三不教。三教是容易混淆的地方要教,容易错的地方要教,学生想不到的地主要教;三不教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要教。
名师就是名师,我认为这些名师的与众不同就是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去认真的听课!作为他们的一个学生,能天天陶醉在它的课堂中,谁又会紧张,谁又会走神,谁又会不喜欢学习呢?
2.《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学习心得 篇二
会学习交流
——关注文体,凸显语用。
芝阳学校 高明丽 2014年3月28日---30日在西安举办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观摩学习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研讨会里,分别观摩了薛法根、吴琳、魏星、王文丽、王林波、程延军、武凤霞、李玉贵、范姜翠玉、汪益敏、赵志祥、11位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课和讲座。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学习了名师的教学理念,聆听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具体阐释,领略了名师的睿智、幽默,博学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时间虽然很紧张,但是每一节课都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恰如其分的引导,让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爱说、会说、爱演,与授课老师默契十足,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1节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万千;
几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 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 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 炼,以情生情。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 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 “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 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通过学习,确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学到了不少经验。
1、倡导“自然地朗读”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而这次我们在王文丽老师的课堂,在赵志祥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演讲稿,读的时候则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有一种告诫、号召的意味,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然”;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因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
2、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 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文教学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尤其是陈延军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于老师就让学生听写生字,在字词教学方面要做到严谨、精确,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对文章进行了升华,王老师是这样总结的:“之所以说它是一位奇人,是因为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30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他在人们都考取功名时却埋头于经书之中。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坐在李玉贵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对于学生,是一种磨练,是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则更多的是思考。回顾课堂,李老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来学习,通过平等、幽默、风趣的对话逐渐推进教学的发展,不,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以前,只有在理论的书籍中看到我们的提倡,作者多用文字的方式描述出他们所希冀的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等,今天才李玉贵老师的课堂上才真正看到理想的效果呈现了出来。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催促学生,而是温情如水。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最近几年提起的“课堂有效性”(在单位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效果),和这样的课堂相比,又该作何评价呢?如果我们的那些阅读大赛的评委员们来到李玉贵老师的 课堂做评,会是分数几何?我没有能力做出评价,只是知道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的读出,致力于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的读出。
看到李老师的课堂,我不禁又在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的师生关系的体现吗?是否有更加完美的课堂呢?李老师非常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课堂中,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一读再读、边读边想、学会询问自己、练习试着把自己读的内容说给别人听、思考作者透过文字要告诉你什么、把读出的内容贴在相应的位置„„”她的学法的指导,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1、是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引出的,而不是教师告诉的;
2、不仅告诉学生要这样学,而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学
3、不仅让学生知道读书的方式,而且要知道运用这样的读要“读出什么”。这样的学法指导,是切实的,有效的,可操作的。
台湾的语文教学和大陆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哪些差别?少有见识的我暂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都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哪些方面?语文教学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暂时不能回答,但是我会努力学习。
4、语言亲切。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尤其是王文丽老师讲的《月之故乡》一文,对于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鼓励,孩子你说的太精彩了,你真聪明,我好爱你。
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每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出现,虽然每位老师讲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是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
第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第四、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3.《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学习心得 篇三
回龙小学:唐治美
作为一名刚踏入教学岗位的七八年的年轻而且长期在农村学校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一直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在今年5月15至16日有幸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了由全国第三届“赢在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学习中,观摩了名师的课堂、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报告,开阔了眼界。愉悦的学习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一点学习心得总结一下:
观摩吴正宪、张齐华、徐长青、贲友林、王延安5位老师的课堂后,使我看到了他们教学设计的精妙、指导的精巧、用词的精辟、教师语言风趣幽默,语言上的抑扬顿挫,灵活的教学机智等让一节课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这样的课堂是何等的完美!
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学生的错误放大,从错误切入,先证伪后证实,错误的东西知道后,正确的就自然出来了。
徐长青老师风趣幽默,他上课简直就象是在说相声,说学逗唱之功俱佳,常有经典之语爆出,令人捧腹不已。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意犹未尽!
有人这样评价张齐华:“他让数学课也能像语文课一样诗情画意;像哲学一样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像美学一样具有欣赏的价值;像历史一样,让数学得到本质的追溯。” 听了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使我深有同感。感叹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能力,佩服他杰出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他与许多教师不同,一改数学课的呆板,整堂课笑声不断,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爱学、乐学。而这一切与张老师的幽默、精练的语言是分不开的。评价语言到位,重点处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使每个听课者如沐春风。同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平均数》教学中,所选的材料都是直接来自学生的生活中,(如投篮球、姚明所在球队队员平均身高、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池塘里的水的平均深度等等)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隐藏着,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习惯
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我清楚的知道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多观摩一些教学名师的教学实录;认真的设计好每一堂课,因为“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有章可循;认真投入教学,数学课必须讲究艺术,而不是将就,只有自己认真投入,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引领学生,从而使课堂有所生成,因为“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聆听吴正宪、张齐华等几位老师的的讲座后,我感觉到他们不愧是名师,不仅能使整个课堂100%的被激活,而且他们所作的讲座更是相当的精彩,这源于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前沿的教学理念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所感所悟。
吴正宪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讲座中,通过讲解一个故事“人皆可以成尧舜”引出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时应该想到除了知识以外,还能给学生留想什么?她说:数学教育教学生,做真人、去伪存真;数学教育教学生,守规则、懂得自律;数学教育教学生,敢承担、坚守责任;数学教育教学生,不怕困难、拥有毅力;数学教育教学生,会自省、善于反思。
王延安老师的讲座中引出的关于学困生的思考:课堂教学需要“快节奏”,也需要“慢镜头”!在深度对话中,提升认识;课堂教学少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动作!少一些表面的热热闹闹,多一些扎扎实实;课堂教学要保底!后进学生接受的状况决定课堂教学的进程;对待学困生要“感同身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常想:谁会有困难?谁需要帮助?这对我们一线老师在“培优助困”是有一定帮助的。
张齐华在题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便是捷径》的讲座时绍其成长之路时说到:“记得那时在卢专家的书橱里看到一本读《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我如获至宝,卢老师答应借给我一个星期,在那一个星期里,我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沉醉在上海教育专家们生动鲜活的教学艺术里,每天只是拿方便面充饥,睡眠也相当少,不停的写啊记啊,竟写下近十万字的笔录。” 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张齐华说:“要想方设法走进小学数学领域的名师大家们,阅读他们的名著,阅读他们的博客,并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张齐华还说:“他的成长,他的成功,他的一切都缘于他的阅读,是阅读成就了他”。并且还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耳闻目睹他们之后,我觉得自身的知识贫乏得可怜。
贲老师在报告中设问:作为教师,你懂你的学生吗?甚至把了解的程度比作谈恋爱,不用说出来也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调皮”,细细琢磨,不禁汗颜,高高在上的我们真的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现状吗?真的读懂了他们的需要吗?真的处处有服务于他们的意识吗?很多课堂中,似乎更多的是学生在附和着教师。
五位名师专家虽然各有不同的风格,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师干脆利落的语速,评价丰富的语言,对学生亲切和蔼的称呼,在情景的创设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都做得非常到位,他们虽然没有新颖的情景,没有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但他们的课依然非常出色纷呈。他们自然质朴的语言、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课堂张驰有度的调控能力,布满聪明的提问,让所有听课教师敬佩不已。
首先,处于不惑之年的他们是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走到今天的,成为名师、成为专家、成为人们敬仰的楷模,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他们有付出,有了收获。我在反复的问自己,你能做到吗?
其次,当吴老师分析设计《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我就在想,我会利用学生的错误切入吗?也许我会直接说学生的做法不对,让其他同学上来做。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现在也在想:“要想方设法走进小学数学领域的名师大家们,阅读他们的名著,阅读他们的博客,并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4.名师名课将免费开放 篇四
将名校名师的精品基础课及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是教育部2003~2007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预计用5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2003年,我国本、专科招生规模达38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900万人。除近700所本科高校外,有900多所是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而这些院校的学生数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高职高专的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国家将加大教育精品课程中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相对比重,尽快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力量,以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重庆版)08-17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07-31
小学数学培训学习心得10-10
学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心得10-13
小学数学名师的工作总结11-05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体会07-05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学习心得09-30
“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有感11-02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9-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