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10-03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1.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东南亚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范围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老挝是惟一内陆国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我国习惯称南洋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5月独立

(2)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亚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3)地形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海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马来群岛: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4)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1)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人口最多,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著名佛教建筑、泰国作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2)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世界最大天然橡胶、油棕(马来西亚最多),椰子、蕉麻产地(菲律宾最多)。稻米主要食粮(泰国出口最多)

矿产;世界最大锡矿带,马来西亚最多,印尼、文莱主要石油出口国

(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2.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分析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知识的高考试题

任何客观事物都会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细细研判近些年来我国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考题,也会体味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区域地理考题的出现背景,若作四分可为:

(1)以经纬线定位某个区域,考查这个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的变化,重在从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来查找被破坏的问题与整治措施;(2)设定案例,考察对某一区域开发利用状况的评价,再由点到面,由某一区域到世界范畴进行扩展性评价;(3)采用图形、表格为资料背景,考查读图辨图能力,了解对区域特点的掌握;(4)利用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人类在区域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国土整治中注意哪些问题。

综合这四个特点,可见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有章可循,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定位区域,什么区域对应什么环境,什么环境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人类活动。

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目标在于复习地图,地图是复习的主要对象和复习工具

复习区域地理知识,地图是不可离手、离眼、离脑的工具,区域的一切都在地图中也即在区域地理位置中蕴含。唯有有了地图这个工具,有了地图的导航才能准确高效地复习区域地理知识。

其一,每个区域地图保存于大脑中,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内容贯穿于地图之中。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图标的能力,学生更要在这方面投放精力,养成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利用地图,确定区域。地图对复习区域地理知识具有的导航作用,是通过读图可对区域状况留下深刻印象,建立起区域间相互联系、互有区别的规律性认知,若能够作以类分,则可化繁为简,将诸多区域形成相对类分的区域,缩小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无论对中国地理知识,还是对世界地理知识的复习都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还应靠填充图的方法进行,使学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区域位置,根据区域位置的特点,找到共性和特性,以主干内容进行穿线。以主带偏,驾驭知识主脉。

三、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方法要讲求效率,找线索,理脉络,条理化并规律化记忆

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是在已经系统的学习过这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复习的方法不能等同于学习的方法,若形象些说,学习的过程是群览和博览知识的过程,而复习的过程是找线索、理脉络、条理化并规律化记忆的过程,不然在复习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将会是复习效率事倍功半。

1. 整合区域知识,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能抓住系统的知识线索,建立起知识网络,以‘线’为纲,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例如复习世界地理的自然环境特征,可以将气候作为主脉,作线性串联: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世界洋流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世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世界农业类型的分布———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 理论联系实际,把书面知识的复习与对新闻时事的了解联系起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区域地理知识高考试题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生凭借死记硬背而获得的书本化知识的传统模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在新闻时事方面的联系和分析能力的出题内容和出题方式开始多见于卷面之上,那么,理论联系实际,把书面知识的复习与对新闻时事的了解联系起来的复习方法就是很有必要采纳的。譬如关于我国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川气东送、南水北调等方面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上的出现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特别是仅凭课本知识并不能答好这类题目,没有平实对新闻时事的了解不足以完整准确的答好题,因此平时要让学生多关注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国内外大事,学生本身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复习头脑。

3. 归纳知识专题,重点讲练,重点巩固

对区域地理知识归纳成专题,再以专题形式对知识进行提炼式梳理,如“三角洲”“流域”“资源城市”等;还可以是掌握技能的专题,如“气候类型题的答题方法”“等值线的分析”专题等,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复习,在重要方面加深理解并加深记忆,以此更好地掌握地理技能,更有助于理解和背记地理知识,赢取高考分数。

参考文献

3.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摘要:对于区域地理而言,属于一门地理学科的分支,是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具有涉及范围广、综合性思维强等特点;然而,从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结果来看,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欠缺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层面上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欠缺;高中学生;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5-01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中的关键考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明确提出要提高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能够准确定位、辨析特征、理解共性与个性等。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地理知识欠缺是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对其实现有效解决也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中区域地理而言,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地理,包括一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二是人文地理,涉及到一个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有效衔接

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缺乏有效衔接,这是导致高中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前者要求的初步了解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而后者则要求认识区域差异,明确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大多死记硬背,而高中生则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总结和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时的限制性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受到有限教学课时的影响。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能够将其与系统地理知识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去分析研究地理过程、成因和规律等,通常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然而,地理学科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为了赶进程,教师会加快速度,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无法实现准确的区域认定,这是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要想弥补之一缺陷,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地图空间结构,使得学生明确空间位置之间的联系。地图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被看作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能够将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明确地理事物在空间层面上的分布和联系。例如,在对《日本》一课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从大到小的分别构建出亚洲、东亚、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分布图,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提取其中的任意地区。

(二)以提纲设计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以提纲设计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这是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另一策略。对于区域地理环境而言,其是由若干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且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教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这些零散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借助提纲使得学生将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连结在一起。例如,在對《日本》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如下图所示的提纲,使得学生真正的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并且明确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

(三)实现准确区域定位,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规模的低于系统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且在地球表面上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区位属性,因此,区域地理知识欠缺在高中学生的解决,还应该使得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学生不仅要对不同国家和区域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明确区域特征和差异;而且还要进行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以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兼顾区域地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例如,在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将我国新疆、西亚以及南美安第斯山南端东坡等几个实际上的干旱地区的气候进行比较。

(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多元教学方案

在信息技术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其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完善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在对非洲板块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视频,使得学生以此为着手点理解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合地理事物联系,进行知识滚动复习

区域地理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仅凭在课堂上的摄取,学生会很快将其遗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滚动复习,这也是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图,让学生在其中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填绘各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在大洋中绘制洋流分布图等,在同一张图上综合了大气环流、气候类型、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内容,使得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立体式的结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知识滚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穿插进系统地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其具有内容复杂、空间概念强等特点,一直都是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难点。区域地理知识欠缺是当下高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导致无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其原因来看,一是因为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中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二是受到学科课时有限性的影响。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问题,还需要在构建地图空间结构、设计知识网络提纲、对比分析区域特征、完善多元教学以及进行滚动复习等环节加以努力。

参考文献:

[1]齐彤. 音乐地理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区域地理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2:181-182.

[2]徐玉群.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236+233.

[3]胡继中. 借鉴思维导图异课同构,促进单元模块高效教学——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1:105-108+121.

4.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 篇四

1.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8.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5.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查字典地理网分享了高一地理知识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汇总,供大家阅读参考!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b.光照充足;c.温差大;(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6.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六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

沙尘暴、乾旱、暴雪

上一篇:学雷锋实践活动日记下一篇:企业内训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