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精选12篇)
1.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一
山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题(2001年)
2001年试题(共100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他对后世影响很大。
2、《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古老的民族史诗。
3、“匠石运斤”这一寓言出自(《庄子》)。
4、《狱中上梁王书》的作者是(邹阳)。
5、《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
6、(赵壹)的 《 刺世疾邪赋》深刻的揭露了统治者的自私贪婪本质。
7、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文学意味和大胆反抗思想的散文
8、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一文,描写了九江庐山一代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景象。
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对他自己诗歌语言的生动概括。
10、诗人(杜甫)善于多方面学习别人长处,曾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诗”。
11、(蒋防)所著《霍小玉传》叙述了歌伎霍小玉与书生李益的爱情故事。
12、“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诗句。
13、黄庭坚是(江西)诗派 的诗人。
14、《李逵负荆》作者是(康进)。
15、李攀龙是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
16、复社是(明)代的爱国文社。
17、“南施北宋”是指施闰章和(宋琬)。
18、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是(纳兰性德)。
19、桐城派的支派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20、《乙亥杂诗》的作者是(龚自珍)。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骚;
2、《史记》;
3、韩孟实拍;
4、竞陵派;
5、性灵派。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汉大赋代表作家及其基本艺术特色。
2、简述李商隐七言律诗的艺术成就。
3、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几点?
4、《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几个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
2、结合作品谈《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
2.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材版本非常多, 比较知名的有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褚斌杰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新著》, 等等。还有很多简明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 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 以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以及审美素质, 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般教材都是按照历史阶段将整个中国文学史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 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等几大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该课程的教学, 我们认为有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理论学习,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1. 转变承继性教育思想,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2. 转变以专业对口的教育思想, 树立加强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
3. 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
4. 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全面因材施教观念的转变。
5.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 以效益求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一个“改”字, 以改促教
1. 在教材的选定上立足稳中求变。
2. 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起点和归宿。
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沟通的模式
1. 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 请学生上讲台。
上讲台的方式有四种:学生教学生, 讨论会, 即兴发言, 师生问答, 这种活动每学期至少三次。教改活动是逐年增多趋势, 体现一种从被动到主动自觉的发展过程。通过有意识的教改活动, 我们认为:最佳的讲述方式是师生问答式, 它要求教学双向互为主体, 互相促进,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它表现了教与学是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交流。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展示, 是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积极思维的最佳形式。
2.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而又扎实的学习氛围。
3. 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
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 是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也为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
4. 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 采用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 一枝粉笔。而古代文学的信息量大, 许多知识学生陌生, 教师需要大量板书, 而且要作比较细致的阐释, 这就耗费了相当多的不必要的课堂时间。要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借助于投影仪、录音、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 从而节约一些有效的教学时间。特别是在诗词教学中, 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 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 化朦胧为清晰, 化含蓄为直观, 可以启发想象, 减少课堂语言, 如《春江花月夜》、《锦瑟》等。有时利用背景音乐, 虽然不及画面直观, 但可辅助对诗歌意象或意境的理解。
5. 要注意在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传统文化课教学的主导思想。
要在教学中贯穿这样一条红线, 即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具体说有这样几点:一是爱国主义的传统。例如,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 以及信、义、诚、达、仁、礼等优秀的人格层面, 如能通过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辩证地加以继承, 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水平, 而且对社会不良风气也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二是团结统一的博大胸怀。我们民族的精神一贯是团结统一的, 这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中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是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怀。四是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两句话是《周易》《象传》里边的, 原话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看到天体永远在不停地运行, 比如太阳东升西落, 很刚健, 所以古人有感于此, 认为人生也应该自强不息;又看见大地是很深厚的, 可以承载万物, 所以想到人也应该“厚德载物”。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事物。清华大学把这两句话作为他们的校训, 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应该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我一直认为, 应当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首先学会做人, 然后去做事, 再去做官。假如连做人都没有做好, 要去做事, 事也做不好;要去做官, 那官也做不好。现在的一些腐败现象也给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郑板桥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这是小事, 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我们教学生, 也要让学生首先做个好人, 而不是首先要求他去做官。此外, 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丰富知识, 如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地理、交通、建筑、工艺制造、医药, 以及音乐、歌舞、书法、绘画、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如能有选择地在课堂上加以介绍, 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而且能补充他们平时所学知识的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得到提高。对目前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智轻德、强调分科而忽视整体联系的倾向, 传统文化课的教学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只要年轻一代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自然就有了保障。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如果仅强调我们是教学型的大学, 忽视科研工作, 那么我校的地位注定是三流学校。若没有科研成果, 不仅老师自己会不自信, 而且学生也会看不起。因此, 学校在抓教学的同时, 应该而且必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中国古代文学虽然研究上很难突破,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它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 (如九江地区古代文学) , 取得一定的成绩。
五、未来的设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认为课程建设的确势在必行, 学科建设的基础就是课程建设, 没有课程建设, 根本谈不上学科建设, 当然它涉及到许多方面, 教材、教学、科研、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更新, 无不和它有关, 因此, 这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 而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要一直做下去。
今后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际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加强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度。
3. 科研立足江西, 加强赣文化研究的理论深度, 形成地方特色。
4. 注意和省内外的古代文学界同仁的交流和沟通与古
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保持同步, 提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水平。
5. 还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我校举办一些讲座活动, 扩大学生的视野。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题。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古代文学的教材版本的使用情况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第二部分论述古代文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以及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山西教育, 2008, (5) .
3.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四
孔颖达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1958年版,吉林人民1999年版)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奂 《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影印本)
姚际恒 《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
崔述 《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9年版)
闻一多 《风诗类钞》、《诗经研究》(《闻一多全集》本;巴蜀书社2002版)余冠英 《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蒋立甫 《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陈子展 《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3年版)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
刘毓庆 《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鲁洪生 《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汪祚民 《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洪兴祖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 《楚辞集注》(上海古籍1979年版)
汪瑗 《楚辞集解》(北京古籍1999年版)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郭沫若 《屈原研究》(见《沫若文集》第12卷)
林庚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詹安泰 《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茂元 《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潘啸龙 《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与楚辞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逵夫 《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灵庚 《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中华、朱炳祥 《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崔富章 《楚辞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建忠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伯峻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刘宝楠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南怀瑾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焦循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焕镳 《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先谦 《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98年版)
▲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严北溟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986年版)
▲来可泓 《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诸祖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丹 《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张大可 《史记研究》
韩兆琦 《史记通论》
郭双成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张新科 《史记研究史略》、《史记学概论》
▲萧统 《文选》(六臣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吴兆宜 《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李兆洛 《骈体文钞》(四库备要本)
夏传才 《曹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赵幼文 《曹植集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孟白 《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谢脁 《谢宣城诗集》(四库备要本)
▲魏耕原 《谢脁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
谢灼华 《中国文学目录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 《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篇五
一、填空
1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2甲骨卜辞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短散文,可以算是散文的萌芽。《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6中国文学史上的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7建安之杰:曹植。
8墨子时论: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9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10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1《孔雀东南飞》最早出处:《玉台新咏》。
12《史记》体例:纪传体。
1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汉书》。
三、名词解释。
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是为了协调劳动劳作,鼓舞唠叨情绪随口唱出来的,它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和阐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说,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像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九歌:《九歌》,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是依据神话故事及当世流传的一些巫觋祭歌写成的一组抒情诗。从其内容和情调来看,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系沿用古曲之名,“九歌”是夏启时的乐曲。九者,数之极,故《九歌》不限于九篇,而是十一篇。除了最后的《礼魂》依王夫之说是送神曲子之外,前十篇都是每一篇写一位神灵。楚国江南民间不可能同时祭祀这么多的神祇,这大概是屈原把民间分别使用的祭祀乐歌集中起来,经过改作而成的大型的综合乐章,并以“九歌”作为标题。
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
四、简答题。
关于诗经编辑的两个途径:一是采诗,周王朝设有专门采诗的“行人”,他们四处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所失,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是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唐宋以来的散文家无不推崇《史记》为圭臬,如韩愈、欧阳修等的散文手法与格调都很明显地受到《史记》的影响。
2.《史记》对我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首先,《史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为我国古典小说所承袭。其次,《史记》组织故事,安排情节,刻画人物、铺叙场面、描写细节,也都给后世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3.《史记》也是我国古典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史记》极善于提炼历史题材,把许多历史故事,描写得腾挪跌宕,充满着矛盾冲突,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极易改编为戏曲。因此,我国古典戏曲,无论元杂剧。明清传奇,还是地方戏的传统,故事取材于《史记》的极多。
五、论述题。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而最可宝贵的性格特征是具有反抗封建家长的坚强意志,她不堪忍受焦母的虐待,宁肯牺牲个人幸福,主动要求离开焦家:“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土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不顺从兄长的摆布,不为富贵所
动,不为强暴所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了她的反抗。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古代反抗封建家长制妇女的典型。焦仲卿:焦仲卿也是一个忠于爱情,站在兰芝一边,与焦母抗争,还回绝了焦母关于“东家有贤女”的引诱。他起初对自己的母亲还抱有幻想,希望母亲可以回心转意,他能把兰芝接回家中,在这点上他不如兰芝对局势看得清楚。他对兰芝的处境也不能做到理解,所以对兰芝有过“贺卿得高迁”的嘲讽。但残酷的事实使他认清了矛盾的不可调和,最后以死明志进行抗争,他也是一个反封建家长统治的正面人物。
赏析陶渊明的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
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析:
本诗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我们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
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已经为人称道。可以说他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一个耿介正直、孤高伟岸的人格模范,具有相当动人的示范力量。唐代诗人高适不愿拜迎长官、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都与陶渊明的精神可谓是一脉相承。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后世文人都把桃花源理想境界看做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对立或不同的社会加以憧憬,本身就具有否定黑暗现实的意义。
三、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
陶渊明的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大量地发掘这一生活素材,并且在艺术上卓有成效。
四、陶渊明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是使他影响不衰的重要原因。
6.《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代码:141112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
分:9 学时: 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
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
《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上古到本世纪初,近三千年来,我国文学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光辉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系统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这门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以丰富的历史知识、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教育、感染学生方面,都将担负重要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古汉语和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借助注释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3.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4.使学生能够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并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共20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建安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氏父子
知识要点:曹操的生平及创作,曹丕的生平及创作,曹植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建安诸子
知识要点:建安七子及其创作,女诗人蔡琰 教学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三曹的评价问题,曹植的政治遭遇与诗赋的创作关系,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三曹及七子的创作,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二章 正始和西晋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始文学
知识要点:正始文学的特点,“竹林七贤”,阮籍的生平及创作,嵇康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西晋文学
知识要点:太康文学,左思的生平及创作,其他诗人
教学重点: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正始和太康文学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知识要点:晋末的政治、学术概况,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创作
知识要点: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日常生活的诗化,朴素中见绮丽,平淡中见警策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内容与特色,重点掌握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南北朝诗文及民歌(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知识要点:山水诗的兴起,谢灵运的山水诗作 第二节 鲍照
知识要点:鲍照的生平,鲍照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谢脁与永明体
知识要点:谢脁的生平及创作,“永明体” 第四节 庾信
知识要点:庾信的生平与创作,其诗赋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南北朝民歌
知识要点:南朝民歌与《西洲曲》,北朝民歌与《木兰诗》
教学重点: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庾信文章老更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的诗歌成就,了解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了解“永明体”及庾信的创作成就;重点掌握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以及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知识要点:干宝的《搜神记》,其他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知识要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等 教学重点:《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的特色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小说的概念及其兴盛的原因,了解小说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知识要点: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知识要点: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 教学重点:《诗品》 教学难点:《文心雕龙》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典论·论文》、《文赋》、的主要成就。重点掌握《文心雕龙》、《诗品》的诗学思想。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共12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官体和沈宋
知识要点:上官体的特点,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王绩的生平和创作,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第二节 吴中四士 知识要点:吴中四士,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第三节 陈子昂
知识要点: 陈子昂的生平,其创作主张及实践 教学重点:“四杰”、陈子昂的创作
教学难点: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张若虚所创作的诗歌意境美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隋及初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了解“上官体”的特点,掌握“四杰”的创作成就,以及陈子昂的诗歌革新;重点掌握“四杰”、陈子昂的创作,熟练掌握他们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第二节 孟浩然
知识要点:孟浩然的生平思想,孟浩然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 王维
知识要点:王维的生平思想,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王、孟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孟浩然山水诗自然平淡的特点,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王、孟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边塞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边塞诗派繁荣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创作特点 第二节 高适
知识要点:高适的生平,高适的创作及成就 第三节 岑参
知识要点:岑参的生平,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重点:高适的创作及成就,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难点:慷慨奇伟之美,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高适、岑参的创作风格;重点掌握高、岑诗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李白(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知识要点: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要点:浪漫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权贵,追求自由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知识要点:全新的形式与风格,强烈的主观色彩,极度的夸张 第四节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要点:浪漫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扫清六朝诗风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
教学难点: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其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重点掌握其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熟练掌握重点作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无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全校统考闭卷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20%)+期中(10%)+期末(70%)
大纲制订人:杨冬梅
7.中国古代文学梧桐意象研究 篇七
一、梧桐象征着高洁
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意象是高洁的象征, 比如, 梅花, 雪, 青松, 梧桐。梧桐象征着人品的高洁。在许多作品中, 文人都喜欢梧桐这个意象, 梧桐笔直, 伟岸, 常被用来象征人品的高洁, 无私, 正直。比如我国古典文学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 昔郑玄云“凤凰之性, 非梧桐不栖”, 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 仁瑞之禽也, 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弱之木也, 皮理细腻而脆, 枝杆扶疏而软, 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 它喜欢在梧桐树上, 以此说明梧桐树的独特之处, 是一种佳木。后来人们就用梧桐比如人, 称赞人的人品的高洁。比如, 唐人李伯鱼的《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 凤食竹何惭。”这里就用梧桐修竹喻人, 称赞唐一代贤相张悦。又如:“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在这首诗歌中也是借助梧桐象征人品的高洁。古人用梧桐象征人品的高洁的文学作品很多, 梧桐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象征人品的高洁, 与梧桐外在的气质有一定的联系, 梧桐伟岸, 挺拔, 给人一种刚直不阿之美, 用来象征人品的高洁可谓贴切之至。
二、梧桐象征希望
梧桐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象征希望。古人有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的说法, 这里梧桐就寄予了古人对美好的生活愿望。自古以来, 凤凰都被人们称之为百鸟之王, 是一种神鸟吉祥之鸟, 凤凰是真、善、美的化身, 梧桐作为凤凰的唯一栖身之地, 被平添了无尽的魅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就是说梧桐树是一种祥瑞之树, 种植梧桐树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 带来希望。这里梧桐就象征了希望。在中国的, 人们都有种植梧桐树的习惯, 房前屋后, 都喜欢种植梧桐, 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宁知凤凰意, 寄托梧桐前”也是借助梧桐表现希望, 梧桐这个意象, 这种树种深受古人喜爱, 也与它蕴含希望有着密切联系。
三、梧桐比喻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永不退却的主体, 在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中歌唱爱情的比比皆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更为含蓄, 不像现代人这么直白, 多用各种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着独特的意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表达情感尤其是爱情都相当的含蓄委婉, 常见的表达爱情的意象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但这些客观物象进入到文人的眼中, 文人在灵感的作用下对这些物象进行加工, 使之能够传达自己的爱情, 这时的物象也就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古文学中用梧桐表达爱情的作品很多, 文人常用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来象征伉俪好合, 象征爱情的甜蜜。相传梧桐雌雄异株, 梧为雄, 桐为雌。这种特性被文人利用, 比喻爱人之间同声同老, 同生同死。在我国民间就常用梧桐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爱情。梧桐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在古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就有这样的诗句“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诗人在这里借助梧桐, 借助梧桐枝繁叶茂, 相互交通的外在形象, 来寄托对爱情的祝福, 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 在这种凄美的文学叙述中, 梧桐意象鲜活地呈现出一种爱情的凄美与甜蜜。
四、梧桐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在古典文学中, 梧桐更多的象征的是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世间情感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 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而离愁别绪, 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理。在古代, 我们人们对生活很苦, 造成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原因很多, 自然灾害, 战争, 疾病时刻威胁着人们, 乐少悲多。而古人多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悲苦, 象征离愁别绪。这种悲情有离别之愁, 离乡之愁在古文化中很常见, 比如,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 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 一叶飞银河。”就借助梧桐抒发自己的离愁, 又如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 一时弹泪与东风, 恨重重。”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 井梧零乱, 惹残烟。”等等, 梧桐都被诗人用来抒发各种悲愁。具体而言, 这种离愁别绪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1、孤寂之愁
这种孤寂之愁在宫廷诗歌中很常见。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 把无数的情仇少女囚禁在皇宫, 多少少女的幸福被扼杀, 繁华的宫廷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在王昌龄〈〈长信宫词〉〉就有这样的记载:“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 寂寞无聊的宫廷生活。这种情感就是借助梧桐表现的, 文认为我们呈现了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 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少女无边的孤寂之愁借助意象得以传达。
2、思乡之愁
古代交通不便, 漂泊在外的游子很难与家人团圆, 不免常会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思乡之愁多借助月亮, 借助梧桐意象来表达。比如, 苏轼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便用缺月疏桐构成了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图:借此景象表达词人无尽的思乡之愁。
总之, 梧桐意象内涵丰富,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我们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就要能够了解梧桐意象丰富的意蕴, 这样, 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摘要:意象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古典文学都是借助意象传达情感的, 古代文学不能缺少, 尤其是古诗词, 更是由意象有规律的排列构成的。所谓的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 具有形象鲜明的特征。本文研究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梧桐意象, 梧桐在古典文化中经常出现, 了解这种意象特征, 对学习古典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古典文学,梧桐,意象
参考文献
8.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创新 篇八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困境 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人文色彩学科,能够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精华、沟通古今、通古察今,在人文精神的传承与精神品格的塑造方面能发挥巨大的经世致用的功能。
一、古代文学以文化人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作家与思想家们内心思想情感和心灵情操的反映。古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等皆蕴含其中。文学大师们的性格气质、精神境界也通过作品折射出来。充分利用好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熏陶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已成为古代文学教学课程义不容辞责任,其它课程根本无法替代,传承与创新就在这种学习中得以实现,“人类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加旧知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乃至全部抛弃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灿烂辉煌、最令世界瞩目的部分。从原始歌谣与神话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代戏曲与小说,文种繁多并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人文传统演变史。同时,文学实质是“人学”,它不仅表现人们展示人之本质力量、反映人争取自由与解放,也表现出人们丧失自我、迷失自由的内在精神痛苦,回荡着不同时期社会人对自我灵魂拷问之声,贯穿深刻而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蕴。
二、古代文学的教学现实误区
对各高校现实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调研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与误区。一是面临教学内容丰富而学时量遽减困境。古代文学囊括先秦至近代5000年多年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几千年传统古代文学与几十个学时博弈,造成古代文学教学课堂走马观花与蜻蜓点水。加上古代文学内容距当代现实较远,在语言表达方面与当代有差异,由此面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困难。二是教师口若悬河与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在教授这门课,基本还是因袭传统,从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但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生厌。大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认同,认为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古诗文难理解,古人生活难贴近。三是存在以史为纲而忽视文学原典的误区。目前,很多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主要讲授文学史,各种类型涉及古代文学考试仍以文学史为主。这其实是舍本逐末以偏概全。古代文学史是文学历史,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但不能代替文学作品本身。五四之前对中国文学学习历来以直接讲授、背诵文学原典进行,中国人撰写第一部文学史是东林书院教授无锡人窦士镛在1906年油印出版的《历朝文学史》。四是存在只读不悟的误区。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不仅是为积累知识,还要从古圣先贤丰富经典文学作品中体悟人生与陶冶情操,并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古代文学学习,要使大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所包含深层道理,并引导将这些道理应用于自身。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强调学习与模仿经典范文的重要性。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与古人对话,读古代高品大德文学作品,将使大学生受益良多,除“文章之艺”外,对人生、事业、家庭诸端都有可取法之处。五是存在讲授内容片面的误区。
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但某些教师任意选择某些文学史内容作为讲授重点。古代文学教学应遵循一个原则,要把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作品、最主要文学思潮、最重要文学家及最基本文学体裁讲清楚,使学生全面了解。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讲传统名篇,对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太熟悉篇目不做讲解或略作讲解;多以讲授贵族文人所创作传统诗文为主,对俗文学不太重视。
三、创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古人云,“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此乃中国古代文学创新的核心要旨。一是应重视古代文学与国学的关联度。先秦时期,文、史、哲以及艺术之间界线不甚分明,如《周易》、《老子》、《庄子》、《墨子》既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诗经》、《礼记》、《荀子》既是文学作品,也有大量音乐、舞蹈等方面论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是文学著作和历史著作。二是注重以文化人熏陶与仿照写作。编出内容全面且雅俗比例得当,重点突出且应用性强并有针对性的文学史教材。教师要大力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典雅气质与高尚的情趣,体悟中国文化深厚底蕴”。在课堂讲授同时辅以背诵与模仿训练,学习和借鉴古典名篇语言艺术,转化为实用文学技能。三是建立开放型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文学对人类心灵历程的记录,了解永恒而普遍的人性,以作品为依托,以人为基点透析文学关于“人”的观点,师生平等交流非常重要。打破由教师垄断课堂话语局面,搭建师生自由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跨越古典与现代鸿沟,帮助形成深刻人生感悟和心灵体验。四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诗词,意境浑融一体,很耐人寻味。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展示诗意词意并配以音乐,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诗词意境体悟,培养审美能力。还可播放《百家讲坛》精彩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篇九
学时:102学时
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
胡传志
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思考题: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
三、《诗经·采薇》(1学时)
1、《采薇》与《诗经》的戍边诗。
2、《采薇》的内容分析: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中间两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最后一章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
3、《采薇》的艺术:兴与赋的结合;概括与具体描写结合;写景的翻进一层。
4、《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的关系。思考题:(1)《采薇》中的“兴”与“赋”有何关系?(2)从《姜斋诗话》对“昔我往矣”一章的评价,分析其艺术特点。
四、《楚辞·山鬼》(1课时)
1、《山鬼》与屈原其他作品。《九歌》与楚地民歌;《九章》与屈原思想生平。
2、《山鬼》形象与主题。关于《山鬼》形象主题的几种争论;人神恋歌。
3、《山鬼》内容与艺术。结构与层次;人物与心理;抒情与写景;衬托与渲染。
4、《楚辞》的流变。
思考题:简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与主题。
五、《左传·晋楚城濮之战》(2学时)
1、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战争发生的原因:深层原因——晋楚争霸;直接原因——宋国背楚向晋,晋灭曹卫。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晋国称霸。
2、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叙事结构完整曲折;叙述线索明暗交错;事件剪裁详略结合。
3、人物的语言与形象。文中主要人物子玉、先轸、子犯、栾枝均是通过各自的语言透出其个性与性格特点。
思考题: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六、《论语·侍坐章》(1学时)
1、《论语》简介。《论语》的作者与编撰;《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的文学意味。
2、《侍坐章》的文学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泼的语言形式;诗化的人生境界。思考题:(1)《侍坐章》的人物与语言。(2)从《侍坐章》看《论语》的文学色彩。
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2学时)
1、《孟子》简介。《孟子》的作者与编撰;孟子的思想核心;《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2、《孟子》的论辩艺术。严谨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论辩技巧;独到的语言艺术;奔泻的文章气势。
3、《孟子》文章的影响。对韩愈、三苏、桐城派的影响。思考题:《孟子》的论辩技巧。
八、《庄子·逍遥游》(3课时)
1、庄子简介。
2、《逍遥游》的哲理与艺术。荒唐之言:语言的挥洒与谨严;鲲鹏展翅:意象的幻化与真实;逍遥自由:寓意的哲理与诗性。思考题:《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
九、李斯《谏逐客书》(2课时)
1、背景与中心思想。
2、艺术分析。严谨的结构;构思的巧妙;对照的手法;奔迸的气势。思考题:《谏逐客书》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
十、《汉乐府·陌上桑》(1课时)
1、关于罗敷形象的争论。
2、罗敷形象的创造。正面烘托;侧面渲染;以对话展示人物性格;以自白显现罗敷智慧。思考题:(1)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侧面渲染手法。(2)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形象塑造方法
十一、《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1课时)
1、解题。《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2、艺术。拟人:化景物为情思;写人:化清冷为妩媚;结构:化双起为单承;叠字:化叙述为描摹。
思考题:情景交融的艺术。
十二、司马迁《项羽本纪》(4课时)
1、史学价值。
2、文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思考题:(1)联系《高祖本纪》谈谈《史记》的互见法。(2)史传文学的人物塑造。
十三、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1课时)
1、组诗的内容。
2、艺术分析。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思考题:(1)诗人自我境界的显现。(2)以《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为例简析曹操“气韵沉雄”的特点。
十四、曹丕《燕歌行》*(1课时)
1、解题。《燕歌行》与“秋风”、“别日”二曲的关系。
2、内容与层次。
3、艺术分析。秋风萧瑟——写景;泪下沾衣——抒情;短歌微吟——节奏。思考题:(1)曹丕诗歌的“文士气”。(2)比较曹丕与曹操诗歌风格。
十五、曹植《白马篇》*(2课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铺陈的手法。思考题:《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
十六、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1课时)
1、《咏怀诗》生成的原因。
2、《咏怀诗》的基本内容。
3、“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与艺术串讲分析。思考题:“夜中不能寐”抒情的基本特点。
十七、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1课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对比的艺术。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
十八、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2课时)
1、“少无适俗韵”讲析。
2、“结庐在人境”讲析。
3、陶诗艺术风格。第一,自然——取景、写心、写意;第二,平淡——情淡、语淡、结构淡;第三,玄远——质而绮、癯而腴;第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思考题:陶诗情、景、理的统一。
十九、谢灵运《登池上楼》*(1学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思考题:(1)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2)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二十、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学时)
1、解题。
2、“对案不能食”的讲析。
3、鲍照与七言歌行体。思考题:(1)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2)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二十一、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学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
4、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思考题: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
二
十二、《西洲曲》*(1课时)
1、解题。
2、《西洲曲》讲析。
3、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选取生活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整体情韵不同。
思考题: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二十三、曹植《洛神赋》(2学时)
1、赋的创作时间。
2、凄艳的爱情传说。
3、赋的内容与主题。
4、赋的表现艺术。鲜明生动的形象;刻画细腻的情感;华美绮丽的语言;铺张渲染的描写。
5、与《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简要比较。思考题:《洛神赋》对《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十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课时)
1、关于“序言”。
2、结构与层次。
3、情感的挣扎与超越。
4、议论、叙事与抒情、哲理的交融。思考题:(1)情感的挣扎与超越。(2)简析赋所表达情感的深微特点。
阅读篇目:
《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蒹葭》、《丰年》、《湘君》、《湘夫人》、《秦誓》、《晋公子重耳出亡》、《冯谖客孟尝君》、《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鱼我所欲也章》、《劝学章》、《公输章》、《过秦论》(上)、《陈涉世家》、《报任少卿书》、《苏武传》、《蒿里》、《悲愤诗》、《名都篇》、《泰山梁甫行》、《吁嗟篇》、《情诗》、《悼亡诗》、《咏史》(弱冠弄柔翰)、《咏荆轲》、《读山海经》、《玉阶怨》、《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拟咏怀》、《登楼赋》、《小园赋》、《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出师表》、《求自试表》、《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
参考书目:
袁轲《中国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金开诚《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牛洪恩《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2学时)
1、本文的性质。
2、作者自抒怀抱的两方面内容:命途多舛,穷且益坚。
3、应酬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4、骈文规范的遵守和创新。
5、结构特点。
6、分析“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及其他景物描写方面的技艺。
7、典故的运用。
思考题: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学时)
1、写作背景
2、感情特点
3、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思考题:(1)诗中的感情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的关系。(2)为什么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学时)
1、层次内容。
2、感情特点。
3、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
4、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
5、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思考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感伤情绪?(2)分析该诗的艺术成就。
四、王维《山居秋暝》*(0.5学时)
1、内容。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
3、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思考题:体会该诗诗画乐结合的艺术境界。
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0.5学时)
1、感情特点。
2、分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巨大的影响。
思考题: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该诗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六、高适《燕歌行》*(1.5学时)
1、写作背景。
2、思想意义。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4、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题:(1)该诗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2)分析该诗 6 的思想性。(3)诗中写景的作用。
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5学时)
1、诗中的奇情壮彩。
2、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3、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树开”、“风掣红旗冻不翻”。
4、语言及音韵特点。思考题:(1)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2)以此诗为例,分析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
八、王昌龄《出塞》(0.5学时)
1、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
2、理解此诗言少意多,内蕴丰富的特点。
3、议论的作用。
思考题:理解后两句议论的意义。
九、李白《蜀道难》*(1.5学时)
1、关于主题的各种说法。
2、层次内容。
3、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4、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
5、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手法。
6、语言特点。思考题:(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2)试分析该诗的章法结构。
十、李白《将进酒》*(1学时)
1、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2、纵横跌宕的结构。
3、雄奇狂放的风格。
4、夸张手法。思考题:(1)如何评价纵酒行乐的消极思想?(2)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
十一、李白《望庐山瀑布水》*(0.5学时)
1、瀑布的神采
2、诗人的主观色彩。思考题:(1)阅读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分析李白此诗的主观性。(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的异同。
十二、杜甫《兵车行》*(1学时)
1、写作背景。
2、诗歌内容。
3、记事与记言结合。
4、语言特点。思考题: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十三、杜甫《春望》*(0.5学时)
1、情景与时事交融的手法。
2、诗人自身形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思考题:分析此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十四、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学时)
1、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2、分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考题:该诗怎样表现其欣喜若狂的心情?
十五、《李凭箜篌引》*(1学时)
1、描写音乐的名篇之一。
2、艺术特色。
思考题: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分析该诗与他们在音乐描写方面的不同之处。
十六、白居易《长恨歌》*(2学时)
1、创作背景。
2、层次内容。
3、主题辩析。
4、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加工
5、完整曲折的情节。
6、传神的人物描写
7、浓郁的抒情气氛
8、章法和语言特点 思考题:(1)阅读陈鸿《长恨歌传》,比较该诗与它的不同之处。(2)李杨爱情是具有政治性的历史事件,诗人如何把握这一历史题材?(3)分析该诗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十七、韩愈《张中丞传后序》(2学时)
1、创作背景。
2、思想主题。
3、议论与叙事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刻画。
5、气势充沛、饱含感情。思考题:(1)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2)理解韩文多变的特点。
十八、杜牧《山行》*(0.5学时)
1、色彩鲜明的画面。
2、“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哲理内涵。
3、凝炼的语言。
思考题:理解诗中丰富的内涵。
十九、李商隐《无题》*(1学时)
1、精纯深挚的爱情悲歌。
2、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五六两句“从对面写起”的笔法。
思考题:以此为例,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二十、李煜《虞美人》*(1学时)
1、强烈悲怆的亡国之痛
2、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考题:帝王的亡国之痛,为什么会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二十一、柳永《望海潮》*(1学时)
1、内容及其意义。
2、铺叙技巧。
3、分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思考题:理解以赋为词的手法。
二十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0.5学时)
1、清秋怀人之情。
2、境界开阔高远。
3、风格。
思考题:该词境界有何特点?
二十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0.5学时)
1、上下片的内容。
2、以乐景写哀情。
3、暗用典故。
二十四、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0.5学时)
1、遗貌取神的手法
2、分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思考题:分析该诗遗貌取神手法的意义。
二十五、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学时)
1、感情内容。
2、时而合说、时而分写的手法。
3、白描手法。
思考题:该词上片一般理解为梦前所思,你赞同吗?为什么?
二十六、《定**》*(莫听穿林打叶声,0.5学时)
1、主题。
2、以生活小事包含人生哲理
思考题:体会词人的乐观达的精神。二
十七、《念奴娇》*(大江东去,1学时)
1、借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2、“借宾(周瑜)定主(苏轼)”写法。
3、豪放词的代表作。
思考题:分析该词的豪放风格。
二十八、苏轼《前赤壁赋》(1.5学时)
1、创作背景
2、层次内容。
3、复杂的心情。
4、主客问答的意义。
5、写景、抒情、议论的统一。
6、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2)结合欧阳修的《秋声赋》,谈谈文赋的特点。
二十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0.5学时)
1、忆旧怀人的怅惘。
2、对前人诗句的借用点化。
3、分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结构特点。
思考题:分析该词的结构特点。
三
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0.5学时)
1、传统题材的突破
2、以议论入词
3、对神话题材的巧妙把握
思考题:比较同类诗词,看秦观该词的新意。
三
十一、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1学时)
1、美人过后的怅惘。
2、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思考题:分析结尾几句比喻的新警独到之处。
三
十二、李清照《声声慢》*(1学时)
1、创作背景
2、感情内涵。
3、借秋景以渲染愁情。
4、十四个叠字的运用。
5、音韵悲切。
思考题:该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就愁情和风格而言,与前期词作有什么不同?
三
十三、陆游《游山西村》*(0.5学时)
1、思想感情。
2、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思考题:该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有何异同?
三
十四、陆游《示儿》*(0.5学时)
1、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2、永远的遗恨。
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陆游的爱国情怀。
三
十五、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学时)
1、感情内容。
2、结构大开大合,层层转折。
3、豪放而不失蕴藉之致。
4、大量用典。
思考题:清人谭献说该词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请谈谈对此的理解。
三
十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机动)
1、创作背景。
2、怀古与伤今的结合。
3、大量用典的意义。
4、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思考题: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苏、辛的代表作,谈谈对此的理解。
阅读篇目:
骆宾王《在狱咏蝉》、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鹿柴》、《竹里馆》、王昌龄《闺怨》、高适《营州歌》、岑参《逢入京使》、李白《行路难》、《长干行》、《塞下曲》、《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峨嵋山月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月夜》、《羌村三首》、《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登高》、韩愈《山石》、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轻肥》、《上阳白发人》、《琵琶行》、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杜牧《赤壁》、《泊秦淮》、李商隐《锦瑟》、《贾生》、《夜雨寄北》、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白行简《李娃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梦江南》(梳洗罢)、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柳永《雨霖铃》、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执勤)、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如梦梦》(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陆游《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祝英台近》(宝钗分)、《清平乐》(茅檐低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王安石《明妃曲》、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黄庭坚《登快阁》、《题竹石牧牛》、范成大《州桥》、《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陆游《关山月》、《五月十一日梦从大驾亲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梦断香消四十年)、欧阳修《秋声赋》、《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轼《方山子传》、《后赤壁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参考书目: 《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3学时)
1、三桩誓愿的作用。
2、窦娥的主要性格特征:(1)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2)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
思考题:(1)《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实现有何作用?(2)《窦娥冤》中窦娥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结合作品细节给予说明。
二、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4学时)
1、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
2、心理描写的作用。
思考题:《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景物与心理描写有何作用?
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学时)
1、结句含义:点醒题旨:无论兴亡,受苦难者是百姓,立意高远,胜于一般怀古之作。
2、语言特点。
思考题:《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四、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1学时)
1、解题。
2、代言体的作用。
思考题:《哨遍·高祖还乡》中代言体形式的作用何在?
五、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2学时)
1、赵五娘形象。
2、语言风格:本色自然,虽是曲词,却运用口语入内,不事藻饰,生动自然。思考题:《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六、归有光《项脊轩志》(2学时)
1、结构特点。文章所记琐事繁多作者围绕思念亲人这个核心,将所取材料交互编织。
2、语言特色:简朴精练。
思考题:分析《项脊轩志》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七、王 磐《朝天子·咏喇叭》*(1学时)
1、解题。
2、手法:借官船喇叭为题,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尽情发挥,把所咏之物与所讽之人关合得相当巧妙,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八、宗臣《报刘一丈书》(2学时)
1、以漫画笔法刻画人物。
2、详略得当。
思考题:论析《报刘一丈书》的写作特点。
九、刘基《卖柑者言》(2学时)
1、写法:以一“欺”字生发议论,从远及近,由表入里,导入正题。
2、句式特点:第二段迭用排比,再加诘问,使文章气势跌宕,淋漓尽致。思考题:说明《卖柑者言》的主要写作方法。
十、汤显祖《牡丹亭·惊梦》(3学时)
1、《惊梦》中的杜丽娘形象。
思考题:《惊梦》中的曲词有何艺术作用?
十一、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学时)
1、林冲形象分析。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考题:(1)林冲有哪些主要性格特征?“风雪山神庙”一节是如何表现的?试举例说明。(2)《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十二、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3学时)
1、周瑜、蒋干、曹操三人性格比较。
2、反间计。
思考题:《群英会》反间计的实施经过了哪几个步骤?试作说明。
十三、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学时)
1、解题。
2、杜十娘和李甲的性格特征。
思考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十四、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1学时)
1、艺术特色:首二句写塞上夜景,壮阔中略见萧瑟;三四句在写景中融入归思,有情景兼融之妙;结三句应首句“人醉”,直抒无聊情怀。这首小令不缘藻饰,纯用白描,格高韵远。思考题: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十五、姚 鼐《登泰山记》(2学时)
1、结构特征。
2、自京师至泰安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思考题:《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十六、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1学时)
1、青词。
2、手法:借题发挥,语意双关。
思考题:该诗是一首青词。请说明青词的意思及其作用。
十七、秋 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1学时)
1、思想性。
2、名句分析: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思考题:分析该诗中的颔联。
十八、孔尚任《桃花扇·余韵》(3学时)
1、《余韵》在全剧中的作用。
2、三人物唱词的感情内容。
思考题:分析《桃花扇·余韵》中三个人物的唱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九、蒲松龄《婴宁》(2学时)
1、婴宁形象。
2、婴宁笑与不笑的描写及其作用。
思考题:《婴宁》中婴宁主要有哪些性格特征?
二十、曹雪芹《宝玉挨打》(2学时)
1、宝主挨打的性质。
2、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
3、冲突的实质。
4、钗黛性格的差异。
思考题:分析《宝玉挨打》中层层铺垫写法及其作用。
阅读篇目: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夜行船》(秋思)、张可久《山坡羊》(闺思)、贯云石《红绣鞋》、无名氏《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刘因《观梅有感》、萨都剌《上京即事》、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于谦《咏煤炭》、宋濂《秦士录》、王世贞《登太白楼》、钟惺《浣花溪记》、袁宏道《徐文长传》、张岱《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陈子龙《小车行》、冯惟敏《玉芙蓉·喜雨》、梁辰鱼《浣纱记》、徐渭《渔阳三弄》、吴承恩《三打白骨精》、马中锡《中山狼传》、凌濛初《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吴伟业《圆圆曲》、方苞《狱中杂记》、纳兰性德《金缕曲·此恨何时已》、顾贞观《金缕曲·季子平安否》、郑燮《板桥题画》(三则)、袁枚《祭妹文》、汪中《哀盐船文》、张维屏《三元里》、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咏史·金粉东南五十州》、严复《译天演论自序》、黄遵宪《下水船歌》、《哀旅顺》、康有为《强学会序》、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洪升《长生殿·惊变》、吴敬梓《马二先生游西湖》、刘鹗《明湖边美人绝调》、李宝嘉《制台见洋人》。
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10.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十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
史复习资料(近代文学二)
近代文学
一、近代诗词
1、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思想家和文学家。散文《尊隐》,“隐”是指失落在野的人物;《病梅馆记》是最集中表现追求个性解放精神的作品。诗《己亥杂诗》;《西郊落花歌》以落花比兴。
2、黄遵宪“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是新文体的创造者,代表作《少年中国说》。
3、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以“南”名社,对北而言,寓有对抗清政府之意,代表人物:柳亚子、陈去病等。
二、近代戏曲
话剧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兴剧种。
三、近代小说
1、侠义公案小说:《儿女英雄传》(侠女何玉凤,化名十三妹为父报仇);《施公案》、《绿牡丹》等
2、人情世态小说:《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花指妓女
3、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主人公傅彩云)
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
5、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6、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玉梨魂》标志其成形,也是其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李涵秋《广陵潮》是鸳鸯蝴蝶派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近代诗】
张际亮志士之诗:诗风的主要内容特点是它的忧思沉痛,即以一种沉郁痛切的调子,唱出了一代士人对时世巨变的敏锐预感,对社会危机的忧患之思;微词褒贬、慷慨论时事是志士诗风的又一特点,一方面建策献言,呼吁革除弊政之作,一方面伤时骂座,狂言放论,锋芒犀利、情感激愤。另一重要内容是抒发志士之感慨。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龚自珍: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少年与童心是龚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有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龚诗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璨瑰丽而又具有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语、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
(张维屏:万紫千红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贝青乔《咄咄吟》在体式上开了大型记事组诗的先河;金和与黄遵宪并称晚清两大家,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宋诗派:晚清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一时期诗歌的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同时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韩愈),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学宋”,粗略地讲,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开疆拓土的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晚清宋诗运动一般认为可分为三期:第一时期道咸年间,代表祁 藻、何绍基、郑珍;第二时间咸同年间,曾国藩成为宋诗派的首领;第三时期,同光体,即宋诗派,以陈三立成就最高。
汉魏六朝诗派:与宋诗派称盛的同时,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湖湘诗派,时事名篇《圆明园词》拟仿元稹《连昌宫词》
黄遵宪新诗派:提出我手写我口,诗应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1897年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公度诗中最能显示新派特色的,是那些写海外事物的作品,多国风光、文化齐集笔下,记录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为古今诗家所有未有也;另一特点是多纪时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庚子之变,均诗以纪之,故有诗史之誉,特别是写中日甲午战争的作品《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东沟行、台湾行、降将军歌》等为人称道。
近代诗界革命的先行者,在咸同时期一派拟古诗风中,人境庐诗足称独立中流,拓新了诗的疆界。
诗界革命: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首次标示“诗界革命”,他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衡量标准;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修订诗界革命的标准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新意境或新理想”要求在诗中通过表现近代西方文明之新观点、新知识、新事物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旧风格或古风格”指中国传统诗歌经由历史而逐渐固化了的具有古典意味的独特韵律、格式、风格;诗界革命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坛运作了准备。(诗界革命一代巨子丘逢甲: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南社:南社是与清末明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的一个文学团体,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互为因果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与领导核心;“南社”之称,谓“操南音不忘本”其宗旨是“反抗满清”;南社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文学思想是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南社革命精神发扬最久的诗人柳亚子)同光体:同光体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得名自陈衍。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即指学宋为主,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
同光体诗人多为倾向戊戌维新而后又身经列强辱国、革命兴起、变故相寻的士大夫,他们预感古典诗运衰微,在丧乱之时代延长古典诗歌的生命。
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与谭嗣同并称两公子)成就最高,其他诗人有沈曾植(同光体之魁杰,学人之诗)、郑孝胥(清苍幽峭)、陈衍(提出诗为寂者之事和荒寒之路)。(同光体其他诗人:陈宝琛、夏敬观、沈瑜庆)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诗坛另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顺鼎两位才子,其诗风格近于晚唐温李一派,因此虽未特别宣称专宗晚唐诗,却为人冠以此称号。
更多山西教师考试信息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招聘网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1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刍议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教学
H193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受到更多的瞩目,这一切都将成为大学里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助推力。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更是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不管是立足于当代中国日趋重视国学的现状,还是着眼于该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这一点都毋庸置疑。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安排却出现了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问题的根源出现的所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校的本学科课程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置中时间的拓展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文学史是一个时代积累的过程。基础的牢固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整个本科时期的学习状况,而很多学校对本学科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不少学生在接触该学科之先,明显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甚至抓不住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的,那么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另外的补充课堂时间,例如专题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可以鼓励教师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或者研究特长开设专题课程,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能力,同时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上升空间。
二、学生专业意识的加强
当代社会的浮躁气氛也影响到大学生,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在这些学生眼里,学习追求速成,而忽略专业基础的积累,学生甚至对每学一门课发问:学这门课将来有什么用?他们急于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专业技能,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學来说,欲速则不达。中国古代文学,乃至整个中文专业注重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与继承,这一点却鲜有人注意。当然这不能简单的把问题归结于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本身所处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割裂古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现状的密切关联,使得两者之间发生断裂,甚至让有些学生认为古代文学已经不适合我们当代的社会了。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中,应该让该专业立足于当代,让古代文学的教学跟上时代脚步,化古为今,古为今用。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特点,教师可以课堂导入中引用古人的历史典故或者逸闻趣事,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就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找对课堂切入点,拉进跟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找到学生听课时的兴趣点,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才能配合的更加完美,从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三、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师大多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而缺少了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刻板的接受知识,掌握不了合理的学习方法,更没有科研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无从下手,很难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而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启发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应该致力于挖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科研兴趣。
为了克服学生科研意识缺乏的弱点,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出一些启发性的题目,有时候并非学生能力不足,而是没有得到教师合适的启发。再如:在课堂上教授的时候,拓展一些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给学生分析学术界常用的研究方式。教师们应该改良传统所使用的“作家传记加作品述评”的方法,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作为辅助,例如采用体裁教学,即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的历代发展演变状况。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形成整体架构的建立。同时,也可以采用题材教学,如才子佳人、游子思乡、怀才不遇等题材,以启发学生进行归类研究。这样教学方法能够启迪学生归类对比作品的能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经验中,见过不少对学术界的成果很感兴趣的学生,甚至有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自己尝试写论文,而且很有自己个人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很可取的,这不仅为他们将来的毕业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毕业后进一步在学术界深造。
四、多元知识的链接
任何专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如此。而目前中文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的链接上面很欠缺。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埋头于某一专业课的学习,缺少知识范围的扩充,很难在专业课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边缘课程的合理链接,如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等。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以下改革: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插入相关历史知识,因为任何文学都是在其所处的时代绽放出来的花朵,文学和历史的结合,很有利于学生提起对文学的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趣味性。
总而言之,笔者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得出来的一些思考,认为需要分别从课程设置中时间的拓展、学生专业意识的加强、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多元知识的链接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此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余胜全、张建伟,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纪艳,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学生德育教育[J],阜新:阜新高专师范部.2006
[3] 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大同: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
[4] 覃问秋,浅析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太原:新课程学习,2010
[5] 乌云其其格,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
[6] 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5
12.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十二
关键词:诵读教学,考试改革,培养机制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由重原典到重文学史, 再回到重原典的过程, 诵读教学也就成了时下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然而, 令高校教师感到头疼的是, 任凭你怎样在课堂上强调诵读原典, 学生始终回不到以前那种状态, 学生不读书现象普遍存在。于是, 不少高校教师感叹, 现在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下降了。
其实, 大学生不诵读经典名著有其复杂原因, 但是, 影响学生不诵读原典最主要的因素是考试机制出了问题。对于诵读教学模式下古代文学课程而言, 怎样设置考试, 取决于古代文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诵读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试改革要围绕这一中心目的进行。为此, 我们应在考试改革中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诵记能力。诵记能力虽属童子功, 但对于大学本科生学好古典文学依然十分重要。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对于这些经典著作, 学生不仅要多诵读, 而且要尽可能背诵下来。二是阅读能力。只有把阅读当成兴趣和爱好, 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今不少大学生虽然也重视阅读作品, 但却更多的是被动阅读, 谈不上多大兴趣和爱好。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也应纳入古代文学考试改革范围。三是鉴赏能力。鉴赏能够开启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能力, 而一旦学生具有了较高水平的鉴赏能力, 对于以后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及自身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将起着重大作用。四是分析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在鉴赏能力之上的进一步提升, 而分析能力的增强, 则更有助于文学鉴赏的客观、公正与理性。
可见, 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是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考试, 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促进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某种变革, 但更主要的是,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那么, 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现状究竟怎样呢, 是否达到了以上目的并与诵读教学模式相适应呢, 本文将以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情况加以说明。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分为五个教学时段, 安排在2-6学期, 每学期48个学时。课程考试与课程相适应, 也是分为五个学期, 这五个时段在考试上有共同特征 : 每学期的考试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 即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其中,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由学生到课率和学生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试卷占总成绩的70%, 主要题型有文学常识填空、文学名句默写、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六个题型。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 从表面上看, 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考试形式似乎比较科学, 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还考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 但实际上, 考试存在以下问题:
就平时成绩而言, 30分中有10分是检查学生的到课率。有这10分的存在, 学生到课率确实有所提高。但是, 不少同学是被迫而来, 学生怠学情绪严重, 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不少, 还有部分学生和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老师这次点了名, 估计下次不会点了, 于是下次就不来了;或者, 这节课点了名, 下节课就不来了。20分的作业分, 真正认真写的不多, 不少学生作业是从网上下载拼凑而成, 有的甚至全篇复制, 教师不得不为鉴别这些作业是否是学生自己写而花费大量时间。另外, 由于学生到课率提高了, 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就跟着提高了, 绝大部分成绩都能上80分以上, 这样, 学生只要卷面成绩上50分左右, 就能够保证考试顺利过关了。这其实是一种“放水”行为, 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怠慢的一种放任。
就卷面考试而言, 试卷从表面上看检测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 但实际上那些经典名句大多是学生初中或高中阶段背诵了的, 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识记。而文学常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大多侧重考查学生对文学规律的把握, 并不需要学生对作品关注太多。最后的分析题或者论述题, 教师的目的也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作品回答, 但结合什么样的作品、结合多少作品却没有给予明确规定, 这样导致了学生有效规避了阅读方面的缺乏进行答题。如学生在结合作品分析李白乐府诗歌的特征时, 只要把他们高中阶段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拿出来分析就行了, 结果, 结合作品进行论述就流于了形式。
这样一来, 本应检测学生的诵记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的考试, 变成了完全忽略文学作品只需要识记文学史的考试了。在这样的考试引导之下, 学生完全抛弃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只需要背背文学史就行了。可见, 大学生忽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行为, 与古代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拟在古代文学课程考试上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 变单纯点到模式为点到与当场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虽然采取这种模式每节课被点到的学生可能只有三到五人, 但是与全班式点到相比, 这种模式机动灵活, 每节课都能对学生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不会产生老师这次课点了人数, 下次课一定不会点的误导。另外, 对于那些旷课频率高的学生,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抽查的频率, 从而彻底断绝学生逃课的想法。把点到和当场测试相结合, 也促使了学生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还可以把通过试卷难以检测的一些能力放到课堂检测中来, 从而完善古代文学的考评系统。
其次, 变课后小论文为课堂作业, 鼓励学生以创作代替分析。就目前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 每门课程 (48学时) 要做两次作业, 每次在2500字左右, 如果每期有8门课程, 则平均每周一篇作业。学生除作业外还得应付各类型的考试, 对于作业,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图完成任务, 于是抄袭现象成风。如果改课外作业为课内作业, 虽然在篇幅上可能会短一些, 但却断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减轻了学生负担, 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更能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 也可以用创作代替论文写作, 让学生创作几首律诗, 学生就会对律诗的韵律、结构、情感的表达格外注意,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写出水平较高的诗歌来, 他们在鉴赏律诗时水平一定不会太低。
再次, 变重文学史考察为重文学作品考察。在卷面测试中, 改变卷面题型, 使试卷符合诵读教学的需要。要删除一些仅需死记无需动脑的题型, 如文学常识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 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题型。对于古典文献中的一些经典名句, 要放到整首作品中考查。要增加文学鉴赏题题型, 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简答题和分析题则应结合一定数量的作品作答, 教师可以规定答题时的一些具体篇目, 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要使他们知道, 不认真阅读作品, 不仅拿不到高分, 还有不及格的可能。另外, 还可以在试卷的末尾增加一些创作类的附加题, 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06-13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08-01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答案08-15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分类09-08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1-0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背诵篇目08-17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一次作业06-21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07-17
《中国古代文学》B1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四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