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

2024-08-01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10篇)

1.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 篇一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主,构建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

课堂,一个天天流淌着老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的质量关系到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关系到公民的素质,公民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我们关注课堂。“教育即生活”.课堂即生活,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交往和对话,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张扬生命的激情,活出生命的尊严和内涵,获得生命的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在19初,就撰文严肃批评了当时学校普遍存在的”教“与”学“分离的状况,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还需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责任和专业发展问题。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一中心的价值。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个性价值的课程。我们强调体验的价值,就应该把课堂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前提。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说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遭到了老师的否定,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类似这样的教学,如何能解放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心灵,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再有就是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象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成说,也不是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见解,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创新,得到新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发现自我的价值。

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智慧的形成,而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思考和体会领悟的结果。智慧是老师交给学生开启语文之门、享受诗意人生的钥匙。吕叔湘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智慧就是能动脑筋“.”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教会学生”动脑筋“即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智慧的第一层含义;智慧的第二层含义是知识的内化,”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其实就是领悟,也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一种智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的宝藏和武库,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最终唤醒、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开发学生的智慧,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是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潜藏智慧;二是让学生有所体会和领悟,丰富积累,启迪智慧;三是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协作精神,共同提高,增进智慧;四是鼓励学生应用、创新,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以学为主,多给学生一点机会。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八个多一点。1.自学机会,先学后教。2.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3.提出问题,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4.探求学习方法的机会。5.总结概括的机会。6.读背的机会,有限时间学文本。7.科学评价和纠错升华的机会。8.讨论、争议的机会。

注意细节,减少失误1.语言要简洁,要锤炼。2.要求要到位,要准确。3.书写要规范、美观、合理。4.肢体位置要适宜。5.课件要适用、实用。6.上下课要准时。7.创设亮点,形成风格。要扬长避短,一俊遮百丑,精心创设亮点。

二、构建”两性“和谐统一的课堂,”两性“即预设性和生成性。

新课程倡导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的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朱志平先生说”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新课程主张框架型设计,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的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问题,设计出主要板书,并据此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进展随机调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驾驭学生思维的真正艺术,()绝不是事先把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的东西。一个好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如《孔乙己》我们可以把”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主问题来进行设计,围绕他生前的生活来探讨他悲惨的命运,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精心备课中,要注意以下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

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个性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与探索,”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在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时,我们的课堂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更好地驾驭和利用学生个性解读时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充分预设,如文章的”含蓄处“”点睛处“”共鸣处“”意境深远处“等。

3、预设质疑问难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

4、预设拓展延伸

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

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它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包含着教学生成,包含着教学创造。一句话,这样的预设是基于生成的预设。这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这样的生成才是有基础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教学内容不是给定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生生在对话中主动建构的,因而课堂教学的过程必定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和创生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随时加以必要调整的动态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随着课堂信息的整理、分析、反思与选择而不断进行演变,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利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没和生成,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思考,并与备课时预料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实施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和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研讨,生发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

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而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归结到课堂实践的实际应变技巧上,这里我们想结合一些名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掌握课堂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如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位名师在教《口技》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原先教学设计中有一道思考题是:文章开头已交代”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文末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这有什么用意。问题抛出后,学生发言热烈,但就是答不到点子上。那位老师立刻意识到问题的难度大了些,就降低难度换了问法:

师:文章开头和文末都说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复

师:用反复修辞手法的目的一般是什么?

生: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

师:那这里强调的什么意思?

生:道具的简单。

师:道具简单而摸拟的声音不简单,从而突出了什么?

生:口技艺术的精湛。

师:那么,文末再次交代屏障中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的用意是什么?

生:用意是突出表演口技的人技术精湛高超。②

老师及时的调整机智的应变帮助学生”拨开云雾“,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2、伺机而动,投情入境。这种方法多用于由于天气及环境的突然变化而造成的教学现场异常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联系,形成情景交融之势。例如:一位名师准备讲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他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榕树,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

3、随机应变,深化认识。

课堂上,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这样既可保护学生善疑好问的积极性,留住了利于生成的空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把干扰教学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课堂教学机智的最高境界。一位名教师教《紫藤萝瀑布》时,有这么一段教学实录:

生1: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

师:(错愕状)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问作者本人。(哄堂大笑)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查字典。先查”宗“,”璞“显然是一个名词,那么”宗“就应该是一个动词。

生2:”宗“作动词解释,它的意思是”效法“.

师: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呢?

生3:”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

师: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意思。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境界。天哪,这倒是非常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的。现在我倒有些好奇,(对生1)你是怎么想到要问这个问题的?

生1:她的原名是冯钟璞,估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笔名都是自己起的,她本来可以用”钟璞“做笔名,也可以用一个跟原名不相干的笔名。我想,她选择”宗璞“,应该有她的想法。

师:你想得很独到,也很有意思,作者确实也可以用 ”钟璞“做笔名,这个笔名还很好听。那她为什么不用呢?大家再看看词典上是怎样解释”钟“的?哪一个解释更合适?

生:人的感情很集中,例如”钟情“、”钟爱“.

师:回答正确。根据我们刚才从工具书上了解的情况,比较一下,”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生:感情是相同的,都是喜爱之情。

师:有没有差别呢?

生:程度上有差别。”钟“的色彩更强烈一些。

生:表现方式上有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比较深沉。”钟“的感情比较浓烈,可以看出来,是露在外面的。

师:很精彩!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感觉到了”宗璞“意味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然,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我们这次简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是了不起呀!这次学习,我们不仅读了一篇好文章,还结识了它的作者,拜访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文字“)对,文字,汉字。汉字是有方向的,可以把我们引向广度和深度;汉字又是有情态的,可以放映喜怒哀乐的故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是吉祥美好的字眼,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要么是独特或典型的标记,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仔细搜索一下吧,看看我们自己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练笔,题目:《寻找我的名字》。

正是学生的意外提问提供了一个教育契机,正是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使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因而,那堂课的效果也就特别好。

当我们的老师有了这些课堂应变的技巧和素质,生成的内部环境就被构建了,于是当生成的生长点不期而遇时,生成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了。

在以学为主,构建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中,教师要做”麦田守望者“,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1.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否则,语文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危险。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2.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过分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领悟,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诚信原则“的缺失。课堂流行的用语是: ”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加之引导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学生因能力所限,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教师要不要干预?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生成。当然,课堂的”虚化“还表现在评价”虚化“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虚化“,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准则“,使学生丧失判断能力。过多的表扬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甚至导致极个别学生价值观畸变。

3.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当前的语文课堂盛行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或仓促回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或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有效的课堂生成。与”满堂问“相应的语文课堂形式――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有丰硕的收获。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至于有效的课堂生成目标达成,更是可想而知。

4.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

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普遍缺乏作为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不能被学生牵着跑。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三点“即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生的学上。要遵循四个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先学后教是指教学重心和顺序而言,教学重心要转向学生的学,教学顺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导教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多学少教要求教师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论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有效教学。这四条原则都围绕着学生的学,是以学为主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它们互相联系,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我们要在充分备课,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点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要找准切入点,我们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如何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呢?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一节。上课时,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如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切入点可选一个”变“字,题为《变色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家伙,所以抓住一个”变“字,全文的情节就全部展开了,牵此一发而动了全身,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一定会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2.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或者概括内容,或者点明主旨,或者表达情感。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学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可使主线清晰,顺藤摸瓜。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抓住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引导学生思考:”这“指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

3.从文章的线索入手。

《白杨礼赞》是篇优美的充满感召力的散文,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全文,它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呢?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抓住了这条线索也就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从文章的主要问题入手。

《驿路梨花》一文,可把”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当作教学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分析,瑶族老人以为是我们,我们以为是瑶族老人,后来我们又以为是哈尼族小姑娘,最后,小姑娘说解放军建了小屋,她姐姐梨花常来照料,她是接替姐姐来照料的,此时我们恍然大悟,明白了是许许多多的人在维护着小屋,大家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课分析到这儿,雷锋精神处处发扬的主题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

总之,找好最佳切入点,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上起课来简洁明快,学生也容易听懂。从切入点延伸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归宿点应该是师生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发展,课堂的激情四射、活力高效应该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愿意学、能够学、坚持学是我们的期盼。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能预设、能调控、能发展是我们的希望。

1.愿意学:是指兴趣,老师给了学生兴趣就等于给了他最优秀的老师。

2.能够学:是指能力,老师给了学生能力就等于给了他最丰富的营养。

3.坚持学:是指习惯,老师给了学生习惯就等于给了他最良好的品质。比如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思考成为习惯,让积极向上成为习惯,让宽厚宽容成为习惯,让乐善好施成为习惯,让崇尚文明成为习惯,让追求卓越成为习惯等等。

在以学为主,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上,我们学生成为愿学会学学会的学生,教师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古体诗,可以是田园诗,也可以是抒情诗,各有其情调和内涵。我想我们的教师学生就是风格不同的作家。

2.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 篇二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知的能力。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主要是指导课前预习、回答问题、完成练习作业、课后复习、阅读课外地理读物等。教师在讲课时,不必点面俱到,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去自学上。在地理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启发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精讲为辅的方法,把教师的正确指导与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遵循“开始时多指导、往后逐渐少指导,最后不指导”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培养途径是:

1. 课堂提问。

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注意把问题表述得清晰明白、意义连贯,还要掌握好适当的时机和必要的停顿,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有时也可给出适当的提示。

2. 地理班会。

地理班会可采用讲演会、讲故事、游戏、朗读、相声、唱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现主题。

3. 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

这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极好形式。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提高他们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分析、理解新情况下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1. 加强“双基”教学。

因为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生如果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就容易分析概括出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掌握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反之,学生如果概括水平低,就只能掌握某些具体知识、技能,难有很多知识、技能的迁移。

3. 善于运用比较法教学。

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异同,不但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4.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拿握已学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只有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熟能生巧”,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即地理基本技能,主要包括:

1. 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

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其次,要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技能;再次,要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

2. 地理计算技能。

常见的地理计算有: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出山上山下的温度;计算两地时差、日期变化;计算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3. 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

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地理教学应结合当地的乡土地理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如观察天空星座,当地的岩石、地质构造和地形情况,调查当地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初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等,并能提出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途径或设想。这些观察和调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化了理论知识,培养了组织活动能力。

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的能力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能力是经发散性思维而展现出流畅、变通与独特的三种解决不同特征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激发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1. 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

例如:若无生态系统的知识,就很难明白为什么农区禁止捕杀青蛙,林区禁止捕杀狐狸。又如,当提问“澳大利亚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纬度相同,但为什么气候不同?”时,学生就要根据它们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洋流等因素加以分析,从而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使问题回答得更全面。

2. 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训练应变能力。

我们要教给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其能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新颖、巧妙;形式上要灵活多变,有新意,不雷同于教材,可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思考和分析,使学生面对眼前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来思维定势的束缚,从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新条件,相应地变换思路,得出答案。

3. 使学生发挥求异思维能力,在寻异中求独特。

3.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 篇三

一、别类导课,哗众取宠;激发情趣,寓教于乐。导课是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这门学科,又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例如:在《音乐与民族乐器》一课中,我以“韩熙载夜宴图”为背景画,揭示出课题,乐器演奏的精美画面,使学生获得了视觉的享受和满足,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在上课伊始,就被引入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氛围,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在欣赏琴曲《流水》时,我又以相关的中国山水图片为背景,使诗、画、乐同时出现,营造出乐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境,学生的各种感官由此得到调动与结合,对音乐想象有了更生动、直观的感受,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流水的种种动态,更进一步激发起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了对音乐内涵把握的深度。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心灵上得到启迪。营造美的氛围,创设美的意境,不仅强烈的吸引着学生审美的注意力,激发了美的情感体验,也使欣赏更为主动、投入、有效。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课。高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新课改倡导了赏识教育,鼓励、表扬,吻合了高中生的特点。所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舞台。例如:在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歌词;欣赏《月光曲》时,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在讲解《旋律与民族语言》时,让学生模仿上海街头的叫卖声;欣赏《命运交响曲》时,让学生用敲门声表现卡拉扬与伯恩斯坦在处理同一命运动机时不同的力度、速度,比较两者的风格。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读史为了明鉴,在传统观念下,音乐知识往往被认为和生活无关,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找到孩子们对人类音乐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音乐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合点呢?例如:在教材《音乐与民族乐器》一节中,不少学生觉得古琴的音色奇怪、陌生,琴曲更是深奥难懂。在教学设计中,我以琴与中国文人的密切关系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相关的古典诗词与历史故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国的四项传统文化导入琴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它是衡量人的修养的重要标准;出示古典诗词中记载琴的诗句,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重新观察熟悉的诗句,从中了解琴的历史与作用;通过标题诗的提示,帮助学生结合音乐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音乐的基本形象;在诗歌名句的填充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诗歌来描述音乐意境,使学生在了解古琴音色的同时,体会它所表现的文人情怀;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与漫画故事《广陵散》的片段欣赏与讨论,深刻体会古琴所体现的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精神风貌。

二、精心设疑,鼓励质疑,独思善动,激发思维。精彩的灵性来自于深邃的思考。设疑是引子,学生动起来,脑子灵起来是目标。

音乐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音乐课就是划拉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在初听陕北民歌《绣荷包》时,学生觉得不太悦耳。于是我提示他们联系陕北的地理环境仔细品味,使他们理解了涩滞的唱腔和直上直下的旋律线,感受到了陕北民歌特有的苍凉;在分析调式时,我通过《红楼梦》中妙玉听黛玉弹琴,为宝玉解琴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变徵音的作用,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顿时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三、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提升运用,大胆创新。面对鲜活的个体,学生本身充满了感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中学音乐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按部就班、一一讲解,不失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例如:在欣赏琴歌《阳关三叠》时,同学们分角色扮演王维和元二,有的同学则手持道具,扮演柳树,还有的同学揉搓塑料纸营造风声。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四、聚焦音乐,自由辩论,分析评价,探究反思。音乐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音乐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才是关键。把问题放心大胆的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探究中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通过展开自由辩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事件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 篇四

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主课,可是却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让信息技术既能成为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助手,也能成为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

一、打造愉悦和谐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氛围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应用技术学科,但是在升学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信息技术学习的课时并不充裕。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使得很多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消极懈怠,教师要求的内容无心学习,只是在课上走神或者私自玩小游戏。这些情况要想有所改善,首先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氛围方面进行调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感觉到轻松和趣味性,让他们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教学,而不是单单地进行操作演示。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掌握基本的PPT制作技术是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可是常规的教学却毫无新意,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从语言、导入、演示、教学几个方面稍加调整的话,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比如,教师采用幽默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言,去从情感方面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绚丽的幻灯片成品,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来操作,让他们亲自感受幻灯片的互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建立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这种主动的参与,提高对幻灯片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到,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弱,如果只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还难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多进行上机操作。由于初中生动手能力非常强,如果仅仅让他们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是对他们能力的极大浪费,教师要少讲精讲,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们自己去进行。

二、灵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要讲究因材施教,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通过观察或测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知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兴趣点和方向,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灵活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和易受引导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解决任务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同时再结合学生好奇心重、年龄小却喜欢当小大人、想让别人重视的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等。因此,虽说是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教学中,将他们的主动性激发出来。例如,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非常枯燥,就算是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学生也很难坚持下去,不知不觉开始走神,降低听课的效率。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同时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目标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也是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记忆、分析等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评价,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即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从阶段上来说,可以将成绩分为平时的、期中的、期末的;从形式上来说,可以灵活地采用教师主导、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综合方式。另外,多元化评价也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加以评价,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人格品质、创新体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让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下,自觉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四、适当扩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

虽然信息技术课时有限,课时扩展教学内容也不会多余,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拓展学习恰好是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绝佳“素材”。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课堂范围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总是无法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应用方面应当加强教学投入。因为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让学生来理解这些相关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选择不同方面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他们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生活,将他们喜爱的加以扩展,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去丰富信息技术的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提升能力。

5.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篇五

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远程教育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方式、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各种媒体。但是,在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出现了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成效低、学生自我评价低的诸多低效现象,因此如何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实现网上教学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技能

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传授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技能。

首先,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

其次,教育信息的获取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技能,以及远程登录、信息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技能。

再次,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网络课堂教学,除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安排学生上网获取有关信息,将获取的网上知识通过电子文挡、电子幻灯等制作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以利再用。

二、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在网络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系统的教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

远程教育应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的传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导航控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注意网络课堂教学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远程传递功能传输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进行污染学生和反宣传,把学生引向歧途。教师在网络学习辅导时,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

(三)注意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

建国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特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等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本身。计算机网络虽然呈现很强的教学优势,但是毕竟是教学媒体,属于教学工具的范畴。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的特点。

三、网络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是实现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积极推进网络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是通

远程教育应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审查、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提倡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认知、体验知识。一堂课结束后,第一要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理解效果如何。第二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从“教”的出发点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出发点,是否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测、管理;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6.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 篇六

[摘要]

本文试从现代教育视角下反思我们的课堂,展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构建有效教学的框架,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与贯彻有效教学理念所面临新的问题,阐述教学设计理论和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支持及运用方法;总结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有效教学的五个方面。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育技术 反思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学生操作训练得多,而技能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课堂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反思我们的课堂,“有效教学”将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生长点。展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将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可以提升职业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有效教学概念及其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⑴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⑵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⑶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⑷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⑸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二、构建有效教学框架的基本思考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检核教师行为的指标。因此,有效教学框架不可能非常具体细化。

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活动,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效教学框架的建构必须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必须采取整体的视角,将教师特质、过程----结果、课堂生态学、教师知识、教师思考等综合起来。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的框架应当包含以下几要素:⑴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⑵研究并理解学生;⑶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⑷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⑸促使学生学会学习;⑹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新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互动的,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炼自己的理解,建立新知识的环境较为容易。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比如区别热与温度。学生们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

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的数据以及连接其它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灵感的人。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造这样的环境,为教,也为学。

然而,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为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关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技术本身教师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应用技术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学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有效教学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首先表现为教学设计理论的支撑,其次表现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㈠教学设计理论的支撑

1.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境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因而应当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2、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情境创设,必须 在形式、内容上,都应该有相应的不同的安排。这一点我们虽已有一定的共识,但在实际教 学中又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

3、正确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势互补。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各有千秋。前者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弥补后者手段的不足,而绝非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在把握好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使用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它们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㈡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教师要合理运用电脑、电视及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合理使用优秀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对教学中需要出示、演示、操作的内容精心设计或制作课件、学具等,有效缩短学生的理解时空,提高教学效率。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媒体的运用。比如,当进行英语语法规则教学时,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辅以板书或投影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语法规则;而在要求学生就某一题材进行英文对话时,则适合采用角色扮演,辅以幻灯或录像材料,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条件写掌握真正的语言技能。

其次,注意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媒体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之配合的媒体,并使之协调,以产生最佳效果。

第三,注重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对媒体的相容性也不同。在选择教学媒体必须考虑它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对他们可以较多的使用色彩鲜艳的幻灯和录像,但每次篇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届时力求细致,尽量避免抽象概念。

第四,在选择和利用教学媒体时还要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法上的创新性。媒体的画面构图要匀称、色彩逼真,字体大小适度排列适当。在使用手法的设计上,防止单纯模仿,要有所创新。防止因过多的追求情节和画面美,而引起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外的信息”,形成教学上的干扰因素。

第五,要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

了革命性变革。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就成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比较简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径。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 问题和构造知识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架设了一个合适的平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体验性和探索精神,学生学习兴趣高,参与意识强,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学习。

五、我们的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我们的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把令人激动的、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引入课堂;

2、提供促进学生学习的支架和工具;

3、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反思和修改的机会;

4、建立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实践科学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在内的本地有效学习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体;

5、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参考文献:

1、戴维·H·乔纳森,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4、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6:42-43

作者联系方式:

7.谈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七

一、更新观念, 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要创设条件,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没计,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 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数学素质教育时, 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 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 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爱国主义教育

(1) 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 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 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 比如勾股定理赵爽全图被选为数学大会的会徽等等, 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 适当介绍数学史料,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 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 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 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 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 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为逐渐形成正确世界观打下基础。

3.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 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 使其终身受用。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 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 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 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 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从这个角度讲,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 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 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 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 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心理素质的数学教育。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 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切实将其融入教学过程, 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

8.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学 篇八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是探究教学的首要要求。在情境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讲“电功率”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把甲“220V,40W”和乙“220V,100W”的两灯泡分别接在220V和110V的电路上,哪一盏灯更亮?学生大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100W”的更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甲灯接在照明电路(220V)上,乙灯接在110V的电源(调压器)上,学生观察到甲灯发光更亮。为什么额定功率小的灯泡反而更亮呢?这时,学生的脑子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接下来进行新课教学:要求学生首先根据公式“R=U2额/P额”分别求出两灯的电阻(教师说明:假设灯泡灯丝的电阻不考虑受温度的影响)R甲=1210Ω,R乙=484Ω,再利用公式“P=U2实/R”求出实际功率P甲=40W,P乙=25W,正因为P甲>P乙,所以甲灯更亮。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灯泡的亮暗是由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形成了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比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解释。有猜想和假设才能根据假设去设计验证假设的计划和方案,才有探究的必要和可能,否则一切活动都是盲目的。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时,我们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联系实际生活:拔河比赛时通常选“胖子”并且穿上新的球鞋,赢下比赛的机会大些。学生可能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承受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2.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

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再对每个局部进行微观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也可以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指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注意方案的设计不仅仅为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时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给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修正、完善。

3.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以及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特别提倡用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各种证据。教师要让學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如果涉及两个或多个变量,学生应该能采用控制变量、对比等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现象、讨论交流、发表见解;也可以是从各种信息来源,例如图书、期刊、学校的数据库和因特网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教师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指导与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探究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时,要让学生设计多种可靠易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反复收集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4.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3)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4)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5)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6)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7)自行车的座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8)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9)普通自行车与比赛用车有什么不同?(10)自行车上的那些材料可用非金属材料替代?等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

5.分析和论证

9.生本教育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篇九

生本教育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高城镇李官小学

岳兴琴

生本教育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走进新课程,走进生本教育,我们不难看到: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程的主题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堂价值,当务之急,教师必须敢于从课堂中的主角色的位臵上走下来,成为后台的导演,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大胆充分的演绎,丰富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4年下旬,我有幸参加了了高城镇,周村区,桓台县联合组织的小学英语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并有领导和一线教师对三节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评价。一上午的学习,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所展示的三节课都得以充分体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生本教育呢?我认真进行了反思:

一:让学生做小老师,老师做旁观者,倾听者,引导着

在‚同课异构‛ 活动中,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是令人欣赏。她在教学‚How to send an email‛时,并不是老师一边演示,一边教说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而是教师演示,有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这个过程说出来,例如:老师用幻灯演示,点击‚Email‛,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这个过程‚Click on ‘email’‛.再下面的过程‚Click on ‘write’‛‚write your message‛‚ Click on ‘send’‛全部

由学生独立说出来,并有学生教读,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学生成了小老师。感觉非常不错。

而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是包揽各项活动,生怕学生学不会,学不好,都有我来教唱英语歌曲,歌谣,教读单词,教读句子。这样被动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犹如蜻蜓点水般,印象特不深刻。自从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以及对优质课的观摩,我对我的方法作了改进。例如,在英语的课前热身中,我让学生领唱歌曲,chant,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依然唱得很好。唱完之后,再有班长或小组长领读单词。或者个人读,有其他学生仔细听准备给其指错误。由班长或组长点名xxx纠错。Xxx说:‚我听到他xx词读错了或读的不准,应该这样读(示范发音)‛。组长或小组长:‚好,请跟他读,还有错误吗?‛我看到之后,心中暗喜:真是个小老师!

再如,学生学习新单词时,有些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自学,跟家长朋友)学会了,可由他们来教这些新单词。这样不仅肯定了该同学的能力,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欲望。总的说来,就是学生会读的,教师绝不再教,学生能答的,教师绝不作答,学生不能回答的,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作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更为强烈,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学生也自然乐于接受。

二、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

新授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授新知识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欢单调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若一味的让他们读字母、单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欲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导演设计生动活泼的、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出色的演绎出老师导演的每个活动,寓教于乐。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课题为‚Let’s send an email‛。新课前的情景交际是这样设计的: A:I want to send an email.B:I’m not good at it.C:Let’s ask teacher.学生们说的非常流利,表情动作也很到位。当然,这是老师导得好,老师早就给学生们提供了剧本,让学生把剧情演出来,学生们也不负老师的期望,演得非常成功。由此引入新课,不仅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是‚一箭双雕‛!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开展‚千里传音‛ 游戏:教师把写有本单元重点句子的纸条,让全班学生念几遍。然后教师让每组最后一位学生看一张纸条并说:‚Go!‛该学生必须将纸条上的句子轻声告诉前一位学生,依次递至第一位学生听到句子并举手

表示完成。按照各组完成的先后次序,每组第一位学生说出句子。句子意思和结构都对的的2颗星,句子意思对但结构有小问题的,得1颗星。两者均错误的不得分。然后再进行下一轮游戏。而老师就安静的欣赏学生的表演好了。

三、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偏以教师评级为主,教师的评价即为终极评价,教师不当的言行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现在我们提倡的分组教学中更应该多提倡学生合作评价,共同营造‚同伴支持网络‛,各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合作学习、公正评价,在相互学习和评价中查找别人的失误之处,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这种坦诚公正合作评价的方式,能够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老师就运用了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老师运用的是‚星级评价‛方式(即在活动中以得星的多少来评价小组的表现),当进行完某个活动时,并不是有老师武断的决定该小组得多少星,而是有学生决定的。老师会问:‚How many stars?one or two?‛(说的没有错误且流利得2颗星,说的基本正确1颗星)当学生说出后,根据学生的评价得星。这样,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别人的评价能力,也凸显了评价的民主,公平性。

在生本教育里,老师扮演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将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真正的从主角色上退了下来,做了一个幕后导演。正如郭教授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

10.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篇十

一、明确教学重点,以欣赏美术为重点

美术是人类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通过画画联系生活实际情景,以不同形式的画面将情感呈现出来。现代高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将美术当成一门学习美术技法的课程,舒缓压力的好方法,更将它当成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学习文化的课程。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教学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过于注重烦琐的美术技法将堵塞学生思考美术的能力,只有学生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美术技法自然而然的吸收到,同样程度上激励学生打破传统美术学习方法,对传统美术加以创作。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所画的梅、竹子水墨画和西方的水彩油画《向日葵》时,教师提问学生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区别,鼓励学生就各自的不同观点大胆发言,教师从旁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把握美学思想。一则故事,一小孩将鸡蛋画得比母鸡要大,一教师就批评了这小孩画画脱离了现实,但另一教育家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扼杀。通过上则故事,也将提醒高中美术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思考美术,欣赏美术的教学模式。同样地,也要在着重每个美术作品形式和技法上进行创新,尊重每个学生的美术成果,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以轻松教学为主

现高中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普遍认为学习美术是增加自身学习的负担。然而不知,学生可通过学习美术将自身的情绪宣泄出去,达到排压吸收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教学方式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吸收到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以轻松的方式主动去接触和学习美术。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再引用一些有趣的话题,例如,亲笔签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明星签名,可以将中国不同的书法应用到亲笔签名上去。学生一边娱乐,一边学习古代书法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教学的目的。再例如,利用ppt、word等文件和视频将书法知识和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加学生教材知识之余,让学生多接触教材以外的美术作品,增加课外知识,陶冶情操,舒缓学习上的压力,达到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美术课后任务,鼓励学生接触美术作品

课程教学不能算学生在课堂真正意义上学到美术知识,课后在不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压力下,适当的对学生设定简单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将自己有感触的画面即时画下来,或者将自己不同的心情概括出来,与周围的人分享,或者自发组织学生课外写生,联系师生感情,分享美术心得,参观不同的美术作品,以及参观各种的文物和游览不同的风景,将内心情感进一步升华,通过这些了解美术精髓。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将每一种作品代表的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用作品形式把社会上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传达给学生,对美术表面上的喜欢达不到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美术作品的目的。例如,参观中国古筝、古典装饰、古典服饰、古建筑等等能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特征和精神的.物体,更深了解美术。鼓励学生接触美术作品,集中学生关注力度,达到一定成效,就要通过不间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探索美术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美术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四、注重发展高中美术教育

一些高校往往将美术课程当成一门不被重视的学科,现考试模式下,发展理科综合科考试和文科综合科考试,在一方面导致各文理科学生学习不全面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课更不用说,普遍不被重视。在许多艺术课影响英语、数学等“专业课”,将美术课在课程中剔除的喊声中,不妨改变教学模式,注意教学尺度和重心,重视对美术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将美术比赛设立到领取奖学金的一部分学分上,注重宣传,鼓励学生自愿参赛。学校加强美术师资的同时,应更注重美术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良好的教学环境让美术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将有优良美术成绩的学生送往更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之间加强教学交流,到各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再一个要注意的是,高中美术教学中,防止教师对学生“放养式”教学和引导教学的混淆,避免引导学生向放养学生学习的方式过渡,不能达到引导作用,反而令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初衷和兴趣。

五、结语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简历代写下一篇:六年级快乐的端午节作文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