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16篇)
1.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一
高中离骚的知识点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
①古义:荒.唐。
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
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
①古义:改变措施。
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①古义:处境困窘。
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
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04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屈原离骚读后感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的构思
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离骚》中诗人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2.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二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读起来朗朗上口, 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 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 以防倾倒过多。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 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 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 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 然后去巧记。
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 先通气后加热, 实验结束时, 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 因此可会意记作, “气体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 (分解反应) “合二为一” (化合反应) 、“取而代之” (置换反应) 、“相互交换” (复分解反应) 。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 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 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 对比联想, 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 (不同) 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化合物) 。”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 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 可记为:“纸 (织) 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 右侧月儿圆, 弯月能取暖, 圆月能助燃, 有毒无色味, 还原又可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 总结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只要记得快。
3.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三
关键词:第四种能力;数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54-02
高考考纲中明确提出考生应具备的第四种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根据数学的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作出物理结论。能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条件,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够从所给图象通过分析找出其所表达的物理内容,用于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数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可以归结为八个方面:1。初中数学解方程组;2。函数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3、不等式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4、比例法;5、极值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6、图象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广泛 (包括图线)。7微积分思想巧妙求功;8、几何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应用之一、初中数学解方程组的应用。例1《愤怒的小鸟》是一款时下非常流行的游戏,游戏中的故事也相当有趣,如图甲,为了报复偷走鸟蛋的肥猪们,鸟儿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如炮弹般弹射出去攻击肥猪们的堡垒。某班的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假设:小鸟被弹弓沿水平方向弹出,如图乙所示,若h1=0。8 m,l1=2 m,h2=2。4 m,l2=1 m,小鸟飞出能否直接打中肥猪的堡垒?请用计算结果进行说明.(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解析:设小鸟以v0弹出能直接击中堡垒,
则h1+h2=12gt2l1+l2=v0t
t= 2h1+h2g= 2×0.8+2.410 s=0。8 s
∴v0=l1+l2t=2+10.8 m/s=3。75 m/s
设在台面的草地上的水平射程为x,则
x=v0t1h1=12gt21
∴x=v0× 2h1g=1。5 m可见小鸟不能直接击中堡垒
应用之二、一次函数多用来表示线性关系。如:(1)匀速运动的位移 时间关系,(2)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3)欧姆定律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等。
例2.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飞机的横空出世,证实了我国航空事业在飞速发展.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风洞试验,简化模型如图a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停放相距s0=10 m的甲、乙两车,其中乙车是风力驱动车.在弹射装置使甲车获得v0=40 m/s的瞬时速度向乙车运动的同时,乙车的风洞开始工作,将风吹向固定在甲车上的挡风板,从而使乙车获得了速度,测绘装置得到了甲、乙两车的v-t图象如图b所示,设两车始终未相撞.
(1)若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求甲、乙两车的质量比;
(2)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
解析:(1)由题图b可知:甲车的加速度大小
a甲=40-10t1 m/s2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a乙=10-0t1 m/s2
因甲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乙车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所以有
m甲a甲=m乙a乙
解得m甲m乙=13。
(2)在t1时刻,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均为v=10 m/s,此时两车相距最近对乙车有:v=a乙t1
对甲车有:v=a甲(0。4-t1)
可解得t1=0。3 s
车的位移等于v-t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有:s甲=40+10t12=7。5 m,
s乙=10t12=1。5 m。
两车相距最近的距离为smin=s0+s乙-s甲=4。0 m。
[答案] (1)13 (2)4。0 m
应用之三、二次函数表示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平抛运动等。
例3、如图4-2-6所示,一小球自平台上水平抛出,恰好落在临近平台的一倾角为α=53°的光滑斜面顶端,并刚好沿光滑斜面下滑,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0。8m,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小球水平拋出的初速度v0是多少?
(2)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x是多少?
(3)若斜面顶端高H=20。8m,则小球离开平台后经多长时间到达斜面底端?
解析:(1)由题意可知:小球落到斜面上并沿斜面下滑,说明此时小球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否则小球会弹起,所以,vy=v0tan53°,v2y=2gh。
代入数据,得vy=4m/s,v0=3m/s。
(2)由vy=gt1得t1=0。4s,
x=v0t1=3×0。4m=1。2m。
(3)小球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mgsin53°m=8m/s2,
初速度 v=v20+v2y=5m/s。
Hsin53°=vt2+12at22,
代入数据,整理得4t22+5t2-26=0,
解得t2=2s或t2=-134s(不合题意舍去),
4.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1、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①
CH:C2H2和C6H6② CH2:烯烃和环烷烃 ③ 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④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
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
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如SiO2。
18、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一些高价金属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等反而属于酸性氧物,2KOH
+ Mn2O7 ==2KMnO4 +H2O。
19、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它的负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但氟无正价,氧在OF2中为+2价。
20、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都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而无阴离子。
21、离子晶体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aOH、Na2O2、NH4Cl、CH3COONa等中还含有共价键。
22.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其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不是稳定结构。
23.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
24.阳离子的半径一定小于对应原子的半径,阴离子的半径一定大于对应原子的半径。
25.一种原子形成的高价阳离子的半径一定小于它的低价阳离子的半径。
如Fe3+ < Fe2+ 。
26.同种原子间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不同原子间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键。
27.分子内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题目中有“分子”一词,该物质必为分子晶体。
28 单质分子中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29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30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31.含有分子的晶体一定是分子晶体,其余晶体中一定无分子。
32.单质晶体一定不会是离子晶体。
33.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不是金属晶体。
34.分子间力一定含在分子晶体内,其余晶体一定不存在分子间力(除石墨外)。
35.对于双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一定有极性(极性分子);
键无极性,分子一定无极性(非极性分子)。
36、氢键也属于分子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它只影响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对分子稳定性无影响。
37.微粒不一定都指原子,它还可能是分子,阴、阳离子、基团(如羟基、硝基等)。
例如,具有10e-的微粒:Ne;O2-、F-、Na+、Mg2+、Al3+;OH-H3O+、CH4、NH3、H2O、HF。
38.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都强,如碳,稀有气体等。
39.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ⅡA族元素,如He、副族元素等。
40.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ⅠA族元素,如Cr、ⅠB
族元素等。
41.ⅠA族元素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还有氢元素。
42.由长、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族不一定是主族,还有0族。
43.分子内不一定都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
44.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非极性键,如过氧化氢、乙炔等。
45.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过氧化钠、二硫化亚铁、乙酸钠、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46.对于多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是非极性分子。
47.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金属晶体。
48.离子化合物不一定都是盐,如Mg3N2、金属碳化物(CaC2)
等是离子化合物,但不是盐。
49.盐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溴化铝等是共价化合物。
5.高中化学高考知识要点总结 篇五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6.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篇六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紫红色,初中阶段算作红色),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燃烧发出紫蓝色火焰)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天然最硬的物质)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4、有关物质的颜色:
Fe(OH)3红褐色沉淀(可溶于酸)Fe2O3红色 ;
含Fe3+的溶液为黄色:如Fe2(SO4)
3、FeCl3、Fe(NO3)3溶液
含Fe2+的溶液为浅绿色:如FeSO4、FeCl2、Fe(NO3)2溶液;
含Cu2+的溶液为蓝色:如CuCl2、Cu(NO3)
2、CuSO4溶液
Cu红色CuO黑色Cu(OH)2蓝色沉淀(可溶于酸)
无水CuSO4是白色粉末CuSO4·5H2O是蓝色晶体
BaSO4、AgCl是不溶于 HNO3的白色沉淀
CaCO3、BaCO3是可溶于HNO3 的白色沉淀
5、用途、性质
⑴浓HCl、浓HNO3具有挥发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减轻。
⑵浓H2SO4:吸水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
(3)NaOH固体(白色)能吸收水分而潮解,又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
(4)无水CuSO4:能吸水而变蓝色(检验水的存在)。
(5)生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6)稀HCl、H2SO4用于除锈。
(7)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农业上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8)制取NaOH用:Ca(OH)2+ Na2CO3——
(9)制取Ca(OH)2用:CaO+H2O——
(10)配制波尔多液不能使用铁制容器是因为:CuSO4+Fe—
(11)不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物质是:KNO3、NaNO3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
硫酸盐类除钡钙,盐酸盐除银和亚汞(氟除外)
7.浅谈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篇七
一、化学用语要衔接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但初中化学对化学用语的要求不高,只是要求简单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与技巧,有学生甚至是靠死记硬背记住的,没有达到掌握的层次。如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Ca(OH)2+CO2=CaCO3↓+H2O,生成物为什么会是碳酸钙,不少学生是不清楚的,这样必然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高一教师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初、高中化学中有关联的知识点,从元素、原子、分子、物质性质等方面进行系统复习和分类,归纳总结各类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明白物质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却是有序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究联结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网状、甚至是立体的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一般的、常规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遇到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显性条件发掘隐性条件,将已知的条件与未知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逻辑地联系起来,最终解决问题。
如:金属钠着火后如何灭火(结合初中用CO2或H2O灭火进行讨论)?结合这个问题的解答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下列学习思路。
其次让学生掌握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应该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如:高中阶段学习的氮、硫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初中阶段学习氧气的性质有关。氮、硫等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后,它们的氧化物与氧气进一步反应,都与初中的内容有关。因此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强调氧气与其他元素或物质的反应规律的话,会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再次是初中学习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总结规律。高中则是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为板块,从结构开始,推理出其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进而总结、应用,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有利于完成初中单一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与高中以族为板块,从结构上解决问题的衔接。让学生形成初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及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化学原理要衔接
化学原理是学习化学的拐杖,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原因,一些概念和原理的介绍往往不太完善和不全面,到了高中阶段这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所以初中教师在讲原理时宜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引领学生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灌输学生迁移思想。
如当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掌握了物质的量及其微粒之间的关系之后,初中阶段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深入微观的层面,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高中所学的各类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之所以成为学生的学困点,其根本原因学生在初中学习概念时的局限性。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化合反应中出现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二次在氢气还原氧化铜中出现了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只从得、失氧的观点简单介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且学生思维里形成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反应里,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单一、孤立和局限的,得到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应该采取分散难度的形式进行处理,逐步加深完整氧化还原的概念,补充化合价的含义,复习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即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发展。
三、化学计算要衔接
化学计算能力的衔接是高中化学计算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近年中考化学降低对计算的要求,在综合题中极少出现计算大题,导致初中教学普遍忽视化学计算,出现对化学计算的要求过低、平时练习计算较少等现象,在考试时许多学生甚至遇到化学计算题就不敢做,化学计算已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障碍。但是高中阶段并没有降低对化学计算的要求,因此,必须抓好初高中化学计算的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计算能力。
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没有考虑温度改变时,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但是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初中教师应该在适当时候补充,为高中化学计算的难点“物质的量及其浓度”的计算作了一个准备。因为高中化学的计算知识网是由“物质的量”为核心展开的,即高中化学计算的思路即有微观计算也有宏观计算,靠“物质的量”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
四、化学实验要衔接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信息的催化剂,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初中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探究的思想。下面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如:关于对实验装置及操作进行改进,如初中课本中CO的回收和高中Cl2的处理,都是有毒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引导学生根据二者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吸收装置。由此激励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改进装置,即从启发、引导、研究、探索的角度进行实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作为高中《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该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8.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八
化学知识技能积极迁移一、前言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应用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二、积极迁移与技能的概念
“积极迁移”主要是指通过一种学习能够引起另一种学习,最终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换言之,“积极迁移”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从而能够使得学生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化学知识的迁移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将“积极迁移”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必要环节,也就是通过使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习题中的问题与教材中的例题比较相仿,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第二,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的迁移主要是指概念、原理、公式以及方法的迁移,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技能主要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化学的基本技能主要是从性质以及特点来进行划分的。化学实验的技能主要是指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实验,并且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技能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化学计算主要是能够借助思维,通过对化学量进行合理的加工,从而能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该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范畴。然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不仅有区别,而且具有一定的联系,判断某一技能是心智技能还是动作技能,主要是依靠活动的主导成分来划分的。
三、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的具体表现
1.实验环节的迁移
高中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技术性课程,然而它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技能、熟练掌握高职院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去,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在实验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验中问题的能力。
2.要重视知识的概括性教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过程的实现,主要是以对新知识以及旧知识的概括化为基础的。如果新化学知识和旧的化学知识或者表现出来的化学情境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通过该类知识将其中的共同特点揭露出来,并且能够将新的化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同化”的方式可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学生掌握的旧的化学知识水平越高,从而能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使得知识的迁移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性的学习方法,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将新旧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注重把握知识的相关联性
在化学课堂设计过程当中,需要认真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对于整体知识结构体系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树立起前后具备相关联性的意识。后来知识是对于先前知识的引申,已学习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新知识是更好巩固老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前后之间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卤素、氧族、碱金属等相关知识时,不仅需要让学生认清典型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各项性质,还需要认清同族元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一旦认清物质结构知识时,不应该只是单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和含义上,需要广泛的探索,解释一些新的化学现象,并且推出一些“未知”的结论。比如周期表当中处于A1对角线未知的Be,无论单质还是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都具备“两性”。又例如,学生们初次学习“氧化剂”和“还原剂”时,经常会对于概念模糊或混淆。在教学中需要应用“干燥剂”等词语进行类比:能干燥其他物质的物质,本身将会被潮解。氧化剂:能氧化其它物质的物质,本身被还原;还原剂:能还原其它物质的物质,本身被氧化。“剂”即指物质,在“剂”前面的词指该物质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也可从“被动”的角度去理解,如“被潮解”“被氧化”“被还原”,等等。
4.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在原有的化学专业就业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多行业性、多地域性就业新渠道。结合新世纪的特点,在交通、煤炭、核电、能源、国防、环境等就业新领域、新市场进行开拓。鼓励化学专业化的学生到区域经济的重点行业、领域就业。组织专人赴内蒙古、广东、河南等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省市,与当地相关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组织召开区域性的联合招聘会。同时,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向学生讲解一下有关这一领域的就业信息,从而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拓展就业渠道。
四、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的意义
1.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这就要求高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积极迁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研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果。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學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研究。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变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使得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学习,这样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方向实验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目标,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矛盾,从而激起学生实验的动机。在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操作化学实验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级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加,而是通过相比较能够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在面临着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顺明.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尝试和体会\[J\].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10):56-57.
9.高中细胞的组成知识点总结 篇九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 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 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 Fe、Cu、Mn、I、Zn 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
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
拓展: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 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 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8)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 R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而 RNA 中只含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9)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拓展:
①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 RNA 病毒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③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④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 RNA 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⑤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 DNA。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0)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有C、H、O。
(11)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12)糖类的主要作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3)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是果糖,特有的二糖是麦芽糖、蔗糖,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是乳糖,特有的多糖是糖元。
(14)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
(15)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16)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7)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18)因为等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比糖类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说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9)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20)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参与;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1)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小有利于适应代谢活动的增强。
拓展:
①种子成熟过程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大,萌发过程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小。
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一般二者比值越大,抗性越差,比值越小,抗性越强。
(22)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量,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拓展:ATP、核苷酸等物质的合成需要磷酸。
(23)组成细胞最基本元素是C,基本元素是 C、H、O、N,主要元素是 C、H、O、N、P、S,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 Fe、Mn、Zn、Cu、B、Mo。
10.高中化学知识点与总结 篇十
2.Fe2+——浅绿色
3.Fe3O4——黑色晶体
4.Fe(OH)2——白色沉淀
5.Fe3+——黄色
6.Fe(OH)3——红褐色沉淀
7.Fe(SCN)3——血红色溶液
8.FeO——黑色的粉末
9.Fe2O3——红棕色粉末
10.铜:单质是紫红色
11.Cu2+——蓝色
12.CuO——黑色
13.Cu2O——红色
14.CuSO4(无水)—白色
15.CuSO4·5H2O——蓝色
16.Cu(OH)2——蓝色
17.FeS——黑色固体
18.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19.Al(OH)3白色絮状沉淀
20.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21.Cl2、氯水——黄绿色
22.F2——淡黄绿色气体
23.Br2——深红棕色液体
24.I2——紫黑色固体
25.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26.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27.Na2O2—淡黄色固体
28.S—黄色固体
29.AgBr—浅黄色沉淀
30.AgI—黄色沉淀
31.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32.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
33.品红溶液——红色
34.氢氟酸:HF——腐蚀玻璃
35.N2O4、NO——无色气体
36.NO2——红棕色气体
37.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38.KMnO4——紫色
11.谈化学知识的记忆 篇十一
特点概说
1化学知识的记忆以表象为载体
根据心理学有关定义,表象是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如,我们要理解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等知识时,就可以借助于以前学过的宋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中“千锤万击”是指石灰的物理性质硬度大,“烈火焚烧”是指石灰石高温可分解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粉身碎骨”是指生石灰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清白”是指熟石灰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
2化学知识的记忆以理解为基础
由于化学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单从字面上记忆有时是无效的。只有理解了化学知识,才能有效记忆。如在学习化合价时,有这样一个规律:“一种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以显不同的化合价,而一种元素在同种化合物中也可以显不同的化合价。”对这个概念可以通过理解来记忆,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通过计算可知在该化学式中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负3价,硝酸根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正5价,学生豁然开朗。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记忆了。
3化学知识的记忆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
对于化学知识应该在记住具体知识的前提下,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化学式书写和命名的时候,先让学生回忆物质分类的有关内容: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纯净物的书写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等,从而使这些有关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规律呈示
1及时复习,经常运用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速度曲线”,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在化学的学习中,对课堂上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应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是在下课前认真小结,及时复习巩固;二是必须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甚至默写,促使学生在课前复习;三是学完每章做好分段复习。
2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强烈的学习兴趣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重要。化学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法宝,那就是实验。例如在学习序言时,通过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的实验、白纸会变色的魔术、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小组竞赛,比学赶帮
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能增强化学知识记忆的效率,比如在化学课上,我经常给学生2分钟时间要求他们记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然后每一个小组内请一位学生背诵或者到小黑板上默写,小组之间相互竞赛,看哪一组答得又快又准,在这种紧张的条件下学生往往能记住平时5分钟才能记住的内容。这种小组竞赛模式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效。
方法举隅
1实验记忆法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在讲解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小组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什么叫均一和稳定。分别向几个装有食盐、植物油、泥土的试管中加入水,振荡,静置,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能完全溶解于水中且不会分层不沉淀;植物油不溶于水且分层;泥土不溶于水且有沉淀。
2直观记忆法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绘制挂图、自制教具等多种手段,或使用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电教媒体,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形象化,以增强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如在《分子和原子》这一节,可以利用分子模型、分子模型的活动挂图、幻灯片教学课件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讲清其原理和变化模型,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趣味记忆法
在化学教学中,强调理解记忆,并不排除机械记忆。为防止枯燥记忆,可采用编顺口溜、口诀、韵语歌谣等形式帮助记忆。在化合价教学中,对元素原子化合价的记忆中,我们可以编制口诀:“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钡镁钙锌,三铝四硅五氮磷,铁有二三铜一二。”这样的口诀,易读易记,朗朗上口,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降低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
12.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十二
预计三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分别是 () 。
A.Ⅰ、Ⅱ、Ⅲ均为砖红色
B.Ⅰ、Ⅲ为无色;Ⅱ为砖红色
C.Ⅰ、Ⅲ为蓝色;Ⅱ为砖红色
D.Ⅰ、Ⅲ为砖红色;Ⅱ为无色
大多数学生错选了B项, 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实验所用的斐林试剂的作用原理的理解存在错误。斐林试剂的作用原 理是: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生成Cu (OH) 2沉淀, 而Cu (OH) 2呈蓝色, 具有氧化性, 与还原糖中具有还原 性的醛基 反应, 生成砖红 色的Cu2O。该反应原理在高中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中都出现过;实验所用的CuSO4溶液与NaOH溶液也是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常见试剂。在讲 评这道题 时, 笔者转换 了教学思路, 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斐林试剂的有效成分是Cu (OH) 2, 它呈现什么颜色?它被还原糖的醛基还原后的产物又是什么颜色?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 很容易想到Ⅰ、Ⅲ溶液为蓝色, Ⅱ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了砖红色沉淀。
在这道题的处理中我意识到, 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解释生物学科的难点知识,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高中生物中的“细胞的 物质基础”“细 胞代谢”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生物化学知识,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从反应速率角度解读温度对酶活性的作用曲线
酶是“细胞代谢”部分的重要概念。酶是活细 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温度、酸碱度等都会影响酶活性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
以往学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 笔者通常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然后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 让学生分析数据得出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最后引导学生绘制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这样教学, 学生虽然能识别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 但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趋势和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大。此时, 可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如下解释:当温度升高时, 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同时, 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随着温度的升高, 蛋白质逐渐变性失活, 引起酶促反应速率下降。如果用酶促反应速率对反应温度作图,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 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为钟罩形 (如图1) , 即当反应温度达到最适温度之前, 随反应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加;当反应温度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大;当反应温度超过最适温度后, 酶活性随反应温度增大而降低 (曲线的最大值为酶的最适温度) 。这样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一目了然, 教学效果非常好。
2.从化学组成角度比较脂肪和糖原
“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是高中生物“细胞的结构基础”部分的一 个重点内 容。糖类是主 要的能源 物质, 脂质中的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糖类和脂肪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习题中经常出 现将糖原和脂肪进行比较的选项, 比较的方向包括等质量的糖原和脂肪中各种原子比例的高低、完全氧化分解时释放能量的多少等。
【例1】 (2010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2题) 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 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质量相同时, 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教材中只介绍了1克糖原氧化分解释放出约17kJ的能量, 1克脂肪可以放出约39kJ的能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记住这组数据是困难且没有意义 的。对此, 笔者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介绍脂肪的化学本质———甘油三酯, 然后让学生阅读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的油脂部分, 学生由教材中脂肪酸的分子式可以知道脂肪中碳原子、氢原子所占比例较大。学生再阅读教材中的 糖类部分, 由淀粉、纤维 素的分子 式[C6H7O2 (OH) 3]n可知, 多个多糖 中碳原子、氢 原子所占比例较小, 氧原子所占比例较大, 糖原和淀粉、纤维素均是由葡萄糖脱水聚合形成的, 应用类比推理法可知糖原也有以上性质。在燃烧时, 糖原和脂肪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最终生成二氧化碳, 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最终生成水, 等质量脂肪因为氧原子含量较少, 故需要更多氧气, 生成的水多, 释放出的能量也多。与糖原相比, 每克脂肪储存的能量更多, 是良好的储能物 质。这样, 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就显得轻松、容易多了。
3.结合化学知识选择实验材料及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一个考查方向就是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理解,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例2】 (2013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卷第23题) 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
A.实验1B.实验2C.实验3D.实验4
方案1中, 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有 过氧化氢 酶, 可以分解过氧化氢, 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 但温度在影响酶活性的同时也在影响反应物过氧化氢,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知道过氧化氢受热分解, 可以判断A不正确。方案3中, 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因此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方案4中,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等还原糖, 但该方案中选择斐林试剂来鉴定还原糖是不合适的。在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的 高中化学 教科书选 修5“乙醛的性质”部分, 学生学过以下方程式:CH3CHO+2Cu (OH) 2+NaOH=CH3COONa+Cu2O↓+3H2O, 该反应所需的氢氧化铜在化学教材中有明确的制备方法:在试管里注入10% NaOH溶液2mL, 再滴入2%CuSO4溶液4~5滴, 振荡。由此可知:该反应需在碱过量的条件下完成, 因此用斐林试剂来检测不同pH下还原糖的产生量是不合适的。
综上可知,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要注意“度”和“量”。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因此要注意“度”和“量”。文中例1的教学目 的是使学 生理解脂肪的各种原子比例与糖原的区别, 应用的化学知识是学生在化学课上学过的, 学生容易接受;而等质量糖原和脂肪为什么所含能量不同则涉及了分子势能等问题, 没有必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讲解。第二, 要熟悉学生的理科知识结构。教师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中 要选择好切入的时间和内容。如果学生没有有关的化学知识储备, 生物教师却运用了这些知识, 可能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障碍。这就需要生物教师熟悉生物教材和化学教材有关内容的编排顺序和学生已具备的理科知识结构, 找好新知识的“生长点”, 创设好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兵.化学知识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抚州师专学报, 1992 (3) :131-134.
13.高中数学棱锥的性质知识点总结 篇十三
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所得的截面与底面相似,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的比等于顶点至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
棱锥的概念:
棱锥的底面: 棱锥中的多边形叫做棱锥的底面。如下图中的面ABCD就是棱锥的底面。
棱锥的侧面: 棱锥中除底面以外的各个面都叫做棱锥的侧面。如图中的面PAB、面PCD等都是棱锥的侧面。
棱锥的侧棱: 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如图中PA、PB等都是棱锥的侧棱。
棱锥的顶点; 棱锥中各个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如图中P是各个侧面的公共顶点,P是棱锥的顶点。
棱锥的高: 棱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棱锥的高。如图中,若PO⊥底面ABCD,垂足是O,那么PO就是棱锥的高。
14.高中生物知识总结 篇十四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15.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十五
一、作为教学的内容, 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受长期应试教育教育观念和急功近利教学手段的影响, 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轻过程与方法的优化, 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的现象。
教材上的“拓展型知识”有的从“知识与技能”上加以补充完善, 有的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 有些则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重。因此, “拓展型知识”对于科学定位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不应担心浪费课时而舍弃这些内容, 而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案例1:在进行必修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拓展视野材料“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教师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法国人路布兰、比利时人索尔维、中国人侯德榜三种制碱法理论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途径及一般方法;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师生则应关注化工原理在三种制碱法中的应用, 关注生产流程的差异, 关注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
筅江苏泗阳县教育局
石敬珠
面应从绿色化学原则和原子经济性的角度, 讨论三种制碱法的绿色化学思想, 分析三种制碱法的优劣及化工生产评价的一般策略, 从侯德榜探索出侯氏制碱法的历程引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作为教学的平台, 发挥化学文化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教育应该把化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融为一体, 体现化学的文化价值。“拓展型知识”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化学史料及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 我们可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这些内容。
案例2: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 他的家人付出了很多, 自己也九死一生;拉瓦锡不盲从于化学权威的“燃素”学说, 经过潜心的研究, 证明了燃烧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反应, 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英国科学家雷利对待科学一丝不苟, 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氩气。从这些真实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们敢于怀疑的探索精神, 也充分体现了其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 结合这些化学史实, 使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 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学习化学家们严谨、踏实、不畏艰难、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化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化学的使命感。
在“拓展型知识”中各种知识的优化组合, 使化学文化的巨大教育功能不断地被认识、被挖掘, 化学文化教育在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教学中, 要根据“拓展型知识”中的化学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灵的养育, 让学生能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 使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三、作为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 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拓展型知识”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它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拓展型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广, 有的关注生活实践的化学问题, 有的侧重科学研究的化学问题, 有的注重文化素养的化学问题, 这些题材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依托“拓展型知识”的背景知识、丰富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作切实有效的处理, 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完美的教育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 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具有结构的开放性, 对概念的理解以丰富的经验背景作支撑, 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时, 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产生。我们选择开发的校本课程, 在实践中要以化学知识为主, 注重体现所学知识的应用, 并适当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作为评价内容, 考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传统教学只注重获取知识的情况, 忽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为改变这种倾向, 发挥“拓展型知识”的功能, 可以把实践与拓展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纳入学分认定内容。
首先, 注重过程评价。即从“拓展型知识”学习、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方案设计的周密性、过程方法的实效性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其次, 注重多元化评价。即把平时表现与最终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时不局限于对学生所获知识进行简单的测量, 而是更注重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每一阶段的评价中, 都要从不同的视角设定评价项目, 按阶段揭示学生的进步过程, 力图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评价手段, 力争给学生公正的评价结果。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案。
五、作为探究学习的资源, 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的“拓展型知识”为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化学的话题, 而对于每一个话题, 教师不能只考虑线形的深入, 还应超越教材, 着力于点上的泛化, 努力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更多更大的展开空间, 使学生的过程体验更细更实在。以“拓展型知识”为新的生发点, 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活动的探究体验,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案例3:学习了选修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后, 围绕“拓展型知识”, 设计了诸如“香烟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鉴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气体简易测定”等探究活动, 寻求在有机知识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香烟烟气中部分有害成分鉴定”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分头到图书馆、书店、网站、医院等实地查找资料和调查, 查找烟气中有害成分及其鉴定的有关资料。经历“查寻资料———资料汇总———确定实验方案—————做实验———写实验报告 (或小论文) ”的过程, 创造性地设计了多种模拟人体吸烟方案。
学生通过探究验证了CO、尼古丁和醛类的存在;在模拟人体吸烟、香烟烟气成分的鉴定方法、鸡血抗凝等方面表现出了超常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走出课堂, 离开教材, 充分开发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挣脱了所有的条条框框, 以开放性的学习姿态, 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能围绕探究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学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学习。
新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版块设计给教师和学生提升了空间, 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成功与失败, 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 勤于思索, 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感受到科研的艰难, 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 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总之, “拓展型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为学生营造了更加广阔而真实的探究和学习空间, 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形成;在强化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 把化学课堂向课外延伸, 使化学教学资源向其他的媒介拓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问题意识,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研究, 使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中、学校的课堂中获取知识, 而且可以在课堂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关注生活和社会, 获取和加工信息, 从而内化知识,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 提高应对未来的生存能力, 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感、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 “拓展型知识”能充分体现落实新课程标准“满足学生不同的化学学习的需求, 开阔并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6.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化学 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 培养
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样大家在思考很多问题时思维会非常灵活,学生也更能够调动相关的知识要点来辅助问题的高效解答。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结和共通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这也是化学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实践的一个目标。
一、基本概念、原理的有效迁移
知识迁移的教学可以渗透在很多方面,首先,在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这种思维就可以得到体现。比如,在一些基本化学概念或者是化学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引导下来更灵活的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不少新产生的化学概念往往和学生学过的概念间有着紧密联系,有的新的概念甚至是对于学生的已知概念的一种发散和延伸,这就给基本概念的知识迁移教学提供了土壤。教师要善于透过这个出发点来引导学生领会这些内容,这会让学生更容易抓住概念的实质,并且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在平时的概念教学中,把握不同章节的化学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间的内在逻辑,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来组织新的学习,即构成所谓的“顺向迁移”。比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和蛋白质等知识点,就分布在不同的知识模块或单元主题中,但其结构和性质却具有共同之处,且能够相互转化。教师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就要充分发挥知识迁移所带来的引导效果,让学生以迁移的思想为指导灵活的吸收这些知识要点。这既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这些概念的实质,这也会让理论知识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二、设计变式练习来实现知识迁移
在很多练习题的教学中,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些实际问题解答起来也会更方便。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进行灵活变式,将大问题拆分为几个小问的思考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间的联系通常十分紧密,一般情况而言,解决后面的问题需要前面的问题作为依托,有的甚至直接是对于前面的问题的发散与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答起来就会十分方便,解题的准确性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例题:试剂杯内有40ml 1mol/L AlCl3溶液,逐滴加入1mol/L KOH溶液,当KOH溶液加入多少时,沉淀物最多?何时沉淀物消失?该题就可以变式为以下类型:①请用图解法求解。②如试剂杯内为KAlO2溶液,沉淀物会有什么变化?③含有a mol Al3+的A溶液和b mol AlO2-的B溶液中的铝元素均转化为Al(OH)3沉淀,请求解。通过这些的变式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关化学图景并根据问题的变化将相关条件聚合在一起,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一个思维过程,会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问题的实质。
三、透过联想类比来进行知识迁移
以联想和类比为切入点同样是实现知识迁移的一种灵活方法,这也是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日趋完善的一个训练过程。很多时候知识的迁移是基于联想和类比产生的,学生如果首先懂得合理的对于具体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进行联想,或者是透过类比想到一些其他的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其实就是知识迁移的一种实现。学生如果懂得以这种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从这个方向出发来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会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比如:从所学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状态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同一体系内,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速率进行时,此体系会达到平衡状态;从不同平衡状态间的比较又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又有所区别,这就是所谓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反复的对比中,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学活,从“质”上弄清所学内容。联想和类比其实是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会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渐形成,会让学生的知识体系越来越牢固。
结语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学生只有掌握知识迁移的一般方式,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发挥知识迁移的效用,很多问题解决起来才会更方便。教师要在课堂上融入更多对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知识应用能力更扎实,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文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的尝试[J]. 中学教学参考,2011 (32).
[2] 于观星.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及其效率的提升[J]. 高中数理化,2013(22).
[3] 秦晓杰.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J]. 中国校外教育,2013 (S1).
【高中化学知识的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知识点大总结11-07
高中化学总结性知识点09-03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9-09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1-12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07-01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归纳08-03
化学高中会考知识点09-24
高中化学总结归纳08-11
高中化学教师个人总结07-24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