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10篇)
1.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 篇一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一)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知识与能力。
2.考查考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3.考查考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知识、教学技能及其应用。(二)考试要求
1.考查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现行教材所要求的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
2.考查高等教育中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测试考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
3.考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具备从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一)学科专业知识 1.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的概念和特征: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的反映,它是加工后的数据。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价值性、等级性、可分离性、可传输性、可再生性。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信息技术是(2)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信息技术的发展,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4)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其工作原理。(5)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
(6)前沿技术(如移动终端设备、蓝牙、可穿戴技术、3D打印、云存储、物联网等)应用。(7)机器人的应用、组成和工作原理。2.信息的获取(1)信息来源的多样性。(2)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3)因特网、网址及超链接等概念。
(4)能使用目录查找、搜索引擎等方式获取信息。(5)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式。(6)图像、声音、视频数字化采集的原理与方法。3.信息的加工
(1)各种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转换方法和应用特点。(2)图像、声音和视频的压缩原理、技术。
(3)整合、制作、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学习环境,如微课的使用与制作。(4)利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排版、编辑表格等。(5)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及分析。(6)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7)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编辑加工。(8)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作品。
(9)使用合适的工具软件处理声音和视频文件。4.信息的管理
(1)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
(2)科学、规范地管理文件和文件夹。(3)常见的数据库管理软件。5.信息的交流与发布(1)信息发布的常用方法。
(2)使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3)用QQ、微信、微博、博客等信息交流工具交流和发布信息。(4)网页、主页、网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5)网站规划、设计、制作、发布与管理的一般过程。(6)能设计和制作网站发布信息。6.信息安全与防范
(1)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分类。(3)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的方法。(4)网络安全防范方法。(5)黑客的危害,防火墙的概念。
(6)能描述个人使用信息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认识网络文明道德的重要性。
(7)我国信息与信息技术相关法律法规,能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7.硬件维护
(1)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能解决常见硬件故障。
(2)能通过重装系统,网络对拷、磁盘还原等方法管理机房。(3)常见的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维护。8.网络管理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2)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会正确配置IP地址。
(3)HTTP、FTP、DNS等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及其应作用。(4)常见网络设备的作用,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查。(5)会搭建简单的局域网,能够维护校园网站。9.算法与程序设计
(1)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描述方法,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3)常用算法(解析法、穷举法、递归法等)。(4)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5)使用Logo、Scratch语言编写程序解决问题。(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 1.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目标、理念。(2)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教学策略。(3)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4)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5)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方式与功能,掌握评价策略。(6)撰写规范、合理,适合实际教学的教学设计。(7)制作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微课。2.课堂教学能力(1)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规范地加以表述。(2)确定教学内容:解读教学文本,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3)选择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4)构建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活动、提问、练习、总结等。
(5)选用教学媒体:板书设计,交互式课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网络应用等。(6)组织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活动,分析运用评价结果。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3.主要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
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部分约占70%,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应用部分约占30%。
2.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 篇二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安徽省芜湖市4区3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95.5%。
1.2 调查方法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心理教师问卷)》,内容涉及培训、上课、开展咨询、宣传普及、认识及满意度等一系列内容。问卷内容为四个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包括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两个指标;教师状况方面,包括师资队伍状况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方面,包括心理课程、咨询(辅导)工作、学科渗透、学生管理、课外活动渗透和学校环境渗透六个指标;评估方面,包括工作效果评估指标。
1.3 研究程序
2009年9月进行预调查,对全市4区3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7位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关的书面调查。正式调查于2009年11月进行,由课题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讲明调查要求,打消顾虑,发放问卷,再让被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写。填写完毕后,调查人员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
如表1所示,15.2%的心理健康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57.2%的心理健康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或说不清。只有26.7%的心理健康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比较多或很多。在得到专家指导的机会上,21.0%的心理健康教师很少得到专家指导,57.2%的心理健康教师得到专家指导的机会比较少或说不清,只有20.0%的心理健康教师较多地得到专家的指导。仅有2.9%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完全胜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只有43.8%的心理健康教师较有把握胜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 非心理健康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学知识的情况
如表2所示,仅有13.3%的非心理健康教师在课程中较多地融入心理学知识,54.3%的非心理健康教师很少或较少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学知识。21.9%的非心理健康教师会在课程中涉及心理健康内容,40.9%的非心理健康教师很少或较少在课程中涉及心理健康内容。21.0%的非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的了解,24.7%的非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少或较少的了解。
2.3 中小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
如表3所示,芜湖市中小学校中,有66.6%的学校很重视或比较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有9.5%的学校很少重视。在学生中,87.7%的学生很欢迎或比较欢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仅有1.9%的学生持不太欢迎的态度。学校其他教师中,有80.9%的教师很欢迎或比较欢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1.0%的教师不太欢迎。
2.4 心理教师认为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如表4所示,芜湖市中小学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学习问题(61.0%)、情绪问题(59.0%)、人际交往问题(47.6%)、适应问题(31.4%)。被调查的心理教师提出了其他常见的问题,主要有:青春叛逆、家庭问题、与父母相处、厌学心理、自觉性、生活带来的问题、性格。
2.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表5所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工作量大、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评职称困难。
3 存在的问题
3.1 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芜湖市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储备还较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机会少、得到专家指导机会少。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就需要不断“充电”。但是,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很少,得到专家指导的机会也很少,这就造成了培训供不应求的状况,这可能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才能得不到施展、工作效果得不到保证。调查结果还显示,芜湖市非心理健康教师不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很少能够有意识、有目的、有效地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学知识、涉及心理健康内容。
3.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供不应求
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中小学校中,有66.6%的学校很重视或比较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87.7%的学生很欢迎或比较欢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0.9%的教师很欢迎或比较欢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学校各方面都很欢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而,心理健康教师和非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运用等都还不够。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差距较大,造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建设和谐校园、保持身心健康的目标。
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较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如工作量大、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评职称困难等,这些问题妨碍了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降低了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工作的热情。如工作量大易造成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心身健康不利;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工作得不到认可,缺乏工作动力;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薪待遇,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心理教师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大培训力度,提供交流渠道
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全省乃至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给工作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同专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可通过网络、通讯等方式建立专家交流渠道,如网站交流平台、BBS论坛、博客等。这样,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了较丰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得到专家指导的机会,就可以在遇到棘手的个案,或比较罕见的问题时,及时得到帮助。另外,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2]。一般的学科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的特点和优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非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掌握非常重要,这是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渠道,能够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不足。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群体组织应该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4.2 利用积极态度,加快教育进程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来看,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和非心理健康教师欢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合理、充分利用学校重视、教师和学生欢迎的积极态度、学校各方面的需要,加快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辅导室,针对个别严重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课堂,让学生享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3];邀请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更好更快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4.3 针对学生实际,切实解决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中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适应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常见的、简单的、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同时,这些问题又是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的问题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条件;人际交往问题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应问题更是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因此,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4.4 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待遇
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差是造成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一[4]。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以此吸引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满足学校对心理学教师的需要。同时竭力帮助学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刘金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综述[J].山西教育,2005,10:6-7.
[3]朱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9:28-29.
3.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 篇三
(六)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原则和方法。(重要)答:特点:[1]、职业针对性;[2]、自教互教性;[3]、同时多端性;[4]、渐进重复性。原则:[1]、传播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2]、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3]、正面教育与批评疏导相结合;[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 合;[5]、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6]、榜样引导与正确舆论相结合;[7]、理论灌输与多种活动相结合;[8]、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
方法(重要):[1]、说理疏导法;[2]、榜样教育法;[3]、实践锻炼法;[4]、对比教育法;[5]、情感陶冶法。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含义: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改造自己、教育自己、锻炼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自己职业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以及所达到的程度或水平。
意义:[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2]、是完成教师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的需要;[3]、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4]、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5]、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3.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重要:途径和方法)答:原则:坚持执行统一;动机和效果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重要)途径:[1]、强化意识,发掘修养能力;[2]、学习理论,明确修养能力;[3]、注重实践,提高修养水平。
方法:致知、内省、慎独、学习、践履。
4.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过程和条件。(重要)
答: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2]、是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3]、是教师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4]、是实现教师现代化的需要。过程:[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2]、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3]、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4]、磨练教师职业道德意志;[5]、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条件:[1]、社会道德教育;[2]、个体道德修养;[3]、道德评价。
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含义,意义和功能。
答:含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运用规章制度、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所做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
意义:道德评价是道德他律机制的核心。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对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规范的形成起到保障、维护作用;[2]、是使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规范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机制;[3]、对教师个体思想、行为的道德价值起评判作用;[4]、是调节教育人际关系的杠杆。
功能:评定功能;分析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答:标准:善恶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依据:[1]、在评价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据问题上,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观点;[2]、坚持用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观点来评价教师的道德行为;
[3]、坚持用理想与现实统一的观点来评价教师的道德行为。7.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答:方式: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外在形式主要有学生评价、他人评价、教育传统习俗和社会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在形式主要是自我评价。
具体方法:[1]、外部评价的具体方法: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定性方法、定量方法。[2]、自我评价的具体方法:参照法、量表自评法、横向比较法、期望值比较法。
8.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不太重要)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 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 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不太重要)答: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 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 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义公民。
主要内容: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10.严谨治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意义:[1]、严谨治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所必须的;[2]、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3]、严谨治学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
4.教师招聘考试总结 篇四
1、索尔蒂斯对教育的定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它主要是指学校 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目前是函授教育,刊授教育等也属于此类。
2、教育学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苏格拉底以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
柏拉图的理性说—将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想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
定个人价值。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育实验。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4、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看,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6、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3)劳动起源说(4)需要说
(5)交往起源说
7、教育的本质: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
1.教育是否为社会的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
(二)“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
(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
(四)“生产实践说”与“精神实践说”
(五)“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
(六)“产业说”与“非产业说”
8、教育目的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的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9、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0、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4.促进政治民主化。5.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第二章
教学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良好品德与个性的教育活动。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
2、教学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4、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境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3)认知教学理论(4)情感教学理论
5、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7、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
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历史很多教育家都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8、直观性原则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
知识来巩固知识。循序渐进原则要求:
(1)按教学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首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
首先,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再次,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9、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0、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11、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12、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要求:(1)讲授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定义: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的谈话计划;(2)提出问题要明确,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要求: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定义: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要求: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
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通过演示,要使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定义:练习法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
定义: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要求: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
师示范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11、教学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2、备课:就是教师对上课的准备。
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
有利于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
13、备课的内容: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2)了解学生。教师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有针对地进行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
(3)确定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确定教法、选用教具等。(4)设计教学方案。可分为: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4、定义:上课即课堂教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目的明确、具体、恰当;
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科学;
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教学具有创造性。
15、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4)作业的要求要应明确、具体。
(5)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各种良好习惯。
16、学业成绩检查方法:考察和考试
17、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依据:
知识的掌握范围;理解教材的程度;知识的巩固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知识错误的性质和数量;创造性成分的多少等。
18、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全面
(3)标准客观
(4)方法灵活
19、定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
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0、教学组织地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定义:个别教学制: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学,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和作业。
定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教学方式。
《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出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经济地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和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2、定义: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优点:与班级授课制相比,分组教学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
分组教学的缺点: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普遍降低。
23、定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来的。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24、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是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的特性: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
25、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1)正确的理解和辩证地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
(2)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模式(3)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完善教学模式(5)积极倡导并建构“学会学习”教学模式
27.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吃不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在、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三章
课 程
1、定义:课程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一般说来,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
3、课程分类:
(1)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定义: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
程。
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文主义课程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5、定义: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
法的基础。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6、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具体而言,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地系列化活动。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定义: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其中,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8、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及基础性
9、教学计划主要由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10、课程设置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11、定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课程实施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动作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说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3、定义: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施的过程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4、课程评价的分类:
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重要的评价形式。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四章
德育
1、定义:德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 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定义: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成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德育目标总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定义: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 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8、定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10、定义:德育过程的构成: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
11、定义: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
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12、定义:德育方法:是受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情、意、行
14、定义: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15、定义: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在体验。
16、定义: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7、定义: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
18、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
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19、道德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首先,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不脱离学生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20、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式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的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21、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和渠道或形式。
(1)思想政治课教育和时事课(2)其他各学科教学(3)班主任工作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5)劳动与社会实践(6)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7)校外教育(8)校外环境建设(9)家庭(10)社会
22、团、队、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
23、德育原则:
定义: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指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4、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
说理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5、定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定义:说理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定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定义: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
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6、德育方法:是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定义: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定义: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好榜样等。
定义: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
务和组织活动等。
定义:陶冶法是通过创造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定义: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它包括表扬奖励、批评与处理等方式。
27、定义:德育模式:是再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28、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仿模式等。其中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学习模仿模式重行。
2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
体谅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首创。
30、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
31、品德评价主要以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评价而展开。
32、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评价而展开。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中,品德评价主要依托德育工作而展开。
33、品德评价的内容和标准:(1)学生道德认识的测评(2)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34、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整体印象评价;操行评定评价法;操行计量评定法
35、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误区:(1)要求面面俱到,造成学生负担过重。(2)脱离社会实际,形成学生双重人格
36、德育内容的实施:(1)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
37、小学德育的方法:(1)由教材到内涵(2)由感性到理性(3)由理论到实践(4)由实践到习惯
第五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
2、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总之,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管理的目标:
是指班级管理者为实施有效管理,引导班级全体成员从本班实际出发,共同确定的班级组织活动质量规格和活动结果的预期要求。
班级管理的具体目标两部分组成:班级教育工作目标和班级管理工作目标
4、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5、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6、班级制度管理内容主要有: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两种。
7、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8、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9、定义: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0、定义: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得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
间的和谐氛围。
1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3、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4、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管理者和教育者,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
15、班主任角色的作用: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1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
17、班主任工作方法:
(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8、班主任工作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
(2)正确教育,启发诱导
(3)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4)因人制宜,因材施教(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第六章
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
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作用:
(1)加深、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2)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
(3)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3、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3、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
4、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首先确立了
感觉的差别阀限定律。
5、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研究基础的化学与物理学的影响。
6、美国詹姆斯20世纪初创立机能主义心理学。7、1913年美国华生宣告行为主义诞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8、1967年奈瑟将研究结果总结,明确了认知心理学说。瑞士皮亚杰揭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9、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
10、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1、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叫认识过程。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
代克提出的,有心理学之父之美名。
2、定义:教育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
4、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 篇五
【导读】各位考生,安徽教师招聘网(微信号:wuhuoffcn)特地为您提供:2014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师招聘政治复习资料汇编三 ,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预祝广大考生早日成“公”、心想事成!
♦推荐阅读
芜湖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
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
安徽教师招聘名师辅导课程【网校】
31、“三个代表”的含义和意义
①含义: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32、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1)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条件:①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②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③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33、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完成时间及重大意义
①对象: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完成时间:1956年底。
③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5、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6、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①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③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37、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曲折的探索历程
①1956到1966年是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②1966到1976是空难深重的十年;③1978年开始进入建设的新时期。
3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①主要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由此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由此开辟;表明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39、“一国两制”的含义和重大意义
(1)含义: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②“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③“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重大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40、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原因
由于旧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基础太差。
41、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4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①由于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存在,国际国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3、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和原因
①依据:基本国情(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和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②原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看,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4、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5、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新增人口多;③人口素质偏低。
(2)其它特点:①农村人口多;②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③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46、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47、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
①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要求: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48、我国的资源现状和面临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
①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原因:人均占有量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平,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49、环境问题的含义、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
①含义: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②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③因素: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工业的发展往往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50、如何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①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及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②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6.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 篇六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有在校学生600多名 (含三年级) , 新的历史机遇期里,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幼师招聘录用考试, 如何全面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并化挑战为动力, 紧紧抓住机遇, 积极融入到各县区公立幼师入编招聘录用的就业主战场, 顺利通过入编考试实现就业, 实现专业价值和个人发展, 成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认知和实践课题。
一、当前形势下高职幼师面临的挑战
1、思想认识不够, 心理准备不足, 公立幼师职业角色意识不强是在校幼师普遍现象
根据对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 大多数不了解幼师入编考试, 特别是大一、大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中, 对公立幼师入编考试了解与否, 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 或者了解一些简单的入编信息, 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不足比较普遍。面对幼师入编考试, 一部分高职幼师对未来成为公立幼师充满期待, 但只是停留在对事件的期待, 并未树立强烈的幼师角色意识。
2、对幼师入编考试的特点和内容不了解, 认识模糊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成功入编, 享受公立幼师的工作稳定和逐步提高的幼师待遇, 开始成为学前专业毕业生努力奋斗的目标。根据秦皇岛各县区近年来公立幼师招聘考试形式和内容, 越来越注重实际应用, 在校高职幼师对入编考试内容和特点并不了解, 即使要进一步了解, 由于受自身学习能力等主客观原因, 对入编考试的所考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全面, 只能自己通过咨询了解所考书目, 但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能力较低, 不能理清考试重点, 一旦进入幼儿教师招聘考试这种多学科结合, 密切联系实际的考试, 高职幼师很容易产生不适应, 答题不知所云。所以入编考试, 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对与高职院校的幼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高职幼师面临的机遇
1、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喜人, 从单一的私立幼儿园转移到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的多种选择
根据秦皇岛市三年行动规划, 2011—2013年三年期间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仅向社会公开招录补充幼儿师资827名, 这对高职幼师来说更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入编招聘教师就业的方向, 主要是县区城镇中心幼儿园以及农村乡镇幼儿园或者附设在农村小学的学前班。高职幼师就业方向和单位,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私立幼儿园就业为主, 逐步积极转向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私立幼儿园辅助的多种选择。
2、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显著提高, 幼师权益日益得到保障
长期以来, 幼师地位不高, 待遇低, 深深影响着学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要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 各县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 县域幼儿园公办教职工工资由政府全额保障, 纳入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序列。幼师地位和待遇的逐步提高成为吸引在校幼师参加入编的巨大动力。
三、立足自身, 积极主动化挑战为动力, 把握机遇, 实现入编就业
1、积极树立“以入编为就业选择”的理念, 强化入编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当前, 幼师入编考试招聘制度成为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就业主体的高职幼师, 面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 应当积极转变观念, 树立“以入编为就业选择”的理念, 树立我为学前教育奉献青春的意识, 强化就业危机感和紧迫感。
2、努力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促进个人专业化成长
从秦皇岛市各县区公立幼师入编考试的程序来说, 主要是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其中, 笔试中主要考察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当然, 各县区在具体方面各有侧重。面试环节部分, 强调幼儿园说课技能、讲故事、幼儿简笔画、幼儿舞蹈、幼儿歌曲弹唱等专业技能。所以高职学生一方面应利用在校时间和学校资源,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促进个人专业化成长,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学历, 不断丰富自我, 充实自我, 学以致用。
3、积极投身专业实践, 提升个人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职幼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越的实训实习基地, 紧紧抓住实训实习机会, 认真做好每次实践活动, 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努力提高个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 利用寒暑假应自觉投身到幼儿园的实习见习中, 多接触幼儿、了解幼儿, 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请教, 不断增加教学经验, 提高解决幼儿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以便为入编面试和入职后适应做好准备工作。
因此, 面对公立幼师入编招聘录用考试, 高职幼师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 要正确分析, 科学对待, 化挑战为动力, 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是入编考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顺利实现入编就业。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S], 2010, 7.[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S], 2010, 7.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S], 2010, 11.[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S], 2010, 11.
[3]教育部就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答问[OL].中国政府网, 2010, 12.[3]教育部就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答问[OL].中国政府网, 2010, 12.
7.深圳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篇七
以下存在单选、多选、判断题,供有参考答案
1、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abcd),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A考核 B奖励 C培养 D培训 E升迁
2、教师体罚学生,情节轻的学校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休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4、考试因为没有复习到而想不起来,属于(c)
A一般性遗忘 B暂时性记忆 C永久性遗忘 D暂时性遗忘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5、小学生想象的特点?(bcd)A想象的有意性充分发展 B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C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D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E想象的内容接近现实
6、思维按逻辑性分类可以分为(bcd)(我个人认为是ad)
A直觉思维 B动作思维 C直观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E逻辑思维
7、小学儿童男生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性高过女生,但女生注意力稳定性却高于男生。(对)
8、人们对英雄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情感。(错)
9、美感早在儿童是(b)岁后就开始发展起来。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0、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意志行动(对)
11、自我控制是(b)的体现?
A自我认识 B自我意志 C自我体验 D自我评价
12、为了在班级中获得地位而努力学习是属于(b)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内部学习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3、重度智力落后的智商是(d)
A69-50 B70-100 C25-49 D25以下
14、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是什么师生关系(abe)
A发展基础教育 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 D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E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是什么师生关系(b)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自流型 D专制型
16、班级的人际关系通过(a)实现
A交往 B学习C上课 D班会
17、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c)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1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参考
19、研究德育过程,主要是探索德育的(d)
A目标 B内容 C方法 D规律 20、我国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e)
A爱国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1、润物细无声是体现了陶冶法(对)
22、班主任学期末对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和总结是属于(b)
A学生成长记录袋 B操行评定 C班主任计划 D班主任总结
根据一定的标准,以等第和评语的形式,对学生在学期或学年内,思想品德表现作出评价。德育方法之一。学生成长记录袋又称为档案袋方法、“文件夹评价”、“另类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这种方法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其中收集的每份作品都是有意识地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选择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包含着自我评价的成分。
23、班会的特点有集体性,针对性和(d)
A教育性 B艺术性 C原则性 D自主性
24、课外活动就是第二课堂(错)
25、课外活动按组织形式分,可分为(cde)
A学科活动 B文体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小组活动 E个人活动
26、教师:“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这是什么导入方式(c)
A审题导入 B悬念导入 C问题导入 D讲授导入
课堂导入方法,常用的有: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
27、“哪个故事最精确地描述了英国农场生活?”属于什么提问(a)A评价水平提问 B理解水平提问 C综合水平提问 D应用水平提问
知识水平提问:什么,何时,谁,说出
理解水平的提问:用自己的话,比较,对照,解释 应用水平提问:应用,运用,分类,选择,举例 分析水平提问: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 综合水平提问:遇见,创作,如果,总结
评价水平提问:判断,评价,你对„„有什么看法。
28、高级提问包括(cde)
A知识性提问 B理解性提问 C分析性提问 D综合性提问 E评价性提问
29、正确的提问方式是(abd)
A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个别回答 B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全体回答 C面向个别提问,全体回答 D面向全体提问,轮流回答 E面向个别学生提问,个别回答。
30、教师的板书始终在黑板的同一个位置上,于是只好写了擦,擦了再写,最后只留下一点文字,这是什么板书?(d)
A一片空白式 B随心所欲式 C板书没个性 D随写随擦式
31、学生上课开小差属于违反纪律行为。(对)
32、制度的制定是从正面引导,准做什么?更有约束力。(对)
33、当有学生违纪时,教师走近学生,摇头示意,这是什么管理对策。(c)A安排座位法 B幽默诙谐法 C非语言控制法 D“舞台情境”
34、下列属于标准化测验的是(绝对性评价)(abe)
A升级 B毕业、合格 C选拔(相对性评价)D排名 E标准化测验
35、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b)
A德育任务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奖惩法
德育原则:疏导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6、小学语文第八册《白杨》一课的板书。课文明写白杨,暗写人,有的教师在设计时将板书设计成一棵树状,树梢上的十个字说明白杨“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它总是那么“高大挺秀”。而树根下的字则表明了爸爸“扎根边疆”的决心,并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这种板书属于(b)
A线索式 B简图式 C表格式 D提要式
8.教师招聘考试片段教学 篇八
一问候语: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带来的片段教学是-------------(记得找好粉笔,教材)现在开始上课。
二导入。——————请大家打开课本-----页。孩子们,金手指在哪里,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来,我们把课题读一遍,来,再大声读一遍。
读得可真带劲,现在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开始吧。
下去巡视,看一个孩子,问你读好了?那可以再多读读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三,生字词教学。
孩子们学习就像登山,让我门先来爬第一座小山峰。看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哪个孩子有信心读好?好,你最先举手就你来。嗯?这个词你再读一遍,对了,这个词是个------。现在,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词。读完了,老师要醒大家注意这个字的写法,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书空。在你们的生字本上也写一个,写完了同桌相互检查。
爬上了小山峰,咱们就要向更高处前进了。回到我门刚才的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给留下了----印象。(你可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文教学。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边找相关的句子,读完了,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一会全班来交流。
你的小手举得最好,请你来。老师听明白了----------你跃跃欲试,就你吧。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听的跟老师一样认真,老师要表扬你。把你的-------感受送进句子里再读一读 你眼睛睁得最大,你开说说。你从---------(这件事)(语言)(动作)中感受到了------------,来,快来给大家读读。
谁还想来读,这排最后那个孩子。还不够-------,谁能再-----------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你来。
你真是-------的知音。
来,白鹅在哪里?哟,好凶的鹅啊 五.课文小结。六.作业布置。第二课时 一问候语: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带来的片段教学是-------------(记得找好粉笔,教材)现在开始上课。
二,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门一起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内容,生字词。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请孩子门翻开课文---页,伸出你们的金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来,一起读课题,再读一遍。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写好了跟同桌相互交换,对照大屏幕进行修改。改好了,来一起读读。
9.教师招聘考试试讲技巧 篇九
方法一:对学生微笑。我们必须时不时接触大范围学生的眼神,当目光相接的时候,我们要给以肯定、自信、带有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怕”的同时“尊重”老师,“听”的同时“看”老师,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正在关注自己,从而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方法二:巧设问题。问题设计除了要考虑本课知识点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假如你应聘的是某市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而你提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一来显得你没有水平,二来一些顽皮的学生偏不说你想要的答案。再假如你应聘的是某特困县的特岗老师,而你提问关于高档轿车的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全班无声,没有讨论的情况。因此,你设计的问题在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最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让学生有话可说。 方法三:设计互动环节。互动除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外,还有很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表演、案例展示等,形式的选择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及授课对象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互动环节设计的前提是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防止“形式互动”。一个有效的互动比十个无效的互动都有价值。
10.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库 篇十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性化学习
D.掌握学习
2.“杀鸡儆猴”的教育效应最容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 )。
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3.他人受到表扬后自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都不对
4.小明干扰其他同学做实验,于是老师不让小明参加本次试验。这种行为属于( )。
A.惩罚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消退
5.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 )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
B.验证假说
C.意义学习
D.程序教学
6.(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7.小斌的妈妈为了激励小斌学习,答应小斌,只要他期末考试的成绩进入班级的前10名,就带他去旅游。小斌为了去旅游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高尚动机
D.从属动机
8.关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靠后,她为了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而努力学习。根据奥苏贝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关关的学习动机属于( )。
A.附属内驱力
B.欲望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由于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A.外部动机
B.需要动机
C.内部动机
D.隐蔽性动机
10.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
A.操作性条件作用
B.经典条件作用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贝尔提出来的。奥苏贝尔主张接受学习。
2.【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杀鸡儆猴为常用成语,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所谓观察学习正是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3.【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强化分为三类: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4.【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强化的目的是使目标行为概率的增加,正强化强调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给以愉快刺激,从而使同类行为以后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强调消除某种厌恶刺激,从而使同类行为以后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和消退都强调目标行为的概率的减少。惩罚强调呈现厌恶刺激或撤销愉快刺激,而使目的行为的概率减少。
5.【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要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所以此题选A。
6.【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者程序材料呈现,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给予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所以选择A。
7.【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外部动机往往是因为外部诱因引起的,题目中,小斌的妈妈答应小斌成绩进入前10名就带他去旅游,所以小斌才努力学习,体现的是外部动机。
8.【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题干中关关为了改变排名而努力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班级的地位,故本题答案为D。
9.【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作用的权重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由于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内部动机。
【芜湖市教师招聘考试】推荐阅读:
芜湖市介绍10-07
马鞍山芜湖宣城二级建造师报名考试相关信息07-20
芜湖市失业保险领取申请材料08-22
芜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安全08-28
芜湖市浮山中心小学-学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0-19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绩06-17
芜湖欢乐城市的打造与营销08-28
安徽中烟(芜湖)实习报告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