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精选13篇)
1.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一
案例背景:在教初一年unit8 topic1 时,那时候学生已经学了近一年的英语,开始有些学生出现懈怠应付的现象,对英语的兴趣也在慢慢减弱,上课无精打采,我心里很是着急,该用什么办法让教学持续有效地进行呢?由于这个话题都是围绕天气,气象等实际生活现象,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要求背诵各种天气现象,学生势必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想应该更多的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把英语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让他们重新拾起学习英语的动力,让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课上我先教会他们读了单词,然后布置一项课后任务,让他们回去关注各地天气预报,下节课用英语汇报。以下是这节课的部分内容。
案例描述:
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把看来的天气预报记录结果总结汇报。学生马上一组一组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我一听,大都是用中文说的,有些学生还不能很自然地运用英语表达,这样影响到其他学生,农村学生在自觉讲英语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我赶紧鼓励他们 “speak English,if you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you can ask me or your teammates”讨论后,按照惯例让他们各组请一个同学当天气预报主持人,把自己组查到的天气预报结果向全班汇报。为了不重复,我之前有让他们稍微分了区域,有的同学自告奋勇要查国外的天气。每个学生汇报完之后,我还让其他组就汇报内容进行问答,以巩固相关的句型和表达,而且其他学生需要认真听汇报,才能保证问答流利。
S1:Good morning! Everyone,here is the weather report on April 20 for some cities in Fujian.Fuzhou is cloudy. The temperature is from 19℃ to 28℃.... Quanzhou is warm and sunny.The high temperature is 26℃,the low temprature is 18℃.It’s a good time to climb hills.Would you like to come with me this afternoon? (掌声)
下面是问答环节,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Fujian?
B:It’s cloudy.
A:What’s the temperature there?
B:It’s from 19℃ to 28℃.
A: What can we do?
B: We can climb hills.
提的问题课文里面都有,有事先去预习的学生都能很快提出来,如果不懂得提问,我会在旁边提示他们。
S2:Here i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some big contries tomorrow in the world…London is rainy, th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14℃and20℃.If you go there, you need to take an unberalla …If you go to Sedney, you had better wear warm clothes.(掌声)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London tomorrow?
B:It’s rainy.
A:What’s the temperature there?
B:It’s between 14℃and20℃.
A: Do you need an umbrella if you go there?
B: Yes, I do.
S3:Here i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some famous places of intrests in our country. Lijiang is fine. The temperature... 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 today. I hope you all have a good day!(掌声)
…
…
整节课气氛非常热烈,起来发言的同学都非常兴奋地体验了一回当天气预报主持人,其余的同学都很认真地听着,不由自主地为发言的同学送上一阵阵掌声,问答环节也进行得非常顺利,全班同学都受到了鼓舞,我趁热打铁,在快下课时布置了他们去总结四季有什么天气特征,下节课继续讨论。
案例分析:这节课的讨论的内容跟生活息息相关,课前让学生去关注天气预报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上课时再通过分组讨论,是为了加强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自主探究的意识,请同学总结汇报,自行提问回答,锻炼了他们的口语和胆量,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精神。既巩固了关于天气情况的表达,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的效果显著,主要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英语用到生活中,也是把生活搬到了教室,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效率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加强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2.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二
化工基础课是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课程以工业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单元操作过程为对象;以三传一反为原理框架。进行过程工艺设计计算、设备设计或选型及单元过程的操作分析, 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由于它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生产实践及经验知识, 缺少对单元过程、设备的认识和了解。因此, 学生普遍感觉此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抽象, 不易理解;因此, 结合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案例更为符合本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1 高职传统化工基础教学模式的反思
化工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化工应用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常用单元操作的原理和经济上的要求, 初步选择单元操作的过程和设备, 以满足指定的物系特征, 达到经济而有效的工艺要求;然而, 高职院校传统的化工基础的教学模式却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纯粹的理论性教学。即老师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以自我为中心组织和实施教学, 教学内容仿照传统的“填鸭式”模式, 将各种单元操作的定义、结构和工艺计算方法按部就班陈述后布置作业,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 缺乏针对性的实训练习,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中穿插举例说明分析。即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 通过分析一些典型化工单元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 有独创性,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围绕标准答案的分析与讲解为主, 学生对化工过程基本操作的知识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当学生遇到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问题时, 仍然会感到无从下手。”
《化工基础》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和工程设计 (研究) 能力的训练, 强调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论, 只有形成相应的能力才是这门课的侧重点。如果不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2“生活中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生活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传授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具有启发和实践性。其基本思路是“教师提供类生产案例背景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寻找问题, 教师提点—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提点—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归纳评估”。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的组织统筹,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估, 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生产过程中所设计到的化工单元操作从业人员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 根据工作过程完整性原则, 确定从认识整体工艺流程→了解主要设备构造→明确加工物系→理解工艺指标→依据规程开、停车、稳定操作→分析检验→经济核算的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迫切需要借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来实施教学, 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案例式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
2. 化工基础教学中“生活中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从理论分析上无论多优越, 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方法, 化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它和工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化工基础中每个单元操作都面临着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 使得学生学好这门课, 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是必要的。为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因材施教的新方法, 即生活案例引导式教学。简单概括为, 在每一章内容之前, 介绍一个和本章关系较大的工业或者日常生活案例, 案例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需要用到本章原理去解释。在介绍过程中 (展示形式多样, 可以口述, 也可以以多媒体形式展示) , 适当的留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之后和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下笔者给出化工基础教学中可以用到的一些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将有意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易于理解的案例中获得一些科学原理, 从而建立起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
2.1 情境任务
学习情境一:流体输送
案例任务选取:生活或者生产中随处可见将物料从一个位置输送至另一个位置的单元操作, 在输送过程中需要选择管路, 调节流量, 选择输送机械。
教学案例:生活中或者生产中用水输送
具体案例1:为了说明绝对压力、大气压、表压力与真空度之间的关系, 利用教学班级同学平均身高 (类比大气压力) 与每位同学身高 (类比所测绝对压力) 相比较, 得到正负差值 (表压力) , 来理解绝对压力、表压力与真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具体案例2:用自然界中,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现象, 引出水在高处与低处具有机械能的构成, 位能、动能、压力能相互转换以及总能量的守恒, 最后得出伯努利方程式。
学习情境二:传热
案例任务选取:生活或者生产热交换的种类, 化工生产中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型式, 换热器的计算与选型
2.2 精选案例:冬天供暖暖气片及夏天常用的风扇
详细讲解传热案例。以家庭暖气片为例:从房间内暖气片的换热现象开始,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 介绍换热片的传热原理, 引出传热的第一种方式:热传导;接着, 假设房间内有空气流动, 如:风扇强制空气对流, 这将使得传热速率加快、使得房间里远处的人很快感受到温度的升高, 这就是“热对流”。以上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定义已经给出。再次, 引出热辐射。在自然生活中, 热辐射存在于很多地方, 如:太阳对地球的热传递, 人能感受到热量, 这是由于太阳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地球传递热量热传导:热量为什么会传递?换热片温度高, 导致和换热片接近的空气温度升高, 高温空气分子能量较高, 通过在无规则的碰撞分子之间发生能量传递, 高温的分子使得相邻的低温分子温度升高, 从而实现热量传递。在密闭房间内, 假设无空气流动, 仅仅靠无规则的分子碰撞发生热量传递, 这样的热传递就是热传导。这里给出一个日常生活的传热介质案例来引导学生。不少学生都有游泳的爱好, 可是为什么在水中明显感觉较冷呢?为什么下雨天里, 衣服被淋湿了, 人体就明显感觉冷呢?在学生的互动中可以得到很到答案, 但是基本都会以非科学术语的方式回答。教师在解释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水和空气都是一种传热介质, 气体和液体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分子原子之间的距离上。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 而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高于气体分子多个数量级, 因此在热传导时, 气体的热传导的阻力要远高于液体。即气体的热导率要远低于液体。由此, 大体可以得到热导率的对比:气体<液体<金属, 热对流: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倒一杯开水放在桌子上, 由于杯子里的水和周围空气的流动, 使得水温逐渐变得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了, 这是热的对流。如果在杯子上加个盖, 就把对流的道路挡住了。可是这杯水依然会变凉, 只是时间长些。这是因为杯子有传热的性质, 这就是上面讨论的热传导。在房间内, 起初无空气流动, 仅仅是热传导。若将电扇打开, 增强空气流动, 空气分子发生对流, 此时可以和学生互动, 让学生来解答在有空气流动和无空气流动的时候哪种方式传热更快, 即哪种方式更利于暖气片散热。学生的回答是前者, 即有空气流动的情况下更易于传热。此时让学生阐述为何有空气流动下更易于传热。从学生的阐述中可以了解学生对传热过程的兴趣。接着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从学生的观点里可以提取一些比较能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热对流原理。将这些原理加入科学术语, 学生会有较深的映像, 因为这是从学生自己的思维理解里总结出的“为什么?”最后总结热对流的基本概念。
2.3 总结点评
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 教学进入到归纳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发挥组织作用, 发动学生就已经讨论的各种见解集中起来并系统化, 结合教师对整个知识点的系统讲解和分析, 要求学生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并提出撰写的具体要求。最后, 教师对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详细的批阅并尽快反馈给学生, 并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摘要:根据《化工基础》课程的特点, 结合生活经验及教学的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以生活中案例为导向;以学生课堂互动讨论为教学形式;提出课程教学建设的一系列措施, 激发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阔科研视野, 使其能够深刻的掌握该课程内容。
关键词:化工基础,生活案例,实施
参考文献
[1]杨宗政.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 2008 (4) :59-61.
3.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穿插生活化案例,能促进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4.《设计生活标志》教学案例 篇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本课学习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示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
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和策略: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现实生活标志的体验,我通过淘气一家去游乐园的情境,自然过渡到课题学习。
2、在图片与情境中感知标志。
通过出示图片,结合情境让学生感知标志的作用,分析标志的分类、标志的组成和特点。
3、在大量的图片中探讨标志的设计。
进一步展示大量的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探讨标志设计的方法。
4、说一说生活中的标志。
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标志,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标志,并跟同学们说一说。
5、启示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
二、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想知道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你们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生1:去了洛带玩。生2:去了龙泉奶牛广场。
师:孩子们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你想知道大家的好朋友——淘气去了哪里吗? 生:想。
师:上个周末淘气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去了游乐园,游乐园真大啊,而且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游乐设施,淘气玩得特别开心。突然,淘气想上厕所,就急急忙忙往厕所跑,几秒钟后,厕所传来了一阵女生的尖叫声。同学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啊? 生1:有个强盗来了。生2:厕所坏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还有不同的猜测吗? 生3:淘气跑到了女厕所。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展示课件)原来游乐园的厕所标志是这样的,淘气太急了,根本没有认真看清楚标志就冲进去了。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标志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生活标志”(板书:生活标志)师:淘气不仅玩了很多游乐设施,还在游乐园吃了好多零食。请帮粗心的淘气看看他应该把垃圾扔到哪个箱子里呢?
生:我认为淘气应该把垃圾扔到那个绿色的箱子里。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绿色箱子上有个扔垃圾的标志,而黄色的那个箱子上的标志表示禁止吸烟。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不仅帮粗心的淘气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告诉了我们这两个标志的意思,你真棒!
师:这个标志给我们的行为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1:这个标志可以引导我们把垃圾扔到那个箱子里。生2:这个标志可以提示我们把垃圾扔到那个箱子里。师板书“标志的作用:引导、提示”。师:请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 生1:营业厅。生2:餐馆。生3:肯德基。
师: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哪里。(出示课件)生:原来是肯德基。
师:这是个什么店呢?(出示麦当劳的图片)生:麦当劳。
师:怎么现在一看就知道是麦当劳了呢? 生:因为门口的那个标志就是是麦当劳的标志。师:这两个标志有什么作用呢? 生:让我们能马上就知道是什么店。师:说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标志的第二个作用——识别的作用。师板书“识别”。师: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一些标志,请组内同学先来认一认这些标志,再通过你们对标志的了解,给它们分类。(出示课件)生1:这个是商标。生2:那个是国徽。师:我们把它称为徽标。生3:这个是厕所的一种标志。师: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公共标志。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标志。(出示课件)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文字。生2:图案。生3:颜色。
师:请同学们看四组对比图片,每一组如果只选择一个作为标志,你认为哪个更适合? 生:第4个。
师:因为标志的设计要简洁、醒目、易懂、美观。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标志是怎样设计的呢? 生:我们发现了那个标志就像一个“工”字。
师:你的这个发现真棒,原来标志可以利用文字变形得到。生:我觉得这个标志很像小麦。
师:你说的真好,标志也可以利用实物变形得到。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标志呢? 生1:电视台的标志。生2:马路上的交通标志。
师:今天我们也来设计生活标志。(将板书补充完整)和同学讨论学校都需要什么标志,把它们设计出来并展示,供学校选用。
三、课后反思:
本课是“设计·应用”类的美术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为校园设计实用、美观的标志,并用在自己的校园内,用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及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本课教学内容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标志的涵义、标志的作用、特点、分类及设计标志的方法等等。同时,这是一节“设计·应用”类的美术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本节课的创作,锻炼学生的设计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和欣赏表述能力等等。另外,我将尝试为学生提供图片资料、制作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课堂上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一份惊喜!还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只是为校园内设计标志,只要是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设计的对象,充分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创设轻松氛围,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愉悦性、审美性:这里指的准备包括几个方面:教学设计、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教学课件、工具材料等。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学设计进行了几次尝试,数次改动,都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又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快乐的学习,这也是本次教学研究的一个主旨!所以之前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制作了一个能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并且由教师准备了学生课上所用的图片资料和工具、材料等,学生只是带着一种好奇来参加一次轻松愉快的活动。
5.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一年级) 篇五
8、在餐桌上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于农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
二、设计思想: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引导儿童从小懂得热爱生命,获得快乐生活的情感和意识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目前德育课题研究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在上《在餐桌上》这一课时,我注重培养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知道早、中、晚三餐的学问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教学中力求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和平等对话三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到不挑食、营养全面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引导其养成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知道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但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认识到偏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活动让儿童知道应如何文明就餐。
4、过程与方法:通过剖析、互评一日三餐的食谱,让学生认识到合理的一日三餐是很重要的;在通过辨析认识到就餐时文明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让儿童知道应如何文明就餐。
五、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认识到就餐时文明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
1、“自助餐”的一些图片(和实物模型)
2、文明就餐的投影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唤醒体验
1、教师述:要想身体壮,一日三餐要吃的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在餐桌上吃饭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平常一日三餐喜欢吃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
[点评:这一个环节的师生对话,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让低年级学生说自己的生活是他最感兴趣的,他们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快乐的事情。对话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教师从中了解了学生平时的饮食状况,为下一步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吃自助餐 ” 探究体验
3、教师述:看来,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的食物真是种类繁多。不过平时你们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家里的大人准备,你们想不想自己安排呢?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自己来安排一日三餐。由于学生在家都是由家长解决吃饭问题,因此这个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渴望体验的情感。]
4、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食物,我们来吃自助餐。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食物。
5、出示图,认识有关食物并给食物分类:
你认识这些食物吗?谁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6、简介食物中所含的营养,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
(1)、这些食物中的米饭、面食属于主食,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给我们的身体成长提供了主要的营养。
(2)、哪些是水果? 哪些是荤菜?哪些是蔬菜?(师生对话简介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
(3)、听说今天有的同学还带来了一些蔬菜,谁愿意把带来的蔬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课堂实录:
生一:这是黄瓜。
师:吃黄瓜有什么好处?
生一:吃黄瓜可以美容。
生二:这是我喜欢吃的西红柿。
师:你对西红柿有什么了解?
生二:人们一开始不敢吃,以为它有毒。后来有一个勇敢的人尝了尝,人们才敢吃。师:你知道西红柿有什么营养吗?
……)
(4)、教师小结:我们平时要适当地吃一些荤菜、水果,要多吃蔬菜,营养全面,身体才更健康。
[点评: 本课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所以先让学生认识吃自助餐所供选择的食物并根据其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的不同大致分类,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介绍从家里带来的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教师相机引导对话,通过对话使学生了解平常吃的蔬菜中有哪些营养。]
7、教师边讲述方法边示范:
(1)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食物,还带来了几个盘子(指认早餐盘、中餐盘、晚餐盘),我们把一日三餐要选的食物分别放进不同的盘子里。
(2)老师早餐喜欢吃鸡蛋,我就用绿色的线把鸡蛋与早餐盘连起来,并且在盘中画一个箭头,表示把鸡蛋放进了早餐盘中。中午红红的太阳当头照,我们就用红色的线选中餐;晚上天黑了,我们用黑色线选晚餐。
8、比一比谁的安排最合理。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
9、说一说,评一评。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作业。
(1)评早餐
师生对话设计:你的早餐选了哪些食物?为什么这样选择早餐呢?
引导生生对话:看了他的选择,听了他说的理由,你们觉得他选的合理吗?你们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引导对话:听了**同学的发言,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呢?你还
有什么看法呢?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懂得早餐选择要合理,不能浪费)
(2)评中餐、晚餐
师生对话设计:你的中餐、晚餐选了哪些食物?为什么这样选择中餐、晚餐呢?(相机引导对话:你为什么不选**菜?你为什么两次选**菜?)
引导生生对话:听了他的说法你们觉得他的中餐、晚餐的选择合理不合理?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引导对话:听了**同学的发言,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呢?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懂得不偏食,不挑食,所获取的营养才全面。)
10、教师小结:我们的一日三餐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营养要全面,身体才更健康。
11、再次选一选,简评是否合理。
12、课外延伸:一日三餐的学问可真大呀,吃得科学合理,身体才会更健康那么你想不
想把这学问告诉爸爸、妈妈呢?你准备怎样告诉他们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呢?
(三)、“文明用餐 ” 表达体验
1、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怎样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但你们知不知道用餐时还要注意一些什么呢?看图,评一评。
师生对话设计:看了他们吃饭时的表现,你想夸夸谁?你想提醒谁?
指名学生上台根据图发言。
引导生生对话:你同意不同意他的发言?你想怎么说呢?
2、教师小结:用餐时不文明,不仅吃不好,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文明用餐。
(四)、总结
餐桌上的学问可真多呀,不仅要吃得科学合理,还要讲文明,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吃出健壮的身体。
八、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课。
一、教学体现活动化,活动化教学体现在充分了解儿童。课的一开始,我让他们充分交流
平时的早、中、晚三餐都喜欢吃什么?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充分的了解了每个学生,而且所有的儿童觉得我们每天所吃的三餐是不一样的,并且都有着不同的学问呢,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欲望。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活动化教学体现在课上的呈现形式的多样。课前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内容,我选择与教材相关的一些可研究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根据低年级年龄特点还不具备独立实践活动的能力,我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我的教学中实施,让他们真正地学到一些有用东西,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从而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早、中、晚三餐的学问的渗透。知道了早餐的学问是“吃得好。”了解到中餐要“吃得饱,晚餐要“吃得少”。
二、教学体现生活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新课程提出,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我在组织这次活动时,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晚餐要吃的少,还可适当吃些水果来补充维生素。从而能科学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如果教师还是象以往那样死板地空头说教,学生不仅兴趣全无,而且根本达不到效果。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社会的经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做生活的主人。
三、教学体现平等对话,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课堂要成为对话的平台。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新课程还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体验式学习,通过体验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和反思,使学习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精心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设计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具有了重新建构的意义。
6.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六
一、合作前的准备
1、课前收集资料,为交流做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个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既然是合作探究,在小组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有交流的材料,尤其是科普性这么强的课文,学生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是很难在合作中有所收获的。
2、交给方法,再为自主合作探究做准备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析课文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所以在开始小组合作前,为了让合作更加有效,我先就课文的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并填写好表格。
睡觉
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
绑在睡袋里睡觉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5自然段
1、问题引导
①每一个自然段讲了太空生活的什么事情?
②有趣在哪里?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
③宇航员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填写表格。
2、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学生开始讨论,并由每个组的纪录员填写表格
睡觉
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
绑在睡袋里睡觉
喝水
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用吸管喝水
走路
人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穿鞋底带钩的鞋子,走网格地板
洗澡
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漂浮在半空中
特殊淋浴器,水往一个方向吸
3、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特殊的淋浴器)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三、再次合作,扩展所学,太空知识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们组最棒”太空知识大比拼
要求,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事情。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1、这次小组合作时由于课文的原因,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这是一个好现象,不过要考虑要是课文不吸引人,怎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在填写表格时,有几个差生关注得不是很好,怎样才能提高差生的关注率。
7.生活用电常识教学案例 篇七
本节介绍安全电流和安全电压, 常见的触电事故及发生的原因, 安全用电措施, 以及发生触电事故时的急救措施。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今天, 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 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 也是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安全电流和安全电压, 了解触电的原因, 掌握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回顾, 电脑模拟常见的用电事故, 引发讨论与思考, 学会按科学规则办事, 克服马虎大意, 养成关心别人, 乐于助人的健康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安全用电意识, 克服对电的不健康心理, 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用电原则
四、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电的使用并不陌生, 但对电的危害认识不足, 有盲目的恐惧而又好奇的心理, 需要正确加以引导进行安全用电常识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
本节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模拟再现,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从心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自学, 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并开展课后探究, 扩大知识的学习范围, 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利用身边触电案例引入课题。
(三) 讲授新课。
1. 安全电压和安全电流。
2. 常见的触电事故。
电源线中, 一根叫火线, 有220伏特的电压, 一根叫零线, 与大地相接, 电压为0, 所以对人体造成触电危害的是火线。
(1) 单线触电:人体的一部分接触了火线, 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而造成的触电事故。
(2) 双线触电:人的身体同时接触到两根不同的相线。
(3) 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 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 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 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 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 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如果看见有人触电躺在那了, 你会不会救他呢?我们怎么救他呢?同学们商量一下, 现场模拟。
3. 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4. 同学讨论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结论:安全用电原则。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四) 巩固练习。
(五)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七、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生活中防止触电的办法
【组织形式】个人、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
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
2.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
8.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视障生 数学教学 生活能力
视力残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视觉障碍引起的缺少表象或者表象残缺模糊,造成了他们认识事物的局限以至于生活能力的低下,出现了“盲人摸象”的事情。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可能性越高。对于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视障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化他们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数学化他们所认识的世界,这对于视障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情境,把数学内容搁置在他的生活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能够学好数学,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有序数数与有序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世界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顺序,笔者认为视障生数学教学,首先应该从有序思考渗透。例如当视障儿童一年级新入学的时候,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新的环境。“1、2、3、4……”几个楼梯爬上楼,“1、2、3、4……”几步能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训练中教会他有序数数的习惯,同时也让他熟悉了周围的环境,有序数数的训练是数学的定向思维的体现,再把这种思维训练与盲生的定向行走课程紧密相连,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建立有序生活的思想,建立学习和社会适应的信心。
二、分类数学和分类整理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分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要使学生掌握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的分类,取决于学生对分类标准的正确性、合理性、多样性的梳理和建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视障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分类概念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将分类引申到生活中去,例如笔者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到教室里,有辣椒、青菜、牙膏、洗衣粉、衣服、鞋子……让盲生进行分类(有的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有的则根据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针对他们的分类,笔者进行评价与引导正确的分类标准,并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大部分视障生是住校的,所以笔者有意识地将分类思想渗透到他们生活中去,视障生会根据他们在吃、穿、用方面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正确分类。课后还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整理自己的衣柜、鞋柜、学具等,学生能够根据衣物的厚薄、鞋子的保暖程度、文具的用处等分类摆放,既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分类的意义,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比较问题和比较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数学中的比较问题,谁比谁多,谁比谁大……这类问题是非常多的。通过一一对应、比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人类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所以通过数学比较意识的渗透,帮助视障生建立比较生活能力,为他们的优质生活奠定基础。例如引入一个生活小故事,到超市里买糖果,包装好的是9块钱一袋,一袋500g,而散装的同样品牌,同样大小,同样味道的糖果,16块钱1000g。让学生选择,如果买糖果的话会买哪一种。有的学生会选择买袋装的,有学生说买袋装的不合算,“买袋装的9块钱500g,而散装的8块钱就能买到500g了,所以当然是买散装的合算。”再如在学习“时、分、秒”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几种游戏,分别通过一秒钟、一分钟、十分钟计时(说明一小时就有6个这么长的时间)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时间的长短,进而给时间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序。再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培养学生珍惜分分秒秒的良好习惯。最后和视障生的寄宿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制定一张自己一天的作息表,教会学生从小就会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视障生在诸如此类的情境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了生活经验。
四、转换问题和转换意识生活能力的紧密结合
转换问题是数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视力残疾儿童存在思维定势。只有通过转换问题的练习,在生活中培养视障生的转换意识,让他们学会融会贯通,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内容时,笔者先通过让学生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学生归纳出如下例子: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小数乘法时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让学生明白转化的目的是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结合视障生每周坐公交车回家需要换乘的情况,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明要去长途车站坐车回家,学校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乘车经验,自然形成了热烈探讨的氛围。最后规划出多条通向长途车站的路线,并根据不同情况(比如中途是否要购物等)设计出了最佳路线,课堂气氛推至高潮,下课铃声响后还余音未尽。此时的教学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定是让视障生难忘的。
笔者认为数学是个综合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视障学生的数学训练,从而渗透数学思考,而数学思考也激发了视障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对于塑造视障学生的生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视障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九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 你真聪明 ”、“ 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 ” „„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 “ 知识 ”、“ 教学任务 ”,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 “ 格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多彩的世界》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1】《多彩的世界》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性建筑。
2、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知道的古国特点引出《多彩的世界》。
3、出示个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进行解说。
4、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的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国家吗? 他们的文明成就有哪些,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 “生成性资源”。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虽然我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比如,再讲金字塔的神秘之处,有些同学就会问,老师他到底有多神奇,他的水真的能治疗伤口吗等问题,(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 每六年年级一部许海燕
10.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十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察繁星的生活情景,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察繁星的生活情景,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教学难点:
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1分钟)
1、多媒体播放星空影像。老师:同学们,星空是美好的,我们经常出神地仰望星空,闪烁的群星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给人以灵感。她的美丽和我们的感受往往无法形容。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是这样形容的:“远处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今天,我们来看看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1分钟)
1)、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词。
2)、阅读课文,认识作者观察繁星的生活情景,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1)怎样理解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2)“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让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纳凉(nà)半明半昧(mèi)摇摇欲坠(zhuì)
霎眼(shà)静寂(jì)舱面(cang)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纳凉:乘凉。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昏暗。
霎眼:眨眼。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学生发言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先反映“我”在家乡观看繁星的情景,反映“我”依恋繁星的情景;后反映“我”在南京读书时观看繁星的情景,反映“我”对群星的亲密无间的感情;最后反映“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反映“我”对星星的陶醉之情,反映“我”对繁星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观看繁星呢?他的用意是什么呢?学习这篇文章后,你打算怎样观察繁星怎样认识繁星?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怎样理解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2)“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那个天上的巨人”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以《月亮》为题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4)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反映“我”在三个不同时间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反映“我”热爱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景物反映生活。作者一方面反映自己观看繁星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反映自己观看繁星的感受。追问:课文反映的想象和联想有哪些?联想和想象有什么作用?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3)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反映生活。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追问:课文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语句有哪些?师生共同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的语句,并品味。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五句话的含义: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追问:回到母亲怀里是怎样的感受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回到母亲怀里是多么温馨,多么甜蜜,多么令人依恋啊!可见作者小时候观看繁星感受。)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追问:朋友谈话是怎样的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朋友谈话是亲密的,投机的,彼此知心的。这反映三年前作者观看繁星的感受)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追问:怎么会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太投入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繁星中。这反映作者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感受。)
(4)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追问:“睡在母亲怀里”是怎样的感觉?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睡在母亲的怀里”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温暖。可见作者观看繁星的感受多么令人惬意。)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想象和联想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生活。写作时,一必须像课文写作那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二必须以“月亮”为题,反映自己的生活,像课文那样反映自己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月亮的生活情景和生活感受。这样,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就解决了。文章的立意、构思和选材问题都解决了。写什么--反映自己观赏月亮的生活情景;怎么写--运用联想和想象,像课文那样反映自己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月亮的生活情景,像课文那样立意、构思和选材。这样学生写作就不会不知怎么写和写什么了。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的作文。
2、课外阅读巴金作品一篇,准备交流心得。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11.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十一
1.教学案例可为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叙事。
教学设计要在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凸现品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课堂实录要完整、客观地再现课堂教学,同时做出有一定深度的课后反思,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教学光盘的课例建议附寄光盘。
教学叙事要能结合具体教学活动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思路,并结合问题情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
2.活动可由各地市教研室统一组织,报送教学案例需加盖教研室公章;也可由学校组织报送并加盖学校公章,以确保作品的真实性。
3. 征集日期截止至2008年10月底。
作品请寄至: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楼一楼《小学德育》杂志社,并注明“教学案例评选”字样。以当地邮戳为准。
邮编:510631
电话:(020)85211209
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以下邮箱:xxdyyjh@tom.com
4.本次活动将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并设组织奖20名。评选结果将在《小学德育》杂志公布。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
《小学德育》杂志社
12.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十二
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特点和对语文教学的指导, 是多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名家共同探讨和总结的结果, 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理论概括, 具有普遍的意义。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生活的激流中也要融进语文学习。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与生活两方面紧密结合, 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 才能真正学到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 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只有让学生喜欢语文, 从小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故事实录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二课, 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 排比的形式, 语言亲切、生动, 读来朗朗上口, 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上完《四季》一课后, 我突发奇想:这篇课文的语句儿童化, 所写的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四个景象都是孩子们平时常见的。语言亲切、生动, 写得多有趣呀!不如我也让孩子们来写一写, 说不定, 我们班也会冒出几个小诗人呢!说干就干, 我对孩子们说:“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丽, 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呀?”
听完我的话后,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显得很是兴奋。
于是, 我趁热打铁:“那你可以仿照《四季》这篇课文, 给你喜欢的季节编编诗歌呀, 你也可以自己想编什么就编什么。”我只给孩子们几分钟时间, 请他们简单地准备了一下, 就叫几个学生举手来说了。
我先请几个成绩不错的小朋友来说, 他们都说得挺好:“桃花开了, 他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青蛙呱呱, 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黄叶飘飘, 他难过地说:‘我是秋天。’”“冰淇淋甜甜, 他对小朋友说:‘快来吃我, 不然我要融化。’”我马上称赞他们:“编得真好!真能干!你们都是一个小诗人了!”
正当我暗自窃喜孩子们的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如此之强, 为他们感到骄傲时, 问题就来了———一个小朋友说:“桂花香香, 他对小草说:‘我是春天。’”我想也没想, 就训斥道:“桂花是春天的吗?你再好好想想!”我马上又叫了一个小朋友, 他更离谱:“雪花飘飘, 他高兴地说:‘我是夏天。’”怎么接二连三有小朋友会这样说呢?我懵了……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强调, 什么是哪个季节才有的, 哪个又是什么季节有的……可是, 一些孩子还是一点都搞不懂, 听得是云里雾里。这时, 铃声响了, 这个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三、探究反思
课后, 我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本次教学中最大的失误就是上《四季》之前, 高估了学生对各个季节特征的区分能力, 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其实对四季的概念十分模糊, 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果我在第一个小朋友说出桂花是春天开的时候, 能这样引导:“你在春天看到过桂花吗?有一句话说的好:‘八月桂花香。’你能再说说桂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的呢?”这时, 再让这位学生想一想, 改正一下。我想这样, 第二个说在夏天下雪就不会出现了。这势必能启发后来发言的小朋友, 在编儿歌之前, 能考虑到这些事物出现的季节, 也就不至于会出现先前的张冠李戴了。
或许我应该在教学前做细致的调查工作, 仔细听听孩子们对四季的感知到何种程度。如果我能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四季的知识, 并在课上交流, 把课前搜集的图片、画的画, 归类展贴成四季景观, 学生从中学会“四季”这个概念, 了解了季节的特征, 又经历了交际、交流、查访、独立或合作搜集信息, 运用、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 还何愁孩子们搞不清四季的特征呢?就本节课而言, 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注意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 在生活中积累语文, 学习语文。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有了语文, 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 能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 能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在上海的《语文学习》封面上, 印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有“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之说。每个人自他们懂事以来, 就开始感受生活, 体验人生。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 但经历有限, 自懂事以来经历了许多事, 认识了许多人, 见了许多景……这是他们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存折”, 只要巧妙运用, 就可以兑换出令人赞叹的“言语作品”。
语文的学习不止是在书本上或课堂上, 任何地方学生都可以学习。语文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学习, 那么, 学生会在生活中学到许许多多语文知识, 并且将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比在书本或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要多得多, 或者说更加丰富、更加形象,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课堂, 因为学习语文应该是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你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点滴, 那么你就会懂得如何学习语文, 因为语文的学习就在你的身边。注意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 会让你走进语文的世界, 分享语文的最大的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 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 走向生活, 体验生活, 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校园中的一草一木, 一沙一石, 都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比如, 建立校园诗碑, 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天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某一朵花配上几句小诗;让学生对校园里的某一棵树木设计一个语言广告牌;学生在逛街、购物时, 会看到很多广告词, 诸如此类。这样做, 能让学生时刻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之中, 久而久之, 耳濡目染, 形成气候, 学生就会在一种近乎不自觉的状态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诚如新课标理念中所说:“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应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 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并在生活中处处用语文。
13.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篇十三
一、案例背景
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之中,冰冷的高楼大厦和嘈杂的车水马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小区是人们生活聚居场所,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恋、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不断完善,更是对未来的理想的不懈追求。本单元的课程教育学生关注小区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二、活动开展过程
第一阶段:情景导入,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介绍了自己居住的小区,知道了怎么样根据小区的特色给它取一个合适而又特别的名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怎么样对一个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果现在我们长沙有一块地正准备开发建小区,怎么样规划设计才好呢?老师拿了一张这个小区的平面规划草图,是众多设计方案中的一份。你认为这个小区的规划合理吗?我想请同学们针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讨论一下,谈一谈你们的看法。
第二阶段:探讨、分析、展开讨论
活动一:分组讨论小区规划是否合理(媒体展示一小区平面图)
1、这个小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2、如果我们居住在这个小区,你觉得这个小区的公共设施是否完备,我们的生活舒适方便吗?需要添加功能设施吗?
3、这个小区的布局合理吗?如果不合理,问题在哪?
教师要在不同人群的需要、环境与心情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及时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各小组讨论情况。
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究。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发言表述他们的讨论结果。有的学生说这个小区处于郊区,生活不是很方便,缺少医院、超市等一些功能设施;有的学生说小区规划不合理,楼与楼之间间距太小;还有学生说交通不够方便„„整个气氛活跃起来了。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区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和不足。同时同学们从我们生活需要这个角度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可行性建议。由此,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小区它应该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老师在看了这张平面规划图后也进行了思考,今天我发现我的很多想法都和同学们的建议不谋而合。而且老师利用空余的时间也尝试对这个小区的规划做了一些改进,画了一张平面规划图,我希望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
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在整体布局上做了调整,住宅区、休闲区的合理分布让整个小区显得更加方便美观。老师还考虑到这个小区的位置较为偏僻,就新增了保健中心、银行、超市、图书馆、美容美发中心等功能设施。银行、超市就在小区的入口处,人们出门回家的时候就可以取钱、购物,非常便利。而且小区里还设有托儿所、幼儿园,这样孩子的安全更有保障,家长也节省了接送孩子的时间。
看来,老师和同学们真是心有灵犀。那么,通过刚刚同学们积极地讨论,我们对于小区规划设计中功能、要素的体现是否心如明镜、把握十足了呢?
第三阶段:深入教学,切入主题
1、效果图欣赏
师:就这一点,为了让大家能有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们长沙本地的一个现代小区吧,在欣赏的时候,让我们针对前面提出的几个问题,一起来关注细节,看这个小区与之前的那个小区比较,它是否做到了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呢?它能为我们的设计方案带来更多的灵感吗?(媒体展示维一星城地理位置图)
师:从这张地理位置图里你看出了这是哪个小区吗? 生:维一星城
师:维一星城在韶山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临华天大酒店,友谊、阿波罗商城,育才小学。在市中心繁华地段。那么你认为处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小区与之前处在郊区位置的小区比较,它们所具备的功能是否一样呢?你觉得维一星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地处闹市,需要一些轻松的休闲的场所,还要一些防噪音的措施,还要多加强保安措施。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到。对于一个小区来讲,没有什么比它所具备的功能为人们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更重要的了,那么,你的设想和现实是否接近呢?维一星城这个被誉为长沙“第一高尚住宅”的小区,它又是怎样来设计规划的?是凭什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更多的关注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媒体展示维一星城鸟瞰图、平面图、主体景观图)
第一组主体景观图:住宅区(媒体展示维一星城鸟瞰图、住宅近景、小区大门)
师:你觉得住宅的设计风格和排列位置有什么特别呢?小区内的主要道路有 什么特点?
生:欧式风格,环形排列,利于空间增大。
师:住宅有些欧陆风格的感觉,装饰性很强,大致呈环形排列,这样使内空间增大, 有利于住宅通风和采光,而且给人们带了耳目一新的视觉美感,小区内的道路也是环形的设计与住宅的排列相呼应,不仅方便,还显得和谐美观。所以, 具有视觉美感也是小区的构成要素之一。
第二组主体景观图:艺术景观(带循环水景喷泉、星城十大夫、门前叠翠主题概念广场、多点立体绿化、叠翠艺术花架长廊)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小区里面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景观呢?
生:一是可以美化环境,二是可以让人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可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师:在闹市区,人们学习、工作辛苦了一天,需要放松,需要阳光,需要亲近自然,这些美丽的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也体现了小区的环保、生态的特色风格。
第三组主体景观图:健身场所(映翠瀑布式泳池、健身缓跑径、滚族溜冰运动径、卵石按摩健身径)
师:小区里面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健身场所呢? 生:满足了各种人不同的需求。
师:地处闹市,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倍感紧张,小区提供布局合理的健场所方便人们强身健体,从而更好地进行工作和学习。设置不同类型的健身场所,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要,这就是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之前的那个小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同时,通过这些美观、精心而富有创意的的设施设计,打造了维一星城的一个视觉亮点。
第四组主体景观图:休闲娱乐区(儿童意志训练营、亲子种植场、老人棋牌室、阳光成长儿童娱乐区)
师:你觉得这些场所的设置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之前的郊区那个小区是否也需要这些场所呢?
有的学生觉得满足了老人和儿童的需求,闹区和郊区都需要;有的学生觉得郊区活动范围广,不需要;有的学生觉得郊区生活不方便,更加需要。
师:一个小区,有健康的年轻人,也有年迈的老人和小孩,因为身体状况和年龄的关系,他们的行动显得不那么便利,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设计这些场所,让老人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活得舒心精彩,让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利于身心健康,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由此可见,一个小区不仅要布局合理、舒适美观,还要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才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生活。
当然,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区,在功能设置上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儿童意志训练营、亲子种植场在郊区的小区则并不一定要有,因为周围有可以进行这种活动的条件存在。
师:看完这些主体景观图,我想同学们不止看到了维一星城外表的华丽,更 感受到了它对以人为本的个性诠释。它虽然地处闹市,但同样能让人们感受到绿色、生态,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安逸,关心与体贴。对吗?
生:对。
师:从同学们的探讨中,看得出你们对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考虑问题也更加细致周全。由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设计规划一个小区必须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需要什么,设计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平面规划图吧!
第四阶段:创意设计
活动二:设计一个有8至14栋住宅楼的小区平面规划图.地理位置:我们学校附近书院路和南湖路交界位置, 临湘江、沿江风光带.表现方法: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小组合作绘制小区平面规划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现。(鼓励学生多画草图,绘画功底强的小组可绘制主体景观图)
作业要求:
1、公共设施完备,居民生活方便。
2、充分利用地势与周边环境协调。
3、美观、舒适,具有特色。
先引导学生略微讨论住宅应该是高层还是多层,需要什么功能,怎样体现特色之类的问题,再进行作业。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地理位置图,教师随堂辅导,帮助学生了解比例、方位和绘图方法。
第五阶段: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设计草图
设计评选,每组选派一代表陈述设计方案,强调小区设计特色与优势,展示设计图。(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积极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果)
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小区设计,有的设计很新颖,比如楼层高度递增的变化,很有成次感,方便住户观赏沿江风光带;有的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纽约自由女神的观光台,等等。
2、教师总结
师:小区是我们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它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去装扮它,它也会回报我们,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要用我们的
智慧,我们的双手和创新精神去完善它、装扮它,相信未来的小区将在同学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
三、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综合·探索”课业的简单案例,在本案例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处 理很好地服务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⑴ 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小区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美术课堂的人文性。
⑵ 教师通过展开分组讨论,把课堂从新课改前单纯的老师说学生听的被动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参与性强的主观能动,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⑶ 让教师、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之中探讨美,创造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呈现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⑷ 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块地规划设计小区,这样的的设置对于学习问题的解决指向性强,即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⑸ 学生完成作品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⑹ 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觉得这是我的课,积极性提高,老师也可以从某些方面得到启发,改进不足。
⑺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⑻ 本案例中有意识的应用了模糊教学理论。模糊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领神会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在教学中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的“ 模糊” 状态,促使学生体悟、想象,以最终收到精确性的教学效果,并创造出一种深远幽微的艺术境界。它追求师生心灵的体验与感悟。
比如:
① 布白补白,给出一个小区规划,不指明具体哪里不足,要学生讨论发现指出;
② 囫囵吞枣,重大局,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出小区规划设计总的思路; ③ 滚雪球,教学和讨论活动中发现学生小的闪光点,逐步加以引导,扩大,把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小的闪光点越来越大,越来越趋近于完美;
④ 难得糊涂,表扬学生的思维成果,承认学生的成绩,不绝对裁判学生审美过程中的错与对,不急于揭示其中的不足。
该课完成后,我深深地觉得,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创新的角度考虑,摈弃固有的老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设计出好的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案例,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案例总结、反思
“综合·探索”学习是以美术为手段,表现社会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案 例中教师始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 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美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美术知识 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 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 育。怎么样寓教于美这很关键。也因此我在本案例中有意识地尝试将模糊理论运 用于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对模糊教学积极意义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09-16
电大生活中的数学省06-19
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09-16
生活中的数学作文600字09-29
小学数学日记500字:生活中的数学题09-12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00字优秀作文09-14
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实践07-11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学六年级日记11-05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09-04
《生活中的大数》一课教学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