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2024-07-19

《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6篇)

1.《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篇一

第一讲 §9—1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9—2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9—3 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题:

1、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3、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介绍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讲解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3、介绍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教学要求:

1、了解装配图在生产与设计中的作用和装配图的内容。

2、掌握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并能用以绘制装配图和读装配图的实践

3、熟悉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教学重点: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

具:实物:“微动机构”;挂图:“微动机构装配图”

教学方法:对照零件实物和挂图讲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和测绘时应注意的问题。

2、零件尺寸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3、讲解读零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引入新课题

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装配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文件。它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及零件、部件间的装配、联接关系的技术图样。本次课我们开始学习装配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1、装配图的作用 在产品或部件的设计过程中,一般是先设计画出装配图,然后再根据装配图进行零件设计,画出零件图;在产品或部件的制造过程中,先根据零件图进行零件加工和检验,再按照依据装配图所制定的装配工艺规程将零件装配成机器或部件;在产品或部件的使用、维护及维修过程中,也经常要通过装配图来了解产品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及构造。

2、装配图的内容

如图9—1是一台微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9—1 微动机构的轴测图

微动机构的工作过程是通过转动手轮,从而带动螺杆转动,利用螺杆和导杆间的螺纹联接关系,将旋转运动转变成导杆的直线运动。(微动机构中各零件的名称见图9—2微动机构的装配图)。

图9—2是微动机构的装配图,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完整的装配图应具备如下内容:

图9—2

微动机构装配图(1)一组视图

根据产品或部件的具体结构,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用一组视图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产品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和装配关系及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

图9—2微动机构的装配图,采用以下一组视图:主视图采用全剖视,主要表示微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左视图采用半剖视图,主要表达手轮(1)和支座(8)的结构形状;俯视图采用C—C剖视,主要表达微动机构安装基面的形状和安装孔的情况;B—B剖面图表示键(12)与导杆(10)等的联接方式。

(2)必要的尺寸

装配图中必须标注反映产品或部件的规格、外形、装配、安装所需的必要尺寸,另外,在设计过程中经过计算而确定的重要尺寸也必须标注。

如在图9—2所示的微动机构的装配图中所标注的M12,M16,Φ20H8/f7,32,82等。(3)技术要求

在装配图中用文字或国家标准规定的符号注写出该装配体在装配、检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如图9—2所示。

(4)零、部件序号、标题栏和明细栏

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格式绘制标题栏和明细栏,并按一定格式将零、部件进行编号,填写标题栏和明细栏。如图9—2所示。

(二)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装配图的侧重点是将装配体的结构、工作原理和零件间的装配关系正确、清晰地表示清楚。前面所介绍的机件表示法中的画法及相关规定对装配图同样适用。但由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国家标准对装配图的画法,又做了一些规定。

1、规定画法

(1)零件间接触面、配合面的画法

相邻两个零件的接触面和基本尺寸相同的配合面,只画一条轮廓线。如图9—3所示;但若相邻两个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同,则无论间隙大小,均要画成两条轮廓线。如图9—3 所示。

(2)装配图中剖面符号的画法

装配图中相邻两个金属零件的剖面线,必须以不同方向或不同的间隔画出,如图9—3 所示。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装配图中,所有剖视、剖面图中同一零件的剖面线方向、间隔须 完全一致。另外,在装配图中,宽度小于或等于2mm的窄剖面区域,可全部涂黑表示,如图9—3中的垫片。

图9—3 规定画法

(3)在装配图中,对于紧固件及轴、球、手柄、键、连杆等实心零件,若沿纵向剖切且剖切平面通过其对称平面或轴线时,这些零件均按不剖绘制。如需表明零件的凹槽、键槽、销孔等结构,可用局部剖视表示。如图9—3中所示的轴、螺钉和键均按不剖绘制。为表示轴和齿轮间的键连接关系,采用局部剖视。,2、特殊画法和简化画法

为使装配图能简便、清晰地表达出部件中某些组成部分的形状特征,国家标准还规定了以下特殊画法和简化画法。(1)特殊画法

1)拆卸画法(或沿零件结合面的剖切画法)

在装配图的某一视图中,为表达一些重要零件的内、外部形状,可假想拆去一个或几个零件后绘制该视图。如图9—4滑动轴承装配图中,俯视图的右半部即是拆去轴承盖、螺栓等零件后画出的。

图9—5转子油泵的右视图采用的是沿零件结合面剖切画法。2)假想画法

在装配图中,为了表达与本部件有在装配关系但又不属于本部件的相邻零、部件时,可用双点画线画出相邻零、部件的部分轮廓。如9—5中的主视图,与转子油泵相邻的零件即是用双点画线画出的。

图9—4 滑动轴承装配图

图9—5 转子油泵

在装配图中,当需要表达运动零件的运动范围或极限位置时,也可用双点画线画出该零件在极限位置处的轮廓。如图9—2微动机构装配图中导杆(10)的运动极限位置。

3)单独表达某个零件的画法

在装配图中,当某个零件的主要结构在其他视图中未能表示清楚,而该零件的形状对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可单独画出该零件的某一视图。如图9—5转子油泵的B向视图。注意,这种表达方法要在所画视图上方注出该零件及其视图的名称。(2)简化画法

1)在装配图中,若干相同的零、部件组,可详细地画出一组,其余只需用点画线表示其位置即可。如图9—3中的螺钉连接。

2)在装配图中,零件的工艺结构,如倒角、圆角、退刀槽、拔模斜度、滚花等均可不画。如图9—3中的轴。

(三)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1、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4458.2—1984)

(1)一般规定

1)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

2)装配图中一个部件可以只编写一个序号;同一装配图中相同的零、部件只编写一次。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要与明细栏中的序号一致。(2)序号的编排方法

1)装配图中编写零、部件序号的常用方法有三种。如图9—6所示。

图9—6 序号的编写方式 图9—7 指引线画法

2)同一装配图中编写零、部件序号的形式应一致。

3)指引线应自所指部分的可见轮廓引出,并在末端画一圆点。如所指部分轮廓内不便画圆点时,可在指引线末端画一箭头,并指向该部分的轮廓。如图9—7所示。

4)指引线可画成折线,但只可曲折一次。

5)一组紧固件以及装配关系清楚的零件组,可以采用公共指引线。如图9—8所示。6)零件的序号应沿水平或垂直方向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列,序号间隔应可能相等。如图9—2微动机构装配图中所示。

图9—8 公共指引线

2、图中的标题栏及明细栏

(1)标题栏(GB/T10609.1—1989)装配图中标题栏格式与零件图中相同。(2)明细栏(GB/T10609.2—1989)

明细栏按GB/T10609.2—1989规定绘制。如图9—9所示。填写明细栏时要注意以下 问题:

图9—9 标题栏与明细栏

1)序号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填写,如向上延伸位置不够,可在标题栏紧靠左边自下而上延续。

2)备注栏可填写该项的附加说明或其他有关的内容。

四、小结

1、装配图在生产与设计中的作用和装配图的内容。

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3、装配图的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

2.《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篇二

题:

1、直线的投影图

2、直线对于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3、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4、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对投影面的倾角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讲解三种投影面平行线和三种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并能根据投影特性判别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学难点:根据投影特性判别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教

具:自制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挂图:“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学方法:直线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尤其是投影面垂直线,实质就是重影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空间思维的训练,要用一定量的例题作演示性讲解,并布置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讲评上次作业。

2、复习点的投影与与其直角坐标的关系

3、复习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4、复习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5、复习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

二、引入新课题

空间两点确定一条空间直线段,空间直线的投影一般也是直线。直线段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所以学习直线的投影,必须于点的投影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

(一)直线的投影图

空间一直线的投影可由直线上的两点(通常取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来确定。如图2-19所示的直线AB,求作它的三面投影图时,可分别作出A、B两端点的投影(a、a′、a″)、(b、b′、b″),然后将其同面投影连接起来即得直线AB的三面投影图(a b、a′ b′、a″b″)。

((b)

(c)

图2-19

直线的投影

a)

(二)直线对于一个投影面的投影特性

空间直线相对于一个投影面的位置有平行、垂直、倾斜三种,三种位置有不同的投影特性。

1、真实性

当直线与投影面平行时,则直线的投影为实长。如图2-20(a)所示。

2、积聚性

当直线与投影面垂直时,则直线的投影积聚为一点。如图2-20(b)所示。

3、收缩性

当直线与投影面倾斜时,则直线的投影小于直线的实长。如图2-20(c)所示。

(a)

(b)

(c)

图2-20

直线的投影

(三)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根据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位置可分为投影面倾斜线、投影面平行线、投影面垂直线三类。前一类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后两类直线称为特殊位置直线。

1、投影面平行线

平行于一个投影面且同时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平行线。平行于V面的称为正平线;平行于H面的称为水平线;平行于W面的称为侧平线。

直线与投影面所夹的角称为直线对投影面的倾角。α、β、γ分别表示直线对H面、V面、W面的倾角。

举例说明:正平线的投影特性 强调:(1)斜线反映实长;

(2)直线的倾角α、γ。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平一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表2-1中的图例。对于投影面平行线的辨认:当直线的投影有两个平行于投影轴,第三投影与投影轴倾斜时,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平行线,且一定平行于其投影为倾斜线的那个投影面。

讲解例题(例2-3)

如图2-21所示,已知空间点A,试作线段AB,长度为15,并使其平行V面,与H面倾角α=30°(只需一解)。

(a)题目

(b)解答

图2-21

作正平线AB

2、投影面垂直线

垂直于一个投影面且同时平行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垂直线。垂直于V面的称为正垂线;垂直于H面的称为铅垂线;垂直于W面的称为侧垂线。

举例说明:侧垂线的投影特性 强调:(1)两个投影反映实长;

(2)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线一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表2-2中的图例。

对于投影面垂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中只要有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垂直线,且一定垂直于其投影积聚为一点的那个投影面。

讲解例题(例2-4)

如图2-22所示,已知正垂线AB的点A的投影,直线AB长度为10毫米,试作直线AB的三面投影(只需一解)。

(a)题目

(b)解答

图2-22

作正垂线AB

3、一般位置直线

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举例:如图2-23(a)所示,直线AB与H、V、W面都处于倾斜位置,倾角分别为α、β、γ。其投影如图2-23(b)所示。

(a)

(b)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可归纳为:

(1)直线的三个投影和投影轴都倾斜,各投影和投影轴所夹的角度不等于空间线段对相应投影面的倾角;

(2)任何投影都小于空间线段的实长,也不能积聚为一点。

对于一般位置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如果与三个投影轴都倾斜,则可判定该直线为一般位置直线。

四、小结

1、三种位置直线(包括七种类型)的投影特性。尤其注意:实长和倾角的判断。

2、用直角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及其对各投影面倾角的方法和步骤。

五、布置作业

3.《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篇三

由于各种事故灾难种类繁多,情况复杂,突发性强,覆盖面大,应急活动又涉及到从高层管理到基层人员各个层次,从公安、医疗到环保、交通等不同领域,这都给日常应急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带来了许多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程序。

根据有关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理论,并针对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建设一个统一协调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符合国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以有效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并为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有力的支持。按照《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主要由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支持保障系统以及法律法规体系等部分构成。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如图6—6所示。

1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而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2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目标是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必块为主,分级响应、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防救结合、平战结合,以及动员公众参与,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的应急管理,明确和规范响应程序,保证应急救援体系运转高效、应急反应灵敏、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

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划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应急机制与这4个阶段的应急活动密切相关。应急运行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4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模式,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高低还是隶属关系不同,但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应急级别的主要依

1页

据是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剐、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3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应急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美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规定以及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4支持保障系统

支持保障系统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主要包括通信信息系统、培训演练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物资与装备保障系统等。

构筑集中管理的信息通信平台是应急体系重要的基础建设。应急信息通信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物资与装备不但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而且还要实现快速、及时供应到位;人力资源保障包括专业队伍的加强、志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应急财务保障应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基金等,以保障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反应中各项活动的开支。

同时,应急管理体系还包括与其建设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等,以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体系正常运行。

(二)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为实现政府的有序运作,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借鉴近年来国际上应急管理的成功经验,吸取“非典”等突发事件的教训,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定位于国家总体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社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并列共同组成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应急救援体系。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安监管办字[2004]163号)明确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我国国情和安全生产的现实需要出发,统筹考虑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硬件与软件并重,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法制、队伍和装备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管理能

2页

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务院安委会统一领导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协调指挥的具体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各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分别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协调指挥的具体工作。

2条块结合,属地为主。有关行业和部门应当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按照属地为主的原则,进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本地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负责,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国家依托行业、地方和企业骨干救援力量在一些危险性大的特殊行业、领域建立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应对特别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产业分布、危险源分布、事故灾难类型和有关交通地理条件,对应急指挥机构、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的培训演练、物资储备等保障系统的布局、规模和功能等进行统筹规划。有关企业按规定标准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建立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国家在一些危险性大、事故发生频度高的地区或领域建立国家级区域救援基地,形成覆盖事故多发地区、事故多发领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队伍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基本要求。

4依托现有,资源共享。以企业、社会和各级政府现有的应急资源为基础,对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演练、装备和物资储备等系统进行补充完善,建立有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国家级区域救援基地、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原则上依托大中型企业的救援队伍建立,根据所承担的职责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加以补充和完善。

5一专多能,平战结合。尽可能在现有的专业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加强装备和多种训练,各种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要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应急救援活动中来。各种应急救援队伍平时要做好应对事故灾难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经费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地加强培训演练。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施救,真正做到平战结合。

6功能实用,技术先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能够实现及时、快速、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设定应急救援信息网络系统的功能,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和特种装备,保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7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根据规划和布局对各地、各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应急机构、区域应急救援基地

3页

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主要保障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建设。具体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注重实效。

(三)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重大事故应急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对不同的响应级别,相应地明确事故的通报范围、应急中心的启动程度、应急力量的出动和设备、物资的词集规模、疏散的范围、应急总指挥的职位等。典型的响应级别通常可分为3级。

1一级紧急情况

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或者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处理的各种紧急情况,通常要宣布进一级紧急状态。在该级别中,作出主要决定的职责通常是紧急事务管理部门。现场指挥部可在现场作出保护生命和财产以及控制事态所必需的各种决定。解决整个紧急事件的决定,应该由紧急事件管理部门负责。

2二级紧急情况

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该事故的救援需要有关部门的协作,并且提供人员、设备或其他资源。该级响应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来统一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3.三级紧急情况

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正常可利用的资源指在该部门权力范围内通常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必要时,该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现场指挥部,所需的后勤支持、人员或其他资源增援由本部门负责解决。

(四)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如图6—7所示。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足

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做出判断,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

2应急启动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信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等)、成立现场指挥部等。

3救援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人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

4页

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4应急恢复

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5应急结束

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事故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五)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

重大事故的现场情况往往十分复杂,且汇集了各方面的应急力量与大量的资源,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和管理成为重大事故应急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应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太多的人员向事故指挥官汇报;②应急响应的组织结构各异,机构间缺乏协调机制,且术语不同;③缺乏可菲的事故相关信息和决策机制,应急救援的整体目标不清或不明;④通信不兼容或不畅;⑤授权不清或机构对自身现场的任务、目标不清。

对事故势态的管理方式决定了整个应急行动的效率。为保证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对事故现场的所有应急救援工作实施统一的指挥和管理,即建立事故指挥系统。形成清晰的指挥链,以便及时地获取事故信息、分析和评估势态,确定救援的优先目标,决定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行动和保护生命的安全措施,指挥和协调各方应急力量的行动,高散地利用可获取的资源,确保应急决策的正确性和应急行动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现场应急指挥系统的结构应当在紧急事件发生前就已建立,预先对指挥结构达成一致意见,将有助于保证应急各方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更好地履行职责。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5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如图6—8所示。

1事故指挥官

事故指挥官负责现场应急响应所有方面的工作,包括确定事故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批准实施书面或口头的事故行动计划,高效地调配现场资源,落实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措施,管理现场所有的应急行动。事故指挥官可将应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信息收集与发布以及与应急各方的通信联络分别指定相应的负责人,如信息负责人、联络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各负责人直接向事故指挥官汇报。其中,信息负责人负责及时收集、掌握准确完整的事故信息,包括事故原因、大小、当前的形势、使用的资源和其他综合事务,并向新闻媒体、应急人员及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发布事故的有关信息;联络负责人负责与有关支持和协作机构联络,包括到达现场的上级领导、地方政府领导等;安全负责人负责对可能遭受的危险或不安全情况提供及时、完善、详细、准确的危险预测和评估,制定并向事故指挥官建议确保人员安全和健康的措施。

5页

从安全方面审查事故行动计划,制定现场安全计划等。

2行动部

行动部负责所有主要的应急行动,包括消防与抢险、人员搜救、医疗救治、疏散与安置等。所有的战术行动都依据事故行动计划来完成。策划部

策划部负责收集、评价、分析及发布事故相关的战术信息,准备和起草事故行动计划,并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归档。

4后勤部

后勤部负责为事故的应急响应提供设备、设施、物资、人员、运输、服务等。5资金/行政部

资金/行政部负责跟踪事故的所有费用并进行评估,承担其他职能未涉及的管理职责。

事故现场指挥系统的模块化结构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允许根据现场的行动规模,灵活启用指挥系统相应的部分结构,因为很多的事故可能并不需要启动策划、后勤或资金/行政模块。需要注意的是,对没有启用的模块,其相关的职能由现场指挥官承担,除非明确指定给某一负责人。当事故规模进一步扩大,响应行动涉及到跨部门、跨地区或上级救援机构加入时则可能需要开展联合指挥,即由各有关主要部门代表成立联合指挥部,模块化的现场系统则可以很方便地扩展为联合指挥系统。

4.《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篇四

一、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 “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二、学科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 “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本节课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联系,对学习下节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物质循环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绘制图画理解能量流动过程 2 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能量流动过程 2 能量流动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卡纸 剪刀 粘扣、水彩笔、角色帽(课前放好,便于学生知道自己的角色)、自制教具模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视频,引出草、羊、狼的食物链,让学生思考在这条食物链里能量从哪里来?怎么来的?能量到达它们体内以后流向哪里?传递给了谁?转化成了什么?引出本节核心概念能量流动,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扮演,引出能量流动,导入课题 【小组探究一】

1、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

教师活动:安排各组同学按照草,羊,狼的角色分配,根据各自的角色思考问题: 围绕各自角色的能量来源和去向,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在卡纸上写、画出与各自角色的能量来源和去向相关的图画(可配以简单的文字)。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绘制图画

设计意图:从具体角色出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

2、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 学生活动:将作品用磁扣粘在黑板上,选出最佳组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3、学生上台讲解

教师活动:组织各角色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作品,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让学生思考能量是否都属于自己,把属于自己的留下,不属于自己的还给对方,引导学生将下一营养级的粪便量粘贴在自己能量去路的相应位置。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送走粪便(这是难点,通过送粪便突破难点),上一营养级将粪便粘贴在自己能量去路的分解者位置

设计意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粪便量不是同化的能量,引出粪便量、同化量、摄入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粪便量的理解,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4、学生更正

教师活动:引导羊或狼对刚才的描述进行更正,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学生活动:思考、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5、课件展示

教师活动:总结能量有一来二去、一来三去,课件展示能量流经草、羊、狼的示意图,并总结能量流经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总结一来四去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加深理解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小组探究二】

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同学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传递效率,展示结果并总结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进而总结能量传递特点

学生活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传递效率,展示,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增强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巧用自制教具】

1、巧用自制教具复习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师活动: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摆开教具,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教具,让学生亲自参与,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更形象直接突破重难点

2、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学生活动: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更形象直观 【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生活动:举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当堂练习】 【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出示本节内容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知识

5.《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篇五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生物

2、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课题为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代谢内容,教材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中心话题,围绕“ATP”展开讨论与学习。

学习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关于“ATP”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尝试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体验ATP与学生自身的联系,从而加强对身边科学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哪里?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可知葡萄糖、脂肪等有机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但是这些物质能否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呢?ATP正是这样的一类物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都会产生ATP,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PT、ADP转化过程,并加深对两物质间循环意义的理解,从而体验到生物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科学的理解。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形成途径

六、教学方法 本人采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关问题及网站,如【百度文库】教学课件http://wenku.baidu.com/view/f3a01454ad02de80d4d840ea.html,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互联网搜索及自学学案便可完成对新授课主要内容的预习,同时完成对主要概念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PPT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方式展示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关于ATP的相关知识,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课前分发ATP药品实物(2)【百度搜索】《秋夕》欣赏http:// 【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atp%20adp%20%CF%E0%BB%A5%D7%AA%BB%AF&in=32214&cl=2&lm=-1&st=&pn=34&rn=1&di=41712817545&ln=1996&fr=&fm=&fmq=***81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4&-1&di41712817545&objURLhttp%3A%2F%2F360edu.com%2Ftongbu%2Fgaoyi%2F8913%2Fg1swj913.files%2Fimage003.gif&fromURLhttp%3A%2F%2F360edu.com%2Ftongbu%2Fgaoyi%2F8913%2Fg1swj913.htm&W384&H249&T9540&S18&TPgif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百度知道】ATP ADP相互转化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8464588.html

ADP+Pi+能量ATP

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不同

4、讨论: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四)、ATP的形成途径

1、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

2、结论:动物和人等: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百度知道】ATP的功能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019728.html

1、创设问题情境: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90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2、联系实际生活:提问:

(1)ATP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不能只要吃ATP就可以了?

(2)多媒体展示资料: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

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作业: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六)、总结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百度文库】教学课件http://wenku.baidu.com/view/f3a01454ad02de80d4d840ea.html 设计意图:辅助学生课下进行复习。

八、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ATP分子结构特点:结构简式:A-P~P~P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特点: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3、ATP的生成途径

动物和人等——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ATP的利用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从ATP药丸和萤火虫发光实验入手,引起同学们对ATP的关注,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课前本人编辑制作的自学学案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互联网搜索引擎及同学间的合作很好的自学了ATP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ATP与ADP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量的来源和去向,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ATP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结合身边的生活,通过比喻“能量货币”,最后提出能量“通货”的说法,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ATP的生理功能的理解。

6.《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一讲 篇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2.知道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的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的半岛及长城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加以理解记忆的能力

2.由学生搜集材料,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阅读材料较多,有些材料只要读一读即可,如“黑土地”等,这就需要锻炼学生比较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展示录像、启发式提问法、讲述、比较分析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朗读一首学生熟悉的反映北国风光的诗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国风光,诗中的“北国”,指的就是我国的北方地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北方地区”。(讲授新课)板书 北方地区

读图(出示幻灯片“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读教材P.80“北方地区图”,让学生熟悉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然后完成下列读图内容。

1.在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渤海、黄海,长城,说明其位置特征。2.在图上找出位于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并找出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全部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此外,还包括河北、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内蒙古的东北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穿插 简要介绍长城的有关情况: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万余里,大致经过内蒙古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东南边缘,沿城墙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它是我国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水岭。

活动 完成上述读图内容后,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熟悉,然后,学生不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按一定方位回答出上述读图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北方地区的整体形象。承转 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板书

一、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提问1 哪位同学试着看图4-7“北方地区”,描述一下北方地区的位置?(学生回答:本区位于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板书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提问2 说说北方地区的具体范围?(学生指图回答: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和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板书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讲述 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因此,本区人口密度大。其中,山东、河南等省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高达500人以上。

板书 3.面积:占全国20%

4.人口:占全国40%

展示 “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和人口”录像

承转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人口和面积等基本情况,下面我们来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情况。

展示 出示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一系列幻灯片

提问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板书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1的阅读材料“黑土地”。简要介绍东北平原的范围及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历史。(东北平原北部的土壤中富含腐殖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这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过渡 北方地区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北方地区历史悠久,长期是我国的行政中心区域,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

活动 让学生欣赏北方地区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幻灯片或电视短片,如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唐玄奘翻译佛经的地点“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和“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等,重点介绍古都西安和首都北京的文物古迹。

板书 2.人文旅游资源: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等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阅读材料“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西北风从蒙古高原一带的干旱地区吹来的。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

2.讨论: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黄河与华北平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一定道理。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为黄土分布区。这里夏季雨水集中,尤其是暴雨冲刷黄土,使河流变成滚滚泥流,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过去流传“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16亿吨,这些泥沙在下游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即华北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海河、淮河等也起了作用。)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实现土不下坡,清水长流,此外,在山坡修水平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这些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同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北方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面积占全国20%,人口占全国40%,平原广阔是该区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该区内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下一节课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情况。●板书设计

一、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3.面积:占全国20% 4.人口:占全国40%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上一篇:欢送高三演讲词下一篇:并购操作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