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案(13篇)
1.大气压强教案 篇一
大气压强
第一节 大气的压强(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一切强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回答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很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在“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这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
3.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思考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准备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可用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皮碗替代,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动手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大气压强教案 篇二
一新奇实验, 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在自然界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但人们却难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物理教学中, 通常用转换法将看不见的大气压转换为看得见的现象变化来反映大气压的存在。例如, 覆水杯实验、抽气胀气球、集气瓶吞鸡蛋、抽气瓶凹、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很直观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课堂上笔者用了以下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
1. 抽气瓶凹实验
找一个大的塑料瓶, 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插入一根导气管, 缝隙之间用石蜡密封。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气体。可以观察到塑料瓶慢慢地凹下去了。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 笔者趁机提问:瓶子变瘪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力。”学生很轻易地回答了问题。追问:这个力是来自于哪里, 施力物体是谁呢?“来自于空气, 施力物体是空气。”学生不难回答。这就顺利地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中存在压强——大气压这一概念。
2. 覆水杯实验
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 在杯口处盖上平整的纸片, 让杯倒立着悬在空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杯中的水受到重力但不会掉下来, 是谁把它托住了。再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 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人人参与, 体验大气压
教师的演示实验再精彩有趣, 也只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仍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这两个演示实验只证实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没有体验。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过程如下。
第一, 实验材料:吸盘式挂衣钩两个。
第二, 实验方法:将两个挂衣钩内部擦干净, 使两挂衣钩相向对正, 挤出内部空气:双手捏住挂衣钩向外用力拉, 观察现象。
第三, 思考问题:容易拉开吗?为什么不容易拉开?
第四,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实验前应擦净挂衣钩表面的尘土, 实验效果更好;向外拉时, 拉力应与挂衣钩吸盘垂直, 不可斜拽、侧拽, 以防实验失败;向外拉时, 不能太用力, 否则容易拉坏吸盘挂钩, 或因惯性而摔倒。
通过分组探究和讨论, 学生知道了挤出吸盘挂钩内的空气是为了减小吸盘内的气压, 使吸盘内外形成向内的气压差, 气压差把两个吸盘紧紧压在一起了。这样的实验使学生既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收获了知识和能力。在亲身经历中把相关的物理知识深刻地印记在脑海中, 更是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注重科学探究实验的精神。
三结合课件, 重现经典实验
经过笔者的演示和学生的亲手体验, 学生已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大气压怎样才能测量出来, 这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视频条件的限制或水银的短缺, 教师只能讲授托里拆利实验。即使偶尔做演示实验, 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 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银呈白色而玻璃管较细, 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二是水银蒸气对人体有毒, 对于教师及坐在前面的学生有害, 特别是教师要连续上几个班的课, 影响更大。
为了能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看到经典的实验现象, 笔者尝试用DV录制了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 制作成上课用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 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银柱下降到约76 cm高就停下来, 而且当玻璃管向各方向倾斜时, 这个高度都不变。从视频中看到笔者做出精彩的实验, 新奇而亲切的感受迅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实验视频可以重复地播放,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四就地取材, 把教学推向高潮
由于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上不方便用水银做实验去测出大气压, 那么, 能不能用水代替水银来完成这个实验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由公式P=ρgh可知, 水的密度只有水银的1/13, 水柱高度就应该是水银柱高度的13倍。也就是说, 大气压能托起超过10米高的水柱。
为了验证这个推论, 在活动课时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实践了这个探究活动, 找一条十多米长的白色透明的塑料管, 在管中灌满染成红色的水 (管内没有空气) , 管的两端均用手指压紧。把水管的一端提到教学楼五楼, 另一端倒插在水槽中, 当松开下端压水管的手时, 管中的红色水迅速下落后停止。此时用皮尺测量出水柱高度, 便可得知大气压相当于约10米高水柱产生的压强。在几百名学生的围观中, 我们见证了大气压能托起的水的高度, 我们用水做出了托里拆利实验!
课堂上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一些有趣实验, 往往会令学生毕生难忘。作为物理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并做好实验是我们的职责, 也是我们的优势。
3.大气压强与人体的有趣关系 篇三
人与大气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人体是在体内压强(如肺气压和血压等)和体外大气压强的平衡下才觉察不到大气压的存在的,但这个大气压也不是时刻都平衡的,一旦外界大气压产生变化而体内又来不及调整和它相平衡时,人就有不适应感,如外界气压高过体内压强的时候,它能促进我们的体液循环,我们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而当外界气压低于体内压强的时候,就会感觉胸闷心慌,这时人的心情不好就是由于大气压的变化造成的。如果没有了外界大气压人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连儿秒钟也生存不了。1971年6月,前苏联载人航天器“联盟号”返回后,打开舱门一看,3名宇航员都已死亡,连挣扎的痕迹都没有。事后调查,原来是航天器漏气,使座舱里人工大气压猛然下降,人体突然暴露在没有大气压的宇宙空间,一瞬间就丧失了生命。
人的呼吸要靠体内外气压的压力差来完成,当吸气中枢兴奋时,通过膈神经使胸腔和腹腔间的横膈肌肉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气泡也跟着扩大,使其中的气压下降,并低于外部大气压,于是外界空气就在大气压的压力差作用下,从鼻孔或嘴流进肺部,进入肺气泡。呼气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胸腔容积缩小,肺内空气收缩,内部壓强大于外部,气体便从肺里呼出来。人体的血液循环要受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当气压明显下降时,人体内血压与外界大气压失去平衡,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此时伤处或病变部位的毛细管不完全适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伤处人体皮肤有淤血或毛细管血流不畅现象,于是才有不舒适的疼痛感觉,在医疗气象学上统称“天气痛”。血液循环不畅,不但会造成缺氧,还会导致脑血管的贫血,引起人体内腔窝扩大,产生窦膨胀和窦炎,增加心脏的负担,眼球也会因为气压下降而向外膨胀变形,从而影响视力等空盘不寸。
人体还要靠大气压连接四肢,在我们身上各关节处都有一个关节腔,空腔内不存在向外的作用力,这样就能借助外部大气压紧紧地压在身体上。更有趣的是,人体还靠大气压把腿和上身连接起来。原来,人腿里有块股骨。股骨头部是一浑圆球体,嵌在身体髓骨臼的凹部。尽管股骨头部和髓骨之问用关节连接起来,并且用韧带系住了它们,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就会感到两条腿非常沉重,甚至难以拖动它们。而实际上股骨与髓骨之间有一个没有大气的空腔,空腔内不存在向外的作用力,那里是个天然的,“马德堡半球”,因而股骨是靠外部大气压紧紧地压在身体上的。有人在尸体解剖后作过测算,作用在股髓关节上的大气压力约为22千克,大大超过了下肢重量,因此我们抬起腿来走路便不觉得费力了。
4.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篇四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组织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底部扎几个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瓶壁上扎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平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5.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大气压强 篇五
2、置疑体验,通过前后强烈反差,在学生内心产生剧烈碰撞,引导学生猜想,课题引入自然,流畅。
3、拔河比赛震憾学生心灵,游戏之后,教师巧妙过渡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能支持 760mm高水银柱,10m高的水柱。采用受力分析和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计算出大气压强值。
5、探究粗略测大气压强的原理、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对方案进行评估,通过误差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方案的改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6.大气压强教案 篇六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
出示塑料瓶, 请一名学生在瓶子上多扎几个小孔。
教师:这个千疮百孔的瓶子可以装水吗? (学生猜想)
请一名学生装满水, 学生会看到水从瓶子里向四面八方流出来, 然后偷偷将瓶子盖上。 (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教师:你们想不想学会这个魔术呢?
教师把瓶盖打开, 再盖上, 揭开秘密。
教师:想一想会是谁不让水流出来呢? (学生猜想)
这个现象就是大气压的杰作,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大气压强 (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提出后, 学生第一意识是有孔的瓶子怎么能装水呢?接着通过师生合作, 当所看到的现象与主观认识出现冲突的时候, 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无意识地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对大气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愿望。
二、新课教学
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介绍大气压的概念, 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
1、演示实验:
(1)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2) 小试管爬行实验
2、分组实验, 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1) 覆杯实验
(2) 瓶吞鸡蛋实验
(3) 用玻璃管提水游戏
教学评析:在探究之前, 我先借助多媒体介绍实验过程, 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盲目进行实验。由于所出现的现象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而且也是意想不到的, 于是学生被大气压的神奇所深深吸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也吸引了听课教师的眼球, 课堂气氛格外热烈。就这样我通过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的结合,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亲身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 帮助学生轻松跨越了难关。
大气压的测量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 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 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
1、介绍托里拆利生平, 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提醒学生在观看同时注意操作要领)
讨论:
1、开始水银为什么会下降?
2、试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3、后来水银柱为什么静止而不下落?
4、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思考:
(1) 1.01×105Pa到底有多大呢?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 请大家计算一下:大气压作用在手掌上的压力有多大?
(2) 这么大的压力, 可是为何你感觉不到呢?
(3)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 如果换成水能不能做这个实验?
小实验:将装满水的试管倒放于水槽内, 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影响大气压值的因素
教师:托里拆利测出的这个数值是不变的吗? (学生猜想)
播放大气压随高度和天气变化的动画。
3、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教师媒体展示图片。
教学评析:当学生充分感知大气压存在之后, 顺理成章引出大气压的测量。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处理, 由于水银有剧毒, 禁止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 所以我采用了录像播放的方法, 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 使学生“重温”科学家的历程。这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做到的。3道思考题和小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大气压的应用
1、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大气压应用的例子。
2、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 注射器吸药液, 茶壶倒茶等生活现象的视频资料。
教学评析:我通过小组讨论、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的方法, 把平时熟视无睹的大气压现象清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其深深体会到大气压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也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自然现象。
三、课堂小结
(1)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以从知识上, 方法上等方面去谈。
(2) 实验时, 学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3) 你还想知道有关大气压的哪些知识?
教学评析:一节课, 人人有不同的收获, 人人有不同的观点。这种新颖、开放的小结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意识, 又是一个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 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 世界将会怎样?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评析:小论文的布置, 一改以往的物理作业形式, 给学生留下了思考、探索的空间, 使教学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7.大气压强教案 篇七
导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控制课堂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必须体现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大气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分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大气压强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理解大气压强产生原因,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是本节重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大气压强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设计,即在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之后,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最后逐步引入到测量大气压强实验.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四步八环”教学设计
第一步是“自学导纲”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体是老师出示导纲,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同时老师准备教具:天平、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本节用的教学课件、注射器、橡皮帽、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小玻璃片、熟鸡蛋、瓶子、浸过酒精的棉花、火柴、大小试管.物理实验小组准备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四套实验器材:(1)两个小玻璃片;(2)吸盘、玻璃板;(3)茶杯、硬纸片、水;(4)量筒、水槽、水.
第二步“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合作中要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性,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知识的预设和引导.
2.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压强,在学习新课之前,请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演示几个神奇的实验——有我们看不见的一种魔力.
实验1将两块小玻璃片贴紧后,很难分开.
实验2吸盘压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正好将吸盘拉下时的垃力,拉力为什么这么大?
实验3拿一只平口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仔细观察纸板会不会掉下来.
实验4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管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内露出水面的部分水是满的.
上面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大气中的一种力,这种力就是我们要讲的一种压强——大气压强.
2.2进行新课
(1)大气有压强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
实验5请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实验:问学生大气压强是否很大?学生喊出.让实验小组学生做下面两个实验,并让其他学生解释.教师总结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实验6大试管倒满水,小试管放在大试管口一部分倒置过来,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7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为什么鸡蛋被吸入瓶中?
(2)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S或液体压强公式p=ρg h来求出大气压强.
先讨论p=F/S引导过程,从两个小玻璃很难分开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上下玻璃片的压力F和玻璃片的面积S,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这里的压力不易测量,显然用这个实验无法测出大气压强.从小吸盘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半球的压力和半球的面积,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压力不好控制面积不好测量.教师很方便地把测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先让一些学生谈一谈用的器材和实验方法,教师点评.
实验8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橡皮帽.原理与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2)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外慢慢匀速拉动,记下示数F;(3)用刻度尺测出读拉力F时到注射器底部的长度L,记录对应的注射器的容积V,算出S=V/L;(4)由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并由学生组长汇报实验.
实验9(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
分析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可支持760 mmHg,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1.013×105 Pa.
第三步“反馈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方法是学生先思考后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8.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篇八
(一)《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 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 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 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 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 “、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 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 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 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 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 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 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二)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三)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9.《大气压强》说课稿 篇九
【教材分析】《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
【设计思想】
1、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2、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师生分析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5、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10.《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 教材内容分析:
《压强》这一章讲述了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内容。它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大气压强》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在本章的结构中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与前几节内容衔接得很好,也为后面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学生学习过液体压强,具备中立,平衡等知识
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建立主要依靠生活经验
情感:初中生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3、了解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大气有关的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3、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测量原理
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
相关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蓝墨水,塑料板,矿泉水瓶,针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马德堡半球试验,托里拆利实验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设计实验,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表演魔术“悬浮的液体”
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为了使实验便于观察,在水中滴入蓝墨水),把塑料片盖在杯口,将杯子倒置,慢慢将塑料片撤走,液体悬浮了,再把它倒过来再转过去,水还是没有掉落下来。
提出问题: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2.验证大气压存在(1)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了 猜想三:大气压力?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大气压强不存在粘钩会怎样,让学生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与作用。(2)实验:
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有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并快速地拧紧瓶盖,水不会像第一次试实验那样流出。
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而且像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而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怎么和自己感觉到的不一样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大气压强: 二力平衡法:
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
回顾魔术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是否等于水杯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呢?如果水柱高一米,十米,魔术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引导学生根据P液gh,利用液体压强测出大气压强。引出托里
0拆利实验。
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边看边思考:
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真空
③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P0gh=113.6109.80.761.0110Pa
35液
八、总结与作业
(1)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1.0110Pa;
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2)作业:
学生解释“悬浮的液体”的原理。
11.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这一节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大气压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
12.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 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研究问题的精神。
2、渗透等效思想。"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教学用具:
1、演示:课件;报纸,尺子;塑料瓶,硬纸片;拔罐玻璃瓶,蜡烛,火柴,平底盘;钢笔;注射器等
2、分组:大小试管各一个,水槽或大烧杯等。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新课
器;
教师导控: 把尺放在桌面上,由学生用力打下;把报纸盖在尺上面,再由学生用力打尺,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 由学生演示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教师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请看:我这有一个塑料瓶,把它灌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倒过来,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
生:手压着纸片
师:将托纸片的手移开,现在是谁压着纸片呢?(略有停顿)我们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只有——空气(最好等学生说出来),是大气压压住了,有没有同学认为是水把它粘住了?
生: 有
师:这个小瓶底部有一个小孔,我一直用手堵住了小孔,如果我把手移开,猜一猜会发生什么情况?(可能有各种猜想,可让学生任意说,猜想之后)事实胜于雄辩,实际做做看(学生做的过程中,强调要先把小孔堵住,纸片和杯口不能有空隙)
生:水洒了(有的学生不小心,把水洒了)
师:为什么?
(先由学生解释,最后教师补充)
师:如果是水把纸片粘住了,松开手时,纸片应该依然不掉。但它现在掉下来了,这主要是因为瓶底的小孔和大气相通,也受到了相等的大气压力的作用,水由于重力作用就将纸片压下来了。
(如果有的同学还不太明白)
师:同学们请看,把瓶灌满水,不要把小孔堵上,会看到水从小孔流下来,现在我用纸片把瓶口盖上,水为什么不流了?因为小孔处的水被大气压压住了,我把纸片拿走,上下都受到相等的大气压压力作用,水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就又流出来了。那么到底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产生原因:
1、受重力作用
2、具有流动性)
师: 原来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层就叫做大气层,由于空气受重力作用(板书:受重力作用)因此,大气有压强,而空气又象液体那样能流动,(板书:具有流动性)因此,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板书: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前面的两个实验都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 取生活中的物品反复做实验,通过小实验的层层设疑,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并由小实验的结论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通过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师:其实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同学们请看屏幕:结合课件介绍实验过程(板书: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 同学们再看下面这个有趣实验:(结合课件)把一个瓶子铺上少许沙子,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在瓶子里,然后把剥了壳的熟鸡蛋堵在瓶口,过一会,发现棉花熄灭了,鸡蛋落入杯中,谁能帮我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并最后加以补充:棉花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使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是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内)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课件,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使课堂教学更直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学生分组实验:
师: 现在我们共同来完成一个实验:把大试管装满水,将空的小试管轻轻放入大试管内三分之一长度时,两手拿住大小试管,迅速倒置后,立即放开小试管,可观察到大试管里的水慢慢地流出,同时小试管在大试管内自行上升,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手保护试管,下面同学们边实验边讨论这是为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的同学)(引导学生解释:水由于重力从两试管的夹缝中流出,使得小试管上部形成真空,大气压就将小试管压入大试管内)
师:同学们打过针吗?怕不怕?谁能描述一下注射器是怎么把药液吸上来的?
(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边演示边复述:先把活塞推到底端,然后把针头插入药液中,再向外拉活塞,大气压就把药液压入注射器内了)
师: 同理,用吸管吸饮料,用钢笔吸墨水,也都不是吸上来的,而是大气压压上来的。
师: 现在同学们做下一个实验:把试管装满水,抓住管底向上提,保持试管口不要离开水面,猜想试管中是空的,装满水还是有水但不满?实际做做看。
生:装满水。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逐步的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而后强调实
验条件,设法实验解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且自己由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印象深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还能让学生经历自己探寻规律的全过程,体会自己发现规律的那中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大气压强的值
接上面的实验
师:试管内的水产生不产生压强?
生:产生压强
师:水为什么不流出来?
生:大气压支撑着。
师: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格里克做他的著名实验之前11年,已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板书:测值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做实验时用到了水银,而水银有毒,现在已经都不在课堂演示了,所以,请同学们看屏幕:(边看屏幕边讲解,把能支撑多高的水柱也计算出来,最好是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做。最后强调他测出的这个值是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值,地方不同,大气压也不同)(板书:760mmHg=1.01325×105Pa)
设计意图: 由于本实验中的水银有毒,所以由实验演示改为课件演示,同样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推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并透过生活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可以渗透等效思想。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实验尤其是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二是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应用练习:
师:下面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点实际问题:
1、同学们见过拔罐器吗?谁用过,帮老师演示一下是怎么用的,好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演示,之后提问)你知道这里面蕴涵着什么物理知识吗?(帮助解答)拔罐器抽出了一部分空气,使得罐里面的压强小于罐外面的大气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肉就被压进罐里了。
2、下面老师要考验你们是否能灵活运用本节知识:我把一小段蜡烛固定在小盘上,在盘中加入少量红色水,将玻璃瓶倒置在水中,罩住蜡烛,同学们注意观察,并用本节知识解释你看到现象。(引导学生解释)蜡烛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瓶内的空气,使得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进了瓶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认真观察及研究问题的精神。
五、课后思考题: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在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生物实验及实例中,哪些现象将不在发生?
设计意图:加强物理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六 板书设计
大气的压强
产生原因:
1、受重力作用 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具有流动性 测值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760mmHg=1.01325×105Pa 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 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七、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主动优化、补充简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学会”为“会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真知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3、采用“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施教,是为了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3.大气压强实验 篇十三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张勤昌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强的,这个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认真的做一做下面的实验,就会体验到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
一、倒不满水的杯子
实验器材:玻璃杯1个 细长颈玻璃瓶1个 水
实验步骤:
1.将瓶子里加满水。
2.把玻璃杯倒扣在瓶口上。
3.把瓶子与玻璃杯同时倒置过来后,把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水从瓶中流入玻璃杯里了吗?水会从玻璃杯里溢出来吗?
4.向上提一下瓶子,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的水面时,瓶子中的水又会流入到杯子里一些,直到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子里的水就会停止流出。(如图1所示)
实验现象:当瓶口在玻璃杯中水面的上方时,瓶子里的水就会流入到玻璃杯里,只要瓶口低于玻璃杯口边缘的高度,玻璃杯里的水就不会倒满。
现象解释:装满水的瓶子倒置时,水会从瓶子里流入到玻璃杯里,在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中的水再流出,瓶内气体的压强会小于大气压强。当瓶内气体的压强与瓶内水柱的压强和等于大气压强时,瓶内的水便不再流动;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水面时,空气由瓶口进入瓶内,瓶子里的水又会流出来,直到瓶口再次被玻璃杯内的水没过,瓶内的水又会停止流动。
二、瓶吞鸡蛋
实验器材:玻璃瓶(装酸奶用的)1个 熟鸡蛋1个 热水
实验步骤:
1.将熟鸡蛋的硬壳皮剥掉。
2.往玻璃瓶中加满热水,过几分钟后倒出玻璃瓶中的水。
3.瓶中的热水倒出后,迅速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玻璃瓶口上,使鸡蛋竖直,并用手稍微压一下鸡蛋,让瓶口吸住鸡蛋后松开压鸡蛋的手,这时鸡蛋就会压实在瓶口上。(如图2(1)所示)
4.一会儿鸡蛋就会挤入瓶口中,再过几分钟的时间,鸡蛋就会挤入瓶子中,落到瓶底。(如图2(2)~(6)所示)
5.换用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做一做,观察一下鸡蛋哪一端在下面时实验容易成功。
实验现象:鸡蛋被瓶口吸住后,然后慢慢的挤入瓶中,落到瓶底。
现象解释: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后,过一段时间,瓶子的温度会升高。把热水从瓶中倒出后,瓶子里的水蒸气会把瓶子里的空气排除去;鸡蛋放在瓶口上后,鸡蛋表面会与瓶口边缘紧密的接触在一起,阻挡了瓶子内外气体的交换;当瓶子冷却后,瓶子里的水蒸气凝结成了水,瓶内的气压会降低,鸡蛋就会被瓶外的大气压力压进瓶子里。
友情提示:
1.可以用毛巾垫着倒玻璃杯中的热水,以免让热水烫伤。
2.选用个头较小的鸡蛋实验时,鸡蛋进入瓶中用时较少,鸡蛋损伤也小。
3.剥鸡蛋硬壳皮时,要小心一些,不要使鸡蛋清破裂或脱落下来。
三、压住筷子的报纸
实验器材:卫生筷1双 报纸1张
实验步骤:
1.把卫生筷放置在水平桌面的边缘,使筷子粗端在桌面上,细端约三分之一的长度露在桌外。(如图3(a)所示)
2.把报纸折叠成两层后平铺在桌面上,用手压报纸,把报纸与桌面间的空气尽量压出,使报纸与筷子接触处的缝隙越小越好,最后报纸展平并压实在桌面上。
3.用手掌或其它较硬的杆状物迅速击打卫生筷露在桌面的部分,卫生筷就会被折断。(如图3(b)所示)
现象解释:报纸被压实在桌面上时,报纸上面整个面都与空气接触,而报纸下面只有一部分与空气接触。当击打筷子时,筷子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会使筷子处的报纸突然向上移动,报纸向上移动的越快,进入报纸下面的空气速度就会越大,而这时报纸上面的空气几乎是不动的,这样报纸下面的气体压强就会比报纸上面的气体压强小,再加上报纸的面积又比较大,所以报纸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很大的气体压力,这个压力会把筷子在桌面上的部分牢牢的压在桌面上,当有外力击打筷子露在桌面外的部分时,筷子就会断裂。友情提示:
1.击打筷子时一定要快。
【大气压强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压强教案07-06
八年级压强教案08-22
第一节压强教案10-09
中图版大气运动教案08-28
大气压的变化教案示例07-30
压强 教学设计08-17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06-22
密度、压强和浮力复习09-10
九年级物理压强和浮力06-17
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08-31